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效益评价(通用12篇)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篇1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益评价应更多关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与生态效益,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经济效益回报不是评价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优劣的主要依据。研究中提出的关键评价指标有利于决策者从备选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
该研究成果刊登于《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第09期, 题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评价的关键指标遴选"。第一作者为重庆科技学院蒋时节副教授。
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96年至2000年中国基础设施年平均增长率为33%。随着城乡统筹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 基础设施投资开始向农村地区倾斜, 2006年至2008年间大约有643.3亿元和390亿元的中央政府投资用于农村道路和供水设施建设。然而,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种类多、规模小、地域分散, 迫切需要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选择最优方案, 但目前理论上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中又往往强调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使得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后评价阶段的评价结果不当。
为了选择关键的评价指标, 研究者通过一项以重庆市为主要区域, 面向全国的两轮问卷调查。研究首先选出用于评价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指标, 这些指标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和生态效益3类, 共计23个;然后通过127位专家对23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 再运用蒙特卡洛模拟与模糊数学分析, 研究者最终选出的关键指标依次为:就业效果, 提供配套设施能力, 空气污染指数, 地表水污染程度, 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安全效益, 生活水平及质量, 固体废弃物污染程度等八个指标。以上关键指标均为社会效益和环境与生态效益指标, 表明经济效益指标在目前基础设施投资评价中不是主要依据, 这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者对其投资回报要求不高、基础设施投资更多表现为社会效益, 以及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援建农村基础设施仅需偿还本金或者贴息等实践基本一致。该论文是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开创性工作, 为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关键指标的遴选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 为类似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更为重要的是, 研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的关键评价指标可为实践中的农村基础设施评价提供参考, 有利于决策者从备选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 更好地利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篇2
在全面系统查阅国内外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退耕还林的主要生态效益入手,论述了国内外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现状与方法,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作 者:袁红军 曹国瑶 晏世强 作者单位:袁红军(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曹国瑶(贵州大学农学院)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浅析 篇3
关键词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既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我国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长期以来,由于盲目毁林开垦和进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造成了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洪涝、干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99年,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1]。
1 退耕还林相关定义
退耕还林是指在坚持生态优先,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的前提下将水土流失严重的;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土地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建设与保护并重地进行综合治理[2]。
2 生態效益评价工作的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及时、准确地反映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状况变化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全面地评价工程建设成效,增强监测评估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应用性,为指导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高效推进提供依据,推进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等。
3 生态效益评价工作各项监测指标
3.1 大气降水
降雨采用日记式自记雨量计或CR2型数字雨量计测定,降雨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历时等由自记记录仪查算,降雨量记录至0.1 mm。降雪时先量测积雪深度,平均雪深不足0.5 cm记“0”,然后取一定体积积雪,融化后量测其容积,再转算为水深(mm)。
3.2 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水面蒸发及辐射
采用小气候自动观测装置或气象站(哨)方法测定。小气候指标测定的标准参照县级气象台(站)进行。数据资料的整理与汇总按气象观测规定进行。
3.3 径流
每次降水的径流量、径流过程、产流时间、峰现时间和径流历时等。沟道径流一般在沟口水文站通过自记水位计观测水位,然后根据量水建筑物的特点,由流量-水位关系换算。坡面径流采用径流场方法结合自记流量计、集水容器观测。
3.4 泥沙
泥沙观测的取样应和径流观测同时进行,以保证能充分反映出径流中携带泥沙的一般情况,常用观测方法有沉淀称质量法和过滤称质量法等。
3.5 土壤风蚀量
称量集沙槽中所集沙量,并将所测数据整理换算成年土壤风蚀量。
3.6 地被物持水量
采用样方调查,取样、浸泡、烘干称质量进行监测。具体方法是:在退耕还林地内选取20 cm×20 cm的调查样方3~5个,首先分别测量枯落物层和活地被物(主要为苔藓和地衣)厚度,再将所有枯落物及活地被物分别收集,用塑料或纱布袋包好,放入烘箱内(50 ℃,6~8 h)烘干后称质量,并分别换算成每公顷林地上枯落物和活地被物质量。然后将称质量后的枯落物和活地被物分别放入水中浸泡24 h后,从水中迅速取出并称质量,经计算即可分别测得枯落物和活地被物的水容量。水容量(%)=(浸泡24 h后的带水枯落物或活地被物-枯落物或活地被物干质量)/(干质量)×100%
3.7 林草生物量
林木生长量采用每木检尺方法测定,据此能得到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乔木林生物量采用树干解析法测定材积后换算,灌、草生物量采用收获称质量法测定。林分郁闭度、林草覆盖率等指标通过标准地调查、样方调查等方法测定。
4 生态效益计算方法
生态效益计算指标拟定为林地土壤贮水量、土壤流失(沙化)减少率、治理(程度)率、林草覆盖率。其计算方法分别为:林地土壤贮水量(t/hm2)=104 m2×林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平均厚度(m);土壤流失减少率=[(退耕前流失量-监测年度流失量)/退耕前流失量]×100%,或:土壤流失(沙化)减少率=[(退耕前流失面积或沙化面积-监测年度流失面积或沙化面积)]/退耕前流失面积或沙化面积]×100%。退耕前流失量(面积)是指退耕前3 a内的平均流失量(面积)治理度=已治理面积/需治理面积×100%。林草覆盖率=林草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100%[3]。
5 关于生态效益评价工作的几点建议
5.1 评价体系与指标的完善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工作涉及多个学科,监测评估过程极为复杂,是一个长期开展反复总结过程。因此,建立起长期持续的评价与监测机制非常有必要,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要综合考虑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环境、经济水平,民俗民风等的差异,寻找一个适用范围广且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工作的重点;在评估指标上,应全面选取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防护等各类功能性指标。
5.2 监测项目的完善
检测项目应该包括:监测站所在县退耕还林基本情况;监测站所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质、地带性土壤、地带性植被和气候等)、基础设施及观测设备情况;水土流失或风蚀沙化调查情况;林草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调查情况等;只有全面准确的数据,才能做到有效评价退耕还林生态效益。
5.3 评价方法的创新
在主动借鉴国内外生态效益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我国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工作可以结合不同的评价方法,广泛采用多种定量方法来提高评价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同时,加强对基础数据及评价机理的研究,积极结合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工作提供新的方法。
6 结语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得人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的生态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开展,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工作将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珠娜,潘磊,余雪标,等.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1):91-96.
[2]钟晓娟,赵岩,孙保平,等.盐池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2010(9):34-38.
[3]王晓光,王珠娜,余雪标.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6(6):52-53.
