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2024-09-20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通用11篇)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篇1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戴茜 201330841303 公管13级13班

摘要: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 30 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然而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的两难冲突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二者关系的探讨也逐渐成为各领域的热点问题。如何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成功的结合起来,则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学者与经济学者至今仍在探索的问题。在此,针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中国;环境政策;工业发展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R以年均9.7%的速度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在2006年末已超过20万亿元,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赖于要素的大量投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剧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同时,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积累、环境污染指标的现状和区域差异,进而探讨各地区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齐飞,2014)

而为了有效突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瓶颈”,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环境政策,例如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十一五”规划中重要的约束性指标,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等。那么,这些环境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它们是否能有效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这些问题对于正确制定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环境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人研究。

二、历史发展

当前,环境污染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2010年发生的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2012年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以及近年来国内频繁发生的铅污染事件,给人类生命财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由于环境污染损害危及海洋、陆地、河流、地下水、环境空气等各类环境介质,损害范围包括健康、财产、文化、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造成环境污染损害评估的研究和实践涉及环境法学、环境经济、环境伦理、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及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环境风险、环境健康、污染生态等自然学科和工程领域。

事实上,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污染问题与经济增长同样、甚至更加受到关注。污染是企业将内部治理成本推向公众,由社会承担。环境管制后,这种格局发生变化,企业将承担越来越多的污染治理成本,某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甚至可能被关闭。在资源投入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的总产出会相应减少。环境管制越严格,产出减少越多。因此,必须协调工业增长与环境保护两者间的矛盾,在节约资源同时,尽可能多生产好产品和尽可能少排放污染。

另外,与人类从环境中获益的历史相比,人类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开始得太晚,标志着人类历史巨大飞跃的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而关注环境保护的国家和国际政策仅仅出现于二十世纪后半期。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人们仍认为无限的资源可以被国家乃至全球所用,而无须规制性和保护性政策。

环境保护的国家和国际政策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最初的地方性和国家性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第二阶段是:各个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环境治理政策。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保护资源是环境政策的主题。典型的例子是美国于1872年建立黄石国家公园,于1879年通过立法保存美国广大的自然森林系统。(方化雷,20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实际发展中,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因而无法准确的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换而言之,即在两者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良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化进程缓慢。(2)环境资源问题严重。

(3)政府对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调查显示,仅在中国的4个城市:重庆、北京、上海和沈阳,每年就有一万人因接触空气中的污染颗粒而过早死亡。自1970年至1995年的25年间,黄河先后断流了18次,根据每年断流天数预测,2010年黄河将断流200天,2020年黄河下游将全年断流。中国科学院公开发表的《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报告》显示,科学家计算得来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875亿元,而该数字只包含部分可计量的环境损失(除了大气、水、固体废弃物、酸雨等可计量损失外,无形损失尚未包括在内)

而关于东、中、西部的环境污染比较如下:(1)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比较

考察东、中、西地区在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这一指标的差异性特征时,发现1995-2010 年间东部地区无论是人均排放量还是总排放量都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人均排放量角度来看,大部分年份数值高于 20 吨,人均年排放量为 23.47 吨;总量角度来,大部分年份排放总量在 1000000 万吨以上。相比也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该指标处于较低水平,人均年排放放量分别为 14.85 吨和 14.2 吨,数值上差异不大。(2)东、中、西部地区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比较

1995-2010 年间,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这一指标,西部地区要高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均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 355.76 万吨,其次是中部,东部地区最低,人均年产生量分别为 156.34 万吨 和 47.47 万吨。(3)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比较

1995-2010 年间,东、中、西部地区考察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西部地区要高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每年的人均排放量超过 16.2kg,东部地区次之,每年的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在 14.4kg 附近,中部地区最低在 10kg 左右。

(4)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烟尘排放量比较

1995-2010 年间,三大区域人均烟尘排放量,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对较高,每年人均排放量分别为 7.24kg 和 7.33kg;东部地区人均排放量处于最低水平,每年排放量为为 5.42kg。

(5)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比较

1995-2010 年间,考察东、中、西部地区在工业粉尘排放量指标上所表现的差异性特征可以发现,东部地区人均年排放量处于较低水平,为 5.74kg,中、西部地区分人均年排放量要高于东部地区,但二者差异不大,数值分别为 6.8kg 和 6.4kg。(齐飞,2014)

从而看出,经济增长方面,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区域比较之中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是经济发展总量水平、人均水平、增长速度,还是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积累、第三产业占比都呈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环境污染方面,从总量上看,东部地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烟尘、粉尘排放量要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高于中、东部地区;从人均排放量来看,由于东部地区较高的人口密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均排放水平,各地区人均排放量呈现出各自特征,污染物的排放量跟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环保政策、科技水平密切相关,从趋势上来看,各地区污染物排放量近些年来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与近些年来高度重视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环境,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能有很大关系。

四、结论和建议:

为此,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1)未来随着人们对清洁环境需求的提高,政策绿色 GDP的政策导向和环保政策,重型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的加大,环境质量会有所改善,这也要求东、中、西部地区能明确自身特点,寻求各自可持续发展之路。

(2)加强排污监督,科学制定环境标准,强化环境与经济的综合决策。在加快经济发展时,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的发展,而应当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科学的制定相关环境标准体系,建立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目标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之中,用标准限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3)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而是我国环境法制建设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需要国家提供立法支持。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时机已经趋于成熟。在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发生不仅频繁而且后果严重。单个污染企业承担责任的能力有限,致使污染受害者和公共环境损害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赔偿。为分散企业环境污染赔偿责任,最大限度的保护受害者,尽童减少社会和国家的报失,有必要借鉴国外环境保险的经验,探索建立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4)改革我国目前的环保投融资体系,增加环保投入。我们应当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逐步使排污者和开发者成为环保投资的主体。

