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竞争学习

2024-06-29

合作竞争学习(共12篇)

合作竞争学习 篇1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要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的学习习惯。群体合作指围绕明确的学习要求, 共同探究, 使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个人学习目标的同时, 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小组整体目标, 达到预期学习要求。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 我觉得要培养以下两个方面群体合作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组内学生共同探究的习惯

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共同探究, 展开讨论,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 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让学生尝试到合作的乐趣。就十几减9教学为例, 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 (盒内10个桃, 盒外3个桃) , 让学生先独立操作, 自主探究, 怎样从13个桃中拿掉9个桃, 要求边操作边轻声讲述拿桃过程。在此基础上, 我再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 不同的思考方法尽显各组。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减, 1、2、3、……9, 还剩4个;有的说:我是先从一盒10个桃中拿掉9个, 再把盒内剩下的1个和盒外3个合起来得4个;有的说:我是先拿去了盒外的3个, 再拿去盒内的6个, 还剩4个;有的说:我是从盒内拿出1个和盒外3个合起来得4个;还有的说:我是想9加4等于13, 所以13减9等于4。共同探究, 使学生了解多种算法, 面对这些算式, 我一一加以了肯定。随后, 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题12-9、16-9, 通过对学生所选算法的统计, 得出大多数小朋友用做减想加的算法, 达到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结合。

二、培养组际学生相互竞争的习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 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 培养竞争习惯, 既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也促进了组与组学生之间的比、学、赶、超。

例如, 在教学十几减九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组际相互竞争的氛围:观察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8-9=8、19-9=10。这9个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小组交流, 比一比, 哪一组发现的秘密多秘密大?老师的话音刚落, 情绪高涨的各组同学已围在一起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等到大组交流时, 小组长们都争着第一个发言。有的组长说组里的小朋友们发现了3个秘密, 有的组长说发现了4个秘密, 还有一个组长说发现了5个秘密。于是我从发现秘密少的组开始汇报:我们组发现的第一个秘密是减号前面的数从上往下看, 一个比一个大1;第二个秘密是减号后面都是9;第三个秘密是算出来的得数从上往下看也是一个比一个大1。接着我请发现4个秘密的小组补充:有的说, 我们发现减号后面的数和等于号后面的数合起来正好是减号前面的数;有的说我们发现当减号后面的数都是9时, 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大, 得数也就越来越大, 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小, 得数也越来越小。最后发现5个秘密的小组还补充道:我们发现把减号前面这个数的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几加起来, 就是减去9的得数。交流结束, 我先肯定了各组的积极思维, 更突出表扬了发现当减号后面的数都是9时, 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大, 得数也越来越大, 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小, 得数也越来越小这一秘密的小组。竞争的诱惑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活力, 通过合作探秘, 同学们从中了解了有趣的规律, 同时也促进了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招远市魁星路小学)

合作竞争学习 篇2

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合作以及合作、竞争的关系认识较模糊,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体验法、讨论法、学习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按照这一思路进行了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对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课堂讨论的问题和学生活动等方面的设计,力求能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达到掌握知识与培养技能的目标。在本课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在学生的活动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与学生的活动中得到体现、升华。现在我从几个方面来小结:

一、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本课教学总体设计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各个教学目标都能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成效显著,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合作、竞争的理解,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的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环节的设计合理、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回答问题积极,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学的重难点突出,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了学习。

二、在实践中,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1、在课堂上,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和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参与讨论,积极发言,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例如在“遇虎逃生”、“女排获胜”、“龟兔赛跑”这些活动上,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我对每个同学的看法都给予肯定、鼓励,而不是驳斥。

2、“逃生演习”这一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能在演习中体验,感悟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并能理解竞争对手要相互尊重而不能排斥,通过体验活动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3、主配角活动的设计能突出时事性,并能将竞争与合作引申到国家建设中来。鼓励引导学生敢于竞争当主角,善于合作当配角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三、课后,我重温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回忆学生的课堂上表现,认为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1、板书内容较少,知识脉络不够清晰。

2、在课堂中,学生讨论较投入,较强烈,甚至有些学生还提出超出本课内容的知识,如在逃生演习中,学生曾提到要先冷静的条件,在这时,我未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并且为了完成本课内容,有一些细节上冷落学生,点拨、评价不到位,学生的话题进入我的下一不教学,未能做到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案。

3、同一问题扩展的深度、广度不到位。例如,在讲竞争时应从心理、道德、国情等多角度来讲,而我只局限于道德。

合作竞争学习 篇3

【摘 要】文章通过探讨合作学习理论的内涵以及我国教育竞争的现状,挖掘出二者之间所蕴含的合作性与竞争性的冲突与融合之处,进而提出合作学习理论应与我国教育竞争的情境共同作用来促进学校教育。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 竞争性教育 冲突 融合

合作学习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到我国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之间合作意识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当今过度强调竞争的教育传统所引起的零效应甚至负效应影响。那么强调合作性的合作学习理论的引入是否与我国教育传统的竞争性存在冲突或者是否可以融合?这是学校教育在对该理论的引入与我国教育传统的可融合性进行考量时必须要正视的问题[1]。

一、合作学习与我国教育竞争之冲突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虽有不少学者对合作学习做过不同表述,但对合作学习的看法大致相同,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异质小组成员在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所进行的合作互动,每个成员要承担个体责任,以期实现个人目标完成的最大化以及小组共同目标的最佳化。该理论强调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互动,认为知识是在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在不断交互、沟通与协商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小组成员之间的依赖程度影响着共同目标实现的有效与否以及小组成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做出的合作性努力。

与合作学习强调的合作性有所不同,受科举制度影响的我国传统教育强调竞争性,认为竞争有利于刺激学生学习动机并激发学生潜能,进而选拔出才学兼备的人才。然而,该竞争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发生着异化,在我国现当代阶段的教育中体现得异常明显。这首先体现在我国教育资源的有限和分布的不均衡上[2][3],其次则是我国教育体制和经营模式的“中央集权化、分层化以及遴选化”[4]。例如,重点、次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层次的划分使得我国教育体系呈现出“倒金字塔式”的形态,于是,通过考试进行遴选成为必然。虽然自“十二五”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将教育公平提上了日程,并发布了诸如划片就近入学、废除985、211重点学校划分等相关政策,但是植根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竞争性却不会随着政策的出台而消失,而是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实施及成效。

可以说,合作学习与我国教育传统的最大冲突在于前者过分强调合作,而后者过分关注竞争。有了合作,就抵触竞争;有了竞争,合作就会消减[5]。事实上,将二者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有些过于表面。那么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究竟如何?

