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竞争优势

2024-08-28

比较竞争优势(精选12篇)

比较竞争优势 篇1

引言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影响和作用于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和核心理论, 世界各国也在很长时期内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开展对外贸易。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国际贸易发生着显著变化, 比较优势理论暴露出严重缺陷,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发展中国家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模式中,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策略, 为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但国内学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 认为中国存在贫困化增长的趋势或已发生“贫困化增长”, 因而存在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相比于传统的、被动的静态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但不能一成不变, 丰富内涵的竞争优势在当今国际贸易中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中国要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积累资金与经验, 实现从传统比较优势到独特竞争优势的转变。

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现状及其升级的问题

(一)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现状

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主要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本文主要分析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一国一定时期内, 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占整个进出口贸易额的份额。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进口初级产品为主, 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特征则是以出口初级品为主, 进口工业成品为主。

近年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2008年, 中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例为5.4%, 而工业制成品为94.6%;2012年, 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产品的4.9%, 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为96.4%。中国的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初级产品为辅。另外, 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逐渐下降, 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逐渐上升。2013年, 中国工业制成品中的机电产品出口1.27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7.3%, 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7.3%。同期, 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 618.4亿美元, 增长10.3%, 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20.9%。目前, 中国的外贸结构正在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过度, 其出口商品结构也正快速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过渡, 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 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迅速提高, 服务业贸易比重也在逐渐增长。但是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竞争优势, 中国仍然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实现外贸结构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二)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中的问题

1. 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弱化

改革开放后, 中国依托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中国制造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特别是经过教育与培训的熟练劳动力。因此,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一方面, 中国的员工平均工资不断上涨。以广东省和北京市为例, 据广东省统计局分析, 2013年, 广东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3 318元, 与2012年的50 278元相比, 增加了3 040元, 同比名义增长6.0%;扣除物价因素后, 实际增长3.5%。另一方面,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增大了企业用工成本。公司为员工缴纳的各项保险费用以及各种岗前培训的成本使得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了17%以上。随着国际贸易的进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国际市场对劳动力的知识文化要求越来越高, 劳动者知识与技术培训也越来越重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科技设备的研发使得简单的体力劳动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 资源与环境限制增强

改革开放后, 各地区政府为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以土地优惠为条件, 吸引外资在本地投资建厂, 中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近年来, 土地资源越发紧张, 土地价格急剧上升。

另外, 传统企业的高污染、低收益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中国社会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倡导低碳经济, 发展环保型和节约型的新型产业。在2014年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 中国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优先的观念, 树立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征收资源税、环境税 (包括碳税) 、房地产税等。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对国内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而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3. 低价格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居多, 贸易利益有限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仍然较大, 这类产品的附加值普遍不高, 出口利润也较低。尽管近几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增加,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说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力不足。虽然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但生产的产品所含技术含量普遍偏低, 大部分企业只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出口商品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 能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寥寥无几。这样中国的产品就很容易受到国际汇率等成本因素变动的影响, 难以应对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

二、对策建议

(一)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对传统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实现有机结合, 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 生产出在国际市场上既具有技术优势又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 以达到国际市场上持久的竞争优势。同时, 加大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综合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 补偿逐渐消失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使劳动力重新成为中国的比较优势, 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培育出竞争优势。通过加大技术改革投入, 提高科技创新, 及时更新设备, 大力培养工人的装配能力、深加工能力, 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引进和研发新的技术和设备, 将传统的高污染、高成本产业优化成低成本、高收益的环保节约型产业, 优化资源的使用和配置, 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开发出产品的新特色, 如绿色无污染、可降解等。

(二)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竞争优势

优化出口结构, 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 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吸引外资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投资, 不仅要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外商多投资于高新技术产品领域, 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规模, 提高其生产能力, 增加这些产品的出口份额, 最终达到优化出口结构的目的, 而且还要提高原产地标准, 使得外商不得不提高在华投资的技术含量, 从而赢得本国产业结构及出口结构的长远发展。

(三) 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政府政策也是竞争优势的因素之一, 影响着国际贸易格局。中国要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该担当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责, 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 建立和完善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环境, 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政府要增加科研投入, 加强科技推广, 提高劳动力素质, 建立信息服务体系, 提供市场行情和动态, 指导企业生产和出口, 作好对外贸易规划。同时, 政府应积极推行自由贸易, 把本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 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锤炼企业的竞争力。

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变化, 中国对外贸易在规模增长, 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无论采用比较优势战略还是竞争优势战略, 都应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不断提升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最终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遵循比较优势原理, 发展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 由天然资源禀赋所形成的传统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 而后天人为培养的规模经济、科技技术创新、政府政策、市场需求等竞争优势因素成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决定因素。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应遵循由传统比较优势向独特竞争优势转变的原则进行转型与升级。

关键词:贸易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耀中, 尹国君.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优势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2, (4) :102-104.

[2]郭少新.西部经济发展: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41-46.

[3]张燕生.全球经济调整与中国出口结构转变[J].世界经济, 2002, (3) :51-53.

[4]韩超然.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士论文, 2013.

[5]钟子建.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 (3) :152-154.

[6]赵燕兰.中国外贸竞争优势理论应用[J].当代经济, 2014, (3) :128-129.

[7]张冲.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贸易模式的选择[J].中国证券期货, 2013, (3) :131-133.

比较竞争优势 篇2

联邦的主要服务项目包括全球货物运输服务、亚太区配送网络、欧洲区配送网络、附加价值服务,具体介绍如下:(1)全球货物运输服务

FedEx提供完整的货运及全球运输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国际航班快递(International Next Flight, INF)、08:00AM 国际快递(International First)、国际优先快递(International Priority, IP)、国际优先分送快递(International Priority Direct Distribution, IPD)以及国际优先快递大货服务(International Priority Freight, IPF)。其中国际优先快递IP(International Priority)主要针对68公斤以下的货物,在时间上不会超过48小时,包括文件(IDC服务)和包裹(IBX服务)国际优先快递大货服务IPF(International Priority Freight),针对的是重量超过68公斤以上的货物;国际优先分送快递 IPD(International Priority Direct Distribution, IPD)服务是针对一些国际性的大企业而设计的服务产品,可以将一批货物运到多个地方,并且用同一张空运提单、合并的商业发票及陆上货运单来处理货件,可节省货主仓储与配送成本;IE(InternationalEconomy)国际经济服务产品专门为非紧急包裹的客户所设计[20]。

(2)亚太区配送网络FedEx AsiaOne 联邦快递于1995年9月于菲律宾苏比克湾成立亚太转运中心,后来又在2005年7月在广州白云机场投资建设又一个亚太转运中心;2006年6月,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设立中国区转运中心。联邦快递运用以大圆心为轴画小圆的方式,在亚洲建立了完整的转运衔接系统,开始于亚洲各地经营隔日递送的业务,如今每周有26个航班进出中国深圳、上海及北京,并且经由FedexAsiaOne连接至全亚洲各个城市。

(3)欧洲区配送网络FedEx EuroOne 联邦快递于1999年9月推出EuroOne网络,转运中心位于法国戴高乐机场。涵盖欧洲的1000个城市,每周航班超过120班次,提供24小时清关与实时追踪货件运送情况、户到户全球递送服务。

(4)附加价值服务

联邦快递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这类服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①进出口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内容包括零售商协调管理、集装箱装载规划、货件追踪与文件收发等。

②指定清关代理人服务。主要服务内容包括货主自行决定由特定的清关代理人来处理运送货物抵达目的地后之通关手续,再由FedEx递送至货主所选择的清关代理人处或转运至最终目的地之服务。顺丰快递的经营模式

顺丰所规定的标准作业流程十分明确,在各环节都有明确的作业标准,以达到供应链的协调有序,具体包括:接单、下单、收件、交件入仓、分拨、转运、分拨、快件出仓、派件,流程图如图3.2所示。

顺丰快递近年来投入巨资购置设备,如大型网络服务器、数据终端、营运车辆GPRS导航监控系统等,总计近3.5亿元。同时公司聘请了roM等专业IT公司对内部的核心信息系统进行完善,提出供应链优化方案,实现了业务全程的信息监控。Hollyc6呼叫中心、HHT(无线射频手持巴枪)的应用也体现了顺丰设备技术的先进性,在民营企业中遥遥领先,为其快速响应机制提供技术条件。

为了加快运货速度,顺丰有四个投递频次: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收件员和投递员每天出四班,晚上8-10点才收班,有时只要客户一个电话,服务人员会上门收取快件,对大客户而言,还可派驻专人到客户处提供收发快件服务[29]。对于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飞机、轮船、火车等不能做到的业务,可以用厢式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等轻便型交通工具解决,在同城快递中发挥灵活的企业机制优势和本土化优势[3"]

由表格中两企业的分析结果,从顺丰快递的角度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1)顺丰速运在与国际快递四大巨头对比存在不足,如企业规模、国际快递服务网络、国际品牌知名度,国际快递公司的优势给顺丰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同时也为顺丰提供了发展强大的机会和经验借鉴。

(2)对于中国邮政EMS来说,它的优势是历史悠久,网点众多且分布范围广,品牌已深入人心,另外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服务网络的扩展上优先于以顺丰为代表的民营快递企业,但是同样由于国家政策的约束性,EMS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与顺丰等国内部分民营企业相比相对滞后。

(3)与顺丰速运同等类型的其他民营快递公司相比,顺丰龙头老大的地位虽已无可撼动,但是依然需警惕其他大型民营快递企业的模仿,发展的相似业务种类,影响其市场份额。

(4)在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需求者讨价还价能力方面,分析发现对顺丰公司目前的发展造成的威胁不大,但也不容忽视,应未雨绸缪,采取相应措施,在威胁未形成规模前予以减弱和控制。

