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经济效益(共12篇)
环境与经济效益 篇1
0 引言
早期关于内生增长的模型(Romer,1986;Lucas,1988)[1,2]表明,当股票产生实际的外在性,环境会引起干涉而使外在性内向化从而增加经济增长的比率,如果政府资助私有供应者[3],只有供不应求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他们则明显高于放任政策。
本文介绍环境污染的具有被压制效应的外部性,不仅仅单独涉及到消费量,而且也涉及到环境的质量,很多研究这些问题的经济学家Groossman和Krueger(1995)[4]发现每份所得和各种各样类型的污染之间的反向U性关系,它们的迹象被限制于Sleden和Song[5]所做的有关工作中,John和Pecchenini(1994)[6]研究一个重叠产生的模型关于初期共同对他们自己征税以获取改善环境的投资,后来,Nancy L Stokey(1998)研究关于三个污染里理论模型的增长的限定也表明征税和策划的凭证有正比的优点。
1 模型
假设一个经济具有无限生长的典型代理,那么它的参数选择假定为:,其中ρ是折扣,当(ρ>0)时,U(c,P,)随着c的减小而增大的,但是它随着P和的增大而增大,这里c是消费量,P是代表人为污染而代表经济中自然形成的平均污染,即客观污染,每一资本生产函数定义为:y=f(k),其中k是某一典型企业的资本库存,资本收益总数定义为:k=y-c-z-δk,其中z表示某一典型企业用来控制污染的资金,δ表示资本收益跌落的比率,自然污染函数定义为:p=g(y,z),其中g(y,z)随着y的增加而增加,随着z的减小而减小,这样便完成了模型的基本建立,在接下来两个部分,我们将用一个特殊的例子陈述一个解决一些动态最优化问题的外在方案,使长远增长率和福利的比较变得更明显。
2 基准情况:放任政策
等式(4)表明增长率随着A的增大而增大的,而随着β和ρ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ρ的增大意味着私有折扣有对更大的范围有后期效用而产生的直觉,这样将导致节省较少而使经济将增长变慢,当β增大时,意味着污染的外在性更低,所以私有个体将更多地投入资金来控制污染,这样一来经济也将增长放慢,但是根据等式(6),我们可知当β增大而福利则将提高,在放任政策下,既然污染中负作用的外在性并没有被内在化,投入资本来保护环境的私有个体数将少于社会需求量,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政府行为的争论。
3 小结
放任政策下的经济增长率最快,回顾发达中国家的发展进程,只有寻求经济增长率,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严重且对人民生活非常有害。本文不足的地方有待进一步考虑政府采取一些方法来保护环境,所以上面的结论对发展中国家非常有用,在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率和维护环境成了两个主题,怎样平衡两者在环境污染的外在性中显得非常重要,政府的正确干涉将增加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86,(94):1002-1037.
[2]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es,1988,(22):3-42.
[3]Nancy L Stokey.Are There Limits to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Review,1998,39(1):1-31.
[4]Grossman G M,Krueger A 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53-377.
[5]Selden T M,Song D.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Is There aKuznets Curve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147-162.
环境与经济效益 篇2
基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容量分析
指出了社会福利应包括经济福利和环境福利.在环境-经济复合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外部效应内在化的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通过分析认为企业生产应该将经济效益与环境容量相结合,政府根据环境容量(自净率)来调节污染税,并进行公共投资决策.
作 者:陈祖海 熊焰 Chen Zuhai Xiong Yan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4 刊 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5(2) 分类号:G0 关键词:环境容量 自净率 经济增长 最优污染税
2011:经济环境政策与指标 篇3
从有利条件看,首先2011年世界经济仍可维持温和复苏的态势。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较2010年有所放缓,在4%左右。
其次。全球通胀压力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展望下一年度的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发达国家产出缺口较大等基本面因素并不支持明年价格大幅上涨,但货币和汇率因素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总体看,明年出现2008年那种价格失控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国内发展环境十分有利于增长。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积极谋划发展,项目储备与准备情况良好。经过多年的准备,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大规模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正在展开。产业转移趋势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现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加快创造出新优势产业。消费的环境和支撑条件可望进一步得到改善。以上这些因素对2011年的投资和消费增长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尽管今年继续实施了大规模一揽子刺激计划,2010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预计还会降至1%以内,国债余额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合计也只占GDP的40%左右,两项指标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其他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国家。
从不利因素看,首先是外贸环境和今年相比有所恶化。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放慢,将带动贸易增长同步放缓。特别是随着危机后库存回补等因素的消失,2011年的贸易增长将比经济增长回调的幅度更大。从政策环境看,危机后各国出于保护本国就业的需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产品出口将面临更高的贸易壁垒。重启人民币汇改进程后,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强,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也会对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是现有调控措施的滞后影响将逐渐显现。今年所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如房地产市场调控、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治理产能过剩等,都有一个落实实施的过程,其对投资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滞后期。2011年现有调控措施的滞后影响不容忽视。
第三是通胀压力未完全解除。需求方面,前段时期货币信贷总量快速扩张的影响仍需一定时间来消化,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经济增长需要较高货币信贷增长支撑的局面,货币信贷的较快增长对通胀而言始终是一个大的风险因素。供给方面,今年以来工资水平大幅上升,各地工资上升幅度在20%-30%左右。预计工资上升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业影响有限,但工资上升对劳动生产率不高的服务业和农业将会产生较大影响,服务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可能进一步上升。
第四,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预计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和污染排放标准,限制排放的污染物种类也会增加。由此,一些地区的发展空间和排放空间将受到压缩。
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分析
在政策方面,考虑支持经济增长和应对可能的风险因素的需要,政策可能继续维持中性偏松的取向。我们预测2011年GDP增长率为9.5%,较今年略有回调。主要受基数和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2011年经济总体走势将呈现前低后高态势。预计一季度为明年增长的谷底,随后增长率将逐季提高。
综合考虑明年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2011年三大需求将呈现出口较大幅回调、投资小幅回落和消费基本稳定的格局。
首先,出口面临的不利因素较多,主要有短期反弹因素减弱、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升值与波动加大、生产成本上升等。我们建立了主要考虑全球经济和汇率影响的模型,根据此模型我们预测2011年出口增长率约为15%,比今年回落11个百分点。而主要考虑国内需求和汇率影响的进口模型则预测进口增长15.5%。
其次,在消费增长方面,2011年支持消费增长的有利条件仍较多,消费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的可能性较大。这主要由于:一是就业势头良好,全国很多地区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二是工资特别是消费增长潜力较大的低端劳动力的工资上涨幅度较高;三是鼓励消费将是长期的政策取向,政策环境也将越来越有利于消费的增长。
当然2011年消费增长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如刺激政策效应递减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的不利影响。此外,信用环境差、产品质量与安全是长期存在的不利于消费发展的因素,短期内不易消除。总体而言,2011年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的可能性较高,我们预测全年消费增长18%左右,基本与今年持平。
第三,在投资增长方面,“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投资热情、中西部经济发展加快、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将对2011年的投资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今年调控措施的滞后影响、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和治理产能过剩等因素,又会对2011年的投资起到制约作用。综合这些因素,我们预测全年城镇固定资产增长22%左右,比今年回落1.5个百分点。
国际经济环境与我国对外经济战略 篇4
我国与国际经济环境相容的方面
虽然国际经济秩序存在不合理之处, 但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格局客观上要求国际经济往来尽可能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市场以及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 各种要素组合形成生产力, 在短期内显著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国际贸易。我国出口长期保持快速增长,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附加值不断提高, 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得到发挥, 新的比较优势不断形成。进口快速增长, 大量国内短缺的技术设备、中间产品以及能源矿产资源产品输入, 支持了国内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国际投资。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外资本、技术、市场与我国劳动力优势相结合, 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制造能力, 有效提高了我国在全球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拉动了经济增长, 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
国际金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 在国际金融领域并无一个成文的、规制性的制度体系, 开放竞争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美元的地位并非法律授予, 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种货币都可以通过竞争提高国际地位。国际货币体系并不排斥汇率管制和汇率干预, 各国拥有较为完整的汇率主权, 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灵活调节资本项目开放。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 我国实行金融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外资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过度膨胀。
国际合作。发达经济体主导国际合作的能力大大下降。多边合作框架基本稳定, 各种区域及双边合作蓬勃发展。我国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国际合作框架下, 继续采取类似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投票权的方式, 追求在多边机构中权力份额的逐步提高, 同时在双边区域合作领域寻求更大突破。
我国与国际经济环境存在矛盾的方面
