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2024-05-19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精选12篇)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社会用人单位采用各种措施选拔人才, 就业率高低成为许多高校办学成效和吸引生源的重要指标。不少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起, 就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作为追求的目标。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均从属于未来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观就成为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反映。毋容置疑,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能使其树立更为高远的目标、提升其战胜学习与生活中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激发其自觉地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 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 人们不禁要问: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主流是什么?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探讨大学生性别、生源地和年级的差异对其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 揭示当下大学教育教学改进的方向, 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行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

(一) 调查的前期准备

1. 调查员的选拔

2013年3月《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课题组, 采用自愿报名方式, 在E高校大二年级两个正在开设统计学课程的专业中, 招募大学生调查员, 经过相关程序后选拔出26名调查员。调查员的素质、参与调查的热情很高, 责任意识也很强。

2. 问卷的编制

首先要求课题组成员及调查员小组结合探索性研究的成果, 分别编制调查问卷;其次, 汇总课题组成员及调查员小组的问卷, 综合出一份调查问卷;再次, 组织课题组成员及调查员一起讨论修改调查问卷;最后, 将讨论修改后的问卷发给调查员, 要求调查员再向身边的同学征询修改意见。

(二) 调查的组织实施

在课题组成员与调查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考虑到大四年级的学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参加论文答辩的实际, 确定问卷发放时间为2013年5月20日至6月10日;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决定在南京A高校 (工科类大学) 、B高校 (师范类大学) 、C高校 (民办本科学院) 、D高校 (综合性大学) 、E高校 (财经类学院) 、F高校 (医药类大学) ,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调查;并根据六所高校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 将26名调查员分成六个调查小组, 分派到六所高校分发和回收问卷。

(三) 调查数据的汇总

2013年6月中下旬, 课题组在对调查员进行数据汇总技能、技巧培训后, 通过对问卷中控制性问题的分析, 去除问题答案可信度较低的问卷后,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518份, 并将其分发给调查员, 要求他们按照统一格式对数据分别进行录入、保存和汇总。

(四) 调查的内容

本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设置了5个分类变量, 即大学生的专业、年级、性别、生源地、就读高校等;设置了10个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问题, 即第一份工作获取的途径、就业的地域、就业时第一应考虑的因素、对未来顺利就业是否焦虑等。

总之, 本研究严格遵循统计调查程序获取数据, 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从数量上也能满足研究问题的需要。

二、研究的思路

本文仅就大学生就业时第一应考虑因素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研究。首先, 对不同价值取向可能折射出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其次, 以性别、生源地和年级为自变量因素且在假定其他自变量因素不变的情形下, 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统计描述;再次, 以2×6列联表、5×6列联表和皮尔逊 (Pearson) x2分布为工具, 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差异的显著性进行统计检验, 并对检验结果给出简要的解释与分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就业价值观, 最后给出了几点建议。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界定

大学生受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经济现状、受教育状况, 以及所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等变量因素的影响, 就业价值取向必然不尽相同。从本次调查所设置的问题“您就业时, 第一应考虑的因素是:A.薪酬、B.工作环境、C.工作地域、D.个人发展空间、E.与所学专业一致、F.其他”来看, 选择不同的答案均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 薪酬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时, 若认为获取薪酬的多少应该成为第一要考虑的因素, 则称这类大学生具有薪酬价值取向。它既表明这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物质利益至上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色彩, 也说明经济问题是其当前或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关注的重要问题, 其生存或生活状况还处于亟需改善的状态。从社会学角度看, 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 人们秉持的价值观应该尽量远离功利, 但不反对功利, 功利也是合理的存在, 允许合理合法的利己。【2】

(二) 工作环境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时, 若认为获取理想的工作环境应该成为第一要考虑的因素, 则称这类大学生具有工作环境价值取向。它既表明这类大学生具有较弱功利主义或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色彩, 也说明在当前或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其较为关注工作时心情的愉悦, 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和谐。从社会学角度看, 人们理应追求愉悦工作与工作环境的和谐, 它是人类追求社会和谐的一种微观体现。

(三) 工作地域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时, 若认为获取理想的就业地域应该成为第一要考虑的因素, 则称这类大学生具有工作地域价值取向。它既表明这类大学生具有较弱功利主义或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色彩, 也说明其较为看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对未来个人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从社会学角度看, 看重地域文化及其差异的重要性, 不仅表明其对地域文化怀有较强的认同感, 而且折射出这种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倾向, 这不利于社会文化、思想与政治意识的交流与扩散;另一方面, 秉持这种价值取向的人受个人的生活习惯的惯性影响往往较大, 对情感、确定性追求也较多。

(四) 发展空间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时, 若认为个人未来发展空间应该成为第一要考虑的因素, 则称这类大学生具有发展空间价值取向。它既表明这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成就感且将其在人生目标中赋予了较大的权重, 也说明其追求个人发展、尽力体现个人价值, 个人发展的预期需求层次较高。从政治学与社会学角度看, 秉持这种价值取向的人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可能性较大, 急功近利意识较弱, 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发展都是一种较为理性的价值取向。

(五) 专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时, 若把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一致作为第一要考虑的因素, 则称这类大学生具有专业价值取向。它表明这类大学生比较看重专业成就或专业价值, 且能以专业为依托去谋划个人发展, 是一种更为理性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活动, 就是要培养出功利主义与物质利益至上意识淡薄, 同时又具有较强专业意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开放创新型人才。【3】从政治学与社会学角度看, 秉持专业价值取向的人,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代社会, 追求个人专业发展, 无论是基于人生目标追求还是基于对社会可能的贡献, 都是一种更为适应社会需求、更易取得个人成功的较为理性的价值取向。

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差异的统计描述与检验

从数据汇总结果看, 在1518份有效问卷中, 以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地域、发展空间、专业为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分别有172人、228人、181人、832人、71人和34人, 分别占总人数的11.33%、15.02%、11.92%、54.81%和4.68%。其中, 秉持发展空间价值取向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秉持专业价值取向的不足5%, 但是两者总和已接近60%。

(一) 不同性别、生源地和年级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差异的统计描述

以性别、生源地和年级三个分类变量分别为行变量、以大学生就业时第一应考虑因素 (即就业价值取向) 为列变量, 运用SPSS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 得两张2×6列联表和一张5×6列联表 (见表) 。

单位:%

注:就业时第一应考虑因素A:薪酬、B:工作环境、C:就业的地域、D:个人发展空间、E:与所学专业一致、F:其它。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 性别因素

以性别为分组标志对数据进行分组显示, 1518名大学生中有569名男生和949名女生, 分别占总人数的37.5%和62.5%。由表1可知, 大学生就业时, 男女生秉持薪酬价值取向的比重分别为14.41%和9.48%, 男生比女生高4.93个百分点;秉持工作环境价值取向的分别为13.36%和16.02%, 女生比男生高2.66个百分点;秉持工作地域价值取向的分别13.36%和11.06%, 男生比女生高2.30个百分点;秉持发展空间价值取向的分别为52.55%和56.16%, 女生比男生高4.16个百分点;秉持专业价值取向的分别为3.51%和5.37%, 女生比男生高1.86个百分点。

2. 生源地因素

以生源地为分组标志对数据进行分组显示, 1518名大学生中有655名来自农村、863名来自城镇, 分别占总人数的43.1%和56.9%。由表1可以看出, 就业时, 来自农村与城镇的大学生秉持薪酬价值取向的比重分别为12.21%和10.66%, 来自农村比城镇的高1.55个百分点;秉持工作环境价值取向的分别为14.96%和15.06%, 两者基本持平;秉持工作地域价值取向的分别为12.52%和11.47%, 两者相差1个百分点;秉持发展空间价值取向的分别为52.52%和56.55%, 来自城镇的比来自农村的高4.03个百分点;秉持专业价值取向的分别为6.41%和3.36%, 来自农村的比来自城镇的高出3.05个百分点。

3. 年级因素

以年级为分组标志对数据进行分组显示, 1518名大学生中, 有大一学生305名, 占20.1%;大二学生446名, 占29.4%;大三学生520名, 占34.3%;大四学生192名, 占12.6%;55名研究生, 占3.6%。从表可知, 大三学生秉持薪酬价值取向的占比最高为12.50%, 研究生最低为4.08%, 两者相差8.42个百分点, 分别比平均水平高出1.77个百分点和低7.25个百分点。大一学生秉持工作环境价值取向的占比最高为18.69%, 大四学生最低为10.94%, 两者相差7.75个百分点, 分别比平均水平高出3.67个百分点和低4.08个百分点。大三学生秉持工作地域价值取向的占比最高为13.02%, 大二最低为10.09%, 两者相差2.93个百分点, 分别比平均水平高出1.10个百分点和低1.83个百分点。研究生秉持发展空间价值取向的占比最高为65.45%, 大一学生最低为52.13%, 两者相差13.32个百分点, 分别比平均水平高出10.64个百分点和低2.68个百分点。大二学生秉持专业价值取向的占比最高为5.38%, 研究生最低为1.82%, 两者相差3.56个百分点, 分别比平均水平高出0.7个百分点和低2.86个百分点。

(二) 不同性别、生源地、年级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整体差异的统计检验

统计调查理论表明:选择样本的随机性必然导致调查数据显示的事物数量特征与事物实际数量特征之间存在差异。然而, 调查数据显示的事物数量特征与事物实际数量特征是否存在本质的差异, 可以借助统计显著性检验加以诊断。

由表中数据及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因性别的不同、生源地的不同和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然而,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以及年级不同的大学生, 其就业价值取向是否真的存在本质差异呢?

