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经济史研究

2024-08-19

生态环境经济史研究(精选12篇)

生态环境经济史研究 篇1

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且二者属于对立统一的关系, 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目前,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处于一个相对不发达阶段。 针对这一问题, 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对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研究。 例如,国外学者Mingworth[1]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 计算了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Copeland和Taylor[2]通过定义整个经济系统的动态优化过程, 建立模型证明了库兹涅茨曲线的结论, 并由此来调节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等; 国内学者戴西超等[3]在因子分析法基础上, 建立了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模型; 王富喜等[4]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模型; 盖美等运用可变模糊模型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等。 而本研究以辽宁海岸带内的大连、 丹东、 锦州、 营口、 盘锦及葫芦岛6市为研究对象, 以沿海6市1997— 2011年15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数据为基础数据, 采用熵权计算法确定指标权重, 并应用可变模糊模型, 对辽宁海岸带内6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定量研究,旨在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健康实施提供保障。

1研究区概况

辽宁海岸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毗邻渤海、 黄海,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的行政区域,陆域面积5.65万km2,海岸线长2 920km (包括岛屿岸线),海域面积约6.8万km2。2005年,辽宁海岸带的经济总产值为3 980.92亿元,占辽宁省总量的45.42%,而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总产值达到了1 1150.86亿元,占辽宁省总量的52.25%。

2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研究区数据来源于1997—2011年 《辽宁省统计年鉴》 及 《辽宁省环境公报》,采用熵权法[5-6]确定指标权重,并应用可变模糊模型[7], 对辽宁海岸带内6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定量研究。

2.2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根据辽宁海岸带6市的特点并参考相关文献,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居民消费水平及居民恩格尔系数6个经济指标,耕地面积比重、耕地灌溉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年降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6个生态环境指标作为评价6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准。 在此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7,8,9],以及国内其他海岸带的评价标准,并结合辽宁海岸带的实际情况,确定辽宁海岸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分级标准(表1)。

表1中 “正”表示该指标对研究区可持续发展有正面作用, “逆”则表示有负面作用。一级表示 “极高”情况,即研究区发展具有较高的水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及其协调;二级表示 “高” 情况,即发展具有一定水平,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三级表示 “中” 情况,即发展具有初级规模,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四级表示 “低” 情况,即发展水平较低,生态威胁严重;五级表示 “极低” 情况,即研究区发展水平极低,生态危害十分严重,且治理效率较低。

运用可变迷糊模型公式计算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可持续程度的相对隶属度,变换距离参数和模型优化参数得到研究区各个城市的生态指数、经济指数及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见表2,评价标准见表3。

3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结果与分析

3.1大连市

大连市是辽宁海岸带6市中仅次于丹东市的第二大城市,结合表2和表3以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方面数据可以看出,大连市1997— 2011年15年间经济协调性变化波动较大,其中2005年经济协调性突然下降,随后呈增长趋势, 但从2010年开始又呈现下降趋势,而生态协调性较经济协调性而言相对稳定,所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整体仍处于动态平衡阶段,但平衡效果不太理想,从2010年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属于低度动态平衡阶段。

(1)经济方面:大连是辽宁海岸带的6市中地区生产总值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但2011年其经济协调指数仅为0.508,仅略高于动态平衡阶段。15年间大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5 383元增加到91 295元,且居民消费水平也呈上升趋势, 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总支出总额) 呈现递减趋势, 整体朝向明显协调阶段发展。 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连的第一产业比重有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在2005年差距最小, 在2008年差距最大; 2005—2008年间,二产比重处于上升状态,三产比重处于下降状态,这段期间的协调性较差; 2008—2011年二产比重虽有所下降,但是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相反三产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下降趋势。即从2005—2011年二产比重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三产比重则处于下降趋势, 这说明大连开始向工业转型发展,经济潜力价值开始下降。

(2)生态方面:2011年大连市的生态环境协调指数达到0.564,略高于动态平衡阶段。从1997—2001年 《辽宁省统计年鉴》[5]中可以看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除2002年增幅较大之外,其余年份均增幅较小,整体处于增长状态; 降水量方面除了1999—2002年及2006年小于500mm,其他年份均超过500 mm,达到中等水平,尤其是2011年降水量达到902.6 mm, 水量较为充沛;至于工业废水排放量方面2011年达到31 487万t,明显高于辽宁海岸带的其他城市,虽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528%, 但整体环境仍处于恶化趋势;大连市的耕地面积比重及耕地灌溉率在2007年差距最小,而在2007年之前差距较为明显,2007—2011年耕地比重变化较小,耕地灌溉率有所增加,整体处于上升阶段。由此可见,大连市的整体生态环境有相对转好的趋势。

3.2丹东市

丹东市是辽宁海岸带6市中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市,结合表2和表3以及丹东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可以看出,1997—2011年15年间丹东市的经济协调性波动较大,但整体处于上升趋势,2008—2011年比较平缓;生态环境协调性变化幅度也较大,但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从综合协调性来看,15年间丹东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性较好,虽然近几年有所下降,但整体处于较好的动态平衡阶段。

(1)经济方面:丹东市2011年经济发展协调指数为0.625远高于动态平衡阶段,向明显协调阶段靠近。从1997—2011年 《辽宁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中得出[5],丹东市人均GDP由1997年的6 338元增加到2011年的36 841元,居民消费水平增幅也较大, 从1997年的3 116元增加到2011年的12 725元,整体处于上升趋势;恩格尔系数则从1997—2001年处于下降趋势,2002—2004年有所增加,2005年后又开始下降,但到了2011年却突然上升,达到43.50%。从三次产业比重上来看,第一产业比重15年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二产和三产比重则波动较大;三次产业比重方面,2005年是一个转折点,虽然在1997年时二产比重超过三产,但1998—2005年之间三产比重却处于优势地位,但二产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三产比重处于下降趋势,直到2006年开始,二产比重已经超过三产比重,占丹东市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 且二产比重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三产比重则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2)生态方面:2011年丹东市的生态环境协调指数达到0.602,远高于动态平衡阶段。从1997—2011年 《辽宁省统计年鉴》 数据中可以看出[5],人均公共绿地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年降水量均在500mm以上,且15年间有9年的年降水量达到900mm以上,为丹东市生态环境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工业废水排放量基本处于3 000万~6 000万t之间,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不是很高,但处于上升趋势;耕地比重和耕地灌溉率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虽然均有所上升,但是增幅不是很明显。 由此可见, 丹东市的生态环境正往较好的趋势发展。

3.3锦州市

锦州市的土地面积在辽宁海岸带6市中排第四位,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1997—2011年锦州市经济发展协调性远高于动态平衡阶段, 生态环境协调性略高于动态平衡阶段,但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锦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综合协调度波动不是很明显,基本在0.57~ 0.70之间,整体均高于动态平衡阶段,但都不足于明显协调阶段。

(1)经济方面:根据1997—2011年 《辽宁省统计年鉴》 中的数据得出[5],1997—2011年锦州市人均GDP由5 939元上升到35 784元, 居民消费水平也上升了10 238元,恩格尔系数变化稍有波动,但整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较1997年下降了11.15%; 三次产业的比例从1997年的持平状态逐渐向第二产业发展, 到2011年三产比例为15.5∶49.6∶34.9,表明近年来锦州市通过相关政策降低第一产业比重, 从而使第二产业比重升高,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形式。

(2)生态方面:从1997—2011年 《辽宁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看出[5],15年间锦州市的耕地比重变化较小, 但其所占比重较大, 至2011年,锦州市耕地比重已达到45.99%, 加上耕地的灌溉率有大幅度提高,从1997年耕地比重与耕地灌溉的比例为40.3∶29.1,发展到2011年二者比例为23.0∶22.7,这是促使锦州市生态环境一直处于动态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在逐年增长,15年间增长了4.65m2;但降水量不是很充足,平均年降水量为519.7mm;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的较好,平均年排放量为3 940万t,且排放达标率也有较大上升,到2011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已增长到95.3%。

3.4营口市

营口市的土地面积在辽宁海岸带6市中排第五位,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 营口市1997—2011年经济发展协调性及生态环境协调性均略高于动态平衡阶段但远不足于明显协调阶段,自从2006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实施以来,营口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波动很大,且2011年的协调性较2010年有明显下降,可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1)经济方面:2011年营口市人均GDP是1997年的8.85倍,是2006年的2.68倍,2011年GDP总值高达1 224.65亿元,占辽宁海岸带的10.98%,仅次于大连市,居第二位。从三次产业比例可以看出,15年间营口市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幅度不是很明显,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为明显,第三产业比重几乎没变,这说明营口市是以牺牲第三产业为代价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形式转化, 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下降。