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后来参与者, 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 在一些方面与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存在矛盾。在发展方向方面, 我国更多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很少能够按照本国利益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利益分配方面, 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国家是最大赢家, 它们一方面通过传统贸易和投资渠道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通过对国际金融领域的控制, 以表面上合理、文明的方式攫取财富。
国际贸易领域的歧视和盘剥依然存在。一些国家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在高技术产品、军工产品出口方面对我国实施严格限制。国际能源矿产资源产品贸易存在的寡头垄断局面, 严重损害我国贸易利益。在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出口领域, 贸易纠纷不断, 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对供应链的控制左右价格。
资本流入与流出之间存在明显利差。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国高额贸易顺差局面,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通过生产环节积累起来的外汇资产经过投资渠道回流到发达经济体。在此过程中, 发达经济体投资我国的资产收益率远高于我国外汇储备对发达国家主权债务的投资收益率, 发达国家就此实现“体内损失体外补”。随着欧美国家债务危机的发展深化, 各种债务硬性违约和通货贬值等软性违约的发生在所难免, 我国通过生产环节积累起来的财富存在通过金融渠道流失的风险。
对外直接资本输出受到诸多限制。对外资本输出是抑制进口能源矿产资源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避免外汇资产实际价值损失、改变中外经济关系格局的关键环节。有关国家恰恰在这一领域对我国实施各种限制。其策略是:限制主权财富基金的活动;加强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并购的审核;吸引中国资本以间接投资方式被纳入其资本集团;制造“新殖民主义”国际舆论, 甚至通过战争手段改变国际关系格局, 破坏中国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
国际金融领域权力重新分配进程过于迟缓。按照目前我国在IMF等机构份额增加的节奏, 在可预见的未来, 我国不可能获得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权力。发达国家不断要求中国承担义务, 如购买IMF债券、加入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等, 但不打算在权力框架方面作出实质性让步。
围绕气候变化等议题试图让我国承担超过我国发展阶段的责任。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国外非政府组织避而不谈传统工业化国家在碳排放存量方面的历史责任, 要求我国承担过多义务。与此同时, 又在风能、太阳能等节能环保产品贸易领域设置新的贸易壁垒, 试图阻碍我国相关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对策与路径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判断外部经济环境是否适合的基本依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对于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某些重大失衡, 如果其在一定时期有利于提高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解决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则应在一定范围内承受。
国际贸易领域。我国应积极提倡自由贸易, 尽量利用国际治理方面的现有安排维护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享有的利益和权利。着力倡议消除能源矿产资源产品贸易领域的国际垄断, 推动这一领域贸易的市场化和自由化, 通过长期贸易协议锁定供货关系;通过逆周期市场操作建立更大规模储备;将资本输出与原料输入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控制所有权保证获得权, 减少价格波动风险。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稳定现有利用外资政策基本框架, 发挥国内区域间要素成本差异优势, 引导外资存量在境内实现梯度转移, 尽可能延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命周期。在增量外资方面, 实现利用外资重点从量到质的转变, 引导制造业外商投资结构升级, 积极稳妥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 建立健全基于国民待遇的内外资法律法规体系,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同时, 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境外投资项目。
国际金融领域。支持以特别提款权为样板创设超主权储备货币。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 采取货币互换承诺等手段支持中小国家货币与人民币挂钩。与IMF、世界银行等机构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 扩大我国持有的股权。大力推进各种类型的对外直接和间接融资。建立一到两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官方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支持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继续完善审慎金融监管, 有效管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
国际合作领域。在全球多边机制中, 尊重联合国系统的传统机构。区域性合作应成为我国参与构建国际经济秩序的重点:一方面, 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 不排斥新的倡议;另一方面, 坚持我国在相关机制中拥有与经济实力相称的地位, 反对某些国家“搭好架子、再邀请中国参加”的做法。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全球主要经济板块之间的宏观政策协调不会取得值得关注的进展。我国应围绕对外经济失衡的焦点问题, 根据具体需要自主确定解决进程。综合采取多种政策工具, 争取“十二五”期间自主实现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实现资本项目国际收支逆差, 逐步降低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明确主张主要经济体遵守类似马约的赤字率、债务负担率等财政纪律, 主要货币发行国遵守货币纪律和货币政策规则, 防范发达国家通过软违约方式掠夺我国存量财富的风险。抓住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契机, 要求债务国向债权国提供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贸易环境, 建立基于实际购买力或实际资产的债务抵押担保机制。大幅提升财政稳健、货币稳健的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 篇5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成绩:
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
摘要: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并且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
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方面。
关键词:环境 经济 发展
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
近年来,环境问题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并不是环境问题有多有趣,而是它真真正正的来了,带着强大的灾难来了!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并且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
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
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方面。
这些问题将对经济发展造成致命的伤害。
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
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
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 会给人类带来如下的危害:① 50%以上的陆生植物,如土豆、瓜类、番茄、甜菜等,产量会急剧下降;森林草地衰退,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②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浮游生物受到危害,导致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使生活在浅水里的鱼类和贝类很难生存③使人工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加速老化,如建筑物、喷涂、包装等物质老化,使其变硬、变脆、缩短使用寿命,并能使接近地面的有害臭氧浓度增加,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可引起光化学烟雾污,④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摘自《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这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第四点: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又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与基本类似,都是人类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造成的。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人类的的生活环境急剧恶化。
这一切看似都是单纯的环境问题,但其实他们都与经济有很大的关系,首先,臭氧层的破坏使得一些农作物的产量急剧下降是,使得海产品的产量也急剧下降。这样的话就会打破原有的价格平衡,使得市场混乱,市场秩序严重被影响,从而使得经济受到影响。这还只是从一个点上看,总的来看,全球变暖产生的问题更加严重,人类的生活区域被缩小,一些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将会被淹没,而这些地方的人又会进入到别的地区,从而给另一个地区的经济首先造成压力。
酸雨,淡水资源短缺
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
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受酸雨危害的地区,会出现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淡水资源短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28~33亿人。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城市、工业型城市。
这些问题总合到一块儿,就是很严重的经济问题。试想,酸雨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不断破坏,使得建筑,道路,自然资源等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是一些工业地区和经济发达区,尤其是沿海城市,工业型城市,受到酸雨的破坏后,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的经济本来就不是很发达,如果再遭受一次或者两次酸雨破坏,很难想象我们的经济还能再发展起来。第二个是淡水资源的短缺,淡水是每个陆地上的生物必不可少的“食物”。现在这种食物正在迅速的减少,以至于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但即使是这
样,人来还是在肆无忌惮的浪费着水资源。水资源一旦被消耗殆尽,要想再获得是非常难的。今天、至少现在,我们的海水淡化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缺水并不单单影响的是居民的生活,对生产也有致命的影产响。要是没有水,一切的生产都是泡沫,一切的经济都是空中楼阁,用不了多久就会土崩瓦解。
资源、能源短缺,森林锐减
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地球上曾经有76亿公顷的森林,到本世纪时下降为55亿公顷,到1976年已经减少到28亿公顷。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绝大多数是对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尤以巴西的亚马逊情况最为严重。亚马逊森林居世界热带雨林之首。但现在已经被破坏成这样了,据悉,数以类计的稀有动物正在灭绝,正在从热带雨林走出来,走向不适宜他们生活的区域。那我们人类也是否会这样呢?最后把自己推向死亡。
土地荒漠化
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空气污染,垃圾成灾
空气污染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其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
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还有如水污染,大气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全球每年产生垃圾近100亿吨,而且处理垃圾的能力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处于垃圾危机之中。美国素有垃圾大国之称,其生活垃圾主要靠表土掩埋。过去几十年内,美国已经使用了一半以上可填埋垃圾的土地,30年后,剩余的这种土地也将全部用完。(摘自《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我国的垃圾排放量也相当可观,在许多城市周围,排满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污染环境。
