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分析武汉市

2024-10-02

区位分析武汉市(精选8篇)

区位分析武汉市 篇1

区位地理答题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地形:

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典例】 东北地区:①平原辽阔,耕地连片,利于大型机械化操作;②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或有肥沃的黑土);③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④山环水绕,灌溉水源充足。⑤人少地多,土地增产潜力大;⑥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⑦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国内市场广阔;⑧国家政策扶持;⑨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提供机械化设备等。

⑵秦淮—线以南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四川盆地水热充足);②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深厚(长江中下游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④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⑤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⑥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在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典例】 ⑴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①距铁矿区近:有大冶铁矿;②能源充足:有葛州坝和三峡的水电,距华北能源基地也不远;③水源充沛:有长江和汉江;④地势平坦;⑤工业基础好;⑥水陆交通发达:有长江及汉江水运,京广线纵贯南北,高速公路四通八达;⑦地理区位优越:中部经济区的中心,区域协作条件好,市场非常广阔;⑧科技文化较发达,劳动者素质较高。

⑵天津发展海洋化工的优势条件:①原料充足: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②能源丰富:附近有开滦煤矿、华北油田等,而且有统一电网;③地势平坦开阔;④沿海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⑤人口、城市密集,接近消费市场;⑥依托京津,背靠“三北”,区域协作条件好;⑦国家政策支持。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是什么气候,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河流: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典例】 重庆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②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③农业发达,物产富饶;④工业基础雄厚;⑤科技教育较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⑥国家政策优惠,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等。

四、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

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经济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⑵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3.社会因素

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典例】 京九铁路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南北铁路的运输压力,激活全国铁路网);②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③维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五、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自然条件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冰期短或无冰期。

港湾:避风浪

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

2.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

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典例】 上海港的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优越:位于长江入海口,大陆沿海航线的居中位置,河港、海港兼备;有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提供出充足的淡水和轮船停泊的空间;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筑港条件好。②经济腹地广阔且发达,交通非常便利;③有上海市为依托,具有人、财、物的优势。

(二)汽车站的区位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即:①路宽,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③工程量。

(三)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保证排水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要稳,坚实

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经济: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六、水电站的区位分析

水量: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由河流的位置判读)

落差:与穿越等高线有关或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处 具体开发:与地质、地貌(在地形图上一般位于峡谷,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有关。

七、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原因: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

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原因:防止诱发地震、滑坡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庄

八、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初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的海南卫星发射场);纬度高,初速度小。

同一纬度,地势高,初速度大,初速度大有利于降低发射初速度(也与能源有关)

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能源:向东发射,节约能源

2.人文因素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交通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便利

国防安全:如西昌最突出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九、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十、发展海洋水产业的区位分析

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2.入海河流或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3.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或冬季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

十一、商业街的区位分析

市场最优:城市几何中心,商业活动范围大── 一般以零售为主

交通最优: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 一般以批发为主

商业小区:便民最优──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

【典例】 武汉成为商业中心的区位条件:

①是中部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轻重工业发达,有稳定的商品供应;

②所在区域人口稠密、城市集中,消费市场广阔;

③水陆交通便利: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线贯穿南北,长江航线沟通东西。

区位分析武汉市 篇2

关键词:广东省,区位,旅游

区位的前期选择和规划, 对于经济活动的发展, 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选择了一个合理的区位, 才会在后期的所有规划中获得区位优势。所谓的区位优势是指某一产业为了发展自身经济而进行的投资在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资的地方是否在某方面有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优势, 要受到生产要素和市场的地理分布、运输成本和投资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旅游业中的三个要素, 即旅游者, 旅游资源, 旅游业这三个方面, 对广东省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研究。

一、区位的来源和定义以及区位理论

区位这个词的来源是德语中的“standort”一词, 而英语于1886年翻译为“location”, 就是位置、场所的意思, 这个词在我国翻译成区位, 在日文中则被翻译为“立地”。

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 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对区位一词的理解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 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 即简单的和自然因素的联系; (2) 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 即和人类经济活动的联系。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 是人们生活、工作最初和最低的要求, 可以说, 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视为是一次区位选择活动。例如: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作物种类的选取与农业耕地位置的选择, 工厂的区位的选择, 公路、铁路、航道等路线的规划与指定, 城市功能区 (商业区、生活区、工业区等) 的规划, 城市绿化位置的规划以及绿化树种的选择, 房地产开发的位置选择, 国家各项设施的选址等。

区位理论目前是基于区位的选择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方法。所谓的区位理论, 是指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以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也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以及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区位理论的定义中, 人类进行任何一样活动的第一个步骤, 就是定义活动相关的区位。那么这么就要求区位的选择不能是盲目的, 必须是有一定的原则和理论支持的。本文从哲学的角度, 对于区位选择的原则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从哲学层面来分析, 区位选择的原则有因动态平衡原则、地制宜原则和统一性原则, 下文将做详细的阐述。

