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评价

2024-10-19

生态环境评价(通用12篇)

生态环境评价 篇1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环境质量进行预测和评估,对某一个决策或者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也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调查和预测的相关活动。实施这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出相关的缓解措施和相关对策。

1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途径

1.1搞好与“三同时”等相关制度的衔接

当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三同时”制度时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中最为基本的两项制度,这两个制度之间相辅相成,并互相制约。一方面,为了使经过审查和批准的环境对报告书中确定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定要实施“三同时”制度。另一个方面,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设置影响环境污染的设施,一定要通过原来审查和批准的环境报告书主管部门的批准,当期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这一项目。但是,站在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环境评价制度主要被集中在前期管理上,而“三同时”制度一般集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当下,相关人员需要将这两项制度进行结合,使这两者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因此,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科学完善的这一过程中,需要使其和三同时制度之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对项目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业主要在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之后,在设计、施工、竣工等不同阶段,均向国家和公众提交上一份环境影响报告,并且建立起一个反馈机制,对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对污染进行防治,对生态破坏做出防治的有效措施[1]。

同时,对建成的设施制定科学的监督检测机制,将这些内容归纳到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当中。此外,还需要制定和其他制度之间的衔接,例如信息公开制度和清洁生产制度等。

1.2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法监督

当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方面的监督记住较为软弱,对环境影响评价方式进行规划过程中,主要责任单位一般为一级政府或者政府部分,对“环境评价法”落实,并且做出充分的法律责任也是政府部门承担,而实施这种责任追究主要停留在形式上,实现起来较为困难。此外,当下存在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执法不够严格的问题,有的地方对环境影响审批中有“首长意识”和“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一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分还进行主管部门甚至和生产政策、厂址选择存在明显错误的项目审批通过。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法进行严格监督。例如,对各级政府和环境监管部分的责任在法律上进行明确,并建立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行政责任,确定环境保护机构,尽可能的进行环境保护执法的垂直性管理。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实施的行政管理、监督权等做出强调。为其制定必要的执法手段,例如拆封和扣押等。

2健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1渐次扩展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逐渐扩大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并且为一些重大决策、规划以及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建设。

首先,不是所有的规划都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规划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务院相关部门组织并编制的土地利用相关规划,对区域和流域进行规划和建设等;另外一种是,相关部门组织并且编制工业、农业等有关专项规划。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并没有针对不设置区的室、县、乡镇等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规划,从而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2]。

2)没有针对规划中心地位最高以及发挥重大作用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计划”的影响做出评价。但是这些内容对于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

其次,当下执行的立法还没有将重大决策、政策和不同立法活动列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中,结合我国历史经验和实践,国家做出的宏观管理,对于生态环境存在着相对重要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对比,政策的失误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更大,导致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因此,针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门宏观指导带来的影响,对国家政策、法规和计划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十分必要。站在具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应当将下面的内容列入到影响评价制度的范围之内。

1)没有设置区的市、县以及乡镇等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所制定的规划;

2)针对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计划;

3)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等。

将这些内容列入到战争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之内,并将这些内容逐渐扩大到国家和法律当中。

2.2部分性引入替代方案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替代方案属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核心内容便是进行替代方案的分析。借助替代方案,比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而选择出最佳经济和环境效益行动方案。因此,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需要将替代方案当作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一项相对重要的内容作为规定。因此,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参照,并且结合项目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级审批。

此外,还需要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和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再将其部分性的引入替代方案。

3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将结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运用。因此,要想使环境评价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此外,还需要对环境评价范围进行扩大,从而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翠,李琦,吴迪,李志,王萌.实施潮汐能、波浪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框架设计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9:22-24.

[2]肖强,王海龙.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现行法制度设计评析[J].法学杂志,2015,12:60-70.

生态环境评价 篇2

技术人员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所必需的技术方法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正确把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工程分析

(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

(2)熟悉工程选址可行性和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中需要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3)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的基本原理及计

算方法;

(4)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

(5)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6)掌握水平衡图分析及水平衡各指标的计算方法:(7)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8)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2)掌握分析项目组成、布置和工程特点的基本方法;(3)熟悉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途径的分析方法。

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1)熟悉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3)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4)了解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5)掌握常规气象资料(温度、风速、风向玫瑰、主导风向)的分析内容与应用。

(三)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

(2)掌握不同水体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熟悉河流、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及常用参数的调查方

法;

(4)了解河口、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动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5)了解不利水文条件及其确定方法;

(6)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熟悉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常用参数;(2)熟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3)了解环境水文地质试验的用途;(4)熟悉欢迎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

(5)了解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的分析方法;

(6)熟悉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方法

(7)熟悉污染物进入包气带、含水层的主要途径

(五)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1)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的含义及应用;

(2)掌握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

(3)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要点;

(4)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

(六)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2)熟悉陆生植被、生物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4)熟悉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5)了解水生生态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6熟悉“3S”技术在生态现状调查中的应用(10)生态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1)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2)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2)了解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应用;

(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参数的选取与应用;

(4)掌握估算模式计算点源和面源影响所需数据要求与应用

(5)了解使用AERMOD、ADMS模式系统计算点源影响所需的污

染源和气象数据;

(6)掌握建设项目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的分析与应

用;

(7)掌握典型气象条件和长期气象条件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

响分析与应用;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体中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

程;

(2)掌握常用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稳态模式(一维、二维)

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

(3)熟悉多源叠加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

(4)了解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要求的基础资料及

参数;

(5)掌握河流水质预测模式参数的确定方法;(6)熟悉选择水质预测因子的基本方法;(7)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8)了解湖泊、河口、近海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1)熟悉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应考虑的重点区域;(2)熟悉污染物在地下水含水层中的运移特征;(3)熟悉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4)了解地下水影响半径确定方法的适用条件;