联邦快递和顺丰快递的技术对比

联邦快递的技术投入

2002年,联邦快递就看准了中国的快递市场,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在上海研发出全新的电子清关处理系统(EDI),这些应用系统使得海关在货机到达之前,就能看到货机上承载货物的单据,因此许多包裹在实际到达之前就可以被清关,这不仅提高了货物过海关的效率,而且提升了货物的递送时间[IS]。例如在随后的2003年,联邦接受了 Dell设在马来西亚工厂生产的电脑配送订单,联邦从马来西亚到日本的发货时间由过去的10多天减少到1周左右[I8]。如今在联邦快递所运送的所有货物中,有80%使用电子清关系统,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件货物由上海出发抵达世界各地,而这些货物中绝大部分的清关都是在同一天内完成的[18]。

同时,公司建立了完备的客户服务信息系统,分别是自动运送软件(PowerShip、FedEx Ship 和FedEx internet Ship)和客户服务网上作业系统(Customer Operations Service Master Online System, COSMOS)。通过自动运送软件,客户可以方便地安排取货日程、追踪和确认运送路线、列印条码、建立并维护寄送清单、追踪寄送记录,公司则通过这套系统了解顾客打算寄送的货物信息,这有助于运送流程的整合、货舱机位、航班的调配等[34]。目前在联邦快递,有2/3货物经过自动运送软件进行订单处理、包裹追踪、信息储存和账单寄送操作。而COSMOS系统能够增加主动跟踪、状态信息显示等重要功能[34]。除此以外,联邦还拥有全球货运预测系统GTT及完备的供应链系统分别用于货运的跟踪和管理。其中的二维条形码技术、存货生产透明化工具不仅帮助联邦快递提升了扫描合格率,更实现了存货和生产的透明化、提升运营效率。

顺丰快递的技术投入

顺丰快递在2006年年底建立了统一的网上下单系统、快件跟踪、电话下单系统和20个大型呼叫中心,拥有1000余人的电话坐席,月度话务量超过500万次以上。具体的设备包括:(1)Hollyc6呼叫中心:Hollyc6呼叫中心是顺丰与合力金桥公司合作建设的成果,釆用CTI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客户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快速实现人工自助式下单、快件查询等功能,整合了其它信息系统与呼叫中心接口及工作流但有客户反映呼叫中心的等待时间较长;(2)网上自助服务:客户可以随时登陆顺丰网站进行网上自助下单和查询;(3)支付结算方式:寄方支付、到方支付、第三方支付、现金结算、月度结算、转账结算、支票结算。

近年来公司投入巨资购置设备,如大型网络服务器、数据终端、营运车辆GPRS导航监控系统等,总计近3.5亿元,同时公司聘请了IBM等专业IT公司对公司内部的核心信息系统进行完善,提出供应链优化方案,实现了对快件从接单——下单一收件——交件入仓——分拨一转运——分拨 决件——出仓——派件等业务全程的信息监控。

除此以外,顺丰还与中国移动合作,在广东启动了“HHT(无线射频手持巴枪)”物流管理应用项目,目前顺丰为公司全部收派员配备了HHT,王卫曾表示“,回顾十多年的企业发展史,借助移动信息化手段,提升内部管理及运营效率,是顺丰在竞争激烈的速递行业中安身立命的法宝之一[37]。”顺丰每年在科技上的投入是营业收入的3%,未来几年顺丰的IT采购关注点将集中在识别技术、定位技术、分拣技术以及大数据量处理和交换技术[37]。

联邦快递和顺丰快递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比 4.4.1培训体系的对比

联邦快递非常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为此公司建立了一整套“培训——选拔——角色转换”机制,培训是获得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随着培训课程级别的升高,公司对员工的信任与期望也随之提高[38]。每时每刻,联邦快递都有3% — 5%的员工在接受培训,具体的培训体系见表4.10,每个员工每年最多可获得2500美元的奖学金用来深入学习,并且与不必为此与公司签订任何延长工作年限或限制离职条件的协议,公司每年在这方面的花费大约为2亿美元,是美国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最大的企业之一[6]

顺丰快递员工的职业发展。顺丰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广阔、自由、公开的职业发展平台,如E-Leaming学习的平台,鼓励并协助员工在企业内得到自我的全面发展。主要资源有:完善的内部信息办公系统、公司完善的培训体系,企业文化与制度培训、管理培训、专业培训等。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业务发展选择职业合适的发展通道,并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逐步实现职业发展规划[391。公司为员工提供管理发展通道和专业发展通道,分别通过带领和管理团队职务的轮换取得发展和通过专业技能和等级的提升取得发展。同时,公司每年会进行校园招聘和企业招聘,为公司提前储备选拔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项培养,为公司未来发展储蓄人才。

激励机制的对比

在联邦快递,大学本科毕业生入职起薪月薪3000—4000元人民币,顺丰在人才招聘会上对学历只要求大专,基本工资水平不到1200元/月[29],这就导致民营快递在薪酬上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多半流向外资快递企业,同时在其他的中小型民营快递中,一线员工主要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工人、待业人员等,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虽然具有务实、吃苦耐劳的品质,但是其中大多数未经过正规的就职培训,由此导致民营快递企业的员工流失率非常高,就顺丰快递而言,每年的员工流失都近万人。与之对比明显的,联邦快递从成立之初发展至今,保持着较低的员工离职率,在美国经济大幅下滑时也尽可能避免裁员,由于公司需要大量的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司机,如果在逆境时大幅裁员,待经济复苏后就不一定能招到足够的熟练司机和飞行员,从而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

联邦快递的团队激励机制包括三大方面:整体报酬、名誉奖励和发展计划。整体报酬属于保健因素,名誉奖励和发展计划属于激励因素[38]。整体报酬综合了薪金计划、福利计划及优质工作/生活计划,具体包括:加薪、奖励性酬金、进修资助、有薪休假及假期、医疗保险、生命及意外身亡保险、优惠价托运、机票折扣优惠、后备机票[38]。

联邦快递还帮助员工规划职业发展通道,人力资源部每周都会在公司内网上更新职位空缺,这种雇员内部晋升政策使得公司90%的经理都是从内部提升的,因为公司深知招聘一个没有联邦快递工作经验的“空降兵”管理者远比从自己公司基层中培养一个管理者要花费更多的成本[19]。

顺丰快递在其创业初期没有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后来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顺丰将员工改为聘用制,并对员工开始实行绩效考核,公司分别制定了主管人员和基础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方案,但绩效考核方案中存在着奖惩制度、薪酬评定、业务分派、绩效考核混同使用的现象[27]。在顺丰公司绩效考核中员工一般按月进行考核,而管理层则按季度或半年进行考核,对员工的考核强调硬指标过于荀刻,员工工作压力大,素质培养过程缓慢。两者考核体系如表4.12、表4.12所示。

长三角: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篇3

时下,长三角地区有许多中小企业生存维艰,具体表现是产值明显回落,效益大幅下降;出口形势严峻,增速跌入低谷;资金普遍短缺,经营难以为继;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有关人士惊呼:中小企业生存经营状况“堪忧”。此种中小企业经营、生存艰难的状况已在不同层面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到地方的工业化进程、就业目标实现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现状产生之成因,除了宏观经济调控因素的影响,还在于该地区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的功能也开始衰减。

产业集群优势基础薄弱

众所周知,长三角企业具有典型的产业集群特性。以浙江省为例,温州的鞋业、服装、眼镜、制笔、打火机曾占全国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5%、10%、80%、35%、94%(占世界市场80%),永嘉桥头纽扣拉链占比为75%,柳市低压电器占比为33%,诸暨大唐的袜子占比为40%,嵊州领带占比80%;另外,还有柯桥的轻纺原料、鄞县的名牌服装、海宁的皮革、桐乡的羊毛衫、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小五金等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曾提到,集群的存在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效率,而且改进了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尤为重要的是,集群能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增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因为有时一个企业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其内部决定的,而是来源于企业外部,即来源于企业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与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产业相比,我国的产业集群尽管具备了很大的生产能力,但比较优势基础薄弱易受挑战,需要转化为竞争优势。

20世纪80年代早期,我国企业不少是以代理起家,走的是贸—工—技的路子,这是一个跟师傅学艺的过程。随着代理商对上游厂商巨额利润的发现,便纷纷走上模仿、进而研制自己产品直接打入市场的道路。所幸的是,这些由代理商演化而来的企业,一开始便赶上了需求大爆发,因为商品短缺,几乎什么都能卖掉。接下来又伴随着进一步拓展市场和产品升级,与此同时对企业组织、营销方式不断地作出调整,基本上也能经受住竞争与挑战。无疑,市场的大小决定了分工的程度和企业的规模,因此企业的发展要求具有相应的市场规模和空间。企业一般是从本地市场开始,逐步成长,依次进入区域市场、国内统一大市场,最后是国际市场。

然而,在区域和国内市场存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企业可能选择对外出口和投资反而有利。这一点,如果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而国内统一大市场又存在过多的障碍时,表现就会非常突出,这也正是长三角大量企业倾向选择国际市场的内在原因。我们有许多出口产品依靠人海战术,缺少技术含量。在浙江农村,农民们将手工活接回家中见缝插针地干,缝一把雨伞几角钱,一天挣10元钱。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发展不是得益于工业革命,而是得益于“勤劳革命”。

转型到了一个新阶段

国民经济发展的演化路径,一般是从资源驱动开始,然后是投资驱动,进一步再到创新驱动。在资源驱动阶段,企业经营往往与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大量低廉劳动力的供给有关,这时企业对经济景气循环和汇率变动较为敏感。进入投资驱动阶段,企业投资行动频繁,这时资源配置已经超越了本地,企业努力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最佳技术,也常以付专利费、合资或其他途径来掌握技术。到了创新驱动阶段,各种产业和产业环节中的竞争开始深化和扩大。重要的是,代表一国的特殊环境和文化传统也在特定产业和产业环节中出现,其产业集群已涌现出世界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性产业,而企业的创造力更是全面和势不可挡,它们在产品、流程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已经接近精致化程度。

