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2024-06-09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精选8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篇1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福泉中学 熊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并能分析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

自制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大家来看一下这几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大家看了这些图片之后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归根结

底来自那种活动吗?(学生讨论回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为什么北方和南方所种植的植物不一样?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究竟农业区位会受到那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农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生产对象、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通过刚刚的观察,大家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3.教师提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关图片、资料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大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儿居民的主食,你知道水稻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吗?(引导学生读下列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它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教师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有关的地名,平时注意多积累,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拓展思考: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看,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哪里更合适种植水稻,为什么?

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2)地形、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3.7,让学生分析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丘陵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江南丘陵的红壤是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的种植。

(3)政策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副食品农业产生的利润远远高于粮食种植,为什么还有许多农民甘于去种粮食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国家的政策会对农业区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4)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思考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有何变化?当地农业区位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类如何改造其不利的自然因素?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承转:一个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单一影响的,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当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于一定的地域而形成的农业生产,就称农业地域。

5.阅读“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的案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1)什么是混合农业?

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示意图》。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在哪儿?是哪些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让学生推导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回归教科书知识: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三)布置作业

调查福泉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举例说明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板书设计】

【教后思考】

《农业区位选择》的教学设计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节内容在整个章节中的作用来设计的,紧扣教材,尤其是教材活动和案例展开问题的研究,课件提供图片、资料,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去探索、思考,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巧妙点拨,师生互动,强调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观念。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识记、理解、归纳、综合,重视对各种类型图,包括统计图、景观图、分布图、联系图、示意图等的读图指导,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中最基本的方法,如:图文转换、比较、联系等。另外,教学中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最后的作业布置也不是让学生仅仅完成几道题目,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地理学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身边的地理、学有用的地理。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篇2

“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是高中《地理第二册》中的重点内容,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目前高中学生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很少。笔者以前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列举的教学案例几乎都是课本上罗列的,对学生而言,案例没有可选择性。教学中,笔者往往直接告诉学生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学生以听、记等方式被动学习,常常听起来似懂非懂,记起来死记硬背,用起来生搬硬套,导致有知识无能力,有理论无实践,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计划组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理论知识,避免学习中死记硬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收集、处理、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关心家乡农业发展,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有关农业方面的内容为:“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该标准还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即“结合所学知识,判读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上述标准都强调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强调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学·地理·2》 (2009年第3版) 第三章第一节专门介绍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并引导学生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布局及其变化的区位因素。该章末尾“问题研究”部分也要求学生搜集本地气温、降水和光照的基本资料以及适宜在本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名称。

笔者在教学中将教材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和本章末尾的“问题研究”合并到一个课时中,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究—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即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农业生产实际,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当地农业生产的问题,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要求各学习小组课前进行调查研究,探究相关课题,各小组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教师加以启发或点拨。本课时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 通过对家乡农业生产的探究学习,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所有区位因素及其主导因素或限制性因素;认识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3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重点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2) 通过各小组课余时间的自主研究学习,以报告形式介绍小组研究成果,使学生更多、更深入地探究家乡农业的基本概况及其形成的区位因素,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提出农业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及理由;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包括搜集、梳理、甄别、解释、应用、交流、公布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 (3) 通过开放式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自觉应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分析地理问题。

二、教学活动实施步骤

1. 组织学生探究有关农业区位的课题

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自由成立地理学习小组,每组5~7人。各小组自由选择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笔者根据学校所在地区 (广东省肇庆市) 的农业生产实际特点拟定的,具体课题如下:

(1) 肇庆市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影响其牛奶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2) 肇庆市四会砂糖橘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近十年来其生产规模有何变化?为什么? (3) 肇庆市农业生产都有哪些类型?其产值构成比重怎样? (4) 肇庆市的粮食作物有哪些?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 (5) 珠三角地区的基塘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近年来其生产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6) 肇庆市水产养殖的主要对象有哪些?成立于2002年的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近几年迅速成长壮大的原因有哪些? (7) 对自己感兴趣的本地或外地其他农业生产现象进行分析。

