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2024-05-28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精选8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篇1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案)

——正阳一高柳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2)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

(3)分析和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课本活动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运用案例(2)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可以改造的,树立合理利用自然和科学改造自然的观念。

(3)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建立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教学重点——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教学难点——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件展示】——农业景观图

【提问】这几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差别大吗?能否相互调换?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不同地方的农业区位选择是不同的。但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承转】那么什么是农业区位呢?请同学们看42页内容,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板书)

1、农业区位的含义(板书)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课本42页的图3.3让学生分类说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板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板书)【教师语】请同学们看活动1,先从地图上找到孟买、北京和罗马。【提问】水稻是什么样的生长习性?分析三地的气候特征,判断三个地点哪里适合种水稻?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水稻好暖喜湿。孟买和北京都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种植水稻;罗马是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不适合水稻生长。——主导因素是气候。【教师语】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及其相互组合关系)影响农作物种类、复种制度和产量等。

例如:西北一年一熟、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一年两熟到三熟,北方种甜菜南方种甘蔗。【展示】图3.7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有什么好处?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江西千烟洲是丘陵山区,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丘陵山区全面发展耕作业很容易水土流失,适宜发展林牧业。缓坡和地势平坦的谷地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地势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应该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主要因素是地形。

【教师语】地形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平原地形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合发展林牧业和立体农业。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不能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林牧业;小于25度的坡地可以发展种植业,但为防止水土流失,应该开垦为梯田。

【教师语】不同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补充案例】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茶树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日本的土壤不适合茶树生长。【提问】河套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得益于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得益于黄河的灌溉水源。

【教师语】同学们请看活动3,讨论分析:东南沿海农业景观变迁的原因。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受市场价格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农民收益是逐渐递增的。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东南沿海地区临近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主要因素:市场、政策。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展示图片】在北京的蔬菜市场上能够买到来自海南的蔬菜,这说明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这得益于方便快捷的交通。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

【补充案例】过去每到冬季,我国北方的人们只能吃单一的大白菜,通过大棚、温室种植等实现了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使北方冬季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供应,请同学们说出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科学技术对农业区位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科技进步也会影响到其他因素。【教师语】请同学们看案例1,思考并讨论:(1)地中海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1)通过技术投入(兴修水利、拦洪灌溉、涸沼开垦)改善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合理性,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强了生产地与市场的联系。(2)市场、交通运输、自然灾害对该地区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法国相比,西班牙具有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冻害少的优势;法国时鲜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接近消费市场的优势。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利用气候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等。

【教师语】由此可知,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比较快。而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展示图片】改造气候因素(建玻璃温室);改良耕作制度,培育良种——扩大作物的种植区域;丘陵地形(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

3、农业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板书)(1)自然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板书)(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板书)

【展示图片】荷兰花卉出口欧洲各国、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教师语】这些都得益于交通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承转】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热量、光照等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板书)

1、农业地域的概念(板书)

2、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板书)

3、农业地域的形成(板书)

【教师语】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案例2和澳大利亚降水、气温、人口分布图,试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学生讨论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暖湿,有质量较高的亚热带草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为发展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提供了必要条件;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澳大利亚早期移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形成了早期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牧羊业逐渐演化为小麦——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因此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逐渐发展形成的结果。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三、板书设计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3、农业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 自然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

3、农业地域的形成

四、知识反馈

1、填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2)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3)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4)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

(5)冬季,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6)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2、某城市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等农业类型,应该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

A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篇2

1.1 杜能农业区位论提出的背景

19世纪初期, 德国 (普鲁士) 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 这场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农业改革, 从根本上瓦解了德意志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改革规定土地买卖自由, 允许农民、市民购置贵族的地产, 此背景下贵族庄园式农业开始形成, 推动了德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杜能是18世纪弗里斯兰自由地主家族的后裔, 1810年他携家眷在其购置的特洛田庄隐居期间对农业土地系统进行研究, 在论述了谷物价格与土壤肥力、运费、区位地租等关系的基础上, 发表了题为《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文[1]。杜能从一个假想空间, 即“孤立国”出发, 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为了研究的需要, 杜能将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都详细地记载下来, 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 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 杜能建立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1.2 杜能农业区位论级差地租的形成机制

杜能根据“孤立国”的各种假设, 论述了运费与距离、重量之间的关系, 运费率作物种类之间的关系, 并假定农业生产者主要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化为前提条件, 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 (等同于销售量) ;

K———距城市 (市场) 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1.3 基于级差地租的农产品空间配置原则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 一般在城市近郊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 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 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 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 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 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 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杜能农业区位论尽管是在众多的理论前提下演绎出的理想模型, 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问题。