可以认为,以往30年,长三角地区企业的经营模式差不多是适应了当时的国内外环境的。而时下长三角地区企业的际遇,预示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到了一个新阶段。

它有几个不能忽视的要点:第一,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中,无论是产业布局、劳动就业、能源战略,都因为开放经济而受到影响。中国经济该如何与世界經济“接轨”进而很好地互动?这将对自身同样也对整个国际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不管是哪一方面的调整,都会产生外部性。

第二,在此新的背景之下,需要考虑怎样来充分地培育和提高“内需”,让发展的成果除了惠及世界人民,更多地惠及国人特别是普通老百姓,这是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今天尚存的所有问题,根本上只有通过发展国内市场来解决。这里说的国内市场,和过去靠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来发展的办法很不一样,需要花力气去建立国内的“统一大市场”。

第三,进一步就要求在制度上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改革创新。系统的体制改革必须提出来并切实推进,包括政府、土地、财政、金融、就业、教育、保障等各个方面。

比较竞争优势 篇4

林毅夫的比较优势发展理论认为,在资源禀赋结构的基础上,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一个地区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市场中有竞争力的主体,从而提升产业、技术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1]。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区域作物的比较优势是农业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种植制度以及市场需求整合作用的结果[2]。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到武威市经济作物生产上是合适的,武威市经济作物的发展,就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以特色优势经济作物来促进武威市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甘肃省内科技工作者对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研究的比较多[3,4,5,6,7,8,9,10],但对县域经济作物区域比较优势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采用比较综合优势指数法,对武威市市属县域主要经济作物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以便在立足县域自然优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和选择符合县域自身条件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合理确定各个县域主要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区域和结构布局,提高生产效率,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优势,在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武威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质的跨越。

1 研究区域概况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东端(101°41′104°16′E,36°29′-39°27′N),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跨祁连山区、走廊平原、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海拔1 350-1 800 m的平川灌区,年日照时数2 730-3 030 h,太阳总辐射量0.56-0.58 MJ/cm2,年平均气温7-8℃左右,无霜期150-170 d,≥10℃积温3 000-3 200℃;昼夜温差14-17℃,是武威市绿洲农业灌区的精华地带,也是瓜果、设施蔬菜、高原夏菜、酿造葡萄、啤酒大麦等经济作物的优势产区。海拔1 800-2 500 m的南部山区,年日照时数2 570-2 880 h,太阳总辐射量0.53-0.54 MJ/cm2,年平均气温1.5-5℃左右,无霜期140 d左右,≥10℃积温1 940-2 010℃,昼夜温差10-14℃,是武威市高原夏菜、马铃薯、油菜的优势产区。

武威市是甘肃省种植业相对发达、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三县一区,总面积3.32万km2,总人口18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2.48万人,耕地面积25.28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21 hm2。2012年武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6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3.67亿元,占69.59%;林业总产值1.08亿元,占0.80%;牧业总产值37.18亿元,占27.62%;渔业总产值0.03亿元,占0.0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63亿元,占1.95%。从五大产业产值来看,农业比重最大,其次为畜牧业,其它产业比重很小。从农业内部(即种植业)结构来看,玉米(6.78万hm2)、蔬菜(3.99万hm2)、马铃薯(2.93万hm2)、果品(2.60万hm2)、小麦(2.31万hm2)种植面积位居前五位,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71%,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极不平衡。由此可看出,武威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市。

由于不同县域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种植制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存在的差异,从不同层面上影响着各县域的农作物种植,使同一农作物在不同县域的比较优势出现一定差异[11]。此外,武威市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00 m3,分别是甘肃省和全国的1/2和1/3,每hm2 耕地水资源占有量3 300 m3,仅为甘肃省和全国的1/3和1/9,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甘肃省内学者[12]研究认为,蔬菜、瓜类、马铃薯、棉花、果品、啤酒原料、酿造葡萄、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是甘肃省区域性优势产业,其中在国内生产中具有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为马铃薯和中药材,可以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发展。其余经济作物虽暂时尚不具备明显的规模优势,但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和地域特色,也可以以质量引领市场、以特色抢占市场。

武威市的优势经济作物基本同甘肃省一致。传统的优势经济作物啤酒大麦、甜菜因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种植面积大幅下滑,但在凉州区和古浪县东部沙漠沿线部分乡镇仍然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因此,选择了蔬菜、瓜类、马铃薯、棉花、中药材、油料、果品、啤酒大麦、甜菜等9种经济作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县区经济作物区域比较优势。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武威市数据来自于武威市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编《武威市农业统计年鉴》(2008-2012年)。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经济作物种植种类统计方式和结构调整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故本文主要选择近5年(2008-2012年)的平均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2.2 分析方法

根据武威市具体实际,我们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的测算方法进行测算。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主要计算生产规模优势指数(SAI)、生产效率优势指数(E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

2.2.1生产规模优势指数测算生产规模优势指数反映一个地区某一农作物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是用一个地区种植业种植面积来表示。计算方法为:

式中:S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GS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i为i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j为高一级地区 (武威市,下同)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为高一级地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总面积。

若SAIij>1,表明i区j作物生产具有规模优势;若SAIij<1,表明i区j作物生产处于劣势。SAIij值越小,劣势越显著。

2.2.2生产效率优势指数测算生产效率优势指数主要是从资源、科技、经济因素等综合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作物的比较优势,即用一个地区的一种作物单位单产水平表示。计算方法为:

式中:E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优势指数;APij为i区j种作物单产;APi为i区全部农作物平均单产;APj为高一级地区j种作物平均单产;AP为高一级地区全部作物平均单产。

若EAIij>1,表明i区j作物生产具有效率优势;若EAIij<l,表明i区j作物生产效率处于劣势。EAIij值越大,生产效率优势就越明显。

2.2.3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测算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是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的综合结果,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地区某种农作物生产的优势程度。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是指某一地区某种作物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数。

式中:A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E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S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

若AAIij>1,表明i区j作物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若AAIij<l,表明i区j作物生产处于综合比较劣势。AAIij值越大,优势就越明显;AAIij值越小,劣势就越明显。

3 结果与分析

3.1 县域经济比较优势

从规模比较优势来看(表1),凉州区、天祝县的蔬菜具有强绝对优势,民勤县蔬菜具有弱绝对优势;民勤县的瓜类具有强绝对优势;天祝县、古浪县的马铃薯具有强绝对优势;民勤县的中药材具有强绝对优势;民勤县的棉花具有强绝对优势;民勤县的油料作物具有强绝对优势,天祝县的油料作物具有弱绝对优势;民勤县、凉州区的果品具有强绝对优势;古浪县的啤酒大麦具有强绝对优势,凉州区的啤酒大麦具有弱绝对优势;凉州区的甜菜具有强绝对优势。在效率比较优势上,古浪县的蔬菜具有强绝对优势;古浪县、民勤县的瓜类具有强绝对优势;天祝县、古浪县、民勤县的马铃薯具有强绝对优势,凉州区具有弱绝对优势;古浪县的中药材具有强绝对优势,凉州区具有弱绝对优势;民勤县的棉花具有强绝对优势;古浪县、民勤县、天祝县的油料作物具有强绝对优势;古浪县、民勤县的果品具有强绝对优势;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的啤酒大麦具有强绝对优势;古浪县的甜菜具有强绝对优势。

在综合比较优势上,凉州区、天祝县的蔬菜具有弱比较优势;民勤县的瓜类具有强绝对优势;天祝县、古浪县的马铃薯具有强绝对优势;古浪县、民勤县的中药材具有强绝对优势;民勤县的棉花具有强绝对优势;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的油料作物具有强绝对优势;民勤县、古浪县的果品具有强绝对优势;古浪县的啤酒大麦具有强绝对优势;古浪县、凉州区的甜菜具有强绝对优势。

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1.10 为绝对优势:1.10≥比较优势指数≥1.00 为弱绝对优势;1.00> 比较优势指数≥0.9 为弱绝对劣势;比较优势指数 <0.90为绝对劣势[13]。

3.2 县域主要经济作物地域分布特征

由于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社会经济条件、种植规模、生产水平等方面因素影响,武威市不同县域之间主要经济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存在一定差异(表2)。

蔬菜优势区域:地处武威市中部绿洲灌区的凉州区东、北部井水灌区乡镇,具有良好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是武威市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也是武威市蔬菜优势的主要产区。位于武威市南部雪域高原的天祝县,海拔1 700-2 700 m的祁连山山麓,冬季寒冷,夏季不热,是生产优质高原夏菜的理想场所。2012年该区域蔬菜生产面积、产量、产值为2.74万hm2、145.84万t、25.62亿元,分别占全市蔬菜的68.64%、72.52%和72.15%。

瓜类优势区域:地处武威市的北部民勤县,气候区划属温暖干旱区,境内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是生产优质西甜瓜作物的绝佳区域之一,其中以民勤县收成乡的甜瓜最为有名。2012年民勤县瓜类生产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为0.22万hm2、12.96万t、2.20亿元,分别占全市瓜类的51.66%、52.48%和59.60%。

马铃薯优势区域:古浪县南部山区和天祝县祁连山山麓,气候冷凉,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且富含钾素,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作为马铃薯主产区的南部高寒山区降水虽少,但其时空分布与马铃薯生长发育对水分要求相吻合,是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种扩繁和优质鲜食薯生产的最佳区域,也是我国西北马铃薯优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该区域马铃薯生产面积、产量、产值为1.95万hm2、7.67万t(按马铃薯∶粮食=5∶1折算成粮食产量)、3.0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7.84%、55.26%和53.45 %.

