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企业的构建途径(共12篇)
和谐企业的构建途径 篇1
摘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是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导和带动作用, 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没有和谐的企业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本文从和谐企业的涵义入手, 分析了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性,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速构建和谐企业的有效途径, 以努力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关键词:构建,和谐企业,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企业,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是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导和带动作用, 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 一定要加速构建和谐企业, 努力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什么是和谐企业
“和”者, 和睦也, 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 相合也, 有协调顺和之意。“和谐企业”, 简单地说就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它应该具有“依法治企、科学发展, 公平协调、团结有序, 诚信合作、安全效益, 美化环境、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 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 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为什么要构建和谐企业
(一) 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区以及和谐企业等众多“和谐细胞”组成的。因此,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从构建这些“和谐细胞”入手。构建和谐企业, 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二) 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 一些企业内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现象, 比如企业之中党群、干群关系紧张;职工之间彼此猜忌, 团队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环境与社会效益;漠视职工身体健康和安全, 重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等等。这些不和谐因素, 不但严重损害了员工的切身利益, 而且还严重危害了企业的自身形象, 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因此, 消除这些“不和谐”现象, 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企业员工的共同心愿。
三、如何构建和谐企业
构建和谐企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构建和谐企业, 同样要着眼于企业基层, 要立足于职工工作生活, 要着力培育和谐的企业“细胞”。
(一) 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和谐企业的重要基础, 对企业这个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主体来说, 更是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要通过深化改革, 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不断改善和提高职工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也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财富,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二) 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人是和谐之本, 企业的和谐必须做到:一是以群众路线揽人。管理者的产生要加大群众公选的范围和力度, 要本着既对企业负责, 又对员工负责的态度, 建立起互信互利的上下级关系、干群关系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二是以不拘一格选人。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突破论资排辈等传统用人观的束缚, 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三是以德才兼备用人。英雄莫问出处, 企业要大胆启用能力强、品德高的人才, 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
(三) 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坚持以依法办企业为方向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公正公平, 和谐企业也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公正公平需要法律, 法律不仅规范了投资者、劳动者双方的行为和义务, 也保护了投资者、劳动者双方的利益和权利。构建和谐企业, 就是要依法治企、依法管理, 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企业氛围, 促进企业实现公平和正义。同时要努力推动企业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通过推行企务公开, 使广大职工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建议权和监督权, 调动职工群众参与和谐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坚持以企业文化为催化剂
先进的企业文化反映着企业精神, 代表着企业发展方向, 体现着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确保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的科学性, 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可以在企业员工中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 进而形成与和谐企业要求相吻合的企业运行体制和企业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企业, 就是要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从而为促进企业基业长青提供精神的源泉和动力。
(五) 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坚持以营造融洽的劳动关系为根本
构建和谐企业, 至关重要的是营造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企业职工从“单位人”向“契约人”的转变, 对转型期的企业来说, 它要面对比过去更多、更复杂的群体。这是因为劳动关系是当代中国基本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在企业中, 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显得更直接、更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尊重劳动者、保护劳动者、善待劳动者。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切实保障员工上岗和收入, 使广大员工充分享受到企业和谐发展的成果, 争当劳动受益性企业;二是改善劳动条件, 加强劳动保护和重视职工健康。我们要倡导“关心一线员工、尊重一线员工、服务一线员工”, 积极营造兄弟姐妹般的和谐企业氛围, 并把“以人为本, 关爱员工”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实处。
(六) 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坚持以抓好企业稳定和安全生产为关键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 同时也是发展的基础。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保持企业的平稳、安定、有序。保稳定抓安全必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两个“一把手”负全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 真正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发挥维护稳定网络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 及时收集、报告、研究基层的情况, 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立足于防范、疏通、教育,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建立可靠的预警机制。企业提供完备的安全生产条件, 通过人本管理与科技保障“双轮”驱动, 实现刚性制度约束和柔性管理约束的融合, 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七) 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坚持以奉献社会、协调社会关系为原则
构建企业和谐的外部环境, 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即企业与客户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企业与社会之间生存与回报的关系、企业与对手之间竞争共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紧扣企业战略转型和年度生产经营任务, 聚焦新业务推进和新城区、新农村的发展, 推动信息化建设。尽可能争取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 从而全面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二是强化信用观念和职业道德, 不断完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守法经营、诚信纳税, 规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大力推进“阳光”经营。切实对股东、员工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履行应有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对外高举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旗帜, 以全力服务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作贡献为切入点, 不断创造有利企业发展的条件和商机。要把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 争做优秀的“社会公民”, 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和谐。
(八) 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坚持以抓好廉政建设为重要保障
和谐企业会使职工有一种安全的感觉和平衡的心态。这就需要企业依法经营, 经营管理者廉洁自律。这就要求企业注重体制、机制、制度建设,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党纪政纪教育,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纪、政纪、党纪意识, 增强反腐倡廉的思想基础, 自觉地依法行政, 合法经营, 抓好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 规范权力运行并加强制约和监督, 加大对关键岗位和敏感部门人员的管理与交流力度, 抓好审计与监督, 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维护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 增强职工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构建和谐企业, 推动企业发展。
总之, 构建和谐企业, 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原则和战略重点, 自觉把构建和谐企业融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中, 贯穿到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准确定位、发挥优势、锐意进取, 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2]、徐文荣.关于构建和谐企业的思考.理论前沿, 2005, (15) .
[3]、王一江, 孔繁敏著.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4]、王保树, 崔勤之著.企业法论.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年版.
[5]、刘秋霞.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构建和谐企业.领导科学, 2008, (15) .
