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性别

2024-06-17

教师性别(通用12篇)

教师性别 篇1

教师话语(teachertalk)是指课堂上教师(这里指外语教师)对以非本族语为目的语学生的讲课用语,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语言课堂中,语言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教学的媒介,教师话语具有其他课堂所没有的特征,即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教师话语的研究颇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包括教师话语的特征、功能、表现形式、与其他话语的区别等等。但关于教师话语性别差异的研究却不多,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不同性别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选择有哪些不同,其主要表现形式和主要特征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性别差异的理论

对性别语言(genderlanguage)即不同性别的人所使用的语言有所不同的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篇、交际等各个层面对男女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同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历程中,关于语言性别差异的理论异常丰富,其中影响最广的是以下几种理论。

1. 上世纪70年代的男性优势论(maledominancetheory)

这种理论把男女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归结为男女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其代表人物是雷克夫(Lakoff),他认为男性的语言风格给予说话者权威,女性的语言本质上不如男性语言优越,女性无权享用男性的“权势语言风格”。男人的讲话方式被视为标准和规范,而女人的讲话方式则被看成是对这种标准和规范的违反和偏离。这就意味着做一个女人本身就是一种缺陷,是对标准和规范的偏离。雷克夫(Lakoff)认为,女性语体存在以下三个主要特征:词汇特征,如女性常用专门的词汇,如强化词so、such、gorgeous;音系特征,指女性喜欢使用更标准的发音;句法语用特征,女性常使用附加疑问词、回避词和模糊修饰语等。

2. 文化差异论(subculturetheory)

文化差异论的主要观点是,由于男女成长于不同的亚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在使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坦嫩(Tanner),坦嫩发现,在语言交流过程中,男人的地位意识较强,善于表现自己是强者的一面,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自己比对方强或与对方竞争的倾向。而女子讲话则注重与对方保持良好关系的一面。因此,女子讲话一般比较委婉,倾向于赞同他人的意见,较少提出异议。坦嫩认为,男子谈话内容一般侧重信息交流,报告新信息,交流新情况,提出个人对事情的意见和看法,提出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等等。男子的话题一般较女子的广,多与社会、政治、时事、经济、体育等相关。在语音方面,男性话语模式表现为较多的次标准音使用,而女性话语模式则表现为较多的使用标准音或女性语音。在语调方面,首先,女性话语多用升调来读陈述句以表达疑问,而男性话语则更多使用降调来读陈述句。其次,在一个陈述句中,男性喜欢把最高音调落在该句中最重要的词上,而女性在该词上则选用最低音调;在词汇方面,女性在会话中更多地选择类似goodness、dearme、byebye等委婉文雅的情感词,男性则更多偏爱说一些禁忌语,如shit、hell等。

3. 礼貌论(politenesstheory)

这一理论是社会学家霍姆斯借用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在对新西兰白人语言的性别差异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根据H·D·Brown的研究,女人在语言交际中比男人更多地使用积极礼貌策略,男性倾向于注重话语的指示功能而女人则更多地注意谈话的社会功能,在美国的英语使用者中,女性比男性讲的语言更加“标准”,女性倾向使用表现不确定的语言,喜欢闪避问题,喜欢使用附加问句,喜欢用升调,在话语中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从语言交流的角度来看,男性说话多于女性,男性更喜欢打断别人的讲话,喜欢使用豪放但略显粗鲁的语言,女性更多地使用礼貌、客气用语;从非语言交际———体态语的角度来看,男性的人际距离较女性大;在面部表情上,女性比男性笑得多,男性一般较少与交际对象保持目光接触,女性则恰恰相反。他还认为,男人倾向于控制公开场合的讲话,而且一般比女人讲话多,提问题多,打断别人的次数也多。当他们占有话轮时,男人更有可能发表不赞同对方的观点或提出异议,向对方挑战。而女人则不同,在许多不同的场合,女人倾向于给予对方更多的话语支持和鼓励性的回应,更多地表示赞同而不是反对,更多地表扬而不是批评,努力寻求与对方的一致性关系,从而保证语言交流顺利畅通。

二、课堂话语性别差异的表现

1. 话语量

教师话语量(teacherinput)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话语总量,是教师课堂话语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赵晓红1998年的研究,教师讲课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5%至90%,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时间很少,大量的研究表明,男教师上课时的话语量比女教师多,就其主要原因是女教师在上课时的课堂互动比较多,话轮转换多,因此,学生在女教师课堂上的话语普遍比男教师的多。在女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话语占用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发来的大量信息,这样会大大地影响学生参与目的语进行交流,课堂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际,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许多专家呼吁教师应尽量减少教师话语时间TTT(TeacherTalkingTime),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与话语时间。但是,判定一节课的成败并不能仅看教师话语量的多少,不同性别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表现为不同的话语量,只不过是男女在语言交际时不同风格的表现而已。

2. 提问方式

教师提问(teacherquestions)是教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课堂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则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由于男女老师不同的交际风格,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的提问模式也不一样,女老师在交际中注重情感的交流,因此更倾向于使用参考性问题。例如:

T:Queenie,whenyourdogishappy,whatdoesyourdogdo?

S:Hesticksouthistongue.

T:Sticksouthistongue?Whatdoeshedowhenhesticksouthistongue?

S:Andwagshistail.

T:Andwagshistail.Isee.Iseehedoestowthings.

这样的提问常常发生在女教师的课堂上,因为这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交际活动,为进行进一步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然而,男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多使用展示行问题,因为男性的交际风格是更注重信息的交流。例如:

T:What'sthetime?

S:Teno'clock.

T:Welldone.

像这样的对话是常见的课堂话语,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男性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偏向于检查学生的已知信息。因此,在课堂提问方面,女教师的参考性问题多于展示性问题,而男教师则与之相反。

3. 反馈用语

教师的反馈用语(teacherfeedback)是教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分为肯定的反馈(积极反馈)和否定的反馈(消极反馈)两大类。肯定的反馈是指用Good、Yes、Okay、Excellent、Welldone等用语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赞赏、肯定;否定的反馈包括对学生表现的批评、忽视和随意打断学生的讲话并进行纠错。从总体上来看,男女教师大多采用的是积极、有效的反馈形式。根据语言性别差异理论,男性在交谈中更喜欢控制话题,并扮演讲话者的角色,而女性在交际中更乐于充当听众的角色。因此,在课堂交际中,当学生回答问题并且出现错误的时候,男教师比较喜欢打断并立即纠正错误。而女教师则喜欢用声调重复学生的部分话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在使用积极反馈语方面,女教师比男教师频繁。比如:

FemaleTeacher:Greatwomencaninspireus.Whatdoesinspiremean?Inspire.

S:鼓舞.

FemaleTeacher:对,鼓舞.Greatwomencaninspireus.伟大的女性能够鼓舞我们,激励我们。

MaleTeacher:Howtotranslate:“他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S:Heinspiresstudentstoworkhard.

MaleTeacher:Yeah,(repeatsthestudents'answer)那么inspire是个及物动词……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女教师倾向于使用明显的赞扬词汇,而男教师使用的赞扬词语比较隐晦,有时甚至缺失,这也是男女不同的交际风格所带来的结果。

4. 课堂指令用语

课堂指令用语(teacherdirectives)也是教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或发出一些指令,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根据Brown的观点,女性在交际中比男性更多地使用积极礼貌策略,女性在用词上往往比男性礼貌、委婉,因此,在课堂指令用语方面,男教师表现为多用命令式的语气,缺乏礼貌,而女教师则多使用间接的话语,疑问句等来表达指示。比如对同一个学生提问,男女教师会使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FemaleTeacher:Lily,Wouldyouliketogiveusyouropinion?

Maleteacher:Lily,Giveusyouropinion.

这是在英语课堂中经常发生的指令用语,一般说来,男教师给出的课堂指令直接、明了,当然也缺乏礼貌。而女教师的课堂指令却间接,甚至模糊,有礼貌,虽然男女教师的课堂指令有着不同,但并不会影响各自的教学效果,不同性别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不同的课堂指令只不过是其不同的语言使用风格的反应而已。

三、结语

教师话语对于语言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因为英语教师的话语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示范作用。由于男女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不同性别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师话语也不尽相同,用性别语言的理论来研究教师话语,其目的是探索不同性别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有哪些特点,从而为分析教师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TSUI,AMY B M.English Convers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陈丽江.英语课堂的评价语言与性别差异[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李经伟.西方语言与性别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4]史耕山,张尚莲.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06(3).

[5]王烈琴.论性别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6]吴殿宁.对英语教学中教师话语性别差异的调查和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23).

[7]许峰.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调查与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8]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张静.教师语言性别差异初探[D].浙江师范大学,2005.

[10]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1998(2).

教师性别 篇2

鱼类性别与性别鉴定

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具双向潜力的未分化性腺经过程序性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发育成精巢或卵巢,并出现第二性征的.过程称为性别分化,而性别决定则是确定性分化方向的方式.

