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比较优势(共10篇)
区位比较优势 篇1
西南地区是我国常见的一个地域区划名词。根据不同的研究要求和表述需要, 存在不同的地理概念。我国行政区划概念中, 有西南四省 (直辖市) 、西南五省 (区、直辖市) 和西南六省 (区、直辖市) 等表述。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即采用了西南六省 (区、直辖市) 的表述。从云南的区位比较优势角度考虑, 西南六省 (区、直辖市) 恰好涵盖了云南及毗邻的所有地区。西南六省 (区、直辖市) 是我国4大肉牛产业带之一。近年来, 西南肉牛带发展迅速, 在全国牛生产中所占比稳定提高。比较优势分析是国际分工和区际分工的主要基础。随着我国加入WTO,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国内学者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有关畜牧业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及专业化程度分析相关文献不多。对西南地区肉牛业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 深入了解西南地区牛肉生产的比较优势差距, 可以为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发展相关宏观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及测算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对象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广西。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 (2001-2011)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1-2011) 。西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及肉牛业分项产值分别见表1和表2。
1.2 测算方法
区位商 (Location Quotient) 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 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 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 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 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 并根据区位商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Q的值越大, 则专门化率也越大。其表达式通常为:
其中:i为第i个地区 (i=1, 2, …, n) ;j为第j个产业 (行业) (=1, 2, …, m) ;Lij为第i个地区, 第j个产业 (行业) 的产出。
由于本文只分析肉牛产业的区位商。其含义为一个地区肉牛业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肉牛业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 故公式可简化为:
其中:Li为第i个地区肉牛业分项产值;Gi为第I地区国民生产总值;Lt为全国肉牛业分项产值, 第Gt为全国国民生产总值。
LQi>2时, 说明该地区牛肉生产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生产主要为向区外出口;1
2 结果及分析
2.1 西南地区肉牛业在全国所占比重
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见, 最近10年来, 西南地区肉牛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3.9%。从历年变化情况来看, 2001年为最高, 达15.9%, 2003年最低, 仅占11.2%。2003年以后, 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区域内不同省 (直辖市、区) 角度分析, 四川所占比重最高, 其次是云南、广西、贵州和西藏, 重庆最低。从历年变化角度分析, 重庆和广西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 贵州2001年最高, 2003年以后, 总体上保持相对平衡, 四川2008年以前, 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但最近两年有所下降。云南2001年至2003年, 呈下降趋势, 但2003年以后, 一直呈上升趋势。
2.2 西南地区相对于全国的区域比较优势
根据测算结果 (见表3) , 西南地区最近10余年来, 区位商均大于1, 说明西南地区肉牛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 即西南地区肉牛业总体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表明西南地区作为全国四大肉牛带之一, 其肉牛业生产布局符合比较优势。
从区位商的变化趋势角度分析, 最近10余年来西南地区肉牛业不同年份间变化较大 (见图1) 。其中2001年最高, 随后逐渐降低, 至2003年以后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但2007以后, 又呈逐年下降趋势。肉牛业由于繁殖率较低, 市场、消费习惯及疫病等因素影响的产业发展影响较大。区位商的这一变化特点客观反映了西南地区肉牛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周期波动性。
2.3 西南地区内部比较优势差异
西南地区内部, 不同省 (直辖市、区) 之间, 肉牛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西藏的比较优势最大, 且远大于西南其它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较接近, 上述四省 (区) 的区位商均大于1, 即较全国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重庆所有年份的区位商均小于1, 即较全国平均水平不具比较优势。牛肉需要从外地调入。
从区位商的变化趋势角度分析, 不同地区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其中:重庆和广西总体上呈逐年降低的态势, 广西最近4年的区位商均小于1, 表明其牛肉生产已不能自给。四川2006年以前呈逐年上升趋势, 以后则呈逐渐下降趋势。贵州省2001年和2002年较高, 2003~2010年总体上保持平稳态势。云南与贵州相似, 但在2003年以后, 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历年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除四川外, 其余地区均呈显著回归关系 (P<0.05) 。回归公式分别为:重庆, y=0.0101x2-0.1466x+0.8412 (R2=0.8673) ;贵州, y=0.0434x2-0.5874x+3.3558 (R2=0.8077) ;云南, y=0.0178x2-0.1045x+1.3818 (R2=0.7769) ;西藏, y=0.2753x2-3.4361x+16.999 (R2=0.8709) ;广西:y=0.0086x2-0.1428x+1.5352 (R2=0.6417) 。
3 结论与建议
(1) 西南地区作为全国四大肉牛带之一, 其肉牛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 但不同省 (直辖市、区) 差异较大, 西藏比较优势最大, 重庆则完全不具备区域比较优势。西南地区肉牛业发展应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原理,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云南省肉牛业在西南六省 (直辖市、区) 中的区域比较优势与贵州相近, 虽然明显不如西藏, 但强于其它地区。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 肉牛的比较优势较其它地区有所扩大, 与西藏的差距明显缩小。说明云南省近年来实施的各种相关扶持政策对云南肉牛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3) 区位商分析法虽然可以明确地计算出现状优势产业, 确认区域现状优势产业, 对未来优势产业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由于区位商分析法仅能分析现状, 无法预测今后发展趋势, 因而在确认区域特殊优势产业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应用区位商法分析了西南地区2000~2010年肉牛业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西南地区肉牛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周期波动性, 但总体上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西南地区内部, 西藏是最具优势的地区, 云南与贵州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 重庆则最不具备比较优势。云南省肉牛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优于西南其它地区。西南地区肉牛业发展应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原理,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肉牛业,比较优势,区位商,西南地区
参考文献
[1]司智陟, 我国牛肉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 2011, 47 (18) :19-21.
[2]杨文杰, 西北地区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及其专业化程度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 2007, (11) :54-57.
[3]胡浩, 张锋, 中国肉鸡业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1) :1-5.
[4]李文欢, 吴文欣, 王桂霞, 东北地区肉类产品比较优势与专业化生产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 2009, 45 (6) :9-11.
[5]范卿泽, 王小明, 比较优势理论与重庆特色产业的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0 (9) :154-159.
华南区位优势凸显市场价值 篇2
受益于华南地区快速的经济增长及深圳周边众多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本届展览会展出面积将达到30000平方米,汇聚来自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近700家参展商。展会上将展出各类化纤、针织、丝绸、棉、麻、毛、功能、蕾丝绣花面料,纱线纤维以及辅料等大量高品质面料和辅料。
华南地区一直都是纺织服装行业关注的重点区域,2014年,广东省成衣产量达到50亿件,占全国产量的五分之一;深圳也是中国最主要的女装设计和生产基地,女装面料一直是深圳面料展聚焦的重点。同时,广东及深圳一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经济地位吸引着中外纺织厂商,香港与深圳之间便利的交通,也将吸引众多在香港有代表处的国际服装品牌买手前来采购。
华南市场的强劲市场需求,使得深圳展的海内外参展商受益匪浅。今年组团参展的国家和地区展团有韩国展团、中国台湾展团和盛泽展团。
韩国展团由韩国时尚纺织协会及大邱纺织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已经是连续第6次参加深圳面料展,本次展会将展示功能性纺织面料、人造丝制成的仿亚麻面料、人造丝混纺乔其纱面料、可水洗乔其纱和纱罗织物面料、铜氨面料衬衫等。韩国面料以时尚和高品质在展览会上获得追捧,良好的参展效果让韩国时尚纺织协会持续组织企业参展,韩国时尚纺织协会主席Mr Yoo Il Sung表示,中国市场对韩国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将促使韩国面料企业集中精力开发新产品。
中国台湾展团由台湾纺拓会再次组织企业参展,参展商大部分专注于优质的针织、功能性面料、牛仔面料,以及应用于女装的蕾丝和刺绣面料。盛泽展团由江苏吴江东方丝绸市场的企业组成,以丝绸、化纤面料、女装面料和功能性面料为主。
区位比较优势 篇3
1 模型选取
区位商, 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是区域经济学中用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常用指标。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 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并根据区位商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Q值越大, 则专门化率也越大。根据有关数据, 可分别计算出中部地区以及中部各省份不同行业相对于全国同类行业的区位商。一般而言, 如果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5, 则该产业在当地就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
1.1 不同区域农业 (广义) 区位商的计算
将某一区域的农业总产值除以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 所得的比值作为分子;将某一地区农业总产值除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所得的比值作为分母;最终求得该区域农业 (广义) 的区位商值。计算公式如下:
当LQi>1, 该区域农业优势明显, 可向外输出产品;LQi=1, 该区域农业无明显优势, 产品只能自给自足;LQi<1, 该区域农业处于劣势, 产品无法满足需求。
本文通过计算江西与中部其他省份农业的区位商, 分析比较江西与中部其他省份农业 (广义) 的产业优势;通过计算江西内11个主要城市农业 (广义) 的区位商, 比较分析江西各地区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
1.2 农业结构内部各行业 (狭义) 区位商的计算
农业结构内部包含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业服务业5个行业。将某一区域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的产值除以该区域农业总产值并作为分子, 以某一地区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的产值除以该地区农业总产值并作为分母, 二者之比即为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在该区域的区位商值。计算公式如下:
当LQij>1, 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具有区域比较优势, 数值越大, 优势越明显;LQij=1, 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无明显优势;LQij<1, 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处于劣势。
本文通过计算江西与中部其他省份农业结构内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区位商, 分析确定江西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与中部其他省份的行业比较优势;通过计算江西内11个主要城市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区位商, 分析确定江西各地区农业结构内部各行业的比较优势。
2 实证分析
2.1 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农业比较优势
本文通过比较江西与中部其他省份 (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 的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 (即农业产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的区位商, 判断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农业 (广义) 的竞争优势以及农业内部各行业的比较优势。