按照统计假设检验原理和步骤, 首先确定原假设 (以性别为例)

H0: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本质上没有差异

其中n= (r-1) (c-1) 为自由度, r, c, foil, feil分别为表1中的行数、列数、第i行第j列样本观察值与样本观察值的期望值。

最后, 给出判断。因为P值0.0078远小于通常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1, 因此, 应拒绝原假设H0, 即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 有充分理由认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整体上具有高度显著差异。但是, 据此并不能判断男女大学生在具体在哪个 (些) 就业价值取向上差异显著, 也不能确定其差异程度。

同理, 根据生源地分组数据, 计算出x2统计量的值为13.51、P值为0.0190, 因为P值0.0190小于0.05, 因此, 应拒绝原假设H0。即在显著性水平为0.05下, 有理由认为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整体上具有显著差异。但是, 据此也不能判断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具体在哪个 (些) 就业价值取向上差异显著, 也不能确定其差异程度。

根据年级分组数据, 计算出x2统计量的值为21.240、P值为0.3832, 因为P值0.3832远大于0.05, 因此, 不应拒绝原假设H0。即在显著性水平为0.05下, 有理由认为年级不同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三)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差异程度的测度

1. 因素影响差异程度系数

从皮尔逊 (Pearson) x2统计量的构成可知, 列联表1中第i行第j列上的观测值foij与期望值feij之差的平方 (foij-feij) 2同期望值feij之比值越大, 表示第i行第j列位置上的现象对x2统计量影响越大。

因此, 可以采用因素影响差异程度系数

来测定第j列现象因行变量因素变动而产生差异的程度或不一致性, 其中,

另外, 还可以将上述因素影响差异程度系数分为五个等级, 即当0≤rj<0.10时, 表示第j列的现象高度一致;当0.10≤rj<0.15时, 表示第j列的现象存在微小差异;当0.15≤rj<0.20时, 表示第j列的现象存在较小差异;当0.20≤rj<0.40时, 表示第j列的现象为存在极大差异;当rj≥0.40时, 表示第j列的现象高度不一致。

据此, 学生性别因素影响差异程度系数rj (j=1, 2, …, C) 越接近于0, 表明男女学生在第j列上的就业价值取向上越趋于高度一致;反之, 学生性别因素影响差异程度系数rj越接近于1, 表明男女学生在第j列上的就业价值取向上越趋于高度不一致。

2. 大学生性别因素影响差异程度系数

利用表1中数据可以测算出性别因素变量, 对大学生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地域、发展空间以及专业价值取向的因素影响差异程度系数分别为0.486、0.107、0.100、0.054和0.168。这表明男女学生在发展空间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在工作环境、工作地域两种价值取向上存在微小差异, 即男生比女生稍微看重工作环境, 女生比男生稍微看重工作地域;男女生在专业价值取向上存在较大差异, 即女生比男生较为看重工作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只是男女大学生在薪酬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程度系数达0.486, 表明男生就业时比女生更为看重薪酬, 而且这一差异对男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整体差异的解释程度达48.6%, 是造成男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整体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3. 大学生生源地因素影响差异程度系数

利用表1中数据可以测算出生源地因素变量, 对大学生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地域、发展空间以及专业价值取向的因素影响差异程度系数分别为0.059、1.91×10-4、0.025、0.082和0.549。表明来自农村与城镇的大学生在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地域、发展空间四种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在专业价值取向上却高度不一致,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为看重工作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 而且这一差异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整体差异的解释程度达54.9%, 是造成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整体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五、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差异的定性分析

从整体上看, 不同性别、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发展空间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性, 结合54.81%的平均占比, 说明无论大学生性别如何、也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镇, 追求个人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希望自己对社会有更大贡献是其就业价值取向的主流, 代表着当代社会主体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从专业价值取向上看, 尽管女生比男生较为看重专业价值取向、尽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城镇大学生更加看重专业价值取向, 但是, 整体上仅有4.68%的大学生就业时会第一考虑工作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 说明当代大学生专业意识较为淡薄、对依托专业追求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大学生的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地域等价值取向还缺少必要的专业基础支撑。

从年级不同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上看, 年级对其就业价值取向整体上没有显著影响, 说明大学学习时间的长短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一般而言, 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 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后, 通常能强化专业意识, 增强立足于专业谋求个人发展的信念。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高校人文环境、学术氛围等熏陶, 高年级大学生也应该比低年级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趋于理性、功利主义色彩更加趋于淡化。然而, 高低年级的大学生在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地域价值取向上并没有实质性差异, 使人不禁对高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精神境界作用的弱化感到担忧。

六、关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秉持何种价值取向, 对大学生个体来说, 一定程度上是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反映, 也是大学生个体的一种客观需求, 本无可厚非;然而, 从社会学与政治学角度看,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如果其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一定程度上可能演变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

前面的分析表明:发展空间价值取向是不同性别、生源地、年级不同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主流, 且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年级不同的大学生在发展空间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说明我国当下社会的整体环境, 能吸引大学生去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发展, 并能为实现其个人价值和梦想创造必要条件, 对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引性。但是, 对依托专业去追求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的专业价值取向, 仅为较少一部分大学生所认同, 使得大学生发展空间价值取向多少有些缺少物质基础的支撑;同时, 专业价值取向在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间又存在显著差异。因此, 从国家、社会层面看, 在支持、鼓励、引导大学生追求主流就业价值取向的同时, 应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引领大学生追求以专业为基础的个人价值实现、个体发展, 使其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的需要中, 实现其追求个人发展、个人价值的梦想。

(一) 用人单位应重视招聘专业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

不应有性别歧视、生源地歧视。从用人单位来看, 任何工作都需要具有专门技能的人去承担, 从高校招聘与工作岗位匹配的特定专业的毕业生, 则能降低用人单位人员培训、培养成本, 也能间接降低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成本, 也能引导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 又可以间接地引导在校大学生重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 强化大学生专业价值取向。然而, 在现实中, 却有部分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有性别歧视、生源地歧视行为, 并不看重毕业生所学专业, 却以各种理由热衷于招聘男性毕业生, 或者变相提高女性毕业生的入职门槛【5】;或热衷于招聘来自城镇的大学毕业生, 或者变相提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应聘门槛。显然, 这种做法不利于激发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二) 高校应强化大学生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活动

高校是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能否意识到依托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去追逐实现个人价值的梦想, 与高校能否强化对大学生进行清晰的专业意识、系统的专业技能培养密切相关, 与能否从性别、生源地差异的视角,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加以引导有关。从前文可以看出, 年级不同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也表明高校专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甚微;不同性别、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专业价值上差异较大, 表明高校没有重视从性别、生源地差异层面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三) 大学生应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

大学生进入高校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成为具有专业特长的专门人才, 以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特定专门人才的需求, 从而为大学生实现其个人价值梦想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无论大学生性别如何、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镇, 唯有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依托, 才能奠定个人发展空间的基础, 不能因性别、生源地的差异为借口而放松对专业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天营.样本数据缺失的灰数补救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08, 22:7-11.

[2]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第二版) [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11-12.

[3]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69-70.

[4]贾俊平, 何晓群, 金勇进.统计学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220.

[5]沈向荣.2009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中国统计, 2009 (8) :12-14.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篇2

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修正性别差异研究

本文考察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自我修正和修正标记语使用上的性别差异.研究语料来自大学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共抽取42个样本,其中男女学生各21名.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二项分布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男生的隐性修正行为多于女生,但无显著差异,而女生的`显性修正行为和修正标记语的使用显著多于男生.这样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男女两性在使用会话策略上的不同及其外语学习水平的差距.

