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竞争优势

2024-10-12

贸易竞争优势(精选12篇)

贸易竞争优势 篇1

摘要:一个国家的出口额理论上讲取决于出口国家的出口供给能力和进口国的进口需求能力, 在借用Redding和Venables (2004) 的框架下, 将中国对日本的稀土国际贸易分解为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需求能力, 并且分析这两个因素对中日稀土贸易的影响变动, 发现相对于外部需求能力而言, 中国稀土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市场占有率, 是因为中国的内部供给能力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稀土贸易,出口供给能力,进口需求能力,中日

引言

中国世界稀土产业上游的绝对优势却没能给中国带来相应的贸易利益, 相反中国在稀土的贸易领域受到发达国家的联合限制。中国的稀土资源总数量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前占到世界一半以上到目前仅仅占到23%, 稀土这样重要且越来越稀缺的资源的战略流失, 使得国家对于稀土资源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通过对稀土行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 不论是产业内部企业无序竞争, 还是稀土的过度开采导致的资源流失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 抑或是长期以来对稀土产业政策的不足, 再有就是稀土国际贸易政策的问题。

本文将基于Redding和Venables (2004) 的框架, 着重分析中国对日本的稀土国际贸易的出口供给能力和进口需求能力。日本是中国最大的稀土贸易伙伴, 从2003年以来一直占到了中国稀土对外出口的80%以上, 因此侧重对日本的稀土贸易优势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的稀土出口贸易

截至2011年, 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已经出口到49个国家和地区。

1979—2008年中国稀土出口总量和出口创汇情况。中国稀土出口一直处于增长趋势, 并在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点, 为57400吨。2007年和2008年出口总量有所下降。2009年中国出口稀土总量为3.61万吨, 比上一年增长16.67%, 出口金额31 000美元, 比上年下降34.92%。特别地 (见图1) , 中国对日本的稀土出口额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远远领先其他主要稀土进口国家。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信息网。

二、空间分解模型的理论框架

对于一个国家的一个产业来说, 要去探究衡量这个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产业竞争力以及具体的相关优势, 比较约定俗成的办法便是用显示性比较指数 (RCA) 、国际市场占有率 (IMS) 、贸易竞争指数 (TC) 。显示性比较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 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比较具说服力的指标, 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 (产品组) 相对出口的表现;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可反映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 比例提高说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它是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 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他国同种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本文在借鉴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 借用Redding和Venables (2004) 在利用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需求能力在分析101个国家时的理论基础, 同样地从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需求能力来立体地分析过去十年来中国稀土国际贸易的优势, 这是一个新的角度来衡量中国稀土的国际贸易。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 经济地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一个国家的出口情况, 一个国家的区位和一个国家与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之间的距离, 换句话说就是该国在多大程度上与世界需求市场相关联, 都会影响到该国的出口情况。另外一个影响一国的出口情况的就是该国本身的经济实力, 也就是说该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世界市场需求。只有深刻分析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才能比较全面地解释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及其相关产业优势情况。

首先建立模型:假设世界上有i=1, 2, …, K个国家, 各国的制造业部门生产差异化的产品, 也就说存在产业内贸易, 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函数的形式是替代弹性不变的效用函数:

在 (1) 中, σ表示差异化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 表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Ni表示国家i生产的产品种类;Xij表示j国消费的一系列产品中单个产品种类的消费量, 并假定各国对每类产品的消费量都一样。各国的价格指数Gi由在i国生产在j国销售的各类产品价格Pij整合而成, 可以表示为:

同时我们假设J国对差异化产品的总支出是一定的, 那么根据谢泼特引理, j国对某类产品的消费量为: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需求的价格弹性σ, EjGj (σ-1) 决定了国家J需求曲线的位置, 在这个基础之上, 假设所有国家i类产品的出厂价格一样, 考虑冰山成本的运输形式, 有产品从i国到j国的价格则是Pij=PitiTijtj, 也就是说, 每从i国运输一单位的产品到j国, 由于采用冰山成本的计算方式, 那么就要在i国输出Tij (Tij>1) 单位的产品。其中, ti和tj分别代表i国和j国在国内的运输成本, Tij表示从I国到J国的跨境运输成本。这样, 我们就可以表示出i国出口到j国的出口总额:

整理上面的式子我们可以得到:

从 (5) 式的右边我们便有了外部需求能力和内部供给能力的基础, 右边的第一项为i国生产的产品数, 本国产品价格以及国内运输成本的函数,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该国的内部供给能力 (supply capacity) , 用SCi来表示;中间的一项则衡量了国际贸易的跨境运输成本, 第三项为输入国的价格指数, 收入还有输入国的国内运输成本, 衡量了输入国的需求能力 (market capacity) , 用Mj来表示,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进口国的总支出 (表现为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越大, 进口国内同类产品价格越高, 进口国国内运输成本越低, 出口国面对的市场容量越大, 出口潜力和出口的竞争优势也越大。

在这个基础之上, 一个国家的对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出口额则可以表示为:

在 (6) 中, 我们将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外部市场需求也就是外部需求潜力定义为 (foreign market potential FMP) 定义为:

将 (7) 代入 (5) 则得到:

这样, 我们就将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表示成了该国的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需求潜力的关系式了, 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将同时受到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需求能力的正相关影响。对 (8) 的对数形式进行全微分, 则我们可以得到:

继续我们可以得到:

(10) 中的带“"”的变量表示变化率, 这样我们就能将一国的出口总额分解成内部供给贡献率和外部需求贡献率。

在得到这样的基本理论框架之后, 我们尝试用中国对世界主要国家日本、美国、德国、印度以及中国的香港近十年出口数据来衡量对于中国的稀土出口的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需求能力的贡献率。为了便于计量, 我们首先需要引入引力模型来对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需求能力进行进一步的量化考察, 而后构造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需求能力相对应的衡量指标, 由第一步得到的参数构建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需求能力的时间序列指标, 这个指标就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十年以来对世界主要稀土出口国家的内部供给和外部需求的贡献率, 进而考察这两个因素对中国稀土出口的影响程度。

这里我们仍然应用RV (2004) 的方法, 引入下面的引力模型:

等式的左边, 也就是被解释变量是一个国家i对国家j的出口额的对数形式, δ2bordij是反映两国是否接壤的虚拟变量, Partnerj和Countryi分别控制进口国的市场容量和出口国的供给能力。下一章的实证研究我们将会用 (11) 式估计出来的参数得到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需求能力的时间序列, 这里先阐述实证研究理论的依据, 国家供给能力:

国家i的外部市场潜力则可以表示为:

三、中国对日本稀土竞争优势分解的实证研究

在上一部分论述的理论基础上, 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实证量化研究, 在 (11) 式中, Xij可以用中国对贸易对象国家的稀土出口总额来表示, Partnerj是衡量贸易对象国家需求能力, 可以用贸易对象国家衡量经济容量和总量的GDP来表示, Countryi则是代表中国的出口供给能力的变量, 可以用中国的经济总量来表示;lndisij是重力模型中比较经典的变量, 也就是贸易双方的距离, 这个可以沿用经典的重力模型中两国首都的距离来衡量, bordij是衡量贸易两国书否接壤的虚拟变量。这样, 我们在获得了2003—2011年的以上数据之后就可以根据第三部分理论后对中国与贸易对象国的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需求能力对中国的稀土出口的影响做实证测算。

我们把 (11) 按照对日本的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改: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信息网, 世界银行数据库。

导入表1的数据, 并且结合 (10) 根据全微分的基本原理可以得到2003—2011年中国对日本的稀土贸易中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需求能力中对中国对日本稀土出口的总额影响 (如图2所示) :

在得到分别对出口的影响后, 我们可以得到下页图3, 也就是内部供给能力单独和外部需求能力作比较时在影响中国对日稀土出口的比例 (见下页图3) 。

由下页图3的图标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 (1) 在2003—2011年之间, 中国对日本的稀土出口贸易额总体上是呈一个快速增加的状态, 但是我们测算出来的结果是外部需求对中日稀土出口额处于一个负面的状态, 这部分原因是因为日本在二战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 在测算期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总量处于世界第二位而且增长缓慢, 甚至在世界经济危机 (2008—2010) 的时间里近乎零增长, 所以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外部需求会对稀土出口额出现负面的影响; (2) 我们测算的结果只是一个变动率的影响, 并没有直观的负面作用; (3) 我们的内部供给能力对稀土出口的影响始终是积极正面的, 在测算期内中国的每年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每年10%左右, 这与中国对日本的稀土出口额的增长有着正相关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主要的内部供给能力也在于在测算期内国内稀土企业不断增加稀土开采量, 增加企业竞争力, 保持稀土研究创新增加附加值等要素有一定的关系; (4) 我们注意到在世界经济危机 (2008—2010) 的时期外部需求和内部供给对中国对日本的稀土出口额产生的影响相对其他时期要小得多, 原因是在稀土需求整体向上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减慢, 日本经济将近零增长的时候对这样的总趋势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即使2009年中对日本稀土出口额大幅下降。

小结

在中国稀土的国际贸易虽然在市场占有率在世纪市场上的绝对优势的光环下, 创新性地利用空间分解模型比较分析了中国对日本中国稀土贸易的国家, 发现相对于外部需求能力而言, 中国稀土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市场占有率, 是因为中国的内部供给能力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这不仅体现在中国的稀土储量以及开采量、技术进步、国内相关产业的进步等因素,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国外的需求没有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Bidarkota.P, Crucinim.J.Commodity prices and the terms of trad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 2000, 8:647-666.

