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分析(精选12篇)
区位分析 篇1
摘要:众所周知, 旅游业是一种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 符合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主题。近几年来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中国目前也顺应潮流在国内不同地区快速发展旅游业。目前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景区景点的数量得到了快速的增加, 而且景区内的配套服务设施也在逐步的完善, 管理也在不断的加强。截止目前看来, 中国旅游业的前景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但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很多必要的条件, 比如地区经济、配套交通、人口以等。本文就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区位选择这一方面来进行简单的探讨, 并以广东省为例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广东省,区位,旅游
区位的前期选择和规划, 对于经济活动的发展, 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选择了一个合理的区位, 才会在后期的所有规划中获得区位优势。所谓的区位优势是指某一产业为了发展自身经济而进行的投资在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资的地方是否在某方面有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优势, 要受到生产要素和市场的地理分布、运输成本和投资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旅游业中的三个要素, 即旅游者, 旅游资源, 旅游业这三个方面, 对广东省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研究。
一、区位的来源和定义以及区位理论
区位这个词的来源是德语中的“standort”一词, 而英语于1886年翻译为“location”, 就是位置、场所的意思, 这个词在我国翻译成区位, 在日文中则被翻译为“立地”。
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 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对区位一词的理解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 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 即简单的和自然因素的联系; (2) 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 即和人类经济活动的联系。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 是人们生活、工作最初和最低的要求, 可以说, 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视为是一次区位选择活动。例如: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作物种类的选取与农业耕地位置的选择, 工厂的区位的选择, 公路、铁路、航道等路线的规划与指定, 城市功能区 (商业区、生活区、工业区等) 的规划, 城市绿化位置的规划以及绿化树种的选择, 房地产开发的位置选择, 国家各项设施的选址等。
区位理论目前是基于区位的选择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方法。所谓的区位理论, 是指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以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也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以及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区位理论的定义中, 人类进行任何一样活动的第一个步骤, 就是定义活动相关的区位。那么这么就要求区位的选择不能是盲目的, 必须是有一定的原则和理论支持的。本文从哲学的角度, 对于区位选择的原则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从哲学层面来分析, 区位选择的原则有因动态平衡原则、地制宜原则和统一性原则, 下文将做详细的阐述。
(一) 动态平衡原则。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划分大体被划分为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静态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 比如如土壤结构、地形要素、天气状况等, ;动态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 如市场繁荣度、交通状况、国家政策、技术支持环境等。相比来说, 动态因素是不断在变化的, 在区位选择前和选择后的情况也许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分析眼前的各种因素, 有一个把握整体走势的能力, 推断出动态因素的走向, 作出合理的判断。
(二) 因地制宜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主观应该符合客观, 也就是要实事求是。所以, 人们在进行区位选择这项活动的时候所运用的理论必须能够要结合到实际, 而且要因地制宜, 要将具体的经济活动和具体的地点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还要考虑具体的影响区位的各种因素, 比如气候、地形、土壤结构、水源位置等自然因素, 市场条件、交通状况、劳动力水平、政策的松紧等社会经济因素, 以使当地的各种类型的资源能够更好的支持区位的选择, 从而降低成本, 获得更好的收益。
(三) 统一性原则。
在哲学的观点中认为, 每个事物都是一个整体, 而每个整体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统一体, 都是由它的本身的变化, 发展等行为构成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在把握好整体走势的同时, 要更加详细的了解各个组成部分的要素和其对应的各种变化, 更好的为区位的选择提供数据的支持。
二、区位对广东旅游业的具体作用
区位对广东旅游业的作用是直接的、明显的并且具有多重性的。具体影响广东省旅游业的因素可以分为客源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服务设施与管理因素、交通因素等。
(一) 客源因素作为区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条, 对广东省旅游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广东省的客源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
商业客源市场。广东省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实验基地, 省份内汇集了了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大大小小的企业, 正是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带来的纷繁的商业活动, 再加上每年固定在广东省举行两季的广交会, 都给广东省的旅游以及相关产业带来了大量的优质的商业客源。商业客源相对于其他客源来说, 更加的稳定, 并且经济收益也较大。
独有的港澳市场。广东省本身地理位置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它本身紧邻澳门和香港这两个亚洲境内热门的旅游城市。同时这三个旅游城市有十分接近的文化背景, 尤其是在居民的日常用语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广东游客到港或者香港游客到广东旅游基本不会遇到旅游障碍。同时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这样就使得从港澳来的客人占据了广东入境游客总人数的绝大多数, 这样不仅拉动了旅游业在广东的发展, 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过境客源市场。广州省是整个中国当之无愧的南大门, 是相当一部分境外游客 (尤其是香港旅客) 进出中国以及中国人民进行出境旅游的必经一站。在国家政策变得更加宽松以后, 大大小小的港澳游为广东省的旅游收益持续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二) 自然环境因素也是区位影响因素中重要的一环。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因素, 才能在旅游业的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初期优势。
广东省坐落在中国的最南部, 简称为粤, 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毗邻香港和澳门,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一个公认的“窗口”。广东省旅游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类型也很多样。广东省拥有六座国家级认证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们分别是广州、潮州、佛山、梅州还有雷州。广东省气侯十分温和, 一年四季均适宜旅游, 是许多游客冬季的旅游首选。广东省的自然风光有肇庆的七星岩, 还有被称为广东四大名山的粤北的丹霞山、南海的西樵山、肇庆的鼎湖山和博罗的罗浮山, 游客的观光选择空间很大。
(三) 交通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没有配套交通设施能够使游客便利的往返, 那么吸引游客的能力就会大大下降。广东省航空、铁路以及公路运输设施完善, 广东旅游业具备了交通方面的区位优势。
从航空层面来看, 全国三大航空枢纽之一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就坐落在广东省, 此外, 深圳、汕头、珠海、湛江、佛山、梅州等地也拥有民用航空机场, 是整个中国范围内机场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铁路运输方面, 广东省正在构建“三纵二横”铁路干线骨架, 形成以广州为中心, 以“三纵二横”为主干线, 贯穿东西南北, 与周边省 (区) 紧密连接的轨道交通运输网络。在汽车运输方面, 广东省目前公路总里程达到11.5万公里, 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与周边省份 (除海南省外) 均有高速公路相连, 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 珠江三角洲形成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正是这三个方面的交通运输网络, 给来广东省的游客带来直接的便利, 侧面推动了广东省旅游业的增长。
(四) 服务设施与管理因素目前在趋于完善的旅游市场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显现。
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 广东省内的配套的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在广东省的旅游热门城市, 随处可见林立的酒店和旅馆, 游客们可以在各种网络预订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住处。同时, 遍布各种的旅行社也为游客们制定出行计划带来了便利。除此之外, 旅行社也提供各种如代订火车票、送关签证以及外汇兑换等增值服务来为顾客提供方便。和内地其他地方不同, 在广东省的便利店除了接受人民币支付外, 很大一部分也接受港币直接付款, 在这些便利店内游客们也可以买到可以在港澳直接使用的电话卡, 交通卡和转化插头之类的物品, 这些都为大陆游客的出境和港澳游客的入境提供了支持。为了提高游客们在广东省的旅游质量, 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来保障游客们的利益。这些措施无不体现了旅游业在广东省内的重要程度。
(五) 广东旅游在港澳游中具有重要的跳板作用, 这点是广东省独有的区位优势。
目前因为政策的优待和地理环境的优势, 广东省在港澳游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许许多多的前往港澳旅游的游客会选择在出境前先游览下广东省内的景色。在政策方面, 因为国家的支持, 持深圳户口的居民每个月有两次免签往返香港的机会。这对广东省的旅游业的发展有这直接的刺激作用。在政策的刺激和帮助下, 很多广东省的居民都选择出关直接购买香港本地的商品。同时, 广东省内部的风光也吸引了大量的港澳游客慕名前来一睹大陆的美好风光。
三、小结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 同时结合省份自身政策优越性, 如果能更好的稳固作为中国南大门的优势, 保持和港澳的紧密联系的同时, 大力开发自身的旅游资源, 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 那么旅游业则会在广东省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杜能, 《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1826
[2]阿尔申尔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1909
[3]W.Christaller,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33
区位分析 篇2
一.讲究方法,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新问题。
如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计自学模板,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经济地理特(工业.农业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有较全面的复习; 其次,思考三点: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二是本区域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业特点。三是进行跨区专题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东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通过这一复习过程,使考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符合地理科学的要求。
二.突出主干,落实基础,注意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相互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知识点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具体应用。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可以作如下设计:
第一,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在脑海中形成网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第二,在复习大洲.大洋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地形.气候区等。在脑海中形成相对的位置关系。如,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它们所处的地形.气候.洋流.航运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第三,在复习区域地理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电灯,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已 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试想,复习到这一程度时,当给你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会稳定提高地理得分率。
三.精心练习,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
有的考生可能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掌握得还比较好,但一到实际做题时就束手无策了。最好的方法是在做题过程中认真分析试题已知条件,找出隐含知识,深刻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在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中求解。
1.寻找适合复习载体,一道题要从知识.能力的角度去分析。分析它由哪些部件(知识点)组装而成,养成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好习惯。克服定向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要以一当十,训练一题,达到训练十题的效果。
综合训练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科重点.主干内容,针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联系,前后联系。解决问题之后,再回顾解题过程.思考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找到龙的眼睛。
3.我们不能满足于解题,而要求“佳”,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上升能力达到根本上的达标。
4.做各区模拟卷,反复订正。分析解题后要进行经典回放,反思解决了什么问题?这道题为什么这样思考,而不是那样思考?分析后,要给自己思考时间和空间,再回味.思考.悟化.转化.活化,再回归教材.课本。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能力。
四.重视记忆地图,根据题意提取信息,提高解题技巧。
企业区位决策因素分析 篇3
一、区位的涵义。
“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成“立地”。关于区位的涵义,有的经济学者认为区位是指被某种事物占据的场所或空间,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有的地理学者认为区位特指企业、产业、设施等在空间经济格局的位置,有时特别指它们的盈利位置或者说是最优的经营位置。总之,区位含有场所的意思,是一种空间布局状态,是任何经济活动所必须依存的基础。
二、企业的区位决策。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种主体,必然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由于地球表面上各种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企业在这个区位还是那个区位进行生产等经济活动,其资源的获取难易程度、要素价格以及经济政策等都会存在不同,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因此,企业会在利润最大化的指导思想下来选择生产区位。由此可见,企业区位决策是企业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理性企业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其目标服从于企业整体目标。