作 者:陈立平李经伟 赵蔚彬 Chen Liping Li Jingwei Zhao Weibin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刊 名:现代外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FOREIGN LANGUAGES年,卷(期):28(3)分类号:H319关键词:自我修正 修正标记语 性别差异 英语口语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篇3

关键词: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手机依赖是手机成瘾在心理层面的反应倾向,往往伴随着负性情绪、社会交往能力的降低、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冲动性,以及长时间的依赖等。人格特质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格特质中,大五人格理论是人格研究领域重要的理论,能够为人们了解人格特质提供一个有力的视角。大五人格包括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五个因素。

积极地探究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问题性手机使用预防与干预提供必要的心理依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让人更加清楚地认识移动多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发展机制。因此,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手机使用的心理学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不同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一)神经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Bianchi和Phillips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神经质对手机依赖具有显著性预测作用。因此,高度紧张的个体更倾向于在生活中产生手机依赖。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手机來降低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此外,从与成瘾行为关系密切的其他心理特征来看,手机依赖者还是有较高寻求认可的动机,他们渴求被同伴认可。Ezoe等人对日本大阪的132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神经质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杜立操和梁杰华对广西四所高校的4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对手机依赖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二)外倾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刘勇,姜梦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外倾性呈显著正相关,且外倾性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Bianchi 和 Phillips 研究发现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外倾性有关,外向型的人比内向型的人更容易出现问题性手机使用,且年轻的、外向型司机由于问题性手机使用最容易发生车祸事故。黄靖茵,刘江美,胡燕红,张珊和陈瑜研宄也发现外倾性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从整体上来讲,外倾性正向预测手机依赖。

(二)开放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黄海,余莉,郭诗舟研究发现,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开放性得分显著高于非手机依赖组,开放性与手机依赖成正相关。开放性得分高的个体喜欢新事物,好奇心强,而手机新颖、时尚和便捷等特点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如手机 qq、微信、微博等功能都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新奇感。开放性得分低的个体意志力较弱,自控力较差,做事无条理,在学习上会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目标,对行为的控制力明显不足,同样,他们在手机的使用上也会表现出缺乏自我克制,而自我控制感的缺失会使某些学生沉溺于使用手机的快乐之中而无法自拔无法承受不使用手机所带来的不愉快,从而形成过度依赖。

(四)宜人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丁维研究发现宜人性同手机依赖具有显著性负相关。 黄海,余莉,郭诗舟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与宜人性成显著负相关,且四个人格因子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相关。宜人性得分低的个体对他人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这种类型的个体较难与人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友谊,往往感到孤独,而个体越孤独越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

(五)尽责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刘勇,姜梦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尽责性呈显著正相关。黄海,余莉,郭诗舟研究结论得出尽责性能有效预测手机依赖,进一步说明人格因素是导致手机依赖形成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庞海波等发现网络成瘾学生的忧虑性与自律性更高,而低尽责性人格更容易沉浸在手机、网络等新媒介中,难以控制与自拔。

综上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存在密切关联,人格特质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变量。

二、不同性别的人格与手机依赖关系

刘勇,姜梦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男生高于女生,且与年龄呈负相关。黄海,余莉,郭诗舟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与性别和年级没有显著相关,女生在手机依赖总分上平均分高于男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许多研宄探讨了手机成瘾的性别差异,但是男性和女性哪个群体更易出现手机成瘾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研宄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而也有研宄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问题性手机使用。此外,也有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网络使用和使用手机发送信息方面不存在差异。

综上,现有研宄结果存在诸多分歧之处。例如,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是否与手机依赖存在密切关联,人格特质是否直接影响手机依赖,还是通过其他因素间接起作用。因此,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考察。

三、研究展望

(一)人格对手机依赖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状况来看,个体的人格特质和手机依赖都分别受到年龄、教育、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而关于这些因素对个体的人格和手机依赖关系影响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对人格和手机依赖关系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明确人格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前人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但对于其内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人格与手机依赖的跨文化研究。

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密切,但是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的重要影响在国内还没有引起自购的重视,有关研究也相对较少。人格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在人格特质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会对其手机依赖产生重要影响。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文化差异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通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来得到进一步的后续验证,并进行有关的差异比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丁维. 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刘鹏.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及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

[3]王珺珂. 大学生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智能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4.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篇4

一、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制度背景与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就业的价值倾向与心理特点, 我们设计了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其评价指标共有15个, 即劳动报酬、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学习培养、专业对口、兴趣岗位匹配、单位性质、国内外著名企业、劳动合同、工会组织、劳动保护和劳动时间, 它们的权重系数分别为2.5、0.5、0.6、0.6、0.4、0.4、0.5、0.5、0.6、0.8、0.6、0.8、0.3、0.3、0.6。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后还需制订评价标准。所谓评价标准即为每一评价要素规定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 其具体方法就是根据指标内容的特点划分5-10个等级, 对每个等级予以质和量的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评分 (以10分为单位) 。劳动报酬可通过收入总额与全国或地区平均收入的对比来衡量, 其等级划分与评分为:收入总额远远高于平均水平的10分;高于的8分;相当于的6分;低于的4分;远低于的2分。社会保险可用参与率 (实际参保毕业生总人数/应参保总人数, 暂不考虑保险额度) 来衡量, 其等级划分与评分为:参保率为100%的10分;99%-90%的9分;89%-80%的8分;……;9%-1%的1分。社会福利、工会组织与劳动合同的等级划分评分与社会保险相同。学习培养的等级评分为:培训率80%的10分;79-60%的8分;……;19-1%的2分;专业对口、兴趣岗位匹配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学习培养相同。劳动时间分为5个层次:35小时以下得10分;36-40的8分;41-48的6分;49-56的2分;57以上的0分。单位性质设9个层次:正规就业率90%以上为10分;89-80%的9分;……;10%以下的2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将国家机关、国营企事业单位、规模大的三资、私营企业列为正规就业, 而把个体经营、自己创业、规模小的三资与私营企业列为非正规就业。

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确定后, 我们便可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测算。每年各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综合得分就是15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 其中劳动报酬 (N1) 的得分为组成因素的综合平均数, 即N1= (10 X1+8X2+6X3+4X4+2X5) /X (X为总人数, X1-X5为各等级人数;劳动时间评分等同) ;其他13个指标都以比率为标准, 相应比率则得到对应分数。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结果

以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河南省某高校2001———2007届管理、工科与人文社科类主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要求毕业生只填写毕业后第一年的情况, 以增加各届毕业生的可比性;要求学生以实名填写并详细列出自己的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等, 以确保回答问题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0份 (每届500份) , 收回2886份, 回收率为82.46%, 有效问卷2688份, 有效率93.18%。其中管理类发放1400份 (每届200份) , 收回1135份, 回收率81.42%, 有效问卷1069份, 有效率94.2%;工科类发放1050份 (每届150份) , 收回820份, 回收率78.1%, 有效问卷718份, 有效率87.6%;人文社科科类发放1050份 (每届150份) , 收回931份, 回收率88.7%, 有效问卷901份, 有效率96.8%。

2001-2007年, 高校毕业生平均收入远超过、高于、相当于、低于和远低于的男生总数依次为36、434、746、151、5人, 女生为13、397、734、166、6人;享受及未享受社会福利的男生分别是1223和149人, 女生1123和203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与及未参与的男生分别为1145和227、1144和226、1061和309、1082和289人, 女生为1032和284、1043和273、936和379、944和373人;劳动合同签订、工会组织参与、劳动保护是否的男生分别为1298和119、979和393、1198和174人, 女生为1126和194、861和455、986和330人;劳动时间在35、40、48、50、56小时的男女生依次为164和138、428和411、550和581、180和159、42和24人;参与及未参与培训的男生为1166、176人, 女生为1084、222人;专业对口与否的男生为1102、270人, 女生为894、432人;岗位适应与否的男生为1148、223人, 女生为938、379人;在国营企事业、国家机关、大型三资企业、大型私营企业、小型三资企业、创业、个体户打工就业的男女生依次为447和406、214和179、166和188、310和300、54和65、138和155、39和16、9和5人;在著名企业就业的男女生分别为224和122人, 非著名企业就业的为1158和1194人。

根据调查结果与评价方法可计算出2001到2007年 (年具体数据略) 男女每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综合得分 (依次为7.75、7.12;8.43、7.98;7.75、7.04;7.82、7.21;761、7.14;7.34、6.41;6.81、6.2) 和7年的总的平均得分 (7.64, 7.01) , 并做出以下散点图及进行方差分析。

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结论:方差检验的概率值0.3503大于临界值0.05, 说明两样本的方差相等。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结论:方差相等条件下两样本的均值T检验的概率值0.O49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说明两样本的均值不相等, 即男、女生在就业综合得分上有显著差异。

三、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性别差异的问题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首先, 从方差分析与曲线图看,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已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有扩大的趋势。其次, 我们调查统计的是学生毕业工作一年后的情况, 如把工作时间延长, 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可能会更加明显。最后, 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 怎样保证女性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直是西方各国政府人力资源政策的重点难点, 对于我国来说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更为棘手。

从调查资料看 (如上表) ,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第一, 男女生在就业岗位层次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著名企业和正规就业的女生人数明显少于男生。第二, 在同一地区、行业甚至同一单位, 女性的平均收入大多都低于男生。第三, 没有劳动保护或对劳动保护不满意的女生远远高于男生人数。第四, 在专业、兴趣与岗位是否对口匹配方面, 女生低于男生的得分约10%-15%。第五, 在参与学习培训和管理方面, 男女生的得分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从现实社会看, 大学生就业质量性别差异的原因相当复杂。一方面, 在传统性别观念的约束下,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另一方面, 由于妇女权益保障法操作性的欠缺与实施机制的不健全, 致使在生产或工作过程中女性劳动者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 篇5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有被用人单位歧视的情况吗?假如有的话,为什么呢?是女大学生本身的原因还是用人单位的原因?还是其他因素?实践中还是有,只是用人单位不会明说罢了,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在现实择业过程中,男女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目前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就业过程中,“女硕士=男本科、女本科=男专科”,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男生一般投2到3份简历即可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而女生要得到一次面试机会,要投8到10份简历。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每年女大学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考研也成为女生逃避就业的一种方式,可是就算一路考到博士,仍然对就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造成女大学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状。