(5)了解地下水量均衡法、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及其适用

条件;

(6)熟悉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方法;

(四)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o

(1)掌握噪声级相加与相减计算方法;

(2)熟悉实际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

(3)掌握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4)熟悉线声源、面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5)熟悉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计算方法;

(6)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7)了解户外声传播除几何发散衰减外的其他衰减计算;

(8)了解绘制等声级线图的技术要求。

(五)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及应用;(2)熟悉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3)熟悉提出I类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的主要方法;

(4)熟悉提出II类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的主要方法

(5)熟悉典型建设项目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6)熟悉常用的固体废物控制机处理处置方法;(7)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

(六)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2)了解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及在环境中的迁

移转化;

(3)掌握采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置固体废物产生的主要环

境影响。

五、环境保护措施

(1)了解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论证的内容和要求;(2)熟悉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及应用;(3)熟悉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4)熟悉典型建设项目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5)熟悉常用的固体废物控制及处理处置方法;(6)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

六、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一)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1)熟悉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

评价中的运用;

(2)熟悉水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

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析

(1)熟悉建设项目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途径;

(2)了解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

标的方法。

七、清洁生产

(1)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2)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八、环境风险分析

(1)掌握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2)了解风险源项分析的方法:

(3)了解风险事故后果分析的方法;

(4)了解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要求。

九、环境影响的经济利益分析了解经济评价

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1)熟悉验收重点、范围及验收标准的确定;

小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概念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 评价 保护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谈论应该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又该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本文即试图对此概念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简单的说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

生态影响评价则是指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以强化环境管理;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再生能力;可以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可以保护生存性资源、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等等。由此,我们需要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具体说来,生态环境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1)判断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以之作为尺度,对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借此来了解生态环境的状态,了解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有多大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2)预测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我们现今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付诸努力来改善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尽力而维持现状的。同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来预测生态环境的未来状态,并预测在未来的时间内,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合理的行动措施。

(3)选择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哪些,并且可以按照其重要性又或者其他标准一一排序,从而确定我们首先要采取什么措施来使生态环境更美好。

(4)指导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确立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所在,并以此作为我们未来行为的准则和指导。同时,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判断,以便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

那么,既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评价呢?或者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准绳、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其制定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和程序,以保证其科学性和权威性。评价的原则主要有:要符合国情,有严格的科学检测为背景,并且合理可行;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实验以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统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以与国际接轨。制定生态环境评价的程序通常是要从各个相关的领域抽调骨干力量建立多学科编制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初步拟定分级标准;进行可行性调查和验证;最后进行审批并正式颁布实施。

简单的说,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有两大类:1)两级六类,包括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地方污染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方法标准、国家环境物质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六类;2)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行业规范、地方环境规划、背景或本底值、类比对象等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制定后,为保证其得到正确的贯彻实施,还需要加强监督。此监督工作主要由各级环保部门负责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县环保局负责对本行政区环境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并通过环保局监测站具体执行。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使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干净的、协调的生态环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要身体力行,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保护生物界多样的、珍稀的和濒危的物种,对各种破坏行为予以严厉的制止;保护植被,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保护各种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减少气体排放、控制污染的生态影响;合理选址、合理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系统的监测;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健全管理体制、健全有关生态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刊

作者简介:

浅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篇4

关键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综合体, 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基本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则是指在特定时空内, 生态系统总体或者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组合对于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符或适宜程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则是在运用特定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前提下, 选用合适的方法来评价特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作用关系[1]。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矿山的开采、化石能源的消耗、建筑业以及化学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土壤资源的流失, 土地荒漠化, 大气、水资源的污染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等, 运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可以综合评价水、土壤、大气等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 对于动态和定性分析评价区域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1 综合评价法

在综合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研究中综合评价法比较常用, 其具体的应用方法为层次分析法 (AHP法) [2]和灰色系统评估法[3]。层次分析法是通过模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分析, 进而有机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灰色系统评估法是一种定量描述某一评价对象对某个灰类的隶属度, 即通过将每个评价指标分类, 然后根据分类来确定隶属于各灰类的权函数, 对于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则以子系统权函数为基础, 对上一层次指标进行加权综合[3], 这样就能综合评价整个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

1.2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人工神经网络法是指借助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 通过模拟人脑神经思维方式, 以具体和典型的样本为研究对象, 获得各个研究对象的相应权重, 然后构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 进而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价某个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4]。

1.3 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主要是利用原始监测数据, 然后将统计值与评价的标准值进行比较, 二者之比所得的商值作为分指数, 接着应用数学综合分析法或者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环境质量评定的尺度, 该方法可以体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综合性、层次性和整体性。

1.4 物元分析法

此种方法主要思路为:首先根据具体的情况来构建环境标准物元、节域物元矩阵, 然后计算拟评价区域的环境因子与各评价指标或等级的综合关联度, 最后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5]。

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应用

2.1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它的重要体现是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 把“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作为主要内容, 把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等作为基本内容来研究, 以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取得最佳的平衡点, 也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2.2“3S” (RS、GPS、GIS) 技术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遥感 (RS, remote sensing) 是指按照一定比例尺, 来立体模拟地面的实物, 可以客观、真实和连续记录地表物体分布以及样式等典型的信息特征。遥感影像可以动态、快速地获取区域环境的地物信息, 从而能够大范围、动态、周期性的对区域生态环境因子进行精确监测。不仅如此, RS技术还可获取研究对象的宏观综合数据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GPS) 则可以获取采集点的准确空间位置,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 可以综合分析和整理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实现观测对象空间位置的数据化并生成相应的专题数据图, 这样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 就会有针对性的获得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数据, 从而生态环境评价的质量和准确度就会大大提升[6]。

3 结语

3.1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时应本着“适时适地”原则,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和观点出发, 结合区域人文及社会环境因子, 然后综合分析, 进而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3.2在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中, 应优先选择“水土流失率、森林覆盖率、荒漠化指数、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量、土地利用率、人均耕地面积、早涝保收面积、三废排放强度”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指标, 进而建立动态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从而达到客观准确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目的。

3.3利用“3S”技术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信息与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 可以实现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立体化和可视化, 进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水青山、绿色矿山和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夏军.区域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多级关联评估理论及应用[M]武汉: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出版社, 1999, 144-150.