(1) 广义区位商比较。根据2011年江西与中部其他省份的农业总产值及国民生产总值 (表1) , 由公式1可以计算得出江西当年的农业 (广义) 区位商为1.09。中部六省的区位商值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名依次为:河南 (1.34) 、湖南 (1.33) 、安徽 (1.31) 、湖北 (1.25) 、江西 (1.09) 、山西 (0.62) 。可见, 虽然江西的区位商值大于1, 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农业优势, 但其区位商值在中部六省中仅排名倒数第二位, 所以江西农业广义而言在中部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1) 。
(2) 狭义区位商比较。通过2011年全国及中部六省农业内部各行业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 (表2) , 由公式2, 可以计算得出当年江西的种植也、林业、牧业和渔业区位商值分别为0.81、2.45、1.05和1.32。按照区位商值从大到小排名, 江西的种植业位列中部六省的第六位;林业位列中部六省的第一位;牧业位列中部六省的第二位;渔业位列中部六省的第一位。由此可以说明, 江西除种植业外, 江西的其他三个农业内部细分产业 (尤其是林业) 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
注:表中“比例”为该行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
总体而言, 江西的农业 (广义) 在中部六省中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但农业结构内部的林业、牧业和渔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林业, 江西的区位商值是中部排名末位的河南、湖北的4.62倍, 与排名第二位的山西差距也达到了0.84。然而相比种植业, 江西的林业、牧业和渔业占其农业生产总值的比值却并不高, 特别是优势最大的林业比重只有9.3%。江西未来应该大力发展林业、牧业和渔业, 强化这些产业优势。
2.2 江西各设区市的农业比较优势
本文选取目前江西的南昌市、景德镇市、萍乡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赣州市、吉安市、宜春市、抚州市和上饶市共11个主要城市 (地级市) , 涉及赣北、赣中和赣南的大部分区域。对于这11个主要城市的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 (即农业产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区位商的比较研究, 对于分析江西全省农业区位发展情况具有借鉴意义。
(1) 广义区位商比较。通过2011年江西11个主要城市农业总产值情况 (表3) , 可以看出, 江西农业主要集中在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和南昌, 而九江、萍乡、新余、景德镇和鹰潭则相对农业产值较低。由公式1分别计算得出每个城市的农业 (广义) 区位商值, 其中区位商值>1的城市有5个, 即抚州 (1.81) 、吉安 (1.7) 、宜春 (1.64) 、赣州 (1.5) 和上饶 (1.35) ;其余6个城市的区位商值均<1, 特别新余和南昌的区位商值仅有0.5左右。这说明抚州、吉安、宜春、赣州和上饶相比于其他主要城市具有明显农业优势, 而南昌、九江、萍乡、新余、景德镇和鹰潭则基本不具备农业比较优势, 这与各个城市农业总产值情况基本相吻合。
(2) 狭义区位商比较。2011年, 江西11个主要城市农业结构内部各行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各不相同 (表4) , 由公式2计算得出各个城市5个农业细分行业的区位商值。
注:表中“比例”为该行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
种植业方面, 区位商值>1的城市有7个, 分别为抚州 (1.36) 、景德镇 (1.28) 、吉安 (1.15) 、新余 (1.12) 、赣州 (1.11) 、九江 (1.1) 和宜春 (1.07) 。由11个城市的种植业区位商平均值 (1.07) 可知, 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大。所以相比其他城市这7个城市的种植业虽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并不十分明显;林业方面, 区位商值>1的城市只有2个, 分别为新余 (1.39) 和吉安 (1.13) 。相比种植业, 林业的区位商值各城市差距更大, 11个城市中高于区位商平均值 (0.73) 的城市仅有4个, 相比于其他主要城市新余和吉安的林业优势较为明显;牧业方面, 区位商值>1的城市有4个, 分别为萍乡 (1.5) 、鹰潭 (1.36) 、宜春 (1.1) 和赣州 (1.08) 。参照11个城市的牧业区位商平均值 (0.93) , 与种植业类似, 相比其他主要城市这4个城市存在一定牧业优势, 但并不明显;渔业方面, 区位商值>1的城市有3个, 分别为九江 (1.92) 、南昌 (1.63) 和上饶 (1.56) , 而渔业区位商值高于11个城市平均值 (0.97) 的也只有这3个城市。由此可知, 九江、南昌、上饶的渔业优势较为明显, 这与这3个城市地处鄱阳湖周边以及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较高相吻合;农业服务业方面, 区位商值>1的城市只有1个, 即景德镇 (1.08) 。虽然景德镇的农业服务业区位商值仅略高于1, 但参照11个城市的平均值 (0.55) , 可知相比于其他主要城市, 景德镇的农业服务业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总体而言, 江西的11个主要城市在农业 (广义) 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 以抚州、吉安、赣州为代表的赣中南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而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赣北地区则相对处于劣势。这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国家级战略地位存在偏差, 说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农业发展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农业结构内部的5个产业中, 虽然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普遍较高 (平均为44.8%) , 但没有一个城市的种植业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 与此类似的还有牧业。相反, 林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虽然普遍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低 (平均分别为6.8%、11.9%和1.9%) , 但却有城市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根据江西省农业区划办编撰完成江西省综合农业区划, 全省共划分为六个区: (1) 赣北鄱阳湖平原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区; (2) 赣西北丘陵山地粮食、林业、畜牧、麻、茶区; (3) 赣东北丘陵山区粮食、林业、畜牧、茶区; (4) 赣中西部丘陵、盆地粮食、林业、油料、畜牧、麻区; (5) 赣东丘陵山地粮食、林业、桔类、畜牧、麻区; (6) 赣南山地丘陵林业、粮食、甘蔗、烟草、脐橙、茶区[3]。目前, 江西农业产业现有布局基本上符合自然资源分布和环境状况, 但产业布局分散, 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 产业升级缓慢, 各产区基本停留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根据上文实证分析结果, 未来应积极推进各区域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的深度融合, 深化赣西北、赣东北、赣中西部和赣南林业产业的整合发展, 推进赣北鄱阳湖平原和赣东种植业的协作发展, 不断优化区域布局, 初步构建了具有江西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3 政策建议
根据《江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西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的有关精神, 按照富民为先、效益为重、市场主导、绿色发展的原则, 完善江西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4]。根据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实际情况, 加快形成以农产品供给功能为主、以生态调节功能为主、以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为主的三大现代农业功能区, 促进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推动农业功能从食物保障、原料供给等传统功能, 向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现代功能扩展。
3.1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发展带状和块状现代农业
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倾斜配置, 加速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江西在中部区域内林业、牧业和渔业具有较大比较优势和林业、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高 (分别为9.3%和12.3%) 的情况, 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 在未来重点加大对于林业、牧业和渔业 (特别是林业和渔业) 方面的资金、技术投入和政策扶植力度[5]。大力推进在省内具有明显林业比较优势的新余和吉安所处的赣中地区发展高效林业经济区块, 在具有明显渔业比较优势的九江、南昌和上饶所处的赣东北地区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区带, 以及在具有明显牧业比较优势的萍乡、鹰潭和宜春发展牧业养殖区带, 形成三大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农业优势区块, 从而从总体上强化江西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
3.2 发展农业服务业,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业服务业相比传统农业具有高附加值的优势, 不仅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 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高产、高效、高附加值农业[6]。立足市场需求, 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 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 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中的休闲服务, 把农业服务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 既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娱乐和体验农耕文化需求, 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可以利用景德镇在省内所具有的农业服务业明显优势, 以景德镇为核心, 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中心试点, 打造农业服务优秀特色产业并推广全省。
目前, 景德镇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休闲旅游农业园区120余家, 其中规模以上 (500万元) 园区或企业24家, 从业人员1.7万人, 其中农民工1.65万人以上。但仍存在着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未来应注重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培养专业管理人才, 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独资、参股、协作、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
3.3 积极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
立足于江西现有的57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遵循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发挥地域优势,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适宜地区因地制宜积极创建新的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7]。重点建设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优质粮油高产区等, 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农场。优先选择农业基础好、具有资金、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优势的大中城市及地方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和示范园区聚集, 以省会南昌为核心, 以九江、抚州和上饶为3大重要节点, 打造环鄱阳湖区域现代农业优势产业示范带, 加强全省农业产业竞争力, 推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将区位商法运用于农业产业布局研究中, 实证分析了江西在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江西域内区域比较优势, 表明江西的农业 (广义) 在中部地区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但农业 (狭义) 的林业、牧业和渔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江西域内在农业 (广义) 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 赣中南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赣北地区则相对处于劣势。农业 (狭义) 的林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有城市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而种植业、牧业则均无优势。根据研究结果, 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 未来江西应通过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推进农业服务业发展、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关键词:现代农业,区位商,比较优势,产业布局
参考文献
[1]辛岭.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区域布局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34-36.
[2]李晓, 林正雨, 何鹏, 等.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 2010 (3) :953-958.
[3]张落成, 王辰.沿江开发对江西九江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30 (4) :410-413.
[4]江西人民政府公报.中共江西委江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的通知[EB/OL].http://www.jxgb.gov.cn/, 2012.
[5]冉红, 李松志, 冯安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6) :62-65.
[6]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 (4) :472-475.
