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

2024-05-23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共12篇)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 篇1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简介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 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中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同利益主体为追求各自利益, 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地被开发利用,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也有部分地区充分利用并开发生态资源,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二、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1. 能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此消彼长, 经济增长建立在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

以江苏省为例, 近几年来, 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江苏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 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在增长, 但是江苏省的增长速度普遍比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从1990—1993年, 江苏省的GDP增长率每年都在上升, 到1993年达到最大值, 其具体值为22.02%。1993年后, 其增长率有所下降, 但总的来说, 其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大的, 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能源的消费量也是相当大的, 江苏省的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 并呈加快趋势。1999年, 江苏省的能源消费总量是5 960.14万吨标准煤, 而到2007年则快速增长到18 031.67万吨标准煤, 是1999年的3倍多。同时, 电力的消费量也在增加, 其年增长率变化较大, 最大已达22.1%。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对各种能源的消耗量也将不断增加。但是, 由于江苏省自身产能水平极低, 供需缺口很大。而且, 由于电力供应不足, 江苏省在过去几年普遍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 许多企业被迫调整厂休, 避峰让电,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苏经济的发展。因此, 能否很好地解决能源供需矛盾, 将成为影响江苏省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环境污染方面, 这里主要分析工业废水的排放情况。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从总体上来说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排放量最低, 为85 481万吨, 2007年则上升为192 426万吨, 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相违背的。

2.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曾创造“凤凰城奇迹”的广东碧桂园, 多年来以强势的品牌战略打造出了房地产航母, 被业内公认为房地产界的“巨无霸”, 瞄准沈阳市城市南移的商机和苏家屯区广阔的空间, 在该区的一次南下招商活动中, 双方签订了南营子地区整体开发合作协议, 总投资70亿元, 用不到五年的时间要建设成广州凤凰城模式的高档住宅商住区, 开发建设面积42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大盘。

沈阳能够以房地产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认识了“我是谁”, 并充分利用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开发潜力有密切关系, 实现以环境带动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苏家屯区面积781平方公里占到大浑南的50%以上, 也是浑南地区唯一可供集中开发的区域, 具有广阔的城市发展空间, 更是经济快速增长的腹地。沈阳有七条城市干路跨越浑河直通苏家屯区, 使苏家屯区与母城的联系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特别是随着苏桃路、地铁二号线、高架铁路以及沈阳展览中心的建设, 使这里的城市功能将更加完备。苏家屯区无疑应该成为沈阳南部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地区”。可见充分了解区域环境特点, 结合当代产业特点, 城市生态资源完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三、能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虽然社会能源的种类很多, 但是一个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源投入, 其初始状态通常是煤、石油、天然气及水电四种能源。而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与振动危害及其他。本文参考广东省工业废水排放量 (FS) 表征环境污染程度。并以能源消费量 (NY) 和废水排放量为自变量, 全省生产总值 (GDP) 为因变量的计量模型进行研究:

其中, Y、X1、X2分别表示GDP、NY、FS, μ为随机项。根据以上模型, 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3.0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是总体线性显著的, 它能正确地反映能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正向或反相关系。

四、促进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反方向影响关系, 对于负面影响方面而言, 经济的增长可能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如果资源不太丰富, 不断拉大的供需缺口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而且环境污染最终也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 是一种极不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如何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1. 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轻重工业的比重, 大力发展轻工业, 向结构轻型化发展。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定量技术指标, 在水泥、钢铁等行业, 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从而促进能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 优化能源结构。

积极寻找自身的资源优势, 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降低环境污染。

3.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 从而使物质和能源能够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循环经济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耗等融为一体。同时, 循环经济还能拉长生产链, 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促进社会发展。此外, 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消耗型向循环型、投资推动型向创新推动型经济转变。

4. 完善绿色GDP指标体系。

以上面提到的江苏省为例, 作为全国“绿色GDP”核算的试点之一, 首次也是全国首家向社会公开通报了全省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监测效益。但是, 江苏试点的并不代表全面计算完整意义上的绿色GDP, 最多只能称之为“浅绿色”GDP。而且在已有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 如现有核算只是对当年流量的核算, 对历史造成的污染治理成本如何估价, 悬而未决;污染损失的口径范围也没有明确等。因此, 要不断着力于提高全民, 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绿色GDP的认识观念, 提高绿色核算技术, 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并制定出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法律制度, 以摸索并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魏一鸣, 范英, 等.中国能源报告 (2006) :战略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周彬, 吴翔, 等.浙江省3E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3) .

[3]范秀英.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增长代价[J].工业技术经济, 2003, (5) .

[4]张晓东, 池天河.20世纪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 2001, (4) .

[5]周芬, 项运良.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看构建和谐社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 篇2

摘要: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法律国际合作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然而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土地的沙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为害尤烈。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企业追求产出和利润,直接促进了产量增加,有利于实现政府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违反政府环保政策、法规,给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困难。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少,但对企业没有形成硬约束。企业不会自动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督促企业,政府部门责任重大。然而,一些政府部门不仅不严格执法,甚至玩忽职守,包庇、纵容违法者。因此,不断完善我国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和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成为我国生态保护刻不容缓的任务。另外,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明确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并以全球伙伴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中国政府应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 篇3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确认;计量;披露

一、环境会计要素

(1)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与环境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并能准确地加以计量,该资源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2)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与环境有关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环境负债按照赔偿责任是否确定划分,可分为确定环境负债或有环境负债。(3)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在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一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主要包括产生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环境污染大的材料替代、节能设施的运行等成本。二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环保设备的购置、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污染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认证等成本。三是企业有关环保的研究开发成本。如环保产品的设计,对生产工艺、材料采购路线和工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四是有助于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护或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效益支出的成本。包括企业周边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区环境活动的赞助、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广告等支出。五是其他环保支出。主要包括由于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对土壤污染、自然破坏的修复成本及支付的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如紫金矿业废水泄露造成汀江污染而支付的高额环保费用。(4)环境收益。环境收益是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环境收益应能用货币计量,不能够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属于环境业绩,而非环境收益。鉴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仅以历史成本考虑企业实际支付的环境成本,并未充分重视潜在环境负债和环境损害成本,已经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不便于为经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因此,环境会计应当以环境成本核算为中心环节,重点考虑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二 环境成本与负债的确认

1.环境成本确认。确认环境成本应符合以下条件:能够合理的计量、成本信息的相关性、信息的可靠性。首先,成本信息与环境的相关性。环境成本的发生必须是因环境原因而引起的。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当前我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问题,起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二是国家在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有些国家实施环境税、征收环境保护基金、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其次,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计量或估计。如采矿企业所产生的矿渣及矿坑污染,每年需支付相应的回填、覆土、绿化的费用就很容易确认和计量;有些需根据会计政策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责任企业需要将现实的、潜在的污染赔偿金列为费用或负债。

2.环境负债的确认。环境负债的确认是依据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实义务。未来的环境支出表现为企业因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而承担的义务或责任。要确认一项环境负债,必须在符合其定义的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由本企业环境行为造成;二是降低本企业或外部的环境质量;三是企业行为违反环境法规或环境标准;四是损害了他人利益或是环境质量劣于环境标准;五是依法负有清偿义务。确认过程应经过三个过程。(1)判断未来环境支出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极小可能。当达到基本确定标准时就进入负债的确认程序,否则按或有负债标准进行判断。(2)判断环境负债与现实、未来时间段的相关性。如果是由于过去事项对环境造成影响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其具有负债属性;由企业过去活动引起未来事项而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为契约负债。它指企业承诺未来环境支出而履行的现时义务,如承诺对未来环境损害的健康赔偿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3)现实负债依据其能否计量做出当期确认与附注揭示的会计处理之分;契约负债依据其能否导致未来损失采取提取环境污染损失准备金的处理方法;对或有负债则可以根据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