临安官塘湿地生态效益评价 篇4
湿地是水陆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被喻为“地球之肾”[1]。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经济的发展,脆弱的湿地生态环境不断地遭到破坏[2]。本文以临安沼溪流域的官塘湿地为案例,对湿地生态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及评价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全面评价官塘湿地生态效益,理顺城市湿地生态功能之间的关系,提高湿地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水平,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2 湿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益不同,其评估技术与方法也不一样[3]。湿地生态效益指标很多,本文以生态效益指标选择的可比性、代表性和可获得性为原则,构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6个指标(图1)。
3 湿地生态效益计算
3.1 湿地生态效益各指标价值评估
3.1.1 水质净化(A1)
城市湿地的降解污染功能的价值评估采用美国经济生态学家Robert Costanza的研究成果,即用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上的湿地服务功能价值来推算,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净化功能与价值。Robert Costanza估算了全球23种生态系统类型的10种服务功能价值,包括大气调节、干扰调节、水分调节、水资源供给、废物处理、避难所、生物生产、原材料、娱乐和文化[4]。其中,单位面积湿地的降解污染价值为40457元/(hm2·年)[5]。
3.1.2 涵养水源(A2)
城市湿地的涵养水源价值计算采用影子工程法,即总蓄水量与单位蓄水量的库容成本之乘积。
3.1.3 均化洪水(A3)
城市湿地的均化洪水功能的价值可用影子工程法来估算。用存储相应体积的洪水所需的工程造价来求该功能价值,即全国水库建设投资测算淹没建设1m3库容需每年投入成本0.67元,则均化洪水功能的价值估算公式为:Q=V×t,式中:Q代表均化洪水功能的价值;V代表湿地调蓄洪水量;t代表单位库容成本。
3.1.4 固定CO2和释放O2(A4)
大气组分的调节功能主要是植被通过吸收CO2,释放O2,以实现对大气组分的调节。此外,还要考虑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CH4的单分子增温潜势是CO2的20倍,是地球上仅次于CO2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因此在研究湿地的大气组分调节功能时不仅要考虑到CO2的排放和吸收,CH4的排放也必须考虑。这就要求既要对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的正面影响做出估算,还要考虑存在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瑞典碳税率150$/t(C)(Wibe,1990),折合人民币1242元/t。首先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求出生产1g干物质吸收的CO2量和释放O2量。然后,根据湿地单位面积植物每年净生产量,得到植被每年固定CO2和释放O2的总量,将每年固定CO2的总量与碳税率替代标准相乘,得到固定CO2的总价值,再将每年释放O2的总量与中国目前工业氧的成本0.4元/kg相乘得研究区湿地释放O2的总价值。
Costnaaz在对全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估算时,根据OECD中Peacre等人在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中提出的CH4的散放值[5],来对它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采用0.11美元·kg-1。
3.1.5 生物栖息地(A5)
生物栖息地价值的量化在世界上仍是一个难题,迄今没有准确的评估方法,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有替代法、条件价值法、费用效益分析法、生态价值法以及Costanza成果参数法。其中生态价值法和Costanza成果参数法用得最多,在统计数据资料不全的情况下一般采用Costanza成果参数法[5],它是生物栖息地价值进行量化的最简单的方法。
3.1.6 水土保持(A6)
湿地土壤流失会带走大量的营养物质,湿地保护土壤的价值可以用湿地减少土壤肥力流失的价值来代替。
用替代法计算湿地减少土壤肥力流失的价值来估算保护土壤的价值。根据崔丽娟(2004)研究,湿地减少土壤肥力流失的价值=流失的土壤重量×单位质量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氮、磷、钾化肥平均价格。式中流失的土壤重量等于每年可能废弃的土地×土壤厚度×土壤层容重,即土壤侵蚀总量×土壤层容重。
3.2 湿地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城市湿地生态效益综合评价B=水质净化(A1)+涵养水源(A2)+均化洪水(A3)+固定CO2和释放O2(A4)+生物栖息地(A5)+水土保持(A6)。
4 临安官塘湿地生态效益分析
临安官塘湿地于2006年开始改建,面积为32000m2,属于临安沼溪流域,位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内。利用本课题湿地改建的机会和研究成果,为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对象,并对该湿地进行规划设计、施工与后期跟踪。在湿地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和在校园中的地位,以城市湿地的要求进行改建,重视湿地植物群落营建和植物景观营造,梳理原有湿地植被,重视群落的多层性和生物多样性,注重湿地周边植物景观营造,以速生树种优先营造区域环境。在此基础上,对湿地的滨水、岸边、水面和水底进行保护性改建,清除湿地内的杂草,结合城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要求,依据群落学原理,设置多种湿地植物群落,如水上森林(中山杉、池杉、南川柳等)、滨水多层湿地植物群落(上层有杨树、乌桕、水杉、白玉兰、垂柳、中山杉、池杉、南川柳、女贞、无患子、合欢等,中层有椤木石楠、紫薇、红枫、紫叶李、樱花、桂花等,下层以水生植物为主,如水生美人蕉、花叶芦竹、再力花、香蒲、水毛花、千屈菜、黄菖蒲、菖蒲、水葱、花叶水葱等挺水植物,睡莲、芡实、王莲、萍蓬草、黄花水龙等浮叶植物,绿萍、槐叶萍、满江红等漂浮植物以及苦草、金鱼藻、黑藻、菹草等沉水植物)。在诠释城市湿地生态效益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对官塘湿地生态效益价值进行评估,估算方法如表1。
4.1 水质净化(A1)
Robert Costanza估算了单位面积湿地的降解污染价值为40457元/(hm2·年),官塘湿地水质净化价值为40457元/(hm2·年)×2.33. hm2=94306.75元/年。
4.2 涵养水源(A2)
城市湿地的涵养水源价值计算采用影子工程法,即总蓄水量与单位蓄水量的库容成本之乘积。根据调查资料,官塘湿地年涵水达到16000t,运用影子工程法,估算官塘湿地的价值为:16000t/年×0.7元=11200元/年。
4.3 均化洪水(A3)
均化洪水功能的价值可用影子工程法来估算,即全国水库建设投资测算淹没建设1m3库容需每年投入成本0.67元。官塘湿地水深平均按照1m计算,根据调查资料,官塘湿地蓄水量为19000 m3×0.67元· m3/年=12730元/年。
4.4 固定CO2和释放O2(A4)
采用影子价格法和影子工程法估算调节大气组分功能的价值,即根据光合作用原理,每公顷树木年吸收二氧化碳48t,放出氧气36t,通过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16t,吸收氧气24t,两相抵消,净吸收二氧化碳16t,放出氧气12t。官塘湿地建设林地面积1.33 hm2,释放氧气量为1.33 hm2×12t/( hm2/年)=16 t/年,释放氧气的价值=绿地释放氧气量×工业制氧成本=0.4元/kg×16000=6400元/年。
4.5 生物栖息地(A5)
官塘湿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栖息地,采用成果参照法,来估算官塘湿地生物多样性价值,根据Constanza等人的研究结果,湿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的年生态效益是304美元·mh-2,折合人民币2453元·mh-2,结合官塘湿地2.33·mh-2,此官塘湿地生物栖息地价值5715.49元/年。
4.6 水土保持(A6)
湿地土壤流失会带走大量的营养物质,湿地保护土壤的价值可以用湿地减少土壤肥力流失的价值来代替。采用机会成本法进行计算,官塘湿地年土壤养分保持为117.86t,年间接产生价值为8932.74元/年。
官塘湿地产生生态效益=水质净化(A1)+涵养水源(A2)+均化洪水(A3)+固定CO2和释放O2(A4)+生物栖息地(A5)+水土保持(A6),合计为13.93万元/年。
5 结语
(1)城市湿地具有水质净化、涵养水源、均化洪水、固定CO2和释放O2、生物栖息地和水土保持6个生态功能,文中构建了城市湿地效益评价体系的6个指标,分别为水质净化(A1)、涵养水源(A2)、均化洪水(A3)、固定CO2和释放O2(A4)、生物栖息地(A5)和水土保持(A6)6个评价指标。
(2)提出了6个评价临安官塘湿地生态效益指标的方法,并且提出临安官塘湿地生态效益综合评价B=水质净化(A1)+涵养水源(A2)+均化洪水(A3)+固定CO2和释放O2(A4)+生物栖息地(A5)+水土保持(A6)。
(3)通过6个湿地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和公式,估算出临安官塘湿地水质净化价值为94306.75元/年,涵养水源价值为11200元/年,均化洪水价值为12730元/年,固定CO2和释放O2价值为6400元/年,生物栖息地价值为5715.49元/年,水土保持价值为8932.74元/年,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3.93万元/年。
(4)通过对临安官塘湿地生态效益的评估,为城市湿地植物群落的构建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使人类科学利用湿地,走与湿地和谐共处的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2):111~120.
[2]谢高地,肖玉,鲁春霞.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局限和基本范式[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2):191~199.
[3]李海丽,赵善伦.白云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0(4):51~53.
[4]刘敏超,李迪强,栾晓峰,等.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14(1):40~43.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篇5
对赤水市生态修复项目社会效益监测与评价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以农户监测为基础,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纯收入增长、土地节约等方面跟踪调查、监测生态修复项目的`社会效益的理论与方法.在获取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社会效益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了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 者:周国富 黄勇 吕涛 刘瑞碌 作者单位: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学院,贵阳,550001;贵州省水利厅水保站,贵阳,550002)
黄勇,吕涛,刘瑞碌(贵州省水利厅水保站,贵阳,550002)
刊 名:水土保持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12(1)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生态修复 社会效益 监测 评价 赤水市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篇6
关键词:轻型屋面;生态效益;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35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logical Benefit of Planted Light Roof in Nanjing
LI Hai-ling,SUN Li-juan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38,China)
Abstract: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the basis of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the ecological benefit of planted light green roof. The ecological benefit of planted light green roof is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study. Then, indicato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and multilevel indicator system are selected, providing a base for evaluation model of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benefit of planted light green roof.