[2]Yan J, Xiong J.China’s Rare Earth industry:Past, present and future.Rare Earths’98, Materials Science Forum.1999.

[3]Kosynkin Vd, Moiseev Sd, Peterson Ch.et al.Rare-earths Industry of Today in the Common 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1993 (Vol.1-2) .P118-120.

[4]Strategic Resources Workshop Report, “Strategies towards securing a stable supply of non-ferrous metal resources”, (2006) .

[5]Rubinstein A.Perfect Equilibrium in a Bargaining Model[J].Econometric, 1982 (50) :97-109.

[6]Redding S., A.Venables.EconomicGe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1) :53-82.

[7]陈占恒.中国稀土产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概览[J].四川稀土, 2010, (3) .

[8]苏文清.中国稀土产业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9]刘衍, 马明.中国稀土定价权夺回的措施及其影响分析[J].中国市场, 2011, (6) .

[10]周婧.争夺稀土定价权问题探讨[J].新西部, 2009, (1) :23-24.

[11]黄健.浅析日本稀土战略[J].新材料产业, 2010, (6) .

贸易竞争优势 篇2

【关键词】品牌;品牌竞争力;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

1、品牌的概念

品牌一词的英文“brand”,原意为“烧灼、烙印”,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区别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所谓品牌,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

2、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1)竞争的比较性。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场能力的比较,还可以是人力资本、管理和经营,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在比较中,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获取。

(3)动态性。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竟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

(4)过程性。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都会影响

3、品牌意识不强,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还较弱,企业商标保护意识薄弱。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

4、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问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所以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增长趋势,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得到一定控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的产生:

(1)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品牌竞争力不足共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与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称号不相和谐的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

(2)品牌价值较低,附加值差距较大总体说来,中国品牌显然较多,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在这类消费品市场中,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这类消费品市场,而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另外我国外贸品牌的突出弱点就是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附加价值指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和许多知名企业视名牌商标为国宝,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名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谈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5、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1)营造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宏观管理主体,它在促进企业品牌发展中的作用是间接地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并非在政策上保护中国品牌,而是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在微观上促进企业品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2)面向国际,制定品牌竞争战略。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制定品牌竞争战略是中国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端正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整合管理能力。品牌必须保持与消费者的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包含了以喜欢为内容的情感关系和以某种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关系。品牌整合管理的目的就是打造消费者对品牌的某种信念和在此基础上的对品牌的忠诚。

(4)重视核心技术,保障技术的持续创新。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鉴于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的现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未来的5—还应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战略,实现从“引进—利用—再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输出”的战略转折。

6、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世界市场竞争的焦点已转向了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国际化和名牌化的竞争。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因此,我们要占领国际市场,从政府到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出口中品牌的建设,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提供保障,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袁辉:品牌营销——对外贸易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11月(下旬刊)总第522期

[2]丁建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第11期

[3]李世辉: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20第1期

[4]年小山:品牌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贸易竞争优势 篇3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步实现了出口去向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向以发达国家为主,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制成品的比重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表明我国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从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出口总额在近20年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加入WTO之后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从1978年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9691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近20%。从出口商品结构上来看,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980年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仅45.9%,2005达到93.6‰从出口去向来看,我国出口发达国家的比例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在逐年下降。2006年与我国发展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8个,美国和加拿大、日本、欧盟是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与我国的贸易总额在上升。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在逐年增加,从1999年占出口总额的16.7%到2003年的27.1%。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

上述变化标志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无论在产品质量和规模上,都随着贸易成果的扩大而增强。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比较优势不具备持续性。我国能否保持外贸的持续快速发展仍然是一个焦点问题。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所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主导,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来参与竞争。这正是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贫困化增长”困境的重要原因。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主要有: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密集型产品和粗加工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贸易额增大的背后隐藏着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行业内部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

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品面对着日益缩小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纯粹依靠比较优势已经不能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使我国对外贸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这样的现状下就需要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是: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要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竞争优势理论建立在规模经济、市场不完全竞争、技术进步等基础上,更强调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改变现状。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并使企业具有适合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在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外贸竞争优势的来源不是彻底的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去追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是运用科技力量和不断的创新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含量,选择性的扶持和发展先导性高科技战略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先导性高科技产业既可以为现有的传统产业融入新技术和设备,还是未来世界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通过与跨国企业合作或竞争,成为其价值链的一环,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结论

贸易竞争优势 篇4

(一) 地理、自然等要素条件。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 国土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战略资源丰富, 是我国向西、向中亚开放的重要门户。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 是“亚欧大陆桥”及通往中亚的必经之地, 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陆路通道,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陆地边境线长达5, 600多公里, 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 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巨大。新疆在地理、自然等要素条件方面对中亚国家优势突出, 是保持新疆对中亚国家外贸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二) 需求条件。

内需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国内需求条件的制约对新疆出口企业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形成负面影响。但从总体来看, 随着新疆经济的迅速发展, 区内消费市场也日益完善, 一方面, 伴随信息、知识的以及进口产品的冲击, 消费者更加成熟, 对产品的甄别能力大大提升, 抓住有限的市场需求, 产品多样性明显加强, 市场结构进一步细分来说, 新疆面临的需求条件呈逐步改善之趋势, 但是由于新疆人口素质、人口规模、收入水平等因素造成新疆市场容量小, 市场需求不足。从国外需求看, 新疆的贸易对象以中亚国家为主, 虽然近年来, 中亚国家市场对新疆产品需求增加, 新疆对中亚国家出口也连年增加, 但是由于中亚国家人口规模、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导致其需求结构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新疆出口中亚国家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 也就导致新疆对中亚贸易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较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不利于新疆对中亚贸易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发展情况。

相关产业的表现与能力通常能够自然地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创新。近年来, 新疆一直致力于对产业布局的合理安排, 支持优势产业发展, 优势产业逐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 新疆纺织品的出口带动了新疆棉花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新疆食品出口带动了新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新疆化工产品的出口带动了新疆石油开采化工加工业的发展, 陶瓷等建筑材料的出口带动了新疆钢铁建筑材料加工与生产的发展, 家具文化用品的出口带动了新疆木材加工与生产以及造纸业、化工业的发展, 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 钢铁、有色金属开采加工、化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新疆制成品出口中近60%以上来源于中国内地省份, 对新疆产品出口造成挤占, 较大地制约了新疆工业的发展, 制约了新疆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 再加上新疆工业基础薄弱, 新疆在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上表现出相关支持产业不足。但是从新疆外贸发展本身而言, 内地产业的完善与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 内地产品通过新疆出口到中亚国家, 同样促进了新疆对外贸易整个行业的发展, 对新疆对中亚国家贸易竞争力及对外贸易陆路国际通道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相信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国内外投资的增加, 新疆跨越式经济增长模式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新疆产业结构会出现大幅度的跃升, 在产业支持方面会形成对中亚国家出口贸易更强的互补性和竞争力。

(四) 企业战略、市场结构和竞争。

当前, 新疆对外贸易额的近70%来源于私人企业进出口, 对外贸易竞争环境大大改善, 实现了政企股份制改造, 2010年新疆工业总产值为5766.5亿元, 其中非国有经济5358.97亿元, 占92.93%。建筑业2010年产值9, 694, 741万元, 非公有制经济为7, 087, 946万元, 占73.1%。而且新疆从事国际物流、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为主, 从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竞争活力。企业都能够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企业也都能够自主设计自身发展战略。因此, 从新疆市场结构、竞争环境看, 已经具备市场经济的要求, 市场竞争也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竞争。但是新疆的企业缺乏长远经营理念, 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国际化眼光。尤其是新疆进出口企业对中亚国家的出口规模较小, 贸易额小, 科技投入不足, 贸易方式、产品结构都不能够满足对中亚国家出口结构优化及提升竞争力的要求。

(五) 政府与机会。

对外开放30年来, 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这与新疆政府及中央政府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从深入研究外贸发展战略到给予指导、咨询, 从出口信贷政策到优惠税收政策, 政府因素在新疆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从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再到新疆经济工作会议, 新疆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发展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与正确领导, 也离不开新疆自治区政府的努力。机会因素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中也日渐凸显出来, 由于海洋贸易在受国际经济政治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 中国海洋贸易通道受到较多的制约与威胁, 在此情况下, 中央提出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由新疆通往欧亚大陆的陆路通道就显得非常重要, 受到国家的逐渐重视, 也就给新疆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带来了较好的历史机遇。再加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中央对口支援, 也都给新疆带来了良好的对外经贸发展机遇, 随着由印度洋经巴基斯坦进入新疆的运输通道的打开, 向西开放日显重要, 尤其是新疆贸易通道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会给新疆对外贸易尤其是对中亚国家贸易发展越来越多的机遇。这一切都将是提升新疆对中亚国家出口竞争力的机遇所在。因此, 新疆对中亚贸易竞争力在政府与机遇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六) 跨国公司商务活动。

