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精选7篇)
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 篇1
1 大学生创业现状
多年前, 北大学子陆步轩卖猪肉的新闻曾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人们为其从高材生变“屠夫”的行为一片哗然;然而多年后, 另一位北大才子陈生因创办猪肉连锁店却被称为“猪肉大王”而名声大震, 啧啧称赞声不绝于耳。可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 大学生创业成为大学生传统就业模式之外新兴的社会现象。当今, 在资产经济的日益进步下, 国家和社会也出台多种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可见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简单的说, 大学生创业就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条件和社会环境进行的各类合法经营活动;大学生创业主体分为毕业生和在校生两种。其中的在校大学生群体更为特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们是勇于探路的开拓者。从事创业活动有助于在校大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进入社会之前所必备的素质与技能。
但是据统计, 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2%-3%, 而其中的在校生则更低, 成功率竟然还不到0.6%。面对在校创业的种种现实, 有的学生失去了创业的信心, 有的放弃了创业的梦想, 更有严重者甚至因此荒废了学业、变得一蹶不振。
大学生创业主要有三种不同模式, 分别是贸易型、兴趣型和专业型。调查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到, 以网络销售、实体店经营为代表的贸易型比例高达89%, 其销售的商品则多以服饰、家居等生活用品为主, 比例分别为23%和38%。从事贸易型创业的学生普遍担心自己的经营困难和风险, 多数以失败者告终。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 创业教育还相对薄弱, 调查显示, 92%的学生希望获得有关创业的指导, 最好是具有实际创业经验的指导介绍, 对于传统创业教育的纸上谈兵, 学生认为实效性差。他们希望接受一些创业培训, 比如如何驾驭市场应变能力, 在创业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也希望可以有专业导师的指导, 避免走弯路。因此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创业武器”,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 许多同学只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赚大钱”的念头, 就匆匆投身于某个行业中, 对形势估计不充分甚至是盲目行动, 因而往往事倍功半或者一无所获。
2 大学生创业存在问题
2.1 资金不足。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中, 他们的起步资金严重不足, 大多数由家中提供, 或创业初期的合伙人集资, 但金额往往有限, 因此创业初期缺乏资金首当其冲。没有资金, 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绝大部分有创业冲动的大学生认为“资金是他们创业的最大困难”, 问及创业资金的来源, 50%的学生表示“会向银行贷款”。28%的学生“向父母借”。22%的学生想“利用创业基金”。可见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条件有限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行业选择。
当前大学生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服务业, 特别是商贸、电子商务、物流;一半以上创业的学生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关。这表明, 大学生所学专业只是对创业有着很重要的直接关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有更强的创业欲望, 工科类的技术型学生则比较低。另外, 对于如“咨询服务”, 由于学生资历所限, 比例很小。目前大学生创业者大多从事技术含量和门槛都较低的服务行业。虽然开始比较容易, 但最后无疾而终者居多。在全国“两会”上, 上海市委书记陈凯委员提供的一份数据也显示, 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 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
2.3 家庭因素。
从资金来源调查知道, 家庭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大部分的物质基础, 同时家庭的现实情况也对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及家庭的支持对大学生创业信心和创业成功率有着直接影响。家庭作为创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父母的教育和理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信心, 因此家庭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实施与结果。
2.4 心理因素。
创业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小, 对创业成功与否也起着重要作用。有60.7%的人选择“有风险但相信能成功”, 表明了被调查者对风险认知的态度;认为“风险大”的占35.9%;而认为“风险小”的所占比重最低, 仅占3.4%, 表明被调查者对创业“风险”的认识缺乏。但实际上, 对困难的准备不足成为许多创业失败的学生在总结自己创业道路时经常提到的感悟。在没有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情况下, 大部分人的创业初期充满了激情与干劲, 对困难估计不足, 一旦遇到困难, 心理承受能力差。
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教育人创业本领和技能, 而且充分重视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使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以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善于应变的精神风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大学生创业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形势, 把握市场发展规律, 发现和捕捉商业机遇, 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变主动就业为自主创业, 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潜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金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批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 24
[2]路军争做市场经济主人开展自我创业教育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篇2
近年来, 我国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 加之受到日前金融危机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方向不明、不能顺利就业等问题。由此可见, 大学生在毕业以后, 能否可以顺利就业, 已成为备受全社会重视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有很多, 分别为社会、政策所致, 或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某些问题。因此,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更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所以就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大学生共同去努力。
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长, 从2013年的669万到2014年预计达到的727万, “史上最难就业季”已然出现。很多大学生都开始惧怕毕业, 不想毕业就失业, 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 就业岗位便“千金难求”。由此可见,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 各大高校不断进行扩招, 对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改革, 同时毕业生数量又在不断增加的背景下,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广大毕业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与此同时, 各大高校应该提高重视程度, 真实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以此来推断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另一方面, 也应当掌握各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现状, 确保在了解企业用人标准的前提下, 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一个与应聘企业沟通对话的机会。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相关有价值的信息, 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的社会形势, 从而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为此, 在2013~2014年寒假, “起航”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队, 利用寒假时间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调查资料。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面收集资料, 参考专家等数据分析来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信息。确定利用参考调查问卷的方法和形式来进行调查。第二阶段:编写调查问卷。根据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查找相关资料, 来制定调查问卷, 问卷中包括:城市与乡村大学毕业生择业标准、大学毕业生待业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大学毕业生求职中性别差异等问题。第三阶段:组织调查。被调查的学生为佳木斯大学学生, 通过深入宿舍、图书馆和QQ、手机联络等方式进行。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 收回162份。第四阶段:撰写调查报告。利用Word及Excel等系统软件, 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统计, 从而形成调查报告。
三、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及影响因素