Key words: light green roof; the benefi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绿化用地紧张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可供绿化的城市地面面积被挤占得所剩无几,有限的绿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需求,更无法维持本就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因此,城市绿化势必向高处发展、向立体空间发展。继地面绿化、立面垂直绿化后,又一类绿化处女地被开发利用,它就是屋面绿化。所谓屋面绿化是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桥梁(立交桥) 等的屋顶、露台或天台上进行绿化、种植树木和花卉的统称[1]。根据屋面绿化的最终表现状态、植物种类、荷载重量、施工的难易程度等,可将种植屋面分为不同的类型[2-3]。国内外的屋面绿化研究工作均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关于屋面绿化的设计、安装及后期养护已趋于完善;国内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屋面绿化也逐步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一领域仅在少量一线城市有所开展,这导致我国城市屋面绿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就整体而言,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关政策、技术、观念都亟待发展和完善。
针对承载力较弱(屋顶荷载≤200 kg·m-2)、事前没有绿化设计的轻型屋面[4],屋顶绿化大多采用种植少量适宜生长的草种,进行“地毯式”密集种植的绿化[5-6]。其特点是绿化方式为地被式、藤架式等,绿化物种较少,且屋面荷载较轻,易施工。目前,轻型屋面绿化的施工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可以达到一次成坪,轻型屋面绿化所具有的生态节能效益也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是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形成,这大大地束缚了南京市屋面绿化建设的步伐。因此,笔者对南京市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建立一个客观、合理的指标体系,最终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符合实际需要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促进南京最佳人居环境的进程。
1 研究区自然概况及轻型屋面绿化概况
南京市是长江下游主要的中心城市,地理位置处于北纬 31°54'~32°16',东经 118°~119°24'之间。地貌特征为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 15.4 ℃,极端最高温 43 ℃,极端最低气温-14 ℃,年平均降雨量 1 106 mm,全年70%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汛期,全年无霜期达 200~300 d。
从南京市来看,已建成的大量老旧居民小区和建筑物,其屋面均属于轻型屋面,这给城市绿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契机。例如南京市鼓楼区政府的楼体屋面进行了总面积达到约2 800 m2的轻型屋顶绿化,技术上为解决小荷载难题,采用了新型屋面绿化生态盒专利产品和轻质专用基质,保证3~5 cm的基质层能持续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和生长环境,采用圃地预培景天类佛甲草植物毯铺设,造景优美,同时兼具生态功能。
2 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
城市屋面绿化不仅可以提高顶层建筑的舒适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而且可以贮存 2/3 的雨水,晴热天气雨水蒸发时可以净化空气,调节城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联合国环境署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城市屋顶绿化率达到70%以上时,这个城市上空的二氧化碳含量将会下降 80%,热岛效应将彻底消失[6-8]。南京市区夏季绿化屋面与非绿化屋面温度比较,屋面绿化后的室内温度较未绿化的室内温度下降 3.2~5.1 ℃,屋顶温度可下降4~7 ℃,可使室内空调节电近20%,节能效果显著[9]。与此同时,种植屋面可以吸收 SO2、HF、Cl2、NH3等有害气体,降低灰尘数量达40%左右[7],杀灭空气中散布的各种细菌,提高空气清洁度;对噪声有吸附作用,最大减噪量可达10分贝;减弱暴雨过后的地表径流,对暴雨起一定的缓冲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为城市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为生物多样化提供基础,给动植物种群创造新的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3 南京市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的多属性、多层次的体系,要求构建的模型既能全面反映轻型屋面绿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效益,还可以实行分级分层次处理,以适应不同侧面评价需要[10-14]。
(2)独立性原则。指标间应尽可能独立,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辅之以一些次要指标,尽量避免某单项功能指标的重复使用[10-13]。
(3) 可操作性和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具有监测可操作性,且指标内容简单明了、概念明确、数据容易获取[13]。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3.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评价指标的选择对于构建一个好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5]。轻型屋面绿化的结果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为了对系统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以南京市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评价为例,评价指标的筛选根据评价对象的结构、功能和区域特性,在咨询专家以及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着重考虑缓和温度效应、增湿效应、雨水滞蓄率、平均风速改变率、滞尘效应、吸收有害气体、固碳释氧、降噪效应、植物种类多样性、植物存活率、乡土物种比例等指标。其中缓和温度效应主要考虑针对南京气候夏季高温天气多,冬季无采暖,可促进发挥建筑节能;雨水滞蓄率主要考虑针对南京的降雨特征,可为建立“海绵城市”提供一定的支撑;滞尘效应、吸收有害气体以及固碳释氧效应主要考虑南京大气环境特征,植物特有的属性可兼为城市居民呼吸提供洁净空气;降噪效应主要考虑南京拥有车辆较多以及其他噪音源也较多的情况;植物种类多样性、植物存活率以及乡土物种比例这3个指标主要考虑生态的稳定性以及维护成本的高低等。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既能反映整个系统的综合效益,又能反映各层次、各侧面生态功能;既有助于为城市发展制定绿化规划目标,又能提出易于操作、便于对照执行的具体准则。为此,根据南京市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评价目标和指标体系选择原则,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如图 1所示。
第一级评价指标层即目标层,它可通过模糊数学评价模型获得,是反映系统生态综合效益的指标,显示轻型屋面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也是检验轻型屋面绿化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级由第一级评价指标层的3个支持指标—环境效益、系统稳定性、小气候效应构成。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环境方面,交通、城市建设、工厂和家庭生活等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屋面绿化在绿化造景的同时根据植物的特性,运用其自然净化功能,这对重建城市生存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环境效益指标应全面深入考虑绿化改善环境的作用机制,对其作用的大小进行正确地定位与评价。另外由于城市地形复杂、建筑密集、能耗大等原因,使得城市形成特有的某些有害气候现象,一定规模的绿化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小气候效应指标可考虑对各项气象因子的缓和程度,进而评价屋面绿化整体在影响城市区域大气热力状况中的作用原理与程度。考虑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受人类强烈干预,生态系统往往表现出物种数量减少,结构简单等特点,系统稳定性指标应考虑所建群落的稳定性,引入一定比例的乡土物种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改善立地条件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优势。
第三级评价指标层是通过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处理获得的指标,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最低层,也是唯一可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的指标层。部分指标的测定如下。
(1) 吸收有害气体:可测定植物体中S、N的含量,计算植物吸S、N的量;同时监测大气中的有毒气体SO2、NOx、氮氢化合物的含量。
(2) 固碳释氧:可测定各植物的光合作用并进行估算。
(3) 降噪:测定不同区域内不同时段的噪声。
(4) 滞尘效应:测定植物体表面的TSP、PM10,同时监测大气中的TSP、PM10。
(5) 乡土树种比例=乡土树种种类/绿化区域内所有树种种类(%)。
(6) 植物种类多样性:根据单位绿化空间中应用的植物种类、株数、面积等进行统计,可用 Simpson 指数或Shonnon-Weiner指标计算。
(7) 植物存活率:统计不同干旱胁迫下,植物存活个体数/绿化区域内所有树种个体。
(8) 雨水滞蓄率:可测定单位面积的土层厚度中土壤非毛管空隙度的含水量,以及不同雨量产生径流的滞后时间。
(9) 缓和温度效应:可测定绿化区域内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均温、室内外温度的变化、高温天气(>35 ℃)减少日数等。
(10) 增湿效应:测定绿化区域内空气湿度的变化。
(11) 平均风速改变率:测定平均风速的变化。
4 结 论
目前,南京市正在推广立体绿化建设,本研究根据南京市轻型屋面绿化现状,着眼于综合评价,构建了南京市轻型屋面绿化生态效益多层次指标体系,包括3个准则层及固碳释氧量、缓和温度效应等11个指标层,并为构建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模型作准备。进一步的研究将通过定量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与评估,科学研究生态效益,并参照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成果,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城市绿化目标,促进南京市绿化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萍,车伍,李俊奇.屋顶绿化改善城市环境效果分析[J].环境保护,2004(7):41-44.
[2] 马月萍,白淑媛.屋顶绿化设计与建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魏艳,赵慧恩.我国屋顶绿化建设的发展研究—以德国、北京为例对比分析[J] .林业科学, 2007, 43(4):95-101 .
[4] 孙程天,施炯,朱中华,等.城市屋面绿化的环境效益分析与推广之策[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1(8):96-100.
[5] 渥尔纳·皮特·库斯特. 德国屋顶花园绿化[J] .中国园林,2005(4):71-75.
[6] 赖晓峰.屋面绿化关键技术与应用[J] .建筑设计与装饰,2006(7):152-155.
[7] BRAD B. Evaluating rooftop and vertical gardens as an adaptation strategy for urban areas[M]. Ottawa,Canada: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9.
[8] DOUG B. Report on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costs of green roof technology for the city of Toronto[M]. Toronto: Hitesh Doshi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Ryerson University, 2005.
[9] 王亮,申玲,杜博.对我国城市建筑物屋面绿化的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6-917,966.
[10] 王珠娜,史玉虎,潘磊,等.层次分析法在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 2007, 14(5): 1-4.
[11] 彭道黎,张志华,靳云燕.北京市生态公益林经营目标及指标体系的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6): 16-19.
[12] 靳芳,鲁绍伟,余新晓,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3(2): 5-9.
[13] 杨斌,杨国州,张延东.运用层次分析发优选临夏北塬农田防护林树种[J].林业科学, 2006, 42(6): 49-55.
