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合作性竞争

2024-07-22

城市合作性竞争(精选12篇)

城市合作性竞争 篇1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日益加快,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日趋严重。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具有容量大、速度快、节省城市地面空间、环保以及舒适等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内发展迅速。城市轨道交通给居民提供便利之余也给城市建设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带来很多问题, 其中对常规公交的影响最为显著。常规公交虽然在运能, 平均速度, 舒适性, 安全性等方面相对而言不及轨道交通。但是就当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情况来看, 各大城市交通运输任务在中短时期内还不可能完全由轨道交通来完成, 更不可能完全取代常规公交。基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存在着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而且又作为两个独立的运营整体, 那么双方抢夺客流量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2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特点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都是居民出行最常用的乘用工具。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输容量、速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准时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常规公交在票价、灵活性、运行成本等方面有优势。通过表1对二者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3 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竞争

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为居民出行服务的。居民出行是选择城市轨道交通还是选择常规公交促成了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之间的竞争[2]。

3.1 二者竞争争夺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竞争争夺的目标是客流。居民再选择出行交通方式的时要考虑很多因素, 其中对居民出行选择出行交通方式影响最重要的是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

3.1.1 出行时间

结果表明, 随着出行距离的增长, 居民对出行时耗变得越来越敏感。对长距离出行, 出行者更倾向选择运行速度较快的交通方式, 以求缩短出行时间[3]。

居民利用常规公交一次出行的时耗tB如式1:

式1中, DB为常规公交的站间距, 取为500m;

v步为步行速度, 取为4.4km/h;

L为乘客出行距离; (出行距离=乘车距离+两端步行距离)

tB步为常规公交发车时间间隔, 取为;

vB为常规公交行程车速, 其下限取vB下=15km/h, 上限取vB上=25km/h;

居民利用轨道交通一次出行的时耗tR如式2:

式2中, DR为常规公交的站间距, 取为1500m;

v步为步行速度, 取为;

tR间为常规公交发车时间间隔, 取为6min;

vR为轨道交通行程车速, 其下限取vR下=35km/h, 上限取vR上=45km/h;

根据式1和式2, 绘制出不同出行距离下的门到门总出行时间曲线图, 如图1所示。

从图1看出, 轨道交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长距离出行上, 对于出行距离小于2km并没有优势。注意到图1中四条直线相交出一个四边形, 这个四边形所包含的区域就是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主要的争夺区, 也就是出行距离范围大约在2—7km。在争夺区里, 对乘客而言选择轨道交通或者常规公交的耗时相差不大, 所以二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客流争夺。

3.1.2 出行费用

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居民一般都是中低收入人群, 出行费用对他们选择出行方式影响很大。以重庆为例, 对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票价进行一个对比。

重庆主城区的常规公交票价如下:无人售票车中高级车票价2元, 普通车1元, 可以刷卡九折, 全年票价都一样。

轨道交通的票价如表2 (目前实行最高票价7元封顶的优惠票价) :

4 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合作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共同承担着城市居民的出行任务, 也是城市综合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轨道交通已经形成网络, 其覆盖面与站点密度、线网密度达不到地面公交的程度。因此, 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相互协作显得很重要, 二者的合作主要体现在站点的协调、路线的协作以及近年来实行的换乘票价优惠政策。

4.1 站点协调

4.1.1 常规公交站点协调

充分利用常规公交站点的灵活性, 通过调整常规公交站点来达到综合公交体系站点协调的目的[4,5]。

1.站点协调的分类及协调方法

常规公交线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空间上的几何关系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某些地面公交线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行或近似平行。在这种情况下, 当轨道交通客流量较大时, 保留地面公交线路、站点设置;反之, 根据实际需要取消该公交线路或改变其走向。第二种是某些地面公交线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有部分平行或交叉。这时应该控制二者部分平行的距离不超过4km, 在轨道交通压力小的路段取消与轨道交通平行的部分;反之, 考虑将临近的交叉点和轨道交通站合并, 形成一个换乘站。最后一种是二者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4.1.2 换乘站点设置

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的换乘站点设置的作用是提高客流的集散效率, 减少换乘所耗费的时间。为此, 本文从公交停靠点与轨道交通站台间的距离, 二者的数量, 二者站台出入口的设置, 以及一些专用标志的使用为原则对换乘点进行设置[6]。以下具体说明换乘站的设置, 当公交车进入换乘站时, 尽可能提供公交车优先的专用车道或专用标志, 以便接近轨道交通站台。在设置二者的站台时, 一方面尽量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 以减少换乘时的步行时间, 另一方面应使公交车站尽量靠近轨道交通站的各个出入口, 以利于各个方向的乘客换乘, 并且应在各个出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在设置公交停靠站和站台的数目时, 应由接驳交通工具的线路数目、车辆配备、乘客上下车所需时间、车辆停靠所需空间决定, 并应为将来线路发展留有余地。

4.2 线路协调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协调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该过程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变化对常规公交线路进行相应调整。在二者线路调节中, 结合轨道交通线路走向, 尽可能减少与轨道交通线路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常规公交线路, 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二者之间的交叉点, 并尽量使二者的站点交汇形成一个换乘站, 便于快速疏散客流、方便换乘。在轨道交通客流压力较小的路段上, 对于有些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极少的状况, 可以考虑采取跨站的运行方式。

4.3 换乘票价优惠

近年来, 有很多城市实行了换乘票价优惠政策, 由于地区差异, 该政策的优惠时间、次数、额度等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城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换乘票价优惠政策。下面以重庆的“1小时免费·优惠换乘”为例进行说明:

总的来说, 重庆的公共交通换乘票价优惠制度比较合理, 特别是针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的票价优惠, 充分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合作。

5 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是居民在出行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两种交通工具, 二者各有各的特点, 二者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城市轨道交通在长距离出行方面占优, 但是其只分布在城市主干线上, 常规公交在短距离出行上有优势, 能实现门对门的出行, 但是其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二者优势和不足, 以出行距离和票价作为居民选择出行工具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调整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站点、线路调整和换乘票价优惠政策的实行来减少二者之间的竞争, 寻求二者之间更好地合作, 以此来保证二者的高效运行。

摘要:为了缓解当前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 本文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优缺点, 二者之间的竞争争夺区, 以及二者在站点、线路、票价方面的协作进行分析。完善二者之间的合作机制, 减少二者之间的竞争, 确保城市交通的高效运作。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竞争,合作

参考文献

[1]李福志, 胡思继.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相关问题[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1, 1 (1) :39-42.

[2]马超群, 王玉萍, 陈宽民.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竞争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7, 7 (3) :140-143.

[3]陈贵凤.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竞争与合作[D].南京:河海大学, 2011.

[4]李鑫洋.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演变过程中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协调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2.

[5]姚新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线网协调研究[D].长安大学, 2005.

[6]李淑庆, 吕娜娜.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耦合换乘模式研究[J].城市交通, 2009, 31 (2) :48-50.

城市合作性竞争 篇2

在合作中竞争

设立在北京的A公司和B公司只有一墙之隔。他们在软件领域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的人机智能交互技术产品,在同一个市场竞争。这两家公司在竞争的同时又有合作,A公司产品中有B公司的技术,B公司也在竞争与合作中得到发展。结合上述实例,谈谈你对“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理解。

合作与竞争,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合作中竞争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团队的通力合作鼓励各个成员间相互竞争;另一方面,成员间相互竞争促进团队竞争力的提高。

我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才能达到充分的合作与合理的竞争。竞争与合作的和谐交融,会使我们的集体更强大,是我们每个人更快的进步。

相关链接

许多公司在发展自己的业务时,要求员工有通力合作的精神、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如要求员工步调一致,互通信息,相互支持等。与此同时,员工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许多员工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想方设法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业绩”,一是自己在工作中得到更快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在合作中竞争”。

明志中学八年级5班是先进集体。这个班具有良好的班风,有一股永不服输的豪气。在与兄弟班的竞争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工作都做的有声有色。班长同学各有自己的目标,大家在学习中开展竞赛、你追我赶、各显神通、互相帮助、成绩都很优秀。八年级5班在合作中竞争的成功经验,对你有什么启发?

