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过后外贸经济发展(精选8篇)
危机过后外贸经济发展 篇1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2007年8月,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 全世界遭遇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于这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多将其归咎为“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失控”、“不良竞争”或“借贷过度”。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金融活动、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力, 任其无限发展, 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 爆发危机;一部分人认为是格林斯潘及其管理的美联储在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是危机发生的基本原因;一些学者认为, 深层次原因是美国长期超前消费的经济模式。虽然理论界的争论还没有得出结论, 但是, 不可否认, 这次起源于美国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 其原因是多重的。
1.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了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营, 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2000年, 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为刺激经济, 美联储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 这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房价的持续上涨使美国居民相信, 购买房屋是无风险的投资, 对住房的需求大幅膨胀, 进而促进了债务大量增加、金融机构杠杆率提高, 导致金融市场的资产泡沫迅速膨胀。过高的资产价格引发的“财富效应”, 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过度消费。财政政策方面, 美国所实施的赤字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减税计划, 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为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留下了隐患。“9·11”事件后, 美国政府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减税, 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另一方面发动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 政府开支不断扩张。经济增长结构进一步失衡, 直至危机爆发。
2.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也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 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 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调整能力, 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 而且金融市场的决策者和监管当局没有充分估计到金融市场上不断积聚的风险, 没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监管行动。2005年5月, 面对质疑衍生品泛滥、要求美联储介入次贷监管的舆论, 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认为, 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比政府监管更为有效, 坚决反对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也存在漏洞, 导致监管的错位和滞后。1999年11月4日《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以来, 美国金融业进入了创新迭出的混业经营阶段, 但金融监管仍沿袭旧有的体制, 没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在金融危机爆发前, 美国金融业的一些领域存在重复监管, 但另一些领域却存在监管真空, 监管机构很难实现有效协调。
以上两点无疑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政策和体制方面的重要原因, 但是并不是危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笔者认为, 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理解此次危机深层次原因:
1.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矛盾。《资本论》认为, 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 特别是货币的出现, 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的交换产生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 一旦这种分离导致商品卖出受阻, 商品价值不能实现的危机就会发生。在这一过程中, 存在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两种不同的形式。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而产业循环中的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则被称之为现实资本。如果把股权融资凭证、债权融资凭证等包括进来的话, 则可以将作为价值符号的非现实资本, 统称为虚拟资本。现实中, 虚拟资本的运作直接表现为分配和交换关系。虚拟资本并不直接进入生产领域, 也未直接用来消费, 它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一般来说, 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是没有生产成本的, 其价格取决于人们在市场上对它的估价, 也就是取决于人们对这类资产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 可以将这类资产的价格看做是由人们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所有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 包括地产、证券、无形资产等, 构成了虚拟资本系统。虚拟资本积累, 在通常情况下是可以与实体资本积累相脱节的, 即虚拟资本积累反映的价值符号可以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虚拟资本的量与实体资本的量不一致, 并且信用经济越发达, 虚拟资本的量就可能更多地超过实体资本的量。一旦超量过大, 交易主体的预期和信心就会受到冲击, 虚拟资本量相应会急剧缩小, 这就可以直接引发金融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明确指出,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 最终催生泡沫经济, 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
2.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在马克思眼里, 资本主义生产一开始就处于一个无政府状态, 即通常所说的“自由竞争”, 这种所谓的“自由主义”的结果只能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 加大贫富差距。在这种自由放任的状态下, 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就越加明显, 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资源配置, 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会表现为生产的过剩, 因为市场经济无法合理解决个别企业投资、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投资、生产盲目性之间的矛盾, 因此金融危机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加上“自由过度”必然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 这次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可以充分体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 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金融管制解除后,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大量的资本从实物生产和贸易领域转向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等投机场所, 导致有价证券、存款贷款、外汇等无实物载体的虚拟资本剧增。与此同时, 美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没有增加, 却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只能靠借贷消费。从宏观上看, 金融的不断扩张使得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透支经济”, 形成了典型的借贷消费模式, 而这种模式也因为政府推行金融自由化、自由市场经济得到变相的鼓励。此外, 随着资本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 美国的少数大银行几乎控制着全社会的货币资本, 风险非但没有因为市场的自行调节得到稀释, 反而变得更加集中。因此, 虽然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矛盾, 经济表现出繁荣景象, 但是这种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新的矛盾和危机。
二、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一) 实体经济的基本概念
1. 实体经济的定义。
从经济学角度讲,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 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实体经济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 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
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 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人类生存需要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 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 那么人类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 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保证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 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停止, 那么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 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保证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 那么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二) 中国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此次金融危机对各国虚拟经济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一些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海外投资、商品期货交易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时遭受亏损。但是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可以说是“未伤筋骨”。广东作为中国最大的劳动密集型省份, 在金融危机中真正关闭、停产、半停产的只占1%多一点。以东莞为例, 2008年底统计表明东莞市真正倒闭的企业是900家, 据当地数据显示, 其实历年都是这个规模。与此同时, 还有八九百家企业新注册, 相对是平衡的。中国的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最大, 但只是订单减少, 一些小规模企业停产或半停产, 这些资本的损失不会对中国造成根本影响, 是可以承受的。
(三)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1. 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
(1) 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 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 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2) 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运行、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的两条途径:第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第二条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 相比较而言, 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 会更加现实, 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 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3) 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 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 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 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 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 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 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
2. 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1) 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 而是现实,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 还是它的发展, 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 它就成为空中楼阁。 (2) 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 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 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 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 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 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 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 (3) 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 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 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 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 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 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四) 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第一, 实体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可以为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 虚拟经济泡沫往往只是金融危机的诱因, 而深层原因是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第二, 实体经济可以快速发展带动虚拟经济。这一点通过传递作用表现出来, 经济发展主要靠实体经济带动, 经济增长可以带动虚拟经济增长。第三, 实体经济促进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背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必然演变成金融市场内部的价格投机, 进而催生大量泡沫。这种失去支撑的、单纯逐利的“横冲直撞”, 对市场的破坏不可估量。面向实体经济需求推动金融创新, 要求金融机构市场需求调查和客户需求分析, 量体裁衣, 使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加契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
这次金融危机带来了几个大调整, 包括人们消费观念的大调整, 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发达国家发展观念的大调整, 如美国提出“再工业化”等。这些都对正在进行大规模产业调整的中国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这次金融危机, 各国再次深刻认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虚拟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实体经济中孕育出来的, 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高于虚拟经济。金融危机发生后, 各国纷纷通过扶持本国实体经济抵御金融危机, 更加说明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 通过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表现出来, 所以要坚持把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统一起来, 促进实体经济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
1.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和重要支柱力量。要全面组织钢铁、石化、建材、汽车、船舶、医药、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食品等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的实施。重点抓好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电力、石化、冶金、建材、纺织、印染等七大重点行业的改造提升。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加快淘汰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造纸、皮革、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 推动新一轮热电联产改造。
2.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抢抓下一轮全球经济发展机遇、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大举措, 也是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抓紧制定生物产业、物联网产业、3G产业、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明确新兴产业培育的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
3.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组织编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创意设计和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落实各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探索产业集群、百强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抓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逐步实现从单个企业分离到整个产业分离, 从分离后为母体服务到为整个产业和社会服务两大转变。鼓励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售后、生活等服务内容外包, 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提高传统特色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为开端的金融海啸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各国经济增长脚步放缓。从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入手, 着重对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 解释实体经济的基本概念以及中国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总结出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最后提出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实体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原因,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533-540.
[2]温家宝.各国要防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N].人民日报, 2008-10-26.
[3]成思危, 刘骏民.虚拟经济理论与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30-33.
[4]崔友平, 陈华, 赵俊燕.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美国金融危机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09, (4) .
[5]顾钰民.对当前金融危机原因的马克思主义阐释[J].晋阳学刊, 2009, (2) .
[6]蒋家华.金融海啸第二波侵袭路线图渐显, 中国不会伤筋动骨[EB/OL].新华网, 2009-02-25.
[7]逢锦聚.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N].人民日报, 2008-11-26.
[8]李艳青, 张星奇.浅论扩大内需与产业结构调整[J].商情, 2009, (2) .