热电冷三联供环境效益评价 篇7
关键词:热电冷三联供,环保,污染
1 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简介
热电冷三联供是指采用能量阶梯利用的方式, 把燃料发电后的低品位热能用于供热, 或通过驱动吸收式制冷机为夏季空调供冷, 从而形成热电冷三联供系统[1]。
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主要由锅炉设备、管网、冷暖站和用户设备组成 (见图1) 。
2 热、电、冷三联供的优点
2.1 减少有害气体
燃料在燃烧过程中, 会产生CO, CO2, SOx等有害气体, CO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进而使能与氧气结合的血红蛋白数量急剧减少, 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 导致人体窒息死亡。CO2排放在大气中会导致温室效应, SOx则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热电冷三联供使用循环硫化床锅炉技术, 可以提高CO的燃烬度, 从而降低CO的排放量。同时, 循环硫化床锅炉技术采用低温燃烧、分段燃烧等技术, 并可以在燃烧过程中填加石灰石来进行锅炉炉内脱硫, 这样便可控制SOx的排放。
2.2 减少氟污染
传统压缩式制冷采用氟利昂 (CFC) 作为制冷剂会引起臭氧层破坏而导致温室效应。热电冷三联供采用吸收式制冷, 采用水作为冷剂, 溴化锂作为吸收剂, 运行时无氟污染, 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3 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本文主要比较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和集中锅炉房系统燃烧时的污染物排放, 参考相关文献[2]~[5]列出了不同设备燃煤排放的污染物量, 见表1, 表2。排放量为0.024 t/ (m2·年) 。
烟尘排放量为:8×0.40× (1-0.84) ×0.024=0.012 3 t/ (m2·年) 。
SO2排放量为:17×0.006 1×0.024=2.49×10-3t/ (m2·年) 。
CO排放量为:0.23×0.024=5.52×10-3t/ (m2·年) 。
CO2排放量为:1 246.28×0.024=29.911 t/ (m2·年) 。
NO排放量为:9×0.024=0.216 t/ (m2·年) 。
区域集中锅炉房。
烟尘排放量为:9×0.024=0.216 t/ (m2·年) 。
SO2排放量为:6×0.024=0.144 t/ (m2·年) 。
CO排放量为:22.7×0.024=0.544 8 t/ (m2·年) 。
CO2排放量为:1 765.57×0.024=42.37 t/ (m2·年) 。
NOx排放量为:3.62×0.024=0.086 9 t/ (m2·年) 。
从上述计算来看, 除了NOx排放量在热电冷三联供中比较高, 其他污染物都较集中供热低, 热电冷三联供确实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有利于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能够减少氟造成的温室效应, 在环境方面具有较好的效益, 符合国家的环保要求。结合各地情况, 大力发展热电冷三联供, 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初卫东, 邓沪秋.西安高新中央商务区热电冷联产项目简介[J].西部制冷暖通空调, 2005 (3) :90-91.
[2]李先瑞.空调、供热方式的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1998.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中国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84-88.
[4]郭静.大气环境控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55-58.
[5]何永秀.热电联产项目供热、供电成本分摊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 2004 (10) :63-66.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篇8
1、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内涵
1.1 森林资源
狭义上, 森林资源主要指的是树木资源, 尤其是乔木资源。
广义上, 森林资源是以林木为主体, 包括林地、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森林环境和景观等资源的总称。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广义的森林资源。
1.2 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效益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所提供的各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被人类社会实际利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它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防护土地和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和住区防护、景观游憩等方面。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在经济性和公共物品性。
2、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价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学者们对单项生态功能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森林涵养水源效益的研究, 森林防护效益的研究, 森林固持二氧化碳效益的研究, 森林野生生物保护效益的研究, 森林游憩效益的研究, 森林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森林净化大气效益的研究。
刘飞分析了国际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形成机制, 探索性地提出了我国森林生态市场化的推进对策。王献锋等分析了林地生态效益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能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林地生态效益价值评价模型。曲宏城, 刘向东计算辽宁省清原县森林生态效益。
从总体来看, 单一生态功能的评价较多, 综合性的评价较少。宏观性的计量研究较多, 大多是在较宏观的层次上以全球、国家、省、大流域等为统计单位的。评价结果的实际操作性差。对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大多仅限于静态, 动态评价研究还很少见。
2.2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对生态效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林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的重视, 很多国家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从森林生态效益的研究内容上看, 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森林水源涵养、保护土壤、改善大气质量、调节气候等方面。森林生态效益的单项研究较多, 综合研究较少, 单因素分析较多, 而系统分析较少。
国内外对森林生态效益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许多问题。
2.3 评价方法
(1) 替代市场技术法
替代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环境效益的经济价值。其中著名的有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等。值得注意的是, 森林是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其生态经济价值是无法用人造工程来代替的。
(2) 模拟市场技术法
模拟市场技术以支付意愿 (WTP) 和净支付意愿 (NWTP) 来表达环境商品的经济价值。常用的为条件价值法 (Pearce D, 1998) 。[2]
(3) 价值法
以产生生态效益的森林效能所承担的价值量, 或以森林效能引起的土地级差收入、社会劳动节约量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 一般用货币值表示。
(4) 效益法
完全撇开培育森林所投入的劳动量, 以森林诸效能所造成的社会劳动节约作为公益林生态效益计量值, 用货币值表示。
(5) 效能法
以采取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效能作用相似的结果作为生态效益计量值的依据。它可以用实物量表示, 也可以用货币值表示。
不管哪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和当前的具体实际条件综合分析比较最后选择最佳评价方法。
3、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举例
本文比较认同的一种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如下表, 且此指标经过了建立者的初级实验证明。采用层次分析法,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的三层结构如下表, 其中, 每一个三级指标又由一系列更低的指标群体构成。
指标参考来源:北京林业大学李会芳《森林资源评价》毕业论文
4、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 国内外对森林生态效益经济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笔者认为现阶段评价研究存在一些问题。
4.1 时点数据评价研究多, 时段评估研究还很少见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 笔者发现, 现在大多数学者对生态效益的经济计量都是时点数据, 而缺乏从时段角度的研究, 比如某一段时间内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量的变动情况, 某一时点与另一时点的效益大小比较, 森林资源的不同季节生态效益的比较等, 缺乏动态的观测研究。
4.2 单项评价方法各异, 评价标准不一, 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不强
极为相似的林分在不同的时空和社会经济条下, 发挥的效益也不一样, 有些森林效能的作用结果无法直接计量, 因此找到一种评价各种森林生态效益通用的方法变得十分困难。而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计量得出的结论必然存在很大差异, 使结果不具有可比性。
4.3 综合评价不够, 综合指标框架存在争议, 评价不够全面
我国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面的研究, 多为单一生态效益的评价, 全面评价较少, 缺乏权威的、公平的综合指标体系框架, 现有研究的指标体系框架研究不够全面,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在评价中往往忽视了许多生态公益性能, 某种森林资源可能有多种生态效益, 而在计量方面常常容易被忽略。
4.4 层次分析法下的线性综合指标, 不能满足评价准确性的要求
利用层次分析法将目标指标进行多级细化, 得到基础的指标, 是常用的方法, 然而多数学者采用对每一种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独立评价后, 累加起来作为综合指标的评估方法。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 这样的评估方法, 忽略了各种森林生态功能之间的复杂相关性, 各种不同的森林效益计量方法中, 存在计算的重复性问题, 不能满足评价准确性的要求。
4.5 具体评价数据复杂, 且技术上支持不够, 获得困难
以本文中介绍的指标体系框架为例, 12个三级指标数据是经过一系列基层指标综合作用后才能得出的结果, 做一次系统的评价所需的指标过于复杂, 而目前对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技术支持手段还较为落后, 不仅速度慢、费工费时, 而且数据质量不高。
4.6 评价多基于宏观层面, 评估结果再准确也难以将其具体实施
目前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评价研究大多是在较宏观的层次上的。使得评估结果很难落实到山头地块。就算我们得到较为理想准确的数据信息, 这些结果也难以得到实施。例如, 天然林的生态效益补偿费的确定, 由于计量评估的尺度较大, 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就很难体现出空间信息的异质性, 这势必造成补偿的不公平, 影响农民的利益。
5、结论与建议
5.1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管理, 强化时段评估研究
只有做好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管理, 才能对森林生态效益的动态评估。要强化时段评估研究。比如某一段时间内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量的变动情况, 某一时点与另一时点的效益大小比较, 森林资源的不同季节生态效益的比较等。可以利用3S技术收集、管理、分析评估森林生态效益所需的各种信息 (空间和属性信息) , 争取达到动态评估的目的。
5.2 加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统一口径
