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分析

2024-05-22

性别分析(共12篇)

性别分析 篇1

性别歧视多数情况下是指对女性的效率不同进行差异化对待。这种歧视主要体现在女性的报酬和就业率总体低于男性上。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从长期和历史上来说不能因社会对其不认同而得以彻底解决。也就是说, 要公平而又有效率的解决性别歧视是不可能的, 只有认同了性别歧视才能在性别差异方面表现出有效率。这不是一种社会弊端, 而是由于女性的效率决定其获取多少报酬。人力资本都是在人力市场上体现出来的, 作为一个被歧视者, 最好的做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效率, 而不是认为自己在遭受歧视。在对歧视怀有贬义的基础上是不能从经济学意义上解决该问题的, 应该从女性的效率出发, 分析女性对企业的效率以及女性对社会的贡献。通常情况下, 女性只得到了企业的报酬而很少获取社会的回报。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甚至将女性对社会的贡献所付出的成本转移到企业的成本上, 而这样的做法就是所谓的消除就业歧视。其中, 对女性就业的保护就是对社会成本向企业转移的一个很好证据。由此, 解决性别歧视的根本出发点不能从所谓的道德或目前的立法出发, 而应从效率出发, 只有这样, 才能彻底解决性别歧视。

一、性别歧视现状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数据显示, 2004年我国总人口中男性和女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52%和48.48%, 在就业比率上, 女性低于男性。城镇就业人口中女性就业比重占总就业人数的38.1%, 低于男性就业率, 且低于女性的自然人口比。全部就业人员中, 男性比重仍高于女性。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中, 男性就业人员达41, 510万人, 所占比重为55.2%;女性就业人员达33, 690万人, 所占比重为44.8%;男性就业比重比女性高10.4个百分点。从1998年到2002年, 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女生数量增长了两倍, 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从38.31%增加到43.95%。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定点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 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

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女性在经济领域就业层次在1990~2000年间有所提高, 职业结构趋于合理。但女性在就业率上有所降低, 男女员工收入差距正逐步扩大。据统计, 10年间, 女性员工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但与男性收入的差距有所扩大。1999年城镇在业女性年均收入7, 409.7元, 男女员工的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7.4%。从收入分布看, 低收入的女性比男性高19.3%, 中等以上收入的女性比男性低6.6%。在美国, 高报酬职业, 如工程师、医生、律师中, 妇女从业比例分别为8.5%、26.4%和29.5%;而低报酬职业, 如照顾小孩、秘书、护士助理中, 妇女的从业比例却分别高达97.1%、98.6%和88.4%。从整体上看, 全日制女员工每周的平均工资只是男性的75%。

二、性别歧视的效率

在完全市场情况下, 任何劳动效率都能在人力市场中得到正确的反映, 这个信号就是劳动者的收入。对于女性的歧视历来已久, 在劳动力市场上反映的一般是女性的边际产出, 这个产出是女性在参加一个岗位时, 通过其对企业的边际产出来体现的。通常要衡量一个劳动者的边际是将该劳动者看作该企业要招的最后一个工人, 考虑该工人最后加入给企业的产出就是该员工的边际产出, 哪怕该工人是第一个或者不是最后一个加入该企业的同一岗位, 也要以此来衡量。一个企业在长期的情况下只能根据最后边际产出来给工人工资, 工人总体产出多于劳动者报酬的部分可以融入到企业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产出。如此, 企业对女性同企业对男性一样没有任何歧视, 因为市场在长期是能够以价格的形式反映经济的。唯独对女性的歧视是来自社会将女性对社会的贡献所需要的成本转移到企业上造成的。女性对社会的效率是其为社会生产了下一代, 给予了下一代更多的爱和社会的稳定。一旦女性拒绝生育, 那么社会就没有再创造的基础, 人口将面临严重人口老龄化, 社会将崩溃……。女性还对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女性给予孩子爱的分量往往能从孩子是否能遵纪守法、社会公平和良好的国民素质上得到体现, 类似地区间更主要的体现是犯罪率的高低。缺乏家庭温暖 (尤其是缺乏母爱的家庭) 相对更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和社道德水平的下降。

以上分析可以将女性的效率归纳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企业的效率;另一部分是对社会的效率。对企业的效率主要是女性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多少, 对社会的效率主要就是女性对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当一个有孩子的母亲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爱的时候, 通常其对工作的热情有所下降。女性对企业的效率只能从女性对企业的边际产出值来衡量, 也就是以最后一个在该企业就职的女性为前提, 以其对企业总体产出的增量作为效率的标准。女性对企业的效率是工作的效率, 由此女性的工作收入总体上是基于其对企业的贡献。而传统意义上的性别歧视要求男性和女性间工资收入和就业机会均等, 这通常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在相同工资水平下就业市场需要更多的男性工人和没有孩子的女性工人。女性为孩子的生产而要求企业对女性进行额外支付也很难成为现实。尽管企业从长期看, 女性对下一代哺育和生产而获取了收益 (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 , 但女性对孩子的哺育和生产更多的是社会性的, 而企业是市场性的行为。要求他人对某个妇女的生育进行成本支付是很难做到的, 因为向受益者收取成本的代价非常高, 这个受益边界和获益多少也很模糊。如果市场不能从效率出发, 那么市场机制将被扭曲, 企业将成为福利机构, 最终失去效率。

在没有女性给社会下一代更多母爱的情况下, 社会将有多糟糕就有多糟糕。女性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她们为社会创造了下一代并给予了下一代母爱, 她们对社会的长期进行和社会的稳定有着积极的贡献。传统家庭中有更多的女性为家庭营造了舒适的家庭环境, 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生长, 还有利于其他的家庭成员。其中最主要的体现是离婚率, 传统社会离婚率普遍低于现代社会,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女性对社会的贡献下降了而对企业的贡献增加了, 也就是女性的就业率上升了, 她们将原本对于孩子和丈夫的爱转移到了企业的效率上。

所谓的性别歧视其实并非是一种歧视现象, 就业歧视也不应反映在女性就业率和女性工作收入上。因为对性别歧视的主体———企业是经济人, 而不是社会福利机构。企业不论对女性还是男性的效率评价是公平的, 因为只有企业效率才能对女性基于其对企业的效率作出科学的衡量。唯一视作性别歧视的原因是这种看似对女性不公平待遇的现象实际上是公平的。不公平的是社会将这些女性对社会的贡献所需成本转移到了企业。只有企业才会对员工发工资, 而且很多女性职工的收入来源基本是靠企业, 而非社会福利。企业和员工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 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向每一个女性支付其对社会贡献的全部报酬。虽然在西方国家有这种对母亲的福利, 但从西方国家要求企业对女性工作保留的法律上看, 西方国家也没有完全对女性的社会贡献进行全部的支付, 而是相对宽裕地支付。这种将女性对社会的成本转移到女性对企业的成本上的传统思维直接导致了性别歧视心理和概念的产生。多数人将女性工资收入相对低和就业率相对低归咎于企业, 而非社会缺乏对女性的价值评价。客观地说, 企业对女性职工是公平的, 不仅因为人们找不出一个女性工资和就业率都普遍低的原因, 还因为企业是追求效率的经济人而非公共福利机构。法律要求对女性工资收入以及特殊权益保护只能导致女性就业率更低。法律对女性的保护是让那些相对缺乏效率但在没有法律保护前的女性职工失去工作。因为法律使得企业的边际成本提高, 而女性边际产出没有增加, 这样在新的边际产出以下的女性员工都要失去岗位, 而这些员工中有更多的母亲。正所谓越保护越糟糕, 越消除性别歧视则性别歧视越严重。

三、减少性别歧视的建议

要从根本上减少性别歧视, 最好的做法不是想办法努力提高女性的工资收入和就业率, 而是应该改变传统的性别歧视概念。要消除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那么只能增加对男性的性别歧视。性别歧视的正确见解应该是:女性获取了企业对女性效率支付的那一部分收入少于其实际的边际产出。真正对性别歧视不负责的是社会而非企业, 因为没有女性向社会收取成本, 而仅有的是部分发达国家对女性生育的补贴。女性也不可能向社会收取成本, 一方面是女性向社会收取成本所需要的成本太大以至于没有办法向社会收取成本;另一方面是社会是一个机会主义群体, 受益的社会群体不会向那些母亲支付任何成本。所以, 只有政府才能减轻性别歧视, 给予那些母亲一些公正。政府的资助可以减轻女性就业压力和女性对社会的更大贡献, 更重要的是, 社会对那些母亲的资助会减轻女性就业上的性别歧视。

减少性别歧视还需要一个合理的性别歧视评价。女性是否遭受了性别歧视应该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从女性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所遭受的企业待遇为标准出发。劳动力市场从长期上能反映出一个劳动力具有多高的生产边际, 但从短期上不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同样, 对女性的就业也应该区分女性的工作效率高低, 根据女性和男性的效率差异给予报酬。只有女性的效率工资被长期地低估而又因为其他因素 (如合同、培训费用等) 不得不在该企业贱卖自己的劳动力时才能看作是受到了歧视。

要减轻性别歧视还需要社会减少对女性贡献所需要成本的转移。女性对企业和社会都有显著的贡献, 能够获取企业的工资报酬, 但很少获取社会的报酬, 而且企业还承受着所谓消除性别歧视的责任, 给予女性相对更高的福利来消除所谓的性别歧视。这样做只能导致女性被更多地歧视而非消除性别歧视。因为女性工资被迫提高了, 那么企业不得不减少对女性的雇佣, 而那些继续留在岗位的女性员工获取了相对更高的报酬, 失去工作岗位的女性失去的更多。这种消除性别歧视的做法是以那些失去岗位女性的就业为代价提高一部分留在企业的女性的福利。

社会应加大对女性社会贡献的支付。女性为社会的贡献不能得到支付会降低女性的价值。一个需要更多收入来维持家庭的母亲也许会因为收入的低下而去承担更加繁重的工作或地下工作。社会没有承担对女性的义务会导致女性对社会效率的低下, 这样的表现是女性向社会提供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 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只有实际反映了总体女性的贡献并给予适当的支付时, 女性才能在社会贡献和企业效率上总体不受歧视。因为女性的全部效率都得到了体现, 而不是只获得了企业的报酬而非全部贡献的回报。

参考文献

[1]许姗姗.妇女就业性别歧视与公共政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 2005.4.

[2]刘秀英.中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状况及其分析——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厦门大学, 2007.4.

性别分析 篇2

摘要:传统教育理念下,中学生性别因素对物理学习往往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在现今教育理念及模式不断革新的教育环境之下,根据相关调查分析可以得出,性别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影响并不大。为此,笔者选用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本校初中生物理学习成绩中的性别比较入手,对中学生物理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以及动机进行了系统分析。该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物理学习中性别因素对教学成效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为此,初中物理教育者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应该革新自身传统的教育理念,合理地选择物理教学模式,以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性别因素;初中生

长久以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对初中生学习效果有着显著影响这一言论,该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者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为部分学生学不好物理提供了有力的借口。但基于美国时代杂志中穑簦猓澹牛椋睿螅簦澹椋睿俊币晃闹械南喙乩砺垩芯靠梢缘贸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性别因素对初中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并不明显,且现今国内从事科研及工程领域的女性比例也在逐年增高,由此必须转变教育者及学生的固有教学理念,以此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物理学习中性别因素影响的传统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男女生由于性别因素影响,其在思维模式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甚至于将理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都划归给了男生,而将感性思维与超现实主义思维都划归给了女生,这虽然不无道理,但显然存在较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其认为,由于男性视觉感官较为发达,所以能够有效实现抽象化理论与具象化模型之间的转变,可以将原本物理理论转化为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再加上其思维能力上的优势,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女生难以企及的优势。而就女生来看,其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习惯性记忆,轻视对物理知识客观本质的理解,在课程中容易受教育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再加上其多由感性思维与非逻辑性思维所主导,由此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初中物理学习成绩中的性别比较

基于传统观念以及现代教育理念中性别因素对初中物理学习影响所存在的矛盾,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在本校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的物理成绩测试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男生与女生的物理成绩进行了系统对比,其结果显示,男女生物理成绩平均值都处在70~80范围间,且同批次考试男生与女生物理成绩差距不大,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其对比详细数据见表1所示。

三、初中生物理学习方法、习惯、兴趣、动机性别因素比较

(一)为调查本校初中生物理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以及动机情况,笔者制定了与物理学习相关的问卷调查,以百分制计。本次调查涵盖初二全年级学生,其具体参数见表2。本次调研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测试,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评分,其评分均值见上表所示。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笔者对学生的观察可以得出,本校男女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方法应用性别差异并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二)初中生物理学习习惯性别比较根据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及笔者对学生平日学习习惯的观察可以得出,在物理学习习惯上女生习惯较好于男生,能够采用教育者教授的方法自主进行学习,并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但男女生在学习方面对比差异并不明显,并无传统视域下男女性在学习习惯上差异极大的问题,男生也多能够高效参与到课堂学习环节之中。该对比结果差异并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三)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性别比较在本次学习兴趣调查问卷的制备中,笔者主要参考了相关心理学及教育学基础理论,同时参考了相关专家的意见,以本校初二年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男生学习兴趣评分均值为61.32,女生学习兴趣评分均值为61.45,对比结果差异并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四)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性别比较根据对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比较可以得出,男生与女生对比结果差异并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笔者对本校初二学生物理学习中性别因素影响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男生与女生在学习方法、习惯、兴趣、动机以及学习成绩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似性,该结果与传统观念下男女性别对物理学习的影响存在根本性质上的差异。另外,结合美国政府鼓励男女分校制度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女性学习工程及科学类学科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而男性学习人文艺术类学科的人数也呈现与女性相符合的情况。为此,可以得出,性别因素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基本没有影响,所以教育者必须及时转变自身教育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观念,确保其能够正确对待自身物理学习的优势,并加强对女生的鼓励,以此消除其他不良因素给女生物理学习带来的影响,继而全面提高物理课程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武占玲.浅析性别差异对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影响[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7):7+15.