二、合作学习与我国教育竞争之关系

合作学习虽然强调共同目标的实现需要小组内个人目标实现的最大化以及小组目标的最佳化,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不少学生滋生了懒惰心理,依赖组内其他成员来完成任务,进而坐享其成;還有不少学生在组内占有的信息量较少,因此不愿意也不敢在组内其他成员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也就削弱了该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打击了他们的学习自信。

与之不同的是,我国教育传统过度关注学生间的竞争,这也意味着对学生合作互动的淡化甚至忽视,进而导致了学生竞争意识的扭曲——少数人的成功是以其他学生的失败为代价的。这样必定会造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冷漠、班集体内部的不和谐以及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6]。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合作与竞争的影响,不能只关注其中的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那么合作学习强调的合作性与我国传统教育强调的竞争性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具体而言,竞争无处不在,具有客观性。就像林格伦所说:“竞争确实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我们试图将之逐出学校之外,也是办不到的。”[7]而合作则是主观创造的,具有相对性。一个缺乏合作意识的人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站住脚跟。可以说,竞争与合作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合作中包含着竞争意识。合作学习虽然强调小组间的互动合作,但也没有忽视小组内部成员以及小组间适当的竞争。适当的竞争会更好地刺激合作,激发个体或小组强烈的合作愿望,而缺乏竞争的合作势必是低效的。

另一方面,竞争中也蕴含着合作的理念。不同个体间的竞争建立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之上,在合作中暗自较劲,激发各自的潜力。在缺乏合作的竞争中,任何个人或群体只能是孤掌难鸣,所进行的竞争也是盲目的。

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合作与竞争确有融合的可能和必要。关注合作并非要消除竞争,而是要更客观地看待竞争以及打破对竞争的偏见,合作一旦脱离了竞争就会变为一汪死水。同理,我们也不能因竞争的积极影响而一味地强调竞争,这样反而暴露出竞争的消极影响。

三、合作学习与我国教育竞争之融合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一味强调合作会滋生惰性,效果欠佳;过分强调竞争也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因此二者之间应该融合起来,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那么,强调合作性的合作学习与强调竞争性的我国教育如何实现融合呢?

(一)竞争性合作

竞争性合作就是在组间竞争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在小组之间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刺激下,小组内成员通过合作来互相提升水平,进而实现共同目标。竞争性合作是一种群体内的合作模式,具有内指向性,突破了过去的个体化努力,这使得处在竞争性合作中的群体有一种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出个体的责任感。此外,竞争性合作的结果不以个人的目标完成为准,而是以组内所有人的目标完成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贡献度为准,这就促使个人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还要帮助组内其他成员完成目标。

可以说,竞争性合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克服了部分学生的惰性与依赖心理。如果过度地强调合作学习,没有适度的竞争,学生很少也很难去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合作性竞争

合作性竞争就是在合作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竞争,鼓励竞争个体或群体进行合作,共享信息,共同进步。合作性竞争是一种群体间的竞争模式,具有外指向性,突破了过去的个体化竞争,这使得处在合作性竞争中的个体具有了关联,成为命运共同体。这样,合作性竞争的结果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你死我活”型转变成了“合作共赢”型。可以说,合作性竞争缓解了学生扭曲的竞争意识,也部分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我国传统教育片面、过度地看重学生之间的竞争,对合作有所忽视甚至排斥;而引进的合作学习理论则主要关注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事实上,合作与竞争只是实现目标的两种不同手段,是学生互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今后发展的两种基本素质[6]。可以说,合作和竞争虽有冲突之处,但二者绝非对立关系,只是在教育传统和教育实践的影响下似乎走向的两个极端点。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刺激作用的竞争和具有促进作用的合作”[8]统一起来应用在我国当代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中。

【参考文献】

[1]Philips, D. & Ochs, K. Educational Policy Borrow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Studi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M].Oxford: Symposium Books, 2004.

[2]李燕.教育競争的哲学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5(05):9-12.

[3]蒋凯.为竞争而训练——过度教育竞争的根源与后果[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76-81.

[4]Wang, G. Educational assessment in China [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1996(1):75-89.

[5]蒋波,谭顶良.合作学习:种种误识与基本要素[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27-31.

[6]蒋波,谭顶良.论竞争与合作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18-20.

[7]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10.

体育学习中竞争与合作的统一 篇4

一、此起彼伏的竞争与合作

以“体育教学”和“竞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询, 可以检索到发表的文章40篇。以“体育教学”和“合作”为关键词检索, 可以检索到199篇文章, 而这些文章几乎全部是近5年内发表的, 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合作学习的研究。也就是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者们的研究视角更多地转向了体育与合作, 这一转变与人们认识的不断演变有关。

改革开放初期, 社会竞争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竞争力、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的概念被人们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认识。个人的竞争意识与能力培养也被提升到与国家和民族利益攸关的地位来看待。体育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的功能开始被人们重视, 挖掘和利用。随着与国际教育改革思想的交流, 合作的话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人们意识到, 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团队、群体乃至国家之间的实力较量, 只有学会和实现团体内部的合作, 才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 合作精神与能力才是更应该被重视和培养的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于是, 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学生的合作精神被列入学生学业评价内容。而与体育曾有过密切渊源的竞争一词似乎完成了历史使命,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不再被提及。

但是不能忘记一点, 那就是体育学习的特殊性, 不管怎样彰显合作的重要, 竞争仍然顽强的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存在着并与合作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体育课程中的合作学习也始终摆脱不了竞争因素的缠绕, 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对共生共存的对立统一体。

二、众说纷纭的竞争与合作

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的时候, 竞争精神被看作一种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认为不具备竞争精神和能力的人难以在现代社会中生存。有学者指出,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竞争品质。但有人并不这样认为,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坦研究员研究认为, 国外学者道奇在20世纪40年代末就提出过合作与竞争的理论, 这种理论对合作学习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道奇认为, 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 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 而在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下, 群体内个体目标则体现为“排斥性相互依赖”, 虽然个体目标之间联系紧密, 但一方目标的实现却阻碍着另一方目标的实现, 是一种消极的相互关系。王坦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 道奇的学生戴卫·约翰逊 (Johnson, D.W.) , 同他的兄弟荣·约翰逊 (Johnson, R.T.) 一道, 将道奇的理论拓展为“社会互赖理论”。社会互相依赖理论假定: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积极互赖 (合作) 产生积极互动, 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消极互赖 (竞争) 通常产生反向互动, 个体之间相互妨碍彼此取得成绩的努力。约翰逊兄弟认为, 在合作情景下, 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是一致的。在竞争情景下, 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目标的实现是负相关, 若某一成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其他成员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些学者把竞争看作一种消极的人际互动, 因为个体之间会“相互妨碍彼此取得成绩的努力”, 而合作才是应提倡的社会“互赖”关系。在此基础上, 合作学习的创始人罗伯特·斯莱文 (Robert E.slavin) 认为:“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他用“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竞争”把合作的积极作用提升, 而把竞争的负面作用淡化。直到现在,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仍被认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此看来, 小组间的竞争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需要和基本要素, 合作被用于人际关系, 而竞争被应用于组间的关系。

以上认识都基于对一般社会或学习活动的考察, 但体育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因为体育课上充满了竞争情景, 虽然有的竞争发生在组间, 但也有许多竞争情景就发生在人际间, 如果这种竞争的目标结构是一种消极的互赖并产生反向互动, 那么, 体育教学活动必将充满消极的色彩, 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竞争品质与合作能力的价值将不复存在,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因为我们可以亲眼看到学生在竞争情景下获得身心发展, 在竞争条件下提高抗挫折能力, 在竞赛活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为什么体育活动中的竞争会有如此这般的积极作用呢?