有毒化学品污染
市场上约有7~8万种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约500余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种新的化学品投入市场。由于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连南极的企鹅也未能幸免。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
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比如重大洪涝灾害,酸雨等。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能,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寿终正寝了。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或许我们看不见,但是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这种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所以,我们必须倡导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并坚定不移的持续下去。
规避生态风险 融合经济与环境 篇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王如松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生态学博士。他自1981年以来一直从事城市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生态理论、方法及产业生态工程集成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课题,在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产业生态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生态环境是王如松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他解释说,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他认为,在城市建设乃至人类的其他各项活动中,都应该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建设之中,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这种环境与经济的真正融合才是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
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四者共同组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明是重建中国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强调,在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王如松解释说,现在,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种种生态风险,这种生态风险不一定会马上发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各种问题的集聚,生态风险会逐渐显现出来。这种风险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威胁。
城市“动脉”、“静脉”要确保畅通
现在,城市居民正常生活所必须依靠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用设施一旦因为建造时间过长而发生故障或者发生事故,将会给城市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王如松把基础设施建设比喻为城市的“动脉”。他说,如果长期管理不善,很容易导致紧急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本身可能是一般的灾难性问题,但是,由于基础设施是我们的“动脉”,它们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城市中各个方面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随之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在我国过去一段时间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网埋放混乱、地下空间的布局分工不清等现象,导致出现城市管网管理难问题。王如松说,在国外,城市的管网布局非常清楚,管网铺设都会集中在地下的几条巷道之中,检查、维修都非常方便。因此,他呼吁,随着我国各个城市经济实力的加强,我们应该逐渐地改进管网的铺设方法,尽快规范地下空间的布局,并建立数据库和管网档案,以确保对城市管网进行及时的维护、维修。
王如松把诸如垃圾排放、废水处理的“排泄系统”形象地比喻为城市的“静脉”。“静脉”同样存在风险问题。他举例说,北京在五号地铁线施工过程中,挖出了一些过去化工厂存放在地下的化学制品。这些都是原来化工厂埋放在地下保存的,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或者是工厂的搬迁、倒闭,它们早已被人们遗忘。另外,还有一些有毒、有害的垃圾,过去都是被存埋在城市周边的地区,但是随着城市逐渐向外扩张,很多过去的荒地都已经成为了新的居住区。通常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买了一块地后,只考虑地质情况是否合适于房屋建造,却很少考虑当地的土壤是否做过一些生态修复的工作。
王如松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相关的法规非常健全,在建造项目前,必须先对开发用地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详细调查这块地段原来的用途和将来的用途及有哪些潜在风险。在评估之后,有风险的必须要进行环境修复,修复合格后,才能够继续进行项目开发。他认为,这些成熟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各种风险应要尽早防范
另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工程风险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快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建筑不合格的问题。例如韩国在经过20余年快速发展后,桥梁断裂、建筑倒塌在近期频繁发生。以此为鉴,我国目前也应该对于潜在的建筑风险进行一些风险评估。王如松认为,以上各种风险的存在应该是正常现象,风险的存在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风险的存在和风险的危害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树立相应的防范意识。从政府到百姓,从舆论界到各个科研部门,都应该关注这些风险。
一般工程开始之前,都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现在,我国一些大的城市都在上马一些大型重化工建设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在开工前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很不充分。王如松呼吁,国家对这些潜在生态风险比较大的产业项目的布局,应该进行详细的评估,不一定都要建在大江、大河附近,应该考虑到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将事故的影响减到最低。
生态风险和生态安全是两个关联指标。只有让整个社会都开始关注我们的生态风险防范,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将城市发生生态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那么,城市的生态安全才能够得到最有效的保障。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成立了各种应急事件管理机构,但是对于风险防范这部分还是做得不够。王如松一再强调,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而是应该想办法如何尽量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防范意识。他建议,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如科技部,各地的科委、科技局都应该在风险的研究方面增加一定的投入,建立相应的体制来规范这方面的工作。
城市生态转型要加快步伐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管理体制上是链状而非循环式。王如松希望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生态城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生态城市在各地有不同做法,但任何一种做法都要跨越五个阶段:即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整合、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
生态卫生通过鼓励采用生态导向、经济可行和与人友好的生态工程方法处理和回收生活废物、污水和垃圾,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以便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整洁健康的环境。生态卫生系统是由技术和社会行为所控制,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维持的人与自然间一类生态代谢系统,它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居环境系统、废物管理系统、卫生保健系统、农田生产系统共同组成。
生态安全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基本生活条件:清洁安全的饮水、食物、服务、住房及减灾防灾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包括水安全(饮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系统服务用水的质量和数量);食物安全(动植物食品、蔬菜、水果的充足性、易获取性及其污染程度);居住区安全(空气、水、土壤的面源、点源和内源污染);减灾(地质、水文、流行病及人为灾难);生命安全(生理、心理健康保健,社会治安和交通事故)。
生态整合强调产业通过生产、消费、运输、还原、调控之间的系统耦合,从产品导向的生产转向功能导向的生产;企业及部门间形成食物网式的横向耦合;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纵向耦合;工厂生产与周边农业生产及社会系统的区域耦合;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艺和产品结构,硬件与软件的协调开发,进化式的管理,增加研发和售后服务业的就业比例,实现增员增效而非减员增效,人格和人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等。
生态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来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生态景观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过程、生物活力、人类影响和美学上的和谐程度在内的复合生态多维景观,。生态景观规划是一种整体论的学习、设计过程,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科学原理。
生态文化具体表现在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产方式及消费行为等方面的和谐性,将个体的动物人、经济人改造为群体的生态人、智能人。其核心是如何影响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启迪一种融合东方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境界,引导一种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生态文化的范畴包括认知文化、体制文化、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
认知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环境、管理社会、品味生态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技术、经验和系统方法,往往是从上一代传予下一代,从单个个体传至社会群体。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和环境知识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认知文化亟待普及与提高。
体制文化是协调自然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管理制度、政策、法规、机构、组织以及科技体制的开拓、适应、反馈、整合能力。传统工业文明形成的体制条块分割、环境经济脱节、生产消费分离、城市乡村分治、认知还原论占主导,决策就事论事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急需按生态学规律强化体制改革。
物态文化包括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生产文化旨在推进传统生产方式从产品导向向功能导向、资源掠夺型向循环共生型、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部门经济向网络经济、自然经济向知识经济、刚性生产向柔性生产、从减员增效走向增员增效、职业谋生走向生态乐生的循环经济转型;消费文化涉及每个人的居息、代谢、行游、交往活动以及水、气、土、生物、废弃物等环境影响方式。
文明的生态消费观倡导从以金钱为中心的富裕生活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和谐生活、从以数量多多的占有型消费到以功效优化为特征的适宜型消费、从以外显为中心的摩登消费到以内需为中心的科学消费过渡。
心态文化是人对待和处理其自然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精神境界。
环境与经济效益 篇7
——中石化积极开展燃煤电厂烟道气CCUS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 为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即CCUS提供技术支撑, 实现了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从而在世界上树立了更好的积极形象。
记者:胜利油田项目作为我国提高原油采收率的CCUS示范项目之一, 您能否简要向我们介绍一下胜利油田EOR项目的基本情况?