[6]、郭庆松编著.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7]、席酉民主编.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和谐企业的构建途径 篇2
一、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保证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与企业各种先进管理理论相结合,是企业与时俱进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进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企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所在,已被以往我们工作的实践所反复证明。公司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七连冠,连续21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公司”称号就是我们多年来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抓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二)精神文明建设是和谐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核心内容之一。企业的发展增强了职工凝聚力和创造力,企业利益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扩展,在构建和谐企业的道路上就能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三)精神文明建设为打造和谐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对职工顾全大局、珍视团结、维护企业稳定和利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能最大限度地增进企业职工的共识。
二、和谐企业的构建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内容和谐企业的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在精神文明建设催化和谐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和谐企业构建又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内容,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撑。
(一)树立诚信友爱的道德观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诚信友爱,是和谐企业的精神核心。这不仅是企业职工为人的标准,也是和谐企业构建的基本准则,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提高员工素质,培育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应该是每一位职工共同的信仰与追求,员工对于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认同,能够激发个体与企业团队共命运、共发展的积极性,自觉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去。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培育员工和谐意识和企业文化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和谐才会有坚实的根基。
(三)增加协调能力,提高处理关系水平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和谐社会理念中的公平正义原则,能促进和保障所有企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各方面的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整个企业才会和谐稳定。因此,增强企业的协调能力,提高在发展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也就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构建和谐企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和谐企业的必要条件,强化这种责任意识,必须匡正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理顺企业发展思路,确保企业大局稳定,为和谐企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和谐企业发展当前,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存在思想不到位的情况,职工偏重个人的物质利益,而淡化企业精神利益的获取。要解决上述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发展和谐企业,就必须提高全员认识,坚持不懈地抓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一)把加强思想建设,树立诚信友爱的道德观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构建和谐企业的精神环境。首先要不断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使职工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把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现公司各年度工程建设、经营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上来。其次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司史、司情教育,以重大节庆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教育,树立自力更生、艰苦朴素、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主人翁意识。再次要坚持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引导职工树立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良好个人道德修养,从而形成促进公司生产经营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思想教育还应包括坚持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保持企业职工生活秩序稳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区环境,引导职工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
(二)把提高员工素质,培育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点,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职工的思想非常活跃,不同的价值观相互交锋,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心理荒漠症、目标迷失症和动力缺乏症,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学习要从三方面理解和分析。首先要提高职工的学习力。许多职工在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压力之下,缺乏学习的动力,引发学习力的下降,因此,企业引导和帮助职工提升学习力是关键。要引导和提高职工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尊心,把个人理想与奋斗融入全体职工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大力提倡艰苦创业、勤奋工作的工作作风,主动、积极投身于企业的改革发展之中。其次企业要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和支持职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习型员工。并且要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满足职工知识和技术需求,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为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最后企业还要不断发展和丰富企业的学习文化内涵,通过对职工文化、科技学习的投入和引导,来达到培养人才和提升公司科技与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建立适合企业发展要求和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精神。
(三)把加强机制保障,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点,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1、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完善管理体系,做到用制度理顺关系、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2、严格按照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统揽公司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细化、分解各项具体指标,明细具体职责和任务,完善考评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各项业务管理有机结合。
3、继续发挥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完善奖励管理办法、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贡献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奖励,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正确引导广大员工积极为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四)把加强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着重点,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
1、千方百计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立足长远发展,积极推进,提升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营造稳定、发展的良好氛围。
2、注重资源节约,规范职工节能的日常行为,全力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
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途径 篇3
第一、优化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学校里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上级与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有一定的普遍性,即在学生面前都是教育者,都需要以自己的高尚形象来做学生的楷模。要优化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要始终确立领导和教师是平等共事,互相尊重这样一种意识,而不同于企业组织那样是一种纯粹的行政上的关系。其次,要尊重教师业务上的专长,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业务才干,为他们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创造机会,并且充分利用教师中的典型来影响大家,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再次,相互沟通,增强了解,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好政治学习,引导他们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执行好师德规范,注意经常性地了解教师的想法,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改进工作方法,尽可能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最后,领导要以身作则。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和各种活动领导能亲自参加,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良好的形象来影响全校师生。
第二、优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教育工作中,教师之间虽有一定的分工,所有分工都统一在育人这个总目标中,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因此,领导要善于引导,自觉地调节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做到彼此适应、互相帮助、分工不分家。其次,要引导教师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尊重他人的劳动,不要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要求教师要注意心理角色的互换,对自己要严格,而待人要宽容、谅解。正确地处理好人际矛盾的冲突,防止矛盾激化。要经常地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交流活动,在交流中融合教师之间的关系,把身边的经验利用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三、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学校的各种关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渠道。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是能注意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这种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加强师德建设。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抓好师德建设。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磨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改变重智轻德、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篇4
1 制度化加人性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一贯被企业经营者所采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对促进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剂良药不能包治百病,制度化管理多侧重于刚性和强制性,对有些管理对象就不适用,甚至产生负面效果,挫伤员工的生产积极性。那么,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如何提高管理效率,更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显然,制度化加人性化管理就是一个很有效的管理手段。人性化管理可以弥补制度化管理中的缺陷。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障企业员工的利益,不断满足员工多方面的要求和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把广大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搭建企业文化建设平台,举办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和各类文艺比赛及劳动竞赛,丰富和活跃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陶冶情操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可有计划、分批、分步骤地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继续教育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进而培养现代企业员工应有的竞争意识、团体意识和敬业精神,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制度化加人性化管理还应进一步完善职工代表会议制度,拓展企业员工建言献策、民主管理的渠道,让员工真正感觉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企兴我荣,企衰我耻”。