[2]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92-95.

[3]芦彩梅, 郝永红.灰色综合评估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2004, 34 (7) :35-38.

[4]李柞泳, 邓兴民.综合环境质量的B-P同络二级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 1995, 8 (3) :32-35.

[5]徐燕, 周华荣.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干旱区地理, 2003, 26 (2) :166-172.

生态环境评价 篇5

生态系统评价的回顾与展望--从北美生态区域评价到新千年全球生态系统评估

生态系统评价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在生态区域评价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事件,阐述了生态系统评价在北美和全球的发展过程、生态系统评价的有关概念、内容及其对于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意义,同时还介绍了我国参与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一些行动,并对中国的生态系统评价提出看法.

作 者:杨洪晓 卢琦 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100091刊 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200313(1)分类号:X144关键词:生态系统评价 生态系统区域划分 可持续发展 美国 联合国

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篇6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三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第五,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比较好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生态环境评价 篇7

20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并随之引发了一系列公害事件, 人们由此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并意识到在某项活动之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是一种抑制环境恶化的可供选择之一。1969年, 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 标志着美国成为第一个将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直到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的颁布, 我国才正式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但由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不高以及缺乏严格的法律监督等因素,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一些地方形同虚设, 结果造成“先污染、后治理, 先破坏、后恢复”的恶性循环, 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 我国亟需一部法律来树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严肃性并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向前发展, 从而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在此背景下, 我国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 环境影响评价法主要内容

2.1 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环境影响评价参与对象。

2.2 明确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内容, 主要包括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以及跟踪评价等内容。

2.3 明确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内容, 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的实施及后评价等内容。

3 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3.1 明确规定规划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大拓展, 标志着我国开始从决策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我国2009年颁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内容都做了明确规定,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极大地促进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发展。

3.3 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方的法律责任, 形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体系, 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有法可依。

3.4 将公众参与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来, 充分保护了公众的环保知情权和参与权, 大大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透明度, 使环境影响评价更具合理性, 同时为公众参与决策提供了法律依据。将公众参与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来进一步普及了环保知识, 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4 结论与展望

目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已出台10年, 10年来我国环境影响制度已日趋完善, 此间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部门行政规章和地方行政法规, 形成了一整套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而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而这种现象在一些地区可能还会长期存在下去。我们坚信, 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将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从而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3-4.

黑龙江省内部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篇8

一、黑龙江省各地市金融生态环境分析

利用SPSS软件14.0对黑龙江省13个主要城市2008年的上述指标数据进行处理。首先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 旋转收敛时采用的最大迭代系数为默认值25, 然后按照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出3个主成分。有关处理结果参见表1。

将代表黑龙江省2004——2008这5年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水平、政府行为等各项指标构成金融生态环境指标矩阵Xij= (i=1, 2, 3, 4, 5;j=1, 2, 3, …, 24) , 按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表1) 。表1中, 累计方差贡献率前3个主成分约占总方差的86.957%, 其足以表示原始因子所代表的主要信息, 从而取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计算出相应各项指标因子在主成分中的载荷。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影响黑龙江省各地市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的因素主要有3个, 他们的累计贡献率为86.957%, 即保留了原始指标数据86.957%的信息。由于主成分分析得到的主因子彼此相互独立, 不可替代, 金融生态环境指标矩阵导出的前3个主成分占了总方差的86.957%, 涵盖指标因子的主要信息。同时, 也说明金融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表1中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6.957%, 即保留了原始指标数据86.957%的信息。表2中主成分载荷实际上就是各项指标因子与相应主成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主成分分析中, 一般认为绝对值大于0.30的载荷就是显著的, 可以解释变量方差的10%。由于本文变量较多, 选取绝对值大于0.40的载荷, 能解释变量方差的15%以上。

由表1可见, 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2.478%。第一主成分在GDP、人均GDP、工业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年平均每人储蓄存款余额、职工年平均工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外贸依存度、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商业银行单位数、当年国内股票债券筹资、财政收入这14个指标上载荷较大。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F1是表征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表征因子。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9.326%。第二主成分在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居民年平均消费性支出、金融机构及网点数、非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在金融机构中占比、保险密度、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财政支出基本建设占比这7个指标上载荷较大。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F2是表征金融资源环境的综合表征因子。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153%。第三主成分在案件结案率、律师事务所、社会福利企事业单位个数这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因此, 可以认为F3是表征社会信用法制环境和政府行为的综合表征因子。

通过对黑龙江省2003—2008这5年来上述金融生态指标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 影响黑龙江省长期金融生态环境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环境和社会信用法制环境和政府行为, 从黑龙江省的现实发展情况来看, 实证分析的结果比较符合现实状况。

由表2可见, 在计算出各主成分载荷的同时, SPSS14.0软件也给出了各地市在每个主成分上的得分, 同时计算出个城市金融生态综合得分, 并根据综合得分情况从高到低进行排名。根据上述分析, 此时的综合实力= (F1*62.478+F2*19.326+F3*5.153) /86.957

注:用●标出各项前三名

二、黑龙江省各地市金融生态环境结果评价

由表2可见, 在黑龙江省的13个主要城市中, 综合实力得分最高的是哈尔滨市, 为3.781931分, 其三项主成分均排在全省前三名;第二名为大庆市, 第三名为牡丹江市。

