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优化外贸环境(精选3篇)
危机公关优化外贸环境 篇1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虽然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逐渐好转, 但复苏仍不平衡, 尚有赖于刺激政策支持, 高失业率尤为令人担忧。复苏与风险并存成为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基本形态。我国的外贸环境错综复杂, 如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发起数量激增、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等。这些都使我国外贸发展的基础和环境较之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内外交困、相互制约的复杂条件迫切要求外贸突围。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世界贸易的大幅萎缩, 2009年, 在各国政府实施大规模金融救助措施和经济刺激政策下, 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 这表明全球经济正在逐步摆脱衰退进入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触底回升已被主流论点所认可。据2010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最新估计, 世界经济增长为4.6%, 明显好于2010年4月的预测值4.2%。先进经济体上升为2.6%, 新兴和发展中亚洲经济体为6.8%, 新兴工业化亚洲经济体为6.7%。由此可见, 全球复苏的进展较好, 经济主体以不同的速度恢复, 尤其是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步伐坚实。
然而经济活动前景依然异常不确定, 目前各大经济体都面临复苏无法持续的危险。放眼全球, 美国失业率高, 内需欲振乏力, 欧洲受债务危机冲击, 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 日本经济因日元持续走强受损, 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增加, 贸易保护主义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的新障碍。
1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1.1 宽松货币政策是否退出面临两难选择
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 世界各国相继推出了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 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如果不实施财政刺激措施, 需求可能会继续下降。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有积极意义, 但政府为刺激经济而产生的巨额赤字和过高公共债务加大了通胀压力, 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预期通胀压力和汇率风险也进一步显现出来。一方面, 全球经济复苏还在不稳定的脆弱阶段, 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仍需要一定的连续性。经济刺激计划过早退出将对复苏造成冲击, 特别是各国竞争性地退出, 极有可能造成经济二次探底, 后果是严重的;另一方面, 退出晚, 有可能引发未来的通胀,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先于经济反弹, 货币购买力下降, 资产被稀释, 出现新一轮泡沫。在低利率的货币环境下, 低效益的投资会增加, 这给未来经济留下难题。
1.2 贸易保护主义开始重新抬头
自由贸易往往仅停留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阶段, 国际社会的经济波动一般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 这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为了应对危机, 保持国内经济稳定, 减少外部冲击, 许多国家又重新采取了市场保护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不断蔓延。
1.3 外需的恢复还面临一定的挑战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经济危机的特征之一就是消费需求明显萎缩, 因此, 消费恢复增长也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标志。危机爆发前, 美国国民超前的消费习惯, 使得美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国。危机爆发后, 使美国经济衰退, 企业大幅裁员, 失业率居高不下, 国民收入锐减, 房产和其他投资价格大幅下跌, 造成了美欧家庭财富的急剧缩水。金融危机后, 美国消费者将更加注重储蓄和家庭收支的平衡, 进而可能引起美国进口的收缩。美国会议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2006年为99.5, 到2008年降至38.3, 为历史最低点。根据美联储的数据, 2007年6月底美国家庭财富总数为64.36万亿美元, 到2009年3月初已缩水至51.48万亿美元, 损失达12.88万亿美元, 几乎相当于美国一年的GDP。
总之, 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尚有许多不确定性, 最值得关注的是“滞胀”阴影, 即高失业率、高通胀与经济停滞或低增长同时存在。特别是高失业率的持续, 会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 尤其是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将更加突出。对此, 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之策。
2 国内贸易环境分析
2.1 扩大内需可能冲击我国出口商品的低成本优势
扩大内需, 特别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关键在于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继续提高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对于工人来说, 就是扩大就业, 提高工资, 加强社会保障。这样一来, 势必会弱化我国初级产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特别是我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会遇到明显的压力。
2.2 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上升
过去三十年, 我国外贸发展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但是,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资源、能源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全球能源、原材料市场也出现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各种原材料价格也不断攀升。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三年, 我国原油进口量增长率分别为3.3%、14.5%和12.4%, 铁矿砂进口量增长率分别为32.3%、18.6%和17.4%, 大豆进口量增长率分别为31.4%、6.3%和9.2%。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与此同时,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被全球所关注, 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节能减排的呼声和制约也将越来越强。