三、环境成本与负债的计量

一般而言,从历史成本的角度更倾向以可靠性作为信息质量的特征之一,但对于环境会计而言,相关性更能体现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的联系。企业在继续使用可靠性作为会计计量信息质量特征的前提下,应更加看重相关性对环境会计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运用和后续计量上。公允价值的应用为环境会计理论创新和实务发展提供了依据。公允价值对环境会计计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向决策者提供更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来体现。一般而言,市场定价是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并且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方法相比,可观察到的市场定价更可靠、更容易确定,便于责任双方进行沟通、协商赔偿金额。所以公允价值的应用体现了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在要求。会计准则明确了某些资产如有生命动物和植物的自身确认和计量问题,公允价值的运用使污染对其造成的损失能够得到有效的计量。采用后续计量对环境资产与负债进行量度,突出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后续计量指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做相应调整。对排污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后续计量,在一定程度上使排污企业造成的外部环境污染,能得到较为可靠的计量,充分地展示了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特征。或有事项准则针对企业环境污染涉及到未决诉讼等不确定性事项,通过后续计量来核算对环境造成的损益。或有负债的计量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然后进行后续计量。最佳估计数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包括: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预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变动情况;与预计负债有关的预期补偿和本期已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等。

四、环境成本的核算

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而言,仅有内部成本核算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内部成本核算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外部性、时间性等因素,忽略了外部压力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影响,难以有效的站在企业经营全过程的高度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在观念上,主张依据生命周期全成本的思想来确定环境成本的计量范围。实务上,倾向于以预防污染发生的成本和以污染后果的清除或损害赔偿的补救成本作为确认与计量基础,因为其较为简便可行。理论上,公允价值和后续计量为确认与计量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增强了以污染造成损害的价值作为确认与计量基础应用的可行性。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是指在产品经济有效使用期间,从产品研究开发阶段开始,经过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阶段,按每一阶段累计其发生的成本。在传统成本制度下,企业仅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把设计开发和售后阶段的费用计入期间费用。但在环境会计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环境影响核算,具体到产品成本不仅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且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同时,此项费用发生额度随政府环境立法对企业约束力的增强和公众对环保的日益重视,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作为主要污染者的企业对此承担的责任日益加大。在此种外部压力下,可以预见未来企业所承担的潜在成本将会增大。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终究要付出成本与代价。因此按产品生命周期法的要求,企业对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检测,就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或消耗)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全过程的累计。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外部环境成本内在化。这种内部化的安排主要体现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普通生产经营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厂房设备折旧成本等。同时,还包括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生产工艺支出,建造环保设施支出等。第二,政府约束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由于遵循政府环境法规而发生的支出。包括排污费、检测监控污染情况的成本,因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第三,或有负债成本。指已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但污染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证实,依靠法律裁决来决定发生某种支出的额度。这包括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而尚未治理,政府环保部门可能对企业处以的罚款,企业因污染对周围单位或个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而可能招致的赔付等。生命周期成本法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明确了外部压力的概念,帮助企业履行那部分由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但尚未承担的环境污染成本或负债,使企业自觉地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进而满足了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要求,更好地使企业完善自身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满足了经营决策的需求,并提供给外界真实、可靠的与投资策略相关的信息。

五、环境信息的披露

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思路,进行财务报表内和财务报表外的环境信息披露来揭示环境问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编制专门的环境报告来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状况。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应将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纳入其中,以便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具体方法是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科目,对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的披露。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若干单独的项目,以反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在利润表中增设特别环境项目,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列示环境相关事项,如企业的环境保护投资、环境保护融资等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状况等。环境成本的发生大致有两种情况:费用化与资本化。总的来看,对于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则将其费用化。对于那些符合资产的确认、计量标准的环境成本,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应将其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环境负债确认中,应该考虑有关重大不确定性及可能的后果范围;应披露的内容包括:每一类重大负债项目的性质,清偿时间和条件,当负债的金额或偿还时间很难确定时,应对这一事实加以说明。

将环境有关财务问题披露的范围稍加扩大,在财务报表之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其它部分进行披露。方式一:增加附表或补充报表。根据需要将环境问题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通过单独编制附表或补充报表的方式加以详细披露。比如,可以单独编制环境资产、环境负债明细表、环境支出明细表或环境收支明细表等进行详细的列示。方式二:在财务报表注释中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如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环境利润的确认政策、环境会计变更事项,包括环境会计方法的变更、报告主体的改变、无法全部或部分地估计环境负债、会计估计的改变等。

参 考 文 献

[1]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会计研究[J].2003(11)

[3]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1)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 篇4

面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创造促进社会认同和人民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近几年来,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被频繁使用的有效工具就是生态补偿。然而,经常有人认为,生态补偿只是一种基于经济方式来支持发达国家获取利益的办法,忽视了其中值得进一步思考的伦理问题,特别是环境伦理方面[1]。

1 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路线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类活动的强度前所未有地增长。近二十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表明,一切代际不公平的资源利用的发展都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原有的全球变暖、森林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农药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仅没有缓解,甚至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变得更加尖锐。

自然收益被人类人为中断的行为早已被智者查觉。柏拉图描述了公元前400年森林砍伐对土壤的侵蚀和泉水干枯的影响;老普林尼在公元一世纪时就发现了森林砍伐、降雨与山洪暴发之间的关系。Mooney、Ehrli ch指出,马什在1864年出版的《人与自然》可被认为是对生态系统服务认识的起点[2]。事实上,对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认识可追溯到更久以前[3](表1,图1)。

古典经济学家发现,由于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服务都是免费的,所以对自然资源的处理方法可以区别对待。除了劳动力这一要素(后来被称为人力资本)外,土地也可作为生产系统中的另一独立要素。它被看作是非物质生产的投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古典经济学家一致强调发展的物质限制。这种现象作为例子用在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中,如李嘉图的土地产出最小化法则、马尔萨斯对人口增长因素的研究、《生态系统千年评估报告》(MA)预测经济最终将会趋于一种稳态的发展[4,5,6]。

随着古典经济学时代的陨落,一些学者开始高度重视物理意义上自然资源的本质。如斯坦利杰文斯在1865年的《煤炭问题》一书中将注意力投向了煤炭股的损耗,所谓杰文斯悖论(最近“重新发现”看作是反弹反应)认为,单位产量能效的提高可能会增加能源消费的总量。始于1870年由瓦尔拉斯、杰文斯、门格尔发起的边际革命,在随后对自然的经济分析中有着深远的影响[4]。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简称“资源环境经济学”)通过发展估价方法和经济学对环境决策内部化的影响,扩展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围,如成本效益分析决策[7]。环境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纯粹的新古典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自然对经济的贡献,限制了它对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承受价格的分析范围。决策中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低估,弱化了自然资本相对于经济资本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以货币价值来衡量非市场化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正外部性应纳入经济决策中。20世纪60年代初,环境经济学文献中出现的强调外部环境成本和效益方法,旨在纠正市场失灵。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系统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通过对人类—自然交互作用影响的共同关注,形成了我们今天所悉知的现代生态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到底有什么不同仍有争议。在用具体的技术衡量、评估政策和辅助决策方面,这两个理论是有重合的。实践中,许多学者拓展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作,开展生态经济学工作[8]。然而,这两种方法在其定性分析范畴内有显著差异:环境经济学主要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应用,如消费者选择理论、偏好信息和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生态经济学则将经济体系作为生态圈的子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交换能源、物质和废物[9,10]。

