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构建企业的和谐生态系统

2024-05-28

王琛--构建企业的和谐生态系统(通用7篇)

王琛--构建企业的和谐生态系统 篇1

构建企业的和谐生态系统一、企业的经营与变革

1、经营和管理界定的意义

2、企业长生不衰的秘密:变革

3、引发企业变革的具体因素

4、变革的动力和变革的阻力

5、组织变革成功的八大步骤

(这八个步骤就是实施的过程管理、管理控制和关注点)

二、组织变革下的产品与产业结构优化了解变革

主动变革的基本类型

变革的原因和变革的形式

1、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2、适应国T***家投资水平和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

3、结合企业的优势和资源条件研发产品

4、产品、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5、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6、产业间协调发展

7、资源配置最优化

三、和谐企业生态系统企业文化

1、什么是文化

2、企业文化框架

3、企业文化做什么

4、企业Q605556860文化的创建与维系

5、企业CI的建设

物质化:文化建设的基础

制度化:文化的前奏

思想化:文化的核心

6、员工怎样学习组织文化

创建合乎道德的组织文化

建设回应顾客的组织文化

7、如何处理各种关系

企业内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

企业与政府等公共管理组织之间

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

企业生产经营与自然环境之间

企业主体与上下游之间

企业系统的上下级之间

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和谐系统的配套机制和操作技巧)

企业员工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加入新生代员工的激励(80.90后),以案例为主,多介绍一些典型行业,重点类别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制度方法)

五、企业持续经营注意的问题

1、客户导向和价值提供

2、诚信和重塑企业伦理

3、现金流比当期利润更重要

4、共塑品牌确保持续经营

5、厂家和商家的利益共同体

6、企业内部命运共同体

7、利益相关人/企业的关系建立与平衡

组织行为的核心——麦金西7-S

员工共享的价值观

企业策略

企业系统

组织结构

员工的匹配

工作技能

组织风格

(增加关于投资者和经营者、员工关系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利益如何平衡,比如集团总部作为投资人与下属公司经理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看看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六、变革时代的领导艺术

1、从执行者转变为全方位经理人

2、领导能力的四个层次

3、领导能力的发展过程

4、自我领导能力的培养

承受压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以使命和愿景为导引

抓住关键要素,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修炼双赢思维,追求团队成功 深刻了解人性,无为而治

全面整合,统合综效。

王琛--构建企业的和谐生态系统 篇2

一、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育生态系统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以教育为中心, 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 组成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某个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轴所构成的教育系统, 它反映了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人的主体发展为主线, 研究外部环境, 包括教育在内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因素组成的系统, 还要研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正是由于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促进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学校是一个微生态教育系统, 要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就要以人的发展为主线, 研究各种环境要素, 协调各种关系,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营造校园文化, 凸显学校特色

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着眼点是解决环境、资源、发展问题, 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从校园生态的角度来看, 学校应建立绿色人际关系, 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在学校内部全体成员的心目中建立起以“快乐健康生活、终身学习”为特征的“场”效应。这种效应, 如历久积淀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 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 将受益无穷。

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外到内, 精心设计教育环境、营造教育氛围, 打造班级文化, 让学生在“精神文化的场”中, 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 学校应在“内秀”上做文章, 在保持校园整洁的前提下, 按照“生境 (自然美) 、画境 (艺术美) 、意境 (心灵美) 相统一”的原则, 营造和谐的、高雅的文化氛围, 温馨的人际环境, 师生在平等、友爱的氛围里, 承认差异性, 凸显个性, 完善自我, 师生共同和谐发展, 彰显学校特色。我市九门乡中的校园文化如下:

1. 让制度成为文化。

在管理上坚持“有法依、执法严;言必信、行必果;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保证制度的权威性, 逐步提高人们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高境界。坚持“人本管理”, 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 使每个教职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 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 激发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

2. 发扬国学光辉, 提升道德标尺。

选择《弟子规》、《论语》、《三字经》中有关内容, 编制《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读本》, 人手一本, 开展诵读、背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美化自己心灵深处的“内隐概念”, 在他们灵魂深处刻画一把符合社会利益的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尺。当学生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时, 让他们反思, 让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心灵规范, 从而提高学生心底深处的道德标尺。

3.“营造书香校园”。

在教师学生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 让他们“与人类高尚的精神对话”, 开展师生共读共写活动, 设立读书节, 制定读书规章制度和奖励激励体制。

4. 创建和谐统一的校园人文生态环境。

建设精品物质文化、墙壁文化等, 渲染校园、班级文化氛围。

5. 成立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工作小组。

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 研究怎样给教师减负, 让教师身心愉快, 避免职业倦怠情绪的出现。