区位比较优势 篇4
众所周知,衡水有着在全国享誉遐迩的各种特色产业。目前,衡水市已经形成了桃城橡胶、安平丝网、衡水化工、枣强玻璃钢、大营皮毛等特色商贸和制造业产业。在此基础上也已经形成了龙头效果突出、链条过程完整、配套设施齐全、聚集作用显著的集群规模。这就意味着,以物流业为纽带,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加大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已经成为衡水市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衡水特色产业物流园区的规划
目前,衡水传统物流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运输方式单一,大量中远距离货物选择公路运输方式,小件快捷货运也全部选择公路,这就造成社会物流成本高、运输效率低下。而衡水市特色产业比较发达,大部分特色产业企业物流都采用的是运输外包而非物流外包,运输成本较高,急需现代化的物流业来适应衡水工业化发展进程。再者,衡水交通区位较为优越,京九铁路、石德铁路、石黄高速、衡德高速、307国道、106国道以及规划中的京开高速贯穿衡水市域,东倚京沪铁路、西邻京广铁路,毗邻京沪高速、104和105国道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衡水应该着力于建设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的多种运输模式的物流基地。
二、整合特色产业的供应链,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供应链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供应链通过集成合作的方式,能够实现多边共赢,实现整个链条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由供应链带动产业链的聚集,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力,是未来中国物流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物流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说,要将供应链整合作为衡水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对于衡水特色产业的物流发展要对供产销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进行统筹规划,保证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这样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使衡水的各个产业集群更有活力。
三、利用物流信息化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目前,衡水市有物流企业378家,其中物流基地园区17家,物流摊位及专线227个,从业人员5338人,物流业增加值1.97亿元,税金9737万元。总体看来,衡水市现代物流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规模小,模式单一,网点分散,单线运营较多,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充分发挥商品流通的桥梁纽带作用。鉴于此,衡水市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实现产业的升级。据悉,我市正在建设中的大型物流企业有8家,这对衡水市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但是据观察,这些物流企业仅仅围绕特色产业做出了战略性的规划,但是对于如何整合现有的运输、仓储等基础设施资源,如何加强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衔接和配套,如何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物流基地,如何构建与周边地区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等实质性的问题,还没有深入的进展。
四、依托衡水湖的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物流并辐射相关产业
衡水市目前正在建设生态宜居的水市湖城。这自然也会带动物流运输业的发展。衡水近临京、津、石等大中城市,多条铁路、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鉴于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衡水市交通得天独厚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打造衡水新兴旅游板块。具体说来,到衡水旅游的游客,首先是看中其独特的湿地景观,这是衡水打出的一张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同时可以将特色产业产品作为旅游购物商品加以推广。比如,游客可以借旅游之机,参观大营皮草展销,采购裘皮制品,可以将衡水老白干带回家细细品尝,还可以把内画鼻烟壶、武强年画、宫廷金鱼等特色产品作为纪念品收纳。这样一来,生态旅游业、特色产业的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而其最终也会给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这对于促进衡水建设“立足冀东南、连接京津冀、面向全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区域中心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培养和引进现代化物流人才
我们培养和引进的物流人才,应该是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的应用型人才。目前,衡水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大中专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几乎没有,与物流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十分匮乏,通过委托培养方式培训员工的物流企业也比较少,且培训内容和方式也很不规范。加之业界长期存在的重商流轻物流的思想,把物流业看作是附属行业,导致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所以,必须要整顿物流人才培训市场,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范培训认证工作。同时加强物流专业学科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提倡企业和院校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或者物流实验室,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理论性都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建立起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使物流人才结构与市场需要相对接。
以上是我针对衡水市的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的发展衡水物流业的一些对策和思路,期待和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仁一起分享。
区位比较优势 篇5
关键词:工业区位论,保税区,区位优势
然而在取得长足发展的背后,我国保税区仍然面临着政策优势弱化、区港分离、物流不畅和保税区内各类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除此之外,保税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还面临着功能提升、方式转变等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倡文化 “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的背景下,急需闯出一条既具前瞻性又具现实性的发展新路。鉴于以往对保税区的研究多以比较利益学说为其重要理论基础,而从长远来看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之上的比较利益却又难以维系,本文以北京文化保税区为代表,尝试从工业区位论的视角,研究其区位优势,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提出保税区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方面进行功能集成集聚、方式转变和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文化经济贸易发展,为保税区的重新定位和竞争优势增强探索可行的新路径。
1工业区位论简述
工业区位论是研究人类工业生产活动中的空间分布和空间选择规律的理论。工业区位论的先驱者是德国经济学家劳恩哈特( W. Launhardt) ,他运用自己创立的 “结点原理”中的结点原则和极点原则对三个区位怎样连接成一个 “V ”或 “ Y ”、构造一个区位三角形的问题以及怎样寻找使 “里程运费在生产的区位中必须保持平衡”的最小值点( 即区位三角形的极点) 进行了几何求解,构建了工业三角区位论的重要模型。
而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Alfred Weber) 是第一个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体现在1909年出版的 《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一书和1914年发表的 《工业区位—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论文中。他认为区位论的指导思想应该如此: 理想的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的地点; 工业布局应尽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因此,他提出了区位因子( 包括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原料指数等一系列概念,基于三个主要前提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并通过大量公式( 公理) 和图解,提出了运费指向论( 即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劳动力成本指向, 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和集聚指向论(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完成了一般区位理论的构造,使工业区位论,特别是工业区位论达到了一个顶峰。他认为,影响企业区位抉择的因素不仅包括运输成本,而且还包括劳动力、集聚因素和总体因素,并对劳恩哈特的区位三角形进行补充和拓展,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企业区位抉择模型,从而形成了帕所称的劳恩哈特—韦伯模型。
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 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 背后的空间机制。他在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基本环节中,挑选了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以韦伯等为代表的工业区位论利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分析经济活动主体最优区位,研究单个企业成本最小化的最优区位决策,对现代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技术和交通运输,大幅度削减了原料使用量、劳动费和运费,本来属于原料地和劳动供给地指向的区位类型现在已变为消费地指向区位类型,加上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型,如临空型、 临海型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北京文化保税区就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临空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这种类型的区位优势研究,虽然由于其历史局限性,我们不能直接套用工业区位论,但将其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建设构思、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研究和探索北京文化保税区,对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功能提升和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实践探索
2. 1保税区功能分析
“保税”属于海关用语,是指进口货物暂不缴纳进口税, 而是先将其存入特定区域,并可在该区域内进行加工、装配、制造、展览、包装、拆装、贴标、转换、改装、取样及不同原料混合等工作。
保税区是国家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是我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并在结合我国国情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经济开放区域,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 “免征、 免税、保税”政策,实行 “境内关外”运作方式,可大大降低文化生产与文化贸易活动的运营成本。
2. 2北京文化保税区概况
北京文化保税区全名为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由文化部和北京市共同支持建设,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合作建立,是国内首个依托于空港的保税区,包括国际文化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国际文化贸易企业集聚中心、国际文化仓储物流中心三个功能区,为国际、国内文化生产、传输、贸易机构提供专属保税服务。基地建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规划用地260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投资总额50亿元,预计将于2015年建成并运营,年营业额将超过500亿元。文化保税区对艺术品进出口实行减税、 免税、保税等政策。在文化保税区内,业务涉及影视、时尚、演艺、出版、体育休闲、动漫及网络游戏、艺术品、展览九大领域,将主要开展艺术品复制、国际画廊、海外艺术品保税拍卖、国际艺术品博览会等业务,目的在于形成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推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平台,目标是建成亚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2013年3月下旬,欧文风范文化艺术( 北京) 有限公司自法国进口的592件油画、家具、雕像等文化艺术品,于4月中旬顺利进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这是北京 “文化保税区”2012年3月正式揭牌后,首批入区的进口文化艺术品, 标志着北京文化保税区已经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
3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区位优势分析
以往对保税区的研究大多以比较利益学说为其理论基础,通过静态比较优势原则研究我国保税区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以及特殊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利益。然而从长远看,建立在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之上的比较利益难以维系,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的背景下,保税区既有的一些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因而从其他视角寻求其新的优势,成为保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工业区位论,分析北京文化保税区的优势,探索其长效可行的发展之路。
