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大学生生存及就业现状

2024-09-26

转型期大学生生存及就业现状(精选9篇)

转型期大学生生存及就业现状 篇1

中新网广州9月21日电(杨薇 陈臣)记者21日从华南理工大学公布的一项名为《转型期大学生生存及就业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已毕业大学生的月收入在2000到3000元人民币的人数比例最多,占了逾三成。

调查显示,受访毕业生学工学专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和理学类。而历史学最不受大学生的青睐,调查结果显示为零。

而月收入高于3000元人民币所占比例最高的行业是医疗卫生行业、科研部门、信息部门和政府部门,各超过了三成。同时调查还显示,签约率最高的为测绘类专业。

2010届已签约本科毕业生中,大学生的主要雇主为民营个体企业,占了约四成左右。但是在未签约毕业生中,愿意去民营企业的本科生为11%。此次大学生就业调查的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陈明教师认为,毕业生就业期待不合理,高校有责任要进行辅导。

另外,企业对大学生的领导能力满意度最低,其次是创新能力和外语水平。同时,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从调查中得出的数据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有所下降,只有一半的用人单位较满意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超过10%的用人单位表示不满意。

华南理工大学的师生们从调查中还发现,当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各种问题,导致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的现状。如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有严重的“精英情结”,且过于看重经济待遇,缺乏开拓精神和一味追求稳定等。

对此,陈明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正进入战略调整关键时期,因而出台了许多战略决策也左右了大学生原本的职业规划。此外,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了解并不多,导致选材标准出现偏差,一味追求名校、英语、计算机、党员等约定俗程的“硬指标”而忽略了综合素质。

这项调查是学校6000余名同学深入中国各大地区进行调查,撰写了1600余份调研报告。因而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回复中写道,这对于进一步做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0日第9版讯上大学之前,家里人一直都告诉钟滔:“只要上了大学,工作就不愁了。”这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被看做是一条“真理”,因为“村里出个大学生并不容易”。

三年前,钟滔带着这样的期待,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可是没多久,师兄师姐们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大学生工作不好找!”

今年夏天,中国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届大学毕业生开始了找工作的征程。尽管中国社科院2011年一项研究称在2010年的大学本科和专科毕业生中,只有6.7%的人在离开校园后6个月仍然没有找到工作,但是“毕业即失业”、“大学生民工”之类在网络上蔓延的话题还是让“大学生就业”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美。

“大学生就业真的这么难?”钟滔迷茫了。但是看到师兄师姐们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的状态和社会上铺天盖地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他还是信了。“可是大学生就业咋就这么难?”钟滔想要找出自己的答案。于是,一项名为《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发放10000多份调查问卷、发动8000余名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大工程开始了。

去年5月份,他们形成了一份16万多字的调研报告,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用人单位和政府层面进行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今年3月份,这份建议被送达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都曾亲自批示。这是钟滔没有想到的,最初的调研,他们只是想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希望能给大学生们和学校一些启示。

这一次,钟滔和他的团队又把这份调研带上了第十二届“挑战杯”的决赛赛场。

学生要把好自己的脉

在调查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期望时,钟滔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这和学生想的完全不一样。在调查在校大学生时,很多大学生表示更注重自己的领导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问题最集中的表现便是跳槽。在走访家乡一个中小企业时,企业负责人告诉钟滔,其实企业特别重视大学生,但来到企业的大学生跳槽率太高了,平均一两年就要跳。这些大学生们通常是在企业进行完培训,刚刚对企业工作上手之后就走了。“再也不招大学生了。”这位负责人言辞之间满是气愤。

在他的调研结果里,毕业5年以内的大学生跳槽两次及以上的竟然超过70%!

“学生把不准用人单位的脉,就业时自然就不容易走对路。”钟滔觉得这是学生自我要求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不对等现象,能否打通这个关结至关重要。于是他首先给大学生开出了药方:不能“偏科”,应树立全面的能力培养观。

“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各种能力素质等哪一项偏科,都有可能影响到就业。”钟滔说。

他访谈过自己身边的一位学长。学长大学4年一直都在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课余时间、寒暑假要做好几份兼职,可是这样的经历并没有带给他好运,因为长期忽略专业知识及其他方面的素质,他的就业单位并不理想。

学校要把好社会的脉

在钟滔的意识里,学校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校的培养模式直接决定着会“生产”出来什么样的学生。但事实是,这部分的调研让钟滔失望不已。

“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他直言,虽然现在大家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多少学校着手改变这种不匹配的状态。近年来,为找工作,大学生“回炉”学技术的新闻时有发生,也有新闻报道过研究生不如技校的学生好就业的新闻。