中药材优势区域:民勤县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是生产优质甘草的优势区域之一;古浪县南部山区气候冷凉,是喜凉型中药材理想的种植区域。2012年该区域中药材生产面积、产量、产值为0.20万hm2、2.08万t、1.1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6.71%、52.12%和51.22%;

棉花优势产区:棉花是一种耐盐碱、耐瘠薄的经济作物,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民勤县红沙梁、双茨科等盐碱危害严重的湖区乡镇。民勤县也是我国西北内陆棉花优势区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重点县之一,也是武威市唯一的产棉县,棉花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民勤县红沙梁、双茨科等盐碱危害严重的湖区乡镇。2012年棉花生产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为1.15万hm2、2.07万t和7.03亿元。

油料作物优势区域:民勤县东部和古浪县东北部地处沿沙乡镇,属沙漠性干旱气候,是生产优质葵花的优势区域;古浪县黄灌区是生产胡麻的优势区域;古浪县南部山区和天祝县祁连山山麓地带,气候冷凉,是生产油菜的优势区域。2012年该区域油料作物生产面积、产量、产值为1.85万hm2、7.56万t、3.81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8.56%、89.49%和88.24 %。

果品优势区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武威市以苹果、梨为主的果品种植面积大幅减少。2010年以来,武威市大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以后,以酿造葡萄、皇冠梨、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得到迅速发展。作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古浪县、民勤县,2012年果品生产面积、产量、产值为1.28万hm2、8.22万t、5.41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9.04%、55.34%和48.63 %。随着2010年以来新定植果园开始挂果或进入盛果期,其区域优势将更加明显。

啤酒大麦优势区域:武威市是国内公认的河西走廊啤酒大麦产业带的主要组成部分,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凉州区、民勤县和古浪县。2008年以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啤酒大麦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但在古浪县仍然具有明显优势。2012年古浪县啤酒大麦生产面积、产量、产值为2.41万hm2、0.96万t、0.18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6.44%、51.23 %和44.40%。

甜菜优势产区:上世纪80-90年代是武威市甜菜发展的黄金时期,依托黄羊镇糖厂形成了以凉州区、民勤县和古浪县为主的甜菜生产基地。90年代后期同样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黄羊镇糖厂进行了改制,致使武威市甜菜生产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目前甜菜仅在黄羊镇周边的长城、吴家井以及古浪县的永丰滩等沙漠沿线乡镇进行种植,其中古浪县甜菜生产具有明显比较优势。2012年古浪县甜菜生产面积、产量、产值为0.25万hm2、0.77万t、0.03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4.67%、6.19%和6.66%。

3.3 主要经济作物综合比较优势地域类型

对4个县域的9种主要经济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2.28处,武威市4个县域主要经济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划分为2组(图1)。第一组:武威市中部绿洲灌区的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该组主要优势经济作物为蔬菜、瓜类、马铃薯、中药材、油料作物、甜菜。第二组南部高寒山区的天祝县。适宜马铃薯、油菜和高原夏菜种植。主要优势经济作物为油料(油菜)、马铃薯、蔬菜等作物。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武威市属4个县域连续5年主要经济作物区域比较优势的分析,结果与甘肃省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主要经济作物在不同县域的比较优势不尽相同,不同县域所具有的优势经济作物种类也不同。凉州区主要优势经济作物为蔬菜;民勤县主要优势作物有瓜类、中药材、棉花、果品和葵花;古浪县主要优势经济作物有马铃薯、中药材、油料作物(葵花、胡麻)、甜菜、啤酒大麦和果品;天祝县主要优势作物为蔬菜、马铃薯。上述结果是因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农业资源优势差异造成。传统的优势经济作物啤酒大麦、甜菜在个别县域仍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作为后发优势和潜在竞争力的马铃薯、中药材、果品产业将在武威市种植业生产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4.2 建议

1)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倾斜配置。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县域自身资源基础,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与生产布局,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整体利用效率最大化[14]。因此,要大力发展具有强绝对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的生产,稳定和适度扩大弱绝对优势的经济作物的生产,将弱绝对劣势中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接近于1的产业培育成优势作物,减少或淘汰强绝对劣势经济作物的生产。要对优势经济作物种类较多且较为集中的复合型区域做好规划,协调各种优势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要突出区域化特点,通过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实现农业高度商品化高度产业化,有效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效率[15]。

2)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合理调整经济作物区域布局。县域要按照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严格保护好耕地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种类,形成区域化生产格局,打破农业自给自足封闭状态,参与竞争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16]。对具有规模优势而不具备效益优势的经济作物,要通过研发、改进、推广先进实用高产、高效技术来提高单产,通过土地流转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费用,将其培育成为优势经济作物;对具有效率优势而不具备规模的经济作物,则要积极开辟新的适宜种植区域,开拓新的销售市场,将其培育成为优势经济作物;对种植面积较小但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经济作物,将其安排在最适宜的生态区域进行种植,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比较竞争优势 篇5

摘要:竟争力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派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集聚优势理论。这些理论框架虽然并未明确竞争力命题,但却揭示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间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波特在80年代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评价体系揭示竞争力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理论,莫定了现代竞争理论的基石。本文就古典到现代竞争理论、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作了述评

关键字:竞争力理论;古典;现代;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一6116(2003)02一12一03

竞争力是个占老而又崭新的概念。从经济研究的视角看,就包含竞争力分析的因素而言,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学派经济理论,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等。这些理论框架虽然并未明确竞争力命题,但却清晰地揭示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间绝对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因而被奉为市场性竞争力优势理论的基础。真正在一个明确或特定的竞争力概念下,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评价体系,来揭示竞争力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理论,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提出。

一、竞争力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渊源: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针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而提出的,基于国家间的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说明国际贸易成因及利益的国际贸易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他认为即使贸易的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对另一方占绝对优势,但只要这种优势有程度上的差异;另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__匕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这种劣势也有程度上的差异,则双方仍有进行互利贸易的可能性。如占绝对优势一方选择生产其中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一方选择生产其中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互相交换产品,双方均可获得节约劳动、增加商品产出量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突破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理论之一。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却在下面情况中遇到了困难:如果A区域在所有方面都处于比B区域优越的位置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那么它们通过区域分工都能得到好处,然而A区域由此得到的好处要远比B区域大,因此B区域永远没有什么发展的机会。然而现实中的新加坡几乎什么优势也没有,但却连年在IMD/WEF的排序中处于前几名;又如日本在早期其汽车工业、家电工业等相对美国的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然而日本的汽车、日本的家电都成功地打人了美国市场,使它们的美国同行业者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仅从绝对优势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都无法很好解释这些现象,必须重新思考,竞争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位。

集聚优势理论的古典基石http:///集中体现在古典区位论和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论述上。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1909年著作《区位原论》的第一部分花了相当的笔墨来说明产业集聚。韦伯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提出了有关集聚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影响问题。韦伯对集聚经济因素的分析,在现代增长和发展经济学中被引申为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马歇尔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年)是当今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它所引人的边际分析方法成为现代规范经济学分析的基石。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的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积极地相互作用,企业群与社会趋向融合。马歇尔所定义的产业区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区,其内生产活动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生产力迅速提高,促使区域与外部经济空间(即本区的供

应商与客商)建立持久与广泛的联系。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工业集聚的间题,将工业集聚的原因基本七归结为六个方面①:(l)协同创新的环境。(2)辅助性工业的存在。(3)对有专门技能的劳动的需求与供给。(4)劳动需求结构的不平衡。(5)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6)顾客的便收稿

[J期:2002一10一28作者简介:刘辉群(1978一),男,江西临川人,天津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硕士.12.18卷第2期刘辉群:竞争力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渊源—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利。以上的六个原因促使工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以韦伯和马歇尔为代表集聚理论被称为古典理论。同样,集聚古典理论没有直接给出竞争力的命题,但它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证了区域利用优化和集聚资源的能力。

二、现代竞争理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都是讨论区域之间资源流动的基本理论,或者说是如何进行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理论。不过,前者是一个古老经典理论,后者则是近些年刚刚被认同却非常有生命力的概念。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突破,成为经济竞争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区域竞争力重要的理论基础。

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先后出版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部重要著作,从产业层面系统阐述了行业和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套中观和微观框架。波特的理论创造,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套极富操作价值的系统性产业竞争力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内容简要归纳如下:(l)竞争核心: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各国同产业之间的竞争。(2)战略要素:产业结构和产业定位。产业结构由五种力量构成,即新进人者,替代业者,供应者,购买者和同业者。这五种力量决定了产业的竞争性质。产业定位是竞争的总方针,其核心是竞争优势。基本竞争优势有两种:一是低成本,二是差异化。(3)竞争领域:企业必须对产品规格、品种范围、流通渠道、顾客类型和销售区域等做出选择。一个国家的企业将其竞争领域集中在一个产业的某个部分,就可能在其中取得竞争优势。(4)战略模式:即成本领导、成本集中、差异化、集中差异化。(5)价值链:竞争优势源于企业价值链的优势聚积。企业终端价值由消费者愿意购买企业产品的数量衡量。(6)竞争优势发展阶段: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和财富推动阶段。(7)竞争优势的获取:企业通过创新取得竞争优势。(8)竞争优势的维系: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取决于优势层次的高低、优势种类的多少和优势的更新。

三、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波特着重强调了他的含义更为广泛的有关竞争优势概念与比较优势概念的决定性区别,前者被波特视为是财富的一个源泉,而后者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方面一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通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异同。

首先,从两者的相同点来看,有以下几方面需要说明:(l)外生比较优势也是一种价格竞争优势:(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http:///yxzclw/都受资源稀缺性的约束,一国不可能在所有行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3)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所研究的一部分重要问题是相同的,如都关注知识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