企业区位决策因素分类
企业区位决策的分析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26年杜能《孤立国》一书标志着区位论的诞生,从此许多经济学家和地理学者对企业的区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至今已基本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企业的区位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因素被考虑进来,各种因素对决策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把影响企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我们通过对企业区位理论的全面分析和研究,试着把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分为三类:一是区域因素,是指区位或空间所特有的资源状态。它是决定企业在这个区域而不是那个区域生产的因素,包括经济及非经济条件,如运输费用、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地区政策、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和自然环境等。二是集聚因素。它是指许多企业由于地理上的邻近而具有的经济效应,是单个企业孤立地在某个区位生产所无法获得的优势,包括专业化分工、交易费用的节约、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信息共享、知识与技术的扩散等。三是创新因素。我们把它划分成两种类别,一是区域所具有的本地化创新环境;二是企业由于在地理上集中而形成的协同创新。也就是说,区域中所特有的制度、文化和环境等良好的创新氛围会促进创新;同时,企业由于地理上集中而形成的专业化分工、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也会激发创新。之所以把创新单列出来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创新对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或国家的发展与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创新的形成以及延续是建立在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之上的。
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分析
一、区域因素。
1、运输费用。杜能理论的核心是在均质的大平原上,以单一的市场和单一的运输手段为条件,研究农业经营的空间形态与产地距市场间的距离关系。在杜能的理论中,决定农业经营空间形态的因子是地租,而地租又与运费相关。所以,杜能得出的结论是运费是影响企业区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并以实证的方法说明了农业经营的空间布局。此后,韦伯、廖什等传统区位理论学者也都强调了运输成本对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其中以韦伯的分析最为详细和深入,他的理论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形成。
2、劳动力成本。最先把劳动力成本作为企业区位决策因素的学者是韦伯。韦伯把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他认为实际对区位其作用的区域因素主要是运输费用和劳动力成本。企业首先会选择在运费最小点生产,然后当劳动力成本的节约大于运费的增加时,企业会选择在低劳动力成本的区域内生产。
3、市场需求。杜能、韦伯对企业区位决策的分析都是假定需求分布是均匀的,或者对区位决策没有影响。而廖什认为这一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他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决定性因素看成是与工业产品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的利润原则,而不是最低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工资成本)作为工业区位的决定因素。他认为近代西欧工业区位正是按照产品需求量的大小而逐步形成的,而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以下因素的作用:价格的大小、需求的强度、市场的半径和每单位距离的单位产品的运输成本。
4、本地化条件。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除以上分析的经济性因素外,还包括非经济因素,比如政策、政治制度、文化环境、气候和技术发展阶段等。良好的政治制度、文化环境、气候以及优惠的政策等会吸引企业在该区位进行生产等经济活动。同时,一个地区的技术发展阶段决定了该区域所具有的消费水平、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本的素质,企业会根据其生产经营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
二、集聚因素。
首次提出集聚因素的是韦伯,“集中因素”指促使工业集中到一定地区的因素,包括特殊的集中因素和通常的集中因素。而本文所指的集聚因素是指韦伯所言的通常的集中因素,因为特殊的集中因素实质上是本文所指的区域因素。韦伯认为通常的集中因素包括:一个工厂规模增大能给工厂带来的利益或能节省的成本;若干个工厂集中于一个地点能给各工厂带来的利益或能节省的成本。韦伯使用等差费用曲线来分析工业集中程度的确定问题。他提出,由于集中因素有促使工厂节省成本的好处,但工厂迁往集中地点之后,也有可能要多付运费。只有当由于工业集中所节省的成本大于由此增付的运费时,企业才会选择在集中的区位进行生产等经济活动。其后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对集聚因素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分析,不断地发现和拓展企业区位决策中的集聚因素。
1、专业化分工。韦伯在分析集中因素时指出“若干个工厂集中于一个地点能给各工厂带来的利益或能节省的成本。例如,有专门的机器修理与制造业可以为各工厂服务……”。马歇尔认为工业之所以能够在产业内集聚,除了自然条件和政策外,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根本原因,其中就包括专业化分工。他认为“产业区内生产活动不是自给自足,而是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而“新的产业空间”学派也认为,面临不确定的市场和不断进步、升级的技术,现代企业生产已不符合流水线生产方式,而应采取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即要求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专业化分工不但可以适应我们上面所说的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且通过专业化分工,一方面可以使得企业从非核心业务中解放出来,集中力量搞好核心业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为多家企业提供专业化生产或服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2、交易费用。“新产业空间”学派认为在此之前的企业区位理论,强调企业之间建立在一体化基础上的物质联系,聚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取得外部规模经济。工业化后期以及信息社会,企业间的信息沟通越来越重要,产业集聚的目的不再是运费的考虑,而是交易费用的减少。同时,外部规模经济也拓展到外部范围经济。由于企业在地理上的邻近性使得这些企业之间彼此比较熟悉或者存在“熟悉”的隐性契约关系,可以有效降低谈判费用、履约成本与监督成本等;同时,由于在一个很近的地理范围内就可以采购到企业所需的大部分零配件,必然会大大降低运费、仓储费用等。所以,在某个许多企业集聚的区位中,交易费用可以得到大大的降低。
3、合作网络。合作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集群内的合作包括企业与竞争性企业的合作,也包括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大学和研究机构等的合作。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减少库存;与销售商的合作可以保证销售渠道的通畅加速利润的实现,更多地了解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部门的人才、知识和设备,提高技术开发的成功率,降低投资成本;与同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技术方面的合作,能够获得技术资源,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人才和技术的互补发挥协调作用。而更重要的是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它组织或机构之间非正式的联系和接触。它促使集群内实现信息共享、知识与技术的迅速扩散以及创新的溢出和激发更多的创新行为。企业之间的非正式合作与交流,使得知识与技术尤其是非编码化知识与专用技术在企业之间迅速扩散,新技术、新设备迅速、广泛地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生产利润。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也产生了集体学习效应,企业能够学习其它企业的经验,并把其运用到自身的生产与管理活动中,从而迅速提高效率,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
三、协同创新。
“创新环境”学派认为环境是一种发展的基础或背景,它使得创新性的机构能够创新并能和其它创新机构相互协调。创新环境往往被描述为在诱导创新的区域中由制度、法规、实践等组成的系统。该学派比较强调本地化因素对创新的影响作用,认为创新是一种区域特征。
“创新系统”学派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网络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协调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该学派指出,技术创新和传播需要大量相关部门和制度的支持,除了正式的机构和制度外,各种非正式的文化、习惯也在影响着知识的积累和传承过程,这在有较高内部认同的区域显得更明显。它与“创新环境”学派比较,在承认本地化因素对创新的作用之外,更强调了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等各种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创新的形成与传播,即集聚推动创新。
四、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在企业的区位决策中重视对集群的选择与取舍。集群可以使企业享受集聚效应,虽然集群是企业自主抉择的结果,政策行为不可能起主导作用,但是我们仍不可忽视政府所能发挥的积极性的促进的作用。因此,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应该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有意识地促进集群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和集群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引进专业化分工与服务,比如引导大学、研究机构的进入以实现各种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再次,促进企业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举办各种协会、俱乐部、会议等以强化集聚效应;最后,为人力资本流动、资源流动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出台促进技术开发和设备更新等的政策法规。
区位分析 篇4
关键词:工业区位论,保税区,区位优势
然而在取得长足发展的背后,我国保税区仍然面临着政策优势弱化、区港分离、物流不畅和保税区内各类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除此之外,保税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还面临着功能提升、方式转变等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倡文化 “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的背景下,急需闯出一条既具前瞻性又具现实性的发展新路。鉴于以往对保税区的研究多以比较利益学说为其重要理论基础,而从长远来看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之上的比较利益却又难以维系,本文以北京文化保税区为代表,尝试从工业区位论的视角,研究其区位优势,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提出保税区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方面进行功能集成集聚、方式转变和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文化经济贸易发展,为保税区的重新定位和竞争优势增强探索可行的新路径。
1工业区位论简述
工业区位论是研究人类工业生产活动中的空间分布和空间选择规律的理论。工业区位论的先驱者是德国经济学家劳恩哈特( W. Launhardt) ,他运用自己创立的 “结点原理”中的结点原则和极点原则对三个区位怎样连接成一个 “V ”或 “ Y ”、构造一个区位三角形的问题以及怎样寻找使 “里程运费在生产的区位中必须保持平衡”的最小值点( 即区位三角形的极点) 进行了几何求解,构建了工业三角区位论的重要模型。
而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Alfred Weber) 是第一个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体现在1909年出版的 《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一书和1914年发表的 《工业区位—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论文中。他认为区位论的指导思想应该如此: 理想的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的地点; 工业布局应尽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因此,他提出了区位因子( 包括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原料指数等一系列概念,基于三个主要前提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并通过大量公式( 公理) 和图解,提出了运费指向论( 即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劳动力成本指向, 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和集聚指向论(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完成了一般区位理论的构造,使工业区位论,特别是工业区位论达到了一个顶峰。他认为,影响企业区位抉择的因素不仅包括运输成本,而且还包括劳动力、集聚因素和总体因素,并对劳恩哈特的区位三角形进行补充和拓展,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企业区位抉择模型,从而形成了帕所称的劳恩哈特—韦伯模型。
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 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 背后的空间机制。他在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基本环节中,挑选了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以韦伯等为代表的工业区位论利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分析经济活动主体最优区位,研究单个企业成本最小化的最优区位决策,对现代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技术和交通运输,大幅度削减了原料使用量、劳动费和运费,本来属于原料地和劳动供给地指向的区位类型现在已变为消费地指向区位类型,加上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型,如临空型、 临海型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北京文化保税区就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临空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这种类型的区位优势研究,虽然由于其历史局限性,我们不能直接套用工业区位论,但将其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建设构思、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研究和探索北京文化保税区,对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功能提升和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实践探索
2. 1保税区功能分析
“保税”属于海关用语,是指进口货物暂不缴纳进口税, 而是先将其存入特定区域,并可在该区域内进行加工、装配、制造、展览、包装、拆装、贴标、转换、改装、取样及不同原料混合等工作。
保税区是国家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是我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并在结合我国国情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经济开放区域,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 “免征、 免税、保税”政策,实行 “境内关外”运作方式,可大大降低文化生产与文化贸易活动的运营成本。
2. 2北京文化保税区概况
北京文化保税区全名为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由文化部和北京市共同支持建设,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合作建立,是国内首个依托于空港的保税区,包括国际文化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国际文化贸易企业集聚中心、国际文化仓储物流中心三个功能区,为国际、国内文化生产、传输、贸易机构提供专属保税服务。基地建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规划用地260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投资总额50亿元,预计将于2015年建成并运营,年营业额将超过500亿元。文化保税区对艺术品进出口实行减税、 免税、保税等政策。在文化保税区内,业务涉及影视、时尚、演艺、出版、体育休闲、动漫及网络游戏、艺术品、展览九大领域,将主要开展艺术品复制、国际画廊、海外艺术品保税拍卖、国际艺术品博览会等业务,目的在于形成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推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平台,目标是建成亚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2013年3月下旬,欧文风范文化艺术( 北京) 有限公司自法国进口的592件油画、家具、雕像等文化艺术品,于4月中旬顺利进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这是北京 “文化保税区”2012年3月正式揭牌后,首批入区的进口文化艺术品, 标志着北京文化保税区已经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