2 生态补偿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生态补偿是一种相对较新、用以解决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压力而产生的工具与方法。本质上,它反映了自然是在为人类服务,以人类为中心的立场。生态补偿计划奖励那些为土地提供这些服务的人,他们的补贴和市场支付都来自于从这些服务中受益的人。对森林、湖泊、大气、珊瑚礁等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给予的好处进行付款是一个双赢的方式:认识人们的社会价值,保证后代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会鼓励那些土地所有者以确保他们继续为其产生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方式来管理资源。这种方案除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有潜力造福那些为环境服务的相对贫穷的人。新古典经济学已看到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但很少有人对生态补偿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介绍一些有关生态补偿的环境伦理问题。

2.1 环境伦理学和生态系统服务

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定义为“人类行为的道德科学”,它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还包括道德行为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发展、道德水平与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包括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和经济利益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伦理学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在分化和综合、对立和融合中逐步完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环境伦理学是指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与善意和解紧密相关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Holmes Rolston在《环境伦理学》中探讨了大自然所承载的价值,如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基因多样性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塑造性格价值、辩证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稳定性和自发性)、生命价值、宗教价值等[11]。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伦理框架是功利的。在这个意义上,价值取决于人们的期望———以人类为中心。对于由人类分配的价值和器具,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均被视为用来满足人类的工具。在经济学中,价值是用来衡量一些东西对人类福祉所做的贡献。因此,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是指它带给人类的福利。在此意义中,人类福利是从每一个个体关于他或她自己幸福的评估方面进行衡量,经济价值是由个人的偏好和消费者主权决定的。在新古典主义的框架中,只有当人认为是可取的并且愿意为它付出时,一个实体才具有经济价值。然而,在几乎每个濒危物种或森林养护、外来物种管理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上,人们是从功利、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不同伦理立场上来表达道德、伦理和文化的原则与判断。这样的立场反映了一个道德义务论。该道德义务论被定义为对权利和义务的关注,而不是讲究其实用性。在生态补偿案例中,货币价值对环境资源的分配特别是对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引起了经济和伦理争论,因此界定经济价值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是由一个人的自身感受、幸福决定的,经济价值与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是不同的。这是关于个体认为是值得的东西,或商品的有用性或被重视的服务措施。通过测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我们可衡量它在保持目前水平下对人类福祉所做的贡献。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存在一些错误的买卖,因为某些东西内在价值的商品化可能会降低其价值,歪曲其功能,或造成不正当的动机。生态系统的许多方面都有其内在价值。适用于自然的义务论哲学已认识到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享有与人类类似的权利。义务论道德体系的另一方面是责任。社会责任意识被认为是隐含在“字符、承诺,或社会身份作为一个整体”中[11]。因此,作为整体中有意识性、能动性的人类,必须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环境,不管是对自然资源的纯保护,抑或是对其商品化。

Gómez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历史发展,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市场和支付计划,是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关键里程碑[12]。他认为,影响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和商品化趋势的部分原因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益处的原有的经济观念,正如从古典经济学的使用价值到新古典经济学的交换价值一样,有一个缓慢的过程。Gómez认为,应将重点放在货币计划和支付机制上,用保护措施来吸引政治支持,同时促进越来越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商品化,展示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和以市场逻辑来解决环境问题的理念。

O'Neill等人指出,为了解决价值冲突和克服功利主义,福利经济学和成本效益分析一直主导着很多公共政策的制定,因此有必要关注人类与环境的普遍关系。在这些作者的观点中,这将使人类需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13]。在这个意义上说,Collar呼吁一个更诚恳的社会认同:自然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充分行使人类自主权将改变我们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方式[14]。

生态补偿困难的根源在于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人们并没有改变世界观。以前,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缺乏成为扩大生产的限制因素。现在,人口相对过剩,而自然资本、自然资源和提供重要生命支持服务的生态系统变得稀缺且相对昂贵。Hawken指出,在未来商业和环境利益将会日益渗透在这种企业中,人们会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底线,并且致力于甚至热衷于解决出现的环境问题[15]。

与生态补偿有关的另一个困难是难以从受益人那儿获取赔偿金,重新分配给各区域内的缔约方,以补偿这些缔约方可能受到的消极后果,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污染或不可逆转的退化和枯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际上,生态系统服务所在地以外的市场区域往往容易在经济分析中被忽视。

2.2 生态补偿关注环境伦理问题的重要性

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增加,导致污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同步增加,这不仅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威胁到地球的可居住性。世界各地的观测表明:人类现在正在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我们的环境伦理也开始以更广泛、更根本的途径来表达其重要性。现在人类已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为自己日常生活中可能影响到环境质量的行为负责。此外,当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减少消费和浪费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措施时,人们会觉得增加了自己的自主权。调查发现,这些在发展中国家最受关注,并且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选择和行为比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更环保。

环境保护的核心是人与环境多样性景观之间的关系,且相应的这种自然关系在环境保护的团体中经过了长时间讨论。由于大多数人认为“自然保护主义者不关心人们的实际问题”或“自然保护主义者使用人力只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其他目标”,所以保护自然和人类福祉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16]。尽管对人类中心论与环境中心论存在冲突的理解可能会引起相关问题,但其主要原因是未对产生该种冲突的起源得以充分辨识,解决此问题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亟待解决。

接受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如果在经济估值过程中发现保护措施会带来经济净收益,那么除了道义上的支持之外,经济估值又多了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损失的经济论据;而如果保护措施产生经济净损失,那么经济估值也可有助于量化保护措施的成本。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决策会增加成本支出而没有什么好处,仅以经济评估结果作为依据而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对资源的滥用。

环境问题需要伦理道德的考虑。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关于应用伦理学探讨环境责任道德基础的话题。在讨论这些环保意识时,大多数人都同意———我们要对环境负责。环境伦理的目的是说服人类按照期望的自由意志行动,但需要对自己行动的环境道德负责任。虽然没有职业道德规范,但仍面临着环境伦理决策,受到其长期影响。环境伦理已被赋予一些独特的功能,如跨学科、多元化、全球性和革命性。在实践层面上,环境伦理学有力地批评了伴随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而出现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活方式,是对地球资源极限敏感的经济计划,同时关注人类的生活质量。在政治方面,环境伦理是基于民主、全球正义和普遍人权的原则,提倡更公平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要求人们用全球性的视角来思考和行动,呼吁一个新的更深层次的道德意识。环境伦理的延伸,超出了社会和民族伦理问题的范围,不但包括所有随处可见的人,而且包括动物和整个自然生物圈,不仅包括现在,同时还包括我们后代的美好未来。

由于个体对他们生活环境责任的深刻认识,所引发他们认为对环境有害或破坏行为的抗议,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这是因为现在的个人有更深的道德和环境保护责任的意识。此外,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开始慢慢凸显,政府方面一直努力削减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关注与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优先考虑的行动。至今,地球上的人类是占主导地位的物种,并拥有着可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造成毁灭性改变的能力,同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已跨越国界、世代和意识形态,所以对环境的解决方案也应从此入手。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就需要从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入手,涵盖我们这个星球的众生和未来的各代人。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应是有利于生态系统、非人类有机体以及现在和将来的人类。然而,这些目标之间的紧张关系会产生潜在的伦理冲突:环保主义者的真实动机可能远不止他们所认为的正义行为———环境保护工程仍有可能会剥夺和压迫与之相关的其他人。

Keat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我们必须建立并按照基于生物中心主义的伦理原则,而不是宇宙的人类中心主义[17]。他认为,如今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信仰在社会中如此普遍,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早期希腊和中世纪意见独特混合的结果,他们认为人类在世界中是处于组织地位的。从这个层面上,Chan回顾了从关于整合社会、经济和生物的问题到环境保护措施的承诺与不足,重点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和以社区为基础的环境保护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该研究没有为保护环境最迫切的问题提供灵丹妙药,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和研究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成效[18]。