其次,从两者的区别来看,主要表现在:(1)比较优势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竞争优势则属于管理学概念;(2)比较优势涉及市场价格机制,强调的是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涉及企业和产业,强调的是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3)比较优势关注的是要素供给的数量,而竞争优势关注的是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4)比较优势采用的是一般均衡、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而竞争优势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和局部分析方法。

尽管在经济分析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可以区分的两个概念,但在实践中,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常常是不可分割的:(1)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用。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在所

有行业中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也表明,竞争优势不可能完全消除或替代比较优势。(2)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换言之,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一国的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也可以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常常是相互依存的。(4)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比较优势体现的是一国特定产业与本国其他产业的生产率(下转第29页).131卫止鳌第2期邑生趾望塑醚选挝丝之立到喧迁法》比较研究经过对法律责任罚则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海峡两岸《会计法》、《商业会计法》均对“法律责任罚则”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而且均包含有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两种形式。而且大陆《会计法》,特别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强了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同时也保护了广大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就行政处罚而言,大陆《会计法》第六章详细地列出了适用范围,并详细的规定出有关违法行为相应的处罚方式(比如,具体的罚款金额),同时还明确规定:若此类行为构成犯罪的,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大陆《会计法》的罚款主体,既包括责任人员,也包括单位。而反观台湾《商业会计法》和《会计法》,其罚款的主体则只针对具体http:///jszclw/的责任人,而不针对单位。而且,台湾《商业会计法》第七十三条还规定了“刑罚之减轻或免除”,更加丰富了台湾《商业会计法》罚则的有关规定。

寻找比较优势 篇6

企业也是如此。格兰仕的成本领先优势,TCL率先应用深度分销的优势,雪花啤酒的资本整合+财务管理优势……他们之所以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无不是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

追寻成功者的足迹,找到并在一段时间内坚持自己的比较优势,是当下多如过江之鲫的中小品牌最应该做的事情。

但更多的中小品牌感觉自身找不到任何比较优势。资金?研发?品牌?产品?渠道?……似乎几乎没有哪一方面能与大品牌抗衡,遑论优势?

事实上,比较优势不是这样找的。

资金没优势?但选择一个小区域市场,资源聚焦投放,能不能在小区域获得优势?一根针与一块铁板重量没法比,但其破坏力而言,显然毫不逊色。

研发没优势?跟着领先者行不行?娃哈哈从一开始到现在,产品几乎全是跟随,但最后都超越了该产品的始作俑者。

人才没优势?那是你没办法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做低线市场时,一个月薪8000元的高级人才,往往不如一个底薪800元的业务代表好用。

渠道没优势?你眼中只看到了大商家、大终端,但你可知仍有数以万计的二批、三批依然处于无归属的状态?蚂蚁集结起来也是雄兵,把他们整合起来,你不就拥有了堪与娃哈哈媲美的渠道?

找不到比较优势,往往是因为你掉进了大品牌的思维逻辑。和聂卫平比围棋你输定了,但比掰腕子你还是多半能赢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昨天的比较优势可能到今天就不再是优势,甚至成为劣势。中国的低人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转型和升级成为未来这几年的经济热词。

同样,TCL在传统彩电的比较优势,却成了其后来转型液晶的巨大障碍;雪花啤酒在销量上的极致追求现在也成了提高获利能力最头疼的问题。

本期封面专题中所关注的娃哈哈,其在多品类上的比较优势现在也成了主品牌模糊化、子品牌无法成长的罪魁元凶。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一般性理论

一、理论的一般性与现实的特殊性

脱离现实的理论自然是不存在的, 理论在建构之时便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 就广泛意义上的理论而言, 理论的一般化来自于演绎式的研究方法与观察者视角的有限性, 此外还有对世界中存在和谐的共同规律的想象[1]。而就特定的经济学理论而言, 其一般性建构的动力还来自于经济学对理论预测未来能力的追求、社会科学存在紊乱的复杂性问题[1]以及现实利益的介入。当然, 讨论这一动力的来源并非本文的重点, 以上的列举也难称完善, 但理论在一般化建构中的这些问题却明白无误。但这并不是说理论本身一无是处, 只是理论本身存在限度。

就经济学而言, 以解释国际贸易理论何以产生并将如何发展的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出了众多的分支, 无论这些根据不同国家或不同问题发展出来的理论彼此之间存在多大差异, 其所根据的仍旧是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所提出的那个单一要素世界的贸易模型中所揭示出的在一国国内各种要素之间的“相对比较优势”能够促进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一般性原理。[3]比较优势的社会历史属性和限度比较优势理论的社会历史属性李嘉图并不是站在人类历史之外进行经济学研究并提出他的理论的, 时人也并不仅仅因为其逻辑的精巧而接受其理论。一如斯密, 当李嘉图建立他的模型, 并围绕国际贸易、收入分配展等问题开论述时, 并没有试图解释除了那一时代英国以外的经济问题。如果不考虑英国当时正在经营的海外帝国以及其凭此而拥有的国际贸易最大受益国的地位 (由于拿破仑战争中欧陆洲大陆的对外贸易基本停滞以及由此对后来欧陆对外贸易的不良影响, 跨州的国际贸易的核心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百余年中始终由英国据有) , 便很难理解为什么英国经济学理论家们会如此关注国际贸易, 而不是像法国与德国的经济学家那样在研究时更加关注财政与农业。具体就比较优势理论而言, 李嘉图并没有探讨他所假设的那个单一要素模型所存在的市场“何以生成”以及“属性为何”, 是因为对他而言, 大英帝国缔造的国际贸易体系是一个客观存在, 他只需解释国家 (就其所假设的模型以及之后展开的论述, 可以判断, 他指的是缺乏工业基础的非西方国家) 为何以及如何“加入”这个贸易体系即可。因此, 单一要素模型尽管提供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化建构的可能性, 但却是李嘉图就那一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问题所提出的, 因而, (原教旨的, 也是最一般化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特殊性难以避免。

比较优势理论的限度比较优势理论的限度是由其社会历史属性中的限度决定的。首先, 比较优势理论所解释的国际贸易结构与今天的国际贸易结构不同, 那一时代的国际贸易集中于英国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 除了英国以外的国家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与英国在工业技术上的代差, 还有由英国的海上霸权所缔造的“封闭的海洋” (出自《海洋封闭论》, 在这一时代是选择性的封闭, 决定权有英国资本家决定) 。而当代国家贸易体系中并不存在十九世纪的英帝国那样的垄断性力量, 贸易结构的层级性实际上削弱了。

其次, 国际市场的商品丰富性空前提升并没有增加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益的可能性, 原因很可能是:商品间的关联性上升了, 很少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完成所有的生产工序, 而各国产品间的关联性以及各阶段产品供给需求关系的不同, 这种情况往往造成处于商品生产上游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贸易的规则制定与定价失语, 进而造成难以获得比较优势理论所说明的收益。

二、中国的现实与反思

中国的现实我国在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之中所秉持的经济发展与贸易政策是以进入国际经济体系为目的的, 由于缺乏完整而先进的工业体系,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发展为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 我国的工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但却仍旧没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国际经济体系的核心性成员, 反而出现了国际资本大量涌入蚕食打击民族资本的现象。中国的政治角色与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始终存在巨大矛盾, 这种矛盾既为中国经济提供了保护伞, 又使蚕食中国经济成为其他各大国的当然选择。

反思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衍生理论所论述的并非是国际贸易体系中主导国家的选择, 而恰恰是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贸易体系并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因此, 固步自封于这一理论追求简单经济效益的国家只能永远处于国际体系中被支配者的地位。中国应该有更加适应本国诉求与现实的理论。

参考文献

[1]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M]高伟马萧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戴维·w·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词典》[M]宋承先寿进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3]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第六版) 》[M]海闻潘园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比较竞争优势 篇8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纺织业,对策

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一) 关于比较优势的理论。

1776年,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其他所有国家, 即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 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继而从别国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 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获利。斯密的理论只回答了当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益。那么, 当一个国家连一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都没有, 还能否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益?后来的学者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指出, 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 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开展国际交换, 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比较劣势, 这就是说, 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 应集中资源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 而处于劣势的国家应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为落后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并获益提供了依据。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都认为生产成本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但均未说明是什么造成了成本差异。瑞典学者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一国要素禀赋决定着要素价格差异, 后者又决定产品成本差异,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成本差导致产品价格差异, 因此分工与贸易最终由要素禀赋决定。从而得出结论: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 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二) 关于竞争优势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波特在其三部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来的持久优势地位。波特认为国家的繁荣不是固有的, 而是创造出来的, 他把一国的竞争优势归结为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 认为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 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 前者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等要素, 后者指通过投资和发展创造的要素。波特认为, 一国要取得竞争优势, 其推进要素比基本要素更重要。 (2) 国内需求。它指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等。 (3) 相关支撑产业。指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应商的竞争能力。它是促进一个国家主导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保证。 (4)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它指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的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 (5) 政府。波特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活动达到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目的。 (6) 机遇。是指那些超出控制范畴的事件, 包括技术突破、能源危机等其他突发事件。波特认为机遇的来源可能是自然演化的, 也可能由突发事件促成, 关键在于如何去捕捉。前四个因素为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 而后两个为附加因素。这六个因素形成了一个含括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思想的“钻石模型”, 模型中的每一组因素都可单独发生作用, 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

(三)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依照比较优势理论, 一国出口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一般都是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 生产成本低廉, 因此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而且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不但要有价格优势, 还要有其他诸如品牌、质量、垄断力等优势, 这些所有因素被称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只是一种静态的优势, 是竞争优势基础, 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

