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

2024-09-23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通用11篇)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 篇1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 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中国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2900万人, 在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这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是一个极具诱惑力又尚未被深度开发的客源市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问卷对我国西部在校大学生旅游现状及行为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 以期为旅游企业更好地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提供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于2010年4月在兰州市5所高校 (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兰州商学院) 进行, 对大一至大四的1000名本科生发放问卷, 回收了960份, 回收率为96%。调查对象男女比例约为6:4, 四个年级的人数基本持平。问卷设计为四大部分: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大学生旅游动机调查、大学生旅游态度和偏好调查、大学生旅游行为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大学生群体旅游的主要特征

(1) 旅游态度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 大学生对旅游的积极性是相当高的。在被调查者中, 表示有出去旅游意愿的占76.96%, 表示没有出去旅游意愿的23.04%, 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旅游的态度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大学生旅游市场绝对不可忽视。

(2) 旅游动机分析。从旅游消费动机来看, 大学生旅游者将放松心情作为旅游的首选占34.78%;获取知识占19.13%;消磨时间占14.78%;开拓眼界占22.61%;品尝美食占5.22%;其他占3.48%。这可能由于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压力较大, 而度假休闲可以成为他们缓解压力, 调节校园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可见, 大学生旅游动机多以放松心情为主, 开拓眼界为辅, 同时也表现了大学生旅游需求的多样性特征。

(3) 旅游偏好分析。旅游者由于他们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不同, 构成了各自的个性特征。对大学生旅游偏好,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到历史遗迹类景点人数最多占39.13%;自然风光类景点成为大学生的次要选择, 占34.78%;风土人情类景点是大学生的第三选择占20.0%;大学生到生态观光类景点的人数最少, 占比例较低, 为6.09%。可见, 大学生对旅游产品的偏好较为广泛, 他们的旅游偏好倾向体现了大学生的旅游需求与动机。

(4) 获得旅游信息渠道分析。从旅游信息获取渠道看, 第一, 大学生的旅游信息来自身边朋友、同学的介绍的人数最多。说明口碑宣传是大学生获得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 大学生和一般的旅游者一样不仅注重自己在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的感受, 更注重亲朋好友对旅游产品的评价。而朋友推荐提供的旅游信息以及他们亲身的旅游经历可以降低大学生购买该产品的社会性风险, 因此成为大学生选择出游的主要依据之一。第二, 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上网搜索广告占有相当比例。第三, 学校宣传栏的旅游宣传单、旅游机构的营销推介等也占一定的比例。

(5) 旅游的空间特征分析

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按涉及活动的范围的大小, 本文将其分为市内、省内、附近省份、全国各地。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大学生市内游占总人数的9.57%;省内游占总人数的36.51%;附近省份游占总人数的26.09%;全国各地游占总人数的27.83%。可见, 大学生对旅游的经济来源受家庭的限制, 所以出游主要范围集中于省内和附近省份。

2. 不同群体旅游行为差异分析

旅游消费行为的特征与群体的特征是有关系的, 这里通过对应分析对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的差异。对应分析通过进行主成分分析来描述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各水平间相关性。作为一种多维示图分析技术, 它的分析结果主要采用对应分析图来表示, 其实质就是将行、列变量的交叉表变换为一张散点图。该图形中每一个散点代表了某个变量的一个水平, 有较密切关系的水平及散点将紧密靠近在一起, 从而在结果的解释上非常直观, 在市场调研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不同群体的出游意愿差异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大三、大四学生相对大一、大二学生有较强的出游意愿, 而男、女生的出游意愿基本相同。

(2) 不同群体的旅游偏好差异分析。由图2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喜欢的旅游景点为生态观光类, 大二、大三的学生喜欢的景点类型为历史遗迹类和风土人情类, 而大四的则对自然风光类景点比较感兴趣。另外, 由于性别的不同, 喜欢的景点的类型也有一定的差异, 男生主要对自然风光类景点比较感兴趣, 而女生则更喜欢风土人情类景点。

(3) 不同群体的旅游空间差异分析。由图3可以看出:大一、大二的学生出游范围一般选择市内和省内, 大三的学生出游范围选择为附近省份, 而大四的学生则喜欢旅游全国各地。此外, 男生出游范围主要选择为全国各地, 而女生则喜欢出游范围较小的市内和附近省份。

三、在校大学生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1. 积极引导大学生再教育旅游。

大学生在校接受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方面的高等教育, 旅游过程中的教育意义, 在于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时间, 融入自然环境, 学习生存技能, 积累生活经验, 培养人文精神, 学习书本以外的一切知识。积极引导这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大学生出游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和大学生的旅游偏好相符的。

2. 推出个性化旅游产品。

不同群体旅游行为特征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各自在旅游活动中的偏好问题, 所以从大学生性别、年级的性质出发推出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旅游产品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根据前面的分析, 男同学主要对自然风光类景点比较感兴趣, 而女同学则更喜欢风土人情类景点。因此可以安排男女大学生同时出游到“自然景色”中, 提供多种旅游活动, 男生可以选择“登山”、“攀岩”等项目, 女生可以去“民族家访”、“参观古迹”。

3. 旅游开发应加大与学校的合作。

大学生群体的旅游活动大多都是自发形式的, 学校这一实体在大学生旅游活动中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对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一种漠视态度。旅游开发应该注重安全问题, 避免安全隐患, 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旅行社可以与学校联合, 对优秀学生进行“旅游奖励”;调动旅游专业的学生参与和组织大学生旅游团, 让他们学以致用。

4. 旅行社应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促销工作。

大学生与社会相对接触较少, 做好在校大学生的促销工作是各旅游企业应该注意的。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校园宣传版、宿舍宣传单等多种形式传播旅游产品信息, 突出广告媒体的宣传效应, 长期在学校固定场所设立专门的咨询中心, 为大学生提供各种旅游信息, 在其出游高峰期推出极具吸引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让在校大学生获得第一手的旅游信息。

摘要:大学生旅游是旅游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本文力图从大学生旅游态度和偏好、旅游动机、空间行为、消费行为等方面构建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来进行资料的收集, 并基于对应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旅游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以期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调查,对应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柳静赵敏燕:昆明市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与开发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 2006 (2) :67-71

[3]王秀兰甘枝茂:我国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 (3) :88-91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 篇2

论文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获得大学生在消费领域的有关真实资料。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并就高校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消费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嘉兴学院部分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4份,有效率为94.00%,总计男生42人,女生52人。调查时间为2011年4月。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生活消费状况、消费行为以及对消费的态度等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状况,以便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53.40%。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在“你的家庭经济状况”的选项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2.60%,而家庭优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仅有4.50%。但是,在相应的“您认为您上学的开支对家庭造成的负担”的选项中,60.50%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家庭的一大开销,属于“高消费”,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不会对家庭造成任何的经济压力。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经济活动、消费行为对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生活消费行为调查。从调查数据来看,家庭月收入额与大学生月消费额基本成正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占一定比例。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项目比较集中,多用于饮食、交通、通信、娱乐、学习费用及恋爱投资等。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项目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伙食费、通讯费、学习费用、娱乐消费以及日用品消费。比较我校大学生的月消费额来看同学们的消费水平仍偏重于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消费,高消费与超前消费的势头并不强烈。