(一) 就业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1. 就业形势。
从就业形势方面来看, 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41.9%, 认为就业形势正常的大学生占48.6%, 4.7%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好, 而其余4.8.%的大学生则表明对此不是十分了解。
2. 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在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中, 63%的大学生表示经济收入很重要, 个人发展因素可以退而求其次。其中选择工资在1, 500元~2, 000元的人数占32%, 选择工资在2, 000~3, 000元的人数则占到55%。但是在用人单位看来, 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 没有能力得到较高的薪水, 所以产生的就业结果并不理想。加之很多毕业生不愿去偏远地区发展, 接受城乡工作的人数仅占总数的33%, 而希望选择二、三线城市工作的人数则占60%, 这就使很多大学生错失了很多择业机会。根据调查还得知, 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并不重视。其中32%的调查者只是偶尔关注就业信息, 这样的做法无疑会漏掉很多重要的信息, 使自己的就业之路变得艰难。
(二)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 政府与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政府对大学毕业生的关注程度不够高, 就业制度不够成熟与完善, 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原因。另一方面, 在还不太完善就业市场机制状态下, 中职学生的主要渠道逐渐向市场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然而很多毕业生刚刚毕业走出校门, 没有很丰富的社会经验, 这便使其在求职中处于弱势地位, 加之其并没有很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一些状况, 这便使得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 会出现类似被侵权等现象, 由此制约着大学生就业。
(2) 用人单位问题。很多用人单位采取了错误的用人观念, 只注重“高学历”, 对普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不屑一顾, 苛刻的要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3) 高校问题。各大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过低, 培养出的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理论, 但实践经验非常缺乏,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限于“纸上谈兵”, 没有真实操作水平, 这样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后很难适应环境, 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2. 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1) 性别选择歧视问题。据调查, 在用人单位中大约70%的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选择男生, 这让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还要支付女工的生育保险费等费用, 或女大学生毕业后面临成家、生子等问题, 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分心照顾家庭及子女, 索性不招收或很少招收女大学生。
(2) 工作经验问题。在调查的企业中大约82%的企业要求大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18%的企业表示对招聘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经验不足, 无法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很多用人单位因为经营出现困难, 急于招聘人才, 所以面对没有经验的大学生, 只能将其拒之门外。
(3) 生源地问题。很多企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生源地有所要求。因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 企事业单位往往希望能够招聘到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的大学生, 对于外地不熟悉本地的大学生则表示不会录用。也有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所招聘的大学生普通话标准, 因此淘汰掉很多有地方方言的大学毕业生, 这显得很不公平。根据调查显示, 待业大学生中被问到“在你认识的处于待业状态的同学中是城市大学生多还是农村大学生多”中, 大学49%的学生表明在他所认识的同学中农村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的多于城市大学生, 15%的学生表明城市大学生多于农村大学生, 3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由此可见城市籍大学生相对农村籍大学生更易就业。
3.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1)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 活泼好动, 好学进取。其本质的主流是好的, 但也有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好高骛远, 对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在并没有很充分的理解就业指导的情况下, 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尚不明确, 并对毕业之后的就业单位抱有很大期望, 不明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往往眼高手低, 对自己估量太高, 因此, 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以高薪为目标, 不能耐心筛选就业单位。
(2) 自制力薄弱, 难以抵挡诱惑。一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年龄偏小, 不成熟导致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二是在经历过紧张的毕业备考之后, 刚刚到了新的环境, 解除了升学所带来的压力, 于是渐渐失去了竞争的意识, 不再规范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力, 只想过安逸的日子。这些问题导致了很多毕业生很难抵挡住诱惑, 于是很多高薪就业陷阱便趁虚而入。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第一次工作失败, 便拒绝继续寻找下一份工作, 从此萎靡不振, 对自己失去信心。
(3)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很多大学生考入大学时的成绩并不理想, 因此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学习不认真, 以至于动手能力比较差, 又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 这让他们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加之少数大学毕业生从小娇生惯养长大, 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进入社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危机, 于是放任自流, 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生活, 不急于寻找工作, 或对工作挑三拣四, 由此形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4) 没有有效的求职途径。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希望依靠家里人托关系来找到一份工作, 认为只有这样的“铁饭碗”才能在社会立足, 却不知道怎样制作简历、进行面试, 更不愿去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 用自己自身的实力来寻求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从而失去了就业的好机会, 降低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此同时, 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就业信息不畅通, 政府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所以说,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 从大学生自身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1. 毕业生应该认清自己的兴趣及性格, 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端正个人的择业心态, 对自己科学定位。不要盲目追求高薪工作, 不屑于从基层做起。要明确不可以眼高手低, 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只有适合, 才是最好的。与此同时, 还应该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 在面对择业和就业的时候, 展现出最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另一方面, 多多参加社交活动, 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锻炼自己,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运用好所学知识, 在学习中进步, 从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2. 时刻关注学校及学院的就业信息, 借助各种渠道来把握就业机会。
在仅有的时间段内, 充分珍惜自己“应届毕业生”的身份, 及时就业。多参加人才交流会, 通过网络等途径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 要学会把握时机, 当机立断, 统筹规划, 主动大胆包装营销自己, 从而把自己推销出去。切忌眼高手低, 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我, 以此来找到满意的工作, 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发展。
(二) 从高校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 各大高校能够更多地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实施更多有效的措施。
在上课期间不仅开展德育教育、理论知识教育, 更要崇尚实践, 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以此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其不至于走上社会之后空有理论却不知怎样操作。现在很多院校往往注重文化教育, 并没有给大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校外活动的机会, 因此, 各大院校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以便其走向社会之后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来适应环境, 从而解决就业问题。