(一) 动态平衡原则。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划分大体被划分为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静态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 比如如土壤结构、地形要素、天气状况等, ;动态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 如市场繁荣度、交通状况、国家政策、技术支持环境等。相比来说, 动态因素是不断在变化的, 在区位选择前和选择后的情况也许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分析眼前的各种因素, 有一个把握整体走势的能力, 推断出动态因素的走向, 作出合理的判断。

(二) 因地制宜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主观应该符合客观, 也就是要实事求是。所以, 人们在进行区位选择这项活动的时候所运用的理论必须能够要结合到实际, 而且要因地制宜, 要将具体的经济活动和具体的地点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还要考虑具体的影响区位的各种因素, 比如气候、地形、土壤结构、水源位置等自然因素, 市场条件、交通状况、劳动力水平、政策的松紧等社会经济因素, 以使当地的各种类型的资源能够更好的支持区位的选择, 从而降低成本, 获得更好的收益。

(三) 统一性原则。

在哲学的观点中认为, 每个事物都是一个整体, 而每个整体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统一体, 都是由它的本身的变化, 发展等行为构成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在把握好整体走势的同时, 要更加详细的了解各个组成部分的要素和其对应的各种变化, 更好的为区位的选择提供数据的支持。

二、区位对广东旅游业的具体作用

区位对广东旅游业的作用是直接的、明显的并且具有多重性的。具体影响广东省旅游业的因素可以分为客源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服务设施与管理因素、交通因素等。

(一) 客源因素作为区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条, 对广东省旅游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广东省的客源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

商业客源市场。广东省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实验基地, 省份内汇集了了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大大小小的企业, 正是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带来的纷繁的商业活动, 再加上每年固定在广东省举行两季的广交会, 都给广东省的旅游以及相关产业带来了大量的优质的商业客源。商业客源相对于其他客源来说, 更加的稳定, 并且经济收益也较大。

独有的港澳市场。广东省本身地理位置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它本身紧邻澳门和香港这两个亚洲境内热门的旅游城市。同时这三个旅游城市有十分接近的文化背景, 尤其是在居民的日常用语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广东游客到港或者香港游客到广东旅游基本不会遇到旅游障碍。同时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这样就使得从港澳来的客人占据了广东入境游客总人数的绝大多数, 这样不仅拉动了旅游业在广东的发展, 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过境客源市场。广州省是整个中国当之无愧的南大门, 是相当一部分境外游客 (尤其是香港旅客) 进出中国以及中国人民进行出境旅游的必经一站。在国家政策变得更加宽松以后, 大大小小的港澳游为广东省的旅游收益持续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二) 自然环境因素也是区位影响因素中重要的一环。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因素, 才能在旅游业的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初期优势。

广东省坐落在中国的最南部, 简称为粤, 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毗邻香港和澳门,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一个公认的“窗口”。广东省旅游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类型也很多样。广东省拥有六座国家级认证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们分别是广州、潮州、佛山、梅州还有雷州。广东省气侯十分温和, 一年四季均适宜旅游, 是许多游客冬季的旅游首选。广东省的自然风光有肇庆的七星岩, 还有被称为广东四大名山的粤北的丹霞山、南海的西樵山、肇庆的鼎湖山和博罗的罗浮山, 游客的观光选择空间很大。

(三) 交通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没有配套交通设施能够使游客便利的往返, 那么吸引游客的能力就会大大下降。广东省航空、铁路以及公路运输设施完善, 广东旅游业具备了交通方面的区位优势。

从航空层面来看, 全国三大航空枢纽之一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就坐落在广东省, 此外, 深圳、汕头、珠海、湛江、佛山、梅州等地也拥有民用航空机场, 是整个中国范围内机场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铁路运输方面, 广东省正在构建“三纵二横”铁路干线骨架, 形成以广州为中心, 以“三纵二横”为主干线, 贯穿东西南北, 与周边省 (区) 紧密连接的轨道交通运输网络。在汽车运输方面, 广东省目前公路总里程达到11.5万公里, 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与周边省份 (除海南省外) 均有高速公路相连, 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 珠江三角洲形成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正是这三个方面的交通运输网络, 给来广东省的游客带来直接的便利, 侧面推动了广东省旅游业的增长。

(四) 服务设施与管理因素目前在趋于完善的旅游市场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显现。