“这都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结果。”钟滔说。

在对大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对于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8.04%的人认为是人才培养模式,24.01%的人认为是学校的实践教学,20.42%的人认为是专业及课程设置,“而这些全都是学校的教育问题。”

“提高办学特色,改变高校办学定位趋同、学科专业趋同的状况,考虑对部分发展乏力的学科或专业逐步建立退出机制。专业调整以市场为导向,要考虑到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更要研究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的超前性、预见性。合并相近专业,创建交叉型、边缘型专业,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系列调研得出的结论是钟滔的调研团队给予高校的建议。

而让钟滔感觉格外重要的还有一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课程的需求很强烈,而偏偏大多高校却没有这一课程,或者说直到临毕业了,才简简单单做些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他建议学校应该提前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在大一开始就能让大学生们“未雨绸缪”。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政府也给出了很多政策,比如招考公务员、选聘大学生村官、征兵等。但是钟滔觉得这远远不够,“因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进入这个序列。”

“应该支持中小企业多招收大学生,对于这些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或减免税收。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其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优惠政策等。”钟滔说。

转型期大学生生存及就业现状 篇2

一、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首先, 经济转型发展是各市场主体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各市场主体必定会转变发展方式, 采用先进的技术, 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 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严重浪费了资源, 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尽管我国以地大物博著称于世, 但是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少,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都是非可再生资源, 一旦耗尽, 就不再拥有;我国以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 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 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资源利用效率低, 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为获得经济增长而默认了这种高污染、高浪费的产业, 这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污染。

二、经济转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经济转型将导致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发生变化, 对就业有着双重影响。首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采用高新技术, 节能减排, 提高生产效率。其次,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会使得新兴技术产业得到发展, 为劳动者提供新的就业机遇。

1. 经济转型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

经济转型使得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就业岗位最终需要通过经济的发展来提供, 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 第二产业对从事简单操作劳动的人员的需求逐步下降, 对掌握专业技术的劳动者需求量增加, 大学生正是掌握专业技术的理想人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大, 吸纳就业人数的能力最强,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文化素养的人员, 而大学生群体年轻、有激情, 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 有从事第三产业所需要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激情, 因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

2. 经济转型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挑战

首先, 经济转型将导致结构性就业困难。经济转型将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 因而一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将会逐渐退出, 一些高新产业会迅速发展, 这样就会造成对劳动者的不同需求, 有些需求大量人员的产业, 有可能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另一些行业可能会逐步衰退, 使得专业不对口的学生就业可能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 经济转型导致对高素质、高技术型人才需求增加, 而大学生并不符合要求。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 而对掌握一般知识的人员需求较少, 企业一般都会要求有某行业的工作经验, 到单位能直接上岗。而大学生只是在学校里掌握了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 算不上该行业的高技术人才, 尽管大学生也会参加一些实习, 但学到的东西还是有限的, 根本满足不了单位的要求。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 就业压力上升

近年来, 高校逐渐扩招, 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要上大学, 大学生几乎遍地都是, 而目前我国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满足需求的。2011年高校毕业生为600万, 今年这个数字达到了699万, 被称为“最难就业季”, 就业压力空前之大。

2. 大学生就业观念依然没有转变

现在大学生都一直以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进国企为就业的理想目标, 在他们眼中, 这样的单位压力小、待遇好, 没有失业的风险, 是货真价实的“铁饭碗”, 而去企业上班压力大, 挣得未必多, 随时有失业的风险。

四、经济转型期力保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途径

1. 政府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 而且吸纳了大量社会人员就业。据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最新统计显示, 在北京2013年6月17日所提供的14031个工作岗位中, 私营/民营企业提供了11252个, 占了80.2%。由此可见, 新增的就业岗位大部分都是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给的, 政府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健康的发展。

2. 高校应以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的设置

目前, 企业对专业性较强的人才需求相对较多, 尤其是教育、机械、计算机、通信、金融、会计等。同时学校也不能走极端, 过多的招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 如果这样跟风而上的话, 未来几年势必会造成该行业人才过剩, 造成新的就业困难, 学校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合理预测, 同时学生选择专业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而不能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3. 大学生应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增强个人竞争力

如今的社会不是不需要劳动者, 而是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经济的转型发展, 必然会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会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 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4. 大学生需要放平心态, 转变就业观念

