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管理

2024-10-07

城市竞争力管理(共11篇)

城市竞争力管理 篇1

一、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战略”在1989年版《辞海》中的解释是“重大的、带有全局性或决定性的整体谋划” (1) , 在军事上的运用则指为将之道或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2) 耶鲁大学教授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 (1961年) 中最早提出“发展战略”并进行了论述, 此后, “企业战略”、“国家战略”等概念陆续推出, 最后随着学者对城市经济学的不断关注, 发展城市发展战略相继被提出。

20世纪80年代起, “城市发展战略”一词在我国开始使用。我国学者随着对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不断深入, 一些有关城市发展战略的著作也不断发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1985年出版了《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饶会林1987年主编出版了《现代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 总体来看, 对城市发展战略定义主要是:在较长时期内, 人们从城市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 作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 (3) 。

二、城市竞争力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国内外竞争力战略研究现状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 著名的管理学家钱德勒 (Chandler, 美国) 在其论著《战略与结构》一书中就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组织架构、企业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企业要制定出相应的公司战略必须建立在对企业环境的分析上, 同时, 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所制定的公司战略, 且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钱德勒的战略理论成为了发展到后来的企业战略理论的基础。在此之后, 战略理论发展经历了经典战略理论、现代战略理论及多元化战略理论阶段。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 国内学者也逐步开始对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 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并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理论, 如点轴理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等。

(二) 城市竞争力战略理论模型

城市竞争力是个复杂而具有抽象性的概念, 想要通过准确的数据、方法来计算或判断城市竞争力是无法达到的, 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需要借助一定的模型, 建立评价体系, 选择评价指标来进行。由于城市竞争力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就计算、量化出来的变量, 因而评价城市竞争力需要构建和借助一定的模型。所以,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就有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国内学者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了此项研究。

1. Douglas Webster模型。

DouglasWe bs te r的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基于对经济全球化和影响城市竞争力因素的认识上, 认为城市的竞争力强弱由该城市所在国家的政治稳定程度决定, 把经济结构、区域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4个因素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构建模型。在这个理论模型中, 大致将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了解释, 也对影响城市竞争力战略制定依据因素作了铺垫, 尤其是其中的经济结构、制度环境、人力资源等内容对于构建后面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具有指导意义。

2. 波特的“钻石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声称他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次级经济存在 (区域和城市) , 指出:“竞争力在国家水平上仅仅有意义的概念是国家的生产率。推及到城市:一个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的生产率。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创造财富、提高收入的能力。”波特提出的“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个关键要素结合“政府”和“机遇”两个影响因素, 最终构成了城市竞争力模型。从该模型来看, 波特构建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在城市和国家之间、微观与宏观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但其在模型中只提出了产业一个要素, 对于其他能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则没有作出说明。

3. Linnamaa的模型。

Linnam aa提出的是“城市经营”的理念, 强调的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 有意识、有目的把城市发展重点放到城市核心竞争力优势上来, 强调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关键。在其提出的模型中, 主要包括六个决定要素, 即:基础设施要素、企业要素、人力资源要素、生活环境质量要素、制度和政策网络要素、网络中的成员, 该模型是要素较为丰富的模型, 提出的六要素影响力对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4. 倪鹏飞的“弓弦箭”模型。

作为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第一人, 倪鹏飞博士提出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 并对城市竞争力做了定义:“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 以创造价值, 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该模型从本质上说是沿袭、发展了波特产业竞争力理论。

三、对城市竞争力战略绩效分析

(一) 城市发展战略的成本分析

任何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的, 其中最根本的一个目的一定是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创造最大效益, 得到最佳的城市综合生产率。因而, 有关于城市发展的成本研究成为对城市竞争力战略绩效分析的首要关注点。

1. 城市发展成本控制。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在长期的、较长时间段里, 降低成本, 节约资源, 从这点来看, 我们需要从微观经济学中的长期成本理论来进行分析。根据微观经济学成本理论描述, 成本分为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 无论长期、短期, 都是产量的函数, 由于单一产品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 在长期成本中, 每个厂商的目的都是要通过最优生产规模来控制生产成本, 对于城市竞争力战略而言, 也就是要利用城市最合理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来控制成本和降低成本;根据成本理论,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包络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并进一步推导出长期边际成本, 根据成本分析, 当企业生产扩展的开始阶段, 由于规模扩大而使得经济效益规模得到提升, 形成规模经济, 而当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 经济效益得不到提升甚至下降, 则此时形成规模不经济。 (4)

2. 突出城市发展比较成本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产业分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理论, 对于城市竞争力发展战略同样适用, 主要在于比较优势战略可以根据资源禀赋结构确立产业结构, 根据资源禀赋结构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 利用资源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战略。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上, 都能充分利用当时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来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服务。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扩大经济总量,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波特 (Michael Porte r) 提出基于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战略, 就是以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为着眼点, 将现实比较优势与新技术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思路结合起来, 在充分发挥本地区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通过培育创新机制推动本地区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

在研究比较成本优势的时候, 还有一个不能被忽略的因素-创新。创新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被人们所关注, 有人认为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发展灵魂, 是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最有价值的因素。

3. 提高城市资本运作效率。

降低城市发展战略成本的另外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提高城市资本运作效率。这里的资本不光指金融资本, 还指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具体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额、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年末余额、人均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等。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关键很多时候取决于是否有一套效率化的资本形成机制和利用机制, 因为效率化的资本机制可以极大地促进资本的形成和高效利用, 从而满足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5) 我国现在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 国家已经将很多管理的权限下放到了市场里面, 鼓励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应该说, 在城市资本运作中, 要考虑清楚城市通过何种途径、手段、措施来实现对城市资本的筹集、配置、管理等。

(二) 城市发展战略的收益分析

城市发展战略的收益表现在城市规模经济, 城市的规模经济表现为集聚经济, 而集聚经济则影响了城市的规模收益。根据微观经济学规模报酬分析, 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 进而才可能变动生产规模, 因而借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对城市发展战略作收益分析。

1. 城市规模收益变动。

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城市的规模经济, 通过合理增加城市人口, 提高城市人口密度, 可以使人均的城市成本下降, 从而实现城市规模收益, 这与微观经济学中的规模收益的原理是一样的, 当城市规模经济可以使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达到最低水平, 则认为城市处于规模经济区间, 不断的获取规模效益确保了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 规模收益递增经常表现为城市规模、城市资本数量与效率同方向运动。规模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规模经济是指城市非农生产单位和人口恰好适应城市土地承载力和基础设施的容量, 使得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处于最低水平, 资本效率和规模报酬递增都是建立在城市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 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城市经济实力、综合生产率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水平的优化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 因而, 规模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6)

2. 影响城市规模经济的城市因素分析。

首先, 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对城市的规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地理位置首先决定了城市规模扩大获取资源的可行性, 同时, 地位位置决定了城市所能达到的开放性和交通条件, 处于有利位置的城市 (如处于陆地或海上、河流交通交汇处) 规模一般都能持续增长。其次, 城市的基础设施构成是城市规模的基础保障, 对城市规模有制约作用, 如果城市规模与城市基础设施不相匹配, 或超过城市的容量, 那么将出现所谓的“城市病”并会削弱城市集聚经济效益。第三, 城市内部布局主要是指城市内部土地结构, 指的是具有不同功用的土地在城市内部的配置情况。良好的城市布局可以减少不同用地主体的负面影响, 有效减少城市的外在成本, 同时, 合理的布局还可以减少通勤成本, 提高效率。最后, 现代城市具有的规模效益是建立在高度的、专业化的分工的基础上的, 而要实现这一切就要走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 城市化又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三) 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度分析

城市发展战略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制度。制度作为政府政策和软制度 (文化) , 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 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制度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理解制度起源是科斯制度理论的一个特点。 (7) 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 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制度, 而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 强调只有建立能适当给予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才能有效刺激经济的增长。

1. 制度中的产权制度和市场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用来规范社会各因素行为, 以减少风险和增加信任为目的, 用来遵守和执行的行为规则。产权制度是所有制度中最基本也最关键的制度, 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也是规范和指导经济活动的前提, 原因在于产权制度明确了人们之间关于“物”的所有、使用、处置、收益等的权利, 这个“物”即包括物质形态的也包括非物质形态;市场制度则体现了有关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则, 例如产权制度、契约制度、金融制度以及充分的保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因为包含的内容如此广泛, 因而一套完善的市场制度是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前提, 从而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平台。 (8)

2. 制度的重要性

对于制度的重要性, 诺斯认为:制度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把制度看作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认为其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而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则表示, 经济发展成败取决于制度安排, 制度的质量决定了经济成效。也许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过于片面, 但制度对于城市发展战略的作用确实不容置疑的, 拥有良好、高效的制度能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制度上保障了城市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首先, 制度能把战略中的各关键及有关因素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 使战略有序推进, 第二, 战略中明确的有关激励、奖励等的制度能有效调动战略执行中各层面、各阶段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能有效促进战略的实施。

3. 有关制度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就经济学而言, 制度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时期, 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 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因而, 对于制度而言, 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即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起, 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展有关于政府职能改革或政府再造运动, 以期通过改革政府或再造政府来摆脱财政困境、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政府效率, 也就是开展了后来所说的“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 (9) 在这次西方国家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政府改革运动中, 我国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国开始了对“公共服务市场化、府际关系调整、公务员制度创新、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10) , 政府也在积极转变职能, 大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而是以宏观调控为主,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尽量依据市场规律来开展经济活动。

(四) 城市发展战略的政策分析

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措施就是制定合理的政策, 通过合理的政策来推进战略的实施, 达到战略制定的目的, 从而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城市发展战略中的政策制定, 依据于城市的内外因素的分析状况和城市发展的目标。

