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竞争优势

2024-08-01

生态竞争优势(精选12篇)

生态竞争优势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进步使得商业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与复杂, 现代企业其长期的发展已经不在单个企业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了。供应链管理以及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引起了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一直以来许多学者对于供应链管理和商业生态系统进行独立的研究、分析。

詹姆斯·摩尔在1996年出版的《竞争与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书中, 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规律, 并用系统论反思竞争的含义。在1998年穆尔进一步强调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共生性。供应链最初出现于1983年, 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都强调了供应链的系统性、共享性、协调性以及供应链成员间的共同发展。基于供应链管理与商业生态系统的耦合性, 胡辰光将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是以供应链各成员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 为核心的相互关联的企业组织及个人,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通过联盟形式集合成的有机整体, 他们以各企业组织及个人的资源 (人力、物品、资金、信息) 为输入, 以为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提供产品及服务为输出, 相互作用影响, 并与其系统周围的环境相互能动。”[1]

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结合了供应链管理以及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构造了更稳定、更有经济效益的系统, 为系统内的物种带来了竞争优势, 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演化进一步提升了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的环境适应力以及竞争力。本文将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下, 从竞争优势角度分析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

一、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产生机理

对于竞争优势的来源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观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行业, 不同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都不同。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主流观点有三种:从产业组织视角探究、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视角探究、从企业内部外部联系角度探究。以下将从这三方面来探究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产生的机理。

(一) 从产业组织视角看

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rter) (1980) 从产业角度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自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企业可以拥有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 即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2]。从成本方面看, 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使得核心层内各商业物种间的信息传递成本降低, 并且为了谋求共生核心层从支持层所获得资源的交易成本也必然大大降低。从差异化来看, 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由于其物种的多样性, 使得系统有较高的独特性, 比起单一的市场交易, 具有难以模仿的特性, 任何竞争对手试图模仿任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徒劳的。同时Porter提出了群簇 (cluster) 的存在对竞争优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群簇可大大的降低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 同时有利于创新。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群簇特性, 使得物种之间通过相互作用降低成本, 同时创新, 获得熊彼特租金, 使得整个系统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

(二) 从资源和能力的视角看

沃纳·菲尔特 (1984) 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 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获利和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后C.K.Prahalad和Garry Hamel (1990) 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 这一概念, 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当中, 由于物种的多样性与异质性使得整个系统内资源丰富, 并能形成互补性资源, 为创造独特性提供了有力保障。系统中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当它们以独特的方式结合各自的资源与能力, 而其竞争者不能或不愿这么做时, 他们就能取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该优势使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中合作企业享有关系租金, 即源于商业物种间联系异质性的超常利润。

(三) 从内部与外部联系的视角来看

国内学者付晓蓉 (2005) 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连接点———顾客[3]。应该从围绕顾客培养企业洞察能力、资源整合能创新能力。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即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 同时顾客偏好作为系统环境的一个要素也参与系统的演进与进化, 使得系统很容易从顾客方面获得竞争优势。Stephan Duschek (2004) 认为企业将从企业间的联系中获取竞争优势资源[4], 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有效的联系成为催生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要素。王晓玉 (2005) 提出社会资本可以使企业在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合作租金”和“位置租金”, 从而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5]。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资源网络, 系统内的商业物种很容易利用区位优势和合作获得“关系租金”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的产生是由系统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并且系统具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 使得所形成的优势难以模仿, 并且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和历史依存性。

二、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模型及特征

通过从产业组织视角、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视角、从企业内部外部联系角度探究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产生过程分析, 本文认为都对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有着正向影响。参考吴金南 (2007) 提出的分析框架[6], 本文基于能力与关系租金提出了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持续竞争优势模型。

下面将基于模型来分析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特征如下:

(一) 系统的开放性

普利高津指出:“社会和生物的结构的一个共同特性是他们产生于开放系统, 而且这种组织只有与周围环境的介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生命力。”同样一个好的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一定是满足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保证系统能在更大范围内构建合作伙伴关系, 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自由地与外界进行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 形成吐故纳新、良性循环的新机制、新成员、新思想。

(二) 进化协同

“共同进化”是指系统中多个共生关系形成一个利益交换价值网。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中所争夺的是有限的资源, 各成员应该以其异质性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协调发展, 通过为特定的顾客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为目标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中每个物种在进行自我改善与进化的同时, 必须关注系统中其他成员的进化情况予以配合。这种配合保证了系统的建立以及优化, 为系统的各个成员形成了“共赢”的局面。

(三) 衰落更新

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 为了适应环境和资源的改变总是处于动态的过程当中。各个种群也处于不断地交替演变当中, 系统相应的组织结构以及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企业通过资源的整合过程不断对核心能力进行更新, 在此过程中系统将围绕核心能力把不符合系统整体发展的成员剔除, 收纳符合条件的成员以提高整体的效率。

(四) 知识供应链的形成

Jay Lee博士在“关于未来制造业的战略思考”一文中提出知识供应链是整合工业界和学术界核心价值的机制, 其目的是提供获取利润以及可持续教育与训练雇佣人员和企业伙伴所需的信息与智慧。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中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对知识的动态管理, 系统中以核心层为中心形成了多点式知识供应链。系统通过将新增知识与现有知识整合进行创新的能力, 随着知识供应链的良性互动不断递增。

(五) 关系租金的形成

Dyer和Singh把关系租金定义为在一种交换关系中联合创造的收益, 是通过特定的联盟成员的共同的异质性投入创造的。Dyer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间的联系能够带来可观的关系租金和竞争优势。通过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可以进行成员之间的成本进行转移并且各个成员会产生租金贡献。通过价值链加深与价值链重构可以带来资源的重新组合和配置, 继而创造租金。

三、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构建

明确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我们继续分析如何才能利用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来构建竞争优势, 从而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能力。

(一) 有效的资源整合

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就是所有资源都是稀缺的, 而在实践中,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其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 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寻求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以其自身的特点能够通过“关系租”迅速获得系统需要的资源, 当然这要通过核心层的种群通过游说与谈判实现, 让支持层明确知道资源投入的预期回报。同时需要以为领导种群为核心的核心层对输入系统的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把握核心资源与优势资源有效的将输入转换为输出, 实行双赢。

(二) 能力的更新与培养

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在对资源的有效整合过程中获得资源整合创新能力以及企业洞察能力等, 系统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空间所需要的能力是动态变化的。核心能力将演变为竞争优势, 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企业洞察能力将通过关系租金间接对竞争优势产生影响。能力的更新与培养依赖于对知识供应链的管理, 整个系统应该通过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将分布于不同组织之间的重要数据能够实时、有效、快速地在系统之间共享和传递。有效的系统不仅要求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 而且要求系统对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做出灵敏快速的反映。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于显性知识的管理, 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系统内成员也需要给予注意。

(三) 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通过对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整体外部环境的分析, 系统中各个成员可以分析得到自己所处的生态位以及该系统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风险。通过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企业可以指定相关的战略以及经营模式来以最大化关系租金的方法来提升系统的竞争优势。同时可以及时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应, 在与竞争对手进行争夺客户的过程当中, 掠夺竞争对手相应的资源, 提升关系租金。对于外部环境的敏感性有助于提高系统对机会以及危机的及时反应能力, 可以最小化系统的损失并且可以使企业利润得到最大化。

(四) 良好的信任及分享机制

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之间各商业物种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样才能共生共赢。这意味着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 目标一致, 重视共同利益, 遵守共同的操作章程, 系统内部信息、知识充分交流、互动与分享, 降低交易成本, 使整个系统的绩效不断提高, 从而进一步稳定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 从而降低沟通成本, 形成沟通无障碍的竞争优势。对于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而言, 系统内合作关系的管理不再是对单个合约的管理, 而是对企业系统整体发展和提升的管理。

(五) 各方关系和利益的协调

与传统的其竞争方式比较, 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超越了机构、企业之间的边界, 把相关利益方都联系起来, 形成以利益导向的共生同盟体, 从而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能力, 共同与竞争者展开较量。这就需要领导种群能够很好的协调各物种之间的利益与关系, 使得系统的持久性得到保证。并且合作双方之间应订立合理有效的契约订立, 为解决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内各物种的矛盾和利益纠纷, 同时也是对已产生的破坏性结果的一种弥补和处理。即使发生冲突也有良好的解决措施。使得系统能够正常健康的发展, 形成持久优势。

(六) 有效的评价体系

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内的各商业物种需要建立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和度量方法, 分析和评价系统的绩效以及系统的健康状况。绩效评估系统必须能够对每个商业物种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做出合理的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其带来的利益。因此绩效评估体系所涉及的指标必须合理, 所用到的分析方法必须科学定性与定量结合, 并合理分配各指标的权重。明确分配的概念, 正确分辨各成员企业所做的贡献。科学的分配方法, 能促进各成员之间的合作, 达到整个系统畅通无阻地运转。

四、结束语

本文提供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的产生机理、特征以及构建方案。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 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将能有效利用资源, 达到整个系统成员共同发展的目标。

由于时间以及知识面的限制, 本文只给出了研究思路以及理念性的知识。今后需要与实践结合, 将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的构建相关理论运用到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具体应用当中。

参考文献

[1]胡辰光.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特点及运作机制[J].市场周刊, 2010, (04) .