6. 设立学校、班级文化墙。

精品共享:把自己好的文章 (情感故事、哲理小品、励志故事等) 打印后张贴在墙上, 与他人分享;师生互动:说说心里话心灵沟通, 畅谈人生理想师生互相勉励, 课堂建构提议共建理想课堂等;生活写真:鼓励反映校园或社会现实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原创文章。

三、构建精神动力系统, 营造“健康心灵”的港湾

教育最重要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不是简单的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教育本身意味着:教育不是火把, 而是点燃!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真正的教育应重视对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精神动力系统的修炼, 发挥其激发、唤醒、维持和调节功能, 这是育人的根本。

根据生态学理论中的“多样性”、“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实施“星光灿烂”表彰制度。用“星光灿烂”的表彰制度取代了过去取向相对狭窄和程式化的“优秀教师”、“三好学生”等评选办法。对教师中、班集体和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先进、积极、健康的特长和优势进行宣传和表彰, 让师生身上所有闪光的色彩共同汇成校园的灿烂银河。

许多学校开展经典诵读、建立了班级文化墙、实行“十星级学生”、“十星级班级”评比活动, 以学校誓词、班级誓词、学生个人誓言为载体, 构建学生精神动力系统, 从根本上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内在学习动机一旦形成, 有利于达成“想学”、“会学”、“坚持学”、“好学和乐学”的理想境界,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许多学校倡导“用人格塑造人格, 用情感激发情感, 用爱心呼唤爱心”, 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 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构建学校生态网

近几年来, 一个以学九门乡中、学杜郎口、安丘四中、洋思中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在我市中小学扎扎实实、轰轰烈烈地开展。各学校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实际, 创造了许多鲜活的、有效的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藁城市九门乡中管理特色明显, 受到省教科所、省教育学会、石家庄市教科所的等上级部门以及一些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 被誉为“河北省农村教学改革的旗帜”。九门乡中采用并推行了“无边界扁平化管理”, 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生态。其核心是权力非中心化, 把权力进一步下移, 促使管理由“外控型”向“内控型”转变。领导班子实现“大服务、中指导、小领导”的职能转变。整个学校实现以学生为核心、教师为外围、领导班子为更外围的扁平化结构, 学生的内层需求决定外层工作方向, 外层为内层服务, 形成一个良性的顺畅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通道。

打造“班级管理独立体”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教师管理上, 通过首席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双向选聘, 捆绑组合, 形成“班级管理独立体”和“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团队”。通过外控, 使每个团队形成一个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小群体。具体做法是:教师通过两次招聘形成班级管理独立体和学科组十字承包管理体制。第一次招聘学科岗位, 注重教师的学科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第二次招聘班级岗位, 注重教师的合作能力、管理水平和敬业精神, 由首席班主任组合另一个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

例如, 九门乡中分四个学部, 中层领导每人承包一个学部。学部由初一、初二、初三各两个班组成。学部之间展开全方位竞争。

每两个班的主科老师组成一个管理团队 (独立体) , 负责两个班学生的教学、生活、德育等各方面工作。实行首席班主任负责制。同年级独立体之间展开全方位竞争。

同年级同学科的四位老师组成年级学科组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 负责一个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学科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班级学生管理依照上述方法, 分成4~5个学部, 分别由一名任课老师担任导师, 选出一名大组长, 由导师和大组长共同负责。每个学部划分3~4个小组, 由组长负责。学部之间、小组之间, 展开全方位竞争。小组发展情况要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

构建“放射性管理”框架, 形成共生共荣、协同竞争的学校生态网, 让学校充满了生命活力。学校抓住12个首席班主任, 牵动班级管理、德育管理两张网;学校抓住14个年级学科组长牵动课堂教学、校本教研两张网;班主任、任课教师抓住班内十几个小组长牵动学生管理、学习管理两张网,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效能, 激发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因此, 连续几年获得32所划片招生学校综合排名第一名。

五、运用“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为生态教育系统提供动力支持

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评价是学校生态系统的重要的动力因素, 具有导向、激励和调控教学双方的功能, 为生态教育提供动力支持。

1. 评价内容。

主要以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认知领域内, 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步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品质;在动作技能领域内, 着重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在情意领域内, 着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珍惜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态度与能力。

2. 评价方法。

重视真实的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真正处于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各种实践性的情境中, 让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采用语言、文字、图像、动作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展示自己的作品, 显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意见和作品, 不立即作判断, 应在全部意见都提出后, 师生共同评价, 共同分享创造性成果。评价方法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3. 评价观。