1. 制定发展政策基本原则。

首先是立足实际原则, 对城市的内外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认真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有的放矢的制定符合城市自身实际的战略。其次是全局性、综合性原则, 制定发展战略时一定要突出全面、综合、持续性特点, 统筹兼顾, 带有明确的指导性和方向性、全局上的指导, 同时, 注意动态调整, 以保障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和适时性。最后是科学性、民主性原则,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城市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因而, 城市发展战略必须符合科学性原则同时要体现民主性原则。

2. 科学合理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

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虽然政府认为中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 但仍然高度重视金融危机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积极反思, 采取措施消除影响, 主要就是把注意力投向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关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新探索, 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11) 城市作为相对于国家宏观层面的中观层面的经济主体, 也要遵循这一要求, 要积极调整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把发展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方向和目标, 实现“信息化带动的供用化、产业协调的工业化、资源节约的工业化、环境和谐的工业化、城乡互动的工业以及就业协同的工业化”。 (12)

参考文献

[1]王雅莉 城市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2]倪鹏飞 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

[3]倪鹏飞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

[4]豆建民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

[5]陈振明 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6]王义 西方新公共管理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7]徐光远, 陈松群 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

[8]周伟林, 严冀等 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9]康云海, 马勇 云南经济发展报告[R]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10]谢文蕙, 邓卫 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11]赵振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4月

城市竞争力管理 篇2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干部竞争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层干部队伍,根据X委组[2005]9号《关于对县党政机关内部中层干部领导职位实行竞争上岗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现就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执行《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科学用人机制,激发全体干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开拓创新、奋发进取。

二、竞争原则

一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二是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三是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四是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五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六是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

组 长:X

副组长:X

成 员: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局X科,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竞争中层干部应具备的资格和条件

参加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和资格:

(一)须具备《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

(二)本单位在编在职职工;

(三)经局任命的中层干部;

(四)工作年限满三年及以上;

(五)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1968年1月1日之后出生);

(六)拟提拔担任中层干部的,一般应具有国家认可的大专及以上学历;

(七)参与竞争上岗的人员须是近三年内考核等次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人员;

(七)符合任职回避规定;

(八)身体健康。

五、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实施办法

(一)操作程序

按照“制定方案、报批方案、宣传发动、公布职位、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公开推荐、竞职演讲、领导评定、组织考察、任前公示、任职”等步骤进行。

(二)竞争职位及开考比例

此次竞争上岗为X11个职位,X1个职位,共12个职位。其中办公室主任1名,人事科科长1名,财务科科长1名,研究室主任1名,信访科科长1名,后勤保障科科长1名,镇村指导科科长1名,规划指导科科长1名,市政园林服务科科长1名,市容环卫服务科科长1名,广告指导科科长1名,建筑管理监察中队中队长1名。每人限报1个职位,比例应不低于1:2。

六、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1、宣传动员。在局全体人员会议上宣布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施方案;

2、公布职位。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职位;

3、公开报名。具备竞争中层干部条件的人员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报名。报名时携带本人身份证、毕业证,近期免冠两寸彩照两张。报名时间:2013年 11月19日至年11月21日12时,地点:X科。

4、资格审查。报名结束后领导小组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根据资格审查情况,确定符合条件的人选并予公示。

5、公开推荐。由局领导班子和单位职工推荐。其中班子成员的推荐票按2倍计算,经局任命的中层干部的推荐票按1.5倍计算,一般职工的推荐票按1倍计算。

6、公推出的人员按岗位设置进行公开报名竞聘,原则上一个职位不低于2人。

7、竞职演讲。参加竞职演讲人员由公开推荐得票结果按照职位数从高到低1:2比例确定,竞职内容主要是简述本人基本情况,对所竞争岗位的工作设想和打算。要求脱稿,主题明确,语言简洁。每人演讲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演讲评委团由局班子全体成员、中层干部5人、一般职工5人、督察科1人组成。

8、领导评定。由局党组从德、能、勤、绩、廉和公开推荐、竞职演讲等情况集体研究,根据职位数按1:1比例进行票决,形成统一意见确定考察对象。

9、组织考察。竞争上岗考察对象由党组按有关规定组织考察。考察对象在本部门进行公告。

10、任前公示。任前公示在本单位以张榜形式进行,公示时间为7天。

11、任职。公示后未发现有影响任用问题的人员,按干部任用相关规定办理任职手续。

七、纪律要求

(一)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务必高

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工作圆满完成。

(二)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在公开竞争中,严格遵守纪律,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暗中拉票,搞不正之风,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三)要坚持德才兼备、重实际看潜力、注重群众公认的原则,结合平时现实表现等情况,真正把优秀中层干部推荐选拔出来。

八、监督与咨询

本次公开竞争工作,由局纪委进行全程监督。

监督电话:X

九、本实施意见由县城管局竞争上岗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X城市管理局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领导小组

兰州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提升 篇3

关键词:兰州;城市定位;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75-02

一、兰州城市现状

要给予兰州以准确的城市定位,进而围绕着城市定位提升兰州的城市竞争力,首先必须对兰州目前的城市现状进行剖析。概略地说,兰州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西汉时为了巩固河西,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郡。隋初改制设立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汉唐以来,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清康熙时隶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省的省会所在地。

(二)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兰州西货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全市公路四通八达,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均已竣工通车。新扩建的兰州中川机场与国内3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还开通直飞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包机航线,正向国际航空港目标迈进。

(三)著名的科教文化城。兰州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科技教育基地,全市拥有科研开发机构近70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兰州现有高等院校18所,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和首批博士权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是全国重点师资和少数民族教育培训中心。借助高校扩大规模的有利时机,榆中正在建设形成大学城。

(四)黄河上游资源富集中心。境内探明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35个矿种,极具潜在经济开发价值。兰州水力资源丰富,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兰州是闻名全国的“瓜果城”。兰州的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兰州还是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

二、兰州城市定位分析

城市定位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城市定位包括:资源环境、产业活动、基本功能、总体属性、综合定位五个方面。

(一)城市资源环境定位。城市资源定位就是要让城市发展所要依托的资源特别是关键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予以大致的确定。兰州基于自身地理位置的特色,应把握黄河上游重要城市的地位,弘扬黄河文化,突出兰州城“黄河明珠”的城市形象。

(二)城市产业活动定位。城市产业定位就是对城市产业发展体系做出最优的战略安排。在城市产业活动定位方面,兰州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为主体,与西北资源开发相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兰州工业产业已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兰州应定位于以工业产业为主导,以农业、旅游业为支撑,以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化进程的大型工业化城市。

(三)城市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及其动态变化,对自身主要发挥作用和担负任务的主要领域、空间范围、目标位置做出战略性安排。兰州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起着连接东部地区与西部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西北地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兰州以工业产业为主导,兼具农业、旅游、科研、高新技术等多个产业,因此应将兰州定位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及交通通信枢纽城市。

(四)城市基本属性定位。城市基本属性定位是对城市各方面属性的定位,包括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质量、城市结构等属性的定位。对于兰州的城市基本属性定位,应看到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拥有三百多万常住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谐快速发展,以此将兰州定位为大型现代化城市。

(五)城市的综合定位。城市的综合定位是在各具体属性和部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与重点的综合进行的概括和提炼。城市整体的综合定位具体包括:总体目标、核心理念、视觉形象。城市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综合各项具体定位基础上提出的目标。如悉尼定位建设成“聪明城市”,新加坡定位建设成“智慧岛”,台湾定位“绿色硅岛”。城市的核心理念定位是对城市内在个性精神的提炼。例如,青岛提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香港提出“自由开放、文明进步、安定平稳、抓住机遇、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城市的视觉形象是城市丰富内涵高度提炼性的形象表达,是城市的“商标”,也是城市的象征。香港的飞龙形象就代表了香港人勇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于兰州来说,应紧扣黄河文化和工业型城市这两点做文章。在总体目标方面,可将兰州定位为西北地区经济中心,这是对兰州基本情况的一个概括。结合兰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将来的目标,可将其核心理念总结为“凝重,包容,学习,奋进”。最后,应针对兰州最具特色的景观,打造兰州的城市形象。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由黄河穿城而过的大型城市,黄河作为我们国家的母亲河,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我们应重视对黄河景观的塑造,将黄河、中山桥、白塔山以及黄河岸边的水车景观串联起来。使人们一提起兰州,就想到美丽的黄河之城。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在各具体属性和部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与重点的综合,对兰州城市的综合定位进行概括和提炼,将兰州确定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连接东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城市及能源物流集散地。

三、兰州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基于兰州城市定位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速培育名牌产品

通过引进技术、自主开发和创新,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力争在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机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加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使黄河啤酒、佛慈中成药、奇正藏药、福康片、正林瓜子、天星稀土功能材料等优势骨干产品尽快进入国内名牌产品行列。

(二)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业

加快黄河40公里风情旅游线综合开发,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兼容并蓄,成为体现兰州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标志。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联合开发历史遗迹、浩瀚大漠、辽阔草原和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建立以兰州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改善兰州通向主要景区、景点的交通条件。加快发展旅游服务机构,配套完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设施,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旅游策划和对外宣传,设立一批生态旅游、假日旅游、商务旅游等新项目,以品牌优势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三)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拓宽对外经济合作领域,重点放开金融、保险、电信、外贸、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环保产业等领域,逐步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

(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重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环保技术和新型食品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大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按照“联合、流动、开放、竞争”的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所为依托,政府和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运行机制和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人才为核心,以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技术创新中的龙头作用。

(五)重视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防止饮用水源污染。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和管理,从严控制耕地占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处理好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用地与土地保护的关系,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稀缺土地资源。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整顿矿业秩序,禁止非法开采。加强对森林、草原的保护,制止滥砍、滥伐、滥垦。

参考文献:

[1] [美]苏珊(Susan Pattis).城市反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 雷亮,葛芳.兰州:打造西部城市品牌竞争力[J].发展,2004,(5).