新疆一直以来都是跨国公司商务活动较弱的地区,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小, 水平低, 企业赢利能力较差。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计72个, 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企业分别为36个、25个、10个、1个, 金额分别为1.08亿美元、0.58亿美元、0.09亿美元、0.15亿美元。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计55个, 下降23.6%, 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分别为35、16、4, 金额分别为1.43亿美元、0.39亿美元、0.24亿美元。新疆出口产品大多来自内地, 本土出口产品主要是肠衣和纺织品等, 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附加值低。外资企业大多是资源加工企业, 初建时主要基于新疆和内地市场, 大多数企业的最终产品不能出口外销, 没有形成自成体系的外销网络。外商投资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业为主, 如服装加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 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较少,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机构引进更为滞后。新疆实际利用外资构成也不合理, 国别单一。从利用外资构成情况来看, 新疆外资构成主要以对外借款为主, 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为辅。新疆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占投资总额的71.8%, 且多为一般加工工业, 以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 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8.2%, 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第一产业的比重很低, 与新疆为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 从跨国公司商务活动方面看, 新疆对外竞争力尤其是对中亚国家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新疆对中亚国家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分析

整合、集群与创新是竞争优势形成的三大关键词。产业结构不合理使新疆尚未形成真正的集群发展模式。新疆在产业结构布局中存在着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化关联度低、波及效应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在第一、二产业中, 公有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地区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分布不均衡, 严重制约着地区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并最终制约着新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同时,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点状式的分散经营格局, 也制约着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 使新疆尚未形成集群发展模式。企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新疆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导致新疆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新疆的企业布局分散、点多线长, 大规模的企业数量较少, 规模效益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成分比重过高, 资本单一, 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基本是纯国有的, 机制不活、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三是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过高、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继续提高和生产的持续增长;四是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受区域限制, 市场信息相对滞后的影响, 产业链较短, 初加工产品多, 成为制约新疆集群发展的瓶颈。高新技术的缺乏阻碍着新疆集群发展进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语言、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原因, 新疆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等诸多方面与内地省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新疆虽然先后诞生过30余个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贸易合作区, 但至今保留下来的不到十个。在科学研究方面, 新疆科学研究投入少、研究规模小、技术引进少、消化与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连接, 科技与经济结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新疆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创新情况来看, 新疆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目前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 在12个西部省区中也仅处于第六位。新疆目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满足其社会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综合创新能力全面落后, 亟待加强。所以, 从形成机制看, 新疆对外竞争力不足, 关键由于科技水平落后, 投入不足。

三、结语

通过对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因素分析, 新疆对中亚的贸易优势主要表现在通道优势与政府和机会方面, 通道优势源于新疆的地理位置, 政府与机会方面是中央对新疆的支持。新疆对中亚贸易经济优势缺乏内生优势, 因此新疆在发展与中亚国家对外贸易时, 应该首先要用好通道优势, 为进出口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力更生加上中央政府的支持, 对新疆进行产业结构改造, 发展与新疆相适应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而不是简单地将内地产业转移到新疆, 将新疆打造成贸易通道与制造基地融为一体的面向中亚、欧洲的货物流通、商品生产、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区域经济体。

参考文献

[1] .庞玉兰.新疆出口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 2008

[2] .王海燕.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新机遇[J].大陆桥视野, 2005 (7) , 1

贸易竞争优势 篇5

原文题目:

《贸易公平与国际法治》 原文摘要:

公平贸易意味着在实力对比和历史发展的维度超越自由贸易的理论与政策,透过形式上的平等去实现实质和结果的公正。公平贸易是国际法治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必然要求,也需要国际法治的宏观环境保障其真正实现。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作为国际机制,既表明了成员实力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也体现出对于成员的指引和制约。因此,基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观念的建构作用,这一国际机制有可能符合公平正义的伦理,从而在经济领域逐渐积累法治的特质。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良好的谈判策略和发展中成员的团结,公平贸易有可能部分实现。内容框架

(一)背景

2008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经济总量收缩,在很多国家保护主义抬头,贸易问题具有了更复杂的经济与政治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公平贸易与自由贸易的关系,利用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基本理论,分析WTO的性质及其实现公平贸易、构建国际法治秩序的可能,对于更深刻地认识国际贸易体制,特别是为参与谈判的各成员在立场和参与方向上提供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观点  自由贸易:超越重商主义

 自由贸易≠公平贸易:基于实力与历史的解读  公平贸易的内涵与要求

 现行多边贸易体制结构的基本特征:实力主导  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从相互依赖到国际伦理

(三)结论

从全球发展的维度逐渐建立起一套公平合理的贸易秩序是对全球化经济进行法律调控的远景目标之一。在谈判中因为实力强大而占据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做出实质性的 关键利益让步是不可能的,但在实力主导构成公平贸易的制约因素的同时,相互依赖的发展和国际伦理作用的上升则成为公平贸易的促进因素。总体上看,多边贸易体制的存在和发展仍然应当被视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成就,而不是教训。因为国际机制的存在毕竟优于纯粹无政府状态下完全的实力对比 在这种环境中,发展中国家毕竟可以用道义的力量和团结的实力获得一些对其本身有利的规范设置,国际贸易秩序的整体改观实际上也得益于逐渐的累积的进步,这既是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希望所在,也是国际社会法治化的希望所在。

感想主题

规范进口竞争和不公平贸易 原文引申

原文主要强调了公平贸易意味在实力对比和历史发展的维度超越自由贸易的理论与政策,透过形式上的平等去实现实质和结果的公正。公平贸易是国际法治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必然要求,也需要国际法治的宏观环境保障其真正实现。

同时,提出了公平贸易的若干条思路:公平贸易与自由贸易的区别;公平贸易的内涵与要求;现行多边贸易体制结构的基本特征;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从相互依赖到国际伦理等。

但是没有探讨不公平贸易存在的现状及其原因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性规则如何充当国家政治利益的衡量标尺以更好的进行公平贸易。本文会以公平贸易的现状问题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不公平贸易竞争状况,规范进口竞争。正文

不公平贸易和规范进口竞争

世界贸易不公平的根源主要是不等价交换,世界市场中存在不等价交换现象,不等价交换就是不等值交换,即不按照国际价值而进行的交换。发达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的主要方法是:垄断不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商品的价格,不断扩大工业品和农矿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即垄断组织以垄断高价向不发达国家销售工业制成品,并以垄断低价购买其原料和食品。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竭力提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压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使发展中国家蒙受许多损失。

贸易不公平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在全球化竞争市场下,贸易中的进口条例是把双刃剑。贸易战在国家主义的术语中,通常被描述成两个群体之间的问题。媒体中到处报道失业的工厂工人,政府呼吁要采取更强更有力的保障措施。当然,这些事情都有两面性:美国汽车工人和制造商,极力要求对进口轿车和汽车征收高关税,然而日本政府声称,日本生产商只是在生产美国人要的轿车。剩下的为数不多的美国便携式电脑显示屏生产商,希望得到保护,以抵御进口产品的冲击;但那些电脑生产商会有一定得立场:如果征收更高关税,他们将美国的工厂关闭,把资本转移到海外。类似的例子还存在于世界经济中的每个农业工业服务业部门。在反对进口保护的呼声中,要求自由贸易的意愿来自于担心进口消费品价格上升的消费者组织的领导人。

以下结合原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不公平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一)首先当今世界不公平贸易的现状包括包括倾销和补贴,这两种做法都使用国外产品能以不公平的低价进口到美国。比如某些法律准许一国对以低于正常价格进行销售的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或者允许对受补贴商品征收反补贴关税,以抵消外国政府的补贴。这两种情况下,不公平的行动必须实质性的损害到某国内行业。国家之间不公平进口的争端可由WTO解决处理。以美国对华反倾销为例今年上半年,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提起反倾销指控日甚一日,使中国受到严重损害。迄今为止,中国受到其他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已达600余起,加之其它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案件,中国作为被诉国的案件已高达700多起。2003年,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出口金额约为22亿美元。各国对我出口产品滥用反倾销已经构成了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实质性障碍。

原文提到补贴长期以来一直都被认为会危害世界经济。受补贴的行业可以用比常规价格更低的价格,在外国市场销售产品,这会给受补贴的行业提供不平等的竞争优势。一旦停止补贴,或许就会导致无利可图的商业灾难。以超音速飞机的案例可以证明。这种飞机从欧洲飞往美国所用的时间,比普通喷气式飞机要少一半以上,但是这种由欧洲开发的飞机并不是靠需求来刺激生产,而是依靠一系列由欧盟提供的补贴。从商业用途角度分析,这种飞机是无利可图的。没有补贴,这种飞机就会因成本太高而不值得生产。

(二)文章提到一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技术水平较高,其环保要求和标准也较高。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根本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要求,客观上造成了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一般都打着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幌子,貌似合理,实则是限制进口的不合理的制造贸易障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已呈现极大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甚至提出远高于国内标准的标准,搞双重标准,这更加剧了不公平性。

正如原文章中所说,自由贸易不等于公平贸易,贸易公平的最低要求是在贸易交往中的强者不歧视弱者。这可以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及减轻贫穷的策略,公平贸易的目标是为那些经济上弱势的生产者创造机会,这就需要国际贸易中的强者给予弱者一定的倾斜。与此同时,公平贸易要建立透明的管理模式和商业关系,以平等及相互尊重与交易伙伴相处。为此,要求在贸易中体现公平价格,它不仅考虑生产成本,同时从生产者的公平报酬、社会福利,弱势群体利益等方面特别考虑。

