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2024-06-20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精选6篇)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篇1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则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提出帮扶策略。

自 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学生毕业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在每年各类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着重强调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我们面向浙江工业大学等浙江省内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存在就业困难的人数比例占 42. 7%。可见,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点从就业认知和就业现状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就业认知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所持的就业态度,还包括大学生对理想工作地和行业的选择期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有 75. 8% 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超过五成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都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内其他县市,这与高校生源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浙江省经济活跃的态势相关。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显著差异。在行业选择方面,无论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首选的三个行业方向依次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但是,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仅为非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观念和基层就业心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为改善和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就业现状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准备和求职实践中的实际状况,通过比较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差异,从中可以找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的优势和弱势。在职业规划目标方面,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仅有三成的就业困难学生表示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非就业困难学生中有一半以上了解,甚至非常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可见,对职业规划目标的了解程度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实状况,对职业规划目标的定位和了解越清晰越符合自身的状况,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要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但要做到知己,还要做到知彼。即除了对自我职业目标的明确定位外,还要了解专业、职场状况,抓住有利时机为自己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在问卷调查中,将近一半的就业困难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就业困难群体中对职场了解甚至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人数比例的二分之一。对专业了解和职场了解的欠缺,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空间。

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并非单因素作用的结果,也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并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将这诸种因素归为四类主要矛盾,以此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就业形势的开放性与就业观念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随着经济转型的基本完成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保持开放性特征。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影响人才流动的各种因素公开透明。即便如此,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对就业地域的盲目热衷、对基层就业的盲目排斥,造成了就业观念的盲目封闭。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生理、心理、学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持过分消极态度。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将就业困难归因于外在就业形势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屡屡受挫。同时,狭隘的就业地域选择和行业选择观念,更加剧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弱势地位,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优势群体越强、弱势群体越弱的“马太效应”。

人才需求的时效性与人才供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作为根植现实、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全球经济生命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的需求成为人才流动的航标。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发展中某一元素的微弱变化也将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急剧变迁,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变迁的“蝴蝶效应”。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的相对滞后性,自然暴露出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无法抓住人才需求的时效性特征,“因师资设专业”、“发展容易上马专业”等现象比比皆是。这种闭门造车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人才供给的相对滞后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客观因素。

就业能力培养的弱习得性与就业能力运用的强实践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和产业机构的升级,对实用型、服务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普遍存在有知识、缺能力的现象,这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尤其突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了解,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对目标职业环境不了解的“三不了解”状况。因而,在大学阶段片面关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而学生最缺少的是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实践性的就业能力,正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所最欠缺的能力,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关键因素。

求职竞争的高风险性与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而难以给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在求职过程中简单地以他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由此产生了盲目攀比心理和依赖心理,造成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因主观上求职态度消极、求职竞争能力较弱和客观上求职时机不利等现实因素,造成求职竞争中的屡屡受挫,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和出现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心理失衡和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竞争中低承受性的具体表现,显然不适应人才竞争的高风险特征,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内生因素。

二。

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和成因分析,初步掌握了该群体的系统结构。为了帮助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系统状态,挖掘该群体的就业优势,创造可能的就业机遇,克服就业弱势,规避可能的就业威胁,我们提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策略。

尽管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并不占有普遍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优势,为该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从群体属性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本质上仍然属于大学生群体,尽管在就业观念、就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状况,但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非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总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这几个方面的优点,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在如此良好的就业体制和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只要善于把握政策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文化素养等优势,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就业前景。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主要体现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作为享有人力资本优势资源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虽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拥有学历优势和政策保护优势,但是在外界赋予的优势外衣保护之下,大学生若一味地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中,只偏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习得,只注重个性的过分张扬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注重自我感觉的过分良好而忽视社会的现实需求,便很难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群体内部就业竞争力加大; 地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传统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在外部竞争环境的威胁面前,大学生若不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将直接沦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困难一族。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要想在就业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群体优势,敢于、勇于面对就业市场上的各种威胁。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的封闭性、就业能力的弱实践性、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这些劣势遇到外部环境的不理想,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陷入最不利的就业境地。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尤其是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帮扶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适时调适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对该群体的关注和帮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为此,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该群体的优势以外,还要善于辩证分析该群体就业过程中的劣势,规避劣势带来的求职威胁,帮助把握一切可能的就业机遇。

