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共12篇)
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 篇1
近几年,企业文化热潮席卷各地,“企业文化”一词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如今,企业的各方面管理都具体量化,这对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成效也比较明显。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企业全面、快速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倡导一种同心同德、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使之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引领发展、创造价值、塑造形象和凝聚人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积极营造共谋发展的和谐氛围,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谐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及员工的物质文化追求不断得到满足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并为全体员工认可和遵守的行为方式、价值概念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由组织目标或宗旨、共同的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构成。企业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员工要素,它伴随企业成长,独具特色。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包括多个方面,如企业标志、工作环境、活动场所、文化设施、企业作风、员工的精神面貌、企业基本制度、责任机制、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价值观念、企业目标和行为准则等。它潜意识地指导企业的每一个人,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积极动力。
2 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在引领发展、创造价值、塑造形象和凝聚人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1 导向功能
对企业和每位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企业所确定的目标。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院(以下简称设计院)的宣传工作坚持以生产经营管理为中心,结合不同时期的情况和要求,把专题宣传、节日宣传和日常宣传进行有机结合,并且设计院内网、外网和板报宣传三维立体化,使宣传工作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
2.2 约束功能
对每位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企业文化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软约束,软约束产生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设计院有完整的企业相关制度,如三标管理体系、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综合应急预案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设计院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
2.3 凝聚功能
当企业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后,由此产生认同感:一方面为企业作贡献;另一方面展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该院围绕创建科技型、高效性、多元化的工程咨询企业,以为业主提供优质的产品为企业宗旨,以强本、创新、领先为发展思路,展现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的企业作风以及同心同德、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2009年,该院推出近10个宣传专题,编发稿件达1 800多篇。
2.4 激励功能
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使企业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企业拼搏的献身精神。2009年,设计院宣传工作继续打造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以责任文化、感恩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廉洁文化等方面的文化理念为重点,把企业的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系统性。
2.5 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2009年,设计院宣传工作对内重在推出专题系列报道,推出的近10个宣传专题内容激发该院广大职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同时帮助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向社会展示了一个“科技、高效、多元化、和谐”的形象,营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对外则重在综合宣传,突出特色,树立企业良好外部形象。
3 企业文化与企业和谐发展
近年来,设计院发展速度加快,企业效益明显增强。该院努力为业主提供优质产品,向社会展现同心同德、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以及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的企业作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这与设计院近几年来深化改革企业管理,不断营造和谐企业文化息息相关。2009年,设计院在广西电网公司和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大局、服务企业、改革创新的要求,推出宣传专题舆论引导,同时,在该院信息化条件下把网络宣传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窗口,并充分利用院网站、部门网站、板报等三位一体宜传平台,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为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3.1 服务企业,积极引导,内聚精气,外树形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能否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2009年,设计院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制度,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宣传工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紧贴生产经营中心,以宜传“南网”方略为核心,以第二个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为重点,并将“南网”文化融入系列主题宣传中,进一步在员工中宜传、灌输企业文化理念,开辟“09之路”“建国60周年记忆”“学习吴大观先进事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等近10个宜传专题,凝聚广大职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深入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南网”文化,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
3.2 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企业氛围,进一步增强和发展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目的就是让企业员工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在创造劳动价值,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和企业共享发展成果,从而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几年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设计院相继出台多方面的奖励制度,福利待遇也有所改善,使员工感到企业有奔头,更加愿意为企业发展出力。同时,紧贴时代前进脉搏,通过开办橱窗专栏、图片展、悬挂横幅等形式,展现设计院的变化和成就,增强员工荣誉感,使“我与企业共发展”的理念切实深入每一位员工的意识形态中。和谐企业氛围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又保证了企业和谐文化的形成和不断成熟,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企业和谐发展、员工奋进的局面。
3.3 采取各种形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宜导和推行
以员工的思想文化建设为抓手,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采取各种形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宣导和推行,使员工形成和谐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工作行为中加以实施和体现。2009年,设计院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专题宣传:“09之路”宣传专题,多方式、全面记载设计院在变革与创新的2009年经历的点点滴滴;“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结合设计院生产经营,反映设计院发展进程中值得总结的经验、理论;“学习吴大观先进事迹”宣传专题,深入宜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全国电力行业质量奖”,全方位、多角度挖掘设计院在质量奖方面的宣传内涵,真实反映出各分院质量工作的措施及成效。专题宣传工作发挥面上引导作用,4个专题全年共刊发稿件195篇。设计院结合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推出“建国60周年记忆”宣传主题,编发稿件10篇,并举办了为期1个月的“感恩祖国,与企业共奋进”职工气排球联赛。全院有38个队伍共400多人参加此专题活动,比赛了556场,开发了专题宣传网页,编发稿件60多篇,是设计院建院以来参加人数和比赛场数最多、比赛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群众性体育竞技活动。
同时,设计院还组织职工参加了广西电网公司职工大合唱比赛、集团公司文艺晚会,举行迎新春篮球联赛和其他趣味活动,以及“三八”“七一”“重阳节”庆祝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文娱活动,营造了企业和谐发展的环境氛围,扩展了企业文化外延,促进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成型,彰显了设计院独特的企业文化品牌。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成功企业的发展都以深厚的企业文化为支撑。企业文化不仅反映在企业的价值观方面,也反映在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中。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进程中,我们要紧扣“和谐与发展”主题,立足时代,致力于企业长远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使建设和谐企业文化与构建和谐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摘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企业全面、快速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倡导一种同心同德、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使之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和谐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及员工的物质文化追求不断得到满足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特雷·E.迪尔,阿伦·A.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徐源.解读企业文化[J].企业标准化,2003(1).
[3]王国强.如何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J].经济师,2003(2).
[4]朱永智.企业文化要有个性[J].论坛·观点·争鸣,2003(1).
