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意识和效益(精选7篇)
环境保护意识和效益 篇1
摘要:环境成本与效益计量核算方法的探讨与研究在环境会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环境会计的计量核算与传统的会计相比存在着一定差异, 因此如何有效地识别与量化环境成本、效益值得我们进行研究。本文总结了环境成本和收益的基本理论, 并对其如何进行有效量化做了简要的分析。文章最后探讨了我国环境成本与效益计量核算研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效益,计量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 对环境成本和收益进行有效的计量已经成为环境会计研究的首要内容。对环境成本和收益确认、计量和控制进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在确保产品能够满足人类物质文化需要的前提下, 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从而降低企业在生产过程和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因此, 该项研究对企业、国家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成本和收益概述
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影响。对环境成本含义的界定有很多, 但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联合国统计署 (UNSD) 1993年发布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对环境成本的定义。它指出环境成本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 因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减退而造成的自然资源价值的减少: (2) 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支出。
以往的研究更多的认为, 企业实施环境维护或保护活动只有成本没有收益, 或者只能产生很小的收益, 属于非增值活动, 这也是很多企业不愿意在环保上进行投入的原因。然而, 环境保护活动肯定是有收益的, 环境效益包括外部效益和内部效益两个部分, 外部效益有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社会认可度增加等, 内部效益有职工工作环境改善从而降低诸如医药费、误工费等人工成本以及环保产品销售收入等。我们也可以将环境效益按其内容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部分。其中, 经济效益是绿色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与“投入”相对应的那部分“产出”, 包括由于企业发生环境成本支出而改善环境保护措施所带来的效益, 如排污费、诉讼赔偿额的减少、废物再生利用收益、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环境治理的咨询服务收入等;社会效益是指人类的劳动“投入”同人类所获得的福利水平的提高, 人的合理再生产水平提高及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等方面“产出”的比较关系, 包括企业形象的提高, 企业绿色产品的开发与销售, 企业环境风险的降低, 减少职工和附近居民的疾病率, 降低建筑物的侵蚀和酸雨的浓度等。
二、企业环境成本和收益的量化分析
在探讨了环境成本和收益的含义之后, 我们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成本和收益的量化, 如果将环境成本和收益进行合理的计量, 能够让企业认识到保护环境存在巨大的显性和潜在收益, 必然能激发企业开展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一) 企业环境成本计量分析
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是指对企业环境成本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经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和总结, 目前, 对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法、生产率变动法、恢复费用法、预防支出法、机会成本法、人力资本法等, 其中历史成本法是目前使用的主要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因此在选择评价方法时需要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来做出选择。
根据以往的调查表明, 企业最经常发生的环境支出项目是按现行法规要求的对原有设备改造和重置的环保支出、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排污费和临时性或突发性环境保护支出, 即环境保护成本。除此之外目前常见的一类典型的环境成本为弃置费用, 即企业在进行某项大型项目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破坏后, 依靠自然本身能力已经无法恢复原貌, 需要依靠人类的力量帮助自然界恢复所付出的费用即为弃置费用。例如对报废的露天采矿场进行修复。对于环境成本的计量, 大部分企业对排污费单独立账, 计入管理费用的明细科目, 对其他环境支出的项目单独记账的比例较小。近年来排污费的发生额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统计公告, 1996-2004年8年中缴纳排污费的单位数从49.6万家上涨到73.3家, 几乎翻了一倍, 而与此同时排污费的征收总额从40.96亿元上升到94.2亿元。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我国企业环保意识的提高, 对环境成本进行计量也愈发重要。
经过对环境成本的分析和思考, 笔者认为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计量的前提是对支出数额进行合理的确认, 由于环境支出对企业的影响是长期的, 所以首先要划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是企业为环保而进行的长期资产投资, 如对原有设备改造和重置的环保支出、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等, 收益性支出则是企业短期的费用支出, 该部分一般表现为期间费用, 在期末结转, 没有余额, 如排污费、绿化费以及其他临时性的环境保护支出。在确定环境成本的各项支出之后, 需要进行计量。对于企业发生的各项支出, 必须考虑应采用的计量方法和计量模式, 例如, 当企业对周边的单位和个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之后, 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支付必要的补偿费用, 对于企业支付的生态补偿费, 公司可以按照管理费用来处理, 一般采用历史成本法, 用货币进行计量。又如, 当企业购买环保资产时, 由于该资产对企业的影响是长期的, 可以作为固定资产来处理, 并且计入环境资产, 每期计提折旧, 计入相应的环境费用。