作 者:杨东 余来宁 YANG Dong YU Lai-Ning  作者单位:杨东,YANG Dong(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56)

余来宁,YU Lai-Ning(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56)

刊 名:水生生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30(2) 分类号:Q959.4 关键词:鱼类   性别决定   性染色体  

教师性别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性别角色发展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指的是在个体在生物学基础上形成的,被社会认可的态度特征和行为方式。心理学家贝姆提出了著名的双性化理论模型,他认为性别角色包括女性化、男性化、未分化和双性化四种模式。在这四种模式中,双性化是最特殊的一种,它兼具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特征,且致力于完善个体的人格,它被称为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这种最特殊的性别角色模式给与了大量关注,并且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双性化理论的发展、双性化理论对学校家庭教育的启示、如何合理进行双性化教育这几个方面。这些研究的进行,使我们明白了双性化较其他性别角色模式的优越之处,但同时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幼儿会有双性化这种性别角色?它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研究中的被试幼儿选自连云港市的两个幼儿园(园1和园2),从两个幼儿园中随机选取了小、中、大共6个班,分别是园1的小3班、中1班和大1班,与园2的小2班、中3班和大2班。

2.研究中的被试家长是两个幼儿园中被试幼儿的家长,总计共195名。

3.研究中的被试教师来自这两所幼儿园,总计共42名教师。

(二)研究工具

此次研究使用的、测量研究工具是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该量表将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四类: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量表中有60个形容词,其中20个词语是形容男性的,20个词语是形容女性的,其余20个词语是中性类的混淆词。每一个形容词被划分为1~7七个品级分数。

测试时,被试者给自己打分,但是需要注意,被试幼儿缺乏对自己人格特征全面客观的认识,因此幼儿的性别角色量表不是由其本人填写的。家长和教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成人,考虑到每位家长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对孩子进行全面客观的打分,而教师不能完全把握每一位幼儿的人格特征,因此由家长代幼儿进行填写量表。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幼儿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

被试幼儿中双性化个体在小班就已经存在了,且双性化个体在小班、中班和大班的比例都超过了50%,这一数据证实了双性化个体在学前期存在的现实性,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双性化发展趋势基本持平,并没有在幼儿园期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趋势可能有多种原因造成,但同时也说明教育者在这个阶段内忽视了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的培养,而其中教师作为最主要的教育者,其责任不可推脱。在四种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中,女性化的变化最大,在四种类型中占的比例持续升高,小班女性化个体仅占10.7%,大班时升到了27.8%。另外,在女性化个体中,男孩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与教师直接相关,因为幼儿园教师几乎全部是女性,女老师的教育观念、态度、教育方式等或多或少对这些男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教师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

通过对回收的教师量表进行统计,33位教师均为女性,其中双性化教师有17位,其余16位的性别角色都是女性化。

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双性化个体的百分比在不断下降,教龄越长的教师,越难成为双性化个体。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中进行双性化教育的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教龄的不断增加,教师双性化人格的比例不断下降,教师双性化教育的行为不断减少。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增加,教师摸索出了一套效果显而易见的教育模式,而双性化教育是较为潜移默化的,短时间内不能看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而有些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忽视了这种教育理念。

3.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及教育方式

大多数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是有点知道和比较知道,这说明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了解程度普遍较好。另外,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普遍较高,其中完全接受教师占到了46.3%,这一数据说明教师普遍认可在幼儿园对幼儿实行双性化教育。这一结果与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接受程度恰恰相反,虽然教师普遍接受这种理论,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很少有教师愿意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入这一理念,即将双性化教育作为目标融入到自己的教育中。一方面,可能因为幼儿园对双性化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强调让教师在活动中涉及这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教师虽然明白双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进行,因而选择忽视这部分内容。

四、思考

盖晓松提出学校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观念、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材料等途径实现的,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的影响也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影响

教育观念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同时它还决定着整个教育的前进方向。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对幼儿双性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无论她进行怎样的教育,结果都是不好的,错误的观念会阻碍幼儿双性化的发展。在此次研究中,虽然幼儿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普遍较高,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只有少部分教师将培养幼儿双性化作为目标融入到自己的教育中,这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本身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认识双性化,但认识程度并不高,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还是习惯性地要求女孩子要温柔、细心,不能打闹;男孩子要勇敢、顽强,不能抽泣等等。教师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直接导致双性化在幼儿园期间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出现调查结果中的倒退现象。

2.教育活动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影响

教育活动是教师展开教育的具体实施,是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园教师进行活动的主要方式有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区角活动、户外活动和一日生活常规活动等。不同的活动只要组织方式恰当,都能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就拿此次研究来说,双性化教育在一日生活常规活动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这表明教師不会在一日生活中展开双性化教育。然而,一日生活常规教育在幼儿园整个教育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渗透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幼儿的影响是最潜移默化的。

3.教育材料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影响

教育材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重要工具,材料选择的不同,起到的教育效果当然也不一样。拿幼儿读物来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编者缺乏对双性化的认识,导致绝大部分的幼儿读物中呈现的依然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角色概念的解读。因此,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教育材料时,不能仅仅像以往一样,只考虑到幼儿知识的获得和品德的提高,还要考虑该材料是否能对幼儿双性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模式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2009,(05):227-231.

[2]杜斌,陈淑欣.培养小班幼儿“两性化”人格浅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1,(04).

[3]莫秀峰,余伟祖.未成年人女性性别发展特点及培养对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新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现象研究 篇4

关键词:教育生态系统,教师群体,性别比例,中学

一、关于教育生态平衡

生态学关于生态系统的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是目前研究宏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比较完整的理论,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生态学。其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Lawrence于1976 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1],至今只有二十多年时间。

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教育生态学的教育生态平衡原理,教育生态系统有着适度的开放。教育生态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教育生态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生态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2]。由于恢复教育生态平衡或建立新的教育生态平衡周期比较长,加上教育生态平衡的机制滞后,有些平衡失调在一段时间呈隐性,一时难于反馈、显示出来。这就要求人们根据教育生态平衡原理及科学的检测方法,主动去观察、分析,采取超前对策,能动地加以调节,否则,将给教育造成不良后果。教育生态系统中新教师群体的引入和迁出是教育生态系统基本的动态结构规律,把握教育生态系统的规律,有利于形成教育生态的平衡。性别比是种群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恰当的性别比,会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效益的提高[3]。相反,则可能产生不利的后果。

根据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通过对近三年来广安市教育系统新教师群体的统计分析,发现广安教育生态系统中新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失衡、男性比例逐年降低的现象,且2013 年新录用教师的性别失衡具有明显的学科、地域、年龄和学段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广安市教育系统新引进教师群体性别比例的多维分析,试图找出一些改变此现象的对策,从而期待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

二、近三年来四川省广安市教育系统新录用教师性别失衡现状分析

通过对2011 年、2012 年和2013 年新录用男女教师人数分析,发现新录用男教师比例分别为:30%、27%和24%,可见男教师比例越来越低,新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已成趋势。结果(见图1)。

三、2013 年四川省广安市教育系统新录用教师情况分析

2013 年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安市教育局联合发布市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的招聘公告。这也是各区县各自公招教师多年以来的首次大统一,并且此次招聘条件也是近年来最宽松的一年。首先,本次招聘年龄区间最大,18 周岁到4周岁均可报名;其次,此次招聘面向全国具有相应层次及以上教师资格证的在职和社会人员(包括应往届毕业生)。在此宽松的招聘条件下计划招聘875 人,实际录用776 人。对录用的776 人进行分析发现:男性寥寥无几,女性人数众多。于是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试图找出一些改变此现象的对策。

(一)新录用男女教师,性别差异性分析

776 名录取人员中,男性186 人,仅占总人数的24%,而女性590 人,占76%。结果(见图2)。

(二)新录用的男女教师,学科差异性分析

本次招聘遍及所有的学科,我们针对各个学科进行的统计分析发现:各个学科均不同程度的出现性别比例失衡现象。英语、语文、数学这三门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的传统学科,男性比例极低,分别为5%、11%和26%,可见英语学科几乎全部为女性。甚至作为中学理科科目的生物和化学,男性也仅仅只占27%和33%。

对于音乐、体育、美术、通信技术和心理学,情况是不是好一点呢?我们看看下面这些数据:音体美总共录取了156人,其中男性占61 人,仅占总数的39%。体育是唯一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的科目。心理学和心理教育等新兴学科男性占17%。信息技术、物理、历史和地理等科目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相当。结果(见图3)。

(三)新录用的男女教师年龄差异显著

录取结果显示,除去华蓥市的两名男教师之外,招聘教师年龄分布均在20~31 周岁之间,其中23 岁、24 岁和25 岁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刚毕业的大学生中,男性普遍不倾向于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而女性则比较倾向于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定位。结果(见图4)。