3.在学习消费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有61%的同学会选择课外辅导充电。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于是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去完善自己,一方面为获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报名参加各类考级考证(除了如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报关员证、秘书资格证等等)。另一方面考研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还有一些同学在念完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其他的专业,为自己就业积累智力资本,从而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逐年增加。.在资金主要来源方面,勤工俭学的比例为11%,家庭供给的比例高达86%。由此看来,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大学生的自立能力依然较弱,这也是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5.当问及是否有不知不觉中花钱的体验时,选择“有”的人数占58%,可见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尚有不足。美国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从5岁开始,以至于他们18岁就能独立生活,而18岁的中国学生却不能管理好父母给的生活费,这一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

三、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一、日常生活消费部分高档化。所谓“吃要营养,穿要名牌,用要高档”。学校周围的大小饭馆,天天座无虚席。另外一些大学生穿衣要名牌, 有的同学不惜花血本,全身上下都是名牌;日常用品亦追求高档,许多的同学购买非常高档的化妆品。

二、电信,网络,数码等消费的普及化。手机、电脑、MP3等数码产品在当今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甚至数码相机也不算稀奇品。另外,大学生也是网络消费和通讯消费的一支主力。大学生在网络、通讯方面的消费占到日常消费的次席。有55.6%的学生手机平均通讯费在40-60元之间,其次25.3%的学生在70-100元,还有3.1%的人承认手机费用达到百元以上。

三、休闲娱乐消费的多样化。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比其他社会群体体现出更为旺盛的消费需求,大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休闲娱乐消费。而是追求更加新颖,刺激,有品味、动感强的娱乐活动。如进酒吧、去溜冰场等处所。还有如旅游等,大学生利用假期、黄金周,出去旅游,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这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四、大学生的交际消费上升化。在大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交际消费也呈上升趋势。交际消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人情消费,不论获奖、评优,还是入党、提干,亦或生日,甚至是通过某项考试(如英语四级)都要请客或是送礼,因此,交际消费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一项重要支出,甚至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就是爱情消费,大学生谈恋爱屡见不鲜。根据调查显示,凡是在校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几乎都要超支。

四、调查结果分析

1.理性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讲究实用和理性消费仍是被调查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质量好,价格合理,性价比高”是多数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他们往往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而且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最终表现出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心理的极大差异性。

3.消费的多样化。一是消费项目多样化。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占据每月消费的大部分,但是,越来越多的消费项目(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占据每月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生活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中却发现,为了诸如人际关系开支、娱乐开支、情感投资等的需要,大学生们往往压缩伙食费,而把过多的消费在这些方面。由于这些方面消费的增多,再加上消费的无计划性,必然导致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不合理。三是消费方式多样化。全球经济市场化和日益完善的信息网络技术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方式。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持卡消费、分期消费、网络电子消费。这些消费方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便捷,同时也节约了消费成本。

4.消费行为缺乏计划性。作为一种理性行为,消费应该有预期计划和目标。目标消费、量入为出,合理分配开支是良好消费的基本原则。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却往往是没有明确目的,仅凭感觉、兴趣引起的冲动需求而产生的消费。这种随意消费产生迅速,消失也容易,有时甚至只在闪念之间,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大学生往往陷入盲目冲动消费之中。

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

目前,大学生消费已经陷入了一定的误区,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心理和外在环境因素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一、从主观因素上讲,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生理虽已日趋成熟,但是其心理成熟要落后于生理的成熟。而且对自我缺乏很好的控制,不能完全树立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经历社会的磨练,不知金钱的来之不易。又没有独自理财的经验。在大学里要进行独立的生活,不能有计划的开支。从而使消费的盲目性不可避免。

二、从客观因素上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比过去好了很多,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庭对子女的消费都是尽量满足,尤其在子女上了大学以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让孩子在外吃苦受累。家庭的这种做法,使得大学生把对花父母艰辛劳动,省吃俭用的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从来不考虑父母的含辛茹苦。

(二)社会原因:社会不良消费观念、消费现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校园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受社会上不良消费风气的熏染。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诱使许多人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消费观念多元化,消费层次高档化,追求超额消费和超前消费,却不顾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所有这些不能不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了负面作用。而大学生消费心理还不成熟,模仿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心理现象日趋普遍,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又急切的想走在社会的前列,时代的前沿,从而使得他们对社会消费现象进行模仿和超越,可见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的影响也是特别的深刻。

(三)大众传媒,广告的原因:大学生这个时段的心理及其敏感,对社会的变化也及其关注,此时的消费心理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暗示。传媒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就要非常明显的影响,如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选择

等。有的报刊、电影和电视进行错误的报道,给大学生做出了错误的消费导向。由于上述原因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愈来愈不正常,高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的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刻不容缓。

五、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适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

(2)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3)消费健康积极。大学生消费应该倡导文明消费、节约消费以及健康消费。应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导,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生活消费过大会形成奢侈消费,文化娱乐消费过大会形成玩物丧志。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作为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对于没有独立生活经验的学生,家长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约束一下,否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极其不利。作为孩子的父母,其言行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应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因为家庭作为大学生消费性支出的主要承担者,作为大学生消费资金的主要源头,应该对孩子的消费进行适当的控制,不能要多少给多少,不然会助长学生消费的盲目,要重点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从而遏制其乱消费。总之,在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科学的消费不但表现为敢花钱,而且表现为会花钱。大学生们不缺少消费的冲动,但往往缺少消费的理性,因而常常发生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显示出理财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基于这样的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从思想意识上提高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是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工作的投入。学生辅导老师,更应该与学生紧密联系和交流,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水平,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思想

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

(3)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应该设立更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积极拓展和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自食其力。在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弘扬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积极的消费氛围,从意识形态上起到宣传带动作用,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消费,以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方面,应当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主要用于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不是其他消费项目,更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吃喝玩乐。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 篇3

关键词:体育消费;现状;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多,体育消费已经成为现代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在现阶段的体育消费意识、观念、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和行为将会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拓宽他们体育消费领域,有利于开发我国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同时,也能促进我国体育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现状

1、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

大学生对体育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作用的认识比较全面。他们认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能丰富课余生活,缓解精神与学习的压力,还能防止疾病、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负面态度的占少部分,他们对“花钱买健康”这一观念的认可度较高,据调查显示:认为体育消费很必要的占30.9%,体育消费正常的占55.4%,认为体育消费是奢侈生活的体现的占13.7%,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积极态度。但是由于受自身消费水平的制约,“个人花钱于兴趣健身项目的学习”这种体育消费观念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步履维艰。

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内容、形式日趋多样化,体育实物消费与体育劳务消费在体育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出现变化。随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俱乐部的增加,为学生的体育劳务消费的增长提供条件,体育劳务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现阶段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是实物,低年级偏重于实用,实物消费最多的是体育服装、鞋帽等,高年级学生用于购买体育器材,参加体育学习、培训及订阅体育报刊、杂志的比例明显增加;在有偿体育辅导活动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主要原因是男生喜欢力度大、技术性、对抗性强的锻炼形式,女生偏重于韵律、美态、形体较强的形式,部分女生愿意花钱参加有偿体育辅导活动。

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的水平。从总体水平看,100元以下体育消费是各种收入学生都较能接受的范围,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占绝大部分。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还处于低级消费阶段。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体育消费意识和观念问题,二是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加上大多数大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不高,总体来讲学生个人可支配花销仍很低,所以在进行各项消费上的量入为出及成本一效益因素考虑制约了体育消费的支出。

4、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与同学一起锻炼或个人独自参加体育锻炼,另一种普遍方式就是参加班集体的体育活动,少数学生参加体育辅导班进行锻炼。以上情况说明广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正在向多元化、多极化方向发展,虽然现今大学校园内健身、运动方式的空l-日]有多种结构可供选择,但多数大学生仍选择花费少又方便的体育锻炼方式,喜欢在开阔的、不花钱的运动场地展现自我、表现个性。