要加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统一口径。使评价结果能为林业补偿等法律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森林生态效益研究应与国家的林业政策目标相结合, 使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具备实践性的定位。
5.3 建立科学的生态效益评价理论框架, 加强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我们需要针对我国的国情、林情, 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框架, 形成我国有特色的计量模型与评价方法体系。同时, 我国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面的研究, 多为单一生态效益的评价, 缺乏全面评价, 建立以各种森林生态效益为参数的综合评价是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5.4 进行聚类分析, 简化指标体系的设想
以上文中介绍的指标体系框架为例, 做一次系统的评价所需的指标过于复杂。若在能基本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的前提下, 将其进行聚类分析, 简化指标, 不仅能使具体评价的数据获得难度大大降低, 也将大大降低收集数据的成本, 动态监督管理的难度, 同时会大大降低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因此, 笔者认为:通过多个试点数据进行指标的聚类分析, 并将指标体系简化,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简化评价工作难度的办法。
5.5 加强技术上的支持
3S技术 (RS遥感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 是当今发达国家用来分析、获取和管理空间信息的高新技术, 可以利用3S技术来收集、管理、分析评估森林生态效益所需的各种信息 (空间和属性信息) , 从而达到动态评估的目的。[7]
5.6 缩小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尺度, 保证具体实施的公平性
由于目前计量评估的尺度较大, 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就很难体现出空间信息的异质性, 缩小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尺度, 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效果。以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评估数据背景, 可以实现评估尺度和结果落实到每一个山头地块。
5.7 尝试建立非线性模型, 增强计量的准确性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 现有的评估方法忽略了各种森林生态功能之间的复杂相关性, 不能满足评价准确性的要求。所以, 笔者认为应当尝试建立非线性模型, 增强计量的准确性。
摘要:依据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现状以及学者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了现阶段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中存在的6个问题, 并提出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简化指标体系;尝试建立非线性模型, 增强计量的准确性;加强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 并对时段数据进行评估;加强森林多种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缩小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尺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标准;加强技术上的支持;建立科学的生态效益评价理论框架;加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研究等7点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价,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的会计核算探析[J].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7.3
[2]何利平.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山西科技.2006.5
[3]刘飞.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生产力研究[J].2010.3
巢湖流域污染防治生态效益评价 篇9
关键词:生态效益,污染防治,巢湖
1 引言
流域污染防治需要较高的投入和相应的技术工程支持, 且收效缓慢, 所以在流域治理中, 寻求投资较少、见效快的方法, 就成为流域污染防治中优化投资行为的必然选择。因此, 正确评价流域污染防治的生态效益, 不仅对促进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健康发展,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流域综合治理的投资, 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进一步开展污染防治和实现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流域污染防治的生态效益的评价方法近年来得到了不断完善。国际上, 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划分和评估[1];Pimentel通过对全球水土流失损失的价值化研究, 得出全球仅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淤积所造成的损失约60亿美元[2]。在我国, 侯元兆[3]评估了具体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薛达元等[4]1999年采用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及条件价值法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估;欧阳志云[5]等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理论与方法做了分析;周冰冰、李忠魁等[6]对北京市森林资源的价值进行了计算, 首次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森林资源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康文星等[7]从森林木材、水源涵养、固土保肥、改良土壤、净化大气等方面对湖南省森林的公益效能进行了经济评价。本研究通过对巢湖流域污染防治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 在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 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旨在全面、客观地对流域污染防治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生态效益评价, 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2 研究区概况与指标体系
2.1 研究区概况
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 长江与淮河两大河流之间。湖体位置在东经117°16′~117°51′, 北纬31°25′~31°43′, 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 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流域总面积13350km2, 其中, 闸上面积9130km2, 闸下面积4219km2, 包括合肥、肥东、肥西、长丰、巢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 舒城县以及岳西的小部分。
2.2 指标体系
首先采取频度分析法,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 选择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 同时, 结合流域污染防治工程的目的和功能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具有代表意义的指标。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意见, 对指标进行调整, 最终得到流域污染防治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表1) , 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构成。
3 巢湖流域污染防治生态效益评价
(1) 涵养水源效益: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和毛站坡、尹澄清等人研究[8]估算出流域年平均径流量, 以流域森林面积作为巢湖涵养水源林的总面积, 得到巢湖流域2012年涵养水源总量。采用影子工程法计算水价, 则涵养水源总价值=总蓄水量×单位蓄水量的库容成本=94132.6万元。
(2) 保育土壤效益:包括植被保育土壤效益、减少土壤肥力损失的效益及减少泥沙对江河湖泊淤积的效益。森林保育的土壤的价值=森林保育的土地面积×林业生产平均效益 (每公顷平均承包价750元, 以此机会成本作为因森林保育的土壤而获得的经济价值) =67.8万元。减少土壤肥力损失的价值=土壤流失养分×肥料单价=8712.6万元。减少泥沙淤积的效益采用机会成本法对其价值进行计量[9,10], 减少泥沙淤积的效益=保育土壤总量×清理单位体积泥沙价格=967.5万元。因此, 2012年巢湖流域森林保育土壤的总价值为9747.9万元。
(3) 固碳释氧效益:包括森林固碳效益和释氧效益。森林固碳效益=干物质量×单位质量干物质吸收CO2的量×碳税率=315334.6万元。释氧效益=干物质量×单位质量干物质O2的释放量×氧气单价=219196.8万元。因此, 2012年巢湖流域森林固碳释氧效益为534531.4万元。
(4) 改善大气质量效益:包括吸收SO2效益和滞尘效益。森林吸收SO2的价值=SO2治理成本×森林面积×单位面积森林吸收量=714.8万元。滞尘效益=阻滞降尘成本×森林面积×单位面积森林滞尘量=86.3万元。因此, 2012年巢湖流域森林改善大气质量效益为801.3万元。
由上计算可知, 2012年巢湖流域污染防治共取得生态效益639213.2万元。生态效益往往体现流域的长远的和无形的效益, 这种效益具有外部性, 受益的群体不仅在巢湖流域内, 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流域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而且生态效益体现往往在以后各期, 乃至子孙后代。
4 结论与建议
(1) 流域污染防治工程效益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难度比较大的工作, 国内外不少学者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 已做了不少工作, 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同类问题研究的基础上, 以巢湖流域为例, 进行了污染防治工程综合效益价值评估方面探索性的研究。经计算, 2012年巢湖流域污染防治共取得生态效益639213.2万元。
(2) 对流域污染防治的生态效益评价主要采用直接市场法、市场替代法及效益费用分析法, 尚有一些生态效益无法通过上述方法进行货币化计算, 未能全面地对该流域污染防治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生态效益评价, 相关方法需进一步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Costanza R.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 1997b, 387:253~260.
[2]Pimentel D, Harvey C and Resosudarmo P.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sts of soil erosion and conservation benefits[J].Science, 1995, 267:1117~1123.
[3]侯元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4]薛达元.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5]欧阳志云, 王如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 (5) :635~640.
[6]周冰冰, 李忠魁.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7]康文星, 田大伦.海南省森林公益效能的经济评价Ⅰ森林的木材生产效益与水源涵养效益[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1, 21 (3) :13~17.
[8]毛战坡, 尹澄清, 单宝庆, 等.水塘系统对农业流域水资源调控的定量化研究[J].水利学报, 2003 (12) :76~84.
[9]Zhongwei Guo, et al.Ecosystem functions and their values-a case study in Xingshan County of China[J].Ecol-Econ, 2001, 38:141~154.