2 营造和谐氛围,培育企业精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企业同样需要有自己的企业精神,需要有积极向上的风气,需要有能使员工潜能充分发挥的环境,而这种精神、风气和环境是需要营造的,即需要通过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来完成。比如核地质二一九大队就比较重视营造和谐企业文化氛围,注重培育企业精神,先后培育出“马泉精神”、“中川精神”和“夏家坪精神”等,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培育企业精神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一是要求企业员工在处理同事关系中,以友好善解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做到同事之间彼此友好、关爱、营造同心协力、和睦融洽、友善相待的工作环境;二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在处理与管理对象的关系中,必须要“把员工当人看”,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培养员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达到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更重要的是培育员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企业精神;三是要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注重企业价值观建设,强调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是物而是人,要求管理组织的变革要适应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实施,管理手段的运用既要突出责任目标,又要变硬化管束为软化管理,不断培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赋予时代特色的企业精神,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要求在培育企业精神的过程中,充分依靠党工团组织的作用,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变企业精神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3 提高经济效益,完善薪酬制度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物质文明建设,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员工收入的增长,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广大职工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提高广大职工的文明程度,促进和谐企业文化的形成。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只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结成“劳资不疑”的劳资和解与信赖关系。因此,应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薪酬制度。一是积极培育劳资共同体意识和劳资和解气氛,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在稳定的劳资关系中顺利地进行。重点实行多样化的报酬形式,如绩效工资制、浮动工资制、技能工资制、灵活福利、利润共享方案、长期激励模式、员工持股等;二是积极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之间的矛盾,既保护企业利益,又维护员工利益,让职工代表、党员董事、技术工人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并将工作业绩表现与薪酬挂钩,实行奖励货币化制度。只有善待员工,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要求,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确保企业利益的实现;三是积极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设计,为员工提供职务晋升、技术评级、进修培训等机会,营造宽松和谐的用人、育人环境,使人尽其才,众人成才,建立和谐企业文化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4 立足创新,重视人才
创新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源泉,创新离不开人才。创新与发明不只能是依靠少数发明家来搞,要依靠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上的员工,动员他们来参加创新,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向前发展,必须立足创新和重视人才双管齐下。一是创新经营理念,强化人性化管理和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因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除了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先进经营理念的经营者,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员工,这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前提和条件;二是重视人才就是在企业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尽可能地重视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竞争规则,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才能,使其具有一种成就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三是全面实施“创新、求知、自强”的企业文化战略,融合不同层面的文化因素,注重员工“情商”的培养和开发,提高其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摆脱企业员工浮躁与功利的心态,让企业文化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
5 塑造良好的企业新形象
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 篇5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来说,我国的劳动关系包括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结成的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会增强企业竞争力,和谐的劳动关系也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谐的劳动关系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的一致性,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浅析我国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认为有三种企业劳动关系。一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和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契约式劳动关系,即原始的劳动关系。在这种劳动关系中,人失去了人格尊严,如同工具一样为资本所驱使;二是集体谈判的劳动关系,以承认劳动关系双方、特别是劳动者“三权”即“团结权、交涉权、产业行动权”为特征,确立了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集体交涉的权利和罢工的权利;三是人力资源型劳动关系,这种类型的劳动关系建立在资本与劳动者利益相一致的基础之上,将员工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上述三种劳动关系在当前我国的不同企业中都有存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我国的企业正向第三种劳动关系。目前来看,第一种劳动关系主要存在于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和小型外资企业中,例如曾经震惊全国的“黑煤窑”事件以及“韩国企业罚跪”事件,“出租车集 体罢运”则反映出第二种劳动关系,这些都说明我国劳动关系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市场经济形成的初期,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欠缺,并存在基层执法不严的现象。一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立法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市场转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劳动纠纷的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配套导致了劳动关系问题的严重化。二是有关执法人员对国家劳动法规理解不透彻,没有充分利用有效手段明确劳动者与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导致在处理劳动关系时缺乏法律依据。三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管理工作不细,企业规章制度不完善,员工管理缺乏有效性、科学性与实效性,导致员工终止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以及历史债务的清偿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劳动合同履行问题突出。企业营运的目的是盈利,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一些私营企业出现了劳动合同短期化、甚至不签劳动合同的现象,有些企业经营者为了规避社会保险义务,招聘劳动者时,不进入劳动力市场,私自随意聘用人员,用工制度的不规范最终导致了企业擅自订立、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让员工被迫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使得劳动争议成为长期突出的矛盾,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对这些企业监管、罚处力度不大,甚至容忍这些做法,最终引发劳动者对政府和企业的极大不满。例如,最近曝光的东莞“美的”事件,就破坏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三)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难。“强资本,弱劳工”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劳动者作为天然的弱势群体,维护自身的权益往往存在困难大,诉求途径少,且要花费不少精力。每到春节前,拖欠工资的现象仍是层出不穷,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权益得不到保障,劳动者劳动条件差,职业伤害问题严重,超时加班现象普遍,媒体及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只靠劳动者自身解决也很难。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最重要的利益关系之一。没有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就不可能有和谐稳定的生产秩序;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建设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实现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保障劳动者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劳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从根源上控制和减少不和谐因素。一是完善劳动合同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通过对劳动合同的合理协商、签订以及动态管理,增强用工主体双方权利义务意识。二是使劳动管理规章制度更加规范有效、更为人性化。三是强化基层管理人员依法管理意识,保障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在工作中不受损害,从源头杜绝矛盾和冲突的发生。四 3 是提供劳动关系处理依据,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五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增强应对能力。
(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建立合法、民主、人性的劳动关系。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行合法化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合法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从长远来看,依靠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获得利益和竞争优势的企业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和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后,必会丧失其优势,甚至会导致其死亡。民主的劳动关系则会形成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并形成稳定的信任机制,实现管理关系的和谐,形成和谐的文化认同,增强企业竞争力。人性化的劳动关系则体现了企业在更高的道德层次上的处理劳动关系,体现了企业开始追求非盈利化得追求,成为塑造品牌的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体现了一种“仁者无敌”的正义观念,从而使和谐劳动关系成为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劳动者申诉和处理渠道,适时调整劳动关系的不和谐音符。引发劳动关系矛盾的源头往往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不满情绪,由于在劳动过程中遭遇了劳动用工、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劳动条件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或是由于管理者的不当做法或违法行为所致。从表面上看,虽然员工不满情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劳动矛盾,但这种不满情绪若缺乏正常申述和处理的疏通渠道,往往会转化为公开的争议行为,甚至导致劳动者采取极端做法。更为严重的是,劳动者的不满情绪及各种抱怨,如果失之必要的疏导,不仅会极大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热忱进而削弱其对本企业发展的信心,而且任其积蓄蔓延还会酿 成劳动者对企业领导的仇视心理乃至对社会的不满,做出超出理智的行为,最终酿成破坏社会和谐的大事件。