2.3 我国成为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我国参与的国际竞争主要依靠的是商品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其结果就是, 源源不断地向国外输出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带来的后果是, 为国外频频发起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提供了借口。而且反倾销调查势头也从欧美等“重灾区”向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蔓延。例如, 印度从对一些中国传统产品设置贸易障碍, 逐渐扩展到了对高新技术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巴西、阿根廷、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针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中国外贸产业和出口企业除了受到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外, 还遭遇如提高进口关税、实施绿色技术壁垒、货币贬值、阻碍跨国投资等一系列新的贸易保护举措。
2.4 我国外贸在国际分工的地位不高
我国的出口结构已经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但我国的贸易条件并未得到很好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在整个国际化的生产链条中, 发达国家掌握着各个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 而我国更多的是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资源从事较简单、技术层次低的加工装配。这样一来, 我国更多的成为发达国家的产品装配车间, 处在低附加值的最终消费品阶段, 赚取的也只是加工费用, 绝大部分利润被外方从专利技术、市场营销等环节拿走。
2.5 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来转嫁危机成本
尽管美国已经出现了反弹, 但美国还面临很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是失业率居高不下, 一直高于警戒线, 超过了9%;第二个就是美国的债务压力越来越大。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联储在降息频率和降息幅度上都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美国大幅度地降低利率, 使主体经济进入了“零利率”, 其利率下降的空间微乎其微, 用传统的利率杠杆刺激经济的手段已捉襟见肘。在传统的利率杠杆失灵的情况下, 美国选择了极端的财政扩张政策来刺激经济。为了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 美国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 公共债务攀升。2008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8450亿美元, 根据奥巴马政府的预算, 2009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1.84万亿美元, 2010年也将高达1.26万亿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解决美国的问题, 美国希望借人民币汇率为“替罪羊”, 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中国以廉价劳工输出廉价商品为借口, 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来平衡美国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 来掩盖美国经济难以提振的事实。
3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思考
3.1 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欧美市场在我国出口市场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我们要加强和欧美大国的联系和沟通, 减少摩擦, 稳定我国在欧美市场的出口份额。但是, 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市场, 易于受制于其固定的国际分工模式, 不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所以我国应开拓新兴市场,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市场, 尤其是加大与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比重。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 减少贸易摩擦, 有利于扩大我国传统商品的出口规模。
3.2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外贸政策环境
要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 必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我国外贸发展不平衡, 因此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在金融危机时具有不同表现。事实证明, 那些技术水平较高、具有相当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品, 由于其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 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小, 抗风险能力显著高于过度依赖成本优势, 以低价格, 低技术、低附加值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
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 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可以使企业的自主创新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创新动力得到加强, 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企业自主创新, 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国家可以借助税收优惠、政府援助、风险投资、优惠信贷支持等政府工具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 政府应特别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 推行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实行减量化、集约化、无害化的思路, 增加生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时, 要使环境治理和稀有资源补偿的成本与高新技术产品的真实成本相一致, 把生态、节能作为衡量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连婕.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J].武汉金融, 2007 (11) .
[2]苗永旺.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刺激方案的退出政策:历史经验与现实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2) .