2. 各大高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开展就业培训大会, 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部来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与此同时, 各大高校还应该正确处理好就业信息提供和传递的工作, 力求让每一位毕业大学生都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就业信息, 不漏掉每一次选择就业的机会。必要时, 各大高校还可以进行如职业技能培训、面试礼仪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指导, 以确保广大毕业生用良好的姿态来迎接即将到来的就业机会。
3. 在大学生活中贯穿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只是面向毕业生, 很少有从大一开始就贯彻实施就业指导的院校。因此提倡:对于大一的新生, 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 使其逐渐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计自己以后就业的方向。明确了目标之后来进行努力学习, 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对于大二的学生, 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其尽快了解到自身的优点及缺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来促进自己不断的进步,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成为栋梁之才。对于大三的同学, 锻炼和实习很重要。他们需要通过切身的实践来了解自己所接触的工作领域, 从而发挥自己对某一方面所产生的优势。与此同时,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讲座及指导来让大三的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及就业时所要面临的问题。
(三) 从社会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 国家层面。
国家应加快经济发展, 为大学生增加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 接纳还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使其不受工作经验的制约。同时要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 拒绝性别、地域等方面的歧视, 消除人际关系等方面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 让广大毕业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就业。
2. 高校层面。
各大高校作为广大毕业生的工作第一线, 理应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用积极的态度来采取有力的措施, 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 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 形成专门的网络来对工作信息进行传递, 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尝设市场, 把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第一线。
3. 政府层面。
大学生就业情况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这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完善就业市场, 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 并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管制, 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通过这样的手段增强就业信息传达到每一位毕业生的力度, 以此确保广大毕业生的就业率, 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摘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 各高校开始推行教育产业化政策, 其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然而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却远不及大学生增长的数量, 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而来, “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普遍现象。针对这一社会现象,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 在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的同时, 总结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制度
参考文献
[1]陈为翠.中国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2]喻名峰, 陈成文, 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 (2001~2011) [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2
[3]邓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09, 4
[4]唐红兵, 周章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 2011, 4
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及问题探讨 篇3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
(一)参与勤工俭学的目的不一
勤工俭学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简单理解出它的主要目的是“赚取报酬维持生计”,赚取足够的生活费用是家庭贫困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但近年来,随着全国各高校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杂费减免、特困生补助等大学生帮扶和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因生活压力而放弃或中止学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少。真正因生活困难需要依靠勤工俭学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和学业的大学生,在所有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不足19%。超过52%的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赚取零花钱以满足个性化的生活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赚取零花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除了获取经济利益,部分学生更看重勤工俭学的实践意义。据调查,26%的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是本着这样的目标:希望通过参加勤工俭学,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提升相关的基本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适应社会就业环境。随着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认识的不断深入,出于这种目的而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
除了获取经济利益和增加实践经验以外,还有3%的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有些大学生是因为有同学和朋友参加了勤工俭学,自己为了陪同学和朋友参加勤工俭学,还有些是因为无聊,想通过勤工俭学打发时间。这部分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目的带有一定盲目性,人数所占比例较小。
(二)获取勤工俭学岗位的途径增多
经调查,由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传统途径在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途径的总比例中所占份额正在迅速减少,近年来基本保持在12%以下。
高校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迅速成长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一大亮点,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具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它们在进行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服务活动,由它们所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已占到总比例的32%以上。
企业和商家为降低招聘成本,减少中间费用,大多选择通过直接在高校校园里张贴小广告或印发宣传单的形式进行招工宣传。这种用工单位与劳动力直接接触的招工形式,由于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与用工单位可以面对面沟通等特点,很受大学生青睐,通过此类途径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比例高达51%。
中介机构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勤工俭学的途径。但尚未踏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对劳务中介持有一定的警惕性,在其他勤工俭学途径充足的情况下,这种付费的中介服务并不太能吸引大学生,因此通过此种途径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比例很小。
除上述途径以外,还有3%的大学生是通过家人、朋友或同学介绍的途径参加勤工俭学,还有部分是自己寻找勤工俭学岗位。
(三)勤工俭学岗位选择性较大
学校每学年会提供部分勤工俭学岗位,比如图书馆管理、食堂清洁、助管教室等,但是从整体上看,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范围窄、岗位少、工资低,在大学生勤工俭学已经市场化的环境下显得缺乏吸引力。因上述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校外的勤工俭学岗位,但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具有工作安全、持续时间长、易于接触教师等特点,依然使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对其有一定的选择倾向。