(2)生态方面:2011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38 m2,是1997年的2.40倍;工业废水排放量自从2006年以来有所好转,且达标率上升较为明显,2011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高达99.99%;年降水量不充足,只有2010年超过了900mm,其他年份均偏少;耕地比重和耕地灌溉率变化幅度较小,说明近年来营口市对于耕地的建设和灌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使生态协调性处于下降趋势。

3.5盘锦市

盘锦市是辽宁海岸带6市中最小的城市,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盘锦市经济协调性略高于动态平衡阶段,且呈现波动形态,但远低于明显协调阶段;而生态协调性则远高于动态平衡阶段,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所以导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总体处于高于动态平衡阶段,且呈上升趋势。

(1)经济方面:从1997—2011年 《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5],盘锦市1997—2002年间人均GDP一直高于辽宁海岸带6市中的其余城市,2003—2011年也是仅次于大连市排在第二位,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GDP的发展趋势相同, 二者都呈现上升趋势;从三次产业结构方面来看, 第二产业为盘锦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且历年来第二产业比重均在60%以上,而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说明盘锦市的经济正向良性方向发展。

(2)生态方面:1997—2011年 《辽宁省统计年鉴》显示[5],15年间盘锦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幅度较小,仅增加了2.42 m2,是6市中上升幅度最小的城市;降水量方面除2010年超过900 mm外,其余各年均较小,这对盘锦市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工业方面的废水排放量处于较稳定状态,且达标率上升幅度较大, 从1997年的9.63%上升到2011年的98.29%。从图2中可以看出,历年来盘锦市耕地面积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状态, 截止2011年耕地比重已达到35.67%,且耕地灌溉率较好,历年来均在75% 以上,这是形成盘锦市生态环境协调性呈上升趋势的主要方面之一。

3.6葫芦岛市

葫芦岛市是辽宁海岸带6市中面积仅次于丹东、大连的第三大城市,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盘锦市经济协调性略高于动态平衡阶段, 但远不足于明显协调阶段;而生态协调性则远高于动态平衡阶段, 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所以导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总体处于高于动态平衡阶段,且呈上升趋势。

(1)经济方面:1997—2011年 《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出[5],葫芦岛市的人均GDP 15年间增加了19 448元, 居民消费水平也增加了8 864元, 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88%, 整体处于较好的发展趋势;历年来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不大,虽然从2006年看是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是2009年出现了转折点,使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而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说明葫芦岛市应重视三次产业比例问题,使葫芦岛市的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生态方面:葫芦岛市的年降水量均在900mm以下,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人均绿地面积,从1997年的6.25m2,增加到2011年的14.42m2,增加幅度较为明显;工业废水排放量处于稳定状态,但达标率不高,2011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仅为65.97%;历年来耕地比重几乎没变,且耕地的灌溉率也不高,均低于45%,这是造成葫芦岛市生态环境协调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4结论

可变模糊模型是工学中常被用来衡量经济与水环境协调状况的模型之一,其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但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本研究借用此模型来研究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说明此模型与可持续发展模型[10]形同,均可用于不同城市(或区域)之间、同一城市(或区域) 在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状况的定量评价和研究。经该模型计算所得的结果为:辽宁海岸带6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均处于动态平衡阶段,但根据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不同,平衡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其中(表2)从2011年的综合指数来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由高到低分别为丹东、葫芦岛、盘锦、锦州、营口、大连;而从经济协调性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丹东、锦州、葫芦岛、营口、盘锦、大连;从生态角度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盘锦、丹东、葫芦岛、营口、大连、锦州,这说明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性的好坏与生态环境的好坏密切相关,所以辽宁海岸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 增加环保投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并且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局面,做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根据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选取适宜的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应用可变模糊模型,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内6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可变模糊模型,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经济史研究 篇2

摘要:根据北京市“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同时结合延庆区发展情况,延庆区被划为北京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本文迎合生态保护的学术前沿,从生态友好型的视角出发,研究延庆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延庆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结合延庆区的发展环境最终给出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平和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三个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产业生态化;生态补偿

一、问题的提出

延庆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重要性

1、延庆区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区

素有“夏都”之美誉的延庆区,是北京西北部的生态屏障。延庆区位于北京西北上风上水的地理位置,林木绿化率高达73%并含有优良的生态资源,空气、水体质量都处于国家一二级的水平。①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总体上将北京市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种类型的发展区域。延庆区则以其水资源等明显的生态优势承担起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城市功能。

2、延庆区是北京市水源涵养地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飞速增长,北京地区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作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日益突出。目前,北京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人多水少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延庆区内的官厅水库作为北京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对于北京市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化起着重要作用。

3、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对延庆区至关重要

延庆区是北京市的偏远郊区,交通不畅,经济发展较弱。由于自身的生态优势以及北京市的生态需求,延庆区投入大量资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支出巨大。虽然生态旅游产业等的发展增加了延庆区的经济产值,但是相比其他区,延庆区的经济依然比较落后,使得财政收入较小。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延庆区的财政收支失调。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延庆区必须把宝贵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定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二、延庆区生态经济失调现状

10多年来,延庆区一直以来作为北京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以“生态涵养区”的定位发展。虽然,经济有一定的纵向增长,但与北京市其他区完全没有横向优势。而生态环境的发展大有改观和显著成果。根据政府相关数据、报告以及延庆区发展现状,可知延庆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状态,重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滞后与生态环境建设过快的不协调,包括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现存问题。②简单来说,延庆区生态与经济失调现状有三点:第一,生态环境综合水平高。第二,经济发展滞后。第三,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存在问题。

三、延庆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灌溉、节水型农业是解决北京农业干旱缺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在此目标下,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实施节水工程。在循环农业发展方面,延庆区的循环葡萄产业树立了典范。

为发展经济,延庆应大力发展新能源生态型工业。就目前而言,情节发电项目,新型建材,高薪技术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对于延庆经济发展都是很有发展空间的。

为促进延庆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发挥延庆作为京西北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高起点发展京西北物流基地,从而为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延庆区应充分开发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民俗游、观光游、生态游等特色旅游,积极完善旅游业配套设施。③

(二)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平

切实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一方面,加大公益林、林区道路管理等生态林保护项目建设投入,切实提高项目造林、退耕还林和补植补种等项目的补助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大绿色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以促进当地农户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油茶、水果等特色农业,参照粮食补贴办法,对特色农产品生产进行补贴。与此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户和企业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按实际生产面积给予一定补助。

尽快建立生态功能区保护专项资金。为了在发展生态文明的同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由北京市和延庆区各级财政出资,设立生态功能区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生态功能区环境监测、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增强生态功能区的监测和保护能力。

(三)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

1、稳定资金的投入

虽然,近些年北京在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方面给予了延庆越来越多帮助,但是要形成长效机制还比较困难。本文借鉴其他区的发展经验,提倡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条件下,由北京市发改委联合市环保局、水务局以及延庆区环保局、水务局等部门专门成立协调合作委员会,确保延庆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建立关于稳定资金投入的合理长效机制。与此同时,北京还应加强对延庆区的金融支持,积极探索多种融资形式以发展大型水利设施。帮助延庆区走出财政困难、资金短缺的局面。

2、水权交易

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主张北京市与延庆区尽快完善适合双方发展的水权交易机制。以张家口市“稻改旱”项目为例,为了给北京市提供更多的水资源,近年来张家口与北京共同开启“稻改旱”项目,北京对此给予了部分补偿。目前,张家口市“稻改旱项目平均每亩地年可节水400-500m3,北京给张家口补偿450/亩*年,十几万亩,年补约5000万元。由此分析,为了促进延庆区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权交易机制的完善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延庆区的财政收入而且一定程度保护了水资源。

3、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为促进水资源保护及科学合理利用,同时借鉴国外水资源市场化经验,针对不同水源、不同用水类型、紧缺程度,北京市和延庆区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水资源价格体系。对于水利工程等用水价格逐步提高,尽快调整非农业生产水价达到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水平的状态;逐步调整农业用水价格,逐步达到保本水平;在城市用水中,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应稳步提高,水价实行累进阶梯制,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根据水资源紧缺程度,扩大或减小水资源费用的征收范围和提高征收标准;总之,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供水价格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论