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 篇2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在企业。因为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也在影响着企业。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企业文化对构建和谐企业的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标志,是一个企业能否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文化强调企业精神。从大的方面来讲,企业文化包含有民族精神和企业精神。具体一点说,包含有竞争精神、创新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企业文化强调以企业精神为侧重点,以企业自身作为凝聚的核心,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作为主要服务目标。许多优秀的企业都树立了自己的企业精神,我们四川建设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树立了“团结、勤奋、求实、效能”的企业精神,在这企业精神的熏陶下,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浓郁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它能把员工个人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它侧重以企业本身作为凝聚的核心,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宿感,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经营奋斗目标积极努力工作。企业文化具有辐射作用,塑造着企业的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企业形象除对本企业产生很大影响外,还会对本地区乃至国内外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建设企业文化,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灵魂与主要力量,是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条件与途径。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等因素的支持力,更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力。
1、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文化,也应该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在企业内部,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第一,就是要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员工的人格,保障员工的权利,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一方面要关心员工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要关注员工的各种需求。第二,建设和谐文化,要做到公正民主。要从公平正义出发,妥善协调员工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员工与社会、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家庭、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切实维护和实现员工的各种利益。第三,建设和谐文化,要做到诚信友爱,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和谐的氛围。诚信友爱,就是要教育和引领企业广大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
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要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增强企业的亲和力,架起企业和员工间沟通和消除隔阂的桥梁,创造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第四,建设和谐文化,要做到安定有序保和谐。安定有序,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又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准则。安定有序,要求企业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严密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秩序,安定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正常健康发展,增强竞争力。
2、建设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的企业文化,企业才可以取信银行和客户,取信于社会,这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诚信经营知识培训,使员工真正认识到诚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诚信生产经营、诚信道德渗透到产品的质量、设计、包装、广告及服务等各个环节,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
3、建设责任文化。企业作为生产经营单位,首先具有经济属性,必须通过生产产品或提供社会服务取得利润,求得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企业首先要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同时,企业还必须履行和实现应负的社会责任。因为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必然要与社会发生各种关系,企业只有主动维持同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才能使自己得到发展、壮大。企业在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履行回报社会、支持公益、救助贫困等社会责任。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社会上会获得很好的知名度,对企业持续发展会产生推动力。同样,作为企业员工在企业内部也要有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生产的产品,对自己提供的服务负责,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和员工都要有责任感,才能为创建和谐企业创造条件。
4、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力量源泉,也是一个企业兴衰存亡的丰富源泉。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时刻做到用科学的发展观去洞察变化的市场,用创新的思维去了解分析外界和内部“质”的变化,充分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使企业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在进行创新文化中,要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要以创新学习型组织为载体,要有适合企业特点、高效运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灵活合理的经营战略,不断加强企业技术进步,使企业不断推出符合社会要求,满足客户要求的新产品,以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包括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只有始终把创新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才能不断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动力。
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谐发展
职业院校实施和谐校园文化创新工程,有利于营造和谐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构筑校园文化阵地,强化德育效能,形成文化育人氛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在高职教育占有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新形势下,教育者对这种新的历史机遇做出了积极的应对,表现出对高职教育过程的高度关注,并积极追溯导致这种教育形式的文化原因,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挥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但目前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不够深入,特色不够鲜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它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与创新。校园文化也应该适应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质,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那么,对于主要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企业文化教育应是学校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大部分学习过程仍在校园内完成,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训毕竟具有阶段性的局限,由此,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到企业实习实训这一浅层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并和谐发展应该成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也是打造特色职业院校的需要。职业院校应以思想理念更新为基础。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探索新思路,寻找新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和谐发展。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精神文化
从本质上讲,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一种精神性的隐形力量,校园文化表现为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目标、管理模式、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等,企业文化表现为企业理念、企业宗旨、企业目标、企业管理模式、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环境、企业活动等,可见二者虽作为不同社会主体文化,但有着诸多契合点和联系点,值得相互了解和借鉴。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应仅仅停留在职业技能培养层面,更应该包括校企双方文化的深度交流及融合层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价值理念的传播和践行,不仅为学生从“学院人”向“企业人”转变搭建桥梁,也可以为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铺平道路。
1.从校园环境人手,创设和谐校园环境,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校园、教室、实训室作为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属于静态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濡染,为将来从“学习人”向“企业人”的身份转变做好潜意识的准备。比如,将“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企业励志语悬挂在主体实训楼上,在学院大门镌刻“做好每一件事”的校训,将“世界在变化,你能不变吗”、“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等催人奋进的励志警语置于楼宇墙壁上,将“职业教育三个面向”纪念碑建立在鲜花盛开的花坛中央,并在宣传橱窗、板报长廊里系统介绍各类知名企业文化,宣传优秀的企业精神,在洁净、文雅、美观的校园中融入一流企业的精神文化感召力,对于学生将来走向企业大有裨益。当我们把成功企业的价值理念如“把信送给加西亚”等移植到职业院校,并把它作为学院精神的象征,内化为师生忠于职守、履行承诺、敬业、忠诚、主动和荣誉的象征,外显为激励师生生活、工作、奋斗的浩然正气的时候,成功企业职工的贡献之道和成功之道便得以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2.把企业器物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有利于营造企业精神文化氛围。器物文化是院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它通过各种可视载体展现和传播院校的理念、精神和追求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设施、文化设施、宣传设施,以及师生生活设施等的建设尽可能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里体味到职业的氛围,感受到企业的气息。如将实训大楼设计成企业工厂风格的造型,以企业命名订单培养班级,如金特和钢班、希姆莱斯班等,处处有“职”文化存在、有企业文化熏陶。职业院校在校徽、校标、院报、学报、校园网、宣传册、礼品袋等器物上,设计学院自身特有的标记,有利于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通过创设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环境,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突出企业精神文化氛围,可以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其就业的需要。