就业机遇的创造需要高校、政府和毕业生自身的通力合作。首先,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态度,高校在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注意引导其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并做好相应的求职准备,以在时间上赢得就业优势。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理想工作地和理想行业选择的狭隘倾向,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其职业价值观趋向现实性,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摆正自己的就业定位和心态,以在价值导向上为其赢得就业优势。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所学专业和目标职场不了解的薄弱之处,高校除了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通识教育外,还要加强校内外的沟通和合作。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实习实践环节,利用校企合作、暑期社会实践、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职场体验中去。其次,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大学生“两项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入伍政策、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的实施,为转变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培养赴基层就业的职业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导向功能,为拓宽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视域创造了更强大的政策支持空间。除此之外,各地纷纷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实施了不同类型的就业帮扶援助工程、寒门学子就业推荐和专场招聘会、就业困难群体“一卡通”措施等等,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再次,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对自身的理性定位、对专业和职场的准确把握、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判断、对就业心理的适时调适,以及脚踏实地的努力实践,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的劣势,规避就业威胁,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礼堂: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第 2 期。

2. 吴松强: 《完善 高校 就 业 困 难毕 业生 的 就 业 援 助 体系》,《思想理论教育》,2012 年第 4 期。

3. 金海燕: 《大学生人生规划与择业指导》,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年。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篇2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帮扶工作的着力点

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不仅要放在分析就业困难的外部成因上, 更要放在解决学生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和情绪问题上, 充分认识到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首要任务是释放或者缓解其不合理情绪, 缓解其思想压力, 进而减少就业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校园不稳定因素, 即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心理干预机制, 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辅导。

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不断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帮助其理智认清个人素质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只有认真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才能真正起到稳定作用和实际效果。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典型思想特点

在毕业生求职之际, 为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和求职困难, 帮助其解决思想上和现实中的问题, 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女大学生、多次违约拒签学生三个群体为重点对象, 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多数人具备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1.自我评价低

一部分学生消极看待就业, 将就业形势估计得较为悲观, 将不利因素盲目放大, 勇气不足、瞻前顾后, 缺少主动争取的意识。同时, 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带有自卑胆怯的性格, 面试过程中不敢正视考官, 惧怕公开场合说话, 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通常, 以上特点在农村大学生、女大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高。

2. 过度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长期担心、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思想压力大、睡眠不好等, 严重的甚至对就业表现出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出现主要源于大学生无所适从, 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就业形势, 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找工作等。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适当的焦虑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 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以及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逐渐由积极关注转为消极逃避。

3. 盲从

由于普遍缺乏社会经验, 在就业的选择上, 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 如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 就业地区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城市, 扎堆考研、考公务员等, 没有考虑自身定位和发展要求, 把别人的就业选择当作了自己的参考标准, 不顾实际情况随大流。在学习成绩优异、素质能力相对突出的毕业生身上, 这类特点出现比例较高, 其后果通常是毕业生的多次违约拒签, 浪费了一次次的面试签约机会, 影响了学校和学生本人的信誉。

4. 过分自信

自我感觉良好, 自我评价较高, 脱离现实, 心态上自高、自傲, 盛气凌人。该特点多数出现在城市大学生身上, 他们对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要求较高, 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 高不成低不就。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当这类学生遇到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和剧烈矛盾后,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就业心态引导, 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帮扶对策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开展旨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转变认知方式的帮扶工作, 要重点做好“五个引导”。

