西柏坡

2024-09-22

西柏坡(共12篇)

西柏坡 篇1

西柏坡之旅感受西柏坡精神

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心领导为让党员干部、青年团员发扬革命革命传统,继承红色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实际行动投入到各项工作中来。特组织员工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但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西柏坡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5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正是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也正是在西柏坡产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国人民宝贵的、独特的精神财富。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着是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西柏坡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革命时期,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坚持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继承西柏坡精神,就要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强化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将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现实工作中去。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今日西柏坡,己经变得相当美丽,那么在今后将会如何呢?我想,不容置疑,这颗全国人民的掌上明珠,一定会更加璀琛绚艳,更加光华四射,而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步伐飞跃前进,以更加光辉的成就,瞩目于世界,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西柏坡 篇2

西柏坡是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 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 风光秀丽, 水土肥美, 西扼太行山, 东临冀中平原。历史的垂青使它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它的名字, 镶嵌在解放战争的丰碑中, 镌刻在共和国大厦的基石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从石家庄到西柏坡有高速公路直通, 行程非常方便。西柏坡纪念馆是中国革命旧址纪念馆, 馆内藏有革命文物2 000余件, 包括革命遗址复原陈列和纪念馆辅助陈列两大类。其中, 革命遗址复原陈列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的旧居,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旧址等;纪念馆辅助陈列则通过文物、文献、图片、资料形象地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领袖们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

最先映入我眼帘的中共中央旧址大院, 它是1971年在原址北面山坡上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构件等复原修建的。大门向南, 分前后两院, 面积1.6万平方米, 为砖木结构平顶房。前院自东向西依次为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旧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中央军委作战指挥室) 和刘少奇、董必武旧居等。在毛泽东旧居, 一张旧式办公桌引人注目, 当年毛泽东就是在这张办公桌上起草了关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及发往前线的190多份电报, 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 其中收集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就有20多篇。穿过弯曲狭长的防空洞, 讲解员带我们来到后院, 后院东北角是朱德旧居, 三间窑洞式的房子。其实, 这原是中央工委为毛泽东新盖的房子, 主席却说“朱德同志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 把新窑洞让给朱德同志”, 于是坚持住进了任弼时旧居西邻的一所普通的平房小院。

参观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礼堂时, 我了解到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党的干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提出是有其深刻历史背景的。1945年7月, 黄炎培等6位国民参政员应邀访问延安。痛感于历史的兴衰无常, 黄炎培在和毛泽东谈话时发出感慨:“我生60多年, 耳闻的不说, 所亲眼看到的, 真所谓‘其兴也浡焉’, ‘其亡也忽焉’, 一人, 一家, 一团体, 一地方, 乃至一国, 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他希望中国共产党能找到一条道路, 摆脱周期率的支配力。对此, 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两个务必”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的时候, 毛泽东站在高高的柏坡岭上朗声说道:“我们决不做李自成!”这个声音如警钟长鸣, 振聋发聩。

最后, 我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该馆建于1977年, 依自然山势分为上下两个回廊式四合院, 建筑面积3 344平方米, 馆标是邓小平于1984年题写的。馆内展览围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主题, 以平山人民光辉的抗日斗争史为铺垫, 解放战争为主线, 重点介绍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展厅, 陈列一张东北哈尔滨顾乡区靠山屯的翻身农民写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信中这样写道:“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了, 这回我们都翻身了, 分了地, 分了马, 分了衣服粮食……”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无限感激之情。看着一件件当时领袖们战斗、使用过的物品, 我被一种崇敬、感动的情愫包围着;看着一副副泛黄的老照片似乎把我们带入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这场暴风骤雨式的中国革命, 使这片沉寂的土地上卷起了滚滚热浪, 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 上演了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西柏坡已成为凝固的历史, 但是西柏坡精神却是永远的珍贵财富。展板上胡锦涛主席在西柏坡重温党史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到:“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 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 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 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走近西柏坡 篇3

西柏坡,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一个秀丽而普通的小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百多户人家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二十世纪中叶,新中国建立前夕,在大决战的硝烟中,中央机关和中央军委移驻于此,这个以满山翠柏而得名的小山村开始不平静了。

伫立在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的铜像前,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怎能忘却,1948年5月26日,毛泽东率中央部分工作人员进驻西柏坡,五大书记在此会面,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这个平凡的小山村,则因这一重大的历史机遇而名垂青史。回味周恩来同志评价西柏坡的话语:“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我深深地感到,西柏坡留给我们的,是艰苦奋斗、永不停息的精神。

参观中共中央旧址,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毛泽东旧居。室内的陈列十分简朴,毛主席当年穿过的一双带补丁的拖鞋和用过的一盏油灯,更引人注目。当年毛主席工作非常紧张,办公室的灯光总是通宵明亮。五位书记经常围坐在一起,研究战局,指挥战斗。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也就是在这里,毛主席写下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等许多光辉著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我来到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走进这间简易平房,凝视着主席台上方悬挂的党旗和毛泽东同志的画像,我仿佛听见了毛主席操着他那洪亮而又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党宣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声音,气势磅礴,荡涤污泥浊水和腐败作风,树立起执政党清政廉洁、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这声音,伴随着我们党的历程,越来越显示出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和力量。去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来西柏坡考察,再次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总书记的讲话,犹如一股春风,沁人肺腑,催人奋进,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

西柏坡 篇4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2周年,厂团部组织我们参观了红色革命胜地—西柏坡。

因为是首次走进西柏坡,所以心情无比激动,在车上猜想着西柏坡到底是这样的、还是那样的。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整个团队到达了西柏坡脚下,终于也就到了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具有易守难攻的地理特征。

60多年前,就是在这个小山村,毛主席、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等。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也就是两个“务必”。西柏坡成为党中央进入北平(后来的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也因此形成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