我们在创建优秀班集体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同学间的竞争关系?

在合作中竞争,要尊重竞争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合作的过程是互帮互学、互相提高的过程。同学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为我们的合作铺平道路,不同点则使我们在竞争中互相启发,各显神通。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是我们在合作中竞争的目标。

崇高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休谟

在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与同学相比,我的优势与劣势在哪里?--同学乐于助人,与他相比,我的优势------

我的不足-------我如何与他竞争-------同学棋艺高超,与他相比,我的优势----

我的不足-----我如何与他竞争------------同学热爱学习,与他相比,我的优势----

我的不足-----我如何与他竞争--------------同学善于交往,与他相比,我的优势----

我的不足-----我如何与他竞争----------

竞争是一种合作的有效方式。对我们来说,要善于找准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于和他人竞争。

在合作中竞争,不以成败论英雄。成功和失败是相对的,成功固然可贺,失败也不必悲伤,只要“尽其所能”,就该问心无愧。面对竞争的成功,应该再接再厉、更进一步,不可孤芳自赏、追名逐利、唯我独尊;面对竞争的失败,不应彷徨苦闷、灰心丧气,而应总结经验、奋起直追。

相关链接

胜败乃兵家常事。有的同学可能因一次考试得高分而把自己视为成功者,以致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这是非常危险的。有的同学可能因一次考试的失利而把自己当成失败者,失去自信,甚至否定自己的一切,这也是错误的。其实,只要有竞争,就会有成功与失败,因此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失败只表明尚未成功,并不表明一事无成,失败当中有收获。如果在失败面前甘心认输、一蹶不振,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在竞争中合作

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大玻璃瓶内装入几个纸做的圆锥体,每个圆锥体都系在一根细线上,被试者可通过细线,把圆锥体拉出瓶外,但瓶口较小,每次只能拉出一个。瓶子接有水管,可以放水入瓶。实验时,由若干被试者各持一线,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圆锥体拉出来。如果时间过长,玻璃瓶中的水逐渐上升把圆锥体浸湿,便算失败。在这种情境下,如果大家互不相让,谁也达不到目的。请你为在实验中能够取得成功出主意。这个实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竞争中需要合作。竞争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高目标的手段。在竞争中,合作的越好,力量就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优秀的竞争者往往也是理想的合作者。

我们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的原则。竞争对手不能相互排斥,造成两败俱伤,而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才是竞争中合作的真谛。

相关链接

一位科学家曾经提出解决问题的“共生效应”:某一问题的解决如果只是靠各个人“单打独斗”,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下,即使每个人竭尽全力,也未必能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如果许多人聚合在一起,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锋,就可能经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产生1+1>2的效果。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就是精诚合作的最好列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谚语

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超过别人。这样才能接纳别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好感,找到合作伙伴,在合作中成功。要学会理解和谅解被人,对于竞争和合作过程中的分歧和误会,不能心存怨恨,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考虑,想想别人的难处,缩小分歧,消除误会,以诚待人,帮助他人,以求得共同发展。

相关链接 荒草丛中,数百头牛羚在悠闲地啃草,突然窜出两条狮子,牛羚群顿时一哄而散,各自逃命,落在后面的牛羚就成了狮子捕食的对象。一头狮子抓住机会,避开锋利的犄角,一口咬住牛羚的喉咙,另一头狮子则要住牛羚的后腿,前后夹击,密切配合。牛铃在耗尽体力之后,轰然倒地,成了狮子的美味,牛羚与狮子本能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竞争中合作”需要我们形成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形成的上下一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无私奉献的群体精神。在学校,团队精神体现在校风、班风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在社会,团队精神则体现在敬业和与同事的精诚合作之中。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是合作共享、乐于奉献,是个人的利益服从团队的利益。个人的成功不是最终的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最终的成功。

相关链接

你是一颗星,我是一颗星,缀成集体这条星河; 你是一棵草,我是一颗草,铺成集体这块绿茵; 你是一棵树,我是一棵树,镶成集体这片树林。群星争耀,绿草竞翠,方显生龙活虎; 繁花争艳,众树竞天,你我奋勇当先; 我是星要闪亮,我是草要吐绿; 我是花要盛开,我是书要成才。

因竞争而合作 篇3

从企业层面来讲,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制定有实质意义、能取得共赢的战略协议无疑是重要的。从企业丛林的层面来看,企业生态系统的商业规则如何影响其间企业的生存状态?当环境越来越不确定的时候,也许真正的颠覆者更可能来自行业外部,零和博弈的思维将不能适应企业生态进化与完善的需求,那么,什么样的企业生态系统更有利于多赢?

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则强调合作才能进化。维萨卡创始人狄伊 · 豪克(Dee Ward Hock)则说:“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面,特别是竞争与合作;除非它们充分融合,否则二者均无法发挥其最大潜力。”(Everything is its opposite, particularly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Neither can rise to its highest potential unless both are seamlessly blended.)本期封面文章希望能对企业竞争与合作战略的决策有所启发。

城市合作性竞争 篇4

关键词:合作与竞争学习,英语教学,教师

一、合作与竞争学习的重要意义

1.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

合作与竞争的学习形式是以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形式, 小组内大家是合作关系, 大家为实现全组的共同学习目标, 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也是为了共同的荣誉而努力, 彼此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 并使全组成员都取得进步和提高。在学习小组内部, 学生对话可以表演, 背课文时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 记默单词时互提互查,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 自己编演对话。这样对于某一组成员来说就相继进行了合作到竞争的锻炼, 有利于他们意志品质的提高。

2. 合作学习重在生生间的学习合作

在小组活动中, 大家为小组的共同荣誉而相互研究、探讨, 相互启发、引导, 相互激励、帮助, 相互影响、带动, 形成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互动与双赢的喜人局面, 在“知识共享”的情境中增强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进而提高学生合作参与的兴趣与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

1. 搞好分组是合作与竞争形式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在实践中一般会分成6人小组, 位置为两排, 组长一人, 副组长两人, 实行“一帮一”制度。而小组之间则是一种竞争关系, 哪一个小组表演得好一般都会得到一定的奖励, 一个笔记本, 一张小奖状, 其实学生并不很看重奖品的物质价值, 但那种胜利者的骄傲与愉悦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和动力。

2. 正确引导竞争失败小组是小组学习的保障

要教育学生, 胜败乃兵家常事, 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竞争, 但同时也要做到输得起。生活难免有挫折, 挫折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受挫折的人轻易认输, 轻易被打倒。我在小组的划分过程中特别注意到小组成员间学习能力的平衡, 争取让每一个小组和个人既感受到胜利者的喜悦, 又感受到失败者的酸楚。我记得有一次两个小组间成员差一点大打出手, 幸好及时制止;坦白地说, 对于某些学生而言, 真的可以用“残酷”这个词来形容, 然而, 这种“磨难”不正是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要面临的吗?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也不正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职责吗?因此, 我总是在备课之余不停地找这类学生谈心。总之, 在我的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可以说是真正做到尽力而为了, 在意志品质上都得到了磨炼和升华。

三、合作与竞争形式学习的效果

多年来, 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这一学习形式, 特别是这学年, 我校大力倡导小组合作, 效果更加明显, 在全校范围, 英语不及格的人数开学时165人, 到期末时只有42人, 我班一个也没有。因此, 总的来说我对这一方法的运用是较为成功的。但在运用中仍会有新情况、新问题产生, 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使这一学习形式更为完善, 让它走进更多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梁仪.初中英语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竞争与合作作文 篇5