2、用人单位考虑也比较实际,女生大多在工作2-3年后就要结婚生孩子,许多人说休产假是主要原因,我觉得不完全,还因为女生怀孕期间单位无法安排较繁重的工作,尤其是一些体力活,造成其他人的负担。另外,如果是一些需要安排夜晚值班的工作岗位,更加麻烦,单位又不能多招一个人。此外,女性较重家庭的观念也会使用人单位不好安排工作,而男员工却可以随时待命、随时出发。有些用人单位直接挑明“只招男性”或“男性优先”,而更多的用人单位不会直接“歧视”女性,而是采用某些变相的用工歧视,如提高录用女大学生的标准,对其设置比男生高的各种聘用条件,或招聘简章不明写,但授意工作人员“只招男性”。由于用人单位在招工简章中公开歧视女性的行为将受到劳动监察部门的查处,他们往往在招聘现场只收集简历,事后不再通知女性求职者面试或在面试之后,再由内部掌握淘汰女性。

3、女大学生对工作期望、要求较高。女大学生一般都会认为自己经过多年的苦读,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未来的工作都有一个过高的期望:不希望工作流动性太大、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高、对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较高、不能从事劳动强度高的工作、有些工种也不适合女性、还有人身安全问题,这些都需要用人单位给予额外的关怀和照顾,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这些要求无疑也限制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

二、几点思考:

1、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显然会给女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负面影响,还可能助长部分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更严重的是,这种性别歧视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原则,使全社会的人才流动不畅通、劳动力资源配置失衡,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2、现实中的歧视使得很多女大学生为了生计的考虑而不得不去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薪酬较少的职业。长此以往,她们就会面临贫困化、边缘化、底层化的影响。

女性享有平等就业权,是宪法和相关法律赋予女性的基本权利。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及工作环境中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它们对女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这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人社保障部门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把就业歧视真正落到实处。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答复意见:

近年来,我局一直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帮助女大学生就业主要措施有:

1、构建交流平台,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我们每年都单独或联合有关部门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通过架设平台,促进用人单位与女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每周四市人才市场组织的招聘会,我们都要求进场招聘的单位对一般性工作岗位不允许有性别要求。

2、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多渠道就业。我局将根据省市统一安排及时在网上宣传毕业生就业政策,除每周四正常招聘外,每年的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村官、“三支一扶”人员招聘对性别都没有要求,针对大多数女大学生学习能力强的特点,我们鼓励她们积极参考。

3、小额担保贷款,助力女性创业。在国家鼓励全民创业的氛围下,我局联合妇联积极开办女大学生创业培训班、举办成功创业项目展示等形式,提高她们自主创业意识,增强自主创业能力,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女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4、走进大学校园,介绍就业形势。利用到高校招聘的契机,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宣讲政策,介绍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使女大学生能调整期望,适应社会。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篇6

【关键词】领导力 领导力认知 女大学生 性别差异

一、领导力及领导力性别差异

领导力研究始于20世纪初,女性领导力研究20 世纪70 年代才逐渐被人关注。目前大学机构已经就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达成共识,但对于女生和男生在领导力认知和发展上的差异缺乏关注和研究。

与男性逻辑思维强、直接命令、控制式的风格相比,女性更柔和、关注情感和直觉、看中人际和谐,更善于人际交往、关怀下属。大学生领导力的开发课程体系设计,需要了解两性在领导力发展上天然或后天的差异,让女性在大学阶段就能更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领导力,因此,本文考察大学阶段男性和女性领导力的认知状况,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提供基础支持。

二、研究方法及结论

设计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状况调查问卷,选取大一至大四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11份,问卷回收有效率85.1%。男性占38.7%,女性占61.3%。

(一)男生女生对“领导力是否可通过学习等提升”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79.0%的人认为领导力可通过学习、培训和模仿得到提升。21.0%的人认为领导力是天生的,无法通过后天塑造、培养得以提升。对性别差异进行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存在显著差异。更多女性认为领导力可以通过学习、培训和模仿得以提升。

(二)男生女生对“是否有必要在大学阶段提升领导力”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

88.4%的女生选择同意,76.5%的男生选择同意。进行卡方检验,男生女生看法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比男生更认为提升领导力非常必要。

(三)男生和女生对“目前个人最需要提升的相关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请学生从给出的36项能力中勾选出目前个人最需要提升的8项相关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和冒险精神是所有人渴望提升的能力。领导欲望、外向性、情绪稳定性是男性更希望提升的能力。女性更希望提升个人的远见、创造性思维和决策能力。

(四)男生女生的父母对其领导力培养意识存在显著差异

30.2%的男生父母有领导力培养意识,24.9%的女生父母有领导力培养意识,经过卡方检验差异性显著,男生父母比女生父母更有意识对孩子进行领导力培养。

(五)男生女生在领导技能及价值观自评上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女生在自信心、自律性、人际能力上的自我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自信心、自律性、人际能力以及公民意识上的自评分显著高于女生。进行回归分析,父母对孩子的领导力培养意识显著影响学生领导力自评分。

三、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开发体系的启示

(一)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开发要将转变学生领导力认知作为主要培养内容之一

学生对领导力最初的信念和心态,决定了他是否会采取行动或者获取资源对自身领导力进行培养。在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体系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即改变学生对领导力固定僵化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领导力的培养是一个可通过学习提高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固定心态转向成长心态。

(二)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是家庭、学校、朋辈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领导力发展的最初摇篮是家庭。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处理家庭事务、化解家庭矛盾、为家庭出谋划策,这都可以看作是广义的领导力发展。每个人在家庭中就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领导力,只是缺少了老师的教导而无法辨认这些机会与领导力有何关系。

学校的教师及课堂教育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反思、整合和推动的角色。学校教师和课堂教育应该提供反思和整合的教育,首先让学生树立在生活中锻炼领导力的意识,进而将这种在日常小事中积累下的能力运用在以后的工作场合当中。

(三)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开发要提倡能力、人格和价值观的综合平衡发展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篇7

关键词:性别差异,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轻工业职工大学2014届艺术设计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学校2014届高职毕业生为247人, 其中男生98人、女生149人。

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通过QQ、微信及纸质材料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发放调查问卷247份, 回收241份, 剔除无效调查问卷3份, 实际有效调查问卷为238份, 有效问卷占比为96.4%。

二、性别差异对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数据统计分析

1. 性别差异对毕业生工作地点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男生对工作地点的选择侧重于北上广及其他省会城市, 其中有66人选择该项, 占男生总人数的70.22%;相对应女生选择的人数为58人, 占女生总人数的40.28%, 男生对女生比值接近于2, 表明男生在找工作时采用了走出去的策略, 比女生具有更多的竞争意识和挑战精神。在地级市和县城及乡镇的选项中, 女生的人数分别为56人和30人, 所占比值分别为38.89%、20.83%, 近六成女生选择了该选项, 表明女生在找工作时, 采取了向“下”看选择小城市及乡镇的策略;而男生在这两个选项中人数分别为18人和10人, 所占比值为19.15%和10.64%, 说明男生回家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艺术设计类男毕业生受限于专业的情况更明显。

2. 性别差异对毕业生工资期望值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对工作待遇, 男女生选择的差别较大, 男生对工资的四个阶梯较为平均, 而女生集中在2000元以下和2000~3000元这个范围, 占85.43%, 相对应男生选择所占的百分比为50%;可见, 女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积极性不高, 也表明女生对于自己的各个方面的能力自信心不足。在工资期望值4000元以上的选择上, 男生为29.79%, 女生为1.39%。从工资期望值上可以看出, 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对于工资期望值的选择影响较为明显, 女生选择的工资期望值较低, 男生的期望值较高, 也表现出男生对自己的能力较为自信。

3. 性别差异对择业目标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 (见表2) , 男女的性别差异对于择业目标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态度, 77.66%男生选择了民营企业, 而女生的选择仅为48.61%, 男女的比值高达1.6;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选项中, 男女选择人数分别为10人和56人, 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0.64%和38.89%, 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选项中男女生的选择分别为11.70%、12.50%, 对比较为平和。女生选择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总数的51.39%, 明显高于男生的22.34%。可见, 对于择业目标的态度上, 女生侧重于稳定和竞争力弱的单位;而男生在择业目标这一点上与工作待遇较为对应, 因为民营企业运行较为灵活, 付出多待遇就高, 这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待遇的死板也有关系。此外, 男生选择民营企业比例较大, 也与接收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多为民营企业有关。

4. 性别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男女性别差异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不同选项侧重完全不同, 男生侧重于创业和找一个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而女生专注于先找到一个工作 (与专业无关联) , 进而才是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最后才是创业。对于是否自己创业的这一选项, 男生有22人选择, 占男生人数的23.40%, 对应女生的选择仅有16人, 占女生人数的11.11%, 男女比值高于2。由此可见, 男生比女生更青睐于创业来实现自身价值。在先找到一个工作 (与专业无关联) 的选项上, 男生仅有9人, 占男生人数的9.57%, 女生有47人选择, 占女生人数的32.64%, 由此可以看出, 女生更注重先找一个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之间的男女性别差异对于其就业具有多个方面的影响, 在这些影响中, 工资期望值、择业目标产生的影响更强, 形成了男生侧重于工资待遇高、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 女生更关注于工作稳定、待遇偏低及竞争力弱的单位或企业。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篇8