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风险管理 篇2
由于外贸经营环境与国内企业的经营环境不同, 其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化、多样化, 因此外贸企业除了存在国内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之外, 还存在着特有的经营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在当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 信用交易在创造贸易机遇的同时, 也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巨额的潜在风险, 甚至是灭顶之灾。对外贸企业而言, 由于所面对的客户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法律、人们的风俗习惯、或者政权的更迭、国家领导人的变更等影响, 其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大。如贸易伙伴所在国发生动乱、内战、颠覆、政变、外部入侵和国家间战争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贸易伙伴的信用。
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规模, 增加销售额, 实现企业的销售目标和市场份额的拓展, 往往通过扩大信用交易的方式实现上述目标, 但扩大信用交易的后果是使企业的信用风险增加。外贸企业采用的信用交易方式主要有:出口方面使用先出后结、O/A、D/P、D/A、CAD等结汇的贸易方式;进口方面采用赊销、代开信用证 (特别是远期信用证) 等方式。这些结算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信用交易风险, 如果在货物交出后, 客户的经营状况发生变化, 财务出现危机就很容易出现收款风险, 造成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状况。
(二)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企业在进出口商品、对外劳务输出、债权债务结算、外汇资金融通等涉外经营业务中, 汇率的变动使企业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本文主要说明的是进出口业务产生的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形成的原因:外贸企业的主要业务为进出口业务, 其所结算的货币主要为外币, 因此汇率的高低对外贸企业的收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汇率的高低受所在国的经济政策 (如外汇管制、通货膨胀等) 、政治体系、外汇政策的影响。如我国2005年启动外汇体制的变革后, 外汇汇率实行“一揽子”汇率, 汇率变动成为影响外贸企业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应收外汇账款风险
对外贸企业而言, 应收外汇账款是资产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由应收款拖欠形成的潜亏一直是一个困扰外贸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因此应收外汇账款的管理就成为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付款方式作为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扩大交易, 外贸企业经常采取先出后结、O/A (赊销) 、D/P (承兑交单) 等贸易结算方式, 增加了应收外汇账款收回的风险。
应收外汇账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1. 赊销结算盛行。
首先, 伴随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国际货物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制造商为了维护或扩大市场份额, 迫于买方压力, 只好采取赊销方式出货, 这种结算方式大大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余额, 加大了营运风险。其次, 企业缺乏由自己掌握的国际销售渠道。我国许多企业涉足国际市场时间较短, 既无国际营销经验, 也无自己掌控的国际销售渠道, 无法直接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到发达国家的主流销售渠道, 只好依赖第三方来完成这个任务。这些第三方企业往往资金实力较弱或信誉度较低, 通常要求采取赊销方式进货。第三, 供应商的库存量太大。为了尽快降低库存, 解决资金周转困难, 供应商往往主动提出赊销供货, 而国外不法分子抓住出口商的弱点, 对其行骗。
2. 对国外进口商的资信缺乏了解。
外贸企业在对国外公司的一贯经营作风、财务状况、诚信度等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 就把巨额的货物赊销给他们, 无疑等同于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国内许多企业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对国外进口商作全面的资信调查, 往往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之上就贸然与对方签订合同, 等到上当受骗才翻然悔悟, 结果为时已晚。
3. 国际贸易结算手段使用不当。
目前采用的国际贸易结算手段有以下几种:信用证结算 (L/C) 、汇付 (T/T) 、托收 (D/P、D/A) 、赊销 (O/A) 、国际保理等。这几种结算方式各有利弊, 出口商在确定使用哪一种方式时应当充分考虑, 同时要对每一种结算方式的风险有清楚的认识。如果使用不当, 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4. 管理决策失误。
国际货物买卖涉及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 不同的语言和习惯, 操作过程复杂, 专业性强。许多大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盲目作出决策。在出了问题后, 不是想办法加以纠正而是想方设法加以遮掩, 结果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5. 国外客户方面的原因。
因客户所在国或进口国的进口商品市场价格下跌, 或该类商品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 难以销售出去或进口商产生亏损, 于是便寻找借口, 拒付货款。或因客户所在国家或地区金融政策变动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 或国外客商因其经营状况发生恶化, 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无力偿还欠款。
6. 其他方面的原因。
因商品质量原因或运输途中商品受损、灭失等外部环境的原因或外贸企业交货不及时, 造成客户收货时间延迟, 致使客户不付款等。另外有少数客户从一开始交易, 就存在诈骗动机, 拖欠不付。
(四) 信用证风险
信用证交易是现在进出口贸易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结算方式, 相比其他结算方式, 也是一种相对安全的交易方式。但是信用证因其固有的独特性质 (特别是它机械的“单证严格一致”原则) 常被不法商人所利用, 客观上也存在一系列的风险。
信用证风险形成的原因: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 货物的提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议付依据。信用证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单证不符”, 单证不符的情况主要有:信用证过期、交单过期、装船过期、单据不清洁、短装或超装等, 以及其他提单上注明的事项与信用证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都会造成货物出运后收不到款的风险。