张建:多年来中国石化积极履行社会和环境责任, 绿色低碳正式被列为中国石化六大发展战略之一。中国石化结合企业特点, 充分发挥上下游一体化优势, 重点开展了以CO2驱油为主的CCUS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中石化在CCUS方面一直都用实际行动在履行国有大企业的职责和义务, 积极开展燃煤电厂烟道气CCUS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 为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即CCUS提供技术支撑, 实现了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从而在世界上树立了更好的积极形象。
自2007年起, 中国石化集团开展了CO2捕集和封存驱油技术研发, 并在胜利油田建成了国内外首个燃煤电厂烟气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 (每年4万吨CO2) 。该工程将胜利电厂燃煤烟道气中体积浓度约14%的CO2捕集出来, 并进行压缩、液化, 最终纯度达99.5%的CO2输送至胜利低渗透油藏进行驱油和封存, 工程于2010年9月全流程投产运行成功。中石化自主开发的CO2捕集工艺比传统MEA工艺再生能耗降低20%, 同时吸收剂损耗大幅下降, 捕集成本降低30%。截止目前, 驱油封存现场已累注CO211万吨, 增油2.6万吨, 动态封存率达90%, 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7.2%, 在实现CO2减排封存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达到社会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另外, 中石化正在开展两项大规模CO2捕集、输送及驱油封存工程的前期研究及设计:一是胜利电厂烟道气100万吨/年CO2捕集、输送及驱油封存项目, 计划于2015年建成投产;二是齐鲁石化煤制气50万吨/年CO2捕集、输送及驱油封存项目, 计划于2013年建成投产。这两个项目建成后, 可年减排CO2150万吨, 初期能满足7, 000万吨储量规模低渗透油藏CO2驱开发需要, 同时随着采出CO2的回注, 应用区域将逐年增大, 2010年末CO2总封存量达750万吨, 总封存率约50%, 同时提高原油采收率10%以上, 将产生巨大的减排和增产效益。
累积经验提供借鉴价值
——通过多年科研积累及工程实践, 中石化已基本掌握了燃煤电厂烟道气CCUS的核心工艺及技术。在胜利油田组织了较为充分的前期研究和试验工作, 为其他CCUS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记者:中石化在CCUS方面一直都用实际行动在履行国有大企业的职责和义务, 积极开展燃煤电厂烟道气CCUS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胜利油田经过近40年的开采, 大部分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 为提高原油采收率及地质埋存技术奠定了基础。通过回顾该项目的实施, 我们应从中得出何种经验和结论?
张建:中石化密切跟踪国际CCUS技术前沿, 投入大量资金与科研人员,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紧密结合上游油田企业与下游科研单位, 并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开展了CCUS系列技术研发, 建立了多项示范工程:
在前期充分调研及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超重力法二氧化碳捕集纯化技术及应用示范”和中石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低渗透CO2驱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 于2008年开展了燃煤电厂——胜利发电厂烟道气4万吨CO2每年捕集纯化工程的启动工作。2009年4月, 中石化组织国内同行专家对“燃煤电厂烟气4万吨CO2/年回收技术方案”进行了技术论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新工艺方案可行, 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随即, 中石化立即成立专项组, 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工程实施。2010年9月, 工程建成投产, 产品用于胜利油田CO2驱油, 从而建成国内外首家燃煤电厂烟道气CCUS技术示范工程, 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及相关企业的广泛关注及高度评价。
此外, 中石化还在草舍、濮城及腰英台等油田开展了CO2EOR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 并开展了松南气田天然气及中原炼厂烟道气等不同气源的CO2捕集技术研究及工程建设。
通过多年科研积累及工程实践, 中石化已基本掌握了燃煤电厂烟道气CCUS的核心工艺及技术, 为其他CCUS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尽快建立大规模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范工程, 中石化组织胜利油田于2010年伊始,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大规模即100万吨/年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驱油与封存技术开发及工程示范的相关工作。该项工作计划用时四年, 以进一步降低捕集成本、实现CO2安全经济封存、建立大规模CCUS示范工程为目标, 从电厂烟道气二氧化碳大规模高效捕集设备和药剂开发、烟气预处理、捕集工艺用能优化、CO2安全输送、二氧化碳驱封存油藏潜力评价、二氧化碳驱注采工艺、产出气CO2回收利用、系统腐蚀控制、驱油封存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关键技术着手, 攻关形成烟气二氧化碳大规模捕集纯化、驱油封存核心技术, 突破二氧化碳减排和提高油田采收率等关键技术难题, 最终建立100万吨/年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工程及驱油地质封存示范工程。项目建成后, 将成为世界目前最大的燃煤电厂烟气CCUS示范项目, 可年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 同时能满足8, 000万吨储量规模低渗透油藏CO2驱开发需要, 将产生巨大的减排和增产效益。
记者:通过胜利油田EOR项目的实施, 您认为其经验可以进行广泛推广吗?其应用前景如何?
张建:近期国家科技部提出拟成立CCUS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将组织全国十多家大中型企业、研究院所、高校开展CO2捕集技术的研发应用, 中国石化将全力支持这一举动, 履行央企承担的社会责任, 充分发挥中国石化在CCUS技术方面的优势, 推动联盟发展, 为国家的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从燃煤电厂烟气中捕获的CO2可以通过CO2驱、CO2吞吐、CO2泡沫压裂及助排压裂、稠油HDCS、CO2钻井等多种途径在油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及封存。据统计, 在胜利油田范围内, 胜利发电厂年产烟道CO2气近400万吨, 三期建设项目完成后预计达700万吨, 而胜利油田适合CO2驱的油藏储量巨大, CO2驱后可提高油田采收率10%~15%左右, CO2驱提高油田采收率技术推广应用潜力广阔。采用CO2回收利用技术后CO2封存率预计达到50%~70%, CCUS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 在CO2吞吐、CO2泡沫压裂及CO2助排压裂、稠油HDCS (油溶性复合降粘剂和CO2辅助的水平井蒸汽吞吐) 强化采油技术、超临界CO2低密度钻井流体与欠平衡钻井钻井技术的结合上, CO2也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总结问题劈波斩浪加速前进
——CCUS技术为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 尽管中石化已率先在全国建立了4万吨/年的燃煤电厂烟气CCUS示范工程,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但要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还需要进一步开展高效捕集纯化、CO2提高油田采收率、安全封存等关键技术攻关, 以实现安全、低能耗及高效益的目标。
记者:在胜利油田目前部署开展的两个CCUS示范工程的执行推广过程是否顺利, 遇到了哪些困难?请您谈谈项目执行中的感受。
张建:在胜利油田目前部署开展的两个CCUS的示范工程中, 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 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 管道输送环节。目前国内无CO2管道输送的标准、规范, 安评、环评非常困难。而在美国2001年的联邦法规的190~199部分中涉及到了有关于CO2管道操作的安全环保问题, 根据美国联邦法规的分类, CO2管道被列为是高挥发/低危害和低风险一类的, 在加拿大也有类似的规范。然而在中国, 按照2012年版《危险化学品名录》, 压缩或液态CO2属于第二类危险化学品, 与压缩天然气、液化H2S等为同类, 在管道安评审批时, 天然气管道上报安监局非煤矿山处审批, 而CO2管道工必须上报安监局危险化学品处, 提高了CO2管道输送设计标准, 同时也给工程审批带来困难。因而在管道的建设阶段, 要得到政府接受和建设手续批准, 制定有效的CO2管道规范是关键问题所在。
第二, 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迫切需要专业团队系统、长期的开展研究。在CO2-EOR项目中关注环境影响较少, 造成环境本底值的缺失。如果不抓紧开展工作, 无论从学术上, 还是从环境上, 甚至从公众认识程度上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这项工作的学科交叉性强, 研究队伍需要多学科的专业人才组成, 而且需要长期持久的开展工作, 目前没有专业的团队从事这样工作, 油田开展工作力不从心, 迫切需要一个组织和国家部门牵头, 统一协调, 系统地开展研究工作, 积累丰富的数据, 同时实现资源共享。
记者:正如您所言, 通过胜利油田EOR项目的实施, 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迫切需要专业团队系统、长期的开展研究。您认为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CCUS项目中的环境问题?针对胜利油田EOR项目, 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张建:首先对项目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识别。首先分析百万吨的CCUS项目的一些特殊性。气源CO2分压低, 含有SO2、NOx等, 目前采用MEA为主体的化学吸收法进行碳的捕集;在运输环节, 管线周围的企业和民房较多;在驱油和封存阶段, 部分CO2伴随原油开采出来, 因此CO2要回注, 注气井的深度与国内外其它项目相比更深, 约3, 000米左右。
在分析了特殊性后, 我们对环境问题及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识别,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胜利油田CCUS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在处理环境问题时, 既要借鉴国内外的丰富经验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识别环境问题, 并对其监测和评价。
在碳捕集环节一般会出现吸收剂与SO2、NOx反应, 增加药剂成本;吸收剂氧化降解产物——NH3, 含氮类VOC;废液——胺类的硫酸盐 (二次污染) 这几种环境问题, 可以分别采取碱液吸收、药剂研发时的关注和资源化协同处理的措施解决。在运输环境可能出现管线泄露风险, 可以通过模拟计算防护距离来处理。在最后的驱油封存环节中, 存在地面多相流腐蚀、地下出现气窜的风险, 可能引起的突发泄露以及地质泄露的意外, 可分别通过加防腐措施和强化腐蚀监控、气窜调控技术和地表的环境监测从而进行有效控制。
在环境监测方面, 胜利油田即将开展以下的工作:建立CO2驱油区域环境监测方法, 识别CO2封存的风险区域, 开展CO2捕集纯化、驱油与封存全流程的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为CDM方法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
记者:对于该项目以及CCUS未来的发展, 您有何建言和意见?