(二) 企业环境收益分析
环境收益的计量相对比较复杂, 至今为止, 对环境效益的计量研究较少, 目前, 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核算环境效益的方法为影子价格法和直接扣除法。具体来说, 影子价格实际是自愿投入的潜在边际收益, 它反映产品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 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条件下, 环境管理会计可以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并进行一系列调整, 求出影子价格, 进而核算环境收益。在直接扣除法下, 环境收益包含在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当中, 产品的销售收入是由物质资本的转移价值、人力资本的转移价值、合理的利润和环境收益构成。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上述各项后, 其余额就是环境收益。
我国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例如, 陈继东、刘朝臣 (2002) 等在《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中提出, 采取措施后的环境影响经济效益, 应为采取措施前、后损失之间的差值。如果采取措施后的环境经济损失很小, 则意味着环保措施发挥了较大的环境收益。李玉兰 (2006) 针对间接环境成本费用和收益提出了一种新的计量方法——模糊识别与模糊聚类法, 即在判别环境升降级的基础上, 对费用和收益要素进行计量。其依据为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识别模型和模糊聚类模型。他认为模糊识别模型适用于单一企业进行判别环境状况的, 模糊聚类模型适用于在各地区都有分公司的企业, 即环境单元涉及地区广泛, 须对若干个环境单元进行判别的大规模公司。陈霞、许松涛 (2008) 认为, 通过生命周期评估, 分析企业因环保活动而在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实现收入的增加和费用的节约, 有利于对环境收益的理解, 各项环保活动主要通过对企业运营不同环节的投入和产出来实现环境收益。环境收益来源于两大类:收入的增加和费用的节约。具体来说, 对收入增加类的环境收益的计量, 除产品收入的增加的环境收益外, 与传统会计收益计量的方法一样, 采用全额计量收益;对产品收入增加的环境收益的计量, 在有可靠保障的情况下, 可合理选用一定标准, 按一定的比例或差额将产品收入中的一部分划分环境收益, 如以产品的环保研发费用占产品总研发费用的比例分配产品收入, 或按环境型产品与相同或类似功能、性能的非环境型产品的差价乘以该产品销售数量计算环境收益。对费用节约的环境收益的计量, 常用的方法为环比计算和定比计算。
企业环境保护的效益具有衍生性, 企业负担成本, 社会受益, 因此其收益需要由代表社会的政府部门以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方式补偿给企业, 这样企业才会有进行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 即需要通过政策制定让企业得到环境保护的好处。笔者认为, 环境收益的计量, 可以根据环境收益的来源分别进行计量。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环保产品销售收入、剩余排污权销售收入等, 由于引起的动因比较明确, 可以直接利用该收入计量环境收入;因企业环境保护活动而减少的费用, 比如节约的水电费、材料费, 可以按照权责发生制, 采用费用的环比或定比的方式计算差额, 从而确定环境收益。
三、环境成本与效益计量的未来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成本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因此, 只有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产品成本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只有将环境效益的考核真正有效量化, 才能切实推动企业对环境的重视程度, 才能够使企业真正在行动上落实环保理念。因此无论是从整个国家, 还是从企业自身经济利益来看, 都需要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会计核算的范畴, 寻找到环境成本与效益的有效量化方式, 完善传统会计的核算模式。
综观国内外有关环境会计成本和收益研究的成果, 对于成本计量的问题已达成了一定共识。然而, 时至今日也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关于环境会计效益计量的绩效评价体系, 环境会计的计量问题, 尤其是环境成本和收益的计量还有待未来进一步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亮.环境成本内涵及计量方法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09.8;
[2]、陈良华、李志华、周鹏翔.环境会计的成本计量模式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8.1;
[3]、乔世震.环境会计中的环境收益.财经论坛2002;
[4]、陈霞许松涛.环境收益的确认与计量分析.煤炭经济研究2008.9;
[5]、陈继东刘朝臣.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
[6]、李玉兰.间接环境成本费用和收益的计量方法研究.会计之友2006.12;
环境保护意识和效益 篇2
该研究成果刊登于《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第09期, 题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评价的关键指标遴选"。第一作者为重庆科技学院蒋时节副教授。
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96年至2000年中国基础设施年平均增长率为33%。随着城乡统筹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 基础设施投资开始向农村地区倾斜, 2006年至2008年间大约有643.3亿元和390亿元的中央政府投资用于农村道路和供水设施建设。然而,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种类多、规模小、地域分散, 迫切需要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选择最优方案, 但目前理论上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中又往往强调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使得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后评价阶段的评价结果不当。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3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问题意识” (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 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教师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弊端, 备课时事先精心设计好了许多问题, 上课时,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提问, 结果是“满堂灌”成了“满堂问”。