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习课题或自己确定一个与农业有关的课题后,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周末、自习课等时间,走访肇庆市农业局、肇庆市统计局、肇庆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或企业,查阅相关报刊书籍资料,浏览相关网站,如肇庆市农业信息网 (http://www.gdzqagri.gov.cn/gover govera.asp) 、肇庆市统计信息网 (http://61.146.213.162artYear/ac36) 、肇庆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 (http://baike baidu.com/view/5092666.htm) 、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 (http://xiaofang99.foodmate.net/introduce/) 等有关网站,收集有关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筛选整理并输入计算机,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结合课本有关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论,得出相关课题的可能结论,并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及结论制作成课件,最后面向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汇报课件可以采用微软办公软件Office,如Microsoft Excel, Word, Powerpoint,也可以采用网页设计软件,如FrontPage等。对于难度较大的软件,如Authorware, Director以及方正奥思、几何画板、课件大师、Flash等,往往会浪费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会喧宾夺主、弱化研究课题,所以除非个别学生比较擅长,否则不提倡使用。整个课题研究及课件制作过程,除了课余时间外,笔者还安排了一节地理课,让各小组在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完成。

2. 进行课题研究的汇报讨论

通过2~3周的探究学习,本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正式开始。首先是各小组全部或3~5名学生在讲台上以课件的形式介绍小组对所选课题的研究过程、信息获取途径、信息处理过程、针对课题问题的结论。在进行课题汇报时,全体学生都可以随时提问,质疑信息的真实性、方法的科学性、结论的科学性等,被质疑小组必须及时回答。在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教师对他们的研究或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或肯定他们的优点,或指出研究中的不足。

我校2014届高一 (3) 班第四小组的研究比较成功。该小组选择了第二个课题,即“肇庆市四会砂糖橘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近十年来其生产规模有何变化?为什么?”他们通过上网查询,走访果农、农艺师和生物教师,了解到砂糖橘的生理习性,得知砂糖橘在肇庆市四会广泛种植的原因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温度、降水、光照、湿度) 、土壤条件 (母岩性质、pH值、有机质、交换性盐基、氧化还原电位等) 、地形条件 (海拔低于500 m的低山缓坡、山谷冲沟) 、坡向坡度条件 (南坡25°以下) 、灌溉水源条件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交通、劳动力、市场、生产技术及种植经验、地方政策支持等社会经济条件。同时,该小组调查得知了肇庆市2001~2011年各年度的砂糖橘总产量,从2001年的五六万吨上升至2011年的30多万吨;该小组还了解到四会砂糖橘近十年的市场变化,10年前砂糖橘主要销售地是珠三角地区,而目前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产销衔接网络,市场涵盖全国大部分省区,但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份量仍较小 (占总产量的5%) 。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具体案例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课题研究伊始,笔者向学生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重点是将课题研究中的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即运用课本上有关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论解释课题中的农业生产现象。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进而实现学以致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理解并掌握课本知识。仍以上述小组为例,他们根据获取的信息,在课题汇报时对课题问题进行了解答,报告精彩之处有三: (1) 以四会砂糖橘生产为例,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很多,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各不相同,但大致都对应于课本的农业区位因素图 (课本第42页的图3.3) 。 (2)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四会砂糖橘的市场需求近十年来不断扩大,使其生产规模也相应扩大。 (3) 影响农业生产的众多区位因素中往往有一个是最关键的,即主导因素,如近十年四会砂糖橘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待全部小组汇报完后,教师要特别肯定那些运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小组,并结合各小组的汇报,启发学生理解课本中农业区位因素理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基本能结合课本总结出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3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重点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各小组在课题研究中基本是参考教材而不是死扣教材。对于各小组汇报课件的格式笔者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有基本的课题内容、信息获取途径、相关信息汇总处理和结论即可。

三、教学活动反思

笔者利用学生身边的、学生自己选择的案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强化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独立思考,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侧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把信息技术与具体的地理理论、个别学习课题、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有机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基本达到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空间的目标,使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并深刻掌握了地理规律。

从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来看,所有学生作为探索者参与学习,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要求在今后的学习中多采用这种模式。从学生完成对应检测题的效果来看,选择题的正确率和综合题的解题能力较往届学生有明显提高。笔者在后来的教学中也不断运用这种方式教学,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也迅速提高。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会耗用学生较多的课余和课堂时间,但笔者认为这是值得的。另外,在学习中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习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永远是为学习服务的,而不能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宋贺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8) :58.