坚持非标准化的观念, 评价要因人而异, 促进个性充分发展, 不要把学生塑造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坚持人才成长非同步化的观念, 即允许打破常规, 超越程序, 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帮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六、选择运用网络环境, 丰富信息资源, 为学校生态教育系统注入活力

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看, 课堂是一个花盆式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 它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育生态功能的发挥, 但知识的网络分布无疑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外化的大脑, 它的无限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 能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此, 在当前乃至未来的课堂教学中, 网络注定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网络时代自由、平等、民主、宽容的氛围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对课堂生态产生良好的影响, 使其呈现和谐、繁荣的态势。

总之, 构建学校教育生态系统,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维典.试论生态学观点与现代教育[J].深圳教学研究, 2003, (1) .

构建企业生态建设和谐企业 篇3

员工的发展与传化事业发展如何形成相互促进、共赢共荣的局面, 以及如何培养企业爱护员工、员工关心企业的文化, 我们有三点体会:

第一, 思想意识上我们始终强调“ 三个统一”, 促进“ 四个转变”,努力打破传统的“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为员工营造和谐健康的工作氛围。

(1) 我们强调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三者相统一;(2) 我们强调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统一;(3) 我们强调国家、社会、股东、员工的利益相统一。

与此同时, 我们提出了“ 事业以人为本” 的指导思想, 致力于构建和发展新型劳动关系, 通过实现“ 四个转变” 来达到“ 以人为本” 的劳动关系管理的新境界。(1) 从落后的雇佣与被雇佣观念转变为企业员工树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事业共同体的观念。(2) 从以利益为劳动关系的连接点转变为以感情为劳动关系的连接点。(3) 从以管理约束为手段维系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以企业愿景激励为手段维系的劳动关系。(4) 从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要为主转变为以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为主。

我们把“ 三个统一” 与“ 四个转变”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营造开放、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大家庭氛围, 从根源上为培育健康型员工, 打造健康型企业夯实了基础。

第二, 从传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 以“ 五支队伍” 建设为目标,不断完善员工的薪酬激励与福利保障体系。

1. 一直以来, 我们非常重视员工队伍建设, 早在1992 年, 传化就提出了“唯贤不避亲”的用人理念与“打破家族化, 实现用人社会化” 的管理主张, 冲破了私营企业最大的机制瓶颈, 抓住机遇实施“ 引人促发展”工程。把人才要“ 引得进, 留得住,用得好” 作为创建良好管理机制所追求的目标。2006 年我们任命了包括总裁在内的一大批干部, 传化已经从“ 用人社会化” 进入到用社会化人才来管理企业的更高阶段, 事业与人共同发展, 组织与人协调发展, 在我们传化得到了更大的体现。

2. 随着集团的发展, 我们又提出了“ 事业以人为本, 发展以人为先”的人才理念, 重视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我们提出了管理队伍、营销队伍、研发队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产业工人队伍等“ 五支队伍” 建设工程, 我们创新地提出并建立了“ 五天工作、一天学习、一天休息” 的工作学习机制, 以此来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一年来,我们共建立了覆盖生产、市场、研发等各个系统的14 个培训体系, 实施了1415 项培训, 受训人员达到了24824人次, 人均课时64 小时以上。抓五支队伍建设以抓经理人队伍建设来带动,我们对全体管理者进行了胜任力评价,提出了管理发展意见书, 帮助干部一同成长, 我们开办了新经理人学习班,骨干学习班,2006 年一年就选派了50多名经理人赴港学习或出国学习考察,组织32 名经理人进行了交叉兼职, 我们对每一位经理人有管理输出培训课时的要求, 加强“ 主管指导人计划”实施工作, 促使他们在带队伍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3. 为了更好地引人、育人、留人和用人, 我们推进了七大激励体系建设, 即“ 文化理念激励人、薪酬分配激励人、企业形象激励人、工作氛围激励人、作为机会激励人、福利保障激励人、发展前景激励人”。

4. 在薪酬体系建设上, 我们理性思考员工持股问题, 现阶段, 根据员工的现实意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慎重考虑, 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工种的人建立了不同的分配激励体系。2006 年我们在科技、市场、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建立或完善了十多个基于行业与企业特点、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分配激励体系, 使激励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管理人员为例, 他们的分配体系包括七个方面:(1) 基本工资;(2) 岗位工资;(3) 长期激励;(4) 保底分红;(5)超利润奖;(6) 及时奖励;(7) 单项特别贡献奖。通过完善分配体系, 一方面让员工感到, 企业发展好了, 自己的收入也就多了; 另一方面, 通过与绩效管理体系的配套, 更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与热情。

