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印象

2024-08-19

性别印象(精选5篇)

性别印象 篇1

女性主义从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争取平等受教育权、选举权、同工同酬的女性主义运动兴起,经历了三次浪潮,从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向父权制社会和男性,再到反思与自我批判。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反对简单的男性-女性二元对立,追求包容与多元化,追求男女平等关系,承认两性差异但拒绝给两性贴上“优等”、“劣等”的标签。[1]女性主义理论因本身具有的批判性、解构性与建构性,对广告、影视剧、文学作品、综艺节目中的人物形象,媒介塑造的刻板印象,粉丝文化等话题进行深入研究,逐渐成为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研究中的经典话题。

一、社会性别的建构

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生理差异的体现,后者则强调文化性,波伏娃曾在其女性主义代表作《第二性》中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根据阿尔都塞的主体建构理论,人的社会性别和形象,也是在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中被不断建构的,非自然本质。凡·祖伦的著作《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中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人们通过媒介在头脑中形成的女性形象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的。[2]

根据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传递着与客观现实存在偏差的主观现实,对受众产生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影视剧、广告、文学作品甚至新闻文本,都在无形之中建构着社会性别。如家用电器、厨房用品广告中默默忙碌的贤妻良母形象、对妻子劳动成果进行评价的男性形象,护肤、化妆品广告中身姿婀娜、明艳动人的性感美女形象,汽车、电子产品中职场权威管理者男性形象,影视作品中冷漠孤傲的女强人形象,社会新闻中频受欺凌的女性弱者形象,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最美”、“最帅”等头衔等等。除了大众传媒外,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观念也仍有残留。社会性别日积月累地被塑造,受众在耳濡目染接纳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传播。久而久之,性别秩序逐渐形成,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并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人们有关性别的所有价值观念。[3]

近年来,社交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凯度集团发布的《2016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超过一半(51%)的中国城市居民已经成为了社交媒体用户。从前期的Facebook、Tw itter,到如今的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在与熟人、陌生人分享观点、意见和经验的过程中,许多观念在裂变式的传播下被强化加固,男、女性形象及它们所代表的性别角色也在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中被建构并形成刻板印象。

二、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李普曼在其著作《公共舆论》中提出“刻板印象”概念,指“以高度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所做的社会分类,它或隐或显地体现着一系列关乎其行为、个性及历史的价值、判断与假定。”而性别刻板印象是指对于男女性别的僵化、过度简化与类化的看法。在社交媒体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突出体现在网络语言和图像之中。

哈贝马斯认为,相互理解是交往行动的核心,而语言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以语言符号作为媒介而发生的交往行动,其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一致。[4]网络语言凭借其草根性、易传播与易接受性,在社交媒体的土壤中一经扎根就繁茂生长,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与亚文化的缩影。

女性在社交媒体中被贴上了刻板化与类化的标签,如“女神”、“女博士”、“白莲花”、“绿茶婊”、“奶茶婊”等,尤其是以物品来指代女性,体现该类女性的特征,如根据各类饮品、食品加上“婊”字的表达,使女性形象被污名化。这样的类化标签在社交媒体中被不断提起,如在新浪微博中运用“绿茶婊”进行关键词搜索显示,有近260万条微博内容提到该词,很容易让人们形成对具有所谓特征[5]的女性的刻板印象,以恶意来揣度,使她们的形象被污名化。除上述称谓外,“女司机”也经常在社交媒体中被提及。“司机”、“医生”、“老师”等职业名词相同,指代的是这一群体,包括男性和女性。但在大众的普遍意识和媒介所塑造的形象中,“女司机”却被单独列出,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中,“女司机”常被调侃成“马路杀手”,微博中媒体发布的新闻标题也强调“女司机”的性别。如@齐鲁晚报15年12月18日发布的一则微博,标题是“济南一女学员驾教练车撞上逆行电动三轮致三轮驾驶员身亡”,并用“##”符号开启了“女学员驾车致人死亡”的微博话题。导致这起事故的原因是三轮车逆行,驾驶员因被周围焚烧树叶的浓烟模糊视线也进行了减速。但标题强调“女司机”,开启的微博话题更是与事实不符,而社交媒体快速传播扩散,很容易让看到这条微博的网友形成误解,加深对“女司机”错误的刻板印象。

如今的高校除了通过招生手册、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在网络中也不局限于对师资力量、办学质量等的描述,在社交媒体中运用“女神”、“最帅学生会副主席”等内容也能达到吸引生源的目的。中国人民大学在主页上放置美女毕业生照片进行招生季宣传,“人大女神”走红微博,随后“女神在武大等你”、“上清华变‘白富美’”等热门话题在微博中也频上热门。除高校宣传外,在社交媒体中还有诸如“鱿鱼西施”、“豆瓣女神”、“宅男女神”、“最帅交警”、“最帅快递小哥”等提法。当“女神”、“男神”走下神坛,褪去其在历史文化中被赋予的神性特质,而凭借出众外表获得这一称谓,也会造成人们对“女神”、“男神”的刻板印象,对其外貌的过于关注,忽视其原本语义中的神性,衍生语义中的德才兼备、才貌双全等含义。

除在社交媒体上的网络语言之外,图像也成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刻板印象形成的因素之一。在今年7月28日,@新浪新闻转发了一则12岁男孩背着父亲给网络直播的主播“打赏”3万余元的新闻,文章中并没有提到主播的性别,但新闻的配图却放了一名女主播的图片(随后修改),给微博网友造成误导,一时间批判“女主播”的言论四起。又以自拍为例,N icola和A nne以社交媒体Instagram上随机选取的500张自拍照片为样本,结合戈夫曼和康的性别表演框架,分类出女性触觉、躺姿、回避目光、衣着暴露等自拍类型,又根据当代社交媒体上的自拍,增加噘嘴、展示肌肉、不露脸的自拍类型,研究自拍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经过分析后得出在Instagram上的用户仍体现出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6]这也说明,除了大众媒体等他者塑造的性别刻板印象,男性、女性自身也在塑造着性别刻板印象。