[2]张军.P P T课件实现“交互”的技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 (9) :43.

[3]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4]陈澄.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篇3

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学生都是典型的“90后”,虽然有不少学生生活在农村,但对于农业生产比较陌生,毫无生活体验可谈。再加上学生关于这节课的学习基本没有前认知,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呈现上并不生动,所以消除陌生感、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必须考虑的因素。学生对乡土农业案例和图片资料比较感兴趣,通过引领学生搜集、整理乡土案例和图片资料,以此拉近心理距离、唤起求知欲;同时可降低教学的重心和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区位的含义;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自然因素的改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用案例分析法,指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分类;通过研读组图,探究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通过教师导学,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树立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以及分析事物抓主要矛盾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四、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准备:①提前3~4天,让学生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就太仓的农业生产情况写一段文字,要求体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师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合作学习的案例素材);②下发导学学案(内有案例材料:北京种竹失败、太仓积极对接世博),要求认真预习、及早准备;③在教室四周墙壁上张贴“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地形图”、“太仓市政区图”以及学生搜集的有关太仓农业的相关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师生共同搜集家乡农业素材并整理成案例,实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激发求知欲;导学学案能引领开展自主学习;墙壁的图像、资料能创设合作探究所需的情境氛围,便于学生快速进入探究角色。

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太仓市政区图”,同学们找一找,自家的村、镇在哪里?(乡土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1.区位的含义

情境创设:太湖平原农业生产和澳大利亚放牧视频;太仓水稻生产与小麦种植景观图。

问题生成: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各异的农业生产方式?(由学生根据视频及景观,结合教材文字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家乡农业与澳大利亚农业的图像比对,唤起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加深对农业区位含义的理解。

点拨承转:农业在太湖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如澳大利亚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的区位因素

情境创设:大屏幕投影太仓的农业图像资料。

教师启迪:课前同学们已对太仓的农业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那么农业生产需要考虑哪些区位因素?让我们从搜集、整理的案例材料中寻找一下吧(大屏幕展示并下发到每位学生手中)。

案例一: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略)。

案例二:太仓市陆渡镇横沥村(略)。

案例三:太仓市沙溪镇太星村(略)。

案例四:参观太仓现代农业展示馆(略)。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8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两个小组选择同一个案例材料(便于客观公正评价小组活动质量、评定成绩),要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方式,研究所选材料,指出其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6~8分钟后,各小组汇报研讨结果,指出案例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因素并说明依据。如果学生对某些因素未能发现,教师应引导其考虑某句话中隐藏的因素。由于每组只研究一个材料,所以要求学生在其它组汇报时,应该认真听取、密切关注。

教师点拨:将各组材料中涉及的区位因素展示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

学生总结: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属于自然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和科技等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乡土案例,能使小组内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生成。在合作找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同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的相对稳定和改造利用

教师启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因素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叠图探究1:多媒体投影“中国温度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农业熟制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对耕作制度的影响。

叠图探究2:多媒体投影“中国干湿地区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农作物(水稻、小麦)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降水对作物种类的影响。

展示案例五:北京种竹失败(略)。

展示材料:我国南方地区和北京地区的部分气候资料、“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设计意图:多图叠加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案例和开放性问题,有利于生生合作和动态性问题的生成。

教师预设:请根据案例材料,提出1~2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生成:为何在北京会种竹失败?什么占据主导因素?