(5)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环境资源配置体系。走出“环保靠政府,经济靠市场”的误区,开展排污权交易,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事业之中,实现环保制度的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刺激,将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最大化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目标联系起来,实现生产、消费与环保的和谐统一。

(6)必须致力寻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充分的结合社会的实际本质;应该重新制订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制订一系列经济环境政策。(7)中国必须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因而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方化雷.2011.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环境库兹涅兹假说的产权制度变迁解释与实证分析[D].山东.山东大学

[2]黄菁.2010.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 [3]马丽、金凤君、刘毅.2012.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第67卷第10期 [4]齐飞.2014.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5]吴萍.201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第23期 [6]于杨.2010.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第6期

[7]张红凤、周峰等.2009.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第3期

[8]周泽辉、赵娜.2010.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第6期

[9]赵新华、李斌、李玉双.2011.环境管制下FDI、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第3期

[10]张红振、曹东等.2013.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科学.第34卷第5期 [11]曾昭法,陈青云.2009.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J].统计与决策.113-115.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篇2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

一、引言

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根据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试图, 一个国家的整体环境质量或污染水平是随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在经济发展初期,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 资源的无序开发, 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加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产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越来越突出, 人们控制环境污染的意识、能力和投入逐渐提高, 污染物排放逐步趋缓, 环境质量逐渐变好。按此理论, 在二维平面空间, 以人均收入为横坐标, 环境质量或污染水平为纵坐标, 则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 及典型的EKC。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是否协调, 是否已经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污染下降的情形或仍处于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阶段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国大规模和高速度的工业化已经让中国拥有世界十大污染严重城市中的八个, 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国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因此, 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是否符合EKC的关系研究, 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有着重要意义。

二、实证分析

用来研究经济增长和环境关系的指标是这样设计的:用来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是人均实际GDP (通过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反映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是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废物排放量三个指标, 即通常所说的“三废”指标。

本文试图搜集1986~2009年的工业“三废”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建立工业“三废”EKC模型, 从而分析探讨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为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 从相关矩阵看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排放模型的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4066, 呈低度的正相关关系;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即人均GDP越高, 工业废气排放量越高;工业废物的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人均GDP越高, 工业废物排放量反而越少。

(二) 模型的建立

关于环境污染程度指标和人均GDP关系的EKC研究国际上通常用如下两种形式的简化模型来进行:一是二次多项式;另一个是三次多项式, 可以包括常数项或时间项。而且, 使用仅包含人均GDP的作为变量的模型有利于进行国际比较。

本文采用三次多项式模型, 模型表达式如下:

其中, lnYi是环境污染指标的对数, lnYi为真实人均GDP的对数。

在上述模型中, 如果a2>0, a3>0, 且a4=0, 则环境污染程度曲线将呈倒U型曲线;如果a2<0, a3=0, 且a4=0则环境污染程度将呈直线下降;如果, 则环境污染程度曲线将呈N型;如果, 并以人均GDP为横坐标, 环境污染程度为纵坐标, 则环境污染程度也将呈现倒N型, 这意味着一个令人满意的人均GDP和环境污染的长期关系将存在。

利用上述模型, 分别对我国的工业废水排放量 (Y1) 、工业废气排放量 (Y2) 和工业废物排放量 (Y3) 的EKC进行了估计, 样本数据区间为1986~2009年, 资料来源为1987~2010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估计的结果如下:

(1) 对工业废水的EKC的估计:

(2) 对工业废气的EKC的估计:

(3) 对工业废物的EKC的估计结果如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N型的关系, 即最初工业废水或工业废气污染程度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 当到达一个转折点后会随着人均GDP的上升而下降, 再达到一个转折点后, 会随着人均GDP的上升而上升。而工业废物污染程度将呈现倒N型, 也就是说, 随着人均GDP的上升, 工业废物排放量将随之下降, 存在着一个转折点, 达到该点以后, 工业废物的污染程度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上升, 直到再到达一个转折点, 工业废物排放量将会随着人均GDP的上升而下降, 这意味着一个令人满意的人均GDP和工业固体废物环境污染的长期关系的存在。

三、结论

第一, 通过以上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 就中国而言, 除了工业废物以外, 对环境质量有益的人均GDP与环境污染程度指标的EKC关系并不存在。

第二, 我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经济污染2的0基12础年之上第的1, 呈期现中出“旬高刊增长、高污染”的局面。而且, 我国也并没有 (绕总开第发4达6国8家期或) 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路子———“先T发im展e、后s治理”, 而且我国的情况可能还会更加的严重。分析表明, 只有工业废物的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存在KFC的关系, 而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之后, 最终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经济的增长, 排放量反而加剧。

总之,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情况, 所以, 不能一味的借鉴别过的治理经验, 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重点发展环保产业;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环境保护和建设, 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 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注意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由污染带来的外部性不经济性, 使曲线走势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马树才, 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Kuznets曲线, 统计研究, 2006 (8)

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关系

很多研究都证明了经济增长不仅会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是稳定的、长期的,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忽视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那么环境污染就会吞噬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我国必须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协调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这一对矛盾,发挥环境政策的实效性。