三、对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反击

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包容性与追求男女平等,在获得女性权利的同时也将不符合父权制社会角色期待的“弱势”男性列入关怀范围,[7]加之当今时代又是一个审美多元化的时代,甚至“审丑”也被纳入为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除上述在社交媒体中被建构与自我建构的性别刻板印象外,也存在着利用网络语言和图像对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反击的现象,使之前牢不可破的性别刻板印象出现裂隙。

“女汉子”一词在2013年开始在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中流行,在微博中以“女汉子”作为关键词搜索,有近1亿5千万条微博内容提到该词。“女汉子”一改过去人们对于女性柔弱形象的认知,让不拘小节、开朗直率、内心强大、独立自我的女性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除了普通女性在社交媒体中自称“女汉子”外,娱乐圈的女明星们也开始以“女汉子”来进行形象包装,如范冰冰将自己定义为“豪门”、不依靠男人,粉丝称其为“范爷”,不少女明星也对粉丝称她们为“哥”、“爷”等表示接受。除“女汉子”外,与“女神”相反的爱搞怪、逗趣的“女神经”一词也在社交媒体中被广泛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大多是“草根阶层”,在社交媒体中的流行语,也从侧面体现了“草根阶层”叛逆、创新、解构主流文化和敢于自嘲的精神,“女汉子”与“女神经”相对于“女神”来说,看起来更加平易近人,而其体现出的男性气质也是对传统女性气质与形象的打破。社交媒体中,男性体现出女性气质的网络称谓也不少见,如“花美男”、“暖男”、“小鲜肉”等,打破人们对男性的阳刚之气、体魄强健、理性严肃的社会角色期待,而赋予了男性秀美、漂亮、温柔等特点,而男性也逐渐成为了“被看”的对象。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曾提出“一个非女人的女人,在符号中移动的女人,比一位已经通过性别证明的女人更能够到达诱惑的顶峰。”“女汉子”混杂着男性气质的符号,“花美男”混杂着女性气质的符号,均在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中被欣赏和接受,这也体现了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冲击。

Taylor和Francis结合“怪诞身体”和“窥淫癖”对社交媒体中女性表现粗野不羁的照片进行分析,得出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中行为粗野不羁、体现男性气质,所塑造的不像女性、不温柔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年轻女性为在紧张的社会中,在文化审查、被凝视的背景下维持自我认同,追求愉悦的心理。[8]如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中,部分女性用户在所发布的照片中作出竖中指、作夸张的鬼脸、坐姿和站姿男性化、展示肌肉、挥拳头等动作,部分男性用户也发布自己化妆、穿裙子、卖萌、做菜、展示身材等照片。在《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后,黄磊、张亮擅长做菜、做家务的形象也被微博中众网友所喜爱,他们在微博中也会晒出自己做菜的照片,这也是对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外工作养家,女性依附于家庭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冲击。在男性与女性通过性别气质的交换和聚合,在塑造自身形象的过程中,也动摇了人们的社会性别角色期待。

四、结语

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交媒体上中,被不断地建构和打破,从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来看,“女汉子”、“花美男”等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用语,以及男性和女性交换、聚合性别气质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消解和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主动性。但是,女性内嵌男性气质符号和男性内嵌女性气质符号,是否真的体现了女性主义,是否真的消解了性别刻板印象还有待讨论。首先,对女性内嵌男性气质符号的形象的过度倡导,体现了对男性气质具有优势地位的观念的强化,以及对父权制社会的妥协。女性通过“女汉子”、“纯爷们儿”等形象进行自我建构,通过强调其具有“汉子”的男性特质,来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以此来彰显身份和地位,网络上还有自诩为“女汉子”的女性给其他女性贴上“绿茶婊”、“心机婊”的标签,又如去年春晚上演的《女神与女汉子》的小品在社交媒体中被网友们争议其有歧视女性的意味。其次,对男性内嵌女性气质符号的形象的倡导,如“花美男”、“小鲜肉”等称呼和在广告、杂志封面中裸露皮肤、姿态颇具诱惑力的男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女性的“被看”和被观赏的从属形象。

在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中,在用户自身和大众媒体的相互塑造中,旧的性别刻板印象被打破,新的性别刻板印象又出炉,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在尝试主动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藩篱,如从网络语言、图像等实现女性与男性性别气质的交换和聚合,但这仍不能彻底撼动性别刻板印象背后的父权制,女性和男性形象被标签化和污名化的问题也仍然存在。在看待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时,应进行理性批判甚至主动地去尝试消解,但要注意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分析:社会性别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下,在影视剧、广告、文学作品中被建构,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交媒体中通过网络语言和图像被强化,虽然社交媒体用户自身也试图通过相同渠道、男女之间性别气质的交换与聚合来消解性别刻板印象,但标签化、污名化的问题仍然存在。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会性别,女性主义,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

[1].Watkins S C,Emerson R A.Feminist Media Criticism and Feminist Media Practices[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Social Science,2000,571(1):151-166.

[2] .管健.污名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J].江淮论坛,2007(5):110-115.

[3] .华亮.网络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新闻传播,2010:111-112.

[4] .苗大雷,王舒厅.“绿茶婊”背后的泛污名化现象及其社会心理透视[J].当代青年研究,2015(1):33-39.

[5] .秦洪亮.网络语中的伪主体——以2005年以来的“身体景观”语象为中心[J].北京社会科学,2016(2):18-24.