如前所述,公平贸易是国际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国际法在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价值因子。这一目标本身是国际法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法律的实施与法律的内容同等重要,这就要求在相关的国际经济法律规范中真正贯彻国际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将公平贸易的要求体现在国际经济法律规范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之中。

原文以WTO为例:WTO作为专门协调成员贸易政策的国际体制,基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观念的建构作用,这一国际机制有可能符合公平正义的伦理,通过良好的谈判策略和发展中成员的团结,公平贸易有可能部分实现。下面我从其他方面探讨如何推进不公平贸易竞争、以及结合原文章的国际贸易现状举出实例---如何应对不公平贸易市场、规范进口竞争。

(一)文章第二部分提到公平贸易的途径:国际法治的制度结构,因此必须形成完善的法律执行体系,而绝不能流于形式。如果能很好地将公平贸易的要求落实在实际贸易关系之中,则法律设定的价值标准就容易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体现出来。

对不公平贸易的控制,对不公平进口竞争的控制,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这些都影响到国际市场上所有的参与者---进口商,出口商,合资企业等等。

国家政府必须对出口国的贸易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竞争地位有一定掌握,行业中要形成一定得保护理念,找到对付外国竞争的保护方法。同时出口商还必须面对国外市场可能存在的贸易壁垒,同时需要考虑能否从政府得到法律援助以及像文章中的WTO实例,考虑WTO的国际争端机制能否有效的确保自身产品得到“公平“和非歧视的待遇。

(二)从我国的角度讲 宏观经济方面,就要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步伐,把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搞好了,搞成功了,那么这个时候,中国的企业就要据理力争了,比如说,我们云南生产黄磷的企业,我们福建生产石材的企业,都是证明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所以,要把我们国内的价格作为一个参考价格,这样,就能够间接的提供公平贸易的价值观念的强大经济基础和后盾。

法律制度方面,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自从中国过加入WTO就提出来,要建立一个反倾销条例和反补贴条例,这两个条例的建立,使得我们中国现在目前对国外产品在中国倾销,也更加地警惕,同时也要相应地征收它的反倾销税的问题,从政府的职能部门,也需要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三)在应对不公平贸易对策部分,文章提到:一个国家必须保护国内产业免于增加进口,提供进口援助或调整进口竞争等带来的严重损害。国家可以用临时增加关税或配额等形式,提供进口援助。援助的目的就是给国内行业以时间去调查市场状况。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意愿,是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的。

基于这个角度,我国要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使其免受进口商品激增带来的损害,比如,临时提高关税,抵制进口等等

(四)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从相互依赖到国际伦理,这就告诉我们,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并不完全是国家间力量的较衡,而有可能存在着其他的因素,左右着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向着更为理性化 更为制度化 更为伦理化的方向迈进。每一个国家的领域之内,既有生产者,也有销售者,还有消费者 这样国家利益复杂交错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国家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成了非单一的利益取向。

从我国的角度出发,要明确,国家之间并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还需要合作才可能获得各自的 共同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立场都不是简单的,而是必须周全地考虑所有的因素。

总述

公平贸易是指透过负责任和具透明度的贸易活动,更公平地对待生产者,改善其生计及生产条件。提倡公平贸易、另类经济实践及消费者责任,有助抗衡不公平和不公义的贸易政策,为消费者提供另类选择,发挥消费者的集体力量,让生产者自力更生,重拾尊严。

国与国的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使国际贸易问题日益突出,尤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为甚。发达国家依仗本国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技术水平、雄厚的资金,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压榨,发展中国家应建立更好的机制来应对这种贸易不公平。

在全球化的时代,试图孤立于全球经济体系之外而独立发展 独善其身是不可能,所有获得经济 社会较快发展的国家都是积极参与国际交往的;反之,所有闭关自守的国家都几乎处于民生涂炭的边缘 这意味着,一个国家要想自由 发展,就必须积极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来。而在这样的体系中,虽然存在着不公平不合理的规范,但是总体利大于弊

信阳毛尖贸易竞争力分析 篇6

关键词:信阳毛尖;钻石模型;贸易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2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03-1

信阳毛尖属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文基于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产业竞争力理论——钻石模型对信阳毛尖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为提升信阳毛尖贸易竞争力提供合理化建议。

1 信阳毛尖贸易竞争力分析的理论依据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钻石模型”,“钻石模型”从产业层面系统阐述了行业和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套高价值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某一特定产业的贸易竞争力由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组成,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结构、企业战略、同业竞争;机遇和政府。六个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发展的竞争环境,这些关联的因素构成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模型——钻石模型。

2 基于钻石模型的信阳毛尖贸易竞争力分析

2.1 生产要素

2.1.1 初级要素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长江、陇海两大经济开发区之间,东邻沿海,西居中西部地区前沿,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城市。适宜的温度、光照、雨水、空气、肥沃的土壤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为信阳市生产优质茶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1.2 高级要素 河南省各级科研部门,围绕信阳茶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先后进行了建设优质茶园、茶业机械化、良种繁育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为信阳毛尖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

2.2 需求状况

国内市场对绿茶的需求量保持强劲的增长。绿茶因具有降脂减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抗衰老等神奇功效,被誉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据调查,2007年起,我国绿茶消费量占茶叶总消费量比重达70%,需求涨势强劲。东南部产茶区和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人均茶叶消费量更是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达1.0公斤。其他地区如辽宁、山东等地对茶叶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

2.3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2.3.1 实力较强的加工企业 信阳市政府为扶植茶叶产业,以“车云、天云、连云、集云、云雾”五山之名,组建了“五云茶业公司”。目前,信阳毛尖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3家,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市级知名商标18个,这些实力较强的加工企业有效提高了信阳毛尖的影响力。

2.3.2 便利的交通条件 信阳市与合肥、西安、武汉、郑州等大城市的距离都在300千米左右,位于枢纽位置。境内有三条国家级铁路,京广铁路、京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贯东西。公路总里程达7660千米,公路密度40.5千米/百平方千米。三条国家级高速公路,106、107、312三条国道。四通八达的交通使得信阳毛尖运输极为通畅。

2.4 竞争力和竞争对手分析

一方面,信阳毛尖产量逐年增加,但占全国茶叶产量比重不足3%。产量仍是弱势。另一方面,信阳毛尖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市场上绿茶主要有信阳毛尖、碧螺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黄山毛尖、白沙绿等,其中碧螺春和西湖龙井是信阳毛尖最大的竞争对手,约占50%的市场份额。

2.5 政府对信阳毛尖的支持给信阳毛尖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信阳市政府为引导茶叶经济发展,增加茶农收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茶产业的发展,并且加大了投资力度。

3 提升信阳毛尖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3.1 提高无性系种苗比例

建立茶树新品种繁育中心,充分利用本地现有茶树资源,根据市场需求从中选育优质且易存活品种,因地制宜种植,使茶产业效益最大化。提高无性系种苗比例,以提高茶叶产量和机械化程度。政府部门应该根据茶农种茶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和技术支持,保证茶农的经济收入。

3.2 规范商标和包装

政府需制定严格的规范,控制信阳毛尖商标和原产地标记的使用权。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在包装上设置防伪标识,便于消费者查询真伪,保证流入市场的信阳毛尖质量,取得消费者信任,提高信阳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3.3 改善信阳毛尖的营销策略

第一,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将市场进行细分。第二,丰富一年一度的“信阳市茶文化节”活动内容,并通过茶叶博览会、促销等渠道,提高信阳毛尖的知名度。第三,规范收购、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制定统一的加工标准和质量分级标准。

3.4 弥补产业主体的不足

要解决当前信阳毛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政府进行协助、扶持和指导。如选育优质品种,推广研发技术,建设优质茶园,改善混乱的市场秩序,使茶营销过程规范化,出台有利于增加茶农收入和提高茶农积极性的政策。

贸易竞争优势 篇7

20世纪中叶以来, 服务业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同时, 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逐步得以完善:以运输、旅游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 而以通讯服务、计算机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未来服务业的竞争将逐步转向以通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竞争。

自2000年以来, 中国通讯服务贸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通讯服务贸易的出口来看, 2000年达到了最高值, 为13.45亿美元, 2001-2005年中国通讯出口都在较低水平上徘徊, 部分年份虽然较前一年有所增长, 但幅度较小, 2006-2008年又得到了较快发展。从中国通讯服务贸易进口来看, 2000-2008年中国通讯服务贸易进口的变动幅度虽不大, 但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 中国通讯服务贸易进口从2000年的2.4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5亿美元。从中国通讯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来看, 部分年份处于顺差, 部分年份处于逆差, 但顺差和逆差的绝对值都较小。其中2000年的顺差最明显, 达到了11.03亿美元, 之后差额一直在贸易均衡点上下小幅度波动, 但大多数年份处于顺差的状态。

总体来看, 中国通讯服务贸易进出口的结构比较均衡。从进出口总额来看, 整体趋势也类似, 2001年较2000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之后的年份也是在比较平稳的态势向上发展。

从中国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来看, 中国通讯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还很低, 除了2000年中国通讯服务出口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是4.46%外, 其他年份都非常低, 2001-2008年的最高比重也只是2002年的1.40%, 最低比重是2005年的0.66%。而中国通讯服务进口占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比重更低, 除了2002年和2008年外, 其他年份都小于1%。