危机过后爱芬芳 篇2
杨伶是成都一所中学的老师,生性浪漫多情。而命运之神,让她身边出现了一个擅长用优美文笔写情书的“白马王子”——出版社编辑向磊。杨伶被向磊的热情与执著感动,做了他的新娘。
结婚后,杨伶才知情书中的向磊和现实中的向磊完全是两码事,根本就指望不上他像兄长般照顾她疼爱她,他自己还像个大孩子需要人照顾。
考虑到向磊上班远,杨伶觉得自己多承担一些家务也没什么。可偶尔向磊比杨伶早回家,便躺在沙发上悠然自得地读报纸。杨伶气喘吁吁拎着大包小包爬上六楼,见他这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尊容,火气想压都压不住:“难道你是家有仙妻,不用你动半根手指头啊?”向磊却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一次,杨伶因重感冒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正好电视机出了点问题,向磊便旁若无人地闷头修理,几个小时过去了,屏幕上还是一片“雪花”,但他因有要事外出,全然不顾躺在床上的她要不要吃药,要不要吃饭。随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杨伶的眼泪一下子流出来。
这样的事发生的次数多了,杨伶不再觉得丈夫只是孩子气,没学会关心照顾别人,而是认为他对婚姻根本没有责任感。杨伶不禁悲从中来。
两人都不太懂得沟通,烦起来,杨伶要么生闷气,要么大吵大闹。杨伶指责丈夫爱的只是他自己,心里根本没有她,向磊委屈得几乎跳起来:“我心里怎么没你啦?我下班就急着往家赶,出差在外,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你报平安。家庭中没什么原则问题,你别动不动上纲上线。”
升級冲突
吵闹归吵闹,不久,不适合生孩子的杨伶还是冒着危险孕育了孩子。当杨伶在疼痛中挣扎了十几个小时,终于生下女儿时,向磊亲吻着妻子的额头说:“让你受苦了,我一定好好报答你!”
做了父亲的向磊,比从前有所改进,至少陪女儿玩是他最乐意做的。杨伶乘机循循善诱,指导他做一些家务。可不知向磊是有意作怪还是真的笨手笨脚,每当听到“咣”一声,杨伶就知道他又报销了一个茶杯或者一个碗。那些用具虽然不值太多钱,却都是杨伶精心挑选买回的。杨伶心里怨丈夫粗心,嘴上却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正当杨伶对丈夫的进步大加鼓励,期待他再接再厉时,新麻烦又来了。向磊代表单位参加了系统内一个羽毛球比赛,居然大获全胜。胜利勾起了他对羽毛球的强烈兴趣。
为了和专业球员切磋,他可以在人家的训练场旁边站上半天,等球员结束训练后,陪他打上20分钟。在家的时间,他又要攻读“理论”。逢有正式的赛事,他掐准时间,早早盯住电视屏幕。随着向磊球技不断提高,球友也在不断增加,赛事不断。无论家里有何要事,只要有人约他打球,向磊立马将家事抛到九霄云外;甚至一家人正在外玩耍或家里有客人,他也是拔脚就跑,全然不顾妻子的感受。
杨伶的忍耐快要到了极限。她开始觉得,羽毛球完全是他们婚姻中的“第三者”,这样下去,夫妻彻底反目只是个时间问题。
一个星期天,向磊照样去会球友。杨伶做晚餐熬粥时,水放少了点,熬出来的粥不够一家三口吃。向磊过足球瘾回到家,看着锅里剩下的一小碗粥,以为是杨伶故意给他脸色看,又累又饿的他火气上冲:“好啊,连我的饭也不做了,不想过日子了!”杨伶懒得解释,回敬道:“我凭什么就该伺候你?”
两人发生了结婚以来最严重的争吵。被激怒的向磊顺手将手里的碗向杨伶扔了过去,气疯了的杨伶哭着冲出了家门。
那晚杨伶住在了朋友家。她觉得,他们的婚姻完了。
一起成长
几天后,向磊带着女儿接回了杨伶。杨伶回家是看在女儿份上,她对丈夫已经灰心透顶,坚决与女儿同住。杨伶的生日到了,向磊给她买了一束晚香玉,可是没有唤起杨伶一点幸福的感觉。
有一天,杨伶整理抽屉翻出了几年前向磊写给她的一大摞情书。看着那些曾经令她眼热心跳的句子,她不禁号啕大哭,为什么理想和现实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爱情和婚姻真的不是一回事吗?
哭完,杨伶心里安静了很多。从恋爱到结婚的点点滴滴,不断在脑海闪现。平心而论,向磊也有不少优点,他宽容温和,个人生活上要求低,从未主动挑过杨伶的错,有好吃的,他总是自己省着,多留给妻子和女儿。他除了被羽毛球勾了魂,对家庭并无二心,对杨伶的情绪也还是在意的,只是不太知道该怎样做。
杨伶第一次想到,是不是自己要求完美,家庭生活里对丈夫挑剔过多,反而让他失去兴趣,放弃了学习机会?此外,自己总是为丈夫打羽毛球跟他吵,丈夫多次叹气说:“我就喜好这个,打打羽毛球对谁都无害,最低也是锻炼身体,你就不能对我多点理解?”
杨伶决心对丈夫换个方式试试。
又到双休日。早上,向磊穿着运动服走出卧室,蹑手蹑脚地想去厨房冰箱里取块面包出门,却看见杨伶已经在厨房忙着了。杨伶盛出热腾腾的粥,端出了包子和精致的小菜,淡淡道:“你运动量大,啃面包喝白水顶不住。” 向磊有些紧张,摸不准杨伶是何意,不敢多说,乖乖坐下吃饭。向磊放下碗后,更让他吃惊的事发生了:杨伶从里面领出女儿,母女俩都一身运动装。杨伶说:“我们也想去打打球,你觉得方便不?不方便的话,我带女儿另找地方去玩。” 向磊惊呆了,过了一会儿连声道:“方便方便,这有什么不方便?”说着,抱起女儿亲了一口,“宝贝,爸爸早想让你看看,你老爸是怎么打败别人的!”
这次全家出动打羽毛球,全体感觉良好。当然,杨伶没有参加向磊与球友的比赛,她和女儿拿着球拍在场地边上打着玩。
打完球,向磊提议在外吃饭。饭间,向磊到底忍不住悄悄问杨伶:“老婆,你今天这唱的哪出戏?”杨伶忍住笑,正色说:“你锻炼,我和孩子就不能锻炼锻炼?” 向磊喜得一拍桌子:“早该了,以前动员你多少次,你本来身体弱,就该多活动活动?”杨伶说:“说起简单,全家都成奥运健将是不错,可家里的事你放手我也放手,日子怎么过?” 向磊说:“这愁什么,该打球打球,该理家理家,只要你少点讲究,我多搭把手没问题!”