1.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合理自我评价, 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很大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问题往往不在于“能否找到工作”, 而在于过分期待找到“好的工作”, 希望有良好的工作地点和环境、不算低的薪酬待遇、职位要有发展潜力等。当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和淘汰后, 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无情的打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是“人职匹配”, 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 合理的自我评估、职业评估, 才能使自我评估与职业评估相匹配, 才能真正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理性评价自我, 同时帮助其正确、理性、充分地认识国家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行业、准就业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 树立与个人能力及各方面条件相匹配的职业目标,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个人理想, 切实解决就业困难。

2.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理性面对困境, 加强挫折教育, 提高心理素质

在日常的就业指导中, 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自身优势, 调整就业心态, 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胜不骄败不馁。首先, 利用就业指导课、班会、座谈会、“一对一”个案咨询等机会, 通过就业困境预演的方式, 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就业困难和心理压力, 在克服困难、经受考验、转变心态、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锻炼心理素质, 提高耐挫力。其次, 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 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 以乐观、积极地态度接受生活的磨砺。最后, 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自信、遇事镇定的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情绪, 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敢于自我推荐, 能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求职, 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3.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科学规划求职行动, 认真总结求职经验, 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求职行动缺少目标性、规划性, 比如只准备一份简历, 不管什么单位都投, 双选会上随大流, 哪人多去哪等。首先, 要指导这类学生结合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知识, 在求职行动实施之前, 按照已有的规划和实际情况, 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求职目标和近期、远期求职规划, 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 避免盲目。其次, 通过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求职面试、成功案例交流会等途径, 教会学生科学制作简历, 书写求职自荐材料, 掌握面试礼仪技巧, 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就业能力, 提高就业自信。最后, 指导学生在面试后, 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修改简历资料, 扬长避短, 提高简历命中率, 理性反思面试中问答的技巧, 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自己适时地脱颖而出。

4.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主动寻找就业机会, 避免“坐等靠”

在就业困难学生中还存在着“坐等靠”的依赖心理, 只知道查询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 只参加到校招聘单位的宣讲和面试, 实在找不到工作等着学校、家庭、社会提供解决办法。首先, 要帮助这类学生养成主动积极、自信勇敢的精神品质, 如主动在各大招聘网站投递简历, 参加同地区高校、社会相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 主动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 主动投递感谢信等。同时, 努力争取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资助, 免除其后顾之忧, 鼓励他们走出去, 不让他们因为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更不能因为经济困难找不到工作。最后, 建立学生详细信息数据库, 建立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他们抓住有利机遇, 增长自身的求职经验。特别是那些离校后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 向他们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 鼓励他们多尝试。

5.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择业观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国家、省级相关单位的促进就业政策, 如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相关政策解读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导学生放弃陈旧的就业观念, 如国企事业单位才最稳定、找到工作就不再变动、为了逃避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等, 放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 努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让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发展的潮流中。此外, 要指导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没有工作经验, 并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哪里, 要通过工作的磨炼才能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择业, 过早为自己定型定性, 没有实际意义。

总之, 指导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应以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为主, 学校教育引导为辅, “五个引导”之间协同作用、互相补充, 共同帮助其走出就业困境。

摘要:包括政府、高校在内的国家各级部门和组织都在积极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本文基于心理学ABC理论, 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工作实践, 总结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努力调整其认知方式, 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正龙、马娟、齐敏华.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分析及援助策略[J].高校辅导员, 2012 (3)

[2]丁怡颖.挫折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探析[J].教书育人 (学术理论) , 2006 (12)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指导与帮扶;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24-02

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存在部分就业困难群体,由于自身原因或社会原因,他们在就业时出现了困难,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高职院校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是当务之急。如何进行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工作,是当前高职院校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还存在着相当大一部分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心理障碍的毕业生,能力较差的毕业生和备受歧视的毕业生,其具体情况如下:

1.经济困难的毕业生

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在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很多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来自艰苦边远地区或者农村,有的是少数民族贫困生,有的是家里遭遇重大突发事件致贫,家庭条件均较为困难。他们就读高职院校承担着一定的助学贷款,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面临着偿还助学贷款和找工作的双重压力。因此,这类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属于就业困难群体。