从表面上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在积极思考, 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未真正调动起来。教师在努力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实际上却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力, 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几年前, 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 希望听一堂科学教育的公开课, 接待人员安排一所重点中学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科。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内容清晰, 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活跃, 师问生答, 师生互动, 气氛热烈。按我们习惯的观念, 这堂课可谓天衣无缝。可听课的美国客人却提出了质疑:这堂课老师问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 那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这一质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诚然, 传统的教育对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而言看似很成功, 但却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 所有的孩子第一天走进学校的时候, 都是兴高采烈的, 都是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每个孩子走进学校的时候都怀有无穷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这种求知欲和表现欲理应得到保护和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单一地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 而应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特别是促进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走出教室, 进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二、教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 调整自己, 无论是从教学策略, 还是从教学方法, 都应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地获取教学的成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 尽可能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 培养学生寻疑、质疑的意识和释疑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发言的时候, 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 仔细倾听, 不随意打断他们的发言, 更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理解作为结论性的东西硬塞给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更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 坚信他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 尽管他们在表达时也许不太尽如人意。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 增进教学民主, 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交流探讨, 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让学生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张扬个性, 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 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敢想, 敢说, 敢问, 爱问。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出发, 尊重教育发展规律, 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引导教师大胆改革、探索。评价一堂课, 从教师的角度看, 要重点看教师对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了解、组织和引导, 是否营造了学生发表看法和质疑的有效空间, 是否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角度看, 要重点看学生是不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 要看学生通过课堂学会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 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知识。当然, 我们也要避免走另一个极端, 即一味地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书让学生自己读, 问让学生自己提, 话让学生自己说, 事让学生自己做, 学让学生自己评。我们应该看到, 完全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是不合理的, 但貌似民主实为松散的“放羊式”课堂也是不合理的。