[2]李岩莉.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性别因素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6):98-100.

[3]赵建芬,吴超群.中小学语言科目学业成绩性别差异现状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05):112-117.

[4]王秋芳,王鹏.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及性别差异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51-54.

“剩女”的性别与传播机制分析 篇3

关键词:剩女;名词化;被动化;反转;错置

中图分类号: C913.5文献标识: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8-0025-03

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剩女”一词的出现,不仅表明女性单身群体大量出现的事实,也传递出当下媒介文化中对这一群体的负面价值认同。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呈现出一种相对集中的人口学特征:她们一般拥有较高的学历、较高的工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她们单身的原因也非常多元;从自主性上看,并非都是被动单身,绝大多数是主动选择单身。这一群体之所以被冠以“剩女”的称谓,与当下日益严峻的出生性别比、婚恋价值错位的追求不无关系。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显示,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隔代婚姻”、“姐弟婚姻”等错位婚姻现象将凸显。因此,尽管这些社会问题的成因有诸多社会观念、价值误区、历史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但是“剩女”却成为了媒介集中呈现的唯一替罪羊。

一、问题及其影响

性别与传播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经过人们挑选、定义、诠释、并形成公共讨论,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才会形成社会问题。亦即,社会问题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行动者在公共领域内建构的结果。[1]从“单身女性”转变为“剩女”,正体现出社会现象被塑造成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

从性别与传播的机制分析这一建构过程,便可发现“剩女”一词的制造,体现出“名词化”、“被动化”、“反转”与“错置”等媒介意识形态运作机制。

所谓“名词化”(nominalization)策略,是将复杂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建构过程化约为一种静止状态与抽象概念,其后果是复杂的过程和各种可能的原因被忽略,只凸显一种被再现为“既定事实”的刻板印象。而所谓“被动化”策略,是和名词化相类似的运作方式,都是使行动者(尤其是加害者)缺席,只呈现行动的作用结果或是行动的受词(被伤害的人)。

随着女性力量的崛起,女性自主意识越来越得到提升,对于传统的婚姻制度以及母职、妻职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传统的性别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忽略女性承担的社会压力、忽略女性对社会及家庭做出的贡献,与女性日益上升的自主意识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此外,“男强女弱”的婚恋模式也极大地限制了拥有较高学历、较高收入及较高社会地位的女性的择偶空间。由此可见,“剩女”群体的出现不是一夕形成的,而是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且是一个旷日弥久的过程。“剩女”们不是社会问题的制作者,而是社会现象的牺牲品和受害者。

“反转”(reversion)策略是指将一组互动关系中两方的结构关系对调,形成原先弱势者反转为强势者。[2]比如,在对“剩女”的诸多媒介呈现中,挑剔、性情古怪或者标新立异,成为剩女的普遍标签。将由于各种原因而不婚的女性视为病态的做法,是对女性的歧视。历史上,歇斯底里症、狂野恐惧症和神经性厌食被称为“女性气质失调”的三大常见病。如果女性与传统的性别气质出现差异,那么便被裁定为“失调”。这是一种以男权的、伤害女性经验和主体诉求为标准的评判指标。所以历来受到女性主义各流派的抨击。如今,“剩女”在品德、个性等方面的被归罪,无疑也体现出这样的认识论误区。

“错置”(displacement)策略是在论述层次的归罪过程中,将另一行动者置放于肇因者的位置,或是以抽象的代名词代表,使真正的肇因者得以隐形。错置策略在运作时,往往会把某个领域的现象转移到另一个领域来讨论,并且将两个不同现象的优先性混淆。比如有报道称,一些农村女性,由于打工等原因流动进入城市,被认为是“进一步挤占了城市剩女的婚恋资源”[2]。这种观点产生的认同背景是,婚恋资源是有限的,且是不可再生的。但现实是,婚恋市场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再生的动态资源,所谓的“资源挤占”并不构成决定性的诱因。而且,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正确思路,还会将另一个女性群体——流动人口中的女性群体——划入被归罪者的行列。

1978年,塔奇曼等编著的《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的《前言:大众媒介对妇女的象征性歼灭》中,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设。一个是大众媒介以象征方式反映主流社会价值,为了商业利益,追求最大数量的受众;另一个是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也就是被责难、被琐碎化,甚至不被媒介呈现。以上几种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充分证明了“剩女”一词是媒介误用。

由于媒介呈现具有对社会现象的放大效果,同时媒介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所以“剩女”的媒介塑造具有较广的社会影响力。也正因如此,出现了一些偏颇的解决思路与解决方案。

比如今年七月在杭州召开的女性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浙江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主任、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童芍素建议:为给女研究生争取宝贵时间,舒缓婚恋难题,可将现行女孩入学年龄由6周岁提前到5周岁。还有专家还建议通过让学生提前毕业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高中或大学环节缩短年限,研究生从两年半缩短为两年,大学实行学分制,修完学分可提前毕业等,这与女孩提前一年上学的逻辑是一样的,即,试图使女研究生毕业时的年龄年轻化,以在婚恋市场获得年龄优势。[3]这种思路的误区在于,将“剩女”存在的社会问题单一化,并且此解决方案不仅不会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再比如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剩女:走俏美国远销海外”,并总结了相应地六大优势。[4]还有外媒甚至报道“一夫多妻”制的方案,显然,与这些类似的解决之道都带有一定的副效应。

“剩女”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代社会多种压力对女性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无论是主动不婚还是被动单身,都体现了女性与其自身之间的异化、以及女性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异化。

此外,“剩女”的称谓代表了一种“唯婚姻论”的立场。有些媒体、有些地方文化甚至将“剩女”的存在看作是对社会的伤害,看做一种不稳定的因素。而且,将所谓解决剩女的办法归结为异性恋婚姻这一种形态,完全忽略了女性情感生活的其他存在方式。

二、现实困境

当然,在苛责媒介复制、传递着各种错误之余,也需要了解所谓的“真实”。因为媒介呈现一方面受到信息制作者的议程设置的控制,特别是受到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毕竟媒体也是社会现象的一面镜子,通过媒体可以折射出某些社会问题及其成因。

现实地看,现代男女婚恋交友的成本越来越高。

首先是诚信成本。虽然各种各样的交友网站越开越多,网络、手机等通信工具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便利,但是大量的案例显示,不可信任与不被信任成为了一种常态。因此,以交友为目的的活动往往更多地是实现一种情感的宣泄。

其次是物质成本。在错误观念的主导下,婚姻成为了一种买卖交易。“男才女貌”之风不断受到追捧和炒作。“丈母娘经济”、富豪相亲、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甚至女大学生不反对被包养等报道,一再强化当代两性婚恋交往的高昂物质成本。而对“裸婚”、“婚前财产公证”等的持续争议,也体现出当代婚姻物质属性被凸显的事实。

与物质成本息息相关的是压力成本。走入婚姻的女性面临着生育问题,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一定的养育成本。“婚奴”即意味着“房奴”、“车奴”、“卡奴”、“孩奴”。有些个别企业还会因为女性生育而进行工作方面的限制。当婚姻成为女性发展的巨大障碍时,在婚姻与个人发展(包括事业、学业、人生规划等)之间的选择往往令女性陷入两难。

还有情感危机及其成本。由于相当一部分女性仍然认为牺牲自己、“无私奉献”才是最高美德,所以往往在婚姻不幸或失败之后难以承受惨痛的后果。有些女性虽然在婚姻之中得不到幸福甚至遭受暴力,却愿意隐忍而不愿离婚。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女性,因为在这些地区,或者原于观念上的歧视,或者是经济利益上的纠葛,离婚后的女性的处境甚至远糟糕于隐忍之痛。

三、共识与行动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关于“妇女与传媒”的两项战略目标是:一是促进妇女更多地参与媒体,利用媒体表达意见并参与决策;二是促进媒体对妇女做出均衡和非成规定型的描绘”。十五年过去了,虽然性别盲点和性别歧视并未完全从媒介制作和媒介传播中消除,但是越来越多的媒体、媒体工作者将性别平等开始贯彻在传媒的制播中。对于日常生活议题、性别议题与媒介议题有着越来越深入的思考。

纸质媒体如《新周刊》针对“剩女”现象专门制作了一期专题《“剩女”是一个反动词汇》;《时代周报》的性别伦理栏目也刊登了多位专家的评论文章,指出这一词汇背后的观念之谬与现实之重。

电视媒体如《鲁豫有约》制作了“《我是剩女,我快乐》”的节目;《天下女人》则制作了一期《“新剩女”时代》;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的嘉宾讨论了“剩女是个男权主义词汇”以及“剩女太多,想不当第三者也难”等社会热点问题;吉林卫视则制作了《剩女的别样称呼》;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邀请了12位“世纪佳缘”的会员来展现他/她们的风采。

难以计数的网友更是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传递着积极、客观、多元的观点。

四、小结

对有些人来说,“剩女”只是一个词汇;但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彰显着一种现实困境;而从性别与传播的机制来分析,又会发现传统性别观念对当下传媒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其后果。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话语多元的社会中,媒介议题成为争议议题并不总意味着“问题”,从某种意义来说,或许更意味着“转机”。正是在不断的争论中,正确的、客观的、积极的立场才会更加凸显出来,这对于人们增强对媒介的辨别、理解、认同、批判的能力是有助益的,对于人们涤除传统观念、树立性别观念也是有帮助的。从对“剩女”词汇的各种讨论中,我们也看到一种趋势,那就是性别观念早已成为媒介素养的一个不可获取的部分。因此,提升公民素养、提升媒介素养,社会性别理论及其视角是有用的分析工具。

【参考文献】

[1]林芳玫.女性与媒体再现——女性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

[2]王秋月,刘诗尧.田野农村“剩男”欲瞄向城里“剩女”[N].城市晚报,2010-05-12.

[3]侯金亮.入学年龄不能成“剩女”增多“替罪羊”[EB/OL].红网,2010-07-22.