二、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 信用风险的应对措施
1. 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
外贸企业的信用交易主要表现为商业信用 (即交易信用, trade credit) , 也叫做B-B信用, 它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非现金交易,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赊销。外贸企业如果要进行信用交易, 首先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专业信用评估机构。国外的有:标准普尔公司、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邓白氏信用调查公司等;国内的有: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立信天友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
2. 选择合适的信用评估时机。
(1) 与客户进行第一次交易时。第一次与客户往来时, 必须全面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 并建立客户资信档案, 为以后的资信调查和评价打下基础。特别是对于国外客户, 国内的一些公开的资料上无从查找客户的信息, 因此如果要跟国外客户进行信用交易, 必须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和了解。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法律环境不同, 所以企业在设立、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也与国内不同, 因此不能按国内的标准去分析和衡量国外企业, 如果按国内的标准去衡量国外企业的实力、规模等可能会吃亏上当。
(2) 客户要求扩大信用交易额度或突然改变交易方式时, 应进行信用评估。一般来说, 随着企业销售额的增长, 其所要求的信用交易额度也会随着增加。当客户突然要求扩大交易额度或要求改变交易方式 (是指扩大信用交易额度) 时, 应及时分析并调查了解其原因, 是否因为该企业规模增长的需要, 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 如财务状况恶化或经营环境恶化等, 是否有借扩大订货蓄意诈骗的嫌疑。对于外贸企业来说, 因自身条件的限制, 应及时请专业的调查机构进行调查, 根据其调查报告来决定是否扩大信用交易额度或者及时采取措施, 避免损失的发生或扩大。
(3) 订单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进行信用评估。在正常交易期间, 客户订购合同突然大量增加或减少, 同时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运输时间的要求、价格的要求也不再严格时, 企业此时应提高警惕, 分析客户定单出现突然变化的原因, 还应同时对国际市场以及客户所在国的市场进行分析, 是否因为市场需求突然增加或减少, 或产品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如果是客户开发新市场成功, 或者在当地该产品需求增加, 需要大量进货, 属于正常现象。但是, 通过调查了解, 客户无故增加订货数量, 就要注意是否存在故意欺诈的嫌疑。
(4) 客户经营状况异常时应进行信用评估。如: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急剧增加、财务状况恶化、企业改组或经营者易人等。这些状况都应引起注意。应收账款增加和财务状况恶化都可能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 影响收款的可能性。企业改组或经营者易人可能影响到企业以后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方向, 从而影响与自己公司的合作。
(5) 应定期对客户进行调查。对国外客户进行定期资信调查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 一般应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无常, 企业的资信状况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如果不进行定期了解, 就不可能发现客户潜在的危机。因此, 企业必须对客户进行定期调查, 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及时调整信用交易的额度, 以防范信用风险。
3. 适时对信用客户进行监控并及时调整信用额度。
通过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分类管理, 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信用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建立重点客户管理制度, 对重点客户的信用交易情况进行定期跟踪和检查, 以确保企业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的人员能严格按照信用交易的制度执行。
一般而言, 国内的外贸企业对于新客户的资信、财务状况非常重视, 十分关注客户对其他供货商的付款记录和拖欠记录等信息。而在与老客户交易时, 由于合作多年, 对老客户比较信任, 很少去注意了解老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是否发生变化, 而疏于防范和监督、检查。根据国内信用风险管理专业机构的统计表明, 80%的企业拖欠是由老客户造成的。而且, 老客户一旦发生拖欠, 国内外贸企业往往碍于过去的良好合作等原因, 不愿意对老客户立即进行追讨, 因而错过了最好的追讨时机。当国内企业认识到风险时, 其客户的经营状况已经严重恶化, 甚至停业、破产。因此, 我国企业应对老客户经营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监控, 定期进行资信调查。
(二) 汇率风险的应对措施
外贸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避汇率风险:
1.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 开发高利润、高附加值的商品。外贸企业的一贯做法就是客户要什么, 就向国内工厂买什么, 没有自己的品牌, 没有自己的特色。随着外贸进出口权的放开, 专业外贸公司在销售网络和信息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小, 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 从设计、包装、品牌等方面提高产品的价值, 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 调整商品结构、增加商品的附加值, 从而提高产品售价才是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2.向客户转嫁成本。和国内外客户共同分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的损失, 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外贸企业在对外业务洽谈中, 应充分考虑汇率变化因素, 可参考中国银行即期和远期结汇价格, 与客户进行商谈, 要求让利, 提高出口商品售价, 或者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对内也可要求工厂降低收购价格, 承担或分担部分汇率损失。