哈尔滨市在黑龙江省主要地级市金融生态环境综合实力排名第一, 其Fl和F2得分均为全省最高, 分别为4.39232和2.67591, 尤其是F1远高出其他城市, 这明哈尔滨市的经济基础水平在黑龙江省各地级市中最优, F2指标虽然也居于第一位, 但是同位于第二位的大庆市和第三位的牡丹江市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这说明大庆市和牡丹江市的金融资源也较为充沛, 金融机构成长情况良好。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 是全省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投入为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其他城市相比, 哈尔滨市在F3上的得分一般, 照第二名的大庆市还有一定的差距, 说明哈尔滨在社会信用法治环境方面的优势还不明显。今后, 哈尔滨应充分利用其省会城市的先天优势, 进一步改善其投资环境, 创业环境, 开拓市场, 加快产业升级, 改进产业机构和加快组织结构调整, 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加快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步伐, 实现区域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变;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积极影响作用, 带动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良好发展。

大庆市和牡丹江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表现也很出色, 尤其是大庆市在信用法制环境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其得分超过了省会城市哈尔滨。分析其原因, 大庆市是全国著名的石油开采城市, 其经济基础和金融资源都是具有很高实力的, 同时, 当地政府大力支持金融行业发展, 所以其金融环境综合得分在出省会城市之外的1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 这是对大庆市金融工作成果的一种肯定。而牡丹江市经济区位条件优越, 且交通较为发达, 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优越, 发展潜力较大, 其综合得分得到了2.601957分, 在金融建设方面的成绩也十分突出。

齐齐哈尔、伊春、佳木斯、七台河、鹤岗和大兴安岭地区的金融环境在省内属于中游水平。其中齐齐哈尔市的金融资源水平表现较好, 但是其经济基础和社会信用水平均表现一般。佳木斯市的社会信用水平表现在省内属于下游位置, 当地政府应加强对这方面道德水平的建设。

双鸭山、鸡西、黑河、绥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属省内下游水平。从得分情况看, 这些城市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不高, 发展潜力不大, 从而造成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得分结果并不理想。今后这些地区应以加快发展为目标, 从根本上改进金融生态环境。

摘要:影响黑龙江省长期金融生态环境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环境和社会信用法制环境以及政府行为三个方面。通过选取黑龙江省13个城市相关数据, 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分析, 得出各个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得分, 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在黑龙江省13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综合实力排名第一, 说明哈尔滨市的经济基础水平在全省最优, 但是与第二位的大庆市和第三位的牡丹江市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说明大庆市和牡丹江市的金融资源也较为充沛, 金融机构成长情况良好。

关键词:黑龙江省,内部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吴丕.安徽省金融生态现状评估与改进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论文, 2007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篇9

关键词:生态经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黑河, 古时称“弱水”, 发源于祁连山, 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 因发洪时挟带黑沙滚滚而来而得名。近几十年以来, 由于人类农耕、放牧等活动的过度影响和黑河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造成水源涵养功能减退, 草原生态持续恶化, 物种生存环境恶化, 生物多样性被打破, 鼠害、毒草肆虐, 湿地面积减少, 雪线上升等。因此, 在黑河流域采取有效治理和生态补偿刻不容缓。

1 黑河流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 发源于祁连山中段, 东与石羊河流域相邻, 西与疏勒河流域相接, 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 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 (自治区) 。

黑河流域有35条小支流, 分为东、中、西三个独立的子水系。黑河干流全长821km, 以莺落峡、正义峡为界划分上、中、下游。上游年降水量350mm, 是黑河流域的产流区。中游光热资源充足, 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 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下游地区大部为沙漠戈壁, 年降水量只有47mm, 属极端干旱区, 风沙危害十分严重, 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按照地貌分异, 可明显地区分为上游祁连山地、中游走廊平原和下游阿拉善高原三个地貌类型。上游担负着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 但由于长期以来乱砍滥伐和不合理利用土地, 天然植被严重退化, 水源涵养功能锐减;中游为人工绿洲区, 是黑河流域主要的水资源消耗区, 农业用水严重挤占生态用水, 局部河段水质污染加重, 对下游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下游面临着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水质恶化、植被退化、绿洲萎缩, 沙尘暴频繁、土地荒漠化加重等生态环境问题。

1.2 社会经济概况

黑河流域自上游至下游, 分别流经青海省的祁连县, 甘肃省的肃南、山丹、民乐、甘州、临泽、高台、金塔县 (市) 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10个行政区域, 流域内人口约130余万人。上游地区以牧业为主, 人均收入较高;中游属灌溉农业经济区, 所占人口比重最大, 达到121.20万人;下游地区由于其地质特征, 既有农田、林草灌溉区, 又有荒漠牧业。

2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 黑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特征

黑河流域水量较为丰富, 如按水系分, 东部子水系水量最为丰富,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占整个流域的69%, 占地下水资源总量的67.0%, 中部、西部分别占5.5%、25.5%和9.4%, 23.6%。

黑河干流是黑河流域最大的河流, 莺落峡以上多年平均径流量16.0亿m3, 占黑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4.1%。径流自莺落峡出山后, 进入张掖盆地, 自产径流很少, 大部分水量被灌溉引用, 余水进入内蒙境内。讨赖河是黑河流域第二大河, 冰沟以上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6.23亿m3。径流出山以后进入酒泉盆地, 经过讨赖河灌区引用后, 汇入鸳鸯池水库和解放村水库, 供下游的金塔灌区引用。梨园河为黑河流域的第三大河流, 梨园堡以上多年平均径流量2.50亿m3, 占黑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6.7%, 出山以后, 大量径流被临泽灌区引用, 后汇入黑河干流。