三、对立统一的竞争与合作

体育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统一体, 二者以特殊的形式相互依存, 体育学习活动中的竞争与合作一样具有积极地互动作用。

首先,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活动是完成教学整体目标的需要, 竞争双方的深层或最高目标是一致的, 即双方都是为了掌握和运用所学运动技能和战术, 为了提高身体能力而进行竞争, 这样, 获胜的目标就下降成为浅层或暂时的目标。虽然竞争双方都试图阻止对方获得成功, 想方设法妨碍对方取得成绩的努力, 但这正反映了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正是体育竞赛活动的特殊需要和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要求。如果竞争者的深层或最高目标是一致的, 竞争者又具有统一的认识、完善的规则约束和行动规范, 他们的行动就具有了合作学习的性质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竞争了。

其次, 体育教学中竞争双方虽然相互排斥对方取得胜利, 但这种竞争往往是竞争与合作的共存和互赖, 例如, 小组间的竞争与对抗, 同时就要求小组内的协作与配合, 离开合作的孤立的竞争情景并不存在, 这就契合了“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即使在一对一对抗的情景下, 双方的竞争也可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对抗性“合作”, 因为没有了双方对抗性的“合作”, 或者缺失了任何一方参与对抗, 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 攻防技术就无法演练。这是一种在具体目标上虽互相排斥, 在动作行为上却互相依赖的另类合作。这与那种竞争者之间暗中较劲, 甚至相互保密、猜疑、嫉妒、拆台等竞争目标结构下的竞争情景完全是两回事。

另外, 体育竞争活动时, 合作的意识与技能被用来展开规则约束下的对抗, 这是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 是一种双方在事先约定条件下, 自觉遵守规则与特定要求, 共同完成既定目标的特殊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这种竞争氛围和规则效应的熏陶下, 学生养成的是一种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能力, 学会的是利用合作的力量展开竞争的技巧与方法。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统一, 它们同时共存, 相互依赖。一般情况下,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具有与合作学习同样的积极意义。

四、形式特殊的竞争与合作

如果体育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统一, 是共存一体和相互依赖, 他们必然具备特殊的表现形式。仔细考察体育学习中竞争与合作的共存与互赖现象, 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共存形式, 一是组间竞争与组内合作的共存, 二是形式对抗与实质合作的共存。

“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是指组内成员动作行为相同或一致, 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努力, 与其他小组展开竞争的行为方式, 是一种“为了竞争的合作”。一般可包括同质合作与非同质合作两种形式。同质合作是合作者无差别地从事同一活动, 没有分工地完成相同的动作。如拔河比赛时小组成员的动作行为;障碍跑接力比赛中小组成员的动作行为;小组成员在进行统一的体操或田径练习时的动作行为等, 都属于同质合作。非同质合作是为了达到同一目标, 小组成员有所分工, 虽然动作不同但相互协调, 目标一致的合作形式。如球类比赛中同队队员有的担任前锋, 有的担任后卫, 各自的任务并不相同, 但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形式对抗实质合作”是指竞争活动双方为了共同提高攻守技、战术水平或者个人能力的特定目标, 在特定规则与要求的约束下, 以对抗形式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联合行动, 是一种“为了合作的竞争”。练习双方以各种对抗的形式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如角力、摔跤、武术的攻防动作、篮球一对一运球突破、乒乓球一对一比赛等练习都属于这种“形式对抗实质合作”。其基本特点是竞争双方以巩固所学技术, 提高对抗能力和技战术水平为特定的深层目标;对抗双方相互依赖, 缺一不可;对抗双方要遵守共同的规则限制与约束, 这些特性对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优良品质具有独到作用。

体育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 体育竞争赋予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体育合作赋予竞争的实力与技巧, 学生就是在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共存和统一中获得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获得走向并融入社会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张新华.体育教学中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 2002 (.25) .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5.1.

[3]赵超君.从自发转向自觉, 由经验升至理性——略议体育学习中隐含的“自主、合作、探究”因素及其实现[J].体育教学, 2009.5.

小组合作、竞争教学 篇5

-----教学案例

未来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的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分工、协调、合作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源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培养。“小组合作、竞争”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合作行为与团队精神的养成。2016年秋季学期我担任汽车95班《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该班28人,全部为男生,为工学交替一学期返校的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性不强,针对以上情况,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开展了“小组合作、竞争”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一、具体做法

1合理有效的分组是基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就能够完成的,而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按照一定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分组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发挥出学生的最大优势。要求尊重学生的分组意愿,充分考虑到整体的平衡,按照“组内质异,组间质同、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良好的合作小组,小组的规模一般安排在8~10个学生左右。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且各组间学生的成绩,能力尽量平衡。这样有利于各组间的公平竞争,使班级的学习气氛更浓。

2、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是重点。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要恰当。我们合作学习,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要进行合作学习。我认为在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上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又要研究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既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性,又要关注合作学习的适宜性。(1)、选择可操作性的问题。例如在一节《电控发动机整体认识》的这堂课上,教师先请四个小组合作观察发动机台架,和传统发动机有何区别?当自己觉得有结果时再在组内进行交流。课堂上教师观察到学生独立思考时大约用了2分钟,然后开始组内交流,又不知不觉10分钟过去了,这时教师与教师助理在各组巡回指导,讨论时间不超过15分钟。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展示,教师点评。整个这一过程大约30分钟。(2)、选择教学内容开放性问题。以开放性教学内容为载体来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在《电控发动机构造诊断》的教学内容上,用发动机加速无力的真实故障现象引入讨论,是空气给系还是燃油给系的问题,还是其他系统的问题,通过学生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在逐一梳理、总结,使学生能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开放性问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问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不相同的;开放问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性问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