节假日全家外出打球成了家庭的惯例。与此同时,杨伶注意控制自己,既然向磊万事不着急,今天的事可以拖到明天,那自己也没必要明天能做的事非要在今天赶出来。不妨任凭事情摆着,让他认识到家务事总得有人去做,不会自行解决。几次下来,果然向磊自己看不下去,开始动手。而只要他动手,不管做得多糟糕,杨伶都表现得特别惊喜。
为巩固战果,杨伶特地报名去山区支教一学期。
其间,他们保持每周两封手写书信来往。他们很快就在家书中找回了写情书和盼情书的那种感觉。
当杨伶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家时,她发现丈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向磊为迎接她,突击做了大扫除,地板很爽洁,衣服晾满了阳台。晚饭,向磊像模像样地做了土豆烧牛肉、鱼香茄子和酸菜粉丝汤。三样菜一端上来,杨伶便有了想落泪的感觉。
没多久,杨伶在向磊的鼓励下,也圆了自己的童年梦——参加了一个业余合唱团。在那里,杨伶找到了快乐,找回了青春感觉,也更理解了丈夫对球场的迷恋。
当前金融危机下外贸发展初探 篇3
一、全球经济处于衰退下滑期
从表面上看, 是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 但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 很难有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 全球化的经济衰退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二、中国外贸形势分析
(一) 出口增速回落, 进口增长加快, 外贸顺差减少。
08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9671.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第一季度出口增长30.3%, 第二三季度增速回落。前三季度总计出口10740.6亿美元, 增长22.3%, 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自年初开始加速, 总计进口8930.7亿美元, 增长29.0%,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外贸顺差1809.9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2.6%。
(二) 加工贸易增速继续回落。
前三季度中国一般贸易继续强劲增长, 进出口总值达到9565.7亿美元, 增长35.9%。其中, 出口5007.8亿美元, 增长26.9%;进口4557.9亿美元, 增速高达47.3%, 比上年同期加快2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长进一步趋缓, 进出口总值8034.0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3.8%。
(三) 08年出口增幅低于20%
当前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一些研究机构预测第三、四季度美国的个人消费将出现负增长, 相应地美国经济将至少步入温和负增长。欧元区和日本第二季度已经陷入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增长也都开始放慢。第四季度主要发达国家进口量开始萎缩, 全球商品贸易也将显著放缓。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支付困难。中国进出口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出口新订单减少和支付风险的增大。第四季度中国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 全年出口增速回落至20%以下。
三、中国外贸遇寒
1、外需进一步走弱的迹象已显现。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08年9月份PMI (采购经理指数) 中, 表现最差的分指数是新出口订单指数, 仅为48.4, 仍处在收缩的范围内。季节性调整后表现更差, 9月份数据较8月份大幅下跌了2.3个指数点。购进价格分指数继续了8月份以来急速下跌的行情, 9月份跌至44.7的水平, 这是自2006年以来该指数首次低于50, 意味着制造业上游产品价格整体较8月份显著回落。PPI同比增幅有望快速回落。
2、部分出口企业面临困境。随着我国外贸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境外需求快速放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表现为:一是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减少, 出口增速回落。自2007年下半年起, 企业不敢接国外订单的情况开始显现, 许多企业为防止汇率风险, 还把长期订单改为短期订单, 把大订单改为小订单, 造成总订货量减少, 出口量值下降。二是出口换汇成本下降跟不上汇率的升值幅度, 企业处于亏损边缘。从国内看, “率两价” (退税率、汇率、利率和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 变动产生的叠加效应, 加之从紧的货币政策环境影响, 给出口经营带来重压。企业普遍反映今年成本上升20%以上, 部分地区企业倒闭、跨国公司订单转移。
3、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随着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企业环保支出增加等因素影响, 企业成本支出日益加大。从短期看, 这些成本快速上升使我国外贸企业难以在价格上迅速作出反应, 必然使其利润受到极大影响, 甚至陷入亏损。尤为不利的是,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逐步蔓延, 世界经济减速使境外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大大削弱, 使我涨压力的空间受到极大压制。
四、中国外贸企业的出路
(一) 采取积极有效的外贸政策。
第一, 进一步完善外贸政策。要加强对重点出口商品的监测, 有保有压, 帮助出口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缺问题和汇率风险防范问题。第二,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为了稳定出口, 应放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速度, 乃至可以适当贬值。第三, 大力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继续实行出口产品的地区多样化。借助于新兴市场扩大出口, 通过向中东、俄罗斯、拉美等地区的出口增长来缓解对发达国家出口的放缓。第四, 积极有序组织劳动密集型等外向型产业在国内梯度转移, 缓解因出口放缓带来的国内就业压力。
(二) 危机的出路是创新。
面对恶化的出口环境,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商品的价格。然而, 贸然提价或将导致客户流失, 以涨价为手段的成本转嫁并不是长久之计。从宏观发展形势上看, 人民币升值和生产价格上涨还将持续, 而以“物廉价美”为卖点的中国制造, 其价格上涨幅度毕竟有限, 加强研发创新, 建立自主品牌才是长久之计。只有不断苦练内功, 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突破重围, 得到持续发展。
(三) 电子商务是中国外贸的突破口。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 是指一个市场的领域。就是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除了在线交易和产品展示, B2B的业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 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目前B2B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预计未来几年全球B2B的年增长率将会保持在45%左右, 2010年全球B2B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6万亿美元, 外贸企业应将一部分精力投放到电子商务上来, 既能缩减成本, 又能提高效率和效益。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动荡, 中国的外贸行业也提前进入了寒冬。在不利局面下,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具备不少有利条件, 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中国对外贸易仍将会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外贸,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经济大参考》.2008年第26期.国际经济动态.
[2]、《海外经济评论》.第43期.金融海啸下的中国经济.
[3]、《中国对外贸局》.中国外贸熬过晚上.就是朝阳.2008年第8期.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外贸发展 篇4
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扩大, 我国对外贸易形势更加严峻
目前, 国际金融危机正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 已导致全球经济放缓, 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远超过预期。国际金融危机不仅降低了全球的商品需求, 还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挑战。
1、国外需求明显下降, 我国对外贸易增速下滑
世界经济放缓导致我国主要出口国的需求显著降低。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3.4%, 比2007年下降2个百分点。2008年第三季度, 美、英、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均明显出现负增长, 消费需求也随之下降。
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 2008年第三季度, 美国GDP增长率为负0.3%, 第四季度负3.8%, GDP降幅为1982年第一季度以来之最, 而且是首次连续两个季度萎缩;随着经济衰退程度加剧, 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削减支出, 2008年三季度消费支出减少了3.8%, 四季度消费支出下降了3.5%;产品需求继续萎缩, 美国工厂耐用品订货2008年12月份下降2.6%, 为连续第五个月下降。
根据英国统计局1月23日公布的数据, 继2008年第三季度英国经济出现了0.6%的负增长之后, 在2008年第四季度, 英国经济进一步萎缩了1.5%, 而且这个数字是自198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季度负增长, 家庭消费规模也急剧下降。
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数据显示, 日本经济正滑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局面, 2008年12月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为84.6, 比前一个月下降9.6%, 创日本政府1953年开始统计这项数据以来最大降幅;家庭消费规模持续萎缩, 日本去年12月家庭消费总额下降4.6%, 为连续10个月出现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导致国外需求大幅萎缩, 我国外贸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领域。2008年11月份, 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898.9亿美元, 同比下降9%, 其中, 出口同比下降2.2%;进口同比下降17.9%, 月度进出口自2001年10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08年12月份, 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833.3亿美元, 同比下降11.1%, 其中, 出口同比下降2.8%, 进口同比下降21.3%, 连续第二个月负增长, 并呈加速下滑趋势。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显示, 受出口订单下降的影响,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 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遭受的损失更大。作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出口增速放缓直接造成我国工业增长回落。2008年12月份我国工业增加值仅增加5.7%, 比2月份下降了9.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 作为我国出口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乐观。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 跨国公司投资信心不足, 全球流动性减少, 外资流入放缓。2008年12月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5.73%, 连续三个月下降。在母公司资金链紧张、出口受阻、经营状况不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 外资出现加速撤离趋势。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报告显示, 2008年上半年我国外资撤出的增速为36%, 明显高于外资流入的增速26%。
2、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我国出口遭遇多重贸易壁垒
目前, 国际金融危机正催生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新一股类似于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风潮正在美国乃至全球抬头。日本共同社1月27日报道, 世贸组织1月26日汇总的一份工作文件显示, 自去年秋季以来, 由于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低迷, 共计22个国家及地区采取了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等对贸易产生影响的措施。甚至一些国家的民众认为政府采取的救市措施没有兼顾百姓利益, 没有保护本国产品, 就出现罢工现象, 这些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压力。
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正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 我国出口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在亚洲, 印度《经济时报》1月26日报道说, 印度政府此前施行的对中国进口玩具为期6个月的禁令, 有可能延长为永久性禁令。在北美, 美国国会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警告国会山游客中心, 不可买卖任何美国以外国家制造的商品, 从国会山归来的游客, 如果带着印有“中国制造”标记的纪念品是非常不妥的。在南美, 巴西政府1月27日宣布, 将对包括玩具、鞋子、成衣和照相机在内的24种进口产品实行许可证制度, 部分中国出口产品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在欧洲, 欧盟2月宣布对来自中国的螺钉、螺母等紧固件采取反倾销制裁, 将在今后5年内对构成倾销的产品征收平均80%的反倾销税, 大量的中国紧固件企业不得不在至少5年内痛别欧洲市场。
而此轮贸易保护中, 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制造”。2008年12月, 美国曾频繁对中国产品“发难”:12月19日, 其向世贸组织起诉, 称中国“通过出口补贴来促进中国著名品牌的销售”;12月22日, 通过表决, 对中国进口的特定钢管征收高达40%的反补贴税;12月23日, 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厨房用金属隔板和网架征收高达197%的反补贴税。美国从前没有这种大面积起诉中国产品的情况。