家教和培训一直是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岗位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种培训、培优机构的增加,家教岗位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家长更愿意请拥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在校教师或者专业培训人员给自己的孩子上课。学历和专业成为大学生就职家教行业的瓶颈,本专科学历和非高考考试科目专业的大学生在家教和培训行业从事勤工俭学工作的难度很大。这些原因使得大学生从事家教和培训行业的比例正在逐渐萎缩,有过家教或培训经历的大学生只有13%。
服务员、促销员、调查员、校园代理等岗位,工作时间灵活,技能要求简单,工资结算方便,这些特点对于刚接触勤工俭学的在校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岗位正在逐渐成为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岗位的首选。67%以上的大学生的勤工俭学经历中,都有尝试此类工作岗位的记录,但由于此类岗位的工作不持续性以及发展空间的狭小,大部分大学生在对这些岗位有过尝试后,很少将其作为自己勤工俭学的长期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部分大学生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商机,利用发达便利的网络及通讯资源,5%的学生在勤工俭学岗位上选择了开网店或代购,从事此类行业的学生短期内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并有部分学生准备长期发展。由于此类岗位需要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人脉资源,因此虽然比例在不断上升但总体速度很慢。同时,从事这类行业的大学生在性别分布上很不平衡,75%以上的从业者为女性,在代购行业,女性的比例更高达90%以上。
在提倡个性化的社会,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市场需求,部分学生选择了一些个性化的勤工俭学岗位,例如承接商业演出(包括文艺表演和礼仪主持)、影视字幕组翻译、图样设计等,从事这些岗位既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可以获得不错的勤工俭学收入。但由于这类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所以虽然人数有一定数量的增长,但其在整个勤工俭学岗位中的比例却很小,不足6%。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岗位选择标准狭隘
虽然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初衷不尽相同,多数大学生对勤工俭学怀有极大的热情,但是在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大学生中,超过95%的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毕业后的发展没有清晰的目标。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选择勤工俭学岗位时眼光狭隘,经济收入的多少仍然是大学生选择勤工俭学岗位的第一考虑要素。某些大学生也开始关注锻炼自己、提升能力、增加阅历、适应社会等勤工俭学岗位,但是这种关注还是停留在概念化阶段,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这种概念化的关注付诸于实践。
(二)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权益被侵事件时有发生
根据我国劳动部有关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依据此项规定,大学生勤工俭学,要不要签订劳动合同是由双方自愿协商的。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在参加勤工俭学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权益意识,大多数大学生在勤工俭学前基本上不签订用工合同,因而大学生权益被侵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后大多选择跟用人单位协商,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态度强硬协商失败,很少有学生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
(三)高校勤工俭学体制不健全,学生社团配套服务机制薄弱
高校对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远高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勤工俭学工作,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职部门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一般将其划归到后勤处、学工处或毕业办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勤工俭学工作却常常遭遇“三不管”的尴尬境地。
同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方面,大部分高校表现得不够重视,对大学生在勤工俭学上的指导有限。高校设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授课形式陈旧单调,侧重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展望而忽视勤工俭学的锻炼。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到课率低,学习效果差,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相关的勤工俭学指导。
由于相关工作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学生社团提供勤工俭学服务的能力有限,勤工俭学服务工作仅局限于校外勤工俭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在同一高校中,多个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工作职能重叠,各自缺乏基本的资源整合意识和信息甄别机制,无法获取反馈信息,对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的权益侵害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勤工俭学报酬使用方式单一,大学生收入管理意识不强
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取的经济收益主要包括固定工资、奖金福利和业务提成,具体金额由于岗位和个人的差异而有较大区别。
由于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的下降,将勤工俭学收入作为基本生活费用和学费的大学生比例只占16%。71%的大学生将勤工俭学收入主要用于个人的零用消费,包括旅游、饮食、聚会、娱乐、购物等,其中旅游和购物(主要指高档电子产品消费)甚至成为部分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动因。将劳动收益用于技能提升(例如考证、培训、学驾照等)的大学生比例不到10%。而把勤工俭学的收益用于社会奉献的大学生的比例更是低于1%。
大多数大学生对勤工俭学获得的经济收入的使用没有合理的规划,资金管理意识不强,享受型消费在收益的使用中占很大比例。
(五)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勤工俭学得不到社会认可
国家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相关扶持政策尚未制定,大学生勤工俭学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没有就大学生勤工俭学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彼此联系不够,信息沟通不畅,大学生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公益性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和机构数量少、影响小、与学生联系不紧密,在社会上和学生中没用产生较大影响。
社会上的中介机构良莠不齐,收取服务费用较高,运行不太规范,安全隐患较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工商管理部门和劳务监督部门对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缺乏必要的保护,对从事大学生勤工俭学中介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使用大学生劳动力的企业、商家缺乏必要的监管,对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的权益侵害事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追查制度。
社会上现存大量剩余劳动力,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劳动技能欠缺,因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力不从心。从我国现行的有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条例来看,目前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性质的主流观点大体上是否认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而肯定其学生身份[3]。部分企业、商家不愿招收学生工和寒暑期工,故意设置招聘壁垒,不与学生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或用工协议,减少对学生的培训投入,在用工过程中时常出现欺诈、侮辱、随意克扣工资等权益侵害行为,对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
三、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建议
推进高校勤工俭学的改革和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从学生、学校、社会等三方面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生方面
1. 主动端正勤工俭学动机
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以通过劳动获取经济收益为目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勤工俭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作用和影响绝非仅仅只局限于获取经济收益。大学生应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具有清晰的认识,在参加勤工俭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现状,在工作中主动提升个人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将在校期间的勤工俭学作为毕业前的“实战演习”,通过勤工俭学为毕业后的创业就业做准备。
2. 慎重选择勤工俭学岗位
在选择勤工俭学岗位时,大学生应该更加关注可以提升专业技能和积累工作经验的岗位,收入的多少不应成为岗位选择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选择勤工俭学岗位前,应该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勤工俭学岗位,而不应该将眼光局限于一时的收入高低。专业就业型的大学生应该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勤工俭学岗位,以便在毕业后能顺利获得就业机会;自主创业型学生应该选择具有市场竞争性的勤工俭学岗位,了解市场需求,积累经营经验,并在参加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主动创造人脉资源。