教师点拨:除气候因素外,地形、土壤、水源也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专家点评: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家乡的农业素材形成案例,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的同时,激发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和探究,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在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江苏省苏州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 嵇 瑾)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专家点评: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家乡的农业素材形成案例,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的同时,激发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和探究,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在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江苏省苏州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 嵇 瑾)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农业区位选择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课有关是“农业区位选择”的一堂课,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通过案例展示来让学生归纳出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突出对其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2.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贯穿始终,弄清本课的知识脉络,采用了黑板板书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为了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本课特别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归纳出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并结合实例分析。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2.通过教师讲解,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3.通过问题探究,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 1.屏山梨花节的图片、视频和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活动图 2.反映中国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基本格局的图片 归纳总结农业的含义及类型 讲解广义与狭义农业

广义农业:农、林、牧、副、渔

狭义农业:种植业

通过比较中国不同地方的农业景观情况思考我国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能否相互调换?为什么? [引出区位的概念] 一.区位

1. 绝对区位(在哪里?):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如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在东南亚,澳大利亚牧场在大洋洲。2. 相对区位(为什么在哪里?):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小结承转] 我国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之所以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需要考虑各农业类型与周围环境要素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各要素即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为例得出影响该地种植水稻的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等等。

根据教材图3.3总结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师归纳]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 并引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在某产业产生并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二、完成活动练习(p43)

投影展示“水稻习性: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 ℃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 ℃。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思考:世界水稻生产为什么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归纳:光照、水分、热量配合好的地区,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如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都有的共同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并且雨热同期;而光照、水分、热量配合不好的地区,不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如地中海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表现为雨热不同期。因此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而没有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投影展示“土地利用模式图和千烟洲立体农业分布图”,为什么在不同的高度农业的类型不一样?——受地形因素的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归纳]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投影讲解] 市场需求的变化: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众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对农产品类型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因此市场会决定农业的生产规模与类型。

三、能力提升

假设屏山县城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等农业类型,应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 丘B陵A水库主要公路C城镇DE平地 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_

四、总结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 [投影展示]

1、根据经纬度,海陆轮廓等确定具体位置。

2、根据位置和等高线等信息确定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

3、分析农业区位时一般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去考虑,在分析具体区域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针对具体区域特点抓主导因素。

板书设计

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2、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3、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农业的区位选择(陈彦春) 篇5

地理组 陈彦春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教材地位:

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材的思路和特点:

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课改,个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能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他们希望能有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但初中地理知识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很差。

三、设计思想: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和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比较法

学生欣赏多媒体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成都平原的稻田,华北平原的麦田,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相同吗?

播放成都平原的稻田和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提问:

1、两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两地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1、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选择我国的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比较而不选择教材的两幅国外农业景观图,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水平较薄弱。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及合作能力

(二)、承转

教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农业生产选择不同的类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区位的概念)

(三)区位的含义

采用启发式讲授法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成都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成都平原;二是成都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

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内蒙古高原的牧业的区位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区位的含义不是重点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提问让学生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四)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采用小组合作法探究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因素还有哪些?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展示孟买,北京、罗马位置图,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2、蕉城赤溪的茶园照片

3、海南的橡胶园图

4、蕉城虎坝天湖的反季节蔬菜基地照片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的自然影响因素,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但由于学生刚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分析的问题选择的难度要小。

2、练习中选择当地的农业例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到学有所用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能主动的探究。

(五)承转过渡: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来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六)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七)农业地域的形成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2、案例探究: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1、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景观图片,教师介绍什么是混合农业

2、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通过混合农业景观图片展示化抽象为直观的,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混合农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有利于学生分析该农业类型的形成。

2、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思路。

3、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八)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九)课后作业:

1、课本P43“活动”

2、3两题

2、P44“活动”第2题

(十)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1、能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编排,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教学的设计能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育理念。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篇6

课题

第三章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时

第1(共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对自然因素可以进行改造。

(4)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过程与

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以发展农业,但要遵循自然规律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1)运用阅读、举例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取地理知识,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通过练习、联系实际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所学进行正确的农业区位选择。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呈现我国农业生产的一系列图片: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小麦、水稻田、内蒙古三河牛、东北的大豆生产等图片,提问: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若四地区调换一下类型,可行与否?为什么?