黑河流域各河的径流补给是由降水和冰川补给组成, 河川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 冰川补给为辅, 主要来自上游地区。上游降水较多, 又有冰川融水补给, 是主要的径流形成区;中游地区灌溉面积大, 是径流的利用区;最下游河流尾闾附近, 河川径流和地下径流以土壤潜水层蒸发和流入居延海水面蒸发而消耗殆尽, 是径流的消失区。

2.2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 引水工程:在黑河干流 (含梨园河) 独立开口的取水口共有66处, 其中张掖市11处, 临泽县15处, 高台县36处, 下游鼎新灌区3处, 东风场区1处。设计引水能力267.7m3/s;

2) 灌溉工程:据调查统计, 黑河东部子水系灌区总有效灌溉面积26.14万hm2, 实灌面积27.17万hm2, 其中2万hm2以上灌区共有8处, 全部在甘肃境内;

3) 节水工程:为节约灌溉用水, 黑河流域特别是中游灌区大力推广喷灌、微灌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工程措施;

4) 分水方案: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分水方案, 2000年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工作正式启动, 由相关部门统一调度, 分别将水送至额济纳旗的达莱库布镇, 和东、西居延海, 使进入下游地区的水量较往年有了大幅增涨。

3 黑河流域植被覆盖现状与变化

3.1 乔灌林现状与变化

黑河流域天然乔灌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上的中高山地和下游沿河地带。优势林种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和山杨林;灌木林主要有高山柳、金露梅、锦鸡儿、银露梅等, 在冷龙岭以东海拔3000m以上, 还分布有杜鹃、甘肃瑞香等常绿灌木林。

流域下游主要分布胡杨、沙枣和红柳等荒漠河岸乔木林;在干旱低山丘陵和戈壁平原上, 主要建群灌丛植被有红砂、泡泡刺和麻黄;在基质疏松的沙质戈壁上, 主要生长梭梭、白刺、沙拐枣等灌丛。

祁连山天然林分布区也是流域主要水源涵养区, 根据第五次森林普查结果, 现状有林业用地约6067km2, 林地1668km2, 疏林地119km2, 灌木林4125km2。中游地区北部荒漠区的东大山是中游唯一天然林分布区, 在肃南、金塔也有红柳、胡杨天然林分布。下游林地以疏林和灌木林为主要成分。中游张掖市是流域干流的核心地区, 主要分布在南部祁连山区和东大山区。

流域中游地区大范围内以人工林为主, 尤其在中游走廊绿洲区, 以固沙防风防护林带、农田林网为主。近年来经济林逐步增加, 在流域人工林体系中, 以乔木林为主, 主要有杨树、沙枣;灌木以花棒、梭梭为主。走廊绿洲平原区人工林体系经“三北”防护林一、二期建设, 截止1995年, 张掖地区已建大型防风固沙基、支干林带15条, 治理绿洲内部和周围沙窝9处。金塔县境内已建防风护田基干林带和支干林带7条, 长达184km, 使走廊绿洲内已初步形成了片、带、网相结合, 乔、灌、草相搭配的绿洲灌溉农业区防护林体系。

但近30年以来, 从全流域角度来看, 天然林分布面积逐年减少, 近10年间减少7%以上, 人工林地面积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人工林地面积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区域人类抗御自然灾害、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强度与发展趋向, 中游地区以农田防护林网和防沙固沙林为主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 人工林地面积年递增速度较快。与此同时, 流域下游地区限于水资源不断减少, 人工林地面积呈现递减趋势。

流域中游绝大部分地区人工林地均呈现较大幅度地增加趋势, 这是祁连山森林保护与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但由于河流水量递减的影响, 下游额济纳旗荒漠绿洲区人工林生态体系却呈现递减态势。

3.2 草地现状与变化

流域中上游地区有沼泽草地类、低湿草甸草地类、干荒漠草地类、山地荒漠草地类、草原化荒漠草地类、荒漠草原草地类、山地草原草地类、山地草甸草原草地类、高寒草原草地类、山地草甸草地类、高寒草甸草地类共11类。其中干荒漠草地类和山地草甸草地类面积较多, 沼泽草地类面积最少。

流域中上游草地主要分布在境内的祁连山、大黄山、北山等山地、高山地带, 约占区内总草地面积的55%~65%, 在绿洲外围的广大荒漠区, 是走廊平原区主要的草地分布地带, 约占区内总草地面积的30%左右。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 草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 与气候和土壤分带规律相似。研究区内以肃南县草地分布多而集中, 占总面积的57%~60%, 其次为山丹县, 为半农半牧区;张掖、临泽、高台、酒泉、金塔等广大农业区, 则以荒漠草地为主。

流域下游额济纳旗境内, 包括金塔县北部的马鬃山区, 有低山草原化荒漠草地、高平原荒漠草地、河泛地低地草甸草地三种草地生态类型, 主要是以高平原荒漠草地为主, 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流域草地生态分布面积要远大于森林分布面积, 是植被生态的主体。上游地区草地分布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1.95%, 是绝对优势生态类型;经过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禁牧封育, 高覆盖草地类型在上游地区呈现明显的恢复趋势, 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低覆盖草地分布面积则有所减少, 其原因可能是两方面的, 一是低覆盖草地在经过封育后转化为高覆盖草地;二是上游地区近年来农耕发展和其他如居民与工矿用地的增加。

中游地区草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5.23%, 其中高覆盖草地面积分布面积较少, 仅占总土地面积的4.35%, 低覆盖草地占20.89%。中游地区草地呈现大幅度递减态势, 主要原因, 应首推农耕面积的不断扩大, 主要源于对天然草地的开垦, 另外, 低覆盖草地的荒漠化, 也是造成草地面积锐减的原因之一。

下游地区草地生态是该区域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主要依托生态体系, 也是本区域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指示物, 受水资源不断减少的影响, 成为全流域草地面积年均递减率最大的区域。