张建:首先燃煤电厂烟道气CCUS为新型的CO2减排和再利用的国家战略项目, 实施该项目势必要增加电厂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建议国家给予政策 (投资和税收) 上的扶持。其次, 鉴于目前CO2用于低渗透油田的开采, 在达到CO2有效封存目的的同时还要有效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与注水等常规开发比较, CO2驱油要增加原油的开采成本, 建议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第三, 拓展融资渠道, 吸收社会和国外的资金, 以尽快推进CCUS的规模化、工业化推广应用。
CCUS技术为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 尽管中石化已率先在全国建立了4万吨/年的燃煤电厂烟气CCUS示范工程,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但要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还需要进一步开展高效捕集纯化、CO2提高油田采收率、安全封存等关键技术攻关, 以实现安全、低能耗及高效益的目标。建议国家对这些方面的攻关立项给予持续关注。
在胜利油田建成了国内外首个燃煤电厂烟气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 (每年4万吨CO2) 。
通过多年科研积累及工程实践, 中石化已基本掌握了燃煤电厂烟道气CCUS的核心工艺及技术, 为其他CCUS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采用CO2回收利用技术后CO2封存率预计达到50%~70%, CCUS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环境与经济效益 篇8
1 乡镇林业分类经营的提出
在辽宁东部山区, 大部分林农对森林的经营认识仍停留在打柴、放蚕、卖木材等只获取不投入的阶段上, 由于对森林的经济意识和生态意识不到位, 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经济效益和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 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 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因此也直接影响到人工林经营和天然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 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1.1 实行分类经的好处
实施分类经营的好处在于以下两点: (1) 实施分类经营可以使林业经济走向市场。 (2) 实施分类经营可以有效解决以天然林为主的公益林管理和投入。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 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 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 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 林农分林到户的天然林成为林农无法经营的对象。
2 实施分类经营在辽东乡镇林业工作中的应用
在辽东地区, 商品林多为人工林, 公益林多为天然林。由于天然林禁止采伐, 在经营过程中, 完全可以将除蚕场外的天然林悉数作为公益林经营。
2.1 引进林业新兴技术
无数的实践证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好的林业新兴技术, 在营林时可做到事半功倍, 大大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以红松嫁接技术使用为例:
红松, 原产于我国长白山与小兴安岭, 为长绿大乔木, 树干通直, 材质细腻轻软, 纹理密直通达, 其球果外型美观, 且果仁味美、含油率高, 是珍贵的果材兼用树种。红松的年龄一般在200~300年, 多者能达到500~700年。
在自然条件下, 红松需生长80年结果, 100年以上到达轮伐期, 经人工干预也要20年才能结果。对人类而言, 因其果材兼用, 且果、材均为高经济原材料, 长时间的生长期是无法接受的, 经过人们不断实验摸索, 终于在近几年创造出红松嫁接新技术, 经过嫁接后的红松7~8年即可结果, 比自然生长的红松纯林提前10~15年。
在本溪县地区, 红松嫁接苗成品苗木的价格为5元/株, 而将常规苗造林后进行侧枝嫁接的成本为仅为2.5元/株 (其中:苗木0.8元/株、接穗0.5元/只、接穗2只/株、人工嫁接费用0.7元/株) 。
经长期的栽培统计比较得出:成品红松嫁接苗的造林成活率高达95%以上, 但因苗木成本太高, 营林早期投入很大;而将常规苗造林成活后进行嫁接, 成功率虽然只有80%, 但所需成本较低, 即使嫁接失败, 由于是选用侧枝嫁接, 也不影响苗木生长, 性价比远高于选用成品苗造林。
营林时, 选用常规红松苗造林后进行侧枝嫁接, 早期投入较不进行嫁接的红松成本要高出3倍, 以每667m2植苗166株计算, 每667m2造林成本需高出282.2元;在林木产果后, 经嫁接的林木比未嫁接的林木产果期提前10年左右, 以林地使用期为40年计算, 经嫁接过的红松林木产果期是未嫁接红松的1.5倍, 667m2总产值提高30000元。
经实践证明, 在营林的过程中引进适宜的新兴技术, 进行合理投入, 最终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2.2 提高天然林的生态效益同时发掘经济效能
辽宁东部山区土质肥沃、降水充沛, 非常适合天然林自然生长, 天然林的覆盖率占森林总覆盖率的79%以上。作为省内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辽东山区的天然林一直处于封山育林期, 禁止采伐。因此, 如何做好辽东山区的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工作, 是完善辽东山区林业经济体系的又一关键。
2.2.1发掘高品质天然林的潜在经济效能。高品质的天然林, 其林内植物种群丰富, 林间土壤质地湿润肥沃, 是天然的山野菜与中药材的生产基地, 完全可以通过人为发展林下山野菜、林下中药材等林副产品, 以提高其经济效能。在辽宁东部山区, 放养林下参、栽植林下刺五加等, 都是效益非常好的经营项目。
摘要:我国的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一直将森林永续利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和目标。在我国辽宁东部山区的部分乡镇林业, 因为经营体制不顺, 林业分类经营问题未能很好解决, 限制了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发展, 本文的宗旨就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乡镇林业,分类经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林业新兴技术的应用成果.辽宁林业科技, [M].沈阳: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出版, 2007
论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篇9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严重危机人类自身安全,危害到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完整的重要性。建设高效、公正、健康、文明的城市社会,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探求更加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模式,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学术团体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
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国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还刚刚起步,很多城市虽然意识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很多地方的领导也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观念、一种口号,现实中并没有很好地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仍然是各行其道的两张皮:一方面是国家和地方大量投入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又是许多喊着“建设生态城市”口号的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出现了更多的环境问题。这样,经济规模越大,发展越快,环境问题也可能越多。这些环境问题最终将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可能会出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恶性“锁定状态”。
二、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协调发展的涵义
2.1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不仅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承担对城市废物和废能进行同化和处理的职能。城市经济发展必将使城市与外界的物流、能流等交换日益频繁,环境负荷也随之增大,其一旦超过城市的环境容量,就构成对环境的破坏。被破坏的环境会提高经济活动的成本,治理和改善环境必然要占用经济发展资金,而且往往要付出比保护环境更为昂贵的经济代价,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又必须限制或终止某些产品的生产和某些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恶化还会引起投资环境的恶化,从而限制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容量除受到自然基础的结构、数量、质量、特征等影响外,还同时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技术、管理、替代资源等)的函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质量的替提升又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经济发展能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环境技术、治理环境积累资金,提高人类保护环境的能力;而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又能确保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为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2协调发展的涵义
“协调发展”与“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协调”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和谐一致、配合得当的关系,是描述事物之间良性相互关系的概念;“发展”则是指系统或系统内要素本身的变化过程,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概念。产值增加,产品结构的优化,都是发展的表现,而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同样也是发展的具体表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达的经济与优美的环境,则是协调和谐的表现。诚然,某一系统或要素的发展,可能是以其他系统或要素的破坏甚至毁灭作为其发展的条件或代价。显然这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发展。“协调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总体变化过程。可见协调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一种多元发展。“协调发展”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内生性”的发展聚合。
三、我国城市建设中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3.1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与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无论是产量的增长率,还是人均产量增长率,都与有效劳动的产出弹性成正比,而与不可再生资源的产出弹性成反比。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要求在生产中尽量节约资源,并且降低资源的产出弹性,但是,当今的工业化越来越多地依赖与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石油、矿产、土地等,这使得我国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受到很大挑战。面对粗放、高耗等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所造成的严峻形势,不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增长方式,从近期看,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将变得无法维持。因此,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应放在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与科技进步,走集约式的经济增长之路。
