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效益

2024-10-12

生态环境效益(精选12篇)

生态环境效益 篇1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益评价应更多关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与生态效益,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经济效益回报不是评价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优劣的主要依据。研究中提出的关键评价指标有利于决策者从备选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

该研究成果刊登于《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第09期, 题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评价的关键指标遴选"。第一作者为重庆科技学院蒋时节副教授。

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96年至2000年中国基础设施年平均增长率为33%。随着城乡统筹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 基础设施投资开始向农村地区倾斜, 2006年至2008年间大约有643.3亿元和390亿元的中央政府投资用于农村道路和供水设施建设。然而,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种类多、规模小、地域分散, 迫切需要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选择最优方案, 但目前理论上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中又往往强调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使得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后评价阶段的评价结果不当。

为了选择关键的评价指标, 研究者通过一项以重庆市为主要区域, 面向全国的两轮问卷调查。研究首先选出用于评价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指标, 这些指标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和生态效益3类, 共计23个;然后通过127位专家对23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 再运用蒙特卡洛模拟与模糊数学分析, 研究者最终选出的关键指标依次为:就业效果, 提供配套设施能力, 空气污染指数, 地表水污染程度, 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安全效益, 生活水平及质量, 固体废弃物污染程度等八个指标。以上关键指标均为社会效益和环境与生态效益指标, 表明经济效益指标在目前基础设施投资评价中不是主要依据, 这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者对其投资回报要求不高、基础设施投资更多表现为社会效益, 以及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援建农村基础设施仅需偿还本金或者贴息等实践基本一致。该论文是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开创性工作, 为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关键指标的遴选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 为类似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更为重要的是, 研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的关键评价指标可为实践中的农村基础设施评价提供参考, 有利于决策者从备选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 更好地利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生态环境效益 篇2

优化永州社会环境,建设生态效益经济

一、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城市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政府职能发挥的.载体,是城市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居民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的场地和工具.加强和维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在这方面应该积极有为.

作 者:邓绍松 周永卫 作者单位:零陵师专组织部刊 名: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GLI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2(4)分类号:F1关键词:

环境就是效益 篇3

商丘市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这里是我国人工取火技术的发祥地,长眠着中华之祖——燧人氏,供奉着“火神”阏伯。“钻木取火”驱除了黑暗和寒冷,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是人类进步史上的一次重大跨越。

商丘市民姜欣回忆起7月15日在文化广场举行的圣火采集仪式,仍然激动不已。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高举火炬,点燃了著名世界乒乓球冠军邓亚萍手中的火种盒。现场掌声雷动,礼花四处飘扬。那一刻,姜欣为自己是个商丘人而倍感荣耀。

商丘,这个“商人、商业、商文化”的起源之地,近年来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契机,重树形象,不仅让商丘人感到了切身的变化,更是吸引了不少外来投资者。

2004年,商丘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15.68亿元,是前三年总和的3倍。光彩大市场、韩国星林电子、瑞博生物工程等一批重点引资项目相继落户商丘。

进入2005年,商丘招商引资更是好戏连台。商丘市成功举办了全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银企项目洽谈会,香港、杭州、江苏和世界华商经济合作组织等投资贸易或项目恳谈、洽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会议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签约项目达450多个。福润食品有限公司工程、中意建材广场、中环新生活广场、丹尼斯生活广场商丘公司等已先后奠基。

商丘的魅力何在?来自安徽的光彩大市场计划在商丘投资12亿元,投入4亿元的一期工程明年开业。其常务副总经理代建道出了选择商丘的重要原因:“商丘人好、环境好、政策好、市场前景好。”

强化组织保证

在商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01年初,当一位南方客商准备在商丘开办鞋业超市时,受到个别执法部门的无理刁难。他含泪离开了商丘,发誓再不到这里做生意。时任商丘市市长的刘满仓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给他写了一封长信,诚挚地邀请他再来商丘经商。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这位客商又一次踏上商丘大地,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全新的景象。客商消除了心头阴影,毅然在商丘开办了鞋业大厦。

这个故事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落户商丘。

曾几何时,由于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到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乱检查”,干扰了商丘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损害了商丘的形象。

面对一些执法部门屡屡出现“四乱”现象,商丘市决策者们果断决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整商丘形象。

2001年9月,商丘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优化软环境领导组,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7位市领导分别任组长、副组长,市纪委、监察、计划、工商、公安、质监、税务等2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一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攻坚战在全市上下打响。

为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使这项工作扎扎实实的开展起来,全市各级领导付出了大量心血。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听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汇报。市委书记刘满仓多次主持召开由市四大家领导、市直有关单位一把手参加的各类专题会和协调会,研究解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亲自批示涉及软环境工作的案(事)件,曾有一个月他对软环境工作的批示就多达17件;他还多次深入基层暗访软环境,召开企业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市长王保存对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亲自动员部署,多次过问工作进展情况,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李新增代表市委先后几次对排序靠后的10个市直职能部门一把手专门进行了集体谈话,督促其抓紧整改。

在今年3月31日召开的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再掀新高潮大会上,市委书记刘满仓再次强调:软环境无小事,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就是形象、就是美誉度、就是生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的重要保障,是加快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抓软环境治理,就是抓机遇、抓开放、抓发展。这项工作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高潮,没有低潮。由于市四大班子的高度重视,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都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了认识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为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创新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把优化软环境工作搞好,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在这个问题上,商丘的领导者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一是构建不易违纪违规的防范机制。事实表明,“四乱”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的滋生蔓延,不能仅仅归咎于个别执法人员的道德行为。归根到底要从机制、体制中寻找原因,并且针对“四乱”等现象的易发部位和多发环节进行体制创新,从源头上铲除其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商丘从2004年起继续以管权、管事、管钱为重点,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真正做到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其一,积极推行阳光审批。全市认真开展了行政许可项目、规定和实施机关的清理。全市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84项,废止市政府涉及行政许可的规范性文件50件,取消市政府文件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66项,确定市属行政许可实施机关36个。市优化办配合市行政服务中心对市直各单位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所有许可项目全部进驻行政服务大厅办理。其二,不断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2004年市、县两级所有全额供给预算单位全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并积极推进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和“乡财县管”试点工作。其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市、县两级行政服务大厅全部建成运作的基础上,“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向街道办事处和乡(镇)延伸。

二是构建不能违纪违规的约束机制。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透明、不民主、不公开的弊端,客观上给个别工作人员留下了暗箱操作、吃拿卡要的便利条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从决策和执行两个方面入手,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因此,商丘在全市全面推行和深化政务公开,实行机关工作“阳光操作”,深化完善社会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不作为追究制等制度。同时,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制定出台了《商丘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听证办法》,规定“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或“群众对具体行政行为要求举行听证的”有关部门必须举行听证。《听证办法》出台后,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构建不敢违纪违规的惩治机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开展以来,商丘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商丘市优化经济软环境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商丘市优化经济软环境纪律处分暂行规定》、《商丘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条禁令》、《在优化经济软环境工作中实行辞职辞退的暂行规定》等制度。2004年又相继出台了《商丘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暗访工作制度》和《商丘市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领导干部与企业家的对话制度(试行)》等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与前期出台的制度相为补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体系,初步实现了具有强大约束力的事前防范机制与具有强大威慑力的事后惩治机制的有机结合,为构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化经济环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随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逐步深入,商丘市委、市政府越来越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标本兼治,从制度上创新,从源头上治理。