二、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分析

(一) 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长期以来,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各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国对外贸易也以此为指导。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从过去到现在都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上, 所以在外贸战略上突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构成了纺织行业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近年来, 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不断升级, 甚至有的标准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很难达到。印度、越南等国的纺织品出口规模也迅速扩大, 出口产品结构雷同, 造成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 特别是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 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造成我国纺织品价格优势、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如果我们继续增加低附加值的纺织品的出口, 就会在纺织品领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生更加激烈的竞争和贸易摩擦, 受到更多的反倾销指控, 由于竞争进一步降低附加值纺织品的国际价格而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由于缺少重要的技术和管理效应而使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由此, 纺织品出口要想正常健康发展, 其发展就不能仅局限于比较优势, 而应当把纺织业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实现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的转变。

(二) 我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在当前, 中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成本、规模等方面。首先, 我国具有丰富、廉价且相对熟练的劳动力。其次,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对纺织品的国内需求很大, 加之我国国内社会政治稳定, 国民经济迅猛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纺织品的消费需求还会增加, 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还很大。但以上这些与整合的竞争优势还相差甚远。同时应该看出, 纺织业的产业链很长, 其上游产业 (包括纤维生产、自主品牌的创立) 和下游产业中的市场营销环节均属于技术或资本密集型,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纽约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博览会上说, 目前国际纺织品跨国价值链中最主要的收益大都归于技术和品牌, 两者获取的利润占到全部利润的80%, 而国内企业作为生产和加工者只能获得剩余的20%。纺织业高附加值的欠缺部分地抵销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上的优势, 使得我国纺织业只能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 获得微薄利润。因此纺织业外贸发展战略转向竞争优势为导向的轨道是必然选择。

三、我国纺织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策略

(一) 增加研发投入,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 提高科技含量。

我国纺织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产品结构不合理。在欧美国家, 纺织品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总额的3%~5%, 部分企业高达10%, 而我国纺织行业的投入比例仅为0.7%~1%, 这就造成我国产品结构呈现明显的中高档产品少而“大路货”多的格局。根据波特的理论, 产品中蕴涵的高科技因素是建立行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就要求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再创新的同时, 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同时, 由于劳动是不均质的, 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更强竞争力, 这说明纺织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重要途径, 就是加大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 提高产品技术密度, 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

(二) 增强品牌意识, 培育我国纺织业的品牌优势。

走品牌化差异化的经营轨道, 创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是增强我国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我国出口企业应尽快加速采用国际标准, 提高中国纺织品的质量信誉, 增强品牌意识, 学习国外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经验, 培育自有品牌, 并利用自有品牌开拓国际市场, 占领国际市场, 获得品牌和营销环节的利润。

(三) 建立创新型产业群, 构建企业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 一群在地理上互相靠近, 在技术上相互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集, 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这种地理上的集中, 虽然加剧了企业间竞争, 但也能吸引人才和投资, 同时具有技术溢出效应, 使企业迅速相互借鉴学习, 不断进行观念交流和技术创新。

(四) 政府应加大对纺织业的宏观调控力度。

主要是抑制产能快速扩张的局面, 同时引导纺织企业加快实现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 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 增强我国纺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北京纺织, 第24卷第5期

[2].谢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对比研究·国际经济探索, 2001, 4

[3].我国外贸发展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报, 2001, 12

[4].张吉国, 周娟, 田野青·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商业研究, 2007, 7

比较竞争优势 篇9

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最初产生在对于国际贸易模式的关注。大卫·李嘉图对于比较优势理论作了开创性的研究, 根据他的论述, 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 (地区) 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比较成本差异, 而这种差异来自于各国生产相同产品时所拥有的不同劳动生产率。但是, 单纯用劳动生产率差异去解释比较成本差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后续的研究之中, 很多学者着力于对比较成本差异产生原因的解释, 但是每一种理论都只能成立于其存在解释力的特定空间之中, 始终缺乏一个包含多种解释变量的一般化的模型。

竞争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 的概念由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 初始的研究集中在企业战略与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上1。随着《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的出版, 竞争优势理论的应用领域由企业层面扩展到国家或者产业层面。波特认为, 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 获得竞争优势都必须两种途径之一, 这两种途径分别是:成本领先竞争优势与产品差异竞争优势2。成本领先竞争优势可以通过资源优势 (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 、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 (规模经济) 获得;产品差异竞争优势来源于某个组织 (企业或者国家) 能够提供给消费者不同于其他组织的差异性产品。波特认为, 相对成本领先竞争优势而言, 产品差异竞争优势是高层次的, 因为这种优势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二“优势”理论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自从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以后, 学术界对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争论比较多。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提出竞争优势是与比较优势相对立的概念, 认为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目的是为了取代比较优势理论。林毅夫、李永军把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放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对比, 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相互补充、并不矛盾, 提出只有充分发挥经济中的比较优势, 企业与产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 (林毅夫李永军, 2003) 3。

追寻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 研究对象之所以能够从企业扩展到国家, 是因为波特提出了一种新的国家经济发展理论。他认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国民较高的收入水平, 而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于企业生产率水平, 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依赖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 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决定国民收入水平。

把企业当作研究基点, 企业环境理论可以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异同点进行解释。从广义上讲, 环境是无限的, 并且包括组织外部的每一个因素。而狭义的环境仅仅包括对组织敏感的和必须对生存作出反应的某些方面。按照这种理解, 很多管理学者将组织环境定义为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潜在的或部分影响的所有要素4。但这种理解仅仅将组织外部的世界作为环境, 而忽略了组织内部的部分。对此有些管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达夫特指出, 组织环境还有其内部环境, 它是由那些处于组织内部的要素所构成的 (Daft, 2000) 。如果把企业环境划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会发现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与企业内、外部环境一一对应, 两种理论可以同一视野内进行对比分析。

以企业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的概念得到了延伸与转化, 因为在经济学的分析当中, 比较优势理论只是用来解释存在的现象, 但它被用来进行规范研究的时候, 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行为被考虑进来, 往往带有管理学的色彩。在我们通常所进行的规范研究之中, 所谓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 是指特定产品或生产区段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投入品组合, 与给定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和相对价格是否匹配。

在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的问题上, 波特提出著名的“钻石体系”模型。他认为一个有利于对企业进行持续投资和企业创新的环境对企业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来说至关重要。这种环境包含四种要素: (1) 生产要素, 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 (人力资源和天然资源) 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 (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 ; (2) 需求条件, 包括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质量、需求的国际化程度等等方面; (3)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向表现, 包括纵向的支持 (企业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方面的支持) 和横向的支持 (相似的企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方面的支持) ; (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 包括企业的竞争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这4种要素大部分都是描述的企业所处产业的外部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 企业外部环境对于企业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产生也是具有约束性的。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基础, 而发挥比较优势又依赖于企业外部环境, 所以企业外部环境也是竞争优势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是相对比较优势而言, 竞争优势更加依赖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构建。基于此, 笔者认为, 相对于前三个属于企业外部环境范畴的因素而言, 企业的竞争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等等属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概念对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具有相对重要的意义。因此, 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与企业的内部环境密切相关。

三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视角的企业环境非均衡性

(一) 企业环境的非均衡性是企业各种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根据经济学中的解释 (Mas-colell, 1995) :市场均衡是指在市场经济中, 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在给定的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下达到最优。也就是说, 每个主体都处于在给定的其他主体的行为模式 (外部环境) 下的最优行为模式中, 即经济处于一个博弈均衡解。与均衡定义相对应的概念是非均衡, 如果某经济主体在给定条件下, 还存在调整自身行为的空间, 我们就说处于非均衡状态。

从是否存在调整空间的角度去看, 企业环境具有非均衡性。每一个企业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上至像IBM这样被称作能够“跳舞的大象”的巨型企业, 下至随时都有可能破产但随时有准备再生的中小企业, 这些变化直接证明了上面所提到的那种调整空间的存在。

1、外部环境的非均衡与比较优势的差异性

比较优势是个与区位相联系的概念, 这是在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得出的结论。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 产生比较优势基于四个因素:自然禀赋, 是有诸如土地、自然资源和气候等地理决定因素构成的;获得性禀赋, 是指一个国家开发的物质资本和人力技能;优越的指示, 包括技术优势, 是通过历史事件或有目的的政策获得的;专业化, 它可以同在其他方面都相似的国家之间创造出比较优势5。从世界范围来看, 各国所面临的环境基本一致, 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但是因为外部环境具有非均衡性, 环境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点所表现出的程度、范围、形式都不尽相同, 进而直接导致影响各国之间比较优势的四因素的非均衡, 因为这种非均衡性而导致了各国之间比较优势的差异性。

对于企业这种组织形式, 外部环境的非均衡同样导致其比较优势的差异。在一个国家之内, 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环境的非均衡导致了影响比较优势四个因素的非均衡, 从而导致不同地区之间企业比较优势存在差异性。比如说上海的企业具有金融业的比较优势, 而东北的企业却在重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2、内部环境的非均衡与竞争优势的差异性

如果说企业外部环境具有相对非均衡性的话, 企业内部环境具有绝对非均衡性。波特指出了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两个途径:其一仍然是遵循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机制进行分析, 通过成本上的差异形成竞争优势, 但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的内部环境千差万别, 包括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企业人员构成、企业财务状况等等都各不相同, 所以每个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都是各不相同的;第二个途径指的是产品差异性, 由于市场需求的差异性, 通过产品差异性形成竞争优势存在产生的空间。另外一方面就是内部环境具有非均衡性, 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通过生产差异性产品形成竞争优势, 在这方面企业内部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匹配是企业进行非均衡调试的有效方法之一

企业存在于非均衡的动态变化环境之间, 面对外部环境内部、内部环境内部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非均衡性, 如何进行适当的调试以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通过前文对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分析, 我们认为,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匹配是企业进行非均衡调试的有效方法之一

林毅夫、李永军指出充分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是波特“钻石体系”中4个主要因素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林毅夫李永军, 2003) 6, 他们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使经济活动产生经济剩余, 只有产生经济剩余才会产生投资, 而投资却是创造竞争优势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经济才能产生良性的市场竞争, 从而推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才能避免政府行政性垄断的产生, 使市场对企业产生正常的需求压力从而刺激企业的创新;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才能真正依靠市场产生产业集群, 推动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发展,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但是, 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单个企业行为存在一个基本局限:要素结构和价格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属性, 而不是对个别企业来说具有排他性的属性。违背比较优势规律确实会降低企业的成功机会, 但即便企业都按照比较优势决策, 也不能保证它们都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比较优势作为“与区位相联系的优势”, 可能被一组或一批企业所共享, 因而这一因素本身不足以充分说明这些企业市场表现的高下胜负。竞争优势概念则对此具有更为丰富的解释力和适用度。

发挥比较优势固然不错, 但是企业外部环境不利于其发挥的因素必须值得考虑。某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只构成了该地区企业外部环境的一部分, 在企业外部环境中还包含着制约比较优势发挥的因素, 我们不能说只关注优势的发挥而忽视限制因素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北京:管理世界2003.7.