3. 合理安排勤工俭学时间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生亦是如此。勤工俭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休息时间,始终将学习放在第一位,认真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习,切忌因参加勤工俭学而旷课、逃学,更不能因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休学、退学。勤工俭学的劳动强度应与自己的身体状况相符,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大学生每天要保证基本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4. 积极调整勤工俭学心态
大学生在参加勤工俭学时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劳动价值,学会适应企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增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减少情绪化,注意团队合作,虚心向老员工学习技术和经验。社会的现实竞争激烈而残酷,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要学会调整心态适应社会,体验社会竞争的压力,感悟生活的艰辛,在挫折和困难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5. 加强权益保护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权益保护意识,建立起自我防备的心理体系,对中介机构和企业、商家要注意区分辨别,防止上当受骗。在参加勤工俭学之前,应尽量与用人单位签订简单的劳动合同,就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内容等问题达成协议。如果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权益侵害,要及时主动地向学校或政府职能部门寻求帮助,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6. 培养正确的理财观
勤工俭学的经济收益,不能单一地用作享受消费,或满足攀比心理。大学生应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合理使用薪酬,如存储、投资、回馈社会,使薪酬的使用结构多元化。尽早形成科学的理财观念,关注理财的相关信息和操作规范,为今后的生活积累一定的财富。
(二)学校方面
1. 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内容中加大实例分析和兼职建议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商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将实践结果记入学科成绩。任课教师应改进教学形式,鼓励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兼职心得和实习经验,适时邀请优秀企业家和专业招聘人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感同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增强学习效果。
2. 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工作岗位
学校领导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勤工俭学有关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积极宣传大学生勤工俭学方面的政策方针,增加校园内的勤工俭学岗位,组织召开勤工俭学经验交流会,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勤工俭学、参与勤工俭学。学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和表彰制度,对于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应给予适当的表彰并进行宣传。
3. 规范学生管理,维护学生权益
设置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专职部门,明确现有部门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关工作的具体职责,完善相关的管理和指导机制,将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学校在结合本校学生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具备勤工俭学服务职能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进行整合,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安排专职或兼职教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进行管理。将学校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大学生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要与工商管理部门和劳务监督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权益维护,当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权益侵害时,学校应及时、负责地帮助学生解决。
(三)社会方面
1. 出台扶持政策,提供公益服务
国家应加强立法,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大学生勤工俭学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勤工俭学,对在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关注,积极成立带有政府性和公益性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收集各方信息,整合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必要的帮扶,加大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在社会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 消除招聘壁垒,打造“绿色通道”
企业和商家应消除招聘壁垒,降低对学生劳动力的经验要求和技能要求,增加适合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加大对大学生劳动力的培训投入,主动与大学生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或用工协议,尊重大学生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对大学生劳动力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与学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向大学生对口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着力打造大学生在该企业从勤工俭学到实习再到就业的“绿色通道”,实现大学生和企业的双赢。
3. 强化监管职能,完善追责机制
工商管理部门和劳务监督部门应增加对学生劳动力参加勤工俭学权益维护的关注,对从事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使用学生劳动力的企业、商家加强监管,加大对学生劳动力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的权益侵害事件的重视,建立完善的责任追查制度,依法取缔或责令整改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非法劳务中介机构和商家。要坚决打击打着“勤工俭学”幌子骗取大学生钱财、扰乱勤工俭学市场秩序的不法分子和不良行为,为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4]。
勤工俭学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直接接触社会,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新的知识和才干[5]。因此勤工俭学工作的高速发展,既是教育改革的形势所迫,又是教育手段变换的需要。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篇4
1. 用人单位的观念的偏差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许多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毕业不久即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问题, 生育和抚养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时间和精力, 在此期间女性的工作精力就有所下降。女性的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 女职工生育期的工资、资金全部要由用人单位承担, 而且生育会直接影响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这将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从短期经济利益角度看, 某些用人单位拒绝接受女性。
2. 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轨, 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难度。
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 而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与高校专业培养人才有差距, 以前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 现在变成了滞销专业,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 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 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 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择业能力的有限, 限制着女大学生就业。
个人的工作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成功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 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这里所指的人际交往是指一定语言、交际、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道德修养的培养, 但是有的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只注重对专业知识学习, 忽视了人际交往的素质的培养, 有的所学专业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二、高校方面要着力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 完善法律体系, 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的法律保障。