[6] .孙艳艳.“女汉子”的符号意义解析——当代青年女性的角色认同与社会基础[J].中国青年研究,2014(7):11-15.

[7] .张艳红.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D].武汉:武汉大学,2009.

[8] .赵婷婷.被想象的政治领域:网络耽美小说迷与女性主义、同性恋政治[D].南京:南京大学,2014.

性别印象 篇2

关键词:性别差异;谈判绩效;谈判情景;性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威胁理论;自我构建理论

摘要:谈判领域第一本教材《议价和谈判的社会心理学》作者提出了男性和女性的谈判策略具有差异。最近。许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理论方法共有基于中心谈判者、谈判对手、谈判配对组互动、情景、中心谈判者一情景等五种。未来的研究,在关键理论、方法论和应用问题方面,均需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扩展。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1—0074—05

在谈判领域出现的第一本教材《议价和谈判的社会心理学》(1975)中,作者Rubin and Brown认为男性和女性的谈判策略存在着差异性。但当时这一观点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最近,人们才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一问题上来。许多书籍和文章都谈及这一问题,实证研究者也开始重新关注性别对谈判的影响。

一、性别与谈判研究的理论方法

研究谈判中性别差异基于五种理论视角,即中心谈判者、谈判对手、谈判配对组互动、情景、中心谈判者—情景,这些理论视角的不同主要在于谈判者性别差异与谈判绩效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主要源于研究者对性别差异是由先天造成还是后天造成的观点不同。

1基于中心谈判者的性别差异

根据这一观点,男性和女性在谈判的问题上如何应对冲突存在着先天的差异。持该观点的研究者主要是对男女“中心谈判者”在环境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去考察性别的差异,主要关注的是男女在道德和价值观上的差异。笔者经过大量查阅文献,发现性别差异的三个主要来源:社会化、自我建构和道德价值观。

从社会化的解释中可以看到,男性在谈判中更善于出价,这是由于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和数字天赋。女性则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理解谈判对手所需的利益,这有助于整合双方的谈判目的,创造共同价值。

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的另一个中心谈判者变量就是男性和女性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自我建构理论关注的是相对于能力和行为而言的自我概念。Tannen认为男性是通过对话的互动来寻求独立性。而女性则寻求亲密关系和一致性,这与自我建构理论观点非常一致。通过这种差异可以预测男性比女性在谈判中更擅长出价,而女性谈判者比男性谈判者更能够给对方留下积极的印象。

此外,Gilligan将道德价值观点运用到谈判中则可以说明女性和男性在解决谈判中冲突的方式上存在差异性。如果男性比女性更注重正义的道德,那么他们就会偏向通过是非讨论来解决冲突从而分出输赢。由于基于利益的方式比基于权利的方式更加具有整合性,更加令人满意,成本代价更小,所以女性在解决冲突时比男性更有效。

2基于谈判对手的性别差异

该理论的定位与基于中心谈判者取向几乎完全相反。该理论假定男性和女性从根本上讲并没有差异,但是他们的谈判对手由于对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期望,从而对待两者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而这种差异就会影响到谈判的进程和结果。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下,潜在的性别差异有三个来源:期望(主要源于社会认知研究);歧视(一种具有合法意义的不平等行为);解构主义(源于后现代社会学思想)。

期望是指对未来事件的信念。对中心谈判者行为的期望会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形成期望的印象,二是适用于谈判的标准。人们的刻板印象、竞争性谈判过程中的许多常规行为在本质上是具有男性特征的。因此,与男性相比,违背期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使女性对自我表象产生更多的关注。最近的调查显示,在以男性为主的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女性比取得成功的男性更容易受到人身攻击。

有关“歧视”方面的研究认为,人们对待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是源于他们以前形成的期望。可能是与女性相关的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她们受到的待遇不如男性,也可能因为人们总是试图赞美或者保护处于相对弱势的女性,男性获得的待遇不如女性。

解构主义观点认为,无论是谈判研究者还是谈判伙伴,他们评价谈判绩效的标准对女性都是有偏见的,这也是导致性别差异的一个原因。例如,Kolb认为性别主要是由社会构建的,这使得谈判研究自动集中于性别研究。

因此,基于谈判对手取向的观点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对手是否根据谈判中心者的性别调整他们自己的谈判策略,对手的目标、信念和出价都是以这一理论为中心的。同时,这种理论还认为谈判对手对中心谈判者的期望和认知因其性别而有所不同。谈判者如何推测未知对手的性别揭示了谈判中存在着系统性偏见。

3基于谈判配对组互动的性别差异

与基于谈判对手的取向相一致,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与中心谈判者进行隐晦或公开沟通的对手持有的期望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尽管女性并不知道对手把她们当成男性,但是还是会从对方的行为中知觉到对方的期望,从而表现出对方期望的行为。基于谈判配对组互动的取向探究的是造成性别差异的两个谈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其主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行为证实理论。

行为证实理论关注的是期望者与被期望者在塑造行为结果上的权力。行为证实偏见是指人们在社会期望的引导下,以某种行为方式来行动以符合或证实别人对自己的期望的现象。因为比起男性,女性被认为是不太有效的谈判者,所以在谈判桌上女性中心谈判者的谈判对手有这种明显的消极刻板印象的时候,行为证实的作用会使得女性在谈判中更为不利。

4基于情景的性别差异

该理论认为,情景是一个主要的行为决定因素。中心谈判者理论和谈判配对组互动理论观点一致认为内在心理过程是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而这个基于情景的取向认为谈判者的外部结构和情景变量是性别差异的促成因素。这个取向隐含的一个假设就是男性和女性生来是一样的,但是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造成了他们外在表现的差异。按照这个逻辑,当情景保持恒定的时候,性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会消失。其中有三个情景影响因素:权利和地位、结构位置、经验。