3、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是方法。(1)、教师对小组的认可不能单纯凭一份材料,还应该考虑附加分或参考分,即随机抽取小组中的一名同学对本组提交的成果做出说明或解释;我们还可以把集体提交的方式改为随机抽取的方式,也就是每一个组员都形成成果,用计算小组积分的方法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2)、游戏竞赛。在小组合作之后,用具有竞争性的材料组织学生的学习竞赛活动,借以检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一轮游戏结束后,借助答案单检查正确答案,并记载得失分情况。然后由数字居中的的学生开始第二轮,依次类推。游戏结束后累积原合作小组学生在不同竞赛方阵中的积分,依此形成小组积分。(3)、随机提问小组内的任何一个成员,由他们的回答来评价一个小组学习的质量。这样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好好学习,这种由集体协作产生的群体压力,促使每一个成员都全身心投入。(4)、个别测试。小组成员在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但检查学习质量时,应让每一个成员独立操作,并综合每个成员的成绩来评定小组成绩。(5)、小组自评。为保持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情况。自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小组合作成功的经验具体表述出来,在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为以后各小组活动提供指导,还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鼓励小组成员正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研究制定本组下一步的合作计划。

4、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是关键。(1)、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间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

2、让组长学会接纳他人。例如: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讨论,当别人发言时如何倾听,如何补充意见等。

二、取得成效

1、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参与诱因。要想达到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以小组合作、竞争学习的组织形式来完成,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技能的掌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供相互学习反馈、提高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直接、更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同的等级,在心理上,学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友好关系,更愿意接受来自同伴的建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师生处于积极状态下,相互配合协调,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不仅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而且在思想情感上、合作技能、互相理解、尊重、宽容,以及互相学习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中,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学习的主体,小组成员通过对活动内容、动作要领等进行讨论、争辩,表达以及倾听同伴的意见,可以互相观察、互相表演、互相纠正、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进了解,共同提高。

3、增加合作竞争机会、建立团队意识。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能使学生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团结、相互竞争的意识,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情境中学习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小组合作学习通常都是以几个人的小组为单位,带有集体性质,需要组员们树立“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

4、创设民主学习环境、培养创造能力。

要积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教师的任务不是臆造或传播真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引导者,将学生心灵中的真理引导出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处于一种极为民主宽松的环境之中,思维十分活跃,易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下,强调发现知识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通过团体合作、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群体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在讨论中实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因竞争而合作 篇6

从企业层面来讲,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制定有实质意义、能取得共赢的战略协议无疑是重要的。从企业丛林的层面来看,企业生态系统的商业规则如何影响其间企业的生存状态?当环境越来越不确定的时候,也许真正的颠覆者更可能来自行业外部,零和博弈的思维将不能适应企业生态进化与完善的需求,那么,什么样的企业生态系统更有利于多赢?

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则强调合作才能进化。维萨卡创始人狄伊 · 豪克(Dee Ward Hock)则说:“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面,特别是竞争与合作;除非它们充分融合,否则二者均无法发挥其最大潜力。”(Everything is its opposite, particularly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Neither can rise to its highest potential unless both are seamlessly blended.)本期封面文章希望能对企业竞争与合作战略的决策有所启发。

合作竞争学习 篇7

1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 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在加强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理论教学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多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常实验操作前的实验原理部分均采用教师讲, 学生听的方式完成, 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实验操作环节一般采用教师先示教、学生再操作的模式, 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简单的模仿, 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很难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操作结束后, 学生书写实验报告, 一般学生也只是简单的实验结果计算, 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对实验提出高质量的分析结论。很明显,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 全面控制了实验课的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接收和简单模仿的较低层次, 学生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动, 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也以2~3人的实验小组形式完成实验任务, 而实验小组的组成一般是按照学号排序组建, 由于小组内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 小组成员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责任划分不明确, 不能形成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 更没有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小组成员之间, 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是简单的分数竞争, 这样的竞争不利于学生对实验技术的掌握和实验能力的提高, 而且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的培养也没有显示出积极作用。

2 合作竞争学习教学模式

合作—竞争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 通过合作与竞争性的学生之间的互动, 以集体授课,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小组间竞争, 促使所有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或与同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促进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双向发展的一种学习形式[1]。学生组内的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成员有明确责任分工, 积极相互支持、配合, 特别是面对面促进性的互动。合作团体内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并维护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3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施合作竞争学习模式

3.1 合作竞争学习模式教学过程中兼顾集体性与个体性

教师集中讲授也是合作竞争学习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讲授前和讲授过程中都与传统的教师集中讲授有很大的不同, 兼顾集体性与个体性, 更着重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实验原理部分的讲授, 传统模式下, 讲授前也要求学生进行预习, 预习的模式只是学生个体独自对实验内容的进行简单熟悉和记忆。教师的课堂讲授, 也是针对全体学生, 没有差异化对待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第一次生物化学实验都安排生化实验基本技能培训, 传统模式下, 教师全盘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 需要一学时完成。这样的模式, 对实验基础比较好的药学、检验学等专业的学生内容重复, 学生不爱学,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减少了学生时间的动手操作时间。对实验基础差的护理学专业及专科层次的学生, 教师大量的讲授占用了较多的时间, 学生没有足够的动手练习操作的时间, 实验技术和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影响了后续实验内容的完成。

合作竞争学习模式下, 在教师集中讲授前提出明确学习目标, 要求组内成员为达到学习目标互相交流, 对疑难知识点彼此争论, 集思广益, 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和对多种可能的解决思路进入到集中讲授阶段。例如综合实验《血清白蛋白、γ-球蛋白的分离、提纯和定量》的预习, 要求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指导教材上的实验原理, 在学生吃透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除采用葡聚糖凝胶过滤层析法去除SO42-,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去除SO42-, 并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合作竞争学习模式下, 教师集中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 讲授过程力求简短清晰, 信息量大, 力求有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 为继起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2]。以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让小组成员在快速浏览全部实验内容后, 讨论生化实验与已经学习的化学实验的不同,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完成生化实验还需要具备哪些新的实验技能。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出需要老师重点培训的内容, 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效率高, 教师的集中讲授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讲授时间短, 讲授内容符合不同的专业学生的需要。

3.2 合作竞争教学模式以异质小组形式构建合作竞争学习小组

合作竞争学习模式下学习小组的构建和学习小组的活动也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在学习小组构建之前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水平进行测试, 测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开始前3周进行,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在调查中由任课教师采用当场发卷当场回收的方法。采用自制问卷, 编制的主要依据是陈燕的《课堂合作学习基本技能细则》和莫雷编的《合作能力自测表》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习小组采用3~4人小组为主的基本组织形式, 根据学生在实验前问卷测试中成绩和学习成绩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方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组。在实验室学生的座位由任课教师指定, 同小组同学安排在同一张实验台。

3.3 合作竞争学习模式采用小组评价

合作竞争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同于传统模式主要依据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 而是侧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结论综合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评价,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每个成员的成绩, 使得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成员合作取得成绩。采用小组评价, 是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刻度吸量管是生物化学实验常用器材, 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学习应该已经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很多学生执管仍然采用以拇指控制流速的错误方式, 对于已经养成错误习惯, 只靠老师的纠正指导收效甚微。采用新的评价模式, 一个人的错误操作习惯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实验成绩, 小组成员会主动帮助纠正错误, 成效远远大于教师一个人的监督指导。

3.4 合作竞争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和良好竞争意识的培养

合作能力和良好的竞争意识是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养成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1]。

在生化实验开始前, 根据《课堂合作学习基本技能细则》内容, 专门利用2周时间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合作学习技能, 然后在每节课中教师都要根据教学策略和内容出示相应的合作学习技能细则。合作技能训练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原则, 除了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技能进行合作学习外, 还要求他们在生活中也运用和巩固这些技能, 同组的同学要互相帮助和监督, 这样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传统教学模式是个人分数之间的竞争, 在合作竞争学习模式下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 学生们的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小组成员的成功是以小组的成功为前提[2]。

生物化学实验较多为综合性实验, 实验操作技术要求高, 实验操作流程复杂, 组间成员的高效合作, 合作竞争教学策略应用到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充分发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 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 使大学生在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促进了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养成, 有利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勇.高校网球选修课合作-竞争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12 (34) :99-101.