一、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之相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对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以我国的废水排放总量来看,2000年时我国的废水排放总量是415.2亿吨,1995年仅为373亿吨,5年来的增长率超过了10%。1995年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04.1万吨,到2000年竟然已经达到了1995.1万吨,增长率将近15%。对比1995年和2000年我国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工业烟尘排放量,增长率达到了26.6%、70.9%和13.8%[1]。

进入21世纪之后,虽然我国大力强调环境保护工作,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经济增长也保持着较快的速率,但是由于长期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具有较大的能源消耗量,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鉴于环境污染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治理环境污染。2005年我国投入的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就比2000年几乎翻了一倍,达到了458.21元,当年的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超过了2000亿元,到2007年就已超过了3000亿元,几乎每年的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都占当年GDP的1.3%左右,而且比例还在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而带来的损失高达GNP的8%。

自从党和政府提出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号召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极转变经济增长的观念,开始实行主动减排,这些措施都对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2008年开始我国的环境质量出现了一定的改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降低将近9%,尽管当前我国的废水排放总量仍有增加,但增加幅度已经减小到了3%以下,其中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已经开始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超过了80%和90%,二氧化硫排放量也降低了将近6%,其中工业粉尘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二两化硫排放量均有所降低。当前我国每年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在GDP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4%[2]。

二、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

关于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世界各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大多数的发展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环境污染制约经济增长的问题。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排放工业污染物,必然会导致一定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随着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也会对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造成制约。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研究者对这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环境影响进行研究时,美国环境学家Kruege和Grossma分析了环境污染和人均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绘制称为你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根据2人的研究成果,在没有采取环境政策干预的情况下,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其环境污染水平也会逐渐提高。而当国民收入达到一个转折点时,经济增长又会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这个转折点一般为人均4000-5000美元[3]。

三、治理环境污染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可行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非常迅速,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也始终困扰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其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依靠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控制环境污染对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整合政策

为了达到控制环境污染的目的,应该将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整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环境的积极作用,这样也可以使我国的科技进步保持环境友好的方向。我国应该在政策方面鼓励科技创新,并对科技创新的环境后果进行评价,对于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政府应该为其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推动我国经济向内涵型发展。

(二)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要对第二产业进行优化,主要的对策是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大力开展污染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其低污染、低消耗、高就业和高产出的优势,进一步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能源工业和生态农业,我国的东部地区则应该大力开展产业升级,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型产业,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

四、结语

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任重道远,我国决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正确地处理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妥善地解决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这对矛盾,走持续发展道路,创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张可,汪东芳.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交互影响及空间溢出[J].中国工业经济.2014(06).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篇4

本文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理论为基础,选取1996-2006年山西省的.环境与经济统计数据,以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环境指标,以人均GDP为经济指标,建立山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问并未呈现典型的“倒U”型关系,而是呈“正N型”处在上升阶段.认为山西省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作 者:罗淦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现代商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年,卷(期): “”(15) 分类号:X5 关键词:山西省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循环经济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复习题 篇5

1.阐述反馈循环的概念,并举例说明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循环是一种封闭路径,这种路径将一个行为与它对环境的影响联系起来,由此影响它以后的行为。

正反馈:自我加强(资本积累、甲烷的发热、商品短缺、粮食短缺)负反馈:自我限制(人口和污染)

2.针对人口问题,辨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差距。

悲观主义: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增长,地球的承载能力不可避免地被超过。

乐观主义:最初的短缺会促使人口增长的降低以及科技技术的增长,这样会使未来资源变得丰富,而不是使短缺加重。

3.请说明世界人口发展史的四个时期。

1).前农业时期:大约50万年,人口增长率很低,至12000年前进入定居农业时,世界人口不超过1亿。2).从定居农业到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增长率0.5%左右,至1800年,世界人口约17亿。3).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率1%左右,至1945年,世界人口接近25亿。1846-1930期间,超过5000万的人口离开了欧洲,在世界人口中,欧裔人口所占的比例从1846年的22%增长到1930年的35%。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增长率上升到2%-3%,世界人口在1999年达到了60亿,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慢。

4.请说明并分析下列两个相关问题:(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2)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劳动力的正边际产出>平均产出,人均福利增加;反之,减少。产出Y=L·x,即Y/P=L/P·x.人均产出Y/P的决定因素有两个:(a)人口中劳动力的比重(年龄结构效应),L/P;(b)单位劳动力的产出,x。

(2)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高收入国家有低人口增长的特性。

5.请简单阐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密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长期发展的利益,成为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和主要的受害者。

6.什么是收益-成本方法的基本原则?

收益B>成本C(或B/C>1),支持项目;反之,则反对。

Commoner 法则(生态学第三定律):大自然最懂得。其含意是不要干扰生态系统。

7.总支付意愿TWP是如何构成的?请划分价值的类型,并逐一说明。

总支付意愿TWP=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反映环境资源的直接利用); 2.选择价值(反映人们在未来有能力使用环境所带来的价值,反映了人们保留未来使用的潜在可能性); 3.非使用价值(反映人们愿意为改善和保存那些永不会使用的资源所支付的价值)。

8.请将估值方法进行分类,并简单说明。

直接观察法:以实际可观察的选择为基础,并且实际资源价值可以直接推断出来。或有估值法:征询被访者,环境变化的价值是多少,或者支付多少钱来防止变化或保护物种。问题:战略偏向;信息偏向;始点偏向;假定偏向。

间接观察法:旅行成本法;享乐财产价值;享乐工资方法;避害或保护性支出;间接假定法。

9.什么是第一边际相等原理?什么是Pareto最优?请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边际相等原理:当一项分配方案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净收益最大。Pareto最优:如果不存在使至少一个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时最优的。净收益最大的方案是Pareto 最优分配(有效分配)。有效分配使资源的所有可能用途所产生的净收益最大化。

10.什么是第二边际相等原理?