(四)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工会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着眼于参与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从法律和政策上维护劳动者的经济利益;要着眼于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稳定的有效机制,积极参与协调社会利益和劳动关系矛盾,实现对劳动者经济利益的维护;要着眼于企业改革的深化,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调整中维护劳动者的经济利益;要着眼于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等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劳动者经济利益的维护;要着眼于劳动者生活补充保障机制建设,帮助劳动者解决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浅谈构建和谐课堂的有效途径 篇6
关键词:和谐课堂 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意识
和谐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既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智能、群体、个体之间互相协调,又是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主体意识、学习意志、体验创新优化的培养过程。和谐课堂是促进课堂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保证,和谐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因为在和谐的课堂中能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带给学生的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紧张、严肃、忙碌的的情感体验,而是愉快、幸福的情感体验和欢乐的求知过程。我把这种情感称之为绿色心情。老师的高昂、激情带给学生高涨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老师的低沉、稳重带给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认真的思考;老师的幽默、风趣带给学生轻松和愉悦的感受……这些,都是和谐课堂的真谛。久而久之,会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爱上了学习,爱上了课堂。那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呢?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和谐的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彼此分享”的理念基础上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所谓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随时代的发展已暴露出它们严重的不足。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已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其实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课堂应是为学生设计的,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从事教师职业,要达到的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爱学生。
二、教学方法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改变过去的教育从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真正作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離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这就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的生成凭借课堂上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人。教师要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教学方法的和谐。以课上提问来说,传统的教学是师问生答,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师的权威性增强,而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热情降低。这时教师可以转变方法,变成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如抢答,对答,或点名答。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促进了和谐课堂的产生。
三、培养合作意识是和谐课堂的途径
人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而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单打独斗能力很强,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这与我们过去课堂中过于强调独立思考有关。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等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作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当然,当我们想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一定要首先明确哪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升。
和谐企业的构建途径 篇7
1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以国内和谐促进世界和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国情复杂、问题众多。一方面是领土面积广大, 物产丰富, 经济发展速度快, 另一面是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问题多、局部矛盾突出。作为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中国自身的和谐发展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尽管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攀升,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但不和谐的问题日益突出, 诸如贫富差距的拉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城乡矛盾。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是国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国际领域的自然延伸。因此, 国内和谐社会构建的思路、途径以及成就必然影响到“和谐世界”在国际上的宣传和说服力。我们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国内和谐促进世界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正视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精神, 加快推进民生领域改革, 亦即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实现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转变;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让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本质,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住房体制改革, 建立公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性住房, 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构建政府主导、民众广泛参与的治理机制, 实现平安中国梦想。
2 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大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决定着国际格局的结构和基本走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经过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在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国际组织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 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
从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 中美关系总体上平稳发展, 虽然发生过“对台军售”、1989年中美关系恶化、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和2001年中美撞机等大小冲突, 但两国领导人都能够较为理性地处理两国关系。然而, 冷战结束后, 尤其是最近几年, 中国经济总量迅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在周边领土争端中态度渐趋强硬, 美国奥巴马政府也调整了其全球战略, 亦即亚太在平衡战略, 把总兵力的60%放在亚太地区, 其目的和用意很明确, 就是要牵制中国, 遏制中国的快速成长, 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当美国把中国作为假想敌, 拉拢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对中国进行“围堵”时, 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就相当严峻了。2012年2月, 习近平同志访美期间, 首次中美应构筑新型大国关系。在次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新型大国关系被高调推出。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 是崛起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中国政府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打破历史上崛起国和守城大国必然冲突的魔咒, 必将开创一个权力转移和交接的新模式。
此外, 还要处理好中俄、中欧和中日关系。俄罗斯是既是中国的邻国, 也是世界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指导下, 双方关系发展迅速。尤其是, 近几年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压缩俄罗斯在中亚、东欧的生存空间, 让俄罗斯与中国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中欧关系也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盟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欧之间没有领土争端, 没有历史遗留问题, 在推动世界多极化、保护人类地球家园、联合打击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 双方的观点一致。中日关系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自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 中日关系总体平稳发展。但日本方面在侵华历史、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钓鱼岛争端等方面的行径已经严重干扰到中日关系正常发展。中国主张本着“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的精神, 以两国关系中的三个政治文件为基础, 敦促日本正确面对历史问题, 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总之, 中国在平等互利, 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大国的和谐关系必将极大地促进和谐世界的构建。
3 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漫长海岸线和陆地边界的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好坏决定着中国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 也影响着和谐世界的构建。从1954年开始,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提出和平解决邻国领土争端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也得到了周边国家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后来成为了联合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苏东剧变以来, 中国政府坚持睦邻、安邻、福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先后同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复交, 同东盟国家关系正常化, 与越南和印度就边界争端达成谅解, 签署和平协定。此外, 中国政府还积极参与亚太的APEC、东盟10+3、东亚峰会、亚信峰会等地区会议或组织, 并倡导成立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在处理同中亚、中俄领土边界争端取得巨大成就。
然而, 近年来中国崛起的步伐越来越快,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让中国周边环境异常严峻。美国试图拉拢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周边国家遏制中国崛起。中国与东南亚周边国家在南海领土争端、与印度的边界争端又起。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不容乐观。然而, 中国政府坚持自己一贯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坚持在自愿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下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4 继续巩固和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
构建和谐世界, 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和谐是重要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政府把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样, 中国也曾是西方大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我们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现实处境。一方面中国支持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政治、经济权益,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加强对南方世界的经济支援, 比如中非合作论坛以来, 中国政府免除30多个非洲国家100多亿债务;另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也大力支持。如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支持下,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得以恢复。总之, 中国政府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也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世界。