3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区位优势分析
以往对保税区的研究大多以比较利益学说为其理论基础,通过静态比较优势原则研究我国保税区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以及特殊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利益。然而从长远看,建立在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之上的比较利益难以维系,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的背景下,保税区既有的一些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因而从其他视角寻求其新的优势,成为保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工业区位论,分析北京文化保税区的优势,探索其长效可行的发展之路。
从本文第一部分对工业区位论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在固定系数分析框架下,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工业区位论的研究者在对工业产业的区位选择分析中,探讨了由于空间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了不同产业和市场的分布,认为影响企业区位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运输成本、 劳动力、集聚因素和总体因素等。 正如曾淑婉、 刘军( 2011) 所分析,韦伯提出的是区位因素的概念,而他其实描述的是一种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指经济活动发生在某个特定点或若干点上,而不发生在其他点所获得的优势。因此,基于工业区位论的研究,我们把区位优势分为交通区位优势、资源区位优势、市场区位优势和政策区位优势。
3. 1北京文化保税区的交通区位优势
交通区位优势主要是指某区位处于铁路枢纽、临港或临空地区等交通枢纽地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认为,从工业产品的生产到分配过程中,主要成本包含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和运费,获取同种同质量的原料与动力燃料的价格, 因产地不同而不同,工厂区位接近价格相对低廉的原料、燃料地,将有利于成本的节约,因此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 运费均是区域性区位因子。根据理论研究所需,可将原料、 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包含运费和劳动费。也就是说,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节省产品和服务的运输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北京文化保税区是以 “园中园”形式建立的文化保税专区,位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而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是全国第一家直接依托空港口岸设立的综合保税区。它位于北京东北方向,与首都机场北端卸货平台 “无缝对接”,距离市区15千米,距天津港160公里。周边交通网机场高速1号线和2号线、机场北线等6条高速公路,101国道、顺平快速路等4条公路; 机场及M15城市轻轨2条。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优势,使往来北京城区、天津港口、环渤海地区都能顺畅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可以大大节省进、 出园文化产品的运费。
3. 2资源区位优势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资源区位优势指某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能够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或燃料、 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以及服务,宜发展资源指向型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前文对工业区位论的分析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不仅包含运费和劳动费,还包括集聚/分散。笔者认为,从当今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工业区位论的三大一般区位因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自然资源/物质财富、人力资源和集聚/分散因素。北京文化保税区就是这样一个集三大一般区位因子于一体的区域,下面我们先从运费和劳动费区位因子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北京文化保税区的资源区位优势。
( 1) 从运费区位因子来看,北京的各种文化资源为保税区奠定了优越的资源区位地位
如前所述,应理论研究之需求,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而广义的资源包含着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文化资源就是此类物质财富,因此, 笔者以为,文化资源可被并入到运费区位因子。北京文化保税区可以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凭借 “空海陆铁” 四位一体的联程优势,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首先,北京拥有古都名城、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和文物市场四大历史文化资源。北京地区现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其次,北京的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全国第一。博物馆总数159家,居世界第二; 公共图书馆数量居世界第四; 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量接近巴黎、日本的水平; 全市网站总数突破30万家。再次,截至2010年年末, 北京拥有271个可用于演出的场所,295个舞台,已用于演出的场所161个,舞台184个。最后,北京拥有全国最为丰富的广播影视资源,全市共有影院120多家,屏幕近600块, 居全国之首。2010年实现电影票房11. 8亿元,连续4年居全国之首。除上述之外,北京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 艺术、商业等文化资源,以及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信息文化产业、咨询文化产业、现代国际会议服务产业和律师事务所、各类智力策划公司等所必需的科技知识性的文化资源。 所有这些文化资源,加上北京文化保税区独特的交通优势, 奠定了北京文化保税区优越的资源区位地位。
( 2) 从劳动费区位因子来看,北京优秀的人力资源为保税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是使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的因素,主要反映在地区间的差异性上。它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而不是指工资的绝对额,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距。北京文化保税区地处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各类中高级院校和国际学校众多,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丰富,加之北京云集了大批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学者等专业文化人才,众多的文化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和大量的高等院校高素质、高水平文化人才等,组成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北京文化人才库,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文化保税区的文化产品劳动费用与其他北京其他经济区域相比较,就显得相对较低,凸显出北京文化保税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和该区设立的科学性。
3. 3市场区位优势
正如曾淑婉,刘军( 2011) 指出,市场区位优势主要是指某区域拥有或其临近具有较为充足需求的市场,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生产具有消费保障; 随着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动力逐步由生产端向消费端转变,市场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市场指向型工业和服务业。仔细剖析该定义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它反映了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区位因子。集聚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集聚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产生; 第二阶段由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集中化,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等带来集聚利益。
北京文化保税区是在我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北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已经成为当下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新探索的一个焦点。在文化部、北京市以及相关组织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下,它不仅将集聚国际国内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且将集聚众多国际国内文化贸易企业。用工业区位论的区位因子来分析,它不仅体现了前文所阐述过的运费和劳动费因子,而且也体现了集聚区位因子,而且步入了集聚的第二个阶段,从而凸显出它强大的市场区位优势。
( 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为保税区提供有力的文化消费和交易保障
据北京统计局和北京海关统计,北京地区2012年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 2亿元,比上年增长10% ;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 3% ,比上年提高0. 1个百分点。 文化产品进出口6亿美元,同比增长6. 3% ; 其中,出口1. 6亿美元,同比下降9. 5% ; 进口4. 4亿美元,同比增长13. 1% ,进口排名全国第1位,占同期全国文化产品进口规模的30. 7% 。
同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北京文化保税区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消费形式。目前,北京市共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30个,已覆盖北京市16个区县,其中朝阳区有8个。从集聚区主导产业看,设计创意8个,文化旅游8个, 文化艺术7个,广播影视3个,动漫游戏2个,出版发行1个,广告会展1个。处于朝阳区的798艺术区就属于北京大山子文化保税中心的一个核心区域,是对于保税区概念的又一次尝试和延伸。据不完全统计,798艺术区每年都要举办来自30多个国家各种规模的展览、演出、时尚发布等活动近2000场次,来访人员中境外人士占30% 以上,成为一个活跃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人文北京的地标。艺术区现有文化创意类机构近400家,其中,有不少于20个国家和地区的45家境外文化艺术机构,成为国内最大的现当代艺术集聚地。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各具特色,文化交易形式多样,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北京文化保税区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消费和交易保障。
( 2) 中国以及北京艺术品市场的世界地位将为北京文化保税区提供充足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2011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成交总额达461亿欧元,中国成交额达138亿欧元,排名世界首位,其话语权与影响力迅速提升; 北京的艺术品市场成交额达1260亿元,占全国的60% ,北京已成为和英国伦敦、我国香港齐名的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品市场之一。中国以及北京艺术品市场国际地位的提升,将带动北京文化保税区内保税拍卖等文化保税业务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文化贸易的大力发展,进一步体现出其良好的市场区位优势。
3. 4政策区位优势
政策区位优势主要是指某个地区享有的政府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或产业发展方面拥有其他地区无法获得的优势。政府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要分析政策区位优势,就必须了解政府因素的经济理论基础和来源。魏伟忠、张旭昆( 2005) 指出,政府因素在传统的工业区位论分析思路中都是缺失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区位理论的发展更多地受到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政府行为学派的研究才开始不断强盛。 尽管该学派主要分为两条主线: 初期的西方区域经济政策分析和后来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奉行的工业区划思想, 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开始考虑政府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由此可以推断,政策区位优势的理论基础来自工业区位论。
从北京海关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政府所提供的特殊政策,2012年北京地区以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方式进出口达到201. 5亿美元,同比增长12. 7% ,高出整体外贸增速8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32. 7亿美元,同比增长15. 3% ; 进口168. 8亿美元,同比增长12. 3% 。
北京文化保税区是在天竺综合保税区内,以园中园的形式建立的文化保税专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形式之一, 企业从中可以获得的利益主要源于国家、北京市、顺义区给予的多重优惠政策和灵活的机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 4. 1税收优惠政策
北京文化保税区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于对关税与国内税的减免。由于北京文化保税区建立在天竺综合保税区里,综合保税区的功能、税收和外汇等政策均适用于它。总体来说,在北京文化保税区内 “免证、免税、保税”。 在这种特殊政策下,文化保税区将实现区内企业自由文化贸易,国外文化产品入区保税,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 国内文化产品、原材料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 国外文化产品进区中转及存储免证、保税、交易免税; 保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外贸及合资文化贸易、中介、生产企业特许入区; 国内文化企业在保税区如设立工厂,则其所用设备、从国内采购的材料等,进口不交税,出口可退税,出口加工不交增值税,而且生产过程中所用水电、能耗等均可退税。
3. 4. 2海关管理优惠政策
北京文化保税区的文化企业及其产品在保税区内,不仅在存储、展示、交易等环节免除关税,而且,由于海关对该区实行 “境内关外”运作方式,这些文化企业及其产品能在保税区内享受免进出口许可证待遇; 区内企业与海关实行电脑联网,货物进出采取EDI电子报关; 海关对相关企业实施担保验放、应急验放、上门验放、预约通关、预约查验等便捷措施; 进一步落实 “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 “应转尽转” “先放后税”等通关便利措施,省掉一部分报关环节, 从而提高了文化产品在国际间的转运效率,甚至连资金占压问题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同时,海关还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给予文化企业资金奖励或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如费用的降低、投资进入障碍的减少、融资的便利等。
3. 4. 3外汇管理优惠政策
对区内企业外汇收入实行现汇管理,既可以存入区内金融机构,也可以卖给区内指定银行; 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均可以按规定开立外汇账户; 不办理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手续; 经常项目下的外汇开支,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统一的管理政策,由开户银行按规定办理。
从上述基于工业区位论对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区具备优越的交通、资源、市场和政策区位优势,它的建设必将成为一剂经过严密论证的、解决我国国内艺术品市场和国际文化贸易诸多问题的良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突破工业区位论孤立、静态、封闭和脱离现实的局限性,用动态变化的眼光审视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内涵,缩小它与国外自由贸易区在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海关监管等方面之间的差异,促进其功能转型升级和创新,使之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及政策定位逐步接轨,为促进我国国际文化贸易、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勃,周泽萱.我国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分析——以深圳福田保税区为案例[J].中国市场,2011(23).