第二边际相等原理: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得到一个完成目标所需的成本最低的方法。

11.请阐述并说明有效的产权结构所具备的三大特性。

排他性:所有因为拥有和使用资源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由并且只能由所有者自身所承担,要么直接或间接地出售给他人。

可转让性:所有的产权都可以在所有者之间自由地转让。强制性:产权受保护,防止非自愿的夺取和别人的侵犯。

12.什么是外部性? 说明有关于污染外部性的市场失灵。

当某些行为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身行为,同时还取决于其他行为人的行为的时候,外部性就产生了。

造成污染外部性的商品的市场配置(市场失灵):

1.造成污染的产品的产量过多,价格太低; 2.造成的污染太多; 3.只要成本是外部的,市场本身没有动力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 4.由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太低,循环再利用废物就很难开展。

13.请说明共有资源所具有的特性。

共有资源(common pool)具有非排他性和可分性。非排他性(non-exclusivity)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开发利用;可分性(divisibility)是指资源的一部分给某人占用了,其他人可以使用剩下的部分。

14.什么是公共物品?它的特性是什么?它可能会造成什么问题?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那些具有消费的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没有付过钱的人也能享受利益;不可分性是指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可消费的数量。(例如,风景、清新空气、生物多样性)

公共物品的无效供给:

因为公共物品消费的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贡献的基础上搭便车(free ride),最后的贡献不足以提供有效数量的公共物品。

15.阐述并说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和物质不灭。

当物质从环境中流动到经济体系中去时,积累在经济体系中,或者作为废弃物回到环境中去。当最终不再有积累时,流入到经济体系中的物质量同返回 到环境中的废物量是相等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律):熵是一种不做功(不能利用)的能量。

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化不是完全有效的,其能量消耗属于不可逆过程。如果没有新的能量输入,任何封闭系统最终将用尽所有的能量。

16.在分类可耗竭资源的存量时,区分现有储备、潜在储备和资源禀赋三概念。

按目前的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探明资源。

潜在储备:潜在储备量取决于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资源禀赋:地壳中天然存在的资源,是地理的非经济的概 念,决定了地球上资源可利用程度的上限。

17.结合自然资源,讨论其替代品的情况。

边际成本的上升会带来需求和供给数量的下降,无替代资 源不会耗尽。替代品的存在:在较早的时期开采出比无替 代资源数量更多的资源,在资源的边际成本升至与替代品 的边际成本相等的转换点,消费品全部转换成替代品。

18.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什么有些可耗竭资源的消费没有逐渐减少,而是不断增加?

勘探:虽然勘探花费很高,一些勘查工作可能会成功从而发现了资源的新来源而增加现在的储备量。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体现在开采边际成本的降低,使得资源的获得数量增加。如果这些效应足够强大,会是开采量上升,也刺激更多的消费。

19.定义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和积累性质,并阐述不可降解污染物和可降解污染物、流量污染物和存量污染物的分类。

污染物是生产和消费形成的残余物质,以不同的形式返回自然。它们在环境中的存在会降低我们所获得的服务水平。

自净能力:环境吸收污染的能力。

如果排放量超过自净量,污染物将在环境中积累起来。不可降解污染物和可降解污染物(自净能力)

存量(stock)污染物和流量(flow)污染物(积累性质)区域性:污染排放物所作用的区域。

水平区域:当地(local)污染物;跨界(trans-boundary)污染物。垂直区域:地表(surface)污染物;全球(global)污染物。

20.叙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相关概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对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经济规模效应(scale effect)与结构效应(structure effect)、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21.陈述环境污染的有效配置的有关理论。

随着排放量的增加,边际社会损失上升。随着污染物削减量的增 加,边际削减成本上升。

Q*表示有效的配置,因为在Q*,污染物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失与 边际削减成本相等。

零污染不是有效的污染水平。

如果污染物(比如钚等高危险性的放射性污染物)在小剂量的情 况下,边际损失就相当大,那么有效的污染水平将接近于零污染。有效的污染水平随地区而变化:

1.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其有效的污染水平较低; 2.污染的敏感程度较低的区域有较高的有效的污染水平。

22.说明命令—控制法、排污税、和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这三种基本环境政策,并说出它们的差异性和可能的优缺点。

1.命令—控制法:对每个污染源所允许排放量进行限定。没有理由相信环保当局会以净收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排放量分配。有理由相信环保当局会以净收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排放量分配。2.排污税:对于每一单位的排放进行收税。有效的排污税(庇古税)将污染进行内部化:在有效的污染排放水平上,税率等于边际社会损失,也等于边际产出和边际削减成本。庇古税率的确定需要一个反复试验和调节的过程,但它不需要确定排放量。

3.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任何污染源的排放量不能超过所持有的排污证的数量,该许可证可以交易转让。排污证制度只需要政府当局发放总数量合适的许可证,让市场做剩余的程序,排污证的市场均衡即是有效的排放量分配。

排污税制和排污证制度都能促进污染削减技术的进步,通过降低边际削减成本。

2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陈述可持续发展的哈特维克法则。

可持续发展:前代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时候,其行为不会减少后代的福利。哈特维克法则(Hartwick Rule):假如所有短缺性资源的租金都以资本形式投资的话,那么持续的消费量就可以保持不变,并且这个投资水平也足够保证总资本存量不会降低。