走进西柏坡,我认真听取着导游的讲解,先后参观了毛主席纪念馆、三大战役作战指挥部、中共中央旧址、五大书记旧居、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等。毛主席纪念馆的珍贵照片、三大战役留下的实物、五大书记旧居的小土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到一处,当时的场景好象涌现在我的眼前。在五大书记的雕像面前,我肃然起敬。

走进西柏坡,给我最深刻印象的还是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它体现出了一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创业精神。我觉得这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之一。从两个“务必”可以看出,西柏坡精神是一种历史转变的精神,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体现了革命者在取得胜利后对革命前途的冷静思考。

对于企业的普通员工来说,我觉得我们更应当坚持两个“务必”的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才能不断进取,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强大。而不能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更不能有一点困难就畏首畏尾,不敢前行。

当我们坐上大巴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我不由地念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西柏坡体会 篇5

记得大约是在中学里的时候,就从书本上知道了西柏坡。当时仅仅是书中提到的一句话‚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才对这里有些好奇的。通过这次的红色之行,却说我对西柏坡和西柏坡精神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西柏坡,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革命圣地,是一个培育中国共产党执政永葆政治本色的政治摇篮,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课堂。2010年4月16日,我参加了农业园区党工委组织的参观革命圣地的红色之旅,在导游的带领下,我终于踏上了这片自己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原来有东柏坡和西柏坡两处,后由于历史和人口迁移就形成了现在的西柏坡村。50多年前,中国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世界的平津、辽沈和淮海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西柏坡是党中央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是一片红色、美丽、让人深深眷恋的土地,是和井冈山、遵义、瑞金和延安齐名的中共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她的名字早己连同一个光荣而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而不衰的国家,一个经久而矗立的名族,深入人心,震彻寰宇。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西柏坡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正是她见证了当代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正是在这产生了我们党、我们民族伟大的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博大的精神,内涵丰富。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她包涵着的是经久不衰的吃苦精神、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是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她展现的是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虽然西柏坡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革命时期中,但她却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将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我们的现实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在新形势下,更好的经受住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才能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原本自己对于北方的饮食是有些吃不习惯的,在来到西柏坡的几天里,吃饭时候总是挑挑拣拣的。但是看着那一幅幅革命先辈激烈的战斗画面,听着那一个个革命先辈动人的革命故事,再回望自己,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正是由于自己受到了‚她‛的感染,我强迫自己适应这里的一切,使得自己身上原有的那种怕吃苦的态度,在经过几天的革命洗礼后消失殆尽。

西柏坡精神是一种穿越时空、代代相传的不朽精神。看着展馆中那一张张生动逼真的展板、那一件件饱经风霜的文物,好像又把我带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战火连天、惊心动魄的岁月。这是一次薪火相传的思想接力,西柏坡精神这支熊熊不熄的思想火炬,穿过历史的云烟,照亮了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壮丽征程。

听着耳边导游那似曾相识的导游词,‚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又再次感受到了‚西柏坡精神‛中的那股强大的、振奋人心的巨大力量。就好像毛主席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在用他那特有的方式教导着我们这些当代的青年人。

在西柏坡精神纪念馆前,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我又想了很多,始终有一点让我激动不已,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样的革命精神纪念地,我们瞻仰的是革命前辈们英勇顽强的不屈精神,我们寻觅的是历史先烈浴血奋战的光荣踪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当代人,尤其是作为21世纪的中国有志青年的我们,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这样的人的境界才会开阔,对物质的追求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也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

西柏坡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观念,不仅涉及到思想道德,还涉及到文化素质。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力武器,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从心底里信奉这样的价值观。不管是天才,还是普通人,只有为人谦虚,处事谨慎,才能在一个团队中不断加强凝聚力,而艰苦奋斗是做任何事业的基础,特别是在处于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在新形势下,我们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应该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站在风起云涌的发展浪口,面对市场经济的历史考验,我们更应该牢记‚两个务必‛,永葆革命本色。‚两个务必‛,不仅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保持的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远拥有的党魂,而且应当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全体中华青年永远保持的优秀品质,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之魂和精神之髓。发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和培养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美好的时光虽然是短暂的,但革命的精神却会永远常在。为期4天的红的之旅伴随着春雨的默默祝福结束在中国华北的大地上。我将把西柏坡的精神带回上海,带回园区,带到我的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去。把它融汇到我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发扬西柏坡的革命精神,为园区的发展,为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超

西柏坡考察心得 篇6

2011年暑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全体老师到了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参观考察学习。考察中,我认真听取了讲解员刘晓晓的讲解,并购买了《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之解读》、《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之见证》,回来后进行了仔细学习。结合现场考察和与回来后的阅读,就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国民党,我有两点深刻的认识:

一、人民是胜利之本,三大战役双方人员伤亡大概持平,但解放军能及时补员,恢复作战能力,而国民党兵败如山到,由于没有人民的支持,节节败退。

二、中国共产党有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特别是有“两结合”正确的知识分子工作方法,使得知识分子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念馆的大厅有当时党和军队杰出人物群雕像,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知识分子占了85%。下文,我仅就第二点认识谈些心得体会。