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1、学生的可支配收入

学生每月总的消费支出高低,对其体育消费项目、形式水平有制约作用,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受他们的经济收入而定的,而大学生的主要可支配收入来源于家庭,少部分来源于各种勤工俭学收入、家教收入和奖学金等,其消费承受力随着家庭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家庭经济好,学生经济相对收入高,总的月均消费支出越多,体育消费也随之增多,随之学生在参与体育消费的项目上选择余地扩大,月均消费低的这个群体对体育的主要消费以不花钱为主,因为他们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学习,少量的体育消费开支要从生活费中挤出,他们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是限制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学习压力和时间安排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就业和生存的压力。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为了提高自身各种生存技能,将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甚至开辟第二专业,并更积极地参与各种直接有助于就业的各种活动,因此学生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相对地减少。在时间选择上,由于仍受校园学习、生活制度的制约,大学生锻炼大多数趋向于下午和早晨,并且多采用段时间锻炼的形式,没有大面积的时间参与到体育消费中去。

3、消费理念因素

大学生的消费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大学生仍然将体育锻炼作为学校指令型来看待认为是一种公益性的活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仍将体育锻炼置于一种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只有部分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意义有充分而正确的认识。基于这样一种不完全的认识,再加上经济状况的因素,他们不会把宝贵的学习、生活资源用于体育消费。

4、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主动、自觉地以体育运动为健身手段的一种有规律和经验的生活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生对体育需要,健身需要和转化为体育消费行为的纽带,体育锻炼习惯的好与坏,与学生对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有着趋同关系,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体育消费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活动还不是大学生休闲方式的主流。

5、体育设施提供服务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掌握的资金有限,他们在消费中会考虑到花钱是否物有所值,因此,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高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下降。

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体育消费的建议

1、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念

体育消费符合大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它关系到大学生体能和智能的发展,关系到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终身体育思想。而体育消费观念淡,体育消费意识较差,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其中,低年级和女生群体相对差一些。高校体育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的培养,用新颖的宣

传方式长期进行示范性宣传,让大学生明确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灌输“健康第一”和为健康投资的理念,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以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体育消费行为。

2、不断开发高校体育市场,满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 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应以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导向,高校体育市场的定位就应该是以满足这些需求为目标。目前,学校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跟不上时代社会的发展,陈旧、单调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相对于其他学科较落后。各高校应抓住时机,深化高校体育的改革力度,充分利用体育场、馆、池等现有的设施,完善体育锻炼的服务设施功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资源,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健身活动和娱乐内容,增强有偿锻炼项目的开发,扩大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范围,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大学生提供物有所值的体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3、根据大学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好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育消费的时间

调查显示,管理类、文法类专业的学生体育消费略高于理工类学生,这是由于理工类学生余遐时间相对较少的缘故。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课程设置的相对规律性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合理安排各种体育场馆和体育项目的开放时间,以吸引和促进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

4、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各级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学校也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地,整合社区内体育资源,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扩建和改建,并适当开发有偿的体育活动场所和适合大学生消费的体育项目,以引导学生的消费动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健身效果。

5、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水平,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作为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方式的了解,改变教师和学生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将学生放在消费者的位置上,着重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其适应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需求的能力,鼓励大学生自觉的开展课余、个体和小群体的体育活动,并且对体育锻炼过程进行更加合适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竞技的兴趣和水平,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体育消费形式,最终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结束语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 篇4

实际上,在当前国际贸易频繁,跨国投资盛行的经济环境下,即使在日本企业的福利当中也包含了相当一部分属于我国的利益。例如,许多日本企业的产品是在我国的生产基地生产的,企业员工大部分是我国的,同时这些企业也向我国政府纳税。此外,日本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许多零部件是从我国企业当中购买的。因此,抵制日货的行动如果带来了福利方面的影响,则必定是中日双方都有损失。

五、结论

本文根据现实中“抵制日货”涉及到的情况进行合理简化并提出假设,利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发现抵制日货产生的经济福利影响与购买各国企业产品的消费者的比例、消费者中抵制日货者所占的比例,以及不同产品之间的替代性程度有关。只有当消费者中抵制日货的人的比例,以及日本品牌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一定大小时,才有可能通过抵制日货的行动产生福利影响。根据现实中有关数据的测算,抵制日货的行动对日本企业产生福利影响的可能性很小。当抵制日货确实产生了福利影响时,其结果是中日双方都有利益损失。所以,如果纯粹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抵制日货”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综合报道:中央给民间“抵制日货行动”降温[J].开放潮,2005年第5期

[2](意)费德里科·特里昂费提冯文丽葛夕良译:歧视性政府采购与国际贸易[J].经济资料译丛,2001年第4期

[3]罗洁:采访日本问题专家王新生——怎样看待中国民众的对日情绪[J].世界知识,2005年第8期

[4]柳华文:‘温州烧鞋’与‘抵制日货’[J].中国企业家,2005年8期

[5]张皓雯:四成半中国人不愿买日货,日企应该有所行动[N].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7月1日

一、引言

CNNIC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网民数达到1.32亿,并且网上购物人数超过3000万。从网民的构成情况看,约有81.3%的网上个人用户的年龄在35岁以下,而大学生更是其中网络消费者的典型代表。大学生是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觉悟较高,对于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的有较强的接受和领悟能力,他们是网络普及的直接对象。论文对石家庄市市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师大东校区、河北科技大学东校区、河北医科大学东校区四个校区人文、经济管理、医学、理学,以及工学等学科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调研对象

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石家庄市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师大东校区、河北科技大学东校区、河北医科大学东校区四个校区人文、经济管理、医学、理学,以及工学等学科各年级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实际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1张,回收有效率92.4%。调查问卷分内容介绍包括23个封闭式问题和两个开放式问题共三大部分构成。统计使用SPSS 11.0 For Windows软件和EXCEL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另外对于开放式问题采用归类整理的研究分析方法。

三、问卷分析

1. 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特征调查

(1)对于上网的感受。调研显示大部分的上网者能够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乐趣,大部分受访者对上网的感觉较好。53.7%的认为上网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26.0%的非常能享受到上网带来的乐趣。另外有11.3%的人不觉得上网时间过得很快,8.2%的人感觉不到上网带来的乐趣,这类学生当属于那些对于网络了解不深或者受网络毁害论影响的那种类型。

(2)对待新事物的看法和为网络服务付费的意愿。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虽然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满足“生存需要”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当然这和他们的经济不能独立有很大关系,但大学生因其自身追求时尚的特点和独立生活的需要,他们更需要受尊重、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所以他们在消费的心理上呈现一种追新求变的态势。此次调查显示对于新事物或新技术好奇或设法接触,以及要求设法实现拥有的占98.7%,这比较符合大学生朝气蓬勃、追求时尚新颖的特征。调研结果同时显示,有近50%的大学生不愿意为网上提供的服务额外支付费用,只有10.4%的大学生愿意为网上服务支付额外费用,有40.3%的大学生视情况来定是否愿意付费。这类现象表明,网络的普及还不够广和深,大学生对待网络消费的态度还不是非常积极,同时也说明网络文明的宣传还不到位。另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等也制约了网络消费的发展,网络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