(四)新录用的男女教师区/ 县差异性分析

2013 年广安市各区、县新进教师都是男性多于女性,实际上男性所占的比例都低于30%。但是各区、县的这种男女比例差异程度却不相同,男女差异最显著的是邻水县,其次是武胜县,分别为16%和23%。前锋区虽然录取新教师中男性比例最高,为29%,但是2013 年前锋区仅录取了7 名新教师,其中2 名男性5 名女性。结果(见图5)。

(五)新录用的男女教师学段差异性分析

我们特别将今年录取人数达288 人之多的岳池县进行分析,发现录取的幼儿园教师中没有男性。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男教师占比分别为25%、30%和33%。从低段到高段,男性比例有所上升。但是男性所占比例均低于学者期待的合理性教师性别结构标准,即小学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构成以女教师占2/3,男教师占1/3为合理性标准,初中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构成以男女对半为合理性标准,高中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构成以男教师占2/3,女教师占1/3为合理性标准[3]。结果(见图6)。

四、提出建议

性别比是种群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恰当的性别比,会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效益的提高。而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新教师群体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新引入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对教师群体的性别均衡发展起前导作用,其对教育的影响在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后就会显现出来,最终导致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失衡,其影响将会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1)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失衡对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有不利影响,比如一些工作需要男教师才能完成,而这个时候却很难找到男教师;(2)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失衡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人类在长期演化中形成男女不同性格、心理和行为方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3]。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失衡,严重偏向女性化则对学生性别角色形成、个性品质、情感意志、交往和行为等方面有负面影响;(3)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失衡,女性教师过多就弱化了教师群体内部的竞争和成员间的协作密度,从而使教师群体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难以形成最大合力。以上的数据分析发现新教师群体男女比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1)年龄23~25 周岁的男性不愿意加入教师群体;(2)从教男性不倾向于教英语、生物等学科,或则说这两个专业的男性较少,而为数甚少的男性却不愿意从教;(3)从教男性不倾向于低段教学;(4)从教男性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创造条件吸收优秀男性社会成员从教,以优化教师性别配置。于是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期待有规范的教师性别合理性标准

有学者认为合理性教师性别结构标准是:小学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构成以女教师占2/3,男教师占1/3 为合理性标准,初中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构成以男女对半为合理性标准,高中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构成以男教师占2/3,女教师占1/3 为合理性标准[4]。同时,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主任谢春风表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应以女性为主,但男教师须达到一定比例,男教师理想比例为:幼儿园为1/5,小学为1/3。深圳福田区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因为国家有关教师职业的规定中,没有对男女教师比例的硬性要求,在制定招聘政策时他们并不能说要优先考虑男教师,只能是去动员男老师考试,并且告诉他们深圳的待遇不错。期待有关方面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考虑教师群体的性别比例的平衡问题。

(二)教育系统在制定招聘政策时实行男女教师分开招聘

在不违反相关规定性文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性别比例进行男女教师分开招聘,以缓解当前的失衡现状,扭转失衡趋势;例如北京实验二小李烈表示,男教师即使条件稍微低一点,也会考虑招聘进来。“这不是性别歧视,而是从教育实践出发,考虑对孩子们的正面影响。”深圳市华富小学校长芮行国坦言:“招聘教师时,在同样合适的人选中,我们都会首选男性。”

(三)强化男性师资的培养和从教意向的引导

进一步调研,找出英语、生物等个别学科几乎没有男性愿意加入的原因,或许可以从高等师范院校中男性师资的培养方面找出端倪。应小丽、蒋国勇于2002 年在《青年研究》发表一篇题为“对高师院校男女生性别比失衡的思考——以浙江省高师院校为例”的文章,文章指出,近几年女生比例在高师院校快速上升且有男女生比例失调加剧的倾向[5]。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其男女比例失衡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就很可能表现为教师队伍的性别比例失衡。

(四)各区/ 县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合理竞争,鼓励男性从教

各区、县继续统一计划,统一公招,促进合理竞争,这样更利于各区域男女教师均衡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观念,呼吁更多男性加入幼儿园、小学等低段教学中来。

从宏观方面来看,我们期待重新认识新经济体制和社会运转机制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转变传统的教育职能观;强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竞争性,完善教育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从而增强教师职业对青年男性的吸引力。

身势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原型 篇5

由于性别原型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身势语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文章从面部表情、姿势、身体动作和目光接触等方面来探讨两性在身势语使用上的不同.

作 者:李玉兰 张振丽 作者单位:李玉兰(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

张振丽(山东交通学院外语系)

教师性别 篇6

一 调查研究基本概况

1 调查目的

调查大学生对国内关注程度较高的性别事件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自身性别的满意程度、性别观念,深入探讨各高校性别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大学生在此方面的需求,了解大学生在性别认知上的个体化差异,并借此反映本地区各高校对于我国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2 调查方法

采用定量研究法,由本次调查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后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从本地区5所高校中随机选取200名大学生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向200名大学生分别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并当场回收。此次共回收问卷198份,回收率为99%,其中包括女大学生104名,占52.5%,男大学生94名,占47.5%。根据其年级层次,大一学生83名,占41.9%,大二学生89名,占44.9%,大三学生18名,占9.1%,大四学生8名,占4.1%。根据其学科情况,文科学生89名,占44.9%,理工科学生109名,占55.1%。所有问卷调查资料经核实后统一汇总编码,将数据录入后,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 调查结果分析

1 对自身性别的满意程度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满意程度较高,非常满意的比例为41.9%,比较满意的比例为44.9%,不满意的人数占4.1%,非常不满意人数占1%。对比男女大学生之间的性别满意程度差异,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男大学生中,非常满意的人数占总体人数的比例达到61.7%,比较满意的比例为35.1%,无不满意人数。而在女大学生中,非常满意的人数比例为24%,比较满意人数占53.8%,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7.7%和1.9%。男大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满意程度更高。

2 性别观念

对大学生性别观念的调查共分为性别歧视、性别平等、传统性别观念、婚姻家庭观念四个维度。(1)性别歧视:经调查,9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普遍存在性别歧视,且男女之间的看法没有显著的差异。(2)性别平等:从法律意义上来讲,我国已经基本实现男女平等,不同性别个体所受的社会待遇不存在差异。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社会在性别平等方面有了一定进步,但仍未完全实现”的大学生占总体的82.8%,认为“不可能实现完全男女平等”的比例占11.6%。(3)传统性别观念:虽然社会发展快速,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类似于“男性在就业方面更占优势”“男性受教育程度应该高于女性”等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在本次调查中,对前一种观念表示赞同的大学生人数在总人数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达到了88.9%。而对于后一种观念,则大部分持否定的态度。这说明,大学生对于传统性别观念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尚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性别观。(4)婚姻家庭观念:“女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在这种传统的观念中,女性的角色主要在于婚姻家庭。经过调查,64.6%的大学生对上述观点表示否定,剩余35.4%的大学生持赞同或不明确的态度。在104名女大学生中,对上述表示坚决否定的有67名,占64.4%,但是赞同的比例也达到了20.2%。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从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中解脱,并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婚姻家庭观念维度的调查,男女大学生之间结果无显著差异,这也说明了大学生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新时代的代表,其思想更加具有先进性、现代性。

3 大学生对国内关注程度较高的性别事件的认知

近年来,女生“中性化”、男生“女性化”的现象越来越多,国内两性气质多元化日益明显,舆论方面赞赏与批评之间的争议之声越来越大。为此,我们针对男性“娘娘腔”现象对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究其对异性特质较高的男性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66.7%的大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并尊重男性“娘娘腔”,且男女大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不明显。大学生受教育层次较高,在思想上更加开放、民主,接受事物的能力更强,所以对于异性特质明显的个体的理解和包容程度更高。

30.8%的大学生无法接受男性“娘娘腔”,且男女之间结果相似。这一部分大学生可能受“男性阳刚、女性阴柔”的传统观念影响深刻,其审美观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所以对异于常态的现象的接受程度不高。

剩余2.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就是这一类人。实际上,异性特质较高的群体确实存在,但是其对于自身这种特质的态度是根据周围人群对他们的态度而定的。如果这类群体面对的是包容与和善,那么他们则更容易正视自身的这种特质。

4 高校开展性别教育的现状

性别平等观念早已经写进《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之中,《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提出将性别平等原则充分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并且为实现上述目标还提出了增加社会性别专家、加大对教育者性别理论的培训、在师资计划中增加性别平等内容等一系列策略措施。内地也有部分高校在近几年充分贯彻了纲要中所提出的实施策略,积极开设性别教育课程,使得性别平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推进取得了很大进步。

三 对性别教育的总结与思考

1 大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满意程度较高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自身性别的认知上,整体的满意程度较高,并且男大学生的满意度高于女大学生。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男大学生在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上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所以其建立自信的过程更加简单快速,也更容易确立较大的发展目标。而女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和职业角色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容易产生困惑,并由此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阻力。所以从这方面考虑,女大学生通常对自身的性别满意度低于男大学生。