人力资本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篇4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资料来源

1. 主要概念

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职业培训、移民和信息获取方面的开支,它与物质资本最大的差别是它不能与其所有者分离。在人力资本中,文化程度和职业培训是最重要的部分,据此笔者在本研究中把人力资本操作化为文化程度和职业培训两个变量。文化程度按照从低到高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和研究生六种类别,职业培训分为受过培训和未受过培训两种。

2. 资料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是广西的抽样调查资料。广西属于中国的西部地区,同时又有一部分地区属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居中,因此比较具有代表性(资料来源于李文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的数据库)。排除一些缺省的数据,本研究的样本容量为1 140份。其中男性样本577份,占样本总量的50.6%;女性样本563份,占样本总量的49.4%。

二、人力资本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根据我们对人力资本的界定以及操作化指标,我们将从文化程度和是否接受过培训两个方面分析人力资本的性别差异。

1. 文化程度的性别差异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诚如戴维·波普诺所言:“学习(learning)是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将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1]特别是现代社会,教育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是人力资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程度代表不同的人力资本含量,但是不同性别其文化程度是否相同呢,笔者对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样本中男性的文化程度总体上要高于女性,但我们能否认为男性的文化程度就比女性的高呢?这必需进行统计推论,由于性别属于定类变量,文化程度属于定序变量,因此,我们对其进行非参数检验[2]。检验结果表明,男性的文化程度的平均秩为607.70,女性的文化程度的平均秩为532.37,男性的文化程度的平均秩高于女性,并且Sig值为0.000,小于α值0.05,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男性和女性的文化程度分布存在差异,男性的文化程度高于女性。再从双样本K—S检验看:Sig值为0.000,大于α值0.05,说明男性和女性的文化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的文化程度高于女性。

2. 职业培训的性别差异

职业培训是指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者的从业条件和意愿,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标准,对劳动者应具备的职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总和。通常是指直接面向就业或再就业市场某一具体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而进行的培训,培训经考试合格,可以按国家规定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是国民教育体系针对性和实用性最强的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生产建设及经营服务结合最为密切,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个人来说,它是提高个人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否经过职业培训,代表着个人不同的人力资本含量。因此,职业培训是个人重要的人力资本。那么,中国的职业培训状况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呢?笔者对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样本中男性和女性的培训状况比较接近,男性的培训比例为76.8%,女性的培训比例为72.8%,说明两者的培训比例相差不大。我们继而对其进行统计检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Sig值为0.071,大于α值0.05,这样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男性和女性培训分布状况不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关于是否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分布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三、结论和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和男性的人力资本是存在差异的。主要体现在女性的文化程度与男性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比较可喜的现象,那就是女性和男性的职业培训不存在差异。表明中国政府在职业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并且考虑了男性和女性的平衡发展。但是今后要在女性的文化程度方面加大投入,改进方法,才能缩小女性在人力资本方面与男性的差距,使女性和男性协调发展,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感谢李文华教授允许我使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性别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批准号:04XSH003)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418.

性别分析 篇5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的增加。这也就导致了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竞争压力也慢慢增大。与此同时它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局面。本文就搜集众多学者观点及部分文献信息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区别对待;

大学生就业环境日趋激烈,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 %,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8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搜集相关材料,从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定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就业歧视成因和就业歧视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力求能得出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一、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界定

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现象,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概念。

(一)性别歧视

国际劳工组织1958 年通过的《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ll1 号公约)对“就业歧视”的界定是: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 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 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覃伟丽认为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首先必 须将大学生就业歧视与一般的就业歧视进行区分。形式逻辑学“种差加属”的 定义方法能够对大学生就业歧视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义区分。根据其分析得出 “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雇主方对于获得大学文凭就业者的初次或初期就 业,采取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3]

(二)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的表现,不同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过在这个广泛关注的话题下,虽说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就业歧视的表现,不过几乎所有学者在具体表现方面都达成了一致的见解。朱红艳在《大学生就业歧视及其应对》这篇文章中指出就业歧视表现为以下十个方面。年龄方面的限制、性别的限制、工作经验及年限的限制、身高及长相的限制、疾病的限制、区域的限制、有无出国背景、第一学历、专业及毕业大学是否为重点或211 和985 工程大学的限制、安家费及科研启动费等待遇歧视和资格证明的限制。[6] 羊淑青在《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多维审视》一文中对就业歧视的表现分为两大类:其一,国家机关招考录用过程中的歧视。如公务员录招,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和招考职位涉及的具体招考条件以及国家公务员体检标准的限制中;其二,一般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的歧视。在这个方面中,羊淑青主要描述了性别歧视、学历及院校歧视和工作经验歧视。[4]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944年,冈纳 缪尔达尔的著作《美国的困境》可视为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从此其实就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中,在Sanboin(1950)的性别差异研究中,他的定期目标是仅在同样工作报酬的背景下考虑歧视,而不是处理来自职业隔离的歧视。对于职业分布,工作年小时数、教育、城市化、种族和工作经验进行调整,收入比率上升了。

在此基础上,Fuchs(1960)计算了每小时的收入,女性相对于男性是Q60,意味着男女工资差别是0.66。为了研究性别差异的原因,Malkiels对男女工资超逸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即1966和1969-1971,差异值分别是0.48和0.51。这清楚地表明同样工作下不同的厂资并不是歧视的重要来源,歧视是以工作级别的分配为中心的。

文化、传统和公开性歧视趋势于狗日参与到劳动中的女性加以限制。Ronalds Oaxaca(1973)研究的目的在于平菇女性工作者骑士的平均程度并提供一个男女工资差异来源的定量评估。

Masao Nakamura, Alice Nakamura和Dallas Nakamura(1979)以已婚妇女个人和家庭共同决定的行为做为模板,将家庭劳动力作为以收入和时间为约束的最大化二阶条件效用函数,研究工作机会、支付工资和已婚妇女劳动供给,并且发现巨大的劳动市场环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家庭劳动中,比较综合的莫办事1997年Bemaid Fortin和Guy Lacroix的关于家庭劳动攻击的单式和集合式模板。他们将男女工资差别分解为职业和工资两个成分,把通常所用的工资歧视方法作为模板中的一个特殊情况,他们的方法可以说是分析收入差别的两个方法的精炼和综合,对分析和解释所观察到的歧视做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步骤。

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一)经济学角度的研究

国内最早的研究就业领域的其实问题的是郭正模(1994)在《“劳动歧视”问题初探》劳动中阐述了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其实的理论分析和对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劳动歧视”现象进行了剖析。另外,分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下的一些特点和加强劳动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周兢(2003)针对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分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提出解决劳动就业歧视问题的一些建议。

但是,早期对于性别歧视的研究都是描述性的,即便是进行原因分析,也是一些主观的判断。阚凯(2005)运用贝克尔的歧视模板对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存在的根源以及提出了相应的消除性性别歧视的对策。[2] 对于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张抗私(2004)认为,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取决于影响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所有供给和需求因素,如果与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正的或者负的价值,才可能导致歧视。

(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对于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及其影响, 关于大学生就业, 谭卫华(2001)从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发展的关系和职业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入手, 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行为。认为与韦伯社会行动分类有所不同, 大学生的就业行为还存在随机的情况。针对我国现阶段价值观的多元化, 解决性别歧视问题, 实现男女平等, 王伟琴(2004)比较全面地从社会学角度做了分析, 主要指出, 传统思想和社会性别理论使得男女自身的价值有了高低之分, 而不是劳动力市场中某些个人因素或个别行为所决定。她同时指出, 这种基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角色期望影响到了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也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李晶(2004)认为当务之急是在社会中构建起先进的性别文化, 她认为传统性别文化的回归是造成性别歧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 除了客观性以外, 还有一部分是女性主观上的社会性别自我歧视(陈媛, 2002), 这一不良心理倾向使其竞争意识下降, 影响到了就业。

2005年石春燕写的《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一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文章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从国家的政策法律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提出消除社会资本性别差异的途径。从不断完善女性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提高女大学生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女大学生自身选择适合市场需要的、有就业优势的专业学习等方面指出应对措施。

(三)法律角度的研究

比较早从法学角度比较全面地综述就业歧视的是朱懂理(2004),他同时也从法学角度分析了歧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歧视的对策。他认为存在歧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等。而其中立法不完善是多数学者共同持有的观点。[5] 娄耀雄(2004)针对目前我国反响强烈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进行了法理学分析, 提出了立法建议。详细介绍了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指出了应对“就业歧视”现象的对策和对制订“反就业歧视法”有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应注意到反“就业歧视”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 立法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平等权利保护上。

于艳(2004)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阐释了市场与歧视的密切关系, 得出了歧视无法经由市场自身加以消除, 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才能予以解决的结论。她同时借鉴了美国的相关法律制度, 指出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反对就业歧视的单行立法, 从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两方面构建我国的平等就业权保护体系。

四、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

傅宝英在《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探究》一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中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跌再跌,显然不是因为人才资源过于旺盛!因为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而我国仅为5%。她还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政府不合理的政策导向、法律制度不健全、封建思想的影响等等。并将其归纳为:利益因素的影响、观念因素的影响和法制因素的影响三方面然后进行深层次分析。[1]

左守秋等人在《对大学生就业中歧视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将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为: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其中主观方面主要指大学生自身因素,即对自我认识的偏差、对用人单位不切实际的期望偏差、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客观方面主要包括:法律因素、政府因素和市场因素。[8] 朱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中指出三大原因。分别是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和毕业生自身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包括: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救济手段缺乏和社会经济原因造成的就业岗位减少,致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就业歧视等;高校原因包括:指导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且人员缺乏和就业指导内容片面等因素。[7] 从搜集的多篇论文中分析,我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主要存在于社会传统观念、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 和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等几个重要原因。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在急剧增加,从而导致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而女生占大学生的人数的比例也在上升。但是社会每年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需求严重不协调,形成了供求关系的矛盾。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就业难很很总要的客观原因是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小于毕业生的增长速度,高校的扩招也使高校就业转为“买方市场”。面对供大于求的现象,用人单位抬高录用标准,在学历和性别方面加以限制。

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宋福进(2002)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指出这一指标在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学历层次的替代程度与价格弹性不同。

王小波(2002)专门就女学生就业难问题展开调查,认为女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凭借自身较高的素质,在付出更大的搜寻成本后,许多女大学生仍然会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

岳昌君等(2004)分析得出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个人付出的求职成本对求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利于提高起薪水平,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的影响。

五、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对策研究

(一)社会要加大宣传性别文化的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要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树立公平的竞争意识,做好舆论宣传,对女大学生工作能力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消除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为了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问题,从根本上要转变观念,剔除“男尊女卑”的封建落后思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把女性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为此,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树立公平竞争意识和平等意识;传媒要加大对成功女性的宣传;要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促进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用人单位需要转变用人理念

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据招或是少招女性,是依附于自身成本的一种理性选择。在与其的劳动生产率中,用人单位认为男生要比女生的生产率高,然而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女生的能力并不比男生差。在中国企业调查体系最新数据中显示,女性企业家盈利企业要比男性的的企业多出了7.8个百分比。这么数据都显示了,在工作中女性比不比男性差,女性同样十分的优秀,同样可以给用人单位带来利润。

刚走出校园的女大学生拥有资深的优势和好学的精神,用人单位要转变传统观念的影响,科学的认识女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做到唯才是举,给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同事,在工作中男女合作会提高工作的效率、优化人际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政府承担社会责任,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完善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11],推动全社会广泛的社会性别态度的转变,对于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有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的反就业歧视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反就业歧视立法,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一方面,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向劳动力市场传递政府反对歧视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歧视者的风险和成本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

(四)高校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解决就业歧视现象,出了社会、用人单位和政府的努力的之外,女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女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除了学习课程、发展兴趣之外,还应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要仔细分析就业形势,适度降低个人就业期望,以拓宽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机会在。面临就业压力问题时,女大学生要消除自卑心理,克服心理上的自我歧视,要有足够的信心和竞争意识,要在竞争中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以优秀的表现证明自身的价值,改变用人单位对女性不正确的认识。

同时,女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顺应时代的要求,正确的进行自我分析,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并且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准备。

总而言之,就业歧视使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使女大学生能顺利毕业、充分就业,是非常紧迫的课题。解决性别歧视问题,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更需要女大学生不断地按社会需要去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实力去把握机会,找到自己的位置。目前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一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傅宝英.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探究.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 论研究所.CN53—1203/C(2010)4-001 [2]阚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3):39-42.[3] 覃伟丽.大学生就业歧视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0(3)

初中英语学习性别差异的分析 篇6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与国际一体化接轨的日益加深,各种外来语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与之相应的第二语言的教学也已深入推广到各个学校。在外来语中,普及程度最高的首推英语。因此,学好英语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诸多因素,特别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那么,男女生在英语学习上会有哪些主要差异呢?以下是我们根据我校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

首先对我校近两中考成绩进行分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初中男女生学习英语是有差异的,高等级中女生占完全优势,男生明显低于女生。

我们还对我校七年级143班、八年级131班部分学生进行试验,段考成绩相同而期考男女生的成绩发生了变化,期考成绩变化如下:

从两个年级的段考与期考进行比较得出男女生七年级的英语成绩有差异,不过不是很大。而以上的数据得出随着学习的深入差别就显得有些大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男女生有那么大的差异呢?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男女生在英语学习的目的与兴趣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女生对英语感兴趣的多于男生,男生学习英语的原因主要是升学需要。同时,随着教学内容的加深,女生对英语的兴趣会比男生更稳定,更持久。

男女对自信程度的比较存在一定差异,显然男生对学好英语有信心。男的学习英语明显有依赖性,是按老师和家长要求学来学的,自主性不够,所以有困难时自己难以解决,难学的自然就多。

我们还对七年级和八年级两组共50名学生进行了英语单词短时记忆力测试。方法是:随机选取男女生各25名,让他们在同一时间段内(5分钟)记忆所给的10个新单词,然后看在一分钟内谁写出的单词多。