北京市的未来发展以及国际城市的建设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撑,而水资源是其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延庆区作为北京市的生态水源涵养地,其总体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然而,根据延庆区的现实情况分析,延庆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失调状态,以至制约了延庆区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应该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并结合延庆区的自身产业优势和发展环境的优势,也即分别从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平和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三个方面给出关于协调延庆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从长远角度规划延庆区的发展之路。(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北京市延庆县水务局.延庆县水资源现状分析[J].北京水务,2009,4

②延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调研报告.http://.2012年2月发布.[3]许吕章.延庆县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实践.北京水务,2013(02)

[4]陈炳军.延庆第三产业发展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纵横,2011(16)

生态环境经济史研究 篇3

[关键词] 环境音乐 声学物理农业实证研究

环境音乐研究,在国外,具有美欧日韩领先、产学研结合紧密的集体研究特征,并呈现出功能研究——产业研究——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具有跟踪研究为主、产学研结合松散的个体研究特点,并显示出功能研究——生态研究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一、环境音乐与绿色农业的关系个案研究

笔者依托南昌航空大学周边农区之便利,对大棚内的草莓施加环境音乐干预的对比性实证研究,探索环境音乐科学播放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

在2011年9月至11月的田野作业中,数据库的量化工作,十分艰巨细致而必要,它对于成果推广的影响至关重要。故选择实验田和对比样本不容丝毫疏忽。首先,挑选两个大棚内草莓播种时间、品种、成熟匹次、施肥量、阳光、水分、病虫害等外界因素一致,而且两棚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在B棚中听到A棚所播放的音乐。以上自然条件要求稍有略差,便会影响后期的对比和研究。在施加环境音乐的A棚挑选高精度测量50个幼果标本,然后同天在B棚中寻找测量50个与A棚中周长、体长、颜色相同的幼果进行配对标记。挑选的100个标本,必须分布在大棚的后半部,以便更精准,明显形成差异对比分析。挑选配对工作准备就绪后,给A棚的幼果施加音乐,干预其生长环境。在A棚中央架设两个输出功率为RMS14W+14W的音响。以扇形的摆放形态对着那些标本,并且确保距离最远处的幼果标本也能清晰地听到所播放的音乐。科学家认为植物也爱听比较柔和、缓慢、小声、没有刺激性的音乐,研究者们大多认同植物只喜欢轻音乐。单方面的思想和研究是不能确保事实的正确性,植物也许喜欢快节奏的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鉴于各种类型的音乐是否会对植物产生影响之完善性的实施求证。故,确定了《 Kisstherian 》 、《星空》、 《二泉映月》等播放曲目[2],把播放音量控制在70dB—90Db,每天中午播放三个小时左右,直至A棚所有草莓成熟可食。

以下列表以两次测量数据为例,展示环境音乐干预与否的生长和差异。

由以下数据看出受环境音乐干预的A棚约有30个草莓的外形比B棚大。干预后的增产数量增加了约20%,称重测量两棚形状相似无几的熟果,单个质量比较,A棚稍占优势。A棚成熟时间普遍比B棚提前1-3天。经横切和品尝发现,A棚的熟果更加鲜红浓香、清甜多汁。口感略胜于B棚。由于专业技术掌握不足和研究条件有限,无法测量营养成分之差异。草莓的根状茎和新茎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不一,对果实的养分输送会有差别。因此,单个的对的数据会出现误差,不一定能准确而直接的显示出环境音乐干预的影响。但是,这些数据的误差毕竟是微妙的,不会过多影响数据的对比和分析。

以上所述分析,初步证实受音乐干预的草莓在品质口感上得到一定的提高,产量有所增加,并缩短了原有的成熟时间。试想之,音乐干预单一品种的草莓会产生影响,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缩短种植时间。其它农作物受音乐干预是否也会产生影响和生长改变呢?这需要研究者们提出新的思路,进一步实施研究和考察论证。如果音乐的干预会影响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农作物,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如果大量以音乐干预为基础的物理农业和绿色种植为生态农业发展主体,那么农作物的品质和市场经济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产品的优质性和贸易扩大化可以空前的提高。坚持以绿色物理农业为基本,作物种植技术将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历史革新。在革新技术发展的同时,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具体研究音乐作物对声能的吸纳和自身变量,并研制科学高效的植物声频发生器和合理配置、科学播放的环境音乐,完善克服干预时间和频率等一系列投入使用问题,这些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过渡时间。研制出体制性的产品成本和推广及投入使用,将成为政府和农户的一个考验。

二、环境音乐与车间工人工作状态的关系个案研究

环境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音乐作品在环境内的音响存在;狭义既是以自然,环境为创作源泉的概念性音乐,也是以人文环境为存在方式的功能性音乐。一切来自外界的刺激都具有双重功能,即给人的行为提供线索和使人兴奋作用。当代科学证明,人的兴奋是由外界事物刺激人脑的网状体,进而提高人的活动效率。从事重复性作业的工人会产生厌倦,而厌倦是由于认识到单调的劳动状态而引起的缘故,所以,其缓解也得依靠从那种情况的转化程度。因而其方法不能依靠眼睛,而显然应该依靠耳朵,为此目的某种音乐是最合适的。 笔者对某制衣厂工人工作添加环境音乐,由于制衣车间缝纫机噪音过大,工人不能清晰的听到所播放的音乐,因此,播放的音乐极大可能成为另一种噪音,失去了原调查研究的价值和目的。而包装工作属于纯手工作业,除交谈和包装响声无其它杂音,因此对包装工人施加环境音乐效果更强,影响更大而明显。故放弃原本计划,改对包装工人施加环境音乐展开调查。

普通工人文化程度较低,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取向稍微局限,选择一些工人所喜爱的通俗歌曲和愉快而活泼的乐曲,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对工作的介入。播放音乐的目的不能让工人知道,以避免影响工作思维和谈话结果。单一反复作业,会使人产生厌烦和疲劳感。故,每天的音乐开始播放时间为10点和16点,干预时长为90分钟左右。音响放在距工人5米处,播放音量比平时正常对话的音量略大。

在2011年12月至1月期间,经笔者现场观察和与工人的交谈,发现环境音乐对工人作业的干预有显著效果,在工人感到疲惫时播放其感兴趣的音乐,可以减少聊天、发呆、出神等为厌倦的解毒剂。防止,减少工人产生意外变化的刺激,提高警觉水平,进而是人性得以复归。缓和紧张情绪,减少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和准确性。同时,环境音乐也充当了止痛剂。在半天或整天的工作后,少有像往常那么疲惫,依然有充沛的精力做家务和休闲娱乐。当然,环境音乐也能偶尔吸引注意力,干扰工作中的思绪。而对于少数不喜欢音乐的工人,更是火上浇油,心情更加烦躁和不安,工作压力增大,对环境音乐产生一种厌恶,此时的环境音乐显然成为一种噪音了。

三、结语

绿色、环保、生态等现代消费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愈来愈多地应用非残留手段。环境音乐作为无毒、无害元素,如果能合理配置和科学播放环境音乐,不但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质量、味道、甚至营养含量。而且对绿色品牌农产品的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必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环鄱阳湖经济区,已成为江西省既定发展三大方向之一。作为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江西农业,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完成低端农业向优质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环境音乐的引入和应用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建设可行途径之有益尝试[3]。

环境音乐是一种古老的音乐现象,工业化比较早的发达国家大都经历过集中研究与广泛应用阶段。日本产业界已经逐渐认识到为改善环境、制造气氛、添加劳动刺激剂而广泛利用音乐了。就环境音乐的人文作用而言,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相关研究有利于缓解职员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优化部门形象、促进社会和谐。[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矿企业也可以播放适合科学的音乐,干预原有的工作场所和生产结构,无疑是一种提高生产率的尝试途径。即使提高生产率的效果微乎其微,也有最起码的安慰价值。

课题来源

(1)本课题属南昌航空大学三小课题《鄱湖经济区环境音乐实证研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影响》资助。课题编号:2011274;

(2)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艺术学规划项目《当代中国环境音乐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A760072)

参考文献

[2]草莓园所播放的音乐:《KISS THE RAIN》《星空》《二泉映月》《梁祝》《梦中的婚礼》《童年的回忆》《少女的祈祷》《眼泪》《爱的协奏曲》《秋日私语》、《神秘园》《罗密欧与朱丽叶》《回家》《蓝色多瑙河》《绿袖子》《天鹅湖》《匈牙利狂想曲Ⅱ》《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BillieJean》《BeatIt》《啊,我的太阳》《今夜无人入睡》

[3] .张建国.论环境音乐的产业特征与教育跟进问题[J] .江西网报.2010-05-24

[4]张建国. 当代中国环境音乐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探索[J] .中国音乐.2010年第3期. 74

