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收入差异(通用8篇)
性别收入差异 篇1
基本养老保险又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按照统一标准制定的,以保证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它和其它的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一起组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改革创新,至今已历经二十几年的历程,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已经形成了由“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组成模式,具体要求参保单位和个人分别按劳动者工资总额的20%和8%的比例缴纳,缴费年限满15 年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者可以领取养老金,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新规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逐步过渡”的方式进行实施。
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有研究发现:两性养老保险收入的分配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养老保险收入分配与男性相比,呈现明显劣势。这个现象不仅出现在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也都普遍存在。就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受男女社会角色分工、就业情况和退休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女性养老金水平较男性更低,使得女性养老问题也更为突出。
一、养老保险收入分配中的性别差异
首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存在性别差异。根据2006 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城市老年人养老金(退休金) 保障覆盖率在2000 年时男性为85.6%,女性为53.6%,到2006 年养老金的覆盖率男性增长到89.1%,女性增长到64.6%。然而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男性的养老金覆盖率大于女性养老金覆盖率的现象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变,并且此种现象还导致男女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也存在明显不同。2004 年全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情况调查显示:在男性老年人中,工资收入占比29.2%,养老金占比33.6%,由家庭成员供养占比33.5%;而女性老年人的对应比重分别只有15.2%、19.2%和61.0%。
其次,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还难以全面覆盖非正规的就业领域,而女性在非正规就业领域远远高于男性。根据2010 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在第三次妇女地位调查中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相对男性,女性在非正规就业领域的就业比例高出12 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在基本养老保制度中,女性能获得“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的比例要远远低于男性。
最后,在基本养老金的发放和领取方面,不管是在正规就业领域方面还是在非正规就业领域方面,男性职工退休后获得的养老金收入水平都普遍高于女性职工。根据2006 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情况数据显示,男性养老金相对女性养老金的收入水平,在正规就业领域和非正规就业领域分别高出3.4%和4.4%,这也清楚地说明,女性职工在养老金的收入分配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二、养老保险收入分配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金在推行统筹账户改革后,主要由“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其中的“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部分在男女之间进行平均分配,与本人工资收入有直接计缴关系的只有“个人账户”部分。而国发《2005》38 号文则规定,“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1、工资收入性别差异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在“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数额分配性别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个人账户”数额的计提是按个人工资总额的一定比重进行的,所以工资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退休后男女职工养老保险金收入差异的大小。依照《1995—2005 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发布的相关数据,2003 年城镇单位女性职工的年平均收入是男性职工的81.9%;在私营个体工商户户主的比例中,女性户主比例为37.7%;而在企业负责人的构成比例中,女性主管只占其中的16.1%。并且在国家重点贫困县贫困率的调查数据中,女性人口的贫困率也以8.3%的比例高于男性人口的7.9%。这些情况都说明,男性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女性,直接导致了女性退休后,基本养老保险金收入低于男性。
2、退休年龄的性别差异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是:男干部和男工人年满60 周岁,女干部年满55 周岁,女工人年满50 周岁既可退休。男女退休年龄的不一致,尤其是女性较早退休一般意味养老金的计缴年限要比男性至少少5 年,依照养老金的累计计算模式,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女性退休金累计水平低于男性。同时,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工作年限满35 年的,按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两项之和的88%进行发放;工作时间满30 年但不到35 年的,按两项工资之和的82%进行发放;工作年限达到20 年但不足30 年的,按工资之和的75%计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的规定,在同时开始工作的情况下,不论女性员工工作情况如何,都会比同时入职的男性员工要少5 年的工作时间,直接导致女性员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比男性低。而这个问题在女性预期寿命稳步增长的新形势下,显得更为明显。
根据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4.83 岁,其中女性的平均寿命由2000 年的73.33 提高到了10 年后的77.37岁,男性的平均寿命则为72.38 岁。这个结果意味着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大于男性平均寿命的情况下,女性的养老金收入领取的时间会更长,但是养老金的累计数却比男性更少。在这种矛盾下,直接导致了养老金收入分配中的性别差异的不公平性。特别是在女性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中,这种不公平更为明显。由于受教育年限长,工作时间短,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积累额与男性相比相对较少,养老金发放时间又长,使得女性高级知识分子的月平均养老金领取金额减少。
三、建议
1、扩大基本养老保障金覆盖面
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金核算模式在工作年限、工资收入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男女差异的情况,使得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分配在短时间内仍将存在性别差异。针对已有的分析结论,我们发现女性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男性低,在正规就业领域的比例则比男性高。建议将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到非正规就业领域,可以使更多的女性享受与男性平等的养老金待遇。
2、提高女性企业职工退休年龄
我国现有的职工退休年龄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女性受教育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就业的领域和岗位也日趋多元化,这使得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女性退休过早,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情况下,不仅不利于女性个人基本养老保险收入的累计,同时也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议提高女性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这样既可以延长女性职工养老保险金缴费年限,有利于女性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个人积累,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我国社保部门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3、完善养老金制度
首先,要对现有的基本养老保险核算办法进行改革。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金的发放办法使得男女两性收入差异在收入分配中不断扩大,特别是对于女性,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现象,因此建议在未来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女性等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逐步消除在个人工资收入、退休年龄、就业领域和计缴年限等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积极保障女性在养老保险中的公平权利,缩小与男性职工在养老金收入方面的差距。其次,建立社会养老基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社会养老基金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养老金账户的收益,还可以减少国家养老金支出的压力,从而进一步减少养老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
摘要:在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由于男女平均工资水平、退休年龄、预期寿命以及社会制度设计的不同,使得养老保险收入分配中男女性别差异的问题也日益明显。本文分析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基本养老保险中男女性别收入差异,并针对其中存在的工资收入性别差异、退休年龄和计发月份的性别差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在提高女性工资收入水平,合理女性退休年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性别差异,退休年龄
参考文献
[1]张嘉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给付的性别差异研究[D].辽宁大学,2013.
[2]蒋永萍、姜秀花、陈方、贾云竹、杨玉静、吴帆: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1995—2005)[J].妇女研究论丛,2006(2).
[3]蒋永萍、和建花、贾云竹、杨玉静、杨慧:认识和诠释新时期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2(5).
[4]黎汝静: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性别平等研究——基于社会性别建构理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王海东、李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女性养老金水平研究——兼析养老金性别差异[J].社会保障研究,2013(1).
