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现状

2024-10-17

大学生德育现状(精选12篇)

大学生德育现状 篇1

一当前大学生德育的突出问题

从总体上看, 大学生德育状况良好,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向上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离现象和相悖特征, 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

第一, 在政治态度上, 绝大多数学生对现实政治评价趋于积极, 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希望祖国繁荣昌盛, 但在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取向上呈现矛盾状态。首先, 通过各种学习, 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 但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强, 不善于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对国家发展的未来前景的认识与判断比较模糊,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缺乏理解, 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信心不坚定。其次,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 对社会上的腐败等丑恶现象深恶痛绝, 但牵涉到自身利益时, 有些人实用、功利性倾向明显, 集体和他人观念淡漠, 言行不一致、缺乏正义感。一边愤世嫉俗, 一边逢迎世俗, 在认知和行为上呈现出二律背反。再次, 在入党问题上, 有些大学生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在入党申请书上写得真真切切、诚诚恳恳, 为了捞上“党票”, 一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积极, 可一旦达到目的, 行动上很快就松弛下来, 呈现出理想的崇高与现实追求的相悖性。

第二, 在文化素养上, 绝大多数大学生观念上认同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 可部分学生却在行为取向上偏好世俗文化甚至亵渎文化。面对文化建设, 他们的认识和评论独到而深刻, “没有文化的人是粗俗的人、没有品味的人”, “受不了一些文化思想方面的平庸和浅薄”。而大学校园里,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焦虑、心情烦躁、信心不足等各种心理问题也常有发生, 不少大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却轻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被人称为“有知识, 没文化”。更有极少数大学生只看武打、言情、凶杀为主的书刊, 凡是少赌、无毒、缺黄等不“刺激”的书刊, 一律提不起兴趣。这种文化失范现象促使极少数大学生生活畸变, 精神空虚, 文化审美异化。

第三, 在道德立场上, 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德性是安身立命之本, 应该有完善的人格。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上接受或认同“正直”、“宽厚”、“诚信”、“礼貌”、“责任心”等优秀道德品质, 但自身行为却体现出道德水平偏低。一些大学生考试的作弊行为 (包括夹带纸条、给别人传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 屡见不鲜。多数学生在观念上接受了遵守社会公德对个人乃至社会的重大意义, 可是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却很难做到“慎独”、“笃行”, 甚至无视社会公德。

第四, 在人生价值取向上, 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主张以集体为重, 以大局为先, 以义为本。然而, 不少学生的道德行为的选择, 却低于理性认识水平, 表现在:一是行为价值功利化较为明显, 注重外在的物质享受, 忽视精神的内在素养的提高。二是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大多数学生奉行“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他人”的道德信条, 以个人为中心, 崇尚自我, 集体观念淡薄, 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

二大学生存在德育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德育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 也有其自身的因素所决定的,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提高了大学生的效益观念, 但同时也弱化了大学生的精神价值。市场经济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和价值, 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取向上逐渐表现出重视管理和经济学科、关注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活动经历的倾向, 效益观念明显增强。但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特点, 也容易诱导大学生过分注重自身生存状况, 急功近利, 重利轻义, 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对物欲的追求很容易使大学生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潭, 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成为一些人的价值标准, 对功利的追求又会压制对精神世界的探寻, 导致精神价值弱化。市场经济体制下, 导致部分大学生忽视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 有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 漠视未来。他们对人生的理解, 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 做事、交友甚至学习都以是否带来直接的利益为标准进行选择, 价值观念发生扭曲。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等价交换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 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 表现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 甚至只顾自己的利益, 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 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在一些大学生头脑中滋生金钱至上、物质第一等负面思想, 盲目追求物质享受, 贪求虚荣, 攀比吃穿, 把学习、道德修养、个人品质、崇高理想等全然抛在脑后。也有的学生虽然努力学习, 但把学习的目标仅仅设定在将来自己工作的高收入和生活的高享受上, 这为他们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发展埋下了不良的种子。

二是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的催化剂。首先, 受社会转型的影响, 道德评价标准出现混乱。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已有的道德产生强烈的冲击, 校园的围墙阻隔不了与社会的联系, 大学生也不可能在纯净的真空中独自生活、成长。其次,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 也在残害着大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一部分大学生从当初对腐败的震怒、痛恨, 已转为后来的无奈、感慨, 继而麻木、漠然, 接着便是附和、苟同。于是, 即使学校的德育再精彩,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学子们无法抵御各种负面影响, 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从而形成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再次,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对大学生的冲击非常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 这也导致了一些在校大学生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

三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高校德育中存在着一定的“失真”现象, 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第一是德育的地位不高。不少高校把德育当成了“软指标”,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德育成了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第二是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德育工作注重强调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 忽视运用道德知识解决各种问题能力的培养, 结果是受教育者对道德的理解不能深入到行动层面;在内容传授上, 过分重视先进性道德的提倡, 忽视宣传广泛性的道德要求, 以致部分大学生感叹德育“可敬而不可行”。第三是德育方法创新不够。传统德育过分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在工作中命令主义和单向灌输, 忽视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内在需要, 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德育中的逆反心理。第四是德育评价不对路。许多高校在德育考核方式上只强调“知”的评价标准, 忽视“行”的评价指标, 进而造成知行不

38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2一的后果。第五是德育工作者素质不适应。用崇高的理想激励自己, 用高尚的道德规范自己, 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 用严明的组织纪律约束自己, 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些教师表现出与教书育人的天职不相适应, 为师者自身知行不一, 给高校德育带来假道名的恶名, 制约着高校德育功能的整体发挥。

四是家庭不良德育的感染。现在的大学生, 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在成长中长期处于父辈或祖辈的宠爱之中, 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 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甚至随意偏袒他们的过失, 致使一部分子女在价值判断上往往从个人出发, 严以待人, 宽以律己, 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久而久之, 使青年学生在行为选择时茫然无措。在家庭教育上, 有些家长只强调学历和技能培养, 却忽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精神品格的塑造, 甚至有意无意地向子女灌输一些与社会道德要求格格不入的错误观念。还有的家长身教与言教相背离。受这样不良道德环境的感染, 往往使他们“知德而不能行德”。