一、中共优待重用知识分子

在中共中央关于大胆提拔和使用知识分子干部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走上了军政各级领导岗位,成为一支生气勃勃的新生力量。从国统区到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知识分子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当了干部,但还有不少人从事文化、教育和科技工作。对于未当干部的知识分子,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当时极为困难的物质条件下,采取很多措施给予优待。如《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都有明确的规定。1940 年 5 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分别制定了《文化技术干部待遇条例》和《技术人员待遇标准》。当时延安革命队伍中实行“有饭大家吃,有饭大家饱”的生活供给制。八路军师级以上干部,包括毛泽东,每月津贴只有 5 元;为了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抗大”主任及教员每月津贴 10 元。1938至1939 年延安物价为:小米每0.13 元,猪肉每斤 0.2 元,鸡蛋每个 0.01 元。1946 年 6 月修正公布的《晋察冀边区优待技术干部办法》,将技术干部分为4级(技正、技士、技佐和技术员),其待遇分工薪制与供给制两种。工薪制技正每月 700 斤以上小米,技术员最低 250 斤以上。享受供给制的技术干部,根据本人具体情况,可享受中灶或小灶的待遇,并按月发给不超过 200 斤小米的津贴费。同年 11 月晋察冀边区公布《奖励科学发明暂行条例》,其中规定,技术人员对工业、矿业、农业、林业、交通、医疗、水利、畜牧等科学技术有所发明、改良和创造者,均得呈请边委会和各省政府、行政公署及市政府核定,予以奖励。奖励办法分为荣誉奖及奖金两种,可同时兼得,奖金(边币)每项由 5 万元至 500 万元。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不仅考虑技术干部的薪给与津贴,而且中灶和小灶是少数中高级干部才能享受的,技术干部也能享受这种待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是相当

优厚的。由此可见,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对知识分子无论是工作还是在生活都是

二、中共吸纳了天下知识英才

在中共抗日救国纲领和重用知识分子号召的感召下,中国知识分子影从云集延安。延安对知识分子的吸引有一个过程,从“西安事变”开始,延安开始成为青年知识分子心中向往的圣地,一批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奔赴延安。这一潮流“形成于 30 年代中期,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1938至1941 年进入高潮。在高潮时,每天都有百八十人到延安。仅在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2238人,其中湖南一师的学生30多人。根据美国学者约翰·伊斯雷尔和唐纳德·W·克莱因的统计,1938 年末,等待批准进入陕甘宁边区的青年学生有 2 万人。到 40 年代初期,延安已经形成一个约 4 万人的知识分子群体。艾思奇在 1940 年 1 月 6 日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里谈到,在这时期,边区吸收和团结了全国进来的成百的文化人和成万的青年知识分子。综上所述,按不同层次计算:陕甘宁边区共有各类知识分子 4 万人,其中高等教育程度者近万人,文化名人至少上百。另有研究认为,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到1939年数年间奔赴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达数十万之多。

三、知识分子对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大知识青年来到延安,接受抗日革命教育,又从延安出发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成为抗日的优秀干部和先锋。国共联合抗日,中共宣布将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政治部副主任。总部下辖 115师、120师、129师。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这些高级指战员决大部分为知识分子。这说明在战争中,知识分子成长为了军队的优秀指挥员。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十分落后,又遭到国民党的破坏、封锁,在毛泽东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1938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这一生产运动由部队推广到机关学校,由陕甘宁边区推广到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当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不断对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政府又实行经济封锁并制造磨擦,各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陷入了严重困难的境地,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十分清苦。知识分子们投入了大生产运动中,克服了物质困难。

在教育方面,毛泽东在1938年曾赞扬知识分子:“两年来,在中央直接指导下建立了抗大、陕公、党校、马列学院、鲁艺、青训班、女大、工人学校、卫生学校、通讯学校、组织部训练班、行政人员训练班、边区党校、鲁迅师范、边

区中学、鲁迅小学、儿童保育院等十七所学校,学生多的万余人,少的几百人几十人,几千个干部从事教育工作,教育出来的及尚未出来的学生三万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十八年来未有过的现象。这些学生现在还不能看出他们大的工作成绩,但数年后就可以看见了。”

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延安的知识分子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西柏坡公路上东峪隧道施工技术 篇7

1 施工原则

上东峪隧道施工本着“合理进尺、光面爆破、快速封闭、紧跟支护”的原则。洞身开挖采用微差光面爆破工艺,初期支护的钢格栅、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紧跟开挖作业面,待洞周围岩稳定后进行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作业。施工中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2 洞口施工

隧道进出口均为端墙式洞门,洞口采用浅孔松动爆破法,仰坡面采用光面爆破。初期支护采用喷射混凝土初喷2 cm~3 cm,锚杆应根据围岩状况沿洞周向外环向布置。挂钢筋网,喷射第二层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3 洞身开挖施工

根据围岩地质条件、围岩类别由弱到强,在开挖过程中使用以下5种洞身开挖技术:

1)上半断面预留核心土施工法。由于隧道暗洞开挖开始时是Ⅴ级围岩,洞身处于浅埋段,洞口围岩岩体受力状态复杂,采用上半断面预留核心土施工法。开挖前进行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开挖进尺控制在0.5 m~1.0 m,及时初期支护施工,预留核心土宽6 m左右,高4 m左右,其目的是临时支撑掌子面。2)上半断面短进尺全断面微差光面爆破开挖施工。隧道暗洞两端的Ⅳ级围岩、洞身渐变到深埋段、围岩整体性较好的段落可采用上半断面短进尺全断面光面爆破开挖施工方法。爆破采用微差光面爆破工艺。开挖进尺控制在0.75 m~1.5 m。3)上半断面长进尺全断面微差光面爆破开挖。隧道暗洞开挖进入Ⅲ级围岩,洞身处于深埋段,围岩进入基岩区,围岩整体性、岩石物理力学性能较好,可采用上半断面长进尺全断面微差光面爆破开挖施工。开挖进尺控制在2.0 m~3.0 m。4)下半断面短进尺预留光面层微差光面爆破开挖施工。对于隧道暗洞开挖开始时的Ⅳ级围岩段,洞身处于浅埋段,围岩风化,整体性差、洞口岩体受力状态不利,采用下半断面短进尺预留光面层微差光面爆破开挖法施工。开挖进尺1.5 m~2.25 m。留光面层两侧爆破作业不得同时进行,每侧开挖进尺0.75 m~1.5 m,交替进行以确保洞身安全稳固。5)下半断面长进尺预留光面层微差光面爆破开挖施工。隧道暗洞开挖进入Ⅲ级围岩,洞身处于深埋段,围岩进入基岩区,岩体受力状态较好,下半断面开挖可采用长进尺预留光面层微差光面爆破开挖施工。开挖进尺2.0 m~3.0 m。两侧预留光面层,两侧爆破同时进行。