权力是指人控制资源的能力,地位指的是人在某个组织中或社会角色授予他的合法(正当)权威。按照这种观点,保持权力和地位恒定时,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应该是相同的。

Deborah A.Small等研究了在没有明显的谈判指示下,男性和女性何时启动谈判。他们采用一种新的实验范式,证明了情景的建构形式是引发谈判中性别差异的关键驱动力。在谈判时机形成的情景中,性别差异是存在的,而在由提问时机形成的情景中性别差异就会消失。此外,在谈判结构的规避反应中,女性采取谈判主动策略,启动谈判的权力会减弱性别差异。

按照基于情景的性别差异的解释,男性和女性在谈判领域的经验量是不同的,因此造成了绩效差距。在组织情景中,性别隔离网造成女性比男性请教顾问的机会更少,得到的顾问类型没有男性得到的顾问类型层次高、有价值,而且女性和层次高的

个体互动也少。

不过,要消除某些情景差异因素例如经验和地位因素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们在时间上已经产生了,并且谈判者会把他们先前的经验带到谈判桌上。

5基于中心谈判者一情景互动的性别差异

该理论将前面描述的基于中心谈判者的理论和基于情景的理论结合了起来,认为谈判桌上的男性和女性面对的是不同的现象学体验,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同样的情景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此观点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途径:刻板印象威胁和情景线索。

Steele的颇有影响的刻板印象威胁理论认为,情景可以使刻板印象产生作用,并最终影响到绩效。根据这个观点,预测谈判者的绩效是激活刻板印象的情景,否则,在谈判桌上男性和女性将会有同样的表现。

情景线索观点认为,环境中的标准线索决定了像性别这样的个体差异变量是否可以解释行为上的变化。强情景的特点是有清晰的行为线索,弱情景则缺少清晰的行为线索。个体差异变量在弱情景中比在强情景中更加明显,强情景对适宜行为有清晰的指导,这种行为能够最好地解释他们所面临的情景强度。性别差异源于女性和男性使用的环境线索的不同,所以,当与谈判相关的情景线索相对弱的时候,谈判桌上的性别差异就会产生。

另外,Hannah Riley Bowles,Linda Babcock,Lei Lai的研究发现:当评判人是男性时,由于焦虑的影响,女性比男性在谈判中更不主动;而当评判人是女性时,二者则没有区别。

总之,对于性别影响谈判过程和谈判结果的问题可从这五个不同的理论角度来解答。每个理论在不同的情景中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考察问题,面对的是不同类型的谈判,对谈判过程和谈判结果采用的测量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使得各个观点之间的比较变得较为困难。

二、性别与谈判的未来研究方向

性别与谈判的关系研究历经兴衰,与社会政治气氛的转变有关。目前,这个话题正在引起人们关注,但国内针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几乎还是空白。笔者利用现有文献对其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和应用问题做一简要说明,以便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继续拓展。

1理论问题

现有文献对中心谈判者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社会心理学非常关注偏见和歧视问题。对于谈判对手的理论作用于谈判的理解是极其有限的,也很少有实证研究考察在谈判桌前中心谈判者与谈判对手的交互过程中出现的性别差异。而且,对谈判对手和情景之间的交互关系的研究也是比较少的。

目前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论证与性别和谈判绩效有因果联系的大量中介变量。已有文献中的综述几乎没有显示解释性别差异的过程变量的实证研究。一些实证研究中提到过程研究的方法,一般都是典型的自我报告法,以谈判者们报告对其内心过程的有意注意为依据,效度有限。

社会认知观点要求更多地关注谈判桌前男女不同的情绪变化。如男性和女性生气时的表现方式不同,他们在谈判桌前的地位就可能产生差异。显然,未来学者们将会更多地关注谈判者情绪、性别和谈判结果之间的关系。

2方法论问题

在分析谈判中的性别差异时,设计问题是关键。研究者们应用了至少6对不同的性别构成设计(同性对异性,同性对同性,单独异性,单独同性,联盟,部分性别不明)。然而,很少有研究明确地提及他们是如何选择谈判构成组设计的,也没有一个研究包含了上述6种设计。因此,应用更复杂的试验设计。使一个研究中包含多种性别构成方式,将会更好地理解情景变量。

此外,刻板印象通过表现可能会突出角色模型,以谈判对手或旁观者的无意评论或谈判者的行为来激活。刻板印象激活模型在实验室操作的方式也是未来需要研究的地方。

然而,还需进一步揭示性别与谈判之间的关系,挖掘谈判结果表面之下更深层的东西,找出对于同性或异性的谈判方式和过程是如何变化的等问题,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主要任务。最近。Weingart and Olekalns对内容分析方法的发展使研究者系统地揭示了谈判组的交互沟通过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将性别差异引入内容分析等式,可能使谈判桌前何时以及为什么性别会有影响这一问题成为未来研究的焦点。

根据五种基本理论结构,作者意识到“谈判绩效”在文献中是一个动态目标。用于测量谈判结果的绩效标准的多样化也是研究者需要进一步给予关注的。因为多数谈判背景中都存在着对女性的一些偏见,如果研究者只关注谈判的单一定量的经济结果,就会长时间降低女性特质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区分经济测量和心理测量。