从测试可以看出,在语言学习上,女生的智力水平也比男生具有更大的优势。实验结果也充分证明女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记忆力(包括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明显好于男生。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英语学习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并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性别差异已经形成。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在因素

学生对英语的喜欢程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之一,比起男生来,有更多的女生对英语学习是喜欢的,而男生则不然,他们大多数对英语不感兴趣。因此可以断定我们的绝大多数女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获取英语知识,英语学习过程本身就能使她们感到满足,基本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就是女生学习英语的一大优势。

二、能力因素

1、从生理上来讲,女性的发音与受音器官比男性的发育与成熟要早,使得女学生擅长于言语听觉和口语表述,所以她们的言语表达能力与听觉感受能力均强于男生,她们的英语听说成绩一般比男生好。

2、女学生由于生性耐心细致,阅读兴趣强,速度快,因此她们的英语成绩,特别是阅读理解和写作题部分的成绩,一般说来往往好于男生。

三、智力因素

在语言学习上,女生的智力水平也比男生具有更大的优势

从学习成绩对比,以及实验结果(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测试)都充分证明女中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记忆力(包括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明显好于男生。

《哈克》的性别批评分析与解读 篇7

马克·吐温是位美国文学巨匠。 他对儿童心理洞微察幽的熟谙, 对美国人民与美国社会力透纸背的剖析, 以及对美国英语卓越无比的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他的朋友豪威尔斯称他为“我们文学中的林肯”[1]。 马克·吐温一生著作颇丰, 但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当属《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2] (下称 《哈克 》) 。 该小说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马克·吐温“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的地位。 小说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 受到国内外评论界及读者的好评。

一直以来, 对小说《哈克》的研究, 学者们既注重研究小说中的幽默语言, 叙事视角、主题以及象征意象等, 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 不少研究涉及到从生态批评、后殖民、文化等角度解读小说[3], 如王志敏[4](, 邹德芳、邹雯[5], 田玉霞[6]等。 西方学者更多从理论建构中引用该小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如Fowler[7], Tamsi[8]和Minnick[9]。

性别批评是生态批评不可忽视的三个维度之一[10], 其他两个维度包括种族批评和物种批评。 在西方社会, 男性中心论早已存在。 基督教宣扬女人是上帝用男人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 是男人的附属。 尤其在美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没有社会地位, 她们的责任就是在家中取悦丈夫, 照顾孩子和安排家务。 女性注定是默默无闻的角色:母亲和家庭妇女, 她们做着不值一提, 也不认为值得一提的琐事。 女性被禁锢在家中, 深受男权社会的迫害。 王晓华指出, 作为人类中天然的被统治对象, 女人是人类中的自然界。 对《哈克》的中性别分析和解读, 学者们似乎涉及甚少。 本文尝试运用语料库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相结合方法, 展开对《哈克》的文本整体研读, 以揭露《哈克》背后所体现的男权主义意识形态。

二、《哈克》的性别分析解读

对《哈克》中男权主义的分析, 可从两个方面加以展开。一方面, 从男性和女性概括性词汇使用上开展比较, 即从he和she两个代词及其宾格her和him, 所有格his和her, 以及man和woman及其复数的使用频次上进行比较, 并卡方检验其显著性差异。 另一方面, 将小说中出现的男性和女性角色名字为代表, 考察区别性特征, 重点考察男女角色在及物性系统中的分布特征, 比较作者在对待和描写男女角色之间上的区别。

(一) 男女性概括性词汇的使用词频比较

运用语料库统计软件Ant Conc3.2, 可以得出小说中男女性词汇的词频, 以人称代词为例, 见表1, 需要说明, 在男性名词中, his为物主代词, 相应地, her既可以充当动词的宾语也可以充当物主代词。 总体看, 相比较而言, 小说中男性词汇的出现频次远远高于女性。 其中代表男性词汇出现的频次高达3462 次, 而代表女性词汇出现的频次仅为957 次, 仅为男性词汇的27.6%。这说明该小说为一部以男性为主导的小说, 对男性的行为、心理和言语的描写远远多于女性。 同时, 女性也作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得到充分的描写。

笔者通过卡方检验对小说中男性、女性词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男性与女性各自的对应词汇之间, 存在显著性差异, X2=799.76, p<0.05, 见表2。

摇摇注:符号表示有显著性水平, 红色数字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表1 和表2, 数量上可以看出, 小说集中描写了男性角色在小说发展中的作用, 而对女性的作用的描写着墨甚少。 由于小说主题的原因, 小说作者更多将笔墨着眼于男性的描写, 将男性置于小说中的中心主题位置, 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描写男人主导世界的小说。

(二) 男女角色词的分析与统计

下面重点考察文中男性和女性词汇在小说中出现的语境范围和搭配形式, 结合功能语言学理论和性别批评方法, 力图探讨并揭示小说中所体现的男权中心的意识形态特征。选择考察的词汇的标准上, 首先该词应具有显示男性或者女性的典型特征;其次该词在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最后我们确定了6 个男性和6 个女性词分别展开具体考察, 其中男性词为:ma (e) n, Jim, Tom, king, duke和Huck, 各个词在小说中出现的频次, 见表3; 而女性词为:woma (e) n, Sally, widow, Waston, Phelps和Polly, 各个词在小说中出现的频次, 见表4。

可以看出以上12 个出现频率较高的男女性词都是小说中的重要角色, 也是小说发展的重要线索。 黑人Jim与Huck的逃亡过程, 作为小说的主线索, Jim一词出现频率高在情理之中, 而Huck出现频率远低于Jim, 主要原因在于小说中Huck的第一人称叙述, 从而大大降低了Huck一词的使用频率, 作者更多使用人称代词I来替代Huck,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Huck的例子, 更多是作为他人称呼对象而使用的, 这一点从后面表格6 中所反映, 表格6 中专门有一栏为“人际意义”栏。 king和duke是小说中男性的次要人物, 他们的行骗过程也贯穿了小说的大部分, 作者费用了不少笔墨着力描线这两个白人中丑陋的代表。 而女性词汇中, Sally和widow寡妇道格拉斯, 在小说中出现频率较高, Aunt Sally在小说中, 主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Watson小姐其实就是黑人Jim的主人, 格拉斯寡妇 (Douglas) 和沃森小姐 (Watson) 姐妹俩信奉宗教, 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这些均为小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女性代表人物。

确定考察词汇之后, 接下来重点考察中男女各6 个词汇在小说中的使用语境和搭配特征。 笔者借助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 对12 个词在小说中出现的语境, 开展及物性分析。 首先, 运用该软件索引功能 (Concordance) 笔者考察了12个词在小说中的使用实例, 并对所有实例进行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分析, 具体见表5 和表6。

上面两个表格, 需作以下说明。 首先, “附加成分”一栏是指该词出现在介词结构中, 充当附加成分, 这种用法在小说中也较为常见, 参见下例[1]-[2]。

[1] … by the time it's above the man's head then you hear the K'CHUNK! ...

[2] … she started over with her nigger woman in the horseferry to stay all night.

可以看出, 上例中, man和woman均出现在介词结构中, 充当的是附加成分功能。 而大多数的情况下, 对词汇的分析, 能够在及物性系统中找到对应的成分。

其次, “人际意义” 一栏是指该词汇以单独成句的形式, 出现在文本 (主要是对话) 中, 仅仅充当被称呼的作用。 尤其以Jim和Huck两位主人公为最。 下面的例子中, 对Jim和Huck的分析, 统计为人际意义, 因为它们单独作为一种称呼语而出现在小句中, 见例[3]-[5]。

[3]…"Maybe I better not tell.""Why, Jim?"…

[4] …I bet I was glad to see him.I says: “Hello, Jim! ”and skipped out…

[5]…Doan' talk to me 'bout Sollermun, Huck, I know him by de back…

另外, 从考察小句的总数看, 一栏中用“+”号表示, 被考察词汇的及物性分析总数要高于该词汇在文本中出现的词频数量, 这是因为该词汇有时会紧跟出现两个或者以上的动词, 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及物性类型。 在此, 以不同的及物性类型统计处理, 见例[6]-[9]

[6] … I didn't notice how long I was staying till the old man hollered and asked me whether I was asleep or drowned…

[7]Niggers would come miles to hear Jim tell about it, and he was more looked up…

[8]…and didn't know what you was about." The duke bristles up now, and says:…

[9]…Sally paused and perplexed…

上面四例中, 男女性词汇 (man, Jim, duke, Sally) 后均紧跟着两个或者以上的动词 (用黑体表示) , 用于描述这些男女性的动作, 分别属于不同的过程。

最后, 在选择被考察词的过程中, aunt的词频数为55, 但考虑到aunt一词在小说中, 均与小说中的两个人物Polly和Sally搭配, 只有两次aunt作为单独的词汇出现, 笔者将考察的对象调整为Sally和Polly, 见例[9]-[10]。

[10]… and we would tie things to aunt's apron-strings or put them in her apron-pocket, …

[11] … "Your aunt's been mighty uneasy." "She needn't, " I say, ”…

(三) 男女词汇的性别批评与解读

首先, 通过t检验可以得出结论, 上表5 和表6 中, 男性和女性词汇在各个过程对应的总数上, 大多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特征, 具体见表7。 表7 显示, 除“行为者”和“环境”两个成分外, 其他成分中, 两组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行为者”和“环境”两个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在小说的男女词汇中充当这两个成分的频次甚少, 从而不具有显著性的区别特征。

其次, 先考察3 个主要的及物性种类, 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 从3 个过程的内部成分考察男、女性词汇充当的角色。 男性词汇作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成分, 即行为者、感知者和载体, 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4.8%、4.4%和8.9%。而相应地, 女性词汇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0.1%、3.2%和7.9%。物质过程中的行为者是指该词在小句中作为施事的主体, 男性词作为动作的行为者的比例还略低于女性词。 而相应的其他两种过程, 心理和关系过程, 男性词所占比例稍高于女性词。 心理过程中的感觉者是指心理过程中被描述的对象, 即作者花去不少笔墨对男女性主人公开展描述的对象。 从这一点看, 作者对男性的心理描写要高于女性的心理描写。 关系过程中的载体是指小句中被陈述是什么、 属于什么的对象。从统计的比例看, 男女性词汇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差异也不大。

摇摇注:符号*表示有显著性水平, 红色数字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

这一点也可以从这3 个主要过程的内部, 各自所占的比例得到印证。 男性词汇在物质、心理和关系过程的内部, 充当行为者、 感知者和载体所占比例分别为77.1% 、66.7% 和65.9%, 而女性词各自所占比例分别为75.5%、50%和89.4%。差别较大的是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 数字表明, 女性词汇中充当感知者和感知对象各占50%, 也就是说, 在对女性的描写中, 既有描写其心理特征, 也存在女性作为感知对象被描写。 而男性更多作为感知主体进行描写;关系过程中, 女性比男性更多作为载体而记录。 说明对比男性, 女性的描述更加清晰和形象。

总体看, 男性和女性在及物性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较为相似。 作者马克吐温均衡地分配了男女性的角色要素, 赋予男性和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大致一致, 从而说明, 作者对待男性和女性的态度也大致相同, 将女性至于与男性平等之地位。 可以说, 马克吐温的意识中, 他是一个男女平等的倡导者。 在当时的背景下, 马克吐温对待女性的态度较为积极的。

再次, 比较男性和女性在“附加成分”和“人际意义”两栏中的区别。 总体看, 女性词汇在附加成分中的比例为19.9%, 而男性为12.9%。 女性及物性系统中充当附加成分的比例稍高于男性词汇, 这似乎说明, 女性词汇更多出现在介词结构中, 充当工具或者补充信息的作用。 考虑到小说中主要以男性为主要角色, 女性充当辅助角色,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女性词汇在及物性系统中作为附加成分所占比例较高, 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人际意义”看, 男女性所占的百分比, 男性占14.4%, 远高于女性 (10.6%) 。 这说明, 男性词汇更多充当了被称呼的对象, 而女性词汇本来词频总数较低, 成为被称呼的对象机会自然更少。

笔者的统计所得出的观点也与几位学者所提出的观点一致。 譬如潘明[11]认为, 马克吐温在小说《哈克》中, 描绘了几位传统女性, 如道格拉斯寡妇、沃森小姐和洛夫斯特太太。 其中道格拉斯寡妇和沃森小姐姐妹俩信奉宗教, 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洛夫斯特太太是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 强调女人的女性化是女性“教养和文雅的阶级理想”。通过这些女性角色的描写, 马克吐温在唤起读者对遭受男权压迫女性的关注, 因为她们被社会和家人所忽视。

三、结语

有关马克吐温对待女性的态度上, 一直很难有所定论。 也许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各抒己见, 所见到的深度研究也为数不多。 借鉴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各自优势, 通过对小说《哈克》的分析, 可以看出, 进步作家马克吐温在对待女性问题上, 一直坚持男女平等思想, 坚持将男性和女性放在对等的社会地位, 赋予相似或相同的社会角色。 马克吐温对女人和女性价值的关注, 对父权制社会的控诉与解构, 无疑是其作品重要价值所在。

不可否认, 仅仅通过一部小说《哈克 》中性别分析与解读, 而推断马克吐温有关性别问题上的立场, 难免以偏概全。但是, 笔者的分析无疑为性别分析和解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也将主观上的论断, 建立在客观的分析基础之上。 假以扩大被分析语料的数量 (借着语料库语言学软件, 这一步现在已经很容易实现。 ) , 有关马克吐温小说中性别态度问题的研究将能够建立在更为客观的基础上, 期待这类研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田会敏.《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叙事的文体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2.