(3)购物原因与网站选择。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网上购物是主动的,个人购物的原因中,价格优惠、商品款式多样齐全、购物图方便快捷,以及觉得好玩好奇时尚的比例各为22.5%、10.4%、12.1%、7.8%,由于网络消费的成本低、方便快捷以及它是有别于传统消费方式的新消费方式等特点和优势吸引着拥有高素质、追求时尚新颖并接受新思想的大学生。网上选购商品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又产生网上购物的因素,也就是网上购物的需求,再去确定如何的选择商家。这是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情感意志过程。此次调研显示,在问访问次数最多的商业网站这一问题中,结果排在前面的是淘宝、易趣、新浪商城、搜狐商城、腾讯、网易商城比例为29.0%、11.3%、10.8%、10.8%、10.4%、7.8%。选择这类网站的原因主要是知名度、受朋友的影响、诚信度比例各为27.7%、22.5%、15.6%。

2.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指向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指向调查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月平均生活消费水平集中于200元~600元之间,600元以上的占7.8%,略高于本地区的平均生活消费水平。此次调查的对象网龄大多在2年以上,占80.5%。每周上网1小时以上,偏理科的学生由于课程多,每周上网的次数没偏文科的多,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1小时~3小时。其中也有每天上网都在六小时以上,网瘾大的学生(如玩游戏)。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点分析。上网地点调查发现在学校周围网吧33.8%,学校机房49.8%,宿舍或家里15.2%。说明大学生还未达到电脑的普及,鉴于地区发展和经济的因素尚不具备独立进行网络消费的能力。

登陆购物网站的频率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是偶尔登陆购物网站,每次上网都登陆的只占2.6%,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登陆购物网站存在不确定因素。这些表明当今大学生不是完全的网络消费者,他们可能是由需求产生或是网络宣传的影响进而产生欲望的。

调研显示91.3%的学生拥有E-mail,23.0%有数个,近年来的网上商家发现了网络邮件在网络营销的重要性,邮件营销一时成为市场的一个亮点,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近年来大多数的商业网站像网易、新浪等看准了市场,并充分发挥了邮件的作用,面对网络的普及,为了赢来更多的顾客群,商家运用了一种更直接的营销方式——E-mail营销,即向广大电子邮件使用者发送有关于商品最新信息的E-mai1,在网上进行一对一的商品宣传。邮件营销应声而起并做有成效,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拥有E-mail的学生一般会浏览一下邮箱内的广告邮件,有时也会从中选择购买推荐的产品或服务,并且拥有邮件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网上购买行为。

在网上消费方面,选择网上实物购买占55.1%,娱乐支出占11.6%,虚拟产品,以及游戏充值占20.9%,其他的占12.4%。在实物的购买中,图书、电子或数码产品、软件、音像制品最受欢迎,但在年级上有所区别,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实物的购买概率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随着网络的普及与相关经验的增加,网上购物日益成为购物的一种方式。同时相比较而言,男生要比女生更能产生网上购买行为。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是浏览信息、查资料或学习、网上下载、聊天、玩游戏,以及收发邮件的比例占97.1%。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休闲娱乐业成为了上网的主要目的。虽然浏览信息、查资料或学习认识仍是大学生上网的普遍选择,但同时休闲娱乐也上升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这些表明与过去相比,大学生在网上对于信息、服务的多样性和娱乐性追求有所提高。网络不仅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之一。

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首选银行汇款,选银行汇款的占24.2%,其次依次为网上银行22.9%、第三方支付22.1%、邮局汇款15.6%。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式诸如货到付款这主要考虑了安全性的必要,还有手机支付的方式,在访谈中大学生都表示这种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3. 调查分析总结

(1)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对其网络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网络消费,大多数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对于网络营销的态度越正面,年级越高对于网络经验越成熟,进行网上购物的行为就越理性、积极;性别与对待网络的态度有关;专业的差异,偏文科的大学生由于课程少,而且少了整天计算的烦恼,空闲的时间较偏理科的学生要多的多;月消费水平与网络购物相关性较小。

(2)大学生的网上购物的态度,以及意向对其网络消费有成正比的影响。调研显示能够尽情投入网络世界的大学生一般都能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乐趣,并对于网络才生亲近的好感,这样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愿意为网络的服务付费,并且从于网络的接触过程中了解网上购物,偏好于网络,自然会转移接受网上购物这一便捷的消费方式。

(3)大学生的网络经验对其网络消费也有成正比的影响。大学生们对网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会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而逐渐加深,不同的大学生对网络在自己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大学生网龄的长短与他们对网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成正相关;大学生们随着网龄的增加,会从全方位的考虑购买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产生购买的动机很理智,在如何选择商家上,会通过网络上的论坛对此商家的评价、征询朋友的意见、搜索商家本身的知名度和诚信度等方法搜集信息,有效比对,然后综合考虑比较网络风险系数,再做出购买的决策,这符合拥有较高素质大学生的纯粹消费者身份的特点。

(4)感知风险度与大学生网络消费成反比。网上购物的风险指的是产品质量风险、安全性风险(网络欺骗或欺诈、人身及健康风险、财产风险、安全感心理风险等)、商家诚信度的风险、机制不健全权益无法保障的风险、配送的风险等,这些限制了大学生网上消费的步伐。为了规避风险他们会尽量减少网上购物,即使购物也是在那些知名度大的商家去选择。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报告称,2 0 0 7年我国网民将月收入的10%左右投向互联网领域,国内互联网用户消费总规模达3988亿元。而大学生网络消费者将成为互联网消费的主体。同样,对于网络消费的前景,大学生被调查者大多数对网上购物报有正确的心态,大多数的大学生很看好网上购物,对于网上购这种新的消费方式持正面的态度,调查对象50%以上的学生认为网上购物的前景一片光明,认为网上购物随着人们观念的改进和接受会被更多的人所采用的消费方式。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 篇5

犹太人有一个致富信条: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当代都市白领女性,以其消费潜力之巨大,越来越引起诸多商家的重视,都市白领女性也因此被称为“黄金商 群”。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有着怎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征呢?她们大多具有独立的经济基础,购物频次高,购物频繁。她们害怕老去,为追求美丽不惜投入自己的 大半收入;她们崇尚女性独立,在职场上从容干练,内心却大多脆弱而柔软,渴望归属感,渴望温情,因此她们喜欢不停地购物安慰自己,以觉得安全和满足;她们 大多受过大学本科的教育,具有较高的品位,有点小资情调,对潮流风尚十分敏感,并对自己的品位和个性相当自信;她们中的单身女性有不少月光一族,购物随心 所欲,只要开心就好;她们是绝对感性化的,虽然有时候会表现得十分挑剔、斤斤计较,但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却从不吝啬,出手惊人;她们是矛盾的,一方面希 望自己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一方面又很容易跟风,从不肯错过时尚流行,容易跟随朋友的选择和意见……

具体而言,当代都市白领女性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征主要如下:

1、重视外观形象,求美心理强烈

女性天生有着强烈的审美天赋和审美心理。她们比男人更容易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她们许多东西的爱好,首先来自于对其美丽外形的痴迷。这和女人感性判断事物 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小到一个发饰,大到汽车和房子,她们更多地凭感觉去选择,外形、款式、颜色、包装、甚至一个小小的装饰就能左右她们的决定。

而朵拉的目标客户群,即25—40岁、年收入25000—60000元的白领女性,相对于其他群体的女性,对自身形象更加注重。她们或正当青春年华,对自 己的容貌和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或刚刚过了青春时节,十分害怕老去,对美丽的追求更加孜孜不倦。另一方面,她们也有了较为独立的经济基础,有较宽裕的金钱 用作自己的形象投资。