从本文第一部分对工业区位论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在固定系数分析框架下,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工业区位论的研究者在对工业产业的区位选择分析中,探讨了由于空间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了不同产业和市场的分布,认为影响企业区位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运输成本、 劳动力、集聚因素和总体因素等。 正如曾淑婉、 刘军( 2011) 所分析,韦伯提出的是区位因素的概念,而他其实描述的是一种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指经济活动发生在某个特定点或若干点上,而不发生在其他点所获得的优势。因此,基于工业区位论的研究,我们把区位优势分为交通区位优势、资源区位优势、市场区位优势和政策区位优势。
3. 1北京文化保税区的交通区位优势
交通区位优势主要是指某区位处于铁路枢纽、临港或临空地区等交通枢纽地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认为,从工业产品的生产到分配过程中,主要成本包含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和运费,获取同种同质量的原料与动力燃料的价格, 因产地不同而不同,工厂区位接近价格相对低廉的原料、燃料地,将有利于成本的节约,因此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 运费均是区域性区位因子。根据理论研究所需,可将原料、 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包含运费和劳动费。也就是说,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节省产品和服务的运输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北京文化保税区是以 “园中园”形式建立的文化保税专区,位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而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是全国第一家直接依托空港口岸设立的综合保税区。它位于北京东北方向,与首都机场北端卸货平台 “无缝对接”,距离市区15千米,距天津港160公里。周边交通网机场高速1号线和2号线、机场北线等6条高速公路,101国道、顺平快速路等4条公路; 机场及M15城市轻轨2条。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优势,使往来北京城区、天津港口、环渤海地区都能顺畅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可以大大节省进、 出园文化产品的运费。
3. 2资源区位优势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资源区位优势指某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能够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或燃料、 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以及服务,宜发展资源指向型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前文对工业区位论的分析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不仅包含运费和劳动费,还包括集聚/分散。笔者认为,从当今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工业区位论的三大一般区位因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自然资源/物质财富、人力资源和集聚/分散因素。北京文化保税区就是这样一个集三大一般区位因子于一体的区域,下面我们先从运费和劳动费区位因子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北京文化保税区的资源区位优势。
( 1) 从运费区位因子来看,北京的各种文化资源为保税区奠定了优越的资源区位地位
如前所述,应理论研究之需求,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而广义的资源包含着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文化资源就是此类物质财富,因此, 笔者以为,文化资源可被并入到运费区位因子。北京文化保税区可以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凭借 “空海陆铁” 四位一体的联程优势,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首先,北京拥有古都名城、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和文物市场四大历史文化资源。北京地区现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其次,北京的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全国第一。博物馆总数159家,居世界第二; 公共图书馆数量居世界第四; 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量接近巴黎、日本的水平; 全市网站总数突破30万家。再次,截至2010年年末, 北京拥有271个可用于演出的场所,295个舞台,已用于演出的场所161个,舞台184个。最后,北京拥有全国最为丰富的广播影视资源,全市共有影院120多家,屏幕近600块, 居全国之首。2010年实现电影票房11. 8亿元,连续4年居全国之首。除上述之外,北京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 艺术、商业等文化资源,以及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信息文化产业、咨询文化产业、现代国际会议服务产业和律师事务所、各类智力策划公司等所必需的科技知识性的文化资源。 所有这些文化资源,加上北京文化保税区独特的交通优势, 奠定了北京文化保税区优越的资源区位地位。
( 2) 从劳动费区位因子来看,北京优秀的人力资源为保税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是使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的因素,主要反映在地区间的差异性上。它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而不是指工资的绝对额,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距。北京文化保税区地处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各类中高级院校和国际学校众多,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丰富,加之北京云集了大批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学者等专业文化人才,众多的文化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和大量的高等院校高素质、高水平文化人才等,组成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北京文化人才库,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文化保税区的文化产品劳动费用与其他北京其他经济区域相比较,就显得相对较低,凸显出北京文化保税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和该区设立的科学性。
3. 3市场区位优势
正如曾淑婉,刘军( 2011) 指出,市场区位优势主要是指某区域拥有或其临近具有较为充足需求的市场,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生产具有消费保障; 随着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动力逐步由生产端向消费端转变,市场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市场指向型工业和服务业。仔细剖析该定义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它反映了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区位因子。集聚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集聚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产生; 第二阶段由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集中化,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等带来集聚利益。
北京文化保税区是在我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北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已经成为当下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新探索的一个焦点。在文化部、北京市以及相关组织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下,它不仅将集聚国际国内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且将集聚众多国际国内文化贸易企业。用工业区位论的区位因子来分析,它不仅体现了前文所阐述过的运费和劳动费因子,而且也体现了集聚区位因子,而且步入了集聚的第二个阶段,从而凸显出它强大的市场区位优势。
( 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为保税区提供有力的文化消费和交易保障
据北京统计局和北京海关统计,北京地区2012年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 2亿元,比上年增长10% ;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 3% ,比上年提高0. 1个百分点。 文化产品进出口6亿美元,同比增长6. 3% ; 其中,出口1. 6亿美元,同比下降9. 5% ; 进口4. 4亿美元,同比增长13. 1% ,进口排名全国第1位,占同期全国文化产品进口规模的30. 7% 。
同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北京文化保税区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消费形式。目前,北京市共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30个,已覆盖北京市16个区县,其中朝阳区有8个。从集聚区主导产业看,设计创意8个,文化旅游8个, 文化艺术7个,广播影视3个,动漫游戏2个,出版发行1个,广告会展1个。处于朝阳区的798艺术区就属于北京大山子文化保税中心的一个核心区域,是对于保税区概念的又一次尝试和延伸。据不完全统计,798艺术区每年都要举办来自30多个国家各种规模的展览、演出、时尚发布等活动近2000场次,来访人员中境外人士占30% 以上,成为一个活跃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人文北京的地标。艺术区现有文化创意类机构近400家,其中,有不少于20个国家和地区的45家境外文化艺术机构,成为国内最大的现当代艺术集聚地。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各具特色,文化交易形式多样,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北京文化保税区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消费和交易保障。
( 2) 中国以及北京艺术品市场的世界地位将为北京文化保税区提供充足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2011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成交总额达461亿欧元,中国成交额达138亿欧元,排名世界首位,其话语权与影响力迅速提升; 北京的艺术品市场成交额达1260亿元,占全国的60% ,北京已成为和英国伦敦、我国香港齐名的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品市场之一。中国以及北京艺术品市场国际地位的提升,将带动北京文化保税区内保税拍卖等文化保税业务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文化贸易的大力发展,进一步体现出其良好的市场区位优势。
3. 4政策区位优势
政策区位优势主要是指某个地区享有的政府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或产业发展方面拥有其他地区无法获得的优势。政府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要分析政策区位优势,就必须了解政府因素的经济理论基础和来源。魏伟忠、张旭昆( 2005) 指出,政府因素在传统的工业区位论分析思路中都是缺失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区位理论的发展更多地受到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政府行为学派的研究才开始不断强盛。 尽管该学派主要分为两条主线: 初期的西方区域经济政策分析和后来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奉行的工业区划思想, 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开始考虑政府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由此可以推断,政策区位优势的理论基础来自工业区位论。
从北京海关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政府所提供的特殊政策,2012年北京地区以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方式进出口达到201. 5亿美元,同比增长12. 7% ,高出整体外贸增速8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32. 7亿美元,同比增长15. 3% ; 进口168. 8亿美元,同比增长12. 3% 。
北京文化保税区是在天竺综合保税区内,以园中园的形式建立的文化保税专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形式之一, 企业从中可以获得的利益主要源于国家、北京市、顺义区给予的多重优惠政策和灵活的机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 4. 1税收优惠政策
北京文化保税区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于对关税与国内税的减免。由于北京文化保税区建立在天竺综合保税区里,综合保税区的功能、税收和外汇等政策均适用于它。总体来说,在北京文化保税区内 “免证、免税、保税”。 在这种特殊政策下,文化保税区将实现区内企业自由文化贸易,国外文化产品入区保税,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 国内文化产品、原材料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 国外文化产品进区中转及存储免证、保税、交易免税; 保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外贸及合资文化贸易、中介、生产企业特许入区; 国内文化企业在保税区如设立工厂,则其所用设备、从国内采购的材料等,进口不交税,出口可退税,出口加工不交增值税,而且生产过程中所用水电、能耗等均可退税。
3. 4. 2海关管理优惠政策