人力资本是未来社会经济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是实现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但人力资本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和专门技能的人,才真正拥有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是教育。加快生态城市的人力资本积累与科技进步,要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增强区域对科学技术的吸纳和创新能力。区域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靠教育的发展。要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使每一个公民都成为受教育的对象,努力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2)加强科技创新力度。这里的创新包括自主创新和对引进科学技术在内化过程中的二次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必须从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激发其努力创新的热情,使其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3.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按照经济学原理,最优的结构能产出最大的效益。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主要还得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推动。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对传统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在产业结构上,针对传统产业存在的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可持续增长能力弱的问题,按照“有选择地退出一批、有重点地扶植一批、有步骤地放开一批”的思路,做深做特第一产业、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做新做优第三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构筑一、二、三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地,对第一产业的调整要遵循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同时要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建立循环的生物链。对第二产业要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要求,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排污少的项目。从城市污染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布局,坚决关闭那些资源利用率低、破坏生态的小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智力和人力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国城市今后一个时期,吸收新成长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领域。今后,应着重开发旅游、文化、体育等利用闲暇时间的休闲健身产业;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业;开发提供法律、技术、财务、投资等专业知识服务的咨询服务业等。
3.3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是促进生态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重要途径,是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
而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就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清洁生产。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为清洁生产的推行提供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国家应尽快确立《清洁生产法》,并对原有的相关环境法规作相应的修改,形成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倡导、鼓励经济主体从事清洁生产。第二,加强试点示范工作。在国家已有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各地应确立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试点示范基地,积极探索推行清洁生产的相关技术指标、规程和模式,以便大范围推广。第三,突破清洁生产的技术瓶颈。清洁生产的推广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它们有足够的资金、技术力量和研发能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支持和鼓励其自主技术创新;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多数不具有独立创新能力,但它们可购买相应的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应出台相应金融政策、财政政策,鼓励中小型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四、结语
环境和经济规划的相互协调在城市发展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和明显。针对城市的特点,突出城市环境和经济的矛盾,探讨解决制定发展规划时环境和经济相互脱节的状况,这对于城市的发展及宏观的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应用于城市环境和经济协调规划的理论体系比较多,有条件进行城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但理论研究和实践要相结合,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一个完善的协调发展体系。
摘要:针对当前城市的经济规划和环境规划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规划, 环境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未能反映出其应有的地位,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 描述了城市发展规划中应引人的新观念, 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城市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
关键词:经济,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任俊清.浅谈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山西建筑.2002.12
试论经济环境与会计工作 篇10
►►一、当前环境下会计观念的发展
1.会计核算多方面发展
同其他方面一样, 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管理的进步, 会计核算也必将有较大的进步与高质量的发展。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会计核算要求制度要统一集中制定, 并且实现分级管理, 集中的全面决算和分级的辅助核算是在经济活动中要求的核算方法。我们要一个开放的系统, 开放的会计信息, 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会计信息不但要使国家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知晓, 本单位职工及会计信息也应知晓, 财务的公开才能真正实现。
2.会计管理多方位发展
首先, 由具有联系和作用的诸多要素相互结合而成, 并且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就是会计系统。其次, 要使企业的会计管理系统是真正建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步伐, 不忽视内部管理。主要形式就是责任会计, 增强企业资金的管理、企业的利润管理, 在企业上下实行目标管理, 目标必须明确、相应责任必须落实、要有严格的考核、奖惩分明。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也必须不断完善。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经济制度、模式、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环境的三个主要方面。
1.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来体现。
(1)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尽可能大的维护资本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和权益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其主要形式的国家的经济制度的本质所在。因此, 相应的, 维护私有财产就是这种会计行为的基本特征。所有会计行为, 包括会计的理论、会计的准则及政策、方法等, 都是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最大目标的。在这些国家, 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是会计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 “真实”、“公允”是会计信息的基本原则, 会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间会计团体的约束。
(2) 公有财产的利益最大, 这是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其基本特征或占较大比例公有制的国家所强调的, 其本质内涵实际上是保护社会的根本利益。这时会计服务强调更多的是社会的宏观及整体利益, 由此使国有资本得到保值和增值。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较为明显的统一性和强制性, 比如会计法规、会计方法、会计政策等。相对考虑较少的是会计本身的技术性, 政府制定的法规及制度会很强的制约企业的会计行为。
2.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两大类经济模式。
(1) 股份公司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在如今的市场下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 企业的经营理财活动应该是围绕“企业法人”的目标进行规划, 以此形成产权独立、自主分配、自主理财相配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经营者实现所有者的财富最大化来实现会计的目标。所谓管理会计, 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 形成一种内部报告制度, 即专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的一种制度, 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完善了会计体系。有权威性的民间会计制约着会计行为的规范, 企业行为也制约着会计准则, 这样不仅避免了企业的经营理财过度的受政府的干预, 也使企业更自主的选择经营对策、处理程序以及方法, 因此创造了公平竞争的良好条件, 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客观条件
(2) 政府对会计政策、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的内容制定了统一的制定, 以至于企业很少可以参与选择。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环境下, 政府掌握拥有所有权与经营权, 对企业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作为政府的下属部门, 会计主要对企业起到监督的职能。长此以往, 会计就成为了一种以报账为主的部门, 并且定期向政府提供企业的财政信息, 同时缺少了社会公众的监督力。
3.经济发展水平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着经济环境。会计提供的活动空间广阔是因为经济发达的国家经济活动内容复杂和丰富。股份公司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会计信息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至于企业的高管人员给予极高的重视, 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门技术, 广泛应用于经济业务的各个方面, 使世界成为一个高速的信息交流平台。经济环境不仅能促进会计的发展也能限制或者阻碍会计的发展。
►►三、实现我国会计工作与经济环境的互动
经济环境对会计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会计反过来也反作用于经济环境, 提供会计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的目标, 它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怎样实现经济环境与会计和谐互动,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适当干预经济, 做好规范市场经济环境的工作