3.在教学与行政管理上引进先进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和科研等日常管理之中,使单重通过外力推行的质量评估,转变成为职业院校的自觉行为。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行政领导体制框架下,积极探索行业、企事业单位等各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公共治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组织机构、运行机制、院校规章制度及社团活动等方面融入企业机制,突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职业院校可以在机构设置上融入鲜明的企业特色,除人力资源部、财务处、若干系等一般性机构外,还可设置质量管理部、信息处、市场部、发展规划处、资产经营公司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这种企业化的教育质量体系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了各项工作的程序,以确保学校每一管理层和工作环节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控制整个管理过程,杜绝中间任何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了教育的质量,使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职业院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学院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全过程进行控制,可使学校的内部管理变得有序和畅通,使质量观念得到快速提升,提高职业院校的社会知名度,更好地获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支持,得到良好的形象展示和社会评价,提升办学质量并带来增值效益。
4.职业院校应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具有针对性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把企业文化巧妙地融入进来,创设一种带有企业文化氛围的群体文化活动环境。如组织企业文化节、企业运营知识竞赛、企业文化报告会、企业形象展示会、企业调查报告会、技能大赛、企业家论坛、公司经理人讲座等“职”文化活动,通过创设企业文化环境,培养学生关注企业的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去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实践性文化活动中修德砺能,知行合一,在与市场、企业的观察、对话中审视自我,知己知
彼,进而准确地定位自我,优化设计职业生涯,提前为高薪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具有实践特色的职业文化
1.职业院校应将企业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以吸收企业文化为重要切入点,创建职业院校和谐文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成为职业院校坚定不移的办学理念和实现办学与就业市场零距离对话的有效途径。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不仅要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味,也要塑造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职业院校应按照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职”的特点,构建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为了在办学理念上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市场性,应该树立“让每一位学生高薪就业”的办学理念和“博学强技”、“勤学善用”的学习理念,着重突出求真务实、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人才培养效果、对每一位学生高度负责的办学思路。职业院校应同时重视职业训练活动,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氛围,把院校的实训实习教室包装成“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在实训教学中,应把学生包装成“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报道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明确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或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院校应依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尽可能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以体现,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2.职业院校应将企业行为、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发展方向,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出职教特色,大力引导师生把“以就业为导向”认同为职业院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的职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企业要求职工应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少学生因年龄小,独生子女居多,阅历见识浅,更缺少同甘苦共患难的锻炼机会,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针对以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应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校园礼仪文化,包括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仪容仪表、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组织礼仪文化讲座和培训,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同时大力倡导师徒文化。营造一种更为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某种角度上讲,师徒关系是一种比师生关系更为密切牢固,更为和谐稳定的教学关系,教师以“师傅”的身份树立更高的责任感,了解“徒弟”、热爱“徒弟”、指导“徒弟”,“徒弟”就会对“师傅”产生一种回报心理,进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和学习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师傅”身份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鞭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品德和较高的思想境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从而促进学院德育工作和技能培养工作更加深入。
三、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职业院校应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做到“三个统一”:即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通过贴近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标准来激活校园文化。职业院校应把校企合作的理念融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在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订单式培养、产学研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进一步贴近企业用人的素质标准,尽可能缩短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使学生树立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生涯理念;在开展企业化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以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为重要载体,加快校园文化企业化的形成步伐;通过寻求与有需求的企业结合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在企业中设立专业实践基地,把企业的实体建设在学院里,直接在生产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把校园文化的信息带到企业,把企业文化信息带到学校,丰富高职职业文化建设内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总和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市场的脉搏,可以及早地提升他们的素养;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人员参与学校的实训教育;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优化课堂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通过以上一系列途径实现企业与学院,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与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既为学生解决生产实习、工作安排的后顾之忧,又可使学生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色,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坚实基础。
浅谈企业文化与和谐 篇4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 它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 从管理的角度看, 企业文化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 因此, 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内容, 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
首先,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主体意识为主导、追求和实现一定企业目的的文化形态, 并不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观念等文化形态的大杂烩。从一定意义上说,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的文化。
其次,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有自己的共同目标、群体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是企业群体共同认可的, 与无组织的个体文化、超组织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
最后, 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和企业职工在经营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离开企业的经济活动, 就不可能有企业文化的形成, 更谈不上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 并体现在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企业文化, 表层是企业物质文化, 包括企业的产品风格、技术与装备特色、厂容厂貌等, 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企业经营者的特点、风格和作风等;浅层是企业制度文化, 包括企业的规章、规范以及渗透到员工思想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中层部分是企业的行为文化, 从内容上看, 行为文化既包括企业的生产行为、分配行为、交换行为和消费行为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同时包括企业形象、企业风尚和企业礼仪等行为文化因素;内层是企业精神文化, 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经营战略、价值取向, 以及由此体现的企业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等也就是企业精神。
三、企业文化与和谐
1 协调功能
企业文化能够协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使社会和企业和谐一致。因为, 无论中国或外国的企业文化, 其精神内容都是要求企业自觉地为社会服务。具体地说, 通过文化建设, 企业尽可能调整自己, 以便适应公众的情绪, 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着的要求, 跟上政府新法规的实施, 因而企业和社会之间就不会发生裂痕, 发生了也会很快弥合。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之间存在着极其激烈的竞争关系, 这是肯定无疑的。但是, 不管竞争怎样激烈, 客观上企业之间总还有或多或少的依赖关系。这种又竞争又依存的关系, 随着条件的变化, 有的时候竞争显得很突出, 另一些时候相互依存显得很突出。这种情况, 不会因为企业文化的发展而消失, 但是企业文化的发展, 却给竞争加上了必须“文明”的限制。这样, 即使两个竞争关系特别突出的企业, 也不至于发生“过火的”、“越轨的”行为。这也是企业文化协调功能的一种表现。
2 振兴功能
通过抓企业文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摆脱困境, 走出低谷, 持续发展, 在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企业文化具有振兴功能的表现。企业文化之所以具备振兴功能, 在于文化对于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 即文化不仅反映经济, 而且反作用于经济, 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但是, 企业文化的振兴功能, 首先表现为振兴企业的教育、科学以及整个企业的文明总体状态, 并通过振兴企业的文明状态进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 进而达到振兴企业的经济。所有这些振兴功能, 是在企业文化系统与其他系统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情况下, 共同显示出来的效果。
3 凝聚功能
从形式上看, 同一个企业内的职工, 企业与本企业的职工, 总是凝聚在一起的。但是传统的管理理论, 把企业和职工的相互利用关系, 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例如行为科学研究职工的各种需要, 要企业千方百计去满足这些需要, 条件是职工必须为企业卖力干活, 至于职工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是否一致, 是不太过问的, 至少不认为它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企业文化理论则不然, 它把个人目标同化于企业目标, 把建立共享的价值观当成管理上的首要任务, 从而坚持对职工的理想追求进行引导。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是企业不再是一个相互利用需要而凝聚起来的群体, 而是一个由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理想追求的人凝聚起来的组织。