三、教师要理性对待学生质疑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发问过程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同或提问的方式不同, 但本质上讲, 都是他们在自己现有认知水平基础上的创造性想法, 都是其问题意识的强烈体现。一旦某些学生提出了被认为“简单”“没有水平”“低层次”的问题而遭到简单粗暴的对待, 他的思维火花就会熄灭, 便会开始逃避问题, 其原本存在的问题意识就得不到保护, 就更不用谈对其问题意识的发展了。因此, 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地看, 认真地听,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寻疑、质疑, 允许学生出错, 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 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只有客观、正确地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才能增长其知识, 发展其思维, 甚至可以使其自主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那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来自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质疑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 归纳出以下四种方法:一是对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关系密切且难度不是很大的质疑, 教师可重新把疑问推给学生, 让学生在研讨中加以解决。二是对切中教学内容要害且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 由师生共同研读解决。三是对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或是关系不大、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采取回避的态度, 鼓励学生在课下思考解决, 这样既可以培养其探究疑难的兴趣, 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上来。四是对自己没有预料或考虑不成熟的问题, 可坦诚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暂时解答不了, 请允许老师再考虑考虑, 查阅一些资料, 下节课一定给同学们满意的答复。
环境保护意识和效益 篇4
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文林峰在交流会中指出, 自2010年被确定为现代建筑工业化试点城市之后, 沈阳市把住宅产业化、现代建筑工业化作为一个城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不仅专门划出现代建筑工业园, 打造住宅产业全产业链的产业聚集模式, 还通过出台鼓励政策、发布新标准、新规范鼓励、指导现代建筑工业化的建设与发展, 并且通过多个保障性住房试点项目和公共建筑, 加大示范与引导力度,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已日趋明显, 起到了试点城市的先导作用。
国内的现代建筑产业化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 目前已建成了300余个示范工程项目, 以科技为支撑的预制装配式施工模式日益成熟。沈阳市的现代建筑产业化工作起步不是最早, 但力度最大, 并且已成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
环境保护意识和效益 篇5
建设部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指出, “对集中供热的民用建筑安设热表及有关调节设备并按表计量收费, 1998年通过试点取得成效, 2000在重点城市推开, 2010年基本完成。”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推动了计量供热事业的发展, 我国不少地区和单位针对计量供热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但是从各地的实践结果来看, 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在对既有建筑供热系统进行计量供热改造时, 应对建筑围护结构同步进行保温改造, 有许多地方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这主要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的巨大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
1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的资源效益
我国需要提供集中采暖的地域广大, 住宅规模较大且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的采暖用能巨大, 采暖能耗约占全国商品能源总消耗的9.6%。根据相关报道, 我国的供暖耗煤量指标是气候条件相近国家的2-3[2]倍。住宅建筑平均采暖设计热指标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逐步下降:90年以前平均采暖设计热指标为70-80 (W/m2) , 折合标准煤耗量为21-24 (kg/m2.a) ;90年代平均采暖设计热指标为60-70 (W/m2) , 折合标准煤耗量为16-21 (kg/m2.a) ;2000年以后平均采暖设计热指标为45 (W/m2) , 折合标准煤耗量为11.8 (kg/m2.a)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 我国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具有很大的潜在资源效益。
2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的环境效益
根据国家目前的能源政策, 我国的采暖能源形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 建筑采暖的高能耗不断加剧着对环境空气的污染。在三北地区, 保温及气密性较差的旧有住宅存量高达数亿平方米, 并且有相当部分的建造年代并不久远, 不可能在短期内拆除重建, 只有采取保温节能改造措施方可解决。如果通过适当的保温和气密性改造, 预计标准煤耗量指标能下降7-10 (kg/m2a) , 每年可节煤40-60万吨, 折合工业用煤51-74万吨 (煤质:含硫小于0.5%, 灰分小于10%, 低位发热量5700kal/kg) , 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0吨以上。由此可见, 通过提倡建筑围护结构保温, 将有效减少采暖燃煤量,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3 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有助于计量供热的推广
目前, 在没有实行计量供热和按热量收费的城市, 通常按供热面积收费, 供热公司的经济收益在理论上是有保障的, 一旦按热量收费后, 供热公司的经济收益将变得不确定, 因此, 大部分供热公司对按热量收费存在顾虑。但是由于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改造, 单位面积供热负荷降低, 将带来实际供热规模的扩大, 使供热成本下降14%-19%, 这将非常有利于计量供热的推广。
综上, 对既有采暖建筑围护结构进行改造具有明显的资源与环境效益, 在供热体制改革推行计量供热的同时, 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和可行的操作机制推行采暖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工作。
参考文献
[1]田雨辰.国外计量供热的发展及有关收费政策的规定《供热制冷》2003.10.
[2]温丽.对推进我国供热系统的看法和建议《暖通空调》1998.1.