4 黑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现状与发展态势

土地荒漠化是干旱内陆流域土地生态变化的主要问题, 包括土地沙质荒漠化、盐碱化及水土流失这三个方面的土地生态劣变, 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土地生态作用后引发的3个土壤环境退化的主要方向, 并与区域植被生态变化、沙尘灾害等环境问题关系密切。

4.1 流域土地沙漠化现状与发展态势

根据黑河流域1987年和2000年TM遥感影象数据资料, 采用国家863计划制定的区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分类系统, 进行系统解译分析, 上游地区沙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肃南县境内, 在祁连县也有零星分布, 面积虽小, 但发展速度迅猛。中游地区近30年来表现出强烈的沙漠化扩展态势。下游地区则是流域沙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全流域范围内看, 中游地区已成为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区域。

4.2 流域土地盐碱化现状和发展态势

4.2.1 盐碱化土地分布现状

土地盐碱化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中下游地区。盐土主要分布于流域冲洪积扇下缘低洼、河岸阶地、河湖洼地等地带。中游主要是张掖、酒泉两地, 这类盐化土壤与人为活动关系不密切, 分布范围基本固定。

盐化耕地在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 张掖、酒泉都有分布, 以水盐化形式为主, 只有少部分属旱盐化形式。下游额济纳旗以盐化潮土、盐化林灌草甸土和林灌草甸土为主, 其中大部分属中度以上盐化耕地土壤, 因此可视为盐碱化耕地。

4.2.2 盐碱化土地变化特征

近30年以来, 流域土地盐碱化整体趋势不断加剧, 所占耕地面积比重不断增加, 而下游地区增速尤为迅速, 年均递增近2%。

4.3 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和发展态势

流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到全区总面积的62%。风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占全区总面积的60%。中游地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主要发生于南部祁连山林牧区, 在甘州、临泽、高台三县 (区) 黑河、梨园河两岸也时有发生。另外, 中游地区水土流失还有少量的冻融侵蚀形式。区域水土流失区划分可分为南部土石山区、走廊平原区、北山风沙区。其中山丹马营、霍城南部, 民乐南古、新天至南丰南部, 张掖安阳、花寨南部, 高台新坝、红崖子南部, 肃南大部流失最为严重。

黑河干流已成为河西走廊3条流域中输沙量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侵蚀模数是河西走廊其它河流侵蚀模数的3倍, 接近于黄河兰州以上河段的大部分河流的侵蚀程度。黑河流域较大的输沙量和侵蚀模数反映了流域内中上游地区较强的水土流失程度和中上游地区土壤退化趋于严重的趋势。

5 黑河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黑河流域上中下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态系统恶化问题。

上游主要表现为森林带下限退缩和天然林草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流域祁连山地森林区, 90年代初森林保存面积仅约100余万亩, 与建国初期相比, 森林面积减少约16.5%。森林带下限高程由1900m退缩至2300m。由于草地储草量降低, 载畜能力下降, 水源涵养林遭到破坏, 河流来水量锐减。

中游地区人工林网有较大发展, 在局部地带有效阻止了沙漠入侵并使部分沙化土地转为人工绿洲, 但该地区土地沙化总体上仍呈发展趋势, 沙化速度大于治理速度, 如高台县沙化速度是治理速度的2.2倍。同时, 由于不合理的灌排方式, 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 局部河段水质污染加重。据统计, 张掖、临泽、高台三县有水盐化耕地面积约1.5万hm2。

下游地区的生态问题最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河道断流加剧, 湖泊干涸, 地下水位下降。黑河下游狼心山断面断流时间愈来愈长, 黑河下游断流时间由50年代的约100d延长至现在的近200d, 而且河道尾闾干涸长度也呈逐年增加之势。西居延海、东居延海水面面积50年代分别为267km2和35km2, 已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20世纪60年代以来, 有多处泉眼和沼泽地先后消失, 下游三角洲下段的地下水位下降, 水质矿化度明显提高。水生态系统严重恶化。

天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和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危害加剧等都是黑河流域目前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黑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 一旦破环很难恢复, 因此, 在经济开发过程中, 应以生态建设与保护为主, 将生态效益放在首位, 大力倡导保护性开发。

参考文献

[1]白明英, 白星.河西走廊防风固沙林体系生态经济效益调查研究[J].生态经济, 1992, 3 (1) :41-42.

[2]曹新孙.农田防护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1-4.

[3]常学向, 赵爱芬, 赵文智, 等.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区免灌植被土壤水分状况[J].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 (2) :126-129.

[4]车克钧.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与持续发展[J].甘肃理论学刊, 2002, 151 (9) :46-48.

[5]陈梦熊.西北干旱区大型内流盆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与西部大开发[J].国土资源与环境, 2001, 18 (1) :5-10.

[6]陈仁升, 康尔泗, 杨建平, 等.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季平均地下水位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 17 (52) :36-43.

[7]戴尔阜, 方创琳.甘肃河西地区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2, 16 (2) :1-5.

[8]杜长有, 屠振栋, 杨全有, 等.祁连山东端青海云杉林抚育采伐技术的初步研究[G].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研讨会专集:1989:127-140.

[9]丰华丽, 王超, 李勇.流域生态需水量的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 2001, 7 (1) :27-37.

[10]冯起, 程国栋, 谭志刚.荒漠绿洲植被生长与生态地下水位的研究[J].中国沙漠, 1998, (18) 增刊:106-109.