有的竞争,需要合作,取长补短,携手散发成功的光芒。有的协作,夹杂着竞争,互相鞭策,感想成功的高峰。

竞争不是一味地与对手搏斗,而是间接地与对手合作,走向成功。在棋牌游戏中,跳棋可谓是一种考验智力的比赛,每一枚棋子只能单独行进一步,或是借助其他棋子间隔的走到棋子的另一端,且可连续跳跃,既然是“对弈”,那么总是要分个胜负,竞争便产生了。但若双方都每次只走一步,那么这盘棋便无趣了,利用自己或对方的棋子连续跳跃,与对手协作,胜者很快就会揭晓,智者与庸人也就区分在此。可见,竞争与协作共行,放达成功之路。协作不是一味地并肩同行,而是求同存异,相互竞争,相互鞭策,伟大的总理周恩来曾说:“我们的目的是求同存异。”即使中国在世界上与众多国家联盟共和,共同发展经济互相帮助,但哪个国家又不存有“称霸世界”的雄心呢?可又偏偏是这暗地里的“赛跑”推动了各个国家前进的脚步,争先恐后地发展经济,军事,政治力量,促进世界发展,经济繁荣,人类文明前进。可见,协作与竞争同行,方促进共同发展。

协作与竞争不是死板地交换承递,而是有机地糅合交错。蔺相如与廉颇二人曾交往甚差,廉颇甚至说:“我见相如,必辱之。”但蔺相如却一直忍让,终成就“负荆请罪”的佳话和长盛的赵国。可想而知,如果两位大臣三日亲睦,三日争斗,那赵国上下必定混沌一片,军心不稳,四分五裂,他国一旦乘虚直入,必将亡赵而缚二臣。虽说蔺相如与廉颇存在不同意见,但若不携手作战,后果慎重。可见,当竞争与协作有机的结合,成功之门便永远敞开。

协作与竞争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同舟共济,锦上添花。在竞争中掺入协作,那竞争便会像佳酿一样醇香,醉人;在协作中加入竞争,那协作便会像鲜花一样艳丽,繁华锦簇。

合作起来 向外竞争 篇6

在两岸关系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两岸的经贸交流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台商在大陆将会有怎样的发展?对此,《经济》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

《经济》:商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0061个,实际利用台资495.4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5.2%。这样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刘震涛:这些数字说明两岸经贸交流逐渐进入了良好的发展时期。从1987年开始,台商随着探亲的浪潮开始动起来了。虽然由于两岸掌握的贸易往来流量不一样,统计结果有一些微小的差别,但是这并不影响两岸的经贸向好发展的趋势。

《经济》: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持续升温,两岸经贸关系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

刘震涛:随着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实现,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是单向、间接、不平衡的两岸经贸关系开始向双向、直接、平衡的方向发展。

陆资入台与双向投资改变了过去台资企业将研发基地留在台湾,只将工厂搬到大陆、两岸企业各行其道的局面,两岸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补,共同发展。在增进两岸了解的同时,增强了两岸的产业实力。2009年4月第三次两岸领导人会谈,发表了关于陆资入台的共同声明,拉开了两岸双向投资的序幕。6月30日,台湾当局发布有关办法,列出大陆资金可投资的3大类192项产业细目,并于7月1日起正式受理陆资来台或设立分公司的申请。8月初,福建新大陆电脑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被台湾投审会批准入岛投资的大陆企业。

过去,台商来大陆投资,要在第三地注册后才可进入大陆,如经过澳门和香港,但是现在台商可以直接来大陆注册、投资。两岸经贸经过20年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30年前提出的两岸三通。三通从本质上说只是通航真正实现了,通商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农产品的贸易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还有很多受限制的地方,但是总体上已经初步改变了单向、间接、不平衡的投资特点。

其次,两岸经贸关系的制度化开始了。两岸金融监管备忘录(MOU)的签订,是对双方金融机构交流的监管,现在已经正式生效了。内容虽然涉及的只是双方的金融机构可以到对方经营,具体做什么还是要受到限制的,但是可喜的是这扇大门现在已经打开了,我们期待未来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最近,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已经到了双方协商的阶段,它是全面的制度化协议,希望可以有实质性的进展。

《经济》:台商来大陆投资的进展如何?

刘震涛:两岸经济关系三十年来,不管是贸易还是投资,台商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台商企业来到大陆后,都是独立发展,与大陆的企业很少有联系,两岸企业合作程度很低,生产要素融合的程度不够。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为两岸企业的融合提出了挑战,金融危机又为两岸合作开发内需市场和建立技术标准提供了重要机遇。要抓住这样的有利条件,使两岸经贸有更好的发展。

《经济》:随着两岸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会不会出现变化?

刘震涛: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在行业方面会有新的趋势。早期来大陆的台商主要投资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而在岛内服务业比制造业发展得要好,但是台商在大陆的服务业投资只有20%左右,这个局面将会改变。目前大陆的台湾餐饮业倒是来了不少,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商业业态在大陆出现。总体上说,服务业会是今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块。

作为台湾重要产业之一的农业,也可能有一些新模式。不光是农副牧的生产,综合型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休闲养生农业在台湾是比较超前的。随着大陆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这些东西也可能会引进发展。我曾经走访过台湾的很多农会,观光、休闲和民宿,晚上看萤火虫,感觉很不错。

台湾的培训业务发展也很快,尤其是职业培训。一个小小的岛有100多所大学,以生产为主的职业培训体系很健全。如果投资大陆,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也会相应地过来,把整个现代服务业的体系建立起来。引进现代服务业涉及到很多相关的管理上的问题,这需要双方做好交流,从制度安排上做好工作。

《经济》:要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刘震涛:要认真思考并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两岸产业要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克服合作深度不足的缺点。目前,在两岸产业合作的推进过程中,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沟通渠道不畅通,二是机制不完善,三是相互对对方产业不了解,四是台资企业对如何将产品打入大陆市场存在着许多盲点。

对此,双方产业应形成良性互动,将大陆综合经济实力与台湾灵活的企业活力优势结合起来,改变大陆民营企业与台企“老死不相往来”、各自“单打独斗”的局面,携手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两岸产业层次,形成强大的全球竞争力。

其次,两岸应建立“产业联盟”。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要求两岸加快“资源整合”。目前两岸之间已经确立了若干个产业合作试点项目,这将为探索与实践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模式提供有力的依据。

两岸之间“同一个市场,同一个梦”,两岸可以先构建“产业联盟”,进行深层次产业整合,解决好双方利益分配的问题。原来台湾企业委托大陆代工的模式,可以变为产业分工的模式。待这个“产业联盟”慢慢发展壮大后,将形成有竞争力的深度融合的“产业共同体”,开创两岸产业分工与合理布局的新格局,为将来两岸走向“共同市场”打下基础。

最后,两岸产业要“合作起来,向外竞争”。实现两岸产业合作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是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愿景中最为敏感和最为重要的问题,两岸要以“合作起来,向外竞争”为指导思想,发扬“家和万事兴”的中华文化精神,把双方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强大竞争力的中华民族产业。

《经济》:您对两岸经贸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

劉震涛:随着两岸间经济整合度不断加深,未来两岸间必将建成密切合作的“产业共同体”,这是实现两岸产业合作愿景的最终目标,也是两岸“共同家园”的经济基础。

城市合作性竞争 篇7

1合作学习的方式

1.1合作主要是探讨问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学校的班内学生较多,一般分组是6——8人,小组长一名,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学习好中差的都有分布,有说的,有写的,最后有发言的,还有补充的,分工明确,组内的每个人都积极发言,互相启发,认真分析,各抒己见, 最后把小组内的意见做个总结,与其他组交流,提高学习的效果。

1.2合作训练,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开放性试题的形成是教师们教学中常用的题目,这种试题的训练为孩子们的探究, 合作,交流提供了大好机会,这也为孩子们创造了极大的思维空间,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增进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感情,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孩子们了,课堂才是孩子们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合作学习有助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差生,个组的成绩都有很大进步和提高,在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这一过程进展顺利,合作意识加强很多,对教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着奇特的效果,可以教孩子们从别人的身上学到自己欠缺的东西,说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1.3多鼓励少批评,不吝啬激励性语言。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缺少的就是发现孩子们的优点的眼睛,或者说视而不见, 学生们的好的表现往往被我们忽视,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孩子们的成功之处,善于表扬和鼓励,不要吝啬,不要不表扬,表扬的孩子们就会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积极性就会相当高涨。