“区位因素分析”的教学反思 篇5
由于本节内容是近几年邢台联考的`必考题;又是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尤其是全国卷Ⅰ ), “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的内容,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授。
本周亮点:
1、对考情进行了分析,展示了学习目标,设计了自主复习题,进行了合作探究,学生充分展示了自我,当堂进行了课堂检测,环节环环相扣;
2、经过整合教材、合作探究、课堂检测三大环节,师生共同总结出了区位试题解题步骤,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效果比较好;
3、基本上达到了学习目标,能熟练地“回归”教材分析问题,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初步形成了区位因素分析的模式:
⑴分析区位类型(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
⑵看清区位要求(全面分析、对比分析、主导因素分析、优势区位分析);
⑶回归教材检索区位因素;
⑷提取材料(包括图表)有关显性、隐性信息;
⑸运用相关知识组织答案。
不足之处:
没有叫学生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以至于上课时间有些紧张。
改进措施:
《农业的区位选择》重难点分析 篇6
例1 下图示意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各区农业与地形因素关系最密切的是( )
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②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 ③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④吐鲁番种植葡萄 ⑤上海郊区发展园艺业 ⑥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⑥ D. ②⑤
(2)2011年,财政部发放农资补贴9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这反映了哪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A.政策 B.市场 C.交通 D.社会生产力
解析 第(1)题,①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②④是气候,③是土壤、⑤是市场;第(2)题,当前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种粮利润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总产量下降。故政府发放种粮补贴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体现了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 (1)C (2)A
点拨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和耕作制度;光照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种;水分影响作物的分布。
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土壤:土壤的酸碱性、肥力、土层的厚度、土壤的性质都对农业生产有影响。
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交通: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便利的交通。
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科技:通过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技术,影响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例2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规模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桑基鱼塘”发展规模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科技因素 D.交通因素
(2)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变为“花基鱼塘”“菜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农业技术的改进 B.劳动力的转移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自然条件的改变
解析 读图可知,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发展规模呈波动式变化,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经济因素常存在明显的变化,因此这种发展规模的变化最可能是由于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的;近年来,珠三角的“桑基鱼塘”逐步转变为“花基鱼塘”、“菜基鱼塘”,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答案 (1)B (2)C
三、农业的区位因素中“主导因素”与“制约因素”的区别
例3 从20世纪90年代起,新疆开始大规模发展番茄种植、加工业,番茄的生产加工能力占到全国近90%,番茄酱的出口为新疆农民增收和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下图为“新疆2001~2007年番茄产量和面积的变化图”。据图完成(1)、(2)题。
(1) 新疆能生产优质番茄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 ②昼夜温差大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④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新疆番茄种植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
A.市场狭小 B.水资源紧缺
C.价格低廉 D.劳动力严重短缺
解析 新疆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番茄的生长;番茄生长周期短、成熟期集中,对水分需求量大,而该地水资源紧缺,限制了番茄种植业的发展。
答案 (1)A (2)B
四、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例4 读“某城镇周围农业区位安排图”,完成下列问题。
(1)B、E两地中,_______处更适合种蔬菜,为什么?
(2)C地建奶牛场是否合理?为什么?
(3)麦田在D地,苹果园在A地是否合理?为什么?
(4)今年该城镇农业发展以花卉种植为主要部门是否有可能? 为什么?
解析 蔬菜生产需水量大,产品需要保鲜,应靠近水源和市场;奶产品需保鲜,奶牛场应靠近市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丘陵地区可发展林果业;花卉种植主要面向城市市场。
答案 (1)B;B处靠近水源和市场。
(2)合理;C处靠近公路,交通便利,靠近市场。
(3)不合理;D处为丘陵地形。不适宜发展种植业;A处为平原地形,耕地面积大,靠近水源,适宜发展小麦种植。A处不利于果树在垂直方向上利用光热。
(4)有可能;本区有充足的水源,且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市场需求量将增大,而市场需求量最终会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同步训练】
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所示。当地1月平均气温3℃。完成1、2题。
1. 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
A. 珠江三角洲 B. 太湖平原
C. 华北平原 D. 松嫩平原
2. 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国家政策 B. 生产经验
C. 自然条件 D. 市场需求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3、4题。
我国梨果资源非常丰富,主产区集中在华北、黄河流域。20世纪末,我国果园用工劳力亩成本年约100美元,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果园用工劳力亩成本年分别约为3 000美元、1 800美元。我国梨果单位面积产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价格低、出口量少;一家一户的生产体制,栽培面积小,技术水平差别很大,大多数果实混级贮运。
3. 我国发展梨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 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
B.多干旱、洪水等灾害
C.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D.加工条件优越,市场需求量大
4. 我国发展梨果业的限制性区位条件是( )
①产业化水平低 ②果农技术水平低下 ③政策不支持 ④品种老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中国FDI区位分布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FDI,面板数据,区位分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FDI (FDI)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1979年-1986年),持续发展阶段(1987年-1991年),高速发展阶段(1992年-1995年),调整提高阶段(1996年-2004年)。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以后,我国实际利用FDI金额从1983年的6.36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38.05亿美元,增长了100倍,年均增长率为23.3%。截至2005年末,累计实际利用FDI已经达到8091.50亿美元,累计合同利用FDI金额已达到14634.06亿美元,累计设立FDI项目8091.50个,利用FDI占GDP比重达3.74%。我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FDI接受国,连续14年成为吸收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全球同步发布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在全球FDI接受国中,中国的排名由前年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2007年,中国的FDI流量更是达到670亿美元,仍然是亚太地区吸引FDI最多的地区。
一、FDI区位分布的研究理论
国外对于FDI的研究始于l960年,海默的《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在理论上开创了以FDI为研究对象的崭新的研究领域。此后,FDI理论发展迅速,出现了众多理论流派。l977年,邓宁在一篇题为《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区位优势理论,并首次提到“折衷”一词;l977年,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教授运用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推论出投资国应按本国边际产业 (即比较劣势产业) 顺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即边际产业投资理论。尽管从20世纪8O年代以来,FDI理论的研究着重于将现有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FDI行为的一般均衡模型,然而时至今日还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分析框架及清晰的结构形式。
弗里德曼等 (1992) 指出,接近市场对外商在美国的投资区位决策有着重要的正的影响。同样,一些具有较好市场邻接性的欧洲国家同样从美国吸引了较多的FDI,接近市场意味着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以及相关的市场搜寻成本,招聘到合适的熟练工人和经营管理人员,听取和反馈消费者的意见。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增长的市场潜力,对FDI具有较大吸引力。布劳纳耶尔姆和斯文森 (1996) 利用l974—1990年瑞典多个跨国企业以及他们在l8个国家制造业工厂的数据证实区位化经济吸引了瑞典FDI,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投资。由于产业配套条件较好,外国公司在产业聚集区域投资,可以较好地解决产业配套问题,享受劳动力教育、原材料供应的外部效应,并便于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
曲和格林 (Qu and Green) (1997) 的FL模型试图提出一个更加综合的FDI区位理论框架。按照他们的观点,一个综合的FDI区位理论应将FDI理论与区位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有两组变量可能会影响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即内部变量和环境变量。内部变量也可以称为公司特定因素,环境变量则可以称为区位特定因素。
中国外商投资区位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展较快,尤其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针对不同经济区域的研究,如杨晓明等(2005)、兰发文(2007)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经济圈,刘荣添、林峰(2007)对东、中、西部的FDI区位选择模式的研究;魏后凯等(2001)对秦皇岛市的FDI分布分析,王剑、徐康宁(2004)对江苏省内FDI的分布研究等。
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对特定区域的FDI流入进行总量分析,但也有侧重FDI在特定行业分布的,如吕立才、庄丽娟等对食品行业的研究,王江、于士龙(2007)对于服务业的研究,沈能、刘凤朝 (2007) 对制造业的研究;还有学者从不同来源国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李立新、金润圭(2002),熊超(2004)研究不同来源体在FDI区位选择上的不同动机。
二、中国FDI区位分布现状
虽然我国近年来FDI的总量高速增长,但是,其分布状况却极不均衡,无论是从行业分布,还是从区位分布来看,这一现象都极为严重,成为我国继续提高外资利用率的重要制约因素。
1. FDI的行业分布现状。
我国的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而进一步来讲,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金融业成为吸引FDI最多的行业。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是吸引FDI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正得益于此。目前,我国60%以上的FDI仍集中在制造业。
近年来,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逐步增加,最为明显的是金融业。2005年金融业实际利用FDI仅为2.2亿美元,占实际利用FDI总量仅为0.36%。2006年金融业FDI实际利用额猛增到67.4亿美元,所占比例由上年的0.36%骤升至9.7%。金融业的全面开放进一步刺激了FDI,外国金融企业纷纷通过兼并、入股、设立外商独资银行等形式进驻中国市场,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2. FDI的区域分布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全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一般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和自治区;西部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广西、内蒙古、宁夏和新疆自治区。三个区域各有特色,利用FDI的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省市实际利用FDI新设立项目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均实现了稳步增长。但是,各地区增长速度各异,统计表明,外资在东部省市聚集的状况有日益加剧的趋势,自1997年以来,基本上呈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88.78%。中部省市所占比重徘徊在10%左右,2005年增长到11.02%。西部省市所占比重始终很低,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自1997年的6.33%下降到了2004年的2.88%和2006年的3.22%。
3. FDI的省际分布现状。
从存量上看,截至2005年底,在全国各省市实际利用FDI中,超过3%的有9个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上海、福建、山东、浙江、辽宁、北京、天津,合计占全国实际利用FDI总额的81.66%。广东省实际利用FDI存量达到1516.57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FDI存量的23.46%,居于全国首位,最少的宁夏仅有5.16亿美元,仅占全国的0.07%;江苏省累计FDI存量占全国的14.95%,紧随广东之后;上海、浙江、福建分别占到8.62%、8.57%、5.55%,仅浙江一省的存量就相当于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市的存量总和。
从流量上看,2002年,广东省FDI流量最高,占到全国的21.6%,2003-2005年江苏省流量最高,分别占到全国的19.95%、17.05%、15.70%,而广大的中西部省份所占比例都很低,甚至于不足0.1%。
从增长速度上看,在东部地区,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等地实际利用FDI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所占比重不断提升,而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天津、北京和河北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在中部地区,增长最快的是黑龙江省,2005年实际利用FDI额14.5亿美元,2002年以来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42.12%,紧跟其后的是河南省,实际利用FDI的数量由2002年的4.0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12.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2.0%,排名第三的是吉林省,年平均增长率为28.16%,其他中西部省份实际利用FDI比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虽然这三个省份的增长速度不慢,但由于起点低,截至2005年利用总额与东部地区的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西部地区,由于近年来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鼓励外商向西部地区投资,FDI增长很快,其中青海、内蒙古、宁夏从2002到2005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0%以上,内蒙古甚至达到了60.89%;重庆、贵州、新疆也保持在20%左右,但是西部省份吸收的FDI总量规模仍然很小,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在FDI增速减缓的情况下,如何增加FDI吸收量、提高外资的利用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FDI省际分布实证分析
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因素纷繁复杂,本文从FDI在中国省际分布的不平衡性出发,强调经济软环境对FDI的影响,在充分考虑数据可获得性以及中国FDI的特点,根据变量的比例数据及其散点图的线性特征,设计了多元线性模型,研究中国FDI省际分布的决定因素。