2.心理障碍的毕业生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还包括有心理障碍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职毕业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部分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就业条件评价过高或过低,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就业。另一方面,由于高职毕业生的心理素质较差,部分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认可程度不高,使他们在面试过程中产生挫折感,容易致使高职毕业生导致自卑、抑郁、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能力较差的毕业生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以适应日后工作的需要。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很多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致使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能力。对用人单位来说,由于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因此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的重要因素,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很难找到工作。

4.备受歧视的毕业生

备受歧视的毕学生也是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之一。受歧视的高职毕业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另一种是在面试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有一小部分身体情况不符合某些工作岗位要求的学生,在面试的过程中遭到用人单位的排斥。另外有一些服务岗位,对性别、外貌、身高有明确的要求。受歧视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

二、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策略

为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针对上述特点,制订指导与帮扶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策略,可以从援助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疏导心理障碍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努力开拓局面。

1.援助家庭困难的毕业生

对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应针对家庭条件困难的毕业生的特点,大力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援助。可以在困难家庭毕业生即将毕业之际,做好家庭困难毕业生离校后未及时就业的服务保障工作,或者重点推荐他们参加工作,以缓解其就业压力,促进其尽快就业。对政府而言,应加大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的经济援助,对他们给予适当的求职经济补贴,重点帮扶其落实就业。

2.疏导心理障碍的毕业生

及时予以疏导,对于高职院校有就业心理障碍的学生至关重要。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因就业压力大而产生心理问题者日趋增多,要解决此类心理问题,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疏导存在就业心理障碍的毕业生,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高职院校要尽快完善大学生就业职业心理咨询系统建设,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择业观念。二是高职院校要重点关注有心理障碍的毕业生,引导其加强自我心理调整。三是加强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3.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导与帮扶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不能较好地掌握高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应在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上下工夫。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深入到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而且还要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意见,以促进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4.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还应改善企业用人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用人机制。对用人单位而言,在招聘人才时,应建立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调动其积极性,以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高职毕业生是用人单位未来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发展。所以,要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总之,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对其指导与帮扶,应从援助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疏导具有心理障碍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丁玮.高职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04).

[2]魏改然,高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河北企业,2011,(05).

[3]丁雪冬.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4]杜艳辉,张瑞祺.大学生就业困难研究与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

[5]王天英.解读“大学生就业难”[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9).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篇4

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一直是学院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服务力度,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学院非常重视就业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等困难群体学生的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工作,通过建立就业帮扶制度,加强就业指导,提供经济援助等多种形式,力促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帮助他们实现满意就业。

一、工作原则

按照“重点关注、重点帮扶”的原则,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尽快帮助他们就业。

二、帮扶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注:各班辅导员是帮扶第一责任人,要准确掌握就业困难毕业生情况,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帮同学之所难、扶同学之所困。

三、帮扶措施

1、建立困难毕业生档案。第一时间做好困难毕业生的摸底、调查工作,对困难毕业生建立档案,进行分类指导,建立信息统计报送制度,及时掌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2、一对一帮扶。根据困难学生就业的不同原因、不同特点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帮扶,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免费提供切实有效的求职技巧辅导和岗位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3、加强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帮助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等方式,及时疏导他们因就业问题而引发的焦虑和悲观情绪。

4、提供优化的就业服务。通过短信、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困难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优先推荐、个别推荐等措施,积极为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5、政策帮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积极帮助困难毕业生,利用省市、学校有关优惠政策,为其提供政策引导,利用对策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

6、经济援助。对困难毕业生,根据实际情况,向学校申报,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减轻其经济压力,促成其顺利就业。对离校后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主动关心,保持联系,使他们离校后能享受到国家和地方的有关优惠政策。