24.根据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替代性,说明弱持续性、强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定义。

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替代性:完全替代,有限替代,不能替代。

1.弱持续性:总资本存量的价值不下降。2.强持续性:保持自然资本的存量价值不降低。3.环境可持续性:维持个体资源的实物流量。

25.针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并给出相应的解释。

哈佛大学Sachs 和Warner(1995)对95个国家1971-1989年间进行了研究,发现资源产品出口占GDP 的比例每增加10%,GDP 年增长率将减慢0.7%。Radelet、Sachs 和Lee(1997)对于101个国家在1970-1996的研究表明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负相关关系。27个国家的资源出口占GDP 的比例小于5%,人均GDP 年增长率平均为2.7%;而16个国家的资源出口占GDP 的比例大于20%,人均GDP 年增长率平均小于0.5%。

弱持续性准则是用来衡量自然资源的耗减是否有用大量的实物或金融资本的补偿来防止总资本的下降。资源耗竭与经济可持续性。

26.什么是污染逃避假说?什么是波特假说?陈述相关的观点和研究结果。

污染逃避假说:一个国家严格的环境管制会鼓励国内生产设备向环境管制较宽松的国家 迁移,或者鼓励从较宽松的国家进口产品。

很多专家(例如Dean,1992,和Jaffe,1995)发现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污染逃避假说,因为控制污染的费用只占生产成本的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并不是公司选址或贸易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波特假说:处于严格管制地区的公司能产生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劣势。严格的环境管制迫使企业创新,而且创新企业更具竞争性。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篇6

2012年GDP增长目标自2005年以来中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的预期增长目标首次低于8%,定为7.5%。温总理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在关注GDP增长目标下调的同时,还特别指出,要全面做好2012年的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段讲话关键词 “稳增长”备受关注。可以看出

回顾历史,自1978年至2011年的34年时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达到9.8%,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世界奇迹。但与此同时,在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根据相关资料提供的信息,以往中国GDP增长中,至少有80%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只重经济,忽视环境,过度追求产值,不仅使环境和资源承担过重负荷,同时也使得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重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在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上,从“保增长”转变到“稳增长”就更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

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也暗示出中央决策层坚持科学发展的坚定决心,其象征意义更加值得关注。以往片面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可能将真正开始淡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保八”、“保九”这样的表述也将被“绿色GDP”、“科学GDP”所代替。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粗放型增长之后,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项。2012年GDP增长目标的向下微调正是反映了最高决策层的这种战略转变理念。只有实现这种转变,才有可能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但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的经济状况与政策走向一直牵动着全球神经。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加之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速近3年来首度跌至8%以下区间,外媒普遍对中国今年下半年经济感到悲观。中国高层这次会议也特别提到,要增强忧患意识,应对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不少市民对中国经济状况与未来发展持担忧状态。

其实,对经济增速下滑无须过于恐慌,要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由于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强劲势头,外界因此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对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抱有莫名恐慌情绪。其实,世界经济处于大调整或较长期的低迷之中,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速已属不易。更何况经济增长也有周期性,如同当年日、韩高速增长过后一样,势必要面临一段时期的盘整。正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秘书长所言,“我们应该允许中国经济有一个软着陆”。其次,中国的调控政策应保持相对稳定,转换频率不能太快,力度不能过猛,防止通胀、通缩急转。

中国的作用更多是保持亚洲经济的稳定,这就需要用稳定的政策来实现“稳增长”。而对世界来说,也需要用稳定的心态看待中国,既不要因为亮丽的经济数据将其视作全球经济的“救世主”,也无须因为经济增速稍稍放缓,就大呼“衰退”,而应该关注蕴藏在数字背后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深层次改革。

而且经济增长的核心应该是手段,而不是目标。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的是提高人们福祉的目标,包括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环境等等。知道目前的下滑一定程度上与调控相关,经济增长可以因为调控而下行,必然也能因为调控而上行。其次,我们还应认识到,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充足,短期风险不会影响到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比如城市化,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刚过50%,按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至少还可

以持续20年;比如在中国巨大的地区经济差距及其背后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人口资源差异背后,产业梯度转移将持续产生巨大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构优化效应;比如随着社会保障的逐渐完善及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教育、科技资源和成果,为未来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此外,进一步改革开放和政策调控的空间还很大,因此而释放的经济效率可以很高,比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消费的进一步推动;比如垄断行业改革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促进;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逐步实施既增加需求,又提升整体经济的效率水平;比如通过加大对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民生工程领域的投资可以带动整体经济的回暖等等。

在正确看待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正确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地改善措施。我认为中国当前面临的真正问题在于缺乏投资需求导致的经济下滑,并非简单的产能过剩,而是生产过剩。因此,无须继续加大政策宽松度,重点应更多地还应放在改革方面。