其中,FDI代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PCONS代表市场规模,XLGZ代表劳动力成本,HC代表人力资本, RAIL代表基础设施状况,OPEN代表市场开放程度,TECH代表技术水平,SAVE代表居民人均储蓄余额,AGG代表集聚经济效应,μ为随机干扰项。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公报,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采用了2002-2005年中国各省市的面板样本数据,共有120组(因西藏FDI流入比较少,港、澳、台统计口径不一致,暂不包含在模型中)。
具体就各个变量的测度而言,反映被解释变量FDI的指标选用了实际利用FDI数,市场规模选用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量,劳动力成本用当年的工资总额与GDP之比来代替,人力资本用各省市当年高等学校毕业生数来衡量,基础设施用各省市的铁路、公路里程数按照公路、铁路货运量加权后的数值测度;市场开放度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比值越大,说明市场开放度越高;技术水平用当年该省市的技术市场成交额来表示;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用统计年鉴中的数据;集聚经济效应用历年累计FDI额作为测度指标。
2. 模型估计。
由于面板数据既包含时间序列数据,又包含横截面数据,可能同时出现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从而使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失效。根据计量经济学方法,最理想的是采用似然不相关法(SUR)对横截面单元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同时进行修正。但是,由于样本条件限制,数据中横截面单元很多,而时间序列长度又很短,仅有四年,造成残差的相关系数矩阵退化为奇异阵,似然不相关法也是失效的。因此,根据本文数据的实际情况,因模型的序列相关性并不明显,所以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模型进行估计,目的是减少由于横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
30个省份的总体回归结果,东部11省市的回归结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如下:
上述三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均较高,且经过方程设定的F检验,所得到的各变量均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并且方程都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均能很好地解释FDI的流入。就全国范围来看,市场规模、人力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居民储蓄水平是影响FDI流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东部地区,效率工资、人力资本、技术水平、集聚经济效应对近年来该地区FDI的流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凸现出软实力的作用;广大的中西部省市由于发展水平暂时落后,市场规模、集聚经济效应仍是其吸引FDI的重要优势,而像效率工资、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等代表真正软实力的因素尚未发挥明显作用。
3. 中国FDI省际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市场规模(PCONS)与FDI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在方程1、3中均以99%的概率水平显著,说明全国范围内,庞大的消费市场是吸引FDI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但是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市场因素在研究区间内不再作为主要的影响变量。据中国海关统计,1990-2004年,我国出口产品的58%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2004年外资企业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7.1%,直到2007年,这一比例仍维持在58.9%。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的50%以上都出口到国外,并未在国内消费,相比于效率工资、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等因素,这一因素的影响较为微弱。但是,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市场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此外,近两年来扩大内需、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呼声不断,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也使得政府致力于扩大居民消费,不再过度依赖出口。因此,未来FDI将会考虑到市场这一要素。
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XLGZ)与FDI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效率工资水平对于东部地区吸引FDI具有决定作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有利于外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最大利润。目前,我国60%以上的FDI集中在制造业,廉价劳动力仍是大部分来华投资的外商最为看重的区位因素。2007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东部外资投资制造业企业纷纷关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西迁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我国要求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政策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上来讲,东部省份越来越高的劳动力成本成为这一趋势的主要动因。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东部省市还要低,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中心正在向内陆省份转移,这一转变大致需要五年的时间。。
东部地区人力资本(HC)与FDI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外不少研究指出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我国这一因素的影响作用已经显现,这一结论也与其他的一些实证考察 (孙俊,2002年) 的结果一致。我国已不再满足于仅仅提供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来自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将逐步增加,最为明显的是金融保险业。因此,对更高教育水平的员工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在未来的几年中,外资企业对员工的学历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况且教育的投资也不是能够马上见效的,因此,对于人力资本不足的中西部地区,应该尽可能早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人力资本的培养。
在东部地区,技术水平(TECH)与FDI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技术水平这一要素的影响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即使有考虑到也只是进行定性分析,并未定量测量。本文的实证研究用模型说明,技术水平确实已经成为东部地区吸引FDI的重要因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非常迫切的重大政策选择。当前,美国、日本、芬兰、欧盟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增加科技投入。这些“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科技研发投入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高达70%左右。最近中国制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0%左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
集聚经济效应(AGG)与FDI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早已为众多的学者研究证明(布劳纳耶尔姆,斯文森1996;曲和格林1997;杨晓明等2005)。中央、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非常重视,相应的配套设施也日渐完善,极大地降低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除了基础设施,软环境因素的集聚经济效应近年来也备受关注。产业集中可引起劳动力、信息等的集中,从而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减少相应的投资风险。以制造业为例,截至2005年,投资于制造业的实际金额为2927.94亿美元,其中东部地区占了90.16%,中西部地区仅为7.24%和2.60%。1998-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新增的制造业FDI的80%以上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说明FDI具有明显的集聚经济效应,FDI存量越高的地区越容易吸引到更多新的FDI。随着FDI流入的不断增加,这种集聚经济效应会更加明显。。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2002-2007年中国各省市的FDI区位选择因素,探讨了市场规模、效率工资、人力资本、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变量对FDI选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东部省市,人力资本、技术水平、集聚经济效应对FDI的流入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效率工资与FDI显著负相关,而中西部地区只有市场因素和集聚经济效应在起作用。东部省市的引资实践表明外商在决定投资区位时,越来越看重软环境。
参考文献
[1].魏后凯, 贺灿飞, 王新.外商投资区位研究的理论前沿及最新进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1 (4)
[2].吕立才, 庄丽娟, 黄祖辉.FDI我国食品产业的决定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3)
[3].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朱纪洪, 王光辉, 陈建超.我国FDI的计量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6 (4)
[5].刘楷.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部外商投资的区位分布及绩效分析[J].经济纵横, 2004 (11)
[6].徐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分析[J].经济评论, 2003 (4)
[7].潘镇.FDI的区位选择:一般性、异质性和有效性——对江苏省3570家外资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5 (7)
[8].杨晓明, 田澎, 高园.FDI区位选择因素研究——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及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 2005 (11)
[9].李立新, 金润圭.在华外商不同来源体FDI区位因素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2 (7)
区位分析 篇8
关键词:中国,直接投资,区位,产业,分析
在“走出去”战略推动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直线上升趋势, 《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1, 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流量) 688.1亿美元, 同比增长21.7%, 位居全球第五, 并连续9年保持增长势头, 年均增速49.9%。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分析
(一) 模型假设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 (Dunning, 1988) 根据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调查研究, 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为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四种类型。2依据邓宁的分类, 本文从变量的可计量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出发, 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 东道国市场规模通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 因此假设:H1:东道国市场规模大小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但影响方向不确定。
假设二, 以劳动力成本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生产成本是国际直接投资区位优势的一部分, 东道国工资水平反映东道国的成本优势, 因此假设:H2:东道国工资水平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反向关系。
假设三, 能源安全关系国家经济安全,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 东道国资源禀赋状况是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假设:H3:东道国资源禀赋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正向关系。
假设四, 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薄弱, 缺乏核心技术与世界品牌, 因此假设:H4:东道国所有权优势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正向关系。
假设五, 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存在相互促进关系, 而在不完全市场下,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区位优势和所有权优势的融合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替代, 因此假设:H5a:以投资促进出口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影响方向不确定;H5b:通过投资从东道国市场进口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正向关系。
假设六, 通常情况下, 东道国对国际投资的开放程度越高越能吸引外来资本, 因此假设:H6:东道国对国际投资的开放程度与中国对其直接投资呈正向关系。
假设七, 国际投资实践证明, 一国引进外资的模式与其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 因此假设:H7:东道国产业结构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二) 变量选取
为反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与产业选择的最新动态, 本文样本从2010年末在东道国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的国家中选取。2因变量: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没有滞后, 能更好的反映当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 本文选取2007-2010年4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含金融类) 的年流量 (Ln FDI) 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即解释变量, 根据以上假设, 选取如下: (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反映一国未来市场的扩张潜力, 因此选用东道国滞后一期国内生产总值 (Ln GDP) 和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GGDP) 衡量东道国市场规模。 (2)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因此选取东道国人均国民收入 (Ln PGNI) 作为工资水平的代理变量。 (3) 东道国资源禀赋通过计算东道国出口的矿产资源与燃料资源占东道国商品出口的比例 (Ln RES) 来衡量, 以此反映一国可供他国使用的资源密度。 (4) 东道国专利授权数虽然不能全面体现一国的创新活动, 但仍普遍被视为对一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可靠度量, 因此选取东道国每年专利授予数 (Ln PT) 作为东道国科技水平的代理变量。 (5) 中国对东道国的进出口采用滞后一期的进口 (Ln IMP) 和出口 (Ln EXP) 数据。 (6) 东道国对外资的开放程度通过滞后一期的东道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东道国GDP比重 (Ln OPEN) 来衡量。 (7) 由于大多数研究文献隐含着劳动力分类等同于产业分类的假定条件, 因此本文采用东道国产业劳动力构成, 即东道国农业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Ln EIA) 、工业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Ln EII) 、服务业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Ln EIS) 来近似替代东道国产业结构。
(三) 模型建立
为了将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转化为线性关系, 本文使用对数线性模型构建以下面板模型, 用以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及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四) 模型估计与实证结果
在以上模型中, εi, t是不可观测的, 且可能与解释变量的变化相联系, 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后确定本文建立的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通过Eviews对模型进行检验, 得出结果如表1。3
表1显示, 从国家整体看:第一, 东道国市场规模大小 (Ln GDP、GGDP) 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正向关系, 是显著影响因素, 支持假设一 (H1) 。第二, 东道国工资水平 (Ln PGNI) 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反向关系, 是显著影响因素, 与假设二 (H2) 一致。第三, 东道国资源禀赋 (Ln RES) 和科技水平 (Ln PT) 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反向关系, 与假设三 (H3) 和假设四 (H4) 结论相反。第四, 对东道国出口 (Ln EXP) 与中国直接投资有显著负影响, 从东道国进口 (Ln IMP) 有显著正影响, 与假设五 (H5a、H5b) 是一致的。第五, 东道国市场开放程度 (Ln OPEN) 对中国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 假设六 (H6) 不能得到支持。第六, 东道国产业结构 (Ln EIA、Ln EII、Ln EIS) 对中国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假设七 (H7) 得到支持。