2合作学习的一般做法

2.1创设教学情境。把孩子们带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目的,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就会专注于数学课堂,做到心无旁骛,一心学习我们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么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把兴趣点融入我们的教学,把数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叫我们的孩子们乐于接受这些新知。所以我们要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把要解决的问题包含其中,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孩子们就比较愿意学。

2.2教学目标明确给每一位学生。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3合作学习要适时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一个人没有办法解决,或者遇到困难时,或者是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才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不是处处时时都用,这种形式有利于团队作战,共同研究,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无论什么情况下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培养孩子们合作的精神意识和能力,可以使得孩子们有多角度的思考和思维,从而达到多角度的看法和意见,叫孩子们在谈论,讨论,交流中明辨是非,选择正确,懂得思维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之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对孩子们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较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同时获得的是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这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做到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和交流学习,作为我们教师应该做到:

1)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没有新的课程理念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就不会有科学的方法做指导,可能我们就会走弯路,走错路,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用这些新的东西来武装自己,教学生学会的一定要自己先会,真正做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经常的上网学习别人先进的理念, 把我们的教师的角色做一个重新的定位和思考,我们不再是演讲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高不可攀的人物,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引导者,指导者,促进者,激励者。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

2) 优化组合,强化合作。合作交流小组要做到的事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工明确,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组间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重视小组内小组长的作用,要选择学习成绩优秀,责任心比较强,对自己负责,对小组也负责的乐于助人的学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组长负责组织、检查监督等,叫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因为孩子们之间无交流障碍,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 多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当好导演。精心备课是这些年来的要求,多多的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合作学习,提出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求。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 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4) 教师首先是合作者。教师首先是一个大的合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合作时间,合作的情绪, 合作的积极性,做到恰当的指导调控,孩子们才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我们的话语要简短,态度要和善,不过多干涉孩子们的合作学习过程,适可而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孩子们探索的方法, 比教给孩子们结果更重要,要不断激发孩子们的思维碰撞,使孩子们的探索走向深处。我们还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

摘要: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教学生在其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构建一种交流、合作、竞争的环境,这样就可以无形中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合作学习是指在几个人为一组的团体,要经过动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这几关,有明确分工的互助学习,来完成共同的任务。

企业竞争合作的纳什均衡 篇8

在处理问题时, 企业双方充分认识到未来利益的结果, 知道双方独立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虽然不知道对方真正的选择, 但必须考虑选择后的影响和他们自己的结果对于对方的影响。根据对手可能的选择, 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如果只有数量有限的游戏, 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对手的竞争优势, 他们知道, 即使在最后一轮比赛中, 仍然会有被对手背叛的风险。因此, 在反复实验的比赛中从开始到结束, 没有共同的因素, 他们总是想着背叛对方。他们想要得到利润最大化, 结果相反。所以, 企业双方最好的决策就是实现双赢, 各方不要利润最大化, 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 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的变化实现竞争合作, 共同开拓市场, 共同应对危机。这样共荣辱, 同生存, 共研发, 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像微软这些大公司并不是一家独秀, 而是和谷歌、惠普等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互惠互利, 最终推动自身和社会的向前发展。譬如两个人每次吃苹果时只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可供选择, 肯定先选的那个人都会选大的苹果, 如果其中一个人只想要大的苹果, 怎么办?另外一个人肯定不干, 正确的方案是每次都选大的苹果可以, 但是你可以给拿小苹果的一定的补偿, 这样双方都能如愿, 心理不会产生不舒服感, 这就是一个合作双赢。而这在现实生活中并非罕见。在市场竞争中, 环境维护、发展和公共资源的利用更应如此。

1 获取企业竞争情报之间的博弈

信息经济和全球化的竞争, 不仅使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竞争的游戏规则也在不断地丰富, 这导致了理性的竞争对手也在发生变化, 在全球性条件下竞争, 按过去传统的示范企业依靠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要走出困境, 必须基于合作博弈的思想来处理竞争方式, 在全球商业生态系统中和新型竞争不确定性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否则, 只能走向破产。在游戏中, 有一个信息收集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竞争情报中, 两个参与者可以更改信息结构, 这一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互惠互利, 避免恶性竞争。

竞争情报是竞争对手的背景、技术秘密、战略和所有的比赛结果等信息, 获取竞争情报的信息, 参与者及彼此的情报资料, 与会者可以根据估计对手行为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能得到对手的信息情况下, 可显著提高决策的成功率。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报都能够做到了如指掌, 这样就能够根据对手的策略灵活地掌握它的动向, 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奠定基础。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是一句空话, 而是有实力相匹敌的, 企业的竞争优势互补, 一个大企业和一个小企业是不可能分庭抗礼的。所以, 企业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你能够掌握市场信息, 了解市场动态, 清楚对方企业的动态和发展方向, 这样就能够与之合作, 并且占据一定的优势, 双方可以实现互补, 这样的合作才有可能性。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 双方本着合作双赢的态度, 就能够避免无谓的价格战, 并且在市场上能够共发展。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网络, 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单独发展, 要想做强做大, 必须懂得合作, 有了长期的合作, 才能够实现稳定的发展, 而不会因为双方企业的恶意竞争损兵折将, 致使企业夭折。

2 企业合作才能够取得双赢

现在, 我们经常会遇到家电价格战, 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 价格大战的第一受益者是消费者。每当看到了家电价格战, 人们总是在旁边看热闹。在这里, 我们可以解释厂家价格战的结果是一个“纳什均衡”, 而价格战的结果, 没有人能够赚到钱。因为比赛双方的利润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 这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一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有利, 但对供应商却是灾难性的。因此, 对制造商而言价格战意味着自杀。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推出两个问题:第一, 削价竞争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效率的零利润。第二, 如果你不采取价格战, 每家公司将考虑采取正常价格策略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 并试图获得垄断利润。如果垄断可以形成, 双方都获得最大利润, 这就是垄断, 通常是提高价格。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采取正常价格的供应商, 双方也可以获利。由此看来, 我们有一个基本标准信息:“创建您自己的战略, 前提是以他们对手的最佳利益做为行动的基础。”事实上, 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这种状态下, 每个供应商或其他消费者都按照已定的价格作出决定。这种平衡, 使各企业利润最大化,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结果导致零利润,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 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理想社会地位的经济效益。如果制造商决定改用采取合作行动, 以及垄断价格, 那么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会遭到破坏。

囚徒困境博弈表明, 价格战爆发的原因是各方以利润最大化。囚徒困境博弈告诉我们, 如果这些公司一直以较低的价格去重复, 这样下去, 结果肯定是不好, 只能两败俱伤。如果博弈和各博弈公司的利益在市场博弈中的地位, 以及和企业、竞争者的利益一致, 我们想知道能不能避免了价格战?答案是肯定的。囚徒困境还告诉我们, 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是对立的, 如果仅仅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进行决策必然会大大降低集体的利益, 但合作的可能性是不一定会发生的。为了使合作成为博弈中多次平衡解, 一场比赛必须通过可信的承诺, 将合作的诚意主动、真诚努力地表示出来。

3 结语

在这项研究中找到合作的必要条件:第一, 这种关系能够长时间持续下去;对对手的反应有适当和及时的了解, 并且做出相应的表示, 一个永远不合作的对策者是不会有人跟他合作的。第二, 我们必须保持对彼此竞争情报信息的了解, 掌握对手的倾向, 知己知彼, 做出正确的判断意识。第三, 保持良好声誉形成的信誉, 对违反协议的行为坚决予以抵制, 并言行一致。第四, 在游戏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讲究策略, 将正在进行的项目能够分步进行, 以实现长期的合作关系。例如, 贸易谈判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以促进对方的合作态度。第五, 要放眼长远, 不计较一时的得失, 从企业长期的决策进行考虑。

综上所述, 通过“囚徒困境”中博弈的分析, 两个实力相近的企业实行价格战对企业是有害的, 价格战通过合作是可以避免的。本文通过对企业双方的信息及可能的动向及时作出反应, 并且认识到合作的益处, 企业就可以避免实施价格战而导致双方毁灭性竞争的恶果。企业要想获得稳定快速的发展, 必须和对方取得很好的信任, 双方实现长期合作, 避免不利的不良竞争, 充分考虑到对方的策略和利益, 才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 企业之间真正实现合作双赢。

摘要:本文通过博弈论, 揭示了“囚徒困境”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博弈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能消除冲突, 但可以最大程度地缓解冲突, 使其达到平衡, 这是所谓的纳什均衡。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利于企业本身获取利润, 但双方可以通过合作达到双赢。

关键词:囚徒困境,博弈论,竞争,合作,双赢

参考文献

[1]白波, 郭兴文.博弈[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5.