北京文化保税区的文化企业及其产品在保税区内,不仅在存储、展示、交易等环节免除关税,而且,由于海关对该区实行 “境内关外”运作方式,这些文化企业及其产品能在保税区内享受免进出口许可证待遇; 区内企业与海关实行电脑联网,货物进出采取EDI电子报关; 海关对相关企业实施担保验放、应急验放、上门验放、预约通关、预约查验等便捷措施; 进一步落实 “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 “应转尽转” “先放后税”等通关便利措施,省掉一部分报关环节, 从而提高了文化产品在国际间的转运效率,甚至连资金占压问题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同时,海关还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给予文化企业资金奖励或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如费用的降低、投资进入障碍的减少、融资的便利等。
3. 4. 3外汇管理优惠政策
对区内企业外汇收入实行现汇管理,既可以存入区内金融机构,也可以卖给区内指定银行; 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均可以按规定开立外汇账户; 不办理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手续; 经常项目下的外汇开支,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统一的管理政策,由开户银行按规定办理。
从上述基于工业区位论对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区具备优越的交通、资源、市场和政策区位优势,它的建设必将成为一剂经过严密论证的、解决我国国内艺术品市场和国际文化贸易诸多问题的良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突破工业区位论孤立、静态、封闭和脱离现实的局限性,用动态变化的眼光审视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内涵,缩小它与国外自由贸易区在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海关监管等方面之间的差异,促进其功能转型升级和创新,使之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及政策定位逐步接轨,为促进我国国际文化贸易、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勃,周泽萱.我国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分析——以深圳福田保税区为案例[J].中国市场,2011(23).
东北农业发展的自然区位优势 篇6
1 东北地区的自然区位优势
1.1 东北亚区位优势
从整个东北亚地区来看,东北地区平原最大,光、热、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综合条件最为齐备,而东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均受到一定制约,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东北北面的俄罗斯气候寒冷,制约了农业生长条件;东北东面也是俄罗斯,但因山多,限制了农业发展空间;东北东南面的朝鲜、韩国和日本,均因国土小、山多、平原少而限制了农业发展空间;东北西面的蒙古国戈壁沙漠多,农业条件不足;东北西南面的华北地区平原较大,热量充足,但因干旱缺水,限制了农业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东北是东北亚地区最优势的中心农业区。
1.2 经纬带区位优势
在北纬41°~45°的区域是世界上的发达纬度带,包括北美五大湖地区、日本北海道地区、欧洲南部地中海地区,中国只有东北地区和新疆北部[2]处于这一纬度带上,地球南纬41°~45°地带上也有这一特征。由于这一地区人类开发较晚,水资源丰富,生态条件好,因而适合农业发展。世界上能够出口粮食的国家都位于这些地带上,如加拿大、美国、法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因此,从纬度带占有的区位参照优势看,东北是中国能够出口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的优势农业区。
在东北所处的东经115°~135°的区域也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度带,范围包括中国东北在内的沿海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印尼、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构成一个南北海上大通道。东北位于这个大通道的北端,位置优越,具有海洋运输优势。如果以大连、营口为海运中心,则可为东北广阔腹地提供大宗廉价的农产品海运通道。因此,东北是中国大宗农产品运输便利的优势农业区。
1.3 国内区位优势
东北作为北国粮仓,是中国贡献商品粮最多的地区。目前,出现了北粮南运的格局,东北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3]将变得更加重要,建设好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对于保障中国的食品安全[4]将起到重要作用。从能源形势来看,可持续能源越来越重要,用玉米加工提取的乙醇燃料就是一项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能源。东北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玉米产区,吉林省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东北地区的玉米能源产业对于稳定中国的能源安全将起到一定作用。因此,东北是中国“天下粮仓”和“生物能源”的优势农业区。
1.4 地区整合区位优势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平原广阔,山环水绕,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总面积为124 × 104 km2, 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季风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在东北地区内部,各省区平原相连,无山脉阻隔,自然形成一个整体农业经济区。相比中国其它地区,自然整合条件具有优势。中部六省[5]经济区域至今整合困难,西南地区有山脉阻隔,西北地区有大片沙漠戈壁,京津唐地区整合面积小,华东地区五省市也不及东北地区。因此,东北是中国地区自然整合条件好的优势农业区。
1.5 特色产品区位优势
东北地区由于夏季光照充足、热量集中、雨量充沛、日照长、温差大,因而有数百种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其中种植最多的是水稻、玉米和大豆。因此,东北是中国特色品种的优势农业区。
1.6 资源区位优势
东北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面积,无论是人均还是总面积都占中国首位,还有全国最多的后备耕地;二是土地质量,东北地区土质肥沃,拥有亚洲最大和世界最丰沃的黑土地带,总面积达20多万km2;三是土地生态环境,东北地区生态资源良好,森林、草原和湿地约占总面积的2/3。
1.7 资源要素搭配区位优势
东北地区不仅具有自然资源优势,而且还具有资源要素搭配的区位优势。
1.7.1 水土搭配优势
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水土搭配问题。南方是水多土少,水土搭配不当,华北是土多水少,同样是水土搭配不当,而西北是两样全缺,只有东北水土搭配最为得当。因此,东北地区是最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
1.7.2 农林牧渔搭配优势
人们这样形容东北地区:西面是畜群,南面是渔港,东面是果园,北面是粮仓,一年四季食不愁。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东北地区农林牧渔搭配的价值。总之,东北地区并不是单一优势的农业种植区,而是一个有利于农业多种产业结构发展的优势农业区。
1.7.3 地形、地貌搭配优势
东北中部有中国最大的平原,外围有山脉环绕,形成山环水绕之势,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海洋运输便利,水、陆运输均较发达,便于农产品的加工和运输。与中国其它地区相比,西南地区交通不便,西北地区远离出海口,江南地区平原少,华北地区缺乏内河航运。因此,东北地区具有地形、地貌搭配优势。
1.8 资源补偿区位优势
东北地区也有制约资源发挥的一些因素,主要是寒冷、热量不足和地域辽阔等问题,但这些制约因素自身又有补偿能力,使东北具有一定的资源补偿区位优势。
首先,寒冷是限制东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作物只有一年一熟,不及华北两年三熟,更不及江南一年两熟,土地复种指数低。但是,寒冷对东北农业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补偿效益。从历史看,寒冷阻挡了大量人口的流入,使生态保存良好;从土质看,寒冷使土地得到休闲,增加了土壤腐殖质,并使黑土变得更肥沃;从土壤墒情看,冬季的冰雪在春天融化,改善了土壤墒情;从防治病虫害看,寒冷起到了天然的防治作用,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节省了成本,还增加了绿色食品的含量;从农产品贮藏看,寒冷起到了节省能源作用;从延伸农业产业链看,可以搞冰雪观光农业。
其次,东北地区冬季漫长,一年中有效利用热量时间少,无霜期短,但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却占有热量优势。东北大陆性气候明显,冬冷夏热,夏季比世界同纬度地区的热量充足,在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能够生长喜热高产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同时东北夏季属长日照地区,弥补了热量的不足。因此,东北是世界上能够生长喜热作物最靠北的地区,水稻和玉米成为特别优质品种,在国际市场上难以替代。
再次,东北地区地域辽阔,运输距离长,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但由于地势平坦,降低了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成本,还降低了农业耕作的成本,因而又补偿了地域辽阔带来的一些不足。
2 自然区位优势对东北农业发展的意义
2 .1 对农业种植结构定位的意义
东北同周边地区相比,具有种植粮食的优势,但果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仅对俄罗斯、蒙古具有优势,与韩国、日本和华北地区相比,不及这些温暖地区。因此,从东北亚来看,东北应该以玉米、大豆和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以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为辅。
2.2 对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由于东北平原广阔平坦,非常适合机械化耕作,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天条件,因而东北地区是最有可能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区。多年来,东北地区始终保持着全国最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2.3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东北地区自然区位优势虽然优越,但也受人为活动影响,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有所破坏,而总体上还算比较好,仍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今后的东北农业应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保持自然区位优势,发展绿色、生态、环保型农业产业。
2.4 对农业发展地位的意义
东北农业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提供了60%的商品粮,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市场上,东北粳米始终保持优势。在东北地区,玉米出口要占全国玉米总出口的90%以上,大豆产量占我国大豆总产量的50%以上。由于东北农业作为最基础的产业,具有长期的稳固性,因而可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过去,国家把主要的工业项目放在东北,其中一条因素就是东北的农业基础好,而今,振兴东北仍然要靠东北的农业基础优势。
2.5 对农业产业调整的意义
随着中国北粮南运格局的形成,出现了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东北向南方提供大量的商品粮,而南方则可节省出耕地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果菜、药材和花卉等品种植物。东北作为粮食主产区,担负起了中国农业产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任务。
2.6 对农业发展潜力的意义
东北地区的自然区位优势,目前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它作为自然禀赋,却是东北农业发展的真正家底,最终将决定东北未来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3 小结
东北地区多方面的自然区位优势,在中国和东北亚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值得珍惜和保护。这些自然区位优势,对东北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中国出现北粮南运格局的新情况下,更显重要,它基本决定了东北农业发展的定位、水平、方向、地位和潜力。
摘要:自然禀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非常高,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东北地区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典型独特,占有多方面的自然区位优势,是东北农业发展的真正家底。文中系统全面地归纳了多个方面的自然区位优势,并阐明了自然区位优势对东北农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的前瞻性和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东北地区,自然区位优势,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裘竹如,曹幸穗,李成贵.对话人大学子:“三农”形势变化与政策[EB/OL].http://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08/03/06/009274974_02.shtml,2008-03-06/2008-03-24.
[2]余国新.农业自然资源的禀赋与农业发展——以新疆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9052-9053.
[3]佟国光,李景龙.东北三省农业发展区位优势综合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9):38-42.
[4]倪伟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访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EB/OL].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ztpd/xwzt/08lh/djq/bwzg/200803/10/t20080310_14783041.shtml,2008-03-10/2008-03-24.
[5]晏敬东,胡树华.论中部崛起的标志[J].中国科技论坛,2006(6):70-74.
甘南州优势产业的区位商分析 篇7
1 甘南州产业发展现状
1.1 甘南州资源禀赋特点
甘南州主要资源 (见表1) 种类丰富且各具特色, 主要有树类、农作物、蔬菜、水果、野生动植物、药用植物和矿产资源, 其中矿产资源丰富, 尤其是金矿所占比重大, 畜牧业、农业品种多, 这些资源为甘南州3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
1.2 甘南州三大产业分析
从2014年《甘南州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中分析甘南州3大产业情况如下:
第一产业方面, 甘南州在2013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方面总的收入为24.3×108元, 比上一年增加5.6%;农作物种植面积为7.1×104hm2, 比上一年增加0.09×104hm2, 增长1.4%;粮食作物为3.5×104hm2, 比上一年减少0.04×104hm2, 下降1.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2.5×104hm2, 比上一年增加3.2hm2, 增长14.6%;甘南造林面积0.5×104hm2, 增长1.57%。2013年各种牲口总共有3.8×106头, 比上一年减少2.9×104头;各种牲畜总增数量为1.29×106头, 比上一年增长1.4%, 总增比率为33.7%;出栏的各种牲口为1.64×106头, 比上一年增长1.9%, 它的出栏比率为42.8%;各种商品比率为1.41×106头, 比上一年增加2.0%, 商品比率为36.8%。肉类的产量是6.5×104t, 比上一年增加3.8%, 奶类的产量为8.7×104t, 比上一年增加1.0%。
第二产业方面, 2013年整个甘南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形式比较好, 全年工业的产量增长值为25.79×108元, 比上一年增长13.1%.其中有规模的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为12.95×108元, 在有规模的工业中, 轻工业的增长值为1.27×108元, 比上一年增长10.0%, 重工业增加11.68×108元, 比上一年增长10.3%, 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所占的比例为9.8:90.2。甘南州工业主要有以下几大产业, 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医学药物制造业、黑色金属产业、食品制造产业、非金属产业、黑色金属产业、加工产业、建筑产业、电力生产供应产业等。在9大行业中, 农副产品比上一年增加17.5%, 食品制造产业比上一年增加16.2%, 医学药物制造产业增加1.4%, 非金属产业增加6.8%, 电力产业、热力产业的生产与供应增加1.6%, 有色金属产业和加工产业降低5.8%, 黑色金属产业和加工产业, 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几个产业没有明显的增长, 与上一年一样。
第三产业方面, 甘南州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产业、金融产业、住宿产业和餐饮产业、交通及邮政产业、批发产业和零售产业以及房地产产业[2]。在第三产业中, 交通运输产业和邮政产业总的收益为4.16×108元, 比上一年增加16.2%, 批发和零售产业总收入为4.08×108元, 比上一年降低3.0%, 住宿和餐饮产业获得收入为2.75×108元, 比上一年降低1.7%, 金融产业总收益4.55×108元, 比上一年增长20.8%, 房地产产业收入为1.81×108元, 比上一年增长5.0%。甘南州旅游产业总的收入为17.4×108元。
经上述分析可知甘南州产业很多, 而优先发展哪种产业, 才能有效地加快整个甘南州经济的发展, 已成为目前解决甘南州经济快速有效发展的首要问题。
2 区位商计算方法的引入
优势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某一种产业所具有的一定的经济规模, 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产业[3,4]。确立和计算优势产业的方法有很多种, 本文采用区位商方法来计算。
区位商是产业经济学中比较常用的分析地区产业的布局和产业优势的因子, 区位商分析方法是空间分析中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一个地区, 某一时段内比较有优点的产业发展的近况, 确定对以后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产业具有肯定的引导意义[5]。
区位商又称为专门化的比率, 是表达这个地区一种产业的规模程度和专业化的程度, 在经济地理学当中,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域中一种产业确定行业的产业增加值, 是指在这一地区中总的产值中所占有的比例与上一级区域总的产值中所占有的比例方面的比值, 区位商的比值越大, 说明这一地区这一产业比较有优势, 反过来说, 区位商的值越小的产业, 在这一地区没有优势[6]。当区位商大于1时, 表示这一产业在这一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比较高, 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总的来说就是这一产业在这一地区分布较为密集, 较为集中, 发展速率也是比较快的, 有着一定的规模优势, 有较强的竞争力度。当区位商小于1时, 表示这一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规模显现出一定的劣势, 竞争力也比较弱, 不占有行业的上风。当区位商等于1时, 表示这一地区这一行业的优势为一般或者是平均的水平, 专业化程度与全国水平是一样的, 优势不怎么明显。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3 甘南州优势产业结构区位商分析
3.1 三大产业分析
2013年甘南州实现地区生产产业产值为108.89×108元, 比上一年增进了10%,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产值增加为24.33×108元, 比上一年增加了5.6%, 对整个经济的贡献率为11.9%, 占整个3大产业总产值的10%, 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了28.55×108元, 比上一年增加了12.9%, 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2.6%, 占整个3大产业总产值的43.89%, 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到了56×108元, 比上一年增加了10.4%, 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5.5%, 占3大产业总产值的46.09%。
甘南州3大产业区位商计算结果分别为2.33, 0.59, 1.16, 由此可知, 甘南州第一产业的区位商2.3远远大于1,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高很多, 说明第一产业在甘南州所有产业中占有很高的行业优势, 甘南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为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供应了非常好的条件, 使农业、畜牧业在整个甘南州有了很高的竞争力。而甘南州的第二产业区位商0.59小于1, 与全国平均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业比较落后, 没有优势, 是一种不占上风的劣势产业。它的发展目前来说还没有达到甘南当前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 所以必须从外边输入或进口。第三产业的区位商也大于1, 属于优势行业, 产业的发展基本可以满足甘南经济的发展。
3.2 三大产业内部的结构分析
3.2.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2013年甘南州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总的收入为24.34×108元, 其中牧业获得的收入为13.3×108元, 由表4可知, 甘南州牧业区位商为1.82, 大于1, 而农业收入为9.5×108元, 区位商是0.72。林业产值收入为0.34×108元, 区位商的值是0.98。渔业的产值收入为1.2×108元, 区位商的值是0.13。甘南州农业方面来说, 牧业具有很大的行业优势, 可以作为甘南州的优势农业主导产业, 甘南州由于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甘南高原上, 优良的牧场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甘南州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产业的场地, 高山草甸草原占6×104hm2, 占整个甘南州所有面积的70%, 为甘南州的畜牧产业成为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条件。
甘南州能够适应当地地理环境且营养价值很高的牧草种类主要包括燕麦、青稞、苜蓿、菊科植物等。甘南州主要有牦牛、藏羚羊和蕨麻猪, 这种特殊的畜牧产业成了甘南州的一种特有的优势产业资源, 主要包括甘南的牦牛、藏羚羊、蕨麻猪、马、藏獒等。甘南最近建造的牲口大棚近2700个, 而且还建造了很多牦牛、藏羚羊培养的群, 以及很多规模的养殖小区, 为甘南畜牧产业的发展做了充分的条件。
甘南州农业区位商为0.72, 林业区位商为0.98, 渔业区位商为0.13, 这3种产业的区位商都小于1,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 特别是甘南州的渔业, 区位商的值仅有0.13, 因为甘南州处于内陆地区, 即没有海洋, 也没有湖泊, 所以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少, 因此渔业产品需要大量进口, 所以这三种产业在第一产业中没有什么优势, 它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 因此对成为甘南州的优势产业没有优点, 不适合做甘南的优势产业[7]。
3.2.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由表4可知, 推动甘南工业发展的主要产业是采掘业, 它的区位商为3.1, 在整个中国平均水平以上, 成为甘南州工业的推动产业和主导产业, 而原料加工工业和重型加工工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81和0.19,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说明甘南的产品制造能力很弱, 产业增值能力弱, 这也是甘南州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2013年甘南州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总的收入是12.95×108元, 比上一年增加了10.2%, 除了鲜冻的畜肉和水泥的增长速度比上一年快以外, 其余产品产量的发展速度越来越慢, 比上一年的速度要慢很多。
3.2.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由表5可知, 甘南州旅游产业区位商的值为3.1, 住宿业和餐饮产业区位商的值是1.1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所以这两个行业成为了甘南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 尤其是旅游业优势更为突出, 甘南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种类也多种多样。例如有文化旅游业、人文景观旅游业、自然景观旅游业等开发潜力和价值都是比较高的。
2013年甘南州的服务业获得收入为56×108元, 旅游业的收入是17.4×108元, 旅游业在服务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高达31%, 全州国内外旅游人数有4.02×106人。其中, 国内的旅游人数有3.92×106人。国外的游客高达9.57×104人, 旅游的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比去年上涨31%和30%, 旅游业已成为甘南州经济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甘南州地域广阔, 历史悠久, 主要旅游资源有马家窑文化、著名的齐家文化产业, 夏河的拉卜楞寺、桑科草原, 碌曲的尕海湖、则岔石林以及郎木寺, 合作的九层佛阁、当周草原, 玛曲的阿万仓大草原、九曲十八弯等。4A级以上的景区有拉卜楞寺、大峪沟和冶力关。
国民经济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住宿餐饮产业, 它也是我国劳动力集聚的主要场所之一, 2013年甘南州住宿业和餐饮产业获得收益为2.75×108元, 占整个服务业的4.9%, 它的区位商为1.12,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高, 因此这一行业的发展在整个服务业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而交通运输业、邮政产业、金融产业、批发业和零售产业, 房地产产业的区位商分别是0.71, 0.63, 0.34, 0.25, 都小于1,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因此不具有行业优势, 所以这些产业的需求需要从外地调入或者进口。
4 三大产业中优势产业分析
优势产业就是有比较优势占上风的产业, 是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是以特色的资源和特色的产品为基础, 与其它产品有一定差异的产业。通过以上分析得知甘南州的产业主要有哪些, 以及它们的区位商, 但仍需分析甘南州的优势产业是哪些, 这将有助于快速、有效地发展甘南州的经济, 提高甘南人民的生活水平。
4.1 显著优势产业
显著优势产业是指区位商大于1.2的产业[8]。由图1可知第一产业为甘南州的显著优势产业, 第一产业区位商为2.23, 远远大于1.2。所以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为甘南州的显著优势产业, 通过图2得知3大产业内部结构中显著优势产业主要有畜牧业、采掘业和旅游业。
4.2 潜在优势产业
潜在优势产业是指区位商在0.8~1.2的产业。由图1可知第三产业为甘南州的潜在优势产业, 从3大产业内部结构方面来说, 甘南州的潜在优势产业主要是林业、原料加工产业、住宿业和餐饮产业。
4.3 比较劣势产业
比较劣势产业是指区位商小于0.8的产业。由图1可知第二产业为甘南州的比较劣势产业。从三大产业内部结构方面而言, 甘南州的比较劣势产业为农业、渔业、轻工业、重型加工产业, 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产业, 金融产业, 批发和零售产业, 房地产产业等。
5 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知, 甘南州的畜牧业、旅游业、采掘业等产业具有行业优势, 为甘南州的优势产业。因此, 甘南州应大力发展这些特色产业, 以促进甘南州经济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乳产品、肉类等产业的发展, 肉制品充分发挥甘南藏区畜产品无污染优势, 以资源为依托, 大力培育“高原、绿色、生态”品牌, 重点实施安多有限公司、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牦牛藏羊熟肉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等, 加大力度做好以牦牛、藏羊等为主的畜产品制造加工产业。乳制品利用甘南藏区乳制品无污染的优势, 全面开展牦牛蛋白营养粉的深加工项目, 甘南州燎原乳液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开发和利用肉类加工业的副产品, 提高主产品的增加值。甘南州旅游业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旅游和草原风光, 加强基础设施及宣传力度等。随着近几年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采掘业的发展有良好的前景, 尤其是金矿资源发展比较突出, 有效地促进了甘南州产业转型。
摘要:采用区位商分析法, 对甘南州各产业区位商进行计算与分析, 得出第一产业在甘南州产业中占优势。进一步对三大产业中每一行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得出第一产业中牧业为优势产业, 第二产业中采掘业为优势产业, 第三产业中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这三种产业可以作为甘南州的优势产业来发展。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甘南州,特色优势产业,区位商
参考文献
[1]张锐.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甘南产业转型[D].西北师范大学, 2009.
[2]宁银丽.甘南藏族自治州优势产业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 2010.
[3]段文彬, 闫颖慧.宁夏特色优势产业的区位商分析[J].宁夏工程术, 2006, (4) :404-407.
[4]李少游.广西特色经济分析与确认研究[J].经济地理, 2005, 25 (1) :60-63.
[5]许皓月, 牛细婷, 杨兰伟, 等.基于区位商分析法的石家庄市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 :116-117+122.
[6]高军波.基于区位商的河南省产业聚集度评价[J].河南科学, 2014, (9) :1849-1852.
[7]胡序勇, 陈闻君.对新疆产业结构区位商的分析[J].新疆财经, 2011 (1) :44-48.