[5]赵锡斌企业环境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武汉: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

[6]赵锡斌企业环境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武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7]赵锡斌费显政非均衡性——企业环境的新视角[J].北京: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8

[8]Deafdorf.A., 1984, “Testing Trade Theories”, I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d, R.W.Jones and P.D.Kenon.Vol1, Amesterdam, North Holland

比较竞争优势 篇10

关键词:盐城,优势产业,区位商

1 盐城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盐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6.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3.71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96.55亿元,轻工业增加值达379.98亿元,增长13.5%,重工业增加值605.60亿元,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达61.45%,工业“重型化”比较明显;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0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1.9∶44.8∶33.2调整为2010年的16.0∶48.4∶35.6,呈现“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发展后劲足。结构偏离度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比较效率是指各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比重之比。正偏离和小于1的比较效率意味着该产业用较多的劳动创造了较少的产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反之,负偏离和大于1的比较效率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通过与南通对比分析发现:南通和盐城第二产业都为负偏离度,且盐城第二产业的负偏离度绝对值长期高于南通;南通和盐城第二产业的比较效率都大于1,且盐城比较效率历年大于南通。说明盐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高,发展潜力十足,吸纳劳动力空间更广阔。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盐城和南通统计年鉴和2011江苏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2 盐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工业化程度低于南通

通过与南通比较发现:在产值结构上,盐城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南通,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南通,第三产业比重两市旗鼓相当。在就业结构上,南通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最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盐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最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差无几。无论从三次产业创造产值的角度,还是从三次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角度,盐城工业化的程度都远远低于南通。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盐城和南通统计年鉴和2011江苏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盐城和南通统计年鉴和2011江苏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2.2 与南通产业同构严重

测度产业同构的重要指标是结构相似度系数。通过计算得到,2009年和2010年两市的结构相似度系数分别为0.9419和0.9415,说明两市产业同构程度比较高。为进一步区分是同质同构还是异质同构,又通过专业化系数进行工业产品层次的结构相似性分析,结果,盐城一共有13种优势工业产品,南通一共有11种优势工业产品。两市共同的优势工业产品高达7种,出现较大程度的重复,说明两市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质同构。

3 盐城优势产业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盐城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工业化程度偏低,与南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质同构,即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内部竞争。所以,尽快确定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显得迫在眉睫。

在区域经济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形成地区专业化。区位商是指某一地区特定产业的产值在全国该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LQij是第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Lij是第i地区j行业的产出指标,Pi是第i地区的经济总量。区位商能够大致反映某一地区某行业在全国的地位。如果区位商大于1,意味着该行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且区位商值越大说明该产业优势越强;区位商等于或小于1,表明该地区该行业在全国同行业竞争中不具有优势。表三和表四的计算结果显示:盐城特有的优势产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南通特有的优势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两市共同的优势产业有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

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盐城、南通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盐城、南通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4 盐城发展优势产业的政策建议

首先,调整工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继续激发工业发展潜能,深化工业化进程,重点发展盐城特有的优势产业和区位商值突出的产业。对与南通共有的优势产业,两市政府要加强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联合发展。对区位商值高于南通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盐城政府要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尽快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

其次,依托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港口、滩涂和海洋等特色资源,重点发展港口火电、苇浆、木浆、天然气、石化等能源原材料基础工业,积极发展海洋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建成结构合理、外向度高、特色明显的海洋经济体系。

最后,利用高新技术,形成新兴优势产业。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高新技术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有市场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含量,培育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杨家栋.江苏沿江八市产业同构问题论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8,12(1).

[2]金永红,奚玉芹.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同构问题与产业能级提升对策[J].经济纵横,2006,(10).

[3]何海,苏洁.区域优势产业选择及其持续发展分析[J].商业时代,2010,(21).

[4]张英辉.京津冀区域优势产业的比较分析与河北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5]刘国龙.基于产业竞争优势评价的武汉重点产业筛选[J].商业时代,2010,(27).

[6]徐侠,安同良.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同构度的测度与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8).

[7]何静,吕亮雯.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同构度和区域分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

比较竞争优势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优势

近年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我国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又具有学历层次低、知识面窄、理论基础薄弱等劣势与不足。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办学目标、找准职业定位,挖掘和培养与普通高校相比的就业优势,才能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的就业问题,保持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发挥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应有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比较优势

(一)专业技能强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需求为导向,更加突出专业技能,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教育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与企业、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该行业的前沿技术、工艺流程、操作设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尽快为企业创造效益,大大缩短了就业适应期,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更容易受到企业的欢迎与重用。专业技能强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的重要优势之一。

(二)择业定位和心理预期低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期望值过高就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要高于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定位和心理预期则普遍较低。高职院校大学生这种就业心理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第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成本要低于普通高校。从学生来看,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为2~3年,而本科一般为4年,高职学生的时间成本低;从家庭来看,因为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相应地,学生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和生活费就相对较少,高职学生家庭的负担也相对较轻;从学校来看,本科教育投入的教育成本更大,如教师资源、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而高职教育投入的成本相对较小。高职教育这种相对较低的人才培养成本,必然使其学生在毕业择业时的待遇要求也普遍较低,这种较低的择业定位和要求必然有助于学生拓宽就业空间,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第二,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要低于普通高校。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了解程度不够,认可度不高,导致我国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这种固定认识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相应表现就是,对普通高校本科生与高职毕业生择业层次的要求有所不同:包括许多大学生在内,人们普遍认为普通本科生较高职生有更为明显的就业优势,而高职生的择业层次要低于本科生,就业待遇也应低于本科生。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这种普遍心理和认识,使得高职学生有着相对普通本科生更低的择业定位和心理预期,这也保证了高职院校学生良好就业心态,为其择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范围,有利于其顺利就业。

(三)与企业结合紧密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然要加强高职院校的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如:与企业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与企业联合办学等,利用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场地,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通过这种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贴近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和相互了解,为学生接近用人单位、进入用人单位搭建了平台。有些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就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毕业时直接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顺利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对于学校而言,这种校企结合的形式也使学校更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大力推进“订单教育”,有利于高职院校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用脱节和就业难的问题,提高了就业的成功率。

总之,高职院校这种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扩大学生与企业的接触,使实践环境与未来岗位无缝对接,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重视程度高

由于学历层次低、理论基础薄弱,高职院校及其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都存在着较强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成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的动力。而普通高校的学生除了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甚至出国留学也可能是他们的重要选择。相较之下,高职院校自然更为重视就业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自知自身知识和学历上的不足,更能认识到自己的就业劣势,所以,有较强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这种思想和情绪的存在就使其在择业的心理上也更加务实,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能够对工作保持谦虚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更能体现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工作中必将受到企业的欢迎,也更具竞争力。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高职学生的学历层次低,给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就业工作中的压力也成为高职院校解决就业问题的动力。相对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就业问题,许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制定了完备的就业指导机制,把学生的就业工作提升到了关系到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

(五)用人单位的选择日趋理性

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录用标准更趋理性化,“高学历即高素质”的观念正在改变。原厦门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潘懋元教授曾指出:“什么是高素质人才,我们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混乱。许多人认为高学历即高素质,这是对高素质的庸俗化理解,是唯学历论;还有许多人则认为,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就是高素质人才,而一般性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则是低素质人才,这是唯出身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不仅激烈而且日益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更要考虑学生知识转化为技术和生产的能力,以及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水平。一些企业、单位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不再完全凭借学历和专业成绩好坏来判断人才优劣,而被提及更多的则是一些社会经验、实际操作能力、道德水平及其他方面能力,如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用人单位人才观念的转变必然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更为宽广。

(六)社会需求量的增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无论是工业经济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都需要大量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而从我国当前来看,技术型人才危机已经显现,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工人总数的1/3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数千万人,特别是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一项调查显示,因为缺少技能人才问题,近几年我国企业产品不合格率达到30%,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有关专家指出,工人队伍的结构失衡和高级技工的断档将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障碍,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瓶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技术工人的价值越来越显重要。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更注重技术性;与中职学校相比,高职教育的理论性更强,因此,高职教育自然成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而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现状必将带来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大量需求,未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将更为广阔。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优势的培养

(一)找准职业定位,打造办学品牌,培养特色人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教学内容不能过于偏重于理论,而应突出职业特色;但高职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较高层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也不能因绝对强调实践而降低学生的理论水平,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在办学定位上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尺度。