[3] 余明阳,姜炜.城市品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城市竞争力管理 篇4

1.1 城市营销的概念

对于城市营销的概念, 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 但是大体上都认为一个城市应当突出自己的特点, 发现自己的优势, 发掘自己的潜力, 进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概括而言, 城市营销应是指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城市消费者 (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客与会议人士等) 的需求出发, 通过分析城市在区域、国家、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来确定城市的目标市场, 把城市整体作为产品对外推销, 以此吸引城市消费者并满足其需求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具体操作就要针对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设计, 要根据城市自身现有的或者潜在的资源、投资者以及进出口市场等, 发掘能够创造城市价值与利益的要素, 设计出比同等城市更具有优越性和竞争力的策略。

由此可见, 城市营销具有以下基本要素:以发挥城市的基本功能为城市营销的立足点;以城市的政府部门为营销主体;以市场经营的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城市;以现有的以及潜在的消费人群为目标;以城市的发展为营销的核心内容。总之, 对城市的营销借鉴的是企业的营销, 是从企业品牌的营销理念中演化而来的, 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

1.2 城市营销与城市竞争力

1.2.1 城市营销有助于突破城市发展的桎梏

当今社会,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越来越多的城市走向了国际化的路线, 卷入国际竞争中去。即便那些没有被该风暴席卷的城市, 也在商业化进程的影响下, 进入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无论城市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接受, 它都要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之下, 如果城市还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 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 城市要想在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要像企业一样, 制定自己的营销策略和发展战略。这种策略应该立足于本地实际, 积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认真分析本地的优势和城市发展的目标群体,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也才能突破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桎梏和瓶颈。

1.2.2 城市营销有助于形成城市的竞争优势

城市营销的过程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城市发展策略和举措并且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城市的优势与不足、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以及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助推因素, 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 可以说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也是对该城市认真分析和重新认识的过程, 这种全面的认识可以增强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 城市营销策略的制定是一个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的过程。这种策略会经过基层的实地调研、各专业领域人士的研究, 最终形成方案供大家讨论。在实行的过程中也是政府和目标群体互动和沟通的过程, 这种上下的紧密联系可以形成城市发展的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艺术分院杜政

向心力, 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2 三亚城市竞争力提升策略

三亚是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海滨城市, 也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三亚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它的发展应该也能够有自己的特色。在城市营销理论的视角下, 我们应该立足于本地实际, 制定出能够提升三亚城市竞争力的策略和战略。

2.1 充分发掘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

旅游业是创造财富的朝阳产业, 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 它可以带动一系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可以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促使城市国际化的一大产业。因此, 三亚应该加大其旅游业的发展力度, 充分发掘旅游产业的潜力。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 三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 都是独树一帜的。就自然景观而言, 三亚市的海景是最为突出和迷人的, 沙滩、海水、阳光、蓝天都是现代社会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另外, 三亚的茶园、可可、橡胶林以及槟榔林都有着吸引人的热带风光魅力, 还有其间的五指山、尖峰岭有着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这些也是吸引人的因素之一。而且各种自然景观的风格迥异, 北部的山林可以避暑, 南部的海冰可以御寒。就人文资源而言, 它虽然不是文化名城, 但是却留下了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脚印。如丁谓、赵谦等。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在此地居住达40年之久;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 曾遇风浪漂流到三亚, 修建大云寺, 传授佛教思想。另外, 三亚还有孔庙、伊斯兰教墓群以及古崖州城门等一批文化遗产。三亚还是多民族聚居地, 各个民族的文化和风情也为三亚增色不少。由此可见,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 三亚都有着重要的优势。

关键是要充分挖掘出这些旅游资源, 形成旅游的集结效应。这就需要不断增加对三亚城市的旅游投资, 这是发展好旅游城市的基础和前提。尽管现在三亚的旅游产业已经初见规模, 但是与其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相比, 投入还是相对较少。此外, 投资的结构还不尽合理, 旅游景点、旅游产品的开发还较为薄弱, 把过多的资金投向了酒店和宾馆。由此可见, 三亚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其旅游资源, 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又需要相应的经济作支撑, 这就要不断加大对三亚旅游业的投资, 大力吸引外资, 同时还要优化投资结构, 使其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其城市竞争力。

2.2 制定发展旅游业的优惠政策, 同时加大对三亚旅游的宣传力度

旅游业的发展仅仅有资金的支持还是不够的, 还要有政策的扶持。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旅游业, 当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对旅游部门的生产经营予以支持, 同时赋予旅游部门充分行使其先导产业的职权。1992年下半年, 亚龙湾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除享受海南特区现有的优惠政策外, 还将享受经

摘要:城市营销是21世纪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城市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突破城市发展的瓶颈, 形成城市的竞争优势。本文拟从城市营销的基本概念出发, 分析城市营销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最终落脚在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三亚市竞争力的提升上。

关键词:城市营销,三亚,城市竞争力,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朱昭丹.城市营销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策略初探[J].法制与经济, 2009.

[2]罗灯光.旅游与兴市对三亚市发展旅游业的探讨[J].海南大学学报, 1994.

城市竞争力管理 篇5

城市环境竞争力包括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舒适度、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和城市人工环境

优美度等方面。我市环境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环境日渐清洁优美。截至2005年底,我市城市园林绿地率为33.18,绿化

覆盖率为3

6.3,人均公共绿地为7.77平

方米。道路扫保率和居民区清扫保洁率达到100,生活垃圾

收集

定点,垃圾袋装化普及率达到92.6,垃圾清运及时率达到98,无害化处理100。获得“

全国卫生城”称号。

二是主城区建筑布局基本形成。形成了二一九路和胜利路两条轴线,以及二一九路、胜利路

、千山路等十几条城市景观路。建设了站前广场、胜利广场、环钢广场等二十几个节点景观

。建设了景子街、四隆广场等商业建筑,形成了站前商业中心、人民路和立山商业副中心,

湖南和汪家峪的商业也形成一定的规模。三是建设优秀旅游城市显现成效。目前我市有国家级旅游景区15处。千山风景区、玉佛苑景

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汤岗子温泉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2A和A级旅游景区各6个。20

05年我市旅游景区共接待旅游者500万人次。

我市城市环境建设目前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空气污染严重。结构性污染突出,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过环境容量,空气质量与国家标准

要求仍有差距。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有根本性改善,主要燃煤企业大部分没有脱硫设施

,有脱硫设施的也存在运转不足现象。料场和建筑工地二次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较重。2003年我市API(见注一)指数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排名为74位。2

005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为284天,列全省倒数第三位。2005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超出国家二级标准017倍,列全省倒数第五;自然降尘超出省级标准178倍,列全省倒数

三。二氧化硫浓度超出国家二级标准0.3倍,居全省首位。2005年烟尘排放量4.5

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7.94万吨。鞍山市

区市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居全国第一。

二是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并污染严重。鞍山是全国100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

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全地区地下水水质超标率为87.2,个别地

下水饮用水源超采严重,地下水资源枯竭趋势加重。在5个地下水源地中,有4个供水量逐年

减少,已经形成了超采漏斗。全地区25条主要河流总体

评价水质较差,污染严重(见附表)。南沙河、运粮河和杨柳河均为劣Ⅴ类

水体。地表水利

用率达85,超过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打破了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平衡。许多河段出

现断流甚至干枯,连年断流时间有增加的趋势。主要河流的水质污染极为严重,水体已经丧

失自净能力。沿河生态环境恶化,小选矿厂和畜禽养殖污染日益突出,附近居民身体健康受

到严重威胁。忽视控制污水的排放,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低且开工不足。我市共有小Ⅱ型以

上水库29座(中型水库3座、小Ⅰ型水库6座、小Ⅱ型水库20座),其中6座小Ⅰ型水库的水

质均为Ⅴ类水质。2005年废水排放总量14210万吨。主要污染物COD(见注二)排放量5.11万吨,大大超出国家规定。

三是城市绿化水平不高。大孤山、齐大山、东鞍山等矿山经过多年开采,形

成巨大的矿坑和

排岩场、尾矿库,占用、破坏土地总面积170平方公里,其中可恢复面积100平方公里,堆积

岩石20亿吨以上,排放尾矿近10亿吨,风过尘扬。城区内的几个山体,都不同程度地被侵占

。市区成片绿地少,分布不均衡,常绿植物少,景观设计缺少特色,苗木种类有限,花、草

、树种植搭配不够科学合理,养护水平不高,行道树成活率低,侵占和破坏绿地行为时有发

生。

为此,委员们建议:

一、正确认识鞍山的区位特点,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应尽快实现鞍山行政区划调整,拓展城市空间,实现城市重心的南移,使鞍山真正处于辽宁中部经济隆起带和交通十字枢纽

的坐标点上,并以此为基础,确定鞍山的分区功能,制定鞍山的城市总体规划。重新叫响“

祖国钢都”这一城市品牌,科学确定鞍山的城市形象、建筑风格和城市主色调。

反思上海城市竞争力 篇6

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相应的经济调整以来,东亚城市的格局在重新洗牌,这一地区的城市一方面十分担心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在积极谋求对东亚和全球经济空间实现更大的覆盖,于是纷纷调整战略,实施跨国定位,汉城、东京、横滨、大阪、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深圳、广州、曼谷、吉隆坡、新加坡等国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相互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了地方分权改革,城市政府作为地方的一级政府对地方生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拥有主导权。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跨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大都市作为国家经济的重心和龙头,其作用更为重要。城市间的竞争更是活生生的事实。中国加入WTO,使中国大都市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广大地区面临国际竞争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大都市间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目前,上海与天津、北京、香港、广州在城市定位、高科技产业、高级人才、金融中心、国际会展等许多领域都展开了激烈争锋。