[11]高前兆, 李福兴.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6-23.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与优化分析 篇10

1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受到的主要影响

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国政策的约束, 对现实社会的人们有潜在的政治影响, 例如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传播某种危害网络安全的信息, 现实社会的传播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中还会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征, 主要包括文化传统、信仰、地方习俗等等, 这是由于人文环境的影响。因为网络信息用户都处于不同的地区, 每个人会把现实环境中的人文习惯带到网络信息环境中;技术环境对网络信息的影响是指网络信息在应用不同的技术时, 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各类新技术在网络信息中的应用, 使网络信息服务的范围扩大了, 服务模式也产生了改变;各国经济状况发展不一样, 如果该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将会导致网络经济下降, 人们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量降低, 造成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展的滞后。

2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

2.1 建立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避免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有失公平。评价体系主要对网络信息的流畅性、稳定性和信息价值进行评价, 对流畅性进行评价时主要是评价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成是否合理, 各类信息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对稳定性进行评价是指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是否会轻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保证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拓展能力;对网络信息价值进行评价是评价该网络信息对网络用户是否有用, 会为网络用户带来多大的帮助, 对网络信息价值的评价可以体现出网络信息的经济性。

2.2 确定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具体指标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的具体指标分为政治指标、人文指标、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四大类。政治指标包括了相关政策法规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监督、对网络信息行为的规范以及对网络信息企业的扶持等;人文指标是指网络用户的价值观、网络用户的综合素质以及不同地区的民俗习惯等;技术指标是指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经济指标是指网络信息的消费趋势、网络用户的数量等。

3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优化

3.1 政治环境的优化

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与网络信息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要求网络用户进行实名制认证, 提高网络信息使用的对称性, 避免网络用户信息不真实, 出现虚假信息的传播。政府部门加强对不法信息制造者的处理力度, 使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得到净化。

3.2 人文环境的优化

在网络环境中充分的渲染传统文化氛围, 通过文化的渲染来完善网络信息生态文化环境。适当提高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人文环境中的主体意识, 支持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方法, 创造民主的网络信息人文环境。网络信息的人文环境体现出了网络用户对我国政治、经济、公共服务的一些具体看法, 这些看法可以成为政府改进的参考, 所以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应该加强网络用户的主体意识, 重视网络用户的看法。

3.3 技术环境的优化

对技术环境进行优化需要加强网络信息新技术的应用, 消除网络信息冗余, 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 并运用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避免网络信息生态环境遭到黑客的恶意破坏, 影响网络信息的正常使用。相关部门也要对传统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革新, 保证网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4 经济环境的优化

网络信息企业要对网络信息的服务模式进行拓展, 让更多的网络用户可以享受到网络信息带来的便捷, 促进网络信息在人群中的消费。目前我国网络信息的消费群体主要以中青年客户为主, 为了促进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发展, 网络企业要扩大网络信息的服务范围, 增加网络信息的客户数量, 让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覆盖面可以更广。

4 结语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环境中的映射, 会受到现实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通过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 从政治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四个方面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 加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优化, 促进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冷晓彦, 马捷.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05:10-14.

[2]李北伟, 张鑫琦, 富金鑫, 等.网络信息生态链评价研究——以淘宝网与腾讯拍拍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 09:38-42+47.

生态环境评价 篇11

关键词 生态环境;农业质量;评价及预测;新疆昌吉州

中图分类号:X82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建立都在加快脚步,在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上,既有向有利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也有不断恶化的隐患,所以全面客观地掌握农业生态环境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昌吉州的农业生态环境来讲,开展质量评价以及动态化研究十分必要。

1 研究区域的概况

新疆昌吉州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总面积9.39万km2,其中山区占40.7%,平原占32.5%,沙漠占26.8%。由数据可以看出,其地形以山区居多、平原少。全州辖5县2市1区,总人口159万,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为56.31%,有89.53万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较为理想,耕地面积为613.7 hm2,给全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城乡地区发展力度加大,耕种面积不断减少,人口呈现集中化,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情况日益明显,虽然政府对于昌吉州的农业生态环境有一定的重视且采取了应对措施,但其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昌吉州作为新疆中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区,其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整个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因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评价的各项指标必须要覆盖农业生态环境的所有方面,并且使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反应情况处在一个有效的动态环境下。依据指标中所选取的完备性、主导性、相对独立性以及动态行等原则[1],现将新疆昌吉州各县在2001-2011年间的土地变更调查、农业普查等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农业自然环境的成因可以归为自然界系统环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农业生产投入则是人为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为自然环境以及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下产生。

2.1 指标选取

为了进一步的得到精确的评价指标,本文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初选指标进行了有效地筛选,总结归纳的具体参数见表1。

评价指标权重利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方等方法来进行分析[2]。

2.2 预测方法以及评价过程

考虑到评价指标变化的有模糊不确定的因素,本次研究采用了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变化值进行了预测,期间里的过程如下:

2.3 动态评价

3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结果以及预测

在经过上述过程的资料统计和数学计算之后,,结果表明:在2001-2011间,新疆昌吉州的总体农业环境质量呈现优化的趋势,综合指数从2001年的0.315 6上升到了2011年的0.598 4。同时,质量等级也由“差”转变为“良”。由此可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受到了政府越来越高的重视,根据结算结果进行的进一步分析,在未来的4~5 a间,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将不断改善,且不会出现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考察以及大量的数学计算,只有得到了最为精准的参数值,才能够对下一步的生态环境预测起到有效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惠,王加义,李丽纯,等.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1):56-60.