从国别特征看:第一, 东道国市场规模大小 (Ln GDP、GGDP) 与中国对发达国家投资呈正向关系, 与假设一 (H1) 一致, 而在发展中国东道国组别, 当前市场规模 (Ln GDP) 与中国对其投资呈正向关系, 但市场潜力 (GGDP) 影响不显著。第二, 东道国工资水平 (Ln PGNI) 与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呈负向关系, 与假设二 (H2) 一致;但在发达国家不显著, 假设二不能得到支持。第三, 东道国资源禀赋 (Ln RES) 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两个组别均不显著, 假设三 (H3) 不能得到支持。第四, 对发展中东道国的出口 (Ln EXP) 对中国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 从发展中东道国进口 (Ln IMP) 与中国直接投资呈正向关系, 因此在发展中东道国组别, 假设5a (H5a) 不能得到支持, 假设5b (H5b) 成立;在发达国家组别, 中国对其出口及从其进口对直接投资影响均不显著, 假设五 (H5a、H5b) 不能得到支持。第五, 东道国市场开放程度 (Ln OPEN) 在发达和发展中东道国两个组别均不显著, 假设六 (H6) 未得到支持。第六, 东道国产业结构 (Ln EIA、Ln EII、Ln EIS) 在发展中国家组别不显著, 假设七 (H7) 未得到支持;在发达国家组别, 东道国农业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Ln EIA) 对中国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 工业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Ln EII) 、服务业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Ln EIS) 对中国直接投资呈反向关系。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国别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第一, 实证结果表明, 东道国已有市场规模越大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越具有吸引力, 这与金融危机以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降反升的趋势是一致的。以GDP衡量的市场规模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程度甚至大于发达国家, 但市场增长潜力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流量影响不显著, 反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区位和产业选择中对东道国市场潜力有所忽视。
第二, 从人均国民收入衡量的工资水平看, 两个组别的回归结果显著差异, 工资水平对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在发达国家不显著, 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总体以市场寻求型为主, 但在发达国家更关注的是其巨大市场和消费能力, 在发展中国家, 生产成本较低时更容易吸引中国企业的投资, 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在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生产成本, 可以促进边际产业梯度转移。
第三, 双边贸易关系在发达国家组别不显著, 再次说明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是市场导向型;在发展中国家组别, 出口不是显著因素, 进口有显著正影响, 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化减少市场不完善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 进口增加时, 中国对其直接投资也随之增加。
第四, 科技水平因素在两个组别中都显著且都为负向影响, 但在发展中国家影响系数较小, 发达国家影响系数相对较大, 说明东道国技术水平对中国投资具有抑制作用,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 难以在科技水平发达的国家立足并学习先进技术。
第五, 发展中国家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环境不够完善, 对中国对其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 以劳动力构成衡量的产业结构对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影响也不显著。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完善, 产业环境规范, 工会力量强大, 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对中国投资有显著负向影响, 工业、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越大的发达国家, 对中国投资的阻碍越大。
第六, 资源禀赋因素在两个组别中都不显著, 因此不能证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源寻求动机, 虽然近年来资源类产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 尤其是资源类产业投资多为国有企业, 这只能说明国际能源资源问题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使得中国对资源类产业投资越发敏感和受到关注。
第七,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对外资的开放程度都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的显著影响因素, 这与预期假设是相反的, 原因在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不够成熟, 投资决策时对东道国外资发展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 同时也反映了政府缺乏统一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指导。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实证分析整体结论
第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规模敏感程度大于成本因素敏感程度, 东道国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潜力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影响, 这表明近几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整体上是市场导向型的, 市场规模以及增长潜力大的国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具吸引力, 虽然东道国工资水平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非常显著影响, 但是从影响程度上看, 市场规模影响程度更高, 即东道国GDP水平上升1%, 中国对其直接投资上升25.8%;而人均工资水平上升1%, 直接投资下降18.1%。可以认为, 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在区位和产业选择上更注重市场寻求。
第二, 东道国资源禀赋与科技水平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影响, 但与预期相反的是, 它们对直接投资流量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因此既不能说明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资源导向型倾向, 也不能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资源、技术寻求型动机。原因在于中国企业技术竞争力比较薄弱, 难以在技术先进国家立足, 东道国较高的技术水平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作用在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中尤为明显, 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缺乏到先进技术水平国家投资学习先进经验的意识, 这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现实是一致的。
第三, 实证结果表明, 双边贸易关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多为出口替代和进口互补型, 对东道国出口增加1%使直接投资减少约1%, 进口增加1%使直接投资增加约0.6%, 出口替代程度大于进口互补程度, 出口对投资的反向影响大于进口的正向影响, 这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更看重市场的结论是一致的, 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多为了追寻市场在当地销售, 对当地劳动力成本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
第四, 东道国市场开放程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 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对投资环境分析不够充分, 缺乏对东道国投资政策的必要了解;东道国产业结构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尤其在工业和服务业方面, 产业结构影响对投资起抑制作用。
注释
11资源寻求型是指企业为寻求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利用廉价资源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寻求型是指为了开辟新市场、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客服贸易壁垒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效率寻求型是指企业为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率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产寻求型是指企业为获取和利用国外先进那端技术、生产工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22因卢森堡、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避税地往往只是投资中转站, 虽然投资流量巨大, 却掩盖了投资的真正去向, 故在样本中剔除;中国香港、澳门属于本国领土, 也在样本中予以剔除, 最终选择65个国家数据进行分析, 其中发达国家25个, 发展中国家40个。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公布按国别划分的分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明细数据, 本文使用包含金融类在内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加总数据。在国家类别划分上, 本文沿用联合国统计厅对发达国家的分类 (即除智利、墨西哥、韩国和土耳其之外的经合组织成员国, 加上不属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欧洲联盟新成员国, 外加安道尔、百慕大、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和圣马力诺) , 并把样本中除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划分为发展中国家。
区位分析 篇9
1 数据来源及测算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对象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广西。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 (2001-2011)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1-2011) 。西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及肉牛业分项产值分别见表1和表2。
1.2 测算方法
区位商 (Location Quotient) 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 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 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 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 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 并根据区位商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Q的值越大, 则专门化率也越大。其表达式通常为:
其中:i为第i个地区 (i=1, 2, …, n) ;j为第j个产业 (行业) (=1, 2, …, m) ;Lij为第i个地区, 第j个产业 (行业) 的产出。
由于本文只分析肉牛产业的区位商。其含义为一个地区肉牛业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肉牛业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 故公式可简化为:
其中:Li为第i个地区肉牛业分项产值;Gi为第I地区国民生产总值;Lt为全国肉牛业分项产值, 第Gt为全国国民生产总值。
LQi>2时, 说明该地区牛肉生产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生产主要为向区外出口;1
2 结果及分析
2.1 西南地区肉牛业在全国所占比重
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见, 最近10年来, 西南地区肉牛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3.9%。从历年变化情况来看, 2001年为最高, 达15.9%, 2003年最低, 仅占11.2%。2003年以后, 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区域内不同省 (直辖市、区) 角度分析, 四川所占比重最高, 其次是云南、广西、贵州和西藏, 重庆最低。从历年变化角度分析, 重庆和广西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 贵州2001年最高, 2003年以后, 总体上保持相对平衡, 四川2008年以前, 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但最近两年有所下降。云南2001年至2003年, 呈下降趋势, 但2003年以后, 一直呈上升趋势。
2.2 西南地区相对于全国的区域比较优势
根据测算结果 (见表3) , 西南地区最近10余年来, 区位商均大于1, 说明西南地区肉牛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 即西南地区肉牛业总体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表明西南地区作为全国四大肉牛带之一, 其肉牛业生产布局符合比较优势。
从区位商的变化趋势角度分析, 最近10余年来西南地区肉牛业不同年份间变化较大 (见图1) 。其中2001年最高, 随后逐渐降低, 至2003年以后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但2007以后, 又呈逐年下降趋势。肉牛业由于繁殖率较低, 市场、消费习惯及疫病等因素影响的产业发展影响较大。区位商的这一变化特点客观反映了西南地区肉牛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周期波动性。
2.3 西南地区内部比较优势差异
西南地区内部, 不同省 (直辖市、区) 之间, 肉牛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西藏的比较优势最大, 且远大于西南其它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较接近, 上述四省 (区) 的区位商均大于1, 即较全国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重庆所有年份的区位商均小于1, 即较全国平均水平不具比较优势。牛肉需要从外地调入。
从区位商的变化趋势角度分析, 不同地区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其中:重庆和广西总体上呈逐年降低的态势, 广西最近4年的区位商均小于1, 表明其牛肉生产已不能自给。四川2006年以前呈逐年上升趋势, 以后则呈逐渐下降趋势。贵州省2001年和2002年较高, 2003~2010年总体上保持平稳态势。云南与贵州相似, 但在2003年以后, 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历年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除四川外, 其余地区均呈显著回归关系 (P<0.05) 。回归公式分别为:重庆, y=0.0101x2-0.1466x+0.8412 (R2=0.8673) ;贵州, y=0.0434x2-0.5874x+3.3558 (R2=0.8077) ;云南, y=0.0178x2-0.1045x+1.3818 (R2=0.7769) ;西藏, y=0.2753x2-3.4361x+16.999 (R2=0.8709) ;广西:y=0.0086x2-0.1428x+1.5352 (R2=0.6417) 。
3 结论与建议
(1) 西南地区作为全国四大肉牛带之一, 其肉牛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 但不同省 (直辖市、区) 差异较大, 西藏比较优势最大, 重庆则完全不具备区域比较优势。西南地区肉牛业发展应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原理,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云南省肉牛业在西南六省 (直辖市、区) 中的区域比较优势与贵州相近, 虽然明显不如西藏, 但强于其它地区。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 肉牛的比较优势较其它地区有所扩大, 与西藏的差距明显缩小。说明云南省近年来实施的各种相关扶持政策对云南肉牛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3) 区位商分析法虽然可以明确地计算出现状优势产业, 确认区域现状优势产业, 对未来优势产业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由于区位商分析法仅能分析现状, 无法预测今后发展趋势, 因而在确认区域特殊优势产业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应用区位商法分析了西南地区2000~2010年肉牛业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西南地区肉牛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周期波动性, 但总体上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西南地区内部, 西藏是最具优势的地区, 云南与贵州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 重庆则最不具备比较优势。云南省肉牛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优于西南其它地区。西南地区肉牛业发展应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原理,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肉牛业,比较优势,区位商,西南地区
参考文献
[1]司智陟, 我国牛肉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 2011, 47 (18) :19-21.