五是网络文化的激烈碰撞。网络信息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公用信息, 由于各种社会政治力量都力图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 不同文化的传播和碰撞在网上更加激烈。由于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的观点更多, 当代大学生很难再简单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和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 因此,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 价值选择更加困难,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容易。网络文化的多样性, 易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混乱。网络的虚拟化特性使一些大学生沉缅于此而难以自拔, 出现了“网瘾”、“网络孤独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的大学生连续几天几夜玩网络游戏, 有的大学生在网上轻率地谈情说爱, 也有的大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进行网络犯罪, 这些现象表明, 网络已经严重扭曲了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的人格。网络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 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当前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市场经济发展, 针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 加强德育工作力度, 从教育管理的理论角度, 探讨解决的对策。

第一, 在德育领导上, 加大科学管理力度。当前, 高校德育工作应该更新德育观念, 提高和加强学校领导对德育的认识与领导水平, 树立全面德育观、终身德育观、德育时效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及运行方式;强化目标意识、量化管理指标、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估监控体系;利用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促进高校德育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实现科学化, 加大科学管理的力度, 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配备开展德育工作所必需的人力、物力, 构建以辅导员、班主任为核心、广大学生干部为得力宣传助手的德育工作系统, 从多种形式开展德育工作。

第二, 在德育内容上, 突出进行“三观”教育。德育内容是德育体系的核心, 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 只有体现时代精神,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要紧扣理想信念这一核心, 进行深入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树立远大理想, 确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目标。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改革德育教育内容: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教育。二是利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实来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三是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品德教育。我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出丰厚的传统美德, 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四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三, 在德育方法上, 拓展教育实践渠道。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实践, 在很大程度上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价值互动过程。首先, 德育教育要增强吸引力。实现从“灌输型”向“疏导型”、“经验型”向“科学型”、“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其次, 德育教育要增强渗透力。道德教育要达到全程化,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完全覆盖, 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域, 使大学氛围成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再次, 德育教育要凸显实践性。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 德育目的从根本上说, 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发掘大学生的潜能。要走出重道德认识教育, 轻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培养的误区。使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分清是非, 崇尚真善美, 摒弃假丑恶从点滴中体现道德水准。

第四, 在德育体系上, 形成多方联动的德育模式。德育工作要不断开辟新领域, 占领网络阵地, 构建多方联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不能只靠学校单枪匹马, 必须校内外协调一致,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 形成三方联动, 实现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改变德育靠专设课程传授的片面做法, 建立起把德育发展到班级各学科教学相互渗透, 校内外各组织指导, 全社会各新闻媒体共同参与, 各种德育网络纵横交错的德育模式。以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 疏通德育教育的渠道, 从更深层次上开展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达到德育过程的优化。

第五, 在德育导向上, 营造优良的校园道德环境。德育的有效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环境支撑。学校环境是学生确立牢固的道德信念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 形成品德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高校德育环境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大学生的情感具有陶冶和感染作用, 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规范作用。重视和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 首先, 要全面规划、精心设计, 创建品位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 为陶冶学生情操创造物质条件。其次,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 不断提高精神环境水准。校园精神环境直接影响校风、教风、学风、班风, 直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深刻性、长期性。再次, 按照德育工作的原则, 认真制定, 严格规范, 创建优越的校园制度环境, 引导、协调、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让大学生在反复的行为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大学生的真正成才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第六, 在师德的建设上, 要有一支高素质德育工作队伍。首先, 加强党对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有关精神, 真正把德育工作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放在首位, 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这支队伍, 充分肯定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业绩和劳动价值, 正确评价德育工作者的劳动与付出, 努力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积极营造尊重他们辛勤劳动的良好氛围, 增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吸引力。其次, 加强新型德育人才的选拔。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并在实践中紧跟时代的需要逐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应变能力,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再次, 科学管理德育工作队伍。围绕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和高效化, 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层层落实的责任制,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德育工作管理、考核制度。总之, 利用教师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大学生修身铸魂提供最丰富的育人资源, 对学生的道德生活起到良好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苏苏.基于90后大学生的德育实效性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3) .

[2]庄绪春.谈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1) .

[3]侯博.浅谈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4]张红梅.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德育[J].教师, 2011 (5) .

[5]刘颖.论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管理观察, 2011 (2) .

大学生德育现状 篇2

年龄:年级:性别:男□女□户籍所在地:城市□农村□ 单选

你喜欢德育课吗?

□小学时就很喜欢□初中开始喜欢□初中开始不喜欢□一直不喜欢□还好 你想学好德育吗?

□想,但基础不好□没想过□不想学,因为德育没有用□其他 你对自己德育发展的认识

□已经很努力了,发展水平不错□已经努力了,效果不佳□虽然不认真,但成绩很好□我不是很认真,成绩勉强□发展水平如何无所谓,从不放在心上 德育课上你认真参与的时间大约占整节课的? □50%

□ 30%

□25%

□ 0 你在上德育课时

□偶尔干点别的事情,还能认真听讲,能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只要老师不管我,经常干点别的事,但能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一贯认真听讲,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老师讲得好,管得我就听听;□一概不听;□其他 德育课上老师所讲内容你能用来管理约束自己的程度是?

□认为老师讲的都对,自身的言行与教师规范达到高度一致;□认为老师讲的都对,但不能约束自己;□认为老师讲的不一定对,按自己的标准施行;□认为老师讲的都不对,随性而为;□其他

你认为学校开展的德育形式如何?

□丰富多彩□学习方式单一□教学方式单一□其他

8、你希望德育老师关注你吗?

□很希望□希望□可以□无所谓□其他 你对德育内容的看法 □应与专业结合,否则太枯燥难以接受□对高中生来说偏难□有一部分可以□基本上老师讲的都能接受□其他

关于德育评价,目前学校采取的评价方式是

□书面测评□书面测评与小论文结合□书面测评与行为表现结合□书面测评与行为表现、课外表现相结合□其他 多选

你为什么喜欢德育课?

□认为内容有趣□认为内容对生活有指导作用□老师讲得生动□比较容易获得高分□可以积极参与□经常获得鼓励□其他 你为什么不喜欢德育课?