她们决不允许自己显得落伍或老土,即便咬紧牙关也要紧跟时尚。化妆品、衣服、鞋子、包包、饰品……在一切能使她自己显得更美丽的东西上,她们总是不惜一掷 千金。在选择衣服或鞋子的时候,她们永远把漂亮放在第一位。她们往往会“以貌取人”,“以貌取物”。如果有一件衣服非常舒适但样式普通,另一件穿起来不太 舒适但时尚漂亮,有99%的女人会选择后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月收入不过2000元的年轻女孩却用着价值上千元的名牌皮包和化妆品;在零下二度的冬季仍有许多女孩穿着短裙和皮靴;一个女孩在某服装专卖店门外以鄙视的语气对同伴说“这家店装修这么土,别进去看了”……

2、典型的感性消费特质——非理性消费、情绪消费

一个女孩和男友吵完架后立刻赌气去商场买了一堆昂贵而并不必需的物品;一个月收入不过5000元的女孩,却拥有三个省吃俭用买下的每个价值都上万元的LV 皮包;一个本打算上街买鞋的女性可能搬回家来的却是一套精美的装饰品;宁愿不吃饭也要把中意的衣服

带回家……这就是女人,典型的感性消费动物。

而当代白领女性在工作上充满压力、渴望释放的特点,以及她们手中较为独立和宽裕的可支配收入,使她们的感性消费现象更为突出。零点调查公司2001年在北 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的针对18—35岁青年女性的《都市青年女性消费面面观系列研究》调查中,从女性的价值观、消费观等方面考察了女性的非理性消费行 为。调查表明:93.5%的18—35岁的女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非理性消费行为。非理性消费占女性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

20.0%。52.8%的女孩都曾经 因为发了工资钱袋鼓了而突击消费,46.1%的女性在心情不好或者开心的时候有意进行情绪化消费。调查还表明,尽管非理性消费花了不该花的钱,但 79.0%的女性事后持无所谓或不后悔的态度,她们认为购物换来了好心情,值。

3、口碑传播的超强影响力

女性和男性的决策行为是大不相同的,男性的决策过程是直线性的,女性的决策过程则是反复不停地旋转。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接触、考虑、调查、完 成,虽然男性和女性同样经历这四个阶段,但女性的行为会有这样四点不同:一是女性从一开始就和男性不同,男性习惯自己做决定,女性会多方打听,参考别人的 意见;二是男性消费是希望得到好的解决,女性则是希望得到完美答案,因为女性买东西会考虑很多,譬如搭配、使用场合等,希望面面俱到;三是为了得到完美答 案,女性的购买过程因而变得反复不定,她们会搜集更多信息、查询更多选择性,货比三家不吃亏;四是女性在买完东西以后,并不是就结束了,她们会把这段经验 告诉朋友或推荐给别人,造成口碑传播,如果和某一商家关系好,她们的忠诚度也会很高。

口碑传播,即口口相传的信息传播渠道,是对当代白领女性的消费行为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传播渠道。白领女性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对当今遍地开花、无孔不入的商家 广告越来越持较高的警惕和排斥心理。感性的她们越来越倾向于寻求自己较熟悉的信息渠道,尤其是较熟悉的朋友言传身教式的推荐。从而,她们更易产生群体交互 和从众心理,引发感染性消费。据统计,年轻女性中有55.5%的人因为“和朋友逛街受朋友影响”而购买了本来不打算或不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网络 和手机的普及给口碑传播提供了更好的,白领越来越热衷于主动参与到各种口碑传播行为中,乐于通过bbs社区、手机短信、qq、msn等方式和朋友分享自己 的购物经历和意见。

4、对细节挑剔

相对于男性,女性购物时更专注事物的细节。

大多数白领女性认为,有品位的女人一定是精致的。她们往往要求自己从外衣,到鞋子,小饰品,内衣,乃至睡衣,都要做工精良,细节完美。甚至一件衣服的一个外露的线头,都能直接影响她们的购买行为。

5、对价格敏感

这一方面和大多数女性天生善于持家算计的意识、爱贪小便宜的心理有关,一方面也是由于许多白领女性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所钟爱的品牌大多比较昂贵,甚至属 于奢侈品,她们的收入不足以使她们自由而频繁的购买这些品牌。一旦这些品牌有折价促销,她们会比平时更感兴趣。她们会在商场打折的时候,一口气买好几双鞋 子、好几套不同季节穿的衣服,并为之感到很有成就感。在女性群体中,“传达打折信息比较多,一般知道哪家店打折多,就赶快去。”但是,另一方面,若一个高 档品牌一年到头频频打折,她们也会丧失对该品牌的信任。

6、越来越重视追求时尚、享受生活、善待自己

当代白领女性的价值观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方面,随着经济上的独立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白领女性越来越认识和肯定自我价值,认为女性应为自己活得精彩,积极工作的同时尽情享受生活。另一方面,职业女性和传统家庭女性的双重角色使她们经常感觉到压力和疲惫,渴望释放压力、放松自我。因此,她们再累也不会忘 记给自己添置漂亮的衣服和昂贵的化妆品;她们渴望美好的爱情,但不再为某一个男人而活,即便一个人也要过得丰富精彩;她们喜欢一下班到家就脱下职业装,换 上休闲放松的衣服。

2001年,零点调查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了针对18—35岁青年女性的调查,几乎所有被访者都认为女性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但95%的被访者 觉得这些压力是可以通过加强对自身的关爱来缓解的。另东方在线与ELLE杂志在2006年对广州白领女性的调查中,约88%的女性认为关爱自己的主要方式 是去购买自己想买的东西,特别是自己喜爱的、美丽的、舒适的、高档的、奢侈的东西。

当今白领女性对自己关爱的意识已普遍存在,而且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成熟。东方在线的调查显示,92%的女性认为现在的女人懂得如何宠爱自己,同样有92%的女性觉得自己应该再多宠爱自己一点。

7、注重全方位的消费体验。

对于许多白领女性来说,她们爱上的是一种购物的乐趣,而不仅仅是所购买的东西本身。逛街对她们来说,既是一项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活动,也是为了购买美丽的衣物饰品,以增添自己的美丽风采。

因此,她们视逛街为一件愉快的、放松的、享受的事情。她们很少有清晰固定的购物计划,通常愿意随兴所致,约上一二好友,或拖上男朋友,边聊边逛,看到喜欢的就随手买下来。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 篇6

一、现代大学生社会交往中消费现状

1.现代大学生性别及性格特征差异的消费状况分析

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性别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男生在身份区隔感以及身份符合感、个性化等方面的平均分数比女生要高,也就表明男生在身份认同程度上比女生强。另外,在社会性格转变理论的阐述中,表明个人的社会性格特点与其消费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性格特征的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消费类型,将学生分为外向型、内向型与混合型的性格类型。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内向型的大学生在身份紧张感上具有比较强的意识。这就使得内向型性格的大学生在消费中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身份地位,有从众心理,重视“面子”,并且不希望别人瞧不起自己。而在身份区隔意识的调查中,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意识也比其他两类性格强一些,内向性格的学生更喜欢与有共同消费爱好、消费支出相近的学生做朋友。而外向型的学生在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的调查中,获得的分数更高。表明外向性格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化意识,他们利用消费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更加关注外表及穿着方面的消费形式。

2.现代大学生社会交往中不同地区的消费差异

在消费过程中人们通常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产品的质量以及价格、服务、配置、品牌等,不同的人对其中不同信息内容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同的,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消费的决策风格以及消费动机、消费前的评估、消费渠道、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有差别。电子产品是现代大学生应用比较普遍的物品类型,在消费决策中,可以将学生的购物风格分为不同的纬度,比如注重质量、冲动冒险以及追求高贵等等,针对不同的地区的大学生消费状况可以细分为精打细算型、信息困扰型以及大手大脚型,第一种类型的大学生在有新产品上市时,他们会进行功能对比考虑全面;第二种类型会在买与不买中犹豫,偶尔出现超前消费;第三种类型新产品一经发布立刻就会掏钱买单。