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福利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许多保护环境的计划都有利于造福人类,保护措施和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双赢关系。但这些对人类的好处往往并不显著,如效益增加的过程较缓慢或由于较高的保护成本导致半途而废。此外,有些收益可能仅在特定的社会阶层中产生,更重要的是资源保护产生的长期收益超过其短期成本需要漫长的时间来验证。因此,在经济、政治和人们的日常决策中,大量的短视行为是十分常见的。Chapin质疑国际保护组织是否正确处理了受偿的当地居民、公司与补偿提供者间的伦理问题[19]。公众热议的“绿化地球”,以及对人类正在面临的生态灾难进行大肆报道,共同提高了人们对非市场商品估值的浓厚兴趣,大自然对那些拥有打上价格标签的生态服务的人们馈赠颇丰。

尽管根植于生态服务定义中的保护范例同时吸引了众多科学和非科学团体,但一些保护主义者却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即单纯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方法将不足以保护生态多样性,影响多样性的哪些因素对服务条款的规定有重要影响还不明了;以生态服务为导向的方法是否能作为生态系统仅有的保护伞抵御来自异族———人类的危险并起到有效的价值作用?就生态多样性本身的称谓来说,它作为提供生命支撑对生态服务功能的表达并不全面。在有些情况下,生态多样性与生态服务的关系将会驱使当代人和未来人类间由于各自逐利的行为而产生对立。其主要问题是,经济学比生态学更能影响政策制定和资源保护时的伦理准则。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贫困和与之息息相关的资源保护,我们对如何开展资源保护工作和解决资源保护与人类利益间的斗争等问题,这些目前都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为了理解当代人与未来人类以及非人类机体间利益不协调的现实影响,我们必须理解保护工程是如何在人类福利方面进行偿付的。然而,在保护环境计划对社会影响如何估值方面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保护的收益与成本并不能在同一时间传递给所有人和传递到任何地方;其次,在本地被抑制的不利影响可能会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抑或在新概念的出现上,经济学方法已变得越来越尖锐。但这些概念将有助于对人与自然间复杂的相关性进行解读,以便在做出决策时提供相关的信息。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生态系统服务在经济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大多数生态服务将被纳入到政策和对策中,以保护生态多样性。

2.3 与生态偿付相关的道德和经济问题

多年来,Sagoff是对将不断发展的主流经济学方法应用于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批评者[20]。他对环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特别是从有条件的价值研究中产生的偿付意愿进行了攻击,批评了会产生误解并提供无意义数字的生态服务估值方法。起初,Sagoff将经济和政治上对待环境的方法区分开来。他认为,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做出环境决策的主要错误是:它需要人们作为消费者去思维和行动,而不是作为居民。他还认为,我们应认可的是,当我们作为居民去思考和行动时,必须同时考虑到环境和消费者的价值;当出现争论时,我们要对哪些商品给予优先权而做出集体决策。Sagoff还憧憬了一个有着两个对立面的一元论价值体系世界:自然内在价值和经济学的目标价值[21]。最近,他提出环境主义应基于非间接的理性推理,这包含了价值的不同分类:美学价值、道德价值、精神和宗教价值、经济价值、政治和科学价值[22]。然而,当狭义经济解释中的经济价值是将成本收益分析应用于环境问题时,对经济学是有误导性的;当它不足以作为对保护成果辩护的基础时,Sagoff认为社会应以平衡这两种价值的本质作为目标,不应对任何一方进行削减;他认为好的经济表现和自然保护两者之间是可以共存的[23]。

Holland的批评聚焦在一些成本收益分析内涵的框架假设———当前正广泛存在于生态保护实践和应用之中,也包含了对环境的定义、对人类本性进行的描述以及它在社会、政治进程中的作用[24]。他对环境定义的中心是将环境物品明细化,对人类天性描绘的中心是对偏好的均质化,在政治进程中发挥作用分析的核心是产生独立的判断,要想达到众多环境和经济学研究者的期望去实现这些目标绝非易事。此外,成本收益实践的不透明会缩减人们的政治热情。

2.4 受益于自然资源和生态补偿的权利

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环境伦理核心冲突是:谁是优先受益者和接受者。一方面,拥有环境的原始居住者拥有要么合法、要么祖传的产权。他们认为,由于环境保护与原始产权界定不一致,当公共物品受到外来物种干扰时会迅速恶化,导致邻里无辜遭殃。另一方面,有些人声称自然资源是公共物品,其使用对所有人类来说是一种普遍的权利。几位人类学家的研究都强调了在相关保护计划中吸纳保护地居民的参与,对取得较好保护成果有积极的作用。然而Olson等认为,当人们被放置在通过合作都能从环境保护中获得收益的情况下,如果缺少额外的实施协议,这样的行为是不可能出现的[25]。现在所有人都已意识到随着需求增长,公共资源会被过度开发这一事实,并且这一事实亟待解决,因此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私人围隔或国家调控。

在原住居民权利得到公认的情况下,原住居民便顺理成章地有对自然资源有行使自主权的想法。目前,在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中,原住居民可利用的少数保障措施之一是“事先知情同意”,一些学者把该保障比作否决权和行使自然资源主权的权利[26]。这就形成了原住居民可行使权利标准的体现,而该标准受到人类权利的教条、规章和法律体系的约束。但由于原住居民的贫穷和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事实,挪用原住居民的土地就加剧了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3 环境伦理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未来

目前,虽然研究人员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问题高度关注,但对该概念的意义仍有不同的解释。要使自然资本和可持续发展联系更紧密的一种方法是:将人类偏好内生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状态中。这些偏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的背景下形成的,关于后代福祉伦理方面的考虑也与这些偏好有关。在这方面,Spash强调关联价值而非即时价值,自由判断而非专家的意见和成本效益分析的重要性[27,28]。相反,Mathevet提出了“生态联盟”(Ecological Solidarity)概念。这个概念指的是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之间的妥协,允许国家公园和地区的综合管理[29]。自2006年起,生态团结就是法国法律改革国家公园政策的核心主题,其高效整合是基于土地规划和养护管理策略,但它也需要通过当地团体和生态团结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探索。总之,如果我们需要对生态保护的收益和成本进行一个更好、更综合的核算,只有当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团队在一起工作时才可能发生。显然,我们有必要集中知识,协调行动并分享这个星球给我们所提供的资源,这样我们就可实现一个全球性的环境伦理。

4 结论

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系统中扮演了多重的角色和重要的角色,但也存在着一些相关的伦理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道德和法律作为支撑任何生态系统的支付方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确保环境伦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传统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保护两者的兼容,既实现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又保障经济的持续繁荣。然而,生态系统服务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真正的考验不是学者能否对其进行估价,而是是否有人或某些组织能按照环境伦理心甘情愿地行动来确保环境保护的实现。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以长期服务流的形式出现,它只有小部分能进入市场被买卖。生态补偿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管理领域新发展起来的方向和热点,但其实际应用引起了一些环境伦理问题。在介绍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学发展历史之后,分析了生态补偿中的环境伦理问题,探讨了环境伦理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人类从自然资源和生态补偿中受益的权利,对环境伦理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未来提出了一些看法,得出支撑任何生态系统的支付方案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解决环境伦理问题,有助于传统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保护两者的兼容。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 篇5

整治农村环境要与发展生态经济相结合

近年来,衢州市柯城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中,依托钱塘江上游生态资源优势,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从农民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和政府力所能及的环境综合整治入手,以村庄环境保洁长效管理为重点,把环境整治与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经济产业带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 者:俞顺虎 作者单位:中共衢州柯城区委刊 名:政策t望英文刊名:ZHENGCE LIAOWANG年,卷(期):“”(3)分类号:X3关键词: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 篇6

关键词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建设

【Abstract】Fore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t is career of commonweal of a society, in to the country, people's life related to forestry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but its development is not everything is going smoothly., to make it better development, still need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n this basis to accelerate forestry economy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forestry, the forestry zo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to coordin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are discussed.