作者简介

袁鑫,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101511班音乐专业学生。

张建国,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西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研究 篇4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藏的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0.2%,改变了西藏经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由于西藏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基础薄弱的状况,西藏经济还是落后于全国经济。因此,发展西藏经济、缩小与内地经济的差距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快速发展西藏经济,才能够创造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只有快速发展西藏经济,才能够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西南边防。

2影响西藏经济发展的因素

1)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脆弱生态环境(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的水平。在保持和加大人类利用环境的程度和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改革和调整,也可以靠外来资源和向外输出来缓解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一是西藏地貌物质的脆弱性。西藏地区的地表环境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大,极易受到破坏。西藏地域广大,地表形态的差异很大,昌都、林芝、喜马拉雅山地区,>25°的陡坡山地面积占该地区面积的60%以上,地基基础十分不稳定。西藏的土质是粗骨颗粒砂土质,地表土层比较薄,很容易就会发生水蚀和风蚀现象。二是西藏地质结构的脆弱性。西藏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受挤压运动强烈,岩层出现褶皱、断裂的现象。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不稳定,地表活动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板块每年以5 cm的速度向北漂移,使青藏高原不断地抬升8~10 cm。高原山地的持续上升使河流冲刷侵蚀的速率增加,造成地质灾害严重[1]。三是气候造成西藏环境的脆弱性。西藏深处内陆,海拔高,属于高寒地带,降水稀少、气候寒冷。生态环境受气候影响很大,呈正相关关系。恶劣的环境导致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不容易恢复。

2)受教育程度对经济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高。西藏的受教育程度与内地相比差距很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较低。全国未上过学的人数只达到5.4%,西藏未上过学人数则是全国未上过学人数的9倍,达到44.39%;对于大专及以上学历,全国达到11.6%,西藏则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仅有2.6%(见表1)。西藏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非常少,这就预示西藏的发展将会受到人才与科技的限制。

3)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西藏的经济发展关乎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国家主要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西藏仍然处于粗放型经济形式。由于西藏的人文、自然等因素的制约,西藏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第一,矿产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西藏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100余种,矿产地2 000余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前10位的有18种[2],其中,铜274.40万t,铅92.93万t,锌43.34万t。可以利用矿产工业拉动西藏经济的发展,但是,矿产工业的发展会影响生态环境。开采矿物留置的废弃物等含有酸性、碱性、放射性等成分,西藏处于中国河流的源头,将会对下游的河流造成影响。有毒气体会随着大气污染周围的空气,露天开采会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西藏的气候决定了西藏的植被不能很快恢复。矿山开采会引起地下水位降低,直接对地球内部造成影响,产生地震、酸雨等灾害,甚至会导致地面坍塌、土壤盐碱化[3]。粗放型矿产资源开发对高原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例如三江源头的白地沟地区在2002年以前还是开采矿物的宝地,由于人们对矿产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整个矿产区现在寸草不生。第二,农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西藏的粗放式农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虽然西藏地域广阔,但是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却十分有限,西藏的气候属于高原气候,海拔高,气温低,农作物产量少,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粮食收成,大多数农牧民会开垦荒地,大量的人为开垦会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地表的植被破坏严重。当然,对于粗放式畜牧业来说,西藏这样地域宽广的草原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仅仅是从数量、规模上发展畜牧业,就会加速草原的荒漠化。第三,基础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西藏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工程的建设,交通运输业发展尤为重要。大力发展西藏的交通运输业是打开西藏与内地经济沟通的命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对交通沿线植被的影响、对水文保持和地质结构的影响等。

3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西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要求国家将西藏环境纳入整体保护重点开发,兼顾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破坏的努力恢复,建立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保护西藏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第一,提高人口素质。西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全国最高的,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人口会越来越多。人口的急剧增长会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西藏地方政府也应该着手制定人口控制政策。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居民素质是第一位的。只有提高居住人口的自身素质,提高当地的受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当地的生产技术水平。第二,重点保护开发战略。在西藏的经济开发中,应该本着先保护后开发的战略。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对于工业生产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环境的污染。西藏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十分丰富,这些能源项目污染小,经济效益好,对加快西藏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建立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我国的大部分河流都起源于西藏,只有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下游的城市。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一个局部工程,而是国家整体保护战略,建立西藏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高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提出一个阶段性解决西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21世纪的新西藏提出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在保证西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和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M].广州:广东技术出版社,1998.

[2]张影.西藏矿产资源概述[J].西藏科技,2005(6):57-58.

生态环境经济史研究 篇5

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本文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21世纪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作 者:冯久田 尹建中 FENG Jiu-tian YIN Jian-zhong 作者单位:冯久田,FENG Jiu-tian(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无棣,251906)

尹建中,YIN Jian-zhong(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生态环境经济史研究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6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过度开采,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是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通过开发新能源和创新等多种手段,尽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高碳能源消耗,达到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建立环境会计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能够有效地诠释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更能满足各方信息使用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可见,环境信息披露对环境会计来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一)环境问题财务量化指标

与传统会计模式不同,环境会计认同自然及生态资源的价值,核算企业对资源的耗费,并将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支出看做负效益。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环境会计的披露内容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

1.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与环境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能由货币或实物准确地加以计量,可导致企业产生经济利益或者社会利益的流入。如环境存货、环境长期待摊费用、环保固定资产、环保无形资产等。

2.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指企业发生的、由于以往的经营活动或事项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和影响。而应当承担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例如企业因赊购环保设备或环保材料而形成的应付项目,工厂因违反环保法规而产生的环境罚款,企业因对污水处理不及时、造成水资源污染而产生的环境赔偿等。

3. 环境收入。环境收入是指企业积极参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产生的,能够增加所有者权益且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根据环境收入在企业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的作用和积极性的不同,环境收入可划分为直接环境收入及间接环境收入。

4.环境费用。环境费用通常是指企业为了预防和治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而产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如为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环境工作部门的办公设备而发生的支出。只能使企业在某一期间受益的支出则属于收益性支出,需要计入当期损益,例如环境销售费用、环境管理费用和环境财务费用等。

(二)环境业绩定性信息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与传统会计的信息披露有很大区别,因为企业的环境信息除了要披露经济业绩的财务量化指标外,还要披露大量非货币的、反映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状况的业绩定性信息。虽然企业的环境业绩在短期内不会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它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贡献。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一)在财务报告框架内披露

在财务报告框架内披露是指企业将环境会计信息添加到现有的财务报告框架内,利用通行的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这种依附于现有财务报告框架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又可分为表内揭示和表外披露两种方法,两种方法相辅相成。

1.表内揭示。表内揭示是指通过对报表的改造,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将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列示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基本财务报告中。

(1)对资产负债表的改造。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环境权益要素科目,方便反映企业拥有的环境资源及承担的环境负债等情况。例如,在负债项目“应收补贴款”下增加“应交环保税”、“环境污染预计负债”等项目;在所有者权益中增加“盈余公积—环保基金”、“环境资本公积” 等项目。

(2)对利润表的改造。在利润表中增加设置环境收入和环境成本等项目,反映企业为保护生态环境健康、控制环境污染而产生的收益及支出。例如在利润表中增设“环境补贴收入”项目,反映企业由于保护生态环境及控制污染等原因而从政府处收到的补贴,也可在“管理费用”项目下增设“环境污染治理费”,以反映企业全部或部分的环境支出。

(3)对现金流量表的改造。在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部分单独列项,披露因支付排污费、环境污染治理费、环境污染赔款所付出的现金;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部分单独列项,披露因购建环保无形资产、环保固定资产等所支付的现金及转让环保固定资产、环保无形资产所收到的现金净额。

2.表外披露。表外披露是指在财务报表以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其他部分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分为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及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披露两种情况。披露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对于环境问题确认、计量方法的说明;披露环境或有事项的性质,以及其财务影响的估计与流出的金额或时间、有关不确定性信息的说明等。其二是披露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及产生的社会责任成本等情况;另外,还应反映企业长远的环境治理目标、环保义务履行情况、环保治理活动对未来环境的影响等情况。其三是说明企业环境会计遵循的特定会计政策。例如环境资产的计量政策、摊销政策等。

(二)独立报告信息披露模式

独立报告信息披露模式是指将各种环境会计要素信息及综合环境效益信息统筹在一份环境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清晰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环境信息,有效避免因合并披露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一份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应包括单独的环境资产负债表、单独的环境利润表、单独的环境现金流量表、相关附表及其附注。在独立报告信息披露模式中,企业还应提供相关的环境资产减值明细表、环境负债明细表、环境成本明细表以及环境资金来源与运用表,作为基本环境会计报表的附表。此外,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还应通过文字、技术指标等形式对企业的环境业绩进行说明,包括企业的环保政策执行情况、污染物回收的情况及环境治理情况等。