4 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 篇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和谐是人类的美好向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单元,企业和谐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建设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和谐的邮政企业,需要以和谐的企业文化来促进邮政企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和谐,实际上是价值观和文化的和谐,也是利益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和气、和睦、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讲究要想办好事情,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而其中的人和尤为重要。和谐的企业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而现代企业中人和的表现形式则是昂扬向上的团队精神。
一、和谐企业的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到现代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中心发生了位移,管理的实质已从物的管理转向了人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落伍,更多地。
要通过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实现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的有效结合,促使员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觉、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
东区邮政近年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注重“以人为本”管理,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一是在确立区局文化理念的价值观上,提出了“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效益,为员工创造机会”的经营理念,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把社会责任、把人的发展与企业利益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得到了职工的认同。
二是确定了由东四局首创的“用户是亲人”的服务理念,并将其引申到“职工是亲人”的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经营之道和管理思想。并且在实践中将解决职工的午餐问题、工时问题、收入分配等问题作为重要的事项抓落实,将职工是亲人的管理理念认真地付诸于实践。
三是打造温馨氛围的家文化。邮政支局是支撑邮政网络的主要基础,是体现邮政企业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支局业务多,工作紧张、繁杂,要求高,任务重。同时多数支局场地狭窄,职工没有休息、活动、业余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地方。东区局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首先树立“企业为人”的思想,从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满足职工需求,要为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搭建一个职工施展才艺、相互交流的平台。为此职工之家应运而生。一些支局缩小管理办公场地,将过去的会议室、办公室、仓库改造为职工之家,为职工提供吃饭、休息、读书、娱乐的设施。同时为职工开辟展示个人才艺的园地。目前,东区局所属30几个单位的职工之家有着丰富多彩的家文化,他们共同的格言是:丰富头脑,收藏美好,调整减压,创造快乐,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和谐企业文化。
二、昂扬向上的团队精神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企业的和谐发展靠的是人,而这个“人”并不是单打独斗的人,而是在人之间产生了合力的团队。管理学上的“木桶理论”可以有几种解释,其中:第一种是“加长短板”,使这个木桶盛水量最大,使整体水平提高;第二种是“组合搭配”,板与板之间不能有缝隙;指的是团队中人的协调配合;不管哪种解释,都说明了团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成功的企业一定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和谐的团队来作为企业的核心力量。
东区邮政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实践中,注重鼓励和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激发的动力和创造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全面发展。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团队目标引领团队精神
团队目标应是领导者和职工的共同意愿。团队目标既要符合职工的意愿,同时要有引领激励作用。在东区局的传统文化中,有争先恐后不服输的劲头,有“唯旗必夺,永争第一”的强烈地荣誉感。因此我们在确立区局团队目标上按照“永争一流”的理念,明确提出区局的团队目标为四个“一流”,即:“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环境,一流的队伍”。这个团队目标既体现了“昂扬向上争第一”的东区传统团队精神,又确立了不仅要争第一,而要创一流的与时俱进的更高愿景。从而引领激励全体职工向更高的“第一”迈进。
第二,领导者的风格带动团队精神。
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 篇6
摘 要:本文深入探究了石油企业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客观、清晰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进一步推进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思考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区的灵魂,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任务。必须明晰和谐文化是人本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和谐文化是亲情文化,应坚持熔铸亲情、创造和谐;和谐文化是共建的文化,应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和谐文化是发展文化,应坚持围绕大局、着眼发展。在认真分析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寻求相应的对策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做好当前社区工作必须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社区和谐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发展的、创新的理念,特别是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层次思考,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1.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建设起点较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首先,辖区单位较多,隶属不同,协调、联合起来难度较大。其次,社区内不仅有常住居民,还有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决定了一部分居民在文化素养、认知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与构建和谐社区文明素质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第三,有些社区服务管理者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认为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不过是发动居民搞搞活动、评个名次而已,少有总体规划。
2.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区和谐文化发展空间受限,缺乏财力支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保证社区和谐文化建设资金到位,需不断加大对和谐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我们华苑综合服务处来说,近些年通过不懈努力,辖区内已拥有10余个和谐文化建设协会,但随着上级补贴金费逐年递减,拓展市场 、扩大创收手段单一,保证服务水平不降,维持职工正当收益尚需精打细算,矿区硬件建设捉襟见肘,有限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造成社区协会组织成长壮大的后劲不足,和谐文化发展空间受到一定局限。
3.硬件设施质量有待提高,功能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居住区同步建设,建造时间较早,部分设施配置标准不高,很难与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有些社区辖区内没有一座达标的社区文化中心和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影剧院等大型专业文化设施,而新建这些文化设施,又会受到土地资源、城区规划、启动资金等条件的多方限制。
4.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面需进一步扩大,专业性还需增强
首先,社区常住居民及流动人口地域性复杂,不同群体生活习惯不一,参与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活动的居民一直以“老”与“少”两类群体居多,“上班一族”,特别是在本地区工作或生活的外来人员还不能被广泛吸纳进来。其次,社区和谐文化工作者缺乏专业性,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功能性上离专业水平尚有一定距离,不易带动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兴趣和热情。目前还缺少一大批懂业务、会管理、具有专业文化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二、推进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对策思考之一:带动和深化社区和谐文化创建工作,需要充分发挥辖区各单位在共建中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各单位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构建和谐社区文化的重要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创建和谐社区文化这项工作上来,把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纳入中心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考核办法等多方面,推动工作有效开展。辖区各单位应该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界限,跳出过去的“小圈子”,牢固树立“驻于社区、服务社区、同享资源、共建社区”的意识,自觉地把本单位的发展与管理纳入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和管理之中,各显其能,各创特色,从硬件与软件上下功夫,物力、人力、智力三者相结合,在社区文化共建、环境共建、卫生共建、经济共建、文明共建、实事共建、治安共建等活动,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为社区文明创建做出贡献,推动社区健康发展。同时,社区服务管理单位要积极主动地密切与驻社区单位和居民联系,加强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各类社区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切实调动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育各方面共同创建和谐社区的意识氛围。
对策思考之二:带动和深化社区和谐文化创建工作,需要提供资金保障和硬件保障,“钱紧难办事”是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工作一直面临的难题。在目前条件下,应该走一条以上级支持为基础、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的路子。应将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辖区各单位预算体系,并随年度收入增长增加社区和谐文化建设资金。对社区的大宗硬件建设,应列入共同发展基础实施建设项目,社区内闲置的国有资产,应无偿规划归社区使用,形成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硬件建设方面,应加强社区环境建设。要坚持硬件建设与功能建设并举,积极推进“三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要以绿化、美化、硬化、净化、靓化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绿色社区和生态社区,努力营造社区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对策思考之三:带动和深化社区和谐文化创建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群众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作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要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自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区密切联系广大居民群众的优势,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各种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紧紧依靠居民群众来做好社区稳定工作,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基层。尤其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着力提高居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巩固党的思想文化阵地和精神文明阵地。