四、典型案例

1.湖北大悟人,1992年3月出生。2012年9月录取到我院专业。入学后,通过辅导员谈话了解到,在他11岁的时候父母因患有胃癌,相继离开,之后由他的叔叔家抚养长大。叔叔和婶婶在家务农,农闲时叔叔在工地上打工,叔叔家有两个小孩分别读初中和高中,家庭经济很困难。每年的学费是暑假打工和叔叔的供给才凑齐缴清。在校期间,一直在做兼职,一方面可以赚得生活费,分担家里经济压力,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

根据这种情况,我院第一时间建立学生档案,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措施,由辅导员作为帮扶人,平时不定期联系该学生,交流谈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自信,2014年5月至6月,学院多次向该生推荐合适的顶岗实习单位,最终确定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实习期间,学院领导和辅导员不定期了解该生的实习情况,针对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帮助,因实习期间表现优秀,毕业后,直接留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作。

5.每年我院积极开展关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43号)的相关工作。2015年底,我院统计了2016届困难毕业生基本信息,经过辅导员推荐,学院研究决定,最终确定8名学生获得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鼓励他们积极就业,树立信心。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篇5

1、辅导员根据信息档案组织学生填写《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申请表》并签署意见;

2、本系对符合就业援助对象条件的困难毕业生进行审核、认定,结果进行公示,并报学生处审核;

3、学生处审批后,对符合条件又愿意接受就业援助的毕业生,落实专人“一对一”进行贴心服务;

4、“一对一”帮扶人员由本系在全体教职员工中选任,帮扶教师与困难毕业生形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帮扶期间要求帮扶教师定期与困难毕业生联系,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求职愿望、就业方向和能力特点,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制定求职计划,进行职业指导,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跟踪他们的求职过程。同时要求在帮扶期间,利用一切资源为困难毕业生提供1个(含)以上的就业机会;

5、帮扶教师定期与系及学生处交流帮扶情况,集思广益,全体动员,做好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篇6

班级:10人力资源管理班学号:201001030135姓名:刘素玲

摘要: 就业困难群体就是在社会上比较困难就业的弱势群,本文主要 论述的是职业指导的概念、就业困难群体概念和类别以及职业指导对 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关键字:职业指导、就业困难群体

一、职业指导的涵义和目的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帮助就业。有效地、地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是职业指导人员的首要工作目标,也是最基本的工作目标。二是,帮助就业稳定。职业指导帮助就业的目标,远远不能解决求职者、劳动者的客观需求,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讲,也不能认为是是已经完成促进就业的使命。帮助就业稳定与帮助就业目标相比较,表现出一种递进,这种递进更加反映职业指导服务要以人为本,反映了这种服务的深入化。三是,帮助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说前两个工作目标是一种必要的过程的话,帮助个人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则是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

二、特殊就业群体的分类

特殊就业群体只要是指那些由于自身或环境因素而导致相对就业更加困难的人员。一般是指残疾人、大龄下岗职工、城市郊区占地转飞群体以及劳改劳教释放人员等。这些群体由于自身素质条件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情况自然就决定了对特殊群体职业指导的特定内容和形式。(1)残疾人群体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身体残疾的人群在我国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大龄下岗职工人群就是所谓的“4050“人员,他们大多年龄偏大、文化不高、技术单

一、家庭负担重、可

流动性差、受传统就业方式影响严重、就业的依赖性较强,是政府重点扶持对象。(3)城市郊区占地农转非群体,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弄农转非问题意识大城市就业的一大问题,因为这个特殊群体年龄参差不齐、文化偏低、没有技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城市文化都有一定的困难。(4)劳改、劳教释放人员群体,这部分人一般心理负担较重,大多数具有求职心理障碍,害怕被人歧视。这个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就业观念落后,意识陈旧,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就业或创业信心不足;文化程度偏低、技能素质较差;部分特殊群体年龄偏大。只有通过就业指导,他们的就业观念才会转变,树立就业信心,参加技能培训,顺利通过试用,最后能就业。所以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的作用