三、我国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界定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传统会计并没有将与治理环境相关的经济问题纳入会计核算体系,所以,在传统会计中无法找到与环境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有关的规定,这导致环境信息在披露方面缺乏可操作性。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亟须解决的问题是:突破计量障碍确定环境会计要素,避免因会计计量单位的多元性以及披露信息的多元性而造成信息的不可比。为消除实务操作上的盲点,应加强环境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逐步完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二)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披露方式

在现有财务报告框架内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但容易降低环境信息的重要性,将其置于传统财务信息的附属地位。在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情况下,可能会便于部分企业利用环境信息粉饰会计报表。针对这种情况,应区别对待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企业可直接在现有财务报告框架内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这样既便于操作又简单明了。而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则应出具单独的环境会计报告,全面介绍企业环境保护的执行情况,从而有利于环境信息使用者更准确的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环境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相关决策。

(三)加快环境会计相关法规出台

要推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环保立法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可采取下列措施:第一,完善会计法。把对于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纳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其重要性,这是推广其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第二,完善会计准则。把涉及环境的内容纳入会计要素,使之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以防止某些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第三,健全会计制度。依据完善的会计准则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方便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处理。

(四)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督

近年,我国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进展迅速,已经设立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保护法律和395项环境标准。但由于环保执法方面存在欠缺,环保法规并没有严格地贯彻执行。企业外部监管力度的薄弱,导致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不准确。企业参与生产力布局和重大经济发展规划时,为了获取自身经济利益往往选择牺牲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加强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管理、专项环境审计及舆论监督等。环境工程事关国计民生,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还应发挥社会监督职能,以约束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职能,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

[ 参 考 文 献 ]

[1] 莫筠.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环境会计的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00-104.

[2] 梁利辉.环境—经济导向的企业环境收入与成本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6):89-91.

[3] 冯银波.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模式选择[J].商业会计,2011(8):13-14.

[4] 罗洁.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4):13-15.

生态经济思想研究综述 篇7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前提和财富源泉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 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方能进行。”因此, “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即是说, 任何生产力都是以一定的自然条件即环境为前提的, 离开了自然环境, 社会生产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可见,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里,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前提的思想是清晰明确的。

与此同时, 通过劳动过程的精准描述,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自然界和劳动一起构成财富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表现”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物料, 劳动把物料转变为财富。”

(二) 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能够发生变化的, 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 人类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只有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才可以减少和避免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指出:“从理论领域来说, 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 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 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 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 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耗的精神食粮;同样, 从实践领域来说, 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 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 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 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 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 (材料) 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于说明自然界同人本身的联系, 在于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不能否定自然界更不能独立于自然而存在。因此, 马克思把自然界当作是人的身体的延伸, 这是极富有见地的理论, 在价值取向上就是说自然界对人来说就是人的身体的结构的一部分, 不容忽视, 不容损害。人类保护自然界和顺应自然规律正确利用自然界, 就是保障人的生存, 就是在积极生产人自己的活动的机能。显然, 马克思关于自然界就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观点, 包含了生态学的哲学思考, 极具意义。

(三)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思想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揭示的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质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是人实现了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人道主义”。由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要将自己的实践活动根植于自然系统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对那种将自然界看作敌人, 而采取一味斗争的态度, 与自然界“和解”的态度,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从而使各种环境问题就能得以缓解。

二、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误区

生态经济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 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 又是生产要素, 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经济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 在利用时抓环境保护, 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在发展中动态平衡。总之, 生态经济是生态和经济并重、双赢的经济形式, 而不仅仅以其中之一为目标。我国一些地方却不是这样来看待生态经济的, 归纳起来有两类错误的行为, 以生态换经济的行为和以经济换生态的行为。

一类是许多地方本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山清水秀, 空气清洁, 树木繁茂, 资源丰富, 但是在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的政策下, 资源被过度开发, 空气和水被污染, 人为的痕迹破坏了自然的风光。

另一类则是该地方本来没有可以作为旅游的生态环境, 但是地方出于某种考虑, 而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对这类行为, 我们应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如果发展生态旅游的投入能够以收益的形式回收, 那么我们不妨将这种行为看作一种投资, 该投资以产业的形式存在, 并且是盈利的, 那么我们可以支持这种投资。如果非但没有盈利反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则应该寻找更好的经济、环境双赢的经济活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支撑点, 并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综合考虑, 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全民生态经济教育, 更好为和谐社会服务

生态经济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态环境系统 (包括森林生态系统) 和经济系统的性质及规律, 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认识生态环境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克服对生态环境冷漠无知的态度, 确认与自然协调发展新观念的教育活动。

1.协调的自然观。全球都市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物质和社会生活环境, 加快全球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诸如, 人均耕地面积的锐减, 水资源的日益紧张等问题使人们感到了资源所带来的压力。人类应确认生物和环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权利和地位, 从而自觉地善待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最主要的是改变自己的主体性立场。必须把人类自身的利益看作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 放弃孤立地、主观地对待人类权利的态度。

2.适度的消费观。在当今, 一些人把所消费掉的东西多少, 消费水平的高低, 看成是事业成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 人变成了消费机器。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极其不正确的。人类应该树立“全面的需求”与“适可而止的消费”的观念, 在维持和延续环境资源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消费。在生活方式方面要走生态道路;树立生态消费的新思路;包括在能源消耗、交通方式的选择、日常生活消费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要避免浪费。

3.持续的发展观。20世纪中后期, 出现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浪潮。但在后期, 这种发展观及其实践模式受到来自经济发展自身的严峻挑战。从70年代起, 社会发展的概念进入一个新阶段, “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深刻, 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点:一是整体发展, 即把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矛盾或利益加以整合, 使之协调发展;二是持续发展, 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以确保子孙后代的发展;三是公平发展, 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公平。

4.综合的效益观。以森林为例: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而且利用自身的群体效应, 对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具有三大效益, 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三大效益中, 生态效益越来越重要, 经济效益在林业中一般而言已不再占优势地位。人们必须深刻领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内涵, 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林业持续发展。

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 篇8

1 生态论与系统论

从认识论的方法角度看,生态论是继神论、机械论、系统论之后的一种认识论。神论(theism)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神创造的,神可以将他的意志或意思通过某些个别的人、某些事迹或事件、某些经典传达给世人。机械论(mechanism)把整个自然都解释成一个在运动中、完全受制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的客观存在的体系。系统论(system theory)把世界理解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在研究世界时,从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方面重点研究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表1)。

像系统论继承了机械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与方法一样,生态论也继承了系统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与方法。生态论在分析研究世界时,在使用系统理论的同时,更加着重从研究对象的“生命”特征入手,分析其成长、消亡与再生,以及代谢、进化等“生命”过程。如果说系统论与机械论是将数学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其他科学,那么生态论则是在引入数学与物理学方法的同时,还将生态学与生物学方法融入到其他学科研究中去。

生态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生命”观念。生态论认为,任何系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命体”,其不仅具有系统论中所具有的特性,还具有一定“生命”特征,如生命周期性、代谢性、进化性[2]。

2 生态论方法

2.1 代谢分析

代谢分析就是对复杂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进行分析。分析时可以将复杂系统理解为一个复杂网络(超图),这样就可以使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和代谢动力学分析方法,将表示代谢流的复杂网络转换为状态·关系向量,采用时空动态分析(TSDA,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of Event)方法进行分析[6]。

2.2 场分析

场(field)是指系统在一定的时空内的分布,包括其所占的时空位置,以及与环境其他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宏观上,通过场分析,可以了解系统的场的范围(宽度和重叠度)、强度和作用时间,进一步分析系统的竞争与共生情况。在微观上,可以对系统内各子系统进行同样的场分析。

2.3 生命周期分析

生命周期的概念应用很广泛,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等诸多领域经常出现,其基本涵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Cradle to Grave)的整个过程。系统理想的生命周期可以用动态的PDCS表示。

P(Plan)即计划,包括系统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系统活动计划的制订;D(Do)即执行,就是具体计划的实施运作;C(Check)即检查,就是评估计划执行的结果;S(Study)即学习,对评估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发扬,对于失败的教训要避免重现,并将学习结果遗传到下一轮计划中。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叫做PDCS循环。

2.4 系统健康评价

系统健康(system health)是指系统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可以持续发挥完善的功能,并且安全可靠。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是系统健康的基础;发挥完善的功能是对健康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只有安全可靠的系统才是健康的系统,安全性差、可靠性低的系统会对其他系统造成伤害,也会危及系统本身安全。