[2]杨文杰, 西北地区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及其专业化程度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 2007, (11) :54-57.
[3]胡浩, 张锋, 中国肉鸡业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1) :1-5.
[4]李文欢, 吴文欣, 王桂霞, 东北地区肉类产品比较优势与专业化生产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 2009, 45 (6) :9-11.
甘南州优势产业的区位商分析 篇10
1 甘南州产业发展现状
1.1 甘南州资源禀赋特点
甘南州主要资源 (见表1) 种类丰富且各具特色, 主要有树类、农作物、蔬菜、水果、野生动植物、药用植物和矿产资源, 其中矿产资源丰富, 尤其是金矿所占比重大, 畜牧业、农业品种多, 这些资源为甘南州3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
1.2 甘南州三大产业分析
从2014年《甘南州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中分析甘南州3大产业情况如下:
第一产业方面, 甘南州在2013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方面总的收入为24.3×108元, 比上一年增加5.6%;农作物种植面积为7.1×104hm2, 比上一年增加0.09×104hm2, 增长1.4%;粮食作物为3.5×104hm2, 比上一年减少0.04×104hm2, 下降1.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2.5×104hm2, 比上一年增加3.2hm2, 增长14.6%;甘南造林面积0.5×104hm2, 增长1.57%。2013年各种牲口总共有3.8×106头, 比上一年减少2.9×104头;各种牲畜总增数量为1.29×106头, 比上一年增长1.4%, 总增比率为33.7%;出栏的各种牲口为1.64×106头, 比上一年增长1.9%, 它的出栏比率为42.8%;各种商品比率为1.41×106头, 比上一年增加2.0%, 商品比率为36.8%。肉类的产量是6.5×104t, 比上一年增加3.8%, 奶类的产量为8.7×104t, 比上一年增加1.0%。
第二产业方面, 2013年整个甘南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形式比较好, 全年工业的产量增长值为25.79×108元, 比上一年增长13.1%.其中有规模的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为12.95×108元, 在有规模的工业中, 轻工业的增长值为1.27×108元, 比上一年增长10.0%, 重工业增加11.68×108元, 比上一年增长10.3%, 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所占的比例为9.8:90.2。甘南州工业主要有以下几大产业, 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医学药物制造业、黑色金属产业、食品制造产业、非金属产业、黑色金属产业、加工产业、建筑产业、电力生产供应产业等。在9大行业中, 农副产品比上一年增加17.5%, 食品制造产业比上一年增加16.2%, 医学药物制造产业增加1.4%, 非金属产业增加6.8%, 电力产业、热力产业的生产与供应增加1.6%, 有色金属产业和加工产业降低5.8%, 黑色金属产业和加工产业, 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几个产业没有明显的增长, 与上一年一样。
第三产业方面, 甘南州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产业、金融产业、住宿产业和餐饮产业、交通及邮政产业、批发产业和零售产业以及房地产产业[2]。在第三产业中, 交通运输产业和邮政产业总的收益为4.16×108元, 比上一年增加16.2%, 批发和零售产业总收入为4.08×108元, 比上一年降低3.0%, 住宿和餐饮产业获得收入为2.75×108元, 比上一年降低1.7%, 金融产业总收益4.55×108元, 比上一年增长20.8%, 房地产产业收入为1.81×108元, 比上一年增长5.0%。甘南州旅游产业总的收入为17.4×108元。
经上述分析可知甘南州产业很多, 而优先发展哪种产业, 才能有效地加快整个甘南州经济的发展, 已成为目前解决甘南州经济快速有效发展的首要问题。
2 区位商计算方法的引入
优势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某一种产业所具有的一定的经济规模, 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产业[3,4]。确立和计算优势产业的方法有很多种, 本文采用区位商方法来计算。
区位商是产业经济学中比较常用的分析地区产业的布局和产业优势的因子, 区位商分析方法是空间分析中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一个地区, 某一时段内比较有优点的产业发展的近况, 确定对以后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产业具有肯定的引导意义[5]。
区位商又称为专门化的比率, 是表达这个地区一种产业的规模程度和专业化的程度, 在经济地理学当中,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域中一种产业确定行业的产业增加值, 是指在这一地区中总的产值中所占有的比例与上一级区域总的产值中所占有的比例方面的比值, 区位商的比值越大, 说明这一地区这一产业比较有优势, 反过来说, 区位商的值越小的产业, 在这一地区没有优势[6]。当区位商大于1时, 表示这一产业在这一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比较高, 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总的来说就是这一产业在这一地区分布较为密集, 较为集中, 发展速率也是比较快的, 有着一定的规模优势, 有较强的竞争力度。当区位商小于1时, 表示这一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规模显现出一定的劣势, 竞争力也比较弱, 不占有行业的上风。当区位商等于1时, 表示这一地区这一行业的优势为一般或者是平均的水平, 专业化程度与全国水平是一样的, 优势不怎么明显。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3 甘南州优势产业结构区位商分析
3.1 三大产业分析
2013年甘南州实现地区生产产业产值为108.89×108元, 比上一年增进了10%,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产值增加为24.33×108元, 比上一年增加了5.6%, 对整个经济的贡献率为11.9%, 占整个3大产业总产值的10%, 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了28.55×108元, 比上一年增加了12.9%, 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2.6%, 占整个3大产业总产值的43.89%, 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到了56×108元, 比上一年增加了10.4%, 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5.5%, 占3大产业总产值的46.09%。
甘南州3大产业区位商计算结果分别为2.33, 0.59, 1.16, 由此可知, 甘南州第一产业的区位商2.3远远大于1,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高很多, 说明第一产业在甘南州所有产业中占有很高的行业优势, 甘南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为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供应了非常好的条件, 使农业、畜牧业在整个甘南州有了很高的竞争力。而甘南州的第二产业区位商0.59小于1, 与全国平均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业比较落后, 没有优势, 是一种不占上风的劣势产业。它的发展目前来说还没有达到甘南当前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 所以必须从外边输入或进口。第三产业的区位商也大于1, 属于优势行业, 产业的发展基本可以满足甘南经济的发展。
3.2 三大产业内部的结构分析
3.2.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2013年甘南州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总的收入为24.34×108元, 其中牧业获得的收入为13.3×108元, 由表4可知, 甘南州牧业区位商为1.82, 大于1, 而农业收入为9.5×108元, 区位商是0.72。林业产值收入为0.34×108元, 区位商的值是0.98。渔业的产值收入为1.2×108元, 区位商的值是0.13。甘南州农业方面来说, 牧业具有很大的行业优势, 可以作为甘南州的优势农业主导产业, 甘南州由于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甘南高原上, 优良的牧场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甘南州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产业的场地, 高山草甸草原占6×104hm2, 占整个甘南州所有面积的70%, 为甘南州的畜牧产业成为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条件。
甘南州能够适应当地地理环境且营养价值很高的牧草种类主要包括燕麦、青稞、苜蓿、菊科植物等。甘南州主要有牦牛、藏羚羊和蕨麻猪, 这种特殊的畜牧产业成了甘南州的一种特有的优势产业资源, 主要包括甘南的牦牛、藏羚羊、蕨麻猪、马、藏獒等。甘南最近建造的牲口大棚近2700个, 而且还建造了很多牦牛、藏羚羊培养的群, 以及很多规模的养殖小区, 为甘南畜牧产业的发展做了充分的条件。
甘南州农业区位商为0.72, 林业区位商为0.98, 渔业区位商为0.13, 这3种产业的区位商都小于1,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 特别是甘南州的渔业, 区位商的值仅有0.13, 因为甘南州处于内陆地区, 即没有海洋, 也没有湖泊, 所以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少, 因此渔业产品需要大量进口, 所以这三种产业在第一产业中没有什么优势, 它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 因此对成为甘南州的优势产业没有优点, 不适合做甘南的优势产业[7]。
3.2.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由表4可知, 推动甘南工业发展的主要产业是采掘业, 它的区位商为3.1, 在整个中国平均水平以上, 成为甘南州工业的推动产业和主导产业, 而原料加工工业和重型加工工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81和0.19,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说明甘南的产品制造能力很弱, 产业增值能力弱, 这也是甘南州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2013年甘南州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总的收入是12.95×108元, 比上一年增加了10.2%, 除了鲜冻的畜肉和水泥的增长速度比上一年快以外, 其余产品产量的发展速度越来越慢, 比上一年的速度要慢很多。
3.2.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由表5可知, 甘南州旅游产业区位商的值为3.1, 住宿业和餐饮产业区位商的值是1.1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所以这两个行业成为了甘南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 尤其是旅游业优势更为突出, 甘南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种类也多种多样。例如有文化旅游业、人文景观旅游业、自然景观旅游业等开发潜力和价值都是比较高的。
2013年甘南州的服务业获得收入为56×108元, 旅游业的收入是17.4×108元, 旅游业在服务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高达31%, 全州国内外旅游人数有4.02×106人。其中, 国内的旅游人数有3.92×106人。国外的游客高达9.57×104人, 旅游的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比去年上涨31%和30%, 旅游业已成为甘南州经济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甘南州地域广阔, 历史悠久, 主要旅游资源有马家窑文化、著名的齐家文化产业, 夏河的拉卜楞寺、桑科草原, 碌曲的尕海湖、则岔石林以及郎木寺, 合作的九层佛阁、当周草原, 玛曲的阿万仓大草原、九曲十八弯等。4A级以上的景区有拉卜楞寺、大峪沟和冶力关。
国民经济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住宿餐饮产业, 它也是我国劳动力集聚的主要场所之一, 2013年甘南州住宿业和餐饮产业获得收益为2.75×108元, 占整个服务业的4.9%, 它的区位商为1.12,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高, 因此这一行业的发展在整个服务业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而交通运输业、邮政产业、金融产业、批发业和零售产业, 房地产产业的区位商分别是0.71, 0.63, 0.34, 0.25, 都小于1,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因此不具有行业优势, 所以这些产业的需求需要从外地调入或者进口。
4 三大产业中优势产业分析
优势产业就是有比较优势占上风的产业, 是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是以特色的资源和特色的产品为基础, 与其它产品有一定差异的产业。通过以上分析得知甘南州的产业主要有哪些, 以及它们的区位商, 但仍需分析甘南州的优势产业是哪些, 这将有助于快速、有效地发展甘南州的经济, 提高甘南人民的生活水平。
4.1 显著优势产业
显著优势产业是指区位商大于1.2的产业[8]。由图1可知第一产业为甘南州的显著优势产业, 第一产业区位商为2.23, 远远大于1.2。所以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为甘南州的显著优势产业, 通过图2得知3大产业内部结构中显著优势产业主要有畜牧业、采掘业和旅游业。
4.2 潜在优势产业
潜在优势产业是指区位商在0.8~1.2的产业。由图1可知第三产业为甘南州的潜在优势产业, 从3大产业内部结构方面来说, 甘南州的潜在优势产业主要是林业、原料加工产业、住宿业和餐饮产业。
4.3 比较劣势产业
比较劣势产业是指区位商小于0.8的产业。由图1可知第二产业为甘南州的比较劣势产业。从三大产业内部结构方面而言, 甘南州的比较劣势产业为农业、渔业、轻工业、重型加工产业, 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产业, 金融产业, 批发和零售产业, 房地产产业等。
5 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知, 甘南州的畜牧业、旅游业、采掘业等产业具有行业优势, 为甘南州的优势产业。因此, 甘南州应大力发展这些特色产业, 以促进甘南州经济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乳产品、肉类等产业的发展, 肉制品充分发挥甘南藏区畜产品无污染优势, 以资源为依托, 大力培育“高原、绿色、生态”品牌, 重点实施安多有限公司、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牦牛藏羊熟肉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等, 加大力度做好以牦牛、藏羊等为主的畜产品制造加工产业。乳制品利用甘南藏区乳制品无污染的优势, 全面开展牦牛蛋白营养粉的深加工项目, 甘南州燎原乳液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开发和利用肉类加工业的副产品, 提高主产品的增加值。甘南州旅游业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旅游和草原风光, 加强基础设施及宣传力度等。随着近几年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采掘业的发展有良好的前景, 尤其是金矿资源发展比较突出, 有效地促进了甘南州产业转型。
摘要:采用区位商分析法, 对甘南州各产业区位商进行计算与分析, 得出第一产业在甘南州产业中占优势。进一步对三大产业中每一行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得出第一产业中牧业为优势产业, 第二产业中采掘业为优势产业, 第三产业中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这三种产业可以作为甘南州的优势产业来发展。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甘南州,特色优势产业,区位商
参考文献
[1]张锐.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甘南产业转型[D].西北师范大学, 2009.