生产过剩是由于分配不均造成的。一方面生产能力大量积累;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太低,缺乏购买力,二者相叠加导致了大量生产能力的过剩。即巨大的投资需求没能与最终消费形成良性循环;而传统的投资和外贸出口形成的循环又被金融危机打断,这就导致目前中国经济的每个循环都不畅通的局面。鉴于此,中国接下来要做的,并非通过降低利息或者放松银根扩大投资,而应更多地通过改革的办法,包括减税、调整收入分配、落实社会保障措施等各种政策切实提高居民的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信心。只有真正把消费刺激起来,才是中国未来的出路。继续扩大投资只能进一步增加供给能力,使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严重。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篇7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伴随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而目前由于工业粉尘, 汽车尾气等所造成PM2.5过度排放, 导致雾霾天气日趋严重,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合理地考虑环境约束, 综合评价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 重构科学的政绩观,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全国经济绩效的评价主要有如下相关文献, 如朱承亮等 (2011) 使用随机前沿法对1998年-2008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其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处于技术非效率状态, FDI与对外贸易对效率改善有显著促进作用。在非参数的DEA模型中, 主要有两种方法测度效率, 一种是方向型SBM度量方法, 另一种是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ML指数) 。田银华 (2010) 运用ML指数, 测度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其研究表明环境约束下我国中、东、西三大区域的TFP指数依次降低。李静 (2009) 采用SBM模型测度1990年-2006年我国各省环境效率, 其研究表明环境变量地引入明显降低了中国区域平均效率水平;刘瑞翔等 (2012) 结合SBM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指数的特点, 建立了一种新的指数对中国经济增长绩效进行评价, 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绩效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 东部地区下降趋势尤其明显。

虽然已经有大量的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绩效进行了评价, 但是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对非期望产出目前要么是采用一个或者几个, 没有考虑污染综合因素的影响; (2) 对不同前沿面而言, 没有考虑不同前沿面之间的过渡关系。本文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 在环境约束基础上, 将全局DEA, 序列DEA, 当期DEA有机结合在一起, 发展了一种新型生产率指数。

二、研究方法

1. SBM方向性距离

根据Fukuyama&Weber (2009) [5], 本文将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定义如下:

其中, 上式 (2.2) 中的 (xk′, t, yk′, t, bk′, t) 表示第k′个省份的投入和产出向量;

(gx, gy, gb) 为方向向量, 即“好”产出扩张、“坏”产出和投入压缩的取值为正的方向向量; (snx, smy, sib) 是投入、“好”产出、“坏”产出松弛的变量, 即表示投入过度使用、污染过度排放及“好”产出生产不足的量。

本文根据Cooper etal. (2007) [8]和王兵等 (2010) [9]的思路, 将无效率值分解为:

2.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构建与分解

Chamber et al. (1996) [6]发展了一种新型生产率测度方法, 即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根据Chamber et al. (1996) , t期与t+1期之间的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表示为

其中IEt (t) 表示t时刻的投入产出相对于t时刻前沿面的无效率值。IEt (t+1) 表示t+1时刻的投入产出相对于t+1时刻前沿面的无效率值。

根据刘瑞祥 (2012) [4], 本文通过如下的定义将不同边界的环境无效率联系起来。

其中GIE表示全局边界 (Dong (2009) ) [4]下得到的环境无效率值, Seq_IE (t) 表示在t时的序列边界下得到的环境无效率值, CIE表示在当期技术边界下得到的环境无效率值, TG表示技术落差, 即评价对象在两种不同技术边界测度下的效率差距。

因此, 本文的环境生产率指标定义如下式 (2.4) :

如果在全局边界下某个省份t+1期的效率高于t期效率, 则t+1期的无效率值GIE (t+1) 小于t期的无效率值GIE (t) , 生产率结果为正, 反之则为负。同理, 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两部分, 具体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LTGtt+1是与技术进步有关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若LTGtt+1为正, 则t+1期的技术落差小于t期的技术落差, 说明技术在进步, 反之则LTGtt+1为负, 说明技术在退步。

根据Cooper et al. (2007) [4]和王兵等 (2010) 的思路,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以对各因素进行细分, 进而得到式 (2.10) - (2.13)

3. 数据及变量的说明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1999-2013年各期。本文选取1998-2012年我国31个省市相关经济发展数据。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时, 使用的变量有国内生产总值 (GDPit) 、劳动力 (laborit) 、资本存量 (capitalit) 与污染综合指标 (cpollutonit) 。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便于比较, 资本和海洋生产总值都用价格指数进行换算。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计算。

污染物的数据处理采用时间序列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处理。污染物变量有9个, 分别是工业二氧化硫、生活二氧化硫、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工业烟尘、生活烟尘、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生活废水中化学需氧量。

三、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实证分析

1. 时间维度的指数分析

从图1可知, 全局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LTFP) 和序列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LSE) 呈现相反的趋势, 这说明全局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上升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造成的。从图2可知, 从LTG可知, 除1999, 2007, 2008年外, 其余的年份都是技术进步的状态。

从图1与图2还存在一个现象, 从2001-2005年, LTFP, LTG呈上升状态, LSE先上升后下降, 而且在2005年下降程度很大;从2006-2011年, LTFP, LTG呈上升状态, LSE先上升后下降;这其中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受政策影响显著, 因为2001和2006年分别是“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而2005和2011则是“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的收尾年, 这其中隐含着在收尾之年必须要加大投入实现预定的目标, 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靠技术的推动。然而这技术在中国也主要是通过购买获得, 并不是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技术进步。

2. 地区维度的指数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受政策的影响显著, 接下来对于地区维度的分析将重点分析从“十五规划“以后的时间段进行分析。从表1可知, 东、中、西三大区域在“十五规划”以后都呈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趋势。全国年均上升0.95%, 其中东部地区年均上升1.71%, 西部地区年均上升0.54%, 中部地区年均上升0.16%, 可见各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幅度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东部地区发展的速度依旧快于其他区域。

从LTG的角度分析, 全国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7%, 其中东部地区增长2.4%, 西部地区年均增长0.73%, 中部地区年均下降0.64%;但是从LSIE与LCIE的角度分析可知, 三大区域的LSIE与LCI都是为负数, 这说明与效率相关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十五规划”以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依靠的是技术进步而非自身投入产出结构效率的改善。