[2]Twain, M.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3]Adamson, J.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Ecocriticism:the Middle Place Tucson[M].Arizona: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1.

[4]王志敏.成长中的话语权分析[J].名作欣赏, 2012, (2) .

[5]邹德芳, 邹雯.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5) .

[6]田玉霞.自然的回归与欲望的批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生态批评解读[J].郑州师范教育, 2012, (3) .

[7]Fowler, R.Linguistic Critic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8]Tamsi, S.Huck doesn’t sound like himself:consistency in the literary dialects of Mark Twain[J].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001, (2) :129-144.

[9]Minisk, L.C.Jim’s Language and the issue of race in Huckleberry Finn[J].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001, (5) :111-128.

[10]王晓华.西方生态批评的三个维度[J].鄱阳湖学刊, 2010, (4) .

性别分析 篇8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术语及其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 人们对性别差异和不平等的理解往往只是限于生理性别的差异, 如所谓的“生理即命运”。直到70年代后期, 社会学家们才开始普遍使用“社会性别”这一概念, 它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生理性别是指个人在生物学意义上与生俱有的男性或女性的事实, 而社会性别则是指社会对男女两所赋予的价值和意义, 用来说明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建构主义理论学者沃斯特在社会性别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社会性别系统”, 这一术语, 用来说明生理性别是以社会的方式被结构化, 制度化和再生产。建构主义理论用来描述社会性别系统中男性支配的另一个重要术语是“男权制”。并与“父权制”进行了严格区分, 用于指按照由亲属关系实践所配置的各类经济角色和政治角色而生成结构的那些社会性别系统, “男权制”是父权主义发展在当代更合理的表达。

对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来源, 建构主义认为社会性别不平等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是以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建构, 但是被创造出来的结构又给了人们各自种各样的机会和限制, 随着已形成分化结构中的对这些机会和限制作出反应, 他们也就有参与了机构的重新创造, 同时性别歧视受到宗教、符号、语言和文化各系统的支持, 并通过他们实现再生产。对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去向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既然社会性别关系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那么性别不平等的具体表现便会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的变迁而处于不断变动的动态建构过程。因此, 它也可以被解构, 即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地位是可以改变的。

建构主义社会性别理论考察了男性通过怎样的过程, 成功将妇女限定在家庭事务中, 或者退而求其次将女性限定在低报酬、女性化的职业中, 是对包括女性主义在内的各个社会性别研究理论的批判和总结的基础上, 在当代社会的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能更有力的分析当代女性社会性别地位。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生产过程

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和行为限制了男女两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尤其对于女性来说, 社会以精神、物质理由为基础, 通过在就业制约在经济上统治女性从而达到维护男权制社会的目的, 实现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生产过程。

(一) 就业性别歧视生产的精神基础

男权制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不公正的男性统治女性的制度, 其由一些政策、实践、地位、机构、角色和期望和行为等制度构成, 它为男性授予特权如较高的身份、价值等。这些制度和行为构成了男权制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概念框架, 后者反过来维护前者, 将前者合理化。在现实生活中, 男权制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社会性别分层和不平等, 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三个方面。1.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性别本质上是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价值评价。男权制观念领域里女性歧视表现为经社会已建构起来并不断再生产着的一系列男强女弱以及女性应当从属男性的两性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2.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性别歧视表现为社会在观念形态上就把男性划归为公共领域, 两性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的参与、权利关系的不平等。当价值体系存在着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时, 女性便自然的被限定在家庭领域, 而公共领域的价值则被提升了。3.私人领域。私人领域的性别歧视主要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两性分工, 女性化大部分精力在家务劳动中, 但是家务劳动被普遍视为一种无形的, 没有报酬的劳动, 其价值并未社会所承认。

总之, 在男权社会里, 从意识形态到公共领域直到家庭生活, 二者地位的不平等无处不在,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深入的引导了两性地位差异, 男性在“公共”“社会”领域中的支配地位和父权统治使女性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妇女的活动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次要地位。

(二) 就业性别歧视的物质基础

根据社会性别建构主义的观点, 社会性别一直处于不断建构的动态之中, 社会性别地位的评价取决于特定社会的历史发展状况, 男女性别不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 女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众多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但是中国女性在就业中受歧视却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 表面上看这是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角色和定位与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要求相矛盾, 而实质上这与近10年里中国出现的就业压力加大的环境莫不相关。当女性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 尤其是当男性的工作权利受到威胁时, 女性获得的平等权利便会被剥夺, 并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牺牲品而被淘汰出就业的舞台。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再生产过程

就业社会性别歧视作为男权制社会中社会性别不平等观念和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外在表现, 受到社会中符号、语言和文化各系统的支持, 并通过它们实现再生产。社会性别的不平等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但是, 被创造出来的结构又给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机会和限制, 随着个体对这些限制和机会做出反应, 他们也就重新建构了这种不平等的结构, 从而实现了不平等的“社会性别系统”的再生产过程, 这种再生产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一) 以生理别差异为基础, 以男权制为主导的与职业相关的女性气质的建构

在气质培养上, 男性始终被告知需具有男子汉气概, 具有阳刚之气, 要善于并勇于挑战, 要成为命运的主宰;相反, 女性则始终被提醒要具有女性气质, 具有阴柔之美, 要温顺、服从, 把自己视为弱者, 视贤妻良母为天职和追求的目标, 严格遵守社会规范,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女性的自信, 使她们缺乏应有的勇敢果断、独立创新精神。而家庭和学校对于女性的潜力的低估和教育的相对低期望也使得女性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 从而使女性的气质更难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就业市场。

而女性就业往往被局限于一些弱势领域, 这些劳动的共同特点是情感型、服务型的, 需要付出女性气质所特有的关怀和爱, 如幼儿教师、护士、秘书、售货员等工作。这些职业在男性世界的就业市场上不受青睐、得不到应有的社会承认, 其劳动性质也无非是家庭主妇劳动的社会延伸。可见, 男女性别气质的建构是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和地位密切相关的。

(二) 性别角色分工与职业地位

男权社会把家务、子女教养与年成员的照顾责任, 天经地义地分配给女性成员, 男人从事物质资料再生产, 女人则担负“人口再生产”的主要职能。由于物质生产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 “男主女从”也就不可变更地成为社会规则。这样, 社会性别中男人与女人身份权利的支配与服从关系进一步被强化。虽然女性有时候可以“越位”干一些“男人的活儿”, 但终究“窗户再大大不过门”, 甚至还会被称为“女强人”, 尤其在社会变迁时期, 社会性别分工表现出的弹性, 最终会以等级制的形式再次明晰化, 在这个过程中, 男性始终保持着优先权和主动权。

由此, 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常常被定型化并因此而产生性别刻板印象, 女性按照他人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期望来行动, 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自我建构, 在对性别刻板印象的遵从的过程中, 性别刻板印象变得越来越强大, 越来越僵硬, 越来越固定, 越来越不容“越轨”。

(三) 女性对自我性别角色的消极建构

就业歧视本身是就作为一种社会建构而存在的。女性作为主体就业性别歧视中的主体, 在就业中因性别而遭受的歧视必然会使对这种性别结构性歧视采取消极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结果在微观上影响女性的职业发展, 宏观上推动了社会性别系统的再次建构, 这种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1.女性的平等地位难以实现, 影响女性社会性别的认同。女性就业歧视一方面不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 另一方面一些女性在经历了个人很难改变的就业挫折体验后, 心理承受力面临巨大压力, 主要表现为女性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度降低。很多女性以“不如男人强”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价值, 从而通过对自身不平等地位身份的主动和被动的认同使社会性别歧视制度实现再生产。2.女性在经济上更依赖于男性, 强化了男权制对女性的统治。性别歧视风维护了男人在就业市场和家庭生活中对女人的优势和支配地位。一方面, 低工资使妇女在经济上更依赖于男人;另一方面, 妇女因为受歧视而导致难以获得工作和工资低廉的待遇, 因此使得她们更有可能回归家庭专职从事家庭主妇的工作。这样一来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妇女在就业市场的从属地位加剧了她们在家庭中的从属性, 而在家庭中的从属性反过来又加剧了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从属性。

总之, 正如建构主义所言, 社会性别的不平等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但是, 被创造出来的结构又给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机会和限制, 随着个体对这些限制和机会做出反应, 他们也就重新创造了结构, 但遗憾的是, 在男权制的社会中, 中国女性对就业性别歧视这一对女性的限制做出的消极反应加剧了其在社会不平等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消除女性就业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的根本途径在于建设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平等, 于差异中求平等, 于平等中彰显个性与独立的先进性别文化, 但对于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 其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苏娅.女大学生就业难成因探析——个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1) , 76.

[2]蔡丹丰.性别差异研究的发展及其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124.

[3]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 (当代社会性别理论) [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胡晓莺.当代中国女性的发展与社会性别意识[J].大众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 .2008 (07) .242.

公务员招录的社会性别分析 篇9

一、公务员招录的社会性别描述

公务员招录政策的社会性别审视最重要的环节是社会性别描述。社会性别描述是根据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方法工具, 针对公务员招录所依据的文件、政策实施的性别差异、社会性别问题报告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社会性别敏感性的考察。

(一) 公务员招录所遵照的规范性文件存在有性别歧视嫌疑的条款

作为录取重大批次公务员队伍的人民警察录用参照的《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检项目和标准》第四十五条规定:妊娠期内不能录用。这一条款的规定, 存在性别歧视嫌疑。妊娠是妇女的基本权利, 妊娠期全过程中很长时间可以工作, 妊娠期本身有一定的时限, 并不影响妊娠之后的工作, 不能因为妊娠就排除录取。作为人类再生产的主要形式, 女性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不应该在公务员录用时由于妊娠而失去资格。

(二) 公务员招录实施主体具有性别选择要求

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 我国在消除性别歧视和促进两性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从2006年开始, 国家公务员招考中关于年龄、性别、户籍、疾病、身高等各种限制条件已经全部撤销。然而, 由于《公务员法》实施时间相对较短, 地方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价值偏差, 致使各种地方性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与《公务员法》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公务员招考中依然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公务员招录政策指导原则是中性的, 不存在性别倾向, 但是各级各类的公务员招录主体却有不同的要求与倾向。

(三) 公务员招录缺少官方社会性别监督指标及相关问题研究报告

在公务员招录中, 相关机构没有体现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监察, 缺少针对性别的监督指标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报告。虽然公务员招录的社会性别研究在从事相关研究领域中会有所体现, 在地方公务员招录单位中也会有所总结与归纳。但是, 这些指标的统计基本上是由高校或科研机构中的一些研究人员完成, 没有官方的认可或认定, 也得不到官方的承认或采纳。

(四) 缺乏公务员招录社会性别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案

公务员招录的一般社会性别问题通常表现为针对女性的社会性别歧视, 其解决方案主要针对比较明显的性别歧视的公务员招录现象可以通过向劳动仲裁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申诉。虽然公务员法第十九条规定指出了解决公务员招录社会性别歧视的法律路径, 但是依靠这些法律的渠道通常难以改变性别歧视的最终结果。除此之外, 作为预防性的公务员招录过程中社会性别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是缺乏的, 法律的规定只能从形式上杜绝程序性的社会性别歧视问题, 但是却不能杜绝隐性的社会性别歧视问题。

二、公务员招录中的社会性别问题表现

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角度审视公务员招录的过程, 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不同层级、地域与部门公务员招录条件中性别选择普遍

在公务员招录中以性别歧视为主题的性别选择较为普遍, 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与部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目前大量性别选择是以建议性、软性限制的方式, 建议男性人员报考, 从而暗示、排斥女性人员报名, 这是目前性别选择的鲜明特点。这种情况表明性别歧视现象更加隐蔽, 使得女性在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初就带有职业与岗位的性别隔离。