2 传统与现代观念在性别观念中的体现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性别平等观念虽然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但是完全实现仍有一定距离,性别歧视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仍然普遍存在。并且,从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来看,“男性更加占据优势”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对于“男性学习能力比女性强”“男性应接受更多的教育”等观念,绝大多数大学生持否定态度。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性别观念体现出了现代与传统相交织的特点,大学生在此方面具备前瞻性,更倾向于性别平等、两性自由发展。

3 构筑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成为大势所趋

不同特质的个体实现自由发展,不受歧视和排斥,前提在于构筑一个以性别平等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并且需要相关制度和政策作为支撑力量。

本次调查中,女大学生对自身性别的不满意程度远高于男大学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女大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制度的不公存在一定的反抗心理。而男大学生在长久以来形成的男性强势的传统性别观念基础上,仍然有3.2%的群体对自身性别态度不明确,实际上这也反映了男性在传统性别观念的施压下所产生的轻微抵触。因此,构筑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是大势所趋。并且在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时,需站在社会性别的角度,充分考虑两性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最终制度的形成能最大限度体现平等、公正的原则和理念。使两性个体能够享受平等的地位,按照自身的特质自由发展。

4 高校急需完善性别教育课程

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都对性别教育课程表示出了高度的兴趣,此类课程的开设具有必要性,但是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相对缺乏,因此推进性别平等、完善性别教育是关键。

性别教育是不同个体生成性别观念、产生性别行为的社会化过程,对个体性别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社会环境可能导致其形成传统的性别观念,也有可能受到现代化的性别文化的洗礼,因此对于性别的认知,无论是两性之间还是性别内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观念和现代的观念始终处于同一空间。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其深刻。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思想已经逐渐淡化,但若要真正实现性别平等,仍然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大学生作为促进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基于此,开展大学生性别认知和性别教育调查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花,牛天秀.性别教育视域下的女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规律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4).

[2]贺洁.网络时代的女大学生性别教育[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

[3]王蕾蕾.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1).

[4]于康平.教育过程公平的性别维度[J].教育学术月刊,2010(8).

教师就业性别歧视法律规制研究 篇7

在教育领域也存在显性歧视和隐性歧视两类。且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的统计结果, 从1998年到2009年, 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女生数量增长了两倍, 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从38.1%增加到43.95%。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定点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 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

在招聘简章中出现显性的性别歧视更是层出不穷。湖北经济学院2012年在面向国内外的教师招聘中, 共24个专业课程中有14个课程明确要求应聘者是男性, 这14个专业分别是金融类、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会计类及新闻传播类。这种在招聘简章中明确规定应聘者性别的做法, 是否构成了对应聘者的歧视?应聘者是否可以就学校的这种做法提出有关的法律救济?

笔者认为, 这种在教育领域的就业性别歧视是亟需得到法律的规制, 否则对于教育的整体质量保障、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将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一、教师就业性别歧视法律规制的依据

我国关于教师性别歧视法律规制的依据也在就业性别歧视法律规制的范畴内。我国基于宪法中的平等权, 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制。

《劳动法》第3条确立了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各个环节中享有的平等权。《就业促进法》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就业促进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且不受歧视, 并且把公平就业作为独立的一章加以规定, 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 《就业促进法》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作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规定, 细化了公平就业条款, 增加了受到性别歧视时的救济措施, 足见立法机关对就业性别歧视这一问题的重视《就业促进法》的这些规定与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相比有了进步。

二、认定构成就业性别歧视的标准

在认定何为就业性别歧视之前, 要明确就业性别歧视存在显性和隐性之分。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 隐性的就业性别歧视存在较多, 但也较难规制。反之, 显性的就业性别歧视相对较容易分辨。对于何为聘用中的性别歧视,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等在性别歧视领域较为完善国家的做法。

对于美国来说:允许遭受性别歧视的受害者在法庭上维护自己权利要归功于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和1964年的《民权法案》第七条。如果应聘者仅仅因为性别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原告就可以根据《民权法案》第七条的规定而提起诉讼, 主张受到不同的对待。一般来说, 在最初受害人提起诉讼的时候, 只要证明自己提起过申请且雇主最终雇佣了和自己性别不同的人, 雇主歧视的指控就可以成立, 接下就由法院主持进行下一步的调查。当然并不是所有由于性别而产生不同聘任结果的事件都定义为歧视。只有在人们发现这项行为可以定性为“工作必需”而且其他包含较少歧视的选择均不能满足组织需要的时候, 这项行动才可能获得支持。

由美国上述经验来看, 我国在设置教师聘用歧视的标准时, 首先要排除“工作必需”的情况, 即一般常识推理下不歧视或较少歧视的选择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其次在排除了一些必要情况后, 只要求受害人提供学校明显的歧视证据且受害者符合除性别外的其他条件或其在应聘中遭受歧视的最终显性结果。对于显性存在的聘用性别歧视, 其判定的标准就相对较为简单, 只要明显有性别差别的情况存在, 则判定其为性别歧视。

三、现行法律关于教师聘用合同的相关规定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人事和劳动相分离的制度, 且教师法第三十五的规定又将对教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立法、执法、司法将公立学校和教师定义为人事关系, 而非劳动关系。基于此, 公立学校与教师签订的合同为聘用合同, 而非劳动合同。由于教师明显区别于企业职工, 有人就对教师是否应适用合同法存在质疑。

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教师聘任争议仲裁和诉讼中关注的焦点。由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 (法函[2004]130号) 规定和《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可知, 在目前教师尚不具有法律明确规定的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劳动者身份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 学校在实施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与教师引发的聘任纠纷越来越多。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从法律上厘清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真正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我国《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来看,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 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从本质上来讲, “教师聘任制的本质就是学校与教师建立劳动合同关系, 劳动合同关系是教师与学校法律关系的基础。”劳动法在劳动领域内是基本法, 应该要统领一切的劳动关系。所有的劳动关系的立法都要以基本法为基础。事业单位包括学校与其教师之间的关系, 从其本质上来说也是劳动雇佣关系, 应该要适用劳动合同法, 从而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四、教师就业性别歧视的司法规制

对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立学校实行的教师聘任制, 围观层面缺乏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在《教师法》中也仅仅是规定教师的聘任制度, 而具体如何规范操作, 各地方仅仅凭自己的设想规定各种规章, 随意性较大。主要对教师就业性别歧视的诉讼中举证责任问题进行阐述。

在本文第二部分确定了如何判定歧视的存在之后, 就是对于双方举证责任的问题。在法院判定歧视指控成立时, 就会进入审理阶段。在美国, 一旦确立了基本事实法院认为歧视的指控成立时, 接下来雇主就必须证明其作出选择的依据是除了性别之外的其他标准, 即使雇主提供了非歧视性依据, 如果应聘者能够证明雇主所说的理由是托词、借口、原告仍然可以获得救济。如果雇主做出决定的依据是关于应聘者的性别、能力等陈旧的观点, 如果招聘广告中有最好为男性或女性的字样, 如果工作说明书是为了排除某个特定性别的应聘者而特制的, 那么遭到拒绝的应聘者就可能胜诉。

可以看出, 美国在审理教师聘用歧视的过程中, 将大部分重要的举证责任交给较为强势的学校雇主一方, 学校一方承担较大的举证责任, 这样更有利于保障相对处于劣势的受害人一方。

笔者认为, 我国在设置教师聘用中的性别歧视诉讼过程中也应该将主要的举证责任交由学校来承担, 由学校来证明其招聘过程中没有存在性别歧视, 也将限制学校在举证过程中出现含糊的证明, 如果学校举证不能或者应聘者又在提出相应的证据进行反驳, 推翻学校的证据, 则判定受害者胜诉, 并获得一定程度的救济。

在诉讼中更要着重保护处于较弱一方的应聘者的权利,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制教师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可避免会有不完善之处, 涉及到的许多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褚宏启主编, 江雪梅译.教育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刁慧娜.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教师性别 篇8

一.《氓》中女主人公是怨妇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单元的第一首诗是《卫风·氓》。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个遭到遗弃的女子的回望。在往常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笔者受到《教师用书》的影响, 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首怨妇诗。试想, 一个遭到丈夫遗弃的女性, 给学生的感觉是怨恨、埋怨、哭哭啼啼的, 容易让人产生“女性软弱无力”的联想。在经过对文本仔细研读之后, 笔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解:《氓》中的女主人公不是一个“怨妇”, 而是一个清醒, 懂得为爱放手的女性。理由如下:

综观全诗, 只有第四章有明显的“怨”, 怨“氓”的情感多变。而在其他各章中, “怨”字表现得都不明显。其一、第三章中, 女主人公从自己的婚姻生活中得出了教训, 劝诫天下所有的女性不要沉迷于爱情。可是这一章表意的重点, 是在“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这一句上, 而这一句的表意重点又在一个“说”字。换言之, 这个女子在告诫他人的同时, 实际上是在说明自己还不能“说”。那么, 从什么中解脱呢?当然是爱情。因此这不是抱怨, 是倾诉。其二、诗歌开头两章是对往昔爱情生活的甜蜜回忆, 这里面有的只是一个热恋中少女的情怀表白, 当然更看不到“怨”。更值得注意的是, 这两章不是顺叙, 而是倒叙, 是一个已经被伤害的女人的回忆。在这回忆里, 我们读不出她对过去经历的后悔或埋怨, 读到的全是幸福。倘若是一个受到伤害之后满心都装着怨恨的女人, 怎能写出如此深情款款的文字呢?其三、针对诗歌中最明显出现“怨”字的第六章, 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这句话说明女主人公还是很想和他白头偕老的, 可是白头偕老就会使我怨恨。这是不是可以说明我现在还不是很怨恨你呢?在笔者看来, 女主人公这时有怨, 但更多的是爱, 她的离开是一种清醒之后的决绝, 在她看来, 这样死守下去只会有一种结果, 那就是“恨”代替了原有的“爱”。所以, 与其最终伤痕累累, 还不如趁有爱的时候放手。所以, 她是为爱而离开。归根结底, 这首诗歌就是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女人而已, 她也只是千千万万个向往爱情的女人中的一个。笔者借此告诉学生, 人生中的爱情也许不能总是使人满意, 在有爱的时候白头, 在无爱的时候要懂得放手。这也许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这样的解读交给学生, 或许会对他们的人生更为有益。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 我们可以发现,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 如果阅读者的性别角色和文本所描写的主人公性别角色相同, 阅读者通常能比较容易地进入文本所设定的情景, 并引起一定的情感体验, 这也属于阅读文本的“共鸣”现象。作为教学高中语文的女性教师, 一般都处在构建爱情婚姻家庭的重要时期, 所以文学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女性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女性教师较之于男性教师更容易体会和把握。类似的情况还表现在《边城》一篇, 对翠翠内心那种莫名的忧伤, 还有没来由的胡思乱想, 女性教师更容易在自我的情感世界里找到类似的体验。所以, 运用好自己的性别身份, 对文本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焦仲卿的“徘徊”是软弱吗?

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 笔者却发现原来自己的女性身份有时也可能会蒙蔽你的眼睛。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在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里, 最打动人的就是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殉情而死的结尾。以往在处理这个结尾时, 笔者都会引导学生探讨如何看待焦仲卿的“徘徊庭树下”这个问题, 在给学生的解答中, 一来因为他先前态度还不够坚定 (“府吏默无言, 再拜还入户”) , 二来是因为后来他对刘兰芝的埋怨 (“贺卿得高迁”“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 , 笔者把这定义为是这个人物性情软弱的一种表现。并且认为他的“徘徊”相比较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决绝, 显得懦弱了些, 不够坚定。正是从一个女性读者的身份出发, 笔者认为他对爱情的忠贞不如刘兰芝。

可当笔者试着用男性身份重新审视焦仲卿的这一行为时, 却有了新的发现。的确, 刘兰芝可以“决绝”, 他却不可以。

我们都知道, 在一个长期以男权社会为中心的国家里, 女性的确在政治、经济地位上远远不如男性。这一方面既给女性以沉重的压迫, 另一方面却也把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在这里指女性对娘家的家庭责任) 排除在女性的视角之外。换言之, 作为刘兰芝, 她既然已经被夫家所休, 自然对夫家不再有任何责任了;而在娘家, 她又属于“嫁出去的女儿, 泼出去的水”, 自然更没有责任的承担。所以对她而言, 一旦忠贞的爱情不能保有, 选择死就不会是一个太过于痛苦的过程。

焦仲卿则不同。作为一个大家庭中唯一的男性, 他面临着照顾母亲终生和安排妹妹婚事这两大责任。除此之外, 他还要光宗耀祖, 他还要建功立业, 因为这是一个男权社会对男性所提出来的要求。更何况,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 一个男人为女人而死, 在社会名誉上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在今天仍然是这样) 。这一点在焦母的话中也得到了证明:汝是大家子, 仕宦在台阁。慎勿为妇死, 贵贱情何薄!由此可见, 殉情对焦仲卿而言, 实在是一件很为难的事。然而, 也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抉择中, 他仍然选择了坚守盟誓, 最终“自挂东南枝”, 这才更难能可贵!所以, 文章中的这一处描写不仅刻画出了人性的真实, 更反映出了他对爱情的坚定, 让这个被掩映在熠熠生辉的刘兰芝身后的男人也放射出了自己的光芒!

从上面的教学实例来看, 变换了阅读视角, 文本就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向。这是因为当笔者从女性身份的视角出发时, 内心的情感体验也是偏向于女性主人公的, 在这种背景下, 身为女性的笔者自然会对男主人公产生不满, 这其实是在拿女性的标准去要求男性, 在这其中就忽视男性在社会角色承担上的不同内涵, 在对人物形象解读时就会出现比较偏激的态度。

在这里面, 笔者还想指明一点, 中国自古以来“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文学故事传统, 使得女性读者在面对类似题材时往往会表现出对男性主人公的指责态度, 而女性教师如果把握不当, 就会把这种情感态度潜意识传递给学生, 从而影响学生对两性关系的看法。高中语文教材中典型的例子还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女性读者很容易认为男主人公李甲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其实从文章中的描写看来, 李甲也是封建正统思想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互相冲突的牺牲品。

教师性别 篇9

一、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受到损害的表现

性别利益就是基于性别因素而形成和产生的利益。女性由于生理性别的原因, 在其生理期应当受到特殊的照顾和保护, 在工作中不能用男性化的标准或无性别差异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女性, 否则就是对女性性别利益的侵害。民办学校女教师的性别利益经常受到损害。具体表现为:民办学校教师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和“孕产”歧视;学校在安排教学工作的时候, 一般不会考虑女教师的生理期应该受到保护而适当减轻工作量的问题, 使处于生理期的女教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对于怀孕待产的女教师往往是通过不续签聘用合同的方式变形辞退怀孕待产的女教师;年轻女教师容易受到性骚扰。

二、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

1. 民办学校的运作机制是女教师性别利益受到损害的直接原因

和公立学校的单一身份和单一角色相比, 民办学校具有双重身份和双重角色, 一方面法律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是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 这一身份角色与公立学校一样;另一方面民办学校具有盈利的诉求, 因为民办学校是由民间投资兴办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其运行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 这种身份角色和企业没有本质区别。民办学校始终以不协调的双重身份扮演着相互矛盾的双重角色, 而两者相比, 民办学校最真实的身份和角色则是后者, 因为能否盈利是关系到民办学校生死存亡的问题。增加收入和减少开支成为民办学校的黄金准则, 在不增加学费的情况下多招收学生是增加收入的唯一渠道, 减少教师的数量、增加教师工作量是减少开支的主要渠道。所以, 民办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 尽量招聘业务能力强而又能保证不耽误工作的教师, 从性别上说, 男教师比女教师更符合民办学校的要求, 民办学校更倾向于招聘男教师而不是女教师。在女教师怀孕和生育的时候, 为了保证学校的经济利益和教学工作的连续性, 学校会通过不续签合同等“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变相辞退孕产女教师, 这种做法维护了学校的利益却损害了孕产女教师的利益。

2. 国家的缺位是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受到损害的根本原因

尽管国家法律规定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 民办学校教师和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而实际上学校与学校之间, 教师与教师之间因为学校性质的不同其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国家只是从抽象的法律层面规定了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国家并没有从资金、制度等可操作性的方面保障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利的实现, 保障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教师平等法律地位的实现。在公立学校中, 由于在教师、学校和国家三者的关系中国家是以实然的第三方出现, 国家通过学校为女教师性别利益的保障提供资金和制度的支持。民办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资方与劳方的关系, 其中, 国家是以超然的第三方的身份出现, 在学校与女教师具体的利益关系中国家缺位, 国家没有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 国家不能从制度或资金方面支持民办学校保护孕产女教师的合法利益。民办学校从自身的利益考虑, 不想承担或无力承担女教师怀孕生育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不想维护或无力维护女教师的性别利益, 通过“合情”“合理”又“合法”的方式变相辞退怀孕即将待产的女教师, 让女教师自己承担由于怀孕和生育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因此, 由于国家的缺位, 民办学校女教师的性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而造成损害。

3. 妇联组织对民办学校女教师群体的忽视是重要原因

各级妇联组织没有主动和民办学校协同起来在民办学校中选举妇女主任或成立妇女组织、负责和妇联组织沟通联系、及时传达妇联组织关于妇女工作或妇女问题的信息及精神等、及时反映民办学校女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使民办学校成为妇联组织工作的盲区。民办学校女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并没有进入妇联组织的视野, 引起妇联组织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使民办学校女教师失去了专属于自己性别的组织保障, 无法从社会组织的层面保障自己的性别利益。这是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

4. 落后性别文化和性别观念的存在是主要原因

尽管中国政府把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来贯彻落实, 推动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但是, 落后的性别文化和性别观念依然存在。落后的性别文化和性别观念的存在是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受到损害的主要原因。落后的性别文化和性别观念影响民办学校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和管理行为。在学校的利益与女教师的性别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学校管理者习惯性地以牺牲女教师性别利益的方式保障学校的利益, 而没有想方设法借助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力量通过合理的方式同时保障二者的利益, 认为牺牲女教师的性别利益是理所当然的。