环境保护意识和效益 篇6
近年来,安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趋势, 但由于地理、人文等各种因素,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最近几年,省委和省政府对皖北地区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对其进行悉心指导与支持,很快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社会经济趋势日益良好。但与此同时,皖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和全省尤其是皖江地区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我们此次调查选取皖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蚌埠市和阜阳市,目的是通过调查两地公众的环境知识掌握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进而了解当地民众目前在环境保护的参与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建立健全公众环保机制,不断激发民众参与环保的潜力,从而为皖北地区环境保护事业的合理有序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调查的内容、对象和方法
2.1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一共包含30个题目,涉及环境保护基本常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根据问卷的问答情况,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分析民众环保知识掌握水平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2.2调查对象
本调查在安徽省蚌埠市4个主城区、阜阳市3个主城区展开,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操作,共选取了300个家庭,在入户访问阶段,在每个家庭随机地选择1名年龄在10岁以上 ( 因考虑到10岁以下的儿童接受的环境教育较少, 环境常识掌握不全面,在反映公众环保的普遍情况时不具有代表性,所以没有将此列为调查对象) 的家庭成员作为样本; 另外,还在街头对100人进行了随机的拦访。入户采访的300人和街头采访的100人共同构成了本次调查的400个样本。
2.3调查方法与步骤
第一阶段: 根据目前掌握的调查资料,确定本次调查研究的主题,成立调查小组,根据个人所长进行分工与合作, 初步拟定调查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 将问卷以入户调查和街头拦访的方式,发放给被调查的民众,从而收集民众环境知识掌握水平和参与环保活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阶段: 将各成员收集的调查材料加以筛选和重组, 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开展由表面到本质的研究,进而归纳观点,撰写论文,完成结题工作。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被调查者背景信息分析
考虑到调查结果会与被调查民众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关联,我们依据调查问卷的问答情况,从年龄和文化程度两个维度分析了被调查民众的背景信息 ( 见表1和表2) 。
根据表1和表2,从年龄阶段来看,年轻人 ( 15 ~35岁) 占受访民众总数的65% ,中老年人 ( > 36岁) 占了35% , 约1 /3; 从文化程度来看,被调查者的学历层次中等,高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5. 5% ,大专或本科及以上的民众占20. 75% ,初中及以下的为33. 75% 。
3.2公众环保基本知识掌握度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中涉及的环境保护基本知识问题,包括空气、水体、噪声、白色污染和垃圾分类等内容。根据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分为差、良、优3个等级,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一半以上 ( 51% ) 的公众正确率达到了70% ~ 100% ,反映了蚌埠市和阜阳市公众对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有较好的了解。
表4和表5分别反映了公众的年龄阶段和文化程度与环境保护基础知识问答正确率的关系。由表4不难看出,56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共有6人,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率在40% 以上民众中,26 ~ 35岁的被调查者所占的比例最高; 由表5可以得出,学历越高,环境保护基本常识的回答正确率越高,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回答对了问卷中的所有问题。
3.3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调查
本组共包含20个问题,涵盖了与民众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行为,如塑料袋、餐具、洗涤用品的使用、垃圾的处理、污水的排放等问题,利用加权统计的方法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 见表6) 。
表6中的数据表明,在被调查者中,至少有46. 5% 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是环保主义者,不过仅有8. 25% 的民众是主动环保者,此外还有44. 25% 的民众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被动环保者的特点,1% 的民众甚至是对环境保护不屑一顾。
表7和表8分别体现了公众的年龄阶段和文化程度与环境保护态度的关系。通过表7,很明显看出,年龄与民众环境保护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46 ~ 55岁年龄段的民众相对最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而老年人 ( > 55岁) 则在环境保护中处于被动。通过表8,不难发现,文化程度越高,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态度与行为越主动。
4提高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4.1加强环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机制
环保意识具有引领与调控人们环保行为的重要作用。要丰富环保意识宣传和教育的形式,比如依托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将环境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列入学校的教学安排中,作为必修内容加以培养和教育,不断激发强化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育手段和途径上,多渠道、各形式、宽领域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新闻媒介的引导与示范作用,使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并把环保意识逐渐培养成一种日常习惯。
4.2塑造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意识的激励机制