3.现代大学生社会交往型消费的内容

经过相关统计,可以发现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每月约20%的生活费都花费在别人身上,这一类的消费内容就可以定义为社会交往型消费。现代大学生社会交往中存在的消费行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礼物消费,属于一种礼尚往来的情感,通过礼物来加深同学之间的友情;另一种就是恋爱消费,在调查中大部分的学生也正在恋爱阶段,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都会经常性地为对方买礼物,以此来增进彼此的感情;第三种社会交往消费就是请客吃饭上的支出,请客聚会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有20%以上的学生一个月的请客吃饭消费在400元以上,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消费支出相对较高,因此有时也为学生造成了比较大的经济压力。

二、现代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消费对策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对于现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消费行为的发展,学校应该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可以用更加健康向上的心态去了解外界的各种社会思想潮流,可以明确地分辨是非,并且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合力的形成,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构建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

2.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正确看待社会交往

在社会交往中要对学习消费、生活消费、人际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地协调,使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也构建得更加合理。通过校园广播以及网络等形式进行相关思想观念的宣传,使得这些美好品德可以得到发扬。另外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学生应该意识到友情的维护是一种情感上的契合,不需要太多其他利益关系的介入,树立正确的社会交往观念。

3.营造健康的大学生消费氛围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 篇7

一、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

调查表明, 西部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认同性, 有89%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投资有必要, 其中有5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 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体育消费观念有所增强。总体而言, 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动机比较单纯。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功能的认识基本正确, 在体育消费过程中除了满足健身需求, 还注重追求快乐的心理体验。这也与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传统体育知识的传授有关,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最大动机是消遣娱乐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价值理念相对应, 反映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流方向。

二、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或劳务消费资料的消费数额, 是用消费的货币数额来衡量。从调查的情况看, 西部地区大学生2 0 0 9年参加过体育消费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 0%, 这说明绝大多数西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费中存在着体育消费的支出, 体育消费观念已普遍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调查显示西部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支出多在100元~300元之间, 其中男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8%, 100元~200元的占42%, 200元~300元的占26%, 300元以上的占24%;西部女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占20%, 100元~200元的占58%, 200元~300元的占12%, 300元以上的占10%。

通过调查得知在西部地区有9 4%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费用是由其父母或家庭提供, 大学生生活费用的依赖性就决定了其体育消费行为的非独立性。随着大学生家庭提供的生活费金额数且的增加和自身在校期间创业能力的增强, 体育消费支出的比重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但支出总量基本上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还不高,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但大学生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还没有什么经济基础, 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钱用在除了生活外的其他的消费上。由于经济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还比较有限, 但相对已经发生的消费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三、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所谓体育消费结构, 是一定体育意识和消费层面的具体反映。体育消费结构的划分方式是将其划分为物质性消费和劳务消费。

实物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运动参与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休闲娱乐、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而参加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班等各种体育实践活动所支付的费用;休闲观赏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观看、欣赏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电视转播等而支付的门票费用;阅读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知名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从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大学生体育实物消费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8 0%, 与收入成正相关;健身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1 2%和9%。

四、影响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1. 经济因素。

经济是消费的基础, 经济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 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受其可支配收入决定, 西部地区大学生的支出主要由其家庭提供, 所以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独立性差, 整体水平偏低。

2. 兴趣爱好。

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需求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 反映了消费者对体育不同的价值取向, 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除受到不同个体差异影响外, 还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从而影响到体育消费结构的选择。调查了解到, 普通大学生中对某些体育运动有浓厚兴趣和运动技术水平高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强, 品牌要求相对较高, 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大学生, 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品牌要求最强, 消费水平也最高, 消费结构合理。体育锻炼习惯是影响体育消费结构的显著因素。

3. 缺乏体育消费的环境。

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 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选择该因素的男大学生为4 0%, 女大学生为4 5%, 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和指导力量等条件不足、体育消费价格过高、也是制约西部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虽然可支配收入增加了, 但体育消费的资金比重仍然很少。

五、结束语

加强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具备了体育消费的条件, 其中相当部分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体育意识, 并且拥有体育消费行为, 但是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体育消费观念淡薄, 体育消费意识较差, 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重视对高校学生体育兴趣、习惯、观念的培养,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逐渐培养高校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对高校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 因地制宜的繁荣体育市场, 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引导学生健康投资、消费。积极开发、拓宽高校体育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何敏学: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 2004, 11 (5) :29~31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 篇8

一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

1. 健身需要取向

在有关调查中显示, 健身需求是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 体育活动与人的机体健康有着密切联系, 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促进机体的生理健康。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大学生对身体健康概念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也愿意为健康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这说明体育运动对自身健康的保障作用这一意识已经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 大多数体育运动产生的经济代价大学生也愿意承担, 这也是乒乓球馆、网球场、羽毛球馆、溜冰场、游泳池等为大学生所青睐的原因, 对于体育运动的赞赏程度较高, 也愿意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这是其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中的首要因素。

2. 心理健康取向

通过体育锻炼, 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 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一种休闲活动,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使人们在活动时感受到运动本身的刺激, 而且还能够实现精神的满足, 缓解机体精神压力, 改善或消除机体不良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机体心理状态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由于其自身学习负担以及竞争压力较大, 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其心理状态, 有效维持心理健康, 预防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 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改善或调适心理状态的方法转向了体育运动, 这说明心理健康取向成为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取向的重要部分。

具体来说, 通过体育活动主要可以满足大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需求: (1) 获得精神满足感。大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较高, 精神上的满足享受是其人生重要追求之一, 而其中体育消费既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又能够突出学生的个性化, 作为一种新型消费观念在学校中得到了广泛推崇。但也容易出现盲目攀比或炫富的不良风气, 应引起学校的重视。 (2) 获得信息需求感。随着体育消费的不断发展, 体育信息消费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消费理念, 这与其自身年龄和所具有的创新思维是分不开的。

二行为特征分析

1. 在消费意识方面较为缺乏

虽然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的理念产生较高认同, 并以此开始产生体育消费行为, 但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实物体育消费不完全情愿,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无偿提供体育锻炼设施和体育锻炼场所, 而不愿自己花钱买体育设施或租用体育场所, 而学校本身能够无偿提供给学生的体育设施和场所较少, 这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不利于体育消费行为的激发, 使大学生整体的消费意识较淡薄, 体育消费行为也较少。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和校园文化的发展, 学校在体育消费市场开发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偿体育服务, 以刺激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

2. 在消费群体和消费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

在消费水平上, 大学生目前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中低档次上, 而高档次消费较少。其中中低档次消费人群主要是家庭收入较低, 在体育投入能力上较弱的大学生, 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篮球、足球等操场锻炼和阅读体育报刊上。中档次的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阅读体育报刊、观看比赛上。而高档次消费的大学生群体, 本身对体育抱有浓厚兴趣, 能够购买喜欢的体育设施、体育用品和租用体育场地等, 但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非常少, 且容易产生攀比等不良现象, 需要进行规范和引导。