3、世界经济将进一步放缓, 我国出口形势将继续恶化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已陷入衰退边缘,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减慢, 世界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月16日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世界经济正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并预计2009年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将下降到1%, 远低于前几年强劲的增长;由于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很长的滞后期, 各国纷纷出台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政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生效, 即使刺激政策能获得成功,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仍将不可避免陷入衰退, 世界经济的复苏无法在短期实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29日预测, 2009年全球经济将仅增长0.5%, 明显低于2008年的3.4%。其中, 发达经济体经济将进一步下滑, 为二战后首次出现全年负增长, 美、欧、日将分别出现1.6%、2.0%和2.6%的负增长。
世界经济前景暗淡将导致国际市场商品需求进一步减弱, 部分投资品和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可能加剧, 竞争将更加激烈, 世界贸易增长进一步减速。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将导致其进口明显减少, 进而导致世界贸易大幅下滑。例如, 美国的进口约占世界的15%, 自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 预计今年会进一步下降。因此, 2009年, 全球贸易预计将进一步走软, 我国出口形势将进一步恶化。
二、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挑战, 努力保持对外贸易平稳增长
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严峻复杂的国际经贸形势, 既要充分估计外贸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深刻认识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增强忧患意识;又要坚定信心, 正确认识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不断完善政策, 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应对国外环境的不利影响, 化危机为机遇, 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1、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综合运用比较优势战略和竞争优势战略
当前,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尤为关键。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这种贸易方式符合我国国情,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有发展空间。要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高、环保节能的产品从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中剔除;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 在部分重点承接地增加保税物流功能;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 鼓励发展配套产业, 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同时,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要把比较优势战略和竞争优势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 分不同地区和产业实行不同的战略。在我国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以及东部地区, 要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培育竞争优势, 充分利用产业扶持、政策优惠等手段, 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 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为出口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 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 要充分利用本地生产要素优势, 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
2、加大扶持力度和提升服务水平, 努力降低企业的贸易成本
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缓解出口企业困难, 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退税率。二是适当扩大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规模, 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三是改善进出口金融服务, 适当扩大政策性银行出口买方信贷, 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业务, 扩大保单融资规模, 缓解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困难。四是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 继续减免出口农产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费, 降低出口纺织、服装产品检验费用。五是加大对重点出口市场的跟踪监测, 及时反映进出口变动情况和国外市场需求的变化, 及时发布海关数据和监测预警信息,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3、大力培育服务外包产业, 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给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引进外包人才、扩大市场份额带来了机遇。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具有独特优势, 前景广阔, 发展好这个专业技能密集型产业, 能够提供新的出口增长点, 对当前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要集中力量办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充分发挥其集聚、示范和带动效应。要从财政、税收、人才培训、融资务等方面,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中国服务”的国际品牌;强化开放意识、市场意识, 努力破除制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加强基础工作,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诚信环境;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和开拓国际市场, 完善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 要加快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 大力培育服务贸易出口企业主体, 推动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中介组织发展, 加强培养服务贸易人才, 提高服务贸易出口的产业竞争力, 不断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4、企业要苦练内功, 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度过危机, 更重要的是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要加快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 提供优质的服务, 用自己的信誉、诚信来赢得市场。作为应对危机的主体, 企业要树立信心, 要思考如何通过转变经营思路, 来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 寻找新的出路, 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行业带来的挑战。一方面, 企业要走专业化道路, 以此调整客户和市场, 调整商品结构, 调整贸易增长方式, 集中精力做精做细,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以专业化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 要走品牌化道路, 在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逐渐培育自己的品牌, 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 以自有品牌提升经营效益。
5、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促进贸易和投资互动发展
要抓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和部分国外企业经营不善的有利时机, 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壮大自身实力。首先, 尽快制定和实施石油、铁矿砂、铜精矿以及粮食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战略, 建立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 努力开辟稳定、顺畅、安全的多种进口渠道, 充实国家战略储备。其次, 要抓紧完善进口信贷、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 为促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创造条件, 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再次, 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大在南亚、非洲、南美洲、东欧、中亚等与我国经济互补性较强地区的投资, 通过国际化生产扩大进出口, 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同时实现部分面向西方市场而在国内已经失去成本优势的出口型产业的转移, 促进我国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出口。随着面向上述地区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加将会大大提高我国同这些地区之间双边贸易的市场份额。
6、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贸易摩擦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难以完全避免, 要客观估量贸易摩擦给我国的贸易和经济造成的损害, 避免扩大化。但必须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积极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一是加强和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 促进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积极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各项国际义务, 妥善处理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有效保护知识产权, 避免因自身违规而引发贸易摩擦。二是积极推进全球公平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 努力消除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对我国的歧视性做法。三是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进行有效协作, 建立出口增长预警机制, 规范出口秩序, 杜绝低价竞争和倾销行为。四是加强涉外经贸队伍建设, 抓紧培养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 为科学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应对贸易摩擦提供保障。
后危机时代的江苏外贸发展态势 篇5
经过十年的发展,江苏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已经从2001年的535 亿元到2011 年的5 396 亿美元,进出口值已突破50 亿关,年均增长率高达26.5% 。到2012 年达到了5 480.9亿美元,占到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年均增长9.4%。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 089.9 亿美元,增长达到28%,贸易伙伴发展到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谓是发展迅猛。全省形成了以机电产品为主要商品,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外资贸易为主力军,开发区为主要载体,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为主要市场的基本格局。但是,随着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需求急剧减少,中国的对外贸易严重受阻。江苏作为对外贸易的大省,外贸形势急转直下。后危机时代,无论从物质基础还是发展模式来看,依然依靠延续以往的发展路径保持高速增长是绝无可能,如何加快江苏省外贸转型升级,探索其将来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江苏省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后危机时代,江苏省外贸的基本情况
自金融危机后,江苏省外贸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对外贸进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一)政府对外贸发展支持情况分析
在进出口外贸发展上,政府一直是采取政策扶持,去年尤其对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的改善加大了力度。2012 年9月,国务院通过《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八项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总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强化监管,淘汰落后小规模企业,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起的恶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水平。江苏省政府还开展了“江苏产品万里行”等展销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保障生产要素供应。尤其是在对改善中小微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措施中,规范了涉企收费,落实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进出口信用保险上。2012 年末,江苏信保累计支持江苏外贸出口约245 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77 万亿元,是2007 年末的2.48 倍,直接融资规模累计达6 610 亿元。另按照商务部和海关总署部署,出口政策保险的重点放到了微小企业领域,以此降低风险刺激诸多小企业扩大出口,累计承保小微企业达到4 569 家,覆盖面已超过15%,创下了历史新高。