中国虽然已有这方面的现有法规, 但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 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 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无法在现实操作中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为此, 应制定出台详细的细则, 对妇女权益的方方面面进行规定, 切实加强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通过制定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 以法律手段规定各行业或企业接受女大学生就业的比例, 将减轻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2.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拓宽就业领域。
充分考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 积极引导, 提供一定量的适合女大学生的岗位, 唤起全社会对于女大学生就业的保护与关注。在全国行政管理的层面上建立起保护女性平等就业的劳动管理机制, 取消对女性的显性或隐形限制, 拓宽女性的就业领域。
3. 女大学生完善自身素质。
女大学生在择业中面对自身的各种冲击, 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 培养女性人才的专业素养, 而且要加强女性人才的职业技能的学习。不仅要这样, 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不仅具有足够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 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 就职的层次和待遇等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改善。在心理上要足够的自信, 要敢于竞争, 克服自卑、怯懦等心理障碍, 保持良好择业心态。面对严峻的现实, 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不断在择业过程中找准定位。建立女性主体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培养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竞争力, 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 就业问题成了当今社会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攀升,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此,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值得社会关注并且亟待解决。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 篇5
高校社团, 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兴趣组织。社团平时有着自己的管理制度, 并定期组织与本社团相关的活动。高校社团也是一个锻炼大学生个人能力的优秀平台, 它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交际等能力, 是每所高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 一些高校的社团存在着一些问题, 影响着社团的长期发展, 如管理混乱、部门冗余等。为此, 高校社团管理人员要勇于突破, 对社团进行综合改革。
1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团组织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社团管理混乱
大学社团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想办好社团, 就要在社团内部建立详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然而, 实际上很多社团都存在着管理混乱, 权责不清的情况。一些大学生社团制度不健全, 再加之一些大学生社团成员对于追求社团发展的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组织纪律意识淡漠, 使社团不能影响和带动其他社团成员共同发展, 进而影响了社团的发展。
另外, 很多社团都存在着成员"来去自如"的情况, 一些成员在加入社团之后很快失去了参加活动的热情, 不再积极参与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 很多新生的社团仅仅热闹了几个月便消声灭迹了, 这些问题追其根源, 还是由于社团的管理过于混乱。
社团管理混乱还体现在开展活动时, 一些社团组织平时有很多部门, 在开始组织活动时, 各部门"一拥而上", 管理十分混乱, 一些简单的工作重复做很多遍, 而一些较为困难的工作则找不到人手。活动的策划书内容与实际的执行工作内容相差甚远, 以至于到活动开始时很多环节都没有做好。这些问题, 还是由于高校社团缺少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为此, 高校社团的管理制度需要做出改动。
(2) 社团资金支持普遍不足
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设备、场地支持, 然而现今很多大学社团都没有充足的活动资金, 学校给社团拨的款远远不够社团的日常开销。为此, 个别社团开始展开外联活动, 通过拉赞助的方式来筹集活动资金, 然而, 这还是杯水车薪。无论是学校拨款、社团成员缴费, 还是社会拉赞助, 都非常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 最终只能在缩小社团活动成本上动脑筋了, 其结果是大大降低了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号召力和社团活动的综合效果。由于缺少资金支持, 很多社团活动都不得不取消, 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1]。
除了缺乏活动资金意外, 很多高校社团都存在着缺少活动场地的情况, 社团想要开展活动, 都需要一定的活动场地, 来进行活动的宣传、彩排。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很多高校社团都争取不到活动场地, 致使许多社团的日常活动都不得不取消, 一些大型活动也需要提前数星期乃至数月进行申请。长此以往, 学生互动参与度不高, 活动质量也普遍偏低。
(3) "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社团结构臃肿
大学社团提倡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学生在加入社团之后应该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交流。然而实际上很多社团都不是这样, 在"官本位"的思想影响下, 很多学生加入社团都只想着做"部长"、"副部长"就是不愿做干事, 喜欢而且习惯指使别的成员做事。这使得很多社团都变成了"小型公司", 社团成员很难有兴趣来进行社团活动。这种问题追根究底还是由于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 学生在加入社团时往往是因为个人兴趣, 然而在加入社团之后, 却为了"部长"、"副部长"而努力, 而忘记了自己参加社团的初衷, 本末倒置。
从另一个角度讲, 目前高校社团组织都有很多的"部门", 例如"办公室"、"秘书部"、"宣传部"等, 这些社团部门少则五、六个, 多则十余个, 还有校级部长、副部长, 院级部长、副部长等, 很多社团的领导层都比干事人多, 在开展社团活动时, 这些"领导层"往往不直接参加活动的准备工作, 只安排干事来参加活动, 其执行效率十分低下。若长期如此, 高校社团必然会出现严重的结构失衡,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4) 社团活动流于形式
社团活动时社团的最重要的部分, 一个社团办的是否优秀, 主要是看其活动组织的是否优秀。学生在参加社团时, 都会参加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合的社团, 并对参加其活动有兴趣。为此, 各社团在准备活动时, 最好组织一些与本社团关联密切的、有内涵活动。然而, 实际上很多社团开展的活动都不尽人意, 其组织的活动趋于形式, 没有实际意义, 一些社团活动仅仅是在学校内拉拉横幅、喊喊口号, 就算作参加活动了。缺乏实际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很难有参加的兴趣, 久而久之, 导致同学们对社团活动的误解, 认为社团活动就是做这些形式上的事。
(5) 社团缺少指导教师
每一个高校社团都需要一个与其相匹配的指导教师, 该教师负责平时对该社团的监督、管理, 并在社团组织活动时给予一定的帮助。然而, 实际上很多社团的指导教师都只是空挂其名, 并没有尽其该尽的职责, 一些社团的指导教师常年不出现在社团当中, 也没有对社团的管理、发展做出贡献, 一切管理全凭社团成员自己进行。大学生往往缺少组织管理的相关知识与经验, 很难做好大型组织的综合管理, 如果全凭大学生进行管理, 那么管理效果可想而知。
2 进一步加强高校社团建设的方案分析
(1) 加强社团管理力度、设立临时工作小组
优秀的社团有着优秀的管理制度, 社团也是一个组织, 其人员的管理也是一门学问, 社团负责人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制度, 对成员进行严格的管理, 决不可管理松散, 让社团成为"来去自如"的地方。
从活动的管理角度来讲, 各社团在展开活动时, 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成员, 如设立签到考核制度, 如成员数次不参与日常活动则需一定的惩罚措施。
一些社团内部组织众多, 在组织活动时很容易出现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好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大型活动, 在组织大型活动时, 往往需要全体部门共同工作, 而每个部门内部又有不同的分工, 因此很难进行统一管理。为此, 在准备大型活动时, 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社团管理人员要根据本次活动规模来设立一个临时工作小组, 小组内包含各个部门内的活动负责人, 这些负责人负责对活动的进度进行整体把握, 组织社团内部成员来对活动进行前期安排与策划, 从而避免了管理混乱的情况。
(2) 大力扶持、提倡节约型社团
社团活动经费不足一直是影响社团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 学校需要充分重视高校社团的建设, 对于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团要有适当的经费补贴, 因为这样的社团也是学校的特色, 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学校有义务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另外, 一些社团开展日常活动时需要活动场所, 学校需要为学生社团提供相应的活动场地。条件允许的话, 需要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大学社团活动基地, 与校外企业联动, 扩大高校社团的活动范围。针对活动高峰期资源不足的情况, 学校要在校园活动的高峰期要特批一些场所、设施、设备, 可使活动正常开展[2]。
开展社团活动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 也需要社团成员自身的努力。社团成员要为社团发展的良好发展而动脑筋、想办法。社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利用本社团的特点, 采取适当的手段来筹集资金。在组织活动筹集经费时, 可以向商家和社会团体拉赞助, 这也是对社团成员的一次很好的历练。另外, 高校社团应积极响应建设节约型社团, 成员应该从身边做起, 节约每一份活动资金, 在举办活动时, 要注意勤俭节约, 不搞一些花哨且无实际意义的活动。