近年来,商丘市创新地成立了三个中心,即市行政服务中心、效能监察中心、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这三个中心的设立,成为商丘市优化“软环境”,树立“高效、务实、廉洁、为民”政府形象的又一重要举措。市委书记刘满仓说,对于行政主管部门来说,“服务”是宗旨,就是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真正由“婆婆”变成企业的贴心人,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

提高队伍素质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治本之策。商丘市紧紧抓住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这个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促使广大执法人员的执法理念得到转变,依法行政意识得到增强,服务意识得到强化,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一是突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环节。商丘组织全市13000多名执法人员开展了以“提高素质、依法行政”为主题的集中教育培训活动。市优化办印发了《商丘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文件汇编》和《商丘市行政执法人员必读》,全市执法人员人手一套。市直单位、各县(市)区分别成立了教育培训活动领导小组,采取集中授课、业余自学、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对本部门、本系统执法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二是突出对执法人员的量化考核环节。各执法机关确定内部各处、科、室、所、队等执法机构的执法权限、执法责任以及执法目标;各执法机构确定执法人员的执法职责、权限、工作目标,以及对执法人员廉政、勤政的各项要求。执法机关根据责任目标,制定对所属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等情况的考核办法,把执法人员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与执法人员的任用、晋升、奖惩等结合起来。这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管理,初步形成了对执法人员严格要求、严格监督的管理体系。

三是突出对执法人员的资格管理环节。严把执法人员“入口”关。市委、市政府要求各行政执法机关要根据职能任务的需要,逐步优化执法队伍结构,使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员充实到执法队伍中来,并进行岗前培训。市优化办会同市法制办按照有关规定对现有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进行审查和监督。明确规定,不具备执法资格条件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对未经培训及培训、考核不合格的执法人员,不准上岗执法;对在行政管理中搞“四乱”、吃拿卡要、行政不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执法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党政纪处分、调离执法岗位或辞退。如梁园区对不具备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实行了“待岗学习”制度,仅2004年以来就确定“待岗学习”的不合格执法人员56人。

实施立体监督

自定规则,自我执法,容易在老百姓中产生对执法行为的不信任。谁来监督执法行为?商丘市的答案是,坚持三管齐下,实施立体监督,及时查纠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案件,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一是坚持深入开展明察暗访。市委书记刘满仓,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李新增及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每次都带队深入基层。市优化办每月都组织多个暗访组,对生产厂家、在建工程、集贸市场等进行集中暗访,广泛征求企业意见和建议,并向企业和商户发放投诉登记表和便民举报卡。市优化办还多次召集企业法人代表、各类商会代表、特邀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举行座谈会和对话会,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

二是坚持督促检查跟踪问效。市优化办坚持经常组织人员督促检查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及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并在市行政服务大厅派驻举报投诉中心,加强对行政效能问题的监督,较好地避免了不良行为的发生。一些市直职能部门、县(市)区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路子和办法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如市交通局、市公安局成立行政执法监察大队,对本系统工作人员开展行政效能督察。民权县建立了遍及全县52个县直单位、19个乡镇、526个行政村的1000余名行政效能监察员的行政效能监察网络,使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绩效关系探析 篇4

20世纪初, 全球工业的急速发展, 虽然大幅度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污染, 造成了大自然的反扑, 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此危机的严重性, 因而许多国家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对产品的环保要求日益升高。早期, 企业在乎的是利润, 环境保护被视为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 是对企业经营的一种威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加, 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1992年生态效益理念的提出, 向人们指出了一条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局面的道路, 即, 采用适当的环境管理方法环保议题将促使企业革新、改善环境绩效, 不仅增加企业的利润, 也能减少企业对环境的冲击影响, 符合经济利益, 亦可提升企业竞争力。

1 生态效益理念

1998年,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的定义为:生态效益的获得, 需在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 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冲击及天然资源的使用, 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

依据此定义, WBCSD提出了鉴定生态效益的七点要素:

(1) 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原料密集度 (material intensity) ;

(1) 减少商品和服务的能源密集度 (energy intensity) ;

(3) 减少有毒物质的扩散;

(4) 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

(5) 使可更新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6) 延长产品的耐久性;

(7) 加强每单位产品和服务的服务效能。

第一至第三项的重点是放在资源生产力与减少对环境的冲击。第四至第七项则是协助前三项完成企业的营运、设计、生产及市场活动。每项都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 其目标是减少物质与能源的使用及减少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维, 他的核心理念就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负担起更多保护环境的责任, 并使其因效率的提升和污染的减少, 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

2 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之影响

生态效益期许企业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 但并不与企业创造价值的经济目的相冲突。对生态效益的追求, 可以帮助企业成功的应对中长期挑战, 否则企业未来将承受不起不接受与实施生态效益而带来的损失。重视生态效益的企业关注的是资源生产力, 而不是传统产业所重视的劳动生产力。对企业来说, 使用较少的能源与原料、减少污染产生量与排放量, 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生态而言, 符合生态效益的产品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发展, 进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 生态效益的核心理念是“以少生多”。

可通过企业和产业内部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 将经济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传统的经济观认为, 就生产而言, 一定的产出依赖于相等的投入。生态效益理念则改变了这一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 资源的利用率及工业垃圾回收率不断提高。企业之间合作既可达成零废弃物的目标, 又可以达到减少相关成本的目的。企业可通过创新经营模式, 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机密合作, 减少天然资源的投入。如在一些发达国家, 有专门的提供企业器材租赁的服务的机构, 可为企业试投产或企业临时加产提供必要的机器设备, 减少企业硬件设备投资。同时一些企业可通过提供闲置设备的租赁服务, 提高企业收入。

(2) 生态效益观念的提出, 也对企业运营的革新起了促进作用, 使企业产品更加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同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

生态效益观念贯穿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并体现在原料的购买, 公司的运营, 生产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占据市场大片份额的诺基亚公司已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贯穿公司运营的整个价值链, 包括四大环境计划:为环境而设计, 供应商管理体系,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 产品生命周期后的实践暨再生、再利用、再回收处理。诺基亚手机为“环境而设计”的目标是以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方式满足客户和其他利益共享者的要求。诺基亚的环保专家为产品设计师提供完整的分析工具以便进行材料可回收率的定量分析, 通过使用这一工具, 目前手机75%至90%的材料都是可回收的。

(3) 企业形象的提升。

垃圾减量, 资源的回收利用, 这一生态理念策略可提升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与信赖度。各国环保法规日益严格, 银行业也开始重视贷款客户的环境绩效, 将强风险评估, 以降低客户污染整治责任带来的财务风险。保险业常因客户的环保事件, 导致大额的理赔损失, 因此环境风险评估已逐渐成为企业保险业务的重要工作。对此有台湾学者提出5R理论 (reduce废弃物减量、reuse资源回收, recycle再利用、repair可使用物品修复和refuse拒接购买不符合环保概念的产品) 来实现企业办公环境的生态化, 使生态效益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3 企业生态效益观念的落实

1990年, 时任杜邦公司总经理EdgarWoolard曾经这样告诫:“有些企业并不尝试以跨世纪环境绩效眼光经营, 现在仍有一些这样的企业存在, 但就长远而言, 他们不会再有类似的问题, 因为他们必然已经不存在了。”可见环境议题是个无法避免的挑战, 现代化企业如果不能在环境课题中找到企业发展契机, 就注定会被淘汰。