(二)进出口贸易方式的转变情况分析
近年来,江苏省进出口贸易方式开始从加工贸易开始向一般贸易转变。“十一五”期间江苏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6 610 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1 倍,占同期江苏省出口总值的61.7%;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3854 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增长2.1 倍,占同期江苏省出口总值的36%。同期,江苏省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4 063 亿美元,增长1.4 倍,占同期江苏省进口总值的53.6%;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2 191 亿美元,增长1.5 倍,占28.9%。到2012 年,江苏省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2 463.4 亿美元,比2011 年下降7.6%。与此同时,一般贸易进出口明显增长,当年进出口2 192.8 亿美元,增长2.4%。自2007 年金融危机以来,江苏省加工贸易占比已连续7 年下降,至去年已下降至44.9%。
(三)危机后,规避外贸风险的情况分析
金融危机后,江苏省主要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规避外贸风险。积极扩大有效投入,201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1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民间投资占67.2%。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运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加快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改善消费环境,2012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 万亿元,增长1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4%。加强物价调控,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物价涨幅2.6%。千方百计稳定出口,针对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严峻形势,出台稳外贸促转型的政策意见,抓重点,攻难点,2012年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5%,其中出口增长了5.1%,实现了外贸难中求进、稳中有增。
(四)外贸企业结构转型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江苏外贸的经营主体和外贸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然而,随着民营经济的壮大,外商投资企业在江苏外贸增长中的主导力量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危机后,民营企业在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由11.5%逐年提升至2010 年末的17.6%。到2012 年,江苏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达到了1 455 亿美元,同比增长31.3%,高出当年江苏省出口总体增速29.7 百分点,占当年江苏省进出口总值的26.5%。而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却明显下降。其中,江苏省民营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937.1 亿美元,增长了16.5%,占同期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64.4%。其中出口962.5 亿美元,增长35.8%,进口492.5 亿美元,增长23.3%。出口的主要产品类型集中在纺织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此可见,江苏民营企业虽表现突出,但仍停留在代工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价值链中的低端层次,缺乏品牌、技术、渠道等核心竞争优势,抗风险能力较弱。
(五)出口的主要国家市场状况分析
欧美日是江苏省传统的出口市场,2007 年江苏省对欧美日三大市场的出口依赖度为58.7%。但是随着江苏省出口企业不断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到2010 年江苏省对欧美日三大市场的依赖度降至56.8%,较2007 年下降了1.9 个百分点。到2012 年,江苏省对欧盟、美国、日本、东盟和韩国这五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总值,占“总盘子”的62.1%,比2011年下降了3.5 个百分点。同期,江苏对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8%和18.4%。
(六)外贸产品转型情况分析
2012 年,全省出口机电产品2 175.1 亿美元,比2011 年增长4.7%,占全省出口总值的66.2%;出口服装、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塑料制品、箱包、玩具、体育用品、家具、床垫寝具和灯具10 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599.5 亿美元,比2011 年增长11.5%。数据显示,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所下降,机电产品的出口在逐年上升。
二、江苏省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恶化,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后危机时代,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日益严重,2012 年,江苏省对欧盟出口下降7%,对中国欧盟内的重要贸易伙伴法国和德国分别下降10%。江苏省贸易摩擦案件数和涉案金额同比增长约一倍以上,居全国首位,其中美国对光伏产品和风能设备发起的“双反”调查,涉及江苏200 多家企业,涉案金额达到13 亿美元。此外,贸易摩擦方式也在不断升级,从反倾销上升为反补贴,到现在的贸易限制和提高质量标准。涉案国有美国、欧盟、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和印度等国家,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也跟风打压中国产品,保护本国的利益。尤其是欧美为了转嫁其国内危机,加大了贸易保护力度,频频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并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国际贸易摩擦给一些出口企业造成较大损失,有的企业为应对贸易摩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有的企业低价出售,血本无归,还有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关闭或减少产能,损失惨重。究其原因有外部的,更主要的是内部的宏观管理问题。近几年经济转型升级,许多企业跟风上马效益好的产能,由于国内需求不足,大批过剩产能涌入国际市场,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使得企业间不得不低价竞争,追求数量扩张。
(二)加工贸易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江苏省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仍处于价值链中比较低端的水平,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不够,在深加工这方面做的不足。缺乏创新,在面对国外的产品时竞争力不足,在与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国外大型出口经销商的竞争中仍处于劣势。 以昆山模具为例,昆山地区每年的模具销售总额远远的大于出口总额,就2012年的数据而言,昆山模具内销产值、销售额差不多占到全国的1/10,其中80%左右的产值都是基地创造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创新不足,仍处在微笑曲线的中低端,无法掌握价值链的顶端优势,在与国外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国内制造业西迁给江苏省外贸带来重创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的以节约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资源成本为目的的国际产业大转移,是推动包括江苏在内的东南沿海省市经济和进出口贸易迅猛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国内东部地区对制造企业的吸引力开始下降,一批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代工企业逐渐加快向劳动力、土地资源更加丰富的中西部地区的挺进步伐。比如,仁宝、和硕、维创、富士康等代工巨头已相继在重庆、四川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在产业和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还没有完成的背景下,制造业加速西进可能会给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带来阵痛。
(四)“外商投资+ 加工贸易”为主的模式不利于本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与日韩早期通过技术引进进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不同,江苏省等中国沿海省市选择了“外商投资+ 加工贸易”的外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能够迅速推动当地外贸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模式就会越来越不适应当地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一方面,“外商投资+ 加工贸易”企业的原料、设备、技术主要在国外,与当地产业关联度较低,技术溢出效应不足,对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外商投资+ 加工贸易”企业的迅猛发展,挤占了相当一部分本土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发展空间,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升级换代。
(五)江苏省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较弱
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相继出台一系列企业科技创新的鼓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省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从总体来看,江苏省外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大部分先进设备和核心技术仍还要依靠从国外引进。以新兴产业为例,目前江苏省新兴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仍高达60%左右,普遍存在“高端产品、低端技术”的现象,很多省内企业饱受外国公司提取高额专利费之苦。
(六)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整体效益仍有待提高
从“十一五”时期至今,江苏省制造业和外贸进出口迅猛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并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企业已进入了跨国企业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但是,这部分的外贸企业仍处在跨国公司分工体系的末端,大部分企业是从事简单的加工和装配,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依然较低。例如,2012 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仅25%,而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已达43%左右,日本和英国也在36%左右。
三、对未来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调整中国出口市场,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
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对象,近几年占中国出口市场的比重不断上升,占比已经达到三分之一强。2012 年受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等因素影响,国际初级产品价格跌宕起伏、流入发展中国家外资下降,发展中国家汇率大幅度波动,出口下降,经济增长减速。实际上,受经济结构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出现分化,有的国家经济增长减速,如巴西和印度等国,有的国家则维持了经济增长势头。2012 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19.3%,其中对印尼和马来西亚出口分别增长16.2%和29%,对俄罗斯出口增长13%。据联合国的预测,2012 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整体大概是4.7%,2013 年可能会上升到5.1%。如果发展中国家经济稳步复苏,预计2013 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将稳步增长,同新兴经济体国家一道引领世界经济的回升。
(二)进一步调整外贸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企业及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企业研发新产品和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在境外设立贸易中心、品牌推广中心、售后服务中心等国际营销网络及研发中心。引导苏南地区加工贸易实现省内“梯度转移”,支持企业在区内设立营销、物流、研发、产品售后检测、维修服务中心。培育国际服务外包骨干企业,鼓励知名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入驻我省,以做大做强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为突破口,提升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层次和水平。鼓励能源资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文化教育产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资源开发。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获取品牌、技术和人才。推进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基建、招商协调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三)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进口的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产品进口,继续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出台我省重点鼓励进口的产品和技术目录,制定江苏省扩大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运用进口贴息、优惠进口信贷、进口信用保险等方式扩大进口。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重要港口建设进口商品集散交易市场,尽快发挥规模优势和功能优势,逐步开拓国际分拨、配送业务。加快中国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心等进口平台建设,扩大影响,形成品牌。