从各要素分析, 全国、东部地区主要是由于非期望产出与劳动的环境全要素提高带动整体经济的运行。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缓慢主要是由于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在下降。

四、结论

本文结合不同前沿面之间的特点, 发展了一种新型生产率指数, 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1)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造成经济发展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污染, 因此减少污染的排放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2) 我国经济发展受政策影响显著, 应改变以“GDP”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观念, 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技术进步。 (3) 东、中、西三大区域在“十五规划”以后都呈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趋势。全国年均上升0.95%, 其中东部地区年均上升1.71%, 西部地区年均上升0.54%, 中部地区年均上升0.16%。 (4) 与效率相关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与技术进步相关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 “十五规划”以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依靠的是技术进步而非自身投入产出结构效率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朱承亮, 岳宏志, 师萍.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 05:3-20+93.

[2]田银华, 贺胜兵.环境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再估算:1998~2008[J].系统工程, 2010, 11:51-58.

[3]李静, 程丹润.基于DEA-SBM模型的中国地区环境效率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8:1208-1211.

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篇8

关键词:面源污染;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22;X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477-0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粮棉油、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农牧渔业增加值3 258.11亿元,人均纯收入5 224元。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也给人们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构建计量经济分析框架,对于探讨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指出,收入不均现象会随着经济增长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U”形结构,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此后,经济学家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增长,大多数环境污染源会导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达到某一收入水平(拐点)就会停止下降,拐点以后,更高的经济增长会改变环境质量下降的状况,即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收入增长与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这就是真正意义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Moomaw等认为,经济发展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使洁净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从而降低污染水平。Boyce认为,市场存在失灵,如果政府行政目标从发展经济变向保护环境,并加强管制,会使拐点提前到来。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拐点到来时所对应的收入水平会有所差异。张峰等运用VAR模型对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演进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增长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2]。李波等通过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动态耦合发现,农业经济增长会加剧面源污染[3]。可见,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但很少有学者从种植业与畜禽养殖的角度进行经济增长计量分析。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95—2010年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对面源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数据描述

1.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

种植业面源污染选取化肥流失量、农药流失量、农膜流失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计算1995—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中化肥流失量、农药流失量、农膜流失量,计算公式如下[4]

2.3.1 化肥流失量

化肥流失量回归方程为:Y=92.508 38+0.165 015X-0.000 011 8X2+ε1,相关系数为0.929 56,参数在0.001水平下通过线性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化肥流失量与人均GDP呈现倒“U”形结构,拐点出现在人均 6 992元处,2010年河南省人均GDP为4 802.4元,说明真正的拐点还没有到来,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单位耕地的化肥流失量还会不断增加。《2010年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指出,经济作物的施肥强度要高于粮食作物,例如产量在300~400 kg/hm2的大白菜(仅施化肥),氮肥建議施用量为 1.4~1.87 kg/hm2,磷肥建议施用量为1.2~1.53 kg/hm2;产量在400 kg/hm2以上的小麦,氮肥建议施用量为0.93~ 1.1 kg/hm2,磷肥建议施用量为0.53~0.67 kg/hm2[6]。由于经济作物的收益高于粮食作物,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种植结构中蔬菜、瓜果类经济作物的比重不断增加,化肥投入的增加导致了更高的化肥流失量。

2.3.2 农药流失量

农药流失量回归方程为:Y=6.705 973+0.002 711X-0.000 000 197X2+ε,相关系数为0.94,农药流失量与人均GDP呈现倒“U”形关系,拐点在人均GDP 6 881元处,说明随着经济的增长,农药流失量还会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河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作物在整个种植业中的比重高达68.4%,因此农药流失量拐点的到来快于化肥[6]

2.3.3 农膜流失量

农膜流失量回归方程为:Y=-1.310 482+0.005 305-0.000 000 439X2+ε,相关系数为0.96。结果表明,农膜流失量与人均GDP呈倒“U”形,拐点出现在人均GDP 5 424元处,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农膜流失量即将达到拐点。这可能是由于2005年河南省落实了建设优质温棚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生产区等政策有关,再加上河南省农村试点由政府出资建造水泥钢筋结构温棚,由农民租用的政策,大大刺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可降解农膜使用范围的扩大,农膜流失量很快会呈现递减趋势。

2.3.4 畜禽粪便排泄密度

回归方程对于变量的解释程度较低,说明人均GDP与畜禽粪便排放量之间还有其他的变量来解释,拐点出现在人均GDP 3 136元处,畜禽污染的转折点较低。可以预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规模化养殖畜禽污染处理设施的逐步完善,农村畜禽污染情况将有所改善。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农业经济增长与种植业、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依赖于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又会反作用于环境。因此,针对河南省农村面源污染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加大补贴力度,减少种植业面源污染

全成本原则认为,所有的环境资源使用者均须对各自发生的全部成本付费。政府可以试点农资销售点“押金-退款手段”,强行要求相关人员支付“处置或回收产品附加费”,增加押金退还或回收废旧物质时运输、储存等中间环节的补贴,提高农民收集、返还有毒有害物质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农业类大学技术创新的补贴,提高研究人员研发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可降解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积极性。

4.2 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农作物中蔬菜类农作物对化学农资需求量最大,因此,应优先减少对化肥、农药、农膜要求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为市民提供精品、高质量蔬菜的同时,减少面源污染;积极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在恢复粮食生产的同时,减少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大力发展园林花卉、林果、茶叶、中药材、油料、棉花等绿色产业。

4.3 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

长期看来,河南省人增地减的趋势难以改变,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有机农业,生产高品质、无污染的有机产品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力發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4.4 降低畜禽污染排放量

政府应加大对畜禽养殖业的补贴,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加大科学化畜禽养殖管理,提高养殖场畜禽排放的无害化处理率及资源化率;加强养殖场与有机肥厂、农场的合作,促进有机废物循环利用,实现畜禽粪便的能源化、肥料化。

参考文献:

[1]陶爱祥.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淮安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81-19183,19202.