(3) 控制社团规模、精简社团机构
大学社团不同于一般的组织, 大学社团的管辖能力较弱, 管理相对较为松散。如果社团组织的人数过多, 组织过于臃肿, 则其管理的难度会有所增加, 开展活动的难度也会增加, 不利于社团的长期发展。而且, 如果社团内部人员过多, 其所需经费、设备都会有所增加, 且开展活动时, 成员参与活动的时间也难以控制。为此, 在进行大学社团的管理时, 一定要重视控制社团的规模, 切不可以为的增加人数。社团管理人员在招纳新成员时, 也要注意招纳一些有较强工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的人, 而不要招纳可能成为"幽灵成员"的人。
社团在建立其组织机构时, 务必要考虑到其社团本身的特点, 必须要控制好自身的机构设置。目前, 很多社团都存在组织机构冗余的情况, 一些部门每学期参加的活动很少, 为社团所做贡献也很少, 而其部门内部人员却很多, 且占用了很多活动资金。为此, 高校社团务必要做好部门结构的调整, 社团的机构设置要根据社团自身发展需要而定, 要精心设计、稳妥进行。而在展开社团活动时, 不一定非要各部门的全体都参与进去, 管理人员可以针对一项活动设立专门的临时活动组织, 让每个部门都排出数位参与人员来协助活动的策划。这样可以真正做到让成员发挥所长, 让所有成员的潜能得到发挥, 让成员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 也避免了全体成员"一拥而上"的情况, 也方便社团进行大局的管理[3]。
(4) 开展特色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一个高校社团的核心, 每一个社团都应该组织本社团的活动。这个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日常活动和大型活动。而无论是日常活动还是大型活动, 各社团都应该注重活动内容的质量和效果, 在组织活动时要加强活动特色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重视对活动形式创新。如上文所述, 目前很多高校社团的活动都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一些活动单调、乏味, 缺少吸引力的活动很难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 其活动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为此, 在组织活动时, 社团的策划人员务必要重视活动内容新颖的, 要提高活动的教育性、趣味性、知识性, 一定要避免活动内容单一化、趋同化。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要有特色、有吸引力, 能够吸引学生眼球, 使学生有参加活动的欲望。
(5) 指导教师需尽职尽责
指导教师对于社团来说十分重要, 教师的指导不仅能使社团上一个层次, 而且还能形成核心, 增强社团凝聚力和号召力。使社团在组织活动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为此, 社团的指导教师应该深入到社团当中去, 参加到社团活动中来, 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对学生组织活动的情况进行一个指导和指挥, 在社团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社团进行正确的鼓励和指导, 以提高社团的活动质量和影响力。指导教师可以为社团的发展指导方向, 对社团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 希望广大指导教师能够深入到高校社团中来, 切实的参与到活动中去, 为高校社团的长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结语
高校社团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个人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就目前来说, 我国高校社团存在着管理松散、结构臃肿、资金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追根究底还是由于高校社团普遍缺少一套成型的管理模式。希望各大高校社团负责人能够借鉴优秀的社团管理案例, 积极对本校社团管理作出改革, 让高校社团能够发展的更好、更快。
摘要:高校社团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又能拓展学生的课余生活。高校社团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行动能力, 即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来完成"自我服务"。本文对我国高校社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研究了当前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社团,教育问题,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楼才汀, 论高校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及其展开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4) :42-53.
[2]李菊芳, 朱国民.高校教材管理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0) :122-123.
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分析
如今很多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各种兼职工作, 文章对长春工业大学学生兼职情况进行了调查, 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抽取了1000名本科生进行了随机调查。
一、长春工业大学学生兼职现状分析
(一) 在校大学生参加兼职状况统计
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卷为884份, 其中男生占67.8%, 女生占32.2%, 大一学生占22.3%, 大二学生占57.5%, 大三学生占14.8%, 大四学生占5.4%, 根据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 在校大学生中大二学生人数最多最集中, 兼职的男女比率相差教大。
(二) 大学生兼职的目的
大学生自身兼职的目的有很多种, 在我们设置的问卷调查中, 选“提高个人实践能力, 培养个人能力”的人占的比重最大, 约为53.2%, 其中选择“挣额外收入, 为家人减轻负担”的位居第二约占24.5%。此外, 一些同学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或是出于好奇, 但是绝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 所以选择兼职为家人减轻负担。因此兼职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在兼职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对社会了解更多, 为今后走上社会工作奠定基础。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 而兼职刚好是一个比较好的工作经历。
(三) 在兼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状况分析
根据调查表的统计数据显示, 选择“路途遥远, 交通不便”的同学占35.6%, 这一选项所占的比重最大, 可见客观因素很重要, 不容忽视, 这其中男女各占约50%, 基本没有性格差别;在“工作时间和工资反差太大”一选项中, 总人数占32.9%, 其中男生占41%, 女生占59%。许多工作, 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很大, 而且在待遇问题上存在问题。认为“公司要求苛刻, 不体贴学生”的同学占14.7%, 认为“工作环境恶劣, 如天气冷或是天气炎热”的学生占16.8%。通过这些调查数据我们知道, 在大学生周末或是假期空余时间兼职这一问题上, 有大约82.6%的同学认为合理安排好兼职和学习是很重要的事情, 可见, 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兼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
(四) 从事兼职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调查中, “跟老师请假”这一方式占用很小的比率, 只有3.1%;为了兼职旷课的学生虽然存在但是很少;“尽量把兼职时间安排在周末”的同学占96.9%。根据调查我们可知, 合理安排兼职时间和上课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方向, 不可因小失大。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兼职管理和指导, 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来完善学校对贫困学生的服务, 引导大学生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兼职, 使大学生处理好兼职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一定要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做兼职。
(五) 希望政府和学校在寻找兼职时提供帮助
通过数据分析, 选择“公司与学校建立直接联系”的同学占35.8%, 选择“政府建立一个专门的中介机构”的占29.7%, 选择“学校多开展兼职培训讲座”的占21.4%, 选择“学校组织多提供一些机会”占13.1%。众所周知, 多数学生从事家教、促销、发传单等对学业并无太大促进作用的兼职工作, 不仅是一种人才浪费, 也是一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
二、大学生参与兼职存在的问题
(一) 学习与兼职的权衡
根据我们的调查可以得出, 学习与兼职的矛盾冲突是常有的, 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兼职而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 会得不偿失。
(二) 专业与兼职的相关联程度问题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 大学生在兼职的时候, 很少与自己的专业是相关的, 所以如今的兼职对大学生的学习的直接帮助并不大, 且不能使大学生发挥出接受高等教育后的水平。
(三) 在兼职过程中, 大学生遇到问题容易不知所措
当今社会相对缺乏健全的大学生参与兼职的权益保障机构, 并且相关法律条文和条例也不健全, 因而在遇到问题时并不能很好的得到相关部门的帮助与保护。
三、对大学生兼职的建议与总结
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念。兼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报酬, 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和实践所学知识;做到量力而行。在兼职过程中, 要注意自身的人身安全, 要知会老师或家长, 以防以后出现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兼职过程中, 身为大学生, 要时刻警醒自己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和道德修养;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在兼职的过程中, 要兢兢业业工作, 遇到问题或者困难, 要耐心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分析找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刘冰冰.大学生兼职引发的思考[J].成功 (教育) , 2011 (06) .