[2]Michael E.Porter著, 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付晓蓉.顾客关系导向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导刊, 2005, (01) :92-94.

[4]Stephan Duschek.Inter-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Management Revue, 2004, 15 (1) :53-73.

[5]王晓玉.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竞争优势探索[J].商业研究, 2005, (05) :45-48.

[6]吴金南, 仲伟俊, 等.动态竞争战略形成过程:一个集成分析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 12) :111-116.

生态竞争优势 篇2

——2013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成果发布会

杭州佰全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云

【吕云】:我们是杭州佰全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我们是一个时装化的一个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今天很高兴能够参加2013年全国的房地产百强的发布会,我们佰全也有幸成为物业领先企业的16家当中的一家,今天我也谢谢我们TOP10研究组给我们这么一个荣誉或成绩,对我们是一种荣誉,同时对我们也是一种鞭策。我统计了一下,今天这个发布会上,房地产品牌企业有153家,那么物业领先的品牌企业总共16家,只有十分之一多一点点,我们今天对话的主题是房地产的品牌的生态圈,那么我认为房地产品牌生态圈,我认为房地产企业和物业企业这两个行业,我觉得是最核心的,这是我个人观点,但是品牌公司只有十分之一,所以我认为这个生态圈里面是严重的不平衡,严重的失调,这是我想说的。

那么下面我就讲六个观点,跟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共鸣。我其中的四个观点是为我的行业来说的,因为我每次对话的时候,我都会呼吁,我们物业行业作为一个地产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我们是严重滞后于地产行业的发展,那么我们今天实际上我们物业服务行业还是房地产行业,那我的意见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圈,那必须要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因为现在全国据不完全统计有,同业人员好几千万,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所以我认为这个行业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而且作为一个房地产的开发项目,大家都知道两三年可以完成,但是物业服务需要多少呢?少则十几年,多则上百年,所以物业服务行业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这是第一个观点,作为一个独立行业,我们要去培育它,从政府,从房产企业,整个社会共同来培育这个行业,否则这个生态圈是无法得到平衡的。

第二个观点就是我认为为什么现在物业行业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那么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物业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自我接轨、自我发展的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这个跟我们中国房地产的发展是完全鲜明的对比,大家都知道中国房地产十几年来,都是高歌猛进,可以说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以前只要你有房子建起来,肯定不愁卖,卖了赚的钱肯定不少。所以中国很多行业都纷纷去做房地产,这个情况还继续演变,让物业行业进行品牌化建设,加快它的发展,要提高物业行业的门槛,拿预测资本来说,50万就可以成立一个公司,现在老百姓手上就可以拿出50万,门槛过低,竞争激烈,社会定位是微利行业,但是我不认为是这样,所以从注册资本来说,打个比方,我们一个物业企业,注册两百万,三级资质的,一级自治一千万,这个门槛抬高以后,我们这个行业就会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个我先讲一下,我们物业行业的科学定价机制,全国物业百强会上,中国指数研究院也推出了职业服务的星级评比,这个光中国指数研究院来做不是够的,首先要政府主导,现在劳动力上涨非常大,物业价格十年、八年都涨不了,我们绿城很多杭州一些老的楼盘都很难涨价,所以我认为政府要引导,还有一个行业协会,或者像我们社会上的指数研究院进行一个价格的机制,进行一个评定,来推动价格水平的提升,跟社会的发展,跟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上涨是相挂钩的,这个可以提高物业企业的盈利水平,企业只有盈利了才能发展,这个行业都盈利了才能发展,行业发展才能树立行业的品牌,这样才能跟我们的地产的生态圈相衔接。

第四个观点讲的就是要加快对市场化的培育,像我们公司就是完全市场化的企业,没有开发背景,但是我们中国物业服务百强里面,只有10家左右,绝大部分都是开发商,我们要打造地产的产业链生态圈的话,必须培育一个市场化的服务企业,现在是90:10,我希望是做到什么?50:50,就是一半是地产的物业公司,还有一半是自然化的物业公司,这样才是合理的,不是畸形的,他的品牌才能树立。很多地产下属的物业企业,地产的品牌塑造是依附物业的品牌塑造。

后边两个观点是我们公司,我们已经运作了12年,我们自己总结的话,我们就专注,我们专注于我们自己的物业服务,因为我们这12年,我们没有做其他的行业,那么我们只有专注了才能专业,专业之后才能塑造品质,品质塑造好了,才能打造我们的品牌。我们现在做的内部我们未来,因为我们是12年,我们现在第二个十年的规划,我们要一个专门的规划,那么我们内部的话,以后就是我们希望不是成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物业企业,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管理型的物业企业,刚才今天大家都说很多人都在说,没有技术含量,科技含量比较少,我觉得科技含量少是对的,但是专业含量是有的,无论是房产也好,还是物业服务行业也好,都是比较高所以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对外的话,我们提出物业服务企业,我们可以成为一个集成商,刚才主持人说的,房产公司是一个集成商,实际上物业服务也是一个集成商,业主是我们的终端客户,业主的衣食住行都可以为他提供服务,这就是我觉得终端为王,在我们物业服务同样是有效的。

生态竞争优势 篇3

关键词 生态竞争方程;企业竞争;稳定性分析;动力学机制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Dynamic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Competition Equations

YAO Yi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dynamic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iming atthe drawbacks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a three-dimensional competitive model for three enterprises was formulated. The stability of this model was analyzed using the qualitative theory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hich reveals the dynamical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suggest that thi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can reflect the law of dynamic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effectively.

Keywords ecological competition equations;enterprise competition; stability analysis; dynamic mechanism

1 引 言

竞争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了解所处的市场,深刻理解竞争的内在发展规律.考虑到经济系统中企业间竞争与生态系统中种群间竞争的相似性,国内外一些学者尝试利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企业竞争的动态演化规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8].

文献[1]利用修改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了IT企业集群的共生性分析,认为集群内存在若干个核心企业, 它们形成互补或替代关系, 众多的卫星企业寄生在各自的核心企业下,核心企业和卫星企业在集群内能够自动维持着这种分工协作的稳定性.文献[2]利用Logistic模型,对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寄生关系、捕食关系和互惠共生四种互动模式进行数学描述,分析各种模式的稳定条件,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中小企业竞争策略的选择.依据生态系统共生模型,文

献[3]建立了一个包含正负作用的一般企业的竞合模型,通过模型的分析说明了企业集群的发展取决于市场容纳量与固定成长率,而这两者的提高与企业集群初始状态、企业集群环境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合作能增加企业集群的稳定性.文献[4]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产出水平的下临界点,进行了企业竞争模型的局部稳定点分析和全局渐近性态分析,并通过数值仿真实验具体说明了企业竞争的各种情况和稳定性条件.

已有文献的研究是深入且有效的,是对企业企业竞争理论的完善和充实.然而,目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二维系统研究企业竞争机制,其不足之处在于只能单纯刻画企业之间的竞争或合作模式,无法揭示企业之间合作并与其他企业竞争的过程.本文将讨论企业竞争的更一般情形,以三维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讨论它们在完全合作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和混合市场下竞争的动力学机制,并通过数值仿真实验呈现企业竞争的动态演化规律.