2、讲授新课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阐述、分析、推导、采用的教学方法等。)

一.区位的含义

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问题:农业是不是只有种植业?

农业包括农业、林业、副业、渔业、牧业

请同学们看P42的图3.1和图3.2,观察两地农业景观的差异,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思考什么是“区位”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位置(即绝对区位),另一方面指分布(相对区位)。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及相关课文,分析: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列出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③举例说明上述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7.水源等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市场、交通、政策是影响农业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1.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水热配合同一种农业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发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材料:东南丘陵盛产茶叶,而山东丘陵盛产花生,原因是什么?

2.土壤:肥力高低、酸碱性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问题: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气候都比较寒冷,但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区位类型,这是为什么?

3.地形:海拔高度、坡度、坡向

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的作物。

举例:近几年顺德的花卉种植面积增加较多,请问这是为什么?

4.市场:乳畜业、园艺业、商品农业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条件

6.政策:国家的政策也会对农业区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7.水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流水

河西走廊~~~冰雪融水

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

~~~

地下水

讲解活动题P43

引导学生读图“梯田”和图“灌溉”,分析这两幅图分别表示人们对哪些因素进行了改造,由此说明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1.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对自然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

2.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无限制的?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1)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举例)

(2)改造自然要素

(温室、梯田、喷灌)

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无限制的,要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如果产出低于投入就不适宜改造了。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与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的改善

我国的南菜北运

(3)农产品保鲜及冷藏技术的发展

世界的区域专业化

粮食:美、加、澳、法

乳畜:荷、丹、新、阿

热经:拉美、非洲、东南亚、南亚

鲜花:荷兰

五、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特点、形成请同学们先看案例2后再讲解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3.农产品保鲜及冷藏技术的发展

五、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的概念、特点、形成3、小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大家认识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我们应该看到,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是不断加强的,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并根据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时调整农业区位。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获利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农业不断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作业布置:

(含课内课外作业、思考题、讨论题等)

一、请说出影响下列地理事例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

(2)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3)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

(4)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

(5)冬季,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