2 天水市果蔬产业空间布局现状

随着果蔬产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营销组织不断扩大, 天水市通过有效延伸果蔬增值产业链, 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实现了果蔬产品的产业化经营。但这种盲目的、随意的、分散的经营, 产品集约化程度不高, 因此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过剩的状况日渐明显。为加快果蔬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确定区域果蔬产业发展重点, 促进果蔬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建成若干特色果蔬产品产业带、标准化示范基地, 天水市启动了四大农业工程, 包括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设施蔬菜建设工程、畜牧业倍增工程。就果蔬产业而言, 形成的果蔬产业基地主要有:秦州区的大蒜、马铃薯、胡萝卜, 麦积区的蒜苔、花牛苹果, 秦安的水蜜桃、富士苹果、早酥梨、花椒, 甘谷辣椒丝、蒜苗、春萝卜, 武山的胡萝卜、洋葱、蒜苗、韭菜、番茄、马铃薯, 清水的苹果、葡萄、核桃等。

尽管天水市在果蔬供应链上做了很多营销努力, 新建和改建了蔬菜专业市场、果品批发市场和国家定点批发市场, 但富有竞争力的果蔬产品品牌尚未完全形成, 难以在区际之间形成竞争力。为此, 天水市建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14年3月获批“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 , 将农民与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推动了果蔬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延伸。

3 级差地租对果蔬产品空间布局的影响

随着产业化进程加快, 果蔬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成为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杜能农业区位论级差地租这一概念, 采用“孤立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 (像土质条件, 土地肥力, 河流等) 的干扰, 而只探讨一个要素 (即市场距离) 的作用。有必要对其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在假定生产条件、市场价格、生产费用、运费率、产量固定的情况下, 拟选择的空间布局变量是距离的函数, 天水市其他各市县同种农产品对市场依赖程度及其区位地租 (系数) 见表1。

在市场 (运费为零) 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 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 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 相反则较小。结合上述情况分析, 就果蔬产业而言, 产地对市场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间距离, 在果蔬产业空间区位选择中, 要充分考虑产品运费率与其平均运费率的比较。因此在城市郊区 (边缘区域) , 应分布运费率相对较大的产品, 在距离大城市较远的区域则布局运费率较低的产品。

由杜能区位地租理论, 受杜能农业区位论级差地租影响, 不同果蔬产品其生产成本和地租收入存在差距。以天水市西红柿地租收入为例, 生产成本为127500元/hm2, 产量依82500kg/hm2, 市场价格3.0元/kg左右估算。依据R=p Q-CQ-Kt Q= (P-C-Kt) Q, 可知运费率为0的情况下西红柿地租收入 (为研究方便, 土壤肥力均以川区为主) 为120000元/hm2。以此类推苹果地租收入为132900元/hm2, 水蜜桃111900元/hm2, 等等。由此可见,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果蔬产业收入与农产品品种有一定关系。如果考虑运费因素, 区位级差地租对果蔬产业影响更大, 基于上述原因, 对天水市而言, 应在秦州区、麦积区生产运费率较低的如白菜、蒜苔、桃子、苹果等;秦安、清水、甘谷等县域应集中布局水蜜桃、苹果、辣椒丝等;在区位地租较高的武山、张家川等地以布局马铃薯、胡萝卜、洋葱、大蒜等。

4 天水市果蔬产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对策建议

4.1 探索果蔬产品集约化经营的新路子

为提高果蔬产品的区域竞争力, 天水市应努力探索果蔬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 必须在对区域果蔬产业生产条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瞄准国际国内市场, 培训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 优先选择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果蔬产品为突破口, 然后进行规模化经营。从天水市农业局获悉, 截止2013年, 天水市已新建蔬菜集约化育苗点5个, 新增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 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7.68万hm2, 实现总产量282万t、产值42.4亿元, 蔬菜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势头强劲。例如天水市麦积区先后建成花牛苹果基地0.08万hm2、核桃基地0.15万hm2, 种植蔬菜0.1万hm2, 新发展龙头企业22家, 发展合作组织52家, 完成土地流转264hm2[3]。在果蔬产业经营领域, 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建设果蔬产品生产基地, 同时还要加快发展步伐, 使果蔬产品产业化工作取得显着成效[4]。

4.2 实施果蔬产品品牌化管理

2002年以来, 天水市将果蔬产业定位为农业的支柱性产业, 为了做大做强果蔬产业, 天水市在调查研究、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确立了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区域竞争力为重点的果蔬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建基地、创名牌、拓市场、扶龙头、抓信息等手段, 努力提高果蔬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几年以来, 天水市果蔬产业在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品牌认证领域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还需进一步强化品牌化建设力度。目前, 天水市在蔬菜产业品牌上已认证品牌29个, 其中“三品一标”蔬菜品牌17个、面积0.69万hm2。在绿色蔬菜经营领域, 其中已认证无公害蔬菜品牌14个, 新认证绿色食品1个;新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面积0.46万hm2[5]。在果品领域, 花牛苹果不仅是天水市的主打品牌, 也是天水市果品产业的一张名片。因此, 天水市围绕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农业产业布局, 在秦州区、麦积区、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的河谷川道区及浅山区都种上了花牛苹果, 大力发展苹果基地, 鼓励农户种植花牛、卖花牛、爱花牛, 举花牛品牌, 着力打造全国唯一花牛苹果种植基地。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 天水果蔬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生产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6]。