由性别歧视所导致的工资差异问题一直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使得性别工资差异较小。在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行与进一步完善, 由性别歧视所导致的工资差异越来越大, 对此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性别工资差异的成因, 如人力资本角度 (Gustafsson&Li, 2000;邓峰等, 2012) 、市场歧视角度 (李实、杨秀娜, 2010) 、市场分割与补偿角度 (王美艳, 2005;彭竞, 2011) 等。而农民工群体作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基层, 也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 性别工资差异更为明显。

目前关于性别工资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工人之间, 而关于农民工内部性别工资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 已有研究表明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较大 (杨鹏、张广胜, 2012) , 并且发现人力资本对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并不明显 (郇红艳、孙道, 2008) , 而性别歧视才是造成农民工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李实、杨秀娜, 2010) , 尤其是女性农民工受到更为严重的性别歧视。

当前对工资差异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均值分解方法与分布分解方法, 如姚先国、赖普清 (2004) , 王美艳 (2005) , 陈文府 (2011) 等。本文利用2014年上海外来农民工就业与收入的调查数据, 采用Brown分解方法, 分析了行业隔离情况下, 农民工的性别工资差异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4年上海外来农民工就业与收入的调查。共调查1250人, 在剔除遗漏个人基本信息的样本后, 得到农民工有效样本1175个, 其中男性农民工752个, 女性农民工423个。表1给出了有关农民工收入的相关变量名与统计结果。

表1描述了个人特征基本情况, 可以看出女性月平均工资明显低于男性, 仅为男性的77.95%。考虑到女性需承担更多的家庭任务和照顾子女的任务, 因此本文选取小时工资对数作为工资方程的被解释变量, 以便更准确的测度二者的工资差异。二者的周工作时间与受教育年限相差不大, 男性的平均周工作时间比女性多1.51小时, 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男性高0.22年。男性的平均年龄比女性高3.63年, 男性的平均总工作年数比女性高3.45年。

与女性相比, 男性接受培训的比例比女性高2%, 而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比女性低5%。男性健康状况好的比例比女性高8%, 健康状况一般的比例比女性低6%, 健康状况差的比例比女性低2%。此外, 男性参与工会的比例比女性高3%, 男性已婚的比例比女性高6%。

表2为农民工行业分布的工资情况, 问卷中涉及的八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科教文卫、农业、其他行业。从表2可以看到除农业外, 其它行业的月平均工资均超过3000元, 这是由于该调查数据是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 而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拥有比其他城市更高的平均工资。本文按平均小时工资高低顺序排列, 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三个行业:行业一包括科教文卫、制造业和其他行业, 行业二包括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 行业三包括住宿餐饮业和农业。

表3为划分行业后农民工分布与小时工资。从表3看, 在各个行业女性平均工资均低于男性。女性主要集中在行业二、行业三内, 男性主要集中在行业二、行业一内;在行业二内, 男性有超过一半的比例, 比女性高10%;在行业三内, 女性有近三分之一的比例, 比男性高14%。由上可知, 行业一、行业二并不存在明显的行业隔离, 行业三可能存在一定的行业隔离。

3 方法介绍与实证分析

3.1 Brown分解

Brown分解最初由Randall S.Brown在1980年提出, 旨在研究男性和女性就业行业或职业、部门分布不同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该方法同时考虑了男性与女性的工资决定机制与行业、职业或部门的选择机制, 属于均值分解的范畴。Brown分解如下:

将上式进一步分解:

把式 (2) 、式 (3) 带入式 (1) , 可得

Brown分解将男女总平均工资分为四大部分, 其中式 (4) 右边第一部分为行业内工资差异可解释的部分, 第二部分为行业内工资差异不可解释的部分, 第三部分为行业间工资差异可解释的部分, 第四部分为行业间工资差异不可解释的部分, 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归结为歧视。

3.2 行业获得估计

其中, Xj为一组影响行业获得的变量。

本文行业获得概率模型设定如下:

选取的自变量包括:受教育年限 (edu) 、年龄 (age) 、年龄平方项 (age2) 、接受培训 (train) 虚拟变量 (未接受培训为参照组) 、从事目前工作的时间 (currentwork) 、从业状况 (career) 虚拟变量 (非正式工为参照组) 、已婚 (marriage) 虚拟变量 (未婚为参照组) 、工作环境 (workenvi) 虚拟变量 (存在污染为参照组) , 以及单位性质 (xingzhi) 虚拟变量 (私营为参照组) 。

本文将行业三作为这个模型的参照组, 三类行业的划分与前文相同。若自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 则表明相对于参照组来说, 此变量对进入该行业的相对概率有正向影响;若自变量系数为负, 则此变量对进入该行业的相对概率有负向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 与进入行业三相比, 培训对男性进入行业一、行业二有显著地负向影响。与进入行业三相比, 从事目前工作时间较长的女性更容易进入行业二。与进入行业三相比, 男性正式工与女性正式工更容易进入行业一, 已婚对男性进入行业一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已婚对女性进入行业一也存在显著地负向影响。与进入行业三相比, 工作环境无污染对女性进入行业一有负向的影响, 这可能与制造业的工作环境存在污染有关。如进入行业三相比, 处于非私营单位的女性更容易进入行业一与行业二。此外, 受教育年限、年龄、年龄平方对男性和女性进入行业一、行业二的影响均不显著。

3.3 行业分布估计

本文利用男性Multionmial logit模型参数, 估计了女性的行业分布情况。同时, 利用女性Multionmial logit模型参数, 估计了男性的行业分布。

3.4 工资方程估计

本文将工资方程设定为:

其中, ln (income) 为小时工资的自然对数, edu、age、age2、train、currentwork、career、marriage、workenvi、xingzhi与上文行业获得方程的变量一致;healthg为健康状况虚拟变量 (健康状况差为参照组) , worktime为本地工作年限。

分性别的工资方程估计结果见表6, 从中可以看出, 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会提高农民工的收入, 男性与女性的教育回报率相差不大。年龄对男性的收入影响不显著, 对处于行业一的女性的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正式工对男性的收入有显著地正向影响, 对女性的影响不显著。已婚对处于行业三的女性工资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处于行业一、行业二工作环境无污染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显著高于工作环境存在污染的情形。处于行业三非私营单位的女性的工资收入显著高于处于私营单位的情形。行业一、行业二健康状况好的男性, 工资收入显著高于健康状况差的情形;行业二、行业三健康状况好的女性, 工资收入显著高于健康状况差的情形。此外, 本地工作年限的增加会提高处于行业一的女性的工资收入水平。

3.5 工资差异分解

获得工资方程之后, 需要统计男女在各类行业所有自变量的均值, 用以进行工资差异分解, 结果如表7。

从表7可以看到, 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主要由行业内差异造成, 占比高达72.64%, 而行业间的差异为27.36%;在行业内的差异中, 可以用个人特征解释的部分仅为11.47%, 由歧视造成的差异所占比例为88.53%;在行业间的差异中, 可以用个人特征解释的部分仅为16.78%, 歧视仍然是造成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所占比例为83.22%。由此可见, 女性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Brown分解对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加以分解, 发现农民工内部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工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行业内部, 同工不同酬可以解释的部分高达88.53%, 行业隔离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只有27.36%;从行业内和行业间的差异分别来看, 在行业内部, 个人特征所能解释的部分仅占11.47%, 所起的作用很低, 而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占比高达88.53%;在行业间, 由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占比高达83.22%, 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可见, 女性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 减少对女性农民工的性别歧视对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追求性别平等是社会不断文明进步和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较大的性别工资差异会降低女性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 进而降低其工作效率, 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公平和可持续性。因此, 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 更新现有落后的性别观念, 构建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 促进两性和谐、实现共同发展;第二, 政府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律规范, 建立相应的“反雇佣性别歧视法”, 禁止用人单位在招聘和职位晋升等方面的性别歧视, 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就业权益;第三, 合理引导农民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对就业岗位做出最优的选择, 避免因男女禀赋的不同而导致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的产生;第四, 提升女性农民工的就业地位, 消除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为女性农民工正常的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性别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 2005 (12) :41-43.

[2]黄志岭.农村迁移劳动力性别工资差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8) :47-49.

[3]郭继强, 陆利丽.工资差异均值分解的一种新改进经济学[J].经济学, 2009 (4) :1257-1259.

[4]郭继强、姜俪、陆利丽.工资差异分解方法述评[J].经济学, 2011 (2) :374-376.

[5]姚先国, 黄志岭.职业分割及其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基于2002年中国城镇调查队数据[J].重庆大学学报, 2008 (2) :53-57.

[6]葛玉好.部门选择对工资性别差距的影响[J].经济学, 2007 (2) :608-613.

[7]章莉, 李实.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收入的户籍歧视[J].管理世界, 2014 (11) :35-40.