5. 不断完善员工的福利保障体系。(1)06 年我们构建了完备的“ 七金” 福利保障体系, 传化员工福利走在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前列。目前, 集团所有在册员工实现了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全覆盖, 加上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 构筑起了强大的“ 七金” 保障体系, 在民营企业中首开先河。此外, 我们还努力发挥“ 传化集团困难职工帮扶基金” 的保障作用,让真正需要组织帮助的员工得到关怀。2006 年, 我们还大力度地对员工餐厅进行了管理变革, 丰富了菜肴品种,提高了服务质量, 员工的满意度大大增强。(2) 员工实行一周的年休假, 异地员工春节回家还给予探亲假、旅程假和旅途车费报销补贴;(3) 传化员工基本享受到了国家规定的福利政策,早在1996 年, 我们推行了内部储蓄式养老保险,2000 年, 我们作为浙江私营企业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单位, 解决了职工储蓄式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接轨, 并实现了全覆盖, 在民营企业中, 传化的员工最早享受到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

第三, 大力支持党群组织的建设与活动, 通过党群组织搭建关心员工的又一平台, 让员工感受到更为丰富的组织关怀。1995 年4 月, 经宁围镇党委批准, 传化成立了党支部,1998年, 传化成立了党委, 胡锦涛同志曾给传化的党建做过重要批示。我们从“ 三个保证” 上支持、配合党群组织

的工作:

一是资金保证, 在每年的财务预算时, 党委活动经费要做专项预算,以在经费给予充分的保证。二是场所保证, 我们加大投入, 建立了党员活动室等一系列党员活动场所, 保证有专用的场所开展党组织工作。三是时间保证, 开展活动需要时间, 为保证党组织的时间安排, 我们在会议安排上优先考虑党组织的活动时间。

在经营组织的支持下, 传化党委积极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努力在培育员工上下功夫,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 为员工排忧解难, 使广大员工感受到集团大家庭的温暖。同时, 在引导员工思想健康、行为健康上, 党组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多年的配合中, 经营组织同党组织形成了“ 目标同向、作用互补、相互监督、共同发展” 的工作格局, 党委在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党组织的影响下, 企业树立了正气, 员工积极向上。形成了员工家庭对传化放心、社会对传化放心的良好局面,作为企业经营者, 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员工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为了组织和发动好员工, 在我的提议下,1994 年传化成立了工会。工会在推动员工管理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 我的体会是, 企业重视员工的意见和想法, 员工就重视企业、关心企业, 经过推行职工代表大会、经营联席会议等一系列制度, 员工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 企业与员工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传化员工的平均年龄33 岁多,35岁以下青年有近2400 人, 而且60% 都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他们富有朝气与活力, 是企业的生力军。同时也面临从“ 学校人” 向“ 社会人” 的转变, 他们需要适应, 但更需要关心。作为企业, 有责任把这些青年人引导好、发展好。

为此, 我们尤为重视共青团的工作, 通过支持共青团组织的建设, 来关注青年员工的发展需要、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在传化集团, 青年的工作已经成为一把手亲自关心的重要工作, 大批青年已经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有的还成长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

和谐教学理念下生态式课堂的构建 篇4

一、现实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失衡

现实课堂中的生态失衡表现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性、探究性、情感性目标弱化, 学生合作性、研究性、拓展性学习缺失,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课堂视野狭窄, 仅局限于课堂环境教学的单一模式等方面。

1. 师生关系不和谐。

教师简单、粗暴, 学生畏惧, 师生关系疏远, 紧张对立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时有发生。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 独立思维受到阻碍。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 放松指导, 造成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散漫态度, 师生间缺乏感情交流, 师生关系冷漠。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 不认真检查教育效果, 从而造成“你教我学”的简单服务关系。在教学关系上, 学生依然过于依赖教师。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以领导者自居, 学生习惯采取服从的态度,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2. 教学互动形式化。

一些教师力图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然而, 这些课堂只是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如, “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这种形式上的互动, 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 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 另一方面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课堂上一问一答, 表面上在互动, 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 表面的互动毫无激发情趣、培养能力的效果。

3. 自主探究缺乏有效引领。

和谐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 把时间还给学生, 但这不等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撒手不管。有的教师上课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书, 没有指导, 没有提示, 没有具体要求, 没有检查, 没有反馈。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做, 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 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发展。