系统承载力(system capacity)是指某一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该系统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输入或输出能力。系统承载力是反映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当外界压力超出系统承载力时,系统就处在不健康状态,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或消亡。因此,对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可以从系统承载力分析着手。

2.5 系统健康管理

系统健康管理(system health management,SHM)就是指人类按照系统的健康状况,在遵从系统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7]。

3 生态论研究展望

生态论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种方法论,如果将生态论与系统技术、现代数学技术相结合,就可以使一些难以数学化的学科数学化,从定性分析研究转入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并可以借助现代计算工具进行模拟分析。如将生态论引入社会学,结合社会物理学研究成果,就可以对人类社会进行精细模拟计算;将生态论引入生物学,结合现有的虚拟细胞技术,就可以建立精细的人工生命模型,对生物体尤其是人体进行精准模拟;将生态论引入有关企业科学,建立精确的企业运转模型、产品流通模型等,对企业的实时监控与实时动态模拟,实现对企业的精准管理。

此外,将生态论引入中医科学,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可以揭开当前中医诸多疑团,帮助中医的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将生态论引入人工智能科学,结合当前思维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建立更为稳定可靠、维护扩展方便的大型人工智能模拟系统。

4 经济生态化

4.1 经济学的困境

经济学(economy)的实质是研究管理人类生产活动的科学。人类生产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由于经济学至今还是采用机械论的研究方法,将人类生产活动一元化,将人类生产活动指标货币化,使经济学模型无法描述人类活动状况,致使不同角度的经济学研究结论之间相互矛盾,甚至与人类生产活动实际情况相反。更有甚者,使用这些研究结果进行决策导致重大失误的事例时有出现,轻则导致达不到预期目标,严重的导致企业破产,甚至国家经济崩溃。

经济学研究与经济发展决策,要尽快摒弃目前的机械论方法,引入生态论和系统分析技术,积极运用当代数学技术,开辟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并将其运用到经济发展中。为此,笔者认为,就经济发展而言,亟需从多元化、减商化、去货币化3个方面着手,开展经济生态化研究与应用。

4.2 多元化

经济多元化(pluralism)是指2个方面的多元化:经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即摒弃传统的机械论经济学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生态论方法论,积极运用当代系统学、数学、物理学、生态学理论与技术,开展经济研究,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经济发展多元化,对一个地区或国家而言,采取发展模式(developing mode)多元化、产业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等多元化发展战略;就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则采取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区域多元化等多元化运行战略。

4.3 减商化

商业可促进劳动产品流通,并没有使劳动产品增值,但是这种无增殖的劳动在人类社会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在过去交通、信息不发达年代,商业为促进劳动产品交流乃至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当今社会交通、信息极为发达,再加上存在商业垄断,使商业获利更加容易,利润空间更大,从而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也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发展。同时,也正是交通与信息的发达,尤其是互联网与物流网的快速发展,为减商化提供了基础。

减商化(reduce-commercial)就是减少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商业活动,从而提高人类社会总劳动中的有效劳动比率,让更多的人或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提高劳动产品价值的劳动,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或娱乐。

4.4 去货币化

去货币化(non-currency)是指摒弃目前过度依赖货币调节来管理人类社会的方法,按照人类生产活动实际规律,选择更加科学、高效、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手段来管理人类社会。

该研究的去货币化不是指彻底抛弃货币,因为人类社会的劳动产品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货币在一定的范围存在。这里的去货币化是指减少劳动计量、社会发展分析与决策等中的货币化成分,按照人类社会经济规律实际,选择多元化因子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人的社会活动进行和谐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和谐发展初论[EB/OL].(1999-01-18)[2012-04-20].http://www.cntzs.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1005.

[2]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0-04-13)[2012-04-20].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58716.

[3]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2008-01-11)[2012-04-20].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4]张国庆.简论生态观[EB/OL].(2007-12-09)[2012-04-20].http://www.sciencetimes.com.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2300.

[5]张国庆.简论生态观、生态思想与和谐思想[EB/OL].(2008-01-11)[2012-04-20].http://www.sciencetimes.com.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4.

[6]张国庆.事件的时空动态分析[EB/OL].(2009-08-05)[2012-04-20].http://blog.greentimes.com/more.asp?name=zhguoqin&id=3348.

生态环境经济史研究 篇9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 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存在着矛盾, 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旅游业有促进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分成两派, 一种是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 另一种是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一) 在环境税背景下, 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旅游业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中来,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 对世纪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据相关部门统计, 在20世纪90年代, 旅游业的增加值对全球GDP的影响远超其他行业, 也就是说, 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业。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 我国旅游业的建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 由于旅游商品不受关税壁垒的约束, 因此旅游业还能促进商品的进出口, 增加外汇收入, 对国际收支的平衡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 在环境税背景下, 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虽然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区, 过度发展旅游业也会对经济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很多地区在看到旅游业带来的好处之后, 也想要效仿其他地区开展旅游业, 但是在进行之前并没有对该地区进行统筹规划, 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物价上涨, 旅游商品本来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建设, 象征着旅游地文化风情的物品, 却在飞涨的价格中变成了游客避之不及的事物。不仅达不到提高旅游地经济效益的目标, 还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给居民带来了过大的经济压力, 只会使经济越来越不稳定。由此可见, 在发展旅游业之前, 必须要做好统筹规划, 不能过于以来旅游业, 要根据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 促进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在环境税背景下, 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一)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几年来, 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 首先要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完善的生态系统能够拓宽旅游业的发展路径, 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 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一般情况下,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 生态环境相对于旅游业来说, 其价值就是促进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我们可以来设想一下, 如果你旅游的时候, 你是希望在鸟语花香、风景宜人的地方还是希望在臭气熏天、漫天要价地方, 我想所有人都会选择前者, 由此可见, 想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环境;其次, 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 让人们在观光的同时对植物、动物、地质等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 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矛盾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 有优势自然也有劣势, 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多恶劣的影响。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的中, 人类制造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带走, 留在旅游地堆积成山, 不仅会降低旅游景点的观赏性, 还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再加上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会产生大量的废气, 严重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 加重了环境污染的情况。另外, 很多企业为了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 对旅游地进行随意的开发,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使生态环境失去了其原本的样子, 毁掉了很多生物的家园[1]。

三、在环境税背景下, 如何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 大力宣传旅游环境税的好处

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旅游环境税的好处, 甚至不知道旅游环境税的内容, 但是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旅游环境税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环境税, 接受旅游环境税, 必须要加强对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每一旅游出行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从思想、环境、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人们进行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对象也各种各样, 政府官员、旅游企业、旅游开发商、人民群众都在宣传的范围内, 要从旅游发展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是人民群众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 用民众的力量来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环境。

(二) 完善法律机制

我国旅游环境税的发展情况不是非常乐观的原因除了其宣传力度不足以外, 还缺少完善的法律机制, 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 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合法的控制, 即使不能提升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也要从法律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约束, 强制性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我国现阶段旅游环境税的实施情况来看, 针对旅游环境税的法律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 像是在分工、核算、税基、税率等方面的规定都是不非常完善, 才会让旅游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由此可见,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 确保旅游环境税的顺利实施。

(三) 加强绿色管理

我国很多旅游地由于旅游企业的肆意开发和人类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不仅破坏了旅游地周围的生态环境, 使生物失去的家园, 还会影响到旅游地的观赏性, 长此以往, 会大大降低旅游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因此, 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 要以绿色管理为主, 积极的对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控, 像是水体、土壤、大气等各个方面, 与有关部门相配合进行综合治理, 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近几年来,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绿色管理手段, 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不断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 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制定具有我国发展特色的绿色管理计划, 确保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发展。另外, 国家也要对参与旅游绿色认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优惠, 为绿色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 拓宽实施渠道

旅游环境税的存在价值就是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进行旅游业的发展, 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为了旅游企业能够积极落实旅游环境税, 充分发挥旅游环境税的作用, 国家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激励政策与优惠制度, 提出对旅游企业有利的政策, 加强旅游企业对旅游环境税的执行力度, 如果实施旅游环境税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那么旅游企业也会积极执行的, 以此来实现“双赢”的目标[2]。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 在环境税的背景下, 我国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既有良性互动, 也有矛盾冲突, 而妥善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就是环境税的存在价值。要不断加强对环境税的宣传与实施, 为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近几年来,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面临的问题, 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更加完善, 旅游成为他们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是生态系统无法维持平衡, 因此, 如何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成为现阶段旅游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环境税,旅游经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潘华丽.环境税背景下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生态环境经济史研究 篇10