[8]谢嗣胜, 姚先国.农民工工资歧视的计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4) :50-53.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篇9

1.1数学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从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情境转移到解决方案的目标情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克服遇到的所有的障碍。数学问题解决是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数学问题解决一般可分为问题表征、选择策略、实施操作和评价这四个阶段。

1.2数学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的实质是对问题中所含信息的提取、组织、加工和表达。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尝尝依赖于对问题的适宜表征,不同的表征产生不同的解题方法。表征包括内部表征和外部表征。准确、恰当的表征是数学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

2.实验

2.1被试

我们从江苏省丰县中学高三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100个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生52人,女生48人,被试者年龄为18岁左右。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被试的年龄、智力水平和学习背景的差异过大,尽可能避免外部因素导致的数学问题表征的差异。

2.2实验工具

本次实验选用江苏省苏州市2016届高三模拟试卷上的一道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作为测试题,因其灵活度高,可表征的方式比较多,所以比较能有效的测出被试的表征水平。题目如下:已知x,y∈R,4x2+y2+xy=1,则2x+y的最大值为____。(尽可能多的写出你的解法)

预测可能出现的不同表征的解法:

2.3实验过程

选用一节自习课,由班主任辅助下发测试卷,测试,回收,并且事先告知学生这份测试不记名,不公开,仅用于数学研究。这样能确保学生认真对待这份测试卷,保证测试的有效性。测试卷下发100份,回收100份。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数学问题表征的性别差异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未能正确进行表征的同学中,男女生的人数基本相差不大,在能够用1种表征方式进行表征的同学中,女生的人数要高于男生的人数,在用2种方法的同学中,男女生又相差不大,但是用3种表征方式的同学中,男生略有优势,在使用4种及以上的同学中,男生具有绝对的优势。总体来看,约有72%的男女生都可以选用1种或者2种方式进行表征。

如果把每位同学的不同表征方式按次数累加,女生合计表征63种,男生合计表征93种,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学生采取的表征主要集中在表征1二次函数表征,表征5基本不等式表征,表征6函数表征和表征8齐次式表征这四种表征方式,占了总体表征数量的71.8%,这几种表征是本身与题目所呈现的信息较为相近的知识,联系度比较高,同时也是平时遇到类似问题时教师经常讲解的几种表征方式,相反的,剩下的4种表征方式与题目信息知识关联度较低,同时也是比较少见的。

3.2学生问题表征能力水平与学习成绩差异的检验与分析

针对以上男女生出现的不同的表征方式和差异,我们跟踪了他们的高三几次重要考试的成绩,并取平均值,结果如下:

表2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的方法数和数学成绩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习惯用多种表征方式分析问题的同学,他们的数学成绩就相对表现比较好,而习惯单一进行表征的同学的数学成绩就相对差了一些。对于能够采用表征方式的个数一样的男女生,成绩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题目所给的显性信息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求一个二元一次代数式的最值问题。在我们列出的8种不同表征方式中,表征5的基本不等式表征是关联度最高的,也是最容易进行联想的,其次是通过还原,转化成二次函数问题,分式函数问题,也就是相应的表征1和表征6关联度相对低一些,另外联想三角函数的齐次式,进行构造,需要学生具备齐次式的结构体征的辨别功能,但是由于这个方法在日常学习中经常用,所以学生的表征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上四种方式。剩下的4种表征方式,不仅需要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对不同的形式进行转化,进而把题目信息和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另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联想能力,敏捷的辨别能力以及良好的捕捉信息的能力,由于知识关联度比较小,导致学生在进行表征的时候遇到了障碍,出现的表征结果并不理想。

4.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及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高中生的数学问题表征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学生本身的认知结构中知识的储备数量不同,其中包括认知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差异;学生对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方式方法以及思维方式不同;从而使得学生认知中的层次性、逻辑性不同,导致问题表征的呈现形式也不相同。

学生的数学问题表征水平和其数学成绩之间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表征方法越是具有多样性,学生的成绩越是表现较好,表征方式单一,成绩就相对较低。

5.教育启示

5.1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弄清之间的来龙去脉,才能够进行联想,建立对应的关联,才能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延伸,拓宽。

5.2加强不同板块知识之间的联系

可以采用例如思维导图的方式训练学生对不同知识间的联系,有意识的培养他们思维的联想意识,联想习惯,训练逻辑思维。

5.3班级内充分利用男女生各自优势进行教学

例如在分组教学中,每个小组在人员分配中充分考虑一些男生表征能力多样化和女生的稳定性,解题准确性,进行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波利亚的“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发展[J].数学通报,2009.48(12):9-14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四级成绩,性别差异

一、引言

外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习得过程,影响学习者外语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而客观存在的男、女生因性别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在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性别差异也是其中之一。在多年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我们普遍感到,高校女生不论在测试成绩上还是在课堂表现上都展现了高于男生的实力。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大大优于男生。她们不仅保持着文科优势,而且在理工科中越来越出挑。无论文理科,奖学金更多的是被女学生拿到,这在高校已是普遍现象。各种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也都证实了女生的语言能力比男生强。此外,大学里学习外语专业的女生比男生多;女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男生,男生不仅学习成绩低于女生,而且两极分化现象高于女生,女生比男生更喜欢说英语,在背单词、读英文报纸、收听收看英语节目中女生的比例都高于男生。许多学者还发现,女生在语言的流利性方面也较男生为优;女生的阅读速度更是快于男生,在作文及语言的运用水平方面,女性也占有明显的优势。从学前开始,这种差异就开始显现,到11岁开始差距拉大,并持续到整个学生时代[1]。作为统一衡量指标的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更将这一性别差异凸显出来。在这些考试中,女生的通过率远远高于男生。

二、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性别差异对英语四级成绩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我对所在榆林学院最近三次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展开了调查,结果表明我校非英语专业的最近三次参加四级考试的学生中不论是总分还是各分类项,女生的成绩都明显好于男生。调查的结果让我们再次思考这样的问题:男性与女性大学生的外语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性别这种生理差异的影响。下面我逐个分析各测试项目的特点及男女生的优劣势。在听力这个项目中,男女生的得分率悬殊最大。听写是一项考查综合能力的测试,它除了要求学生有敏锐的听力外,还要求他们有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及正确书写的能力。根据我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听写通常是失分率最高的项目,不论男生和女生在听写中失分均很严重,而男生因其对语言的总体把握略逊一筹,对有声语言的捕捉能力不强,加之不如女生细心,易犯各类词形变化的错误,因而在此项测试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在听觉学习方面要优于男生。阅读题的设计除了要求学生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和大量的词汇外,还依靠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由于男生的语法能力和对词汇的掌握弱于女生,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还因为女生学习普遍认真、细致,阅读能力强,注意力集中,靠书本和课堂听讲获取知识能力强,在该项的对比中,女生略强于男生。学好英语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活动,女大学生在记忆力方面远强于男生[2],她们比较擅长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机械记忆,记忆面广量大,短时记忆较优,不论在哪个年龄阶段,女性均优于男性。翻译题对短语、词组、单词的记忆要求很高,所以女生在译方面成绩较好。书面表达的语篇类型以记叙文、议论文为主,女性流畅性和情感性的特点使得她们善于用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渲染气氛,对于描写对象进行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刻画也是她们所擅长的,且其书面言语作品往往较为细腻,加之女生在词汇和语法的掌握上优于男生,因而在书面表达中所犯错误要少,更容易让评卷老师认同。

三、大学生英语四级成绩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

1. 传统性别角色因素。

自幼,父母便对男女儿童进行性别得体行为教育。一般要求是,男孩应处事果断,事业上要有成就,要好强,不轻易流露感情;女孩则要温柔、富有感情,处理人际关系要讲究艺术。上学之后,教师一般也沿用上述社会化模式来教育培养学生。因此,女性多“支配性弱,感受性强”[3],且依赖性强,因此可能导致女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赞同和支持,更善于从同学处获得帮助,以在学业上胜人一筹,进而改变社会地位。

2. 学习态度和情感因素。

教学实践表明,女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注意力比男生稳定和集中,她们在听课的时候主动与老师配合。在自主学习上,她们往往态度认真,遵守纪律,而且能发挥善记忆善观察的优势,较好地安排学习,因而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男性。与女生不同,由于性格的关系,男生的注意力相对分散,稳定性稍差,上课时易分心,学习认真程度一般较差。在学习态度方面,男生多属“兴趣型”,学习积极性相对不如女生稳定,成绩忽好忽坏。他们习惯于听老师讲课,不太热衷课堂讨论。当老师提问时,他们如果对问题没有绝对把握,不会主动回答,反而低下头,并且多数男生都喜欢坐在教室的后排。女生则多属“自觉型”。她们害怕失败的程度高于男生,所以肯下功夫,成绩也比较稳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社会角色意识的变化,她们越来越不满意传统所赋予她们的“男强女弱”的社会角色,表现在女生身上是力争在学习上超越男生。

3. 专业兴趣方面的因素。

性别角色观念对男女专业和职业倾向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围绕适合男人和女人的职业作了许多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结果证明,男性取得成就的传统领域往往是与语言无关的领域,诸如工程技术、科学研究、计算机网络、金融、企业、海关及外企等,而女性取得成就的传统领域往往是与语言密切相关的领域,如艺术、教育、法律、服务及设计等领域。根据各高校专业选择的统计结果,学生在专业兴趣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角色差异,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他们往往以性别适合性为准则,女生对语文、法律、外语和历史等人文学科较感兴趣。大学英语专业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英语教师的比例也是女性多于男性。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学习英语的成绩是成正比的,如果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由于兴趣而选择英语专业会使她们在英语学习中比男生更具主动性、持久性和稳定性,英语成绩也远远超过男生。而男生一般对数理化更感兴趣,很多男生不是自己主动选择英语专业,而是在理科考学无望或为满足父母的心愿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因此,入学后,他们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因心理疲倦而逃课的现象。

四、大学生英语四级成绩差异的性别成因研究对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的启示和对策

1. 男女传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能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过程。