我国之所以有现在的经济模式, 是因为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并结合外国市场经济的优点所建立起来的。以市场为主导, 来实现社会的供求平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 还不足以有效调节各种经济行为。所以要想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成熟的经济环境就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来合理干预, 以此来规范市场。
2.之所以加快会计的个国际化进程, 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下会计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必须跟上国际化的进程, 观察会计惯例的变化, 尽量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 以此减少因为选择的失误而给会计信息造成的不实问题。
3.改进会计核算和计量模式
一个公司的长久生存发展不仅包括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 更重要的一些无形资产, 比如:人力子钻、专有技术、企业的信誉、知识产权等, 它们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所以发展会计的重心应该转移到无形资产上。现代计量模式随着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 也逐步以计量单位、采用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缺陷也更加的突出。我们应该夸大会计信息的容量, 避免只是片面的把现行计量理解为一种计量和传递货币性活动的学科, 而把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排斥在会计信息系统之外。影响了会计学科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采用多种计量方式模式, 使得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有效、全面。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法规的变化、会计职能的增多、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 导致了很多养成照搬模式的会计人员一时难以适应的局面。所以应当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道德的修养。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应当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当中去, 减少因判断失误而造成的失真现象, 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经济环境因素, 对环境经济的认识提出新的目标, 因为它影响着一些有争议的会计项目的核算, 对于会计的认识也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上, 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经济, 可见环境经济对于会计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高景海·小议我国会计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4)
[3]雷成娟.会计与环境问题研究.科学之友, 2005, (7)
我国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篇11
伴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经济科技的日新月异,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的发展在牺牲着人类的生产环境,我们不得不重视它,因为我们生存的坏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今天的发展中我们提倡节能减排,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早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也专门提出了“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的问题,提出要进行对生产的废弃物、排泄物再利用,使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再转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使排泄物再回到生产、消费的循环中,这正是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循环经济的最早思想的萌芽,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和工艺改进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的主张和具体措施。这些思想的主张告诉我们,在我们发展生产,社会生活进步的同时要注重与坏境的协调发展。就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在世界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成功的经验上正确认识我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找出切实可行的生产发展道路,走出一条生产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道路。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状况。我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基础和现状。1、我国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的国土状况却不是最好的。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70%的国土面积全年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强烈、6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35%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等侵蚀和荒漠化严重、33%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区与荒漠区、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等等。从此资料统计显示,我国的生态环境资源毫无优势,在我国人口众多的背景下又使得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因此,我国发展的平均综合成本远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2、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展观念滞后创新意识薄弱。我国的生产整体不高,尤其是工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创新能力低下。我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式导致生态严重破坏,如森林退化、草地以及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土壤侵蚀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尤其是最近几年的自然灾害频发且危害程度增加,黄河断流、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以及水土流失等现象严重。这些情况的产生除自然因素外,我国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人为因素是其重要原因。然而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及条件上,污染速度远在治理水平之上,我国正在被迫走“三边”之路即“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道路。然而,污染总是在不断增加。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现在迫切要走出一条发展与环境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必须要走资源集约型的发展道路。
二、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如果注重经济发展可能会忽视生态环境使其遭到破坏,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则可能会制约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生产财富的积累。因此,我国要采取合理的对策和政策,在保障经济得以适度增长的同时又能够保证生态环境不惨遭破坏,使得环境与经济真正的和谐发展。
1、要发展循环经济。21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也遭到严重破坏,资源、能源供应紧缺,价格上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人们也不断的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急需要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因此,循环经济应运而生。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则较低,人均消费水平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我国向新型工业化快速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阻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变我国长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建立工业生态园区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在利用、提高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在消费领域乃至整个社会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和节约型社会。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利用,物物质在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
2、我国发展坏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加强政府调控。首先要合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政府的调控作用在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对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之间进行合理调控。鼓励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增长遵循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原则,通过征收资源税、污染罚款等方式来促进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清洁生产、合理消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要同步进行。企业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组织经济活动,安排生产。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主要从源头控制生态破坏,防治污染。要逐步完善环境法制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要有相应的法律规章作为保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我们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必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经济也迅速飞跃。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发动公众参与等手段,提高整个民族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环境与经济效益 篇12