21世纪企业的发展和竞争更趋全球化、跨国化,跨国公司的作用和影响力将主要通过城市的全球性竞争来实现。人们只能从更具竞争力的城市中获取更自由的发展机会,享受更充分的价值福利。21世纪是城市发展和竞争的世纪,提升城市竞争力是未来城市,也是上海等中国大都市的主旋律。

上海城市竞争力的国内比较

大都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大都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大都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大都市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创造城市价值。利用以上价值体系、弓弦模型等城市竞争力理论和2001-2002年指标数据,我们对200个中国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上海综合竞争力仅次于香港,居第二位。

上海是中国与世界经济交互作用的枢纽和平台,中国金融、贸易、经济中心,综合创新中心,被喻为“中国的经济龙头”。上海综合竞争力荣衔中国内地诸城之冠。表现综合竞争力的城市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城市劳动生产率高,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和居民人均年收入较高。在进一步对47个最具竞争力的中国城市分项竞争力的比较中发现:

人才竞争力居全国第二位,表明上海在人才的质量、数量和潜力方面表现都比较好。

上海的资本竞争力位居首位,表明了其金融中心的城市地位。尤其是内外资金融机构众多,金融控制力强,金融服务多样性好,融资便利,资本获得性规模都较好。

科学技术竞争力排在第二位,科技实力和转化能力都很突出,拥有大量科研院所和企业研究机构,但基础科研水平、科研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均需需要进一步加强。

结构竞争力不强。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全国最高,表明其工业化水平最高。但高科技人员与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企业的规模、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产业布局合理度综合指标均表现不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够快。因此,尤其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应对周边地区低商务成本的竞争。

基础设施竞争力居第一位。市内基本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成本指数都表现很好,对外基本基础设施完善,名列全国之首。

上海东临太平洋,居中国东海岸线中点,处长江入海口,区位竞争力最强:自然区位交通便利度指数、经济腹地GDP与全国比重、城市在区域中的优势度指数均居全国第一。具有一定政治文化优势,但是自然资源不具有优势。

上海的环境竞争力名列第四位,城市环境质量、环境舒适度和自然环境优美度都比较好,尤其是城市建筑景观优美。

文化竞争力居第二位。市民讲究信誉,交往操守好;重商价值取向明显,精明务实;勤劳创业,善于创新,竞争意识强,但是兼容平等观念有待加强。

上海的制度竞争力较强,其中产权保护制度和地方法制建设完善程度居于全国第一,市场发育充分,但是个体经济所占比例不高。国有企业改革任务重,政府经营的领域太多,政府应积极竞争性领域,积极发展社会中介等服务组织。

政府管理竞争力最佳。上海政府办事效率高,行为规范,执行政策富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政府战略和管理较好,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可进一步摆正,分工也应进一步明确。同样企业的管理竞争力管理形象和管理效益也较好。

企业管理竞争力比较强。管理技术和水平较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很好,经济效益也较好,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上海的开放竞争力也很强。城市开放和参与全球一体化程度高,国内外贸易依存度、外资占城市总资本的比重较高,表明经济外向度较高。同时,人文国际化程度高,移民人口和外来文化影响大,社会活动和交流频繁。

上海城市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199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丹尼斯教授根据其开发的国际大都市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大都市地区国际竞争力(C)=f[当地城市环境(U),国民经济中影响国际竞争力的要素(N),对国际贸易协定的服从(T),大都市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F)]。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机构的数据对纽约、法兰克福、旧金山、伦敦、香港、新加坡、东京、汉城、曼谷、上海、北京等11个国际大都市进行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发现:这11个城市共分三类,其中纽约、法兰克福、旧金山、伦敦、香港、新加坡、东京为竞争力较强类,汉城为竞争力一般类,曼谷、上海为竞争力较弱类。

丹尼斯还对上海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点评。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与北京相同的几个原因还显得较弱,即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国际贸易标准削弱了上海在与贸易相关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得分,较低的对外交往和对外文化的开放,和较高的商务和生活成本。从1990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努力重建它作为中国首要贸易、金融、制造业中心的大都市区的角色,强力着手国民经济改革,贸易和投资的开放。地方政策的实施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到2001年9月上海吸引近2.4万多个投资项目,总合同价值近513亿美元,上海2002年出口近300亿美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家在上海投资,处在前几位的依次是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新加坡。上海市政府正在构筑上海有利的地理区位以增加它的竞争力,它在东中国海的战略位置已经使它成为重要的全球港,它作为长江入海口的区位使她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尽管上海正以蓬勃增长的中国经济体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心而发展着,但在这个报告中它的国际竞争力排名却处在这11个城市的第10位。从中国国家竞争力的主客观数据看,中国的创新能力还十分弱,中国在使用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以提高生产力方面,被认为是低效率的。中国在人力资源发展和生活质量指标方面的排名也比较低。在这11个城市所在的国家相比较中,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风险最大。

总之,根据丹尼斯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与其他国际大都市比较,上海的国际竞争优势不多,尽管发展潜力巨大。

城市竞争力管理 篇7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

中原城市群以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为中心, 包括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在内的共9座省辖 (管) 市, 下辖14个县级市, 34个县城, 374个建制镇, 形成以陇海、京广铁路为中轴的集中、分散式的城市密集区。本区地理位置优越, 东临发展势头强、经济水平高的东部沿海地区, 西接地域广袤、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 北通京畿, 南接江汉, 对承东启西、拉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作用。

有关研究表明, 以具有某种竞争优势的核心大城市为依托、具有密切内部垂直产业分工的城市群, 是当前全球化趋势下最具竞争力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因此, 一个寻求发展的国家或地区, 势必需要有一个或几个功能强大, 具有强吸引力的大城市群。贯彻中央提出的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 必须加快推进中部城市群发展。

1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模型构建

1.1 城市竞争力概念

Ivan等人将城市竞争力定义为:城市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能够满足区域、国家和国际市场, 同时能够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郝寿义认为: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它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

宁越敏等认为: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 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从而获得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倪鹏飞定义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 占领和控制市场及其创造价值和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综上所述, 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应涵盖以下方面:集聚力, 即吸引和配置资源能力;创造价值财富的能力;改善居民生存环境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增长能力。

1.2 模型构建

城市竞争力是由“外部因素” (全球化、国家、区域的政策等) 和“内部因素” (区位、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本等) 共同作用产生的合力。在信息时代, 城市对其所在区域的依赖不断减弱, 相对而言, 城市内部因素的作用日益彰显, 城市内部特殊资源的培育和能力的建立已成为城市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2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城市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依据科学性、可比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结合河南省实际, 以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样本为体系, 选取能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8项统计指标, 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如下:“X1-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X2-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 、X3-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 (%) 、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X5-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X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X7-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 、X8-人均绿地面积 (㎡) ”。

这8项目指标分别从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生活设施等方面反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这为进行因子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因子分析

将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多变量的信息用较少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来表征, 则综合指标个数大大少于原始变量, 且信息量的损失相对较少。

从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上获得指标数据, 输入SPSS11.5, 采用因子分析法, 对数据无量纲标准化后进行相关分析。通过求解荷载矩阵, 根据特征值准则和累积解释方差 (贡献率) 准则, 选取了3个公因子作为评价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指标变量, 其累积贡献率达到93.941%, 能反映几乎所有的信息, 因此, 可以选前3个主因子进行分析。将荷载矩阵进行正交旋转, 得到旋转后的负载矩阵 (表1) 。因子负载的绝对值越大, 表明对所代表的指标变量的解释性越好。

从表1可以看出, 第一主成分在X1-地区生产总值、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5-地方财政收入、X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些指标上的载荷大, 集中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所以, 第一主成分可定义为经济总量因子;第二主成分在X7-人均拥有道路面积、X8-人均绿地面积这两个指标上的载荷大, 都在0.9以上,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基础设施状况, 因此可定义为基础设施因子;第三主成分在X2-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3-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两个指标上的载荷较大, 可以定义为产业结构因子。

数据来源:由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经SPSS软件处理

2.3 各城市的因子得分及综合竞争力评价

根据软件统计结果数据进行整理, 计算各城市的综合测评得分, 公式如下:Zi=0.6947×F1i+0.2143×F2i+0.0910×F3i

i=1, 2…, 9

其中Zi为i城市的综合得分, F1i, F2i, F3i为第i城市的因子得分, 可依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利用回归计算方法得出。其系数为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 它是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3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的比值, 综合得分值越高, 表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越强。

因此, 通过比较综合得分的高低, 可排序出2007年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见表2。

通过各城市因子得分的综合比较, 对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析评价如下:

(1) 郑州、洛阳两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 排在前两位, 这与郑州是省会城市, 洛阳是工业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2) 从反映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方面的第一主成分看, 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 从反映经济产业结构的第二主成分看, 尽管郑州作为省会城市, 综合排名最前面, 但其产业结构得分却最低, 这与郑州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有一定关系, 在经济发展中, 没有注重优化产业结构, 使第二产业比重过高, 第三产业不发达, 比重小。还有煤炭资源城市, 如平顶山, 产业结构得分较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

(4) 从城市本身来看, 各城市内部发展不协调。如郑州, 尽管第一主成分经济水平因子得分最高, 但其产业结构因子得分最低, 并且基础设施因子得分偏后。在9个城市中, 每个城市的3个因子得分至少有1个主因子为负数, 从而说明城市内部发展不协调, 特别是开封, 3个主因子得分都为负数, 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3 建议

(1) 提高经济总量水平。经济总量是各城市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支点。各城市应牢牢遵循发展这一硬道理, 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2)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应全面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制。

(3) 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调整城市发展战略, 发展大中城市, 加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目前, 只有调整城市发展战略, 发展大中城市, 才能加大第三产业的产业比重, 优化经济结构, 发展河南经济。

(4) 改进城市软件要素,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软件要素在支撑产业群集特别是高增值和创新产业群集中意义重大, 政府应该尊重人才, 科学决策, 提高办事效率, 建立科学的管理、决策和咨询系统, 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于涛方.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国外城市规划, 2004, 19 (1) :29-32.