因此, 在经济贸易地区的建设过程中, 有必要针对其环境问题进行立法研究, 构建适合我国经贸区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模式, 进而推动我国在资源、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协调、持续性发展。

一、经贸工业地区环境保护立法必要性分析

(一) 为环境一体化提供法制保障

经济贸易地区, 顾名思义, 比之近邻地区具有经济发展优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不仅仅注重的是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 还应该包括自由、环境的生态平衡一体化。笔者调研中国的主要经贸地区, 其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土地资源的紧缺、宜居环境的缺失、土壤水质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剧增……这些问题累计起来, 逐渐凸显的社会生态矛盾, 必将会严重制约该地区的发展。

现阶段, 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并未对区域环境治理立法进行较为详尽的规定。因此, 各地区的经济贸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框架和依据主要源于区域政府间合作协议、诸如《某某经济开发区区域规划》《某某经贸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定》《某某经贸区与某某地区生态共建协定》等。这些规定虽然界定了某些权限的制约和合理的生态保护规定, 但是由于制定的利益主体是当地政府, 因“投鼠忌器”, 生怕因立法的严苛, 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缓慢, 最终导致这些法规在实践中, 政府和经贸区域、厂区之间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为此, 针对经贸工业区的环境保护立法, 能够在法制层面上, 为环境一体化提供必要的法制保障。

(二) 化解区域间“立法冲突”与“立法趋同”并存现象

区域间的“立法冲突”呼唤相对统一的法律出台。立法冲突本质上属于地区间各种差异因素而产生的横向法律冲突。针对经济贸易地区, 制定起来的多角度的地方性法规, 不仅内容较为丰富, 数量也颇为巨大。但同时, 也正是由于区域内立法主体多元性, 导致地方法规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重复立法、形式不协调、内在冲突等。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 各方的选择都是制定有利于各自地区的法规与规章制度, 最终陷入“囚徒困境”。

此外, 区域间的“立法趋同”呼唤地方环境立法资源的整合。一部地方性法规的制定, 从立项起草、调研、征求意见、提出议案、审议等各环节都需要立法者进行大量繁杂、细致的工作。而每一项环节本身就需要付出很大的立法成本, 诸如为立法机关运转及人员调配所支付的费用, 收集立法信息和立法资料以及形成立法草案的费用, 审议立法草案以及修订、制作立法文本的费用, 还有公布与传播法律、法规的费用等, 这些都直接决定了立法成本的高低。而经济贸易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各省市的相关环境立法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基本上都是在做重复的立法工作。因此, 有必要统筹经济贸易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立法工作, 共享立法信息, 整合立法资源, 尽量避免经济贸易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重复。

二、经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立法的可行性分析

(一) 法律基础

地方区域立法是立法活动的一部分。环境类的区域立法, 对保障我国宪法和法律在地方的实施、补充国家立法以及各地因地制宜自主解决本地方的事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前文中, 我们提到了区域间生态立法存在的相应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 每个立法都对当地的环境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作用。且立法所含的文本也给我们提供必要的文本规范。

(二) 实践基础

各经济贸易区域间业已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通过召开经贸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方面的交流、合作、协调管理、概念认定等方式, 确定法规的相对一致性。这些无疑给生态立法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此外, 由于经贸区的立法大都属于行政机构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这些规范性界定文件与法律法规相比, 缺失必要的执行力度和执行的权威性。因此, 通过必要的共同制定规范性文件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待立法时机成熟, 便可在此基础上启动经济贸易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立法程序, 将其上升为规章甚至地方性法规, 通过提高其法律位阶来保障其权威性和可执行性。

三、经济贸易区生态保护立法的思路

(一) 经贸地区立法的模式选择

经贸地区立法模式的选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共同起草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属于成员地区内存在共性或利益关系密切问题上的立法协调与合作) 、征询意见模式 (这种模式相对来说适应范围更广, 区域内的绝大多数立法项目均可采用此种模式来避免与其他地区在立法内容上的冲突或矛盾) 、事后协调模式 (立法权行使的合作与协调, 还应包括对各方已颁布的地方法规与政府规章中冲突的规范协调和修正) 。

(二) 区域立法的主体

笔者认为, 既然研究的区域立法, 那么立法的主体就应当是《宪法》《立法法》及《地方组织法》等其他国家法律规定拥有立法权的主体。具体来说, 经济贸易地区生态保护立法的主体有两类:一是区域内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省、直辖市和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二是区域内有权制定地方规章的省、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因此, 经济贸易地区所在的地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才是经贸区域进行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适格主体。需要说明一点, 虽然这里讲到的立法主体存在层级的交叉, 但在经济贸易生态保护立法的过程中也不宜分为省和较大的市两个层级来分别进行。

(三) 区域立法的内容

1. 共商立法计划。

这是立法的基础。经济贸易区域内各立法主体在制定立法计划时, 可进行充分的交流以便相互了解各地立法动态和立法情况, 相互借鉴和学习;在确定立法项目时, 各方主体可就立法项目的衔接以及立法项目的前瞻性、科学性及效益性等进行深入地探讨, 以保证立法的质量。

2. 共享立法资源。

这是立法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经济贸易区域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 可实现区域内地方立法资源的共享, 有效减少立法成本。此外, 一些先行立法的地区, 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一些可取之处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 对以后各方的立法都是重要的经验与参考, 立法主体可充分利用这些重要立法资源, 有效避免一些问题的重复出现。

3. 清理法规规章。

这是巩固立法效果的重要措施。加强区域内生态保护立法, 不仅体现在制定新的法律规范方面, 也包括对已出台的法律规范的清理。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 对已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进行彻底、全面的清理, 对违反上位法或协议制定的法律的, 应予以修订和废止。

四、经济贸易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保障机制

(一) 确定经济贸易特点框架, 设立专门立法机构

经济贸易角区域内各主体应当通过协商, 制定出一个经贸地区生态保护立法框架, 并以多地区协议的形式加以确认。框架协议应明确签署协议的经济贸易各地区的立法主体在立法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有关权利义务、具体实施立法工作的联络机构职责及其工作程序、立法的方式、立法争议的解决程序等。该协议应当分别由参与立法的经济贸易地区各成员的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审议通过, 并对各成员地区立法机关产生约束力。

当前, 经济贸易区域内实行的生态保护立法主要是一些政府间的协议, 缺乏权威性, 也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由于经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协调并不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的主要日常工作, 因此委员会有必要下设综合办公室, 其成员由法律、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和经济贸易各地立法机构负责人组成, 定期召开会议, 讨论由常设机构递交的生态环境保护议题, 或由区域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递交的重要立法项目, 形成大会的决议, 指导各地立法实践, 协调区域环境立法冲突, 从而有效降低各方环境法规和规章的壁垒。

(二) 制定经济贸易区域间统一法规

经济贸易地区由于具有较为相同的区域性经济特征和环境特征, 因此, 制定区域性统一法规, 不仅能有效消除现存各地方生态环境法规的冲突问题, 还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立法资源的互通共享, 有效降低立法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 制定统一的经济贸易生态保护法规, 并非完全要不注重因地域、风俗、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地区差异性。环境立法, 应在尊重环境差异、地域差异、经济基础差异的基础上, 实现平等发展的立法活动。因此, 笔者认为, 有必要为各经济贸易区提高法制文化的软环境建设。

(三) 应对生态保护立法配套机制进行必要的完善

应统一环境准入和排放标准, 实行区域环境信息共享与发布制度。在经贸区项目准入、污染物界定、排放指标等主要影响环境要素要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更为严苛的治理收费标准。要进一步加快编制并实施经济贸易区域协调环境监测网络规划, 通过整合优势资源, 科学合理布点, 建设并完善区域内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 合理构建区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 以达到环境监测数据的互通和共享的要求。

(四) 完善利益区域补偿、风险应对机制

笔者建议, 经济贸易地区应建立起生态补偿综合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区域内生态补偿委员会的整体规划、协调和管理的作用。同时, 赋予其相应的管理、监督职责, 以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生态环境补偿工作进行全局性的指导、协调各地区之间的补偿关系。

与此同时, 建立和健全政府规避经济贸易地区环境污染风险的预防机制, 应在风险预警应急机制、生态经济互动机制、生态环境投资机制上进行必要的评估和界定。

五、结语

环境法律制度方面的深层改革, 从来都是艰辛的。不仅涉及到法制理念的更新, 还有针对环境方面立法方式自上而下的创新。针对经济贸易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工作要得到彻底的贯彻与落实, 也绝不是一部法律、一个机构就能够完全解决的, 它需要整个社会和全体民众环保理念的整体转变, 还有就是国家立法机关同地方立法机关就生态环境保护而进行深层的沟通与统筹。

参考文献

[1]常琳.区域行政立法协作:现实问题与制度完善[J].行政法学研究, 2011 (6) .