4. 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把握。只要有疑问, 无论难易, 都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 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 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来安排合作活动。在学生方面, 由于时间短, 缺乏深层的交流, 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甚至丧失了话语权, 他们更多时候是在做听众。合作学习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反而造成了新的教学不平等。

5. 情感教育与知识传授、活动开展相脱离。

活动的目的是深化理解, 培养能力, 在实际活动中升华情感。然而, 课堂上, 由于活动目的性差, 为活动而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和过程后, 学生没有把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相统一, 没有把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 因而, 没有体验、没有反思, 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可以彰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但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只有与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才是有生命力的, 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 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低效或无效的。

6. 重视课堂预设, 忽视课堂生成。

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完全依靠教案, 对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视而不见, 缺乏课堂生成意识和驾驭能力。课堂成了执行教师教案的过程, 从而完全丧失了课堂创造性的价值。

二、和谐教学理念下生态式课堂的构建

生态式课堂是以生态的视野、态度与方法来审视、思考、分析课堂。在生态式课堂中, 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 质疑探究, 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在生态课堂中, 关注人性, 强调发展, 重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诸因素的有机整合。如果说和谐教学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话, 那么, 和谐教学理念持的“五有”原则。味, 必须由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的实践结果就是以和谐理念为内涵的生态式课堂。由此可以看出, 生态式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教学诸因素的共存、统一与和谐。

1. 教师与学生融通, 构建民主关系平衡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应改变传统角色定位, 由教育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 成为学生心理的了解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接纳学生, 要把热爱、微笑、激励、宽容送给学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播者”、“话语权的垄断者”自居, 要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同行者。学生也要从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被动者, 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的主动者。

2. 主导与放手结合, 构建主导与主体关系平衡的生态式课堂。

在坚持教师主导的前提下, 要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 实现生态式课堂过程的动态平衡。在生态式课堂中, 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让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要让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拥有平等的自由和权利, 充分释放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 在课前放手, 让学生搜集信息;其次, 在课堂开始放手, 让学生尝试;再次, 在课堂中放手, 让学生探究;最后, 在课堂后放手, 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 带出课堂, 带向生活, 带向家庭, 带向社会。

3. 课堂与社会对接, 构建社会、自然、文本等因素有机平衡的生态式课堂。

在课堂实践中, 要有开阔的视野, 拓展课堂;要改变过去只以课堂为主, 忽略贯穿于课前、课后的拓展性课堂现状, 提倡学习途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发展学生体验感知的能力。要超越教材文本限制, 贴近生活, 观照现实, 放眼未来。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自然, 让学生在拓展性的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要真正使学生感受人类文化知识的精神力量, 使教学成为充满智慧、彰显个性、崇高独立的精神之旅。

4.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个人的知识积累以及对学生的了解, 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 对新知识进行积极地建构。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 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鼓励学生相互研讨、提出见解、发现规律。

5. 多维互动, 互助合作, 构建师生和谐共进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要提供多因素、多形式、全方位的活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 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去主动地建构新知, 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知识的传授, 还要及时反馈, 加强情感的交流, 教学相长, 使课堂充满民主的气息。

6. 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探究学习的生态式课堂。

重视师德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生态 篇5

关键词:师德建设,和谐校园生态,以生为本,和谐师生关系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并把这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而社会和谐归根结底要靠提高国民的素质, 国民素质的提高, 归根结底要靠教育, 学校要培养出和谐社会的高素质公民, 教师的责任举足轻重。因而, 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 加强师德建设, 打造一支优质精干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通过抓师德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 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遵守职业规范, 明确师德的重要地位及违反师德的后果

师德, 是一种精神体现, 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师德需要培养, 需要教育, 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师德师风不仅仅是只与教师有关, 更不是只与个人有关, 而是与国家、民族、与整个社会紧密相关。因而, 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 关系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要达到高质量的教育, 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们知道, 最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条。“热爱教育, 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对学生严慈相济,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等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再一次被写进章程, 国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视的, 在规定师德标准的同时, 也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10种师德禁行行为, 近年来, 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文件, 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育部对失德实施了“零容忍”的政策, 不仅加大了对失德教师的惩处力度, 而且从根源抓起, 建立了“他律”的师德约束制度, 并形成了高压态势。[1]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 等等, 这都是师德;师风, 即教师的行为作风。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等等, 这都是师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 因为, 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在学生们的眼里, 教师就是完美无缺的榜样, 享有绝对的权威。因此, 无论教师有意无意, 对学生都会起到榜样作用, 这个榜样, 不是正面的榜样, 就是反面的, 因而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 对学生要起到正面的作用, 因为它最直接、最经常、最深刻。教师的言谈举止、行走坐卧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 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正人必先正己。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做到“以德育德”, “以才培才”, “以情动情”, “以行导行”。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为指引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