危机公关优化外贸环境 篇3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江苏,外贸发展,国际经济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江苏省对外贸易在经历了6个月的“垂直下降”、5个月的“低位振荡”后,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回升。2010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14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2%,高于同期全国进出口增幅6.1个百分点,比沿海主要外贸省市广东、上海、浙江和山东分别高出15.3、6.7、7.9和8.2个百分点,实现和保持了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不够稳定,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贸易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从而使江苏省的外贸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研判后危机时期江苏外贸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全面加强经济合作的诉求从总体上改善江苏的外贸环境
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优先,发展至上”就已经成为当代各国的共识,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则使各国的经济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苏省的外贸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在本轮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各国相互扶持密切合作,共同克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冲击的事实已经充分表明,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经济合作比经济竞争更重要。因此,进入后危机时期后,国际经济竞争依然会存在,并且在某些国家、某些领域之间甚至有可能还很激烈,但是,全面加强经济合作的诉求将会明显加强。尤其是江苏省相当一部分从事外贸出口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与既有的贸易伙伴持续进行密切的合作,共同应对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从而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树立了江苏外贸的良好形象,将会极大地改善江苏对外贸易环境。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在本轮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共同合作,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全球治理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将在后危机时期进一步予以强化,这就是以G20和G4为核心,继续进行多边贸易体系的调整、建立有利于发展的国际金融、货币、贸易、投资环境,实施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调整,建立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稳定的全球协调机制等。由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本轮危机过程中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行为,已经赢得了全球各国的尊重和赞赏,不但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事务中的话语权,同时也提供了中国进行外贸发展战略调整的契机。江苏作为在全国率先发展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先行一步,抓住后危机时期中国外贸发展趋好的国际环境,相机调整现行的外贸发展战略,优化江苏省的外贸发展环境,实现全省外贸又好又快的发展。
2. 各国经济复苏将会大幅度增加对江苏出口产品的需求
后危机时期的到来,意味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并将从基于危机进行的应急调整转变为常态的政策促进,步入正常的增长和发展轨道,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3.5%,价格平均上涨0.2%,已经从紧缩转向复苏和膨胀,将会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列车启动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各国经济的复苏意味着投资的增大,而投资的增大将会带动国民收入的成倍数的提高,进而使得民众的收入水平提高,最终刺激消费的增长。由于人们对于消费的增长及其满足,一方面依靠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则会进口更多的国外产品,因此,后危机时期的国际贸易必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国际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由于中国制造的产品具有较大的价格竞争优势,因此,各国最有可能增加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会使中国出口贸易的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甚至在短期内形成井喷的现象。江苏作为中国的第二经济大省,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最重要口岸之一,特别是其目前已经具有较强出口竞争优势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名优产品,以及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发展的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完全有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各国经济复苏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进而出现贸易量的快速增长。
3. 贸易流程和环节的改变有利于江苏外贸拓展市场空间
在国际贸易流程中,流程的长短与环节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中介的层次,而且每增加一个中介,就要相应地增加佣金,从而出口产品的价格就将不断地提高。这样,当国内出口产品到达国外消费者手中时,其价格往往比出厂价要高出很多。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国际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并且发达国家往往控制着非制造业的部分,只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在本轮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由于金融的紧缩和购买力的明显下降,产业链中的传统划分也被迫进行了压缩和调整,很多国外采购商的行为悄然变化,从大额采购变为小额采购、从集中采购变为零散采购、从派员采购变为电子网购。因此,在整个危机期间,大宗外贸明显衰退,而小宗外贸却快速崛起,有效地帮助一大批外贸厂商节省成本提高效率,顺利地度过了金融危机,并且成为各国引领国际贸易实现高效率发展的共识。所以,进入后危机时期,流程缩短和环节减少,将会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
国际贸易的流程缩短和环节减少,有可能使国际贸易从过去的传统方式改变为B2B外贸、外贸小额批发,并逐步向外贸B2C方式发展,一方面能够使中国外贸企业直接面对终端市场,不断拓展出口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则最大限度地节省国际贸易的成本,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其省级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大通关等方面的设施和运用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能够很快适应这一情况,促进全省外贸的稳定增长。