[2]张 锋,胡 浩,张 晖. 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80-85.

[3]李 波,张俊飚. 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动态演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4):5-9.

[4]李湘林,颜建军.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郴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研究[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20(2):53-57.

[5]赵连阁,徐建芬,王学渊. 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验证[J]. 浙江农业学报,2012,24(6):1079-1085.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篇9

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联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经济的快速增长最为明显的就是三次产业之间配比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变化.反过来产业结构的变动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累积性的作用.因此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累积性的、双向循环式的.作用机制.深入分析和把握这种联动关系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且对于国家宏观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 者:胡晓鹏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上海,20 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年,卷(期): 18(4) 分类号:F121.3 关键词: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联动效应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篇10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2-03-19浏览次数: 1586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今天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中国和世界:宏观经济与结构调整”经济峰会上表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将由以出口和制造业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消费为主,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前30年高速发展中出现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趋势会出现很多新的特点,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平稳过渡。

刘鹤分析指出:“首先是工业化将出现新的特点。”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市场条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加快,传统制造业受到土地、水、能源、空气质量等资源环境因素制约,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空间和弹性会加大。展望未来,中国工业化特点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服务业的比重有较大提升。制造业内部将会出现以生产适度集中和专业分工深化为特征的供应链调整,绿色低碳增长模式将受到鼓励,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满足内需的生产能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化趋势仍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刘鹤说。到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6.8亿,城市化比重从1978年19%左右上升为2011年的50.5%,中国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可能达到60%左右,到2030年达到65%左右。在这个进程中,城市化格局和形态将出现新变化,最主要的是中国中西部地区会形成若干新的中心城市。随着城市人口增加以及伴随人口老龄化和劳动人口中独生子女比重上升,中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将大幅提升,规模巨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出现和形成的消费需求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乃至全球市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刘鹤认为,未来中国会继续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但国际化的内容也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国际收支走向基本平衡,这将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变化相互适应。一方面中国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继续保持出口大国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将根据在全球经济中的新定位实现从出口引资大国向市场进口投资大国转化,将为世界经济平衡复苏做出重要贡献。“我们将承担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更公平方向发展。”

刘鹤说,中国的市场化过程仍将继续,未来的改革也将加快,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观念,按照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深化。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进程中,信息技术的渗透扩散和应用将对中国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加快转型。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篇11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成本控制

一、前言

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尤其是在一次性资源的使用上,如果不采用有效的管理,则会增加社会健康成本,使得经济增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因此,必须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二、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的关系

1.经济增长与环境成本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环境成本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环境承受力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工业革命作为新经济发展的起点,工业革命改变了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在经济发展中扩大了技术的应用,由此,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另外,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不可忽视,工业废气、生产垃圾使得工业聚集于环境恶劣,且由于大气、海洋处于流动的状态,使得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蔓延性,扩大了成本的同时,也使得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大大提升。但是,综合社会的发展水平来看,经济增长与环境成本的关系应当是互相促进的,没有经济发展,社会效益低下,资源管理以及环境保护工作就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使得环境成本难以控制;如果不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不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则使得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制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违背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会造成经济的反增长,同时也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使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2.经济增长与社会健康成本的关系

社会健康成本是指生态成本、制度成本、安全成本等多方面成本的综合。社会健康也称之为社会的适应力,作用于社会的个体,能够适应于当前社会的变化,能做出正确的生存选择。人类发展正是基于对生存的渴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健康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人类在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作用开始发生转变。经济增长与社会健康成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增长提高了社会健康成本。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除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外,在精神方面也有巨大的需求,这就使得各项指标得以产生,最为基本的就是幸福指數;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挑战,为了有效改善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同时加强了社会群体对降低社会健康成本的参与力度,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等用以制约公民的违法行为,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如社会福利制度等等,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平衡的有效措施

1.正视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社会健康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正视发展现状,要以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的发展问题为根本目的,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健康造成的影响,规范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对国民的生存状况以及发展问题加以研究,对经济增长进行全面的评估,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容易造成社会发展的局限,影响了当代价值观的构建,我国基于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以及对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深刻反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我国应当鼓励发展科学技术,以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尤其是环境资源与保护工作方面,通过加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作用于经济增长中,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3.建立环境和社会健康保障体系

由经济增长引发的环境和社会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逆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治理程序,才能实现环境的自我恢复。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必须要为后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建立环境和社会健康保障体系,增加对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管理的投入力度,重视健康的发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实现成本的有效降低,实现经济收益的增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正视发展现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建立环境和社会健康保障体系,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的平衡,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才能实现社会健康成本的降低,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红倩,王志涛,赫永达.污染密集型产业承接增加居民健康成本支出了吗——基于中西部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2(09):15-26.

[2]陈思霞,薛钢.地方环境公共支出如何影响了经济增长?——技术效率与健康资本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4,01(05):173-181.

上一篇:和陌生人交谈的礼仪下一篇:PS基础工具全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