礼貌策略的性别差异 篇2
关键词:礼貌 礼貌策略 性别
一、引言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论语》里面孔子说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古代的“礼”,不仅是言语层面的,而且是行为层面的,除此以外,还包括了一整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范,以及社会秩序的礼数制度。应该说“礼”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礼貌”与过去的“礼”在意义上已经很不一样了,但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可见礼貌已经具体到只有语言和行为两个层面的意义了。语言学中的“礼貌”,当然更侧重于礼貌的语言层面。
二、礼貌与礼貌策略
(一)礼貌
人与人进行会话交际的时候,不仅相互交流信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某种相互关系。随着会话交往的加深,这种关系可能会升华,也可能会恶化,有时候还需要会话双方进行修补。而反映这种关系的一个指标,就是礼貌。礼貌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语言现象之一。Mills(2003)认为礼貌是“说话人的一种表达意图,意在减轻某些面子威胁行为对别人的面子威胁。”而据Thomas(1995)的总结,“礼貌”这一标题下的研究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1.礼貌——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2.敬重;3.语域;4.礼貌——一种话语表层现象;5.礼貌——一种语用现象。而其中的敬重和语域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语用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礼貌现象展开了研究,“甚至可将礼貌研究看作语用学的一个分支”(冉永平,2001)。对礼貌语言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
(二)礼貌策略
Gumperz(Gumperz,1970、1982)在会话研究中首先使用了“策略”(strategy)这个词。论及礼貌策略,要数Brown & Levinson(1978、1987)的理论最具影响力了,Brown & Levinson采纳Gumperz会话策略的概念,认为礼貌就是避免冲突的一种策略。他们从Goffman的“面子”理论出发提出了,“礼貌的普遍性理论”,以及“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等重要概念,将礼貌策略分为无标记的礼貌策略、正面礼貌策略和负面礼貌策略,并对各种策略举出了40种具体策略。Thomas(1995)也曾指出,礼貌策略是说话人为提升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而采取的手段。
(三)对礼貌相关理论的讨论
Leech(2005)认为礼貌没有东西方之分,礼貌策略无外乎抬高听话者的地位和降低说话者的地位。虽然礼貌的相关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但是这些理论的确为丰富言语交际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法。原则是说话或形势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从这个区别的层面上来说,原则往往是相对固定的,而策略则常常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对礼貌语言研究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包括Grice、Lakoff、Leech以及Brown & Levinson。
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包含四个准则:
1.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行为者会尽可能多做事情,以实现当前目标;
b.行为者不会做超出需要的事情。
2.质准则(Quality Maxim):
行为者不会欺骗对方,因此行为者会尽可能说真话。
a.行为者不会说自认为虚假的事情;
b.行为者不会说缺乏足够证据的事情。
3.关系准则(Relevance Maxim):
行为者的行为将会与他的意图有联系。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行为者会对具有共同目标的对方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行为。
a.行为者不会向对方掩饰自己的行为,因此为了交际需要,行为者不会说话晦涩;
b.行为者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以便毫不含糊地再现自己的交际意图;
c.行为者不会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不必要的行为上;
d.行为者会有序地实施某一计划,以增加实现某一目标的最大可能性。(转引自何自然、冉永平,2009)
Lakoff(1973)提出说话人应遵守三原则:1.不要强求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与地位不均等的情况;2.给对方留有余地——适用于交际双方的权力与地位相对平等,但社交关系不很密切的场合;3.增进相互之间的友情——适用于好友之间。
Leech(1983)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划分为6类:1.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誉准则;4.谦逊准则;5.一致准则;6.同情准则。
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策略理论是和社会语境关系十分密切的,他们把面子威胁行为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
1.社会距离(D):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2.相对权力(P):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力;
3.强加力度(R):特定文化下的交际中相关言语行为的强加力度。
面子威胁行为的计算公式为:Wx=D(S,H) +P(H,S) +Rx
不同文化中给予D、P、R的赋值也不尽相同,面子威胁行为的强度与社会距离、相对权力和强加力度密切相关。而说话人的礼貌策略选择,就是取决于是否实施了面子威胁行为。而实施面子威胁行为有5五种方式:
1.直接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不采取补救措施(例如:救命啊!);2.带着正面礼貌策略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例如:我们正缺一个像你这样的人。);3.带着负面礼貌策略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例如:这个菜加点醋就更好吃了。);4.间接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例如:请问,哪里可以洗手?);5.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而在这些策略下面,一共划分了40种具体策略。
各个民族礼貌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语言的理论一定要与具体语言相结合进行研究才有意义。西方的礼貌语言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大批学者,如何自然、陈松岑、束定芳、顾曰国、陈融等人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对汉语的礼貌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谢朝群,2011)。
顾曰国(1990)在分析了Brown & Levinson和Leech的观点后,结合汉语,提出了汉语的礼貌原则:贬己准则、尊人准则、称呼准则和文雅准则。陈融(1993)从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恭维语研究出发,认为顾曰国的礼貌模型可以解释汉语的礼貌现象,但是不能解释美国英语的礼貌现象;而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策略框架是跨语言的,其理论本身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还存在一些不足。
三、性别与语言的研究现状
(一)性别与语言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有关性别与语言的研究非常之多。《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Wray,et a1.,2001)一书列出的经常发表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成果的国外刊物多达23种,其中不乏Language in Society、Language、Journal of Pragmatics等许多知名期刊(史耕山、张尚莲,2006)。Lakoff的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1975)被视为现代性别与语言研究的重要著作,该书中总结出的女性语言特点有:1.女性专用的词汇;2.使用只表达情感而不含信息的形容词;3.在该使用陈述句的时候使用发问的语调,如反意疑问句的使用;4.使用各种各样的模糊语;6.过度强调语法上的正确性;7.过度礼貌的形式的应用;8.没有幽默感;9.使用更多的直接引语。Lakoff认为上述女性在词汇、句法和语用方面的差异构成了女性语言的独特风格:顺从、消极和不确定等。
Mills(2003)对女性是否一定比男性更礼貌提出了疑问,经过研究发现尽管女性很多时候按照女性应有的方式,用比男性更礼貌的方式进行交际,但是很多时候,女性也与男性一样不礼貌。Mills认为礼貌和不礼貌在于会话双方的相互干预,以及具体的语境,而不应该对言语种类作简单的归类。Gregory(2001)指出,英国各阶层的礼貌行为正在减少,同时很多人又希望人际行为能有标准。科学和技术是当今世界的主导力量,但是在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人们的观念还是极端守旧的。Evin(1990)推断女性要比男性更具合作性,因为女性较少地打破准则。Cameron指出男性在会话中是对抗性的,而女性则是运用合作策略的。Michell运用合作理论论证了女性不喜欢违反准则来使用委婉语,在歧视女性的文化中,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言语和行为的侮辱,女性会较多地撒谎,目的是保护自己免受性骚扰(转引自金立,2005:28-29)。Holmes(1992)以新西兰白人中产阶级为调查对象,用详实的语料对男女的礼貌行为作了分析,发现女性都比男性在各发言、提问、打断,抑或是争夺话语权方面表现得更礼貌。Coates(1993)则认为女性使用更多的声望策略是因为女性更担心自身的社会地位,使用这样的语言可以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提高自身地位。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女性话语要比男性话语更礼貌是大多数语言学家的共识。就语料的选择而言,西方语言学家的主要研究对象还是英语,尤其是白人中产阶级的话语占所选语料的大多数,如Holmes(1995),Mills(2003);也有基于新闻采访的,如Mullany(1999),Evin(1990)。就其所依赖的理论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基于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策略理论。如果女性话语比男性话语更为礼貌,那么男性话语所表现出的礼貌性又体现在哪里,或者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呢?这些都还没有被充分讨论过。