(1) 就企业本身而言, 企业负责人及员工在了解生态效益重要性的基础上, 应制定一套科学的、可行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和详尽的行动纲领, 以便将产品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冲击减至最低。该指标体系可协助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将生态和环保信息转化为财务数字信息, 比较其所生产的不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环境绩效;也可用于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生态效益, 进而拟定改善策略、方案及具体措施, 并依据量化结果进行跟踪考察。在行动方面, 企业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中运用广泛的PDCA循环: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查 (Check) →行动 (Act) , 以达到持续改善逐渐趋近生态效益的目的。

(2) 政府在企业接受并执行生态效益过程中应扮演激励者角色。生态效益理念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观念, 其形成及执行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 为此政府必须能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就行政方面, 比如制定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外来竞争和风险投资开放, 政策公开透明, 使公众很容易获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制定政策对企业的研发予以鼓励, 运用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具备生态效益的产业的成长。政府同时可以运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资源保护、污染预防、技术提升、公司组织重整等方面, 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市场动力, 引导企业逐步迈向生态效益的目标。

4 结语

面对全新的, 越来越复杂的环境问题, 企业应该意识到, 正常的商业行为同时也是应该符合生态效益的行为。在生态效益理念的引导下, 积极了解、追踪和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 以便在绿色工业和环保革命浪潮中永保活力。通过提供深度的服务, 可持续地增加产品的价值, 并减少使用材料和能源、延长产品的耐久性、增加产品的可回收性, 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保障企业能长期获得市场回报。

摘要:生态效益是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切入点, 是实现企业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必经之路。介绍了生态效益的核心理念, 分析了生态效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进而对企业生态效益观念的落实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小兵.邓南圣.面向未来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生态效益[J].环境科学与技术 (增刊) , 2001, (12) .

[2]刘思华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3]Claude Fussel.工业生态效率的发展[J].产业与环境, 1995, 17 (4) .

[4]Bjom.Stigson.Eco-efficiency: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 m-pact[M].WBCSD, 2000, 5-36.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情况汇报 篇5

一、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切实保证森林生态补偿试点工作顺利启动

森林生态补偿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试点工作好坏关系到林业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到解决林业发展建设中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为此,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一是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以政府县长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 林业局、财政局局长为成员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林业局设立了试点工作办公室。二是认真宣传。县林业局局长发表了专题电视讲话,宣传口号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一个月,县政府发布了生态效益补偿公告,依安信息报开辟了专题板面,在碾北公路明显处和两个试点林场同时分别设置了4×11米的宣传公示牌,各乡镇和试点林场张贴标语和散发宣传单5000余份。三是积极部署。在今年3月18日县政府召开的森林防火工作会议、4月13日召开的林业工作会议和6月10日林业推进工作会议上,主管林业的县领导对生态补偿分别做了进一步的专题部署。

二、突出重点,完善措施,全面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规范化开展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责任重大,关系到森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今后大面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能否有序进行。因此,我们在突出重点和完善措施方面,做到把好“四关”。

一是突出管护队伍建设,把好护林责任人员准入关。森林生态公益林确定之后,管护工作和选择合格的护林责任人员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我县在两个试点林场公开招聘专职护林责任人员。在职责先期公告、林场正式职工优先报名的前提下,经县教育局出题,县纪检委监考,进行文化和专业知识考试,择优录取了24名身体好、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护林责任人员和两名管护管理人员。

二是实施了“两书两薄两证”的管理制度,把好经常性管护经营关。为改变过去经营者和护林者责任不清及责任心不强问题,县林业局授权两个林场管理公益林,并发放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和管护经营授权证书》,两个林场与责任人签订了《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书》;两个林场实行《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实施情况登记薄》,管护经营责任人实行《国有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责任区管护薄》;给24名公益林管护人员发放了《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证》,两个林场和管护经营责任人《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检查验收证》待年末验收时发放。通过《两书两薄两证》的管理,经营单位责任清了,经营责任人和管护责任人责任心增强了。在今年防火关键时期,管护责任人昼夜看护在林地和重点地块,严查入林人员,经营单位责任人经常深入责任区检查管护情况。截止目前,两个试点单位未发生一起破坏森林案件。

三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省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把好资金运行关。为保证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专款专用,按省管理办法制订管理细则,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封闭运行,报帐制度。省公益林补偿资金由县财政局拨到县林业局设在依安信用社专用户头上,之后由林业局按季度给试点林场拨付70%的资金,余下30%待年末检查验收合格后再拨付,每月试点林场管护责任人员工资明细表到林业局报帐结算。

四是加大投入,科学管理,把好管护经营实效关。针对试点单位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我们加大投入,高标准配置,科学化管理。其一,在生态公益林埋设了100个界桩,设置3块公示碑,24块管护牌,3块宣传牌;其二,每个试点林场都购进了GpS、数码相机和微机;其三,每个试点林场都设立了固定专用档案室,统一购置了铁卷柜和各种办公设备。档案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并设立了管理制度;其四,两个试点林场设立了三处护林房,护林制度以板面形式上墙;其五,护林责任人统一着装,统一配发标志牌。

三、加强管护,提高质量,有效促进林业经济健康发展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目的是保护培育好森林资源。因此,我们狠抓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这个关键环节。一是制定了公益林建设规划,到2008年两个试点林场要完成6000亩宜林地公益林营造任务。二是县政府6月10日召开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推进会。县林业、工商、公安等部门深入乡、村,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截止目前,已取缔108处非法木材经营加工厂(点),查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15起,其中,移交司法机关2起。三是加强重点公益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使森林病虫害发生率降低30%,防治率达到100%,有效预防了森林火险。四是对新营造的生态公益林进行抚育,做到三铲三趟,达到林地无杂草,幼林无折损。

四、加强指导,强化监督,努力实现行业管理标准化

生态环境效益 篇6

关键词:林业;经济;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51

1 我国林业经济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森林覆盖率却不高,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森林资源相对匮乏,加上近些年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森林生态失衡,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影响到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以至于一些地区的自然资源无法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人身健康都产生了影响。

林业产业从经济上考量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即第一产业,主要是经营用材林及薪炭林为主;第二产业主要以经营林产品和非木质林产中加工制造主的产业;第三产业以森林的生态服务、旅游以及其他服务为主。三个级别各有侧重,形成了林业经济的总体发展布局。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压力十分巨大,由于我国的林业资源总体匮乏,加上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相对落后,导致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呈递减态势,主要原因是受国家天然林的保护政策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低,加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缺少精加工,产品多数属于粗加工的原料提供,产品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而第三产业在我国处在刚起步阶段,虽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形成规模。所以目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仍在低水平运行,如何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是每个林业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总之,林业实行科学经营,在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是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林业的发展,要从我国的林业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情、林情、人情等实际情况,综合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也要注重经济的质量提高。

2.1 要提高对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林业工作者、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都要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要充分认识林业的经济价值同生态效益的关系,林业经济发展是综合的发展过程,是三个产业梯次同时进步共同发展的过程,经济价值体现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效益的提高,因为生态效益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另外还要加强对林业资源有限性方面的认识,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森林资源是有限的,一方面要做好保护;另一方面要合理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宣传力度,让林业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共同为林业发展做出努力。

2.2 要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科技水平

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水平虽然近些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发展水平落后,科技力量较低,很多地方的林业资源管理仍然是处于传统的粗放管理阶段,科技手段應用较少,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要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林业发展体系,利用现代的科技力量及信息手段进行林业活动,促进林业现代化。在林业发展的同时要遵重客观规律,加强基础研究,要在苗木育种、种苗质量、森林生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能采用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林业经营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2.3 要重视生态林业的发展