很多情况下, 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 而是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就业其实不一定非得做公务员、进国企或者事业单位, 随着我国用人制度的改革,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公务员聘用制改革了, 相信以后将会在全国推广, 以后也许就没有所谓的“铁饭碗”了, 因而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只要你是人才, 即使在私营企业里也照样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旭东.经济转型期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战略对策.出国与就业[J].2010 (4)

转型期大学生生存及就业现状 篇3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女性;生存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增加,社会对女性就业条件的要求更加苛刻。近年来,我国女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

2010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被访女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报告指出,通过采访女大学生的求职感受,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被访女大学生中21.1%的人经常感觉到性别偏见,25.3%的人时常感觉到,45.4%的人偶尔感觉到。理学类专业的被访女大学生经常感觉到用人单位性别偏见的比例最高(38.6%),工学类其次(26.9%),再次是文学类(22.7%)。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三大困难为:专业不对口(61.6%),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没有经验的(61.2%),女生机会更少(56.7%)。

有调查显示,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截至2010年2月底,本科和高职高专女性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较男性本科毕业生和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比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职高专(59%)毕业生分别比男性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毕业生为了就业,常常选择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

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但是关于何谓歧视以及法律要反对怎样的歧视,我国法律并无任何明确界定。

二、当前女性生存现状

改革开放给中国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的女性在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农村女性不再被人民公社所束缚,城市女性也不再被工作分配问题而苦恼,结婚也不再需要得到工作单位的允许。然而,与自由随之而来的是风险。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男性的价值要高于女性。时至今日,在快速发展、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都市女性的幸福感却逐年下降。女性为人妻、为人母,在家通常承担比男性繁重得多的家务和责任,在外面面对的是与男性同样大的工作和竞争,柔弱的身躯压着的是比男性更沉重的负荷。由于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边要坚持工作,为事业打拼,一边还要兼带照顾孩子和家庭,部分女性在35岁就开始提前出现更年期症状,比如潮热出汗、月经稀少、周期推迟等。日益残酷的就业形势,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中国自古以来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倾向于家庭,因此大部分女性在还未踏入职场时就会在心里承认和接受这种角色定位。处于这样心理状态的女大学生往往不会自己创业或者从事一些风险性较高并且收入也高的职业,追求稳定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她们一贯的生活态度,因此她们会去避免从事一些压力大或者工作时间不稳定的职业,这种选择影响了其职业生涯规划,使她们的事业发展受到阻碍。另外,有些处于家庭弱势地位的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而是依靠丈夫生活,往往无法避免各种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正面临着强烈的认同危机。如何应对这一现状,对许多女性来说是非常实际的问题。

三、对女性生存现状的思考

法国的福罗倍尔曾经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拿破仑也说过:“法国的未来在母亲们身上。”在欧美国家,如果一个女性既承担有偿工作又承担家务,会被人认为神圣而崇高的——因为那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中国,这种状况是人生的常态。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找工作经常受到排斥和歧视。著名经济学家何清涟女士说过:“如果中国的社会环境迫使女性在解放的道路上倒退,并剥夺她们的人格尊严,将来受到惩罚的绝对不只是妇女本身。”

转型期大学生生存及就业现状 篇4

据省相关部门最新统计,我省2010年有大学毕业生40.1万人,较2009年增加4万多人,2011年我省预计将有高校毕业生44.6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动向一:毕业后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成为了近两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思想和做法更加理性和实际。据调查,72.8%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毕业后应该先就业再择业,放宽了毕业后对岗位的要求和选择。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生存问题,另一方面积累了工作经验,为下步的择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动向二:到基层建功立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随着公务员招考中对基层工作经验的具体要求和大学生村干部的大量选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把就业的目光投向了基层。据统计,2010年我省有22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特别是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其中1万名充实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2万多名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干部、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等项目。

动向三:到二线城市就业创业。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对城市的选择逐渐多样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在职应届毕业生占全国的比例已经从54.1%下降到39.3%,在二线城市的在职应届毕业生比例则从4.9%上升到12.2%。告别大城市,到二线城市就业创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城市激烈的竞争、居高不下的房价、持续增长的生活压力,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更趋理性和现实。据2010年底的一项网络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86%的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城市希望到二线城市就业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成本过高”。

动向四:自主创业人数增长。据近两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总计达到8.8万余人,比往年大幅度增长。我省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高校毕业生“试营业”制度,经营场地“零成本”、服务创业“零收费”等措施。据相关部门最新消息,未来3年内,我省大学生凡在毕业内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经审批符合条件者均将可连续3年享受最高达2.4万元的税收减免。优惠的政策会进一步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2010年共青团河南省委充分整合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开展集中服务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培训、就业见习、就业岗位、创业资金等问题,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集中服务活动,发布了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命名了首批13个“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在全省18个省辖市的303个用工企业和单位为大学生征集岗位23290个。