对策思考之四:带动和深化社区和谐文化创建工作,需要加强社区和谐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和谐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应重视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做到力量互补。带动和深化社区群众文化工作,使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向规模化发展,向群众性拓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篇7
1 制度化加人性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一贯被企业经营者所采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对促进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剂良药不能包治百病,制度化管理多侧重于刚性和强制性,对有些管理对象就不适用,甚至产生负面效果,挫伤员工的生产积极性。那么,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如何提高管理效率,更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显然,制度化加人性化管理就是一个很有效的管理手段。人性化管理可以弥补制度化管理中的缺陷。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障企业员工的利益,不断满足员工多方面的要求和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把广大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搭建企业文化建设平台,举办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和各类文艺比赛及劳动竞赛,丰富和活跃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陶冶情操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可有计划、分批、分步骤地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继续教育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进而培养现代企业员工应有的竞争意识、团体意识和敬业精神,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制度化加人性化管理还应进一步完善职工代表会议制度,拓展企业员工建言献策、民主管理的渠道,让员工真正感觉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企兴我荣,企衰我耻”。
2 营造和谐氛围,培育企业精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企业同样需要有自己的企业精神,需要有积极向上的风气,需要有能使员工潜能充分发挥的环境,而这种精神、风气和环境是需要营造的,即需要通过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来完成。比如核地质二一九大队就比较重视营造和谐企业文化氛围,注重培育企业精神,先后培育出“马泉精神”、“中川精神”和“夏家坪精神”等,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培育企业精神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一是要求企业员工在处理同事关系中,以友好善解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做到同事之间彼此友好、关爱、营造同心协力、和睦融洽、友善相待的工作环境;二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在处理与管理对象的关系中,必须要“把员工当人看”,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培养员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达到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更重要的是培育员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企业精神;三是要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注重企业价值观建设,强调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是物而是人,要求管理组织的变革要适应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实施,管理手段的运用既要突出责任目标,又要变硬化管束为软化管理,不断培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赋予时代特色的企业精神,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要求在培育企业精神的过程中,充分依靠党工团组织的作用,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变企业精神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3 提高经济效益,完善薪酬制度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物质文明建设,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员工收入的增长,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广大职工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提高广大职工的文明程度,促进和谐企业文化的形成。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只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结成“劳资不疑”的劳资和解与信赖关系。因此,应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薪酬制度。一是积极培育劳资共同体意识和劳资和解气氛,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在稳定的劳资关系中顺利地进行。重点实行多样化的报酬形式,如绩效工资制、浮动工资制、技能工资制、灵活福利、利润共享方案、长期激励模式、员工持股等;二是积极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之间的矛盾,既保护企业利益,又维护员工利益,让职工代表、党员董事、技术工人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并将工作业绩表现与薪酬挂钩,实行奖励货币化制度。只有善待员工,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要求,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确保企业利益的实现;三是积极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设计,为员工提供职务晋升、技术评级、进修培训等机会,营造宽松和谐的用人、育人环境,使人尽其才,众人成才,建立和谐企业文化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4 立足创新,重视人才
创新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源泉,创新离不开人才。创新与发明不只能是依靠少数发明家来搞,要依靠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上的员工,动员他们来参加创新,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向前发展,必须立足创新和重视人才双管齐下。一是创新经营理念,强化人性化管理和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因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除了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先进经营理念的经营者,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员工,这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前提和条件;二是重视人才就是在企业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尽可能地重视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竞争规则,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才能,使其具有一种成就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三是全面实施“创新、求知、自强”的企业文化战略,融合不同层面的文化因素,注重员工“情商”的培养和开发,提高其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摆脱企业员工浮躁与功利的心态,让企业文化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
5 塑造良好的企业新形象
试论企业文化与经济和谐发展 篇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生产中的文化附加值正在增长, 经济活动中文化力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同时,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经济与文化呈现出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客观趋势越来越明显。首先, 从经济的角度看, 在过去“短缺经济”时代, 人们以吃饱、穿暖等生存资料数量扩张为主, 而今人们生活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 用于物质生活开支所占的比重在大幅度地减少, 而更多的消费开始向精神文化方面转移。实践证明, 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中的精神文化含量愈高, 其经济附加值也就愈高。
其次, 从文化的角度看, 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的深入发展, 文化在保持其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 其产业属性也越加明显。一方面, 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 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使文化产业和社会化大生产已成为现实, 文化产业已普遍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 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广泛运用, 将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文化传播的力度将越来越大, 文化的覆盖率将越来越广, 文化的表现力和感召力将会得到空前的发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经营者的总目标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而发展企业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就是给企业提供实现其总目标的条件和土壤。任何一种企业文化, 都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需要, 并能面对企业与当代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需求, 适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 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从而推动企业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现代企业中, 管理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和企业
利益的代表者。管理者是否重视企业文化, 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与成败。文化自觉, 是指管理者对企业存在价值和经营管理的终极目的的思考, 是对企业经济工作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 是运用文化规律于企业管理中的理性自觉。优秀的管理者与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即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必然会重视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并将企业文化运用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之中, 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而先进的企业文化, 必然是在优秀的管理者的重视和参与下创建出来的。一个优秀的现代企业管理者, 应当熟悉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运行规律, 诚实经营, 依法纳税, 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 善于在企
业内部营造和谐统一, 团结向上的文化氛围, 并以管理者所具备的优良作风, 坚定信念和科学的管理等行为方式影响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并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特色。