生态包括的方面很广,将林业、农业、草业、山川湖泊、江河溪流等等有机的组合在一个系统之中,所以生态林业的发展不可脱离其他产业的发展和保护,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矛盾,要完善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草业、木业,建设绿色食品工程、生态工程,发展多种造林模式,采取退草还林、退耕还林等。加强对旅游区的生态管理,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及可持续利用工程的建设,促进林业生态的全方位发展。

2.4 加强基础研究,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做好监测工作,及时测报病虫害的发生及传播情况,做好防治工作。同时要做好种苗的培育工作,提高苗木的整体培育水平。在产品加工方面,要采用最新的高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提高木材工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加工精度,提高产品经济价值,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充分整合林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重视林业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淘汰较为落后的产业,扶持新型产业,解决林业结构不合的问题。

3 结语

在我国总体的经济结构中,林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林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问题,林业的发展事关生态环境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的生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是当前我国重要的课题之一,因此林业工作者及全社会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及经济的平稳运行。

生态环境效益 篇7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土地开发整理泛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 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生产实践活动, 我国目前已开展的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大都是农地整理, 即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根本目的农用地整理, 既包括已利用土地的结构调整和整治, 也包括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及采矿废弃地的复垦。土地开发整理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强烈干扰, 它一方面导致地表景观结构的大规模改变, 另一方面也使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征发生了变化, 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

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指在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中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某种影响, 从而对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产生某种相应影响的效应, 包括了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影响。项目的实施必然会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因子, 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的影响, 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消极的, 即土地开发整理行为的结果, 可能是带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 (正生态效益) , 也可能是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 (负生态效益) [1]。笔者对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正是从生态学的角度, 考察项目实施引起的外部生态效益, 评价外部生态效益的正负性及其程度, 判断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的实现程度, 找出影响土地整理项目生态效益的障碍因素, 并探讨克服各种不利于土地整理项目生态效益实现因素的途径。

二、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框架

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源的价值

自然资源作为自然界的生态组分, 具有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自然资源的功能和价值, Co stanza等人认为, 可以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17大类, 而其中和生产有关的功能仅是其中少数几类[2]。生态资源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它的多价值性, 因此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效益计量应该是在其多种生态功能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计量的, 即土地开发整理引起的生态资源功能的提高和生态资源破坏的效益之和, 也是生态资源多种价值之和。

在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评估中所进行的评估是针对整个项目而言, 在生态效益的界定以项目建设前的生态资源状况作为基准存量。植被等生物资源的破坏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可以根据统计和调查的实际占用量来确定。生态恢复根据实际调研取得生态破坏待恢复量作为计算数值。

㈡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计算指标

在土地开发整理造成的生态效益变化中, 有些是可以定量评估的, 而有些影响只能进行定性的评价。为了进行项目建设的生态效益评估, 最终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㈢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按照市场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在开发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资源的价格对资源的供给和需要的影响具有反向趋势, 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 在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的情况下, 交易可以顺利达成。但是生态资源价值既有市场成分又有非市场成分, 较难采用单纯的市场经济学原理进行定价, 需要采用多种定价方法。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替代市场技术, 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 评价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有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二是模拟市场技术 (又称假设市场技术) , 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 其评价方法只有1种, 即条件价值法[3]。

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计算的目的就是要把土地开发整理造成的生态变化货币化, 这一计算过程可以用下面公式来表示:

式中, M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生态效益货币值;Di为该项目建设中第i项生态资源的生态效益量;Vi为第i项生态效益的单位值。

三、项目区的生态效益评价

㈠项目简介

项目区位于吴江市北部的松陵镇, 建设规模为370.68公顷, 东靠京杭运河, 西接菀坪镇, 南临平望镇, 北至直港村。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土地平整。项目区土地平整面积318.72公顷。区内田块被河流分割成零散地块, 以各地块为相对平整单元, 划分为若干个平整单元, 进行平田整理, 平田整理土方26.37万立方米。二是农田水利工程。包括沟渠、泵站、配套建筑物等建设。三是项目区内道路建设。田间道长度为9010米;生产路长度为14281米。四是其他工程, 主要是生态防护林建设, 树种以樟树为主, 种植林木6007棵。

㈡生态资源效益/损失情况

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整理前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如表2所示。

2. 植被。项目区主要为农业生态系统, 建设未占用林地、荒草地。

3. 水资源。项目占用坑塘水面15.56公顷, 河流水面3.47公顷, 共占用水域19.03公顷。

4. 生物栖息地。项目区占用水域面积19.03公顷。

㈢生态效益的核算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效益分析框架, 计算项目区生态价值变化。基于该项目区建设未占用林地、荒草地, 植被破坏经济损失较小, 因此项目区植被破坏经济损失不计算在内。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前后生态效益如表3。

㈣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计算的误差分析

由于生态资源的多功能性导致的多价值性, 多数不能在市场之内估价, 需要由外部性的内部化途径对其进行估价, 这种内部化的功能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对很多生态价值变化的内容来说, 对其估价受到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4]。因此, 就会出现计算项目可能遗漏或者不得不遗漏的情况, 从而引起误差。限于数据条件和估值技术条件, 本研究主要计算的是生态资源的直接经济价值和部分间接经济价值, 而其他间接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则没有列入计算内容。目前, 国内对各类生态资源功能价值的估算大多是在Co stanza等科学家对全球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价值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本研究中部分单位生态资源功能价值主要引用Co stanza、谢高地等的研究成果。

㈤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评价可以得出, 土地开发整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的作用。项目一方面按照“田块方正化, 道路林带网络化, 水利配套化”的要求进行建设, 使之成为“田成方, 渠成网、路通畅、林成行”的农田新格局, 增加了耕地面积, 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 沿河道、道路两侧种植生态林, 既提高了林木覆盖率, 绿化了项目区环境, 又可抵御风灾带来的破坏作用, 优化了生态环境。同时, 我们也可以看出, 项目区原有的生态系统比较稳定, 目的主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 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数量及提高耕地质量;考虑到该地区地势较低, 需常年排涝, 而区内排涝水利设施严重老化, 同时当地风灾频繁严重,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设施的修建完善以及防护林网的营造,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改造中低产田, 综合治理水土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赵小敏, 艾亮辉, 等.农地整理项目设计和后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Co stanza R.ect.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1997.

[3]UNEP。1991.Guidelines for the Preparations of Country Studieson Costs, Benefits and Unmet Needs of Biological DiversityConserv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Planned Convention onBiological Diversity, Niobe, United National EnvironmentalProgram.