浅谈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性与竞争性 篇8

一、合作、独立、竞争的概述

合作, 运用于教学领域可以理解为合作学习。独立是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做某事。竞争则是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 力争胜过对方的努力。此三者表面上看似矛盾, 其实则不然。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下是需要独立思考与竞争机制的存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 有个体存在的特性。每位学生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拥有个性的思维。由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这些独立的个体对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性, 合作学习就是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这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同样合作学习中的竞争也是一种激励机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和相互竞争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

二、独立思考与竞争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刚布置完学习任务, 学生就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 你一句我一句的开始讨论。在此情境中, 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 有的学生或是没有想法, 或者是在讨论中浑水摸鱼, 要么就是沉默不语。有的则是脱离主题内容探讨, 天马行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充斥的是“偷懒”“废话”, 是形式化、盲目性的集中体现, 其低效的学习收获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此学习方式的持续, 培养出的学生将是被动地学习接受者, 缺乏主动性, 缺乏怀疑、判断与探索精神。一旦独立工作则变得无所适从, 遇到问题则束手无策。合作学习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协作学习能力, 而且还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它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石, 因为独立思考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 是他们个性的展现, 是人发挥主动性的时刻。它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思维的培养, 是促进思维内化、优化思维质量促进小组合作的前提条件。

当然合作学习中是不能没有竞争的, 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 组间的竞争和组内的竞争都同样重要。竞争可以激起个人发奋努力, 获得更多的收获。竞争中的学生, 好胜心和动机都较强、精力充沛, 可以更好的发挥潜能, 提高学习效率。组间的竞争有益于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无论何种形式的竞争机制, 都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发展的动力机制。因而合理有效的运用独立思考与竞争机制是小组合作发展的力量之源。

三、合作学习中独立思考与竞争机制有效发挥的策略

鉴于独立思考和竞争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充分发挥其功能, 促进课堂小组合作的高效发展。

1、有效分组, 客观评价, 合理发挥竞争机制

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形式, 一般是2—6人为一组, 坚持“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并且要考虑到每组内部成员的兴趣、特长、能力、性格、成绩、性别等特征。同时要确保各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大致相当, 让他们自己推选出组长。组长应充分发挥其职责, 不仅要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还要督促小组成员及时检查成员课堂学习情况, 依据其表现等给小组成员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而小组间的评价, 可由教师来完成。教师依据小组间课堂上的表现、小组的合作状态、小组成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提出的建设性问题等方面给出小组具体的分值评判, 进行积分, 并设置与此相应的合作学习评价量表,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从某种方面来说, 这也符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刺激——反应说。其实这里的刺激就是小组的集体评价成绩, 是一种动力, 是竞争的一种目的。有效地分组是客观评价的前提, 是发挥竞争机制的基础。

2、明确合作学习中的责任分工, 将独立思考与合作有效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搭便车”。学生懒于思考问题, 将希望寄托与别的成员身上, 一味的依赖其他组员, 从而导致合作学习的低效率情况, 甚至是无收获的悲剧。为此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对小组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每位组员都得到的是不同的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整个信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组员之间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在此独立思考是成为合作的必备因素之一。同样还可以运用思考—组队—共享的合作学习方法来增强同伴间的积极互赖, 将独立思考与合作有机结合, 有效地发挥其效能, 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促进教学的顺利发展。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以其强大的优势促进着教学的步伐。笔者仅仅是从一个角度来谈论合作学习中独立与竞争的有效发挥。然而小组合作学习目前面临的诸多还未解决的问题, 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去努力突破。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发挥着其积极地作用。鉴于独立和竞争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性, 有效发挥合作学习中独立思考与竞争机制的策略将有益于促进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独立性,竞争性,策略

参考文献

[1][美]雅格斯:《合作学习教师指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

[2]丁桂凤:《小学生团队合作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3]程胜:《合作学习》,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

合作竞争学习 篇9

关键词:合作与竞争学习,英语教学,教师

一、合作与竞争学习的重要意义

1.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

合作与竞争的学习形式是以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形式, 小组内大家是合作关系, 大家为实现全组的共同学习目标, 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也是为了共同的荣誉而努力, 彼此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 并使全组成员都取得进步和提高。在学习小组内部, 学生对话可以表演, 背课文时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 记默单词时互提互查,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 自己编演对话。这样对于某一组成员来说就相继进行了合作到竞争的锻炼, 有利于他们意志品质的提高。

2. 合作学习重在生生间的学习合作

在小组活动中, 大家为小组的共同荣誉而相互研究、探讨, 相互启发、引导, 相互激励、帮助, 相互影响、带动, 形成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互动与双赢的喜人局面, 在“知识共享”的情境中增强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进而提高学生合作参与的兴趣与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

1. 搞好分组是合作与竞争形式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在实践中一般会分成6人小组, 位置为两排, 组长一人, 副组长两人, 实行“一帮一”制度。而小组之间则是一种竞争关系, 哪一个小组表演得好一般都会得到一定的奖励, 一个笔记本, 一张小奖状, 其实学生并不很看重奖品的物质价值, 但那种胜利者的骄傲与愉悦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和动力。

2. 正确引导竞争失败小组是小组学习的保障

要教育学生, 胜败乃兵家常事, 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竞争, 但同时也要做到输得起。生活难免有挫折, 挫折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受挫折的人轻易认输, 轻易被打倒。我在小组的划分过程中特别注意到小组成员间学习能力的平衡, 争取让每一个小组和个人既感受到胜利者的喜悦, 又感受到失败者的酸楚。我记得有一次两个小组间成员差一点大打出手, 幸好及时制止;坦白地说, 对于某些学生而言, 真的可以用“残酷”这个词来形容, 然而, 这种“磨难”不正是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要面临的吗?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也不正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职责吗?因此, 我总是在备课之余不停地找这类学生谈心。总之, 在我的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可以说是真正做到尽力而为了, 在意志品质上都得到了磨炼和升华。

三、合作与竞争形式学习的效果

多年来, 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这一学习形式, 特别是这学年, 我校大力倡导小组合作, 效果更加明显, 在全校范围, 英语不及格的人数开学时165人, 到期末时只有42人, 我班一个也没有。因此, 总的来说我对这一方法的运用是较为成功的。但在运用中仍会有新情况、新问题产生, 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使这一学习形式更为完善, 让它走进更多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梁仪.初中英语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软件企业的竞争与合作 篇10

原始软件产业生态:同行是冤家?