(二)性别与语言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关于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不是很多(史耕山、张尚莲,2006),关于性别与礼貌的研究比较少。在理论方面,孙汝建(1997、2010)、赵蓉晖(2003)对此做过介绍,他们的介绍主要基于社会语言学,更多是从性别语言的社会属性方面来展开分析。白解红(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语义层面的性别歧视中,女性遭受的歧视要远大于男性,该研究是基于英语来展开的。施栋琴(2007)的综述回顾了20世纪以来性别与语言研究的各种研究方法,指出早期对性别语言的研究集中在语音和语法方面,后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话语风格方面。而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以社会构建的眼光来看待性别这个范畴。
在实证研究方面,叶(1995)调查了汉语使用者的恭维语使用状况,统计显示,普通话赞扬应答策略中,谦虚策略占据优势地位,其次是一致策略(分别为41.4%和30.5%),但是该研究并没有把性别作为研究的变量之一。魏耀章(2001)分析了恭维语的性别差异,其调查对象是作者自己家乡的119名亲戚朋友,结果发现男性恭维的话题主要是成就,占74%;而女性大多数选择服装、外貌作为恭维的对象,各占54.4%和34. 1%。钟馨(2002)研究了性别与礼貌原则的应用,该研究是基于文学文本《围城》的。权立宏(2004)的研究以汉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男女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是广州某大学大二的120名学生。结果显示,女性比男性使用了更多的较为礼貌的语用策略。杨芳(2004)的研究对象是大学宿舍里面的话语交际,从支持性反馈、话轮转换、话语重叠方面来考查其性别差异。杨路平(2006)研究和分析了仪式性辩论中礼貌策略的使用特点。侯召溪(2007)研究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语用策略。毕银燕(2007)研究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汉语使用者的话题、打断、重复、提问,但是并没有就礼貌原则进行讨论。陈冰(2008)收集了近30小时的英美电视节目,分析了其中男女在礼貌策略方面的差别,结果发现性别并不是社会交际礼貌的决定性因素,礼貌取决于诸多社会场合和背景。李小花(2006)、刘国鸿(2009)的研究基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分析额外国文学作品中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的语用差别。陈雪晶(2008)分男性与男性的对话、男性与女性的对话、女性和女性的对话三种情况对礼貌原则做了分析,其研究的对象也是英语。冯娟(2007)研究的是大学生因性别不同,所采取的不同的积极礼貌策略,该研究是基于汉语的,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
四、主要成就及不足
从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来看,女性在会话中会使用更多的合作策略,其话语中会使用更多的礼貌策略。而男性在言语上则更具统治性,倾向于竞争,并更多地实施面子威胁行为。这些差异源自男女属于不同的亚文化背景,是由男女生长的社会坏境所造成的。
大多数综述都是在介绍国外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基本没有走出国外理论的圈子。从语言的研究对象来看,多数研究都是基于英语或者英汉对照的,如李小花(2006)、陈冰(2008)、陈雪晶(2008)、刘国鸿(2009);只有少数研究是基于纯汉语的,如钟馨(2002)、杨芳(2004)、毕银燕(2007)、冯娟(2007),赵洪宝(2007),而这五篇中又有两篇是以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的。这些研究者中绝大部分是英语专业背景的。就笔者所考察的所有文献而言,国内尚没有以汉语谈话节目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性别与礼貌策略对比的论文。
但是对男女礼貌策略的差异研究中,很少将交际对象的性别作为其所研究的变量,而事实上,因为交往对象不同,男女所使用的礼貌策略是存在差异的。在这种研究方法层面,只有陈冰(2008)、陈雪晶(2008)用到了这个方法,但遗憾的是,该论文只是指出了礼貌策略的复杂性和礼貌原则的通用性,并没有结论性结果来揭示因交往模式不同而产生的礼貌策略差异。
“男尊女卑”的刻板形象(Stereotype)在汉语中是广泛存在的,以往对汉语中男女间礼貌策略的研究并没有注意到性别交往模式的不同,为此,有必要揭示在不同性别交往模式下男女礼貌策略的差异。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度“科研启动计划”青年科技人员培育项目[编号:PY2013S012]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Brown,P &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1987.
[2]Coate,Jennifer. Women,Men and Language[M]. 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1993 .
[3]Evin,Elizebath.The Rhetoric Of Courtship:Convers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Newspaper Personal Ads[M].ERIC,ED,1990.
[4]Gu,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
[5] Gregory,I.Nation on a Short fuse[A].in Courtesy Call.The Magazine of the Campaign for Courtesy[C].Newcastle,Polite Society,2001.
[6]Holmes,J.Womens Talk In Public Contexts[J].Discourse and Society,1992.
[7]Holmes,J. Women,Men and Politeness[M].New York:Longman,1995.
[8]Lakoff,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Harper Row,1975.
[9]Leech,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10]Mills,S.Gender and Pol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1]Mullany,L.Linguistic Politeness and Sex Differences in BBC Radio 4 Broadcasting interviews[J].Leeds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1999.
[12]Rong,Chen,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1).
[13]Thomas,J 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4]Wray,A.Projects: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ing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5]Ye,L. Complimenting in Mandarin Chinese[A].In Kasper,G(ed.).Pragmatics of Chinese as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C]. University of Hawaii,USA,1995,p207-302.
[16]白解红.语义多层面上的性别差异[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17]毕银燕.汉语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8]陈冰.礼貌策略与性别差异[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9]陈雪晶.礼貌原则使用中的性别差异[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0]冯娟.汉语交际中积极礼貌策略使用中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1]侯召溪.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打记者问语用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2]金立.话语交际的三重解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23]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4]李小花.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和交际失误[D].武汉: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5]刘国鸿.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小说《维莱特》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分析[D].镇江: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6]权立宏.汉语中男女在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
[27]冉永平.礼貌的语用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2).
[28]施栋琴.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7,(5).
[29]史耕山,张尚莲.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06,(3).