事实上, 对于教师来讲, 根本不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关键是用什么去育人, 用什么样的观念、思想、 道德去育人, 有没有自觉的育人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教师要清楚自己在德育途径中承担的任务, 努力发挥自身和本职工作的德育影响力。

二、以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生态的基础

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再抱着“师道尊严”、“唯分数论”理念的教育工作者已不合时宜, 时代在发展, 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什么是和谐校园生态?就学校教育系统而言, 和谐表现为一种学校教育生态的平衡、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我们认为, 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而构成的教育生态的平衡系统, 它应当是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生态平衡, 具有科学、民主、平等、尊重等精神内核, 具有人文关怀、人格尊重、精神沟通、心灵互动等核心价值取向, “人文精神”是和谐校园之灵魂。

现代教育应当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 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 打破单一的课程观、保守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 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 社区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 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的创造愿望才能得到尊重, 创造活力才能得到激发,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这样, 和谐的教育生态一旦形成, 必将会使三方受益。

在这三方中, 学校是重中之重, 是育人的重要基地和乐园, 一定要以学生为本, 创建和谐的课堂和和谐的班级:和谐课堂是以教室为载体, 以“体验与创造、内和外顺、共同进步、生态发展”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各要素要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 使学生能够健康、主动、乐观、开朗、活泼、和谐的发展。[2]创建和谐课堂要求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 交流情感;运用激励和谐的有效评价。从而达到师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 文本与人本的和谐。

和谐的班级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学习, 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 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创建和谐班级要求班主任:创建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 让学生人人主动并乐于参与班级管理, 增强主人翁意识, 放手管理, 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让他们在学习和管理的双重过程中健康、全面、和谐成长。

三、以生为本是建立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厚爱那些缺点多的学生, 越是缺点多的学生越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他们平时得不到表扬, 对表扬的需求就更迫切, 别看他们平时吊儿郎当, 对什么都满不在乎, 其实他们心里特别喜欢表扬, 这时老师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表示都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转换成上进的力量, 所以老师对缺点多的学生更要多表扬。要把对后进学生的“头痛”变成“心疼”, 否则批来训去, 学生没了自尊心, 破罐破摔可就难教育了。教师对后进学生要深爱、 厚爱、加倍地爱。对于学习差的学生要多表扬,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以表扬。对于学生的进步, 教师绝不能视而不见, 而要“大做文章”, 要和学生一同分享快乐, 这样做学生才会受到鼓舞, 吸取力量, 大踏步地前进。对学生的教育, 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因素越抓越积极!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学生终究是孩子, 我们要 “让孩子成为孩子”。是孩子就会犯错误, 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接受错误的教训, 取得经验, 而不应当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因此学生犯错误时适当的宽容是必要的。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最崇高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 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 就会“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3]

让我们每一位有事业心、责任感的现代教师都从内心里牢记陶行知老先生为我们树立的教师职业信念:“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 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我们深信教育师生同生活、同甘苦, 为最好的教育;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 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克服困难, 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决心, 必能为我们的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生命。”[4]

总之,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育人观念, 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 在行为上体现师德, 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师德修养, 只有深刻理解师德的內涵, 充分认识提高师德的重要意义, 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才能为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添砖加瓦, 才能依靠自己师德标准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 为教育的发展做贡献。[5]

参考文献

[1]师德一票否决?盘点13种师德失范行为[EB/OL]. (2015-12-08) .http://www.cssn.cn/zx/shwx/shhnew/201512/t20151208_2761878.shtml.

[2]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N].教育新闻, 2014-03-15第三版.

[3]论语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第一版.

[4]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第一版.

以人为本构建自然和谐生态环境 篇6

一、创设和谐人文环境

学校的校园形象文化, 特别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设计了学校的形象标识——校徽。校歌《森林之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学校围绕生活教育中的绿色主题, 重点体现绿色精神、绿色小家环境、绿色环保意识、绿色生命律动。学校以森林为名, 每个班级则以一种植物的名称作为班名, 如采荷班级、傲梅班级、太阳花班级。每个班级的名言也都是结合班名来确定, 如:采荷班级的名言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万年青班级的名言是“朝气蓬勃竞芳华, 绿意盎然满人间”;幽兰苑班级的名言则是“我爱幽兰异众芳, 不将颜色媚春阳”, 这也是其班级绿色精神的引领。各班主任还引导孩子读与植物相关的诗句、文章、了解它的特性, 领会及学习其品格。学校特别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教室、走廊, 还是学生们展示艺术才能的场所, 学生们用自己创作的彩色画、习字和照片装点教室, 走廊上, 极富个性地展示着学生们自己栽培的花卉、创作的小报、自制的工艺装饰物, 五彩缤纷。