树立企业文化形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个没有企业文化形象的企业, 它在市场竞争中是很难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 必然会具体地体现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树立企业文化形象, 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必须在经营管理方面改进不适应企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一个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新模式。企业对内要在技术创新和开发节约型经济方面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 引入激励机制, 挖掘职工技术创新的潜力, 并且定期对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提高职工技术创新的能力,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广泛开展技术创新, 积极推广和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 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赢得企业竞争的优势。企业对外要塑企业文化形象, 树立企业文化品牌, 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利用品牌优势, 确立自己的产品在市场形成特有的印象, 采用新的营销理念, 促进营销管理工作, 同时还要不断地开拓和培育新的市场, 扩大销路, 增加销售数量, 提高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 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构建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篇9
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通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我国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现状
如今在构建企业文化声势越来越大的热潮中,凡是张扬着进行“文化建设”的企业,文化大多成了装饰。反而那些没有张扬进行“文化建设”的企业,文化大多在潜移默化地形成。有统计显示,我国出版的企业文化书籍在数量上超过了西方国家企业文化书籍的总和。从事企业文化咨询的机构和人士,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里,差不多每个教授在授课中都会提到企业文化,并且各有各的说法。在企业界,几乎没有哪个企业管理者不知道“企业文化”的,不少企业还在“外脑”的帮助下写就了完美的企业文化体系,如青岛康大集团在北京同心动力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建立了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文化体系。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大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一)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从“移植组装”开始向“自主开发”阶段迈进,但发展还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及大型国有、民营企业好,西部和规模小的民营企业差;说得多,做得少;表面的多,深层的少。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引起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足够重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二)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方法已经开始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如文化贡献率、实证模型等),研究范围从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扩展到非公有经济实体甚至虚拟企业的企业文化,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研究企业形象开始深人研究企业审美文化和“知识资本”的人才要素等方面。
(三)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两张皮”的现象
许多大企业集团已经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而且设立了企业文化部,有的将其列入企业发展规划。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两张皮”的现象,没有真正融合,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渗透力和实效性。企业要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感,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服务。
(四)企业家未能在企业文化建立中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家是培育特色企业精神的关键角色。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精神的核心,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但企业家精神不能涵盖企业文化的全部。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企业家要凸显与张扬个性,并进行科学的CI、VI、MI、CIS设计和恰当的形象塑造。
(五)中国企业缺乏对“品牌资本”的认识
中国企业缺乏对“品牌资本”的认识,没有把品牌作为企业的运作中心,没有建立起客户对品牌强烈的忠诚度和崇敬感,没有利用各种方式为品牌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要注意培育和形成良好的企业整体价值和品牌文化,注重塑造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和职工队伍形象,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企业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目的,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管理理论中,对人的管理始终是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之后而出现的风靡全球的一种新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它的兴起和发展表现出管理学与伦理学的融合趋势。企业要通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在企业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观念,坚持员工重于产品。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随着世界性的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企业传统的劳动方式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革,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和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使人在生产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员工不再是受制于机器的附属物,而成为生产中的真正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仍按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势必压抑员工的活力和热情。因此,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重新认识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人的本性、亲和力,在企业管理中应提倡更聪明地工作,追求管理的人情味、艺术化,形成不同个体的特色优势,努力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模糊“管”的概念,彰显“理”的成分。
(二)把企业目标同员工目标结合起来
企业是一个活的生命机体,在这个机体内有哪些环节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流程是策略,主要围绕组织策略,还有品牌、机制、知识和文化进行。这些企业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提高,这个企业才会不断地发展。当企业的文化和策略不匹配的时候,再好的策略也执行不了。
一切管理理念都应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应以员工为中心而展开,人是企业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是企业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应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并通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潜能来达到组织目标。这样,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人的价值被发现了,人力资源才得到开发和利用。
三、构建特色文化力推企业发展
任何一个组织都会客观存在它固有的文化,这样就不存在文化策划问题。既定的企业文化一定会影响到公司战略的选择和决策;相反,一旦公司战略确立,企业文化则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提升以支持公司战略的实现。
通过对竞争性环境和公司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在优化层级规范和市场绩效导向文化的基础上,以团队支持和灵活创新为文化的主基调,重视团队建设、加强团队协作,强调人本管理、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灵活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通过精细管理和文明施工管理(竞争的软实力)开展工作,通过构建和谐文化推动企业发展。
(一)注重环境育人,打造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有文化自身的特殊规律。例如,传统管理更多的是运用行政力量,带有强制性,人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也带有更多的管理客体色彩;企业文化运用的是文化的力量,体现的形式是“润物有声”,如水之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的是滋养和促进发展,人在这种模式下是主体,也是目的,管理是一种服务的职能和义务,工作中更像是教练而不仅仅是裁判。
残酷的市场竞争唤醒了众多企业领导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开始注重企业文化中人才的要素及其价值的开放与利用。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造宽松、优美的工作环境,更加关注发挥人的能量,更加重视人才的再培训、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整体素质,培育行为文化
领导在企业文化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那是不是领导文化就能代表企业文化呢?实践中,对领导的作用和地位的认可常常走向极端,最终演化为过分夸大领导人的作用,片面倡导精英文化,甚至将领导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本质是企业管理的新文明,它改变了传统管理中的主客体分离和对立的状况,帮助每个人首先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极大地激发了每个主体的积极性。领导文化在这一进程中,是以启动文化的面目出现的,在领导文化的全力推动下,组织其他成员以实践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发挥出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塑造出帮助企业和全体成员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
(三)树立内外形象,营造品牌文化
内外并举,塑造品质超群的产品形象,打造物质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应与塑造企业形象相统一,实现技术创新,做到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持之以恒,使之具备独特的技术特色和产品特色。创品牌,教育职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品牌声誉,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社会上叫得响、打得硬、占先机,展企业精华。要做到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相统一;做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有职工行为及企业活动的规范化、协调化;做到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相统一,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建立目标激励,塑造和谐形象
建立有效的目标激励,塑造严明和谐的管理形象,打造制度文化。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战略、结构、制度是硬性管理;技能、人员、作风、目标是软性管理。强化管理,要坚持把人放在企业中心地位,在管理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职工主人翁地位,使之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尽其责任和义务。强化管理要搞好与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创新、市场开拓、实现优质服务等的有机结合,还要修订并完善职业道德准则,强化纪律约束机制,使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提倡团队精神,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有效发挥团队作用。
四、结语
企业不和谐,就谈不上发展,反而成为发展的绊脚石。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淀而形成,并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抓住企业中心工作,唱好“重头戏”;把握变化形势,打好“主动仗”;充分凝心聚力,努力营造和谐的企业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摘要: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受到了国有企业的普遍重视,各企业的文化创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萘。文章通过对我国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通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EB/OL].合智情报网.http://www hezhici.com/sort/13/2007-10/31/160837650.htm.
[2]马牧.拨开迷雾、返璞归真——对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状况的观察与思考[J].中外企业文化,2007,(11).