3. 在消费结构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体育消费可以分为运动消费、实物消费、信息消费、观赏消费等, 其结构分布能够反映出大学生体育消费方面的行为特征, 目前来看, 实物消费在体育消费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说明体育消费中实物消费占据大部分, 而运动消费则相对较少, 而信息消费和观赏消费的比例最少, 这与当地体育事业发展情况分不开, 由此可以看出, 在体育消费结构上存在一定的欠缺, 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进行调整, 以便刺激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 大学生已树立起相应的体育意识, 从其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可看出, 为了促进体育消费, 学校和社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体育经济, 以促进学生的体育消费合理化, 推动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这对于推广体育运动和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莉华、郭敏、彭宗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4 (2)

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 篇9

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特征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是以实用消费为主, 即为满足参加体育活动最基本的需要且以耐用品为主。如体育运动器材、体育运动服、运动饮料等。同时这些消费品的品牌, 款式、线条、色彩、时代感和个性感, 自然会受到青年学生的青睐。这类体育消费兼有运动和日常生活两方面效用, 运动服装的名牌效应也决不亚于世界时装潮流。另外还有一些小型体育用品及体育报刊杂志, 如中国体育报、足球报、围棋天地、健与美、新体育等体育刊物, 这些刊物制作精美, 信息资源和专业知识丰富, 使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能全面了解国内外的体育动态, 体育运动发展趋势和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

体育消费产品呈现多元化, 拓展性强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饰、体育用品及器材、办理体育锻炼卡等的费用。此外诸多体育消费均属于互补性商品或者关联性商品, 一种体育消费或者一次体育消费将引发种类更为繁多、活动更为频繁的体育消费。如对于篮球爱好者而言, 其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篮球的购买, 同时还包括运动服、运动鞋、篮球俱乐部、篮球比赛等。同样, 对于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消费活动必须建立在团体活动的基础上, 因此一旦该类体育消费热潮形成将引发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消费。

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多元化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也不例外, 具体而言,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可以分为:健身要求、娱乐休闲要求、学习健身方法和技能要求、了解体育信息、课时要求等。调查表明, 强身健体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首要价值取向。体育消费还是大学生的一种社交手段, 运动项目是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的有效工具, 因为交流需要双方能有共同感兴趣的内容, 不论是独自运动项目还是集体运动项目, 都能从共同的媒体中获得彼此的信息, 达到互相了解的作用。大学生非常愿意通过体育锻炼扩大自己的社交面, 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 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的影响是积极的, 能有效地改善与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性别差异较大

男性大学生在体育实物消费水平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上都比女性大学生高, 且以体育实物消费水平上的差异程度更大。女性大学生由于受生理上差异及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 使得她们对体育消费需求的程度不及男性高校学生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体型健美的锻炼及自我形象、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即女生追求的锻炼效果是苗条的身材、卓越的气质, 男生选择非收费性体育项目锻炼的比例比女生多, 更多追求的是健美的身材。男性比较关心体育信息, 观看体育比赛, 参加的多是篮球、足球等项目, 愿意为此付出时间与金钱。消费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使得他们对参于体育活动的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体育消费的投入不同。

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收入相关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受他们的经济水平而定的,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的支持, 另外一部分是学校发的奖、助学金和打工所得。而且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从整体上也制约着体育消费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很正常, 花钱买健康是值得的”, 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的体现, 是一种时尚”, 总体上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是持一种积极态度的。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支付能力的增强,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的结构会更趋向合理化, 大学生对有形的体育产品的需求会渐渐向无形的体育劳务产品的需求发展。

我国大学生目前的体育消费仍以实物型消费为主, 但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比例正在提高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 全国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大学生体育消费在体育服装及运动营养两项上的支出是主要的, 大学生体育实物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 体育实物消费与体育劳务消费的比例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劳务、信息型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必将成为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总趋势如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和书刊、观赏班级比赛等。

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锻炼习惯相关

体育锻炼习惯是制约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爱好体育锻炼的学生必然要为体育锻炼置备一些锻炼工具, 如球拍, 篮球, 足球及运动鞋等, 而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就没有这部分消费需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生对健身需要和转化为体育消费行为的纽带, 体育锻炼习惯的好与坏, 与学生对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有着趋同关系, 对体育消费的认识, 体育消费水平有显著的影响。有良好锻炼习惯的同学在体育消费水平方面要远比没有良好锻炼习惯的同学高。

大学生体育消费与学校及周围的体育设施有关

体育休闲娱乐项目的多少、活动场地紧张等客观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数量与学校设置的体育设施相比是明显供不应求的, 比如学校的篮球场上, 经常都是人满为患, 很多同学跃跃欲试却无奈场地有限。体育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一样, 是学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发展需求但由于学生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普遍向教育、卫生等领域倾斜, 对体育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体育发展缓慢明显落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作为影响开展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对体育服务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兴趣爱好层面上升到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要求, 需求的紧迫性和普遍性迅速上升, 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受到学习压力的制约

体育消费时间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另一因素。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阶段, 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所以大部分学生还是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增大, 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相对地减少, 体育消费水平相应就低了。

提高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念

积极的体育消费态度是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充分条件, 所以在高校学生体育消费态度的转变与引导上要尽量做到多渠道、多视角, 从整体上改变其对体育消费的看法。向大学生宣传“健康理念”, 使他们认识到健康不仅指身体上的强壮而且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 而体育锻炼的生理功效和心理功效恰恰能满足大学生的健康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投资”的认知程度,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劳务消费水平, 缓解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明显失衡的现象。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大学生就学期间, 教会他们科学锻炼的方法, 灌输“健康第一”和为健康投资的理念,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除学校正常体育教学及课外活动外, 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器材, 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和主观能动力, 对学生较感兴趣, 时下较为流行的体育健身休闲内容, 进行专项技术辅导, 一来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与个性;二来可以让学生逐步养成体育消费习惯。

根据大学的具体情况, 合理安排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育消费的时间

保证体育锻炼时间是促进体育消费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高校应引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学习和就业压力, 保持身心健康。可以根据大学生课程设置的相对规律性, 以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合理安排各种体育场馆和体育项目的开放时间, 以吸引和促进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

加大对校内体育场馆的投资和建设力度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优化对策 篇10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

消费的整体透视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趋势多样化, 以家庭来源为主。部分同学通过勤工俭学、奖学金等手段进一步扩张消费来源, 但是单一性的消费来源还是没有改变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以及来自社会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 使大学生的消费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对提前消费也抱着谨慎心理。中低消费是大学生消费主流水平, 消费离散趋势也非常明显, 差距相对较大, 总体水平十分不平衡。

消费中存在的弊端

高消费和过分追逐名牌现象。高消费指的是消费水平超过了实际需求或者家庭实际消费能力的一种消费方式, 在校许多大学生受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 许多都过于注重物质需求, 存在严重的攀比消费的现象。由于心理上得争强好胜, 很多不得不背负超经济负荷的消费。存在盲目消费的现象, 对自己的消费缺乏正确认识, 不会合理规划。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 没认识如今物质资源的贫乏, 对许多可有可无的东西都相当浪费。

大量的浪费现象。无论是自己或者是周围的人都存在着浪费。学校的泔水桶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的米饭和没吃过的菜;在我们寝室里有的同学的一些衣服没有穿过或者是仅仅只穿过几次就丢弃了;很多一时心血来潮时买的, 比如书籍等学习用品从来就没有很好的利用过;在外面请客吃饭时讲面子、讲排场, 点了很多菜, 根本就吃不完, 往往就是浪费了。在人情消费上的浪费往往还不止这些。

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从众性和盲目性是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受集体影响, 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 很轻易产生从众消费。盲目消费是指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缺乏计划性, 轻易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盲目地买许多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 总的来说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都属于冲动型的消费。