生态环境效益 篇8

从而不难得到:矿区土地复垦即是对矿区生产建设过程中,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 采取整治措施, 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 矿山土地复垦的原则

矿山复垦采取立足实际, 合理规划, 分步实施的原则。同时, 复垦及重建规划要坚持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方针, 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规划的原则如下:1) 结合矿区总平面布置, 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做到实用, 保护水土, 防风固砂, 经济美观, 起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环境的作用。2) 坚持开采工艺设计与复垦设计相统一的原则。3) 土地复垦以经济使用为基础, 先绿化保持水土, 求得生态环境效益, 并在植物种类的配置上尽可能选择一些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高的植物, 并遵循边开发建设边治理环境、恢复生态的原则。4) 尽量保护与利用原有绿色植被, 绿化生态工程设计要与生产工艺, 管线网布置相协调, 生态恢复与矿区经济发展要协调, 发挥资源优势,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生产与环保的观点来看, 依据不同矿山的不同特点进行复垦, 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尽快恢复土地潜力。

2 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与设计

矿区土地复垦规划是对土地复垦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安排。矿区土地复垦设计则是在规划的基础上, 对复垦工程量、平面布置、复垦工程的技术参数等作具体安排和计算。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与设计的意义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1) 避免复垦工程的盲目性;

2) 保证土地利用结构与矿区生态系统的结构更趋合理;

3) 保证土地部门对土地复垦工作的宏观调控;

4) 保证土地复垦项目的合理性。

3 工程性复垦与生物性复垦

矿山土地复垦简单地说包括工程性复垦和生物性复垦两个阶段。

3.1 工程性土地复垦

复垦工艺应采用“剥离—开采—复垦”一体化作业, 利用条带剥离、强化开采、条带复垦、循环线路等技术措施, 有机地使剥离、采矿、复垦时空相结合, 减少土地破坏到复垦的时间, 从而为实现矿山用地与复垦良性循环的目标做充分的准备。

3.2 复垦地土壤改良

复垦地新耕作层的主要土壤是没有经过生物作用和腐殖化过程的自然土, 即使剥离土中极少数的腐殖土也由于机械化剥离作业, 严重地破坏了微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条件。其土壤具有肥力低 (尤其是有机质低) 、土壤含水量低及土壤生物活性低的特性。植被恢复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土壤肥力, 而矿区土壤结构差, 渗透性差, 土壤坚实, 土壤有效水分和有机质含量极低, 不利于植物生长。因此, 必须进行土壤改良与熟化。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 可以分别从生物、化学、物理三方面展开这项工作。

3.3 复垦地的再利用

复垦地的再利用是受周围环境等多种条件制约的, 其利用方向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复垦土地的土壤、水资源、地貌及当地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 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宜草则草, 宜建则建, 具体选择有最佳效益的利用方向。

矿区土地复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要站在区域 (小流域) 的高度思考其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对矿区土壤改良、植物恢复及重建的同时, 应对整个区域进行综合整治, 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还应特别注重长期效果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4 矿山复垦效益分析

矿区土地复垦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在:

4.1 经济效益

矿区土地复垦的目的, 是使被破坏的土地经过整治而恢复成具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从而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4.2 社会效益

矿区土地复垦的社会效益反映矿区土地复垦对社会的作用、贡献及其价值。主要表现在:1) 填造了具有可用性和多用性的土地资源;2) 增加了农业副产品的供给;3) 吸收、转移了剩余劳动力;4) 缓解了工农之间的矛盾, 密切了工农关系, 维护了社会稳定;5) 增加了旅游娱乐休养场所, 促进了城乡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4.3 生态效益

矿区土地复垦可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提高矿区生活质量。表现在:1) 种植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对保持空气清洁和净化大气污染物具有独特作用, 这种作用包括抑尘滞尘、吸收有毒气体、释放有益健康的空气负离子和杀菌剂等;2) 扩大绿化面积, 美化环境, 减少噪音, 甚至起到防风固沙, 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3) 植物蒸腾可保持空气的湿度, 林木可以调节温度, 从而改善局部小气候;4) 通过土地复垦, 使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改善, 促进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融洽与协调。

5 结论

保护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国际声誉息息相关, 做好土地复垦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复垦问题是一个技术复杂的综合问题, 它与生态、土壤、肥料、作物栽培、林业、农田水利、环境保护、毒理、农艺、地理等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由于我国的土地复垦工作开展较晚且因国情所限, 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复垦技术、复垦规模、复垦水平、技术队伍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复垦政策和复垦法规也还未健全, 复垦资金、渠道还没有真正打通, 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呼吁国家、政府和社会都要加强对复垦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促进我国矿山复垦工作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文章综述了矿区土地复垦的原则、复垦规划及设计, 论述复垦过程中有关土壤重构及土壤改良熟化的相关事宜及矿区土地复垦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旨在促进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及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矿区,土地复垦,土壤改良

参考文献

[1]李娟, 赵竞英, 陈伟强.矿区废弃地复垦与生态环境重建.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2]张文敏, 马彦卿, 李小平等.平果铝土矿复垦技术研究.冶金矿山设计与建设, 2002.

[3]张国良.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金属矿山, 1997.

肉牛生态养殖效益分析 篇9

1 冬暖式牛舍建设

在试行项目区,按试行项目要求选择好项目农户,并按每户饲养2~3头肉牛,建设25 m2冬暖式牛舍,配套3.75 m2卫生间,暖棚建筑面积为5 m×5 m。棚内牛槽宽度为600 mm,走道1 200 mm。半开放暖棚圈舍设天窗、地窗;采用石棉瓦屋顶或塑钢瓦屋面;采用人工清粪,人工喂料。

2 沼气池建设

根据2头牛的粪便发酵产生的沼气可满足3~5口人的农户家庭使用,清水县沼气池建设规格统一为10 m3,按照椭球形水压式沼气池建设。

3 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养牛:在冬暖棚饲喂的犊牛,因圈舍内的温度高,患病率低,成活率高,效益增幅明显。可节约开支100元,增加纯收入600元。

沼气:沼气的使用替代了农户生活燃料,尤其是煤的使用,节能效益明显。

种植:种植粮食以小麦计算,每666.67 m2增产30.6 kg,增值55.08元,沼渣每666.67 m2节肥118元,年总增收效益2 244.68元。

2)社会效益。肉牛生态养殖及循环经济模式,解决了越冬时因圈舍温度低,导致饲料利用率低、生长缓慢,在冬春季节发病率高、死亡等问题,有效地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牛的粪便制作沼气,为农村能源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而且还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更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来源。以“肉牛养殖→牛粪→沼气→沼渣(沼液)→农作物→农作物秸秆→肉牛养殖”为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模式,为农牧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技术平台,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生态效益。该模式的实施改善了项目村的整体村貌,减少了水、大气等污染,解决了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的浪费现象,且沼肥还田是优质的有机肥,培肥了地力,减少了施肥的有害残留,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

4 小结

该循环模式既解决了清水县肉牛冬乏春瘦、患病率高、饲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又能使牛的粪便变废为宝生产沼气,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开辟了新的能源。沼渣(沼液)作为无污染有机肥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还培肥了地力,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发展有机食品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种植、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值得推广。

摘要:甘肃省清水县推出了“半开放型暖棚牛舍+沼气池+厕所”的新型牛舍建造模式,提出了“肉牛养殖+沼气能源+种植”的生态养殖方式,形成以肉牛养殖为基础,以沼气生产为中介,与种植业相连接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链。该模式在有效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基础上,还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对清水县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生态环境效益 篇10

虽然部分国际知名企业已建立了生态效益指标测度系统, 然而生态效益指标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工具, 其实际应用仍处在探索阶段。有鉴于此, 本研究试图回答下列基本问题:企业生态效益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国际间企业是如何建立生态效益指标系统?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系统应考虑哪些因素?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系统会面临怎样的问题和挑战?