5 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公共外交、人文外交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 与双边外交相对, 也是其重要补充。其指导思想是多边主义。参与、创建和建设国际机制则是中国在广泛的世界政治事务中实现和增进国家利益所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 也是中国政府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 国家之间互相依赖性增强。跨国问题日益增多, 需要各国加强合作, 倡导多边主义。过去中国是国际组织的旁观者, 后来是消极参与和积极参与者, 现在部分组织的创建者。目前, 中国加入的国际条约300多个, 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130多个。中国积极首先倡导并在中国境内成立的第一个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外交应该继续坚持多边主义, 通过促进多边合作维护国际安全与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进而促进和谐世界的构建。
浅谈构建和谐课堂的有效途径 篇8
关键词:和谐课堂,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合作意识
和谐课堂, 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既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智能、群体、个体之间互相协调, 又是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主体意识、学习意志、体验创新优化的培养过程。和谐课堂是促进课堂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保证, 和谐的课堂教学, 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因为在和谐的课堂中能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带给学生的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紧张、严肃、忙碌的的情感体验, 而是愉快、幸福的情感体验和欢乐的求知过程。我把这种情感称之为绿色心情。老师的高昂、激情带给学生高涨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老师的低沉、稳重带给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认真的思考;老师的幽默、风趣带给学生轻松和愉悦的感受……这些, 都是和谐课堂的真谛。久而久之, 会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爱上了学习, 爱上了课堂。那么, 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呢?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和谐的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互相尊重, 平等交流, 彼此分享”的理念基础上的。“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所谓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随时代的发展已暴露出它们严重的不足。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已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 平等地看待学生, 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其实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的课堂应是为学生设计的, 只有转变了观念, 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 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从事教师职业, 要达到的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爱学生。
二、教学方法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改变过去的教育从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 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真正作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不可能自发形成, 甚至可能迷失方向。这就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 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的生成凭借课堂上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 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成为学生的主人。教师要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教学方法的和谐。以课上提问来说, 传统的教学是师问生答, 久而久之, 必然会导致教师的权威性增强, 而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热情降低。这时教师可以转变方法, 变成生问师答, 或生问生答。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 如抢答, 对答, 或点名答。这样, 既掌握了知识, 又促进了和谐课堂的产生。
三、培养合作意识是和谐课堂的途径
人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而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 一群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单打独斗能力很强, 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 这与我们过去课堂中过于强调独立思考有关。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 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合作表演节目, 合作进行社会调查, 写出调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等等, 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能作到取长补短, 求得同学间的“和谐”, 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当然, 当我们想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 一定要首先明确哪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哪些是没必要的。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升。
浅谈构建和谐交通的意义与途径 篇9
关键词:交通事故,和谐交通,安全教育,交通环境
1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
随着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汽车交通在改变人类发展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带给人类越来越多的生命危害。据统计,1951年至1984年的30多年间,我国交通事故各项指标的变化基本上是平稳的。1998-2002年的5年中,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绝对数呈上升趋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5%、8.8%、42.7%。2002年全国一般以上道路共发生交通事故77.31万起,造成10.94万人死亡、56.21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41%、3.26%、2.85%、和7.66%,是历年之最。[1]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事故预防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了综合治理交通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近几年,欧美、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事故发生率基本处于稳定趋势。我国自去年开展禁止酒驾以来,事故发生率略有下降,但是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却依然严重。据统计,去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下降10.1%、7.8%、9.8%和10.7%。[2]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万车死亡率远大于发达国家,虽然从相对指标来看,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增长率和死亡率都在下降,但每年几万人命丧车祸和近十亿的经济损失表明,我国的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2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2.1疲劳驾驶、超速和酒后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疲劳驾驶、超速和酒后驾驶导致的死亡人数在2009年虽然降幅明显,但在我们人口大国,其绝对数依然可观,不容小视。同时,国道和省道,以及高速公路的出事率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
2.2恶劣天气和摩托车导致的事故居高不下近几年气候相对恶劣,特别是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攀升。摩托车不按规定让行、无证驾驶,以及超速行驶所导致伤亡也在攀升。
2.3营运车辆肇事严重2009年,营运车辆导致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占同类事故总量的79.2%,比较同期,增加了3.3个百分点。[3]
2.4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沿海地区较内陆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
2.5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人员是交通事故伤亡的主要人员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道路不断延伸,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农民以及个体劳动者出行大幅度增长,交通参与活动日趋频繁。但是,由于这部分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并造成伤亡。2004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10.7万余人中,排在前3位的是农民(占26.98%)、个体从业者(占18.34%)、其他不在业人员(占13.22%)。上半年全国死于交通事故的46012人中,农民仍位居前列。[4]
3构建和谐交通的重要意义
3.1构建和谐交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行产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交通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交通,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由此在构建和谐交通实践中,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构建和谐交通的强大的思想武器。[5]
3.2构建和谐交通是贯彻落实中央的实际行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要求,构建和谐交通是交通行业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3构建和谐交通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交通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和谐交通,有利于消除当前交通发展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为实现经济的战略性跨越当好先行。
3.4构建和谐交通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交通行业作为直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窗口行业、服务行业,公益性、社会性很强,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乡镇客运配套设施建设和公路安保工程建设,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充分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实惠,构建和谐交通,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交通多元化的需求,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4预防交通事故,构建和谐交通设想
4.1开展构建和谐交通的理论研究应设立预防交通事故,构建和谐交通的研究课题,形成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学多门学科参与的研究机制,从文化、经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等多角度、多层面开展研究,形成系列理论基础。[6]建立以政府为主、多机构参加的交通事故研究、分析机制,把握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科学制定交通事故防范对策,为全面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可靠依据。
4.2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教育人是道路交通的参与者同时又是交通事故的最大受害者。通过建立交通安全教育学校、交通安全城市、交通安全街道和社区、交通安全企业等形式,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日本为遏制1970年的交通事故最高峰,确定了交通安全五年计划和目标制度,并每五年更新一次,成效显著。1998年,日本的尽机动车数量增长了2倍,但是交通事故却减少了45%,死亡人数也控制在万人以下。
4.3提高驾驶员的安全素质据美、英、德、芬兰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安全委员会的统计,90%以上的交通事故与人有关。而我国,大量的统计同样表明,交通事故的80%以上,是由驾驶员直接原因造成的。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驾驶员安全素质,应作为交通安全的头等大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4.3.1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教育加强社会公德、交通安全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让驾驶员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如果自身存在不安全行为,将对社会、他人和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3.2重视驾驶员的再学习通过开展驾驶员再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防范和处置复杂事故的能力,从源头上、根本性上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4.3.3严格监控营运车辆驾驶员如通过采用安装“汽车行驶记录仪”等科技手段,强制连续驾车并超过一定时间的驾驶员休息,依法从重处罚、严重超载、酒后驾车、超速行车的驾驶员。