【Key words】Forest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林业作为经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对林业的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林业经济模式,采用新模式,就必须坚持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

1 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林业资源中的大部分产品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林业资源也是生态文化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正确经营理念,体现的是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发展,根据现行的经济政策及相关技术,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进行调整的发展道路。森林资源作为林业重要的资源,是林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比较严重,物质生产力呈现衰退的同时,其效益功能也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是在必行。要想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建设,除了不断的完善林业资源建设的功能性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企业,增加林业经济来源,使林业经济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策略

2.1 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系统、科学、可持续工程,要想充分的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就要将林业与自然、社会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生态建设、生态发展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更加民主、科学、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要充分的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2 发展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利用假期去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最好的选择。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根据人们的需要,林农及开发商应该以当地特色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一些林区已经先后开展了生态旅游业,就目前发展来看,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想更好的发挥森林旅游业的作用,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其发展成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经济体系。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可以使森林资源功能得到有效利用,也可以加快林业经济建设步伐,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林业资源除了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相应的副产品。可以根据不同林区的特色生产林果、动物及花卉等副产品,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副产品加工厂,对林果、动物及花卉资源进行深加工,增加林业收入。

2.3 促进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已经达成了共识,可持续发展已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以经济建设为发展的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工业区的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简单而全面的平整,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效率。要想实现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还要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科学的对水源、植被及山体进行保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要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保护林业资源,应该建议规范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流通,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2.4 发挥林业的功能性。

在对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生态功能,也要考虑其经济功能。只有将林业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挥好,才能使其经济功能得以实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以林业资源生长规律为前提,合理的利用林业资源,使其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应该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林农作为林业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林农遵守相关的制度及按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要想更好的发挥林业资源的功能性,市场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整个林地资产,才能解决林业经营周期慢及生产风险等问题。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林业市场发挥作用,通过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也可以向社会吸收零散资金,以便更好的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对现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想发展林区经济,就要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资源为前提。只有林区的经济得到发展,林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林业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赵勇,高建党.谈济宁市发展节水型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

西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研究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藏的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0.2%,改变了西藏经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由于西藏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基础薄弱的状况,西藏经济还是落后于全国经济。因此,发展西藏经济、缩小与内地经济的差距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快速发展西藏经济,才能够创造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只有快速发展西藏经济,才能够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西南边防。

2影响西藏经济发展的因素

1)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脆弱生态环境(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的水平。在保持和加大人类利用环境的程度和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改革和调整,也可以靠外来资源和向外输出来缓解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一是西藏地貌物质的脆弱性。西藏地区的地表环境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大,极易受到破坏。西藏地域广大,地表形态的差异很大,昌都、林芝、喜马拉雅山地区,>25°的陡坡山地面积占该地区面积的60%以上,地基基础十分不稳定。西藏的土质是粗骨颗粒砂土质,地表土层比较薄,很容易就会发生水蚀和风蚀现象。二是西藏地质结构的脆弱性。西藏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受挤压运动强烈,岩层出现褶皱、断裂的现象。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不稳定,地表活动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板块每年以5 cm的速度向北漂移,使青藏高原不断地抬升8~10 cm。高原山地的持续上升使河流冲刷侵蚀的速率增加,造成地质灾害严重[1]。三是气候造成西藏环境的脆弱性。西藏深处内陆,海拔高,属于高寒地带,降水稀少、气候寒冷。生态环境受气候影响很大,呈正相关关系。恶劣的环境导致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不容易恢复。

2)受教育程度对经济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高。西藏的受教育程度与内地相比差距很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较低。全国未上过学的人数只达到5.4%,西藏未上过学人数则是全国未上过学人数的9倍,达到44.39%;对于大专及以上学历,全国达到11.6%,西藏则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仅有2.6%(见表1)。西藏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非常少,这就预示西藏的发展将会受到人才与科技的限制。

3)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西藏的经济发展关乎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国家主要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西藏仍然处于粗放型经济形式。由于西藏的人文、自然等因素的制约,西藏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第一,矿产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西藏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100余种,矿产地2 000余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前10位的有18种[2],其中,铜274.40万t,铅92.93万t,锌43.34万t。可以利用矿产工业拉动西藏经济的发展,但是,矿产工业的发展会影响生态环境。开采矿物留置的废弃物等含有酸性、碱性、放射性等成分,西藏处于中国河流的源头,将会对下游的河流造成影响。有毒气体会随着大气污染周围的空气,露天开采会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西藏的气候决定了西藏的植被不能很快恢复。矿山开采会引起地下水位降低,直接对地球内部造成影响,产生地震、酸雨等灾害,甚至会导致地面坍塌、土壤盐碱化[3]。粗放型矿产资源开发对高原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例如三江源头的白地沟地区在2002年以前还是开采矿物的宝地,由于人们对矿产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整个矿产区现在寸草不生。第二,农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西藏的粗放式农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虽然西藏地域广阔,但是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却十分有限,西藏的气候属于高原气候,海拔高,气温低,农作物产量少,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粮食收成,大多数农牧民会开垦荒地,大量的人为开垦会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地表的植被破坏严重。当然,对于粗放式畜牧业来说,西藏这样地域宽广的草原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仅仅是从数量、规模上发展畜牧业,就会加速草原的荒漠化。第三,基础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西藏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工程的建设,交通运输业发展尤为重要。大力发展西藏的交通运输业是打开西藏与内地经济沟通的命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对交通沿线植被的影响、对水文保持和地质结构的影响等。

3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西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要求国家将西藏环境纳入整体保护重点开发,兼顾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破坏的努力恢复,建立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保护西藏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第一,提高人口素质。西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全国最高的,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人口会越来越多。人口的急剧增长会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西藏地方政府也应该着手制定人口控制政策。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居民素质是第一位的。只有提高居住人口的自身素质,提高当地的受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当地的生产技术水平。第二,重点保护开发战略。在西藏的经济开发中,应该本着先保护后开发的战略。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对于工业生产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环境的污染。西藏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十分丰富,这些能源项目污染小,经济效益好,对加快西藏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建立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我国的大部分河流都起源于西藏,只有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下游的城市。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一个局部工程,而是国家整体保护战略,建立西藏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高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提出一个阶段性解决西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21世纪的新西藏提出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在保证西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和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M].广州:广东技术出版社,1998.