[2]于涛方.城市竞争与竞争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罗英婷, 杨钰娟.SPSS统计分析:从基础到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城市竞争力管理 篇8

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 利用自身内外环境主体素质所形成的外部经济优势以及内部组织效率, 吸引、控制、转化资源和占领、控制市场, 更快、更多、更高效、更快地创造价值, 获取利润, 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它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发展能力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一) 城市综合竞争力横向比较

根据《中国城市竞争报告NO.9》中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数据, 2010年环渤海城市群的8个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都大于0.6, 排名都处于全国65名之前。其中, 北京市、天津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综合竞争力指数大于0.8;青岛市、沈阳市和济南市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国的上游水平, 综合竞争力指数大于0.7;排名后3位的是石家庄市、唐山市和太原市。这三个城市竞争力指数大于0.6, 在全国各城市排名中处于中游水平。

1.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的城市———北京、天津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也是经济、贸易发达的现代国际城市。21世纪以来, 北京市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理念, 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初具规模, 经济发展高端化格局初步形成, 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首都经济特征进一步显现。2010年, 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77.9亿元, 人均GDP达到17653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名列前茅。

天津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工商业城市, 是我国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北方经济中心之一, 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天津依托雄厚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走出一条嫁接、改造、调整的创新之路, 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升级。进入21世纪, 天津市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智力资源, 加大开放力度,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沿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 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不断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城市地位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 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08.83亿元, 人均GDP达到12639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7位。

2.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城市———青岛、沈阳和济南

青岛市是山东省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的中心城市, 国际港口城市和滨海旅游度假城市。青岛市充分发挥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 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 建立起发达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在提高经济开放程度、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化解资源与环境约束等方面也处于全国前列。2010年, 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5666.19亿元, 人均GDP达到12920元, 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1位。

沈阳市是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 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21世纪, 沈阳市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支持下, 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不断提升, 新型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10年, 沈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5亿元, 人均GDP达到10098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16位。

资料来源: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济南市是山东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 区域性金融中心, 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发展轴上的重要交汇点。济南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科技创新、制造业基础等多种优势, 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思路, 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社会建设, 提升城市功能, 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 济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10.80亿元, 人均GDP达到13578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23位。

3.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的城市———石家庄、唐山、太原

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 华北地区重要商埠, 全国医药工业基地之一。石家庄市充分发挥区位、人才、信息等诸多优势, 围绕转型升级和跨越赶超两大任务, 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扩大城市规模,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社会活力不断增强,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是,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传统产业和传统增长模式约束, 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严重。2010年, 石家庄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1.02亿元, 人均GDP达到10040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46位。

资料来源:根据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的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 NO.5, NO.6, NO.7, NO.8, NO.9的数据整理。

唐山市是河北省沿海经济中心, 环渤海地区和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唐山工业历史悠久, 钢铁、建材、能源, 机械、化工等产业基础雄厚。21世纪以来, 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开发和建设不断推进了唐山市经济结构调整, 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但是, 资源依赖性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经济效益总体偏低等问题明显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010年, 唐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9.08亿元, 人均GDP达到10488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53位。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 是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 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21世纪以来, 太原市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目标, 以创新发展模式, 推进绿色转型为战略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但是, 投资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仍然成为转型跨越的主要障碍。2010年, 太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8.05亿元, 人均GDP达到10476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65位。

(二) 城市综合竞争力动态比较

通过动态考察一定时期内城市竞争力的变动, 从时间序列数值判断各城市的发展情况, 能够为城市竞争力变动趋势的判断提供依据。观察2005-2010年期间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的变化, 我们发现各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都呈现上升趋势, 但变化的幅度存在较大差异 (见表2) 。其中, 唐山市和沈阳市城市竞争力提升幅度最大, 而济南、石家庄提升幅度最小。

1.增幅领先的城市———唐山、沈阳

唐山市综合竞争力由0.46上升到0.648, 提高了40.9%, 增幅十分明显;竞争力排名也上升了16位, 其中2009年上升幅度最为显著。2005年唐山的排名远落后于石家庄, 也仅比太原高两位, 但到2010年, 其排名已超越太原市, 且紧追石家庄, 差距在不断缩小。沈阳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由0.55上升到0.762, 增幅达38.5%, 增幅也较为突出;2010年竞争力指数上升最快, 2007年竞争力排名提升最多, 排名由全国第28位, 提升至全国第16位, 向上提升12位。

2.增幅较大的城市———太原、天津和北京

太原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从0.459上升到了0.627, 提高了36.6%;从各年情况来看, 从2006年起, 竞争力数据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但竞争力排名却下降了12位, 其全国排名处在8个中心城市的末位。天津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由0.59上升到0.803, 提高了36.1%;从各年情况看, 呈逐年递增趋势, 同样是2010年上升比较明显;天津市竞争力排名一直稳步提高, 达到全国第7位, 提升了8位。北京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从0.666上升到0.881, 提高了32.3%;从各年情况来看, 2010年竞争力指数上升最快。北京市竞争力排名没有太大变化, 一直处于全国前五位。

3.增幅较小的城市———青岛、济南、石家庄

青岛市竞争力指数由0.606上升到0.781, 提高了28.9%;2007年竞争力排名上升较多。但是, 从2009年起, 竞争力排名开始下降, 但全国排名位置总体稳定。济南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从0.571上升到0.732.提高了28.2%, 总体排名情况变化不大。石家庄市竞争力指数由0.519增长到0.665, 提高了28.1%;但竞争力排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位置从第36位下跌到第46位。特别是在2006-2010年, 石家庄名次下降了7位。

城市竞争力的分项指标比较分析

(一) 城市竞争力产出指标的比较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可持续地创造财富的能力。从显示或产出的角度, 测度城市竞争力的产出指标体系包括:综合增长竞争力、经济规模竞争力、经济效率竞争力、发展成本竞争力、产业层次竞争力、收入层次竞争力和幸福感竞争力等7项指标。环渤海城市群在不同类型指标中的表现各异。其中, 北京市在经济规模竞争力、产业层次竞争力、收入水平竞争力比较中名列前茅;沈阳市在综合增长竞争力、发展成本竞争力比较中脱颖而出;青岛在经济效率竞争力比较中领先;石家庄在幸福感竞争力方面最突出。

1.综合增长竞争力

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衡量的是城市价值扩展的速度及潜力, 主要用城市综合经济增长速度来测量。在所选的8个城市中, 沈阳市、天津市和青岛市综合增长竞争力较强, 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都在0.800以上。其中, 沈阳市“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6.3%, 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为0.896, 列全国第27位。综合增长竞争力仅次于沈阳的是天津和青岛。这两个城市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 迅速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城市竞争力大有提升, “十一五”期间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6%和13.8%, 综合增长竞争力全国排名第40名和60名。

济南市、唐山市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都在0.7以上, “十一五”期间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3.8%和13%, 综合增长竞争力全国排名第173位和190位。北京、石家庄和太原市在该项指标比较名次靠后, 全国排名分别是第265、268、277名。北京市处于经济发展“高原效应”, 较大的GDP基数约束了增长率的上升空间, “十一五”时期GDP增长率为11.4%。石家庄和太原市处在靠后位置, 是因为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相对比较低, 主体经济尚未进入高速增长期。“十一五”期间, 两市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2.3%和10.1%。

2.经济规模竞争力

规模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城市创造价值的相对规模, 主要考察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小。一般来说, 主导产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市, 其经济规模较大, 规模竞争力就比较强。从这几个城市经济规模竞争力比较来看, 北京、天津作为直辖市, 城市的国内GDP总值远超过该组内一般城市。它们的规模竞争力指数较大, 达到0.893和0.674, 排名全国第三和第六。

青岛、沈阳、济南、唐山都是大型城市, 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并形成良好的扩散效应, 加之较大的人口规模, 使经济总量达到较高规模, 经济规模竞争力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8、14、21、29。太原和石家庄在该项指标评价中排名靠后,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产业波及效应较低是主要原因。

3.经济效率竞争力

经济效率竞争力是城市经济活动中投入产出效率的集中表现, 衡量指标主要是地均GDP。在经济效率竞争力指数方面, 青岛市领先, 全国排名第21名。2010年, 青岛市地均GDP达到21837万元/平方公里, 也居8个中心城市之首。

仅次于青岛的是天津、北京、唐山、沈阳和济南市, 经济效率竞争力指数大于0.4, 全国排名分别为第31、32、36、38、48名。2010年, 4个城市的地均GDP分别达到11491万元/平方公里, 11139万元/平方公里, 5693万元/平方公里, 11668万元/平方公里, 9015万元/平方公里。在该项指标比较中, 排名靠后的是石家庄和太原, 经济效率竞争力指数小于0.400, 2010年, 两市地均GDP分别为26891万元/平方公里, 11112万元/平方公里;虽然GDP的地均水平较高, 但是, GDP的人均水平分别为42849元/人, 47345元/人, 在8个城市中明显处于劣势。

4.发展成本竞争力

发展成本竞争力指的是城市创造价值时, 资源的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程度, 它影响着经济主体生产和经营的外部成本。一般来说, 发展成本竞争力越高, 企业所花费的外部成本就越小, 城市也越具有投资价值。比较而言, 沈阳市 (0.716) 、青岛市 (0.677) 和济南市 (0.655) 的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数都较高, 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1、28、38名。尤其是沈阳在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过程中, 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厚重的文化有机结合, 使沈阳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资料来源:根据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的数据整理。