调查结果显示,民众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较弱,为了有效改变这一局面,要先从改变日常行为习惯开始,引导市民逐渐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另外,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意识的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适当奖励对环境保护做有优秀事迹和积极贡献的民众,从而有效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身边更多人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4. 3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健全约束破坏环境行为的制约机制
当下,要有效提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还必须充分认识到环保立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通过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环保执法的力度和强度,才能进一步确保在环境保护领域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局面; 此外, 还应建立健全约束破坏环境行为的制约机制,正确引导与规范民众的环保思想和环保行为,不断壮大环保监管的队伍, 对监督或举报违反环保行为的市民实行奖励,使污染和破坏环境者受到制约和惩罚。
4.4完善民间环保社会团体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整体力量,大力号召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而不是一味地把环境保护视为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毕竟如果环保工作缺少政府有关部门和民众参与的良好结合是很难取得显著效果的。鉴于一些发达国家已在长期的环保工作中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我国可以吸收借鉴它们发展民间环保社团的经验,不断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开展环保教育、交流、推广等一系列活动,为民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更宽广的平台,使民间社团在推动民众参与环保事业中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5结论
环境保护意识和效益 篇7
关键词:自我保护教育,各年龄段目标,实施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幼儿自我保护教育一直是幼儿园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孩子的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园车安全、自然灾害等事故的发生,幼儿自我保护教育得到了幼儿园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幼儿园在教育内容、方法、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然而,在实施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误区,如各年龄段教育目标不明确、不系统或者各年龄段目标难度不适宜;在实施教育时由于教师存在着怕出事故的心理,对幼儿管头管脚,把幼儿置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更多关注知识的灌输,忽视幼儿的操作和实践,幼儿不能真正获得自我保护的能力。
幼儿的心理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的学习是在模仿中、操作中进行的,不容易接受和掌握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因此,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确定适宜的各年龄段教育目标,采取实践操作法、行为训练法、情景表演法等直观的、参与式的教育方法来逐步提高幼儿预见危险、排除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
一、各年龄段自我保护教育目标
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结合现实需求,经过几年的反复研究,制定了幼儿园自我保护各年龄段教学目标:
(一)小班:以认识自己、保护身体为主
具体目标为:
1.不将异物放入耳、鼻、口中,会保护自己的五官。
2.知道吃饭、喝水时先测试温度,避免烫伤。不含饭菜说话。
3.上下楼梯会扶栏杆右侧通行。
4.玩大型玩具时,不做危险的事,不争抢玩具。
5.不在门边玩,不把手放在门缝里。
6.不吃变味发霉和不洁净食物;知道膨化食品等小食品不利于身体健康。
7.知道外出时不离开成人,不跟陌生人走。
8.身体不舒适时能主动告知家长和老师。
(二)中班:以了解环境、预防危险为主
具体目标为:
1.能够记住父母或者家里的电话,能说清楚自己家的地址。
2.知道在马路上玩耍有危险;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知道如何注意安全。
3.初步懂得食品安全常识。
4.学习简单的自护方法。
5.能找到环境中能够发生危险的地方。
6.知道远离生活中的火、电、开水、药品等危险物品。
7.学会躲避危险,会简单的如打求救电话等求救方法。
8.能正确地使用和妥善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如剪刀等。
9.知道不打逗宠物。
10.游戏时方法得当,能遵守规则,合作玩,懂谦让,会照顾自己和对方的安全。
11.知道怎样在公园里玩更安全。
12.知道自己独自在家时应注意什么。
13.知道遇到陌生人时应注意什么。
(三)大班:以自救自护、远离危险为主
具体目标为:
1.知道发生车祸、煤气中毒、外伤、被人绑架等意外事故怎么办。
2.知道遇到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怎么办。
3.知道遇到精神病人怎么办。
4.知道江边玩水时应注意什么。
5.知道爬树有危险。
6.了解外出旅行时的安全。
7.知道按照心跳的快慢调整自己的运动。
8.能够安全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和用具。
9.知道饮水、食品以及药品等方面的安全常识。
10.遇到危险时,能够勇敢、冷静地面对危险。
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时,可以根据以上各年龄段目标,结合自己幼儿园实际情况,制定本园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家庭和社区等多种资源,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安全常识。
二、幼儿自我保护教育方法
遵循幼儿年龄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法和操作法,在活动和游戏中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一)实践操作法——知道必要的自我保护常识