因此, 结合中国通讯服务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国通讯服务贸易在中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中的比重来看, 中国通讯服务进出口虽然比较均衡, 但总量发展很不充分。

二、中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优势的测度及比较

关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优势, 国内外学者大都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工具来测度。在指数选择上, 本文采用Michaely指数来分析, 因为该指数都既考虑了出口的影响, 又综合考虑了进口的影响, 能够将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 从而避免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只注重出口而忽视进口所带来的测度误差。

为将中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优势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 本文构建了一个18个经济体模型作为比较分析的基础, 这些样本经济体分别是韩国、波兰、荷兰、加拿大、捷克、卢森堡、美国、墨西哥、挪威、葡萄牙、日本、瑞典、瑞士、爱尔兰、奥地利、澳大利亚和比利时。之所以选择这些国家, 是因为这些国家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经济体, 从而保证了本文进行的国际比较更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

除特别说明外, 笔者的研究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及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基于数据可得性的考虑, 在进行国际比较时, 时间序列选择为2002-2007年。

指数综合考虑了一种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占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份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 MIij表示j经济体在商品的Michaely指数;Xij表示j经济体商品的出口;Mij表示j经济体商品i的出口;表示j经济体m种商品的总出口;表示j经济体m种商品的总进口。Michaely指数的变动幅度为[-1, 1], 正数表示具有比较优势, 负数表示比较劣势。表1是中国通讯服务贸易Michaely指数的国际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2000-2008年18个经济体模型中通讯服务Michaely指数大于零的国家是加拿大、墨西哥、挪威和比利时。其中, 加拿大通讯服务贸易竞争指数最大, 说明加拿大通讯服务国际竞争优势最明显。Michaely指数总体上小于零的国家有韩国、波兰、捷克、葡萄牙、瑞典、瑞士、奥地利、澳大利亚, 说明这些国家的通讯服务贸易缺乏国际竞争优势。部分年份Michaely指数大于零部分年份小于零的国家有中国、荷兰、卢森堡、美国、日本和爱尔兰, 说明这些国家通讯服务部分年份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 部分年份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其中, 中国Michaely的指数除了2005年小于零外, 其他年份都大于零, 但总体来看除了2002和2003年之外, 其他年份的指数都比较小, 说明中国总体来看国际竞争优势比较弱, 并且不稳定。

从Michaely指数的变动趋势来看, 2002-2008年通讯服务贸易Michaely指数处于不断增长态势的国家是加拿大和瑞士, 其中加拿大的Michaely指数大于零, 说明加拿大通讯服务的国际竞争优势处于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 瑞士的指数小于零, 说明瑞士虽然缺乏国际竞争优势, 但国际竞争劣势的程度在减弱, 国际竞争优势在逐步积累。2002-2008年通讯服务Michaely指数处于下降态势的国家是日本, 2002年日本的Michaely指数为0.27, 然后一直在下降, 到2007年降低到-0.26, 这说明日本通讯服务的国际竞争优势一直在不断减弱。在构建的18个经济体模型里, 其他国家的Michaely指数处于不断波动之中。

三、结论及启示

在构建的18个经济体模型中, 通讯服务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是加拿大、墨西哥、挪威、比利时。18个经济体模型中的韩国、波兰、捷克、日本、爱尔兰、澳大利亚的通讯服务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18个经济体模型中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是中国、荷兰、卢森堡、美国、葡萄牙、瑞典、瑞士和奥地利。

总体来看, 中国通讯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除了2000年外比较均衡, 但总量非常小, 在中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中的比重非常低。虽然在18个经济体模型的比较中, 中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但绝对地来看, 中国通讯服务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 竞争劣势比较明显。

基于对中国通讯服务国际竞争优势较弱的基本判断, 中国通讯服务的国际竞争优势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进一步提升中国通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 要充分认识到通讯服务在经济发展和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的逐步调整和优化, 传统服务贸易的比重将日益减弱, 而以通讯服务贸易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日益重要, 世界服务业的发展和竞争也将逐渐向通讯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转移。同时, 基于中国通讯服务国际竞争优势较弱的基本判断, 入世后面临的内外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因此, 中国要在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上向通讯服务倾斜, 充分认识到通讯服务在经济发展和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 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摘要:文章将中国通讯服务指数与18个经济体模型进行比较, 从而对中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优势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发现, 近年来中国通讯服务贸易进出口比较均衡, 但总量发展很不充分, 在中国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中的比重非常低。中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弱, 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通讯服务,国际竞争优势,贸易竞争指数,指数

参考文献

[1].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余道先, 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10) .

[3].陈宪, 殷凤.服务贸易:国际特征与中国竞争力[J].财贸经济, 2008 (1) .

[4].丁平.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9) .

[5].任晶晶.加快发展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的对策思考[J].经济论坛, 2008 (3) .

[6].王煜.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国际比较及优化[J].财贸经济, 2007 (5) .

[7].鲁晓东.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结构、成因和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 2007 (6) .

[8].郑展鹏.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 2009 (4) .

浅析我国品牌贸易竞争 篇8

一、我国品牌贸易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品牌竞争力与外国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品牌竞争力不足是我国当前经济的一个矛盾。

没有意识到品牌商标的重要性, 企业缺乏对于自我品牌的保护意识, 更有甚者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品牌价值较低, 附加值差距较大总体说来, 中国品牌显然较多, 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当今, 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 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驰名品牌, 拥有多少国际驰名品牌, 已成为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 国际竞争力就是品牌竞争力, 一个品牌不仅是一种商品的标志, 而且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程度、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 代表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实力、信誉、创新能力和服务特色。所以提高我国名牌竞争能力至关重要, 要想提高品牌竞争, 可以首先了解品牌的竞争力特征。

二、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品牌一词的英文“brand”, 原意为“烧灼、烙印”, 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 用于区别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 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 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 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指出, 所谓品牌, 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 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 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2]。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 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品牌竞争具有其自身内部的特征:

1、竞争的比较性。

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 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 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场能力的比较, 还可以是人力资本、管理和经营, 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在比较中, 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

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 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获取。

3、动态性。

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竟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 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 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 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3]。

4、过程性。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 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 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 都会影响到品牌竞争力。

三、提高我国品牌竞争力, 需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自主品牌, 把好质量关

我国企业需要正视本土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明显较弱, 并且失陷高端产品的现状, 寻找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把提升品牌竞争力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 其首要措施是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品牌是企业各类资源整合的外在表现, 因而企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品的特色, 针对产品的市场需求, 从企业战略的高度, 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规划。

2、强化品牌经营管理的执行

企业创出品牌后, 不能高枕无忧, 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需要对品牌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品牌管理的关键是品牌战略运营措施的实施[4]。品牌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的执行力。尤其在广告创意、媒介组合、公关行销等方面更要加大力度。

3、用公益活动宣传企业文化, 提高品牌知名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公益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赞助公益活动已经成为“活广告”, 而且在赞助公益事业的同时, 可以为企业树立一个负责、积极的社会公民形象, 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主要途径[5]。这种方法通过将企业的一部分利润用明确的方式返还给社会从而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形象以达到增强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忠诚度的目的。

综上所述, 品牌之所以对任何企业都具有吸引力, 是因为它的品牌效应。产品品牌的声誉一旦树立起来, 就会通过消费和流通领域的传播, 迅速扩大产品的影响力, 赢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只要产品质量信誉不受损害, 它的影响力及其经济效果就会长期持续下去, 以至延续几代人的时间, 并且品牌的信誉可以由一种产品放大到一组产品, 产品的卓越形象可以放大为企业甚至地区的形象, 由此带来的经济效果也起到了乘数作用。由于品牌产生的扩散、持续和放大效应机制, 刺激市场需求, 能给企业带来一连串的利益。[6]市场营销学认为, 当品牌被公众认可后, 就成了一种载体, 在此基础上, 利用其品牌效应, 将其做强做大, 形成品牌企业和集群品牌, 就形成了品牌经济。

参考文献

[1]袁辉.品牌营销——对外贸易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07年11月 (下旬刊) 总第522期.

[2]刘阳.中国品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6∶156.

[3]李世辉.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 2008年第1期?.

[5]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年.