当阳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分析 篇10
当阳市位于湖北中西部, 地处大巴山脉东麓, 荆山山脉以南, 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东与荆门、南与枝江、西与夷陵、北与远安县交界。地跨东经111°32′~112°04′, 北纬30°30′~31°11′, 市境东西长51km, 南北宽76.5km, 国土总面积2149.96km2。根据最近1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数据, 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1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76万hm2, 占全市总面积的40.8%。全市森林覆盖率38.31%, 林木绿化率39.44%, 森林总蓄积6.9万m3。林业用地中, 森林面积8.25万hm2, 其中:有林地6.9万hm2,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1.35万hm2。
2 森林生态效益分析
当阳市通过加强森保护,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增强, 进一步扩大了森林面积, 增加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 降低了森林破碎化程度, 有效改善了森林景观格局, 森林资源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逐步建立了布局合理、生产力高、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经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单位面积的物质量有明显提高 (表1) 。
2.1 涵养水源效益
森林具有截留降水、减缓地表径流、调节水量、净化水质的作用。据有关资料研究, 当阳市现有的森林每年可涵养水源2.1亿m3, 涵养水源效益达到13.57亿元, 有效调节流域径流的合理均匀分配。
2.2 保育土壤
固土效益:森林具有稳定土层结构, 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作用。每年固土量约309万t, 固土效益达0.38亿元。
保肥效益:根据减少土壤流失量中含氮、磷、钾的数量和保持有机质价值计算。每年保肥实物总量12.6万t, 保肥价值总量达29.50亿元, 保持氮1.0万t, 价值2.35亿元, 保持磷0.3万t, 价值0.58亿元, 保持钾5.1万t, 价值2.97亿元, 保持有机质6.2万t, 价值0.26亿元。
2.3 固碳释氧效益
据专家测定,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 每生长1 m3木材, 约能吸收1.83tCO2, 释放1.62tO2。按照国家林业行业标准 (LY/T1721-2008)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固碳释氧总量326.54万t, 每年固碳释氧总量73.1万t, 价值量10.24亿元, 年植被固碳量18万t, 价值量2.84亿元, 年土壤固碳量6.7万t, 价值量1.06亿元, 年释氧量48.4万t, 价值量6.34亿元。
2.4 积累营养物质
每年可改良土壤积累氮、磷、钾实物2228万t, 积累氮1120万t, 磷96万t, 钾1012万t, 总价值量0.33亿元。
2.5 净化大气环境
每年可提供负离子476×1021个, 吸收污染物1100万t, 其中, 二氧化硫916万t, 氟化10万t, 氮氧化物42万t, 滞尘132万t, 年价值量0.174亿元。
2.6 防护效益
森林具有调节气候、减轻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作用。每年防护实物量1879万t, 每年森林防护效益达0.25亿元。
经推算, 当阳市每年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达36.76亿元。
3 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1) 林地生产力不高, 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当阳市林地面积8.76万hm2, 林业是一大优势, 但林地生产力却较低。林业用地平均1hm2蓄积量为24.61m3, 森林平均1hm2蓄积量为31.4m3, 每亩积蓄积仅为2.08m3, 在湖北省仍处在中等水平。
(2) 林龄结构不合理, 可采森林资源少。该市森林蓄积中90%为中幼林, 成过熟林资源缺乏, 蓄积仅9.5万m3, 只占总蓄积的4.4%。
(3) 树种单一, 多为纯林栽植, 混交面积只占20%左右, 对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有一定局限, 造林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4) 林、农、牧矛盾突出。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地区砍柴、挖药、放牧等现象没有完全禁止, 人为活动频繁, 林、农、牧的矛盾比较突出, 对生态建设与保护造成了一定影响。
4 对策与建议
4.1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优化完善林业格局
按照森林的主导功能, 科学合理有效地经营森林, 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并对其实行分类经营管理, 建立起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林业体制和林业格局。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 充分体现其生态和社会效益。
4.2 加快林业建设结构优化
遵循森林自然生长的规律, 造林林分结构采用混交的方式, 包括针阔混交、阔叶混交、乔灌混交等类型, 形成多层次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多样性丰富的森林群落。
4.3 调整造林方式
按照“造一块, 活一块, 成一块”的原则, 科学调整造林方针, 不断提高建设成效。封山育林要以全封为主, 协调好林、农、牧的关系, 杜绝人为活动的破坏, 选用优质的壮苗, 采用穴状整理, 移土造林的方式, 确保造林的成活率。
4.4 拓宽植被修复的有效途径
除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途径外, 要不断拓宽天然植被修复的其它有效途径。建议国家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加强国有森林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由国有林管理部门负责国有森林的管理, 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4.5 发展多种经营及城乡绿化一体化
大力发展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森林多种经营, 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努力抓好生态公益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地实行封、造、管、抚、改相结合,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构筑生态屏障。
摘要:指出了森林生态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绿色保护、维护生态安全, 是林业的重要职责。以当阳市森林资源为基础, 分析了该市森林的生态效益, 并结合林业发展实际, 提出了发展森林林业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生态效益,评价,当阳市
参考文献
[1]王兵, 杨锋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S].北京:国家林业局, 2008.
[2]陈源泉, 高旺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市场转化问题初探[J].生态学杂志, 2003.
[3]傅伯杰, 刘世荣, 马克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 2001, 21 (11) :1885~1892.
[4]侯元兆, 张颖, 曹克瑜, 等.森林资源核算:上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篇11
关键词:评价分析模式;油田效益评价;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79-02
在Martin Fowler中,给予了模式的定义,其认为模式属于一种思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已经被引用到某个具体的上下文环境当中,也可能会被应用到其他的环境当中。分析模式能够反映出业务建模过程中的通用结构形式,既可以适用于特定领域,又能够实现跨领域应用。本文在此基础上,开发评价分析模式,充分考虑到在油田效益评价中的静态模型与跨领域的动态模型,从而更好的体现其灵活性、重要性。与此同时,本文在构建业务框架过程中,打破传统的业务过程重组,采取抽象概念建模,以扩展面向对象技术形式,以期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1 评价分析模式的概念模型
在实施业务评价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方式为依据某种评价方案对需要进行评价的单元予以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评价方案属于极为重要的概念形式,是给予评价工作合理实施的具体方法,但是在进行评价时要对定量、定性等进行标准判断。在进行定量评价时,通常采取一些能够测量的不同事物作为测量对象,比如说,利润、产量、成本等,并依据其数量属性予以判断。
但是在判断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测量对象也许会成千上万,因此将其作为对象予以处理,与此同时,要将一种称为“现象类型”的对象予以引入。之所以会引入“现象类型”,是因为在每个评价单元也许会有多种测量方式,而引入以后就会令每个评价单元带有数量属性的现象类型,在具体测量过程中,每个评价单元只要具有一定专门的测量属性即可。这样,测量处理的复杂结构就会转换成对成千上万的测量以及现象类型的查询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为测量增添其他的属性,从而描述其他的信息,比如说,由谁来做、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时间做等等。
例如,对采油厂800万元的利润予以评价,这个信息哪个能够通过一个测量进行描述,其中的评价单元是采油厂,而利润则属于现象类型,800万元为数量。通过这个例子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该评价分析模式的构建。
除了以上的方式外,还可以采取增加年报表信息的方式,与此同时,能够有选择地位现象类型增加测量单位,为了方便运算,可以采取数字代替测量数量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运算,但是却无法实现一个现象类型运用到多种单位当中,呈现出一定的趋避性。所以,在对定量予以描述以外,还要对定性进行描述。定性描述的内容包括成本较高、效益较高等等。在对定性予以描述的过程中,由于描述过于灵活,所以无法使用属性进行描述,只能采取类似于测量的形式。
在对效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许会将效益取值简单的定义为高效、中效以及低效三种形式。在评价时,如果将效益想象成一种评价目标,类似于数值可以反映利润值一样,在这种情况下,高效、中效以及低效三种形式的取值就可以作为效益评价的结果值。依据这样的情况,可以采取新型的评价方式,即分类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类似于测量评价,但是区别在于取值的分类,而不是具体的数值,与此同时,引入新的评价类型,从而对油田效益进行定性评价。
假如在评价抽油机的效率时,分类评价可以选择高效、中效以及低效。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引申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分类与现象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映射为多值,无法进行有效的评价,为了合理、有效的解决该问题,必须在分类与现象类型之间产生强制性的单值映射形式。鉴于此,将分类予以转移,转移到知识级中,将转移过去的分类重新命名,命名为现象,从而为现象类型确定取值。例如,在某个采油队中构建分类评价模型,评价效益为中效,在这个过程中,效益属于现象类型,可能的现象也就是最终的取值也许是高效、也许是中效、或者是低效,最终评价会将采油队与效益予以直接联系。