4. 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可能提高江苏产品的出口门槛
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后,新能源和低碳技术将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新因素。“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依赖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并且迄今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这三种化学能源的比重仍然高达87%左右。高碳经济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7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其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则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显然,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国际贸易中会带来重大的影响:一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低碳化,货物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耗能多、污染大的产品贸易将会严重受限;二是碳要素及其形成的碳排放权交易,将会使得传统的比较贸易优势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少数国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滥用,有可能使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强化和加剧,如环境标准更加严格,以限制碳排放为名征收碳关税,实施贸易产品的碳标签等等,都有可能影响江苏外贸的稳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包括江苏外贸产品的出口门槛。
5. 贸易保护的示范效应使江苏外贸产品面临新的贸易壁垒
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从总体上说,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展。但是,由于当代国际贸易领域中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思潮并行不悖,特别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少数发达国家竞相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示范效应及其延续,后危机时期的江苏对外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可能会面临严重的贸易壁垒,并且出现以下一些新的特征。
(1) 数量性壁垒首当其冲。
数量壁垒是进口国针对出口国产品出口数量的异常增长而设置和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由于在国际贸易的实际过程中,大部分国家开拓海外市场的成功,意味着大量厂商进入该市场,形成数量垄断优势。由于新开拓的市场,其基数为零,报告期数字与之对比,可能意味着增长速度的无穷大,而且要巩固已经占有的市场,就必须大量地增加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就会在进口国市场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形成数量上的绝对垄断。再加上在数量方面实施贸易壁垒比较隐蔽和便于操作,所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数量壁垒已经成为当代国际贸易领域中各国设置贸易障碍的经常做法。进入后危机时期后,由于经济的复苏、投资的增长和消费的提高,各国的进口需求将会明显增加,江苏省的对外贸易完全有可能出现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疲软造成的进口下降,曾经使江苏省外贸受到严重影响,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而这些因外部条件而压抑的产能,在后危机时期将会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国际贸易的扩张而释放,并转化为现实的外贸供给,要在海外市场上实现从使用价值到价值的危险跳跃。这两种合力共同作用,必然会使后危机时期的江苏省外贸首当其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数量壁垒。
(2) 复合性壁垒越来越多。
复合性壁垒是指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贸易救济措施互补、叠加而形成的贸易壁垒,例如,把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进行的“双反调查”、把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结合起来的复合性技术贸易壁垒,等等。由于全球经济失衡和国际经济的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并且趋向强化,新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当代国际贸易中的突出问题。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措施、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轮番登场,并且发挥了各自的鲜明特色和重要作用,使得各国有可能复合地选择各种贸易手段来综合保护本国市场。特别是本轮危机过程中,各国为应对危机比较多地采用了组合措施保护市场,并收到了比较鲜明的效果,也会激励各国在后危机时期继续选择使用。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从微观层面的具体货物贸易的摩擦开始,而其深层次原因却涉及到国际经济利益的关系及其调适,沿用就事论事的救济措施构筑贸易壁垒,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防不胜防,必须采取一揽子的综合解决方式,多元化协调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加以解决。所以,后危机时期的江苏外贸发展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复合性贸易壁垒。
(3) 技术性壁垒趋向严密。
技术性壁垒是一国针对进口产品制定的一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程序等所形成的贸易障碍,主要有法律、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江苏外贸发展曾经长期遭遇各种技术性壁垒,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受贸易保护的影响而遭遇的技术性壁垒更多,大有取代“两反一保”,成为拓展外贸出口面临的第一障碍的趋势。特别是全球经济合作的加强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提出,将会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对通过进出口贸易而获取的消费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越来越严密,进而不断增强影响技术性壁垒的难度。因此,后危机时期的江苏外贸发展,必然会面临大量的日趋严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4) 传统性壁垒小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