幼儿通过操作、摆弄物品,建立、巩固新的知识结构,掌握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实际操作,让幼儿变被动理解为主动内化,提高学习效益。在讨论“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剪刀”中,幼儿通过自己摆弄、使用剪刀,学会正确的、安全的使用方法,再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很快能够安全地使用剪刀。在《防止病从口入》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显微镜,了解细菌无处不在。通过自编儿歌“小朋友,可知道,生活细菌到处跑。在哪里?在手上,显微镜下看得到。小手天天玩玩具,指甲里细菌可不少。啃时唾液带进肚,引起疾病不得了。不良习惯咱不要,做个健康好宝宝!”(红霞幼儿园,刘敏)通过操作和儿歌使幼儿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的重要性,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将自我保护的内容设计成小游戏,融入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运用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早餐跳棋”和“安全跳跳棋”等,幼儿在玩跳棋的同时要说出棋子所在的图片上内容的对与错,并判断棋子的进与退。还有把特殊电话号码、安全标记等设计成棋子的“安全象棋”、“特殊电话五子棋”、“健康智能棋”等,幼儿边走棋边说出棋子的含义,不仅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又可以促进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二)寻找安全隐患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年龄小,不能预知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具有不安全因素,因此,需要教师帮助幼儿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预知危险,避免危险。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寻找周围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通过角色游戏、展示板、儿歌等方式,了解什么地方不安全、哪些行为不安全,从而保护自己。如小朋友通过寻找隐患和游戏活动,知道了户外体育游戏中玩滑梯时不拥挤、不打闹,跳绳时不要打到旁边的小朋友,不能拿皮球等体育器材打小朋友,荡秋千时身体坐正,不要往后仰。
(三)行为练习法——掌握自我保护技能
让幼儿对已学过的知识及技能进行反复的行为练习,加深幼儿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如幼儿了解了一定的火场自救方法后,老师采用行为练习法进行演练。当老师的哨声响起时,幼儿立即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如有序地从离自己最近的门逃离现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站到通风的地方。在“地震时怎么办”活动中,幼儿通过行为练习学习如何躲避到安全的地方。再如,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细节,训练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正确有序地穿衣服,鞋带系得要牢固,热汤热水吹一吹,吃鱼把鱼刺挑干净,不吃捡到的或者陌生人给的或者过期的食品,不随便喝饮料等,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伤害。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一系列“遇到不安全情况时我们怎么办”的问题,如雷雨天怎么办、烫伤烧伤怎么办、着火了怎么办、发生地震怎么办、发生洪水时怎么办、泥石流来临时怎么办、被拐骗怎么办、与家人走失怎么办、煤气中毒怎么办等,从认知上知道了怎么办,再通过强化行为训练,掌握自护技能。
(四)情境表演法——增强社会适应性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表演、思考、讨论等,帮助幼儿认识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作出正确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辨别是非、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如在《陌生人来敲门》活动中,由老师扮演陌生人来敲门,不同的幼儿作出不同的反应,讨论如果陌生人来敲门应该怎么办,使幼儿通过观看真实的情景来了解正确的做法,从而懂得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受诱骗。《在商场走失》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扮演走失的小朋友,体验走失时的心情,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问题情境法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生动形象性,有利于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五)环境提示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精心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进行生动、直观、形象的教育。如在适当位置贴上“不在滑梯上拥挤、右侧通行”等安全标志,在喝水、洗手间处画上一排小脚印,提醒幼儿要养成排队等候的好习惯,在区域活动处通过小脚印或者插上进区标志控制进区人数,帮助幼儿养成规则意识,时刻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注意安全。此外,幼儿园还应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体谅和容忍幼儿的所作所为甚至过失行为,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六)家园共育法——保持园内外教育一致性
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幼儿园实施教育的同时需要家长在家中配合完成。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和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定期举办家长讲座,开辟有关的报纸专栏,利用家园联系册互换教育信息,邀请家长、社区专业人员参与活动,传授处理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寻找周围不安全的地方和不该做的事情,编写“自我保护我知道”手册,教师、家长共同探讨、交流经验,逐步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树立“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消除安全隐患,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自我保护蕴涵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因此,要将安全教育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以及各种教育活动中。
3.自我保护教育不是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要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才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环境保护意识和效益】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12-16
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08-29
环境保护和绿色校园05-17
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08-24
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06-24
选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09-27
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总结06-21
环境保护和环保型电缆09-03
公德心和环境保护作文11-06
试论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