[30]孙汝建.汉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差异[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1]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2]魏耀章.恭维语的性别差异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33]谢朝群.礼貌与模因:语用哲学思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34]杨芳.对中国大学生宿舍谈话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的会话分析[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5]杨路平.仪式性辩论中的礼貌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6]赵洪宝.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中国电视采访类节目的会话含义[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7]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8]钟馨.性别与礼貌原则的应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性别收入差异 篇3
由性别歧视所导致的工资差异问题一直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使得性别工资差异较小。在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行与进一步完善, 由性别歧视所导致的工资差异越来越大, 对此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性别工资差异的成因, 如人力资本角度 (Gustafsson&Li, 2000;邓峰等, 2012) 、市场歧视角度 (李实、杨秀娜, 2010) 、市场分割与补偿角度 (王美艳, 2005;彭竞, 2011) 等。而农民工群体作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基层, 也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 性别工资差异更为明显。
目前关于性别工资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工人之间, 而关于农民工内部性别工资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 已有研究表明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较大 (杨鹏、张广胜, 2012) , 并且发现人力资本对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并不明显 (郇红艳、孙道, 2008) , 而性别歧视才是造成农民工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李实、杨秀娜, 2010) , 尤其是女性农民工受到更为严重的性别歧视。
当前对工资差异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均值分解方法与分布分解方法, 如姚先国、赖普清 (2004) , 王美艳 (2005) , 陈文府 (2011) 等。本文利用2014年上海外来农民工就业与收入的调查数据, 采用Brown分解方法, 分析了行业隔离情况下, 农民工的性别工资差异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4年上海外来农民工就业与收入的调查。共调查1250人, 在剔除遗漏个人基本信息的样本后, 得到农民工有效样本1175个, 其中男性农民工752个, 女性农民工423个。表1给出了有关农民工收入的相关变量名与统计结果。
表1描述了个人特征基本情况, 可以看出女性月平均工资明显低于男性, 仅为男性的77.95%。考虑到女性需承担更多的家庭任务和照顾子女的任务, 因此本文选取小时工资对数作为工资方程的被解释变量, 以便更准确的测度二者的工资差异。二者的周工作时间与受教育年限相差不大, 男性的平均周工作时间比女性多1.51小时, 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男性高0.22年。男性的平均年龄比女性高3.63年, 男性的平均总工作年数比女性高3.45年。
与女性相比, 男性接受培训的比例比女性高2%, 而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比女性低5%。男性健康状况好的比例比女性高8%, 健康状况一般的比例比女性低6%, 健康状况差的比例比女性低2%。此外, 男性参与工会的比例比女性高3%, 男性已婚的比例比女性高6%。
表2为农民工行业分布的工资情况, 问卷中涉及的八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科教文卫、农业、其他行业。从表2可以看到除农业外, 其它行业的月平均工资均超过3000元, 这是由于该调查数据是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 而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拥有比其他城市更高的平均工资。本文按平均小时工资高低顺序排列, 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三个行业:行业一包括科教文卫、制造业和其他行业, 行业二包括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 行业三包括住宿餐饮业和农业。
表3为划分行业后农民工分布与小时工资。从表3看, 在各个行业女性平均工资均低于男性。女性主要集中在行业二、行业三内, 男性主要集中在行业二、行业一内;在行业二内, 男性有超过一半的比例, 比女性高10%;在行业三内, 女性有近三分之一的比例, 比男性高14%。由上可知, 行业一、行业二并不存在明显的行业隔离, 行业三可能存在一定的行业隔离。
3 方法介绍与实证分析
3.1 Brown分解
Brown分解最初由Randall S.Brown在1980年提出, 旨在研究男性和女性就业行业或职业、部门分布不同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该方法同时考虑了男性与女性的工资决定机制与行业、职业或部门的选择机制, 属于均值分解的范畴。Brown分解如下:
将上式进一步分解:
把式 (2) 、式 (3) 带入式 (1) , 可得
Brown分解将男女总平均工资分为四大部分, 其中式 (4) 右边第一部分为行业内工资差异可解释的部分, 第二部分为行业内工资差异不可解释的部分, 第三部分为行业间工资差异可解释的部分, 第四部分为行业间工资差异不可解释的部分, 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归结为歧视。
3.2 行业获得估计
其中, Xj为一组影响行业获得的变量。
本文行业获得概率模型设定如下:
选取的自变量包括:受教育年限 (edu) 、年龄 (age) 、年龄平方项 (age2) 、接受培训 (train) 虚拟变量 (未接受培训为参照组) 、从事目前工作的时间 (currentwork) 、从业状况 (career) 虚拟变量 (非正式工为参照组) 、已婚 (marriage) 虚拟变量 (未婚为参照组) 、工作环境 (workenvi) 虚拟变量 (存在污染为参照组) , 以及单位性质 (xingzhi) 虚拟变量 (私营为参照组) 。
本文将行业三作为这个模型的参照组, 三类行业的划分与前文相同。若自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 则表明相对于参照组来说, 此变量对进入该行业的相对概率有正向影响;若自变量系数为负, 则此变量对进入该行业的相对概率有负向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 与进入行业三相比, 培训对男性进入行业一、行业二有显著地负向影响。与进入行业三相比, 从事目前工作时间较长的女性更容易进入行业二。与进入行业三相比, 男性正式工与女性正式工更容易进入行业一, 已婚对男性进入行业一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已婚对女性进入行业一也存在显著地负向影响。与进入行业三相比, 工作环境无污染对女性进入行业一有负向的影响, 这可能与制造业的工作环境存在污染有关。如进入行业三相比, 处于非私营单位的女性更容易进入行业一与行业二。此外, 受教育年限、年龄、年龄平方对男性和女性进入行业一、行业二的影响均不显著。
3.3 行业分布估计
本文利用男性Multionmial logit模型参数, 估计了女性的行业分布情况。同时, 利用女性Multionmial logit模型参数, 估计了男性的行业分布。
3.4 工资方程估计
本文将工资方程设定为:
其中, ln (income) 为小时工资的自然对数, edu、age、age2、train、currentwork、career、marriage、workenvi、xingzhi与上文行业获得方程的变量一致;healthg为健康状况虚拟变量 (健康状况差为参照组) , worktime为本地工作年限。
分性别的工资方程估计结果见表6, 从中可以看出, 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会提高农民工的收入, 男性与女性的教育回报率相差不大。年龄对男性的收入影响不显著, 对处于行业一的女性的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正式工对男性的收入有显著地正向影响, 对女性的影响不显著。已婚对处于行业三的女性工资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处于行业一、行业二工作环境无污染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显著高于工作环境存在污染的情形。处于行业三非私营单位的女性的工资收入显著高于处于私营单位的情形。行业一、行业二健康状况好的男性, 工资收入显著高于健康状况差的情形;行业二、行业三健康状况好的女性, 工资收入显著高于健康状况差的情形。此外, 本地工作年限的增加会提高处于行业一的女性的工资收入水平。
3.5 工资差异分解
获得工资方程之后, 需要统计男女在各类行业所有自变量的均值, 用以进行工资差异分解, 结果如表7。
从表7可以看到, 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主要由行业内差异造成, 占比高达72.64%, 而行业间的差异为27.36%;在行业内的差异中, 可以用个人特征解释的部分仅为11.47%, 由歧视造成的差异所占比例为88.53%;在行业间的差异中, 可以用个人特征解释的部分仅为16.78%, 歧视仍然是造成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所占比例为83.22%。由此可见, 女性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Brown分解对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加以分解, 发现农民工内部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工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行业内部, 同工不同酬可以解释的部分高达88.53%, 行业隔离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只有27.36%;从行业内和行业间的差异分别来看, 在行业内部, 个人特征所能解释的部分仅占11.47%, 所起的作用很低, 而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占比高达88.53%;在行业间, 由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占比高达83.22%, 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可见, 女性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 减少对女性农民工的性别歧视对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追求性别平等是社会不断文明进步和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较大的性别工资差异会降低女性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 进而降低其工作效率, 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公平和可持续性。因此, 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 更新现有落后的性别观念, 构建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 促进两性和谐、实现共同发展;第二, 政府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律规范, 建立相应的“反雇佣性别歧视法”, 禁止用人单位在招聘和职位晋升等方面的性别歧视, 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就业权益;第三, 合理引导农民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对就业岗位做出最优的选择, 避免因男女禀赋的不同而导致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的产生;第四, 提升女性农民工的就业地位, 消除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为女性农民工正常的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性别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 2005 (12) :41-43.
[2]黄志岭.农村迁移劳动力性别工资差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8) :47-49.