贸易竞争优势 篇9

旅游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向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服务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并获得报酬的活动,包括外国游客的入境旅游和本国游客的出境旅游。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讲,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前者。[1]

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起步于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壮大。[2]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有力推动了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长,1980-2006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92%,为我国的创汇增收做出很大贡献。1998-2007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61%。旅游服务贸易总量持续增长,旅游外汇收入占我国服务贸的比重达到51.3%,在我国服务贸易总量中一直排在首位。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以及第四大旅游客源国。

(单位:百万美元)

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巨大的进步,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仍存在很多不足,和世界主要旅游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从比较优势指数(CAI)、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等主要指标来看,我国均落后于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说明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有待于进一步加强。[3]目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客源市场比较局限,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较低。[4]

由表2可知,我国的入境游客主要来自亚洲,占到入境游客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港澳台及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为主,而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游客相对很少,这说明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不强,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如日本是我国最大的客源国,但1995年美国接待的日本游客的数量却是我国的5倍。

(单位:万人次)

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中具有时代性和突破性的理论。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90年代初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角度论述了“竞争力”的问题。[5]波特认为,一国(地区)某一行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四个基本要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情况、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两个辅助要素则是机遇和政府。这六个要素共同构成了该行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运用“钻石模型”,可以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各要素进行分析。

(一)基本要素

1. 生产要素

迈克尔·波特根据产生机制和所起的作用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基本要素与高级要素。前者指先天拥有的或不需花费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等;后者指需要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够创造出来的,如高科技、熟练劳动力等。对于竞争优势而言,高级要素更为重要,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并可影响基本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基本要素的不足。

在旅游业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科学技术等。在基本要素方面,我国具有一定的优势。服务贸易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满足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需求。我国山川秀丽、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至2003年底,我国主要旅游景区(点)共3 409个,其中A级景区1 358家。[6]另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也各有不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除自然风光外,我国深远而丰富的文化更成为吸引国外旅游者的因素,如日本来华游客的兴趣构成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它仅占4.5%。但同时,由于过度开采和保护监管不力,我国许多旅游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出现程度不同的恶化,如水土污染、植被覆盖量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不断缩小等,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引起旅游业相关人员的注意。[7]

相比于基本要素的优势,我国的高级要素较为薄弱。虽然具有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但我国的人力资源却相对匮乏。不同于普通的劳动力,人力资源指经过教育、培训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虽然我国的劳动力数量众多,但劳动力的质量却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如外语导游数量不足,制约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向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发展。另外,我国的科技水平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目前只有航空售票和酒店业务广泛采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其他领域则涉及较少。

2. 需求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希望能更加直接和深入地了解它,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如近年来兴起的“孔子学院”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波特尤为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认为相比于国外需求,国内需求对产品提供者的刺激更为直接,更有利于促进竞争,增强竞争力。对国家竞争优势有重要影响的国内市场特征有:分隔的需求结构、老练、挑剔的买主以及前瞻性的买方需求。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产品类型较为单调,以观光型旅游为主,达不到国际旅游产品细分、多样、专项、灵活的特点,无法适应境外游客多方位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使我国居民的旅游意愿和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出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有力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农村旅游市场有待于大力开发,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

3. 相关和支撑产业

在“钻石模型”中,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还要受到其相关和支撑产业的影响和制约。所谓相关产业,是指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互补性的产业;支撑产业是指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它主要向其下游产业提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如果一个产业拥有发达、完善的相关和支撑产业,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该产业建立起竞争优势。旅游业是一项典型的综合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几大要素,其相关和支撑产业包括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商品购买及娱乐业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经营体系已初具规模,相关旅游设施也在日益完善。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3926家,具备了较好的接待能力。航空和铁路运输系统得到显著改善。然而,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各环节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连接,体现不出价格优势,影响了产业竞争力。旅游产品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加工程度较低,价格低廉,创汇能力有限。旅游娱乐场所也多为KTV、酒吧、保龄球等,趋同性强,体现不出地方特色。有些城市和景区的交通不够便利,阻碍了游客的游览意愿,影响了游览效果。

4.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是指资助或妨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境。波特指出,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有力的刺激。截至2010年底,全国旅行社的总数为22784家,同比增长了5.24%;全国入境旅游业务营业收入为289.58亿元,同比增长30.35%,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总量的12.29%。虽然我国的旅游社数量众多,但大部分是小规模经营,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不够彻底,管理模式较为粗放,无法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营销意识和服务意识较为淡薄,跨国经营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较弱,缺乏品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较小。

(二)辅助要素

除四个基本要素外,还有两个辅助要素也会对竞争优势产生作用,即政府和机遇。

波特认为,要充分发挥四个基本要素的作用,离不开政府。在政府的推动下,可以培育高级要素和挑剔的、有前瞻需求的消费者,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加强对行业的管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可享受《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相关待遇,为我国旅游业的全球化和自由化提供了条件。同时,我国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和措施,积极支持和引导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如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对我国开展旅游服务贸易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并把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的第三产业。但我国对旅游服务贸易的政策研究还比较薄弱,有些问题尚未涉及到。[8]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还不到位。旅游政策和法规缺失,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旅游法规,在立法、执法和司法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9]

机遇是在人们意料之外的事件,它可能会改变事情原本的进程,从而改变产业原有的发展轨迹。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旅游业面临着更大的国际市场,贸易自由化将促使我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有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力。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民众对旅游的需求持续扩大。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2011年深圳大学生运动会等一系列国际重大赛事和展览会相继召开,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

三、增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政府应制定和出台系统、全面的旅游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并提升执法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其次,要加强监管,保证旅游资源开发及经营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尽量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深层次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效促进旅游服务贸易的长期发展。

(二)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要加快旅游企业的体制改革和制定创新,明晰产权,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快企业上市的步伐,使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其次,建立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和网络化经营,有利于集中企业的人才、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实现规模效应。再次,企业要创新营销方式。营销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针对主要客源国的不同偏好,进行多样化的和有针对性的营销。

(三)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完善交通、娱乐、餐饮、住宿等相关设施,建立完整的旅游产业链,给旅游业的发展以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提高国际旅游服务的技术含量,将DIS(目的地信息系统)、PMS(饭店管理系统)、BRS(银行结算系统)等广泛运用于旅游业,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旅游业水平的高低,因此,我国应加快构建旅游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大中专院校和旅游培训机构为主体,培养各级、各类旅游专业人才,以满足研究、管理、服务等各个层面的需求。同时,要加强院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和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联合,按照企业需求来培养人才,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企业实践当中。应进一步完善导游考录制度,提高导游的准入门槛,创建一支高水平的导游队伍,尤其要培养更多的外语导游,提高对外团的接待能力,并保证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丁彦,管珊珊.浅谈我国旅游服务贸易[J].经济视角,2009(12):78-80.

[2]颜廷爱.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市场,2010(32):38-40.

[3]陈洁.浅谈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基于进出口数据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北方经贸,2008(1):129-131.

[4]赵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与对策[J].学术论丛,2009(44):14-15.

[5]陈宪,张鸿.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案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6]贾春蓉,张军.市场开放中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SWOT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396-399.

[7]邹滨.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2(1):97-101.

[8]章家清,谭鹏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探析[J].生态经济,2008,18(20):155-157.

贸易竞争优势 篇10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创意经济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文化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近10年以来表现突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文化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此结论似乎与国内很多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将从贸易结构、文化贸易竞争力等方面分析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并与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情况进行比较;最后针对我国文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一、文化贸易概念的界定分类及数据来源

目前为止文化贸易的概念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内比较认可的是将文化贸易分为文化商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两大类(周成名,2006;李小牧、李嘉珊,2006;李怀亮、闫玉刚,2007)。

而国际上接受度较高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贸易的界定:以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产品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出口行为,其中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

文化商品指的是那些能够传达生活理念、表现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具有传递信息或娱乐的作用,有助于建立集体认同感,并能影响实践活动。在取得版权后,文化商品能够通过工业过程大量生产并在全球广泛传播。它包括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唱片、电影、录像、视听节目工艺品和设计。文化商品包括核心文化商品(即传统的文化商品)和相关文化商品两大类。文化商品主要以有偿形式提供(UNESCO,2005)。

文化服务指的是政府、私人、半公立机构或公司赚取文化利益或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文化服务不包括其服务所借助的物质形态,包括艺术表演和其它文化活动,以及为提供和保存文化信息而进行的活动(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机构的活动)。文化服务包括核心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类。文化服务以有偿服务或免费服务的形式提供(UNESCO,2005)。

我国的文化贸易统计体系还不完善,本文文化贸易的1997~2006年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而2007、2008年采用我国颁布的最新数据。

二、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分析

全球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集中度较高,被限定在有限的国家中。高收入国家是文化产品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中国。2002年全球文化产品出口排位,英国是最大的文化产品生产者,产值达85亿美元;美国第二,产值达76亿美元;中国第三,产值达53亿美元。2002年全球文化产品进口排位,美国是最大的文化产品消费国,达153亿美元,是英国进口额的两倍;英国是第二大消费国,达79亿美元;德国以42亿美元位居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中国文化产品进口排位第15。中国在全球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排在第4位,总的市场份额是5.39%。总体来说,中国在全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中增长迅速。

(一)我国文化贸易总量增长迅速,但贸易逆差依然严重

一个国家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反映了该国文化被国际社会的接受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文化软实力强弱。2008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58.4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2.6%,为2001年的4倍;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为48.2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9.5%,是2001年的7倍。

但在总量扩大的同时,我国关键核心文化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逆差严重。以新闻出版业为例,如图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中国在主要的文化产品贸易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逆差。图书、报纸、期刊等平面媒体产品,贸易逆差在扩大;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方面逆差扩大更加明显;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在2005~2007年曾经有所下降,但2008年逆差又出现增长态势。从贸易额来看,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额逆差是14853.16万美元,2006年上升到17256.39万美元,2007年则跃升到21477.73万美元。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额的逆差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文化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S为贸易商品结构,EXi为第i种商品出口额,为该国n种商品出口贸易总额。

通过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分析,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本文所指的文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主要考察文化商品类和文化服务类各自占文化贸易出口额的比重;核心文化商品类和相关文化商品类各自占文化贸易出口额的比重。

根据公式1,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贸易商品结构的计算结果如下:

如表1所示,从中国的文化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纵向变化看,1997~2006年,文化商品在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额中所占份额总体来说比例很高,文化贸易出口基本上以文化商品的出口为主;而文化服务所占的比例很低,特别是核心文化服务在我国的文化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非常之低,虽然在2000年之后逐年上升。该表也反映出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附加值高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的速度虽然很慢,但已经呈现出攀升之势;在国际文化产业的分工中,我国基本上还处于其产业链的下游,获利空间非常狭窄,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