4 初期支护

1)砂浆锚杆施工:水泥砂浆采用42.5R普通水泥和细砂配制,水灰比采用0.45,灰砂比1∶1,终凝前不得任意敲击锚杆,等终凝28 d后按施工规范要求抽样进行锚杆抗拔试验。2)中空注浆锚杆施工:水泥浆采用42.5R普通水泥和细砂拌制,水灰比采用0.45,灰砂比1∶1,注浆压力达到设计压力即可,一般为0.5 MPa。等终凝28 d后按施工规范要求抽样进行锚杆抗拔试验。3)超前小导管施工:注浆小导管采用ϕ50 mm、壁厚σ=4 mm的钢管,小导管前4 m部分钻梅花孔三排,孔径6 mm,孔间距30 cm。小导管口钢板封堵尾部焊接注浆管和放气管,以便于注浆作业,灰浆水灰比为1∶1,注浆压力不小于0.5 MPa。注浆时专人看护注浆管,保证注浆饱满,亦不能将水泥浆从孔口压出。4)工字钢钢拱架施工:隧道在Ⅴ类,Ⅳ类围岩区设计有H=22 cm和H=18 cm工字钢钢拱架,拱架在洞外按设计加工成型,在初喷混凝土完成后按设计位置安装。将钢拱架与锚杆焊接在一起,并且钢拱架间采用直径25 mm、环向间距为1.0 m的纵向钢筋连接。在每榀钢格栅两侧底脚上各设置3根砂浆锁脚锚杆。5)钢筋网片施工:网片规格为20 cm×20 cm,与锚杆焊接牢固,并与喷射混凝土岩面贴近,以发挥更大的柔性支撑作用。6)喷射混凝土施工:调整风压,使之控制在0.40 MPa~0.60 MPa之间,若风压过大,粗骨料则冲不进砂浆层而脱落,将导致回弹量增大。一次喷射厚度不宜超过6 cm~8 cm,过大会削弱混凝土颗料间的凝聚力,促使喷层因自重过大而大片脱落或使拱顶处喷层与围岩形成空隙,如果一次喷射厚度过小,则粗骨料容易弹回。7)仰拱初期支护施工:施工时首先按设计断面开挖仰拱,底部圆弧顺滑。安装工字钢与上半拱架工字钢对应焊接并使之牢固,采用湿喷混凝土施工工艺将混凝土喷至设计厚度,并及时养生,使其成为一个完整受力承载系统。

5 隧道防排水施工

1)隧道底部防排水施工。

隧道开挖初期支护后进行中心排水沟、横向排水管沟开挖,然后进行C20细石混凝土基础和中心排水管、横向排水管施工。安装时确保管道顺直度和坡度,保证管内排水坡度一致畅通,无堵塞、淤泥、杂物。

2)隧道上部防排水施工。

防水设计在喷射混凝土与模筑混凝土之间全断面铺设隧道专用复合式防水板。衬砌作业时注意应不损坏防水层。渗漏水集中处应加密透水管。纵向排水管应在混凝土大拱基础施工时安装完成,保证纵向流水坡度,使渗水能及时有效地顺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排至隧道中心排水管中。

6 二次衬砌

采用整体液压式衬砌台车,全断面整体浇筑,一次衬砌长度12 m。

1)对于Ⅳ级,Ⅴ级围岩段,首先进行仰拱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及时振捣,不得漏振过振,混凝土不得出现蜂窝、麻面,初凝后进行拉毛处理。2)进行衬砌混凝土基础施工时,严格按设计配合比进行混凝土拌和,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混凝土浇筑完覆盖养生。3)基础施工完成后进行拱圈混凝土衬砌施工。混凝土浇筑完后,等待混凝土强度达到2.5 MPa方可拆模,拆模时间由同等条件试验确定。拆模后立即进行浇水养生,保证混凝土表面始终是湿润状态。4)隧道结构防渗漏的关键技术。隧道结构防排水是关系到工程质量、运营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本隧道施工中采取以下有效措施:a.开挖采用光面爆破技术,保证开挖面圆顺,是结构防水的基础。对岩面渗水预先进行有效处理。具体做法:用插管引导或用塑料网格夹无纺布引导,开槽引排。富水地段采用预注浆进行有效固结止水。b.利用喷射混凝土作为结构防水的关键环节。采用湿喷工艺,确保喷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对衬砌环节缝认真处理,在衬砌台车设计时,应制作安装严密,同时在施工接缝处设置橡胶止水带。c.采用先进的防水混凝土施工工艺。防水混凝土按要求采用防水添加剂。选定配合比时,其抗渗等级为S8,水灰比不得大于0.6。搅拌时间不得小于2 min。防水混凝土初凝后,养护时间不得小于7 d。

7 隧道施工中注意事项

1)在明洞拉槽开挖前应结合路基情况事先做好排水工作,洞口环形截水沟应先期完成。2)重视隧道掌子面前方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对重点不良地质地段采取措施,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3)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超挖部分的处理:在允许超挖范围内,采用同级混凝土回填;超挖大于允许值时,可预留注浆管,待二次衬砌浇筑完毕,采用压注同级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回填密实;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空隙应压注水泥砂浆填满。4)检查防水材料是否复合检验标准,严防假冒劣质防水板进场。检查喷射混凝土表面是否平整,有无钢筋头露出,如有,坚决去掉,用砂浆找平。检查防水板粘结是否牢靠,不得有一处漏粘、重叠现象。5)检查衬砌台车是否坚固,发现不妥,补强焊接。检查模板板面是否平整光滑,符合尺寸要求,如有不妥立即修整。浇筑混凝土前,板面必须刷脱模剂。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和坍落度,浇筑时两边对称进行,每侧一次连续浇筑高度不得大于1.5 m,防止台车移位。6)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钻爆设计,施工中根据爆破效果调整爆破参数直至达到最佳。