有同行无同利。这种适用于各种产业的商业生态, 其实谁都不喜欢, 但人人又都在创造这种生态, 为这种生态添砖加瓦。结果总是得者侥幸, 失者唏嘘。在中国国内的软件公司之间, 真是应了一句古语:同行是冤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惨烈的市场竞争, 而不是合作, 甚至连分工式的合作都很不情愿。为什么呢?

企业的境界还没有达到某个层次, 还仅仅处在技术层面, 甚至是低级技术层面。还是匠人的层次, 没有产业和市场的观念和高度。这就如同传统产业在车间里的竞争, 还是加一把柴、添一把火的竞争, 根本就谈不上设计、管理、市场。至于说大市场、价值链、分工协作, 压根儿就没有想过。不就是编程么?你会Java, 我也会;你研发得出来, 我也能。实在不行, 就搞一个过来, 研究一下, 仿造一个出来。更何况还有很多开放源代码的产品可以“改造”呢!结果是各软件企业恨不得“你有我有全都有”, “你没我没谁也没”。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在中国软件企业中几乎属于稀缺资源, 至于说长期在某一领域或方面领先的软件公司就更是凤毛麟角。

在技术和产品上是同质化的, 在市场价值链上又是处于相同的价值环节上, 于是竞争就变成了简单的直接对抗。价格战、贿赂用户, 互吐口水争相揭短, 竞相推出新词儿压制对手, 甚至刺刀见红的情况也有。许多网站论坛都成了竞争对手间“开战”的舞台, 就连支点网之类并不很普及的信息化论坛一时间也成了枪手之间对决的战场。让人都难以想象的是, 像锐眼竞争情报网 (现已关闭) 这样的竞争情报社区都成了CIS软件厂商“斗口”地方。其实, 这些在营销人眼里都还是正常的、可接受的, 觉得理所当然, 甚至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 为之拍案叫绝的场景也不鲜见。

汉王科技:竞争使人进步

做企业的人多半都明白这个道理, 竞争使人进步。但是人们多半又不喜欢竞争, 因为无论是主动竞争还是被动竞争, 都存在胜负、得失的风险。这一点无可厚非, 避免风险是人的本性。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的社会大力提倡竞争精神。在中国改革开放转向市场经济之后, 冒险精神、竞争精神被倡导, 企业竞争力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们的许多软件企业就是在竞争, 甚至是与跨国软件巨头的激烈竞争中成长进步的。而有些软件企业则原本在市场上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 并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出现, 可是却在市场发生转变的过程中逐步被淘汰。他们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的, 而是被市场淘汰的。这就是所谓的“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汉王科技公司就是软件公司中因竞争而进步的一个典范。

汉王是从事智能识别软件开发的技术型公司。一开始, 它的产品仅限于联机手写汉字识别输入系统, 后来拓展到手写识别、印刷体字符识别、车牌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智能识别领域, 并成为行业内的领导厂商。

刚一开始汉王做手写识别时, 虽然做得不错, 但市场一直打不开, 是一个弹丸小市场的“孤独大王”。作为以技术为主导的厂商, 虽然不怕在技术上有竞争对手的挑战, 但对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还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说实话, 是一场几乎决定其生死的市场竞争之后, 汉王才改变了对竞争的认知。

原来, 在这样一个弹丸小市场里, 突然进来一个跨国IT巨头摩托罗拉, 向市场推出了与汉王相同的产品——慧笔手写汉字识别输入系统。当时汉王公司高层惊呼“狼来了”。也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 就像众多的汉字操作系统一样, 在微软的汉字操作系统推出之后, 统统会被淘汰, 汉王在手写识别软件领域即便不被彻底淘汰, 至少也会被迫让出领导地位。但是几年的竞争下来, 汉王并没有败下阵来, 倒是摩托罗拉最终宣布退出了市场。

中国软件公司战胜了跨国IT巨头, 其实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我这里强调的是, 竞争让汉王知道了一个事实:在激烈的竞争面前, 汉王经历了一段最具有技术创新力的高速发展阶段。在那一段时间里, 汉王完成的技术创新是前所未有的, 汉王开展的市场拓展也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这个市场也在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共同作用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陡然间, 这个市场的蛋糕被做大了。这件事情之后, 汉王老总刘迎建感慨地说, 是竞争对手帮助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在激烈的竞争中, 汉王在技术、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创造力被发挥到了极致。

杀毒软件:竞争使人疯狂

当然, 竞争不仅使人进步, 而且也会使人疯狂。知名杀毒软件公司瑞星封杀竞争对手的行为就让人震惊。

刘旭是著名的反计算机病毒专家, 也是瑞星杀毒软件的原设计者和发明人, 在辞去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两年后, 创办了北京东方微点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以防新病毒和未知病毒为主要功能的新一代反病毒产品的自主研发, 并在国际反病毒领域率先创立“监控并举、动态防护”主动防御体系, 成功研制了以程序行为监控、程序行为自动分析、程序行为自动诊断为技术特征, 与杀毒软件思路完全不同的反病毒产品——微点主动防御软件。

微点主动防御软件研制成功的消息, 特别是业界关于微点主动防御软件可能带来反病毒市场格局变化的评价, 引起了杀毒厂商尤其是中国最大杀毒厂商北京瑞星公司的极大不安。瑞星公司非常担心瑞星杀毒软件的市场前景, 而恐慌的背后, 便是要想法阻止微点主动防御软件上市销售。但是, 瑞星公司深知用正常的商业竞争手段无法阻止微点软件上市。在获悉微点主动防御软件研制成功的消息后, 瑞星紧急找到了时任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处长于兵, 共同商量了一个通过制造假案阻止微点主动防御软件上市的对策。于是, 在2005年7月5日, 微点公司莫名其妙地被网监处调查。网监处先是以“反病毒公司资质调查”为由, 后又以“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案件调查为名, 对微点公司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检查”, 频繁传唤包括专家刘旭在内的公司管理、研发人员。同年7月21日, 办案人员将扣押的装有微点核心技术的计算机送到瑞星公司。于兵还通过办案人员给刘旭“指明”两条出路, “一是把公司卖给像瑞星这样有实力、有背景的公司, 二是不要在北京设立公司, 搬回原籍福建”。随后, 网监处以涉嫌“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为由, 将微点公司副总田亚葵刑事拘留, 以微点公司涉案为由, 给全国唯一防病毒产品检测机构———国家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验中心发公函, 要求其对微点主动防御软件不予检测, 达到了阻止微点主动防御软件上市的目的。