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 广东省内的配套的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在广东省的旅游热门城市, 随处可见林立的酒店和旅馆, 游客们可以在各种网络预订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住处。同时, 遍布各种的旅行社也为游客们制定出行计划带来了便利。除此之外, 旅行社也提供各种如代订火车票、送关签证以及外汇兑换等增值服务来为顾客提供方便。和内地其他地方不同, 在广东省的便利店除了接受人民币支付外, 很大一部分也接受港币直接付款, 在这些便利店内游客们也可以买到可以在港澳直接使用的电话卡, 交通卡和转化插头之类的物品, 这些都为大陆游客的出境和港澳游客的入境提供了支持。为了提高游客们在广东省的旅游质量, 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来保障游客们的利益。这些措施无不体现了旅游业在广东省内的重要程度。

(五) 广东旅游在港澳游中具有重要的跳板作用, 这点是广东省独有的区位优势。

目前因为政策的优待和地理环境的优势, 广东省在港澳游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许许多多的前往港澳旅游的游客会选择在出境前先游览下广东省内的景色。在政策方面, 因为国家的支持, 持深圳户口的居民每个月有两次免签往返香港的机会。这对广东省的旅游业的发展有这直接的刺激作用。在政策的刺激和帮助下, 很多广东省的居民都选择出关直接购买香港本地的商品。同时, 广东省内部的风光也吸引了大量的港澳游客慕名前来一睹大陆的美好风光。

三、小结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 同时结合省份自身政策优越性, 如果能更好的稳固作为中国南大门的优势, 保持和港澳的紧密联系的同时, 大力开发自身的旅游资源, 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 那么旅游业则会在广东省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杜能, 《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1826

[2]阿尔申尔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1909

中国工业区位分析 篇3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土地、水源和某些矿产资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并不大,这使工业生产的区位选择上比农业灵活得多,也复杂得多。

工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工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工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众多因素(见图1)

理想的区位应是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等众多要素俱佳的场所。但现实中这样理想的情况十分罕见。这就要求决策者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工厂布局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1. 经济因素: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选择具有明显优势的区位,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工业部门不同,生产过程及影响因素不同,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也不一样,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工业指向(见表1)。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如原料和市场对钢铁工业的影响:资源型钢铁工业,主要接近煤铁资源产地,其次接近消费市场;市场型钢铁工业首先接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其次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再次是人才和技术优势。

2. 社会因素: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发展的重点不同,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20世纪50~60年代基于国防安全需要,一批沿海企业迁向内陆,并在内地建立了一批大型工业基地,带动了内地经济发展,如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十堰汽车工业等。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先后在沿海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区开放地区,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20世纪末,我国又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加强内地与东部沿海的资源、人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有力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个人意愿如改革开放后,国外华侨、华人怀着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回乡投资建厂,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投资热潮等。

3. 环境因素:随着科技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环境质量在人们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不同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不同,产生的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工业区位选择或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需要。一般原则:基本无污染占地面积不大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如电子研发、轻纺、精密仪器、仪表可有计划地布局在城区内;轻度污染且占地面积较大的工业,如机械制造可布局在近郊区;严重污染的工业,应根据其污染的性质不同,慎重选择最佳区位(见图2)。

自然因素也是工业生产经常而必要的因素,对某些企业而言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如矿泉水生产中的水源;采掘业生产中的矿产资源等都是这类工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二、 常见中国工业区位题型及解读

1. 分析判断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

需要根据不同工业部门的特点,综合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判断其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为主导因素。

【例1】 读某工业部门区位要求及其所在地方条件比较表,其中◎表示指向性因素,×表示重要因素,○表示一般因素,完成下题。

该工业部门最可能是 ()

A. 水果罐头制造B. 高级服装制造

C. 石油化工D. 有色金属冶炼

【解析】 该题提供了某工业部门区位要求及其所在地方条件比较表,根据题意可先分析区位要求和地方条件两个因素,两者匹配较好的是区位要求指向性因素的符号◎和地方条件中的良好,由此推断该工业部门应属市场指向型。再由题目四个选项中找出属市场指向型工业,应选C石油化工。

2. 评价某工业区位的条件

首先应考虑该工业区位选择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然后综合各区位因素的要求,本着综合、主导、持续等原则,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

3. 判断某工业区位或工业布局是否合理

判断某工业区位或工业布局是否合理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因素,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从实际出发,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

三、 中国工业区位问题分析的思维模式

中国工业区位问题是以中国区域为载体的典型区位问题案例,一方面是工业部门的区位问题,另一方面是我国某个区域的区域问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中国工业区位涉及众多考点内容,理顺中国工业区位及与之相应的各种考点内容之间的关系(见图3)是地理复习与解题的基础。