针对大学生特点和就业创业见习需求,在中央驻豫企业中集中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岗位。首批建立的中石化河南石油分公司、中石油河南销售公司、中国银行河南分行、中铁隧道集团、中铁七局、中国移动河南分公司等10个大学生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500个。

同时,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开展“河南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扶持计划”;联合相关单位联合筹建以“教育引导、扶持资助,培育壮大”为原则的河南省大学生村干部发展基金;面向全省大学生村干部征集创业项目,根据创业项目大小和前景,给予创业大学生村干部1至10万元的借款资助,资助周期为2年。2010年为110名大学生村干部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200万元;联合省委组织部在全省开展了河南省十杰百优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河南省十大杰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之星”10名和河南省百名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之星”100名。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5

来源:北方文学杂志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陶蕊娜 纪晓艳(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

内容摘要:至1999年以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万,2002年145万,2006年更是达到了413万,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00万人;10年间,就业人数增加了5倍之多,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女性人才的就业情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 就业难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女生的数量逐年成倍增长,其增长率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从38.31%增加到43.95%,基本上已经撑起了“半边天”,但是就业率却远远低于男生。在中国目前就业形势总体严峻这样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求职过程中的性别歧视

很多参加了求职的女大学生纷纷表示“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太正常了,没有办法!”,相当一部分女生一方面对此愤愤不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近日,国内大学生就业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完成了一项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专项调查,该调查显示,2010 届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岗位上明确表示“只招男生”或者是在最后录取的时候拒签女生。另外在全国妇联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中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90%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56.7%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特别是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另外在工资待遇方面,女大学生更是遭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生育期、哺乳期等等会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同等条件下在薪酬方面也只有男生的80%——90%左右。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女大学生晋升的机会也比男生也要小。

2、就业渠道不完善

根据女大学生择业的行为模式和男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很少会选择直接去就业单位拜访,更多会选择家人、朋友介绍。在遭遇求职失败后,大部分的女大学生在短期内会表现出消极心态,同时女大学生求职失败的比例比男生多才多21%。从心理特点的角度分析,女性相对男性而言比较纤弱,心理上依赖思想较重、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在求职过程中,女大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更易退缩焦虑、自卑自闭、不切实际,导致女大学生的就业变得更加艰难。另外女大学生择业选择的面较窄,大多数女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受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较大,更多关注的是一些轻松、稳定、压力小的行业,如国家机关、医院、学校、等就业单位。

3、女大学生的自身能力

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对就业本身就缺乏自信,因而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相对于男生,女生身体素质要稍差一些,意志薄弱,心理素质也不如男生坚强,对周围的亲戚、朋友有强烈的依赖性,有些女生进入人才市场内显得很羞涩,言谈举止不大方,显得很不自信;还有的女生去应聘工作时还要父母或男朋友陪同,没有独立自主精神。另外,“毕婚族”的出现,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也体现了女大学生对物质婚姻的盲目追崇。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女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们充分就业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发挥女性独有的优势,积极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鞍山华夏巾帼社区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素荣在两会上提出,社会发展了,社区服务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女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到社区就业,拓宽就业门路。女大学生还应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就业或创业。据分析,女性生来具有语言能力高于男性的优势,另外女孩子的天性普遍比较柔和,容易与人相处,其次女性的忍耐力、其耐心和韧性均要比男性强。

2、完善学校课程,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青年歌唱家谭晶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建议高校设立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技能课程,尽早安排学生接触社会。”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拓展训练,组织培训,积极参与实践等多种方式提高她们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适应能力等等。高校还应加强针对个别女大学生就业的辅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同时通过开展就业技巧、求职心理健康、求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讲座,增强女大学生的求职信心。

3、政府出面,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的就业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

在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前提下,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的情况,应制订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女大学生就业干预机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保障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深入开展男女平等

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形成支持女大学生创业的舆论环境,为女大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创业咨询,增强女大学生自我就业、创业的能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篇6

管理学院人力(1)班2012213984 程清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始终占据着新闻媒体的各个版面,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关系民族和谐社会公平的大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将成为社会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就业、少数民族、毕业生

一、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

2014年4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作出部署。四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的政策涉及中国经济方方面面,而其中,就业是为数不多几个多次“亮相”的关键词。