[3]郭继强, 陆利丽.工资差异均值分解的一种新改进经济学[J].经济学, 2009 (4) :1257-1259.
[4]郭继强、姜俪、陆利丽.工资差异分解方法述评[J].经济学, 2011 (2) :374-376.
[5]姚先国, 黄志岭.职业分割及其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基于2002年中国城镇调查队数据[J].重庆大学学报, 2008 (2) :53-57.
[6]葛玉好.部门选择对工资性别差距的影响[J].经济学, 2007 (2) :608-613.
[7]章莉, 李实.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收入的户籍歧视[J].管理世界, 2014 (11) :35-40.
[8]谢嗣胜, 姚先国.农民工工资歧视的计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4) :50-53.
性别收入差异 篇4
语音的性别差异。从生理构造来看, 男性和女性的发音器官明显不同。男性的声带长而厚, 而女性的声带短且细, 这就造成了男女在音色和音调方面的不同。男性的音色通常低沉雄厚, 气从丹田而发声, 女性则音色细腻柔美, 音调高。两性在元音发音方面的差异更是明显, 男性舌位较之于女性略为靠后, 在发某些元音的时候其圆唇不及女性突出。在鼻音发音方面, 男性的鼻音化色彩比女性更为浓厚, 浓厚的鼻音可以展示男性的粗犷与豁达, 使声音具有阳刚之美。在语调方面, 女性回答问题时多采用升调, 并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不确定性, 或是寻求对方的认同。男性则多采用降调式的回答模式, 肯定自己的观点, 给他人一种信服感。女性对语音的敏感度和辨析度要比男性强, 在对语言的接受与吸收方面比男性具有优势。
词汇的性别差异。美国语言学家R·Lakeoff提出的“缺陷论”认为男女语言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两性地位的不平等, 女性处于“无权地位”, 使得女性语言被认为是有“缺陷的”, 而男性语言则是“标准的”。由于女性的话语通常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在词汇运用方面多使用强化词 (intensifiers) , 如really, pretty等, 这有助于加强说话者的语气, 更加确定其意图。男性因其长期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 其话语具有支配性与主动性, 很多时候不需要强化词来加强他们的语气从此获得对方的认可。女性话语中通常容易出现一些小词 (diminutives) , 如aunty, doggie等, 用来拉近人与人的关系。男性的话语通常比较直白, 旨在陈述事实, 较多关注字面内容, 很少使用小词。两性话语在词汇上的差异还体现在对感叹词 (interjections) 的使用上, 感叹词一种为弱感叹词, 有Oh, Wow, my goodness等, 另一种为带有咒骂的强感叹词, 如shit, fuck等。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使得女性用弱感叹词来表达喜悦, 惊讶和悲伤等情感, 而男性则用强感叹词来宣泄愤怒、不满等。但是随着社会发展, 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两性对感叹词的使用界限开始模糊。女性使用强感叹词的频率增多, 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也多使用弱感叹词来展示自己的绅士风度。
句法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女性较多使用附加疑问句 (tag questions) , 这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 用来表示话语的不确定性或是减少语气的肯定程度。如:It isa good suggestion, is’t it?说话者带有一种试探性的语气来表达个人观点, 并且缺乏自信。女性在说话时倾向于合作原则, 以求建立双方的亲密关系, 使用附加疑问句能够试探性地征求他人意见, 寻求意见的一致性。男性在说话时通常不使用附加疑问句, 因为他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 善于说服对方的观点, 以求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女性也常用闪避词 (hedges) , 用于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以回避直接的表态。英语中常见的闪避词有I think, sort of, I’m afraid等。而男性很少使用闪避词, 他们的话语通常具有排他性与侵犯性, 直截了当地肯定自己的观点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女性更多地使用礼貌用语 (Polite expressions) 。英语中常见的礼貌用语有Thank you, Please等。女性在谈话时通常遵循礼貌原则, 旨在维护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传统的妇女道德观就要求女性说话要有阴柔之美, 懂得礼貌谦恭, 某些国家甚至要求妇女使用敬语。相对于女性而言, 男性阳刚粗狂的社会角色则决定了他们较少地使用礼貌用语。男性在谈话时注重权利与地位, 过多地使用礼貌用语会使他们觉得自己很谦卑, 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
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男性在交谈时强调自主独立, 倾向于信息的获取, 交谈的目的性很强, 因此通常采用排他的话语形式。女性则采用包含性的话语形式, 谈话信息既包含说话者, 也包含听话者。男性在谈话中通常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女性在谈话时则多采用问题讨论法, 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而是就这一问题表现出对他人的同情或是支持, 强调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男性在会话时通常会选择直接的表达方式, 不会拐弯抹角,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女性则多采用间接的表达方式, 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持谈话的正常进行。
在跨性别交际中两性话语的差异性是必然的, 但这种差异性并不存在对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且接受这种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尊重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 学会相互尊重并了解双方的话语风格, 在交际中灵活使用会话原则和会话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爱玲.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5 (01) .
口语性别差异研究 篇5
关键词:口语,性别,差异
语言是从有声语言即口头语言开始的,书面语言是对口头语言的加工和记载,口头语言的历史远远长于书面语。口语虽然曾经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而长期受到语言学家的冷落,但人们最终还是认识到口语是书面语的源泉,进而确立了“口语第一,书面语第二”的原则,从而把口语当作是语言研究最直接、内涵最丰富的对象和材料。对口语语料的重视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语言科学的发展,为语言学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从而是我们向着解释语言本质、探索语言规律这个理论又迈近了一大步(赵蓉晖,2003)。
对于男女之间的语言差异是否存在,语言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于2000年4月在美国纽约大学举行的第44届国际语言学会(International Linguistic Association)上,会议组织者把“语言与性别”(Gender&Language)当作了本次大会的中心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充分说明了世界语言学界对该项研究的热切关注。
1. 性别差异与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它既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最直接的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人类最重要和最方便的交际工具之一(曹剑芬,1990)。
回顾言语性别差异研究的历史,两性在发音方面的区别是最早被研究、描写的现象之一,在这个层次上,性别差异也表现得比较明显。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的振动和调节而产生的声音现象。由于两性在发音器官上存在天然的差别,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语音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差异,例如:音高和音域的差别。同时,社会因素也对两性发音方式的选择造成直接的影响。
首先,两性在音质上存在差异,对语言学而言,这种差异对声音认知和个人言语风格的辨析又决定性的作用。男女在音质上的差异不仅仅来自生理方面的差异,还受到了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鼻音化被认为具有粗犷的色彩,有男子气概,因而在女性言语中极少出现。女性拥有的音色要比男子丰富,女性发音时舌位相对比较靠前,男性则比较靠后。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女性的语速略低于男性。女性发音的性别特征主要表现在元音方面,男性的则主要在辅音方面。另外,女性使用的语调类型比男性丰富,更善于运用语调表达情感。
2. 性别差异与语词