摘要:以隧道施工经验和岩体力学的理论为指导原则,介绍了锚杆、格栅钢架和喷射混凝土组合的支护技术,以及微差光面爆破的掘进技术,通过监测控制围岩变形,充分发挥和保护了围岩的自承能力,总结了隧道施工必须注意的事项,从而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关键词:隧道,新奥法,光面爆破,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JTJ 042-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

[2]吴焕通,崔永军.隧道施工及组织管理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于亚伦.工程爆破理论与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西柏坡观作战地图等 篇8

○程步涛

战场

战场上的

烈火

硝烟

飞机与大炮的轰击

汗渍和血渍的交融

在这里

表现为智慧和智慧的搏弈

演绎一场真正的纸上谈兵

如今

所有交战过的地方

早就没有了堑壕和堡垒

没有了前沿

也没有了后方

洁白洁白的云

和银亮银亮的雨

在所有的季节里

编织着同样美丽的歌谣

和同样甜蜜的憧憬

只有这幅作战地图依然悬挂在墙上

在所有的日子里

向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们

讲述那场

为民族命运进行角逐的战争

那些红的箭头

蓝的箭头

当年双方兵力的部署

与火器的标志

像秋天斑斓的树叶

已经由绿而黄由黄而褐

冰雪覆盖之后

又是一个新的年轮

这个小小的村庄

孕育雷

孕育闪

孕育暴风和骤雨的小小的村庄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一个最寒冷的季节

作为一面旗帜

翻卷着

呼啸着

让这片冻僵的土地

猛然睁开眼睛

作战地图

历史向今天敞开的窗扇

而我的心

是向历史敞开的大门

隆隆的

一轮红日从我心头驰过

在硝烟与战火的托举下

轰然上升

哨兵与红柳

○巩怀书

走进大漠深处

你会大吃一惊

这里几乎看不见生命

但是,哨所旁的红柳

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红柳,身姿不高大不出众

绝对称不上树木中的明星

无做巢的鸟,无采蜜的蜂

却是大漠真正的脊梁

执著忠诚,铁骨铮铮

支撑大地,擦亮天空

哨兵深爱红柳

爱得别样生动:

哨所的新兵看红柳

那神态像“挑灯看剑”

复员的老兵想红柳

常常“梦回吹角连营”

入伍宣誓的战士

告别军旗的老兵

都会面对红柳

深情地三鞠躬!

排长的婚礼上

红柳编成花环

叶,是军装的颜色

大方庄重

花,典雅时尚

像新娘的一抹唇红

大漠里特有的红柳花环

浓缩了军人的情爱坚贞

表彰会上,红柳是——

主席台前的花丛

颁奖时作为花束

献给大漠上的哨兵

为英雄庆功

有红柳大会才热烈隆重

哨兵称赞红柳

是合格的哨兵

手挽手在大漠上站着

站成了一道不倒的长城

一圈又一圈的年轮

记录下执著、忠诚

哨兵崇拜红柳

因为红柳是——

默默奉献的象征

光荣与梦想的佐证

哨兵,像红柳一样

不求扬名,不为出镜

在大漠上站成了一道历史剪影

赢得了尊敬,把中国感动!

魔毯

○郭韦求

1935年8月,红军进入茫茫草地,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深深的泥淖之中。

多么鲜艳瑰丽!一望无际的草甸上

满眼是红色、黄色、白色和紫罗兰

扑鼻的芳香散发出醉人的诱惑

这就是长满“恶之花”的魔毯

草地是一群妖艳的白骨精

到处隐藏着罪恶的泥潭

长征的队伍必须打此通过

纵使面临着死亡与苦难

泥泽地只有小块的硬土

脚踏上去像在浮桥上摇晃

稍不小心,便掉入陷阱

遭灭顶之灾竟来不及叫喊

同志们伸出双手搭救伙伴

连救援者也一同拉进泥潭

无数年轻鲜活的生命啊

永远葬身于吃人的草滩

没有留下姓名,更没有墓碑

只有鲜花象征着生命的灿烂

因为,这里没有一个下跪的头颅

只有一副副碧血生辉的肝胆

哦,凝望这片沉默无语的草地

我心中卷起了层层波澜

花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好像在诉说昔日的悲惨

如今,人们享受和平与幸福

生活,如花海般五彩斑斓

切莫忘记这些不朽的无名英雄啊

忘记他们,便意味着良心的背叛

北京奥运必成功

○耿炬(厦门)

神州崛起振雄风,寰宇祥云火炬红。

世界健儿来中国,北京奥运必成功。

国兴办奥运

○张斌

国兴多盛事,

京都举奥运。

世人共瞩目,

国民满豪情。

竞技展风采,

夺冠耀国门。

攀登无尽处,

敢教纪录新。

大旗

○沈良懿

五环大旗向着奥运

五星红旗向着太阳

北京奥运让体育健儿充满

期待

奥运北京让中国人民心潮

激荡

朝气蓬勃,不断进取

更快、更高、更强

团结、友谊、公平竞赛

奥运火炬传递着生命和力量

播洒文明,播洒和谐

汗水和拼搏谱写下壮丽诗章

共同的希望,共同的理想

五环大旗和五星红旗在中国猎猎飞扬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两面大旗都飘扬在同一个

方向……

温暖世界的太阳——写在北京奥运圣火交接的日子

○刘茂盛

从泛雅典体育场到北京天安门广场,

五星红旗聚焦着全球人的目光,

北京奥运圣火穿越五彩祥云,

火炬手捧着温暖世界的太阳。

在同一片蓝色的天空,

“奥运圣火号”载着同一个梦想,

一颗颗长久等待的心啊,

尽情享受着和谐、吉祥的阳光。

北京,终于展开了奥林匹克的翅膀,

人类的良知镌刻在各种色块的旗帜上,

在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日日夜夜,

圣火传递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的力量。

“让世界走进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五千年文明史又添盖世篇章,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圣火,

永远是温暖世界的太阳!