□初中德育基础不好□不喜欢德育老师□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用□教师给自己的评价不好□其他

你们班德育课教学形式是?

□教师教授□教师教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调查考察□其他 你希望德育教师做你的?

□知心朋友□指点你人生发展的导师□尊重学生的师长□说不清、无所谓

5、你们班德育活动中涉及的内容有那些?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其他()

6、下列项目中学校开展的德育主题那些居多?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 德育现状 应对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都对中职学生德育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德育方法单一或不当,内容滞后或针对性不强,这样就直接体现为德育效果不佳,使之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在分析学生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找到科学的对策来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现状

1.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往往是两代人守着一棵“独苗”,所以从小就是倍加呵护,几乎是任何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在学校里,以“分数”说话,为了能崭露头角,大家是你争我抢,根本不会考虑到他人,也不会与他人协作。

2.部分学生自由散漫,纪律观念差,法制意识不强

现在很多学生,由于家长都在外打工,都是和祖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疏于管理或者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而中职学校教育中教师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对德育重视不够,偏重课堂表现,对学生课下的行为缺乏约束力,也导致了学生纪律观念差。

3.自卑心理重,上进心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中职学生在以前学习生活中累积的失败经历在长时间内一直笼罩着他们。过去,他们是教师管理上的“边缘人”,家长眼中的“学习废物”,使他们认定自己不是“那块料”,进而扩展到自己“什么都不行”,这就造成了他们没有上进心,学习积极性不高。

4.情感淡漠,缺乏感恩之心

中职学生往往是这样一个群体,在初中时,他们学业上被疏远,情感上被忽略。家长出于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考虑,教给孩子更多的是竞争社会的规则,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道德模式被忽略了,孩子们更多地学得了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而不是人情关系,所以他们的情感比较冷漠。

二、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现状成因

1.家庭原因

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怕苦怕累的习惯。也有相当一大部分是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农村家庭的学生,父母不闻不问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使学生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与调节,易产生心理障碍,从而造成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

2.自身原因

有些学生因为“失败者”和“被遗弃者”的心理,使他们往往精神萎靡不振,不求上进,自由散漫,导致素质普遍较低,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自信、学习动力不足、追求物质享受、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

3.学校教育

有些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使得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习惯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把优等生与差生进行区别对待,无视差生的教育,虽然开设德育课,但量少且不受重视,部分教师也以走过场的形式结束课程,现行的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过于高、大、空,过于政治化、划一化、成人化、工具化,脱离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现实生活,不能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从而影响其可信性和实效性。

三、对中职学生德育现状的应对方式

1.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严肃校纪校规

学校只有严肃执行校纪校规,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弘扬正气,顺利地实施德育教育,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应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为了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育人气氛,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各方面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

以上只是笔者对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浅见。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工作,需要得到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竭尽全力,抓住主要矛盾,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好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越.浅谈当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中国教育,2007(6).

大学生德育现状 篇4

1.1 消费行为存在偏差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人情消费”。二是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三是恋爱消费。近些年来, 渗透在人际关系中的“人情”, 其档次在逐年提高, 而且悄悄地发生了异化, 已开始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一种负担。诸如同乡聚会、朋友生日、教师节日贺卡礼物等“人情”消费较为普遍。其次, 随着科技的进步, 以信纸邮票为传情达意的方式逐渐被电话与网络等所替代, 电话费、手机费、上网费等现代通讯方式带来的开销节节上升。最后, 恋爱消费也是大学生的一大负担, 目前, 除了传统的散步、周末舞会、看星星聊天之外, 增加了许多新的方式, 茶座、咖啡屋、卡拉ok厅是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有调查显示, 消费有明确计划的学生只有6.4%, 极少数会每月攒一点钱, 以备不时之需, 30%左右的大学生完全没有理财概念, 而是有多少花多少, 约有74%的同学有超支情况, 更有8%的同学总是出现财政赤字, 每到月末都要靠借钱度日。

1.2 消费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消费主义的特征就是由大众传媒推动和扩散、把越来越多的人都卷入其中的消费生活观念和消费方式, 它创造、刺激和再生产着人们的消费需要和消费欲望, 驱使人们不断地追求高档, 无止境地向往名牌。这一倾向已经开始向学生群体扩散。现在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有两个失衡之处:一是物质消费大踏步向高档次发展, 精神消费则严重滞后;二是精神消费中又是重娱乐消遣, 轻读书学习, 这种消费结构的畸形状况, 在当今青年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上表现尤为突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增长很快, 而购买书报、学习用品等消费额并没有随消费总额的增加而增加, 就是很好的明证。

1.3 消费观不正确

由于对消费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在相应的价值观上, 大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有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不能以钱的多少来决定, 但对于“没有钱万万不能”这个观点, 大多数的大学生却持支持态度。消费水平较高的一部分学生和个别中等或较低消费水平的学生认为“钱越多, 人生价值就越大”,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可见, 拜金主义已开始侵蚀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 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日益向重实惠、重功利的方向发展。

2 大学生消费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传统的影响

一方面, 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使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尚往来的交易风尚,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谚语即是明证。另一方面,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实行的都是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 并由此形成了一些与小生产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比方说, 人们通常简单的将财富直接等同于消费资料, 财富的增加直接表现为消费品的增加。还片面的将富裕程度直接等同于消费的水平, 富裕仍然直接以消费品的拥有来表示, 判断富有的价值标准就是消费品的多寡、优劣。这种价值观很容易形成个人对消费品的崇拜, 而这种崇拜就导致了对豪华消费的推崇和向往。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大学生消费文化也就很有可能走向豪华消费、炫耀财富的负面。

2.2 环境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 其与社会联系愈来愈紧密, 良荞不齐的大众传媒更是无孔不入的将一些西方文化价值观包括消费观念, 大量输入校园。大学生思想敏捷, 求知欲望强, 涉世不深, 很容易吸收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 在开放已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之下, 文化多元思潮激荡, 势在必然, 尤其在高校这块思想活跃的热土上, 东西文化观的碰撞交锋, 更是一种必然现象。更兼有同辈群体之间较强的心理认同感, 这种心理认同感一旦确立, 就可以在相互依赖或冲突中实现彼此的沟通, 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使其消费行为不自觉的趋于一致化。