(四)坚持先行先试,完善外贸企业的金融服务
扩大外经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外经贸企业通过企业债券和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融资,特别是更多地争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新型金融组织为中小外经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与进出口银行搭建中小外经贸企业“统贷统还”平台,扩大中小外经贸企业受益面。积极推进货物贸易外汇改革试点,简化管理流程,降低企业涉外经营成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跨境贸易、直接投资和跨境融资中运用人民币结算。积极探索地方财政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新思路,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鼓励在出口基地开展小型、微型企业统一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试点。
(五)促进外贸平稳增长,培育发展潜力
围绕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目标,认真选择重点市场,精心打造推广江苏省优势产业的境外展会。针对电子信息、光伏、船舶等产业出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省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在资金、金融服务、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应给予重点支持,政府需帮助和指导企业应对境外贸易壁垒,加大江苏省贸易摩擦预警点建设力度,维护江苏省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加大引进基地型和龙头型项目的力度,促进苏北、苏中地区产业集聚发展。
(六)创新服务,进一步落实保障机制
继续创新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船舶、大型成套机电设备出口企业实行“先退税后核销”制度,对出口信誉良好、持续经营时间长、无违法记录的重点出口企业实行先凭出口报关单电子信息计算办理退税,后凭收集齐全的单证资料进行核销的办法。
摘要:江苏省一直是全国的外贸大省,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对江苏2007年金融危机后外贸发展的一些变量因素分析,提出江苏外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危机过后外贸经济发展 篇6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江苏,外贸发展,国际经济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江苏省对外贸易在经历了6个月的“垂直下降”、5个月的“低位振荡”后,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回升。2010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14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2%,高于同期全国进出口增幅6.1个百分点,比沿海主要外贸省市广东、上海、浙江和山东分别高出15.3、6.7、7.9和8.2个百分点,实现和保持了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不够稳定,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贸易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从而使江苏省的外贸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研判后危机时期江苏外贸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全面加强经济合作的诉求从总体上改善江苏的外贸环境
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优先,发展至上”就已经成为当代各国的共识,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则使各国的经济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苏省的外贸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在本轮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各国相互扶持密切合作,共同克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冲击的事实已经充分表明,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经济合作比经济竞争更重要。因此,进入后危机时期后,国际经济竞争依然会存在,并且在某些国家、某些领域之间甚至有可能还很激烈,但是,全面加强经济合作的诉求将会明显加强。尤其是江苏省相当一部分从事外贸出口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与既有的贸易伙伴持续进行密切的合作,共同应对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从而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树立了江苏外贸的良好形象,将会极大地改善江苏对外贸易环境。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在本轮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共同合作,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全球治理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将在后危机时期进一步予以强化,这就是以G20和G4为核心,继续进行多边贸易体系的调整、建立有利于发展的国际金融、货币、贸易、投资环境,实施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调整,建立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稳定的全球协调机制等。由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本轮危机过程中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行为,已经赢得了全球各国的尊重和赞赏,不但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事务中的话语权,同时也提供了中国进行外贸发展战略调整的契机。江苏作为在全国率先发展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先行一步,抓住后危机时期中国外贸发展趋好的国际环境,相机调整现行的外贸发展战略,优化江苏省的外贸发展环境,实现全省外贸又好又快的发展。
2. 各国经济复苏将会大幅度增加对江苏出口产品的需求
后危机时期的到来,意味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并将从基于危机进行的应急调整转变为常态的政策促进,步入正常的增长和发展轨道,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3.5%,价格平均上涨0.2%,已经从紧缩转向复苏和膨胀,将会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列车启动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各国经济的复苏意味着投资的增大,而投资的增大将会带动国民收入的成倍数的提高,进而使得民众的收入水平提高,最终刺激消费的增长。由于人们对于消费的增长及其满足,一方面依靠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则会进口更多的国外产品,因此,后危机时期的国际贸易必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国际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由于中国制造的产品具有较大的价格竞争优势,因此,各国最有可能增加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会使中国出口贸易的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甚至在短期内形成井喷的现象。江苏作为中国的第二经济大省,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最重要口岸之一,特别是其目前已经具有较强出口竞争优势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名优产品,以及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发展的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完全有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各国经济复苏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进而出现贸易量的快速增长。
3. 贸易流程和环节的改变有利于江苏外贸拓展市场空间
在国际贸易流程中,流程的长短与环节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中介的层次,而且每增加一个中介,就要相应地增加佣金,从而出口产品的价格就将不断地提高。这样,当国内出口产品到达国外消费者手中时,其价格往往比出厂价要高出很多。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国际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并且发达国家往往控制着非制造业的部分,只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在本轮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由于金融的紧缩和购买力的明显下降,产业链中的传统划分也被迫进行了压缩和调整,很多国外采购商的行为悄然变化,从大额采购变为小额采购、从集中采购变为零散采购、从派员采购变为电子网购。因此,在整个危机期间,大宗外贸明显衰退,而小宗外贸却快速崛起,有效地帮助一大批外贸厂商节省成本提高效率,顺利地度过了金融危机,并且成为各国引领国际贸易实现高效率发展的共识。所以,进入后危机时期,流程缩短和环节减少,将会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
国际贸易的流程缩短和环节减少,有可能使国际贸易从过去的传统方式改变为B2B外贸、外贸小额批发,并逐步向外贸B2C方式发展,一方面能够使中国外贸企业直接面对终端市场,不断拓展出口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则最大限度地节省国际贸易的成本,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其省级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大通关等方面的设施和运用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能够很快适应这一情况,促进全省外贸的稳定增长。
4. 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可能提高江苏产品的出口门槛
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后,新能源和低碳技术将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新因素。“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依赖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并且迄今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这三种化学能源的比重仍然高达87%左右。高碳经济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7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其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则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显然,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国际贸易中会带来重大的影响:一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低碳化,货物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耗能多、污染大的产品贸易将会严重受限;二是碳要素及其形成的碳排放权交易,将会使得传统的比较贸易优势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少数国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滥用,有可能使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强化和加剧,如环境标准更加严格,以限制碳排放为名征收碳关税,实施贸易产品的碳标签等等,都有可能影响江苏外贸的稳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包括江苏外贸产品的出口门槛。
5. 贸易保护的示范效应使江苏外贸产品面临新的贸易壁垒
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从总体上说,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展。但是,由于当代国际贸易领域中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思潮并行不悖,特别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少数发达国家竞相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示范效应及其延续,后危机时期的江苏对外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可能会面临严重的贸易壁垒,并且出现以下一些新的特征。
(1) 数量性壁垒首当其冲。
数量壁垒是进口国针对出口国产品出口数量的异常增长而设置和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由于在国际贸易的实际过程中,大部分国家开拓海外市场的成功,意味着大量厂商进入该市场,形成数量垄断优势。由于新开拓的市场,其基数为零,报告期数字与之对比,可能意味着增长速度的无穷大,而且要巩固已经占有的市场,就必须大量地增加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就会在进口国市场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形成数量上的绝对垄断。再加上在数量方面实施贸易壁垒比较隐蔽和便于操作,所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数量壁垒已经成为当代国际贸易领域中各国设置贸易障碍的经常做法。进入后危机时期后,由于经济的复苏、投资的增长和消费的提高,各国的进口需求将会明显增加,江苏省的对外贸易完全有可能出现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疲软造成的进口下降,曾经使江苏省外贸受到严重影响,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而这些因外部条件而压抑的产能,在后危机时期将会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国际贸易的扩张而释放,并转化为现实的外贸供给,要在海外市场上实现从使用价值到价值的危险跳跃。这两种合力共同作用,必然会使后危机时期的江苏省外贸首当其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数量壁垒。