英国语言学家赫德森在其著作《词语法》(The Grammar o Words, 1984)中则认为,语言知识基本上是关于词的知识的集合。词汇之于语言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最集中地体现于语词部分,言语性别差异表现最为集中的方面之一。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两性在人际交往中,作为沟通手段的语言,其使用的词汇是有差异的。通常,女性使用温和的、柔情的词,而男性则常用强硬的、含敌意的词。相对而言,女性用语较为文雅,而男性用语较为粗鲁;女性的谈吐感情色彩较浓,而男性的谈吐逻辑性较强。
2.1 词汇主题
口语谈话所涉及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人们在谈话的时候总是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两性在兴趣方面是有差异的。两性在兴趣方面的差异就导致了其在谈话内容上的差别。研究发现,女性之间喜欢讨论的话题是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与其他人的关系;而男性之间偏向于谈论的话题常常与共同感兴趣的活动有关,比如体育运动。
一般来说,女性的颜色识别能力和色彩感受能力比男性强(叶文博等,1998),她们对颜色词的掌握程度更高,在言语中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颜色词。女子比男子更关心内心世界、感情、情调和人生的意义,因此有关感性体验的内容和有关词语就较男性更经常地出现在女性的言语中(赵蓉晖,2003)。
在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为了争取女性选民的支持,布什的策略是力图在语言上和女选民拉近距离,他在针对她们所进行的演讲词中,充满了“希望”、“梦想”、“心灵”这样感性的字眼,以求得到她们的共鸣。
反观男性,由于其社会角色与职业地位对于其社会生活的影响,男性的生活重心偏向于职业生涯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因此,他们喜好谈论与之相关的问题,较女性更多地使用与工作有关的职业用语和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政治、经济词汇。另外,与男人比较感兴趣的体育、机械、电器、香烟、酒类和性问题相关的语词也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谈话中。
2.2 感叹词
语言学家认为,女性言语的感情色彩重于男性言语。女性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带有更浓的感情色彩,因此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感叹词和语气词。我国的研究者也指出,女性使用感叹词语的频率恰好是男性的两倍(孙汝建,1997)。
研究还发现,女性一般使用叹词来表示惊奇、赞叹、喜悦、悲伤、惋惜等感情;而男性使用得较多的是表示愤怒、不满一类语气的叹词。
另外,语言学家对英语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经常使用某些感叹词,如goodness, dear me, oh dear等,但是基本不使用另一些感叹词,如shit等。
2.3 强势词语与弱化手段
所谓强势词语就是指那些用来增强表现力的词语手段,能够赋予言语以强烈的感情色彩,增强被修饰词语的语义。女性比男性更善于用强势词语来增强言语的表现力,例如在英语中,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女性更喜欢用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夸张的形容词和副词,如adorable, charming, sweet, lovely, divine, exceedingly, tremendously等,来加强语气。男子使用强势词语大多是在表达否定的评价时,多于詈言有关,原因在于在否定方面,男性受到的约束少于女性,在用词上也更加大胆。
弱化手段能够减弱语义强度,一般都在表达主观评价时使用,它能够赋予语言以亲昵、不拘的情感色彩。汉语中以“小”作为一个构词词素来构成的词语,使其语义强度便有所减弱。男女均可能用它表示亲切、不拘的情感色彩,其中男性用带“小+詈语”结构表示亲昵的用法比较典型。另外,女性言语中的一个典型弱化手段是词语的重复,被重复的部分一般是单音词,如“吃饭饭”、“喝水水”、“洗手手”、“睡觉觉”等。
2.4 称呼语
称呼语可以用来称呼自己(自称)或者他人(他称)。自称无论是自贬的称呼还是傲称,都具有性别上的差异,例如:男性一般用“不才”、“小生”、“晚生”及“老子”、“大爷”、“爷爷”等,而女性多用“小女子”、“奴家”、“妾”及“老娘”、“姑奶奶”、“姥姥”等。汉语中有明显性别差异的自称词语是“人家”,当用作他称时,男女均可使用,但用于自称时,含有娇嗔的色彩,亲热而俏皮,因此为女性专用。
他称方面,男性多以“哥们”、“兄弟”、“伙计”、“老兄”、“老弟”相称,女性则常以姐妹相称。现代都市女性,特别是年轻的知识女性之间,往往以“亲爱的”相互称呼,一方面表达了亲密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带有戏谑调侃的味道。
昵称或爱称是称谓语家族的一个分支。从性别因素来考虑,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昵称,而且男性往往首先使用昵称来称呼女性,表现出较大的社交主动性。然而,女性使用反语昵称的情况比较多。反语昵称是表里相悖的语言表达,多见于关系极为亲密的情侣、夫妻之间,如:“死鬼”、“老东西”等。
3. 性别差异与话语风格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受情境和交际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人群的言语交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风格实际上是对语言成分进行不同选择或处理的结果。所谓两性的话语风格,正是两性对语言手段不同的选择和组合运用所形成的不同特点(赵蓉晖,2003)。语言学家对社会交往中话语状况的考察表明,在话题的选择、话语量的大小、话语方式与策略等方面,男女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3.1 言语的得体性
言语的得体性是一个关乎言语交际全局的问题,两性由于对周围世界以及自身的看法存在差异,使得他们对于得体性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引起了他们的话语风格存在差异。索振羽(2000)先生指出:“‘得体原则’有三个准则: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
礼貌准则的实质就应该是尽量维护谈话双方尊严(面子)的准则(赵蓉晖,2003)。两性在言语交际中遵从礼貌准则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女性的言语比男性的言语更加符合礼貌准则,委婉含蓄是人们对女性话语风格的印象,而男性在使用粗俗语言方面所受到的约束禁忌比女性少得多。此外,同情和赞美多出现在女性的言语中,在对他们的成绩表示称赞方面,女性也比男性慷慨得多,我们常常看到家庭中出现“严父慈母”的格局。
两性在幽默准则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男性通常是幽默的创造者,他们的幽默内容范围比较广,常常对他们(包括女性)进行嘲讽。女性的幽默则多数围绕自己的过失,不像男性的幽默主题那样具有攻击性。另外,跟男性相比,女性更遵守克制原则,这点同她们对于礼貌和谐的较高要求一致。相反,男性对于表达不满、愤怒等负面情绪方面的顾忌比女性要少。
3.2 对话中性别差异
对话是话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是口语探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赵蓉晖,2003)。心里学研究发现,女性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等,而男性追求的是公平,强调竞争。表现在对话中,男性更经常以打断对方话头的方式强占对话的主动权。
在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中包含一条相关准则(the maxim of relevance)。两性在话语的关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男性的话语关联性大于女性的话语关联性,男性的谈话一般思路专一、表达明确、不含蓄,因而容易得到更好的关联效果(刘瑞琴等,2010)。
4.结语
言语的性别差异问题仍然是整个社会语言学研究中有待深入的一个方面。这一领域的知识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比如,对于教学实践而言,教师个人性别身份的不同,会使他或她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相应的语言性别变体,如果他或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使学生接受错位的言语变体。如果教师具备了有关性别差异的知识,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曹剑芬.现代语音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刘瑞琴, 韩淑芹, 张红.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
[3]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4]索振羽.新编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叶文博等.人视觉反应的性别差异及分析[J].心理科学, 1998, (21) .
句法方面的性别差异 篇6
1. 疑问句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英国语言学家莱科夫(R.Lakoff)指出,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喜欢用一种试探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1]例如:
(1) (Речьмеждуоднойженщинойиодниммужчиной) Калугина:Интересно.Загадка, да?