2 生态竞争模型

假设x1(t),x2(t),x3(t)分别表示企业1、2、3在t时刻的产出水平,这三个量均为时间t的函数.为了分析的方便,这里的时间t不仅包含一般时间的含义,而且还包含技术、信息、成本、专业化和分工等影响产出水平的因素.

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描述了这三个企业间的竞争:

dx1dt=α1x1(1-x1N1-γ12x2N2-γ13x3N3),

dx2dt=α2x2(1-x2N2-γ21x1N1-γ23x3N3),

dx3dt=α3x3(1-x3N3-γ31x1N1-γ32x2N2), (1)

其中,α1,α2,α3是三个企业的产出水平在独立生存状态下的固定增长率,N1、N2、N3是其对应的最大产出水平,γij表示企业i与j之间的竞争系数,这里假设γij=γji.

本文将市场定义为以下三类:

Ⅰ.完全合作市场:当γij<1时,所有的企业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弱,每个企业都能取得一定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合作”只是意味着较弱的竞争,并不考虑真正的合作现象.

Ⅱ.完全竞争市场:当γij>1时,所有的企业之间存在强的竞争,只有一个企业能在竞争中获胜,最终取得全部市场.

Ⅲ.混合市场:在这种市场中,两个企业之间竞争较弱,他们与第三个企业之间存在强的竞争.

下面,本文将分析在这三种市场中企业竞争的动力学机制和动态演化过程.

3 企业竞争动态演化的分析

采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9]分析系统(1)中的平衡点.由定态方程,得到模型的平衡点分别为:P0=(0,0,0);P1=(N1,0,0),P2=(0,N2,0),P3=(0,0,N3),P1、P2、P3表示只有一个企业能获胜;P12=(N11+γ12,N21+γ12,0),P13=(N11+γ13,0,N31+γ13),P23=(0,N21+γ23,N31+γ23),P12,P13,P23表示两个“合作”企业将在竞争中获胜;P123表示三个企业各自占有一份市场的情形.为了计算上的方便,这里假设完全对称的条件:γ12=γ13=γ23=γ,α1=α2=α3=α,N1=N2=N3=N,P123=(N2γ+1,N2γ+1,N2γ+1).

为了进行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计算Jacobian矩阵,

α1-2α1N1y1-α1γ12N2y2-α1γ13N3y3-α1γ12N2y1-α1γ13N3y1-α2γ12N1y2α2-2α2N2y2-α2γ12N1y1-α2γ23N3y3-α2γ23N3y2-α3γ13N1y3-α3γ23N2y3α3-2α3N3y3-α3γ13N1y1-α3γ23N2y2,(2)

其中的y1、y2、y3分别表示平衡点中的对应分量,并计算相应矩阵的特征值,结果如下:

①对于P0=(0,0,0),Jacobian矩阵的特征值为ζ1=α1,ζ2=α2,ζ3=α3,所有的特征值大于0,P0是不稳定的,三个企业都将从零开始发展壮大.

②P1=(N1,0,0),Jacobian矩阵的特征值为ζ1=α3-α3γ13,ζ2=-α1,ζ3=α2-α2γ12.

P2=(0,N2,0),对应的特征值为ζ1=-α2,ζ2=α1-α1γ12,ζ3=α3-α3γ23;

P3=(0,0,N3),对应的特征值为ζ1=α1-α1γ13,ζ2=α2-α2γ23,ζ3=-α3.

以P3为例进行分析.当γ13>1,γ23>1,即企业3与企业1、2同时都存在强的竞争时,P3是稳定的.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模型的仿真实验(见图1,

其中α1=α2=α3=1,N1=N2=N3=1,γ12=γ13=γ23=1.5)表明,若初始值的位置靠近P3,则轨线会趋于平衡点P3.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竞争的初始实力决定了竞争的最终结果.

图1 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模型

同时,由于参数γ12没有影响P3的稳定性,在混合市场(企业1和企业2“合作”), P3也是稳定的.混合市场竞争模型的仿真实验(见图2, 其中α1=α2=α3=1,N1=N2=N3=1,γ12=0.5,γ13=γ23=1.5)表明,当初始值接近P3时,轨线也将收敛到平衡点P3.

③对于P12=(N11+γ12,N21+γ12,0),特征值为

ζ1=α3(1+γ12-γ13-γ23)1+γ12,

ζ2=α2+α1-α22-2α1α2+α21+4α2γ212α12(1+γ12),

ζ3=α2+α1+α22-2α1α2+α21+4α2γ212α12(1+γ12).

以P12为例进行说明.当γ12<1,γ13+γ23>1+γ12,即企业1和企业2“合作”,都与企业3有强的竞争时,P12是稳定的.图2中也表明,当初始值接近P12时,轨线将收敛到平衡点P12.

图2 混合市场竞争模型

由此可见,初始实力在混合市场的竞争中依然是决定因素.

P13=(N11+γ13,0,N31+γ13),其特征值为

ζ1=α2(1+γ13-γ12-γ23)1+γ13,

ζ2=-α3+α1-α23-2α1α3+α21+4α3γ213α12(1+γ13),

ζ3=-α3+α1+α23-2α1α3+α21+4α3γ213α12(1+γ13);

P23=(0,N21+γ23,N31+γ23),其特征值为

ζ1=α1(1+γ23-γ12-γ13)1+γ23,

ζ2=-α3+α3-α23-2α2α3+α22+4α2γ223α32(1+γ23),

ζ2=-α3+α3+α23-2α2α3+α22+4α2γ223α32(1+γ23).

P13与P23的分析与P12类似.

④对于P123=(N2γ+1,N2γ+1,N2γ+1),特征值为

ζ1=(γ-1)α2γ+1,

ζ2=(γ-1)α2γ+1,

ζ3=-α,

当γ<1,所有企业都处在弱的竞争状态,即在完全合作市场,P123是稳定的.完全合作市场竞争模型的仿真实验(见图3,其中α1=α2=α3=1,N1=N2=N3=1,γ12=γ13=γ23=0.5

)表明,在弱竞争状态下,三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将收敛到P123.

图3完全合作市场竞争模型

4数值仿真实验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企业之间的竞争,以下将通过数值仿真实验来模拟企业竞争的动态演化过程.

1)在完全竞争市场,三个企业之间都存在强的竞争,此时竞争将导致实力最强的企业将战胜其他实力较弱的企业,并最终能达到自己的最大产出水平(见图4, 其中α1=α2=α3=1,N1=N2=N3=1,γ12=γ13=γ23=1.5,初始条件:x1(0)=0.2,x2(0)=0.3,x3(0)=0.5).

时间t

图4 企业3将赢得竞争

2)在混合市场中,企业的初始水平将决定到底是“合作”企业获胜还是与之对抗的企业获胜.当“合作”企业的初始水平与对抗企业相差不大时,“合作”企业将赢得竞争.同时,由于获胜的“合作”企业之间竞争较弱,使得双方的产出能力都不能达到各自最大的水平.当“合作”企业的初始水平远低于对抗企业时,“合作”企业在竞争中失败.此时,对抗企业却能通过发展达到其最大产出水平(见图5,其中α1=α2=α3=1,N1=N2=N3=1,γ12=0.5,γ13=γ23=1.5,初始条件:x1(0)=0.2,x2(0)=0.3,x3(0)=0.5和图6, 其中α1=α2=α3=1,N1=N2=N3=1,γ12=0.5,γ13=γ23=1.5,初始条件:x1(0)=0.2,x2(0)=0.3,x3(0)=0.8).在实验中也发现,胜负的结果与“合作”企业之间的竞争水平关系不大(见图7,其中α1=α2=α3=1,N1=N2=N3=1,γ12=0.8,γ13=γ23=1.5,初始条件:x1(0)=0.2,x2(0)=0.3,x3(0)=0.5

).

时间t

图5 “合作”企业1和2赢得竞争

3)在完全合作市场中,由于所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较弱,影响了所有企业的产出水平,虽然最终的产出水平都趋于稳定,但远小于企业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水平(见图8,其中α1=α2=α3=1,N1=N2=N3=1,γ12=γ13=γ23=0.5,初始条件:x1(0)=0.2,x2(0)=0.3,x3(0)=0.5).