2.3 家庭的原因

当青年一代脱离原有家庭独立生活时, 必然带有原来家庭消费特征的烙印。因此, 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一定会受到其家庭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父辈们大多经历过以前极其困难的岁月, 因而从心理上对贫穷有种恐惧感, 为了不让下一代重蹈覆辙, 父母宁可省吃俭用, 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大学生不健康消费的诱因。

2.4 心理的原因

如果说前三种是外因的话, 那么心理因素就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内因, 心理因素在人们的消费行为选择中, 确实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 人人都有社会价值补偿心理, 即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 总是要追求某种社会优越感, 而每个人又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 于是, 往往用另一方面的优越感予以补偿, 以求得社会心理的平衡。对于家庭条件优越但并无其它特长的学生而言, 往往通过对金钱的挥霍和对奢侈消费品的占有其心理上的优越感。其次, 人人都有攀比和虚荣心理,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和认可, 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在一定程度可以成为大学生进取的动力。再次, 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消费认知度并不稳定, 往往受到社会上所谓的消费时尚的影响, 消费时尚一旦在某个消费者群体中出现, 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强制, 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其中, 产生从众的消费行为。

3 高校德育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导向之对策

3.1 直接的消费教育

首先, 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虽然大学的课程设置中一般有金融学、证券投资、货币银行学等学科, 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只是空洞的说教、条条框框的死记硬背, 缺乏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 缺乏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 造成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很差的局面。而指导大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 从短期效果看可养成大学生合理计划的消费习惯, 从长远来看, 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使其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

其次, 消费品常识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与鉴赏、维修与保护等。特别要重视提高学生评价和选择消费品的能力, 这不仅可以更好的保护大学生消费者的利益, 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了解消费品的基础上进行消费可以更好的遵循消费伦理, 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再次, 消费文明教育。高校要大力倡导消费文明, 要对学生进行消费伦理、消费质量、精神文化消费等方面的教育, 努力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力和消费文明程度, 净化校园环境, 树立良好的校园风尚。

3.2 间接的消费文化引导

首先, 作为大学生而言, 必须对整个国家的国情有全面整体的把握, 既包括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和美好前景等正面信息, 也包括严峻的国际形势、人口、资源、环境等负面问题。一方面, 可以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摆脱西方现代消费主义的侵袭,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反映在消费上, 自然不会沉溺于短视的娱乐享受, 纠缠于虚假的人情, 着迷于肤浅的奢侈浪费, 而是会自觉地以自身发展为主导, 合理安排消费结构, 并主动注意到消费中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 形成理智文明的消费行为和方式。另一方面,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和社会历史责任感, 刻苦钻研、勤奋学习, 为我国农业、资源、人口等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其次, 加强人文修养的培育。在大学里, 除了专业课之外, 还应该开设包括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曲艺等学科, 从感情上、意志上培养和陶冶学生, 使他们有丰富的情感、充实的精神生活, 自觉的去追求价值、树立理想、享受幸福、提升精神, 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追求对自己灵魂的关注。

再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 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文学、历史、政治、经济、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系列讲座。开展多形式、高品位, 健康、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育人宗旨贯彻始终。同时, 还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一方面, 要鼓励并创造条件开展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 使其成为学生开拓视野, 增长才干, 培养创造力, 扩大信息流通渠道, 提高文化素质, 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焕发青春和热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 要加强引导、管理, 对存在问题的社团及活动要及时发现和纠正。

4 结语

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趋向于多元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选择何种消费, 持何种消费观念本可自由选择, 但应该有自己的主流消费文化, 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材负有重要责任, 因此对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引导也应该是高校德育的题中之意。加强大学生消费文化引导,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培养理智的消费行为, 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 使消费为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服务, 是高校德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升阳.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4, 17.

[2]张红静.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3]李朝军.消费教育——高等教育不该遗忘的角落[J].商场现代化, 2007, 16.

大学生德育现状 篇5

学生问卷

亲爱的同学:这是一份与你在於潜二中生活、学习、成长与发展有关的调查问卷,我们希望通过这份问卷,了解你在於潜二中的一些情况。这份问卷不记名,我们承诺不将作答结果透露给与此调查无关的任何人,包括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家长。所有选择题均为单选,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按照你的真实想法作答即可。谢谢你的合作!

1、你现在是:①七年级 ②八年级 ③九年级

2、你双休日回家住的地方:①农村 ②城镇

3、你的性别: ①男 ②女

4、你是否独生子女:①是 ②否

5、我的学习一定要老师不断的督促,才能学好。①很符合 ②不符合 ③不清楚

6、你认为老师对你学习、成长等各方面情况的了解 ①很多 ②很少 ③一点也不了解 ④说不清

7、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能不能灵活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 ①能 ②不能 ③说不清

8、你认为当前学校的师生关系怎样

①非常融洽 ②比较融洽 ③一般 ④比较紧张

9、你认为老师在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方面做得好不好? ①很好 ②一般化 ③不好 ④说不清

10、“在学校里,我经常感到孤独。”你觉得自己是不是这种情况 ①是 ②不是 ③说不清

11、你觉得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好不好?

①很好 ②一般化 ③不好 ④说不清

12、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找谁? ①班主任(任课老师)②同学(朋友)③家长 ④无处述说,闷在心里

13、“我不会主动和父母交流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你觉得这种情况符合自己的实际吗? ①符合 ②不符合 ③说不清

14、“遇到困难时,我总能积极寻求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这种情况符合你的实际吗? ①很符合 ②基本符合 ③不符合 ④说不清

15、你认为当前最让你感到困扰的问题是:

①理想问题 ②学习问题 ③网络上瘾或其他心理行为问题 ④人际交往及情感问题

16、“我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需要,有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我能实现自觉、主动地发展。”这种情况符合你的实际吗?