几年后, 虽然这场恶性竞争事件的结果是瑞星副总裁赵四章被捕, 原北京市公安局网监处处长于兵被立案调查, 但我们关心的并不只是这个案子的最终结果如何, 而是竞争让某些企业疯狂了, 如果这就是竞争的话, 我们宁可不要也罢。其实, 竞争的方式有很多种, 对抗性的竞争背面是另一种竞争方式——竞合。这才是市场竞争的和谐方式。

软件企业:合作是更大的进步

软件企业之间是最容易合作的, 因为软件这种以信息为载体、为对象、为结果的生产方式, 无论是同一个生产运营环节上的横向合作, 还是产业价值链上的纵向合作, 都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

我们考察一下IBM、微软、甲骨文、谷歌这些巨型软件企业, 看看他们是如何把众多竞争对手的技术、产品、市场等“竞合”到自己手中的, 我们就会明白, 竞争完全可以以非对抗的形式进行。

现在, 软件企业们终于认识到, 软件不是一个产品, 也不是一个企业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软件是一个产业, 在这个产业链中的生活恰恰应了热播电视剧的一句台词——生也容易, 活也容易, 生活不容易!这是一个高速变化的产业, 甚至是一个迅速进化的产业。迅速进化就是生生死死的爆发性进行, 物竞天择、大浪淘沙。你死我活, 追逃避打, 竞争异常激烈。

合作起来 向外竞争 篇11

在两岸关系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两岸的经贸交流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台商在大陆将会有怎样的发展?对此,《经济》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

《经济》:商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0061个,实际利用台资495.4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5.2%。这样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刘震涛:这些数字说明两岸经贸交流逐渐进入了良好的发展时期。从1987年开始,台商随着探亲的浪潮开始动起来了。虽然由于两岸掌握的贸易往来流量不一样,统计结果有一些微小的差别,但是这并不影响两岸的经贸向好发展的趋势。

《经济》: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持续升温,两岸经贸关系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

刘震涛:随着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实现,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是单向、间接、不平衡的两岸经贸关系开始向双向、直接、平衡的方向发展。

陆资入台与双向投资改变了过去台资企业将研发基地留在台湾,只将工厂搬到大陆、两岸企业各行其道的局面,两岸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补,共同发展。在增进两岸了解的同时,增强了两岸的产业实力。2009年4月第三次两岸领导人会谈,发表了关于陆资入台的共同声明,拉开了两岸双向投资的序幕。6月30日,台湾当局发布有关办法,列出大陆资金可投资的3大类192项产业细目,并于7月1日起正式受理陆资来台或设立分公司的申请。8月初,福建新大陆电脑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被台湾投审会批准入岛投资的大陆企业。

过去,台商来大陆投资,要在第三地注册后才可进入大陆,如经过澳门和香港,但是现在台商可以直接来大陆注册、投资。两岸经贸经过20年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30年前提出的两岸三通。三通从本质上说只是通航真正实现了,通商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农产品的贸易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还有很多受限制的地方,但是总体上已经初步改变了单向、间接、不平衡的投资特点。

其次,两岸经贸关系的制度化开始了。两岸金融监管备忘录(MOU)的签订,是对双方金融机构交流的监管,现在已经正式生效了。内容虽然涉及的只是双方的金融机构可以到对方经营,具体做什么还是要受到限制的,但是可喜的是这扇大门现在已经打开了,我们期待未来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最近,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已经到了双方协商的阶段,它是全面的制度化协议,希望可以有实质性的进展。

《经济》:台商来大陆投资的进展如何?

刘震涛:两岸经济关系三十年来,不管是贸易还是投资,台商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台商企业来到大陆后,都是独立发展,与大陆的企业很少有联系,两岸企业合作程度很低,生产要素融合的程度不够。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为两岸企业的融合提出了挑战,金融危机又为两岸合作开发内需市场和建立技术标准提供了重要机遇。要抓住这样的有利条件,使两岸经贸有更好的发展。

《经济》:随着两岸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会不会出现变化?

刘震涛: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在行业方面会有新的趋势。早期来大陆的台商主要投资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而在岛内服务业比制造业发展得要好,但是台商在大陆的服务业投资只有20%左右,这个局面将会改变。目前大陆的台湾餐饮业倒是来了不少,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商业业态在大陆出现。总体上说,服务业会是今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块。

作为台湾重要产业之一的农业,也可能有一些新模式。不光是农副牧的生产,综合型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休闲养生农业在台湾是比较超前的。随着大陆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这些东西也可能会引进发展。我曾经走访过台湾的很多农会,观光、休闲和民宿,晚上看萤火虫,感觉很不错。

台湾的培训业务发展也很快,尤其是职业培训。一个小小的岛有100多所大学,以生产为主的职业培训体系很健全。如果投资大陆,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也会相应地过来,把整个现代服务业的体系建立起来。引进现代服务业涉及到很多相关的管理上的问题,这需要双方做好交流,从制度安排上做好工作。

《经济》:要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刘震涛:要认真思考并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两岸产业要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克服合作深度不足的缺点。目前,在两岸产业合作的推进过程中,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沟通渠道不畅通,二是机制不完善,三是相互对对方产业不了解,四是台资企业对如何将产品打入大陆市场存在着许多盲点。

对此,双方产业应形成良性互动,将大陆综合经济实力与台湾灵活的企业活力优势结合起来,改变大陆民营企业与台企“老死不相往来”、各自“单打独斗”的局面,携手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两岸产业层次,形成强大的全球竞争力。

其次,两岸应建立“产业联盟”。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要求两岸加快“资源整合”。目前两岸之间已经确立了若干个产业合作试点项目,这将为探索与实践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模式提供有力的依据。

两岸之间“同一个市场,同一个梦”,两岸可以先构建“产业联盟”,进行深层次产业整合,解决好双方利益分配的问题。原来台湾企业委托大陆代工的模式,可以变为产业分工的模式。待这个“产业联盟”慢慢发展壮大后,将形成有竞争力的深度融合的“产业共同体”,开创两岸产业分工与合理布局的新格局,为将来两岸走向“共同市场”打下基础。

最后,两岸产业要“合作起来,向外竞争”。实现两岸产业合作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是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愿景中最为敏感和最为重要的问题,两岸要以“合作起来,向外竞争”为指导思想,发扬“家和万事兴”的中华文化精神,把双方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强大竞争力的中华民族产业。