4.3 以龙头企业为基石, 完善产业链结构

天水是甘肃省苹果主产区, 地处国家农业部确定的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的优生带, 苹果产业在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区位优势、品质优势、成本优势和比较优势。目前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8.7万hm2, 苹果总产量220万t[7]。为完善产业结构, 由国有上市公司兰州长城电工全资子公司天水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秦安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陇南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和天水花牛苹果集团有限公司、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等现已建成。果汁加工从苹果种植、采摘、分拣、加工、外贸销售, 再到副产品苹果渣经烘干处理分离出苹果籽油、膳食纤维、果胶等高附加产品出口外, 其余作为饲料销售, 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有全套农残、重金属及理化指标检验检测等设备, 每个果汁加工企业均配套有日处理污水5000t的污水处理站。

参考文献

[1]探究农业生产同心圆环状结构发生形变的影响因子——是谁改变了杜能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9 (5) :60-62.

[2]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 (德国)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简称《孤立国》) [M].商务印书馆, 1986.

[3]刘晨曦.天水市麦积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几点思考[J].甘肃农业科技, 2006, 20 (10) :161-162.

[4]张慧.天水市蔬菜市场营销现状及发展策略[J].甘肃科技纵横, 2010, 19 (1) :80-81.

[5]天水市蔬菜产业办.天水市蔬菜产业基本情况[J].天水农业, 2009, 18 (1) :50-52.

[6]尹薇.天水市蔬菜产业化经营的特色趋向及发展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2005.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习指津 篇3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下面从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典型考题三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重点难点分析

(一)农业区位含义

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方面。

(三)农业区位选择

不同的地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的地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差异。

二、学习方法指导

(一)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是不变的,其农业区位选择,实际上是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具体农业类型的选择。

下面举例加以分析:

地形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例如,从贺兰山山顶、山麓、银川平原到黄河,宜分别发展林业、牧业、种植业、渔业。

降水量也会对一个区域的农业类型产生影响。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的干旱地区一般不适宜发展耕作业,宜发展畜牧业。例如,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具体分析如下:

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科技的进步会促进交通的改善、保鲜冷藏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会扩大市场的地域范围,最终对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产生影响。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鲜花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受市场价格影响,单位面积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产品,农民的收益是逐渐递增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的“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农业景观变迁,说明了市场和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三)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分析一个区域的区位条件,实际就是农业区位因素在特定区域的具体化。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右图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应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

谈到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同学们立即想到了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四个方面去分析,不假思索地得出“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从图中能获取河流和土壤的信息吗?显然不能。我们只能从图中获取气候和地形的信息。

从地理位置看,该图位于赤道附近,高原地形,气候温暖;纬度低且地势高,光照充足,年温差小;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雨量较充沛。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对于花卉种植来说是不利条件。依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特征,可分析出有利于花卉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

再分析有利于花卉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从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交通不便;由材料知该国鲜花主要供出口,由于鲜花运输时间要求短,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从地理位置看,该国位于南美洲,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看,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国内市场狭小;图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是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三、典型考题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解析】 第(1)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不同下垫面对局地气候影响的认识。具体而言,就是以湿地为主的下垫面和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的下垫面对局地气候影响有何不同。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项A和B都与大气水分增加有关,与城镇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影响原理不符。选项C,近地面风速增大,也与原理和事实不符。选项D反映的是建设用地与湿地相比,对局地气候的日变率和年变率的影响均较大,符合一般原理。

第(2)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认识。选项A和C都与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有关,但花基、菜基鱼塘的生态循环环节比桑基、蔗基鱼塘差。选项B与事实不符。只有选项D符合环境和事实。

第(3)小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桑基、蔗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价值的判断及了解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土地利用收益最大化的现实。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D选项与当地事实不符。选项B和C不符合对桑基、蔗基鱼塘正向循环价值的判断。选项A契合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传统农业的取舍。

《农业的区位选择》(本站推荐) 篇4

2016-2017第二学期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青蓝工程” 展示课暨“1+4”互惠教研共同体互惠课堂 教学设计 学 科:高中地理

授 课 人:鲁思婷 指导人:朱毅峰 课 题:农业的区位选择

时 间: 2017 年 4月20 8:30— 日9:10 授课班级:高一(3)班 地 点:录播室 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 二〇一七年四月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当然也为接下来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三、学情分析

马外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为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奠定基础。但他们多数生活在城市,对农业生产不了解,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本节知识内容的讲解时,我们以《舌尖上的中国》图片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选用大量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来探究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的主要方法(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归纳、总结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六、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分组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八、[教学过程] [导入]:舌尖上的中国图片。中国地大物博,饮食地区差异明显,譬如东北的小鸡炖蘑菇,四川的麻辣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北京的烤鸭......这些色香味俱全的食材主要是来源于不同的农产品,当然这些不同农产品的地理区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饮食习惯等息息相关。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教师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 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片牧场,从事养羊业。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where, 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why,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进入下面的探究活动 [活动探究一]:下列现象与影响农业区位的哪个主要因素有关?