5 结 论

本文以三个企业为例分析企业间竞争的动态演化规律,通过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分析了企业间竞争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以及稳定性条件,通过数值仿真实验动态的展示了竞争的演化过程:在完全竞争市场,实力强的企业将战胜其他企业;在完全合作市场,所有的企业都能发展,但产出水平不能达到各自

的最大水平;在混合市场,实力也将决定竞争的胜负,当“合作”企业的实力与对抗企业之间相差不大,“合作”企业获胜,然而,“合作”企业均无法达到各自最大的产出水平,对抗企业的实力若远大于“合作”企业,“合作”企业将失败,此时,对抗企业最终能获得自己的最大产出水平.由于本文的分析是在三个企业的竞争基础上展开,并将竞争与合作的情况全面考虑,因而,所得到的结果更具有一般意义,是对传统二维模型的有效扩展.

参考文献

[1] 陶长琪. IT企业集群的共生性和稳定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5):62-64.

[2] 沈运红,王恒山.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互动策略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2006,15(5):417-420.

[3] 喻小军,谭建.企业集群的生态系统竞合模型[J].系统工程,2007,25(7):108-111.

[4] 张睿,钱省三,高臻.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企业竞争模型[J].系统工程,2008,26(2):116-119.

[5] LUIS López, MIGUEL A FSANJUN. Defining strategies to win in the Internet market [J]. 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 2001,301(1/4): 512-534.

[6]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企业集群共生演化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2):141-148.

[7] 周浩. 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2003,21(4):32-37.

[8] 李艳会, 朱思铭. 一类电子商务网站竞争模型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5):6-10.

[9] J K HALE. Theory of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M], Springer, NewYork, 1977.

泰顺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 篇4

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完成的2005年度《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中, 浙江以“87.1”分位列全国第一。按照县 (市) 、市区进行评价, 浙江69个评价单元中, 泰顺县在林覆盖率较高、水资源较丰富、降水量多的优势下, 在69个县 (市) 市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比较中当选浙江第一。

由此可见泰顺的生态状况很是让人欣慰, 而生态在泰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态旅游作为泰顺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泰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 对生态旅游的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 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 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 就必须改变原有的生态旅游的经济模式, 采用新模式, 就必须坚持生态旅游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

发展生态旅游, 食品加工业及特色旅游是目前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 利用假期去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的最好选择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根据人们的需要, 林农及开发商应该以当地特色的森林资源为基础, 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一些林区已经先后开展了生态旅游业, 就目前发展来看, 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 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泰顺县黄桥乡800hm2毛竹低产园通过标准化改造, 建成为省级笋竹低产林改造示范片, 大大提高单产, 每667m2收入从原来的200元提高到1200元, 仅此一项每年为全乡农户增加收入800多元。而且在泰顺县竹产品的深加工下, 使得竹子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从而带动了农户的种竹积极性, 使其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大踏步的向前发展。使昔日的荒山成了竹海, “竹山”成了“金山”。

每年的元宵节, 泰顺各地都有着特色的百家宴。泰顺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 由970多年前的民间族人内部祈祷仪式“做春福”演变而来, 如今发展成泰顺县一张旅游名片。2010年元宵节, 泰顺县7个乡镇摆下了6000多桌百家宴, 6万多人赴宴, 载入吉尼斯纪录, 而且随着泰顺百家宴每年的定时举办, 以及各个环节的完善, 到泰顺吃百家宴的人数也在逐年更加。泰顺百家宴以“促进乡邻乡亲, 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为主题, “百家宴活动, 从祭祀地方神祗, 到民俗表演等方面一脉相承, 有其固定习俗”, 到如今泰顺百家宴已成为泰顺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 吸引了泰顺周边市县以及相邻的福建省的很多人的慕名而来, 体验着不同以往的特色的泰顺百家宴, 这也是泰顺人比春节更不可缺的重大节日。泰顺 (百家宴) 更被授予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 泰顺百家宴被入浙江省省级非遗名录项目。而泰顺县司前畲族镇每年“三月三”的百家宴也吸引着周围不少的人前往一睹这畲族风情的百家宴。毗邻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体验了百家宴之后, 来游玩的游客还能到保护区内看看秀丽的大自然风光, 在完好的原始深林里呼吸最新鲜的天然氧吧里的空气, 到浙南第一峰白云尖的山顶上体验一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下第一氡”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红岩隧道景区、白鹤山庄景区、南浦溪景区、世界最美丽廊桥 (泗溪北涧桥) 等更是带动了泰顺生态旅游的大热潮。生态旅游的热潮更是带动了一批产业的发展, 农家乐、生态食品、地方特色小吃等等不仅给泰顺的经济带来了蓬勃的发展, 更解决了很多泰顺普通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随着泰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泰顺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对现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也知道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想发展生态经济, 就要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为前提。只有泰顺的经济得到发展, 泰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生态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泰顺有着如此的生态优势, 在泰顺人民的不断努力下, 泰顺的生态与林业发展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摘要:泰顺是一个有着很大生态优势的地方, 而这些年泰顺正是利用这个优势发展着泰顺的生态产业, 给了泰顺人民带去了物质与精神的双层提高, 使泰顺的生态产业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科技兴农 篇5

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科技兴农

六安是农业大市,六安的.农业因生态而兴,靠生态发展.“九五”以来,六安的农业在发挥生态优势和正确把握农业科技进步的着力点上,注重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突破: 1.抓重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农业作为全市五大重点技术之一,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领导推动力度,变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同时实现生态资源的持续利用.

作 者:六安市人民政府 作者单位:刊 名:安徽科技英文刊名:ANHUI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发挥生态优势 建设海洋强省 篇6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规合一”被写了进去。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全国唯一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海南下一步将如何发展,成为了“两会”的焦点之一。

履新海南之后,刘赐贵多次强调:“海南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是用钱买不来的,我们每一届政府都要努力把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发展好,任何的开发都要以保护生态为基础。”

最近几年,海南省在实现经济稳步较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过去五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3%。过去的五年也是海南省生態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的五年。健全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区域的市县不再考核GDP,中部生态核心区得到有效保护。海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近岸清洁海水水质面积保持在9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9%。

刘赐贵此前曾说,企业、项目的开发可能出发点是对的,对地方税收也有贡献,但是有可能会对生态造成影响,不能因为几个项目就把海南的生态破坏了。

为此,2015年,海南省率先在全国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即对功能区、城镇、国土、林业、海洋、生态六个方面的规划统一到一个空间规划体系,将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海南省总体规划》的底线和刚性约束,要求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布局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最大限度守住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这项改革是海南现实发展的诉求,也是长远发展的需要。通过‘多规合一’改革,从空间上划定了海南各类生态红线,提出了生态、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刚性约束指标,并对生态功能区、开发功能区及其他功能区进行分类管理,将生态管控落实到市县和具体地块,有力促进了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刘赐贵对记者表示。

作为海洋大省的省长,全国“两会”期间与网友互动时,刘赐贵特别介绍了海南近几年在海洋强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他说,建设海洋强省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维护好我们的海洋权益,保护好我们的海洋生态,发展好我们的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在传统的产业方面,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而在传统产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发展现代海洋产业,高新技术应该在海洋产业方面得到体现。刘赐贵说,“海南很注重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中的产学研结合。去年,海南建立了热带海洋学院,这弥补了我们没有热带海洋大学的遗憾。”

刘赐贵告诉记者,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的最大机遇和最强比较优势,今后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用好用足用活国际旅游岛特殊政策,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对于未来的发展,刘赐贵总结道,未来海南“十三五”的目标很明确,即“三大目标”与“三大愿景”。“三大目标”中第一个目标是和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目标是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第三个目标是建设美丽海南。“三大愿景”则是建设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生态竞争优势 篇7

1 生态工业园的竞争优势分析

竞争优势是以生态工业园区的各种要素:企业, 资源, 创新能力, 竞争差距, 基础设施等为基础, 集群化发展的方式, 活跃生态园区的企业技术创新, 园区企业间以共生网络关系运行, 给生态工业园区带来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1.1 产业集聚优势。