将评价概念予以增加,以此作为现象的超类型形式,能够将效益作为一个评价看待,与现象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一旦允许评价概念泛化存在,就能够构建具有通用形式的评价对象,与此同时,能够体现出评价概念中的自关联特性。比如,上级与下级的关系,经济、社会效益等。不仅如此,定量与定性的评价需要一定的范围,包括空间范围以及时间范围。在有限的空间内对现象予以关联,并对评价时间予以记录,对时间点以及时间段都要进行合理的记录,记录分析模式采用的是双时间记录。
2 评价分析模式在油田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依据油田效益评价管理的需求,在效益评价方面分为整效效益评价以及单井效益评价。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整体效益评价,所以在评价思路方面要明确评价单元,具体的评价单元为油田公司、核算区块、地质测量区块、采油厂以及采油队等。在明确了评价单元以后,要对评价单元的商品数量、净资产情况、利润等现象类型予以测量,通过采取不同方式的测量,并针对不同的评价概念,即效益处在现象的不同范围之间,以此来寻求产量、净资产以及利润等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进而形成合理、有效的效益评价数据模型,以期实现各个评价单元效益的最大化。
针对于本文研究的整体效益评价而言,在评价方案选择方面采用的形式为成本不同构成,在评价进行过程中,以评价区间为基准,对评价单元的具有效益予以定性描述。
2.1 整个评价方案中成本构成的四种形式
在整个评价方案中将成本构成分成四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的成本构成为直接操作费,顾名思义,就是在直接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第二种形式的成本构成为直接操作费加上队级分摊费,这种成本构成是在第一种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形成的,将每个级别的队伍使用费用进行平均分摊,从而形成费用成本;
第三种为直接操作费加上队级分摊费加上厂级分摊费,在第二种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加上了厂级分摊费,将每个级别的采油厂使用费用予以平均分摊,从而形成费用;
第四种为直接操作费加上队级分摊费加上厂级分摊费再加上折旧损耗费,这种成本构成形式是在第三种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增加了折旧损耗费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设备、机器等损耗现象,需要维护与维修,进而产生了一定的费用。
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单元的关注点不同,比如说,在整个评价单元中,采油厂作为重要的评价单元形式,不仅体现了对第一种直接操作费用效果的关注,还对第二种直接操作费加上队级分摊费的效果予以关注,在此基础上,对成本构成的方式予以调节,进而实现满意的评价结果,实现效益最大化。
2.2 具体分析
依据油田效益评价模型可以得出,在整个模型当中,评价区间大多数属于会计期间,也就是说,在一年当中的不同月份内。依据模型能够清晰的得出评价单元之前的关系,在整个评价单元中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这些层次关系是具有潜在的特殊性。
虽然这种潜在的层次关系存在于评价单元当中,但是这些层次关系并不是严格的层次关系,比如说,在整个评价模型当中,区块处于独立形式,独立于整个组织结构以外,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采取了责任分析模式,各个评价单元继承了自组织类型的方式,与此同时,依据用户所提供的评价概念,也就是效益的不同取值,并针对分类评价的现象的具体范围予以判断,在这个过程中的现象除了可以分为高效、中效、低效以外,还分为无效或者是数据不全。
油田效益可以依据现象作为定性描述,而这种描述方式大多数情况下是依赖于现象类型的测量,测量其函数关系,而这里所提到的现象类型包括产量、净资产以及利润等,除此之外,这些现象类型也可以作为组织的属性存在其中。从而将整个评价分析模式应用于油田效益评价当中,并得到一定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的油田效益评价提供有力的帮助。
3 结 语
通过以往研究理论的借鉴以及对本文的研究得出,分析模式的提出其实就是一种探索形式,实现了技术的提高,对实施过程中的语言与认知具有一定的改变作用。虽然在创建该模式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不同分析模式将会形成不同形式的业务包,而这些业务包形成以后如何运用、如何扩展,成为难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检验。鉴于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支持,以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解决出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孙雪,侯春华.灰色聚类分析在油田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 郑爱芹.油藏经营战略的油藏经营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3] 董栋,仇蕾.综合集成赋权法在水利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分析中的应用[J].项目管理技术,2013,(11).
[4] 李凯洲,杨惠贤.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油田区块经济效益评价[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3,(2).
[5] 钟磊,吴佐浩,游言平.油田开发经济评价及采收率计算方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2).
[6] 刘斌,郭福军,谢艳艳.基于单井效益评价的油田效益配产方法研究[J].国际石油经济,2011,(7).
[7] 孙玉香,姜美荣.应用单井效益分类加强油田经营管理——以H3断块油藏为例[J].国际石油经济,2011,(9).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篇12
农村户用沼气能发挥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但对生态环境效益的具体估值,在各类文献中存在着较大差异①~③,并且普遍存在着数据来源不明,数据覆盖面不广等问题。目前在政府报告和新闻宣传中普遍使用了概括数据和定性说法,未考虑农户沼气使用的具体情况,如沼气池使用率,沼肥施用量、沼气空排量,沼气池故障率等对具体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因此,户用沼气池的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应与农户用能结构、沼气利用程度、生产行为等紧密相关,评价时应该在与之结合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利弊作用,通过量化统计分析,以得到生态环境效益的计量值,使得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具有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为户用沼气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二、调查数据
(一)调查背景
本文利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数据,建立了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量分析方法,据此对恩施州的户用沼气进行了计量分析,并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了评价。本研究中所用调查和统计数据来自于恩施州生态能源局资助的“恩施地区沼气发展现状评估”项目的调研④,恩施州属典型的西部山区,户用沼气发展水平较高。在恩施州不同海拔(包括了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和海拔800米以下的其他地区)的四个村,采用随机入户的方式抽样,共回收问卷120份,数据较好地反映了农户用能结构的改变和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的行为特征。
(二)实证分析中的相关数据
现列出后文分析所需的基本数据:平均每口沼气池每年产沼气量为469m3,沼气户家庭常驻人口n人=3.20人,户均养猪量n猪=4.88头,平均每户拥有耕地面积S=0.24hm2,正常使用的沼气池每口每年产生沼渣量、沼液量和增加的秸秆还田量分别为S渣=1.03t、S液=26.50t、S秸还=0.36t,沼气户建池前、后每年煤炭使用量分别为S煤1=0.94t、S煤2=0.61t,平均每口沼气池年节省薪柴、秸秆燃用量分别为S薪柴=4.50t、S秸秆=0.42t,有将多余沼气空排入大气行为的沼气池平均年空排甲烷量S空排=7.56kg,恩施州平均每口沼气池建设及周边土地硬化面积S土地=23.2m2,沼气建设前年薪柴用量S薪柴1=6.04t,当地森林薪柴产量S产柴=24.3t/hm2;恩施州沼渣还田率、沼液还田率分别为η渣=100%、η液=84.5%,人畜粪便入池处理率η入=100%,有将多余沼气直排入大气行为的沼气池比例η空排=7.99%,建沼气池占用耕地、退耕地比例分别为η耕=26.3%、η退耕=31.7%。除此以外,本文中尚需要的技术参数值将在文中逐一介绍。
三、评价指标体系
长期以来,关于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其生态效益补偿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⑤,但是对于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及其生态环境效益补偿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此,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指标去衡量户用沼气的生态环境效益。
目前,对于沼气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已提出的一些指标体系存在着指标值难以获得、效益重复计算和个体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本研究在大量的文献分析⑥~⑨、调研和参考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如表1所示的二级指标体系。遵循完整性、可操作性、典型性、独立性⑩(11)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最终确定的7个三级指标均可通过对农户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获得,具有精简、易操作的特点。
对表1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中的1~9标度的两两判断,集中6位专家意见,构建最终判断矩阵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haaphV.0.4.1(指数标度类型,e^(0/5)~e^(8/5)),计算得到底层对一级指标的权重(表1)12。
四、评价指标分析、计量及评价
现以恩施州户用沼气的评价为例说明各项评价指标的计量与评价方法,7项指标都分为3步进行:(1)实物计量,计算得到第i项指标实物计量值Wi;(2)价值计量,采用影子价格法将实物计量值Wi转化为价值计量值Vi;(3)等级评分,计算处理等级、比率Di,然后按照1~9比例标度对i指标进行等级评分。
(一)土壤有机质
1、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实物计量。
沼液沼渣还田后引起土壤有机质和N、P、K的营养元素含量的提高,以此作为土壤环境效益指标。沼气利用增加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来源于3个方面:沼渣还田,沼液还田,秸秆还田。其中沼渣、沼液还田增加的有机质不仅取决于正常使用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液量,沼气池使用率,还与受距离、劳力、技术等原因影响的沼渣、沼液还田率有关;秸秆还田量指因沼气替代秸秆燃烧后,增加的可用秸秆量中的还田部分,也受农户秸秆利用的影响,由问卷调查获得。土壤有机质实物计量如式(1):