(6)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二、下列农业生产活动是怎样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

(1)江南丘陵茶园的喷灌。

(2)塑料大棚栽种蔬菜。

(3)云贵高原修筑梯田。

(4)三江平原沼泽地排水发展种植业。

(5)南方水稻田施用石灰。

(6)西双版纳的多层人工经济林。

教学反思: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只能课后写)

结合多个实例进行分析,并附上相应的图片,更加形象化

授课教师:

汪艳英

授课班级:

高一(13)班

授课时间:第八

浅析超市如何选择优良的区位 篇7

超市选址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规律可以遵循, 但首要的还是要先进行实地市场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选址规律。一般来讲, 开店之前的市场调查包括:所处位置是否有吸引力, 包括周围环境好坏, 交通条件是否方便顾客, 街道设施是否对店铺有利, 服务区域的人口情况, 目标顾客的收入水准、消费意识及品味等。开店调查主要从以下两点展开:

1.1 开店可行性调查

即基于成本效益核算为中心的起码调查, 重点调查该地区的市场特性和消费特征, 以估算出一旦超市开店后的平均营业额, 初步决定超市规模的大小。

1.2 超市经营策略调查

重点调查周边消费者生活状态、行为习惯。以得出一旦超市开店后, 如何设计主打商品范畴、价格、促销活动以及店铺大致格调的选用等经营策略。

只有通过市场调查, 对于拟选店址周边的消费能力、购买水平及竞争店铺的营业状况有所研究, 才能据此作出是否在此地开店、店铺今后经营的策略、利润设定、超市前期投入, 以及资金调配等方面的规划。

2 如何选择良好的地形

环境与地形, 在超市投资中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一般说来, 对于超市的发展, 主要选择以下几种用地形式:

2.1 转角地形

“转角”是指十字路和叉路的交接地。在这种地理位置上, 店铺的外观会显得十分突出, 历来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店铺经营地点。但由于店铺位置面临两条道路, 所以要仔细考虑选择哪一面作为自己的店面正门。对一般超市, 正门应是面向人流量较大的一面, 这需要先做交通人流量的调查, 然后选择人流量大的一面作为店铺的正门;而人流量小的街道一面作为侧门, 或设置小型出入口, 或干脆不设置出入口, 只用一些透明玻璃、陈列橱窗来吸引顾客。如图1所示:

2.2 三岔路地形

三岔路正面的店铺, 面对着几条路上的人流, 超市店面则十分显眼, 所以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建店之处。处在这一有利位置的店铺应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超市入口处的装潢、广告招牌、陈列橱窗等方面要用心设计, 以便能很好地抓住行人心理, 从而将行人吸引到店中来。如图2所示:

2.3 方位地形

方位是指超市正门的朝向, 店铺正门的朝向与当地气候相关而且还受到风向、日照程度、日照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南方城市, 面向西的店铺会有日晒, 这样在夏季店内如果没有空调会很热, 从而不利于顾客进店购物, 而安装空调无疑又增加了开支, 如果店外设立拱廊建筑、店内改善通风条件, 影响则会减少。在北方城市, 冬季寒冷, 面向西北的店铺较容易受寒风的侵袭。这些都会给超市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4 街道两边地形

街道有两边, 各有所不同, 那么该选择哪一边来开店呢?通常可遵循以下原则:

(1) 分析调查两边行人流量。行人流量是顾客的潜在来源, 所以, 在调查分析两边行人流量后, 尽量选择行人较多的一边作为开店位置。

(2) 尽量选择靠近大公司、大企业的一边, 原因是:可以吸引行人经过;大公司、大企业有大量的客源;便于顾客记住超市地点, 来向别的顾客宣传介绍, 会比较容易指引人光顾。

(3) 选择靠近人口会增加的一边。超市选址时应有预见性。一般说来, 企业、居民区和市政的发展, 会给超市带来更多的顾客, 从而使超市在经营上更具有发展潜力。

(4) 要选择人行横道或障碍物较少的一边。许多时候, 行人在横穿马路时, 因集中精神去躲避车辆或其他来往行人, 一般就会忽略了一旁的店铺。

3 超市店面与道路要有一定的关联性

超市店前道路与店面是具有关联性的, 道路本身的状况与超市店铺的构造、陈列、设计等都有联系。一般情况下, 店铺场所与道路基本同处一个水平面上, 这种情况有利于顾客入店购物, 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3.1 坡路的情形

不是迫不得已, 一般的人不会将超市店铺设在坡路上, 如果碰巧遇上了这种情况, 就必须考虑到要在店铺与地面间设置适当的入口, 并且妥善安排陈列橱窗的位置、通道、商品的排列等方面。如图3所示:

3.2 店面与道路高度不同的情形

有很多超市处于地下或是有几级台阶, 这样的店面不是很理想的超市店面, 但是在寸土如金的都市中, 这又是常会遇到的。遇到这种情形, 便需要特别注意超市店铺门面、入口、天花板和招牌等的设计, 另外, 还要注意引领顾客入店。

4 良好的顾客接近度

顾客的接近度是指顾客是否容易接近门店。接近度是测量待选地顾客是否容易接近门店的准则, 超市的顾客接近度越高越好。一般说来, 较好顾客的接近度应满足以下几点: (1) 处于公交车站台 (站牌) 旁; (2) 店前路的宽度大、人流量大及停留性好; (3) 人流的结构及行为特点适合薄利多销零售业态; (4) 往来到对面马路方便; (5) 近期无基建干扰; (6) 无竞争店存在或是竞争者明显处于劣势; (7) 容易形成集市效应; (8) 无噪音或其他污染。

5 超市开店的禁忌地段

5.1 高速公路快车道旁

由于快速通车的要求, 高速公路和快车道一般都有隔离设施, 两边无法穿越。公路旁也较少有停车设施。所以, 快速车道上尽管有较大的人流量, 但都不成为客流, 从而不宜将其作为新开店的地段。

5.2 居民、往来人群少, 增长慢, 但商业网点已基本配套的区域

这类区域经过漫长的发展, 各类设施已基本配齐, 在人口增长缓慢和缺乏人口流动的情况下:有限的固定消费总量不会因新开店而增加, 故营业额不会很好。

5.3 高楼层

高楼层的房子不宜开设超市店铺, 因为高层开店, 一方面不便顾客购买;另一方面, 高层开店一般广告效果较差, 商品补给与提货都多有不便。例如开在二楼甚至更高层楼的店铺。

5.4 恶劣环境

比如有的食品超市开在公共厕所旁或其周边, 或超市正处于社区垃圾堆一侧, 或靠近生活废水排水阳沟, 或与怪味弥漫的化工厂相邻等, 在这类环境下, 商品在消费者心中不会有良好的印象, 并且无法吸引消费者进店的兴趣, 只要不能吸引客人进店, 超市经营基本已经失败。因此, 这些明显恶劣的环境周边, 都是超市选址应当极力避免的位置。