4.4提高交通事故的救援与急救技术水平交通事故的救援与急救技术包括事故的实时监测,事故发生地点的准确定位,事故报警系统的总体协调和快捷便利,公安、医疗等部门的联合行动,快速实施现场救援,以及救护车在紧急情况下的畅通无阻等。通过采取以上一系列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救护和减少现场受伤人员的死亡。
4.5提高车辆技术性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据相关人士统计,我国发生的交通事故中,车辆从正面和侧面碰撞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总数的60%。因此,强化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加强车辆的安全技术,制定更加严格的车辆检测制度,为车辆配备防抱死系统、安全距离监测装置,以及配备安全气囊等职能系统,是减轻交通参与者人身伤害非常有效的措施。
4.6高度重视人与道路交通环境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探索并掌握人与交通环境的整体协调特性,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包括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改善,对于提高交通参与者的适应能力,以及减少交通事故人员伤亡等方面,都具非常的积极作用。例如,在道路规划和建设方面,优先考虑人与道路相适应的问题,根据人对道路的几何条件、光线照明等方面的适应性,采取人性化的设计和建设方案。同时,针对各种道路交通条件,能否符合驾驶员安全行车,也进行系统的研究,采用不同颜色对事故多发路段设置警示标志等。另外,将城市道路或交通相对密集的行人通道,其标志、标线进一步鲜明、醒目,最大限度方便驾驶员和行人的观察和识别。
4.7重视气候对交通状况的影响,做好预防应对工作切实重视高温、大风、大雾等恶劣气候所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加强对高温、大风、大雾、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下道路交通事故引发原因的调查与研究,认真吸取事故教训,总结经验,切实摸索出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安全行车规律。
参考文献
[1]中国2002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中国交通年鉴2003[M].2002.12.31,http://tjsj.baidu.com/pages/jxyd/24/67/cf2ae8228f6df75e54140e7802109675_0.html.
[2]邹伟.公安部:09年酒后驾驶致死人数同比下降13%.东方网.2010.1.09.http://news.eastday.com/c/20100109/u1a4938834.html.
[3]肖献法.2009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0%———运营车辆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比例居高不下[J].商用汽车,2010,(02):129.
[4]农村人口成我国交通事故伤亡最大人群.2005-10-18 9:12江门日报http://www.jmnews.com.cn.
[5]汪贵权等.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交通的思考[J].学理论.2009,(13):152-153.
和谐企业的构建途径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提升
进入到新世纪后, 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 对知识型人才需求不断扩大, 高素质人才对一国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影响日益增大。而体质健康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是学习、劳动、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是形成生产力、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和建设者, 造就一副健康的体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体质与健康之间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常常被视为同一个概念。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体质时, 首先会对其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价, 然后再对其体型、体力、协调性、耐力以及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健康是身体体质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同为健康的人在体质方面又有明显差异。通常来说, 从体育学科出发, 体质主要涉及到体型、运动能力以及体育精神等方面。从医学角度出发, 健康主要是相对于疾病防御、免疫力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侧重于遗传基因、外部环境因素对人们肌体功能的影响。总体来说, 体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 体质是健康的前提条件, 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质是生命运动的基本要素, 健康是人体肌能的一种“状态”;体质主要通过体格、体型、运动能力等表现出来, 而健康则通过人的身体器官状态例如心肺、脾脏运行状态表现出来。体质是达到健康状态的一种能力。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最终改善健康状态,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1) 遗传因素。首先, 个人健康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联性。一个人的健康与其遗传基因有密切关系, 例如个人胖瘦以及一些特殊疾病都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心智水平、身体肌能以及新陈代谢都与遗传关系紧密。因此, 大学生体质健康受其遗传基因影响较大。
(2) 生活环境因素。个体生活环境对其体质健康有较大影响。大学生所处的家庭、校园环境对其身心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 家庭环境和氛围融洽协调的家庭成员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家庭。父母经济条件、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健康意识有很大影响。另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不断进步, 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体力劳动十分有限, 这无形中也会降低身体锻炼几率。
(3) 生活习惯。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生活观有利于促进人的体制健康发展, 因为规律的作息习惯和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利于促进健康。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 体质健康状态较好的学生在作息习惯、饮食搭配等方面都要优于其他学生。现实生活中, 一些学生染上了酗酒、熬夜、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这对其体质健康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3、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3.1、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 做到寓教于乐
一直以来, 高校体育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严重, 对学生养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产生了不良影响。目前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和运动过程中, 过度强调考试结果和短期效果, 忽视学生终生体育观念的培养和引导。要彻底转变这种不良局面, 高校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思想观念, 探索体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要优化调整体育教学内容, 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 制定学生乐于接受, 能够从中体验到体育乐趣的教学方案。通过开展体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 因势利导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观念。
3.2、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要深刻反思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结合当前学生体育教学发展趋势, 不断细化和完善体育评价体系, 立足于实际情况, 做到个人评价与标准评价相结合, 标准评价与大学生身体机能相结合。要摒弃传统唯成绩之上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要注重学生参与过程评价、体育观念和态度评价, 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提高了多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不断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积极性, 养成健康、向上的体育锻炼习惯。
3.3、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方式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他们的体质条件、体育技能也存在较大差异, 高校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体育教学方案和计划, 重点要体现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大一新生刚经历高三紧张的学习阶段, 体育锻炼时间相对较少, 体质健康存在较大的“空白”, 急需要恶补。因此, 大多数大一新生体质条件较差, 同时高校现在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过于笼统和统一, 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 无法满足不同学生体育教学需要。因此, 当前体育教学要加强改革和创新, 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原则, 根据不同学生体质情况找出教学共性,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体育教学“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要指导落后生加练、自我提升, 例如有些学生引起向上一个都做不到, 可以教给他们锻炼手臂和腹部肌肉的练习方法。学生掌握了练习要点和方法, 就会自己主动学习和锻炼, 从而降低对体育教学依赖性, 有效提高体育锻炼水平和效果。只有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地制宜, 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帮助其养成终生体育思想, 学会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促进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3.4、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查制度
高校要加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测试和检查, 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健康档案, 全面搜集学生健康数据和信息, 做到有的放矢监测学生健康状态, 并以此为基础灵活调整体育教学和考核方案。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体系, 例如引入最新计算机检测软件和技术,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分析水平。定期公开学生体质健康检查结果, 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体育教学和锻炼活动。
3.5、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锻炼
要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单独依靠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显然是不够的。目前, 不少大学生专业学习任务较重、加上要实习、找工作等, 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不能保持日常体育锻炼习惯, 他们虽然知道体育锻炼的益处和必要性, 但是在实际中往往由于个人时间、场地条件、参与人数等条件限制制约了其体育锻炼。鉴于此, 高校要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引导学生做好课后体育锻炼, 利用各种体育宣传活动、培育浓厚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不断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目前, 高校都成立了各种体育社团、健身俱乐部, 可以通过免费对学生开放体育场所, 组织学生在课余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因地制宜, 组织体育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锻炼指导, 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方法和技能, 享受到体育锻炼乐趣和热情。另外, 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不断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 提高体育运动普及性, 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4、结束语
目前, 大多数高校对学生体育锻炼和考核重视不足, 学生可以在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的情况下就可以顺利毕业, 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 从而导致其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今后要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情况,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为不同体质条件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和锻炼机会, 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观念, 不断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 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2]乔培基, 王力男, 石磊.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0) .