一、文献探讨

(一) 企业绩效评估与环境绩效评估关系

企业绩效的内涵丰富, 涉及产品、流程、顾客服务及市场开发等多个层面。一方面, 传统的绩效评估往往沿用短期的财务指标, 例如投资报酬率、销售增长率、资产报酬率等, 未能反映出企业生态效益和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陈静 (2007) 指出企业绩效的指标, 不能仅通过财务绩效呈现, 包括质量、顾客满意度、创新、市场占有率、环境管理等在内的非财务性指标, 可能比财务利润更能反映出公司的状况和成长前景。另一方面, 传统的财务报告中有关环保方面的事项通常未被考虑, 为了更有效地将环境绩效的内容融入财务会计中, 亟需将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与环境损失等纳入现行的会计核算系统。黄正忠 (2009) 指出, 有必要通过财务项目表示环境绩效, 此观念已被应用于量化环境与资源的成本, 以及因环境绩效的改善而节省的其他支出成本。例如, 环境绩效指标至少可以涵盖如下内容: (1) 资源投入指标, 包括原料的稀缺性、可再生性, 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和水资源消耗量; (2) 污染物排放指标, 包括“三废”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噪音污染程度等; (3) 环境投资指标, 包括环境研究与开发费用、购置治污设备、资助社会环保活动经费; (4) 环境管理成果指标, 包括排污达标率、环境事故发生率、社区居民满意度、投诉案件数等。

相关研究也表明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例如Jaggi (2003) 研究指出若污染防治设备的投资是为了短期应急, 以避免因违反环保法规而受罚, 将使环保绩效与经营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反之若为企业长远着想, 则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还可提高生产力, 将使环保绩效与经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在环保与社会公益事业上表现优秀的企业, 投资报酬率均高于市场平均值。道琼斯与可持续资产管理公司 (SAM) 于2000年9月率先推出道琼斯可持续性群组指数 (DJSGI) , 相关数据分析表明, 该指数较传统指数高出5.5%, 但风险仅增加1%。营运研究与管科学研究中心于2010年针对89家美国大型跨国企业开展调查, 发现公司所采用的环保标准越高, 其在股票市场的总市值越高, 并指出发展中国家以较低的环保标准来吸引外资, 结果只会导致更差的环境质量和引进更不具竞争力的企业。

(二) 可持续发展指标

Elkington (1998) 首次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 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 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于能够维持和延续世世代代的福祉, 重点关注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层面, 只有三者有机紧密结合才能增进人类的福祉。在可持续性测度的概念模型中, 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的重叠部分能够代表社会环境;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重叠部分能够代表生态效益;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重叠部分能够代表社会经济, 三者重叠部分代表可持续性的测度。温素彬 (2010) 建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重绩效“互惠共生”的企业绩效体系, 认为企业应该从单一的经济绩效向经济绩效、生态绩效、社会绩效三重绩效转变。其中经济绩效重点考察企业在经济方面的贡献, 反映企业创造的经济财富;生态绩效反映企业与自然的关系, 主要考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贡献;社会绩效反映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主要考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 最终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三者的持续均衡发展。

(三) 生态效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

生态效益分析评价系统通常从环境或可持续发展视角, 收集企业内部管理目标的绩效信息。有学者从经济视角出发, 论证了确立生态效益的可行性, 证实施行生态效益可达到经济效率与生态环境效率的最优化。也有学者将运筹学中的对偶性方法加以推广, 论证了企业在追求生态环境效率的同时, 可为企业带来最佳的经营绩效, 这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企业经营理念。

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高峰会议后, 发达国家众多知名企业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不仅使得国际贸易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日益增加, 企业经营绩效与环境绩效间的关系也成为重要议题。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协会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涵盖经济成长、生态平衡及社会进步三个维度, 事实上, 一切行为都会影响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 (见下页图1)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 企业实施生态效益, 可以获得所谓的企业“三重盈余”, 即实现企业盈利、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者相统一, 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相统一。

二、生态效益及其指标测度

(一) 生态效益的内涵

生态效益 (Eco-efficiency) 就其字面意思而言, Eco表示从生态 (Ecological) 与经济 (Economic) 两个视角去思考环境问题, 而Efficiency指在两者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改善经济与环境绩效评估的概念, 在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 能兼顾减少资源的使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效益期望企业能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 也能兼顾生态体系的平衡。基于“以少产多”及资源生产力的理念,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7年将生态效益定义为符合人类需求而使用生态资源的效率, 即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其中产出是指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价值, 投入是指公司对环境的压力总和。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认为生态效益是一种开放的观念, 基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的视角, 将生态效益定义为生态效益的达成, 一方面需要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与此同时, 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降低其对自然资源的耗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上述定义中的生态效益至少涵盖7个基本要素, 可分为关注资源生产力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的运营、设计、生产及市场活动两大类。前者包括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原料强度、减少商品和服务的能源强度、减少有毒物质的扩散3个要素。后者包括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使可更新的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延长产品的耐久性、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服务强度4个要素。这些要素中, 原料强度指生产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使用的原料数量, 能源强度指生产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消耗的能源数量, 服务强度意指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能提供的服务效能。每个要素均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 其目标是减少物质与能源的使用进而降低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二) 生态效益的测度

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 生态效益的目标既包括最大化产品附加价值或获利能力, 又包括减少资源使用和对环境影响。为了达到量化生态效益的目标,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结合国际上众多跨国集团代表和专家学者, 共同开发了一套生态效益指标体系, 可同时结合环境和经营信息以量化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测度基于投入与产出指标而定, 基本表达式为:

生态效益=影响环境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

上式的分子可表示为产能、产量、总营业收入、利润等形式。分母可表示为总耗能、总原材料消耗量、总耗水量或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等。这个公式可用于计算各种不同的生态效益指标值, 各个公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适当的信息作为分子或分母, 例如每单位耗水量的产品生产数量、营业收入、利润;单位耗能的产品数量、营业收入、利润等。

在上述生态效益基本计算公式的基础上, 该理事会还定义了生态效益的核心和辅助性指标, 但为了满足企业多样性的需求, 现已形成了一般适用性和企业特定性指标。其中, 一般适用性指标与全球环境或企业的价值有关, 其测度方法已被普遍接受, 适用于所有企业。而企业特定性指标指因企业或行业的差异而由企业自主定义的指标。值得注意的是, 就指标重要性而言, 企业特定指标并非低于一般适用性指标, 只是其判断的依据在于企业自身, 并且在接受度上仍然存在差异。

(三) 国际企业使用生态效益指标情况的比较分析

本文通过多家国际企业的实际案例分析, 对该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生态效益指标全球试行计划遴选出16家公司, 涵盖了化学产品制造业、电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消费品、药品、运载、物流零售业、电力、半导体业、矿业等10个产业。本文分别对各公司所采用的指标进行统计 (见表1) 。结果表明, 各企业在一般适用指标的使用上大多具有一致的标准, 因此可以认为各企业对于一般的环境问题及财务信息披露部分基本达成共识。

就财务方面而言, 近2/3的企业使用净销售收入作为企业财务面的指标, 另外超过3/4的企业使用产品数量作为一般适用性的财务指标, 同时使用净销售收入和产品数量的企业占2/3, 在财务方面只使用一项指标的占1/3。就环境方面而言, 在所使用的一般适用指标中, 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能源耗用, 其次是水资源耗用和温室效应气体排放, 随着国际上日益关注的臭氧层破坏问题, 已有1/3的企业采用臭氧破坏物质排放的指标来反映此类环境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 可大致反映出生态效益指标中一般适用性指标的实际使用情况, 企业在环境面的信息提供较财务面更加完整, 可能是由于提供环境面的信息往往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 或更不易于泄露商业机密。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生态效益指标系统是一个新兴的管理工具, 尚未被企业界广泛使用, 企业正式施行的案例数较少, 因此, 考虑到本研究仅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试行的企业案例为主, 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尚有待检验。