高职教育在职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上首先要结合本地区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实际,抓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机,只有这样,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本地区高技能人才需要。其次,高职教育没有办学特色就没有就业优势,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打造学生就业优势的关键所在。为此,高职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由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注重教育特色与品牌的打造。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以及特有的精品专业,创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地区或行业影响,确保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和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二)注重社会实践,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又是社会职业岗位分化的结果,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着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时即能上岗,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为此,高职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深度融合,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及其生产实习场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制定与实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符合企业人才需要的实际。

其次,学校课程设置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需求为导向,切合本行业、本地区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最后,教学方法必须贴近生产实际,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把所学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与素质。要努力创建能体现行业特色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特别是要加强能给学生带来真实生产体验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三)把握社会需求,了解自身实际,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中存在这样的状况:一方面,大批企业以优厚的待遇仍然招聘不到令其满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多处应聘无果,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造成这种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脱节。高职院校要顺利解决其就业问题,就必须要使学生了解当前经济发展状态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就业方向,明确就业目标。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要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面对就业竞争,要尽可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其次,要打破过去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意识;同时,也要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最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还要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坦然面对就业的失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正确分析失败原因,改进就业和工作的方式方法。

(四)加强就业指导,增强职业意识,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一终极目的的确立既注重了低层次的“谋生”,又注重了高层次的“乐业”,实现了“谋生”与“乐业”的统一。

首先,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职业教育首先作为一种谋生教育,其培养方向和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市场需要,使其学生取得谋生的手段,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从入学时就了解认识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从专业技术、性格品质、人文素养、道德水平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

其次,高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包括一个人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以及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等,它是对职业的深情投入,是对职业的使命感。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称:职业教育就是要“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终极目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幸福感。职业指导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还要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提升其探寻生活意义的能力,培养其职业幸福感。职业精神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行为、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是“乐业”的前提。高职教育要让学生感受职业的神圣,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使爱岗敬业的职业灵魂融入到每个高职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刘和群.职业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6.

[3]张玉满.高职院校如何发挥优势办出特色[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2).

[4]王玉庄.工学结合下高职教育特色与学生就业优势的打造[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5]陈耀庆.高职学生就业的特点与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作者简介:刘桂云(1978-),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比较竞争优势 篇12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玩具产业,竞争优势比较,广东

根据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产业竞争力理论, 亦称为国家竞争优势定理, 该理论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使该国或地区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根据该理论, 将“文化产业竞争力”界定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国文化企业通过研发、设计、生产, 销售文化领域产品和劳务及提供各种文化服务, 从而迅速占有市场及成功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自改革开放起, 与全国排名前十的其他文化大省相比较, 广东省的文化产业无论从规模、结构、辐射力、文化资源占有量、市场需求等各方面, 都具有较强的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但与文化产业前三强省市比较, 广东省的文化产业结构层次相对偏低, 效益不够理想, 区域内消费需求贡献率不够, 政策驱动与政府投入力度较弱 (陈忠暖等, 2012) 。本文主要是将广东澄海玩具产业与江苏扬州毛绒玩具产业作比较, 深刻认识了解广东省由“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发展与演变路径, 增强广东省的文化产业竞争力。

1 广东省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广东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毗邻港澳, 与国际交流有较好的地缘优势, 有助于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 极大地促进广大传统文化和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该省的文化产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覆盖面广, 已经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广深佛莞产业文化圈”, 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番禺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 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在历史名镇名村、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示范园、会展产业建设、音乐创意产业、动漫产业、传媒产业建设、文化实体建设等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 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高, 文化娱乐市场启动早, 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集团化建设形成规模经济, 竞争激烈, 实力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广东省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文化产业园的建设, 广府文化圈, 客家文化圈, 潮汕文化圈等, 省政府对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颁布一系列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例如《: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广东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等, 使得广东省文化产业结构布局得到优化, 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 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2 案例分析

一个区域内文化产业竞争优势与其区域内所具有的要素禀赋是分不开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可总结为:资源、资本、人才、市场、政策, 这些要素与区域内的要素禀赋有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因此, 本文将以玩具产业为例, 通过分析区域内所具有的文化产业发展要素, 比较广东澄海玩具产业和江苏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各自的发展优势, 从而为广东地区玩具产业的发展方向加以指引和调整不足。

2.1 广东澄海玩具产业

经过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 中国已跃身成为世界玩具生产的最大基地, 世界玩具市场上约70%的玩具由中国生产;其中, 广东玩具生产了全世界50%的玩具, 年产值超过千亿元。澄海位于广东汕头市的一个区, 玩具业是当地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第一支柱产业。在澄海区域内形成了以城区为龙头, 凤翔、澄华、广益、莲上、莲下、东里等镇 (街道) 及埔美、外埔、西门、东湖、渡亭等专业镇为生产基地的“众星拱月”生产格局, 玩具产业高度集聚。2014年全区玩具产值351亿元, 出口额7.77亿美元, 比增3.46%, 其玩具出口量在中国国内、广东省内位列第一 (郭郁彬, 刘德学, 2011) 。

澄海玩具业建立的背景是正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消费品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 这给玩具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时的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澄海人多地少的情况, 使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可以投身于玩具业的建设。由于占领了广东省内玩具业发展的先机, 又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消费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 开放政策为广东地区打开了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大门。澄海玩具业发展在当时有着劳动力、市场以及政策的优势。此外, 澄海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海外侨胞为当时澄海玩具业发展注入了外来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信息等资源, 这位该地区玩具业的发展带来了玩具业相关联的资源优势。

基于建设初期的种种优势, 在那以后的几十年发展中, 澄海玩具业已形成了高度集聚的玩具产业园, 这使澄海玩具企业能以低廉的成本, 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繁多的品种, 快节奏的更新速度, 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从而提高了企业、甚至是整个园区的竞争力。拥有较小的企业规模也将澄海玩具业推向有利的竞争地位。澄海玩具企业大多为家庭式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其高效的机制、灵活的经营模式以及拥有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和具有较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们, 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市场中更及时灵活地改变航向, 调整策略, 及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使澄海玩具走在其他地区前面, 紧跟时代潮流。 (罗仰鹏, 2006) 由此可以发现, 在澄海玩具业建设初期, 澄海利用该区域内剩余的劳动力优势, 国内广阔的消费品市场优势和海外侨胞为区域内带来了种种资源优势;在建设的发展阶段, 玩具产业园内的高度集聚优势, 转型所带来的创新优势和企业自身灵活体制的优势, 都使澄海玩具业取得今天的成就, 这也侧面反映出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2.2 江苏扬州毛绒玩具产业

毛绒玩具产业作为扬州的传统产业, 以其品种繁多, 价格优势, 工艺精湛而闻名中外。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试制出首批毛绒玩具礼品后, 经过近半个世纪, 现在已成为与扬州传统漆器、玉器、剪纸等工艺精品共享美誉的一大特色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 扬州紧紧抓住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自身在产品质量把控、产品多样品种、精湛的制造工艺上的优势特点, 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2005年, 全市建立了与玩具生产相配套的专业玩具市场和原辅料市场, 由此拥有了一条设计、生产、销售到物流供应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也成为了江苏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玩具市场 (计珮瑜, 2013) 。

在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不断发展进程中, 毛绒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盛事以提高该区域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并加强与全国其他毛绒产地的战略交流, 提高产业辐射范围, 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中外毛绒玩具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是全国集聚度最高的毛绒玩具产业区, 形成了产业集聚化、企业集群化、产品系列化、市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促使园区内众毛绒玩具企业在相互竞争的环境中, 促使企业自身不断寻求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 激发产业发展新思想、新理念, 提高了整个园区内的核心竞争力。同时, 产业集群更有利于与支持性机构, 如政府、学校、研究所等合作, 为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先进技术和思想, 为其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优势。

此外, 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发展还十分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这符合国内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浪潮, 也提高了该产业的权威性。从前, 毛绒玩具的生产主要是承接国内外的订单,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主要是体现在玩具授权。如今, 扬州毛绒玩具已与沃尔玛、泰斯科、迪斯尼等世界500强企业达成玩具生产授权, 2004年希腊雅典夏季奥运会吉祥物Athena (雅典娜) 和Phevos (费沃斯) 全部都是由扬州玩具企业所生产。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形成该区域内玩具产业发展的发展优势。同时,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在进出口税制优惠政策下, 扬州毛绒玩具产业有着一定的政策优势。

3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广东澄海玩具产业与扬州毛绒玩具产业同样都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发展势头优良的代表产业之一。相比之下, 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先在汕头等四个经济特区实行, 澄海先于扬州沐浴在其政策优势的春风之下;澄海的产业集聚规模在全国同类产业内最为庞大, 企业数量多, 因此澄海地区的玩具产业竞争较扬州地区的更为激烈。

因此, 根据这个结论, 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1) 对于企业本身来说, 加快自身企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步伐, 以提高产品自身的附加值, 延长产业链。值得注意的是, 其他相关的文化产业应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向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保护知识产权学习。使得自身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2) 政府自身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给予文化产业一个稳定、良好、积极的政策氛围, 创造更多的机会, 引导企业间的竞争向良性竞争发展。

(3) 政府需提高和振奋广东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根据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情况, 人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增大, 但目前其文化消费水平仅为中等水平, 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一方面, 政府应作出相关政策来提高人民的文化消费意识, 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另一方面, 政府需给予文化企业发展方面, 引导其发展良好, 以至于与人民的需求相匹配。

(4) 政府需为文化企业建设集聚产业园区, 推动加快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同时, 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掌握现代文化产业价值中的真正核心技术, 实现从“制造”到“创造”, 利用好文化产业的集聚效益, 从而建设好真正的文化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杜心灵.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J].经济问题, 2014 (1) .

[2]陈忠暖, 陈汉欣, 冯越, 贾春迎, 刘晓琦.新世纪以来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演变——与国内文化大省的比较[J].经济地理, 2012 (01) .

上一篇:重组慢病毒论文下一篇:农村民间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