天津、北京和石家庄的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数都大于0.5, 处于全国的中游水平。唐山和太原的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数较低, 分别是0.392和0.313, 处于全国下游位置。两个城市都是以传统重工业见长,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5.产业层次竞争力

产业层次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在产业结构水平上的表现, 主要反映产业体系的技术层次和知识含量。测度指标主要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从竞争力指数来看, 所选的八大城市中除唐山市产业层次竞争力指数较低外, 其余城市的竞争力指数都比较高, 排名处于全国前列。这说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在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正确,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推进速度比较快。相比之下, 北京的产业层次竞争力指数高达1, 全国排名第一位, 这种优势是在北京市高端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提升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而排名处于8个城市中最后一位的唐山市, 全国竞争力指数只有0.318, 排名全国第160位。唐山主要还是以发展能源, 原材料工业为主, 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不尽人意。尽管政府致力于产业结构转型, 但过程仍然是漫长而艰巨的。

6.收入水平竞争力

收入水平竞争力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主要是体现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北京、青岛和天津的收入水平竞争力指数都大于0.28, 列全国第10、21、23名, 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10年, 3个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073元、24998元、24000元。

2010年, 济南市和沈阳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2722元、20506元, 收入水平竞争力指数居全国中游水平。在该项指标比较中, 唐山市 (0.191) 、太原市 (0.183) 和石家庄市 (0.171) 的竞争力指数处于劣势。2010年, 3个城市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556元、17257元、18268元。显然, 收入水平竞争力指数和经济发展速度及质量有正相关联系, 经济总量上去了, 总财政收入和总产值增长了, 人均收入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自然会相应提升。

(二) 城市竞争力投入指标比较

根据城市竞争力决定机制的分析, 从投入角度, 可以将影响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和环境, 分成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共计12项指标。其中硬件竞争力包括人才资本竞争力、金融资本竞争力、科学技术竞争力、经济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综合区位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等7项指标;软件竞争力包括商业文化竞争力、经济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等5项指标 (见表4) 。在城市竞争力投入指标比较中, 我们选取城市规模、职能等特征相似的城市进行比较,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城市的竞合战略矩阵。

1.北京和天津城市竞争力分析

(1) 城市间的异同

北京市和天津市在解释竞争力的排名中势均力敌, 分列第3和第7名。这两个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双核”增长极, 综合实力相差不大, 在人才、资本、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综合区位、环境、文化、制度和企业管理这几项指标上的排名相差不多, 名次差额都在10名之内。但是,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以及国际中心之一, 两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功能定位就存在差异。其中在结构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这3个指标上, 北京显著领先于天津。

(2) 城市间的竞合战略

北京市要充分依托天津市的金融中心职能和经济地位, 积极发展各类高端服务业;而天津要充分利用北京的科技、信息以及商务氛围, 借助首都经济圈的扩散效应来有效带动城市的开放, 完善风险产业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北京市和天津市要充分发挥直辖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通过优势互补, 紧密合作, 实现共赢。

2.沈阳和济南城市竞争力分析

(1) 城市间的异同

沈阳市和济南市都是省会城市, 具有行政资源调控累积优势, 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水平都较高。二者在人才储备、综合区位方面都比较出色。但在结构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开放竞争力方面表现差强人意。由于沈阳投资环境良好, 投资管制宽松, 其在资本竞争力、综合区位竞争力这两个指标方面也处于领先。而济南市由于拥有众多优秀的科研机构, 人才储备丰富, 所以在科学技术、文化竞争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除此之外, 济南还在基础设施、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商业文化竞争力这几个分项指标上遥遥领先。

(2) 城市间的竞合战略

济南在基础设施竞争力方面有明显有优势, 沈阳应该加强与济南的经验交流, 共同提升两市的基础设施竞争力, 营造更加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 历史包袱比较重, 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较慢, 市场意识不强, 创新意识薄弱。沈阳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解放思想, 积极创新, 与济南加强合作交流, 扩大开放度, 进一步巩固综合区位竞争力优势。而济南可以适当放松对资本的管制, 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 同时积极改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提升金融资本竞争力水平。

3.其它省会城市竞争力分析

石家庄和太原也是两个省会城市, 但它们在大多数投入竞争力指标比较中都处于劣势。在科学技术、结构、基础设施、环境、文化、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和开放竞争力指标方面两者不分伯仲, 两者排名相差10位之内。而在人才、资本方面, 太原拥有一些优势;太原在综合区位竞争力方面有明显劣势, 原因是自然区位, 经济区位上的劣势比较明显, 同时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都比较匮乏。太原应该向沈阳学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同时应扬长避短, 积极发展诸如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石家庄、太原与沈阳、济南的差距还存在于开放度方面, 这说明两市参与区域化、全球化产业分工的水平还较低, 因此未来的发展应该注重区域性和国际合作, 找准自身的功能定位, 构筑自身的产业优势, 快速提升城市竞争力水平。

环渤海城市群协调发展政策

环渤海经济圈以八大城市为中心, 形成有机联系的四大城市群落。其中, 京津冀城市群是世界级城市群, 它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 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国内发展较好的城市群, 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 包括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 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等城市, 该城市群经济社会实力比较靠前, 初步迈入成熟阶段, 属于第二发展军团;太原城市群以太原为中心、包括晋中、吕梁和忻州等城市。环渤海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已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为了促进环渤海城市群的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以下促进政策。

(一) 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

为了促进环渤海城市群整体功能的全面发挥, 应以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契机, 建立职能分工清晰、合作紧密的空间布局模式。宜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 以京津走廊为枢纽, 加快“大滨海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 提升外围城镇密集地区的传统产业素质, 从而增强城市群的区域竞争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 促进环渤海地区持续的、均衡的发展。

(二) 形成优化的产业结构

环渤海城市群内部存在着产业趋同等问题, 因此, 应加强环渤海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工, 将其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形成各城市间合理分工与布局。具体而言, 要强化北京市的商务、信息、科技创新功能, 转移部分生产和服务功能;要充分发挥天津市的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 增强物流和制造基地功能;要加强河北省的生态农业等比较优势产业;要增强辽中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优势和现代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海洋化工、机械电子、轻纺等行业的优势;要合理利用山西的能源优势和重工业基础。

(三) 构建多层次的区域传输网络

目前, 环渤海地区有3条经济主轴线, 即连接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城市交通线所形成的北经济轴线;由天津到北京然后沿京包线、包兰线沿线诸多城市所形成的中经济轴线;由青岛、济南、邯郸、长治、临汾、宜川、固阳、兰州组成的南经济轴线。但是, 考虑到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拥有广阔、深厚的经济腹地, 故仅有此3条主轴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应以环渤海为中心走沿渤海扩散发展的道路, 构建区域传输网络。可以首先沿渤海沿岸发展各大城市, 然后以其为起点形成放射型经济轴线群, 还可以考虑建立海底隧道, 加强各城市间的联系。

(四)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市群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因此, 环渤海城市群应从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互动关系出发, 以城市群为基础培育产业集群, 并以优势产业提高城市群经济实力;要进一步发展化工、汽车等优势产业, 并逐渐发展与其配套的产业链, 使城市群整体形成竞争实力强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进入国际分工合作体系的高端, 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新地域单元。

(五) 明确各港口的功能定位

在环渤海城市群内部, 分布着大小不等的60多个港口, 根据空间分布的状况, 又可分为东北、山东、京津冀三大子港口群。目前, 其内部各港口之间的竞争已日趋激烈。因此, 应明确环渤海城市群内部各港口的功能定位和分工, 发挥各自优势, 避免恶性竞争。另外, 还可以在港口间建立竞争与合作的战略联盟, 以形成优势互补、竞争合作的良性发展态势。

摘要:进入21世纪, 环渤海城市群迅速崛起, 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实力普遍增强。本文采用城市竞争力模型, 比较分析了环渤海城市群8个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变化趋势。同时, 依据城市竞争力的分项指标, 对比研究了各中心城市在20项指标上的异同。以此为基础, 文章提出了促进环渤海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3].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4].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5].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6].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7].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8].唐山市人民政府.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9].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10].桂强芳.中国城市竞争力年鉴2011[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1.

[11].周立群, 邓向荣.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城市竞争力管理 篇9

旅游品牌是指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精神享受的一种利益承诺。旅游品牌通常可分为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两类。公共品牌为旅游地所共享, 而非专属于某一旅游企业, 又可称之为旅游地品牌。城市旅游品牌也属于旅游地品牌, 企业品牌从旅游地理角度看, 它们都属地理品牌范畴, 旅游品牌的竞争首先是旅游地的竞争。

徐君亮 (2000) 在《广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和建设研究》 中根据国内外旅游形象设计发展趋势, 提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应有城市旅游整体形象、城市旅游吸引物的特色形象、旅游企业形象三个层次, 并就选址、景点建设提出了初步的构想。黄小黎、张声才 (2002) 在《广州城市旅游吸引方面的建设》中分析了广州市旅游资源具有北雄南秀的特点, 指出发展广州山水商都文化旅游, 将对城市建设和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伍向阳、朱照宇 (2007) 在《广州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及其发展战略》中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广州市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并从据此从营销导向、产品升级、品牌带动、持续发展和区域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广州旅游发展战略选择进行了详细探讨。陈文君 (2008) 在《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的创新与发展》中分析了广州城市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条件, 同时从复兴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国际旅游都会、打造岭南海滨城市品牌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旅游品牌建设建议。王建军、吉拉昌 (2011) 在《基于公共关系的广州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研究》中运用公共关系可有效地提升城市旅游品牌内涵、外塑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对广州城市旅游品牌整合定位为“国际岭南文化之都”, 并提出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旅游VI系统, 构建立体的城市旅游品牌营销传播体系。