3应用问题

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的谈判结果或所获报酬的明显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性别的基因差异所致,而是因为难以捉摸的社会结构、性别歧视或自我实现的预期造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和社会情景都会产生性别隔阂。然而,要使人们接受这种思考模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Kray and Haselhuhn研究发现性别与谈判绩效之间的明确关联可能挑起女性对刻板印象的逆反心理,从而产生良好的谈判绩效;还有一些女性谈判者容易产生无助感,导致这种无助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女性认为谈判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而过度的逆反心理会不会导致女性谈判者的攻击心理增强或强迫症等心理障碍,以及如何排除或减轻女性谈判者的无助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性别差异在谈判情景中还有很多实际的问题,如女性在就业中,就薪酬、待遇、晋升等问题主动提出要求的远远少于男性。已有的大量研究支持了认知加工机制在维护性别刻板印象中的作用。中外学者们分别用图式理论和认知失调等理论解释了对反性别刻板信息的抗拒,还提出了维护性别刻板印象的认识模式、刻板印象改变的归因模型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的抵制行为功能模型,这些都为未来从社会认知角度研究克服或改善谈判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体而言,性别影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因此学者们应用权威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归类去寻找更大的研究空间,而不是跟随在任何一个研究发现之后,去解释性别与谈判间的奇妙复杂关系。通过对已有理论观点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联的更多关注,文献中明显的矛盾将可能得到解决。

性别印象 篇3

在职业多元化的今天, 虽然社会各界都提倡职业性别平等, 但社会上依然存在一种职业性别的隔离现象,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不尽相同, 社会地位也存在明显差异。人们习惯于把技术类职业和男性相联系, 而把服务类职业与女性相联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影响, 尤其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随着问题的突显, 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occupational sex stereotype) 是指人们依据性别将职业分类后形成的关于男女从事某些职业的固定印象, 它直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归因、动机、行为以及职业的选择。作为刻板印象的一种形式,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一旦形成则不易改变。在传统的专业定向中, 人们普遍认为女性适合学习人文学科, 而男性适合学习理工科, 如果大学生选择和学习了与自己性别不一致的专业, 他们在成就的获得上则会承受更大的阻力, 在未来的求职道路上也会受到更多职业性别隔离现象的影响。

过去, 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常常被用来评价工作好坏, 那些收入高和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容易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尊重。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累积和沉淀, 内隐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也经过了长期的累积和沉淀。过去女性社会地位低, 只能从事无多少技术含量的服务类行业, 而服务类行业的工作性质又与人们对女性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一致, 于是就形成了女性适合从事服务类行业的刻板印象。

三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进展

早期对于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 主要采用外显的直接测量方法, 例如St.Pierre、Kulik等人就曾采用问卷对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调查研究。但由于人们往往迫于社会评价的压力, 不愿承认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因此, 外显测量所得的结果很难反映出人们的真实态度。而随着20世纪末内隐认知研究方法的引入,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与内隐社会的认知有关, 于是将内隐认知的系列研究方法引入到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中, 以期得到相对真实的结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可借鉴的内隐研究方法主要有判断潜伏期程序及其技术、投射测量、内隐联想测验、词语补全、虚假声望法等。在众多方法之中, 内隐联想测验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由于信效度较高, 可重复测量, 可以用来测量与积极和消极没有直接联系的想法和态度, 因此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用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之中。国外学者White以及国内学者于泳红、佟丽君等人都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

然而, 随着研究的进展, 内隐联想测验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Karpinski和Hilto在2001年研究发现, 内隐联想测验的测量结果并不能显著地预测那些和内隐态度相关的行为。虽然有许多研究数据支持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但是这些操作指标并没有对其运作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因此内隐联想测验也逐渐受到质疑。而当内隐联想测验被用于研究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而受到广泛质疑时, 刻板解释偏差 (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 SEB) 这一种新兴的方法开始用于研究内隐社会认知。刻板解释偏差方法建立在Hastie提出的解释偏差 (Explanatory Bias) 基础之上, Hastie认为个体在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的情境中会做出更多的归因或解释行为, 从而使不一致的情境得到合理的解释。深圳大学的江亚丹和张丹丹等人曾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方法分别对研究生和初中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与内隐联想测验相比, 刻板解释偏差方法具有结合情境、可自然反映内隐态度、外部效度高、预测性良好等优点, 因而非常适合用来研究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然而,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 科学家发现许多神经结构与社会认知和行为相关, 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作为社会认知的一种形式, 可能会受到神经结构的影响。目前采用较多的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主要是事件相关电位 (ERPs) , 暨南大学的张成荫和黄俊伟等人采用了事件相关电位方法分别对研究生和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

从以上对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进展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从外显测量到内隐测量, 再到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发展道路, 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又随着研究的进展而逐渐显现出缺点, 因此, 对于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四针对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主体, 其就业问题对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具有内隐性和深刻性, 同时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所以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针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做好学校教育

首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教导学生逐渐改变男生应该学理工科并从事相关职业, 女生应该学文科并从事另一些相关职业的传统看法, 更新学生的职业性别观念。其次, 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性别平等活动, 让男女大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在活动中成长和进步, 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最后,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 改变用人单位的聘用观念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 应该消除女性不如男性的传统观念, 改变根据性别来选择人才的聘用规则。除了一些特殊工作环境的岗位外, 各种社会岗位都应该对女性开放。同时, 用人单位应该客观地评价一个人成败的因素。在员工取得较好的成绩时, 无论男女都应该给予奖励和表扬, 而不是把女性的成功归因为外部或偶然因素。在员工失败时, 要引导员工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不正确的归因, 只会导致员工积极性的降低, 从而导致员工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员工的流失。

3. 营造积极的社会就业氛围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 积极地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公正、平等的就业氛围, 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利用电视、广播等舆论工具宣传报道, 大力倡导男女平等。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 只要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职业, 就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职业。同时, 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一些关于男女平等就业的政策法规, 对一些存在不合理职业性别歧视的单位给予警告或处罚, 以促进职业性别平等。

4. 调整大学生的自我职业认知

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 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情况、兴趣、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来选择职业, 而不是根据性别来选择职业。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所存在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知调整, 在选择职业时有意识地避免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造成影响。女大学生要树立职业信心, 相信自己可以像男性一样在各种工作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同时, 男大学生也要注意克服对某些只适合女性职业的歧视, 平等地看待女性的能力和各种职业。