传统工业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 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生态工业园是一种集约发展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小且散的模式, 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不仅缓解了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还有利于转变产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产业集聚效应。由于企业间相互利用副产品或废物变为可利用的资源, 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和采购费用。企业的集聚, 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生态工业园内, 通过共生网络的形成, 原材料、副产品大多是短距离的运输, 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和生产时间, 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1.2 创新优势。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包括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在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商品和三废 (废气、废液和废渣) , 结果是浪费了资源, 污染了环境。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实行循环经济, 将三废作为生产原料, 既节约了资源, 又改善了环境。这种变化, 主要是建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创新的结果。另外, 传统的企业之间的关系, 以相互竞争为主, 但是由于生态工业园区实行循环经济, 其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整个园区的效益密切相关。如果只是一味的只顾本企业效益, 就会影响或破坏整个园区的运行。所以, 必须具备企业间的共生、协调的观念, 才能保持企业和园区的持续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 传统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为主;而现代生态学则拓展了人和环境的关系。传统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提高人的物质福利;而生态经济学则研究如何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这两个学科的发展, 深刻地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成果。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就必须体现这两个学科发展的成果, 才能更好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不仅要在理论指导上, 而且必须在具体技术应用上有重大创新。例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再生技术等。

1.3 总成本优势。

在生态工业园区内, 将三废作为生产原料, 节省了原材料成本、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 为生产争取了时间。企业之间通过共生网络关系, 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利用废料, 不仅避免了大量的废料处理费用, 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库存量, 生态工业园区是企业内的交易频率, 同时交易双方都处于稳定的一个区域内, 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形成强大的成本优势。生态工业全区的企业更强调合作, 从而形成共生网络关系, 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从而使整个生态园区的总成本降低。

1.4 区域品牌的优势。

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增强了园区的产业竞争力,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积极推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改善投融资的软, 硬环境, 通过政策扶持和推动, 为生态工业园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有利于加强区域品牌效应, 生态工业园的这种区域品牌效应, 整体竞争力优势是任何一个的孤立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1.5 低风险优势。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绿色的社会系统, 是多种要素、多重主体、多种联系形成的集合。不但促进了园区内各种要素的结合, 更有利于创新主体竞争与合作。创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氛围。由于地域的接近和交易的频繁相关性, 加强了园内的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企业之间可以联合的技术攻关, 共同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企业集群促进了园区内知识与信息的累积效应的产生及快速流通, 降低了创新的风险。

2 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的现状与发展障碍

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还处于试点阶段, 自1999年以来, 我国开始在生态工业和区域环境的治理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截止到2010年6月, 已通过批复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46个, 其中行业类园区10个 (涉及钢铁、能源、电解铝、氧化铝、制糖、造纸、化工、矿山开采、炼焦、环保产业等行业门类) , 综合类园区35个 (开发区和高新区) , 静脉产业类园区1个。“十一五”期间, 为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和重点污染物总量削减10%的目标的, 通过加强污染源集中的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和重点企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环境监管入手, 以园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强化环境准入、工业生态链的建立和完善及总量控制等为技术途径,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提高地方经济增长质量, 强化污染源集中区污染物控制, 提高区域污染物总量削减力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促进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生态工业园处于初级阶段, 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具体变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策缺陷对发展生态工业园的阻碍。

态工业园建设是以清洁生产和污染预防等思想为基础, 但在中国的环境法体系中体现的很缺乏, 没有很完善的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在中国生态园区的发展工程中, 企业缺少技术依据,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缺乏管理依据。而且, 每个省份的资源情况, 产业结构情况不一样, 指标体系和规范都还不够完善。所以造成政策缺陷对发展生态工业园的阻碍。

2.2 理论研究尚在初级阶段, 不能给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充分的指导意见。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研究都集中在研究现状, 经验总结, 虽然有部分探讨生态工业园区规方法和研究以及模式的讨论, 但是没有提出一般的生态园区的构建机理以及普遍性的适用方法。对生态工业园的定量研究也很少, 对于准入园区的企业的标准也不成熟。

2.3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出现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 园区产业定位不明确。

近年来, 我国各地响应国家号召,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但是出现为了加快生态园区的建设速度, 出现了招商引资恶性竞争, 造成准入的企业而规模小, 质量不高, 或者没有达到生态工业园区准入的标准, 这对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定位模糊也是现阶段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障碍。园区缺乏特色就缺少竞争力, 不利于产业生态化的形成。

3 提高我国生态工业园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 完善生态工业园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法律法规, 要求生态园的建设体现社会, 经济, 效益同时发展, 统筹兼顾。制定区域法规, 行业政策和企业发展等规划以清洁生产和污染预防的思想为基础。

3.2 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内支持体系和鼓励政策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有相对集中的一定规模的场地, 并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物流配送和管理机构, 并有良好的园外环境。通过制定和完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府和排污收费返还等鼓励政策:完善园内信息系统、新技术开发、企业孵化器、清洁生产检查等支持体系。

3.3 完善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管理

3.3.1 完善园区的生态管理。

生态园区的管理应以循环经济, 绿色管理为基础, 以ISO14000法律法规为标准, 综合治理整个园内区域环境, 实现清洁生产和排污预防的全过程控制。园内应建立一个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 以环境管理为职责, 实行强制性的行政管理。

3.3.2 完善企业的生态管理。

生态工业的绿色管理, 不能只依靠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手段, 也要通过企业管理层次的手段。企业的生态管理可以通过清洁生产, 建设生态型的企业文化, 对员工进行生态化生产的教育等等。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要检查企业自身的工艺流程, 技术要求, 把高污染, 高能耗的关键环节做出改进, 减少污染。国家环保局规划生态园区的企业的清洁生产要达到50%以上, 预计2020年, 80%的企业会开展清洁生产。

3.3.3 完善产品的生态管理。

通过产品的生产周期过程去控制, 从产品的原材料的选购到废物的处理一系列过程进行生态化的控制。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来确定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然后通过回收利用, 回收设计或者加工来减少或防止污染。使用绿色包装说明和生态标志, 使用便于回收的包装材料。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 也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提升产品的认知度来引导消费。

3.4 加强理论研究

对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 国家应大力支持和鼓励,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生态工业支撑体系, 给一批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和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生态工业技术经费支持, 还应加强定量研究, 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建立一套适用的指标评价体系, 对生态工业园的各项指标和建设提供标准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英伟, 杨成江, 吴德东.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SWOT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2]吴志军, 金志芳.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竞争优势探究[J].企业研究, 2007.

[3]吴志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研究[J].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 2008.

[4]生态工业园.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59500.htm

[5]苏瑜.生态工业园建设与管理体系研究-以日照市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6]湖北环境保护网.www.hbepb.gov.cn/hbyw/kjbz/stgyy/

生态竞争优势 篇8

1 充分认识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任务。为生态旅游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 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依据。

1.1 生态旅游是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方式。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之后的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 以追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文明形式。建设生态文明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生态旅游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农业生态系统, 采取生态友好方式, 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因此, 从这一意义上讲,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旅游渠道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提高生态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2 有利于培育壮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生态旅游业主要是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涉及面广等产业特点, 具有环境成本低、就业容量大、带动作用强等产业优势, 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以关爱生态、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旅游, 突出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更加强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方式和旅游消费模式。因此,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有利于自然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 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促进资源消耗型产业和产品向资源利用型产业和产品转变, 促进旅游产业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

1.3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生态旅游最为密切的产业, 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不竭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变, 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促进农村繁荣发展,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有利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城乡交流,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 发展生态旅游基本原则

2.1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必须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严格保护, 各项生态旅游设施和活动都要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 确保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当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 必须贯彻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防止超过环境承载力的过度开发, 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把生态旅游与生态教育相结合, 寓教于乐, 使生态旅游成为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方式,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2.2 坚持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并重的原则。

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都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 是生态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两者不可分割。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同样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人文生态资源, 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从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使之通过生态旅游得到传承和发展。

2.3 坚持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都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旅游, 也不同于一般的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更加强调对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统筹协调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更加注重长远发展, 做到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更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要求。

3 创造性地开展生态旅游新局面

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经济持续发展, 人民收入不断增加, 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将有力地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3.1 要加强宣传教育, 鼓励社区参与。