三、保护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的对策与建议

1. 妇联组织要关注民办学校女教师这个特殊群体

妇联组织要把民办学校女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纳入自己的视野, 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 保护女教师的性别利益。妇联组织要主动和民办学校联系, 在民办学校建立起妇女组织, 作为联系妇联与民办学校女教师的纽带, 并且选举产生妇女主任, 使民办学校的妇女工作组织化、常态化, 把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的保护作为妇联工作的一部分。

2. 国家要切实担当起性别利益保护的责任

生育不但是女性一个人的事情, 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 而是一个涉及到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事情。所以, 要让女性自己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承担起生育成本是不合理的。对于民办学校女教师而言, 让一个自负盈亏的民办学校承担起女教师的生育成本也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国家不但要通过立法从抽象的法律层面保障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女教师的平等地位, 而且要从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层面保障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女教师的平等地位的实现。在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女教师的关系中, 国家不能以超然的第三方的姿态出现, 应该以实然的第三方出现。国家的缺位使女教师性别利益的保护失去了坚强的基础。国家可以通过设立生育基金、性别利益保护基金等方式从资金方面为民办学校保护女教师的性别利益提供支持, 国家由超然者变为实然者, 充分发挥作用, 切实担当起性别利益保护的责任。

3. 民办学校女教师要维护好自己的性别利益

民办学校女教师要树立起“四自”精神, 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四自”精神,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以较高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师德精神赢得学校、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当自己的性别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要据理力争, 同时, 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妇联组织积极反映情况, 争取得到组织的帮助, 通过组织解决问题, 有效维护自己的性别利益。

4. 积极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为维护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构建良好性别文化环境。先进性别文化是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性别文化,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性别关系中的体现。各级妇联组织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民办学校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 培养民办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性别平等意识, 使他们真正理解性别平等的涵义, 理解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的关系, 理解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意义、途径、方式、方法等。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自觉抵制性别歧视现象, 建构性别和谐与性别公正的工作环境, 维护女教师的特殊利益。

摘要:民办学校女教师是新兴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民办学校女教师的性别利益经常受到损害, 原因是民办学校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国家的缺位、妇联组织对民办学校女教师群体的忽视以及落后性别文化与性别观念的存在。提出保护民办学校女教师性别利益的对策和建议:妇联组织要关注这个群体, 国家要担当起保护性别利益的责任, 女教师要维护自己的性别利益, 积极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建构良好的性别文化环境。

教师性别 篇10

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性进行系统、详细的调查与研究, 了解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同性别发展的不平衡, 使人们对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而促进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进而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研究对象

北京市所选定的小学体育教师。取样方法:以区县为单位,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19个区 (县) (含燕山) 的208所小学的610名体育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如表1所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

围绕本文的研究目的, 查阅了数十年以来与本研究有关的数据、资料, 以及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发展现状研究等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学术期刊、网络资源, 参阅和收集了国家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机构下发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指导性文件、政策、法规及其他研究资料, 以及研究中应涉及的软科学理论等。检索查阅有关国内外的相关资料,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持。

2.2.2、问卷调查法

调查工具采用自编的《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发展调查问卷》。通过现场作答, 收集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分析, 本课题发放调查问卷610份, 回收610份, 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79份, 占总问卷数的95%。

2.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 根据研究内容、目的与任务进行分类, 并根据体育统计方法的原理和要求, 采用人工和计算机spss15.0软件、Microsoft Excel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做相关分析。

2.3、问卷效度、信度检验

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特尔菲法, 根据专家的意见, 对专家认同率达到80%内容予以保留, 对认同率低于20%的内容予以剔除, 修改后, 对问卷进行了问卷效度评定。问卷经过多位专家修改评定后认为:问卷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全面, 能涵盖课题研究的需要, 结构设计基本合理, 具备有效性。

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分半信度 (单双号题目之间的相关) 检验, 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得出半个测验的复本信度系数为r=0.94。根据斯皮尔曼——布朗公式计算得出数值r⒒=0.97, 一般信度系数在0.60—0.85之间就是一个信度可靠的检验, 由此认为该检验是一个信度较高的检验, 也证明了问卷体系的可靠性。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性别比较

注:1-男2-女

由表4可以看出总体知识结构的F=4.108, 对应的概率P (Sig.显著性水平) =.043<.05;体育专业知识的F=5.181, 对应的概率P (Sig.显著性水平) =.023<.05。说明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在总体知识结构、体育专业知识方面男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在表3中也得到充分证明, 表3显示男性体育教师自评所得平均分情况:总体知识结构4.07, 体育专业知识4.02, 教育理论知识4.16, 而女性体育教师自评所得平均分情况:总体知识结构3.96, 体育专业知识3.89, 教育理论知识4.08, 显然男性体育教师各项得分均高于女性体育教师。因为男性体育教师人数占小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 在日常的体育教研活动、科研活动、继续教育、评优课等活动中占有群体优势, 而这种群体优势便于男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另外, 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 工作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 更适合男性教师, 相反比较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大的工作强度势必会对女性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工作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第三, 女性教师的生理特点和家庭负担也必然会影响到她们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教育理论知识男、女之间虽无显著差异, 但从表3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平均分还是标准差男教师都处在领先地位。这也符合上述分析原因。

3.2、体育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技能与总体能力性别差异比较

注:1-男2-女

表6显示教育教学技能的F=4.949, 对应的概率P (Sig.显著性水平) =.026<.05;男、女体育教师之间差异显著。专业技能和总体能力水平男、女体育教师之间没有差异。

表5显示男性体育教师自评所得平均分情况:总体能力结构3.91, 教育教学技能3.98, 女性体育教师自评所得平均分情况:总体能力结构3.88, 教育教学技能3.83, 两者相比男性体育教师得分均高于女性体育教师。体育专业技能自评所得平均分情况:男性体育教师3.87、女性体育教师3.89二者对比相差无几, 但都低于总体能力结构平均分3.90。总体而言, 男、女体育教师在能力表现方面, 男性教师数据领先。原因与知识结构性别差异相同。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在总体知识结构 (P=.043<.05) , 体育专业知识 (P=.023<.05) 两方面男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能力结构方面, 教学技能 (P=0.26<0.05) 这个方面男、女之间差异显著。因为男性体育教师人数占小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 在日常的体育教研活动、科研活动、继续教育、评优课等活动中占有群体优势, 而这种群体优势便于男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另外, 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 工作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 更适合男性教师, 相反比较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大的工作强度势必会对女性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工作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第三, 女性教师的生理特点和家庭负担也必然会影响到她们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4.2、建议

要加强郊区县小学体育工作, 提高郊区县小学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特别关注女教师的专业提高、业务培训、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给她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和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提高她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降低男女教师之间的差别, 推进北京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北京地区基础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汉澜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王伯英罗希尧.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

[3]教育部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12

[4]曲宗湖.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基本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9

[5]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第40卷第2期

[6]黎坚.心理测量预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9, 91

教师性别 篇11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语言性别差异;歌词文本;女性形象

一、导言

语言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国内外无数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继Robin Lakoff (1975)的研究以来,众多专家和学者,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语言性别差异与歧视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时至今日,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社会语言学性别研究包括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linguistic sexism)和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研究(gender difference)两个方面。语言性别差异是指英语在使用过程中,因性别的不同所使用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词汇不尽相同,它是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语言性别模式,揭示了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它是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对象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于语言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s)与语言性别歧视(linguistic sexism)的研究方兴未艾。

本文从性别歧视理论的角度,结合西方流行歌曲歌词文本,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分析歌词文本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求社会语言性别歧视以及女性形象在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发展及变化趋势。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中,首先明确了研究的时间范围,确定了案例分析的语料;其次收集了大量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并按照其不同类型进行分类,为研究奠定了事实基础;最后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并结合了确定的案例来审视西方流行歌曲的歌词体现的女性形象的变化以及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流行歌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歌词作为音乐的载体无疑是当代文化生活中最具有普遍性和影响力的一种,其流行性和大众化,在承载着多种社会情绪的同时折射着多样的社会和文化心态。从一定角度来说,音乐作品中的歌词文本就是性别主义的化身,歌词文本中蕴涵着斑驳复杂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态度。基于社会语言学中的性别差异理论,分析西方流行歌词文本变化,探求社会语言性别歧视以及女性形象在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发展及变化趋势,无疑是切实可行并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爱情主题歌词文本中不同时代的性别歧视

爱情是历代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男性与女性彼此之间的沟通,是两性的精神交流。然而谈到性别一般都与社会性别联系在一起。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式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社会性别概念强调性别的文化特性,表达了由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一个人性别的社会标准。

西方文化是基督教的文化,《圣经》中亚当与夏娃分别是男人和女人的祖先,夏娃原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这就意味着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而夏娃诱惑亚当偷吃禁果注定她是恶与淫的化身,必须无限地忍受痛苦,从基督教的“原罪说”来看,它首先将女人定义为“有罪的人”。