从中国与韩国、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的文化贸易结构横向比较看,如图2、图3、图4所示。

在文化商品出口额所占的比例上,中国和韩国的文化贸易主要是文化商品的贸易,文化服务贸易所占比例非常小,这与中韩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相关,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就是文化服务业水平很低,在文化产业国际分工中主要处在产业链的下游,文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率还很低。而日本和法国文化商品出口额所占比例在80%~70%之间,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英国的比例在70%左右。只有美国的文化商品出口所占比例相对要低很多,保持在50%~55%左右,文化服务贸易所占比例也一直相对要高出很多,保持在40%以上,反映出其在文化产业国际分工中主要处在产业链的上游,文化贸易对其经济的贡献率已经比较高,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大有体现,国内的文化服务业水平也已经很高。

在核心文化商品出口上,中国和法国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核心文化商品的贡献比较明显,反映为在文化产业的国际分工中,中国和法国的核心文化商品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力很弱,美国和英国水平相当,稍次于中法两国。

在核心文化服务出口上,美国的核心文化服务贸易所占份额基本上在5%~6%左右,而英国和法国的核心文化服务贸易份额在3.5%~4%左右,仅次于美国,这与美英法三国的文化服务业相对发达是吻合的。而中国和韩国基本上没有核心文化服务的出口,所占的份额非常低,两国不仅文化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核心的文化服务业更是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三)文化贸易进出口的区域结构分析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而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一般考察其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以出口为例,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S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EXi为一国一定时期内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分母为一国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出口的总额。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文化服务贸易没有分国别的统计数据,所以本文只考虑对核心文化商品和相关文化商品贸易的数据进行区域结构的分析。

(一)我国进口文化贸易的地理方向

从我国核心文化商品贸易进口地理方向看,最大的来源地是经济发达国家,占到50%以上,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基本和发达国家平分我国的核心文化商品的国家市场份额。高收入国家在我国的核心文化商品进口贸易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且稳定,在30%左右。

在相关文化商品进口贸易的地理方向上有不同的表现,发达国家所占的份额在1996-1999年小幅上升之后快速下降,所占比例已经从70%左右降到3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作为来源国刚好相反,已经从不到30%上升到接近70%。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美国在此项贸易上所占比例非常低,并呈现下降趋势。在发展中国家的来源方面,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表现与整体一致,并且近几年在其中占有超过80%的份额(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

总的来说,我国文化商品贸易的来源地虽然比较分散多样,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中的东亚地区,包括韩国、中国香港等,以及发达国家,其中欧盟发达经济国家、美国和日本基本上占到40%左右的比例。应该可以看出,前者的贸易主要因为同宗文化的低折扣所能带动的相似需求,而后者更多的因为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够提供差异性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的供给空白。

(二)我国出口文化贸易的地理方向

我国文化商品贸易的最大市场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一个国家占了我国出口文化商品市场的30%以上,其国内经济的状况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有很大的影响。这个结构应该跟两个紧密相连的经济关系相关,因为商品经济的关联大,在文化产品的贸易上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太乐观的数据是对日本的文化商品的出口,数据显示其在我国文化商品的对外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较低,而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似乎与两国相同的文化渊源、相似的文化需求情况不太吻合,可能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两国的市场供给趋同性强或者我国目前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还没有把握本国和日本的市场需求点等方面。与日本相似的情况也表现在对发展中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总体来说,我国文化商品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以高收入国家为主。这可能跟文化商品的货物特性有关。正因为其价值主要是物质价值,需要的成本更多的是自然资源和低成本的劳力,与我国传统在国际商品贸易中的表现相一致。而处于国际文化产业价值链上游的文化产品在我国还没有被很好地重视和发展。

三、我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外贸竞争力是一国(地区)在可贸易的产品或相关产业上所具有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市场占有能力以及获利能力。

关于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外学者大都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arative,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a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等工具来衡量。本文拟采用上述三类指数来分析我国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文化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直接体现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谓国际市场占有率,即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MSi表示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EXi表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ΣEX表示世界i产品的出口总额。

在国内文化产业统计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文化商品是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

而更能反映问题是上面的图5,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处于国际文化产业链上游的文化服务出口贸易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贸易的竞争力。如图5所示,在文化服务贸易方面其实已经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格局,第二层级的有竞争力的国家是英国、日本,法国再次之。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综合考虑了进口和出口量个方面,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他国同种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Ci表示第i种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该种商品的出口额;Mi表示该种商品的进口额。取值范围为[-1,1],值大于0,说明该产品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越接近于1,竞争优势越大。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在文化贸易总体上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这个优势主要依赖于文化商品层面,在文化商品贸易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较优势相对明显;而在文化服务贸易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TC指数一直小于零,且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用公式表示: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如果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运用上述公式计算我国的文化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其中文化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c的计算是以我国文化贸易出口额在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文化贸易出口额在世界贸易总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相除所得,而文化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cs是通过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上,并有下降的趋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即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剔除了国家总量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相除所得,结果如表3。

从总体文化贸易的RCA指数来判断,我国的文化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考虑到我国文化贸易的产品构成中文化商品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所以仅以此来描述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并不全面。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第三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具有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征,所以考察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应该更有价值。一方面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处于国际文化产业链的上游,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益;另一方面它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途径,通过国际比较,可找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方向。从文化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判断,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很弱,参照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美国、英国、日本的发展策略,我们的文化产业振兴可以将重点放在文化服务方面。

四、进一步扩展我国文化贸易的建议

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多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应对和发展经验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大趋势,是受到资源限制较少、投入少、回报高的产业。一个国家文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仅仅是经济利润的问题,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鉴于我国目前文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对其进一步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后发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文化经济的发展

国内的产业结构布局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及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文化贸易中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基本上以文化商品贸易为主,而文化服务贸易所占份额非常少,我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还非常小。中国要出口的不仅是电视机更要输出思想观念。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上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自发状态,政府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也谈不上合理规划,政府可以利用振兴文化产业机会进行全盘规划,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特别要注重文化创意型经济的发展,培育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有效的足够的文化贸易渠道,拓宽文化贸易的区域范围

我国目前的贸易区域结构比较集中,出口主要面向东亚地区,部分项目虽已进入欧美一些国家,但涉及的只是少数发达国家。过于集中的贸易出口地理方向使得我国文化的普及范围狭窄,所能起到的经济带动作用就非常微弱。改善这样的局面需要建立有效的足够的文化贸易的渠道。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文化”没有作为一项产业经营,而是被看成“文化事业”,市场化程度欠缺。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产业运作资金和管理经验有限,真正能从事文化国际贸易的经纪机构奇缺,文化贸易的境外营销网络尚未构建,形成文化产业国际贸易多靠自行操作或个人联络的局面。在这方面,既要着力培养专业人才,也要善于利用其它产业已有的相对完善的境外营销网络,比如说通过我国已经积累的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营销网络来获取信息或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扩展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提升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开展文化对外贸易的主体是企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合理地利用文化资源,发达国家普遍进行了文化产业重组,形成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以增强自身的实力和产品竞争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且文化产业中大型企业、集团比较少,现有的企业集团缺乏竞争力,企业规模及实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

我国的文化产业应加快重组步伐,实现优势互补。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不断拓宽经营范围,调整经营结构,拓展空间;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以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建立报纸、广播、电视、出版、音像制作网络资源共享的跨行业集团,打造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我国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内容为王,同时注重表现形式,减少文化折扣

我国的文化产业的主导取向不应与国际文化贸易趋势相悖,而应与国际市场趋同。要扩大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土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然后创新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形式。任何一种资源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技术手段而言的,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需要现代的诠释才能够放出异彩。我们的文化产品只有让外国人能看懂,能理解,才有可能让他们喜欢,从而产生购买行为。比如中国的大型杂技、武术综艺舞台剧《太极时空》在德国上演进行到一半时,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因为《太极时空》立足中国的太极文化,把杂技、武术、舞蹈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有机融为一体,以舞台剧的方式展示了杂技中的跳板、排椅,武术中的拳术、剑术、棍术、刀剑对练等,制造出一种壮美的意境和戏剧效果。

(五)注重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现代商品的角度讲,品牌所带来的附加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是如此,可以说文化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品牌消费。这种文化品牌的意义在于消费者会自觉地把品牌与产品联系在一起,产生特有的消费行为。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全力打造文化产业的中国品牌。文化企业应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要在“名牌”上下工夫,重点扶持那些影响大、产值高、同时社会效益好的文化企业组建大的企业联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以此带动其他中小文化企业的出口。

(六)通过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贸易的发展

根据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我国在文化贸易上应该重点使用战略性出口政策,即出口补贴在文化贸易中的运用。我国应该及时调整国内补贴政策和策略,尽早建立适应WTO规则的文化产业补贴制度,充分运用好WTO规则允许的绿色与黄色补贴,逐步取消引起贸易争端的红色补贴。首先,在补贴方向上,文化企业在前期内容创意、技术开发期间会发生较大的费用,对这方面的补贴是不受WTO组织限制的。以后,对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和核心技术研发、文化内容原创等文化创新项目,政府要增加更多的财政投入,尽快缩短我国文化产业在创新能力上跟国外的差距。同时,对文化折扣的部分予以补偿。其次,要改变补贴的策略,变明补为暗补。政府在出口补贴问题上必须讲究策略,否则会出现贸易摩擦。我们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采取策略的方式对出口进行支持,提高暗补的成分。其中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就是一个较好的暗补途径。