为了男女学生得到更好发展,英语教学应该重视个性化教学,创造性别公平的学习环境,促进两性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共同发展。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结果导致男女生对待自己成功与失败的不同归因。女性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运气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能力差,这种归因自然会抑制女性坚持追求成就努力。在男女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较倾向于认为女性以“人”为趋向,注重亲和性动机,而男性以“物”为趋向,注意成就事业性动机,这在客观上阻碍女性取得成功。因此,在英语自主学习教与学的实践中,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的许多方面都应该具有恰当的社会性别观,摒弃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关注其中的可控制因素如教师期望等,促进男女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潜力的共同发挥。

2. 利用性别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外语学习动机与外语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通过外语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能推动外语学习。学习动机的产生与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自身的志向、个人的价值观、教师的榜样作用等紧密联系。大多数女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具有比男生更强的学习动机,且女生形象思维发达,擅长言语听觉和口语表述,在写作、词汇及语法的掌握方面也远远高于男生。此外,英语教师还应在课、内外进行大量的英语语言实践活动,鼓励男生勤学苦练,让男女学生尽量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从而使他们主动自发地热爱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堂始终保持生动有趣。

3. 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开展“因性施教”的研究与实践。

男性在学习和工作中,独立性较强,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中,而女性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自我肯定意识较差,容易接受他人暗示。男女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性别角色差异,在英语学习中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女生自信心不足、富于情绪化和容易接受他人直接暗示的心理特点,不断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时刻树立自己在女生心目中的学术权威地位,使之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针对男生独立性强、富于理性、不愿意被他人行为所支配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用命令的形式去提出要求,多用间接暗示法,设定具体的教学情境,巧妙含蓄地加以引导。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可充分考虑到男女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开设相应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可充分了解男女生在语言学习心理、语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与特点,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开展“因性施教”的研究与实践,弥补以往英语教育教学中的性别盲点,坚持性别互补、灵活多样原则,创造出适合不同性别的各种方法,并针对他们在各测试项目中所体现出的语言能力作出具体分析,分别加强训练,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女性比男性更具语言天赋,男性比女性更具成就感和独立性,英语教育工作者应了解男性语言和女性语言的特点,充分发挥男女两性学习英语的优势,扬长避短,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重点强化和培养,使他 (她) 们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语四级成绩中所体现的性别差异现象是很难彻底改变的,如何提高男生的外语各项技能和学习成绩是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只要勤学苦练,男生一样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和女生同样好的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英语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既要做到“因材施教”,又要做到“因性施教”,创造出适合不同性别的各种方法,使所有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都能获得理想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英语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2]兰政文.鲜为人知的男女差异[J].科学生活, 2000, (3) .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篇11

【关键词】 压力水平 性别 认知倾向 应对策略 抑郁

1 问题提出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并且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处于抑郁情绪的状态下,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则有可能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疾病。近年来,大学生与同年龄的其他群体相比呈现出情绪问题高发的特点,他们的情绪适应问题尤其是抑郁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研究发现,长期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暴力或自杀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抑郁的识别、分类、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抑郁产生的机制非常复杂,所以到目前为止对这个问题还没有较为确切的答案。已有研究表明,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与抑郁产生的关系密切。应对是指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或压力环境而采取种种方法或策略的活动。积极的、问题指向的应对可以有效的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而消极的、情绪指向的应对则容易导致抑郁。认知倾向是指个体对压力事件的发展结果的主观判断,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认知倾向通过应对策略对抑郁感受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McCullough的抑郁的认知-行为发展模型中分析了二者的关系,认为对生活情境的不正确的认知解释,往往会导致各种不相适应的应对方式,从而使个体产生抑郁情绪,其模型强调了认知倾向的重要性。

在抑郁产生的过程中,个体差异是理解其复杂机制的重要因素,搞清楚个体差异与抑郁的关系有利于抑郁的预防和临床干预。其中,压力水平的不同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众多研究显示,压力水平和大学生的情绪适应问题密切相关],当个体处于不同的压力情境下时,对自我和环境评价是不尽相同的,相应的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从而其情绪适应状态会有很大的差异。显然,在不同压力水平上对大学生的应对特点和认知倾向以及与抑郁的关系做更为细致的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性别差异也是在研究个体差异时不容忽视的因素。研究表明,在应对策略上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的,女性倾向于采取多种应对方法,尤其是回避的应对方式,而男性则倾向于关注问题本身,采取积极方式来应对压力,这也是他们在抑郁体验上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已有的研究虽然已对抑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是由于多数的研究均是以抑郁患者来选取被试,对正常群体的指导作用并不是很显著;而且对于影响抑郁的两种重要机制: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来说很少能够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另外从个体差异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许多研究近年来发展比较慢而且存在很多的不一致。比如对不同压力水平的研究,就有究竟是在高压情境还是低压情境下个体更倾向于使用积极应对的不同观点等等。这些都对抑郁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由上所述,本研究以正常大学生群体为对象,考察在不同压力水平下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对抑郁的影响及其性别模式,以期能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整班取样法,从首钢工学院抽取学生,得到有效被试252名,并于2009年3至5月进行调研。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74岁(SD=1.01)。其中男生女生各126名。

2.2 研究方法

2.2.1研究工具

压力感问卷:根据对大学生的压力访谈,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工作负荷自我测量作为压力感问卷。在该问卷中,我们要求被试对近一个月内感受到某种压力或烦恼的次数进行评价,从1到5表示从没有到非常多,得分越高表明压力感受越强。

抑郁问卷:该问卷系Radloff(1977)编制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的中文修订版,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点评定,经过负向题重新编码后,得分越高表示抑郁反应越多。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是0.87。

认知倾向问卷:该问卷修订自Scheier, M. F.和Carver, C. S.编制的认知倾向问卷,采用9点量表评定法,要求被试回答每个陈述符合自己的程度,从-4到4代表从非常、非常的不同意到非常、非常的同意。该问卷由8个条目组成,负向题重新编码后,得分越高表示被试的认知倾向越积极乐观。

应对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本量表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在应对活动的多维度属性的基础上,可以筛选出既具有在不同应激过程中的跨情景一致性或个性特质属性,又对个体的心身健康有比较稳定的影响的条目。用特质法构题、效标考察法和因素分析法验证,经多次修订而成。本组应对条目反映的是个体具有特质属性的并与健康有关的那部分应对方式,故称特质应对问卷。

2.2.2 测试程序:以班为单位,对被试进行上述问卷测查(利用软件上机测试),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进行回答。

2.2.3 数据处理:用SPSS11.0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在认知倾向、应对策略上的基本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

我们首先考察了大学生在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上的基本特点( ±SD),其次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认知倾向与应对策略对抑郁的作用,结果如表1所示。从总体上来看,认知倾向、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与抑郁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乐观、积极应对、情感支持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而悲观、消极应对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认知倾向、应对策略与抑郁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对抑郁也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可见,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是更好的理解抑郁的发生与发展的很重要的两个变量,也提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来探讨在不同压力情境以及不同性别差异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2 压力水平对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

我们把压力感受评定分数大于平均数的被试划分为较高压力感受组(n=118),把评定分数分小于平均数的被试划分为较低压力感受组(n=134),以抑郁为被预测变量,以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作为预测变量进一步进行了回归分析:首先将应对策略与认知倾向同时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见表2),然后再采取 Enter回归的方法,分别引入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以观察 Beta值及△R2的变化(见表3)

我们发现:(1)不论在何种压力情境下,认知倾向和各应对因子都是抑郁的有效预测因素;(2)内在的模式有一定的差异:较高压力时,在乐观和悲观先引入回归方程的情况下,消极应对是各应对因子中贡献最大的变量;较低压力时,悲观的认知倾向对抑郁的贡献率最大,同时各应对策略也相应的发挥着作用。

3.3 性别差异对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

性别差异也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对三者的关系模式也发生着影响。因此我们同样采取stepwise和enter回归的方法从不同性别角度对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如表4,5所示。

结果显示:(1)贡献率是存在性别差异的:F检验表明,女生与男生相比较而言,各变量对于抑郁感受的贡献率都要高一些,不论是整体的贡献率还是应对策略或者认知倾向的单独贡献率都是如此;(2)对于男生而言,悲观的认知倾向和积极应对是对抑郁较有效的预测因子,尤其是悲观的认知倾向,即使是在各种应对因子都发挥着相应作用的情况下,依然十分有效;(3)对于女生来说,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尤其是乐观的认知倾向和消极应对的作用更为显著。

3.4 性别和压力水平对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关系的共同调节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的关系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的,那么这种差异主要是在较高压力还是较低压力水平上出现,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为此,我们将性别和压力水平结合起来进行了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逐步回归结果显示:(1)对于男生而言,不管是处于何种压力水平下,认知倾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悲观的认知倾向,同时积极应对也对抑郁有较好的预测作用;(2)对于女生来说,在较高压力情境下,应对尤其是消极应对的作用是最大的;在较低压力情境下,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但是相对来说,悲观的认知倾向对抑郁有着更好的预测作用;(3)性别差异:在较高压力水平上,认知倾向及应对策略与抑郁的关系模式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的,但是在较低压力水平上,这一关系模式在不同的性别群体中趋于相同。