中国工业的区域问题,需要了解中国主要工业地区的基本概况。如沪宁杭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等。同时还需要关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有关中国工业发展的热点行业与区域,如能源工业发展重点以非化石能源,即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为主。大力扶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对钨、锑、稀土等中国优势资源品种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节约使用资源,推进企业兼并整合;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或流域的保护、开发、整治问题等。

中国工业区位问题可以设置的有:分析影响某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析某工业部门的区位条件或优势、评价某工业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分析某工业部门的最佳区位、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等。中国工业区位问题分析的一般思维模式:首先应是一个区位问题,确认地理事物是什么工业部门,其绝对区位即地理位置,然后分别从工业部门和区域角度认清影响其工业部门的主要区位因素和区域所能提供的区位条件,最后根据问题的设问角度,综合考虑时间、地点、工业部门及发展变化,将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等方面的需要和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统一起来分析研究,以选择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

【例2】 图示为甲、乙、丙三地的位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甲地建设大型钢铁企业(M公司),所需铁矿石依赖进口,但限于港口条件,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进口的铁矿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转运。近期,M公司并购了乙地的钢铁厂,并计划在丙地建立大型钢铁厂。

(1) 简述我国在沿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

(2) 根据图示信息说明甲地港口难以营建深水泊位的原因。

(3) 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为什么?

(4) 说明在丙地建大型钢铁厂相对于甲地所具有的有利区位条件。

(5) 丙地建成大型钢铁企业后,将会有轧钢厂、机械厂等企业在此集聚,原因主要有哪些?

“区位因素分析”的教学反思 篇4

由于本节内容是近几年邢台联考的`必考题;又是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尤其是全国卷Ⅰ ), “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的内容,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授。

本周亮点:

1、对考情进行了分析,展示了学习目标,设计了自主复习题,进行了合作探究,学生充分展示了自我,当堂进行了课堂检测,环节环环相扣;

2、经过整合教材、合作探究、课堂检测三大环节,师生共同总结出了区位试题解题步骤,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效果比较好;

3、基本上达到了学习目标,能熟练地“回归”教材分析问题,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初步形成了区位因素分析的模式:

⑴分析区位类型(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

⑵看清区位要求(全面分析、对比分析、主导因素分析、优势区位分析);

⑶回归教材检索区位因素;

⑷提取材料(包括图表)有关显性、隐性信息;

⑸运用相关知识组织答案。

不足之处:

没有叫学生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以至于上课时间有些紧张。

改进措施:

温泉度假区旅游规划区位开发分析 篇5

赤朝高速公路的修建及与锦朝高速公路的接轨,同时锦赤铁路复线的改造,沟通起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以辽西为首的东北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辽西五市中,锦州、盘锦、葫芦岛三市属于滨海城市,朝阳、阜新两市虽处腹地,但按国际惯例,可称之为“亚沿海城市”,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环渤海经济圈大局建设中,辽西五市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此锦赤高速公路成为内蒙古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成为内蒙古东部与辽西深入交流合作的大动脉,敖汉旗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离辽西最近的旗(县),处于这条大动脉的中间节点位置,有条件打造成为连通内蒙古与辽宁,连接内陆与沿海的内蒙古东部门户城市。

京承、京秦两线目前承担了京津居民假日市场主要流向,但随着交通网络体系化建设和私家车的进一步普及,京津居民远郊旅游趋势将日益凸显。在京承方向上,随着赤承高速的修通,赤峰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赤峰自身拥有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品味较高,且与京承存在差异互补性,必将成为京承黄金旅游线向东北方向延伸的重要增长极和潜在目的地。而京秦(皇岛)葫(芦岛)锦(州)一线,海滨资源特色突出,亦为重要的黄金旅游线。未来,随着锦赤高速的全线打通,锦赤之间、内蒙古东部与辽西之间必将建立起更紧密联系,随着锦赤沿线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完全有可能突破以京津为核心的两条主要游客流,而在锦赤之间形成另一较大的游客流,从而构成京-承-赤-秦黄金旅游环线,在此黄金旅游环线上,敖汉温泉是锦赤流向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是以温泉为始的敖汉旗旅游业充分融入大黄金旅游圈的重要机遇,将大大拓展敖汉旗的市场区位条件。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篇6

一 概括

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现在也是国家“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验区。2009国民生产总值(GDP)4560亿币,全市现有人口950万。湖北省省会。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当今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开始肩负新的责任,而现今武汉的情况如何,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我对武汉市的发展条件做了调查和分析,情况如下:

二 武汉现状

(一)农业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冬季较冷的特点;有长江和汉江流过,湖泊广布,武汉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有充足的劳动力;整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临近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农业十分发达。

(二)工业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三大钢铁集团公司之一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都位于武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武汉江汉关大楼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和东风渝安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中国最大且最具实力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三)交通