旅游业的开发涉及到林业、水利、环保、文物、宗教、民族、文化、交通、保险等部门, 影响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的因素众多, 从细节入手, 从细节去提高广州的城市旅游竞争力, 把细节管理的理论运用于城市管理中。本文利用细节管理的基本思想, 分析广州城市细节存在的问题, 提升广州市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

二、广州城市细节存在的问题

城市细节即为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细小环节, 指能够对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细微之处。城市的细节存在于城市的各个方面, 可以把这些细节分为“硬”细节和“软”细节。城市的“硬”细节能够再短时间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 很快得到改善。城市的“软”细节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长期的坚持才能做到的细节。当前城市旅游的大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在城市旅游的细节方面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提升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与我们目前良好的设施、高大的楼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是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塑造的过程容易忽视的问题。

广州在城市的硬细节方面的问题:

市政设施:市政设施的建设规划不合理, 立交桥和主干道的建设没有合理布局, 城市堵车严重, 影响出行的时间和成本。城市的管网系统不能满足恶劣天气的排放要求, 建设质量不高, 残损修复不及时、不坚固。

街道环境:街道路口的标识存在不清楚、不清晰的现象, 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建设不合理, 盲道存在断头、缺乏连续性, 街道两边的商铺广告牌安装存在安全隐患、不美观, 街道栏杆的缺损。城市“牛皮癣”现象没有突出。街道清扫不彻底, 垃圾箱没有和街道风格统一。

园林建设:园林建设特点不够突出, 有雷同的现象。

广场公园:广场的环境和广场周边的环境不协调、不和谐。广场公园的游乐设施的破损、安全隐患、卫生死角等问题存在。

建筑物:建筑之间的色彩、特色不协调, 没有建筑物的整体规划。

公共交通和出租车:公共交通的拥挤堵塞现象, 公共交通站场的不够生动, 公共交通站牌的清晰程度。出租车的拒载、宰客现象依然存在, 出租车的乘车环境不清洁干净。

窗口服务部门的环境:火车站周边脏乱差现象, 人流大量聚集在广场上吃喝睡。旅游点的通路、停车场不能满足需要。宾馆、餐饮等旅游接待部门的接待能力和接待环境不尽如人意。城市治安状况需要进一步提升。

广州在城市软细节方面的问题:

城市文化:岭南的文化在广州的宣传保护力度不够, 外地人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岭南独特的文化气息。

城市的管理能力:城市的管理部门对城市硬件的管理能力和软件的管理能力不足。如城市的道路的损坏不能及时修理, 城市文化的宣传不力, 城市改造没有规划。

窗口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旅游相关部门的服务水平不足, 不能及时处理旅游者的投诉等, 对旅游店、宾馆、餐饮的监督不力。

市民素质:市民对城市环境、城市形象的关注保护不够; 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表现。

三、运用TQM理论来提升城市细节对策建议

TQM是丰田公司推行全面品质管理思想, 核心是顾客满意度, 而我们提升城市细节, 增强城市旅游的竞争力, 核心也是旅游者的满意度, 所以运用TQM思想来对城市的细节进行提升, 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是可行的选择。推行TQM的必由之路:维实、改善与改革。

第一维实, 确实执行现有城市管理的标准。对于广州市目前的城市细节的提升, 就是要切实依照现有的标准来管理城市, 尤其在环境、文物、文化、交通、治安等方面现有的法律规定要切实地严格执行。

第二改善, 转动PDCA管理循环。对城市的“硬”细节和 “软”细节要按照PDCA循环的八个步骤推动城市细节的提升。要检查分析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 对于执行效果不好的要考虑修改, 执行不力的要加强执法力度。对现有标准的细化, 使这些标准具有可执行性。比如在街道清扫上可以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清扫经验。现有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强城市细节建设方面的具体工作, 统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并对城市的细节方面发现和监督存在的问题。 岭南文化、文物保护方面应该检查分析目前的状况, 对保护宣传不力的要改进。加强对市民的对城市环境、城市形象和文明行为的认识和实践。

第三改革, 对城市细节进行专案改革、品管圈活动, 有突破性地提升城市细节, 进而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分阶段实施城市细节建设的活动, 分为宣传、实施、检查、整改几个阶段来进行。在运用TQM理论去提升城市细节的过程中应该让全体市民都参与进来, 通过全体市民的参与, 发挥市民的能力, 城市细节的提升才会得到执行和贯彻。推行城市品质管理, 实施的要领有六点:明确任务、职责、权限, 实施日常要项管理, 进行专案改革, 推行品管圈活动, 贯彻标准化, 定期举行品经体会议。最后达到提升城市细节, 改变城市细节缺损的现象, 为增强广州城市旅游的竞争力做出贡献。对一些执行难度大的细节进行专案改革, 通过专案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以前的状况。城市细节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尤其在提升城市的软细节方面, 更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这个持续的过程要不同部门、市民来相互监督, 成立一个监督的机构, 同时唤起每个市民对城市的责任, 形成全民监督的环境, 不断提升城市的细节。

摘要:首先对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方面的研究现状的分析基础上, 提出通过城市细节提升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的。从城市“硬”细节和“软”细节两个方面对广州城市细节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运用TQM理论来提出提升城市细节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细节,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明秀.打造长沙市旅游品牌策略探讨[J].经济师, 2003, (3) :237-239.

[2]王菘, 韩振华.关于旅游品牌的深层思考[J].社会科学家, 2001, (6) :43-46.

[3]陈文君.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的创新与发展[J].热带地理, 2008, (6) :574-576.

[4]孙奎永, 孙奎利.契合新型城镇化理念的城市细节探析——以天津城市公共设施为例[J].北方美术, 2013, (4) :72-75.

城市竞争力浅析 篇10

城市竞争力指城市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可以满足某一区域、某个国家和某个国际市场, 同时也能够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竞争主题是城市。可以把城市比喻成“企业”, 区域内城市间的竞争即相当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 表现为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取更多资源和财富的能力;第二, 城市竞争力受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发展过程是渐进的;第三, 城市竞争力在本质上是区域内资源优化的能力, 目的是促进经济的高速运行和持续增长, 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1、前提条件

城市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城市之间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可以表现区位差异, 如东部和西部之分, 山区及平原之分;自然资源的差异, 如沿海城市和煤炭城市;城市文明的差异, 历史性名城和现代化都市等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差异, 所以才导致了城市之间各要素的不同, 才可以区分竞争力的优劣。

2、实质

从城市的功能性来看,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所以, 分析城市竞争力始终摆脱不了城市所从属的大环境, 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伴相随,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因此,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区域内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3、核心

城市的经济竞争水平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 而企业竞争力又是经济竞争水平的核心。因此, 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竞争力的优劣, 相反, 城市作为企业竞争力载体, 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对企业竞争力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4、最终目标

城市中的居民是城市进行各种物质资料的生产生活的核心力量, 而人又是生活在城市之中, 他们的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因此,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最终目标应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的追求。

二、城市竞争力的特征

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及政策制度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城市在区域内为其自身发展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通常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系统性

城市竞争力集中反映该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它的强弱是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共同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可以说, 城市竞争力是系统合力的结果。因此, 提高城市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全局出发, 仔细斟酌, 始终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性, 才能达到从整体上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的。

2、动态性

由于在城市运行过程中, 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 致使城市竞争力的组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 只有不断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正改进, 才能使城市竞争力保持在高水平位置, 这也决定了增强城市竞争力将是一个长期性的动态任务。

3、相对性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概念, 研究城市竞争力必须先确定一定的区域, 一定的时段, 一定的竞争对手, 随着各选取因素的不同, 即使是同一城市, 在不同的发展时段, 其竞争力水平也不相同。因此, 城市竞争力只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

4、开放性

由于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通过与外界交换各种物资、技术、资金等获得城市的发展, 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会不断变化。因此, 城市竞争力是开放的非闭环系统。

5、差异性

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 城市竞争力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 政府管理能力、引进外资能力、人居环境优劣、及人才集聚情况等都是城市的优势竞争力。因此, 研究城市竞争力可以从城市的区域差别优势出发, 衡量自身的区域角色定位, 把城市间的竞争转化成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 优势互补, 共同进步发展的“双赢”态势。

三、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城市的竞争力是系统内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各构成要素, 通过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资源的输入输出和转化使整体达到最优。因此, 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应从系统的角度把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子系统,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是研究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也是最基础的指标, 它综合反映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阶段。

2、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 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3、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是城市发展的依赖力量, 它不断地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具有集聚倍增作用, 是城市竞争力绝对的螺旋桨。

4、开放程度

城市的开放程度是一个城市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吸引外资、扩散辐射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国际化水平上, 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能力。

5、政府效率

政府效率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 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其通过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经济社会生存环境, 对市场进行监管。在这个过程中, 应明确市场的经济主体是企业, 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 同时弄清企业、市场和政府三者的关系, 做到政企分离, 权责分明。

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促进区域一体化

目前,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势不可挡, 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起步阶段和必经之路。对各地区来说, 城市群是其所选择的发展道路, 一体化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从根本上说, 经济一体化的愿景是希望通过促进区域内部资源要素的流动, 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 促进区域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其深层次内涵也就在于以区域为中心的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及经济管理效率的提高, 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集约化发展。

2、提高城市对外开放及外资利用水平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仅可以给城市发展带来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及人才资源, 还能为城市产业发展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快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因此, 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要重视国内外社会、经济、科教、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全面提高各城市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在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同时当地政府也要改善投资环境,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构建开放、竞争、有序、健全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发展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市场, 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为各地区注入新鲜的经济活力。

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提升城市文化水平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资源才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推进器。首先, 要继续加大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普遍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 把人口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其次, 要合理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促使各高校实施战略联盟, 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 要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资力度, 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和便利条件, 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提高企业科技转化能力, 带动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 继而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4、稳步推行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在知识经济大爆发时代, 特别是以技术和知识为重心的社会分工体系中, 只有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或地区才能成为国际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中坚力量, 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地位。“十二五”期间, 各城市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 发挥比较优势, 其次要分工协作, 避免产业同构及重复投资建设等现象,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 同时加快服务业发展, 实现优势互补, 双向共赢。

总之, 提升城市竞争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全面和谐共同进步的过程, 只有建立健全了社会发展体系, 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 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 才能最终达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本质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旭成, 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理论浅析[J].福建地理, 2001 (2) :20-21.