[2]刘军跃等.从博弈论看“格兰仕”与“美的”之争[J].商业研究, 2002, (10) .

[3]杜兰.走出“囚徒困境”.[J]通信企业管理, 2003, (4) .

[4]黄韬等, 博弈论.概念创新与体系建立[M].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1995.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第二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7]葛荣荣.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异构目标生产调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城市竞争力浅析 篇9

城市竞争力指城市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可以满足某一区域、某个国家和某个国际市场, 同时也能够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竞争主题是城市。可以把城市比喻成“企业”, 区域内城市间的竞争即相当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 表现为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取更多资源和财富的能力;第二, 城市竞争力受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发展过程是渐进的;第三, 城市竞争力在本质上是区域内资源优化的能力, 目的是促进经济的高速运行和持续增长, 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1、前提条件

城市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城市之间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可以表现区位差异, 如东部和西部之分, 山区及平原之分;自然资源的差异, 如沿海城市和煤炭城市;城市文明的差异, 历史性名城和现代化都市等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差异, 所以才导致了城市之间各要素的不同, 才可以区分竞争力的优劣。

2、实质

从城市的功能性来看,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所以, 分析城市竞争力始终摆脱不了城市所从属的大环境, 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伴相随,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因此,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区域内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3、核心

城市的经济竞争水平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 而企业竞争力又是经济竞争水平的核心。因此, 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竞争力的优劣, 相反, 城市作为企业竞争力载体, 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对企业竞争力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4、最终目标

城市中的居民是城市进行各种物质资料的生产生活的核心力量, 而人又是生活在城市之中, 他们的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因此,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最终目标应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的追求。

二、城市竞争力的特征

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及政策制度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城市在区域内为其自身发展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通常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系统性

城市竞争力集中反映该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它的强弱是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共同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可以说, 城市竞争力是系统合力的结果。因此, 提高城市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全局出发, 仔细斟酌, 始终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性, 才能达到从整体上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的。

2、动态性

由于在城市运行过程中, 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 致使城市竞争力的组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 只有不断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正改进, 才能使城市竞争力保持在高水平位置, 这也决定了增强城市竞争力将是一个长期性的动态任务。

3、相对性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概念, 研究城市竞争力必须先确定一定的区域, 一定的时段, 一定的竞争对手, 随着各选取因素的不同, 即使是同一城市, 在不同的发展时段, 其竞争力水平也不相同。因此, 城市竞争力只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

4、开放性

由于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通过与外界交换各种物资、技术、资金等获得城市的发展, 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会不断变化。因此, 城市竞争力是开放的非闭环系统。

5、差异性

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 城市竞争力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 政府管理能力、引进外资能力、人居环境优劣、及人才集聚情况等都是城市的优势竞争力。因此, 研究城市竞争力可以从城市的区域差别优势出发, 衡量自身的区域角色定位, 把城市间的竞争转化成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 优势互补, 共同进步发展的“双赢”态势。

三、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城市的竞争力是系统内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各构成要素, 通过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资源的输入输出和转化使整体达到最优。因此, 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应从系统的角度把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子系统,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是研究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也是最基础的指标, 它综合反映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阶段。

2、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 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3、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是城市发展的依赖力量, 它不断地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具有集聚倍增作用, 是城市竞争力绝对的螺旋桨。

4、开放程度

城市的开放程度是一个城市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吸引外资、扩散辐射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国际化水平上, 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能力。

5、政府效率

政府效率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 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其通过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经济社会生存环境, 对市场进行监管。在这个过程中, 应明确市场的经济主体是企业, 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 同时弄清企业、市场和政府三者的关系, 做到政企分离, 权责分明。

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促进区域一体化

目前,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势不可挡, 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起步阶段和必经之路。对各地区来说, 城市群是其所选择的发展道路, 一体化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从根本上说, 经济一体化的愿景是希望通过促进区域内部资源要素的流动, 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 促进区域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其深层次内涵也就在于以区域为中心的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及经济管理效率的提高, 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集约化发展。

2、提高城市对外开放及外资利用水平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仅可以给城市发展带来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及人才资源, 还能为城市产业发展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快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因此, 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要重视国内外社会、经济、科教、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全面提高各城市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在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同时当地政府也要改善投资环境,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构建开放、竞争、有序、健全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发展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市场, 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为各地区注入新鲜的经济活力。

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提升城市文化水平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资源才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推进器。首先, 要继续加大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普遍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 把人口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其次, 要合理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促使各高校实施战略联盟, 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 要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资力度, 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和便利条件, 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提高企业科技转化能力, 带动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 继而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4、稳步推行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在知识经济大爆发时代, 特别是以技术和知识为重心的社会分工体系中, 只有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或地区才能成为国际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中坚力量, 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地位。“十二五”期间, 各城市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 发挥比较优势, 其次要分工协作, 避免产业同构及重复投资建设等现象,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 同时加快服务业发展, 实现优势互补, 双向共赢。

总之, 提升城市竞争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全面和谐共同进步的过程, 只有建立健全了社会发展体系, 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 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 才能最终达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本质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旭成, 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理论浅析[J].福建地理, 2001 (2) :20-21.

中小企业竞争合作模式探讨 篇10

中小企业之殇

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末, 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以工业为例, 2010年, 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4.9万家, 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99.3%;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5%,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1%;从业人员增加到7056万人, 占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的77.9%。

中小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小企业的发展事关社会的稳定, 事关就业问题的解决, 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但是, 中小企业的发展却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中小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自身条件差, 包括缺乏资源、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下、不注重核心竞争力培养等问题。而外在的社会环境也并没有给中小企业发展营造一种健康的氛围, 主要表现在:政府支持力度不足、融资渠道狭窄、技术匮乏和税负重等方面。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恶性竞争现象严重, 特别是温州和鄂尔多斯中小企业集中爆发出来的问题, 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甚至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为此, 本文提出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 探索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路径。

同质化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的联盟诉求

学术界包括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 如今社会各个行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或者提高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通过异质性、差异化来提高自身能力, 保持竞争优势。

1. 普遍存在的观点

(1)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 同类产品已经很难避免同质化的出现, 被复制的可能性增大。企业应该进行品牌建设, 在品牌方面寻求差异性。他们认为, 消费者都是通过商标、价格等信息来影响对于品牌的感觉、对产品的感觉。

(2) 以波特为代表的、追求企业活动中价值链的各个方面的歧异性。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主要是从买家对产品的认可来体现的, 而企业为了实现这样的竞争优势, 应该从价值链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差异化来实现。其中, 价值链的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和采购等。

(3) 也有很多人认为,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 为了获得短期的收益, 可以选择同质化。因为, 同质化成本小、风险低, 待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可以进行突破。

(4) 发展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产业集聚可以高度集中生产要素, 降低生产成本, 并通过知识学习溢出, 形成同质化, 获得共同发展。但是, 很多学者认为, 产业集聚导致恶性价格竞争, 议价能力不足, 创新能力降低。希望提高异质化来改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企业同质化的概念