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 篇10
关键词:企业和谐文化,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又好又快, 和谐社会创新我们的和谐文化。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立意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 通过科学发展达到全体富裕走向小康生活。二十五年前, 邓小平告诉我们,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能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全面准确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才能构建好和谐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 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的和谐, 企业是社会的动力, 企业和谐的根本来源于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构建人的和谐的规范和原则。“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复兴中华和谐文化之时, 就是和谐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之日。
和谐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内涵。和谐文化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核心。和谐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的中华文化。
和谐企业是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的,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既不是指社会的个别集团, 也不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 他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切公民。“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在于使全体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我们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 其目的是为员工创造一种和谐的生存环境。科学发展观的特征是协调性, 我们知道, 从社会结构要素的协调到利益群体关系的协调, 都少不了合作与信任。合作与信任是和谐企业文化的灵魂。
在世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 劳资关系发展的轨迹往往经历了从初期剧烈冲突, 到通过谈判和沟通、实现和谐相处。这种从尖锐的对立到利益的协调, 正是企业不同利益群体在相对公正和公平的制度下所形成的合作与信任的结果。在一个企业中, 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认同, 合作互助是不可能的。合作不仅是一个利益集团对待另一个利益集团的文明态度, 更是降低企业发展成本的有效途径, 也是造就企业祥和、文明进步的思想基础。在当代和谐企业建构中, 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对他人予以适度的关爱, 更容易化解各种利益悬殊所造就的暴戾之气, 形成和谐、协调的利益关系。如对农民工的接纳, 不能仅仅停留在接纳的农民工所提供的廉价服务上, 更应该把他们当作一个与我们每个人具有同等的尊严与平等的人格的人来接纳, 他们既有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需要, 同样, 也具有人的精神需求, 他们是应该享受他们为之贡献的文明成果的人, 而不是一个未能泽被现代文明的异类。这种接纳与认同, 既依赖于我们的道德勇气与宽广的胸怀, 更依赖于全土体企业成员保持一颗平常心, 把他人看作自身发展的合作伙伴。
信任作为和谐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 既有待于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更有待于企业领导对信任制度安排的关注。信任一般来说是个体基于对他者行为的反应。在企业中, 往往是一项政策的效应、一个轻率的行为、或一个不负责的承诺, 都可能摧毁人们多年间形成的信任关系。在当代企业中, 人与人之间, 由于信任的匮乏, 极大地阻碍了大多数员工对发展的参与, 助长了员工无责任化倾向, 破坏了企业的凝聚力、认同感, 对企业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危害。因而, 加大对信任的制度安排, 包括对契约的强制履行, 对组织机构或个人信任档案的建立, 让诚实信用的民法通则, 落实到人们的言行举止之中, 正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当务之急。信任不仅仅是指向他者的义务, 更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共同的义务。如果没有对他人的信任, 没有对他人承诺的履行, 一切都听任眼前利益的驱使, 人们就只会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 人与人之间也会因为缺少信任而腐化自己, 使自己难以成为一个有良知的、正直的员工, 从而使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相反, 在一个和谐企业里, 信任与合作使我们更容易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不是每个人相互为敌的共同体里,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各不同群体的利益都应该受到尊重, 否则, 个人的全面进步与企业的全面发展, 就会受到不可预见的损害。
建塑企业文化,打造和谐企业 篇11
关键词:企业文化;和谐文化;和谐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068—02
我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们也常说“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气生财”。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个社会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中才能发展进步,同样,一个企业也必须在和谐的状态中才能持续发展。
1 深刻理解和谐文化的内涵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使企业的职工与管理者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每位职工的潜在能力,从而加快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1.1 文化与企业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发展状况。先进企业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离不开优秀的文化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1.2 和谐与和谐文化
和谐是人类社会“共融共生”的一种存在状态,它以“配合、团结”为基本特征,以“仁爱、互助”为追求目标,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基本前提,通过沟通、交流、协调,达到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融洽统一。和谐文化就是以“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就是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和谐文化是这个时代的主色调。“以发展促和谐、在和谐中又好又快地发展”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从某种意义上说,竞争与合作相伴而行,竞争的最高境界是“合作”,“以和为贵”、“合作共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1.3 和谐文化是创新的文化
和谐文化不是“和稀泥”文化,也不是“和事佬”文化,它以承认事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不否认差异性、个性,强调“和而不同”,强调特色与创新。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说明了日常生活中的两种为人处事的态度。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逢迎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只有“和而不同”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和谐,允许“与众不同”,也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同一个声音”,也允许“不同声音”,更强调特色和创新。“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大创新赢得大发展,不创新就会停滞不前。而创新又常与风险相伴,这就需要构建一种积极向上、鼓励创新、具有开拓性的企业文化,以形成不畏风险、高歌猛进的良好氛围。这种开拓性的文化应该以“和谐”为本,这样它既具有深厚的底蕴,又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相一致,既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产品的竞争力,又能够激发员工士气、发掘企业潜能,最终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强劲的动力、新鲜的活力和勃勃的生机。这种“和谐文化”相当于为企业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创新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竞争,竞争制胜的法宝在于创新,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始终根据形势变化、对手变化、顾客需求“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跑”和“领军”状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 正确认识和谐文化的功效
和谐文化是人本文化,是创新文化,是服务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融洽相处,包含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理念,涵盖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对企业而言,和谐文化强调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和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对企业的和谐发展起着支撑和催化的作用。
2.1 和谐文化构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靠企业的发展来支撑。企业与社会共荣共生,只有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各自的发展才有保证。企业发展建立在企业稳定的基础之上,企业的稳定是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企业的稳定也不是在无矛盾、无差别、无冲突的世外桃源之中实现的。它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矛盾有冲突是必然的。这些矛盾冲突既不能靠行政命令强行压制,也不能“一刀切”,全盘否定或回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并努力在企业内部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为企业营造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环境。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真正融入社会,与时代同频共振,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才能被社会认可,获得充足的发展潜力。
2.2 和谐文化营造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和谐