[2]宁银丽.甘南藏族自治州优势产业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 2010.
[3]段文彬, 闫颖慧.宁夏特色优势产业的区位商分析[J].宁夏工程术, 2006, (4) :404-407.
[4]李少游.广西特色经济分析与确认研究[J].经济地理, 2005, 25 (1) :60-63.
[5]许皓月, 牛细婷, 杨兰伟, 等.基于区位商分析法的石家庄市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 :116-117+122.
[6]高军波.基于区位商的河南省产业聚集度评价[J].河南科学, 2014, (9) :1849-1852.
[7]胡序勇, 陈闻君.对新疆产业结构区位商的分析[J].新疆财经, 2011 (1) :44-48.
例说分析工业区位选择问题的方法 篇11
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
分析主要工业区位因素时,要调用已有知识,从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中寻找区位信息,多角度考虑,并结合工业自身特点,突出社会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
2.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判断。
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的判断原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根据所在地域进行具体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导向型特别明显的工业,如甜菜制糖业;②非唯一导向型的工业,如云南省的有色金属工业,既有水电的区位优势,又有丰富的资源优势;③地域不同主导因素随之不同的工业,如大庆市的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南京市的石化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3.工业区位选择的评价。
评价工业区位选择时,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环境、社会等因素。例如,自来水厂要求水源清洁,应选择在河流上游;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技术人才,应选择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4.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选择工业区位时,要考虑有利条件,如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等。同时,也要考虑限制性因素,如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山区交通不便等。
5.常见的工业区位分析语言表达模式。
【典例解析】
例1.(2014年高考大纲卷文综)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
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
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
(2)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广阔B.劳动力价格低
C.交通运输方便D.原材料丰富
(3)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
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
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解析:第(1)题考查跨国企业(工业分散)在全球选址的原因。电子产品生产厂在全球范围内选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轻、薄、短、小的电子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选项A正确。第(2)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选项B正确。第(3)题考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措施。要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应提高技术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选项C正确。
答案:1.A2.B3.C
例2.(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右图)。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解析:第(1)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原料、能源、资金、交通、市场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第(2)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炎热干燥,生产生活用水缺乏;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与工业基础条件差。这些是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第(3)题考查考生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赞同观点可从污染角度进行阐述(甲地人口稀少,污染后果轻;乙地人口密度大,濒临海洋,污染后果重);反对观点可从生态稳定角度进行阐述(甲地生态脆弱,易受污染,污染后难以恢复,污染后果重;乙地环保技术、设备完备,应对措施得力,污染后果轻)。需要注意的是,观点应与理由相对应。
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例3.(2014年高考山东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主要汽车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现今,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材料二吉林省是我国汽车工业大省。近年来,该省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部分配套零部件生产由长春市向周边地区转移,带动了周边地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长春市为核心的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右图为长春市及其周边地区汽车工业空间体系图。
(1)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2)试分析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对长春市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题,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市场、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等,据此可分析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第(2)题,零部件生产转移到周边地区对促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以及专业化和协作化生产等都有积极作用。
答案:(1)市场需求量大(市场潜力大);生产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
区位分析 篇12
巴音浩特是阿拉善左旗 (县级) 的首府, 1980年成立阿拉善盟 (地区) 时首府也选在巴音浩特, 目前, 旗首府和盟首府连在一起。巴音浩特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南端, 历史上就被称做“塞外小北京”。巴音浩特是蒙语, 即意思是“富饶的城市”。阿拉善盟的面积很大, 将近27万平方千米, 但是, 多半是沙漠和戈壁, 巴音浩特就是茫茫荒漠中的一片绿洲。280多年前, 当时居住在中国西北部青海省的首领曾率部叛乱, 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部落亲王奉命前去平叛, 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当时的清政府决定建一座城作为犒赏, 就是现在的巴音浩特 (定远营) , 从历史上选城址的情况分析, 可想而知它的地理环境是比较优越的, 有利于建立聚落。
1. 地理位置
巴音浩特位于阿拉善盟东南端, 阿拉善左旗中部以南东南部, 其位于东经106°和北纬39°经纬线交接附近。交通可东北接乌海市、巴盟磴口县、乌拉特后旗、鄂尔多斯;东及东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青铜峡市、平罗县相望;南交甘肃景泰县、古浪县, 宁夏中卫县、中宁县;西连甘肃武威市、民勤县和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北边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该旗国境线长188.28公里;西北通向额济纳旗, 周边工商经济交流环境优越。
2. 自然环境
从自然地理位置分析, 巴音浩特地处贺兰山西麓, 腾格里沙漠东缘, 阿拉善高原东南端, 海拔高度1600米左右。地形属于山前洪积扇、干枯河床、滩地与丘陵交错分布地带, 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大气干燥、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是巴音浩特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季, 巴音浩特地区的空气终年干燥, 降水稀少, 年平均降水量在208毫米左右, 而60%~70%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之际。但是, 在阿拉善盟来说巴音浩特地区属于降水量最大, 空气湿度相对大一些。整个阿拉善地区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即200毫米以上降至50毫米左右, 年平均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在2347.7毫米至4203.2毫米之间, 夏秋季节的蒸发量大于冬春季。
巴音浩特地区的气温在时间分布上形成了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是该地区气候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冬季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在-10.00℃左右, 夏季最热月7月份的平均气温在22℃左右。冬季和夏季之间的年温差达到31℃左右, 这种年温差大的状况也体现了巴音浩特地区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二、人口
1. 人口概况
虽然巴音浩特是盟 (地区) 首府所在地, 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中人口最少的城镇, 加上左旗首府的人口不足15万人口, 有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14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28.3%,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小城镇。
2. 人口发展
巴音浩特建城 (定远营) 到1980年建盟的250多年间, 巴音浩特镇的人口增长到5万人口左右, 建盟以来的30年间人口增长较快, 达到十几万人。巴音浩特镇的人口增长比较缓慢, 这种情况与当地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三、人口、“城市”与区位的关系
1. 人口与城市
巴音浩特镇是一所牧业城镇, 在阿拉善盟境内属于人口最多的居住区域。该城镇除了牧业生产以外, 在巴音浩特镇周围的蔬菜种植业和果树种植业发展较快, 畜产品销售业和蔬菜水果销售业成为当地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 巴音浩特是盟政府所在地, 但, 按照我国城市建制规定, 因为人口达不到建城的规模, 所以只能称之为“巴音浩特镇”而不是“巴音浩特市”。
2.“城市”与区位
从城镇发展的历程分析, 由于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巴音浩特的城镇发展步伐很慢。从区位因素分析, 阿拉善盟是牧业地区, 当地地理环境比较恶劣, 历来人口分布稀疏。人口稀疏影响当地城镇规模, 所以, 受区位因素影响, 巴音浩特的城镇规模发展缓慢。
3. 区位与城市
影响巴音浩特“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是水源不足, 地面没有径流, 在它的周围只有少量, 规模不大的湖泊。虽说是湖泊, 实际上是一些水面只有几百至两三千平方米左右的蓄水池, 当地人称之为“涝坝”。“涝坝”是本城镇周围蔬菜种植业的主要水源, 上世纪90年代以前, 巴音浩特周围有许多泉眼和“涝坝”, 泉眼形成了三条溪水流经巴音浩特镇。当时本镇居民的饮用水是从贺兰山中蓄水坝自然流下来的泉水, 用水会很方便。
随着城镇规模的发展, 用水量日益增加, 从而泉水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近年来大量开发地下水, 还部分引用黄河水补给用水量增加问题。引用黄河水距离远地形复杂其成本比较高, 现在大量开发地下水的结果, 地下水位快速下降, 使周围的许多泉眼消失, 同时也加速“涝坝”水面的萎缩, 三条溪水已基本不见了。如果再继续开发地下水, 将来可能使贺兰山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严重威胁。所以, 从巴音浩特的区位因素分析不宜城镇规模的发展, 如果城镇规模继续发展, 应要严格控制对地下水的开发量。
从区位因素中水源的特征分析, 巴音浩特人口容量不宜达到中小城市的规模, 人口增长不宜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 人口的增长, 各种事业随之发展, 从而不断加大用水量。如果大量开发地下水, 不仅地下水位下降, 还会引起贺兰山水源枯竭, 使其生态环境会遭到严重退化。其次, 大量开发地下水, 也会引起巴音浩特周围地面水源“涝坝”的萎缩或消失, 这样会影响巴音浩特地区蔬菜、水果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 根据以上所述问题和当地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人口增加不宜城市规模发展的这一事实, 政府是否对当地实施特殊政策, 而不考虑人口容量的前提下, 把巴音浩特镇改成“巴音浩特市”, 这样是否也体现了地区特色或民族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周淑霞.宁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各目标动态研究.宁夏大学学报, 2010年第04期
[2]贾科利, 张俊华, 郭占军.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南缘带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以宁夏中部为例.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