武汉是华中地区航空中心。现运营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4E级机场和国家一级民用机场,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综合枢纽机场(华中唯

一、中国第四),是华中地区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港和最大的飞机检修基地及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武汉是长江的重要港口,是华中第一大港,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铁路有京广线和襄渝线,京珠高速从武汉越境而过,立体式交通,四通八达。

(四)科技

武汉拥有科研机构106 所,国家实验室1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项(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56名。武汉是全国唯一承担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交易、产业化及知识产权示范的全面试点工作的城市。“武汉·中国光谷”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光通讯(华中科大)、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华农、武大)、激光(华中科大)、微电子技术(理工大)、机械工程(华中科大)、农药学(华师、华农)、地质及地质资源和新型材料(地大)等领域处于国家领先地位。武汉拥有高等院校82所,高校数量中国第二,中央部属高校(一本)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所)

(五)旅游

武汉的旅游资源丰富,且资源质量较高,黄鹤楼,归元寺,东湖等旅游资源集群性较好,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

(六)矿产资源

已发现矿藏38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4种。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建筑材料用石英砂岩、砖瓦用粘土、制灰用灰岩、熔剂用灰岩和冶金用白云岩等,其中膨润土、冶金白云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储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储量规模居全省的第三位。

三 阻碍因素

(一)农业产业化

武汉农业较为发达,但是机械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明显,未能有效的深加工,少有著名的食品品牌,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

(二)招商引资力度;环境生态

武汉市是副部级城市,在同级别的城市中武汉的招商引资明显落后于其他城市,与武汉不大符合。由于粗放型发展,武汉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在武汉也特别突出,严重影响到武汉的形象和市民的日常生活。

(三)城市一城独大

 武汉城市圈“1+8”在理论上很宏伟,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很推进。地方官员地方主义观念很深,地方局部利益至上,武汉“1+8”工作没有有效市场利益化主导和行政高效率支持,出现倒退以至相互埋怨的情况。

(四)人才流失,创新乏力

大学研究机构是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力量,同时是为国家培养后备科研队伍,保障科研可持续发展的基地。武汉市是科教强市,高校林立,是中部地区的教育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但每年的人才留在武汉的却不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对武汉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看,科教实力与经济发展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技术是商品,可以买卖,人才也可以流动,教育也只是众多产业中的一个,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五)旅游产业发展不足;服务不到位

武汉市拥有充足的旅游资源,但没有充分被挖掘,同时武汉的针对旅游的基础设施还不健全,交通系统、旅游导游、宾馆等配套设施没有跟上;武汉的服务态度整体素质不高,在全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亟需改善。

四 建议

(一)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增加农业投入,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迫切要求;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决定着整个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龙头企业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全面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当前,国内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农产品质量、注重农产品安全、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大力营造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

(二)武汉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结构调整;壮大循环经济,提高资源效益和效率;推进节能减排;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环境产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低碳城市,塑造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三)一是武汉的市场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市场体系基本完善,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加强,能基本满足武汉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对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二是初步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市场体系。在武汉市场中心的辐射下,按照产业及消费的区域性需求,构建城市圈内多层级的区域市场网络。

三是基本形成城市圈内外商品和生产要素无障碍自由流动的一体化市场机制。

(四)加大人才重视程度,设法留在人才,为其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武汉市政府要为大学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专注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确保武汉市在科学发现与原始创新保持较快发展。

(五)武汉的旅游要发展,除了黄鹤楼、归元寺、东湖以外,还得靠湖北的各个旅游区共同努力。全省统一规划开发,统一对外推介,形成一个大的旅游区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内国外的游客,把湖北省的旅游抬高一个台阶,同时帮助武汉市的旅游的发展。才有利于武汉形成这个旅游区的核心,在全省的旅游发展中发展成为全国的旅游名城。同时武汉市要加快交通系统、旅游导游、宾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

五 总结

区位分析武汉市 篇7

关键词:中国,直接投资,区位,产业,分析

在“走出去”战略推动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直线上升趋势, 《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1, 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流量) 688.1亿美元, 同比增长21.7%, 位居全球第五, 并连续9年保持增长势头, 年均增速49.9%。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分析

(一) 模型假设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 (Dunning, 1988) 根据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调查研究, 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为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四种类型。2依据邓宁的分类, 本文从变量的可计量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出发, 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 东道国市场规模通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 因此假设:H1:东道国市场规模大小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但影响方向不确定。

假设二, 以劳动力成本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生产成本是国际直接投资区位优势的一部分, 东道国工资水平反映东道国的成本优势, 因此假设:H2:东道国工资水平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反向关系。

假设三, 能源安全关系国家经济安全,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 东道国资源禀赋状况是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假设:H3:东道国资源禀赋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正向关系。