6 优良超市区位的综合条件

除了在以上几点以空间为主的考虑之外, 一个优良的超市区位, 还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三大综合条件, 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1 十年以上的持续经营力

店铺选址与设立所涉及的投资是一项递延费用, 将会分摊到随后的多年经营活动的成本中去, 不可能随意变动, 极大地影响着企业长期的成本效益核算。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其他经营因素都可随之进行相应调整, 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而店址一经确定就难以变动。因此, 企业在选址时, 必须具有前瞻性眼光, 不仅要研究现状, 还要正确的预测未来。

6.2 满足一个数量级起点的规模顾客群的存在

店址周边都应有满足一个数量级起点的规模顾客群存在, 这个数量级, 视新店的规模不同而异, 可以是5000户常住人口, 也可能是1000户常住人口即足够。超市最大的商品通常是日用品, 受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影响, 消费者很少为了一些洗衣粉、纽扣等日用品而长距离跨城区采购, 多倾向于少量、多频度就近购买。这是超市区别于专卖店或大批发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 只要所选择的店址周边有足够数量级的规模顾客群, 一般就可保证超市不至于门厅冷落而销售失败。

6.3 拥有进出畅通、正常装卸的空间

优良店址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进出畅通、正常装卸的空间。一是道路要畅通, 二是至少要有能满足中型货车装卸货物的平台。超市是商业物流的终端之一, 终端交通设施的好坏, 严重影响商品的运输成本, 影响货物的及时、安全上架, 并带来资金的周转次数的变化。拟选店址的出口畅通与装卸条件一定要有基本的满足。

7 结语

以上分析为超市选址的一般规律, 即需兼顾空间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条件, 仅供业界参考。超市经营的成功, 虽然有各种因素共同起着作用, 但对作为接触一线消费者最紧密的零售业来说, 选址的优劣, 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在面临超市选址的时候, 一定要再三调研, 慎之又慎, 能基本遵从以上分析的各点的话, 就不会出现较大的纰漏, 可为今后奠定良好的经营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风禹.超市经理人知识读本[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 11.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篇8

一、课程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二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在实际分析中能结合当地的实际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本节教材在编排时先总括了影响农业生产的所有区位因素,在正文中简要介绍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经济因素,而在阅读材料中详细的介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在每段阅读材料的后面都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判读,这样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活动归纳之后学会判断影响不同地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教材中只涉及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而没有提到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原则是什么,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需要补充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城市区位分析以后对于区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有一定的区位分析的基础。高一学生大部分属于00后,对于农业生产活动比较陌生,但是多数学生的旅游经历使其对不同地方的特色农产品有感性的认识,再结合必修一的知识学习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难度应该不大。本节内容需要对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全局进行综合考虑,这个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在综合分析时应对区域多加铺垫。

三、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给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最终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法,小组成员对于同一个问题共同研究分析归纳本组的观点。

3.举例法,通过给出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该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实例的选择使学生能快速的了解区域的特征,降低了分析的难度,最终才能循序渐进分析一般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或不足。

四、学法指导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1.根据经纬度、海陆轮廓等确定具体位置。

2.根据位置等信息确定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