①符合 ②基本符合 ③不符合 ④说不清

17、有的学生一旦父母的要求不符合他的需要,就会和父母吵闹。这种情况在你的身上发生过吗? ① 经常发生 ②很少发生 ③从未发生 ④说不清

18、你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优势、不足”等方面的了解情况是 ① 非常了解 ②了解一小部分 ③不了解 ④说不清

19、你认为对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

①社会因素 ②学校因素 ③家庭因素 ④说不清 20、你认为现在老师和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好不好? ①很好 ②一般 ③不好 ④说不清

21、你认为家长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吗 ①非常需要 ②不需要 ③说不清

22、你认为现在学校里不喜欢学习的学生

①越来越多了 ②基本无变化 ③越来越少了 ④说不清

23、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最主要原因是:

①避免因违反制度而受到处分。②大家都遵守纪律能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每个人都有好处。③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好评。④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每一个学生最起码的要求。

24、当学校规章制度与你的个人自由发生冲突时,你的选择是:

①无条件遵守规章制度 ②有人监督时就遵守 ③我觉得制度合理就遵守,如果我觉得制度不合理就不遵守。④如果违反制度处罚严重就遵守,如果处罚不重就选择不遵守。

25、在学校里,老师们是否经常主动找你谈心,并给予你指导和帮助? ①有 ②没有 ③说不清

26、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出现伤心、难过、生气等情绪时,你会怎么处理?

①不知道该如何处理②找自己信任的人聊、写日记 ③砸东西、发脾气④努力压制自己不让别人看出来

27、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室,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你会去接受辅导吗

①会 ②会,但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或知道 ③不会,我觉得没用 ④说不清

28、你是否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 ①是 ②不是 ③说不清

29、你认为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对你的思想和行为有帮助吗? ①有 ②没有 ③不清楚

30、班级组织班会或队会,班主任通常是:

①让学生组织 ②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并参与到活动中 ⑶老师不管不问 ④说不清

31、你对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满意吗? ①满意 ②一般 ③不满意 ④说不清

32、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效果怎样? ①很好 ②一般 ③较差 ④说不清

33、你认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好不好

①很好 ②一般 ③较差 ④说不清

34、你认为,学校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 ①很有必要 ②有必要 ③没必要 ④说不清

35、你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吗 ①有 ②没有 ③说不清

36、你是否参加过学校社团活动 ①是 ②不是 ③说不清

37、你是否参加过学校艺术节活动、比赛 ①有②没有 ③说不清

38、班主任组织过外出的班集体活动吗? ①有 ②没有 ③说不清

39、你对社团活动和学校艺术节活动的兴趣怎样? ①浓厚 ②一般 ③没有兴趣

40、最近1年中,你是否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的主题活动(如征文、演讲、学雷锋活动、义卖活动等)①经常参加 ②有时参加 ③偶尔参加 ④从不参加

41、你觉得现在学校组织的德育教育活动

①形式和主题都不错 ②主题比较陈旧 ③形式不够新颖 ④形式与主题都不好

42、老师要求你策划一次主题班队会,你会()

①参照以前的方案 ②根据同学意见设计③向老师求教 ④精心策划好方案后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

9、你最喜欢的学校德育活动是什么?为什么?

浅谈技工院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德育现状 学生培养

民间盛传德与才的辩证:“无才无德是愚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兼备为圣人”。可见,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辅助。这无疑应该成为教师教育工作的一个风向标。

一、技校德育现状

亚里士多德说:“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青少年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理性主义、科技主义和网络信息霸权等强势话语的挤压下,全球范围内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和旧的道德规范发生冲突,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缺少活力和魅力,实效较低,陷入德育无位、德育无奈、德育无能的困境。

1.德育对象的主体性被忽视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能有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但就技工院校目前的德育教育而言,每个学生两年学习周期中只有第一学期开设德育课,并且每周只有两节德育课,教师讲课也只是照本宣科,没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德育素质。这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接受性心理,压抑了学生的道德创造性冲动,剥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权利,从而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越来越难。

2.德育主体的施教自省意识严重缺失

德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对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教师工作的独创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大多数德育教师往往把自己定位成德育知识的传递者和课程计划的忠实实施者,却很少意识到自己真正重要的使命是:设计课程、激活知识和创造体验。

二、技工院校学生现状

1.“三观”观念脆弱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常用来衡量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道德的理解及底线。技工院校学生大多还处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理念。我们对200名在校生做了“理想观念”“是非观念”“法制观念”的“三观”调查研究,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观念模糊。在对200名在校生的走访调查中,有175名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不清楚自己究竟要从事什么行业,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听父母的”“到时候再说”“不知道”,是受访学生说得比较多的。有90%的学生认为只要将来有一份工作、五险一金有保障就行,至于学校荣誉、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好像和自己离得太远,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2)是非观念淡化。我们设计了一个提问调查:如果某同学遇到歹徒正在行凶,恰巧被你看到,你会不会上前阻止?出人意料的是,98%的学生都选择了回避。除此之外,缺乏礼貌、不懂交往规则、善恶不分等问题在技工院校学生中十分突出。

(3)法制观念不强。学生普遍存在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现象,除了杀人、放火、盗窃、抢劫之外不清楚其他违法行为。甚至一些学生自身就存在着违法行为,在校园内打架、勒索等现象时有发生。

2.文化素质低

近几年来,随着普通大学的扩招和高中自费生的增多,只要学生想上高中、大学就可以上,造成了技工院校生源的严重不足。这致使技工院校招生放低门槛,开始广泛接纳初中流失生。这部分学生普遍文化基础非常差,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3.品德素质差

技工院校大部分学生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被学校和老师所忽略的弱势群体。由于自制能力差,已形成了诸多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是:迟到旷课、打架骂人、不负责任,不承担义务;厌恶学习、厌恶劳动、逃夜上网玩游戏;撒谎、欺骗、乱花钱、吸烟、喝酒;组织帮派称王称霸、聚众滋事等。

4.接受知识技能能力差

目前技工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有的是在初中阶段被学校或教师放弃的;有的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而娇纵、失控的;有的是家庭结构不健全,造成精神受挫、心理畸形的;有的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初中就放弃了学习的。这些学生由于素质低、文化基础较差,给学校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加大了难度。

三、大力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

鉴于技工院校学生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教育和管理。

1.加强德育课程的教学力度

由于当前技工院校的教育还是以学生就业为主线,很多学校都把德育教育课当做考查课处理。从当前课程结构来看,实习课占50%的比例,专业理论课占30%的比例,文化基础课占20%的比例,而在文化基础课中德育课程所占比例很小,甚至被能省则省。这使学生的德育水平极低,出现了荒漠化现象。