关于企业同质化的概念, 我们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狭义上的, 即同一行业中的各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商业模式、技术引进与开发、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相互模仿、逐渐趋同的现象。二是广义上的, 即同质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适合于中小企业联盟的发展模式, 其主要表现有:

(1) 同质化的发展模式, 更加适合中小企业。基于资源基础论的角度, 同质化的发展模式更加适合中小企业。因为我们主要是通过需求、稀缺和成果的可占有性来界定资源, 即资源的价值能否满足顾客的需要、资源是否无法被复制、公司是否能够占有资源创造出的利润。然而,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财力和物力的不足, 没有占有资源的能力, 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或竞争优势, 相对于中小企业, 大型企业掌握资源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强, 因此, 同质化的发展模式, 更适合中小企业。

(2) 同质化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循环的动态过程。第一, 在同质化发展模式的初期, 各个中小企业或许是同质的, 或许是异质的, 同质与异质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同质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 通过许多中小企业的联盟, 实现“同质化——异质化——同质化”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实现的最终趋势, 是改善技术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 扩大企业规模, 比同行业的其他企业, 都显著提高竞争性。第二, 在同质化发展的过程中, 由同质到异质, 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 联盟的中小企业可以不断地积累经验, 共同分享技术。当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 大家通过共同努力, 不断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 就会不经意间促进技术或者管理的革新, 有时候会集中表现在某个企业身上, 最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进而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三, 由异质到同质。联盟中某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之后, 会期望保持住这种优势, 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问题, 对资源的掌控是有限的, 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A.背叛联盟。但是凭借中小企业的财力、物力根本无法占有自身的资源, 因此, 这种行为的后果并不乐观。B.对自身占有的资源的不完全保护状态, 即“半遮半掩”。虽然不一定是乐于与联盟中的各个成员共同分享, 但是允许各个中小企业的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 又趋于同质化状态。

(3) 处于同质化的时间要大于异质化, 但同质化的时间, 会随着联盟核心竞争力、掌握资源能力的不断增强而不断缩短。在我们看来, 同质化的发展模式, 是伴随着中小企业联盟而形成的, 是联盟的独特发展模式。只有在联盟中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它“寄生”于中小企业联盟的特殊性, 导致了它不同于产业集群, 不同于现在同质化发展比较成功的电影院发展模式和医药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 中小企业对于自身的发展并没有认识清楚, 要么不注重实业, 要么注重异质化发展。迄今为止, 这两种发展的思路都证明了给许多中小企业造成了伤害, 而同质化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应该是中小企业形成联盟的动因所在。

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的根本

关于竞争性的概念, 不同学科的解释各不相同, 主要有下面的几种定义:

1. 生态学角度

从生态学角度上, 竞争是同等级或不同等级的生物个体或种群因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生存斗争。看似这种斗争是有害的, 可以减少该物种的数目, 但实质是这一斗争却增加了该物种的生存能力。对于竞争有不同的划分, 一般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利用性竞争和干扰性竞争、对称性竞争和不对称性竞争、竞赛性竞争和抢夺性竞争。但是, 所有这些竞争又可归于一类, 即资源竞争, 与之相对应的是资源竞争以外的似然竞争。那么, 竞争到底是相互排斥, 还是相互依存?生物学中的Lotka-Volterra模型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同样, 此模型对于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的持久性分析, 也是可行的。

2. 经济学角度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主体 (有意识的个体或群体) 在市场特定的机制和规则下, 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企业在市场上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组织。为了获取足够多的资源, 必然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夺取活动, 这也就是竞争。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竞争的阐述, 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而中小企业所处的市场应该是完全竞争市场, 因为, 这个市场有大量的买家和卖家, 产品同质、无差别, 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信息也完全。这些特点都符合完全竞争的条件。

在分析联盟的时候, 很多学者引用了经济学中博弈论的观点, 来探讨联盟的稳定性, 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合理的。这主要是因为, 博弈论的假设条件是建立在“理性的经济人”基础上的, 而现实中并非是理性的经济人, 而是“社会人”。尤其是在联盟中, 各个成员通过无形或有形的契约约束在一起, 并且背叛联盟的机会主义行为成本很高, 无法成为理性的经济人。

3.哲学角度

哲学意义上的竞争, 是指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或不同子系统之间, 或不同系统之间通过某种斗争 (有时可分出高低优劣, 择优汰劣) 而促使系统演化的活动。而且, 在这些系统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竞争是永存的, 事物之间只要存在差异, 它们之间就一定存在相互争胜、力图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的竞争。现实中, 企业与企业之间是竞争与合作的矛盾统一体, 两者是相互渗透和并存的。完全竞争和完全合作仅仅是两种极端状态, 随着经济的深度发展, 合作与竞争也呈现出交相融合的趋势, 以至于有用“合争”取代竞争的趋势。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之中, 企业环境持续多变而不可预测, 特别是中小企业具有的能力和资源, 相对于有效地把握市场机遇而言都显得十分有限。中小企业只有通过与伙伴合作, 相互分享资源, 才能更好地获得竞争优势, 但本质上, 中小企业之间还是存在着竞争关系。

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

1.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的概念

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 即具有同质化竞争关系的中小企业, 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竞争能力而建立的一种竞争与合作共存、动态平衡的特殊组织。联盟体各成员以诚实、平等、互信、互利为前提, 在保持个性化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共性优势, 最终成为利益共同体。

2.中小企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

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可以作为中小企业寻求发展、摆脱困境的重要路径之一。这种联盟形式主要有以下的优势:

(1) 增强组织的学习能力, 强化长期竞争优势。联盟的合作, 有利于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 并通过学习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 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利用。通过联盟, 各个中小企业可以集中各自的资源, 共同分享, 提高资源的占有率和利用率。

(3) 提高议价能力。中小企业形成联盟之后, 自然提高了各自的议价能力, 增加了谈判的筹码。

(4) 防止恶性竞争。联盟可以组织中小企业为争夺资源和市场地位的恶性竞争, 在竞合的模式下, 寻求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5) 挑战“大企业病”。联盟可避免企业组织的过大及僵化, 使企业保持灵活的经营机制。

3. 研究展望

时下, 中小企业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是学术界、企业界、政府和社会热论的话题, 各种观点, 各种方案, 都期望解决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症结。而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的理论, 是许多观点的综合体, 它是在系统、全面的层次上, 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 有以下几点期待更多学者参与:

(1) 同质化竞争性联盟作为解决中小企业困境的路径之一, 应该受到各界的关注, 共同推动这一理论的发展。

(2) 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研究, 是在理论基础上探究此联盟形成的条件。

(3) 联盟内部运行机制, 先从黑盒层面上进行探讨, 再依据联盟组成的各个要素, 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

摘要:当下, 中小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但是同质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适合于中小企业联盟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只有通过与伙伴合作, 结成联盟, 相互分享资源, 才能更好的获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中小企业,同质化,竞争性,联盟

参考文献

[1]支华炜.企业竞争性理论的认知角度评析[J].管理, 2008 (3) .

[2]王世权, 王丽敏.竞争战略&企业边界与竞争优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8) .

[3]陈芳烈.同质化与个性化[J].科技与出版, 2010 (7) .

[4]薛昊.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战略联盟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 2011 (4) .

[5]杨洵.同质竞争下产业链横向整合的经济绩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9) .

[6]陈畴镛, 夏文青, 王雷.企业同质化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 .

[7]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8) .

[8]HamelG.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alli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12:86-97.

[9]Ming-Jer Chen, Donald C.HAMBRICK.Speed, Stealth, And Selective Attack:How small firms differ from large firms in competitive behavio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453-482.