式中:W有机质为平均每口沼气池的总还田有机质量,t;b渣、b液、b秸为沼渣、沼液、秸秆中的有机质含量,分别取33.2%13、1.29%(14)、12%(15),将上面调查数据代入式(1),得平均每口沼气池的总还田有机质量W有机质=0.56t。
2、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价值计量。
根据影子价格法,把有机质供应量折合成有机质含量35%、氮磷钾总含量大于6%的当量有机肥,用当前有机肥价格计算则产生的有机质价值量为:
式中:V有机质为平均有机质价值量,W有机质/0.35为折合有机质含量为35%的当量有机肥,参考当地有机肥价格确定当量有机肥价格P肥=150元/t,将W=0.56t代入式(2)得V有机质=240.7元。
3、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等级评分标准。
根据常用的单位面积土壤有机质提升量进行评价:
式中:D有机质为单位面积土壤有机质提升量,元;W有机质同上,由S=0.24hm2,代入式(3)得D有机质=2.3t/hm2,按照层次分析法的1~9比例标度,由等级评分标准表1,得到对应的等级评分值为2.1。
(二)人畜粪便处理
1、人畜粪便处理的实物计量。
实地调研发现,由于沼气池未实现“三结合”、或农户使用等问题,各地入池处理率存在差异,在此以人畜粪便入池处理率作为卫生环境标准。恩施州农户以养猪为主,则有:
式中:W粪污为平均每口沼气池处理的人畜粪便量;此处根据常用数据取W猪=1.7kg/d*头,W人=0.34kg/d*人。另将相关调查数据代入得W粪污=2.8t。
2、人畜粪便处理的价值计量。
人畜粪便处理的价值V粪污依照当地对有机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计算,则:
式中:V粪污为平均每口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的价值;P粪污为当地有机垃圾处理成本,取P粪污103.5元/t,则由式(5)得V粪污=295.2元。
3、人畜粪便处理的等级评分标准。
根据畜禽粪便入池处理率D粪污进行评价,显然有:
式中:D粪污为畜禽粪便入池处理率,根据前面数据计算得D粪污=83.3%,根据等级评分表3,得到对应的等级评分值为8.33。
(三)有机污水处理
1、有机污水处理的实物计量。
农户污水排放主要有畜禽养殖污水、生活污水,计量公式为:
式中:W污水为平均每口沼气池年处理污水量,L猪为每头猪每天产生的尿水及冲洗水,L人为每人每天产生的入厕污水,取L猪=7kg/d*头,L人=10L/d*人,代入式(7),得W污水=20.1m3。
2、有机污水处理的价值计量。
按农村污水处理费用折合有机污水处理的价值量V污水如式(8),式中:V污水为平均每口沼气池年处理污水价值,P污水为当地污水处理成本,取P污水=0.4元/m3,则由式(8)得V污水=80.4元。
3、有机污水处理的等级评分标准。
有机污水处理率D污水如式(9),数据代入后得D污水=83.3%,参照表3的等级评分,得到评分值为8.33。
(四)SO2减排
1、SO2减排的实物计量。
恩施地区沼气主要替代了煤炭使用量,减少了SO2排放量,用王革华(1999)提出的公式(16):
式中:WSO2为平均每口沼气池年减排SO2量,13.4为每吨煤排放SO2量,经计算得WSO2=4.40kg。
2、SO2减排的价值计量。
按脱硫费用PSO2=1000元/t,则由式(11)得VSO2=4.4元。
3、SO2减排量等级评分标准。
减少SO2排放率DSO2如式(12),数据得DSO2=35.1%,则评分值为3.51。
(五)温室气体减排
1、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实物计量。
温室气体计CO2、CH4两种。CO2减排量WCO2主要来自于节煤量(替代的薪柴、秸秆等生物质的CO2排放认为是零)。CH4减排量WCH4主要来自于畜禽粪便处理,替代的薪柴、秸秆燃烧排放的甲烷量,分别记为W畜粪、W薪柴、W秸秆,其计算按IPCC推荐方法(17),同时还要减去统计的产气旺季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甲烷量W空排。每吨煤炭CO2排放因子为1.48t/t,每头猪甲烷排放因子4.00kg/a(17),薪柴燃烧的CH4排放系数4.96kg/t,秸秆为2.43kg/t(18)。最后将甲烷按23倍温室效应当量折算为CO2气体(16)-(18),得:
式中:W温气为平均每口沼气池年减排当量CO2温室气体量,将1.2中数据S煤1=0.94t,S煤2=0.61t,n猪=4.88,S薪柴=4.50t,S秸杆=0.42t,η空排=7.99%,S空排=7.56kg代入,得W温气=1.46t。
2、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价值计量。
根据影子价格法,按国际碳汇交易价格PCO2=100元/t折算,则由式(14)计算得价值量V温室=146元。
3、温室气体减排量的等级评分标准。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率D温温室如式(15),由减排量W温室与建池前排放量W温室前之比得到,此处W温室前=2.96t,代入数据由式(14)得D温室=49.3%,则评分值为4.93。
(六)土地生态破坏
1、土地生态破坏面积的实物计量。
山区沼气池建设中存在占用耕地、退耕地等情况,从而引起土地由原来较好的生态状况向硬化的混凝土地面转变,造成一定生态状况恶化,实物计量为:
注*:指标6因为属于负向效应,评分值为相应
式中:W耕、W退耕分别为当地沼气建设中平均占用耕地面积、退耕地面积,代入数据后S土地=23.2m2,η耕=26.3%,η退耕=31.7%,得W耕=6.10m2,W退耕=7.35m2。
2、土地生态破坏的价值计量。
参照Constanza(1997)的方法测算土地生态效益,由式(17)计算得价值量V土地=-1.77元。
式中,0.644,1.869分别为耕地、退耕地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值(19)。
3、土地生态破坏的等级评分标准。
将耕地生态效益按上面效益值量折算为退耕地,将退耕地占沼气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计为土地生态破坏率D土地,由式(18)得D土地=40.8%,则评分值为-4.08。
(七)森林破坏
1、减少森林破坏面积的实物计量。
森林生态效益有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抑制风沙、噪声消除等多种(20)~(22),这里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每口沼气池平均每年减少森林破坏面积W森林,由减少薪柴用量S薪柴及当地森林单位面积薪柴产量S产柴来计算,则:
式中:W森林为平均每口沼气池年减少森林破坏面积,代入数据S薪柴=4.50t/hm2,S产柴=24.3t/hm2(23),得W森林=0.19hm2。
2、减少森林破坏面积的价值计量。
单位面积森林的平均生态效益价值V森林:
式中:3510为单位面积森林的平均生态效益,单位元/hm,参考退耕还林的评估价格。由式(20)得V森林=666.90元。
3、减少森林破坏面积的等级评分标准。
沼气建设前后薪柴用量所需森林面积之比计为减少森林破坏面积率D森林,将数据S薪柴=4.5t,S薪柴1=6.04t代入式(21)得D森林=74.5%,评分值为7.45。
五、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总计量价值
将7项指标的实物计量值,价值计量值列于表4,则沼气的总生态环境效益计量表现为表4中各种生态效益价值量之和:
可见,恩施州一正常使用的沼气池一年可以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价值为1431.83元,每口正常使用的沼气池在设计寿命内能产生的生态效益可达28636元,相当于当地沼气池建池成本的8~10倍,因此,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沼气建设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其余的Ri,j均为0
(二)模糊评价
1、评判集构造。
指标1~7构成了评判指标对象集U={u1,u2,……,u7}。按照1~9标度法建立评判集,见式(23),其中V1~V11分别对应的评判为“极差,非常差,比较差,差,稍差,无变化,稍好,好,比较好,非常好,极好”。
2、模糊评判矩阵。
为得到i指标对评判集vj的隶属度rij,按照模糊隶属函数式(24),将表4中的评分值xi计算得Ri,j,列于表5中,从而可以构造模糊评判矩阵R=(Ri,j)7×11。
3、模糊综合评价。
综合表1中的指标权重向量Bi=(0.0686,0.1792,0.2673,0.0805,0.0945,0.0718,0.2383),得模糊综合评价值C=Bi*Rij=(0,0,0.04,0.03,0,0,0.03,0.10,0.23,0.30,0.29)。按最大隶属度原则,恩施山区户用沼气的平均生态环境效益评判应为介于“比较好”和“非常好”之间。
六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套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户用沼气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紧密结合农户用能结构、沼气利用、沼肥利用等沼气使用行为特征,7个指标均可通过农户调查获取的数据计算或换算得到,具有简洁、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本文首次尝试进行了户用沼气生态环境效益的计量分析,通过对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值的实物计量,采用影子价格法、替代成本法计算了恩施州一个正常使用的沼气池年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的等价价值为1431.83元,在户用沼气的生态环境效益的量化分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户用沼气的政策扶持和生态补偿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本文以调查样本平均值进行了实例分析,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评价的结果表明,恩施州户用沼气生态环境效益介于“比较好”和“非常好”之间,评价结果可为其他个体或地区的户用沼气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实用价值。
摘要:建立了山区户用沼气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二级指标体系,设计了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的指标计量方法,具有简洁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评价。本文通过对恩施州户用沼气建设和使用情况的调查,对其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计量研究和评价。
关键词:户用沼气,生态环境效益,计量分析,模糊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郑启寿、张衍林、曹凑贵等:恩施市“五改三建”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及效益分析[A]国际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坛论文集, 2003:42-44。
[2]寇建平、刘耕:让更多的人享受沼气文明,中国沼气,2007, 25(6):3-4。
[3]陆慧:农村户用沼气对环境影响的指标体系与评价[J]太阳能学报,2007,28(3):340-344。
[4]张嘉强:农户沼气使用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价[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8:128-135。
[5]陈波、支玲、刑红: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问题,2007,1:5-11。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推荐阅读:
生态环境效益10-12
生态环境评价10-19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06-06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08-31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09-03
生态效益分析08-08
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06-15
森林生态效益资金管理08-12
肉牛生态养殖效益分析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