[2]张影.西藏矿产资源概述[J].西藏科技,2005(6):57-58.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 篇8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 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存在着矛盾, 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旅游业有促进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分成两派, 一种是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 另一种是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一) 在环境税背景下, 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旅游业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中来,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 对世纪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据相关部门统计, 在20世纪90年代, 旅游业的增加值对全球GDP的影响远超其他行业, 也就是说, 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业。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 我国旅游业的建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 由于旅游商品不受关税壁垒的约束, 因此旅游业还能促进商品的进出口, 增加外汇收入, 对国际收支的平衡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 在环境税背景下, 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虽然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区, 过度发展旅游业也会对经济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很多地区在看到旅游业带来的好处之后, 也想要效仿其他地区开展旅游业, 但是在进行之前并没有对该地区进行统筹规划, 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物价上涨, 旅游商品本来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建设, 象征着旅游地文化风情的物品, 却在飞涨的价格中变成了游客避之不及的事物。不仅达不到提高旅游地经济效益的目标, 还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给居民带来了过大的经济压力, 只会使经济越来越不稳定。由此可见, 在发展旅游业之前, 必须要做好统筹规划, 不能过于以来旅游业, 要根据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 促进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在环境税背景下, 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一)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几年来, 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 首先要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完善的生态系统能够拓宽旅游业的发展路径, 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 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一般情况下,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 生态环境相对于旅游业来说, 其价值就是促进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我们可以来设想一下, 如果你旅游的时候, 你是希望在鸟语花香、风景宜人的地方还是希望在臭气熏天、漫天要价地方, 我想所有人都会选择前者, 由此可见, 想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环境;其次, 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 让人们在观光的同时对植物、动物、地质等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 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矛盾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 有优势自然也有劣势, 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多恶劣的影响。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的中, 人类制造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带走, 留在旅游地堆积成山, 不仅会降低旅游景点的观赏性, 还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再加上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会产生大量的废气, 严重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 加重了环境污染的情况。另外, 很多企业为了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 对旅游地进行随意的开发,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使生态环境失去了其原本的样子, 毁掉了很多生物的家园[1]。

三、在环境税背景下, 如何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 大力宣传旅游环境税的好处

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旅游环境税的好处, 甚至不知道旅游环境税的内容, 但是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旅游环境税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环境税, 接受旅游环境税, 必须要加强对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每一旅游出行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从思想、环境、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人们进行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对象也各种各样, 政府官员、旅游企业、旅游开发商、人民群众都在宣传的范围内, 要从旅游发展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是人民群众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 用民众的力量来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环境。

(二) 完善法律机制

我国旅游环境税的发展情况不是非常乐观的原因除了其宣传力度不足以外, 还缺少完善的法律机制, 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 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合法的控制, 即使不能提升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也要从法律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约束, 强制性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我国现阶段旅游环境税的实施情况来看, 针对旅游环境税的法律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 像是在分工、核算、税基、税率等方面的规定都是不非常完善, 才会让旅游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由此可见,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 确保旅游环境税的顺利实施。

(三) 加强绿色管理

我国很多旅游地由于旅游企业的肆意开发和人类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不仅破坏了旅游地周围的生态环境, 使生物失去的家园, 还会影响到旅游地的观赏性, 长此以往, 会大大降低旅游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因此, 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 要以绿色管理为主, 积极的对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控, 像是水体、土壤、大气等各个方面, 与有关部门相配合进行综合治理, 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近几年来,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绿色管理手段, 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不断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 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制定具有我国发展特色的绿色管理计划, 确保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发展。另外, 国家也要对参与旅游绿色认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优惠, 为绿色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 拓宽实施渠道

旅游环境税的存在价值就是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进行旅游业的发展, 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为了旅游企业能够积极落实旅游环境税, 充分发挥旅游环境税的作用, 国家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激励政策与优惠制度, 提出对旅游企业有利的政策, 加强旅游企业对旅游环境税的执行力度, 如果实施旅游环境税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那么旅游企业也会积极执行的, 以此来实现“双赢”的目标[2]。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 在环境税的背景下, 我国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既有良性互动, 也有矛盾冲突, 而妥善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就是环境税的存在价值。要不断加强对环境税的宣传与实施, 为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近几年来,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面临的问题, 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更加完善, 旅游成为他们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是生态系统无法维持平衡, 因此, 如何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成为现阶段旅游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环境税,旅游经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潘华丽.环境税背景下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论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 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现状

中国环保部2009年6月4日发布的《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全国环保系统成功夺取了特大自然灾害环境应急工作的重大胜利, 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 在污染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环保基础能力提升、环境经济政策、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 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

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持平。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 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 松花江为轻度污染, 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 海河为重度污染。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 (水库) 中, 呈富营养状态的湖 (库) 占46.2%。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70.4%, 比上年上升7.6个百分点;三类海水占11.3%, 与上年持平;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18.3%, 下降7.1个百分点。四大近岸海域中, 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 渤海水质一般, 东海水质差。与上年比较, 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和北部湾一、二类海水比例上升10%以上。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生活污染加剧, 面源污染加重, 工矿污染凸显, 饮水安全存在隐患, 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洪涝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不断涌现并愈演愈烈, 同时, 生态的多样性也日益锐减, 这些自然灾害的的出现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的表现。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甚至还导致了人民生活质量的下降, 影响人们甚至子孙后代的健康。从这些环境问题可以看出,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现在正处在一种不协调的状态。

我们国家的各个部门都已经注意到了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严重性, 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开展了各项针对于环境问题改善和治理, 进而在污染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环保基础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种改善和治理说明了我国正在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协调状态进调整和改善, 以达到二者相互协调发展并取得共赢。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原因

1.我国过多的人口导致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不协调。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中国的人口才只有四亿多, 而现在我国的人口数量却早已超过了13亿。经济发展通过人口数量的变动影响着生态环境,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 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和基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已经严重超出了生态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 从而打破了传统社会中人口以及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比例关系, 导致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失衡。

2.我国现阶段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人类经济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来体现的, 并且通过投入和产出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联。从投入方面来说, 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除了劳动力、资本和管理之外, 还有自然资源, 经济的增长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的数量和方式来影响生态环境。从产出方面看, 经济增长除了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产品以外, 还会产生和排放出破坏生态环境的废弃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由于资本不足、缺乏管理经验、劳动力素质较低, 经济增长的方式大多是以增加资源的投入和消耗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的方式。我国的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会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消耗, 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落后对生产的控制和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 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3.单一型的经济发展目标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长期以来, 在一些新闻和报刊的的宣传中, 大多数省份和地区的单位对领导和干部的考核总是把经济的产值、生产数量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的标准放在首位, 甚至当做对经济发展水平和执政水平评价的唯一标准。因此, 在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生产管理中, 往往只注重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数量, 忽视其消耗的效果;只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 忽视经济增长的效益, 这样以来, 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数量成了经济发展的唯一目标, 因而, 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和破坏越来越大,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协调。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水平。但是, 过快的城市化过程中, 人们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医疗和教育水平、生活环境的要求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的城市垃圾和工业、企业的废弃物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理;城市中的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 并且以矿物能源为主, 而这些能源大多又是非可再生的, 煤炭和石油等燃料不仅消耗大量的氧气, 而且会加重大气的污染。另外, 我国大多数城市还存在缺水、交通拥挤、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等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 因而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5.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失衡。科学技术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却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多的污染和破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技术提高了, 经济利益或利润不断增多, 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却又有可能带来对生态环境污染性更大、破坏性更强的废弃物, 并且, 在逐渐增加的经济利益和利润的诱惑下, 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趋向远远大于对新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于是, 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 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追逐经济利益的人数越来越多, 环境问题越来越不被重视, 进而科学技术推动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三、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对于我国来说,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我们不能再完全走发达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事实上, 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限度的, 这种经济发展的方式必然使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阻碍。但是, 我们也不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投入大量的资金, 放慢经济发展的进度, 如果是这样, 不仅会由于经济的落后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而且会造成环境保护失去经济支撑的局面, 更加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1.工业化发展的需求要求在我国必须实行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工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现在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 为了在中国完全实现工业化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由此所导致的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与工业化发展的矛盾也变得的更加突出。因此, 在中国要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就必须解决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这些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2.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在我国实行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发展,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 不仅要求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 生态环境的状况也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生态目标包括:环境污染的控制程度, 重点城市环境的提高程度,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缓解程度等等。环境生态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因此, 中国必须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3.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的重要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事业, 改革既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同样,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护生产力,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发展生产力。改变过去的那种“高价的产品”、“低价的原材料”和“无价的资源”的扭曲现象, 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的资源价格体系和市场体系, 这样就能充分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资源与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的基础作用。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看, 我们应当不仅在环境保护中实行对外开放, 也要在对外开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4.实行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选择。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基础, 如果破坏了这一基础, 无论是人们当前的发展还是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严重的制约。从中国的现实来看, 人口众多和人均资源稀少的现实条件为我国发展所提供的空间和条件都十分有限, 因此, 只有使我国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才能使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不仅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而且又不对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威胁。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R].新华社, 2007-10