发展生态旅游, 要把倡导生态文明, 普及生态知识, 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放在突出位置。生态旅游地要针对各自的生态特点、环境特征、文化特色, 积极开展生态宣传、环境教育, 增强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意识。要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 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 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班, 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生态环保意识。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 只有尊重当地的特色, 才会有景观、文化的差异性, 才会对游客有吸引力。

3.2 摆正生态旅游发展的三个关系

3.2.1 摆正产业各要素间的布局关系:通过高

起点、高标准对其包装, 对旅游产业和旅游市场的培育, “吃、住、行、游、购、乐”服务链条的各环节基本连通。为打造其成为分区更明显、功能更完善、设施更配套、环境更优美、交通更便利、群众更富裕的生态旅游景地, 使自然旅游资源、旅游生产、旅游消费各环节严密衔接、良性互动, 辐射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 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

3.2.2 摆正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产业的根之所系, 保护是发展的立命之需,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理当加倍;保护的目的在于利用, 利用好了资源就发挥了资源的作用, 实现了资源的价值。

3.2.3 摆正原始风貌维持和新景观开发的关系:

生态旅游之所以引领消费时尚, 因其绿水青山、清新空气、恬静环境、畜牧瓜果、风土人文等这些相对于城里人稀缺的风物具有观赏、体验美感, 利人养生、舒心的功能。

3.3 要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

发展生态旅游, 要科学编制规划。应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内容要求, 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同时, 还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要根据其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 对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防止规划和项目设计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4 严格监管, 加强协作。

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活动, 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 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要建立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 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制度。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林业、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共同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3.5 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的影响力, 具体措施:

一是要在观念上大胆“破”。彻底破除一切束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 树立自然资源开发、强产业、立生态、兴旅游、统筹规划五种意识。二是要在政策上彻底“放”。各项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 让生态旅游经济有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激活群众的创造力、增强景区的吸引力、拓展当地城镇的承载力、强化旅游的后劲力上。三是要在资金上积极“帮”。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广泛筹措资金, 要充分利用国家优惠金融政策, 尽可能提供生态旅游开发所需的前期资金, 推动生态旅游项目上档次、上水平。四是要在生态上全面“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 扩大封山育林范围等措施, 增加绿地面积。五是要在结构上灵活“调”。要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 促使生态旅游业扩容。要加快非农产业发展, 尽快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抢占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平台。

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载体, 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也是促进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责任编辑:王青翠

摘要:针对生态旅游发展问题提出要充分认识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生态旅游以基本原则。

领导企业的生态竞争观 篇9

2007年6月中下旬, 原本栖息在湖南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东方田鼠, 随着水位上涨而蜂拥迁徙, 破坏防洪大堤, 啃食粮食作物, 一时间声势浩大的“治鼠战役”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热点。

事实上, 洞庭湖涨水只是此事的导火索。专家会诊后的共识是:人们长期对湖区蛇、鼬、猫头鹰等东方田鼠天敌的滥捕, 是造成田鼠成几何级数繁殖的根本原因。修复食物链, 回归生态平衡才是消除鼠患的治本之策。

自然界的生态和谐规律, 对于研究社会领域中的企业问题同样具有启迪意义。早在1996年, 美国学者詹姆斯·摩尔率先提出“企业生态系统”的理念。他认为, 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投资商、竞争者、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类似于自然界生态圈一样的系统——即企业生态系统。在系统内, 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 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能是超越这张“关系网”的单边行动。根据詹姆斯·摩尔的研究, 基于我国目前不少行业此起彼伏的“商品倾销”、“促销恶战”等过度竞争现象, 笔者认为, 在处理企业与其竞争者这一对基本关系时, 传统的竞争观值得反思, 而借鉴生态学的原理重塑企业竞争观念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企业生态竞争观内涵解读

所谓企业生态竞争观, 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生相克原理来处理企业与竞争对手关系的一种理念。在洞庭湖鼠患事例中, 客观存在的生态系统各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原理, 要求人们不能忽略其它物种对人所处整体环境的影响, 即人们对这些物种的非食物依赖性。用这样的观点来看企业, 一是各企业都因对自身利益的追逐而与竞争对手在市场、品牌等多方面展开竞争, 这是企业间相克的一面;二是企业间还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就是相生的一面。一方面, 企业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行业的良性发展, 而每个企业的个体行为又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因子, 这是企业间的间接相生关系;另一方面, 企业的生存发展也需要其它企业的促进、合作与功能互补, 这是企业间的直接相生关系。可见, 企业生态竞争观不同于只讲相克不言相生、视“同行为冤家”的传统竞争观念。它并非不鼓励竞争, 也并非否定会有企业被淘汰出局, 而是要求竞争既不破坏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又不排斥企业间的协作。简言之, 生态竞争观就是和谐竞争、合作共生的企业理念。

生态竞争观对改善我国企业间竞争关系是很有价值的。受传统竞争观影响, 再加上其他不利因素的存在, 我国不少行业长期存在着恶性竞争、过度竞争现象, 比如, 频繁发生的“价格战”、“资源战”、“广告战”、“人才战”, 甚至恶意伤害、侵占知识产权等非法行为也时有发生。据《观察与思考》报道, 2007年1~5月, 浙江省啤酒行业显现出亏损加剧的态势。造成行业性亏损、集体“受伤”的元凶, 就是行业内“低价倾销产品、恶意买断终端、破坏对手声誉”等恶性竞争行为。以“价格战”为例, 如果是因为上游产品价格下降、技术进步、规模效应等因素推动企业成本下降, 那么下调价格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上, 很多“价格战”并非以此为基础, 价格下降的幅度远大于成本的变化。这种所谓“以利润换市场”、谋求垄断地位的做法,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透明化日益提速的今天, 结果多半是事与愿违。作为微波炉行业“领头羊”的格兰仕, 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每台微波炉只赚1元钱的低利润状态, 目的就是凭借这把“价格屠龙刀”将众多竞争对手横扫出局。没想到, 这一“招儿”给自己招来了许多麻烦:前脚送走了“老冤家”LG, 却又迎来新对手“美的”, 接着还有众多洋品牌对它虎视眈眈。有的对手不惜用数百万元高薪挖它的人, 导致它十多位高级营销区域经理集体跳槽。好在格兰仕及时改弦更张, 2006年在行业发出倡议, 呼吁同行“和谐经营”、“生态竞争”, 并付之实际行动, 这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

恶性竞争、过度竞争现象的广泛存在, 不仅在微观上侵蚀企业的利润、制约企业的稳定发展, 在中观上破坏行业声誉、阻碍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拓, 而且在社会宏观层面还造成资源利用率低、就业波动、商业风气败坏等不良后果。所以, 用新型的生态竞争观替代传统竞争观, 是企业现实的理性抉择。

领导企业践行生态竞争观渠道

确立生态竞争观, 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有效、市场管理规范、消费需求景气、行业退出机制灵活、商风文明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但处于行业领导地位的企业具有关键性作用。原因有三:一是任何行业几乎都存在一个或几个领导企业, 它们的行为直接构成了行业竞争的基本格局;二是领导企业的理念和行为易被追随企业所效仿;三是从长远看, 生态竞争业态存在的最大受益者也是领导企业, 其积极性更易调动。所以, 践行生态竞争观如果从领导企业的行为路径切入, 就是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促进行业内形成梯度企业结构领导企业应率先学会肯定竞争对手存在的价值, 控制对市场无止境的占有, 给同业其他企业留有一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原因在于:一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一家企业不可能独霸整个行业。市场占有率越是高度集中, 就越预示着垄断利益形成的可能性增大, 必然会招致行业外其他企业的进入, 甚至引来国际上资本实力更雄厚、技术管理水平更高的企业加入角逐。格兰仕遭受全球企业“疯狂围剿”的事例便是如此。二是梯度企业结构的存在, 能使行业保持持续不竭的生存发展动力, 这对领导企业同样也有意义。三是梯度企业结构能增强行业内互补合作功能, 为维系企业间“共生关系”提供更好的平台。一方面, 较多同类企业的存在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差异化需求, 促进行业整体形象的优化和市场发育;另一方面, 也为包括领导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开展行业内合作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明智的领导企业会选择“适度退却”, 以维护自身和行业的长远利益。“觉悟”后的格兰仕明确提出, 让出30%的国内市场份额留予同行其他企业, 改善微波炉行业内企业的构成。