材料一:我国海南以水田为主,一年三熟,能生长椰子、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而河北以旱田为主,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只能生长苹果、梨等温带水果。

材料二: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瓜果之乡。近几年,新疆每年增加的瓜果种植面积近7万公顷,已形成了葡萄、哈密瓜、香梨、杏子、石榴、核桃红枣、番茄等优势瓜果产业区。[学生结论]:气候因素。

[学生活动]: 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呢?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承转]:农业生产要综合考虑气候这一因素,气候主要包括热量、光照、降水等要素。水是万物之源,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如果降水不足,该如何解决呢?请看我国西北内陆的农业景观差异。

[活动探究二]:我国西北内陆的农业景观差异 [学生结论]:引黄灌溉,主要是水源因素。

[教师补充]: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但是塞上粮仓引黄灌溉,解决水源问题,发展灌溉农业。我们通常所说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冰雪融水等都可以作为水源。

[承转]:我们都知道我国东部沿海气候暖湿,地形平坦,适宜发展种植业,而西部高原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这些除了与气候和水源因素有关,还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活动探究三]:右上图片中有三种地形,我们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学生结论]:地形因素,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丘陵可开辟梯田,山区发展林牧业。

[承转]:江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也是地形的因素,其实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水热状况的改变,山地不同位置的土壤性质其实也是有所差异的。

[活动探究四]: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树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教师补充]:茶树主要种植在气候暖湿的丘陵地带,排水性好,适合酸性土壤。日本主要是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气候,气候海洋性较强,降水丰富,多山地丘陵,但是土壤呈弱碱性。[学生结论]:土壤因素。

[承转]:我们知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仅仅有自然因素,还有社会经济因素。其实只要你去一趟大润发超时,你就能深刻的感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活动探究五]在马鞍山市大润发超市,能买到美国蛇果、越南的火龙果、菲律宾芒果。[学生结论]:交通运输的发展,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承转]:当然,到大润发超市,你不仅仅只会去买水果,你还会去买一些其他的食材。

[活动探究六]: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已由“中国粮仓”变成了“国人厨房”,分析其原因。

[学生结论]:市场需求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

[承转]: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批劳动力进程务工,回乡务农的农民越来越少。因此,为了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我国一直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因此粮食增产之后未出现“谷贱伤农”现象。[学生结论]:国家政策。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刚刚的案例探究,知道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还有没有, 思考下? [学生活动]:填表完成农业的区位因素。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教师举例,学生作答。

能力提升: 某城镇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等农业类型,应怎样进行区位选择? 为什么?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学习,重点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自然因素一般比较稳定,但是人类可以加以改造和利用,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变化。学习区位因素最终的目的就是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农业区位的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是农业生产知识的开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区位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于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应用价值很高。同时区位分析问题的命题素材非常丰富,往容易出能有效考查出学生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稍复杂一点能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与阐述问题等多种能力,难一些则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地理知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迁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理素养,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同时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三、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校学生大多住在城郊结合地带,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读图法、问题探究法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主要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风靡一时的QQ农场、偷菜和种植的主要品种导入。

QQ农场是虚拟的世界,它的种植与饲养不同于现实中农业的生产。现实农业的生产活动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取决于哪些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活动一:自主学习——认识农业的区位 资料:

(1)观察四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为什么四地农业景观不一样?学生交流、讨论,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同学质疑、纠错。

(2)农业区位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3)如果我们把荔枝、苹果移到安徽合肥地区种植是否可行?为什么? 不可以,气候不适合。(可以,可以培育良种,但是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4)我们知道在一块地上要种什么,是由谁决定的?人。那么人根据什么来决定在某块地上最适合种什么农作物,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要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学生探究活动二:农业区位因素

资料:

(1)结合安徽合肥大圩的草莓和葡萄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出示合肥的气候图、地形图、城市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3)原理探索

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什么?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②.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③.农业区位选择的目标是什么?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学生探究活动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种稻不如种草莓,种菜不如种葡萄”———在合肥大圩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会出现农业景观的变化? 资料1:都市田园,美丽大圩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位于合肥市东南,东临南淝河,南望巢湖。古有“合肥粮仓、鱼米之乡”之称。今日的大圩已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作为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大圩镇已是格田成“井”三万亩,路林交错水相映;建成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区已是鸡鸭百万雪菜鲜,冬瓜个大葡萄甜,创出国家无公害果菜品牌。

近年来大圩以农业旅游,促农民致富,乡村旅游精彩纷呈,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绿色大圩”植树节、菜花节、葡萄节。春和景明,“菜花节”踏青之旅,如荡舟于万顷波上,心旷而神怡;夏末秋初,“葡萄节”采摘之行,疑置身于吐鲁番中,眼饱而口福。闲暇中,农家茶舍品茗叙旧事,农科园中观景话未来,垂钓于“十里渔场”,嘻乐于水车木屋,一曲采莲子,舞袖划旱船,尽享农家之乐趣。大圩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是“合肥市民的大客厅、滨湖新区的后花园、合肥市的大氧吧”,是全国生态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美丽大圩是都市的田园诗,无论是生活大圩的居民,还是在来大圩观光体验的市民,在分享都市田园中的欢乐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的是享受美好生活的愉悦之情。