参考文献

[1]朱鑫亚.大学生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0 (1) :47~52、93

[2]李艳娜.社会青年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研究[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6) :469~470

[3]于泳红.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科学, 2003 (4) :672~675

[4]佟丽君、侯东辉.高中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研究[J].心理科学, 2009 (1) :141~143

[5]江亚丹、何丽、王晓钧.研究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1 (7) :109~113

[6]张丹丹、谢钰琪、张智勇.初中学生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4) :30~36

[7]张成荫.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ERPs研究[D].暨南大学, 2011

性别印象 篇4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l.研究仁爱版英语教材中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2.试图对仁爱版英语教材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描述与分析。

3.唤起教育工作者反思我们的课程改革中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以期待进一步深化我们的课程改革。

二、研究内容

1.教材中是否存在性别倾向问题。

2.如何消除性别偏见。

三、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的是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初一上册,初二上册和初三上册插图。

四、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法、统计法。

五、研究过程

首先,查阅有关性别问题的文献资料了解性别偏见材料的理论基础和标准。根据仁爱版的英语教材,形成研究本文的理论基础和标准,在开始正式研究之前,统计女性和男性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男女所从事的职业。然后分析和讨论了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的特点,以及在教材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性别问题的可行建议。

本研究统计了此套英语教材中涉及到人物能明确辨认出性别的插图,统计的插图包括3种类型:男性单独出现的画面,女性单独出现的画面以及在一些公共场合男女一起出现的画面。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显示,插图在数量上更多地表现为男性,占38.4%。男性出现的频次都要高于女性和男女混合出现的频次。尤其要比女性出现的频次多得多。由此可见男性和女性出现的频率差异显著。

职业角色

不管是在社会对两性的职业期待中,还是在国内外教材中,男性从事的职业种类要比女性多。而且男性多从事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职业,而女性多从事服务性行业。本研究统计了教材中所出现的男女从事的职业类别和数量。

从表2显示的情况来看,男性的职业类型要比女性多。除了教师,演员、作家、等少数职业男女都从事外,但是那些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职业绝大多数都是男性,即使有提到女性,出现的频次都很少在介绍女性在科学领域的成就时,除了居里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了。课文中涉及到科学,发明等话题时,配的插图几乎都是男性。在无形中,把女性排斥在科学界之外。中学生是开始形成职业观的关键时期,若受教材中刻板化的职业角色的影响,则不利于男女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最终导致长期基于性别的职业隔离。

六、研究结果与讨论

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的影响

教材中的性别文化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影响着学生的性别观念和行为,教材中的性别不公平现象不仅对女生有负面影响,对男生也不例外。

1.对女生的负面影响。教材中女性人物的缺乏,使学生缺乏可以效仿和学习的榜样和偶像。榜样对学生的发展影响重大,因为他们的学习态度都是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从而产生替代性强化而获得的。但是从本研究呈现的结果可以看出,教材中女性的出场频次少,即使教材中提供了可以学习或者模仿的榜样人物,但是塑造的形象都太“高、大、全”,让人望尘莫及。这样女生很难找到偶像性榜样来激励自己。其次就是由于女生长期受性别不公平的教材的影响,这种“积累效应”会使女生把性别自卑感内化,甚至认同性别歧视者的价值观,会导致较低的自尊。

2.对男生的负面影响。虽然教材宣扬男权制社会的意识形态,也渲染了男性身上有着人类的许多优点,但是这些显现或隐藏在教材中性别不公平的观念不利于男生形成正确的两性观念,同样也阻碍了男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材过分地宣扬男性勇敢、坚强、独立自主等阳刚品质,而不表现男性脆弱的一面。当男生发现他所处的环境不鼓励他表达情感,他只好把焦虑和痛苦藏在心里,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其次,教材中过分地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潜在地影响了男生未来参与家庭生活的积极性,会把“大男子主义”思想带入家庭生活中。

七、改善教材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建议

教材编制者要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要把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融入教材。这样有利于防止流于性别比例增减的肤浅认识。可以通过对教材编写人员进别意识的培训,这样可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性别公平意识。编写教材的成员最好有一定比例的女性专家。首先,教材编制者要正确地理解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教材应该包括两方面,即性别公正和从积极的方面理解性别差异在关注和纠正主流课程中忽略女性知识、经验、情感的状况,但不能忽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情绪智力、职业倾向、成就归因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的显著差异,而过分强调性别平等。事实上,这些差异是天然生理差异与社会文化传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媒体读物、同辈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性别公平化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消除性别观念,而是使人消除性别偏见。其次是教材中要涉及与女性有关、或者女性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

要彻底根除教材中性别失衡的现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影响构建性别公平的因素很多。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教材中的性别公平是把握好儿童和青少年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以及实现教育性别公平极为关键的一步。教材中要涉及与女性有关、或者女性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其实,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包括以下的特点:可行性、针对性、易读性、连贯性、得体性、真实性、充分性、文化性、教育性、交互性、灵活性、指示性等。还应包括性别公平的特点,使男孩子和女孩子都得到平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玲.性别文化及其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J].浙江学刊,2003.