兰州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提升 篇11

关键词:兰州;城市定位;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75-02

一、兰州城市现状

要给予兰州以准确的城市定位,进而围绕着城市定位提升兰州的城市竞争力,首先必须对兰州目前的城市现状进行剖析。概略地说,兰州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西汉时为了巩固河西,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郡。隋初改制设立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汉唐以来,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清康熙时隶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省的省会所在地。

(二)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兰州西货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全市公路四通八达,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均已竣工通车。新扩建的兰州中川机场与国内3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还开通直飞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包机航线,正向国际航空港目标迈进。

(三)著名的科教文化城。兰州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科技教育基地,全市拥有科研开发机构近70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兰州现有高等院校18所,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和首批博士权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是全国重点师资和少数民族教育培训中心。借助高校扩大规模的有利时机,榆中正在建设形成大学城。

(四)黄河上游资源富集中心。境内探明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35个矿种,极具潜在经济开发价值。兰州水力资源丰富,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兰州是闻名全国的“瓜果城”。兰州的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兰州还是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

二、兰州城市定位分析

城市定位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城市定位包括:资源环境、产业活动、基本功能、总体属性、综合定位五个方面。

(一)城市资源环境定位。城市资源定位就是要让城市发展所要依托的资源特别是关键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予以大致的确定。兰州基于自身地理位置的特色,应把握黄河上游重要城市的地位,弘扬黄河文化,突出兰州城“黄河明珠”的城市形象。

(二)城市产业活动定位。城市产业定位就是对城市产业发展体系做出最优的战略安排。在城市产业活动定位方面,兰州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为主体,与西北资源开发相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兰州工业产业已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兰州应定位于以工业产业为主导,以农业、旅游业为支撑,以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化进程的大型工业化城市。

(三)城市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及其动态变化,对自身主要发挥作用和担负任务的主要领域、空间范围、目标位置做出战略性安排。兰州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起着连接东部地区与西部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西北地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兰州以工业产业为主导,兼具农业、旅游、科研、高新技术等多个产业,因此应将兰州定位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及交通通信枢纽城市。

(四)城市基本属性定位。城市基本属性定位是对城市各方面属性的定位,包括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质量、城市结构等属性的定位。对于兰州的城市基本属性定位,应看到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拥有三百多万常住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谐快速发展,以此将兰州定位为大型现代化城市。

(五)城市的综合定位。城市的综合定位是在各具体属性和部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与重点的综合进行的概括和提炼。城市整体的综合定位具体包括:总体目标、核心理念、视觉形象。城市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综合各项具体定位基础上提出的目标。如悉尼定位建设成“聪明城市”,新加坡定位建设成“智慧岛”,台湾定位“绿色硅岛”。城市的核心理念定位是对城市内在个性精神的提炼。例如,青岛提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香港提出“自由开放、文明进步、安定平稳、抓住机遇、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城市的视觉形象是城市丰富内涵高度提炼性的形象表达,是城市的“商标”,也是城市的象征。香港的飞龙形象就代表了香港人勇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于兰州来说,应紧扣黄河文化和工业型城市这两点做文章。在总体目标方面,可将兰州定位为西北地区经济中心,这是对兰州基本情况的一个概括。结合兰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将来的目标,可将其核心理念总结为“凝重,包容,学习,奋进”。最后,应针对兰州最具特色的景观,打造兰州的城市形象。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由黄河穿城而过的大型城市,黄河作为我们国家的母亲河,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我们应重视对黄河景观的塑造,将黄河、中山桥、白塔山以及黄河岸边的水车景观串联起来。使人们一提起兰州,就想到美丽的黄河之城。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在各具体属性和部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与重点的综合,对兰州城市的综合定位进行概括和提炼,将兰州确定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连接东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城市及能源物流集散地。

三、兰州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基于兰州城市定位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速培育名牌产品

通过引进技术、自主开发和创新,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力争在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机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加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使黄河啤酒、佛慈中成药、奇正藏药、福康片、正林瓜子、天星稀土功能材料等优势骨干产品尽快进入国内名牌产品行列。

(二)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业

加快黄河40公里风情旅游线综合开发,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兼容并蓄,成为体现兰州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标志。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联合开发历史遗迹、浩瀚大漠、辽阔草原和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建立以兰州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改善兰州通向主要景区、景点的交通条件。加快发展旅游服务机构,配套完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设施,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旅游策划和对外宣传,设立一批生态旅游、假日旅游、商务旅游等新项目,以品牌优势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三)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拓宽对外经济合作领域,重点放开金融、保险、电信、外贸、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环保产业等领域,逐步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

(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重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环保技术和新型食品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大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按照“联合、流动、开放、竞争”的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所为依托,政府和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运行机制和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人才为核心,以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技术创新中的龙头作用。

(五)重视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防止饮用水源污染。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和管理,从严控制耕地占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处理好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用地与土地保护的关系,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稀缺土地资源。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整顿矿业秩序,禁止非法开采。加强对森林、草原的保护,制止滥砍、滥伐、滥垦。

参考文献:

[1] [美]苏珊(Susan Pattis).城市反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 雷亮,葛芳.兰州:打造西部城市品牌竞争力[J].发展,2004,(5).

[3] 余明阳,姜炜.城市品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城市竞争力及城市发展战略浅论 篇12

“战略”在1989年版《辞海》中的解释是“重大的、带有全局性或决定性的整体谋划” (1) , 在军事上的运用则指为将之道或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2) 耶鲁大学教授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 (1961年) 中最早提出“发展战略”并进行了论述, 此后, “企业战略”、“国家战略”等概念陆续推出, 最后随着学者对城市经济学的不断关注, 发展城市发展战略相继被提出。

20世纪80年代起, “城市发展战略”一词在我国开始使用。我国学者随着对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不断深入, 一些有关城市发展战略的著作也不断发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1985年出版了《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饶会林1987年主编出版了《现代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 总体来看, 对城市发展战略定义主要是:在较长时期内, 人们从城市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 作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 (3) 。

二、城市竞争力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国内外竞争力战略研究现状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 著名的管理学家钱德勒 (Chandler, 美国) 在其论著《战略与结构》一书中就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组织架构、企业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企业要制定出相应的公司战略必须建立在对企业环境的分析上, 同时, 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所制定的公司战略, 且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钱德勒的战略理论成为了发展到后来的企业战略理论的基础。在此之后, 战略理论发展经历了经典战略理论、现代战略理论及多元化战略理论阶段。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 国内学者也逐步开始对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 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并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理论, 如点轴理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等。

(二) 城市竞争力战略理论模型

城市竞争力是个复杂而具有抽象性的概念, 想要通过准确的数据、方法来计算或判断城市竞争力是无法达到的, 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需要借助一定的模型, 建立评价体系, 选择评价指标来进行。由于城市竞争力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就计算、量化出来的变量, 因而评价城市竞争力需要构建和借助一定的模型。所以,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就有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国内学者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了此项研究。

1. Douglas Webster模型。

DouglasWe bs te r的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基于对经济全球化和影响城市竞争力因素的认识上, 认为城市的竞争力强弱由该城市所在国家的政治稳定程度决定, 把经济结构、区域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4个因素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构建模型。在这个理论模型中, 大致将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了解释, 也对影响城市竞争力战略制定依据因素作了铺垫, 尤其是其中的经济结构、制度环境、人力资源等内容对于构建后面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具有指导意义。

2. 波特的“钻石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声称他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次级经济存在 (区域和城市) , 指出:“竞争力在国家水平上仅仅有意义的概念是国家的生产率。推及到城市:一个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的生产率。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创造财富、提高收入的能力。”波特提出的“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个关键要素结合“政府”和“机遇”两个影响因素, 最终构成了城市竞争力模型。从该模型来看, 波特构建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在城市和国家之间、微观与宏观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但其在模型中只提出了产业一个要素, 对于其他能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则没有作出说明。

3. Linnamaa的模型。

Linnam aa提出的是“城市经营”的理念, 强调的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 有意识、有目的把城市发展重点放到城市核心竞争力优势上来, 强调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关键。在其提出的模型中, 主要包括六个决定要素, 即:基础设施要素、企业要素、人力资源要素、生活环境质量要素、制度和政策网络要素、网络中的成员, 该模型是要素较为丰富的模型, 提出的六要素影响力对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4. 倪鹏飞的“弓弦箭”模型。