资料2:

(1)从大圩农业发展的实际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在变化。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2)哪些农业区位因素能够进行改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在变化。

学生探究活动四:农业地域的形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材料一: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和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

材料二: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2)学生讨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灌溉水源;社会经济条件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稳定、科技、政策等方面分析。

(3)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热量、光照等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统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三)、课堂小结

农业生产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农业区位选择 的目标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八、作业 学生探究活动五:自主探究,学以致用

分小组实地考察合肥城郊地区的农业生产,分析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变化)

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篇6

赵洁

教学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4.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和主导因素。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读图指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同学大部分都生活在城市中,你们对农业有所了解么?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又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那么,具体来说,影响农业生产有哪些区位因素呢,不同地区的农业地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

[新课教学]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板书)

(学生活动)课本图3.1 3.2提问:为什么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差别这么大呢?是什么造成的?

(教师归纳)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图3。1是水田广布,图3。2是牧场和草地广阔,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泰国湄南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高温多雨、水源充足;人多地少,——械化化水平低——水稻种植

澳大利亚:地形开阔平坦、气候温暖、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小麦种植和放牧业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板书)

农业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图,提问: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3)这些因素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自身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种植历史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自然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是社会经济因素。教师适当引导、点评。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板书)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等(板书)

(教师讲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气候: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光照来说,生物有喜阴和喜阳之分,就热量来说,不同的热量带分布不同的生物;就水分来说,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年降水少于250毫米,除有灌溉水源, 一般不能种植作物。

地形:地形以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地面坡度等方式,直接影响农林牧用地的分布和利用方式,同时还通过热量、水分在地表再分配的影响,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作业;山地丘陵——畜牧业、林业(一般坡度大于18°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质地粘重,呈酸性,土壤肥力低,适宜种茶树等,不适宜种粮食作物。东北的黑土和黑钙土,是最肥沃的土壤,往往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带。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们可以多种途径,进行改造。例如,宁夏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需要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东南地区丘陵地形坡度大,发展种植业需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学生活动)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完成第43页“活动题”,思考问题:

(1)下列农业生产主要受那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2)第三个材料沿海地区耕地的农业变迁还能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1、气候,地形,市场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变化的。

(教师归纳)以上我们从具体事例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而且我们意识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是在发生变化的。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讨论回答:水源,交通,市场,自然灾害。市场、交通运输和自然灾害影响越来越大,教师适当引导、点评。

(教师归纳)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板书)

(教师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

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板书)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教师进行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等方面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教师设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水源 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教师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还介绍了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业]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等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研究 篇7

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 在《2010年创意经济报告》中创新性地定义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创意产业是整个创意经济的核心, 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 也包含各种形式的创意内容、价值和市场目标。创意产业可以创造资产和智力资本, 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收入、促进社会包容性和文化多样性及人类的发展, 它涵盖了非常广泛的领域。同时, 由于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产业, 具有绿色、低碳的属性, 因此不仅对于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大有裨益。

近十年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由于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以及能够良好地将传统与高科技创意相结合, 从2000年至2008年我国在世界创意产业生产格局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十一五计划中的规划明确表现出我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决心。此外, 在中国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 科技的作用在“追赶战略”中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投资、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综合给创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我国创意产业的另一个动力和成功归因于对商业、文化、科学、技术、信息以及教育的协调综合管理, 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的经济支柱之一。

创意产业组织和运作的特性决定了创业产业分布的集聚性。虽然很多产业中都发生集聚, 对于创意产业来说, 集聚是一个重要并且具有决定性的特征。创意产业的集聚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统的视角侧重于公司或者其分支机构如何从地理位置集聚中获益, 二是从就业角度来看, 个人创意产业从业人员选择在同一地点工作和生活所获得的福利。事实上, 创意产业集群作为一个集体, 不仅需要产业内的合作, 还需要不同产业间的相互协调。2006年的就业模式调查发现巴塞罗那、伦敦、洛杉矶、米兰、纽约和巴黎等六个城市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

目前我国运用的创意产业理论主要是由西方学者根据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情况总结概括出来的。由于这些大都市均已进入成熟的后工业化社会,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些理论的现实基础、研究对象、待解决问题乃至解决方法与运用条件等都与后工业化社会息息相关。而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端化集聚式发展模式, 美国学者理查·佛罗里达 (Richard Florida) 推出的3T理论则最集中最突出地代表了这一特点。他认为构建创意城市的关键要素是“3T”:即技术 (technology) 、人才 (talent) 和包容 (tolerance) , 即:为了吸引人才激发创意并刺激经济发展, 一个创意城市必须同时具备这三者。技术是一个地区的创新和高科技的集中表现;包容可以定义为对所有少数民族、种族和生活态度的开放、包容和多样性;人才则指那些获得学士以上学位的人, 即他所谓的创意阶层 (creative class) 。