因此,学校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好习惯养成为重点,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为依托,创造人文环境,培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地自觉行为,这样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

2.净化学生成长环境

外因往往决定内因。技工院校的学生之所存在这些问题,与其成长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在学校附近,通常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网吧、黑游戏厅、售烟点等,无形中给学生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净化学生成长环境也是我们当前应该正视的一个现实。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应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观,使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

(1)注重师德建设。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教师实际行为相结合。

(2)加强教师德育培训。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学校应定期举办德育教育经验交流会、德育知识辩论赛等,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从而保证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3)坚持榜样引路。大力宣传和弘扬先进教师的优秀德育事迹,以情感人,引起师生共鸣,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4)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技工院校学生的德育培养不能仅仅依靠限制来完成,应该从一个引导的层面,通过建立一个大型的技工院校德育培养网络,以网带线、以线带点地去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创建和谐社会,营造文明氛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重视对青年,特别是在校的学生,尤其是技工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从树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培养“诚信、关爱、责任”的新一代人的目标。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国家强大和富强的历史重任,他们不仅要掌握技能,更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目前亟待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每位职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技工院校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篇7

1. 侧重专业课, 忽视德育课

随着我国政府对 (一线技能人才) 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 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始出现, 这些中职学校主要是以专业化技能进行教学重点, 学校主要注重的是专业技术训练, 根本没有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这样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后就会十分艰难, 不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 在道德修养方面十分欠缺, 就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在中职学校中对于课程的设置也不合理, 主要是对专业课的设置 (专业课设置比重大) , 对于德育课程的设置较少, 通常只是点缀而已, 只是在一些对口专业中德育课程占据的比例较大, 在普通专业中, 专业课程时间紧迫时往往就会直接取消德育课程, 学生根本没有学习道德素质的机会。

2. 德育教育管理力度不强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都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 已经逐渐脱离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缺乏现代化教学管理理念, 没有管理力度, 同时中职学校在德育方面的教育管理设施较差, 这就使得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开展难度较大。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学生对于信息获取的渠道增多, 大量的不良信息侵袭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很多学生整天沉迷网络游戏, 没有心情去学习, 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自制力。

3. 中职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 这就给中职学校的招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中职学校只能从初中毕业生中进行招生, 这些学生主要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 无法进入高中学习才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 所以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较差, 进入中职学校都是逼不得已, 只是为了能够学到一技之长, 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而已, 因此, 在学校安排的德育课程上没有多少热情, 甚至很多人讨厌文化素质课, 这就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4. 德育课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学校和家长关注的都是孩子的专业成绩, 总是认为学生专业成绩越好, 在毕业后也就越容易找工作。而且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专业课程都有一个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但是德育课程却没有办法进行考核, 因为没有一个评价的标准, 同时专业课程的学分远远高于德育课程, 学生总觉得学习德育课程无足轻重, 久而久之, 学生也就失去了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对策

1. 抓好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

学生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主要是为了能够学得一技之长, 在毕业后能够增加就业的机会。中职学校不仅要对专业课程提起重视, 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 要对学生制定道德素养评价体制, 要开设素质教育课程, 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正确地价值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拥有责任心, 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 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快速调整心态, 攻克难关。

2. 从实践出发, 以实践为基础开展德育工作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在德育课程方面缺乏经验, 没有专业的教师人员, 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单纯地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学生不能快速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 而且德育知识较为枯燥, 很多学生逐渐会对德育课程失去兴趣。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要从实践出发, 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案例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 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新颖的问题, 鼓励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去参观一些养老院和孤儿院, 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会来增强社会责任感, 从而实现开展德育课程的根本目标。

3. 加大德育课教学评价的比重

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一直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指标, 其实这是错误的, 中职学校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 可以在学生入学后就建立学生档案, 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记录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的一部分, 对于评价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学分, 这样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道德素质的重视, 然后教师再正确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 让学生能够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并且增加德育课程的比重, 让学生能有素质教育的机会。

三、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原来的注重技能培养转变为技能和思想品德双重培养, 不断地加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管理和投入力度, 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感悟和体会, 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在人们价值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学生缺乏尊师重道的思想, 开始产生厌学态度, 沉迷于网络等,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 本人将根据工作以来的实践和体会, 详细介绍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然后对此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彭兰华.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新思考—从部分学生“机不离手”引发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 2013 (05)

[2]何玉初.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德育工作—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为例[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3 (16)

大学生德育现状 篇8

众所周知,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进程中,一方面,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连年急剧扩招,高中热也随之不断地升温;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实用性技能型人才产生的巨大需求,牵引职业教育规模跨越式增长,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两种因素作用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全面的新型劳动者,成了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改革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科学地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缺失的有效途径。

1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品质现状如何呢?毋庸置疑,素质参差不齐与总体素质较低,是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状况的基本特征。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曲直、正确与错误,这些在他们心中是淡薄的、模糊的,没有积极的人生追求,失去人生前进、奋斗的动力。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观察到这批学生有如下特征:

1.1 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等情况呈多样性。

有四多,单亲家庭子女多,父母文化低、修养差的家庭子女多,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多,家庭经济条件好,厌学好动学生多。

1.2 自制力差,逆反心理重,行为偏差明显。

不少在校中职学校学生在组织纪律性、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事实上,行为偏差的纠正,正是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品德、行为、教育、引导)任务繁重的诸多原因之一。

1.3 具有道义感,但法制意识相对淡薄,义气用事,不计后果,主体意识较差。

在校中职学生大多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无自知自控能力,以盲目为特征的从众心理严重。因而,常发生起哄喧闹、吵架斗殴,往往身处犯罪的边缘还浑然不觉,反而觉得自己“义气”、“荣耀”、“够酷”。学生“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成为教师实施教育时的头痛问题。

1.4“触网”学生较多。

网络痴迷者所占比例较大,沉溺网络游戏导致荒废学业、泡吧无度导致金钱支用失控……,如此种种,学生误入歧途的危机重重。

2 针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设想

2.1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1)让学生学会做人。

以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做人的基本准则,以及学生怎么规范自己的言行,如,进行军事训练、礼仪训练、队列训练,内务训练,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做到集体行动快、静、齐,内务管理军事化。(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体系。如,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立等。