4 讨论

大学生的抑郁感受是个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系统,与诸多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个体差异的存在又使得对抑郁的预防和治疗困难重重。本研究证实了以往研究的结果,即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感受都是非常好的预测因子[10][11],但我们更关注从个体差异角度来考察这两个因子对抑郁的影响是否有着不同的模式,是否能对现有的理论模式进行更好的验证和证实,是否能更好的促进对大学生的抑郁的预防和治疗。因此,本文主要从不同压力水平和不同的性别角度来讨论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对抑郁的共同影响模式。

一方面,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抑郁的压力模式和性别模式,对抑郁的认知—行为何者先行之争能提供一定的依据。对抑郁产生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认知和应对策略到底谁更直接的和抑郁发生着关系也一直争论不休,各自也都有自成一体的理论及治疗方法。近年来,McCullough的认知—行为分析模式成为关注的焦点,并相应的发展了他的认知—行为分析治疗系统(CBASP)。在他看来,对压力的悲观认知——不适应的应对策略——抑郁这是个恶性循环的系统,要想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必须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系统,核心措施就是要限制悲观的认知评价,他主要的治疗步骤是环境分析(SA)、人际关系识别力练习(IDE)、行为技能训练(BST)。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在McCullough的认知—行为分析模式及治疗中都是遵循的认知先行的思路,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应对行为,要想改变行为必须从认知倾向转变入手。但是,本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个体而言,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的关系模式是不一样的,首先,从压力水平来说,在较高压力水平上,应对策略的作用要比认知倾向大,尤其是消极应对的预测作用;在较低压力水平上,认知倾向尤其是悲观的认知倾向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最大。另外,从性别角度来说,对于男生而言不管是处于何种压力水平下,认知倾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女生来说,在较高压力情境下,应对尤其是消极应对的作用是最大的;在较低压力情境下,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究竟是认知先行还是应对先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不仅要看个体所在的情境是什么状态,还要考虑到个体的性别差异,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会真正有效。

另一方面,本研究也希望此项研究结果能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首先,本研究发现,在不同压力水平下,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对抑郁的作用模式是有显著差别的,相应的对大学生的指导和干预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处于较高压力情境下的大学生能否在乐观的认知倾向的指导下尽量避免使用消极应对,多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处于较低压力情境下的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积极乐观的看待自己周围的事情,不能过于的悲观;其次,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尽管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都是有效的预测因素,但是内在的模式还是有显著的差异的。对于男生而言,是否能够尽量避免悲观的看待问题,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决定着是否能有效的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而对于女生来说,不仅要不悲观的看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尽量使自己积极乐观起来,同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通常情况下,女生采取消极应对相对于男生来说要少一些,但是影响却比较大,尤其是对抑郁情绪的产生更是这样,一旦她们采取了消极应对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她们就很难使自己乐观并正确的看待问题,这时在抑郁感受上的体验就不断提高,最终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性别差异模式主要存在于较高压力水平上,而在较低压力水平上这一关系模式趋于相同。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对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进行指导和干预的时候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压力情境和具体的性别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处于较高压力的群体要分性别的给予具体性的指导,男生重在认知的转变,远离悲观的认知倾向,而女生要避免消极应对的行为,以免这些不健康的应对行为对已处于较高压力的自己产生不良的影响,避免抑郁的产生;而对于处于较低压力下的大学生则可以采取讲座、学习等方式来进行普及性的知识传播,告诉他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避免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篇12

自1981年语言学家Holec将“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研究以来[1],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外语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尤其对学习者性别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美国语言学家Ellis明确提到语言学习者的性别差异对外语学习的影响问题,“性别差异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性别差异的认真分析能够建立语言、语言学习、语言学习者和语言学习环境之间的联系并揭示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等学校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开始探索和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新模式。在网络自主学习领域,国内专门探讨性别差异与网络自主学习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本论文试图从网络自主学习视角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体抽样方法,从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中随机发放问卷256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回收率为97.2%。其中男生132人,女生117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的量表是在李成新编制的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量表的基础上[3],结合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性别变量。该量表由动机分量表和策略分量表两部分组成,包括学习计划、学习意义、内在目标、自我效能、学习控制、学习焦虑、学习管理共8个因子。经原作者检验分析,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适合于对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状况的评定。量表的项目采用Likert六级反应模式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符合”⿶“非常符合”,依次为1至6分。

(三)研究程序

由本文作者亲自担任测试员进行集体施测,测验用时约为15分钟。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一)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的31个单项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学习计划(p=0.041)和内在目标(p=0.047)方面,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自我效能(p=0.004)、学习控制(p=0.003)和学习管理(p=0.001)方面男生得分要高于女生。学习意义、一般方法和学习焦虑方面没有发现性别差异。沈奕斐认为,“当我们在讨论性别差异或者分析男性和女性的时候,应该认识到,社会环境和性别文化才是真正制造性别差异的上帝”[4]。

1.男女生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表现差异与家庭、学校的教养方式相关。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受社会性别角色行为模式的制约影响。孩子所接受的训练具有明显性别的区分。男孩的培养目标是着重锻炼思维能力、意志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而对女孩相对要求没那么严格,因此女孩的独立能力相对较弱、依赖心理较强。在适应社会性别角色为目的的培养下,学龄前儿童就已形成了符合公众期望的相应年龄段的性别角色行为。在学校环境下,男女生的性别社会化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发展。教师大多倾向于对男女生符合行为角色的行为给予肯定、赞扬,而对于表现出相反性别模式的行为加以批评、否定。符合两性性别角色规范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不断强化和发展。基于以上情况,男生的管理能力和意志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因此在网络自主学习控制和学习管理上,男生呈现出明显优势。男生的网络自主学习独立性更高,普遍认为经过努力能取得良好的网络学习效果,对网络自主学习的学习行为控制和自主学习时间的管理都要优于女生。而相比较之下,女生对教师课堂授课的依赖心理较强,对网络自主学习没有信心,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较差。

2.男女生网络自主学习表现差异与从众心理、从众行为有关。在性别群体意识和行为模式的引导下以及传统观念、社会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男女生会逐渐形成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心理和行为,即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从众行为”。而大学生在群体生活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性别群体及学校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具有普遍性的趋同心理的社会心理现象,从而导致从众行为[5]。研究发现,从众心理和行为更容易对女生产生影响。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所持有的刻板印象会强化学生的性别角色的特质,使得学生对角色规范行为产生认同感。调查结果符合中国传统观念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女生在学习计划、内在目标上所呈现的优势符合女性刻板印象中“认真、细心、有条不紊”的特点。而男生则在体现相应男性刻板印象的“支配、独立、自信、竞争性”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控制和学习管理方面更有优势。女生的学习计划性要高于男生,就如女生的生活比男生管理的有条理一样。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是与中国的性别刻板印象直接相关。中国的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女生学业能力较差,从众心理会增大这种负面认识,使女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因此,帮助女生克服消极和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的影响,提高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在网络英语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

3.男女生网络自主学习表现差异与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相关。虽然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男女在就业方面机会平等,但在实际的招聘工作中,很多单位有附加的性别条款,在同等条件下甚至是在男生在各方面比女生差的情况下,男生也被优先录用。性别歧视和偏见是造成女性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而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大超过了用人需求,更加加剧了女生的就业压力。2009年9月全国妇联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是遭受性别歧视,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偏见”。女生要想在就业市场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优于男生的实力。因此女生的学习动力很强,外在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直接转化为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相应地,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女生内在目标———对网络学习所掌握知识技能的关注要比男生高。这是因为男生的压力主要是在将来的职业规划发展上、社会地位以及经济能力方面,这些方面的压力是不能通过学习成绩简单得到解决。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女生对将来就业前景的消极认识间接反映在自我效能感上,调查数据显示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男生。

(二)教学管理对策

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计划、内在目标、自我效能、学习控制和学习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针对男女生所呈现的这些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男女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扬长避短,因性别不同而采取不同引导方式。教师要克服由于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而对不同性别学生形成僵化、固定的学习成绩预期。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社会角色规范和从众心理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促进学习、生活、就业中的正面从众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发展,抑制和限制负面从众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其次,关注、建立和发展以社会性别角色为视角的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针对男女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上的所呈现的性别差异这一客观实际,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求“因性施教”的科学性的、可行性的、具体化的教育模式,促进男女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目前对“因性施教”的探索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因性施教”必将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等院校教学层次和质量。

最后,在网络教学中和其它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别公平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促进两性能力与潜力共同发挥。要关注就业歧视问题,切实保障学生就业平等权益。要认识到男女生在一些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但不要把性别差异片面扩大化。我们应当相信在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下,男女生能取得同样的学习成绩和社会成就。

摘要: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学习计划、内在目标、自我效能、学习控制、学习管理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经过分析,这些差异与家庭、学校的教养方式,从众心理、行为以及就业性别歧视有关。文中探讨了针对这些差异应当采取的相应教学对策,如师生要认识到性别角色的消极和负面影响,关注学生从众心理和行为;倡导建立和发展“因性施教”的高校教学研究的新领域;创造男女生平等的教育环境和学术氛围。

关键词:自主学习,性别差异,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1]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Ellis,R.&Barkhuizen,G.P.Analysing learner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3]李成新.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4]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篇:市场元素下一篇:手机辐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