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城市笑脸”摄影比赛, 让同学们对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系奥运, 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让学生寻找文明、践行文明、传播文明;“小眼睛大奥运”特别行动:透过红、黑、黄、绿、蓝奥运五环色彩, 关注奥运 (包括红眼睛——奥运知识“存储王”, 黑眼睛——奥运信息“收藏夹”, 黄眼睛——奥运事件“浏览器”, 绿眼睛——奥运活动“扫描仪”, 蓝眼睛——奥运新闻“快捷键”) ;“我爱春天, 我爱诵读”全校朗诵比赛, 每周二的“走进诵读日”, 引导孩子学习、欣赏优秀文化经典;传统的“非常24”速算比赛, 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之门。英语组的“魅力英语节”, 科学组的“科技节”, 美术学科的“童心看世界”绘画大赛以及艺术节等。从各种不同角度构成了学校和谐、进步的人文环境。

二、搭建自主教育平台

我校以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为依托, 积极秉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 有意识地加强引导, 搭建起适合孩子和谐发展的平台, 通过“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去寻找一个岗位, 扮演一个角色, 获得一种感受, 明白一种道理, 养成一种品质, 学会一种本领……”的具体方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主性生活教育平台——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意识

我校围绕自主教育, 开展了“自我肖像画”大赛, 让孩子们学会认识自我。并通过“认识妈妈”、“我是生活小能人”、“今天我当家”、“我劳动、我快乐”等主题活动, 让以“我”为中心的“小皇帝”们走近父母, 学会了给予, 明白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

主动性生活教育平台——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各种具挑战性的、以班为单位的体育竞技活动:团体操、橡筋绳、全班×200米接力赛等, 让每一个孩子挑战自我, 参加体力、意志的角逐, 享受胜利的喜悦, 体验挫折的懊恼, 磨练孩子们的意志。

合作性生活教育平台——培养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通过“非常语文、非常生活”知识竞赛, “英语节”、“群舞比赛”等集体活动, 突出“合作性”原则, 评价团队, 不设个人奖项, 让孩子们学会合作, 学会与人相处、团结和谐。

开放性生活教育平台——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校内“跳蚤交易会”, 组织学生到社区做义工、到幼儿园感受保育员的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国门, 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世界,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进而树立地球村的意识, 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创造性生活教育平台——培养孩子创新意识

我校坚持这样的观念:“行动是思想的母亲, 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我们立足为学生搭建一个个“玩”的平台:“自编童谣 (儿歌) 创编橡皮筋表演”、“电脑王国探秘”网页设计、“生物、天文、电子等科技小组外出体验活动”、“英语活动沙龙”、“科技作品制作”等, 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 保护、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生活教育平台, 让孩子融入生活, 培养了孩子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促进了孩子们自主和谐发展。

三、建立科学评价标准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课程评价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学校备受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最终追求的是人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它关注的不是一个静态凝固的学习结果, 而是学习过程在学生身心上能为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积淀多少潜智潜能和情意动力, 所以它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 强调亲自体验的动态生成。学校积极将这一评价理念运用到教学评价中, 建立了富有学科特点的评价办法, 总的来说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目的多元:贯彻多元智能理论, 因材施教, 重在激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其优势智能学习, 智能互补。二是主体多元:评价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学生评价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 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 这一评价群体是由教师及其群体、学生同伴及其群体、家长、社区成员、社会评价机构和学生个人等构成。三是内容多元: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肯定学生的优势智能,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鼓励和带动学生开发弱势智能, 不仅仅关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 而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对本学科的情感与态度等。四是表达形式多元:重视日常评价与期末评价的整合。运用了成长记录评价、日常行为观察、实践操作等新型的质性评价方法。充分发挥了评价应有的激励, 促进、诊断、矫正、导向和教育功能。坚持用多把尺子量学生, 让各种不同梯次的学生健康成长, 从而为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尊重学生独立人格

我校把握教育的前提是尊重这个道理, 把学生定位为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 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他们具有独立人格。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 应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研究他们, 了解他们, 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我校提出了“人人德育”的管理思想, 要求每个教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等, 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 为自己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打下基础。

学校无实验班、特长班, 全由电脑随机分配。学校建立起公平的竞争机制, 无论班级干部, 还是学校大队部干部, 从不由老师点将, 而是自愿报名, 通过发表竞选演讲、展示竞选海报、学生投票等众多环节产生, 当选的都是热心为大家服务, 具有较强公信力的同学。时时处处让学生体会到平等。