开辟“蓝海”, 拓宽行业竞争空间遏制恶性竞争、培育生态竞争业态的有效途径之一, 就是把行业的“蛋糕”做得更大, 使企业间竞争的空间变得更为宽广。2004年爆发的“埃尔切烧鞋案”, 从自身原因看, 正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温州鞋商过分集中在低档鞋的生产销售上, 造成西班牙埃尔切的低档鞋市场过度饱和, 激发了当地人的报复。如果放弃部分低档鞋市场, 转向生产销售中高档鞋, 即开辟“业内蓝海”, 情况会截然不同。领导企业应发挥自身的领先优势, 积极延伸产业链, 丰富产品内涵, 扩张产品线, 增加新品种, 挖掘潜在的消费需求。G E、福特等汽车巨头为避免过度竞争, 纷纷在汽车制造产品上嫁接起保险、贷款、理财等服务内容, 从而启动了不少潜在的汽车消费, 扩大了市场容量。此外, 领导企业还可实施多元化经营, 开辟“业外蓝海”。一方面,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另一方面, 又能为行业内多余的资金、过剩的生产能力寻找出路, 客观上弱化行业内竞争强度, 有利于形成梯度企业结构。格兰仕在微波炉行业实施“适度退却”的同时, 又把目光盯在了空调产品的研发上, 很快就跻身于空调业的“三甲”之列。

引领行业创新, 推动竞争方式的改善以往的竞争方式即使控制在法律法规的边界之内, 也并非“上上之策”。换言之, 竞争如果总是着眼于价格、销售渠道、广告等方式, 而不是比拼创新能力, 竞争就是肤浅的、不可持续的, 迟早会发展为“过度竞争”、“恶性竞争”。领导企业应积极展开工艺技术、管理模式、营销网络等多方位的创新活动, 通过创新活动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延伸来体现竞争, 带动行业内其他企业争相效仿, 使企业把竞争的目光锁定在开展创新活动上, 进而形成谁的创新能力强、谁的技术管理水平领先、谁的产品服务质优, 谁就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竞争导向。微软的“I E”网页浏览器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软件之一, 其他公司的同类软件无论是免费或付费, 都无法动摇它的主导地位, 其原因就在于微软不断强化和升级自己的软件, 平均每一星期就会有新的补丁出来。正因微软引领行业不断推陈出新, 所以软件行业的竞争更多的是比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 而不是简单的“价格战”、“促销战”。

建立有序竞争的产业生态 篇10

与现行行业组织活动范围及方式不同,百人会是一个以促进我国电动车发展为目标,以电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和政策研究为重点,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发展论坛。百人会汇集官、产、学、研各级人士,各个人的身份参加具有更好的包容性,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促进沟通交流合作,服务于产业企业和政府的平台。它不是正式的组织,它更没有行政的权力。百人会一方面广泛联系相关产业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另一方面接受有关部委指导,使研究成果对企业决策和政府政策制定及执行希望有所帮助。

力争当好我国电动汽车领域的第三方支柱,根据百人会自身的定位,大型活动一年只有一次,就是“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今年的主题是“产业发展新生态”,选择这个主题有两层含义:

一是汽车能源结构的变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能源革命将对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政府和诸多产业企业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会。为使相关方面形成共识,吸引大家各展所长,积极参与构建电动车产业发展新生态非常重要。其中需要搭建跨学科、跨产业产学研共同参与的平台,开展交流,凝聚共识协同协作共同参与。本次论坛的大会和专题研讨会将体现多学科,多产业交融。

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电动车发展战略中,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造好的发展环境。现阶段电动车的发展和其他产业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政府实际上是第一推动力。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如何与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有效配合,构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现实问题。

政府最主要的责任是创造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干预的最终目的是不干预,因此在政策设计时,如何使受益方不产生政策依赖,如何使政府的政策效应通过市场加以放大,而不是削弱竞争,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在本次论坛中都会有所涉及,但不会完结。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论坛,提出这样一个课题,暨电动车作为一项发展战略如何建立一个好的产业生态。

电动车产业化临门一脚面临两大困难一个是与完美无缺的燃油车相比,电动车产销双方原则上缺乏内生动力;另一个是产业初期始终存在着技术成熟度、技术价格、基础设施与规模化市场先有鸡先有蛋的困惑。这就使政府成为各国电动汽车的第一推手。电动车还是一个高度依赖政策的市场。国内外政府推进政策大体上分成三类:一类是激励性政策;一类是限制性政策;还有一类就是支撑性政策。而短期市场最敏感的是政府的补贴,但汽车是一个高价值的产品,汽车产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政府补贴只能推它一把,助力产业迈向依托市场自主发展的台阶,不可能把补贴十年二十年的延续下去。从调研情况看,在完善国家政策方面还有一些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一是有序较大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汽车技术电动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能源革命交集,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创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太多的机会,给众多行业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尽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这个平台正在吸引众多的创业者、创新者、企业家甘愿冒险一搏,特斯拉脱颖而出,和谷歌率先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证明新进入者会带来新思维会引进跨界,加大试错风险,是推动产业升级和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政府在很难预测哪些创新,哪些企业能最终胜出的情况下,应当欢迎汽车和非汽车行业新的进入者参与,在竞争中进行一次次探索使成功者脱颖而出。汽车动力技术电动化给中国行业提供了百年不遇的赶超机会,但我们很少经历一个行业从自主研发到走向成熟的情况。按照传统的做法,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政府首先关注的是谁能进入谁不能进入,并由政府做出裁定,这就是使我国出不了特斯拉也不能出现无人驾驶汽车。现在我国电动车的技术产业链、商业模式正在走向成熟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速创新和试错的过程,另一方面政府并不能保证谁能成功,这时政府应该对进入者既不要去鼓动它也不要过分限制。

第二,充电设施短期难以满足,进而对续航里程更高要求,这就使纯电动车显得不经济不方便不放心。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所有细分市场都是如此。从产品上看,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高档车在对价格不敏感而追求高端、时尚、环保的第二辆车消费人群中它已经成为市场新宠;而插电式或者增程式电动车,因为它较好的平衡了购买价格、使用成本、纯电里程和对充电装置依赖的矛盾而被部分消费者所接受;小型短途低速实用型的电动车则在我国一些中小城市和城乡交界处异彩纷呈,去年市场估计30到40万辆,有专家预计如果政策得当,很快发展百万辆级甚至千万辆级的市场,如果有这样的大市场托底,有可能为中国增加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纯电动车产业化的途径。

第三、打破地方保护和壁垒,建立好的产业生态。一些电动车试点城市的地方保护、市场壁垒由来已久,越临近产业化这种趋势越加明显,有的城市设定电动车地方准入目录,有目标的打,有目标的压,有的城市要求本市销售必须本市设厂,有的强制使用本地生产的电池,有的本地充电桩只能由一个城市造。一个城市这样做了,其它城市竞相模仿,本来导致产业化初期本来较小的规模,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对电动车造成了伤害。这种自残的政策无法培育我国电动车产业竞争力,必将延缓产业的进程,应当认真贯彻国务院明令禁止各类市场保护规定,为电动车发展建立有序竞争的产业生态。

第四、政府政策组合要给全社会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汽车产业链特别长,其动力技术的重大变革不仅汽车业自身的重大调整而且涉及国家的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直至交通模式变革,智能交通、智慧交通大思路等等,其中需要政府部门和诸多产业和行业企业的参与,创新和投资,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

因此将电动车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同时,政府必须给全社会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使电动车纳入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战略。

生态竞争优势 篇11

关键词小班化生态化数学创建

小班化教育,因为班级学生数的减少带来了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等的根本性转变,能更好地促进生态课堂的实施。