[2]姬东芳.特色的区域法制协调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旅游;发展

在社会资源日益受到能源以及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低碳经济时代,对于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方式,能够推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1]。当前旅游业是发展最为快速的行业,因此推动生态旅游对于保护自然环境,节约射虎资源,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与生态旅游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以及生态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制约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对于环境问题进行阐述,并且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指出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观念创新,消耗更少的自然资源,从而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与生活质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时代的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根据2009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需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从而实现旅游区内的节能减排,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以及旅游效益的提升。而生态旅游是更为普遍的阐述方式,虽然对于生态旅游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生态旅游是游客负责任的旅游方式,通过保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从而达到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

二、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内涵

相比于一般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主要以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旅游性为基础,从而促进旅游发展的旅游模式。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生态旅游具有以下的含义。

1、旅游生产低碳化

针对旅游产业而言,低碳经济下的生态旅游,是采用更为节能的旅游生产,从而达到节约能源,促进旅游发展的目的。在旅游景点,采用新能源技术以及节能排水技术,并且广泛运用高效照明技术、合同能源技术,从而提升旅游景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文士提起的排放,推动循环产业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理念,采用低碳环保技术,不断推动旅游景区的产业升级,推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2]。同时尽可能的采用生态技术,充分保证旅游景区的生态恢复能力,节约自然资源,达到减少消耗,促进产业发展的目标,并且在地能源需求下推动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2、旅游消费低碳化

旅游是一种消费形式,在低碳经济时代,旅游消费低碳化能够减少能源消耗,从而起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的核心是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在旅游消费中,以生态环保技术为基础,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选择排放量较少的交通工具,并且参与碳中和活动,在整个旅游过程中,采用生态环保的方式,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保护。

3、旅游产业低碳化

在旅游的过程中,生态旅游是在旅游产业过程中的采用生态环保技术,从而避免对生态旅游的滥用、误用,有效的增强旅游中的低碳化与生态化,减少碳排放量。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生产与消费的低碳化之外,还需要利用植树等方式进行碳减排,将碳排放的目标分解到旅游产业的全过程,实现生态旅游的低碳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旅游的发展措施

1、构建管理制度,规范低碳旅游发展

为了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构建低碳发展经济战略,从而促进低碳化生态经济的发展:(1)构建低碳经济的组织机构与战略规划,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低碳化,需要以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旅游相关协会为主体,从而构建多层次的旅游发展组织结构,将减排的目标层层分解,并且监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2)采用低碳认证制度,对旅游景区内的旅馆、娱乐以及交通运输等产业实行低碳认证,并且采取嚴格的评定分级,保证旅游产业消费符合低碳标准。同时需要选择低碳产品,提升旅游企业的低碳意识,不断的推进旅游产业的低碳标准建设,从而实现旅游消费、旅游运输等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建设[3]。

2、加强教育宣传,引导低碳旅游消费

低碳时代的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首先需要以低碳意识的推广为前提,从而对生态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作用,从而发挥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的推进低碳旅游消费,从而减少消费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3、对旅游产业重点环节进行控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需要对生态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保障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1)低碳旅游饮食低碳化,对于旅游产业中的饮食以及饮食相关行业进行地烟花处理,提倡健康素食,并且采用节能的厨具、餐具;(2)低碳旅游住宿,在旅游产业的住宿过程中,合理使用低碳生态材料,并且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提升节能技术的使用率;(3)低碳旅游交通,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尽量减少碳排放,在景区内部推广节能化、轻型化的代步工具,从而减少景区内的环境污染[4]。

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下,对于生态旅游的法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生态旅游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播低碳化生态保护理念,不断完善低碳管理制度,对景区内的生态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推动生态旅游的低碳化发展,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忠明等.发展低碳旅游经济[J].江西科学,2010(6).

[2]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3] 王莉莉.从“搭车去柏林”看旅游者低碳行为[J].中国城市经济.20110).

[4] 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D].生态经济.2009(11).

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篇12

1 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现状——以广州为例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情况的快速发展,纵观全国各个地区,每个地区由于气候和环境的不同,其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现状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和差异,下面本以广州为例,了解到广州林业在近年来实施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的林业生态发展战略。同时也按照了一种林业+林区+园区的一种发展模式,以便促进城市中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发展。据调查显示,广州市林业在2014年末期,总的占地面积达到了299784.8hm2,其中生态公益林地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59457.4hm2,占林地中总面积的50%以上,商品林地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32134.2hm2,占林地总面积的40%以上。由此可见广州市经济情况逐渐以原来的劳动资源向土地资源转化,这也是林地在城市中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 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的林业管理部门在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方面,投入了比较大的资金和精力,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因为多方面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这种情况也严重的影响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如:由于很多地区的地址情况和气候情况的影响,对于不同种类林木所能够适应的生活环境了解不足,因此并不能够被放置在同种环境之下。还有很多地区的群众为了能够在林业中获取经济效率,因此大量的砍伐树木,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

3 促进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提高对林业生态的认识

在建立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员对于林业生态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准确的定位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发展情况,对于林业经济体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建立林业生态体系发展的阶段,林业管理部门还需要掌握林业的发展情况,并且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保证自然环境能够和经济环境相融合。同时在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林业的生态管理部门还应该明确其经济体系建立的主要目标,根据林业发展情况具体制定出合理的生态发展计划。

3.2 改善并创新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效益

改善和创新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建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阶段,还应该把政府和机构的力量作为促进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利用市场的发展情况促进林业的产业模式发展。如:可以在建设林业经济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引进比较先进的林业管理模式,并且把先进的新型技术应用到林业生态经济的管理中。同时在应用这种情况的过程之中,按照林业经济体系的发展情况,适当的对林业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3.3 改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项目计划

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林业生态经济管理部门还需要进行彻底的规划,以保证林业生态部门的快速发展。如:选择水条条件比较适合的地区,大力的实施防护林的建造,并且把生物建造措施和人工措施相结合,同时了解到生态树林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境,对于这些环节进行重点的保护。除此之外,还需要改进和完善生态经济的发展体系。针对林业发展相对比较弱的地区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同时在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项目中,对林业产业进行再一次的规划和申报,保证林业发展以生态经济一体化为最终的方向。

3.4 完善森林生态经济效益补偿制度

林业环境的保护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性,林业的生态经营能够为社会创造出非常有益的生态社会效益,但是却不能够在市场体系中获取相应的报仇,而生态效益的受惠者也不能够为此付出代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具有比较完整的竞争,市场中也没有完善的工程建设领域。森林中的经济特性决定了林业生态效益的补偿,这一点还需要通过国家建立的森林生态效益作为补偿。

3.5 加强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现代林业一般情况下是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这样也能够追求孙林的多功能和多目标产出,以及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情况。随着现阶段林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需要运用整体的协调方式,这样也能够良好的解决宏观性问题,同时还需要现阶段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综合应用,这样也能够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微观问题。随着现阶段我国现有的人员在森林发展中的培训,能够全面提高林业科技队伍的素质建立,同时也能够实现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技术体系,进一步建立起林业发展的科技网络推广,加大林业科技成果的发展。

3.6 建立健全法制保证体系

林业生态安全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未来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想要保证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还需要建立起健全的法制保证体系,这样能够有效的拨正生态系统的安全情况。为了保证林业的法律和法规具有非常充分的理论依据,还需要建立起林业生态经济的预警机制,正确的分析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运行轨迹,预测;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还应该重点进行林业的执法情况,以便于能够有效的保护林业绿化的成果,维护林业的稳定发展,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快速进步。

4 结论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的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有关部门还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提高其关注的程度,制定与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有关的法律规定,同时针对不同地区,鼓励其因地制宜的建设林业生态经济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够全方面的保证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力快速发展,维护林区治安的稳定,为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党普兴.林业生态工程综合后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第一阶段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1).

[2]祝松华.县域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福建省浦城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11).

[3]叶坦.中国经济学术史的重点考察——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与发展优势论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04).

[4]宗福生,魏德胜,李庆会等.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与林业产业体系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05).

[5]高喜荣,王齐端,沈植国等.鄢陵县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框架与规划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3(01).

上一篇:自强意识论文下一篇:确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