近几年来我国的创意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与之俱来的各种问题亦愈益突出。其一,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度不平衡性。其突出表现既有地域上的不平衡—— 即目前这一产业主要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相对发达、城市利便性高、人才等要素较为丰沛集中的大城市 ( 直辖市省会以及一些特别发达的省辖市等) 乃至特大城市 ( 如京、沪、深、穗等) 得到了较高的重视且其发展态势亦比较突出。其二, 以上事实实际上揭示了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高端化倾向, 而此点在我国各界——特别是政界和学界的认识层面则表现得最为突出。即, 我国各界的主流认识是: 创意产业是只有条件优越的高端化大城市特大城市才有条件、有资格搞的高端产业, 因为只有这些城市才具备发展创意产业的各种高端条件——特别是各类高端人才 ( 他们通常又集聚于这些城市中条件特别优越的某些特定区域如创意园区中展开创意活动——这种倾向被一些学者概括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型精英型建设模式) ; 而各方面条件相形见绌的大批中小城市乃至数量更多的乡镇村庄则因不具备发展创意产业的高端条件 ( 特别是高端人才) 而无法亦不应发展创意产业。其三, 应当看到, 造成以上不平衡及高端化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实际推行的重城轻乡、重大城市特大城市轻一般城市的倾斜性方针政策乃至更为深层的体制机制。但必须指出, 某些被选择性引进的国外相关理论对主要由我国特定体制机制政策造成的以上问题 ( 不平衡与高端化) 的扩大化亦产生了不小的助推作用——前已指出, 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 (Richard Florida) 推出的3T 模型的此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 该模型已被我国不少学者视为创意产业高端性及相关要素集聚发展模式的代表性理论并成为我国各界的主要借鉴对象) 。本文主要从生产函数角度入手以中国与越南为例分析创业产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根据古典主义的观点, 当两个区域面临同质的资本、劳动投入, 相同的规模报酬生产相同的产品时, 唯一使它们产出不同的是每个工人的边际产出。但根据边际产出递减规则, 人均占有资本低的国家会有更高的边际产出。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贸易的流动是竞争性并且自由的, 那么新的投资将只会流向贫穷的区域, 直到两地区的资本劳动比、工资率以及回报达到一致为止。在现实生活中, 中小城市的创意产业的确有着长足的发展, 但还是改变不了创意产业在大城市或者区域中心集聚的现实。那么我们怎么解决这一理论与实证的悖论呢?根据IMF的数据, 越南2010年人均GDP是的1, 174美元, 中国人均GDP7, 544美元, 中国的人均产出是越南的6.4倍。假设这两个国家的创意产业的人均产出比等同于总的人均GDP比, 切其创意产业产出遵守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并且规模效应不变且相等。其产出可表现为:

y=Axβ (1)

其中, y表示每个工人的产出, x是劳动力的人均资本。由此可以推出资本的边际产出r=Aβxβ-1, 以工人的产出表示的话形式则为 (β-1) /β

r=βA1/βy (2)

假设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β=0.4 (2010年中国和越南的平均资本份额) 。根据公式 (2) 意味着越南的人均产出是中国的6.41.5=16倍。如果这个模型是正确的, 并且两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是自由、竞争性的, 面临着如此大的边际产出差别所有新生投资都将会流向越南, 任何理性的投资者都不会在中国投资。从这个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来, 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求解国际资本流动时并不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那我们如何使用改进的模型来解释投资, 特别是创业产业投资大部分集中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情况呢?

本文主要借鉴Robert Lucas、Anne Krueger、Paul Romer以及Michael Potter的模型并加以改进, 并以中国与越南这一对国家为例来对创意产业生产函数进行分析, 并回答以下问题:单从经济利益来看, 创意产业厂商会选择在什么区域投资, 经济发达的核心区域还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影响厂商位置选择的还有什么因素, 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

以上模型计算中假设中国与越南的人均有效劳动投入是相同的, 忽略了两个国家劳动力质量或者说生产效率的不同。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我们主要借鉴安妮·克鲁格的研究并使用罗伯特·卢卡斯的方法进行修正。安妮·克鲁格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研究了贫穷和富裕国家人均收入的比较, 她考虑到每个国家工人的教育水平、年龄并以美国相应部门为基准比较了相对工资的差异。卢卡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克鲁格的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 发现五十年来虽然不同国家的绝对收入有了较大增长, 但其比率却维持在相同水平上, 例如印度1950年同美国的收入比为0.38, 到了1975年这个比值仍然在0.38附近。也就是说, 每个美国工人的相对生产率是印度工人的5倍, 1987年每个美国工人的收入大约为24, 000美元, 同时期的印度工人在美国工作的话收入大约为4, 800美元。根据卢卡斯的计算方法并参考克鲁格的数据, 我们引入效率工人的参数并估算出中国与越南的y的比值应当为3。两个国家的边际产出之比就成为了31.5=5, 而不是我们初步估计的16倍。这比我们当初估计的结果要小得多, 但是五倍的边际产出差别仍然与我们现实中观察的有很大出入, 面临这个差别新的投资虽然倾向较小但还是会集中在越南, 中国仍然面临投资缺乏。