李克强随后在重庆考察时更是明确指出,“我最关心的是大家就业。有了就业就有收入,就能逐步过上好生活”。在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就业是否足够稳关系到调结构、促改革的空间。目前普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就业比较充分,核心问题在727万高校毕业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结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和矛盾之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严峻形势更为突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重要课题。

由于诸多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从就业率来看,他们在以经济利益为要的人才竞争市场,与汉族同届毕业生接受同等条件的市场选择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状况更令人担忧,不容小视。

同时,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万户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成因的几点分析

1、个人方面

(1)不太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进校享受的低进低出政策,而且在校期间只局限于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又由于他们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其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并将长期存

在,进而影响将来就业等一系列竞争。而很少考虑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方面的他们,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汉语水平欠缺、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不足,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也不强。

(2)就业意识淡薄,坐享其成心态明显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仍留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没能在大学期间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就业的压力。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9.68%感到就业压力过大,有30.24%的学生认为未能就业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有63.32%的生活完全依靠父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过活的只有3.53%。从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问卷显示,有84.83%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人才招聘会,有2.82%的学生从不过问人才招聘会,只有

2.28%的学生参加过多次人才招聘会。

(3)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

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而2004年新疆城镇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乌鲁木齐地区也不过才810.74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4)语言表达和实践能力欠缺

这是由少数民族的特殊性造成的。在以汉语为载体的教育体制和市场形势下,汉语水平的高低无遗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重要指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因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质量及条件、语言环境有限,学习时间短等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加之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而导致目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关键在于语言关没有过,就算少数民族企业家,也不愿意用不会汉语、不懂外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他们要和内地和国外做生意,语言不通怎么能胜任工作的要求呢?

(5)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再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6)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安、烦躁、着急、焦虑,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2、社会及学校方面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已逐渐与市场需求与用人单位选人标准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传统老旧的专业设置,使得大学生毕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在少数民族高校,专业设置少,旧,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面相当狭窄。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严重欠缺,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大学生求职的瓶颈。这些同样是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求职障碍。

另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据调查显示,36%的学生对基本的就业程序根本不了解。49%的学生仅了解一些,这说明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对于就业学生也希望从学校获得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推荐信息。

就业政策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开始发挥基础作用,新疆劳动力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但是当前新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与入学时的倾斜政策还不配套。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或再考虑到有些科目是新疆出题,少数民族学生得分的课目构成等因素,实际水平差距还要大得多)没有改变。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除此以外,社会方面的压力也让少数民族的毕业生倍感压力山大:用人单位的个人经验或者情感因素。受历史原因、居住地域、民族心理等的长期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展状况不理想,一些用人单位因此存在偏见,认为其不能很好地胜任相关工作,并以此为由不愿意在招聘时给少数民族学生相应的机会。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多达48.6%。

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的几点建议

1、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应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就业政策的一个方面,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权益的各项政策,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实现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逐渐减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相对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倾斜。同时,政府不同于高校,掌握着最全面的信息,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高校应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

高校应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的高等院校应结合新疆的区情和学校的校情,在对市场需求作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决定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规格,并以此来设置专业结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大学校的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交际、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

3、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素质优化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少数民族大学生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竞争力。具体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汉语水平仅仅局限在汉语水平的过级率上,而是要在实践过程中真正熟练使用和运用汉语,提高沟通协作和应变能力。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对双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但目前符合这方面条件的大学生较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

4、考虑加强自身双语方面的培训,以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需求

浅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7

(一) 就业现状

自1999年连续几年扩招以来, 我国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过剩状况”。随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 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 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据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数据, 2003年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 2004年达到280万人, 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 2009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611万, 加上2007—2008年未就业的250万人, 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为860万人。虽然, 政府近期已经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东南沿海中小企业大量倒闭, 就业吸纳能力有所降低。即使是仍在正常经营的中小企业, 也由于预期不好, 缩减了招聘新人的计划,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 就业特点

1.从各大学的就业形势来看, 名牌效应较为突出, 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还是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普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般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受到一定的限制。多数单位倾向于高学历毕业生, 对于专科、高职生的就业形成较大压力, 综合性大学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2.从专业情况来看, 理工科的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市场需求量好于其他专业;文科中的英语、财会、法律、经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 尤其是紧缺的复合型人才, 如金融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二合一型”的人才备受青睐。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历史等专业适应面相对较窄,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从就业区域来看,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别很大, 就业走向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外企多、国企少;城市多、乡镇少;东部多、西部少。东南沿海和中心城市偏好于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 尽管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 但“老、少、边、穷”地区仍需要大量人才, 到小城镇和基层参加工作的比例较少, 艰苦行业的人才科技含量明显偏低。