颂奥运

○魏甘泉

奥运圣火驾祥云,环球接力万里行;

满载激情和梦想,五环盛会聚北京。

体坛英豪显身手,赛场风云送佳音;

奥运精神代代传,和谐世界日日新。

喜迎奥运

○宋赓尧

圣火熊熊向北京,炎黄儿女喜盈盈。

老夫欣遇惊天事,击掌高歌唱不停。

北京申奥成功喜赋

○吴文丁

万方推戴五星旗,恰是华人吐气时。

世纪体坛歌盛会,天安绣闼迓朝曦。

睡狮早醒雄威振,火炬长传画角吹。

西柏坡实践心得 篇9

在绵亘千里的太行山东麓,有一个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小山村,这里曾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让解放区的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里还召开了我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这里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这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小山村就是革命圣地——西柏坡。一路风尘仆仆,在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抬眼望西柏坡满眼青翠,前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的西柏坡湖,后倚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进入这里,人们立刻感受到一种返回精神家园的亲切和熟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与浮躁的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革命伟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和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这些富有华北特色的平顶房,又矮又小,外墙抹着一层白灰,屋里都只上了一层黄泥。家家户户木板门,“井”字型的方格窗,没有一点雕饰,屋地都是用灰渣和泥土混合打成的,时间长了就有些坑坑洼洼。正是在这些普通甚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这里有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故事,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精神,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来了;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来了。他们在西柏坡参观学习,并发表讲话,他们与西柏坡心心相印。

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一次的回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要求我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历史虽不会重复,却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在,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而言,其实质并没有过时,至今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在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积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面对这样的机遇的同时,西柏坡精神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尤其重要。

继承发扬西柏坡精神,就要强化机遇意识和进取观念,迎接时代挑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时期的民政事业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自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扬敢斗敢胜的西柏坡精神,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为振兴中华保驾护航。

离开了西柏坡,我们陷入了沉思。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对于我们来说,参观只是一种形式,学习才是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我们要深深领会这次西柏坡之行的寓意,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回过头来,看一看现今的西柏坡,是她记录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时刻,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将把在西柏坡学到的精神贯彻到今后的生活中!

西柏坡参观感悟 篇10

到达红色革命根据地---西柏坡之后,由正门进入首先看到了董必武旧居,之后是从1947年5月到1949年3月刘少奇同志居住的地方.看着屋内简朴的陈设,听着导游小姐的叙述,心中对老一辈革命家升起敬佩之情.艰苦的条件阻挡不住作战的热情,恶劣的环境只能使他们越战越勇!"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战略形势要图"---中央军委作战室的一幅好大的地图呈现在我的眼前.望着地图上的圈圈点点,看着中国领导人留下的笔迹,遥想当年他们在此地指挥战斗,共发出电报197封,取得最终的胜利.毛主席旧居的陈设依旧显示着他的朴素节俭,从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就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另外还召开了著名的"九月会议","一月会议".......我的目光再次寻遍主席的居室,古朴中透着些许典雅,典雅之中又让我想到了"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胸襟,想到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想到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魄力.沉思之中,我告别了这里,来到了周总理的旧居:办公室的地图,靠墙的书架,向我们昭示着他的日理万机.这些,带给我的,依然是沉思.......沉思之中只有周总理的日理万机,只有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只有在他去世之时长安街上亿万群众的送别......这些画面就像我亲眼所见,在我的脑海之中一遍又一遍闪现.

直到进入防空洞,我的思绪才回到现实中.全长232米的防空洞紧邻毛主席旧居,刘少奇旧居.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它为中国领导人提供了藏身之所,它对成就中国的大好河山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我们在朱德旧居,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旧址等处拍照留念.红色教育让我们全体同学都深思着.

参观完中共中央旧址,我们来到了西柏坡纪念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大决战......一幅幅地图向我们叙述着当年的战火硝烟,一张张图片向我们描绘着战争的残忍与激烈,一件件遗物向我们展示着当时环境的艰苦,条件的恶劣."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少则一年,多则二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毛泽东和新四旅干部的谈话映入我的眼帘.即刻,主席的智慧与气魄,充满了我的思想.这是何等的毅力和决心!正是因为这样的毅力和决心,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

接下来参观的石刻园,让我对毛主席的过人胆识有了更深的体会.墙上刻的一首首绝句,七律......读着这些气势磅礴的诗句,想象着这个伟大的诗人,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伟大的创始人.突然之间我明白了毛主席受亿万人民爱戴的原因:广阔的胸襟,超凡的气魄,过人的胆识.....汇合在一个人身

上,有了他,中国才丢掉了"东亚病夫"的称号;有了他,才有了中国东方巨龙的腾飞;有了他,才有了炎黄子孙今天的幸福生活.