为保障学生的话语权, 学校建立了《学生申诉制度》, 成立了校长信箱, 悄悄话对话室, 校园网上聊天室, 建立了孩子们与老师交流的桥梁,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沟通, 吐露心迹, 寻求帮助。在少代会期间, 组织了“我给校长当参谋”的专题讨论会, 听取学生的心声, 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探讨解决身边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校园的主人。

王琛--构建企业的和谐生态系统 篇7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经济,和谐发展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金融经济能否和谐发展。注重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 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实现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掌握和运用金融经济发展规律, 确保金融业稳步向前发展。基于此, 笔者作出以下几点探讨。

1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作为当代经济核心, 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 确立实践科学发展观, 带动金融业持续发展。金融行业作为掌握信贷资源的主体, 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 方能将微观经营行为与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 提升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 为金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1.2 有助于金融体制的改革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的金融体系初具规模, 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起到了促进和支撑的作用, 但在金融发展进程中尚存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体现了金融体系的不和谐型和脆弱性。目前, 我国的金融体制进入了改革攻坚阶段, 金融体制的改革如火如荼, 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是助推金融体制改革的真实需要。

1.3 有助于维护金融的稳定

不断累积金融风险的后果是导致金融风暴的到来, 会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因而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既是金融行业稳健发发展的关键, 更是维护国家金融秩序稳定的坚强后盾。

1.4 有助于金融经济和谐发展

1.4.1 决定资金流向

现在我国很多银行都着力于地区、行业和相关企业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资金流向, 环境好则意味着更多资金的流入, 反之则意味着更多资金的流出。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 以不断优化金融环境和信用环境, 提升本地区的资金吸引力, 提高竞争实力。

1.4.2 决定金融运行质量

金融生态环境不良, 将会导致银行出现很多不良贷款, 造成信贷资金沉淀, 最终导致银行信贷投资力量不足, 对金融运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对金融业的过度保护和管制, 严重削弱了金融机构对竞争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功能的强化和创新, 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限制了金融机构的多样性, 影响了金融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2.1 缺乏公平竞争机制

只发“出生证”, 不发“死亡证”的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规则。经营不善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 恶化了金融生态体系, 最终导致有问题类的金融机构影响了正常的金融机构。

2.2 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由于目前的金融机构都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一旦出现金融风险都是由中央银行和各级财政实施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 使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全面软化。

2.3 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由于长期的信用机制缺失, 对不讲信用者缺乏惩罚机制, 导致失信者获利, 守信者吃亏。一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 以破产逃避还债, 进而导致大量银行坏账的产生;由于信用资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 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出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又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 所产生的“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 一些中介机构还容易被买通作假。这些既为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了难度, 也增加了金融风险。

2.4 缺乏和谐的组织体系

在新的监管格局下, 由于缺乏协调机制, 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之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直接影响了金融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在地方和基层, 金融系统实质上处于“群龙无首”状态。

3 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

构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 既要立足当前, 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统筹安排, 建立以法律为支撑, 以政府为主导, 以“一行三会”为主体, 以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为基础的组织体系。

3.1 以健全的法制为支撑, 加快出台有关金融机构破产等法律

必须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法》, 以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 督促金融机构更稳健经营。金融机构破产要建立在市场原则基础上, 破产的成本要由失败金融机构的股东及其相关利益人来承担, 而不能再由国家财政来处置金融机构的破产。

3.2 以风险控制为核心, 把金融监管主体的职责真正引导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轨道上来

一是尽快制定和完善金融监管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 把监管主体的职责真正引导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轨道上来。二是尽快构建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一行三会”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共同研究制定实施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 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3.3 以保护债权为中心, 为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目前, 人民银行继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后,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将实现全国联网查询。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客户信用状况, 防范信贷风险,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3.4 以建立金融产权制度为重心, 确立真正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要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 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金融产业, 实现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一是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真正做到花钱买机制。

3.5 以改善银政、银企关系为基础, 优化经济运行环境

一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及时调整经济布局, 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二是制定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支持金融业提高资产经营质量和经营效益。三是严厉打击涉及金融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保障。四是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加大案件执行力度, 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执法环境。

总之, 只有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才能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立足当前, 着眼于未来, 加快金融机构破产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 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助推我国金融事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蔚.浅谈对金融生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师, 2009 (9) .[1]王蔚.浅谈对金融生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师, 2009 (9) .

上一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下一篇:分项工程施工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