[2]刘清慧,夏禹,孟繁宇,等.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适宜度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1,35(1):11-13.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评价分析 篇12

1 研究区湿地现状

1.1 天然湿地退化严重, 人工湿地缓慢增长

根据遥感数据显示, 1985 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为135368.34hm2, 天然湿地133983.70hm2, 占湿地总面积的98.98%, 人工湿地1384.64hm2, 占湿地总面积的1.02%;到2012 年, 黄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为111122.87hm2, 天然湿地面积为99840.93hm2, 占湿地总面积的91.65%, 人工湿地面积为9281.94hm2。 2012 年自然湿地面积与1985 年相比27 年减少了34142.77hm2。

由表1 可以看出, 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面积是不断减少的, 天然湿地的减少率由1992 年的8.17%增加到2012 年的18.86%, 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使湿地自净能力降低, 极大地影响了湿地净化污水、处理废物的功能, 直接影响湿地的生态健康状况。

1.2 湿地生态系统遭破坏

湿地是海洋和陆地的过度地带, 也是陆地污染源的承泄区、转移区。 黄河三角洲湿地结构性污染较重,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不齐全, 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量一直较高, 而污水的处置率很低, 进一步加重了湿地水体、空气的污染。 该区域内的黄河、海河、小清河流域和沿海的诸多条污染较重的跨界河流汇集于该区域并入海, 加剧了境内湿地水体污染度。 其中,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农业生产、生活和沿岸养殖所产生污水的排放。 据统计, 该地区年均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达80000 万t左右, 由于监管力度不够, 许多企业直接将部分污水排入周边环境, 对水体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 直接影响到该区域动植物的生存。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借鉴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和湿地退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运用熵模型, 遵循整体性、可操作性、明确性的原则, 结合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特征, 从湿地生态特征环境和湿地社会经济环境两方面构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表2) , 以期真实体现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

3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的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主要地市———东营市为研究对象, 数据

3.2 熵值法测度湿地生态环境水平步骤

①测算第i年第j项指标比重:

②计算信息熵冗余:

③确定各指标权重:

④各年度湿地生态环境水平:

其中, m指2000~2013 年评价的14 个年份, n为15 个评价指标数量, X'ij为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 其可根据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得出, 公式为:

正向指标:X'ij= (1-a) +a× (Xij-min Xij) / (max Xij-min Xij)

逆向指标:X'ij= (1-a) +a× (max Xij-Xij) / (max Xij-min Xij)

X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原值, max Xij、min Xij分别为第i年第j项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 a取值0~1, a通常取值为0.9。

3.3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评价实证研究

根据熵值法评价模型, 测算2000~2013 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得分, 结果如图1 所示。

总体来看, 2000~2013 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得分均在0.4 以上, 纵向波动幅度较小, 说明2000~2013 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总体稳定发展。 按照王薇等对湿地环境综合评价得分的划分标准 (表3) , 可以看出除2003 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达到健康标准外, 其余年份均属于亚健康状态, 说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可基本保障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仍能维持目前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但其总体得分还较低, 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分系统来看, 自然环境系统, 评价值介于0.07 到0.18之间, 虽然属于评价标准的最差一类, 表明湿地的自然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但是其总体趋势仍然是缓慢改善的。 而经济子系统总体趋势是缓慢递减的, 这体现出经济的发展对湿地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社会指标的综合值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 这也反映出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当地政府污水处置率、固体废弃物处置率、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湿地保护措施发挥了作用, 湿地的总体环境区域缓慢改善, 但是湿地生态环境依然处于亚健康的边缘。

4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黄河来水来沙逐年减少

研究认为, 在考虑输沙用水的情况下, 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为190.95亿m3。据利津水文站水文资料统计, 1950~2001年, 黄河利津水文站年平均径流量为332.6亿m3, 年平均输沙量为8.36亿t, 但到2014年黄河利津站来水114.9亿m3, 比多年平均值减少62.6%;来沙0.305亿t, 比多年平均值减少95.8%。这些直接影响了湿地的生态环境。

4.2 外来物种入侵严重

由于黄河三角洲干旱、 盐碱灾害严重, 土壤质量较差, 植被生长缓慢, 森林覆盖率偏低, 生态环境脆弱, 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据统计, 入侵到该区域的外来植物己达到20 多种、动物有10 多种,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本地物种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例如大米草和美国白蛾。

4.3 资源过度开发

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过度开发主要表现在: 人为占用湿地, 导致湿地面积减少, 例如胜利油田对湿地面积的占用2001年是2.88hm2, 2008 年达到6.34hm2, 其他的占用方式有耕地、住房等都加剧了湿地面积的减少; 过度的捕捞导致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减少;在过度的放牧、收割等条件下, 草地群落的高度和盖度表现出线性下降的特点, 草地退化, 限制了草地的资源利用。

4.4 农业污染严重

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 污水灌溉、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使土地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2000 年东营市农药使用量为3668t、化肥使用量为99568t, 到2013 年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分别为6371t、122350t。 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 通透性差, 破坏湿地生态环境, 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使区域内湿地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5 对策建议

为了实现对区域内湿地的保护, 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湿地生态环境和谐的局面, 解决湿地面临的环境问题, 当地政府及湿地保护部门应该健全法律体系, 使湿地各项保护措施有法可依;完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加强湿地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的湿地监测系统。

摘要:湿地以其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广阔, 生物资源丰富, 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维持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网络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湿地生态环境评价结构的基础上, 结合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特点, 确定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三大系统, 选取20项对湿地环境有影响的指标, 运用熵值法, 进行处理并确定其权重, 获得各个系统的最终评分, 结合评价标准, 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的现状, 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熵值法,湿地生态环境,黄河三角洲

参考文献

[1]耿国彪.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公布[J].绿色中国, 2014 (3) :8-11.

[2]田家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J].滨州学院学报, 2013 (6) :58-64.

[3]刘力, 邱迫持, 策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29 (5) :887-590.

[4]王薇, 陈为峰, 李其光, 等.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J].水资源保护, 2012 (01) :13-16.

[5]李涛, 廖和平, 杨伟等.重庆市“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分异及耦合协调性[J].经济地理, 2015 (05) :65-71.

[6]朱书玉, 王伟华, 等.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3) :1-5.

[7]戴新, 丁希楼, 陈英杰, 等.基于AHP法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7 (21) :135-139.

[8]朱彬, 马晓冬.基于熵值法的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1 (23) :44-49.

上一篇:电容器的检测与选用下一篇:外保温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