[2]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性别印象 篇5

性别身份是一个人对于自我作为男性和有男子气概或者作为女性和有女性气质的概念,建立于身体特征、父母回应、心理和社会压力要素,它是性别角色的一种内在体验(Matteo,1986;Koivula,1995,1999;Coakley,2003)。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产物,是个人对于某一事物固定的、僵化的看法。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人们对男女角色的假想特征僵化、简化的信念和假定,在每个社会文化中,人们对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及其行为都有较为固定的看法。关于体育运动,以性别刻板印象为基础的对抗运动(Oglesby&Hill,1993)被看作是侵略性以及支配型的男性专属的体育活动,常常被视作不适宜女性参与者的活动(Plaisted,1995)。传统观念仍在继续强化这样的说法:强壮、力量、有野心和勇于挑战的态度是受欢迎的男性特点;优美、平衡、被动行为和小心谨慎的态度是受欢迎的女性特点。也因此,女性很可能被引导远离力量、权利和野心的体育和锻炼。研究表明,打上性别烙印的传统文化刻板印象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大多数人也并不会加以拒绝。

当我们处理性别身份时,是以对性别属性、差异和角色过于简单化概括为基础,使人们倾向于带有传统成见。运动偏好是个人对于各类活动的兴趣偏向,是个人在运动中表达其愿望、行动的价值和结构与其他运动对比的选择。关于性别刻板印象对运动偏好的影响程度,使我们能够将运动项目识别分类为以女性、以男性为主导和性别中立三类(Bosnar and ugaj,2009)。本研究旨在探索分析我国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和运动偏好的关系模式,并将运动分为女性、男性或性别中立的运动项目客观地识别出来,对提出提高大学生运动参与有着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抽取905名体育成绩优秀,具有良好体育基础的全日制大学生,其中347名男生,557名女生,学生平均年龄为20岁,99.1%的学生年龄介于18岁至26岁之间。120名男生和407名女生来自三所高校的计算机和管理系,其余227名男生和151名女生来自深圳大学体育系。

1.2 材料

编制52个运动项目清单的问卷,包括:杂技,有氧健身操,飞行术,登山/攀岩,箭术,田径,赛车,羽毛球,棒球,篮球,健美,草地滚木球,拳击,自行车,舞蹈,跳水,马术,击剑,曲棍球,足球,手球,冰球,柔道,空手道,皮划艇/独木舟,登山,定向越野,跳伞,保龄球,艺术体操,滑旱冰,赛艇,橄榄球,潜水,射击,滑冰,滑雪,滑雪橇,枪刺捕鱼,运动钓鱼,竞技体操,游泳,花样游泳,乒乓球,跆拳道,网球,排球,水球,滑水,举重,帆板,摔跤。

每一项运动都用5级量表进行评价:1:从未参与;2:若无其他活动,才会参加;3:在合适的条件下有时会参加;4:想参加;5:有机会就参加。

1.3 数据处理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进行主成分分析。将数据转换成按照相关矩阵的相应特征值的比重进行52个标准化的主成分排序,并对前两个主成分的共性进行计算。以每个成分的部分以鉴别的方式对其进行共性分解。第二成分的共性部分使我们能够分解其差异处,这就是第二特征值以及被鉴定的每一个偏好变量所占的百分比。

在52个主成分中,就性别方面进行辨别分析。对典型辨别系数及成分和辨别函数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建立原始变量的辨别函数结构。对于基于性别第二主成分的辨别分析进行重复分析,并将其结果与前一步骤结果进行对比。

2 研究结果

2.1 原始数据标准化和主成分分析

按照相关矩阵的相应特征值比重进行主成分排序显示(表1),前11个成分的变异数大于1.0,因此展现正面的可靠度,运动偏好相关性为61.8%。第一主成分占22.4%,第二主成分占据9.4%,也就是说两者共占52个变量31.87%。有趣之处在于第二主成分占据前11个成分15.24%。至于前8个特征值的总和,最接近格特曼量表的图象方差矩阵轨迹16.99%。大学生的样本是在体育偏好受到更复杂的因素影响情况下被高度选取。这选取方式对偏好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影响反映在主成分变异分布上。但是第二主成分有其重要而有趣的角色。

(抽取法:主成分分析法,只呈现52个特征值中高于平均值的前11项)

第二成分运动偏好所展现的两极结构(表2)使我们能够将女生运动偏好归类为高正值、中正值和低正值。相反,男生运动偏好可归类为高负值、中负值和低负值。最后,第三组运动的相关系数围绕0值上下波动,故将其称为性别刻板印象的性别中立运动。再进一步,第一成分(FC1)和第二成分(FC2)的结构、共性(h(21,2)),第一主成分(h(21))和第二主成分(h(22))的分解共性,以及第二主成分的运动偏好差异所占的百分比都反映了同样的结果(表2)。由学院计算性别的第一(hpc1)标准化主成分的平均值(表3)表明,计算机系(FF)和管理系(KIF)学生的第一主成分的数值低于体育系的学生,展现了运动偏好的一般测量。第二主成分的平均值(hpc2)呈现性别两极性,男性子样品为负数值,而女性子样品为正数值。

2.2 典型辨别、主成分和辨别函数相关系数的计算

对关于性别的运动偏好的1至52主成分的典型辨别分析表明(表5),整体中典型辨别重要的高相关系数为1-52=0.740(21-52=0.548)。在所有52个成分矩阵中,对标准化辨别相关系数的矢量和辨别函数的结构检验(表4)展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唯一一个很高的辨别相关系数0.987和对应第二主成分的相关系数为0.86,表明第二主成分倾向于与实体性别信息关联(表7)。

当单独对第二主成分的辨别分析过程重复时(表5),其相关系数为2=0.638(22=0.408)。在这样的情况下,仅第二主成分就提供了可用于为关于性别辨别分析为74.45%。21-52和22(i.e.0.140)之间的其他区别,是从其他主成分中搜集而来相对于在52项运动偏好矩阵中可用于辨别的信息数量26.55%。

这样,第二主成分是归因于性别刻板印象的运动偏好成分相关的单一综合性别测量。两极辨别函数平均值(表6)展示了女性的正数值和男性的负数值。所有成分辨别函数((1-52))的平均值范围大于第二主成分辨别函数范围((2nd)),这将会影响性别组中研究对象原始分类的复制。