(二) 公务员招录考试过程中性别选择倾向明显

从笔试的角度看, 在考试命题的题型、内容以及难度上则倾向于男性所擅长的逻辑性, 倾向于男性的笔试成绩更高, 以至于扩大男性公务员的选拔范围。从面试的角度看, 尽管有的单位在招考条件设置上非常公平, 没有对性别做出任何限制, 然而一旦进入面试程序就可能存在“男性优先”或“女性优先”的价值倾向。性别歧视问题难以从制度上根本杜绝。

(三) 公务员队伍女性比例逐渐升高, 性别选择成为公务员录用的合法借口

女性公务员比例的增高, 使得用人单位在客观上存在队伍结构的性别比例失调, 在工作岗位配备与传统的公务员岗位配备的性别习惯有所不同。另外, 女性公务员生育哺乳期也打乱了用人单位工作安排, 因此部分政府单位在这种形势下, 特别地提出性别比例失衡, 男性公务员过少影响了工作, 由此, 在招录中扩展男性公务员的比例就成为公务员录用性别选择的合法借口。

(四) 女性个人努力与法规保障无力改变公务员录用性别选择结果

在我国的劳动法中以及公务员法的实施过程中, 性别歧视与性别选择一直被法律禁止, 但是在公务员招录的过程中, 女性个人的努力以及法律法规的保障都无法从实质上避免公务员招录过程中的隐性性别选择现象的发生。当女性通过自身的努力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又遭遇性别不公平待遇时, 如果寻求法律途径来解决, 通常也是无法改变最终的结果。

三、公务员招录中的社会性别问题改进

促进公务员招录的社会性别敏感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修改公务员招录中涉嫌性别歧视的规定, 禁止招录条件中不合理的性别限定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 经济社会领域中的性别歧视都要禁止, 公务员招录也不例外。公务员招录政策的社会性别对待对其他领域的就业具有示范作用, 富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招录政策, 会减少整个社会就业领域的社会性别歧视现象, 社会性别盲视甚至歧视的招录政策会造就其他就业领域的效仿, 因此, 修改公务员招录政策中涉嫌性别歧视的规定, 是完善富有社会性别敏感的招录政策的重要环节。例如修改警察录用规定中不准录用妊娠期女性的规定。除此之外, 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与文件, 禁止公务员招录条件中的不合理的性别选择。

(二) 提高公务员招录过程的社会性别敏感性, 保证招录结果的社会性别公正

富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公务员招录政策与过程, 是公务员招录社会性别公正合理科学的保证。提高公务员招录过程的社会性别敏感性, 首先需要公务员招录单位与实施主体拥有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 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能正确客观地评判所遇到的社会性别问题, 并妥善地解决用人单位性别需求与招考候选人供给之间的矛盾, 保证招录结果的社会性别公正。其次, 还要用社会性别分析的角度考察招录客体, 当更多的优秀的男性选择其他创新性的产业, 当更多的优秀女性选择公务员作为职业服务政府与社会, 公务员招录过程中的男性性别偏好, 就会极大地损害许多优秀女性的权益。再次, 在招录的笔试、面试与体检以及试用的程序中要充分考虑到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以及招录群体的性别状况, 而不是用人单位主观的性别选择愿望, 从而保障招录结果的社会性别公正性。

(三) 建立分性别的公务员统计数据库, 对公务员招录的社会性别状况进行及时评价

针对目前年轻公务员中女性比例快速上升的现状, 为充分发挥女性公务员的作用, 建议全国及地方公务员管理部门与时俱进, 在公务员管理中引入社会性别意识, 把性别统计逐步纳入国家的官方统计系统。通过性别统计系统, 可以详实了解与分析男女两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权力、作用和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进而找出解决性别不平等的方法, 推动两性和谐发展。由此建立分性别的公务员统计数据库是促进公务员管理制度社会性别敏感的重要的措施。公务员分性别数据库可以包含地区、年龄、专业、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职务、职级等识别内容。

(四) 设立专门的公务员招录社会性别监督、仲裁与研究机构

被子植物的性别决定机制分析 篇10

1 甜瓜的性别决定(待发表)

1.1 甜瓜的性别决定

2008 年,Boualem等证明,甜瓜的A基因(CmACS-7)编码植物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ACC合酶(1- 氨基环丙烷-1- 羧酸合成酶,ACS)。CmACS-7 基因在心皮原基中表达,产生乙烯抑制雌花中雄蕊的发育;当CmACS-7 发生突变,所编码的酶失去活性时,解除对雄蕊的抑制产生两性花。2009年,Martin等证明,甜瓜G基因(CmWIP1)为乙烯锌指转录因子。在雌雄异花同株和雄花两性花株中,CmWIP1 基因在雄花心皮原基中表达,阻止花原基中雌性器官的发育;在雌性系和两性花株中,由于CmWIP1基因的启动子区插入转座子Gyno-hAT,使CmWIP1基因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导致CmWIP1基因表达沉默,从而允许心皮的发育[4]。近期研究表明,甜瓜有2个发育花器官的基因座(简称花器官基因座),其性别由a/A与g/G两个花器官基因座上的a/A、g/G和m/M三对性别决定基因互作控制,其中,基因A为a/A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雄性抑制基因,具有抑制a/A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雄蕊,促进a/A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蕊的作用;基因M为g/G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雄性抑制基因,具有抑制g/G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雄蕊,促进g/G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蕊的作用;基因G为g/G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雌性抑制基因,具有抑制g/G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蕊的作用。a/A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雄性基因受到雄性抑制基因A的抑制时,a/A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花;基因A丧失功能时,a/A花器官基因座发育两性花;a/A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雌性基因受到雌性抑制基因G1的抑制时或丧失功能,a/A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雄花。g/G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雌性基因受到雌性抑制基因G抑制时,g/G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雄花;基因G丧失功能时,g/G花器官基因座发育两性花;g/G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雌性基因受到雌性抑制基因G抑制,同时雄性基因受到雄性抑制基因M抑制时,g/G花器官基因座发育半子房两性花。在甜瓜的性别决定途径中,a/A花器官基因座位于g/G花器官基因座的上游,a/A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花时,AA将g/G花器官基因座分化的多数两性花发育成雌花;a/A花器官基因座发育两性花时,aa将g/G花器官基因座分化的雌花发育成两性花,两性花发育成畸形两性花,畸形两性花发育成雄花。基因型A_ggM_为全雌株,A_ggmm为雌花两性花同株,A_Ggmm为三性花株,AAG_MM为雌花半子房两性花同株,Aa-GaMM为雌花半子房两性花雄花同株,A _GgMm、A_GGm_为雌雄异花同株,aagg M_为两性花株,aagg mm为两性花株半子房两性花同株,aaGgMM两性花半子房两性花雄花同株,其它aaGgm_、aaGG__为雄花两性花同株。乙烯通过促进雌蕊生长,抑制雄蕊生长,实现促雌抑雄。

1.2 甜瓜花型的决定

甜瓜的两性花由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雌性基因与雄性基因互作控制发育,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雌性基因启动雄蕊发育途径诱导雌蕊生长抑制雄蕊生长,雄性基因启动雄蕊发育途径诱导雄蕊生长抑制雌蕊生长,雌蕊与雄蕊协同生长发育两性花;雄性基因受到抑制或丧失功能,雌性基因启动雌蕊发育途径诱导雌蕊生长抑制雄蕊生长发育雌花;雌性基因受到雌性抑制基因的抑制,雄性基因启动雄蕊发育途径诱导雄蕊生长抑制雌蕊生长发育雄花;雌性基因受到雌性抑制基因的部分抑制,雌性基因启动雌蕊发育途径诱导雌蕊生长抑制雄蕊生长,雄性基因启动雄蕊发育途径诱导雄蕊生长抑制雌蕊生长,雌蕊与雄蕊发育不协调,雌蕊滞育,雄蕊超常发育,最终发育成半子房两性花。

2 被子植物的性别决定

2.1 白麦瓶草的性别决定

麦瓶草属(Silene)植物中的绳子草(S.galli-caa)为两性花植株,野花绳子草(S.noctiflora)为雌花两性花异株,白麦瓶草为雌雄异株。白麦瓶草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XY体系或称Y活化体系,二倍体雌株有22条常染色体和2 条X染色体,雄株有22条常染色体,1 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即,同配的XX为雌株,异配的XY为雄株,YY致死。Y染色体比X染色体大。雄性性别由Y染色体的活性决定,只要有1条Y染色体就可表达雄性,没有Y染色体则为雌性。唯一例外的是一个具有4个X染色体和1个Y染色体的四倍体植物,它通常是雌雄同株的,其性别由X染色体与Y染色体之间的平衡决定。白麦瓶草至少有3套与Y染色体连锁的基因,即雄性促进基因(雄性活化基因),雌性抑制基因和雄性可育基因(雄蕊晚期发育基因)。雌性抑制基因与雄性活化基因表现完全连锁。X染色体上缺乏上述基因,但具有雌性特异基因。在雄性个体(XY)中,由于Y染色体的存在,抑制X染色体上雌性特异基因的表达,保证雄花正常发育。如果Y染色体上的雌性抑制基因缺失,植株不再发育单性雄花,而是所有XY个体均发育功能正常的两性花。如果Y染色体上的雄性可育基因缺失,XY个体发育不育的雄花[2,4-6]。白麦瓶草有时发生基因突变,雄株转变成雄花两性花同株。导致这种性别决定的转变也可以通过DNA过甲基化或组蛋白H4的过乙酰化的药物加以诱导;导致这种转变的机制被认为是由于基因组的过甲基化而引起与Y染色体连锁的雌蕊抑制因子的过甲基化所致[4]。

被子植物最初是以完全花的形式存在的,单性花是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类型[7],依据上述研究结果,用甜瓜的性别决定机制由此推断:麦瓶草属植物只有1个发育花器官的基因座。在两性花株绳子草中,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雌性基因(雌性特异基因)与雄性基因(包括雄性促进基因和雄性可育基因)互作控制两性花的发育,雌性基因启动雌蕊发育途径诱导雌蕊生长抑制雄蕊生长,雄性基因启动雄蕊发育途径诱导雄蕊生长抑制雌蕊生长,雌蕊与雄蕊协同生长发育两性花。在野花绳子草雌株中,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雄性基因丧失功能,雌性基因启动雌蕊发育途径诱导雌蕊生长抑制雄蕊生长发育雌花,发育两性花的两性花器官基因座进化为发育雌花的雌性花器官基因座。为便于表述,将雌性花器官基因座所在的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将两性花器官基因座所在的染色体称为Xy染色体。麦瓶草属只有1个发育花器官的花器官基因座,XX发育为雌花,则为雌株,XXy与XyXy发育两性花,则为两性花株,XX与XXy构成雌花两性花异花株。白麦瓶草两性花株祖先的雄性基因丧失功能,进化为发育雌花的雌性花器官基因座;白麦瓶草两性花株祖先发生染色体变异,雄性基因进化到雌性基因附近抑制雌性基因的表达,进化出发育雄花的雄性花器官基因座。将雄性花器官基因座所在的染色体称为Y染色体。Y染色体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雌性基因受到雌性抑制基因的抑制,雄性基因启动雄蕊发育途径诱导雄蕊生长发育雄花,只要有Y染色体存在,植株就可发育雄蕊;Y染色体上花器官基因座的雌性抑制基因还能抑制X染色体上雌性基因的表达。Y染色体的雌性抑制基因对X染色体雌性基因的抑制存在量的平衡,当Y染色体的雌性抑制基因不能完全抑制X染色体上雌性基因的表达时,X染色体发育雌蕊。 剪秋罗属(Lychnis)有一个从二倍体到四倍体的多倍体系列。在这个属里发现具有X/Y比0.5、1.0和1.5的植物仅开雄性花;X/Y比为2.0和3.0的植物属雄性株,但在雄花中偶尔开有两性花;在具有4组常染色体、4条X和1条Y染色体的植物里(X/Y=4.0),开的花多是两性花,但偶尔夹有雄性花。缺少Y染色体的2~4 倍体,都是雌性株。不管与常染色体的比例如何,只要有一条Y染色体就可以产生雄性[8]。剪秋罗属多倍体中两性花的出现规律表明,剪秋罗属Y染色体上的雌性抑制基因与X染色体上的雌性基因之间存在量的平衡。当Y染色体上的雌性抑制基因不能抑制X染色体上雌性基因表达时,X染色体上的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蕊,Y染色体上的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雄蕊,植株发育两性花。白麦瓶草Y染色体上的雌性抑制基因缺失时XY为两性花株,而白麦瓶草发生基因突变XY雄株转变成雄花两性花株,由此推断白麦瓶草Y染色体上进化出雌性抑制基因M,雄株转变为雄花两性花同株。