[2]林道辉, 沈学优, 刘亚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2 (2)

[3]曹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4]骆世明.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5]刘燕华, 李秀彬.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 篇10

在认识到旅游经济对经济上的重要帮助之后, 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对其的政策要求都在放宽。因此, 旅游经济有着经济宽松、政策成熟、地方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市场逐渐扩大等特点。旅游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增加了我国的外汇数额, 对回笼货币、发展地区经济和增加就业机会都有着重要帮助。在此基础之上, 如何更好的利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作发展就成为了探究的重点。

一、促进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作发展的措施

(一) 建设完善的生态环境环保机制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保持旅游活动的长期发展, 因此建立完善的环保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对各种有利于旅游经济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管理的同时, 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经营者或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 更好的促进旅游企业、旅游经营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在建立完善的环保机制的同时, 相关的责任制也需要落实。通过将生态环境中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性划分, 明确其中的资产明细, 将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规划到每个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上, 通过建立区域内旅游资源管理机制, 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动态管理。通过各种调查方式明确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实际价值, 当地政府或者部门可以建立相关税收政策让旅游资源利用者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主要措施表现为对旅游资源利用者征收生态环境破坏税, 又或者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 实现旅游资源利用者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局面[2]。特别是针对部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例如饭店、景区等, 相关管理部门需要不定期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检查, 促进相关企业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 加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教育

想要真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让生态环境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3]。基础教育就是加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树立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首先针对旅游景区内的职工和干部进行相关培训, 加强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高其素质。其次, 加强对旅游景区宣传教育的利用, 通过文字、图片加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将生态环境教育深入人心。最后, 利用旅游景区内的特点, 开展多种宣传活动, 将生态环境保护渗透到景区的方方面面中, 将绿色环保的理念逐渐渗透进每个旅游者的观念当中。

(三) 加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只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够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此针对目前部分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应该做出相应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中, 利用政府部门为主要监管, 重点监督生态环境的相关指标, 可以从资源耗减、环境受害、清洁率等方面对生态环境进行严密监督, 保证其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 另外还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 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应该进行审查。

(四) 政府部门加强导引工作

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离不开其中旅游经济对其的投资, 部分地区就出现了由于投资不足导致生态环境未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其导引工作, 做好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首先, 严禁出现投资盲目、重复投资的现象, 此举不仅影响了投资的正确性, 还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其次, 应该将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结合考虑, 保证两者之间的经济分配合理。最后, 政府做好两者投资之间的风险规避, 一方面需要审查旅游企业是否过度追求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相关旅游项目的审批工作。

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模式分析

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旅游产业作为依托环境发展起来的产业, 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质量, 同时还可能制约旅游经济的增长, 因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是属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协调进步的关系[4]。

(一) 旅游经济基于生态环境的基础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 旅游业主要形式是外事接待, 当时还未形成产业链。自1978年之后, 我国才开始逐渐深度挖掘旅游业价值。依托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就成为了其中的重点, 但是通过已有的旅游数据可以发现, 对旅游景区内的破坏和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利用大部分都是旅游者产生的, 由于旅游一旦超过出了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 不仅会对旅游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还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旅游者对旅游体验质量的下降, 因此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 并且这种制约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

(二) 旅游经济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

旅游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更多资金投入对生态环境的发展。首先, 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合理、有效的规划, 破除部分制约旅游行业发展的因素, 在扩大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后, 就能够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 经济的提高反之又能够帮助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当中, 既改善了生态环境的质量, 又能够提高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指数, 这种良性循环能够帮助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稳定状态中[5]。其次, 旅游经济的发展中, 必然囊括了各种生态环境中文化、知识、资源的相互交流, 在形成良好的共生互动局面下, 其中部分健康、积极的环保理念被旅游者接受, 并且将这种理念传播开来, 影响更多的旅游者。最后,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利用之上, 这种开发随着科技的进步、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发生变化, 从而在积累各种经验的基础之上不断调整旅游格局, 对整个旅游产业进行优化, 不断的良性循环过程中, 旅游经济增长, 带动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又能够吸引更多旅游者。因此, 在这种共生互动的模式当中,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总是存在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当中。

(三)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

生态环境的发展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于此同时又承载并且约束着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经济又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 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生态环境必须做出改善。可以得出, 旅游经济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而生态环境又为旅游经济提供了能够发展的空间。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旅游经济为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资金与环境的保障, 帮助优化整个旅游资源。同时, 由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衍生出了与外界各种因素之间的交换, 又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结构分析

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的结构当中, 主要有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等组成。其中的共生环境, 是指除了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组成的。这个共生环境的存在有多重形态, 不同的共生环境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生的影响也不同, 政治环境、人文特点、民族文化、法律法规等的不同都是共生环境中的一部分, 其中最能影响共生环境的就是法律环境。所谓的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结合。共生关系的千差万别也就导致了共生模式的多种多样。而共生单元, 在不同的共生体当中其性质与特征也不尽相同, 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系统当中其共生单元主要有旅游者、旅游企业等组成, 其中旅游企业又包含了各种企业共同组成一个共生单元。这种不同共生因素导致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模式结构也不同。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旅游经济的提高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向高层次发展,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则又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两者之间这种相互促进又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维系一个城市与旅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通过优化旅游发展方式, 从而达到提升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的质量, 提高旅游者的吸引力, 让旅游真正实现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

摘要:旅游经济的产生部分是依赖于生态环境,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各种旅游活动, 游客与经营者之间产生各种经济交往, 从而衍生出旅游经济。在我国的部分省市当中, 旅游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了其重要经济收入。大部分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能够实现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稳定发展, 从整体层面上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能够促进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作发展的措施来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模式进行剖析。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共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克力木江.新疆和田河水资源利用与绿色走廊生态建设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13 (02) :125.

[2]叶春, 李渊妮, 王为.旅游活动对生态旅游区环境冲击影响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南昆山上坪—中坪景区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11 (05) :12.

[3]邹统钎, 陈序桄.乡村旅游经营者共生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区北宅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17 (09) :26.