谈西柏坡精神的奉献性 篇11

关键词:选址西柏坡;抗战;子弟兵的母亲;奉献;西柏坡精神

一种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种积淀。说起西柏坡精神还得从党中央选址西柏坡说起。首先说西柏坡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宜。从战略位置上讲,它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平山境内。西柏坡正处在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结合处,是进可以席卷华北平原,退可以隐入层峦叠嶂的太行山中,是进退自如的地方。其次,西柏坡周围的黄泥滩上土地肥沃,稻麦两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的乌克兰。但最为重要的就是平山县革命基础较好。1931年就创建了党组织,并且不断地发展壮大,到1937年全县就已经拥有共产党员700多人,建立党支部70余个。在抗日战争时期,平山县又是著名的抗日模范县。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的时候通过“白毛女”的故事就知道了平山。所以,党中央毛主席把“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选址于西柏坡不只是历史的偶然,更应该说是历史必然的青睐。同时也为西柏坡精神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现实的条件。从而也使平山人民的奉献精神,西柏坡人民的奉献精神融进了党的血统之中。

谈奉献,平山人不敢独专!西柏坡人也不敢独专!因为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但我只是想从平山人,更进一步说是以西柏坡人的角度去诠释西柏坡精神的奉献性而已。

西柏坡精神她不仅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而且也是平山老区人民特别是西柏坡人民思想精神的体现。

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她形成于党中央毛主席工作和生活的西柏坡时期,因此平山人特别是西柏坡人的奉献精神从她的身上能够很明显地看到。

在抗日战争期间,平山人民积极支前,光公粮就缴纳了4533.16万斤,制作军鞋157.16万双。当人们饱含感情地唱起《南泥湾》时,会为陕北的江南所赞叹,更会为建设南泥湾的359旅生出无限的敬佩!可又有几个人知道359旅的718团是由1500名平山子弟一次参军组成的呢?曾经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可作为一个山区县的平山怎么一次参军就能组成一个团呢?这是血与泪的迸发——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在平山县制造了33起惨案,屠杀无辜平民14000多人啊!还是这首歌唱出了老区平山人的心声“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哪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哪个妻子不留恋自己的丈夫?国难当头,舍我其谁!

抗日战争时期,平山就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为大家所牢记,她就是戎冠秀。她为了营救八路军伤员邓世军甘冒杀身的危险!被晋察冀边区誉为“子弟兵的母亲”!后来在解放战争期间,在一次扩军大会上,她说:“我有两个儿子,验上哪个就让哪个去,都验上了都去。要是不嫌俺老伴老,让他给咱部队喂马去。”她的小儿子后来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当噩耗传来时,戎妈妈哭了!孩子是当娘的心头肉啊!可她对部队的领导说:“孩子是我生的,但他是党培养的,干革命哪能不死人啊,他保家卫国而死,值得!”伟大的母亲!奉献的母亲!民族的脊梁!

1956年8月乌云笼罩了滹沱河。一场大雨一直持续了十几天。滹沱河疯狂了!它像脱缰的野马将下游的几百里堤岸撕开了一个又一个的裂口。京广线断了!石太线断了!石家庄被浸入水中……到9日,决口243处,仅石家庄被冲毁的农田就有830万亩!为了根治滹沱河,河北省决定在滹沱河上修建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并报中央批准。毛泽东主席曾拍着请示件对周恩来总理说:“人民大众乐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我毛泽东有什么权力不尊重他们的意愿呢?根治水患,造福后代,其乐无穷嘛!就在平山县西岗南村筑坝建水库。”

建水库就要搬家!库区的平山人特别是西柏坡的人就想不通!这里不仅是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而且还是我们中共中央占过的地方啊!要修了水库就会被淹掉的!那是平山人特别是西柏坡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恋恋不舍的情结所依托的地方啊!西柏坡派人去了北京,去听毛主席是怎么说的。毛泽东主席说:“中央旧址淹了,以后保证给你们再建一个,你们要是不愿意搬,就往后靠靠,到山上去,以后地没了,水库建起来,可以发展渔业嘛。”西柏坡人琢磨着主席的话,终于明白了要胸怀天下啊!库区的人们行动了起来,有的搬到了山西,有的搬到了鹿泉……西柏坡一个小小的山村也是搬了个七零八落——像洒芝麻一样搬了好几个地方!就是有那么十几户硬是往后靠了靠,搬到了山上!一切从头再来!

后来,搬走的柏坡人得知还有乡亲扎根在故乡的山坡上,就又不约而同地回来了!地图上不能没有西柏坡。现在的柏坡岭到处是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西柏坡的乡村更是生机盎然!柏坡人脸上洋溢的是无限的自豪感!因为他们的自豪是有底气的!因为在危机的时刻总有他们在做着奉献。1996年大水的时候,眼看着水库里的水是嗖嗖地往起涨,库区人这些年辛苦修出的梯田没于汪洋,困难又摆在了柏坡人乃至于整个库区的移民们的面前,可他们却共同地喊出了一个口号:“一保平津,二保石家庄。”

这就是西柏坡人,这就是西柏坡精神所彰显的奉献性。

参考文献:

[1]梁陆鸿.著.西柏坡传奇[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9.

[2]张志平主编.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石家庄城乡街44号).

[3]范美平主编.西柏坡100个为什么[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10.

西柏坡 篇12

1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特点分析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革命文化为主要内容,红色旅游纪念品在浓缩了地方民俗风貌的同时,还要代表着革命老区的人文情怀,体现特殊年代的特殊精神,具有很强的表达性和纪念性。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有利于提升旅游品位和旅游文化,能让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心情愉悦的感受到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体会革命先辈的不屈精神,达到思想上的愉悦。相对其它的纪念品而言,红色旅游纪念品因其承载着特殊的时代意义,既有与普通旅游纪念品相同的内容,又有独特的意义和内涵红色旅游纪念品最重要的是红色文化内涵的展示和体现,应该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且用材考究、造型美观、加工精美、易于携带。而我国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正为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2 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现状

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全镇管辖1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庄。南临西柏坡纪念馆,作为革命圣地,政治优势显著,背靠京、津、石家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较明显。全镇以旅游业和绿色食品开发加工业为主导产业。西柏坡红色旅游引领着石家庄市和河北省红色文化旅游业,是河北省在全国最有市场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它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旅游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时代结晶。总体现状来看,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属于“大杂烩式”的纪念品,能够代表西柏坡的旅游纪念品非常少,贩卖的种类繁多的旅游纪念品跟祖国各地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并无差异,很难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分析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现状和问题、开发红色旅游纪念品对完善西柏坡的旅游市场,宣扬地域文化特色具有积极意义。