区位比较优势 篇8
早在1902年萨姆巴特 (w.Sombart) 在德国提出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概念, 通过城市规划进入英、美等国, 经过海格 (Robeat M.Haig) 和霍伊特 (Homer Hoyt) 发展, 形成著名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权威科洛索夫斯基、前苏联国家计委生产力研究委员会主席涅克拉索夫及学者阿甘别吉扬等一致认为其经济意义在于能够促成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 提高产出能力和效益, 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自然环境。能源因素对经济区位有较大影响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李国平1999) 。
一、区位优势的构成
一般而言, 区位优势综合表现为五种优势, 包括:
1.地处地理气候带空间优越位置。如温带、亚热带、热带等。
2.地处大自然物体空间优越位置。通常指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在大江、大河、大海、湖泊流域和大山脉区域中所处的位置。
3.地处交通大动脉空间优越位置。如处于几种交通运输网络的枢纽或节点位置, 处于两种以上交通运输网络的连接点等。
4.地处大都市、城市群、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优越位置。包括本身就是大都市、城市群、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中的一员或是靠近两种情况。
5.地处特种自然资源区位优越位置。通常指一个城市或地区蕴藏丰富的矿藏、林木、水等自然资源。
二、阳泉区位优势的主要来源
我国1966年开始的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发展规划纲要中就中西部开发措施提出:能源———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煤炭工业基地, 应用超高压输电技术将水电站和坑口火电的电力输向东部的“西电东送工程等 (《中国区域发展导论》胡兆量1999) 。阳泉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 B/N比为1∶0.25或100∶25。周一星教授将阳泉市鉴定为IV1煤炭工业城市, IV1A专业化的煤炭工业基地城市 (煤炭2, 电力1) 。阳泉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城市, 都不同程度地享有以上五种区位优势。
阳泉以往的经济发展基本倚重了第五种区位优势, 即拥有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 而恰恰是这第五种区位优势, 因其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往往带有明显的消耗性, 反而出现经济越发展自然资源区位优势越削弱的趋势。这也是阳泉今天面临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原因。《中国21世纪议程》文本包括: (1)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2) 社会可持续发展; (3) 经济可持续发展; (4)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保护环境和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自然资源学》蔡运龙1996) 。因此, 对阳泉区位优势的再认识, 一是要充分挖掘阳泉所拥有的其他四类区位优势, 让这些区位优势成为支撑阳泉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是尽量延长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对阳泉经济发展的作用时间。遵循这一思路, 阳泉的区位优势来自于以下一些方面:
1.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自然带空间优势。阳泉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光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10.5℃, 七月份气温最高, 平均24.1℃, 一月气温最低, 平均-4.7℃, 年平均降水量644毫米, 年平均风速2米/秒, 全年无霜期214天。具有优良的工、农业生产和人居气候环境。
2.背靠太行山脉的地理空间优势。阳泉地处山西省东部, 太行山中段西侧, 位于东经112°54′~114°04′, 北纬37°40′~38°31′。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 矿藏丰富, 水源充沛, 独特的山城景观不仅为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且伴随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绿化工程的推进, “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城市名片正在打造之中。
3.地处公、铁交通大动脉的交通空间优势。阳泉交通便利, 是连贯东西的交通枢纽。从铁路运输来看, 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复线———石太线横穿市区, 东接京广线, 西连同蒲线, 南连阳涉线, 京太高速铁路和神黄铁路也途经阳泉, 将极大地拉近阳泉与京津冀城市圈及主要出海口的经济距离。公路运输更是形成了由高速公路、国道及市内道路为骨架的横贯东西, 纵穿南北的网络。目前山西省第一条高等级出省公路——太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与京珠高速、京津唐高速相互贯通, 成为连接东西的重要通道, 正在建设中的阳五高速公路, 将打造阳泉与晋北、蒙中、蒙西的快速联系通道。东西走向的307国道和南北走向的207国道在阳泉市区交叉, 奠定了阳泉的公路运输枢纽位置。其他以市区为中心, 辐射所辖县区、乡镇及邻近省、市的省级和市级公路网络更是密集交织, 以及距离太原和石家庄机场各自100公里的空间交通优势, 共同构筑起阳泉的交通区位优势。
4.临近大都市、城市群、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类经济空间优越位置优势。阳泉自身虽然不是一个大都市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 但其东临石家庄、西连太原, 依靠明显的交通优势, 便捷地融入到京津冀都市圈中, 据此享有了类经济空间优势。如图1所示, 阳泉位于三个城市圈或城市经济带的交汇点, 阳泉东北方向的京津冀都市圈乃至环渤海经济圈, 是我国第三大经济圈和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极;位于阳泉西北的晋北与蒙中、蒙西经济圈是我国最富集、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城市化进程最迅速的区域之一;阳泉南面的冀豫晋三省交界的经济带, 则是中等城市的密集之地, 经济增长和城市化需求潜力巨大。另一方面, 因为阳泉自身不在京津冀都市圈之内, 便与这个都市圈内的城市, 特别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了一定的成本差距, 可以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实现某些互补和替代式发展。阳泉可谓是连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最佳交汇点之一, 具有较强的经济吸纳和辐射功能, 应成为阳泉选择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时必须给予特别重视的优势。
5.地处自然资源丰富区域的资源空间优越位置优势。阳泉以往的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优势, 特别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优势基础上, 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随开采量增加而逐渐削弱的特点, 这也是阳泉要完成资源型城市转型, 延长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 寻找新兴接续性产业的现实意义所在。但并不意味着阳泉的资源区位优势已经消失殆尽, 只是对阳泉今后的经济发展而言, 如何尽量延续更长时间的资源区位优势, 怎样提升资源区位优势的附加价值创造作用, 让资源优势不仅利及当代, 更能造福子孙。
三、阳泉区位优势对其产业选择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如前所述, 阳泉以往的产业选择和经济发展过于倚重第五类区位优势, 造成对其他几类区位优势认识不足和挖掘不够。在重新审视和深入挖掘阳泉的各类区位优势的基础上, 可以看出它们对阳泉今后的产业选择和经济发展都蕴含很深的意义。
1.自然带空间优势和地理空间优势对阳泉的经济发展意味着, 阳泉可以拓宽树立新的产业和经济优势的资源视野, 山青水沛的自然地理条件, 四季宜人的气候环境是可再生却不可完全复制的资源优势, 依据这类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将既拓宽阳泉的产业选择范围, 又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2.交通区位优势在阳泉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只能说是支撑了其资源型产业的发展, 但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并据此形成优势产业, 因此, 阳泉今后的产业选择和经济发展必须将挖掘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放在重中之重, 这对阳泉意味着, 阳泉必须依靠交通距离来缩短空间距离, 发挥东西、南北交通大动脉上的节点优势, 倾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建立大市场, 实现东西物资、商品的大流通, 并在大流通中吸引聚集生产要素, 实现从“流”到“留”的转变, 以真正发挥和放大经济聚集与辐射作用。
3.类经济区位优势对阳泉的经济发展意味着, 阳泉可以立足于创造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主的, 延伸到晋蒙、晋冀豫经济带的都市服务型产业, 在阳泉独特的资源与区位供给要素与都市圈的新兴产品与服务需求之间寻找契合点, 放大产业发展空间。同时, 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 积极融入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链和承接其产业转移, 对晋蒙和晋冀豫经济带而言, 则可以作为阳泉在更宽阔的区域空间建立产业集群, 实现区域产业对接, 发挥区域协作效应的经济空间范畴。
4.资源区位优势对阳泉的经济发展意味着在阳泉未来的产业体系中一方面要延伸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 扩大资源型产业的下端制造链条;另一方面, 要发展为资源型和资源延伸型产业和企业提供专业化、高水平服务的专业服务业, 增加资源型产业的附加值。
以它山之石, 攻我山之玉, 借鉴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宝贵经验, 阳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独特的区位优势必将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凸显出其优势, 发挥出其最佳效益。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经济目前进入快速增长期。阳泉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 区位优势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产业选择, 且对阳泉市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浅论湛江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 篇9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湛江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广东省的西南部沿海,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地势自北向南倾斜,没有较大的活动断裂构造带,地质构造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全市平均海拔在50 m至250 m之间,北部廉江市境内的双峰蟑为最高点,海拔382 m。湛江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大,全年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 mm~1700 mm之间,年最大降水量达到2411 mm,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约占全年的56%,平均年雨天数为126天。特殊的地形和丰富的降水发育了湛江市多列型树枝状辐聚式水系,其中较大河流有流经吴川市境内46 km的鉴江,流经廉江市境内89 km的九洲江,流经雷州市境内88 km南渡河,以及流经廉江、遂溪、雷州、麻章等境内的人工运河雷州青年运河。因此,稳定的地质构造,平坦、廉价的土地,丰富的降水和发达的淡水河流体系为湛江市发展钢铁工业降低建设投资成本,保障生产水源提供了物质基础。
2.深水港口优良、地缘位置独特
湛江港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优良的深水港湾对我国建设临海型钢铁工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3.能源和资源较丰富
湛江市有良好的能源供应条件,是粤西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位于湛江市赤坎区调顺北端的湛江电力有限公司,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广东省主力发电厂之一。总装机容量为1.2×105 kW。毗邻湛江电力有限公司的湛江奥里油发电厂,总投资约41亿元,发电量为1.2×105 kW,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燃奥里油发电厂。湛江充足的电能为钢铁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对于铁矿和煤炭资源,湛江市可以保持进口国外矿和利用国内矿并行。通过廉价的海运从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进口铁矿石,从我国北方地区进口煤炭。同时,广西煤都合山到湛江的铁路仅400多千米,运输距离较短,可为湛江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一定量的煤炭。对于钢铁配套的辅助原料,湛江市周边地区包括广东省西南部和广西省中南部的冶金熔剂灰岩、白云岩、蛇纹石等冶金辅料储藏量丰富,完全可满足湛江现代化钢铁项目每年1000万吨冶金辅料的需求。
二、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
1.完善的交通网络、广阔的消费市场
湛江市正处在广东省西部和北部湾地区的交通枢纽部位。即是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物流中心,也是我国沿海连接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的国际枢纽。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湛江市逐步形成了海陆空齐全的立体交通网络。湛江港建成了各类泊位齐全、运输功能强大、以外贸运输为主、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的综合性国际贸易枢纽。铁路建成了黎湛线、三茂线、湛海线、洛湛线(在建)与国家铁路干线连通全国各地。高等级公路建成了广湛高速、茂湛高速、渝湛高速,207国道、325国道等多条国道也在此交汇。湛江机场为国家4D級机场,可起降波音757等类型各种飞机,现有航线20多条,每周航班上百个。因此,完善的交通运输方式必将进一步增强湛江市的服务功能、扩大其服务范围,为湛江钢铁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提供便利条件。
发达的交通运输、我国钢铁产品需求的扩大以及华南地区大型钢铁企业稀少,赋予了湛江市发展钢铁工业更为广阔的消费腹地。直接的消费腹地包括广东和广西全境、湖南南部、江西南部以及贵州等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涉钢工业发展迅速,钢材需求量大,区内没有大型钢铁企业且离湛江近,是湛江钢铁生产的重要消费区。间接消费腹地包括云南、贵州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重庆、四川等华中、西南广大地区。此外,与湛江隔海相望的东南亚等国因其经济发展迅速、钢材需求增长快给湛江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一定的消费市场。
2.有力的政策支持、优良的投资环境
一直以来,湛江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计划地兴建湛江港,60年代初陈毅元帅视察湛江港,曾写下诗句生动地描绘湛江港的繁忙景象。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到湛江视察,勉励湛江广大干部群众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曾三年内五进湛江,帮助湛江解决一系列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列入《规划纲要》的63个重大项目中,湛江钢铁基地位列第一,堪称《纲要》实施的“一号工程”。所有这些都为湛江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湛江市地价低廉、环境优良、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基础设施完善,各项配套设施齐全,是全国基础设施40优城市之一。此外,湛江市有着内联“三南”、外联五洲的独特区位和优惠的政策。这些优越的投资环境也是吸引中钢集团最终选择湛江落户的又一重要因素。
3.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科技人才
湛江市地处粤西,属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待遇相对较低。此外,在广东省内湛江拥有科研开发机构48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技术中试基地2个。同时,湛江师范学院就服务湛江钢铁基地制作了工作方案,专门培养适合钢铁工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这使得湛江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技术和研发人才有了一定的保障。
湛江地处我国南部沿海,拥有优良的深水港口,钢铁配套辅助原料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自然区位条件。此外,湛江近年来加快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能源、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湛江利用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抓住机会发展钢铁工业,一定会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自身经济腾飞作出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