杨树(Populus trichocarpa)等少数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ZZ型,雄株有2条Z染色体,雌株有1条Z染色体和1条W染色体,即WZ为雌株,ZZ为雄株[4]。用甜瓜的性别决定机制推测:杨树只有1 个花器官基因座,W染色体上的花器官基因座携带雌性基因和雄性抑制基因,Z染色体上的花器官基因座携带雄性基因和雌性抑制基因或只携带雄性基因。W染色体上的雌性基因和雄性抑制基因可以抑制Z染色体上的雄性基因和雌性抑制基因的表达,所以WZ为雌株。

X染色体、Y染色体、W染色体和Z染色体的关系为:X染色体上的花器官基因座雄性基因丧失功能,Y染色体上的花器官基因座进化出雌性抑制基因,Y染色体上的雌性抑制基因不仅能抑制Y染色体上雌性基因的表达,还能抑制X染色体上雌性基因的表达。Z染色体有2种,一种是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雌性基因丧失功能,另一种为Y染色体;W染色体有2种,一种是两性花器官基因座上进化出雌性抑制基因,另一种是X染色体上进化出雌性抑制基因,W染色体上的雌性抑制基因能够抑制Z染色体上雄性基因的表达。

2.2 酸模的性别决定

酸模为雌雄异株植物,具有明显的性染色体。雌株有2个X染色体(2n=14+XX),雄株有1个X染色体,2个Y染色体(2n=15+XY1Y2)。其性别由X染色体个数与常染色体倍数(A)比率决定,X:A≥1.0为雌性植株;X∶A≤0.5为雄性植株;1.0>X∶A>0.5时可以观测到两性花或间性花植株(部分雌花,部分雄花)。在Y1Y2染色体存在时也可发育成具有完全功能的两性花,说明抑制雌蕊发育的基因不在Y1Y2染色体上。在正常的雄性植株中,雌蕊发育的抑制可能取决于X/A的比例。两个Y染色体的存在是小孢子母细胞进行正常减数分裂及可育花粉的形成所必需。所有酸模属的雌雄异株品种都是从同一个两性花祖先进化而来的。它们的性别决定机制由XX/XY体系转变为X/A比例体系,是该属进化时就存在的[4-5]。

依据上述研究结果,用甜瓜的性别决定机制推断,酸模的性别由X/Y1Y2花器官基因座与G/g花器官基因座上(位于1对常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互作控制。在X染色体的花器官基因座上,雄性基因丧失功能发育雌花。性别决定方式为XX/XY体系的酸模,Y染色体发生断裂,携带雌性抑制基因和雄性促进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进化出G/g花器官基因座,而携带雄性可育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进化出Y1和Y2染色体。X∶A≥1.0时,X/Y1Y2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花可以抑制G/g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雄花;X∶A≤0.5时,G/g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雄花可以抑制X/Y1Y2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花;1.0>X∶A>0.5时,X/Y1Y2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蕊但不能抑制G/g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雄蕊,G/g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雄蕊但不能抑制X/Y1Y2基因座发育雌蕊;X/Y1Y2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蕊,G/g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雄蕊,发育两性花;X/Y1Y2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花,G/g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雄花,为雌雄同株;有时发育三种花,为三性花株。

在性别决定方式为XX/XO型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花椒属(Zanthoxylum)等植物中,XX为雌株,XO型的雄株只有X染色体,缺少Y染色体[4],Y染色体进化为可以发育完整雄花的G/g花器官基因座,不再保留与X染色体配对的任何Y染色体。而在性别由基因平衡决定的酸模中,Y染色体发生断裂,携带雌性抑制基因和雄性促进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进化为不能发育完整雄花的G/g花器官基因座,而携带雄性可育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进化出Y1和Y2染色体与X染色体配对。

2.3 葡萄的性别决定

葡萄栽培品种绝大多数为两性花株,少数为雌株;野生种绝大多数为雌雄异株,极少数为两性花株。葡萄的性别受M、H和F 3个等位基因控制,M代表雄花基因,H代表两性花基因,F代表雌花基因,M对H 、F为显性,H对F为显性,基因型MH、MF、MM为雄株,HF和HH为两性花株,FF为雌株[9]。葡萄性别决定方式为XY体系,XY为雄株,XX为雌株[4]。

依据上述研究结果,用甜瓜的性别决定机制推断,葡萄花器官基因座所在的染色体有X、Y、Yh3种。Yh染色体上的花器官基因座发育两性花;X染色体上的花器官基因座雄性基因丧失功能发育雌花;Y染色体上的花器官基因座雌性基因受到雌性抑制基因的抑制发育雄花,Y染色体上的雌性抑制基因还可以抑制X染色体和Yh染色体上的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蕊。葡萄只有1个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花即为雌株,发育雄花即为雄株,发育两性花即为两性株。雌株与雄株,构成雌雄异株;雌株与杂合的两性花株,构成雌花两性花异株;纯合两性花株与雄株,构成雄花两性花异株。基因型FF(XX)为雌花(雌株);HF(XYh)、HH (YhYh)为两性花(两性花株);MF(XY)、MH(YhY)、MM(YY)为雄花(雄株)。野生葡萄群体中,个别雄株花器官基因座上的雌性抑制基因丧失功能转换为两性花株。

2.4 蓖麻的性别决定

蓖麻为雌雄异花同株作物,总状花序上部为红色雌花,下部为黄色雄花。田间偶尔发现花序上只有雌花,无雄花的植株,称为单雌蓖麻;也存在花序上只有雄花,无雌花的全雄株。[10-11]。张春华等研究结果表明,控制东北蓖麻单雌性状的基因为4对,其中3对为隐性重叠基因,用符号ai表示,Ai对ai为显性;另外一对为隐性抑制基因,用符号b表示,B对b为显性。纯合隐性基因bb对隐性重叠基因a1a1a2a2a3a3起抑制作用,使得a1a1a2a2a3a3(保持株)表现为正常两性株(雌雄同株),a1a1a2a2a3a3BB(纯合型)和a1a1a2a2a3a3Bb(杂合型)表现为单雌株。还有一组控制性转换的修饰基因,当温度过低或极高时,该基因才发生作用,从而使单雌蓖麻出现一些极端分离的比例[12]。

依据上述研究结果,用甜瓜的性别决定机制推断,东北蓖麻至少有5个发育花器官的基因座,其中a1/A1、a2/A2、a3/A33个花器官基因座雄性基因A对雌性基因a呈显性,AA、Aa发育雄花,aa发育雌花;b/B花器官基因座性雌性基因B对雄性基因b呈不完全显性,BB发育雌花,bb发育雄花,Bb在低温条件下发育雌花,高温条件下有时发育少量雄花。由于张春华等的试验中没有分离到全雄株,由此推断东北蓖麻中,至少还存在1个发育雌花的花器官基因座,这个花器官基因座位于a1/A1、a2/A2、a3/A3和b/B花器官基因座的下游,控制蓖麻总状花序上部发育雌花;所有花器官基因座均发育雄花时植株为全雄株。

2.5 西瓜的性别决定

西瓜属于葫芦科栽培作物,大部分为雌雄异花同株,个别西瓜品种为雄花两性花同株,雄花两性花同株性状由隐性基因a控制[13-14]。张秦英等研究结果表明,新红宝西瓜母本强雌突变株的强雌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15];刘莉等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强雌性状受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即B-1模型),主基因表现为隐性[16]。西瓜雌性系植株有些雌蕊原基在发育过程中受阻,而雄蕊原基却开始分化,最终发育成子房不发达的“畸形雌花”[17]。

2009年,对从吉林省长春市大富农种苗科贸有限公司引进的2份“全雌西瓜”材料(“新红宝母本全雌”和“庆发九母本全雌”及选育的1份“全雌西瓜”材料(椭圆型花皮,由雌花半子房两性花雄花同株西瓜突变株中选育)进行鉴定,结果表明,3份“全雌西瓜”材料主蔓13~16节以内几乎均开雌花,随后节位每隔1~5朵雌花开1朵半子房两性花(畸形两性花),植株高节位开半子房两性花。半子房两性花雄蕊超常发育,雌蕊滞育,子房明显缩小,自交发育小型畸形果,成熟果实内有少量种子。将这种只发育雌花和半子房两性花的植株称为雌花半子房两性花同株。如果将半子房两性花划分为雄花,“新红宝母本全雌”与张秦英等报道的“新红宝母本强雌”花的排列方式几乎相同。

通过上述分析,以及对“全雌西瓜”发源地知情人员的访谈,并根据瓦维洛夫的“遗传变异的同型系”理论,即遗传上相近的种或属,有相近的遗传变异[16],用甜瓜的性别决定机制推断,上述“全雌西瓜”“强雌西瓜”“雌性系西瓜”为同一基因型控制的同一表现型。西瓜的性别由A/a与G/g两个花器官基因座上的性别决定基因互作控制。在普通雌雄异花同株西瓜中,A/a花器官基因座的雄性基因受到雄性抑制基因A的抑制发育雌花,G/g花器官基因座的雌性基因受到雌性抑制基因G1和G2的抑制发育雄花。A/a基因座发生基因突变,雄性抑制基因A丧失功能,A/a基因座发育两性花,普通雌雄异花同株进化为雄花两性花同株。普通雌雄异花同株G/g基因座发生基因突变,进化出雄性抑制基因M,G/g基因座发育半子房两性花。基因型A_GGm_为雌雄异花同株;aaGG__为雄花两性同株;AAGGMM为雌花半子房两性花同株。

2.6 菠菜的性别决定

菠菜属于多态开花系统中的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方式目前尚未有定论[18]。菠菜一般只有雌花和雄花两种类型,有时出现少数两性花,两性花内又分为雌型两性花和雄型两性花[19]。菠菜一般为雌雄异株,极少雌雄同株。通常将菠菜划分为营养雄株、绝对雄株、雌株、雌性同株4种株型,菠菜群体中有时还有少量雄花两性花同株和三性花株。一般认为菠菜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X为雌株,XY为雄株[20]。徐跃进等研究结果表明,多数菠菜品种中雌雄比符合1∶1,少数菠菜品种雌雄比不符合1∶1,极少数品种只有雌株和雌雄异花同株[21]。菠菜雌株与雌雄异花同株杂交,后代为雌株和雌雄异花同株;雌雄异花同株与雄株杂交,后代为雌株、雄株和雌雄同株;雌雄异花同株自交后代多数为雌雄异花同株[22]。

大麻(Cannabis sativa)为古老的雌雄异株栽培作物,也存在雌雄同株和两性花,性别由X/A比决定[4,8,23],用甜瓜的性别决定机制推断大麻与菠菜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别决定机制。

2.7 喷瓜的性别决定

喷瓜属葫芦科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X/XY体系,XY为雄株,XX为雌株[4]。喷瓜的性别是由一个基因座上的3个复等位基因aD、a+、ad决定,其显隐性关系是aD>a+>ad。3个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决定植株性别:aDa+和aDad为雄株,a+a+和a+ad为雌雄同株,adad为雌株[8]。

依据上述研究结果,用甜瓜的性别决定机制推断,喷瓜有X、Y、H三个与性别决定相关的染色体。X染色体上只有1个发育雌花的雌性花器官基因座(雄性基因丧失功能);Y染色体上只有1个发育雄花的雄性花器官基因座(雌性基因受到抑制);H染色体上有1 个雌性花器官基因座和1个雄性花器官基因座。基因型adad(XX)发育雌花;aDad(YX)与aDa+(YH)发育雄花;a+a+(HH)和a+ad(HX),1 个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花,另1个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雄花,为雌雄同株。

依据上述研究结果,用甜瓜的性别决定机制推断,菠菜的性别由X/Y一个花器官基因座,或X/Y与G/g两个花器官基因座上的性别决定基因互作控制。菠菜X染色体基因型为g1A,Y染色体基因型为G1A。XX,X/Y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花,XY和YY,X/Y花器官基因座发育发育雄花。G/g花器官基因座,基因型ggM_发育雌花,ggmm发育两性花,GGMM发育畸形两性花,GgMm、G_mm发育雄花。只有X/Y花器官基因座,无G/g2个花器官基因座的菠菜品种,XY和YY为雄株。G/g花器官基因座存在的菠菜品种,基因型XXGgMm、XXGGm_为雌雄异花同株,XXggmm为雌花两性花同株,XXggM_为全雌株,XXGgmm为三性花株,XYGgMm _、XYGGm_为雄株,XYggmm为雄花畸形两性花同株或雄花两性花同株,XYggM_为雄花两性花同株或雌雄异花同株。