(2) 复合性壁垒越来越多。
复合性壁垒是指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贸易救济措施互补、叠加而形成的贸易壁垒,例如,把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进行的“双反调查”、把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结合起来的复合性技术贸易壁垒,等等。由于全球经济失衡和国际经济的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并且趋向强化,新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当代国际贸易中的突出问题。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措施、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轮番登场,并且发挥了各自的鲜明特色和重要作用,使得各国有可能复合地选择各种贸易手段来综合保护本国市场。特别是本轮危机过程中,各国为应对危机比较多地采用了组合措施保护市场,并收到了比较鲜明的效果,也会激励各国在后危机时期继续选择使用。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从微观层面的具体货物贸易的摩擦开始,而其深层次原因却涉及到国际经济利益的关系及其调适,沿用就事论事的救济措施构筑贸易壁垒,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防不胜防,必须采取一揽子的综合解决方式,多元化协调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加以解决。所以,后危机时期的江苏外贸发展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复合性贸易壁垒。
(3) 技术性壁垒趋向严密。
技术性壁垒是一国针对进口产品制定的一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程序等所形成的贸易障碍,主要有法律、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江苏外贸发展曾经长期遭遇各种技术性壁垒,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受贸易保护的影响而遭遇的技术性壁垒更多,大有取代“两反一保”,成为拓展外贸出口面临的第一障碍的趋势。特别是全球经济合作的加强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提出,将会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对通过进出口贸易而获取的消费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越来越严密,进而不断增强影响技术性壁垒的难度。因此,后危机时期的江苏外贸发展,必然会面临大量的日趋严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4) 传统性壁垒小幅增加。
危机过后外贸经济发展 篇7
所谓后危机时代 (post-financial-crisis e ra or pos t-cris is e ra) 是指危机缓和后, 出现的一种相对较为平稳的状态, 因为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 世界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衰退。
从2006年春季开始, 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并进一步延续到实体经济。中国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其中冲击最为明显的是中小外贸企业。从2009年年底开始,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大幅反弹, 国际经济开始企稳回暖, 包括美国、日本已止住了下滑的趋势, 中国经济也逐渐恢复, 特别是进出口外贸逐渐增长, 这标志世界经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
然而, 目前的经济反弹是靠公共投资推动的。全球经济复苏的标志应该是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改变, 出现新的主导产业或大规模的新技术革命, 比如新能源、生物工程等, 但目前现在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趋势呈现。
二、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特点概括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也逐年提高, 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 (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从1978年的9.7%发展到2007年为73%。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我国外贸企业中占主体地位的是中小型外贸企业1, 包括了大部分省级专业外贸公司和几乎所有的县、市级地方和行业外贸企业。它们遍布全国各地, 其外联国际市场, 内结国内生产企业, 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招商引资的重要力量。
关于中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现状, 2010年初, 国际商报策划组织在全国的16个省市展开“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以民营外贸企业为主体。结果显示, 第一, 75%的企业出口出现了下降, 只有25%的企业出口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 有7%的企业出口甚至下跌了80%以上。第二, 企业出口地区仍以欧盟、北美洲、日韩、东南亚等为主要市场。与此同时, 中东地区、非洲、拉美这三个市场的份额也在8%以上, 这说明了我国出口在巩固传统优势市场的前提下, 市场多元化也取得了进展。第三, 49%的企业已经尝试内销, 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而24%的企业认为内销并没有效果, 其余27%的企业认为效果不大。第四, 在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问题上, 只有28%的企业涉足了电子商务, 并认为电子商务是有效开拓市场的利器。而34%的企业虽有涉猎, 但认为效果不大, 其余38%的企业干脆没有涉及电子商务。目前, 中小外贸企业尽管有所复苏, 但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 有的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 大约占企业总数的40%。[2]
三、后危机时代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 优势与机会分析
首先,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小外贸企业扶持作用。为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进出口影响, 缓解企业经营压力, 国家上调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 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制定了《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支持担保机构扩大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3]
其次, 中国中小外贸企业本身具备迎接后危机时代的优势。一是中国出口产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 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二是在国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 中国出口的产品仍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三是出口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不断增强。四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第三, 从全球经济环境来考察, 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人、日本人把它作为刺激经济计划的很重要一部分, 日本占60%, 美国占40%。中国企业要抓住这个市场机遇。
(二) 劣势与挑战分析
首先, 从国内的宏观环境来观察。对于后危机时代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 “原材料价格上涨”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成为前两位的困难因素, “民工荒”和“主要市场形成双底衰退”也成为企业认为的比较大的困难。而“贸易保护主义”、“内销渠道不足”、“出口退税不到位”、“资金不足”、“贷款难”、“同业无序竞争”、“收汇风险”、“研发投入不足”同样也是困扰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困难因素。[4]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外贸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上升。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 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从初期的1∶8.11变化至目前的1∶6.83, 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18.7%。) 、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直接推高了企业经营的成本, 使得以初级加工为主的中小外贸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这也是造成金融危机时代大批中小企业倒闭的最主要的因素。
而缺乏融资渠道, 资金困难, 在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中长期困扰因素。在后危机时代, 各商业银行更愿意将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同时, 我国未有效建立中小外贸企业信用担保基金,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 中小企业将面临比大企业支付更高的代理债务成本。
其次, 从企业本身发展态势来看。根据中国中小外贸企业自身的特点, 存在很多问题, 诸如经营机制僵化, 没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债务沉重, 缺乏融资能力;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品牌商品, 缺乏竞争力;风险防范意识差, 缺乏行业规避机制等, 这些内在问题, 需要企业不断去克服。
不过, 部分中小外贸企业主对后危机时代企业的发展方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将是影响后危机时代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最大的障碍。根据国际商报对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 企业主对于品牌的建立与推广, 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并不看重, 更偏重于传统的经营方式。
第三, 从国际环境来看,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地拖累国际贸易增长。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 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将更加恶劣。
四、对策与建议
后危机时代,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深的过程, 中小外贸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并取得发展将受到严峻考验。基于对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环境的s w ot分析, 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 稳定发达国家市场, 积极拓展国际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
发达国家市场一直是中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产品的主要客户对象, 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这一市场格局并未发生变化。近年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较快、需求旺盛, 这是除美欧之外我国企业的新兴市场, 在这些市场上, 价格和质量优势明显的中国产品必将获得新的增长点。同时, 相对于外贸出口市场的不景气, 国内市场需求已趋于成熟, 外贸企业要抓住国家刺激国内需求的机会, 把产品出口转为内销, 带动销量增长, 通过拉动内需来弥补外贸的损失。
(二) 积极防范贸易保护壁垒下的海外经营风险
要优化产品结构, 强化市场调研, 做好环境的分析与预测, 考虑风险源及其结果, 拟定风险防范方案, 制订风险防范措施, 进而达到风险规避的效果。
(三) 各级政府和组织要加强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宏观管理与引导
随着国际上对中国外贸行业反倾销案例的增多,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自身保护能力较弱的中小外贸企业的必要而有效的宏观管理与引导, 减小损失。同时, 也要学习发达国家的政策, 提供及时、准确、丰富的商业信息, 引导企业与国外公司合作, 提升我国外贸产业的整体形象, 帮助企业扩大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增强企业获得订单的能力, 开拓国际市场。
不断完善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国家来说, 应继续加强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 加快中小企业管理政策、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对中小外贸企业继续实行一些特别的优惠, 及时制定并不断完善促进企业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外展会, 了解世界最近行情,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渡过难关, 并在财政税收、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
(四) 银行要积极谋取“企业与银行”共赢之道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工业化、城市化向纵深发展, 市场将更加开放, 政策将更加完善, 竞争将更加公平, 科技将更多的向社会扩散,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阶段, 优秀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将通过兼并重组、核心技术的研发、国际化竞争和品牌释放等加速发展步伐, 提升成长空间。必将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需求。那么, 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如何更有实效的扶持促进中小外贸企业抓住良机, 实现合作共赢?