这个模型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 假如引入效率工人的概念后中国与越南的边际产出的差别能够完全消除, 这固然解决了前面我们遇到的问题, 但同时带来了另一个悖论。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 同样的资本回报意味着具有相同熟练度的工人会获得相同的工资, 资本会缺乏流动的动力, 同样劳动力也不会有迁移的动力。如果这样的话, 不仅每年越南向中国输出大量劳工的现象没法解释, 国内每年不同省份间的民工流动同样与我们的结论相背离。

很明显, 我们透过改进的科技参数A可以消除不同边际产出的差别, 我们这里也是同这种方法, 但是略有不同。Michael E. Porter在《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指出“在生产中最重要的要素是那些涉及到投资和维持的因素, 这些要素的专业化倾向逐渐增加。基础要素像劳动力和原材料等在创新产业中并不构成一个优势因素。企业可以通过全球战略很轻易地通过科技手段获得这些要素, 与传统上所认为的智力因素不同, 高中或者专科的知识水平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形成不了竞争优势。为了构成竞争优势, 要素必须对某一产业的需求高度专业化对应, 比如说一个专门研究光学的科研机构, 专门针对软件研究的风险基金。这些要素因为需要持续的投资才能产生创新所以更加稀缺, 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更加难以模仿”。为了表示稀缺的竞争生要素, 在这里引入人力资本h来表示科技水平的差异。那么生产函数的形式就表现为:

y=Axβhy (3)

其中y是每个效率工人的产出, x是每个效率工人所占有的资本, h是每个工人的人力资本。根据Paul Romer的模型, hy表示科技的外部性, 在技术水平h’变化的时候与生产函数相乘与改变科技系数A的作用相同。根据公式 (3) 的推导的边际生产率就变为

r=βA1/βy (β-1) /βhy/β (4)

克鲁格与卢卡斯的研究指出, (1-β+□) 乘以人力资本的增长率的乘积等于0.01。当β=0.25、人力资本的增长率为0.009时 (2000年~2009年平均值) , □=0.36。这表示当周围一般生产率增长十个百分点时, 因为溢出效应个人的生产率会增加三点六个百分点。将改进的模型代入克鲁格的模型, 中越的边际产出比为31.55-1=1.04。这意味着将人力资本的外部性考虑进来后消除了中越两国边际产出的差异。

公式 (4) 说明了中国和越南之间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单向性的资金流, 两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流处在一个动态均衡的情况下。但是, 我们还面临着一个问题, 在现实中, 创意产业并不是均衡分布在两国之间, 在富裕地区和大型城市中集聚现象明显。为了解释这一现象, 本文引入修正项σ。

根据Desmond Hui研究 (如图1) , 影响创意产业产出的因素除了人力资本和科技之外还包括以下三部分:体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开放程度和多样化。这个构成了影响σ的三个变量。下面我们结合我国实际主要对体制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在我国垂直型经济中, 上级行政经济区由于其特殊政府职能的存在而拥有比较优越的区位条件。它为了维持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而需要拥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地理位置的适中性 (中心性) 及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从而导致大量微观行为主体和社会经济要素流 (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 的空间集聚, 并逐步形成传统意义上的核心 (上级行政经济区) —外围 (下级行政经济区) 结构体系。上级行政经济区通过社会经济要素流的集聚和扩散形成不完全竞争, 剥夺下级行政区经济的发展机会而获得区域正外部效应, 与之相对应的是下级行政经济区获得负外部性。二是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在垂直经济中普遍存在。

(Figure 1.Interplay of the 5Cs:Outcomes of creativity+4capitals)

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在垂直经济中, 各级地方政府由于我国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绩效评价机制而具有“经济理性人”的社会属性。作为“区域主体”参与到“区域利益”的博弈中去, 通过发挥政府职能而制定有益于本区域的公共政策、地方法规来谋取“区域利益”, 如制定发展战略、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引进机制, 完善地方招商引资政策, 颁布地方法规, 限制区外产品的流入, 实行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等。

综上所述, 本文对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了改进, 解决了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理论与实证不符合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政策因素对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解释了现实中创意产业新进厂商为何偏好在经济、行政中心建厂的原因。

摘要:随着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 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但是使用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得到的结论却与现实情况相反。本文主要集中于对柯道函数的改进来使生产函数的经典模型更加符合实际, 并从生产函数的角度解释了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原因。

关键词: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创意产业,产业集聚,区位选择

参考文献

[1].Denison, Edward F.,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 ment, 1962