《经济》:您对两岸经贸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

劉震涛:随着两岸间经济整合度不断加深,未来两岸间必将建成密切合作的“产业共同体”,这是实现两岸产业合作愿景的最终目标,也是两岸“共同家园”的经济基础。

企业竞争合作的纳什均衡 篇12

在处理问题时, 企业双方充分认识到未来利益的结果, 知道双方独立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虽然不知道对方真正的选择, 但必须考虑选择后的影响和他们自己的结果对于对方的影响。根据对手可能的选择, 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如果只有数量有限的游戏, 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对手的竞争优势, 他们知道, 即使在最后一轮比赛中, 仍然会有被对手背叛的风险。因此, 在反复实验的比赛中从开始到结束, 没有共同的因素, 他们总是想着背叛对方。他们想要得到利润最大化, 结果相反。所以, 企业双方最好的决策就是实现双赢, 各方不要利润最大化, 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 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的变化实现竞争合作, 共同开拓市场, 共同应对危机。这样共荣辱, 同生存, 共研发, 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像微软这些大公司并不是一家独秀, 而是和谷歌、惠普等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互惠互利, 最终推动自身和社会的向前发展。譬如两个人每次吃苹果时只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可供选择, 肯定先选的那个人都会选大的苹果, 如果其中一个人只想要大的苹果, 怎么办?另外一个人肯定不干, 正确的方案是每次都选大的苹果可以, 但是你可以给拿小苹果的一定的补偿, 这样双方都能如愿, 心理不会产生不舒服感, 这就是一个合作双赢。而这在现实生活中并非罕见。在市场竞争中, 环境维护、发展和公共资源的利用更应如此。

1 获取企业竞争情报之间的博弈

信息经济和全球化的竞争, 不仅使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竞争的游戏规则也在不断地丰富, 这导致了理性的竞争对手也在发生变化, 在全球性条件下竞争, 按过去传统的示范企业依靠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要走出困境, 必须基于合作博弈的思想来处理竞争方式, 在全球商业生态系统中和新型竞争不确定性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否则, 只能走向破产。在游戏中, 有一个信息收集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竞争情报中, 两个参与者可以更改信息结构, 这一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互惠互利, 避免恶性竞争。

竞争情报是竞争对手的背景、技术秘密、战略和所有的比赛结果等信息, 获取竞争情报的信息, 参与者及彼此的情报资料, 与会者可以根据估计对手行为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能得到对手的信息情况下, 可显著提高决策的成功率。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报都能够做到了如指掌, 这样就能够根据对手的策略灵活地掌握它的动向, 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奠定基础。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是一句空话, 而是有实力相匹敌的, 企业的竞争优势互补, 一个大企业和一个小企业是不可能分庭抗礼的。所以, 企业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你能够掌握市场信息, 了解市场动态, 清楚对方企业的动态和发展方向, 这样就能够与之合作, 并且占据一定的优势, 双方可以实现互补, 这样的合作才有可能性。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 双方本着合作双赢的态度, 就能够避免无谓的价格战, 并且在市场上能够共发展。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网络, 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单独发展, 要想做强做大, 必须懂得合作, 有了长期的合作, 才能够实现稳定的发展, 而不会因为双方企业的恶意竞争损兵折将, 致使企业夭折。

2 企业合作才能够取得双赢

现在, 我们经常会遇到家电价格战, 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 价格大战的第一受益者是消费者。每当看到了家电价格战, 人们总是在旁边看热闹。在这里, 我们可以解释厂家价格战的结果是一个“纳什均衡”, 而价格战的结果, 没有人能够赚到钱。因为比赛双方的利润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 这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一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有利, 但对供应商却是灾难性的。因此, 对制造商而言价格战意味着自杀。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推出两个问题:第一, 削价竞争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效率的零利润。第二, 如果你不采取价格战, 每家公司将考虑采取正常价格策略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 并试图获得垄断利润。如果垄断可以形成, 双方都获得最大利润, 这就是垄断, 通常是提高价格。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采取正常价格的供应商, 双方也可以获利。由此看来, 我们有一个基本标准信息:“创建您自己的战略, 前提是以他们对手的最佳利益做为行动的基础。”事实上, 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这种状态下, 每个供应商或其他消费者都按照已定的价格作出决定。这种平衡, 使各企业利润最大化,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结果导致零利润,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 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理想社会地位的经济效益。如果制造商决定改用采取合作行动, 以及垄断价格, 那么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会遭到破坏。

囚徒困境博弈表明, 价格战爆发的原因是各方以利润最大化。囚徒困境博弈告诉我们, 如果这些公司一直以较低的价格去重复, 这样下去, 结果肯定是不好, 只能两败俱伤。如果博弈和各博弈公司的利益在市场博弈中的地位, 以及和企业、竞争者的利益一致, 我们想知道能不能避免了价格战?答案是肯定的。囚徒困境还告诉我们, 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是对立的, 如果仅仅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进行决策必然会大大降低集体的利益, 但合作的可能性是不一定会发生的。为了使合作成为博弈中多次平衡解, 一场比赛必须通过可信的承诺, 将合作的诚意主动、真诚努力地表示出来。

3 结语

在这项研究中找到合作的必要条件:第一, 这种关系能够长时间持续下去;对对手的反应有适当和及时的了解, 并且做出相应的表示, 一个永远不合作的对策者是不会有人跟他合作的。第二, 我们必须保持对彼此竞争情报信息的了解, 掌握对手的倾向, 知己知彼, 做出正确的判断意识。第三, 保持良好声誉形成的信誉, 对违反协议的行为坚决予以抵制, 并言行一致。第四, 在游戏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讲究策略, 将正在进行的项目能够分步进行, 以实现长期的合作关系。例如, 贸易谈判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以促进对方的合作态度。第五, 要放眼长远, 不计较一时的得失, 从企业长期的决策进行考虑。

综上所述, 通过“囚徒困境”中博弈的分析, 两个实力相近的企业实行价格战对企业是有害的, 价格战通过合作是可以避免的。本文通过对企业双方的信息及可能的动向及时作出反应, 并且认识到合作的益处, 企业就可以避免实施价格战而导致双方毁灭性竞争的恶果。企业要想获得稳定快速的发展, 必须和对方取得很好的信任, 双方实现长期合作, 避免不利的不良竞争, 充分考虑到对方的策略和利益, 才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 企业之间真正实现合作双赢。

摘要:本文通过博弈论, 揭示了“囚徒困境”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博弈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能消除冲突, 但可以最大程度地缓解冲突, 使其达到平衡, 这是所谓的纳什均衡。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利于企业本身获取利润, 但双方可以通过合作达到双赢。

关键词:囚徒困境,博弈论,竞争,合作,双赢

参考文献

[1]白波, 郭兴文.博弈[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5.

[2]刘军跃等.从博弈论看“格兰仕”与“美的”之争[J].商业研究, 2002, (10) .

[3]杜兰.走出“囚徒困境”.[J]通信企业管理, 2003, (4) .

[4]黄韬等, 博弈论.概念创新与体系建立[M].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1995.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第二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7]葛荣荣.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异构目标生产调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上一篇:汇编语言授课方法论文下一篇:大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