假设四, 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薄弱, 缺乏核心技术与世界品牌, 因此假设:H4:东道国所有权优势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正向关系。

假设五, 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存在相互促进关系, 而在不完全市场下,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区位优势和所有权优势的融合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替代, 因此假设:H5a:以投资促进出口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影响方向不确定;H5b:通过投资从东道国市场进口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正向关系。

假设六, 通常情况下, 东道国对国际投资的开放程度越高越能吸引外来资本, 因此假设:H6:东道国对国际投资的开放程度与中国对其直接投资呈正向关系。

假设七, 国际投资实践证明, 一国引进外资的模式与其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 因此假设:H7:东道国产业结构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二) 变量选取

为反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与产业选择的最新动态, 本文样本从2010年末在东道国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的国家中选取。2因变量: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没有滞后, 能更好的反映当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 本文选取2007-2010年4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含金融类) 的年流量 (Ln FDI) 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即解释变量, 根据以上假设, 选取如下: (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反映一国未来市场的扩张潜力, 因此选用东道国滞后一期国内生产总值 (Ln GDP) 和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GGDP) 衡量东道国市场规模。 (2)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因此选取东道国人均国民收入 (Ln PGNI) 作为工资水平的代理变量。 (3) 东道国资源禀赋通过计算东道国出口的矿产资源与燃料资源占东道国商品出口的比例 (Ln RES) 来衡量, 以此反映一国可供他国使用的资源密度。 (4) 东道国专利授权数虽然不能全面体现一国的创新活动, 但仍普遍被视为对一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可靠度量, 因此选取东道国每年专利授予数 (Ln PT) 作为东道国科技水平的代理变量。 (5) 中国对东道国的进出口采用滞后一期的进口 (Ln IMP) 和出口 (Ln EXP) 数据。 (6) 东道国对外资的开放程度通过滞后一期的东道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东道国GDP比重 (Ln OPEN) 来衡量。 (7) 由于大多数研究文献隐含着劳动力分类等同于产业分类的假定条件, 因此本文采用东道国产业劳动力构成, 即东道国农业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Ln EIA) 、工业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Ln EII) 、服务业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Ln EIS) 来近似替代东道国产业结构。

(三) 模型建立

为了将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转化为线性关系, 本文使用对数线性模型构建以下面板模型, 用以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及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四) 模型估计与实证结果

在以上模型中, εi, t是不可观测的, 且可能与解释变量的变化相联系, 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后确定本文建立的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通过Eviews对模型进行检验, 得出结果如表1。3

表1显示, 从国家整体看:第一, 东道国市场规模大小 (Ln GDP、GGDP) 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正向关系, 是显著影响因素, 支持假设一 (H1) 。第二, 东道国工资水平 (Ln PGNI) 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反向关系, 是显著影响因素, 与假设二 (H2) 一致。第三, 东道国资源禀赋 (Ln RES) 和科技水平 (Ln PT) 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反向关系, 与假设三 (H3) 和假设四 (H4) 结论相反。第四, 对东道国出口 (Ln EXP) 与中国直接投资有显著负影响, 从东道国进口 (Ln IMP) 有显著正影响, 与假设五 (H5a、H5b) 是一致的。第五, 东道国市场开放程度 (Ln OPEN) 对中国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 假设六 (H6) 不能得到支持。第六, 东道国产业结构 (Ln EIA、Ln EII、Ln EIS) 对中国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假设七 (H7) 得到支持。

从国别特征看:第一, 东道国市场规模大小 (Ln GDP、GGDP) 与中国对发达国家投资呈正向关系, 与假设一 (H1) 一致, 而在发展中国东道国组别, 当前市场规模 (Ln GDP) 与中国对其投资呈正向关系, 但市场潜力 (GGDP) 影响不显著。第二, 东道国工资水平 (Ln PGNI) 与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呈负向关系, 与假设二 (H2) 一致;但在发达国家不显著, 假设二不能得到支持。第三, 东道国资源禀赋 (Ln RES) 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两个组别均不显著, 假设三 (H3) 不能得到支持。第四, 对发展中东道国的出口 (Ln EXP) 对中国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 从发展中东道国进口 (Ln IMP) 与中国直接投资呈正向关系, 因此在发展中东道国组别, 假设5a (H5a) 不能得到支持, 假设5b (H5b) 成立;在发达国家组别, 中国对其出口及从其进口对直接投资影响均不显著, 假设五 (H5a、H5b) 不能得到支持。第五, 东道国市场开放程度 (Ln OPEN) 在发达和发展中东道国两个组别均不显著, 假设六 (H6) 未得到支持。第六, 东道国产业结构 (Ln EIA、Ln EII、Ln EIS) 在发展中国家组别不显著, 假设七 (H7) 未得到支持;在发达国家组别, 东道国农业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Ln EIA) 对中国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 工业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Ln EII) 、服务业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Ln EIS) 对中国直接投资呈反向关系。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国别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第一, 实证结果表明, 东道国已有市场规模越大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越具有吸引力, 这与金融危机以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降反升的趋势是一致的。以GDP衡量的市场规模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程度甚至大于发达国家, 但市场增长潜力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流量影响不显著, 反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区位和产业选择中对东道国市场潜力有所忽视。