试论和谐运管理念及构建途径 篇11
和谐社会,是一种和睦、协调、融洽、有序的人与人、人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作为交通运输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服务群众的一个重要窗口。运管工作效率、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运管,无疑是各级运管机构在转型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期,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人民群众对“行”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道路运输需求,与道路运输生产力发展及管理滞后的矛盾,仍然是摆在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面前的首要问题。
当前,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还相当突出。行业管理中还存在重审批轻环境的现象;执法队伍素质问题影响社会的认同感;重处罚轻教育倾向的存在,使执法队伍的执法能力、执法方法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黑车猖獗等违法经营的势头时有抬头;违法违章当事人素质低下导致暴力抗法事故频发;违法经营冲击合法经营诱发行业不稳定;运输事故影响社会安定……道路运输管理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考验着运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执法效力——和谐运管构建,已经成为运管部门一项时代性的艰巨任务。
面对道路运输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运管机构必须认真按照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将构建和谐运管放在突出的位置,围绕“保障、服务、规范”,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责上,努力开拓创新,攻坚破难,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积极履行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培育规范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促进道路运输又好又快地发展。努力通过和谐运管的构建,实现运政管理的整体和谐,从而实现运输行业安全稳定。
二、和谐运管的基本理念及实现途径
构建和谐运管,必须树立和谐理念,改变三个观念,营造和谐环境,处理好三种关系。
1、构建和谐运管,必须树立和谐理念,改变三个观念
构建和谐运管,必须树立和谐理念。运管系统中的各单位、各个成员思想上都要树立和谐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在工作中要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管理对象的实际需求,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1)改变“重许可轻服务”观念
道路运输行业担负的工作社会性强、管理对象复杂、行政许可涉及面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行业。运政部门能否依法、公开、公正、公平地实施道路运输行政许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道路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运管和谐和社会稳定。
近几年来,各级运管机构在工作作风方面大有改变,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吃、拿、卡、要”,“门难进,事难办”,“不服务、不管理”等不良的行为。运管机构要改变这种不良的工作作风,必须改变“重许可轻服务”观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大力创新服务机制,淡化行政意识、强化公共意识,淡化管理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把为群众服务作为运政管理工作的立足点,才能达到执法为民、管理亲民、服务便民的目标,人面达到构建和谐运管的目的。
(2)改变“重处罚轻教育”观念
随着道路运输行业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运管机构对运输行为的管理已由过去的经济管理手段、法律管理手段和行政管理手段并重的管理方式,转化为以法律管理为主,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为辅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变化,是构建和谐道路运输市场的必然要求。
然而,一些地方的运管机构还存在“重处罚、轻教育”的现象,在对违章处罚中,一罚了事,不讲清道理,不听取经营者申辩,甚至用法律法规赋予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讨价还价,随意罚款。构建和谐运管,必须改变“重处罚轻教育”观念,推行有情执法机制,充分体现“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原则,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达到推动依法治运、降低管理成本,构建和谐运管的目的。
(3)改变“重路查轻源头”的观念
当前,不少地方运管部门在规范市场、纠正违章中主要是采取上路稽查的方式,而忽视对业户的源头管理。有的地方运政机构把源头管理片面理解为对客运站场的监管,且是以罚代管,增加了管理矛盾,也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影响。
上路稽查与源头管理,是缺一不可的两种监管方式,都必须得到重视。上路稽查是必不可少的,如打击“黑车”,违法经营车辆等。针对合法运输业户的违章行为的源头稽查管理,主要是受理投诉举报,核实情况后,直接对运输企业下达整改或处罚决定,以净化和规范运输市场秩序,促进道路运输市场的和谐稳定。
2、构建和谐运管,必须营造和谐环境,处理好三种关系
运管机构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其营造一个和谐的内外执法环境。内外执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运政管理职权行使的程度、运输市场秩序的规范程度、运政执法的威力、运输市场的安全、运政人员的人身权利等等。营造和谐的内外执法环境,必须正确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1)处理好内、外执法环境的关系
内部执法环境主要体现在依法行政上。近年来,各级运管机构坚持“依法行政、以人为本、从严治运”的原则,大力实施“阳光运政”工程,实行了运政管理与执法监督相对分离,执法稽查与受理处罚相对分离,行政处罚与罚款缴纳相对分离的“三分离”等执法机制,为道路运输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外部执法环境主要体现在执法效力上。近年来,运管机构着力打造和谐的外部执法环境,一是加大法律法规、运政执法的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加大对运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适应法制社会对运政执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套长效管理机制;四是加大打击力度,及时公开曝光、严肃惩处暴力抗法等各类违法行为。只有内外执法环境的和谐,才能真正构建和谐运管。
(2)处理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
和谐社会构建需要和谐“施政”,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是每一个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尽的职责和肩负的使命。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实现和谐共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交通运管发展的要求。
构建和谐运管,需要运管人尽责尽职,更需要人格优化。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和沟通理解,始终把服务理念贯串于管理和执法工作之中,在运管执法中,要学会琢磨和掌握违章当事人的心理动态,与其沟通并耐心解释、开导,让违章当事人从不理解变为理解,从理解变为服从,从服从变为愉快地接受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运管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3)处理好专项整治与长效机制的关系
构建和谐运管,要处理好严格管制和建立机制的关系。严格管制不是包办代替,只有把严格管制和建立机制有效地结合,才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要真正达到道路运输秩序的长期稳定,仅靠一两次专项整治行动是不够的,要探索建立一套长效管理机制。一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坚持边整边建,以点带面,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在突击整治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模式;三是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把道路运输宣传教育纳入普法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真正使道路运输法制意识和观念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构建和谐运管,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作者单位:合肥市运管处)
责编:周蕾
和谐企业的构建途径 篇12
1护患关系概述