Новосельцев:Да.А-а-а, язнаю. (“Служебныйроман”)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谈话)
卡卢吉娜:有意思。这是谜语,是吗?
诺沃谢里采夫:是的,啊、啊、啊,我知道。
大多数女性将使用疑问句作为确保谈话继续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使用疑问句似乎只是为了获取信息而已。
经我国语言学家研究,女孩大约在两岁时就开始习得汉语中“吧”这一表示礼貌的要求、建议或商量等疑问程度较低的是非问句,而且使用频率高;而男孩到三岁时才学会“吧”问句,使用频率低。[2]曹志斌先生对口述实录文学《北京人》中语气词的使用频率进行过量化研究,在篇幅字数基本相等的男女话语材料中,他发现女性在疑问句中使用“吗、呢、吧、啊”等语气词的频率均高于男性,平均句次比为72%:33%。例如:
(2)(杜梅)“……我老这么闹,你不烦我吧?”
“不。吵的时候有点烦,但吵完就完了,不是真烦。”
“那你还爱我吧?”
“当然,不至于那么严重。”(王朔《过把瘾就死》)
另外,汉语中女性常有把陈述句说得像疑问句的现象,不像男性那样语气坚决,用肯定的降调来回答。据调查,在陈述句中,女性男性使用语气词“吧”的比率为16.4%:14.3%,女性比男性高出2.1%。
女性比男性更经常使用疑问句,一方面体现了女性的温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女性缺乏自信、不太把握的缘故。不过也有语言学家认为疑问句能鼓励其他人发表不同意见,反映了女性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和脉脉温情。男性较少使用疑问句则说明他们运用语言的自信和力量。[3]
2. 祈使句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祈使句主要用来提出要求或请求及命令等。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давай(те)的形式来建议别人去做某事,而避免使用生硬的祈使句来发出命令。凡是让她们感到可能带来尴尬、不便的内容,她们都喜欢用委婉的方式含蓄地表达出来。例如:
(3) Калугина:Ой, какярада!Ну, давайтесадитесь!Новосельцев:Спасибо. (“Служебныйроман”)
卡卢吉娜:哦,我太高兴了!让我们坐下吧!
诺沃谢里采夫:谢谢!
对于可能会损伤别人面子的语言,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因此女性更多地使用пожалуйста、спасибо等表达,甚至在生气的时候也不例外。例如:
(4) Роман:Семейноесчастьенеподароксудьбы, аделоруксамихсупругов.
Наталья:Уйдиотсюда, пожалуйста!
Роман:Властьродителейнаддетьми.
Наталья:Этолишьотражениеобщественнойвласти.
Павел:Исчезни!
罗曼:家庭的幸福不是命里注定的,而是靠夫妻自己经营。
娜塔利娅:请从这走开。
罗曼:父母对孩子的特权。
娜塔利娅:这只是社会权利的反映。
帕维尔:滚!(“Несошлисьхарактерами”)
这是电影“Несошлисьхарактерами”中的一个情节,女主角Наталья和丈夫Павел吵架,儿子Роман在一旁调侃,想增加点幽默气氛。此时,母亲说的是“Уйдиотсюда,пожалуйста!”,而丈夫说的则是语气更重的“Исчезни!”。女性温和、不愿伤及面子的心理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学者指出,男性通常使用简单的、直接的、命令式的祈使句,而女性更经常使用较迂回、委婉、客气的祈使句。例如:
(5)鹏图还没有做惯父亲,三脚两步到老子书房里去报告:“生下来一个妖怪。”方遯翁看了《易经》卦词纳闷,想莫非媳妇要难产或流产,正待虔诚再卜一卦,忽听儿子没头没脑的来了一句,吓得直跳起来:“别胡说!已经做父亲的人了,讲话还那样不正经,瞧你将来怎样教你儿子!”……
方老太太说:“小孩子相貌很好———出生的小孩子全是那样的,别说他丑。”(钱钟书《围城》)
3. 结语
本章对俄汉语中与性别差异相关的语言变体进行了分析,发现语言变体在俄汉语表达方面有很多相似点,也有不同点:在音调方面,俄语中表示强调的调型有7个,它随说话人意思而定,无明显性别差异;汉语不同于俄语,汉语是声调语言,在表示强调时,女性可以使用“逆序”重音,而男性与此相反。
但相似点多于不同点:俄汉语中女性在语音上追求文雅、规范,男性发音则相对直接、有力;女性语调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男性则相对感情表达单一;女性在词汇的选择上注意讲究贴切、雅致,男性则相对粗俗、不羁;女性在句式上选择使用谨慎、稳重、婉转的表达方式,而男性则喜好使用表示要求、命令的表达方式。
男性和女性在语音、词汇和句法方面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受到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直接影响,具有社会的性质,而不是生物学性质。[4]
参考文献
[1]Lakoff, 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New York:Langman Inc., 1986:136.
[2]杨永忠.论性别话语模式.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2) :56-65.
[3]祝平燕, 夏玉珍.性别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9.