第二, 从人均国民收入衡量的工资水平看, 两个组别的回归结果显著差异, 工资水平对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在发达国家不显著, 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总体以市场寻求型为主, 但在发达国家更关注的是其巨大市场和消费能力, 在发展中国家, 生产成本较低时更容易吸引中国企业的投资, 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在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生产成本, 可以促进边际产业梯度转移。

第三, 双边贸易关系在发达国家组别不显著, 再次说明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是市场导向型;在发展中国家组别, 出口不是显著因素, 进口有显著正影响, 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化减少市场不完善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 进口增加时, 中国对其直接投资也随之增加。

第四, 科技水平因素在两个组别中都显著且都为负向影响, 但在发展中国家影响系数较小, 发达国家影响系数相对较大, 说明东道国技术水平对中国投资具有抑制作用,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 难以在科技水平发达的国家立足并学习先进技术。

第五, 发展中国家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环境不够完善, 对中国对其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 以劳动力构成衡量的产业结构对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影响也不显著。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完善, 产业环境规范, 工会力量强大, 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对中国投资有显著负向影响, 工业、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越大的发达国家, 对中国投资的阻碍越大。

第六, 资源禀赋因素在两个组别中都不显著, 因此不能证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源寻求动机, 虽然近年来资源类产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 尤其是资源类产业投资多为国有企业, 这只能说明国际能源资源问题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使得中国对资源类产业投资越发敏感和受到关注。

第七,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对外资的开放程度都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的显著影响因素, 这与预期假设是相反的, 原因在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不够成熟, 投资决策时对东道国外资发展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 同时也反映了政府缺乏统一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指导。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实证分析整体结论

第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规模敏感程度大于成本因素敏感程度, 东道国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潜力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影响, 这表明近几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整体上是市场导向型的, 市场规模以及增长潜力大的国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具吸引力, 虽然东道国工资水平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非常显著影响, 但是从影响程度上看, 市场规模影响程度更高, 即东道国GDP水平上升1%, 中国对其直接投资上升25.8%;而人均工资水平上升1%, 直接投资下降18.1%。可以认为, 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在区位和产业选择上更注重市场寻求。

第二, 东道国资源禀赋与科技水平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影响, 但与预期相反的是, 它们对直接投资流量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因此既不能说明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资源导向型倾向, 也不能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资源、技术寻求型动机。原因在于中国企业技术竞争力比较薄弱, 难以在技术先进国家立足, 东道国较高的技术水平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作用在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中尤为明显, 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缺乏到先进技术水平国家投资学习先进经验的意识, 这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现实是一致的。

第三, 实证结果表明, 双边贸易关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多为出口替代和进口互补型, 对东道国出口增加1%使直接投资减少约1%, 进口增加1%使直接投资增加约0.6%, 出口替代程度大于进口互补程度, 出口对投资的反向影响大于进口的正向影响, 这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更看重市场的结论是一致的, 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多为了追寻市场在当地销售, 对当地劳动力成本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

第四, 东道国市场开放程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 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对投资环境分析不够充分, 缺乏对东道国投资政策的必要了解;东道国产业结构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 尤其在工业和服务业方面, 产业结构影响对投资起抑制作用。

注释

11资源寻求型是指企业为寻求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利用廉价资源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寻求型是指为了开辟新市场、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客服贸易壁垒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效率寻求型是指企业为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率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产寻求型是指企业为获取和利用国外先进那端技术、生产工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22因卢森堡、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避税地往往只是投资中转站, 虽然投资流量巨大, 却掩盖了投资的真正去向, 故在样本中剔除;中国香港、澳门属于本国领土, 也在样本中予以剔除, 最终选择65个国家数据进行分析, 其中发达国家25个, 发展中国家40个。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公布按国别划分的分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明细数据, 本文使用包含金融类在内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加总数据。在国家类别划分上, 本文沿用联合国统计厅对发达国家的分类 (即除智利、墨西哥、韩国和土耳其之外的经合组织成员国, 加上不属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欧洲联盟新成员国, 外加安道尔、百慕大、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和圣马力诺) , 并把样本中除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划分为发展中国家。