2.8 番木瓜的性别决定

番木瓜的花可分为雌花、两性花和雄花3种基本类型,雌花、长圆形两性花、雌型两性花、雄型两性花、短柄雄花和长柄雄花6种花型;番木瓜的性别可分为雌株、雄株和两性花株3种基本类型,雌型两性花株、长圆形两性花株、雄型两性花株、短柄雄株和长柄雄株6 种株型[24]。番木瓜的两性花株在温度逐渐升高的条件下,花的开花顺序是:由雌型两性花转变为开长圆型两性花,再转变为开雄型两性花和短柄雄花;相反,在高温逐渐降低时,花性是由雄型两性花及短柄雄花转变为开长圆形两性花,再转变为开雌型两性花[25]。 此外,番木瓜有的雌株上同时有雄花和两性花,而有的雄株上同时又有雌花和两性花[26]。对于番木瓜的性别遗传控制机制,得到公认的假说主要有2种:一种假说认为3个等位基因M1、M2及m分别控制雄性、两性及雌性性状,其中M1、M2为显性,m为隐性。雄株、两性株及雌株的基因型分别M1m、M2m、mm,而基因型M1M1、M1M2及M2M2均表现为败育。另外一种假说认为番木瓜有2个稍有不同的Y染色体。XY为雄株,XX为雌株,XYh为两性花株,YY、YhYh、YYh致死[26-27]。但番木瓜长圆形两性花株与雌型两性花株和雄型两性花之间、短柄雄株与长柄雄株之间的遗传机制及变性机理尚未被阐明。

依据上述研究结果,用甜瓜和喷瓜的性别决定机制推断,番木瓜决定性别的染色体有2个遗传距离很近的花器官基因座,2个花器官基因座融合成1个大花器官基因座。X染色体基因型为g1AGM或g1AGm,Yh染色体基因型为g1aGM或g1aGm,Y染色体基因型为G1AGM或G1AGm,基因型mm(XX),g1g1AaGG为雌性株,其中g1g1AaGGmm偶有两性花,基因型M2m(XYh),g1g1AaGGMM为雌型两性花株,g1g1AaGGmm为雄型两性花株,g1g1AaGGMm为长圆型两性花株。 基因型M1m (XY),G1g1AAGGM_为短柄雄株,G1g1AAGGmm为长柄雄株。由于番木瓜的花器官基因座由2个花器官基因座融合而成,2个花器官基因座合成的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作用于同一个花原基,可以组成不同的雌性激素与雄性激素比率,以致产生雌花、长圆形两性花、雌型两性花、雄型两性花、短柄雄花和长柄雄花。温度逐渐升高,增强了雄性激素的合成,雄性激素促进了雄蕊的生长,所以在温度逐渐升高的条件下,雌型两性花转变为开长圆形两性花,再转变为开雄型两性花和短柄雄花。温度逐渐降低,增强了雌性激素的合成,雌性激素促进了雌蕊的生长,所以在高温逐渐降低时,花性是由雄型两性花及短柄雄花转变为开长圆形两性花,再转变为开雌型两性花。

2.9 山珠南星和一把伞南星的性别决定

山珠南星和一把伞南星都为季节性雌性异株植物,同一植株的性别在不同生长季节中可以发生变化。它们除了不能直接由无性植株变为雌株以外,其它在无性植株、雄株和雌株之间的各种变化方式都可发生。它们的性别分化和转换符合“个体大小优势”模型,即高大植株为雌性,瘦小植株为雄性[28]。

用甜瓜和番木瓜的性别决定机制推断,山珠南星和一把伞南星决定性别的染色体上,3 个花器官基因座融合为1个大的花器官基因座:上游为一个发育雌花的花器官基因座,中游为一个发育中性花的花器官基因座,下游为1个发育雄花的花器官基因座。植株高大时合成相对较多利于雌蕊发育的产物诱导雌蕊生长抑制雄蕊生长发育雌花;植株瘦小时合成相对较多利于雄蕊发育的产物诱导雄蕊生长抑制雌蕊生长发育雄花;合成的利于雌蕊发育的产物与利于雄蕊发育的产物介于中间状态时,雌蕊和雄蕊均不发育,发育中性花。

2.10 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具有复杂花序的雌花两性花同株性系统

雌花两性花同株植株多有复杂的花序[29],加拿大一枝黄花为菊科(Asteraceae)一枝黄花属(Solidago)植物。其头状花序的边缘为占总花数量近70%的单性雌花(舌状花),中央为30%的两性盘花(管状花)[30]。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为菊科植物,头状花序边缘为无性的舌状花,中部为两性的管状花[31]。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为菊科蟛蜞菊属(Wedelia calandula-cea)植物。头状花序边缘为雌性舌状花1列;中央为两性管状花多数[32]。荨麻科(Urticaceae)聚伞花序中央为雌花,侧花为两性花[33]。用甜瓜的性别决定机制推测,加拿大一枝黄花有2个发育花器官的基因座,一个花器官基因座发育舌状雌花,另一个花器官基因座发育管状两性花。由于发育舌状雌花的花器官基因座位于发育管状两性花的花器官基因座上游,抑制了部分管状两性花的发育,以致加拿大一枝黄花头状花序的边缘为占总花数量近70%的单性雌花(舌状花),中央为30%的两性盘花管状花。由此推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基因型为AAggmm。南美蟛蜞菊头状花序边缘为雌性舌状花1列,中央为两性管状花多数。由此推测,南美蟛蜞菊有2个发育花器官的基因座,一个花器官基因座发育舌状两性花,另一个花器官基因座发育管状两性花,基因型为aag-gmm。荨麻科(Urticaceae)聚伞花序中央为雌花,侧花为两性花,由此推测荨麻科,2个发育花器官的基因座,一个花器官基因座发育雌花,另一个花器官基因座发育两性花,基因型为AAGGMM。向日葵头状花序边缘为无性的舌状花,中部为两性的管状花,由此推测,向日葵有2个发育花器官的基因座,一个花器官基因座发育舌状无性花,另一个花器官基因座发育管状两性花。

3 结论

性别分析 篇11

从整体来看,中国女性教育发展呈现出两个值得关注的性别缺陷:一是平均教育年限偏短;二是教育分布不够均衡,城乡之间、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差异明显。

性别文化和制度是影响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口压力意味着中国教育需求超过教育供给,当教育变成稀缺资源时,不外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提高教育的市场价格,这样经济不富裕的家庭就会在男权性别文化和制度的驱使下,把教育资源的约束转嫁给女儿,或者让女儿去打工分担儿子的教育费用,或者让独生女儿适可而止,不要上更多的学,以免给家庭增加负担;二是提高教育的入学门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性别意识强的父母会在必要的时候牺牲女儿的利益,以保证儿子考高分继续深造,如,要求女儿承担更多的家务,等等。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人口压力会加大传统性别文化对中国女性,特别是中国农村女性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二,传统的性别文化和制度对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简单的、显而易见的,它是通过教育机会的减少、教育难度的加大以及教育回报的降低,来实现对中国女性教育發展的消极影响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家庭中,女比男强好景不长”的传统性别文化,“相夫教子是女人最重要的工作”、“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的传统性别分工制度,以及容易使人产生“反正长大都要嫁人,何必进行教育投资”想法的“男婚女嫁”与“男高女低”的传统性别婚嫁制度,会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形成向男孩倾斜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最终导致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减少。

再如,不少女生因要做家务而影响学业,女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会遭遇性别歧视,“高学历”女性在婚姻市场也会面临“高处不胜寒”的尴尬。为此,进一步促进中国女生教育的发展,要围绕如何变革传统的性别文化和制度寻找对策。

缩小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性别差异。对于经济拮据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农村的家庭,不仅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而且还要适当开展勤工俭学,使女生在求学过程中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打破对女性的学科和专业隔离。要鼓励父母支持女儿报考传统的男性学科和专业,引导高等院校根据女学生的性别特点,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充分发挥女性在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发展中的作用,为女性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和更广阔的求学领域。

减轻女生特别是农村女生的家务负担和求学压力,对于她们的学业要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和指导,尤其是在她们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要及时地予以帮助和疏导。建议构建学生家长、社区义工以及在读学校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以人为本,以学为重,定期交换信息。

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确保甚至扩大女性教育所得到的就业回报。对各种公共立法、各级政府政策规定进行盘点,彻底清除违反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内容;另外,在各级政府的劳动管理部门中设立性别平等监管机构,监督和维护本行政区域内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平等状况,在初具规模的劳动力市场和定期的人才交流会上分设必要的监控窗口,及时处理针对各种性别歧视的投诉,保护女性的劳动权益,帮助她们获得合理的就业待遇。

更新择偶观念,突破传统的“男高女低”的配对规则,特别是要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服务,及时把父母对“女高男低”恋爱关系的干扰和施压转变为理解和支持。除了进一步规范婚介市场,为知识女性提供可靠、放心的婚介服务以外,还要在高校教育中开设与婚姻家庭生活有关的选修课程,使高学历女性了解和把握相关的知识,增强料理家务、处理婚姻家庭关系的能力。

性别分析 篇12

关键词:早期胃癌,性别,病理

胃癌是常见病, 一经发现多属中晚期, 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 胃癌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2009至1月~2011年6月在我院经胃镜诊断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早期胃癌患者150例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早期胃癌患者150例, 男性组与女性组各7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疗学》[1]中早期胃癌的诊断标准。男性组发病年龄为30~71 (平均47.8±6.5) 岁, 其中30~39岁14例 (18.67%) , 40~49岁32例 (42.67%) , 50~59岁18例 (24.00%) , 60岁以上13例 (17.33%) ;临床表现:上腹隐痛或不适42例 (56.00%) , 恶心、呕吐18例 (24.00%) , 上消化道出血30例 (40.00%) , 反酸、嗳气18例 (24.00%) ;病程:3w~3年 (平均1.8±0.5年) , 其中<1年者44例 (58.67%) , 1~2年者19例 (25.33%) , 2~3年者12例 (16.00%) 。女性组发病年龄为30~70 (平均48.5±6.6) 岁, 其中30~39岁14例 (18.67%) , 40~49岁33例 (44.00%) , 50~59岁17例 (22.67%) , 60岁以上11例 (16.67%) ;临床表现:上腹隐痛或不适44例 (58.67%) , 恶心、呕吐19例 (25.33%) , 上消化道出血22例 (29.33%) , 反酸、嗳气20例 (26.67%) ;病程:3w~3年 (平均1.5±0.4年) , 其中<1年者45例 (60.00%) , 1~2年者20例 (26.67%) , 2~3年者10例 (13.33%) 。2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程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内镜下肉眼分型、病变范围、肿瘤最大直径, 以及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

2 结果

2.1 胃镜下表现

男性组胃镜下肉眼分型以Ⅲ型为主, 女性组以Ⅱc型以主, 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发病部位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病理分型

2组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的患病人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女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四位, 病死率居第二位。早期胃癌无特异性症状, 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症状混淆, 造成误、漏诊[2,3]。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和早期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是早期胃癌比较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4]。胃镜检查可发现微小胃黏膜病变, 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5,6]。本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之间胃镜下肉眼分型、病理分型等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男性胃镜下主要表现为Ⅲ型, 病理分型主要以高分化腺癌为主, 而女性则以Ⅱc型、低分化腺癌为主, 这可能与男性嗜烟、嗜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同时年龄和性别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 年龄愈小, 癌细胞分化愈差, 特别是青年女性, 印戒细胞癌的发病率最高。大量研究表明该型胃癌恶性程度较高, 具有发展快、侵袭力强、易复发、, 预后差等特点[7]。

对高度怀疑胃癌, 但胃镜下病灶不确定病理检查不支持时, 可结合色素胃镜、超声胃镜检查、腹部B超等辅助检查来协助诊断。上述检查可消除患者对胃镜检查的恐惧心理, 满足患者及时检查, 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杨国梁, 郑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86.

[2]寸英丽, 查勇.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8 (10) :11l9-1021.

[3]鲁瑶, 王文跃, 周雷, 等.EG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其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7, 22 (2) :110-112.

[4]彭春艳, 吕瑛, 邹晓平, 等.EG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胃肠病学, 2009, 14 (7) :421-423.

[5]Dell’Avanzato R, Carboni F, Palmieri MB, et al.Laparoscopic resectionof sporadic synchronous gsatirc and jejun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m:report of a case[J].Surg Today, 2009, 39 (4) :335-339.

[6]Okabayashi T, Kobayashi M, NishimoriI, et al.C1inicopo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medical manage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J].Am J Surg, 2008, 195 (2) :229-232.

上一篇:资讯节目下一篇:和谐企业的构建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