[4]石沐子, 孙猛, 刘娜.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保障体系探究[J].中国林业经济, 2009, 21 (02) :109.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 篇11

1经验

我原来是搞植物学和微生物学教学工作,因此,所写的科普文章和著作都是有关基础生物学的内容,虽然对大、中学生和老师在这方面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但是对整个科普事业作用不是太大。

自从1980年开始,我和我校周纪纶教授一起在国内创建经济生态学新学科,我们不仅在校内外开设经济生态学课程,并且研究内容既有理论探讨,也有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以录像片形式进行宣传。这个录像片曾在校内外放映50多次(以校外为主)。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报级杂志发表,而且很多成果在科普杂志发表,由于我比较重视科普工作,所以在我参与撰写的30多本著作中大约有1/3属于科普读物,即使在我撰写的教科书和专著中,我也尽可能注意到普及性。

2问题

2.1 如何引起各级政府领导重视科普工作

在我国实行的政治体制下,如何促使各级领导重视,而且需要有实际行动。我认为基础学科应由中央教育部门和科研部门订出规划将科普工作纳入规划和具体计划,对于地方各级领导,则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选择有关项目进行科普工作,用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2 提高科普成果的评价与价值

从当前情况看,一个科普成果的投入和产出的价值差别太大,前一时期科普成果不能作为评职称参考,这样会影响作者参与。

2.3 改革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和内容

当前教育方向指引的是应试教育。中、小学生很少有时间看科普读物和参与科普活动。所以,必须真正改革教育内容,促使教师利用科普手段,使学生有时间和兴趣参与科普活动。

2.4 增加科普手段,提高科普成果质量

当前国内一些科技馆、水产展览馆等收费昂贵,严重影响中下层居民子女参与,政府应介入。

科普内容与成果如何适应读者的年龄,文化水平和兴趣是国内科普读物存在的重要问题,有些院士写的读物读者并不欢迎。一方面要动员科研人员关心科普,另外,也可学习国外,培养科普读物专职写手,关键是政府在这方面要有资金和出版渠道的支持,培养有关人员的兴趣和写作能力。

本人曾编写《图解现代生态学入门》,虽然出版社和作者曾花很多精力,但是由于读者对象未选准,也因为发行渠道不通畅,因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本《国际大都市的生态环境》因为内容紧扣近来国内外形势,并且读者对象较为广泛,所以较为读者欢迎,但是由于书价较为低廉,未能受到出版社重视,至今未能出版第二版。

2.5 经济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科学普及

我国近3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与此相应的,生态环境受到很大损害,关键是经济与生态矛盾严重,未能取得协调发展。因此,除制定国家政策外,还需要在全民(尤其在地方政府领导和企业家中)普及经济生态双赢理念和科技知识,不仅要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要总结与普及切实可行的经济生态持续发展的经验,使有关单位与人员感到有例可循。

3展望

近年来,我国的科普工作有很大发展,单从少儿读物看,种类和数量也很多,但是缺少规划。所以从全国看如何做到民间和政府相结合,对科普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调查和规划看来还是当务之急。

作为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的成员,我要提出如何进一步加强协会的工作,尤其向(文学)作家协会学习,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学习作家协会一些运行机制,如是否有可能设立一些专职写作人员(一定时间),或者对退休专家在经济和出版渠道方面予以支持,籍此创造一些适应读者需要的精品(关键是要与政府和企业家的支持)。

科普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努力。在规划、协调、经费、法规、手段等方面统筹兼顾。特别要提一下,现在青少年对网络方面的活动十分有兴趣,在这方面创造一些经验应列为重要内容。

在总结科研成果同时,拍摄一些有科普作用的录像片,能起很大科普作用;另外从当前放映的电视和电影也有宣传科普的苗子,如何加紧这方面工作,尤其是否可赶上当前电视热点:介绍青春婚姻和历史讲座,将科普宣传列为第三个热点,甚至超过前二者,有待各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1] 劳伦斯.什么是生态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 服部勉著.谭慧慈,吴人坚译.微生物生态入门[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3] 吴人坚.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抉择[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4] 吴人坚.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和途径[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 周纪纶,吴人坚.城市的迷惑与醒悟[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 吴人坚,朱德明.周解现代生态学入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7] 吴人坚,陈立民.国际大都市的生态环境[M]. 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8] 吴人坚.区域发展生态学与中国案例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吴人坚,上海复旦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和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 篇12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含义

金融生态概念是一个仿生概念, 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 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的问题[1]。但是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 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比如韩平认为, 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它既包括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 又包括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 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业、金融产品, 通过资金链条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本文倾向于这样的定义: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 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规避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2]。

二、广西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的理论依据

戈德史密斯 (Goldsmith, 1969) 用35个国家从1860~1963年间的有关数据得出的分析结论是: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的超水平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期,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奈丁 (Kenneth.Boulding) , 对利用市场机制控制人口和调节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污染以及用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类福利的缺陷等作了有创见性的论述。清华大学教授宁逢明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反过来又能够有力地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提出, 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 很多情况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关于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金融生态的内涵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规范性分析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2005年发布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报告, 这一报告是我国目前对金融生态研究得到的比较权威的成果。

三、指标设计、数据来源与分析

(一) 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由20个具体指标构成。指标分为三类:第一类反映经济增长的情况, 包括地区生产总值 (DQSCZZ)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RJDQSZ) 、第一产业值 (DY-CYZ) 、第二产业值 (DECYZ) 、第三产业值 (DSCYZ) 、社会消费品总额 (SHXFPZ) 、工业增加值 (GYZJZ) 、财政收入 (CZSR) 、外资利用 (WZLY)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JMXFJG) ;第二类反映生产性投入, 包括固定资产投资 (GDZCTZ) 、能源消耗 (NYXH) 、存款余额 (CKYE) 、贷款余额 (DKYE)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CXJMCX) ;第三类反映非生产性投资, 包括学校数 (XXS) 、教师数 (JSS) 、卫生机构数 (WSJGS) 、人口数量 (RKSL) 、在职职工人数 (ZZZGRS) [3]。上述选取的指标都是从广西统计年鉴中获取的。

(二) 实证分析

本文借助因子分析法从简易性、精确性角度出发来解决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问题。应用因子分析法不但可避免信息量的重复, 还能克服权重确定的主观性, 并且能将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众多原始指标所负载的信息浓缩并转存到因子中, 同时根据实际问题所要求的精度, 通过对因子数目的控制, 调控转存信息量的大小。其数学模型如下。

假设原始数据中有n个样品, 每个样品中有p项变量 (指标) , 记为X1, X2, ……Xn, 则因子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简写为X=AF+ε (F与ε不相关) , 其中F= (F1, F2, ……, Fm) T为公共因子, 起系数A=[aij] (i=1, 2, ……, p;j=1, 2, ……, m) 称为载荷矩阵, 其中m≤p。aij为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 简称因子载荷, 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因子。ε= (ε1, ε2, ……, εm) T是特殊因子, 是不能被前m个公共因子包含的部分[4]。

(三) 广西经济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

本文采用了定量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 主要对上述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以降低多项指标之间相关造成的复杂性。针对2008年广西的金融原始数据, 经过标准化筛选后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 运用相关系数矩阵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原始数据变量进行线形变换, 使成分负载向0和1两极分化。经过正交旋转后, 取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 最后得出了三个公因子。

如表3所示, 根据分析结果得到的这三个因子特征值分别为11.134、1.838、0.504, 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96.261%, 即表示三个公因子保留了原有指标96.261%的信息, 其累计贡献率已超过90%, 可满足较高的精确度要求, 因此用它们可以代替原始的20个指标的信息。

从表4可以得出, 对于第一因子, 在其上负载值大于0.85的指标有:在职职工人数、城乡居民存款储蓄余额、第三产业值、社会消费品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存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贷款余额、教师数。综合来看, 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因子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 其权重最大, 约为79.5%, 对广西金融生态环境总体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对于第二因子, 在其上载荷值大于0.8的指标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这项指标反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 其权重为13.131%, 是第二位公因子。就第三因子负载值来看, 各指标的负载值大于0.5的指标有:卫生机构数, 这一公因子反映出社会保障水平。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 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且广西的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广西生态金融环境的改善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法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摘要: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西金融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进行深入分析, 得出广西金融生态环境在不断提高, 但是广西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经济发展。

关键词:金融生态,经济发展,因子分析,广西

参考文献

[1]辛波, 等.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经济, 2007, (11) .

[2]徐诺金.金融生态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3]解春苓, 等.廊坊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 2009, (5) .

上一篇:育种生产下一篇:作用及R语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