摘要:通过19972008年数据对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对文化贸易总体及文化商品贸易、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我国文化贸易存在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贸易方向过于集中,文化贸易的经济动力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文化经济的发展,拓宽文化贸易的区域范围以及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等建议。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篇11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服务贸易竞争力也成为评价一国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在很多地方有着相似之处,然而却在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并极大的带动了其经济的腾飞。

一、中国服务贸易与印度服务贸易的比较

(一)总量方面

首先从服务贸易出口额来看,除了个别年份(1998年)增长为负值外,均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1990年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仅为57.48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则达到了1266.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20.53%。其次,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同样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另外,如果比较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可以发现1990—1994年,我国的服务贸易基本呈现顺差,而1995之后,则一直呈现逆差,但是这个差额在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持续的逆差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出口上处于相对劣势,多依靠进口国外服务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同期比较,1990—2007年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均高于印度,但在此期间,印度进出口服务贸易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03%和19.75%。从进出口差额来看,印度的服务贸易逆差在总服务贸易量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小,并且从2004年开始服务贸易从逆差转为顺差,且顺差额所占比重逐年扩大。可见在服务贸易总量上,中国要远远领先于印度。但是如果比较两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年增长速度,可以发现,印度的年增长速度,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从总量方面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规模要远远大于印度,但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且发展缓慢。印度则经历了从竞争力相对较弱到竞争力相对较强的转变过程,表现出长期的发展趋势。

(二)结构方面

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部门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资本密集型的运输业和其他商业服务部门。旅游业一直在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据最大的比重,虽然近两年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据比较高的比重,2006年占据了近40%;而印度的旅游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到2006年仅为11.9%。运输业方面,印度基本保持在ll%左右的水平,而我国运输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至2006年占到了22.8%,为印度的两倍之多。在保险和金融部门,中国和印度都表现的差强人意,不仅所占比重很小,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但相比之下,印度要稍好一些,尤其是其金融业在近两年还有所增长。计算机信息服务、通讯服务,中国和印度都有所增长,但印度发展更快。印度的计算机信息服务业的出口额在2003年时曾达到了一个高峰,占到了当年服务贸易总额的一半。

综上所述,印度的服务贸易结构已基本上完成了从劳动及资本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到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转变,较我国有着更大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与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一)服务贸易总量的比较

根据WTO网站、国家统计局及UNCTAD网站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到近几年我国与印度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自1955—2006年,印度两指数均高于我国。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最具说服力的指标, RCA指数数值越大表明该国服务的竞争力越强。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否处于竞争优势及其程度,TC指数越接近于l,竞争力越强。

根据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RCA指数一直处于0.8以下,说明优势很弱,除了1996年比1995年稍有增长外,基本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6年仅为0.4611。而印度的RCA指数从1999年开始一直高于1.25,且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至2006年其指数已高达2.0344,远远高于中国。自20世纪末开始,全球在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素质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并没有随全球的发展趋势而提升。相比而言,印度服务贸易的发展顺应了全球趋势,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要强于中国,且发展势头很迅猛。

中国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小于0,说明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即不具备竞争优势;而印度在1995年时TC指数小于中国,但到了2000年就赶超了中国,2004年其TC指数增长到了0以上,说明其服务贸易开始由逆差转变为了顺差。2006年达到了0.0737,表明印度服务贸易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通过以上两种指数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虽然在服务贸易总量在规模上占据一定优势,但是竞争力却不如印度。

(二)服务贸易结构的比较

首先在运输部门,中国和印度开始都表现出很弱的竞争力,而之后中国的RCA指数经历了短暂下降之后从2000年开始呈现出稳定持续的增长,到2006年增长到了1.014。而与此同时,印度的RCA指数却在逐步下降,到2006年仅为0.448。其次在旅游部门,中国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1997年到2006年RCA指数都保持在1.25以上,而印度相对中国则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2006年仅为0.437,比较劣势越来越明显。最后在其他商业服务部门,中国不具备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其RCA指数一直小于1,且除2003年有明显的增长外,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印度在其他商业服务部门则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自2000年其RCA指数超过了1.25,之后基本上逐年增长,比较优势逐渐增强。

从TC指数分项比较来看,在通讯服务部门,可以看出中国近几年来多数情况下TC指数基本上在零以下,说明仍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而印度的通讯服务TC指数基本均为正值,相对中国来说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建筑和保险两个服务部门,两国都表现的不尽如人意,相对来说,中国的建筑部门较印度竞争力更强一些,而印度保险行业相比之下表现稍好于中国。在金融服务行业两国有着不同的表现。中国TC指数一直为负值,2006年还有较大幅度下降;而印度金融服务部门的TC指数则从负值逐步增长,在2005年转为正值,到2006年则增长到了0.2230,表明其金融服务部门从不具备比较优势转变为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部门,印度则明显表现优于中国。中国该部门TC指数时为正值时为负值,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而印度在该部门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优势,其TC指数一直处于0.78以上,且依然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最高年份达到了0.8921。在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部门,两国都不具备竞争优势,TC指数接近了-1的临界值,说明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缺乏核心技术。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与印度服务贸易相比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就是结构不合理。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的增长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为服务贸易提供了较印度更为良好的設施基础,也是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必要因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都要较印度更高,也就构成了较印度更为强大的内需,有助于拉动服务贸易的增长等。因此我们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贸易竞争优势 篇12

一、产业内贸易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相同产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和消费替代关系的产品进出口活动又称双向贸易。产业内贸易包括标准化产品的贸易和差异性贸易。大多数的产业内贸易发生在差异化产品之间。

首先, 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是贸易的基础。产品的异质性表现在多方面既可以是产品质量、内在结构、包装的不同, 也可以仅仅是商标的不同。产品的差异分为水平差异、垂直差异和技术差异三种类型, 三者具有共同的特点即产品的消费需求偏好的多样性。

其次, 规模经济是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另一主要原因。规模收益递增性是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 厂商生产产品差异的同类产品, 由于存在规模经济, 因此厂商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二、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产业内贸易在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可以用格鲁伯——劳埃德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T来衡量。IIT是用来表示产业内贸易在贸易中所占的比重。IIT=1-︱X-M︱/X+M X、M分别是某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0<=IIT<=1, IIT数值越接近于1, 则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当IIT=1时, 所有的贸易均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近些年来, 我国有的产业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发展迅速。这两类产品的IIT都比较高, 说明我国该类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大幅提高。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IIT为0.99, 高新技术产品IIT为0.90。200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的IIT分别为0.90和0.95。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在某些产业领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乐观。2001年谷物和谷物粉的IIT为070。棉、纺织品为0.71。石油为0.21.塑料制品为0.35。可以看出,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平衡, 农产品和棉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顶梁柱。而原油、塑料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则低下, 最为严重的是他们的IIT都小于0.5, 说明这些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十分低下。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仍比较低, 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产品涉及的范围狭窄、产品种类单调, 产业内贸易的结构扭曲。我国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贸易对象仍然是以那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贸易结构扭曲。虽然近几年来, 我国某些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我们应认识到我国制成品产业掺入了很多水分。因为我国的制成品如高新产品贸易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加工引起的, 他们在中国制造产品用以海外销售, 从表面上看它提高了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然而实际上中国只是作为中转站获取了很少的加工费。这种贸易是“嵌入式”的而非中国“原生的”的, 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贸易模式。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对影响产业内贸易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 如何提高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由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成为该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提高企业的动态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笔者根据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因素提出如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几点建议:

三、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建议

1. 研究和开发差异化细致的产品和服务

产品的差异化的内涵相当的广泛, 除了产品的档次、质量、款式、颜色等方面的差别外还包括诸如广告、包装、售后服务, 以及人们的主观意识上的差别。这些差别增加了产品出口的附加值, 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动力。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产业内贸易均发生在差异化较为细致的产品类别中。因此我国的企业应在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中尽可能的实现差异化, 这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 进而对提高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 企业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倡导消费的个性化

在我国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偏好较低, 这成为中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阻碍。企业应通过广告等媒体工具向广大的消费者详细地介绍产品的性能、质量等细节问题, 培养消费者追求新事物、尝试新体验、追求个性化的消费理念。企业本身在研发和生产领域中不断开发具有细腻差异化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动态需求和超前需求。

3. 企业内部应实行创新机制和“水平分工”机制, 扩大水平型和技术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在我国产业内贸易额较低, 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差异和技术差异产品贸易额较低。因此企业的任务是尽快完善企业内部“水平分工”和实行创新机制。这一建议对制造业尤为重要。制造业在产业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水平型和技术型产品又是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支柱产品,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企业必须在水平和技术型产品中实行细致的内部水平分工和创新机制, 开发符合国际市场消费偏好的水平的技术型产品, 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打造中国名牌, 并以此品牌作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获取较大国际市场份额的通行证。

摘要:本文通过对产业内贸易的介绍, 并用IIT指数了解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对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其产业内贸易水平突出笔者的拙见。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IIT指数,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俊宜李权:国际贸易[M].中国发展出版社

上一篇:生态环境效益下一篇:第三方平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