作为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第一人, 倪鹏飞博士提出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 并对城市竞争力做了定义:“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 以创造价值, 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该模型从本质上说是沿袭、发展了波特产业竞争力理论。

三、对城市竞争力战略绩效分析

(一) 城市发展战略的成本分析

任何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的, 其中最根本的一个目的一定是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创造最大效益, 得到最佳的城市综合生产率。因而, 有关于城市发展的成本研究成为对城市竞争力战略绩效分析的首要关注点。

1. 城市发展成本控制。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在长期的、较长时间段里, 降低成本, 节约资源, 从这点来看, 我们需要从微观经济学中的长期成本理论来进行分析。根据微观经济学成本理论描述, 成本分为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 无论长期、短期, 都是产量的函数, 由于单一产品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 在长期成本中, 每个厂商的目的都是要通过最优生产规模来控制生产成本, 对于城市竞争力战略而言, 也就是要利用城市最合理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来控制成本和降低成本;根据成本理论,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包络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并进一步推导出长期边际成本, 根据成本分析, 当企业生产扩展的开始阶段, 由于规模扩大而使得经济效益规模得到提升, 形成规模经济, 而当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 经济效益得不到提升甚至下降, 则此时形成规模不经济。 (4)

2. 突出城市发展比较成本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产业分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理论, 对于城市竞争力发展战略同样适用, 主要在于比较优势战略可以根据资源禀赋结构确立产业结构, 根据资源禀赋结构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 利用资源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战略。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上, 都能充分利用当时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来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服务。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扩大经济总量,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波特 (Michael Porte r) 提出基于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战略, 就是以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为着眼点, 将现实比较优势与新技术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思路结合起来, 在充分发挥本地区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通过培育创新机制推动本地区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

在研究比较成本优势的时候, 还有一个不能被忽略的因素-创新。创新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被人们所关注, 有人认为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发展灵魂, 是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最有价值的因素。

3. 提高城市资本运作效率。

降低城市发展战略成本的另外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提高城市资本运作效率。这里的资本不光指金融资本, 还指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具体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额、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年末余额、人均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等。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关键很多时候取决于是否有一套效率化的资本形成机制和利用机制, 因为效率化的资本机制可以极大地促进资本的形成和高效利用, 从而满足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5) 我国现在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 国家已经将很多管理的权限下放到了市场里面, 鼓励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应该说, 在城市资本运作中, 要考虑清楚城市通过何种途径、手段、措施来实现对城市资本的筹集、配置、管理等。

(二) 城市发展战略的收益分析

城市发展战略的收益表现在城市规模经济, 城市的规模经济表现为集聚经济, 而集聚经济则影响了城市的规模收益。根据微观经济学规模报酬分析, 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 进而才可能变动生产规模, 因而借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对城市发展战略作收益分析。

1. 城市规模收益变动。

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城市的规模经济, 通过合理增加城市人口, 提高城市人口密度, 可以使人均的城市成本下降, 从而实现城市规模收益, 这与微观经济学中的规模收益的原理是一样的, 当城市规模经济可以使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达到最低水平, 则认为城市处于规模经济区间, 不断的获取规模效益确保了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 规模收益递增经常表现为城市规模、城市资本数量与效率同方向运动。规模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规模经济是指城市非农生产单位和人口恰好适应城市土地承载力和基础设施的容量, 使得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处于最低水平, 资本效率和规模报酬递增都是建立在城市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 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城市经济实力、综合生产率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水平的优化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 因而, 规模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6)

2. 影响城市规模经济的城市因素分析。

首先, 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对城市的规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地理位置首先决定了城市规模扩大获取资源的可行性, 同时, 地位位置决定了城市所能达到的开放性和交通条件, 处于有利位置的城市 (如处于陆地或海上、河流交通交汇处) 规模一般都能持续增长。其次, 城市的基础设施构成是城市规模的基础保障, 对城市规模有制约作用, 如果城市规模与城市基础设施不相匹配, 或超过城市的容量, 那么将出现所谓的“城市病”并会削弱城市集聚经济效益。第三, 城市内部布局主要是指城市内部土地结构, 指的是具有不同功用的土地在城市内部的配置情况。良好的城市布局可以减少不同用地主体的负面影响, 有效减少城市的外在成本, 同时, 合理的布局还可以减少通勤成本, 提高效率。最后, 现代城市具有的规模效益是建立在高度的、专业化的分工的基础上的, 而要实现这一切就要走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 城市化又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三) 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度分析

城市发展战略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制度。制度作为政府政策和软制度 (文化) , 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 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制度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理解制度起源是科斯制度理论的一个特点。 (7) 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 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制度, 而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 强调只有建立能适当给予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才能有效刺激经济的增长。

1. 制度中的产权制度和市场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用来规范社会各因素行为, 以减少风险和增加信任为目的, 用来遵守和执行的行为规则。产权制度是所有制度中最基本也最关键的制度, 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也是规范和指导经济活动的前提, 原因在于产权制度明确了人们之间关于“物”的所有、使用、处置、收益等的权利, 这个“物”即包括物质形态的也包括非物质形态;市场制度则体现了有关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则, 例如产权制度、契约制度、金融制度以及充分的保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因为包含的内容如此广泛, 因而一套完善的市场制度是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前提, 从而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平台。 (8)

2. 制度的重要性

对于制度的重要性, 诺斯认为:制度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把制度看作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认为其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而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则表示, 经济发展成败取决于制度安排, 制度的质量决定了经济成效。也许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过于片面, 但制度对于城市发展战略的作用确实不容置疑的, 拥有良好、高效的制度能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制度上保障了城市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首先, 制度能把战略中的各关键及有关因素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 使战略有序推进, 第二, 战略中明确的有关激励、奖励等的制度能有效调动战略执行中各层面、各阶段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能有效促进战略的实施。

3. 有关制度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就经济学而言, 制度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时期, 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 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因而, 对于制度而言, 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即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起, 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展有关于政府职能改革或政府再造运动, 以期通过改革政府或再造政府来摆脱财政困境、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政府效率, 也就是开展了后来所说的“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 (9) 在这次西方国家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政府改革运动中, 我国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国开始了对“公共服务市场化、府际关系调整、公务员制度创新、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10) , 政府也在积极转变职能, 大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而是以宏观调控为主,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尽量依据市场规律来开展经济活动。

(四) 城市发展战略的政策分析

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措施就是制定合理的政策, 通过合理的政策来推进战略的实施, 达到战略制定的目的, 从而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城市发展战略中的政策制定, 依据于城市的内外因素的分析状况和城市发展的目标。

1. 制定发展政策基本原则。

首先是立足实际原则, 对城市的内外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认真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有的放矢的制定符合城市自身实际的战略。其次是全局性、综合性原则, 制定发展战略时一定要突出全面、综合、持续性特点, 统筹兼顾, 带有明确的指导性和方向性、全局上的指导, 同时, 注意动态调整, 以保障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和适时性。最后是科学性、民主性原则,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城市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因而, 城市发展战略必须符合科学性原则同时要体现民主性原则。

2. 科学合理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

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虽然政府认为中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 但仍然高度重视金融危机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积极反思, 采取措施消除影响, 主要就是把注意力投向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关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新探索, 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11) 城市作为相对于国家宏观层面的中观层面的经济主体, 也要遵循这一要求, 要积极调整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把发展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方向和目标, 实现“信息化带动的供用化、产业协调的工业化、资源节约的工业化、环境和谐的工业化、城乡互动的工业以及就业协同的工业化”。 (12)

参考文献

[1]王雅莉 城市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2]倪鹏飞 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

[3]倪鹏飞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

[4]豆建民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

[5]陈振明 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6]王义 西方新公共管理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7]徐光远, 陈松群 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

[8]周伟林, 严冀等 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9]康云海, 马勇 云南经济发展报告[R]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10]谢文蕙, 邓卫 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上一篇:商业地产发展对策下一篇:工程测量的发展趋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