基于52个主成分辨别分析的分类结果(表8)以及单一的第二主成分辨别分析分类结果(表9)被认为是成功的。初始分类的复制由87.7%正确原始分组案例减少至81.1%,相差了6.6%。

注:87.7%正确原始分组案例

注:81.1%正确原始分组案例

运动偏好为成分的性别刻板综合性的测量(表10和表2)使我们认识到以大学生为样本的女性有着大正数值的17个运动项目。相反,12个运动项目的相关系数为大负数值,被看作以大学生为样本的男性运动。还有,23个以大学生为样本的中性运动项目的相关系数在接近0值波动。辨别函数结构的相关系数之间的排位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为0.96(表10)。

3 研究讨论

3.1 性别刻板印象是影响运动偏好的因素

本研究的结果显现出与早期研究(Koivula,2001 and Bosnar andugaj,2009)以运动性别分类的趋势相似。运动偏好的主成分矩阵辨别分析说明性别刻板印象主要由第二主成分代表为其综合测量。性别在其他成分中,第二主成分位置和其4.879的变异量证明了其相对重要性及9.4%相关性。说明了性别刻板印象是影响运动偏好的因素之一。

3.2 随着个人教育和成熟程度的增加,运动偏好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程度减弱

对运动偏好的性别刻板印象成分的综合测量使我们认识到,在辨别函数结构中运动的相关系数有高正数值,中正数值和低正数值。这个在以大学生为样本的影响要低于以中学毕业生为样本(Prot,Bosnar,Piot and Piot,2011)和以小学生为样本的影响(Prot,Pak and Prot,2011)。这暗示了随着个人教育和成熟程度的增加,运动偏好和运动偏好中性别刻板印象影响逐渐减弱。

3.3 以女性为主导,男性为主导及性别中立的运动分类

舞蹈,艺术体操,滑冰,滑旱冰,花样游泳,有氧健身运动,马术,竞技体操,杂技,滑雪橇,击剑,自行车,跳水,羽毛球,潜水,游泳和登山等运动项目呈现较大的正数值,被认为是大学生样本中的女性运动项目。相反,12项运动相关系数为大负数值:棒球,运动钓鱼,拳击,健美,冰球,水球,摔跤,手球,举重,篮球,橄榄球和足球被看作是该大学生样本中的男性运动项目。以大学生为样本的23项相关系数在0值波动:滑水,箭术,定向越野,保龄球,射击,跳伞,攀岩,帆板,空手道,跆拳道,皮划艇/独木舟,滑雪,田径,草地滚木球,飞行术,排球,柔道,赛艇,赛车,网球,乒乓球,跳伞和曲棍球属于性别中立的运动项目。

4 研究结论

经过以上的讨论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运动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2.本研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合适选择数据再次表明运动偏好的第二主成分是综合的两极维度,从而将运动分为女性、男性或性别中立的运动。

3.顺序和方差级别测量结果可见,除了影响对运动态度和偏好的其他因素,性别刻板印象成分的影响重要性得到验证。以大学生为样本的关于运动偏好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力被评估为较大。

4. 以本研究的样本为基础,可以认为运动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存在于大学生中,以大学生为样本的影响力要低于以中学毕业生或者童年晚期或者少年早期的小学生为样本的影响力。

5. 在我国运动文化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运动偏好的关系模式与在其他国家的运动文化类似。

根据本研究结果,男性、女性和性格中心的运动项目被客观地识别,对提出提高大学生运动参与,而且可能对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性别平等问题的不断改善有着现实意义。

摘要:通过选取深圳市905名体育成绩优秀,具有良好体育基础的全日制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和运动偏好的关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并将运动分为女性、男性或性别中立的运动项目客观地识别出来,对提出提高大学生运动参与具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运动偏好,主成分

参考文献

[1]Prot,F.,Pak,Y.C.and Prot,S.(2011).The role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sport interests for taekwondo and other sports of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Taekwondo Studies,April 29-30,2011.Gyeongju,Korea:129-139.

[2]Coakley,J.(2003).Sport in society:Issues and controversies.New York:Mc Graw-Hill.

[3]Bosnar K.andugaj,S.(2009).Gender typing of sports in Croatian university students.In.Doupona Topic∨,M.And Lic∨en,S.(Eds.):Sport,culture&society:an account of views and perspectives on social issues in a continent(and beyond),Ljubljana:University of Ljubljana,Faculty of Sport:161-164.

[4]Guttman,L.,(1953).Image theory for the structure of quantitative variates,Psychometrika 18,277-296.

[5]Koivula,N.(1995).Ratings of Gender Appropriatenes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Effects of Gender-Based Schematic Processing.Sex Roles,33,543-557.

[6]Koivula,N.(1999).Sport Participation: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tual Participation Due to Gender Typing.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2,360-380.

[7]Koivula,N.(2001).Perceived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Categorized as Gender-Neutral,Feminine and Masculine.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4(4),377-393.

[8]Matteo,S.(1986).The effects of sex and gender-schematic processing on sport participation.Sex Roles,15,417-432.

[9]Oglesby,C.,Hill,K.(1993).Gender and sport.In:Singer,R.N.,Murphey,M.,Tennant,L.K.(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718–728.

[10]Plaisted,V.(1995).Gender and sport.In T.Morris&J.Summers(Eds.),Sport psychology:Theory,applications and issues(pp.538-574).Brisbane,Australia:John Wiley&Sons.

[11]Prot F.,Bosnar K.,Piot S,and Piot R.(2011).The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 of sports interest as synthetic measure of gender based stereotypes Abstract book proceedings of 8th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Sociology of Sport Conference 2011“People in motionbridging the local and global”–Umea 19th–21th of May 2011,Sweeden.

上一篇:我国油画艺术下一篇:项目管理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