从西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观察,时至今日,在音乐领域内,女性常常被描述成非理性的、依赖性的,柔软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而男性则相反,是精干的、理性的,勇猛的、独立的、客观的,擅长抽象思维的。

为了探求社会语言性别歧视以及女性形象在流行音乐歌词文本中体现的发展变化趋势,本文做了详细的数据统计。数据来源依据的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百度音乐中的 Top500 歌曲排行榜。本文首先将歌词主题分为爱情、友情/亲情、励志、其他共四个类别,然后对各个类别中的歌曲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500 首歌曲当中:爱情类歌曲 384 首(占总数的 76.8%),友情和亲情类歌曲 31 首(占总数的 6.2%),励志类歌曲 43 首(占总数的 8.6%),其他类别的歌曲 42 首(占总数的 8.4%)。可见,流行歌曲中的情爱主题占压倒性的优势。因此,本文在探讨流行歌词中的女性形象时,首先分析爱情歌曲中的女性形象。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爱情歌曲中,女性形象并不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你的男人身边》(Stand By Your Man) , 是一首乡村歌曲, 1969 年初发行时就占据了流行音乐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当时正值美国国内女权主义盛行, 此歌一出,不仅获得了普通歌迷的认可, 也得到了 很 多 其 他 公 众 的 认 可。它由 Tammy Wynette 创作并演唱。 其中的歌词如: Give him two arms to cling to/ And something warm to come to体现了传统的温柔、体贴、母性的女性角色。而Sometimes its hard to be a woman/ Giving all your love to just one man则更多的是倾向于把女性看作是对男性顺从的对象,是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具有顺从和依附的特质,在男性主宰的社会里,男人永远是主体,而女人只是陪衬,最多是帮助男人实现自我完善的道具。

在这个歌词文本中,男性无疑是“强势”的、“自主”的;而与之相反的是女性的弱势和伤情。而其中女性高呼“hard to be a woman”,似乎带有内心不满的情绪。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下,读到这样的歌词却会令人感到不愉快,因为其中的女性对男性的“无奈”,并不是建立在清醒的、健全的性别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应该说,这个女性不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而事实上,它反应的是女性对平等的向往,是对两性和谐互助的追求。

现代社会的流行歌曲多展示了剥去特定意识形态标准化外衣的女性形象。对于爱情这个话题,一方面是女性对浪漫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对爱情的怀疑、嘲讽与批判。而后者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类似“贤妻良母”这些从封建时代延续下来的有关女性的正面宣扬,已不那么容易得到现代女性的完全认同。在现代的流行歌词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对爱情采取突围的姿态。她们从以往对男性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赖中突围出来,直接抒发对男性在爱情中不负责任的批判,抒发对性别自我的价值肯定,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自我把握,从而在突围的行动中,呈现女性独立的主体姿态。

现代流行乐坛上的著名歌手碧昂丝·吉赛尔·诺斯(Beyonce Giselle Knowles)有一首单曲“If I Were A Boy”,讲述了女主角与男主角互换角色并生活了一天的故事。男主角热情地对待女主角,但是却遭到冷眼对待。他内心很孤独,但此时女主角却挂断电话,陪朋友玩得很开心,很暧昧。为此,两个人都很难过。在家里,两个人在对话之后,角色互换过来,歌曲的那句:“But youre just the boy”使感情得到了升华,彻底地释放了女主角的感情。角色转换回来,之前的一天都是男主角的生活,原来看起来可悲的男主角,其实是女主角的生活。也就是说,事实上一直是女主角受到了种种的冷漠和委屈。

在听到“If I Were A Boy,I think I could understand,How it feels to love a girl,I swear Id be a better man,Id listen to her”的时候,听众会有一种心酸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女主角在呐喊,想要男朋友这样去做,成为一个能够倾听她的内心,好好爱她的男人。歌曲文本创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现女主角受伤的心灵。这样一个独特简单的方式揭示了男性与女性在感情上的一种不平等。

三、现代女性的自主形象

与以往任何时候的爱情观相比,现代女性在爱情中的主人翁姿态和自主意识都得到了空前的突显。在流行歌曲中很容易找到女性在爱情中“自我意识”极大突显的例证,这种意识甚至以宣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随着中外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传统女性的刻板性别角色特征正在逐渐淡化。近年来出现的很多新词语,如“干物女”、“食草男”、“她经济”、“阿尔法女孩”、“伪娘”、“经济适用男”等等,表现出世界上由社会变化引起的性别角色偏转。

She is a story, the story is she.

She wins in everything that she might do.

——Groove Coverage 2005年歌曲

Miss never let a man help her off the throne .

——Kelly Clarkson 2003年歌曲

Miss Independent

“在我的编年史中写下一个传说。要把Hisroty改成Herstory”

“看不到,找不带,等不到我的Hero,为何不做自己一手撑天的Shero?你可以,我可以,为自己赴汤蹈火的Shero,像女王挥舞着骄傲披风”。

——S.H.E.2010 年歌曲SHERO

这几首中外流行歌曲虽然曲名不同,但均表达一个主题。歌词当中有“herstory”、“shero”、“throne”、“女王”等均体现了强烈的女权主义,这是社会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女性若要争取到平等的权利就应具有独立精神,摆脱束缚,摆脱依赖性。从性别角色定型中解放出来。女性柔弱、纤细、被动的性别刻板形象也不利于其生存与发展,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She work like the boss,play like the boss.

Car and a crib,she about to pay em both of and her bills are paid on time

The kinda women that dont even need my help.

——Ne-Yo 2009 年歌曲

Miss Independent

Miss independent, miss self — sufficient, miss keep your distance.

——Kelly Clarkson 2003 年歌曲

Miss Independent

Try to control m e boy you 11 get dismissed. Pay my own fun ,oh and I pay my own bills.Always 50/50 in relationships.

——Destinys Child 2006 年歌 曲 Independent Women Part I

这些歌词不但体现 了“她经济”的现实社会基础,即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自主,还歌颂了女性摆脱依附男性的独立自由思想。独立自主是自由的先决条件,有利于个性与思想的全面发展,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柔弱与倔强的浑然结合,现代女性的坚强与自尊跃然而出,背后仍旧是现代女性的自主、自立的品格。

Girls, we run this motha (yeah!) Girls, we run this motha, GIRLS!

Who run the world? Girls! Who run this motha? Girls”

——Beyonce, Run the World

在这首歌中,简单的歌词文本中以“who run the world, girls”为开端,并且在文本中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显示了歌词中的女主人公强烈的主体意识。而且在这位女性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中,我们能看到一个鲜明的性别主体,对“自我”与“他性”的区分。从中能读出一层反讽的意思,一层独立自主的女性思维的语言方式。我们知道,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以及封建男性的集体记忆中,男人可以“骄傲”,可以“掌控(run)”,可以“自私”,可以不改任何“恶习”,并且没有丝毫愧疚。然而,男性的种种“骄傲”却必须在此停止,从文本“nation”一次可以看出女性们要建立一个不再屈膝于男性的新世界,一个属于所有女性的自由王国(nation)在歌词文本中出现。“Hope you still like me, If you hate me. My persuasion can build a nation. In this our, our love we can devour. Youll do anything for me”可以说,在这个歌词文本中,让人读到很多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女性的性别体验。这里面糅合了一个女性的自我意识,是对历史上性别相处模式的颠覆,或者简单点说是一个女性的独立自主以及对自由的渴望,是对男性曾经“嚣张”的讨伐。

四、流行歌曲反映了词义的时代变化

在社会语言学方面,有不少中外研究者考证过关于词义的演变趋势,例如,tart 一词,最初指仅有“水果馅饼”的意思。其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昵称形式,专指女性,接着又可用来泛指“君子好逑”的对象。到了最后,竟然沦为“妓女”的代名词。在当代最潮的流行歌曲中可以找到词义演变出现的新特点。如 Avril Lavigne 2008年的歌曲 Girlfriend中唱到:“Youre so fine,1 want you mine, You re so delicious,I think about you all the time;Youre so addictive,dont you know.”