4.从就业单位来看, 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国家公务员、科研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有单位仍然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但事业单位、三资企业等单位也越来越吸引应届毕业生。重庆市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 三资企业居首位, 占36.67%;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占16.67%, 并列第2位;国有企业占9.17%;愿意去学校的占8.33%;城乡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分别占0.83%。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监管方面

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 缺泛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配置和使用大学生劳动力资源的主渠道。就目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而言, 首先没有统一的管理。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人事部门等单位举办的招聘会名目繁多, 而许多大学生逢会必赶, 招聘市场管理混乱, 更有一些单位打着招聘人才的幌子, 频频光顾各类大学毕业生招聘会, 其真正目的是扩大企业知名度。还有些单位进人的岗位早已内定, 为了掩人耳目设摊招聘。这些情况都导致了大学生的应聘成本较高, 而实际效率很差, 损害了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 由于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不断大规模扩招, 导致当年暂未就业的大学生队伍不断壮大, 只能等来年与下届毕业生一起参加招聘, 结果导致浪费了一年找工作的机会, 同时使得来年的招聘会竞争更加激烈。其次, 市场运作机制与配套机制不够成熟。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发布系统彼此之间缺乏联系, 导致就业信息不畅, 信息缺失与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 高校方面

首先, 不少高校不能以市场为导向, 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没置, 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当一定时期内有些专业炙手可热时, 门庭若市, 而一些冷门专业、长线专业却无人问津。高校一哄而上搞热门专业, 使得该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 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给国家、高校和个人都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其次, 学校缺乏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基础扎实、刻苦勤奋、有一定操作能力的特点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存在重视理论学习和轻视实际操作能力的问题, 创新精神则更无从谈起。教师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训课时相对少、训练内容单一, 评价手段以静态的卷面考试为主, 这样的培养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往往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差较远。最后, 缺乏成熟的就业指导。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 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未来发展方向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目前, 高校进行的就业指导多数在毕业班中进行, 大多数针对毕业生在就业活动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 多数讲解就业政策、职业常识、就业信息、就业心理与技巧、就业决策等方面, 对毕业生能顺利就业意义重大, 但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塑造, 潜能与创造力的开发培养, 对于毕业生已经定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知识结构等的指导和帮助作用较少, 就业指导单一、滞后。

(三) 个人方面

首先,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 生活环境优裕, 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练, 普遍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希望求得的工作地点理想、工资高、工作条件好、职位理想等。在求职时表现出求闲怕苦的倾向, 增加了择业的难度。

其次, 在择业观念方面, 仍把工作分为三六九等, 只想去大城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等, 而不愿意到乡镇地区、山区及集体乡镇、个体企业去就业。同时, 受传统体制影响, 一些大学生普遍存在求稳的心理, 较难适应就业风险。

最后, 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 在就业时表现为盲目的从众行为, 即看到哪个行业求职的人多就跟着选择哪个行业, 而没有就个人的成长环境、学识、能力去分析是否适合自己, 在与他人的比较中, 未能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结果不尽如人意。

三、解决对策

(一) 政府监管方面

政府应加快立法, 建立起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法律体系, 规范供给方、需求方和中介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使大学生劳动力市场能够有序高效地运作。同时, 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发布系统, 各地方政府及时统计本地区所需的专业及人数等情况, 集中上报, 由中央根据其统计资料, 建立一个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系统, 这样定期发布人才的供求信息、市场动态, 做到有的放矢, 保证大学生充分就业。在此基础上由官方出面, 常设一个大学生劳动市场, 为暂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方便。针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已普及的现状, 建立一个大学生劳动力的计算机网络市场, 及时提供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在网上开展相互选择, 为增加就业机会提供保障。

(二) 高校方面

首先, 不管是热门专业也好, 冷门专业也罢,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普遍要的是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学校要树立一种“营销”观念, 面向市场办学,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和层次结构, 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来定位, 形成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用人单位变得越来越挑剔, 过去仅靠学历文凭衡量一个人知识结构和能力大小的时代已经过去, 而如今除了考查学历文凭外, 还要考查其拥有的技能, 因此有必要开发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在课程改革方面应单独设立职业技术课程模块,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辅修多种课程, 除掌握单科知识外, 另掌握几种就业技能, 增添一份选择, 才能把握成功的机会。

其次,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更应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通过实践操作, 才能把创造性思维转化为物质成果, 同时更有助于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目前在人才招聘中, 对动手能力的考查尤为重要, 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应聘的成败。因此,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彻底改革, 由师生的双边互动代替“一言堂”,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还要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实践, 验证所学知识的适用性, 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不断适应社会。