2.2 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1)热爱专业,树立专业理想。

请校友回校做报告,以便使学生对现阶段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观看介绍学校的录相,参观本校荣誉室,了解本校成才毕业生典型事例,塑造集体荣誉感;参观各技训室和实习、实作场所,观看高年级的技能表演,定期实施技能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爱好。(2)对学生进行新型人才观教育。通过请知名校友、行业专家给学生作报告、学生与优秀毕业生和普通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才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一是让学生懂得社会需求的职业种类多,各项各业都有自己特殊的专业领域,都大有所为;二是让学生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3)教育学生明确即将从事的职业的性质、社会责任、社会作用、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熟悉本行业守则和其它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道德榜样。

3 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3.1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经济成分,认

清劳动力市场开放后职业双向选择的就业途径,从而正确对待就业问题。具备按社会“游戏规则”办事的观念和能力。结合毕业前实习,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讲座。

3.2 教会学生适应社会的生活技能。

如:如何与人沟通。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人际关系是你和社会交往的一个纽带。人际关系不是凭空建立起开的,沟通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教会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步入社会,增强自觉融入社会的能力。

要恰到好处的处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激不随;要与现实生活环境保持良好接触,经常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去适应现实,尤其要能面对现实,改造完美自己的心灵,修正不健康心理。

3.4 以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为支撑点

3.4.1 更新教育理念,确立育人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为社会输送技能型劳动者。

我校成立以党委书记挂帅的德育领导小组,挑选责任心强,综合素质好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团委、学生科人选,军事管理办公室协作,组成了德育工作班子,同时强调学科育人,教书育人,全方位育人,把德育工作始终贯穿于学生学知识、学技能的过程中。

3.4.2 根据学生实际,创新德育方法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时代要求我们给德育工作赋予新内容。

现代化的德育是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的德育,是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自由发展的德育,是培养人的改革、开拓、创新精神,提高人的素质的德育。

综上所述,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寻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育工作新思路,努力构建职业学校学生和谐发展的育人模式是很重要的。我校在实施这种教育模式下,使我校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就业率从2003年的89.72%到2010年达到97.94%,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摘要:本文通过德育实践探索,分析了当前中职学生的现状,提出了切合实际、操作性较强的中职学生和谐发展教育的模式。

大学生德育现状 篇9

1. 手机普及现状。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手机价格的持续走低, 同时, 各通讯运营商为了市场占有率, 各出奇招, 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时打出免费送手机和话费的优惠活动, 目前高校学生手机持有率基本达到100%, 部分学生甚至拥有两部或多部手机。

2. 手机消费现状。

手机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开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有研究报告指出, 大学生每月手机消费在50元以下的学生有56.3%, 50—100元的有28.2%, 100—200元的有11.9%, 200元以上的有3.6%, 男同学每月手机消费额略高于女同学。[1]

3. 手机功能的使用现状。

目前, 大学生手机的用途具有多重性, 主要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和玩游戏等四个方面。人际联络和娱乐消遣是大学生手机使用的两个主要功能。随着手机款式的不断改进和功能的相继开发, 即上网、游戏、音乐、影视等, 手机的娱乐功能日益凸显。

4. 手机使用的时间。

有调查显示,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累计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的学生有31.3%, 1至2个小时的有28.3%, 1小时以下的有37.9%。年级越高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短, 男同学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略长于女同学, 文科学生略长于理工科学生。每天打电话时间1小时以上的占11%, 30分钟至1小时的占25.1%, 30分钟以下的占35.6%, 没事基本不打电话的为28.3%。每月手机短信使用数量在100条以下的学生占15.3%, 100至300条的占20.1%, 300至500条的占21.6%, 500至1000条的占32.1%, 1000至2000条的占9.4%, 2000条以上的占1.5%。手机上网逐步普及, 有72.4%的同学开通了手机上网包月套餐, 每天用手机上网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有22.6%, 在1小时以内的有60.2%的学生, 基本不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只有17.2%。[2]

二、大学生手机使用道德的失范行为

大学生手机使用道德失范是指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程度和性质从手机使用失德到手机使用违法直至犯罪。[3]如传播垃圾短信, 不良信息、偷拍、作弊、骚扰电话、手机监听、进入非法网站等。

1. 利用手机短信作弊。

手机有着体形小、信息量大和具有查询功能的特点, 便于携带和隐藏, 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目前, 在高校的期末、期中考试及四六级考试中, 屡屡出现考生利用手机接收他人发来的答案, 上网查询信息等违纪作弊行为。有调查显示5%大学生曾利用手机进行考试作弊, 严重影响了高校考风考纪和教学秩序的建设, 不利于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

2. 传播不良信息和黄色短信。

由于手机短信的隐蔽性较强, 一些不良政治短信和淫秽色情信息易于在学生群体中传播。淫秽色情短信往往运用了各种文字上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极富挑逗性和骚扰性。目前的手机短信不仅有纯文本信息, 而且随着彩信的开通, 黄色图片、色情视频等已开始通过手机短信传播。大学生性知识相对贫乏, 往往意识不到这种行为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 他们好奇心很强, 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 常因为好玩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发而不可收拾, 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3. 在公共场所拍照侵犯个人隐私。

目前, 手机拍照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用手机拍摄的大学生。但也有一些出于好奇或娱乐的目的, 在公共场所例如浴室、商场等进行偷拍。目前, 大学生利用手机偷拍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在网络等媒体上也常有报道。

4. 上课时接打手机、上网行为。

大学生课堂上接打电话, 玩手机的行为非常普遍。有调查显示, 23.7%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 51.9%的学生偶尔会玩, 只有24.4%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随着年级的增高, 上课玩手机同学的比例不断增加, 大一学生中上课经常玩手机的同学有9.4%, 大四则达到了22.3%;[4]目前, 高校学生上课接打手机的现状非常普遍, 很多同学上课时没有关机或震动的意识, 课堂上经常出现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