区位比较优势 篇10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作为海洋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业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从世界各个沿海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海洋资源开发来看,海滨、海岛旅游业与海洋油气业、海水养殖业等一起已构成海洋支柱产业。[2]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0年,世界海洋旅游业收入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约为2 500亿美元。我国拥有约300 km2的海洋国土,发展海洋旅游的资源条件得天独厚。《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滨海旅游消费需求继续呈现扩张趋势。全年滨海旅游增加值3 242亿元,比2006年增长19.9%。
辽宁省是我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全省海岸线总长2 920 km,其中有大陆岸线2 292 km,有岛、坨、礁506个,面积在500 km2以上的海岛266个。全省管辖海域面积6.8万km2,滩涂面积20.7万hm2。实施建设“海上辽宁”战略以来,依靠科技进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长足进展,基本上形成了包括滨海旅游业在内的海洋经济6大支柱产业。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24.6亿元,增加了超过18倍。为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及区位优势,2005年初,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五点一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建沿海经济带,将为包括海洋旅游在内的辽宁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是必须看到,与海洋旅游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我国沿海一些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的海洋旅游开发尚不完善,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极不平衡。为促进辽宁海洋旅游向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领域发展,科学评价辽宁海洋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并以此制定有效的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辽宁海洋旅游区位优势特点
区位优势泛指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或某项经济活动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也必然会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3]区位优势的构成条件十分复杂,其因素涉及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同时,区位优势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位优势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良好的海洋环境为凭借,同时也会受到诸多区位因素的影响。通过与我国沿海其他省份的对比研究,本研究从资源区位、客源区位和交通区位三个方面比较分析辽宁省与我国沿海其他省份海洋旅游产业的区位特点。综合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一)海洋旅游资源区位
辽宁濒临黄海和渤海, 海岸线绵长, 周围海域辽阔, 岛屿星罗棋布, 海岸类型多样, 其间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由于受到海岸地质地貌、海岸类型、海水动力条件及历史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海洋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本研究选取大陆海岸线、岛屿数量、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滨海旅游城市和近海海水质量状况等6项指标, 通过国家海洋局“2007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2007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所提供的数据资料, 统计分析我国沿海九省、区的海洋旅游资源状况。其中指数确定的方法是:根据各样本原始数据, 确定各组中位数, 以中位数为基数, 除以其他各数值, 得到各项目指数, 各项目指数求和并排序得出评价结果。
从统计结果及相关研究可知, 辽宁的海洋旅游资源条件总体上在全国处在上游位置, 海岸线绵长, 海滨城市多, 近海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也不乏具有较高等级, 且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但由于受到包括重化工业比重大、沿海垃圾的无序排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沿海水环境状况质量不高, 特别是旅游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分布的大连湾、锦州湾、辽河口等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为此制约了海洋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海洋旅游客源区位
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旅游发展的客源区位条件在海洋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旅游产业发展的客源条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区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产业规模等。选取区域人口规模、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指标代表客源区位的经济基础条件,以旅游业总收入、入境旅游游客数量和星级酒店数量代表客源区位的产业发展条件,通过查询2007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分析我国沿海九省份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客源区位条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虽处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但同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省份相比,产业发展的客源区位优势仍有一定差距,总体上处在中游水平。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辽宁省海洋旅游产业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注意发挥在其他领域的优势,通过政府主导和区域合作等途径,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地位的快速提升。
(三)海洋旅游交通区位
交通是连接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纽带,在一定意义上,海洋旅游发展的资源区位和客源区位优势是通过良好的交通条件来实现的。选取铁路、公路、港口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四大方式,并分别以铁路旅客周转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规模以上港口数量和沿海机场旅客吞吐量为具体指标,通过查询2007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国家民航总局《2007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统计分析我国沿海九省份发展海洋旅游的交通区位条件。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同我国沿海多数省份比较,辽宁省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辽宁省铁路网密度高,高速公路、港口运输、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齐全,且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准。与浙江、福建、海南等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和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影响较好的省份比,辽宁的滨海交通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实施“海上辽宁”战略,构筑“五点一线”海洋经济产业带,将更加凸显辽宁海洋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和良好条件,对沿海旅游交通进行有效整合,是摆在辽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辽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主导,促进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
海洋旅游资源具有整体性,海洋旅游产品有着可替代性,传统的海洋旅游资源及其管理工作又涉及交通、林业、农业、国土、文化、宗教、水利等诸多部门。从辽宁沿海自身来看,辽宁海洋旅游资源相似性与互补性并存,但总体上讲,辽宁省环渤海六市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大于空间的竞争性。[4]“长三角”和“珠三角”海洋旅游的发展经验证明,政府主导、区域合作、部门参与、市场运作是一条基本经验。从发展区域旅游来看,辽宁与河北、天津、山东等省份同处于环渤海区域,旅游资源及沿海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强,通过走联合开发、整体开发、系统开发的道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环渤海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摆脱辽宁自身在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方面的较不利局面。环渤海区域各级政府及政府间通过协商统筹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联合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包括对旅游资源、产品、路线的整合和优化,协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旅游大环境的改善提高。同时,辽宁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向内陆延伸,与内陆省市加强合作,把海洋旅游与内陆地区的乡村旅游、文化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等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互派客源、组合包装旅游线路,以塑造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
(二)搞好滨海旅游城镇体系建设
城市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跨区域旅游的游客中转站,在区域旅游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旅游资源只有与现代城市拥有的接待设施和服务体系相结合,才能构成旅游产品,由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财富。[5]辽宁省滨海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高,这是发展海洋旅游的巨大优势。旅游城镇体系的本质特点是相互联系,它们在旅游、交通、网络、信息和设施服务等方面联系紧密、协作顺畅,在服务旅游者这个层面上达到互补,实现共赢。根据旅游城镇体系的作用和辽宁的实际特点,构建以大连为核心,以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为区域中心,并由若干个沿海特色旅游乡镇所构成的海洋旅游城镇体系。辽宁省滨海公路工程的启动,为这一体系的建立带来了机遇。大连作为全省海洋旅游的核心,要突出其极化与扩散效应,通过提升海洋旅游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提高对辽宁海洋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五个海洋旅游的区域中心城市,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树立差异化的海洋旅游形象,实现海洋旅游功能互补;若干个海洋旅游特色乡镇要以具体的海洋旅游资源为依托,坚持重点开发、整体开发和深度开发的原则,以适应全省及区域旅游发展的要求。构建滨海旅游城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的交通网络。积极发展航运交通,优化海上旅游交通结构,逐步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辽宁沿海地区旅游交通体系。
(三)高度重视滨海旅游文化的整合和提升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6]它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辽宁沿海地区开发历史久远,长海县广鹿岛小朱山古人类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6 000~4 000年前,这里的渔业生产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作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辽宁的海洋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浩气长存的近代军事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浪漫时尚的现代海洋休闲文化。这些海洋文化资源往往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都从海洋文化中找到了立足,彰显了旅游资源的优势。在辽宁海洋旅游文化的开发中,一方面要注意从纷繁复杂的海洋文化宝库中撷取精华,经过精心选择、挖掘、整理和组合包装,向旅游者推出能够展示辽宁大海独特魅力的海洋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辽宁海洋旅游文化开发,不仅要突出与内陆文化有较大差异的海洋文化特色,同时要注意充分考虑到特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坚持市场导向,针对东北、内蒙、环渤海区域等主要客源的文化背景,注意实施开发的差异化策略。
(四)坚持海洋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海洋旅游产品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以海洋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旅游活动需求的有形实体和无形服务的总和。[7]近些年来,除了大连地区的观光、度假等几个常规旅游项目开发得较好外,辽宁省其他相关海洋旅游资源的优势并未明显发挥出来,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专项和特种旅游项目相对缺乏。多数海洋旅游产品的游客参与性差,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形成系列。辽宁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形成以大众游客为主导,同时面向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实现在观光、度假产品基础上的,包含海洋文化旅游、体育竞技旅游、科普教育旅游、民俗旅游、海岛及远洋探险旅游、豪华邮轮旅游、潜水观光旅游、节日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等多种旅游的立体产品格局。同时,要不断增加旅游活动的知识性、参与性和趣味性,提高产品的体验价值。通过参加海洋旅游活动,不仅使游客充分享受到“看海、吃海、玩海”的乐趣,更要使他们能够“亲海、爱海”;在旅游活动中,不仅愉悦心情,恢复身体,还要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意志受到磨练,理性得以升华。
(五)把海洋环境保护放到突出的地位
辽宁省是一个工业大省,重化工比重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上人口膨胀和沿海开发范围的扩大,海洋资源遭到破坏,海洋环境污染总体上呈现加重趋势。据统计,辽宁沿海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沿海污水入海总量的10%。这些污水多由沿海排污口、入海河口、港湾等直接或间接排放入海。[8]根据《2007年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当年全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达8 150 km2,比2006年增加2 800 km2。滨海湿地和海湾等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问题是富营养化加剧、油类和重金属等污染加重、生境丧失和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影响了滨海景观环境的健康和食物安全,是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主要威胁。为此,在调整产业结构、统筹规划、严格管理的同时,对海洋旅游的发展的规模总量、时空安排和战略重点等都要进行科学筹划。搞好海洋资源普查,坚持有重点、分时序、重效益的开发原则,对一些到目前为止开发难度较大、高品位的海洋旅游资源,宜妥善保护,以便实现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董玉明, 王雷亭.旅游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35-50.
[2]林越英.中国“新东部”与海洋旅游开发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5) :91-96.
[3]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26-30.
[4]李悦铮.辽宁环渤海地区旅游协作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4) :114-119.
[5]董志文.旅游中心城市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功能研究[J].海岸工程, 2002, 21 (1) :57-62.
[6]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
[7]郭鲁芳.海洋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生态经济, 2007 (1) :123-125.
【区位比较优势】推荐阅读: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10-04
贵州省地理区位优势08-30
规模比较优势06-27
比较优势指数08-28
多要素比较优势05-18
比较竞争优势08-28
别了,比较优势理论09-01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研究10-21
中印产业比较优势分析06-21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