最后,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不单是针对毕业生, 而是从大学一年级入学就要开展, 此时的指导工作叫做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所谓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 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 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职位的发展道路, 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它是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刚入学的大学生经过高考的洗礼, 放松了上紧的发条, 处于冲出地球引力束缚所表现出的失重状态, 失去了监管, 获得了轻松, 却失去了方向感, 不知何去何从。因此, 学校在学生一入学就应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工作, 让其明确未来的人生奋斗目标。与此同时, 高校应增设就业指导课程, 除了对就业形势、就业程序和就业政策等内容讲授之外, 还应讲授择业的方法和技巧, 具体包括就业前的心理准备、推荐表和求职信的写作技巧、参加面试的技巧、着装礼仪、参加笔试的技巧等。授课过程中, 采取各种形式的模拟, 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同时邀请企业的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人士进行现场招聘演示, 给予指点, 让学生反复演练, 不断修正自己, 提高就业能力。高校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和合作, 建立毕业生人才培养与实习基地, 对毕业生要开展跟踪调查, 利用反馈的信息来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加以改进, 从而对高校毕业生质量有所提升。高校应主动出去向社会广泛宣传自己的学校, 推销自己的学生, 扩大学校的影响, 寻找就业市场等。

(三) 个人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人生经历普遍比较单纯, 生活条件比较优裕, 但自我意识很强, 要想顺利就业首先应更新就业观念, 应认识到高校教育的“精英化”时代已经结束, 必须调整就业的期望值,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首先, 应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是主要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选择不同的高考志愿就选择了就业时的专业, 因此填报高考志愿就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基石, 必须树立“选择专业就是选择职业,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的意识, 填报志愿时多些理性, 少一些盲从, 充分把社会需要与个人能力、个人兴趣相结合。需要指出的是在制定计划时, 要留有余地, 要依据环境和机会的变化灵活选择, 这样在人生的路上才会审时度势, 游刃有余。

其次, 硬件要过硬。一般来说, 从业者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二是运算能力;三是创新能力;四是自学能力;五是合作能力;六是动手能力;七是信息处理能力;八是外语应用能力。由此就提出了自身应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在精修专业的基础上达到与相关学科的互相贯通, 最终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篇8

一、服务水平低的现状。大学生就业市场在构建模式、规模、方法上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发展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每年都有几百万,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程度逐步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有效地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供需见面、创业培训等就业服务,我们就有了新的概念——“大学生就业市场”。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一)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它不仅使毕业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政府部门会定期组织人才市场,高校也会组织校园招聘会。但如何将各种资源更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这就需要高校或专门的中介组织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

国家从1985年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也陆续颁布了一些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文件,到2000年,教育部取消毕业生派遣证,改用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结束计划分配、派遣就业制度的历史,开始了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目前国务院明确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管理体制,批准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教育部归口管理。但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毕业生交换的各个环节,毕业生、用人单位、市场管理方的相互作用、合理制约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的主要有政府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由政府提供经费为毕业生提供公益性服务,高校就业服务部门由高校提供专项经费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校园招聘组织与服务活动。仅仅是这两种毕业生就业服务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毕业生就业需要的。专门的就业市场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它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收益则可通过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四)大学生就业市场服务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高校及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是高校老师或公务员,服务意识低,服务态度不令人满意。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不断稳定拓展新的就业市场,吸引更多单位来招聘是非常重要的。

市场化的就业工作就要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对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要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在服务工作中不断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改进工作态度,做到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热情耐心、细致周到、文明礼貌。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大学毕业生资源按照市场经济本身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没有条块分割,没有地区封锁和待业壁垒。

2.开放性原则: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就毕业生资源而言,应该允许毕业生自由进出人力资源市场不应设有学校和地区限制。

3.竞争性原则:大学毕业生的资源价格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社会资源实现动态平衡。

4.有序性原则:市场体系的有序状态包括市场环境规范化和市场主体遵循统一的市场规范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专门化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

高校毕业生专门化就业市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相关领域内建立的有组织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的专业化的就业市场。高校专门化就业市场的类型可分为区域性专门化市场和行业性专门化市场。

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决定毕业生就业市场将从自发、自由、散在走向规范和专门化。从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过程来分析,它是符合这一客观规律的。从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要求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必将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校园招聘活动的组织