然而, 单独使用上述指标并不能代表某企业的生态效益, 一般均需再辅以适当的企业特定指标以及相关的生态效益比率, 才能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态效益绩效。因此每家公司都必须先进行自我评估, 在决定一般适用指标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选择对管理层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均有益的企业特定指标。

三、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的过程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 企业生态效益指标系统的导入

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体系这一管理工具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导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下列因素。第一, 必须将宏观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与微观企业活动相联系, 将企业可能面临的环境问题逐一列出。可以从国际会议或协议所讨论的议题入手设计一般指标, 例如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须符合下一代的福祉和需求、蒙特利尔公约破坏臭氧的物质、京都议定书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巴塞尔公约控制有毒性废弃物处理和流通动向、德班会议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等。第二, 对于如何测度企业某一具体环境问题的状况, 可以采取将需要计算的环境项目列表, 或将这些环境因素项目制成表格, 再转换为适合的环境指标单位。第三, 生态效益指标体系能为企业提供以下信息: (1) 可成为企业评估绩效的重要一环, 帮助管理者制定目标, 提出改善方案等, 同时也是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 (2) 通过标杆学习与比较, 能够改善行动的重要顺序, 同时可以为企业在提升获利能力与环保绩效等方面提供辅助决策支持。第四, 生态绩效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一定要以公司确立的基准数据为主, 并确保每年所选信息的一致性与可比性。

基于生态效益值的企业环境治理策略的SWOT分析如下: (1) 优势方面, 相对于基准年, 当生态效益值有所上升或逐年上升, 表明企业的财务或环境绩效极佳, 对环境的影响小, 资源生产力有效。 (2) 机会方面, 当生态效益值与基准年和前一年相当, 表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此时企业可通过工艺或产品创新来提升生态效益值。 (3) 劣势方面, 相对于基准年, 当生态效益值逐年下降, 表明企业应积极着手进行减废治污工作, 或开发新的销售市场以增加获利。 (4) 威胁方面, 当生态效益值比基准年和前一年有所下降, 表明企业需要进一步关注环境资源的使用状况与市场获利的情形。

(二) 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系统面临的障碍及问题分析

第一, 企业内部的协调, 各部门的参与程度, 公司基准数据库的建立, 环境数据的管理以及数据的正确性, 均是成功实施生态效益指标体系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然而, 由于存在上层承诺不足, 数据管理不健全以及沟通不畅等问题, 整合上述因素难度较大。第二, 虽然生态效益已涉及企业在环境方面的表现, 但由于环境绩效存在较长的滞后效应, 因此难于在短期内展示出企业改善的程度与方式。例如公司的减废成效、替代能源的使用效果等。第三, 财务类指标的选用较为统一, 可以沿用会计部门的基准数据, 但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及环境绩效指标的理解尚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在环境类指标的选用方面, 要视公司的具体状况而定。

四、结论

本研究在明确生态效益及其测度指标本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总结国际知名企业生态效益指标的使用情况, 表明大多数企业均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标准为基础, 在生态效益的一般适用性指标选择方面基本达成共识, 在财务方面选用净销售收入、产品数量等指标, 在环境方面选用能源耗用、水资源耗用、原料消耗、温室效应气体排放、臭氧破坏物质排放等指标。而企业的特定指标则需根据其特定情况而定, 这意味着企业在选用此类指标时, 应以切合企业特定的使用目标为重点。此外, 已有部分企业在年度的环境报告书中披露了生态绩效的情况, 表明企业生态绩效评估系统已成为企业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在后续研究中, 可以搜集更多企业更长时间维度的信息, 并与企业生态绩效评估系统进行有机整合, 从而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支持。X

摘要:生态效益立足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污染的低排放,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本文在明晰生态效益本质内涵的基础上, 建立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有机融合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 系统总结全球16家企业生态效益指标的试行情况, 深入剖析企业导入该指标体系的过程及可能遇到的障碍, 从而为其他企业提供经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生态效益的趋势分析, 管理层可以判定企业所处的状态, 了解企业内部环境及经营绩效, 进而可以成为企业环境报告书中展现绩效水平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生态效益,绩效评估,企业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静, 林逢春, 杨凯.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动态评估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 2007, (5) .

[2] .温素彬.企业三重绩效的层次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角[J].会计研究, 2010, (12) .

[3] .Elkington J.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J].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 1998, (1) :37-51.

加快生态建设 发展效益农业 篇11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一是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注重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培植好效益型农业增长点。稳定粮食作物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抓好205万亩具有白城特色的特色农作物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棚膜经济。重点发展大棚香瓜、葡萄、草莓、雪寒韭菜等棚膜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每年新建和改造棚膜面积7000亩。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立足非均衡、差异化、错位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强”,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產业、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围绕水稻、绿豆、葵花、蓖麻、辣椒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步伐,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500万亩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立足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一是坚决打好三年再造百万林活动决战。二是加快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完成整修渠道114公里,桥涵闸建筑物60座,新连通泡塘13个。全力做好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是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进程。积极争取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争取将白城市纳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进示范区。采取草原禁牧、草场改良、人工种草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全力促进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实现草原综合治理30万亩。四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将保护性耕作与滴灌等抗旱保墒增产技术相结合,用秸秆代替塑料薄膜覆盖地表,减少塑料薄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的目的。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力争达到160万亩。

以加强质量监管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构建严格的全程可追溯监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标准化,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控,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建成以市、县检测中心为骨干,以基地、企业、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经营,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白城特色产业,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创建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三是实施品牌化经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即“三品一标”)认证,不断扩大“三品一标”产品生产规模。每年新认证“三品”25个以上。

以构建服务平台为重点,推进智慧型农业发展

临安官塘湿地生态效益评价 篇12

湿地是水陆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被喻为“地球之肾”[1]。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经济的发展,脆弱的湿地生态环境不断地遭到破坏[2]。本文以临安沼溪流域的官塘湿地为案例,对湿地生态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及评价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全面评价官塘湿地生态效益,理顺城市湿地生态功能之间的关系,提高湿地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水平,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2 湿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益不同,其评估技术与方法也不一样[3]。湿地生态效益指标很多,本文以生态效益指标选择的可比性、代表性和可获得性为原则,构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6个指标(图1)。

3 湿地生态效益计算

3.1 湿地生态效益各指标价值评估

3.1.1 水质净化(A1)

城市湿地的降解污染功能的价值评估采用美国经济生态学家Robert Costanza的研究成果,即用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上的湿地服务功能价值来推算,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净化功能与价值。Robert Costanza估算了全球23种生态系统类型的10种服务功能价值,包括大气调节、干扰调节、水分调节、水资源供给、废物处理、避难所、生物生产、原材料、娱乐和文化[4]。其中,单位面积湿地的降解污染价值为40457元/(hm2·年)[5]。

3.1.2 涵养水源(A2)

城市湿地的涵养水源价值计算采用影子工程法,即总蓄水量与单位蓄水量的库容成本之乘积。

3.1.3 均化洪水(A3)

城市湿地的均化洪水功能的价值可用影子工程法来估算。用存储相应体积的洪水所需的工程造价来求该功能价值,即全国水库建设投资测算淹没建设1m3库容需每年投入成本0.67元,则均化洪水功能的价值估算公式为:Q=V×t,式中:Q代表均化洪水功能的价值;V代表湿地调蓄洪水量;t代表单位库容成本。