论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篇7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考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和深厚的社会现实底蕴, 因而, 反映出使用者的社会心理、民俗心态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本文将通过语言这面镜子, 透视一下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 从而提高我们对性别语言的认识, 防止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产生语言性别歧视。
二、男女性别差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1.语音语调
一般来说, 女性与男性相比, 发音较标准、规范。她们对语音的正确与否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认为发音标准是自己身价和教养的重要标志。而男性则不太注重这些细小的方面, 更多地使用非标准的语音形式, 而且还下意识地引以为荣。在言语交际中, 降调一般表示语气肯定, 升调常表示怀疑或期待。女性讲话多用升调, 语调高低变化并富有表现力, 而男性讲话多用降调, 调型单调平稳, 变化少。语言学家通过对许多语言材料的分析后发现, 女性常用升调来回答疑问句。相反, 男性更容易使用表示降调的祈使句, 表现出其刚毅、坚定的性格特点。即便在陈述一件事时, 女性也喜欢使用疑问句的语调, 一方面, 是为了表现礼貌和温柔, 另一方面, 表现出女性办事不果断、缺乏自信的特点。
2.遣词用句
在词汇选择运用上, 男女往往有自己的偏爱和习惯, 但总地来说, 女性的词汇要比男性丰富, 且女性用词往往比男性用词礼貌、委婉。女子天性爱美, 对色彩缤纷的世界有格外仔细的观察, 表现出惊人的鉴赏和分辨能力。较之男子, 她们对表示颜色的词汇掌握得更多, 使用得也更讲究、准确。许多研究都表明, 女性在语言中频繁地使用强势修饰语和形容词, 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 以加强语意效果。即使在表达不满和不愉快的情绪时, 女性也往往采用较委婉含蓄的方式, 她们一般回避使用诅咒语。而男性则无所顾忌, 常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诅咒语、禁忌语和俚语的使用是男性的传统领地, 女性一般都避免使用, 而倾向用比较文雅、委婉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和情感。女性作为弱势群体, 如果要表达强烈感情, 只能使用程度弱一些的诅咒语或感叹词。
3.句法结构
男女两性在句法结构选择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一般来说, 男性喜欢直接表明对事物的看法, 因而常选用陈述句和祈使句, 以表达命令和要求的口吻;女性常常避免使用直接表达思想的陈述句, 而倾向于使用疑问句, 带商量口吻的祈使句或反意疑问句。反意疑问句的使用, 一方面, 表示不确定的意思, 另一方面, 还有缓和语气, 调节会话, 表示困惑等功能, 使说话者语气委婉、含蓄、谦逊, 避免过于直接、肯定或唐突。
4.话题选择
话题是会话双方进行信息交流的焦点和具体内容。总地看来, 女性喜欢谈论的话题往往更多地涉及个人生活, 如谈论家人孩子、洗衣做饭、美容健康、衣服款式、色彩、价格、自我感受和愿望等。而男性则相反, 在谈话中较少直接袒露自我, 他们往往选择政治、经济、科学、宗教、军事、体育等话题, 谈论的事情关系当前, 与即时情景保持一定的距离。
5.话题量的大小
长期以来, 有一种普遍、固定的看法, 即女性说话比男性多。然而, 调查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场合, 如街头、家庭、饭店或咖啡馆、朋友聚会、社交活动、各种会议、电视讨论、体育比赛、音乐会等, 男性往往比女性谈话多。特别是在男女之间的对话中, 此种情况更为突出。夫妻、朋友、同事或同学之间, 基本上都是男性说话的时候多于女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人们在评判言语行为时, 对男性和女性使用着不同的标准。
6.话语方式与策略
女性在交谈中比男性更抱合作的态度。通常人人都有说话的机会, 大家轮流讲话, 很少个人独揽发言权。在讲话前, 女性总是先提及别人讲过的话, 并将自己打算要说的与前面所说的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保持了谈话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而男性在交谈中有较强的话题垄断欲, 总想主导和控制谈话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不肯轻易让出话语权。开始讲话时, 男性较少提及别人前面谈过的话, 只顾表达自己想说的, 因而, 话题转换比较突兀, 交谈中跳跃较快。因而, 话题连贯性不强。女性在交谈中对别人的发言常作积极反应, 不时用yeah, mm等来表示自己在倾听, 有时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 使会话能和谐、顺利地进行。男性对别人的讲话时常反应迟钝, 多半是不置可否, 有时甚至心不在焉。女性把提问当作鼓励对方继续和完成谈话的重要手段, 而男性则把提问当作获取信息的手段, 与女性截然不同。
三、语言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1.心理原因
女性的情感更丰富、更细腻、更外露, 自然情绪波动较大, 所以, 在日常交流中相对于男性而言, 她们更善于使用一些抑扬起伏的语调来抒发内心的强烈感情。与男性相比, 女性更为敏感, 所以, 在交谈中女性更懂得观察, 知道如何尊重别人, 如何体谅别人, 如何为别人创造说话的机会。
2.社会分工
历史上, “男主外, 女主内”、“男尊女卑”的观念中外都有, 男人的活动范围广阔, 主宰一切, 而女子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庭, 操劳家务。相应地, 男女的性格就会受到影响, 从而造成了男女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男人代表着“power”、“status”、“dominance”, 而女性的社会作用仅是从属和点缀。不难想象男女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制约着他们选用不同的话语, 这是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3.社会偏见
由于男女的社会分工和文化角色的差异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男主外、女主内, 男尊女卑。由于由来已久的男女性别偏见, 社会对于男女所应该使用的语言也打上了烙印。男性就可以选择使用一些粗俗的表达, 还被视为粗狂, 而女性就只能选择规范、标准以及优雅的语言, 否则的话她们就会受到人们对她们进行的道德上的消极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说, 是社会要求女性必须有选择地使用语言。
四、结束语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事实。因此, 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中也不足为奇。语言本身无所谓性别歧视, 但它能隐涵性别歧视, 语言的使用能反映这种观念。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它受人的职业、年龄、教育程度、身份、地位等的影响, 也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和语言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 新思想、新观念、新科学的不断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中两性在教育程度、工作机会、社会地位等方面差距的缩小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将会逐渐减少。通过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女权主义者的共同努力, 根深蒂固的对女性的偏见在语言中的各种反映也将逐步改变和消除。
参考文献
[1]刘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J].湖南大学学报.
[2]赵蓉晖.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 1999, (3) .
浅议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篇8
一、原因之一:记忆方式的差异
男女生二者的记忆方式不同。女生一般偏重于机械记忆, 记忆面较广, 量较大, 短时记忆较优, 但因此也影响了长期记忆的效果;男学生则理解记忆, 在广度上虽不如女生, 但比较深入, 记住的信息能保持比较长的时间。多年的测试统计表明, 在初中阶段, 特别是初一, 由于内容比较简单, 不少章节都有明确的模式可循 (如有理数式的运算、解方程、解不等式、幂的运算等) , 因而机械记忆所起的作用相当大。这是女生在这方面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到了初二、初三遇到根式、指数与函数等内容, 解决的已不单是“是什么”的问题, 出现了更多的“为什么”和“怎么办”, 她们原来的认知方式开始不适应了, 这时就面临着新的分化。男学生赶上并开始超过女生, 整个初中阶段, 男女生成绩无显著差异, 但到了高一、高二男生有了明显的优势。因此可以这样认为, 在数学学习中, 随着年级的升高, 内容越来越复杂, 机械记忆所起的作用逐步降低, 女生在这方面的优势的影响逐步减少;而理解记忆的作用却日见增加, 男生所倾向的理解记忆则逐步发挥作用。这是逐渐拉开男女生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原因之二:思维方式有差异
女学生倾向于模仿, 处理问题时注意部分与细节, 但对全局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较差;而男学生独立思考较多, 分析综合能力较优, 处理问题时较为重视全局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但对细节则注意不够。在数学运算时, 一般感到女学生较为仔细, 而男学生比较粗心, 这就是两种思维方式差异在数学上的具体表现。
在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 这两种思维方式并未产生显著的差异, 但在运用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时, 差异就出现了。随着年级的升高, 知识的综合性越来越强, 灵活运用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时单纯模仿已经不够, 还要求学生善于辨别问题的类型, 具有相当的选择、判断能力, 能够从联系与特性着手进行推理, 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相当数量的女生, 囿于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 适应不了数学学习所提出的这些越来越高的要求, 逐渐地落到了后面。
除上述原因外, 其他文化与社会方面的因素对女生思维方式与记忆方式的形成亦有影响, 这里就不再论述了。
总之, 在中学阶段的数学学科, 出现了男生赶上并显著超过女生的现象,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是由于女学生的记忆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数学学科本身在这方面的要求逐渐脱节而造成的。在智能方面 (如空间能力) 的差异对此也有影响。女学生在认知 (记忆和思维) 方式方面的差异, 与大脑机制等生物因素有关, 更与教育有关, 也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因素有关。
【性别收入差异】推荐阅读:
身势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原型07-07
人名的性别差异08-03
男女性别发展差异08-19
礼貌策略的性别差异10-16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05-19
论性别差异对秘书工作的影响 原稿07-01
农民收入差异06-16
浅析施工企业会计收入确认与税务制度差异06-15
性别因素07-14
性别认知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