区位的分析方法和答题策略 篇8

“区位”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地理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地理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地理事物与周同要素的联系。“区位”贯穿了高中地理教材的始终,尤其是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我们主要会进行这样一些角度的区位分析,如图1:

近年来的全国各地地理高考试卷也越来越高比重地考查“区位”,通过区位分析来考查考生的地理综合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例如:2008年江苏省地理高考试题就有如下的考题考查了“区位”(如表1,不含选修题)。

这些“区位”高考试题的解答需要以区域地理为基础,特别是要以局部地区区域地图的辨认和地图信息的解读为依托,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气候、地形、海陆位置、入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相联系,并要用准确的地理语言熟练地答题。

二、区位的分析方法和答题策略

(一)区位的分析原则

1全面性原则——综合思维、全面眼光

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一定要有综合性的思维、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如在分析农业区位布局类问题前应先全面回顾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框架。然后再从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和人文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两个方面,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全面分析区位因素。

2主导性原则——结合产业、寻求主题需求

在对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分析该区域所有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可能会淡化本质,所以关键是要针对区域特点抓住主导因素,进而回答出问题的实质。主导因素就是指所有影响地理事物区位的要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例如不同区域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东北大豆种植、江南丘陵茶叶——土壤;青藏高原河谷农业——热量;河两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种植——光热;云贵高原梯田农业、千烟洲的“立体农业”——地形。

3动态性原则——把握区位的发展变化

区位因素基本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评价。例如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扬州、济宁等)的繁荣与衰落都与京杭大运河交通功能的发展和衰落密切相关。

4因地(时)制宜原则——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

进行区位选择时,还要注意区位联系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家具制造业一般考虑家具不便于长途运输,应接近市场,但黑龙江伊春市家具制造业的布局,主要考虑的是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接近原料;纺织业的发展一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原料,所以往往会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或原料的地方,但是我国在钢铁城市包头也布局了纺织工业,则主要是考虑要平衡男女性别比例。

(二)区位典型问题与答题策略

案例1(2008年海南卷)如图2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解析】本题通过区域微观图考查交通线的区位选择。由题干材料可知两条线路通过的地形状况和投资多少,结合图像,比较兩线路的长短和经过的居民点等信息进行回答。方案①优点应从线路短人手,缺点应从建设成本、沙丘、半荒漠等角度分析环境的脆弱性(植被遭破坏后易导致荒漠化)。方案②的优点主要应从人口稠密、途经村镇较多、建设成本低等方面人手,缺点可从占用耕地多、人口搬迁多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缺点:建设成本高,破坏半荒漠地区的植被。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策略提示】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能对城市、交通线、农业、工业等地理事物区位选择的要求有准确且充分的理解,然后能够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充分比较和分析所给定区位的差异,从而寻找最佳区位。

案例2(2008~2009年泰州模拟卷)图3是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图4是两幅气候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3的信息判断:该地区东南部的地形是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2)图4的两幅气候统计图中,反映图3所示地区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__图。

(3)从水系、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该河流域内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4)试评价影响该地区种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解析】本题首先在题干中告诉我们图3是我国某地区,那么应该的气候类型是图4中的①一亚热带季风气候,那么可以进而分析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发展的是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气候方面对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可以很快分析出来,同时还要根据图3所示的信息情况分析地形方面对季风水田农业生产利与不利条件。

【参考答案】(1)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河流曲折,村落较多(2)①

(3)支流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地势平坦;降水集中。(4)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东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不利条件:有寒湖、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土壤贫瘠、酸性强;西部丘陵地带的陡坡不宜发展种植业。

【策略提示】本题尤其是其中(3)、(4)两问的解答需要考生能贯彻全面性的原则。在对区位因素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因素的全面性,例如洪涝灾害就会涉及到气候、水系、水文、地形等众多自然因素;而在对因素进行评价时,则要注意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案例3(2007年全国卷I)图5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两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考虑工业布局,要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考虑。第(1)题,东部工业区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垂直方向的郊外,河流下游,符合环境效益;又靠近河流,铁路,交通便利,可降低成本,符合经济效益。第(2)题,首先要说明,两厂都属于污染严重型企业,当时符合环境要求,但随着城市化推进,现在已在居民区,且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故应搬迁。此题综合考查考生观察力、发散性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1)合理。因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城市的河流下游向,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

(2)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以前)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策略提示】本题(2)实际上比较好的体现了对区位的分析要以动态性的思维。本题中的西部工业区早期的布局基本符合工业布局的原理,但是随着区域情况的变化,我们必须重新来审视新出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区位的合理规划。

三、试题演练

1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6。当地1月均温为3℃。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图7)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某地并填表。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原因是:

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

上一篇:评星方案下一篇:生物第一节课怎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