[2]何珊珊.关于我国在校大学生兼职动机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7 (03) .
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 篇7
关键词:关注,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大学校园——这一披着面纱被人们看成是美丽的象牙塔的静土,也在悄然变化着,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新较快。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是个老话题,但是,高职类的大学生群体,当前的恋爱特征和诱因又有许多特别之处,新形势下该如何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选择正确的恋爱行为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
高职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恋爱人数比例大。
根据笔者调查显示,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大学生恋爱比例竟达到63%以上。有的学生认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在大学三年里没谈过恋爱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很多大学生义无反顾地投身恋爱。
2.女生的恋爱比例高于男生。
导致高职院校男女恋爱比例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女生的生理和性心理成熟早,加之有较强的依赖性,因而她们对“感情港湾”和性爱的需求程度要强于男生;二是女大学生的绝对数小,占在校生的比例低于男生,所以在“对偶式”的爱情世界中,女生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只要自己愿意,自身条件不占优势的女生同样会找到钟情的知音,而素质较差的男生在校园“情场”上则要相对受冷落。
3.恋爱周期缩短,频率加快。
如今高职院校校园内流行爱情快餐,有feel(感觉)就上,没feel感觉就散,恋爱中的“短平快”已经成为当代高职大学生恋爱的一个主要特征。成功率低,有少数大学生把在大学里恋爱视为在经营“实验田”。“恋爱专业户”也出现了。
4.婚前性行为明显呈上升趋势。
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大多数学生已经开始转变到间接或直接表示支持,传统的道德取向已经发生了变化。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的宽容度比前些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开放的激进的生活方式为部分大学生模仿、倡导和逐渐接纳。在大学的周围,学生情侣租房同居、双宿双飞已经屡见不鲜了。
5.校园恋爱悲剧增多。
有部分大学生不会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关系,爱情至上,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早退、旷课、厌学现象增多,甚至造成多门课不及格,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也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自杀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者也有之。
二、高职大学生恋爱因素分析
我们都应认识到,高职大学生恋爱现象是正常的,不容回避,也无须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应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客观分析产生的原因。
1.高职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高职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4岁之间,这个年龄界限按青年心理学划分,已跨过青春期并进入成年期,其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因而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性意识发展到热恋阶段,性欲需求日益强烈,前阶段弥散化的性冲动集中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上。因而在异性吸引、彼此产生好感的基础上,恋爱也就默默无声地潜入年轻人的心田。
2. 个人情感的需求。
亲密关系的需要在青年前期开始显露。这时的青年不再像儿童那样满足于血缘带来的亲近,而有意识地结交一些个人密友。随着年龄的增长,亲密关系的需要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朋友已不仅仅是倾诉对象。进入高职校园,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脱离以前的群体进入新环境,他们必须重新建立各种关系。烦恼、寂寞、通过交流完善自我等等多重目的使青年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空前强烈。亲密关系发展的顶点就是爱情。因此,对亲密关系的追求把孤独的大学生引向恋爱是极其自然的事。
3.归属与服从的需要。
归属和服从的需要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人从属于社会,总要归于某个群体,得到他人的承认。完全脱离社会,一段时间内不能与社会交流的人也在自我认识中保持某种归属感。马斯洛把归属感和爱摆在一起,认为它是在安全需要之后的需要层次。由此可知其重要性。归属需要促使高职大学生向群体认同。群体活动增加了男女青年的交往机会,对群体的共同归属(尤其是一些很小的群体)又增强了两人之间的人际吸引力,进一步的发展便可能导致恋爱。归属和服从也会使大学生直接导向恋爱。
4.社会环境、生存空间的推波助澜。
现在描写青年恋爱的文艺作品比较多,影视作品也常出现情爱的画面,更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量关于两性及恋爱问题的讨论,使大学生们眼花缭乱,难辨是非。不健康的小报、黄色书刊、黄色光盘及黄色网站一度泛滥,对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的青年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容易使他们尝试涉足爱河。
5.校方对大学生恋爱的消极回避政策。
很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平时默不声声,只有当学生们犯下错误,校方才加以介入,进行处理。这种处理办法过于简单、消极,一方面,缺少平时的引导教育,没有明确的态度,学生们会错误的理解成学校的默许;另一方面,当学生们一时冲动,做出越轨的事情,学校的处理又会令他们一生抱憾,如果平时多一点叮咛和监督,这样的悲剧本可以避免。
三、高职大学生恋爱需要正确引导
针对高职大学生恋爱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者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思考,通过教育和管理,使学生们对恋爱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抵制在校期间不良风气的干扰,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大学生活中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婚恋观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婚姻恋爱观。
高职院校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可以把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健康保健知识、婚恋道德有机统一起来,共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也可以开设必要的讲座、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辅修课程以及设专属网站,介绍恋爱、婚姻和性的有关知识,派专门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加强沟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以及具备起码的性道德和操守。
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校园文明行为。
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消除大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和情感方面的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珍视快乐人生的良好方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次数频繁上,而且也包括参加活动的人员也要群众化,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显示自己才华、表现自我价值及自尊心得到尊重的机会,要尽量给他们情感满足的机会。降低学生的孤独感,减轻学生的求偶心理。
3.加强学风建设,注重舆论引导。
首先,要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告诫他们要以学业为重,人生中很多阶段不容错过,而大学的学习阶段更是应该珍惜,学校应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学生典型,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大学生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志当高远,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如因恋爱而影响学业的进步,那是非常可惜的,也是极不应该的。其次,正所谓“有情又岂在朝朝暮暮”,恋爱应格调高雅,行为端庄,一方面促使学生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一方面教育学生文明恋爱,给别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
【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推荐阅读: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征09-23
浅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08-11
当前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分析07-03
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08-27
转型期大学生生存及就业现状09-26
谈老年大学现状及改进对策10-15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06-28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09-25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