2.1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认识不足

红色旅游的发掘与兴起,源于我国的发展历程,表达着我国的发展历史,是一种情感的纪念,同时也是进行自我再教育的殿堂。作为红色旅游链条中重要的一环红色旅游纪念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其他旅游景点的纪念品混淆在一起,并没有认识到其延展的教育意义以及所能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能量。由此造成西柏坡旅游纪念品的质量偏低。红色旅游迥异于普通旅游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宣传和教育意义,可以在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宣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激发参观者的爱国热情。红色旅游纪念品正是这种精神宣扬的载体和方式之一,一个好的纪念品能将美学价值和纪念价值充分体现并完美融会,使旅游者在旅游行为结束后也能赏物思情、回味无穷。多数是纪念品主要在纪念馆和售货摊点售卖,旅游纪念品的总量不少,品种上也比较多,基本都是常见到的手枪、弹壳工艺品、坦克、手榴弹、地雷、八路军书包、宣传画、小儿书、草鞋、独轮车、伟人纪念章、纺线车、年画、布鞋、玩具、碗、梳子等木质纪念品等等。这些包装简陋、做工粗糙,样式雷同、单调的旅游商品很难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者在旅游中所学习感受到的红色精神,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革命根据地的特殊情感,是厚重的情感,是能流动的精神,是需要传承的语言,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纪念品应该做到能承载这种延展,能够用无声讲述,能够用物品寄托思念,简单粗糙没有特点的纪念品,很难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2.2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定位不明确

现有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定位不明确,没有珍藏类、赏玩类、实用类等区别,就此而言,西柏坡的纪念品多数属于简单具有一定红色含义的小物件,大都粗制滥造,特点不突出,宣教作用不明显。例如纪念品中的手枪、弹头饰品等虽具“泛红色”,但其具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普遍属性,尚不能代表地道战这个特定环境特征的特定属性,很难使人联想到当地当时的时代人物的伟大创造和伟大的精神等。

2.3 创新性少,缺乏研发激情

当地所售的商品大都缺乏创新和创意,设计理念陈旧,能够代表红色旅游,制作精良,造型美观,便于携带,有特点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并且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少之又少;运用现代科技,具有适应游客新的需求的新面貌基本没有。西柏坡的旅游纪念品缺乏创新,设计简陋、造型一般、制作工艺简单、很多都没有包装,这样的旅游纪念品在现代社会很难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现代人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泛,眼界越来越开阔,没有特点的旅游纪念品在现在与未来都是没有市场的,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品位。

3 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思路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出发点应着重于“红色”,在设计上突出其功能和本质上的特点,达到既融合历史纪念又审美愉悦,产品作为承载红色旅游的延展,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此,在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应以革命故事和历史事实,以及英雄事迹为依托,以提高精神感悟和审美愉悦为目标,以艺术的表达手段融合当地特色,进行再设计,契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文化诉求、达到精神愉悦,并且符合红色旅游的拓展性和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具体说来,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细致调研,找寻创意切入点。任何商品的开发都离不开市场的导向作用,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方法分析游客的购物需求,正确分析游客需求是设计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的基础。从纪念品的种类可以开发食用类、珍藏类、赏玩类、游戏类、动漫类等纪念品体系,也可以从小学生、中学生、年轻人、老年人等参观人群的心理需求考虑,可以将红色元素融入不同的设计中。

(2)利用iNPD(integrate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设计方法分析纪念品的SET系列因素,将社会趋势、经济动力和先进技术的因素和红色革命故事、人物进行巧妙结合,例如抓住目前的动漫需求趋势,重新设计红军战士的动漫形象,加入西柏坡当时的战斗生活场景,开发出具有深远影响和教育意义的红色动漫产品。结合最新3D打印技术,将设计的三维立体人物或场景根据顾客选择打印出来,一方面满足游客的购物需要,另一方面以实物的形式起到宣传和教育意义。

(3)红色文化符号化。红色文化是西柏坡纪念品开发的灵魂,首先需要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对西柏坡丰富的红色资源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反映西柏坡经典红色文化的设计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符号化。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对西柏坡的地域资源、民俗资源和生态资源做出正确的判断;结合头脑风暴,可以提出无数个融入红色文化等资源的纪念品创意,然后再仔细分析这些创意的可行性。例如考虑年轻的消费人群的心理喜好,可以将红色符号“趣味性”应用,减弱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年龄感和沧桑感,让其焕发出年轻化、现代化的时尚特征。将红色文化内涵融到现代年轻人的设计中去,使年轻人和青年群体乐于购买,在享受现代设计感的同时深刻感受到红色的内涵。

4 结语

由于没有得到相关部门和设计师的重视,西柏坡旅游纪念品存在种类少、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产品没有系列化、系统化,包装也比较落后,急需设计开发能体现景点特征的系统的红色旅游纪念品。在设计中我们要正确认知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红色性质和教育功能,红色文化时西柏坡旅游纪念品的生命力。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是老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不但挖掘革命老区的历史和文化,也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绿色旅游、特产、文学艺术等资源,还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文化诉求和生活理念。

摘要:分析了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特点,对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从找寻创意切入点、纪念品的SET系列因素分析、红色文化符号化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思路。

关键词: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

参考文献

[1]肖龙,钟福民.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10(20).

[2]赵亚伟.西柏坡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7).

[3]陈琛.地域性文化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及包装策略探讨[J].包装工程,2010,31(20):108.

上一篇:韩非子关于法的名言下一篇:双赢谈判技巧培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