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经济效益的取得,主要依赖于顾客。作为企业,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必须得到顾客的认可,达到与顾客的和谐。企业如果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顾客的感受,“搞一锤子买卖”,这种违背和谐原则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注定了企业走不远,最终使企业丧失市场和长远利益。企业应该更多的关注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与顾客保持长期、稳固、互惠的友好关系。一个满意的顾客意味着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加,而不满意的顾客则意味着资产的流失。在企业中建设和谐文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协调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利益需求,赢得顾客的满意和信赖以保持市场的延续和拓展。赢得顾客才能赢得市场。可以说,经营企业最大的难处就是经营一种与顾客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文化。
2.3 和谐文化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
和谐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企业利益无限大,职工利益无小事”,企业和员工的和谐,就是两者利益的统筹兼顾。只有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建设和谐企业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地—人”中,“人”具有最高的地位;同样,在“时—利—和”中,“和”具有最高的价值。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和职工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建立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协调发展的和谐关系。只有企业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企业才能无往而不胜。构建企业和员工之间和谐关系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珍惜员工的劳动,真正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和正当权益,全方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营造企业为我、我为企业,形成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受益、企业在员工奉献中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企业关爱员工,保障员工利益,为员工提供舞台;二是员工关心企业,与企业同频共振,把个人命运和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愿意为企业竭尽全力。
2.4 和谐文化增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
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企业和谐的基础。建立员工与员工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和谐文化强调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强调求同存异、相融共生、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强调“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气生财”,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有助于形成共识、减少误解、解决矛盾,有助于良好沟通平台的搭建和良好人际环境的营造,有助于与人为善、友爱互助、互谅互让、顾全大局等道德情感的养成,有助于员工之间亲如兄弟、亲如姐妹企业大家庭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
3 努力用和谐文化打造和谐企业
一个优秀企业的存在,更是不断战胜对手和自我,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提升竞争力的结果。只有善于、敢于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企业才能赢得市场,一举成功。而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企业和谐的基础上,因此,企业的和谐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和谐企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培育,和谐文化的建设必须在和谐企业的建设进程中稳步推进,建设和谐文化,打造和谐企业,需要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打造和谐团队、践行和谐行为。
①倡导以人为本、相融共生、合作共赢的和谐理念。要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引导员工有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矛盾,用和谐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和谐成为一种共识,形成一种常态。和谐理念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企业和谐的中心问题是人的和谐,企业代表员工的根本利益,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员工是企业的组成个体,没有企业,员工就没有了根基。要正确理解“企业利益无限大,员工利益无小事”的内涵,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企业为我,我为企业”的观念,切实认清企业和员工各自的责任。要倡导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兴衰思想,实现企业在员工奉献中发展,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受益的良好氛围,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为员工创造幸福。
②营造融洽相处、团结友爱、相互关爱的和谐氛围。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机制,营造热心、诚心、知心和人与人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构建领导之间、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相互关心、互相信任的和谐关系,达到思想感情、价值取向、行为操守上的和谐一致,增强企业的吸引力、亲和力,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培养企业与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美好愿景。和谐氛围的营造既需要物质利益分配上的和谐,确保员工利益上获取;又需要精神层面上抚慰,实现心理上的健康与和谐、人格上的健全与丰满,情趣上的高尚与平和。既建设外围上和谐环境,也建设内心里的和谐。
③打造精诚团结、协调一致、共同进退的和谐团队。和谐文化与和谐企业都强调团结、配合、协调、合作、共赢,和谐文化与和谐建设都离不开和谐团队的打造。团队精神建构在和谐文化基础上,它的培育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团队精神在企业内部提倡一种有限的竞争,但更强调和谐一致的人际关系。美国GE公司首席执行官韦尔奇指出:“团队精神主要体现在团队目标决策的参与性和民主性,个人价值实现的公平机会和个人作用的发挥余地,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情谊与信息沟通和交流深度及学会和别人分享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这就是说建设和谐团队需要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育。因此,建设和谐企业就必须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培育员工的团队精神,既强调个性的张扬,更强调共性的凝聚。和谐的文化孕育和谐的力量,精诚团结、协调一致、共同进退、荣辱与共的和谐团队才有严格管理、和谐执行,才有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无往而不胜,才有良好的人气、高昂的士气。所以,建设和谐企业就必须建设和谐团队。
④践行积极向上、情趣健康、光明磊落的和谐行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企业风尚,提倡行为“在阳光下运行”,坚决反对腐败堕落、铺张浪费、贪图享受、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等不和谐行为,坚决禁止不讲文明、不讲原则、不懂规矩的不和谐做法,努力消除建设和谐企业不兼容的不和谐因素。大力提倡“情为企所系,权为企民用,利为企所谋”,规范用权行为,严格企业规章制度,提倡“两手干活、两手干净、两手强硬”,提倡“健康工作、健康生活、健康人生”,坚持用党员先进性健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踏红线,不越雷池,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不怕群众监督,不怕上级考核,自觉抵制金钱、美色、权欲的诱惑,始终做到作风正派、情趣健康。大力提倡“阳光行为”,有事摆到桌面上,坚决反对“暗箱操作”,提倡“大团队”,反对“小集体”,提倡“民主决策”,反对“一言堂”,提倡坦诚对人对事,反对见不得的小动作。建设和谐企业很重要的就是践行和谐行为,让一切行为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和谐,企业文化的精髓 篇12
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寻找一个着力点。为此,企业应把“共创五感”作为建设“和谐企业”的主要内容,着力培育员工的“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自豪感、责任感”,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团队的“三力”,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共赢”。
“归属感”源于企业“家”的环境氛围。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将对企业高度的信任和深深的眷恋,表现为团队意识、个人能动性体现,从而达到员工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自觉把企业这个平台作为个人事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成长感”表现在自身努力和团队协作下,实现个人与团队不断进步的过程。要坚持打造学习型企业,提高员工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鼓励全体员工在企业平台上、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通过组织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奋斗得到持续成长,实现个人与团队的不断进步,让成长感看得见、摸得着。
“成就感”体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应十分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向激励。通过即时激励,充分发挥员工潜能,鼓励员工追求个人价值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使全体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业绩、体现价值、赢得尊重。
“自豪感”表现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源泉。企业要让全体员工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辉煌成就而自豪,要让全体员工为济川“培育百亿规模、争先百强企业、铸就百年品牌”的宏伟愿景而自豪。
“责任感”体现为企业和员工履行各自义务的一种价值取向。责任感要求企业和每个员工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公司负责,对社会负责,表里如一。责任感使员工对待工作任务,能够主动、自觉承担更多责任,体现的是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反应的是工作激情、动力、压力和价值。
【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推荐阅读:
和谐文化企业07-16
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05-15
和谐企业文化的魅力08-10
论文打造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科学和谐的发展12-18
加快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途径08-28
建设感恩文化 创建和谐企业(培训提纲)08-28
精心培育廉洁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09-07
建设企业文化、创建和谐劳动关系01-13
继续推进解放思想构建和谐企业文化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