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劳动保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因为职业的这个作用可以说 是无处不在,对残疾人员的职业指导中,要帮助他们鉴别可以从事的劳动和岗位,寻找残疾人在求职和保证工作稳定过程中的解决办法,还要和用人单位联系,说服特闷雇佣残疾人;对4050下岗人员惊醒职业指导,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劳动保障政策的宣传和引导,要帮助这些人员了解再就业政策,了解小额贷款政策、了解税费减免政策等,促进其尽可能再就业。总之,劳动保障政策正是通过职业指导这一重要途径而深入人心,得意贯彻的。

(2)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职业指导就像架在求职者、用人 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及维护三者利益,又促进着三者改革和发展,如果很多就业困难不能就业,就打破了三者之间的平衡,劳动力市场也会被打乱。

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和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就业困难群体社会化。职业指导帮助就业困难群体了解 社会对不同职业角色的具体要求,并从这种需要出发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培养职业角色意识,了解企业文化、价值、经验和规范,从而确定

其职业理想,领悟社会对职业角色期待,增强个人适应能力。

(2)有利于困难群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是人生价值观在对 待职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对待职业的观点和态度。一个人在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总是受一定职业观的影响,表现出特定的职业价值取向。

(3)有利于就业困难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职业指导一个重要的内 容可以帮助就业困难群体了解职业,了解自我。可以了解到诸如行业、产业、职业、岗位等情况的介绍,对职业的性质、作业、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宣传,对困难群体惊醒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格、职业兴趣的分析,使得其在态度上更加实际,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择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4)有利于就业困难群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职业指导正是通过帮助 就业困难群体正确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使他们不再自卑,不在被歧视和排斥,不在是失业中的一员,从而获得满足与幸福。

四、对就业苦难群体可以采取的措施

首先是针对不同个体,对症下药,提供不同形式的心理服务。可以采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心理咨询的方法,循序渐进,通过真诚的沟通和交流建立稳定的咨询关系,即建立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帮助其认识内心冲突,纠正其错误观念,深化其自我认识,同时帮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增加心理自由度,心理服务绝不是一个阶段的任务,心理疏导和减压的方法应贯穿于整个职业指导过程。在心理上、情感上,真诚、接纳、共情、积极的倾听和回应,是指导人员应具备的态度和方式。

其次是依照职业指导的规律和方法,提供相应的服务。其中职业指导的过程尤其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实现就业这一结果。具体的岗位可以调整,但职业指导的过程绝不仅仅提供人职匹配,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使求助者切身感受的社会关爱、温暖和人格的尊重,而后者正是促使其产生重回社会信心的根本。除了要对求助者说明职业指导的基本内容和局限性外,还需要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运用三级预防的职业指导方法,结合其具体状况,帮助其分析自身综合情况和

市场行情,拟订就业个性化的方案,实施特殊的措施,并予以就业政策的支持。

第三,在帮助就业群体设计职业生涯时,要注重帮助其做好自我评估;在帮助其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过程中,可以与其一同进行探讨,引导其正确认识个人志向、个人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关系,要使其明白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在选择辅导方法时,要更多地结合求助者的个性特征,在进行心理测评的前提下,采用故事叙说、典型人物法等职业生涯设计方法,使其了解真实的自我,消除择业心理障碍;通过与其经历相似的典型人物的职业生涯发展,鼓励和引导其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职业指导对就业困难群体就很大的意义,它可以让就业困难群体重新树立信心,不在自卑;重新学习新的知识文化,培养职业角色意识,了解企业文化、价值、经验和规范,从而确定其职业理想,领悟社会对职业角色期待,增强个人适应能力;最后回到工作岗位上。

参考文献

1、《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陈晴晔,论促进困难群体就业与政府职责(J)经济问题,2006,21(11)

3、时勘,《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应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

3、李翀,翁波,余婷婷《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现状分析及帮扶对策》,《企业家天地》,2011年第04期

上一篇:难忘的第一次做汤圆作文下一篇:洪河屯乡中心校阳光体育工作阶段性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