校园招聘是指合法的用人单位通过就业服务部门举办的各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活动。校园招聘活动参与主体包括招与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合法的各类用人单位;另一方面是具备毕业资格的各类层次的毕业生。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社会诚信体系及社会法律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在组织校园招聘服务活动中,应该严格审查参加校园招聘用人单位的合法性,避免虚假招聘或各种欺诈招聘,切实保护毕业生的利益。

校园招聘按活动载体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按参与校园招聘活动用人单位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大型招聘会、中型招聘会、小型招聘会和由一家用人单位单独举办的专场校园招聘会;按用人单位行业类别分类,可分为综合类招聘会和行业类招聘会。

(四)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的反馈。

每年将毕业生就业状况汇编成册,包括毕业生人数,男女比例、专业;用人单位情况、需求毕业生人数;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毕业生签约起薪调查;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意见等,将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给学校领导。

这种信息反馈可以给学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通过了解学生就业的各种需求与期望,改进就业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为就业工作积累数据,方便查阅保存,便于纵向研究分析。

转型期大学生生存及就业现状 篇9

201x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10万,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70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日益突出的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和男大学毕业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呈现三高二低模式

三高是指:高就业成本,即大部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比男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购置漂亮的衣服、化妆、拍写真集;高期望值:即女生对就业比较理想化,愿意到国家机关、外资企业、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层、私企等单位工作;高依赖性,即对父母亲朋的依赖性高于男生,而这种依赖性与女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呈反比,研究生最低,大专生最高。二低是指:低就业率,据部分院校统计,女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生的85%左右(个别专业除外),未签约的毕业生中,70%是女生,而且这种男女就业率的差别在重点名牌院校并不大,差别大的是普通院校的就业竞争激烈的专业;低就业质量,有调查显示,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截至201x年2月底,女性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较男性本科毕业生和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较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职高专(59%)毕业生分别比男性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毕业生通过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来实现就业,其就业质量较低。

(二)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排斥

“女性生活蓝皮书”《201x—201x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新近出版,蓝皮书中收录了全国妇联发展部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并首次公开发表。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最觉困难,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女大学生就业

第一,解放后我国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未实现在政治和制度上的真正平等,在政治上,女性的实际政治地位往往低于男性,在政府决策机构中,男性的人数大大超过女性,这就导致了一些决策由于缺少女性的视角而侵害了女性的权益,造成女性机会上和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立法方面,国家虽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形成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而且执法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很多具体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第三,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比如如何界定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二)用人单位的利益驱使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女大学生毕业不久即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生育和抚养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期间女性不能与男性一样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妇女为人类的繁衍、人类社会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党和国家为了维护妇女儿童的健康,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按此规定女职工产期休假最多可达6个月。但是这种对妇女权益保护的政策却成了女性就业的难题,因为对女性的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女职工生育期的工资、资金全部要由用人单位承担,而且生育会直接影响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这将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从短期经济利益角度看,使得某些用人单位拒绝接受女性。

(三)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难度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而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择业能力的不足限制着女大学生就业

从个人能力来看,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成功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里所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包括一定专业外知识的积累和一定语言、交际、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道德修养的培养,但是看看社会上的实际情况,有的.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有的所学专业并不适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出现暂时性的就业难,所有的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三、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平等就业的制度机制

目前,我国有关公平就业的法规还只有《劳动法》中的第11条和第12条以及《宪法》的第4条,公平就业权利得不到保障,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就很难解决。因此,我国急需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明确确立就业平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则,并由政府部门履行对就业市场歧视性行为的监管职能。这必然为女性劳动权利的保障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规范市场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市场行为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冲突和择业不良心理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在工作中,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各个院系兼职的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其次,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并适当提前课程设置时间。

(三)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和改革力度,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制度的制约,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女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和结构,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增加实践教学的安排,提高学生实践的质量,努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女大学生人才,努力提高她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帮助她们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四)对女孩子的教育应走出“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

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对女孩子的教育应走出“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适应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发展,突破和超越了女性生理、体力对职业的限制,女性已在客观上具备了与男

性平等就业的条件,而“女性化”的角色教育模式,仍把女大学生就业局限在女性“优长”领域,使就业范围狭窄,而女大学生自身因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在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与男生竞争就业的实力。女大学生只有走出这一教育模式,才有望扩展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

(五)女大学生要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要能认真地认识自我。求职择业对任何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对女大学生来说往往更加重要。求职者应能把个人的愿望、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与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客观条件相结合,做出合理的选择;应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寻找适宜的求职空间。其次,女大学生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女大学生要想在求职过程中把握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而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广泛的社会责任心,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上一篇:如何实施客户满意度和客户抱怨下一篇:写燕子的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