3.1.4 固定CO2和释放O2(A4)

大气组分的调节功能主要是植被通过吸收CO2,释放O2,以实现对大气组分的调节。此外,还要考虑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CH4的单分子增温潜势是CO2的20倍,是地球上仅次于CO2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因此在研究湿地的大气组分调节功能时不仅要考虑到CO2的排放和吸收,CH4的排放也必须考虑。这就要求既要对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的正面影响做出估算,还要考虑存在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瑞典碳税率150$/t(C)(Wibe,1990),折合人民币1242元/t。首先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求出生产1g干物质吸收的CO2量和释放O2量。然后,根据湿地单位面积植物每年净生产量,得到植被每年固定CO2和释放O2的总量,将每年固定CO2的总量与碳税率替代标准相乘,得到固定CO2的总价值,再将每年释放O2的总量与中国目前工业氧的成本0.4元/kg相乘得研究区湿地释放O2的总价值。

Costnaaz在对全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估算时,根据OECD中Peacre等人在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中提出的CH4的散放值[5],来对它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采用0.11美元·kg-1。

3.1.5 生物栖息地(A5)

生物栖息地价值的量化在世界上仍是一个难题,迄今没有准确的评估方法,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有替代法、条件价值法、费用效益分析法、生态价值法以及Costanza成果参数法。其中生态价值法和Costanza成果参数法用得最多,在统计数据资料不全的情况下一般采用Costanza成果参数法[5],它是生物栖息地价值进行量化的最简单的方法。

3.1.6 水土保持(A6)

湿地土壤流失会带走大量的营养物质,湿地保护土壤的价值可以用湿地减少土壤肥力流失的价值来代替。

用替代法计算湿地减少土壤肥力流失的价值来估算保护土壤的价值。根据崔丽娟(2004)研究,湿地减少土壤肥力流失的价值=流失的土壤重量×单位质量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氮、磷、钾化肥平均价格。式中流失的土壤重量等于每年可能废弃的土地×土壤厚度×土壤层容重,即土壤侵蚀总量×土壤层容重。

3.2 湿地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城市湿地生态效益综合评价B=水质净化(A1)+涵养水源(A2)+均化洪水(A3)+固定CO2和释放O2(A4)+生物栖息地(A5)+水土保持(A6)。

4 临安官塘湿地生态效益分析

临安官塘湿地于2006年开始改建,面积为32000m2,属于临安沼溪流域,位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内。利用本课题湿地改建的机会和研究成果,为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对象,并对该湿地进行规划设计、施工与后期跟踪。在湿地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和在校园中的地位,以城市湿地的要求进行改建,重视湿地植物群落营建和植物景观营造,梳理原有湿地植被,重视群落的多层性和生物多样性,注重湿地周边植物景观营造,以速生树种优先营造区域环境。在此基础上,对湿地的滨水、岸边、水面和水底进行保护性改建,清除湿地内的杂草,结合城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要求,依据群落学原理,设置多种湿地植物群落,如水上森林(中山杉、池杉、南川柳等)、滨水多层湿地植物群落(上层有杨树、乌桕、水杉、白玉兰、垂柳、中山杉、池杉、南川柳、女贞、无患子、合欢等,中层有椤木石楠、紫薇、红枫、紫叶李、樱花、桂花等,下层以水生植物为主,如水生美人蕉、花叶芦竹、再力花、香蒲、水毛花、千屈菜、黄菖蒲、菖蒲、水葱、花叶水葱等挺水植物,睡莲、芡实、王莲、萍蓬草、黄花水龙等浮叶植物,绿萍、槐叶萍、满江红等漂浮植物以及苦草、金鱼藻、黑藻、菹草等沉水植物)。在诠释城市湿地生态效益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对官塘湿地生态效益价值进行评估,估算方法如表1。

4.1 水质净化(A1)

Robert Costanza估算了单位面积湿地的降解污染价值为40457元/(hm2·年),官塘湿地水质净化价值为40457元/(hm2·年)×2.33. hm2=94306.75元/年。

4.2 涵养水源(A2)

城市湿地的涵养水源价值计算采用影子工程法,即总蓄水量与单位蓄水量的库容成本之乘积。根据调查资料,官塘湿地年涵水达到16000t,运用影子工程法,估算官塘湿地的价值为:16000t/年×0.7元=11200元/年。

4.3 均化洪水(A3)

均化洪水功能的价值可用影子工程法来估算,即全国水库建设投资测算淹没建设1m3库容需每年投入成本0.67元。官塘湿地水深平均按照1m计算,根据调查资料,官塘湿地蓄水量为19000 m3×0.67元· m3/年=12730元/年。

4.4 固定CO2和释放O2(A4)

采用影子价格法和影子工程法估算调节大气组分功能的价值,即根据光合作用原理,每公顷树木年吸收二氧化碳48t,放出氧气36t,通过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16t,吸收氧气24t,两相抵消,净吸收二氧化碳16t,放出氧气12t。官塘湿地建设林地面积1.33 hm2,释放氧气量为1.33 hm2×12t/( hm2/年)=16 t/年,释放氧气的价值=绿地释放氧气量×工业制氧成本=0.4元/kg×16000=6400元/年。

4.5 生物栖息地(A5)

官塘湿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栖息地,采用成果参照法,来估算官塘湿地生物多样性价值,根据Constanza等人的研究结果,湿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的年生态效益是304美元·mh-2,折合人民币2453元·mh-2,结合官塘湿地2.33·mh-2,此官塘湿地生物栖息地价值5715.49元/年。

4.6 水土保持(A6)

湿地土壤流失会带走大量的营养物质,湿地保护土壤的价值可以用湿地减少土壤肥力流失的价值来代替。采用机会成本法进行计算,官塘湿地年土壤养分保持为117.86t,年间接产生价值为8932.74元/年。

官塘湿地产生生态效益=水质净化(A1)+涵养水源(A2)+均化洪水(A3)+固定CO2和释放O2(A4)+生物栖息地(A5)+水土保持(A6),合计为13.93万元/年。

5 结语

(1)城市湿地具有水质净化、涵养水源、均化洪水、固定CO2和释放O2、生物栖息地和水土保持6个生态功能,文中构建了城市湿地效益评价体系的6个指标,分别为水质净化(A1)、涵养水源(A2)、均化洪水(A3)、固定CO2和释放O2(A4)、生物栖息地(A5)和水土保持(A6)6个评价指标。

(2)提出了6个评价临安官塘湿地生态效益指标的方法,并且提出临安官塘湿地生态效益综合评价B=水质净化(A1)+涵养水源(A2)+均化洪水(A3)+固定CO2和释放O2(A4)+生物栖息地(A5)+水土保持(A6)。

(3)通过6个湿地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和公式,估算出临安官塘湿地水质净化价值为94306.75元/年,涵养水源价值为11200元/年,均化洪水价值为12730元/年,固定CO2和释放O2价值为6400元/年,生物栖息地价值为5715.49元/年,水土保持价值为8932.74元/年,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3.93万元/年。

(4)通过对临安官塘湿地生态效益的评估,为城市湿地植物群落的构建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使人类科学利用湿地,走与湿地和谐共处的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2):111~120.

[2]谢高地,肖玉,鲁春霞.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局限和基本范式[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2):191~199.

[3]李海丽,赵善伦.白云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0(4):51~53.

[4]刘敏超,李迪强,栾晓峰,等.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14(1):40~43.

上一篇:立意构思下一篇:贸易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