我们不能不正视生物界在物质循环中这样一个客观过程, 有机物合成过程是, 二氧化碳+水—— (在光的作用下生成) 氧气+糖分子, 而在有机物的分解是, 糖分子+氧气——二氧化碳+水+热量。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整体。能量在它的反映过程中流动, 不能中断, 否则复杂的生理过程就要停止, 二氧化碳 (或者其他物资, 如氮氧化物等) 的产生, 也是这个生理活动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没有或者中断这个环节, 生理过程也不能实现。企业从事各种产品的生产也是如此, 除了产生一批批人们需要的产品, 也会产生其他的人们暂时不需要或者厌恶的产品。就是要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个阶段产生某个 (或者很多) 人们不需要的物资 (污染物) 。这样的物资流动产生产品的客观事实, 无论你相信他, 间或不相信他, 间或怀疑他, 它是客观存在, 根据人们现在处于的科学环境和技术支持能力还没有能力回避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事实已经表明, 那些超出现有环境科学基础之外的“水变油”、“无污染工艺”、“污染零排放”等的所谓“重大发明”“重大发现”, 都是炫耀着现代科学外衣的虚像。超出科学圭臬的标准, 总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企业生产也是如此, 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的管理也是如此。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基础除了具备必需的设备、燃料、水源、运输等外, 最为重要的维系要素是“人”, 也就是从事这个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人”。关于人的作用, 有位哲人曾经中肯地指出:世间一切事务中, 认识第一个可宝贵的, 只要有了人, 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可见, 企业管理中的关键部分还是人的因素。之所以这样理解, 就是应为生产过程中, 无论设备多么精良, 这些都是死因素, 需要一个活的力量来操作、来控制, 唯有人的因素是活的, 具有源源不断地新的创造性。这就摆出一个命题:如何发挥出企业里面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生命活力与技术潜能, 并让这个潜能与活力演化为社会财富与技术, 不仅仅需要严密地现代管理制度还需要一个机制与这个机制下衍生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来解决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这个机制与环境就是企业工人与技术人员的心灵家园“企业文化”。如何培育属于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决策者, 要把管理的风向标指向能融合人们心灵的“企业文化”, 而不是刻板、冷酷、繁纷、重复的制约规章。其他企业要如此, 环境企业所面临的构建“企业文化”的难题更多一些, 因而环境企业管理者的决策眼光也需要放的更长远。
为什么同样的构建“企业文化”的课题, 环境企业所需要解决的困难要多一些呢?这是环境企业产生、发展、壮大的特有的历史过程所决定的;为什么同样的区业管理, 环境企业的构建“企业文化”要走更多的路呢?这是环境企业生存所要求的人员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为什么一样的构建“环境文化”, 环境企业需要更加完备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呢?这是环境企业与政府管理者、广大群众、企业员工、国际国内交流、旅游、城市建设、园林建设等, 有着十分密切地联系。分析环境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特质,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地创建活动和过程, 恰如其分地结合环境文化元素, 就使得环境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有效与快捷。
环境企业在我们国家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特点是什么?回顾历史, 我们的环境企业曾经走过“社会主义国家不会产生工业污染”的歧途。在这个指导思想下, 我们忽视了由于工业发展而引起的伦敦烟雾污染、镉污染引起的疼疼病等环境事件警醒所开启的环境工业企业发展。直到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成了个人与社会的巨大困扰时, 人们在对经济与发展这样一对矛盾的认识还仍然存在着看法不一。环境企业, 发端于热心环境保护人士的职业眼光与市场判断, 有的从小作坊开始, 有的从一人设计或几人合伙开始, 这些小作坊或者个人或者几人合作都以集体或私营的面目出现。由于环境保护技术的空白, 边摸索边前进, 他们的事业命运多舛, 整个环境企业显得凋敝。乃至有了今后的大型设计院和大的公司的逐渐参与, 环境企业才渐渐出现了繁荣景象。可以看出, 起步晚, 技术老化或匮乏, 专业人员缺少, 曾经严重困扰了环境企业。构建在这个基础上的环境企业的“企业文化”, 显然是和那些历史长、管理成熟、人员之间磨合成熟的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很大区别。比如, 由于环境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就存在摸索中前进的问题, 在环境专业人士的适用于管理方面, 也有管理者的管理盲区, 不能正确区分水处理、高浓度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概念, 笼统地定义为“环境工程”, 导致用人不当, 管理失序, 人员流动的频率大, 技术人员在一个岗位上的工作周期短。个别企业还有环境工程师去管理仓库的笑谈 (管理者说仓库气味太大, 污染了, 需要专业人士管理) 。环境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 这也是构建“企业文化”的特点之一。环境企业今天所面临的是政府部门对创建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政策压力;社会发展的结果, 人们富裕了, 要享受经济繁荣的成果, 对于环境企业的治理标准和技术使用要求也日益抬高;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等。那么, 环境企业究竟该如何在与污染企业找到一个平衡点呢?这个平衡点, 政府满意吗?这个平衡点, 人民群众满意吗?这些都是环境企业决策的大前提。有了这样的大前提, 企业环境文化的建立, 就不能闭门造车, 而是要有充分的社会认可度, 社会认可度的提高, 对于环境企业文化的发扬光大是个有力地助推器。
企业文化尊重客观, 就是尊重了自己要选择发展道路。那么, 环境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 要符合我们国家、或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环境企业所走过的历史轨迹, 也要符合以当地文化背景为母体, 不断培育和养成属于自己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这个精神的力量, 决定了环境企业的未来前途取向。环境企业文化的内涵, 对于企业的发展模式, 企业的做强做大有句大地精神维持意义, 这是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与无数环境企业经营者认可的经济发展规律。
环境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完善过程是缓慢的, 环境企业文化的建立须臾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规章支持。之所以说它是缓慢的, 是因为一种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 要密切地与企业第发展相联系, 二者结合为密闭可分的整体。回顾环境企业走过的道路, 多皆源于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无论经过了多少艰难曲折, 最后都会产生属于他们自己的企业文化特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湖北某设计院的环境工程研究所在走上市场后, 迅速掌握了当时国内几项先进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并在这个技术的基础上承揽环保工程。他们取得的成功范例, 一再证明不是他们的技术工艺而是他们研究所数十年以来形成的办事风格和那种“儒商”文化底蕴。之所以说需要管理者的管理规章支持, 是因为企业文化诞生甫始, 内容不完备, 操作性差, 对于企业管理、生产、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满意度等的影响环比较弱, 因而管理手段的扶持, 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文化刚刚诞生, 是幼弱的。这是个事物发展的规律, 企业的管理者要在管理秩序上给予重视与扶持。广州南沙“某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 占地几百亩, 员工数千人, 年收益十数亿, 刚刚起步时, 他们的决策人给企业定的基本原则是“诚信、发展、环保、为民”。“诚信”的前提下, 他们放弃了与附近水泥厂之间的相互供货合同, 转而与距离较远的另外一家公司。有了“为民”的企业发展宗旨, 他们企业在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的同时, 基本上达到了企业本身的废物“零”或少量的达标排放。不仅为珠三角广大地区提供了消除污染的条件, 也为自己的发展开出一条坦途, 企业经营者多次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领导的接见与表彰。建立在“诚信、发展、环保、为民”基础上的花茎企业文化也得到了管理者和员工的肯定“老板很有人情味、老板娘也很有人情味”。工人心情舒畅, 技术人员的跳槽现象也鲜有发生。围绕着“诚信、发展、环保、为民”开展的各项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有声有色。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让这个远离城市、远离交通线的“废弃物处理中心”环境企业, 尽管它是民营企业, 没有户口、职称、劳模等政府行为的保障, 还是能把广大员工的心联系在一起与企业共发展、共繁荣。一些老员工在回忆企业创建阶段的经历时感慨:假如没有老板用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把大家的心栓起来, 企业可能在创建有起色之后就解散了, 那会有今天的光景。可见, 这个看不见的“绳子”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绳子”是什么?是那个建立在“诚信、发展、环保、为民”基础上的企业发展文化与内涵。最为重要的是, 他们在一起经历严酷风雨, 一起达到了富裕的彼岸。这其中需要在管理上排出的内外经济利益方面的干扰, 不知要有多少、有多复杂。
构建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环境企业文化不能苛求在一个晚上就能达到完善臻全, 但是并不是遥不可及, 关键是如何经历这样一个构建过程, 也就是说环境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人为设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养成的, 那些只能实现一时繁华, 昙花一现式的企业文化行为, 对于企业文化的构建、员工的企业依附认可心理的养成是有害的, 也是应当摈弃的。扎实有效地企业文化创建, 起到的作用是长远的, 具有入脑入心的社会效用。
离开企业文化创建活动规律太远的活动, 只能是劳民伤财。那么怎样能达到创建环境企业文化的目的呢?首先, 企业的决策者要熟悉自己的企业, 真心希望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试问, 企业的经营者还有不熟悉自己的企业, 不真心希望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的吗?是的, 看一看那些大大小小衰败、破产的国营、集体、私营、合资企业, 他们的决策者其实质是没有把真心献出来, 而希望企业发展啊!其次, 爱护员工, 不是口头上的表达, 不是行为上的做秀。木有杨柳榆柏, 人分三六九等, 是指的木材与人一样, 性格、质地 (本质) 是分类的。企业的决策者从性格上来讲也是如此。那些热烈、真诚、务实、睿智、豁达的决策者, 很能赢得员工的心, 而心存他愿, 表面又可以做作的表现, 不仅不能赢得员工之心, 甚至会走向他的方面。记得有年春节, 老板夫妇与员工在辞旧迎新聚会上见面, 虽然他们不胜酒力, 但是他们用酽茶给每个人都碰了杯, 最后还替年龄大的工程师喝三杯, 算下来, 他们喝的量更多, 为此, 让员工们感慨数年, 老板娘也留下了“心底好、爱惜人才”的美名。第三, 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家的大政方针决定了国家整个经济建设的走向, 作为企业, 只是国家整体经济的一个细胞, 这个细胞要充满生命活力, 就要和国家政策的主干向密切联系, 否则, 只能凋零。第四, 懂一些企业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者需要了解与企业发展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企业管理心理学是沟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心灵的桥梁。员工与决策者分别站在这个桥梁上的两端, 怎么样才能让决策者通过这个桥梁走向人数众多的另一端呢?就是要企业决策者在心理沟通上下功夫。比如, 适时的关怀, 一个欢欣的鼓掌, 一句热切地问候, 一杯水、几个字、一个手势、一场活动等等, 就能化解某种因素的心理荫翳。第五, 环境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民族特点。改革开放的国策, 不仅局限于经济、科技、管理诸方面, 文化方面的发展与继承, 也遇到了改革开放的挑战。企业文化如何建立, 其中基本的内容还是不变的, 那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延续。假如不是中华文化精髓的延续, 而是其他文化的变种, 或者把其他国家的文化嫁接移植成为自己的企业文化, 那么, 这样没有民族根基的企业文化可以断定“是短命的”。企业管理层面上应当明白的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企业文化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初期, 对于国外盲目追风崇拜导致的思想认识迷茫以及自我尊严的缺失, 应当牢记在心。第六, 注意构建企业文化的细节末小。大处着眼, 小事抓起, 就会有收获。
环境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养成, 有其自在的必然规律, 我们要认识它, 掌握它, 发展它, 繁荣它, 为我们国家社会与经济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鞠美停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环境与经济效益】推荐阅读:
环境与经济发展07-18
金融与商务经济环境05-20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08-20
环境与经济论文07-31
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10-08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10-31
经济与环境英文小论文10-10
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07-17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07-07
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