首先,男性的特点被描述为:“fine”,“delicious”,“addictive”.与以往描述女性外貌特征的用法类似,可以说它们正处于词义演变的最初阶段。第二,这首歌出现审视角度调转的苗头,男性成为“被审视者”、“被观赏者 ”,间接地证明了男性与女在社会中权力上平等。第三,歌词中出现了诅咒语的用法,如“Im damn precious,and hell yeah,Im the mother fucking princess。”颠覆了诅咒语是男性用语的专利,歌曲表达了女性勇敢、直接、大胆表达感情的气势,颠覆了传统女性委婉、唯美、细腻的语言风格,并从语言用法的转变间接地反映出了以往社会语言学中性别理论与时代的不适应性。

五、结语

在大众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流行歌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流行歌词文本中,承载着多种社会情绪,折射着多样的社会和文化心态——这其中就蕴涵着斑驳复杂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态度。这些流行歌曲中体现的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与现代都市消费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复杂纠缠、良莠不齐。

尽管事实并不那么乐观,但也应看到我们的时代已有相当一部分人意识到女性所处的不公平的话语环境,并力图改变这种状况。他们通过解构、颠覆等方式与强大的男权力量对抗的同时,更注重从男权话语中突围出来,用女性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女性自己的话语方式去讲述自身和男性。

这也正是本文所采取的角度——从“立”的角度去寻找现代女性话语,发掘现代女性视角,探讨女性这一性别类群独特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眼光。除了以歌词文本为依托,从中发现性别观念变迁的“蛛丝马迹”以外,还参考了整个社会出现的新思潮和新性别诠释。

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一方面是商业的入侵使性别表达呈现出一定的虚假性和物质化;另一方面,消费社会的宽容又使得隐晦的女性经验有“浮出历史地表”的可能性。在这两个相反相成的论据背后,流行歌词文本的性别话语与社会的性别真实之间,到底有多远?流行歌词的性别话语与社会的性别真实之间,隔着历史积淀下来的种种传统意识,隔着当代社会的商业利益考虑,绝对不可能得出“一是一,二是二”的清晰判断。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可以在话语和真实之间做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吕芳.A.A制西式的独立人格[J].新海归,2010(8).

教师性别 篇12

关键词: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母亲影响,父亲影响,教师影响,性别差异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情感贯穿于始终。“相关研究表明,数学学习情感对数学学习的结果有着较大、较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数学学习情感又是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之一,是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随着学习经历的丰富、变化而不断发展。”[1]

关注数学学习情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其中一大亮点。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第二部分(即课程目标)提到了具体目标,有六个要点,后三点为:“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的思维习惯,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每一位学生在探讨自己在学业和以后的工作规划时都需要强烈的、正面的与成年人之间的联系,而且最好是和尽量多一些的成年人的联系。”[3]在影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年人之中,他们的数学教师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同时,“学生的父母在学会了好的教育策略后,就可以最有效的影响教育其子女,支持学校教育。”[4]“资深的教师都知道使父母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当中来的重要性。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列出的改进教育的首要措施乃是父母的参与(Chira, 1993)。”[5]因而,父母的影响对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同样需要关注。

本文主要研究清远市第一中学高一学生整体、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层次群体数学学习情感影响因素———母亲、父亲、数学教师所产生的差异。笔者使用《FennemaSherman数学态度量表》中的《数学学习受母亲的影响量表》、《数学学习受父亲的影响量表》以及《数学学习受教师的影响量表》对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和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正态性检验、方差检验、均值差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

笔者于2008年11月在清远市第一中学高一级30个班中随机抽取4个班,共计男生102人,女生116人,总计218人,发放调查问卷218份,回收218份,其中有效问卷218份,有效率100%。

样本分布情况:

一、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受母亲影响的性别差异

高一样本男女学生数学学习受母亲影响程度的t检验结果:

该结果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Levence’s方差齐性检验, 用于判断两组样本方差是否齐性, 这里的检验结果为F=0.853, p=0.357>0.05, 可见在本例中样本方差齐性;第二部分则分别给出所在样本方差齐性和方差不齐时的t检验结果, 由于前面的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方差齐性, 第二部分就应选用方差齐性时的t检验结果, 即上面一行列出的t=3.307, df=216, p=0.001<0.01, 从而最终的统计结论为按a=0.01水准, 接受H, 认为母亲对高一男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极其显著地大于对女学生的影响。

按照同样的方法可得:高一男女优生数学学习受母亲影响程度的t检验结果p=0.103>0.05,表明高一男女优秀学生数学学习受母亲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高一男女中层生数学学习受母亲的影响的t检验结果p=0.113>0.05,表明高一男女中层生数学学习受母亲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高一男女后进生数学学习受母亲的影响的t检验结果p=0.009<0.01,表明高一后进男生学习数学受母亲的影响极其显著地高于后进女学生。

结果分析与教学建议:

以下为了简单表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性别差异,用符号“>>”表示“极其显著的高于”,用符号“>”表示“显著的高于”,用符号“=”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用符号“<<”表示“极其显著的低于”,用符号“<”表示“显著的低于”。

母亲影响:全级男>>全级女,男优生=女优生,男中层生=女中层生,男后进生>>女后进生。

调查结果显示,高一男学生数学学习受母亲影响极其显著地高于女学生。由于男女优生和男女中层生数学学习受母亲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的极其显著的差异是由男后进生数学学习受母亲影响极其显著的强于女后进生所致。

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教学启示,男后进生的数学学习可以通过母亲的正面影响进行调整。数学教师可以提示男后进生的母亲多与她的儿子沟通交流,希望她们能够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中正面影响数学学习暂时落后的儿子。

从数据的柱形图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层次的男学生的数学学习受母亲的影响都大于女学生。因而,让母亲更多的正面去影响教育男学生,会更容易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得到提高。

二、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受父亲影响的性别差异

高一样本男女学生数学学习受父亲影响程度的t检验结果p=0.002<0.01,表明父亲对高一男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极其显著地大于对女学生的影响。

高一男女优生数学学习受父亲影响程度的t检验结果p=0.011<0.05,表明高一男优生数学学习受父亲影响显著大于女优生。

高一男女中层生数学学习受父亲的影响t检验结果p=0.063>0.05,表明高一男女中层生数学学习受父亲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高一男女后进生数学学习受父亲影响的t检验结果p=0.329>0.05,表明高一男女后进生数学学习受父亲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分析与教学建议:

父亲影响:全级男>>全级女,男优生>>女优生,男中层生=女中层生,男后进生=女后进生。

调查结果显示,高一男学生数学学习受父亲影响极其显著地大于女学生。由于男女后进生和男女中层生数学学习受父亲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的极其显著的差异是由男优生数学学习受父亲影响极其显著的强于女优生所致。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男优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可以受父亲的正面影响得到更大的提升。如果一位男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优秀,数学教师可以提示其父亲多与儿子沟通交流,希望他们可以更好地正面影响数学已经优秀的儿子,使优秀的儿子获取数学学习上更大发展。

从数据的柱形图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层次男学生数学学习受父亲的影响都大于女学生。因而,让父亲更多的正面去影响教育男学生,会更容易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得到提高。

对比前面学生数学学习受母亲影响的性别差异,本调查研究并没有得到“异性相吸”的结论。本调查发现,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对他们儿子的影响总是大于对女儿的影响。这有可能跟我们成人的思想观念有关。我们成人一般认为男孩子应从事理工类职业而女孩子应从事文科类职业,或者认为男孩子应是社会的强者,就应该是学习上的强者,尤其是在理科方面。父母辈种种“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会在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对其儿女产生暗示的影响:男学生会觉得父母希望自己在数学上有所发展,女学生会觉得父母并不很期待自己在数学上有太大的发展。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女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提高。因而,为人父母者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待儿女在数学上的发展一视同仁,对于提高女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受教师影响的性别差异

高一样本男女学生数学学习受数学教师影响程度的t检验结果p=0.125>0.05,所以教师对高一男女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高一男女优生数学学习受数学教师影响程度的t检验结果p=0.033<0.05,表明高一男优生数学学习受教师影响显著大于女优生。

高一男女中层生数学学习受数学教师影响t检验结果p=0.91156>0.05,表明高一男女中层生数学学习受教师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高一男女后进生数学学习受数学教师影响的t检验结果p=0.781>0.05,表明高一男女后进生数学学习受教师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师影响:全级男=全级女,男优生>>女优生,男中层生=女中层生,男后进生=女后进生。

调查结果显示,高一男女学生数学学习受教师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中层生和男女后进生受教师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唯独是男优生数学学习受教师影响极其显著的强于女优生。

从数据的柱形图我们可以看到,男优生受教师的影响明显大于其他各个层次学生受教师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教师的积极影响对于进一步提高男优生的数学成绩会有显著成效。

综上所述,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受母亲影响最大的是男后进生,受父亲影响最大的是男优生,受教师影响最大的也是男优生。如果把“母亲”定义为“弱者”,把“父亲”和“教师”定义为“强者”,那么我们会发现数学学习成功态度最低的男后进生依附于“弱者”——母亲,而各方面优秀的男优生依附于“强者”———父亲和数学教师。这一点也符合人类的心理特征。

母亲、父亲和教师对各个层次男学生的影响都大于对女学生的影响。如果把母亲、父亲和教师定义为“监督者”,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男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容易受“监督者”的影响。或者说,在数学学习上男学生是“监督者”影响的易感人群。因而,教师联合学生父母有意识的对男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影响,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效会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岚.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江苏:扬州大学, 200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第一版, 11.

[3]John W.Santrock.Educational Psychology (Second Edition) [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y, 2004.90.

[4]John W.Santrock.Educational Psychology (Second Edition) [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y, 2004.80.

上一篇:学生数学素养提升下一篇: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