1.1护患关系定义。护患关系是指:在医疗护理实践活动中,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确立的一种人际关系。随着护理实践范围和功能的扩大, 护患关系中的活动主体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护理人员一方可以是护理员、护士、护士长或护理部主任, 而患者一方可以是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人、监护人、患者所在的单位, 甚至媒体舆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是“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重要体现, 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提高护士的护理能力, 有助于患者的治疗与恢复, 有助于提高医院诊疗护理水平和管理水平。
1.2护患关系特点。第一, 护患关系是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短期的护理与被护理关系。护患关系的实质是满足患者的需求, 一旦患者的这种护理需求结束了, 护患关系也就暂时终结了。第二, 在护患关系形成过程中, 护士处于相对主动地位, 护士的态度和行为对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护士在护患关系中应扮演主导作用。第三, 护患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减轻痛苦, 保持、恢复和促进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2影响心外科护患关系的不协调因素
2.1护士方面。长期以来的护理传统, 部分护士的法律观念淡薄, 制度执行不严, 日常护理工作不到位, 工作中缺乏人文关怀, 未做好病人的入院评估及告知义务。急救物品、药品、器材未严格管理, 另外, 病区安全措施不到位也是潜在的因素之一。
2.2患者方面。主要表现在患者不尊重护理工作者的劳动, 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 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 一旦患者病情恶化或不治身亡, 便失去理智。患者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也是直接制约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其他还有医院管理方面及社会因素。
3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途径
3.1建立和完善心外科安全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 护理质量的评价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 应制订“心外科重点病人交接班制度”、“心外科应急抢救程序”、“心外科护理组长责任制”、“心外科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心外科护理病历书写规范”等。科室应成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各司其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 每周质量讲评, 每月全面大检查, 对检查中个别问题及时与当事人沟通,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每月质量分析中重点讲评、整改。
3.2增强护士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护士在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应全面掌握护理理论知识, 练就过硬的操作技术, 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 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从而减少以至消除护患纠纷。医护人员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 了解患者的经历, 体会患者的感受, 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着想, 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将人文关怀渗透于护理服务的各个环节, 把“以病人为中心”做到实处, 满足病人的全方位需求。尊重并告知患者的权利, 调动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 使其参与到护理的计划和护理措施中来, 提高他们对健康水平的认识
3.3加强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提高护理水平。当代医学模式要求护士可以通过卫生宣教、改变环境、心理护理等帮助患者减轻和解除痛苦, 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此, 心外科应成立一个由专业知识强, 临床经验丰富, 技术水平高的主管护师负责培训计划的制订、组织、实施和考核。利用晨会、护理查房等时机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对新进护士, 除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外, 还应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等, 使她们尽快胜任相关工作。丰富的知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灵敏性和洞察力, 及时准确地发现患者现有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准确地捕捉患者心理变化, 并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 高超的技术水平, 患者能得到及时、正确和有效的护理, 减少了他们的痛苦。
3.4培养护士良好的护理行为。护士好的护理行为是促进护患关系发展的根本途径。入院到出院, 护士通过自己的护理行为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从而获得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很多患者住院后, 由于病痛的折磨, 加上对疾病不了解, 往往产生猜疑、焦虑、恐惧心理, 此时护理人员的一句关心的语言、一声问候、一个友善而表示理解的表情都会给患者带来温暖;护士镇静而熟练的操作、得体的举止、有理有据的健康指导会给患者一种信赖感和安全感。因此, 护士对患者的理解、尊重和高度的责任感, 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技能, 将会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患者, 使得患者对护士产生信赖感。
3.5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高效的沟通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术, 还要有善于观察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 熟悉病人的个性特征和情绪状态, 以及病人的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康复的影响, 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帮助病人安心治疗, 促使其早日康复, 因此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高效的沟通能力。敏锐的观察力, 可以从病人的呼吸、脉博、体温、皮肤颜色、口唇干燥或湿润等取得病人的信息, 帮助医生诊断病情、评价、治疗和护理效果。高效的沟通能力可以有效地与患者交流、沟通, 给他们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同时塑造护士高尚的灵魂、完美的人格和献身护理事业的精神。
3.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完善护理记录。护士应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工作中加强巡视, 工作要及时认真负责, 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要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并及时做好记录。护理记录单、体温单、医嘱单等记录要严格遵循卫生部规定的病历规范进行书写。并且在撰写护理记录时, 不能添加自己的主观描述和判断结论, 也不能记录的含糊其辞或自相矛盾。要遵循“三个一定”原则, 即凡是要做到的就一定要写到, 凡是写到的就一定要做到, 凡是做到的就一定要有记录。
参考文献
[1]彭琦琳, 李宇称.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
[2]刘海舟, 年小燕.浅谈护士语言艺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
[3]许慧清.和谐护患关系的若干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8) .
[4]洪迪.浅析护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 .
[5]罗娟.护士在建设和谐护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1) .
【和谐企业的构建途径】推荐阅读:
加快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途径08-28
浅谈石化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09-06
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05-15
王琛--构建企业的和谐生态系统05-28
构建和谐课堂的途径08-08
构建幸福和谐企业08-26
构建和谐企业材料07-24
构建和谐企业基本理念05-28
(纪检论文)围绕构建和谐企业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