[2].Krueger, Anne O., “Factor Endowments and Per Capital In-come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 ”Economic Journal, Septem-ber1968

[3].Lucas, Robert E., 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January1988

[4].Lucas, Robert E., Jr., “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orm Rich to Poor Coun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1990

[5].Romer, Paul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1986

[6].UNCTAD, “Creative Economic2010”,

[7].Porter, Michael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1990

[8].Porter, Michael E., “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 that Shape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December1996

例析“工业区位选择” 篇8

材料一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下图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河流、湖泊][主要水运航线][城镇][枪炮厂][铁矿][煤矿][图例][汉][水][汉口][汉阳][武昌][马鞍山][大冶][长][江]

材料二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1)据材料一,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铁厂的区位优势。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若1955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工业区位选择与评价的方法与能力。第(1)题,注意提取枪炮厂等图例信息,并围绕工业区位主要因素比如交通、市场、原料等展开分析。第(2)题,应从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即工业规模的扩大会造成用地紧张;同时钢铁厂环境污染较严重,钢铁厂原料和成品运输量较大,会造成城市交通拥堵。

答案 (1)接近市场(枪炮厂);有技术、人才优势;水运(交通)便利,接近燃料地(马鞍山煤矿)。(2)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例2 读“汽车产业链结构图”,完成后面的题目。

[汽车研发

与设计][汽车销售

与服务][汽车产业][整车制造(铸、锻、热、焊、冲压、电镀等)][销售(整车及零部件)][服务(保养、维修、金融、保

险、广告、加油、停车等)][文化业(展览、博鉴、体育、旅游等)][ P ] [汽车制造]

(1)从产业链角度看,P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

A.配套产品生产(仪表、轮胎等)

B.汽车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

C.农机制造(拖拉机、农用车等)

C.能源加工(石油、天然气等)

(2)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 原料 B. 市场

C. 动力 D. 劳动力

解析 此题考查工业联系及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第(1)题,从题干要求“从产业链角度看”,即“从产业之间的关系看”可知,各环节之间相互影响,P代表的产业比较符合配套产品生产。第(2)题,汽车服务业主要是销售和售后服务,因此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答案 (1)A (2)B

点拔 工业区位选择的技巧

(1)对工业区位进行选择时主要从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进行工业区位选择与评价必须坚持“综合性原则”。一个地区各地理事物的合理布局必须是综合考虑了该地区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后,根据地理事物发展的具体要求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作出的综合部署。

从经济效益角度,工业区位应选择在原料和劳动力充足、质优价廉、市场近且庞大的地区,但这样理想的条件在一个地区是难以俱全的,在现实的厂址选择时,应从工业生产自身特点出发,将工业区位选择在生产成本最低而获取利润最高的地方。此外,工业区位选择从宏观上应侧重社会效益,考虑国家政策、个人偏好、国防安全、工业惯性等;从微观上兼顾生态效益,考虑所布局的工业是否具有环境污染,工业污染的类型和程度,以期最终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工业主导因素及工业指向类型的判断

工业主导因素,即优势条件。工业指向(导向)类型的划分往往是以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主导因素进行的。主导因素的确定,首先要看工业部门的性质,然后结合具体的区域,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当然,工业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指向型工业区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工业区位因素的评价更要侧重于对其发展变化的评价分析,工业指向类型的判断除按一般原则外,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于劳动力指向型,而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级时装则属于技术指向型;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于市场指向型,而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于原料指向型;普通家具厂属于市场指向型,伊春家具厂布局的主导因素则是原料指向型;瓶装饮料厂属于市场指向型,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水源;乳品生产一般需要接近市场,而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指向型;新疆的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指向型,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则属于市场指向型。

劳动力指向性工业会随着劳动力数量、素质及工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我国的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正在经历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阶段。劳动力的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还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劳动熟练程度。

1.水产品加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接近( )

A.劳动力市场 B.消费市场

C.技术条件好的企业 D.原料产地

2.把接近消费市场作为主导区位因素的是( )

A.水产品加工厂 B.飞机制造厂

C.炼铝厂 D.食品厂

下图示意某城市交通、工业区的分布。读图,完成3、4题。

[盛行风向][图例][N][0 2km][市中心

机场

市界

运河

高速公路

主要公路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3.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地形影响 B.运输方便

C.考虑盛行风向 D.接近居住区

4.该城市新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于接近( )

A.高速公路 B.市中心

C.运河 D.机场

某企业集团计划新建一有色金属冶炼厂,下图是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分析图,读图回答5、6题。

[12

9

6

3][运费及能源费用][甲 乙 丙 丁] [ 9

6

4

2][加工费][甲 乙 丙 丁] [工资][甲 乙 丙 丁] [ 4

3

2

1]

5.从企业生产的经济成本考虑,最适宜建厂的地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该企业最终选择在乙地建厂,主要原因是( )

A. 接近原材料产地和市场

B. 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 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

D. 经济、社会效益好

参考答案

上一篇:百胜部门职责明细下一篇:王琛--构建企业的和谐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