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一般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去考虑。

4.评价一个区位的发展条件时,一般需分析其优势和限制性因素,不利因素是今后改造的对象,并和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

5.给出分析农业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按图索骥来进行学习。

五、三维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说出农业生产生活的概念,明确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2.通过对于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分析,学会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会分析不同案例农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原因。

4.能对高陵区的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和评价。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来导入新课。欣赏完了诗句以后提出以下问题:唐玄宗那么宠爱杨贵妃,为什么不把荔枝移到华清宫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并为后续问题探究埋下伏笔。

2.目标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重难点。

3.学案反馈:通过教师反馈和学科小先生反馈两部分完成。

教师反馈从规范问题和具体问题两方面进行反馈:

学科小先生反馈:学科小先生利用小白板展示本组课前存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4.自主梳理,检测反馈

(1)电子信封快速竞赛:利用电子信封链接材料题,每段材料均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因素,由一名学生主持,其他学生竞猜点开链接快速回答该材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那个因素,具体材料如下:

材料1:海南以水田为主,一年三熟,能生长椰子、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东北,只能生长苹果,梨等温带水果。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材料2:东南丘陵和东北平原的土壤图及主要农作物图。

材料3:我国的牧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而九大商品粮基地都位于东部地区,请问为什么?

材料4:宁夏平原的小麦、水稻高产稳产,枸杞、瓜果品质优良。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为什么?

材料5:2015值得引起政府重视的农产品滞销年,6月中旬陕西周至县竹峪镇兰梅塬村是远近闻名的油桃生产基地,这个村子几乎每家都种植着油桃树,油桃也是果农们主要的经济来源。可今年油桃成熟了,却鲜有客商来收购,价格也不及往年三分之一,果农们无奈之下将滞销的油桃倒进村头的河道里。

材料6: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示意图。

材料7:荷兰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在24小时之内,荷兰的鲜花可以空运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

材料8:近些年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极大的推动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材料9:袁隆平以及杂交水稻图。

设计意图:学会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总结有用信息。

竞猜完成以后提出下列问题:假如你是农场决策者,你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2)利用小情景剧《家庭会议》表演一个决策者进行农业生产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其他学生在学科小先生的组织下边听边利用小白板总结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快速的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利用记忆秘诀归纳记忆农业区位因素:气候三分水热光;地形水源和土壤;农民劳动运市场;政策技术来护航。

设计意图:通过押韵快速识记,形成长久记忆。

5.合作探究

阅读高陵区农业发展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高陵县依托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陕西省的种粮大县,而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及禽畜养殖的种养殖大户。近现代以来高陵县的农业生产有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些家庭农场和休闲采摘农业,在这场农业发展中,高陵县牢牢的抓住了机会。

材料2:家庭农场让农民有了营业执照,有了法人地位,自己既能产又能销,真正解决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问题。张卜镇庙西村小艳家庭农场提出家庭农场的好处: 首先解决了以前产销两张皮的问题,可直接参与政府蛋奶工程的投标;其次是可以扩大农场规模,种蔬菜,降低单一养鸡的风险。她准备再流转十几亩地种韭菜,建个沼气池,用鸡粪来沤肥上韭菜,搞成小型循环经济,同时注册自己的品牌鸡蛋和韭菜,相信效益至少比现在要翻一番。

(1)试分析高陵区发展反季节蔬菜及瓜果种植的区位优势?

(2)结合材料试评价家庭农场的好处。

本道题为根据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编撰的试题,考查学生对于方法的应用以及对于材料的分析能力。

学生点评完后对于本道题进行归纳总结。

6.当堂检测及小结

上一篇:日照市专项公益性岗位协议书下一篇:变更用地性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