事实上, 很多有眼光的商业银行正纷纷成立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 建立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金融需求而组建的团队, 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需求, 充分保障授信审批的效率性和市场贴近性。这些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还针对中小企业客户抵押、担保资源不足的现实情况, 开发了组合担保、动态融资、集群联保授信、小额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动产融资以及专门针对微型客户的商贷通等产品, 探索对“担保难”的破解之道。
即使从宏观的国家发展层面来说, 银行和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岗位的目标当中应当实现共赢。银行在选择贷款, 选择贷款目标的时候既要考虑利润问题、风险问题, 也要考虑到这笔款贷下去会创造多少就业。中国需要有更多的人投身创业, 创业的精神始终是一个国家经济当中非常重要的。银行业应该对他们有很好的支持。
(五)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使产品更具竞争力
外贸企业想要实现转型, 必须重新思考竞争的着力点, 通过提高产业附加值来提高竞争力。一是通过向前延伸供应链管理来提升竞争力。要从原来的制造环节逐步走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前端环节, 并将生产链延伸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二是通过向后延伸价值链来提升竞争力。其中市场调研对寻找客户、寻找供应商有重大作用, 设计、打样、原辅料采购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并且资金需求相对较少。
(六) 从传统实体的商业模式转向电子商务的虚拟化模式
后危机时代, 电子商务是企业拓展业务范围的最佳途径, 电子商务网站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打开海外新兴市场的成本。可以凭借已建立的供应链系统完成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分销、仓储和售后服务等与上下游企业紧密衔接的全球市场, 使企业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
综合分析, 后危机时代中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环境既面临着机遇, 也面对着挑战, 总体机遇大于挑战。既要充分估计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深刻认识保持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增强忧患意识;又要正确认识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不断完善政策,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加强企业管理, 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 坚定信心, 有效应对, 努力化解和应对外部冲击。
参考文献
【1】刘增科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04
【2】张小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问题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3】吴国新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务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6】江小涓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张莉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分析现代经济讨论2005 (8) 12-16
【8】李建华中小企业走出去亟需外部推进国际贸易问题2004 (4) 6-10
【9】范爱军王建融入华商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国际贸易问题2004 (1)
【10】魏礼军孙淑霞次贷危机予中国经济的启示[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
危机过后外贸经济发展 篇8
2007年至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从2009年年底开始, 国际市场开始逐步回暖, 各经济大国止住了下滑的趋势, 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或者后危机时代 (post-financial-crisis era or post-crisis era) 是指金融危机缓和后, 经济形势出现的一种相对较为平稳的状态, 然而又由于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完全消除, 世界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甚至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衰退。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对外贸易企业。
(1) 出口竞争力下降, 贸易公司的出口数量和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出口竞争力指的是一国商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主要取决于国内外产品的相对价格。总的来说出口竞争力是由生产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水平进步更新, 也可能是低劳动力成本、倾销行为、补贴政策或者汇率鼓励政策等其他因素。单纯从成本的角度看, 中国出口竞争力来源主要来自于低劳动力成本、非市场化资源价格、环境成本非内生化、出口鼓励政策等优势。这种竞争力来源, 与内涵式贸易发展所追求的质的目标关联性很低, 带来的结果是规模迅速扩张, 但是质量和效益很难保证。提高中国出口竞争力来源的技术含量应该是中国制订未来经济发展战略时的重要课题。
(2) 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性逐渐减弱。外贸发展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 是决定未来中国外贸发展前途的重要力量。出口优势如果是建立在自然要素 (例如资源、环境和劳动力) 等静态优势基础之上, 那么, 该优势就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特征。因为, 这种外贸发展方式要想成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充裕而廉价的资源投入;二是庞大而稳定的国际市场。目前这两个条件都无法满足, 国内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资源投入, 已经很难做到充裕和低价。加之金融危机发生后, 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明显增强, 在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 美国提出“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将出口提升到关乎其全球地位的高度, 政策导向已经由消费转向出口。欧盟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 这两大经济体占中国出口市场的40%左右, 二者的经济波动、政策调整加剧了我国外贸发展的不确定性, 发展的可持续性减弱。
2 当前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环境
我国对于外贸的依存度比较高, 金融危机导致的国外主要市场需求萎缩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因此出现了营收困难, 不少企业甚至面临着破产和倒闭困境。各种市场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环境条件下日渐突出, 我国的外贸企业能否经受住这一考验, 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固和复苏。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主要特点是产品附加值较低, 拥有完全意义上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数量较少, 全行业对于自主创新的投入也相对比较少。相当一部分的外贸出口企业受到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后置影响。
在金融风暴的洗礼之后,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一轮的重组和变革, 这已重新“洗牌”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外贸企业的管理人员在经历了国际市场的巨大波动后, 迎来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但面临复杂的国际经济态势, 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在当前环境下, 我国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内部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我国外贸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剧, 其面临的各类风险将会更加复杂。
2.1 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
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 国际分工新的格局使得本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面临更为窘迫的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其次是来自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相互竞争, 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不对称、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完善, 出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错位的趋势, 很难达到互利共赢;最后是来自外部需求总体空间, 金融危机使得过去的国际金融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改革和重组会减缓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 外部需求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很难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
2.2 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成本等促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明显, 价格竞争力是开拓全球市场的主力军, 同时构成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体部分。在以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 我国面临着劳动力和劳动关系的重新分配和调整, 在长期条件下, 生产要素价格结构性上涨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若想要在未来继续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优势, 便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败涂地。
2.3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
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 中国政府展现出了大国姿态, 并没有像少数国家那样使本国货币人民币贬值。但是, 在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 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保护本国的贸易不受市场冲击。如在2010年的全年里,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经超过历史性的2%, 预计2011年将达到3%~5%。如此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使得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广大外贸企业的发展前景变得不甚明朗。
2.4 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犹存
主要国家的经济形势已经从2009年开始回暖, 但欧盟乃至整个欧洲仍然身处阴霾弥漫的经济严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在当前情况下并没有开始全面的复苏, 由于连带效应, 全球经济在欧洲经济持续低迷、欧洲债务危机频发的情况下, 甚至还有第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2.5 贸易保护行为日趋频繁
世界越来越“平”,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 后危机时代条件下, 各国之间只有通过更加广泛的合作、共建更加开放有序对外贸易平台, 才有可能实现共赢。在这一特殊时期,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很多, 也日渐复杂和隐蔽, 对我国来说, 他方的贸易保护行不必太纠缠, 而是应集中精力, 着手发展壮大自己。
3 当前我国外贸企业的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三大龙头之一, 其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未来发展战略, 直接影响着中国外贸战略和政策的调整和改进。从战略的高度, 我们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依据, 来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外部贸易环境, 从而帮助我国的外贸企业能够平稳度过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一特殊时期。外贸企业的政策改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进行:
3.1 政策目标的确立
目前, 我国的对外贸易的目标主要定格在进出口规模和盈利水平上, 并没有上升到结构上的优化和出口效益上的提高。我国国内的消费者福利在这种情形下得不到改善, 外部压力和来自竞争伙伴的摩擦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缓和。因此, 我们需要把对外贸易的政策目标调整为贸易结构上的优化整合以及进出口效益上的稳步提高, 从而构建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充分契合的新型对外贸易体制。同时, 我们还应该将规范化的产业保护、出口鼓励、进口限制以及适度的贸易救济相结合, 倡导形成动态的比较优势。我国的贸易政策应结合具体国情, 向中性化体制稳步迈进, 在具体的政策手段上, 应该趋向于更加的柔性化和弹性化, 以保证充分的缓冲空间。
3.2 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多年以来, 我国的加工贸易对经济的拉动、就业的吸纳、出口的扩大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 这种低层次的外貌加工模式并不利于我国各行业对外贸易压力的减轻和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对此, 我们应该采取果断措施, 加快调整加工贸易结构,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主要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 严格控制企业的高能耗、高成本、高排放, 倡导低碳出口。此外, 也应该大力支持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 从而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从而把我国在世界产业链条所处的位置逐步上推。
3.3 贸易结构的优化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发、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创新是生存的惟一之道, 目前, 全世界范围内的研发创新日益加剧, 旧的劳动密集型导向已越来越脱离世界的发展趋势, 对此, 中国应尽快转变贸易模式, 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创新因素, 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应该采取更加开放的贸易结构模式,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全球流动的良好契机, 充分整合全球资源, 并寻求更加充分的国际合作, 消化和吸收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创新成果, 从而改善创新机制。与此同时, 我们应该更加充分地运用进出口信贷、出口退税、信用担保等工具, 在技术、政策和资金等各个方面, 大力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的出口。在此基础上, 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全面开放,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 发掘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此外, 第三产业的优化和对外贸易的推进应同步进行, 争取促使我国的服务业全面开放, 奔走在对外贸易浪潮的浪尖上。
3.4 外贸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
中国的外贸企业正在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这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方式帮其扫清国际关系障碍, 为其创造更好的海外发展条件, 促使国内资本和国外资本的双向流动, 加强国际合作, 取得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对此, 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促进中国外贸企业参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整合, 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跨国公司的诞生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要鼓励外贸企业走产供销地点多元化之路, 保障生产流通过程的顺畅和低成本化;再次要提高对外输出产品和劳务的质量, 使“中国制造”彻底摆脱“劣质产品”的帽子;最后要促进政府主管部门、驻外领事机构等各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 为“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服务体系。
4 结语
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对外贸易必将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个贸易巨头驰骋世界市场的过程中, 外贸企业无疑发挥着主体作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 给中国外贸企业带来了相比金融危机时期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同时也加重了其在外部竞争环境上的生存压力。但是, 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行的时代, 良好的外贸政策、积极的应对措施、主动的竞争心态必将给中国的外贸事业带来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周亮.后危机时代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环境研究[J].时代金融, 2010 (08) .
[2]傅自应.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走势[J].进出口经理人, 2010 (02) .
[3]蒋剑丰, 赵晓霞, 赵义.后金融危机时代赣州市外贸企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22) .
[4]李亚芬.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战略转型[J].中国金融, 2010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