南宁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篇11

关键词:南宁;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175-04

作为经济和社会的有机体,城市是国家竞争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竞争的载体并为企业提供环境条件,是人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在竞争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区域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城市竞争力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和国家竞争力的强弱。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相关学者以及其他政策决策者的关注。

一、城市竞争力的概念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竞争力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城市从本质上讲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物化环境的背后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城市不同于企业,其发展目标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因此,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不能仅仅从生产率和创造财富价值的多少来界定和衡量,更應该将其视为一个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制度的复合体来加以研究和考察。因此,本文拟将城市竞争力定义为: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城市积聚、整合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制度等资源要素,以创造财富、提供服务、提高城市内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辐射和扩散其影响力,带动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发展的能力。城市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社会进步、城市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二、南宁城市竞争力水平的实证分析

在对城市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为精确测定南宁城市竞争力在国内各个城市竞争力中的真实水平,本文拟选取国内其他39个分别在我国东、中、西部具有影响力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代表性城市作为参照城市,并对其整体城市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定。测定所需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城市竞争力是由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指标的选取应反映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内涵,不仅要着眼于目前城市的综合实力,更要着眼于城市发展的动态和潜力。(2)可操作性:即指标数据易于收集和计算,避免主观臆测的误差。(3)实用性: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实践服务的,能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据此,本文从经济发展竞争力、居民生活水平竞争力、社会发展水平竞争力和城市环境水平竞争力等四个方面共选取31个指标对40个城市进行整体测量。它们是:X1-国民生产总值GDP(万元);X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X3——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万元);X4——邮电、电信业务总量(元);X5——货运总量(万吨);X6——建成区面积;X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X8——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万平方米);X9——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辆);X10——年末固定、移动电话用户数(万户);X11——财政预算内收入(万元);X12——财政预算内支出(万元);X13——科学事业费支出(万元);X14——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人员(万人);X15——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元);X16——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亿美元);X17——国际旅游收入(万美元);X18——人均生活用水量(吨);X19——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时);X20——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X21——每百万人拥有影剧院数;X22——人均GDP(元);X23——人均进出口额;X24——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X25——每十万人医院床位数;X26——每十万人医生数;X27——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学生数;X28——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X29——第三产业占GDP的比值;X30——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平方米/人);X3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政府的政策制度、管理水平和城市文化等因素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些软因素无法进行量化和客观比较,因此暂时没有列入测量指标体系当中。

首先,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查得和计算出31项指标的原始数据。然后,运用主因子分析原理和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31项指标进行分析,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4个主因子F1、F2、F3、F4,其特征值分别为:15.423,5.522,2.940,1.549。它们共同解释了变量X的标准化方差的82.050%,其中F1解释了其中的49.753,F2解释了其中的17.814,F3解释了其中的9.485,F4解释了其中的4.998。82.050%的标准化方差提供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出的足够的信息。对提取的四个主因子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其进行旋转(未经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其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并不十分突出,不能对因子作出很好的解释)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1)。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主成分F1在变量X1到X17上的载荷量较大,主成分F2在变量X18到X24上的载荷较大,主成分F3在变量X25到X29上的载荷较大,主成分F2在变量X30到X31上的载荷较大。根据它们各自载荷较大变量的特征,将主成分F1命名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因子,F2命名为居民生活水平竞争力因子,F3命名为社会发展水平竞争力因子,F4命名为城市环境水平竞争力因子。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由计算机直接得出四个主因子在每个变量上的得分系数。将因子值系数乘以对应变量的标准化值即可得到各个因子值。为计算简便,省去因子在载荷量小的变量。即:F1=0.065×X1+0.072×X2+0.066×X3+0.053×X4+0.076×X5+0.068×X6+0.073×X7+0.072×X8+0.057×X9+0.064×X10+0.067×X11+0.069×X12+0.068×X13+0.075×X14+0.036×X15+0.051×X16+0.044×X17,F2=0.133×X18+0.184×X19+0.179×X20+0.156×X21+0.075×X22+0.148×X23+0.149×X24,F3=0.317×X25+0.292×X26+0.166×X27+0.187×X28+0.213×X29,F4=0.328×X30+0.544×X31。最终得到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为:F=0.6064×F1+0.2171×F2+0.1156×F3+0.0609×F4,其中Xi是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它等于原始指标值减去均值的差除以该变量标准差;Fi是各因子得分值,也可以看作是城市竞争力各分力得分,其系数为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它在数值上等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四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82.050%的比值。

通过计算,40个城市竞争力及其竞争分力得分及排名(见表2)。

根据模型计算出来的城市竞争力指标得分,指的是相对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有些城市的得分为负值,并不代表该城市竞争力的真实含义,而是说明这些城市该指标的竞争力处于所有被选样本城市的平均水平之下。

三、南宁城市竞争力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40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评价比较,南宁城市综合竞争力-0.30692分,名列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第28位。其中,南宁的经济发展竞争力得分-0.68111,名列40个比较城市排名的第36位;居民生活竞争力得分-0.25642,名列第20位;社会发展竞争力得分1.09138,名列第5位;城市环境竞争力得分0.51469,名列第8位。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南宁城市综合竞争力在40个样本城市排名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社会发展竞争力和城市环境竞争力在样本城市中处于较为靠前位置,但是城市经济发展竞争力和居民生活竞争力则在样本城市中处于较为靠后位置。说明南宁城市竞争力的各项指标的发展不均衡,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方面的协调性不足,即在某些社会经济领域及指标上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城市的社会经济整体协调机制还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和领域相对落后,并且相互之间协调性较差,从而导致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差。

四 提升南宁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要提升南宁城市综合竞争力,必须始终把握好一个指导思想:即抓住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契机,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扩张城市规模、提高城市质量为基础;以加速科技转化、优化产业结构为动力;保持竞争优势,扩大优势范围,奠定竞争实力,促进南宁城市快速协调发展。同时以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发挥南宁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南博会”影响优势,扩大与东盟各国和“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圈以及“成渝”经济圈的合作范围,深化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内部合作机制,特别加强与东南亚、南亚的经济、信息、文化交流,实现合作优势互补和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互动,全面提升南宁城市综合竞争力,最终把南宁建设成为集制造、商贸、金融、旅游、文化、物流、会展等中心为一体的国家重点特大城市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

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1.建立和营造积极健康的促进创新和进取的南宁城市文化环境。塑造积极健康的南宁城市文化环境,政府应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示范价值取向,支持有利竞争的道德准则的建立等,可以影響居民的思想观念,推动城市文化的不断变革。政府应该在摒弃传统文化中某些不利于人的潜能发挥的评估标准和落后习惯方面,在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讲究信誉、等价公平、鼓励个性发展和创造的文化氛围方面积极工作。

2.提高南宁城市政府管理水平。城市政府应不断提高领导整体素质,提高政府领导的创新、战略决策、日常事务处理、突发事件应变和疑难问题的解决等能力;建立科学的管理、决策和咨询系统。克服官僚主义,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政府应该在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和制度方面下工夫,建立城市良好的法纪环境。政府要重视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引导,应进一步减少对企业具体商业活动的干预。同时要扩大对外宣传和推销,提高城市在东南亚、南亚以及全世界的知名度。

3.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各种硬、软条件,包括建立激励制度、制定优惠政策、成立交流组织、建立基金、场所、设施等,加快引进全球、全国的各种产业和资源包括先进的制度、文化、管理;要主动加快城市参与中国—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取消地方保护壁垒,开放各类市场,促进城市的分工和协作;要特别重视、积极鼓励国内外城际间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城市内外机构和人士的各种民间的非正式交往,以营造有利于创新城市环境。

4.保持健康有序的南宁城市经济社会秩序。应积极探索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法,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各种矛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南宁城市的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秩序环境。

5.持续调整南宁城市产业结构。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促使决定性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不断脱颖而出,持续健康成长。吸引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来南宁落户。

6.保护和促进南宁城市产业群集。南宁要注意和利用区域分工,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为产业群集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积极营造有利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和居住环境,推动优势产业的进一步群集。

7.改善吸引和融通外部资金、资源的交通、通讯和信息等城市设施环境。大力推进技术性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方面,一定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考虑与国际接轨,同时要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制度(包括融资制度),为科技创新和高技术、高管理产业的发展创造硬环境。

8.扩大对科技、教育、环境几个领域的关注。南宁城市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高度重视培育城市的科技转化能力,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向联合。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在岗教育的规模,大力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以培育适合地方需求的人才。要保护南宁城市的风景名胜、生态环境,以实现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怡人。要建立独具特色的城市人工环境,建立高素质人才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需要的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Ian Gordon.1999.Internationzlization and urban competition. Urban studies. Vol.36. Nos.5-6.1001-1016.

[2]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和概念框架[J].经济学动态,2001,(6).

[3] 于涛方,顾朝林,涂英时.新时期的城市和城市竞争力[J].城市规划汇刊,2001,(4).

[4]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心.国内若干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1,(1).

[5] 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3).

[6] 顾朝林,于涛方.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2,(增刊).

[7] 仇保兴.经营城市与城市竞争力[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4).

上一篇: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下一篇: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