一、小班化教育有利于营造生态化的数学学习环境

学生人数减少,其在教学空间所占的份额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对教师、教学资源、活动空间等个体占有比例成倍增长,学生获得了比以往更多、更直接、更快速的人与物质世界接触、碰撞、交流、角色置换的机会。按照“小班化教育”的要求,小班化教育环境的设计与建设必须体现现代化、物质化、儿童化、教育化等特点,要求学校的物质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天地、活动的场所,因此教学环境中适合学生发展的物化标准较高;同时学生占有、使用这些教学资源的人均程度也较高。当学生时时处处与这些学习化、儿童化、现代化的物化世界进行全方位交流时,正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萌芽、发展、迁移、深化的最佳时机,自然有利于从外部营造生态化的数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当然,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并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比如,建立平等、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友好、互助的同学关系,这些外部因素也会有效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等内部因素的取得,从而有助于生态化数学学习环境的建立。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营造生态化的数学学习环境。

二、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创建生态化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缺乏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这显然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悖的。但是创建生态化的学习过程可以弥补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不足。因为这种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艺术性等特点。

1,开放性。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而问题作为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而存在,不确定的问题更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或答案不确定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解答。

在教学行程问题后,设计这样一题:甲乙两人在一条公路上相距20千米,甲的速度是每小时10.5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15.5千米,两人同时出发2小时后,相距多少千米?经过猜测、启发,找出了相向、相背共四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显而易见,这道题为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留下了钻研、探究、遐思的乐趣。可以看出在解这道题的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过程是明显不同的,这就是构建数学绿色生态课堂所需要的不确定性及开放性。

2,互动性。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个教学过程,它可以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营造生态学习共同体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起示范作用,还应通过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艺术性。其实,数学与艺术是相联系的。因此,实施数学绿色生态课堂教学所选取的内容要生动活泼,有趣多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艺术性与知识性的结合,更寓知识和教育于艺术和趣味中。不断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鉴赏中感受到数学的完美。

小班化教育在发挥班级授课制群体优势的同时,全面渗透分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教育理念,从组织安排的角度,对时间、空间和人数等进行有效控制和利用,力争实现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最佳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了生态化学习过程的实现,充分体现了这种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艺术性等特点。

三、小班化教育有利于突出评价过程中的生态特征

新课改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评价手段不再唯一。教师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全方位的合理评价。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评价。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关系紧密相连。具体地说,以深层次为主的认知参与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紧密的联系,浅层次的认知与学生的焦虑感和厌倦感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体现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状态的关注,并注意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2,评价手段和形式多样化。整个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学生的考试分数(这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和评语性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以及社会实践、数学竞赛等。只有充分运用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形式,才能合理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让教师、家长客观、全面地了解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小班化教育十分强调分组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强调因材施教。因此,伴随教学的小组化与个别化,教学评价必须体现个案化、个性化等特点,即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方法;即使是对不同学生的相同内容的评价,其价值判断内涵也是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这样做自然地突出了评价过程中的生态特征。

生态城:城市下一轮竞争焦点 篇12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 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 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病”亟需建设生态城

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化发展过程是一直相伴的,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越来越高, 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 建设生态城成为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副院长李迅告诉记者, 生态环境问题具体的表现是:一、城市化发展与人口增长不断加剧了城市的环境压力。二、蔓延式扩张方式导致城市大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三、城市生活源日益成为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四、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发展重要制约因素。五、城市土地粗放利用模式引发了大量城市的环境问题。

李迅认为, 生态文明和生态城市包括三个方面: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二、生态城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空间载体;三、政策技术是建设生态城市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他说, 关于生态城市, 国际国内都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 近代城市发展经历了三段重要的里程, 首先是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 提出了工业化带来的种种问题;第二是新城建设对无限的扩张提出了反思;最后一个是最近提出的生态城市的概念, 它在全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内涵也得到了丰富的发展。

李讯提出, 政策、技术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国内外很多成功的生态城市案例都是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 来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比如说巴西的库里蒂巴, 就是通过公共运输、道路建设和土地利用相结合, 强调大规模交通系统建设, 通过很多的包括管理网络、交通线路管理、包括快车道管理等等来引导绿色交通城市理念的实现。国内的有一个比较早期的案例就是上海东滩, 它提出了“活力与弹性城市”强调了居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这也是国内有意义的探索。

技术保障是建设生态城市重要的支撑手段, 用高新技术以及适宜性技术来进行循环经济是重要的支撑;实施废弃物绿色管理体系, 转变对固体废物的管理思路, 具体的对策是清洁生产;还有综合利用, 所有的废物回收利用;然后是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就像国外做的那样, 同时要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维护和建设。

曹妃甸:挑战生态城建设

曹妃甸位于河北省中部唐山市的洛海湾中, 由于在该地区发现了超过20亿吨的南部大油田, 产业人口剧增, 引人注目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位于金台海岸开发的油田之上。

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 盐碱化很高的地区建设生态城市, 这本身就富有着挑战性。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副主任裴志详介绍说:“曹妃甸位于千龙河和西龙河之间, 面临着渤海, 我们马上要将这两条河整理出来, 拓宽以后在北侧再挖一条人工运河, 我们的计划就是把城市建在绿地碧水之上, 而不是让绿地碧水镶嵌在城市之中。”

据了解, 曹妃甸实施四大战略建设国际生态城。第一是从规划设计开始, 就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目前同意大利和其他各国的合作也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同时也迎来了世界对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高度关注。

第二是科技支撑战略。曹妃甸生态城原为盐碱荒滩, 在这里建设城市可以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区域建设生态城市本身就是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需要大量采用新技术、新理念, 再好的规划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撑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 曹妃甸很注重把科技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 广泛借鉴各国的先进理念和技术。

第三是人才引进战略。曹妃甸要汇聚建筑界精英, 把世界建筑艺术精品呈现在曹妃甸。

第四是金融支持战略, 积极争取金融支持, 力争投资资金等多种方面来自世界的资金, 通过股份合作, 通过BOT, 吸纳国际资金用于建设。

天津:“三和三能”建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设计团队分别编制, 经过综合汇总后形成规划方案。

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刘继华介绍, 该生态城社区理念由生态设施组成生态邻里, 多个邻里构成一个大的片区, 形成天津生态城一个整体, 最后串联成所有的细胞组成的整体。

每一个构成的单元都是一个子系统, 自身实现了一个生态理念和生态目标, 同时它又和外界发生了关系, 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居民可以就近生活和消费, 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

在国情背景下, 如何建设并且推广以供更多的地区借鉴?刘继华告诉记者:“当初提出的原则就是三和三能的原则, 三和就是人与人、人与经济、人与环境的和谐;三能就是能复制、能实行, 能推广”。

刘继华认为项目的意义不仅是对不生态地区有多大改善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项目能够做成一个生态完全贯穿于规划当中, 并且将来可以推广、复制为其他地区借鉴的作为示范的生态城, 他认为, 这是生态城最重要的一个理念。

生态城构思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入手, 宏观是对整个周边区域大的生态和交通的分析来确定结构, 微观的角度做的是绿色交通以及单元的研究, 从而确立生态城的机理。

据了解, 生态城的水系做法很有亮点, 该做法的目标是以节约用水为需求, 开源节流, 实现水资源一个优化的配置和循环利用, 构建人和自然和谐的健康的水的系统。具体的策略, 首先最重要的是节约用水, 严格控制水的需求;第二是尽量采用非常规的水资源, 由于临近海洋, 广泛采用海水净化的技术;第三是优化海水的结构, 合理水的分配;第四是建立一个水的循环的系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一个简单的图示, 生态水是从自来水厂提供的, 污水通过自来水厂提供形成再生水, 一部分是用于道路的浇洒, 另一部分是施工的处理, 再就是用于景观和河道的补水, 同时减少新鲜水的补水量, 维持水系统的平衡。

在保障能够安全排出雨水的基础上, 项目借鉴了新加坡很成熟的观念, 就是广泛采取雨水收集的系统, 雨水收集的方式包括路面的雨水收集以及路面的雨水收集等等, 有很多很细的做法, 在整个生态城的网络中, 构建水系的一个循环体系。

首先是采用一些自然人工的手段来强化生态水系, 再有就是重视场地中央污水库的一个污水修复, 结合景观系统形成一个参观教育区, 恢复生物的栖息地, 恢复河口的湿地区, 同时建设废弃物资源处理和研发的基地, 这是整个对于网络的一个构建。

上一篇:产后出血预防与护理下一篇:体积修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