现阶段消费背景下的优化对策

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道德情操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具有科学消费观念的道德人格。这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进行自我磨炼, 通过一件件的良好的消费行为的积累, 不断巩固强化, 从自己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 用正确的消费观念来清洗、克服错误的消费观念。

社会环境的整治与优化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消费贯穿于人的一生, 与我们人格中的其它方面相辅相成, 因此需要大力营造一个科学消费的社会大环境。优化舆论环境, 就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家, 引导他们构建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消费观念, 帮助大学生们正确理解科学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 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最为明显。大众媒体应加强对有用的健康的消费信息的宣传, 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为大学生提供消费参考意见, 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的引导。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群体是现代因特网最大的使用群体, 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因特网, 因为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和快捷性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因此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因特网的资源优势。

加强学校管理制度

高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消费教育环境。高校作为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处所,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校内消费环境。其次, 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除受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外,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高校应和有关部门联手下大力气治理周围的环境, 消除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 优化周边环境为大学生能进行文明、适度的消费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的消费是矛盾交集的, 他们一方面经济薄弱, 一方面又有强烈消费欲望, 这必然造就了他们不安分的消费心理,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合理地对其消费进行引导, 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也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合理消费进行一点努力。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 篇11

1. 攀比炫耀的奢侈消费观

当代很多大学生的手机在购买时的价格在2000元以上, 基本上为最新款的诺基亚、OPPO、摩托罗拉等名牌, 甚至部分大学生拥有两部甚至两部以上手机。有些同学为了突显自己的个性、富足、品位等, 专门购买一些奢侈品和稀有物, 以便将自己和他人区别开来, 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这种不健康的攀比炫耀的奢侈消费价值观, 使得部分大学生陷入“名牌”世界的幻影里, 乐此不疲, 不能自拔, 在原本清新的校园里刮起了强烈的攀比之风。

2. 爱慕虚荣的符号消费观

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已不再信仰“吃得饱, 穿得暖”的传统消费价值观, 取而代之的是将消费与自身的个性、兴趣、爱好、身份、地位、修养、品位等因素联系起来。商品的使用价值在符号价值的冲击之下败下阵来。例如, 有些女大学生买了名牌高跟鞋但不穿;个别大学生本来不喜欢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和必胜客中的食物, 但却经常出入等。爱慕虚荣的符号消费观更多地促使大学生由实用性消费转向虚荣性消费。爱慕虚荣的符号消费观在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同时, 也促使其虚荣心的膨胀, 加大了自身、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压力, 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 随心所欲的盲目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 其消费价值观正处在成型期, 消费体验不深, 消费心理不健全, 非常容易在外界偶然因素的刺激下盲目地购买很多脱离实际、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在消费过程中表现为缺乏计划性。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 大量商业广告就像资本一样, 充斥互联网、广播、电视、商场等, 几乎无孔不入, 营造了一种消费至上, 享受生活的社会环境。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时, 非常容易受到这些强烈刺激的引导与诱惑, 加之周围同辈群体的影响, 他们往往感情用事、随心所欲, 形成感性消费、从众消费。

4. 好逸恶劳的享乐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消费习惯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呈现出“生存型”向“享受型”的转变。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下降, 但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比重正逐年攀升;另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对健康消费的意识逐渐增强, 用于体育锻炼和保健品的支出也正逐年上升。健康和精神文化消费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主要消费内容, 其消费范围已逐步延伸到社会和自然领域, 如旅游观光、酒吧歌厅、体育健身等。当代大学生很多经常出没卡拉OK、电影院、溜冰场、台球厅等娱乐场所;而且每天上网聊天、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几乎成为大学生生活常态。这都容易导致好逸恶劳的享乐消费观。

5.“真爱至上”的恋爱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一味追求纯洁、高尚的精神恋爱, 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物质与享受。部分大学生“物质是情感的催化剂”、“浪漫就是浪费”等的恋爱观根深蒂固。为了充实恋爱内容, 创造情感交流契机, 部分大学生请女朋友看电影、吃西餐、K歌、肯德基、星巴克、旅游度假。少则数十, 多则上千, 挥金如土、浪费挥霍。视爱情如黄金, 视黄金如粪土, 美其名曰“爱情至上”。有些大学生毫不顾忌自身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为了博得异性朋友的好感, 甚至去向朋友借贷以满足对方的要求和自己的虚荣心, 打肿脸充胖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偏差的原因分析

1. 西方消费主义的侵蚀

当前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潮通过广告、传媒、广播、商品、饮食、住行等途径几乎无孔不入, 潜移默化地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这股被称作消费主义的思潮将个人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放在首位, 以自身精神快乐的满足为目标, 不断地追求新的消费品。消费不再是生存的需要, 而成为了品位、身份、地位、价值等一系列外在符号。当代大学生自身意志力薄弱、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部分大学生在消费主义的强烈攻势下放弃了抵抗。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失衡、理想与现实的失衡、创造与享受的失衡、收入与支出的失衡, 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题的产生在所难免。

2. 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与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官僚作风、任人唯亲、走后门等不良社会风气, 严重地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纯净的“象牙塔”。社会规范功能丧失, 使得大学生思想涣散、鉴别善恶的能力弱化、社会责任、义务意识淡薄。这种现象, 使得部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关注的日渐淡化, 认为“关系第一, 能力第二”。在大学校园中处心积虑积累各种所谓“关系”, 视“朋友为手足”, 大手大脚, “慷慨”挥霍。“求人办事, 必先请客吃饭”, 花钱请客娱乐消费备受大学生推崇, 必然在消费价值观上出现问题。

3. 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

由于我国高校在消费以及消费价值观教育方面内容的缺失, 从而导致部分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题的出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消费价值观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仍未成体系。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儿童开设消费教育课程, 将消费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显然不够。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重视国情和传统美德教育, 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和世界观, 但却缺失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不能及时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

4.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代大学生离开父母走进高校开始独立生活, 其消费行为也必然带有家庭消费特点的烙印。大部分当代大学生都是“独一代”, 从小娇养惯养, 养尊处优, 严重缺乏生活独立性与自理能力。尤其部分是在溺爱与放任型家庭中长大的大学生, 由于父母缺乏消费教育的知识和意识, 对其教育不得法甚至忽视。他们从小便任性、自私、好逸恶劳、为所欲为, 极易形成好逸恶劳的享乐消费观。部分家境富裕的大学生, 其父母没有抵制住消费主义的诱惑, 逐步陷入享乐主义。他们这种消费价值观以及消费行为,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使得当代大学生这种享乐消费观问题更为严重。

5. 大学生自身素质弱化

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从“十年寒窗苦”中解放出来的他们开始尽情玩乐, 以弥补他们童年时代为“应试教育”所失去的美好时光, 使得他们贪图享乐、追求安逸, 追求感官刺激, 容易受西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 多种意识形态的交锋、在多样化价值体系中, 一些同学失去了寻找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 因而导致了自我迷失, 困惑于生之意义, 从而陷自身于苦闷和绝望之中。部分大学生就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 追求享受、经常铺张浪费、大肆挥霍, 在放纵和享乐中麻痹自己的神经, 寻找精神的刺激和自我存在感。

三、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与历史使命, 它关系到当代的大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兴衰与成败。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地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题产生的学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个主要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这四个主要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有些因素在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题的产生上起着主要作用,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他因素在问题产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力量, 才能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在提出解决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题的对策,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广告与消费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3) .

[3]姜帅.试析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消费观[J].商场现代化, 2009 (4) .

上一篇:端口配置下一篇:整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