此外, 利用手机监听他人通话内容;热衷于通过短信和手机QQ交友, 发展手机恋情, 进行手机骚扰, 连接非法网站, 手机恶意欠费等道德失范行为在高校频频发生。

三、手机影响的道德后果审视

1. 手机对社会影响的道德审视。

(1) 长眼睛的手机

米歇尔·福柯认为我们的社会充满监视, 是笼罩着每个人的“全景敞视监狱”: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 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户对着环形建筑, 处于环形建筑里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监视, 却无法看到处于瞭望塔中的人。这种社会监视方式一经产生, 就在当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这种监控模式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马克·波斯特认为当今完善的电话、电缆、电线线路覆盖着我们的世界, 他们是超级全景监狱的极端手段, 把我们的行动转化为监视的外延话语, 把我们的私人行为转化为公开布告, 把我们的个人言行转化成一种集体语言。[5]而手机的拍照功能加剧了现代人的不自由, 照相机俘虏了手机, 搭上了手机的便车, 利用了无处不在的手机, 在我们的鼻子底下明目张胆地偷拍。[6]手机长了一只“淫秽而肮脏的眼睛”, 其捕捉的内容大多跟性和裸露有关。在火车上、公园椅子里、更衣室里, 妇女不知不觉地被人偷拍, 年轻人街头亲热的场面也成为摄像头下的“猎物”, 这些偷拍的照片传上互联网的色情网站, 而且可以无限制观看, 以满足各种意图和目的。

(2) 生活中的“第三者”

手机的使用打断了人们的清净, 个人独处的空间, 成了标准的生活的第三者, 它从不考虑你正在做什么, 有什么感受, 都会随时插足你的生活中来。把你的手机号码告诉他人就等于同意他人随时随地地给你打电话, 而手机随身易带的特征使得人就像一条被牵着线的风筝一样, 无论飘到哪里总会被主叫方找到, 关机或者不能连接到信号的状态也会带来猜忌。你可以假装没有听到或不方便接电话, 但我们有一个深层的心理障碍, 难以听任电话铃声响而不去接听, 我们都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去接电话。因为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生平最重要的电话, 可能是来自于我梦寐以求的人, 也可能是有业务关系的人。手机像“牢房”, 它的联络功能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千里一线牵”的社会, 它把我们锁定在一个无处藏身、随时待命的囚笼里。

(3) 娱乐化的生存方式

随着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手机从重如“砖块”到小巧轻薄;从只能满足通话功能到游戏、上网、短信、下载、MP3功能等;从黑白到彩屏。在很短的时间内手机无论从外形还是内在的功能上都体现了娱乐化的倾向, 手机不仅提供娱乐化的信息, 本身也正朝向娱乐化迈进。例如, 手机游戏, 由于手机在声音、色彩、屏面等方面的改进, 使得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和艺术家的无边想象力得到完美的结合, 构成了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为之疯狂的生动场景。人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追逐、探险和打斗, 投入了全部的情感和注意力, 在虚拟的空间里赋予自己数字化的生命和角色, 在游戏中实现着和“它者”的交往。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的功能在弱化, 其娱乐的功能正成为推动手机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一定程度上, 手机几乎成为休闲娱乐的代名词。

2. 手机对学生影响的道德审视。

首先, 手机等电子媒介与学校教育争夺时间和吸引力。受教育者在课堂上偷偷地用手机短信“说话”, 既不会打扰别人又不会暴露短信的内容, 短信可以使学生暂时离开身边的人, 离开课堂, 可以心猿意马, 表面上他还坐在那里, 实际上却沉浸在私人营造的世界里, 他留在课堂上的仅仅是一具呼吸的躯壳, 可以说手机容易让人养成一种心不在焉的习惯。

其次, 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有不同于学校教育基本理念的“教育哲学”。这种“教育哲学”否定的恰恰是学校教育的循序渐进、心智挑战和深度理解, 手机所提供给青少年的空间不是一个可以引发人思考和探索的理性空间, 而是享受、娱乐的空间。从手机本身的形状到手机功能的开发趋势来看, 娱乐是手机的“超级意识形态”, 在这一“超级意识形态”主导下, 教育的原有意义和地位被消解、取代和改造了, 在这样的泛娱乐化氛围影响下, 青少年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具有娱乐的气息, 新的媒介和媒介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结构, 同时这种娱乐的思维在为年轻一代带来短暂快乐的同时, 也控制了他们的生活。一定程度上电子媒介正在颠覆现代教育的理念, 正在消解教育的原有地位和吸引力。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引导, 青少年将会形成娱乐化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态度, 学校将培养出堕落和迷茫的一代人。

四、高等教育如何行动

1. 学校应该强化自身的“媒介意识”。

教育的“媒介意识”首先是揭示媒介危险性的意识。各种电子媒介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危险性, 使用者如果了解了一种媒介的危险性, 在使用的过程中, 其危险性就会降低。其次, 使用手机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电子生活, 把学生在使用电子媒介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体验, 所遭受的心灵冲击、影响, 可能吸收的价值观等都作为教育内容。

2. 增强学校的人性化、学术化吸引力。

学校更应该增强人性化、吸引力, 建立一个充满关心的环境, 在培养学生学术竞争力的同时, 不能忽略学生本身的目的、焦虑和出身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学校应该培养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才。有大量的同龄人相聚, 随着交往的加深, 同学之间能够形成情同姐妹的感情, 而且师生之间也会形成类似父母子女之间的纽带, 与来势迅猛的传媒相比, 同伴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往还是有着绝对优势的, 因为那种面对面的交往和情感的交流是任何媒介都无法提供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单调, 教学内容的枯燥和陈旧,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是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重要原因, 因此, 任课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教学水平, 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吸引力, 从而从源头上制止课堂上玩手机现象的发生。

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

在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普及的情况下, 如何对待它们是学校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方式的合理引导, 使学生养成正确、文明使用手机的意识和习惯。学校要及时出台手机使用规则, 而制定手机规则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在参与手机规则的制定过程中, 共同协商怎么管理才能更好, 因为只有学生最了解自己、最有发言权、最能想出更贴切他们生活的办法。只有受教育者参与规则的制定过程, 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4. 充分利用手机媒体为高校管理和教育服务。

手机作为一种便携式的通讯工具, 它的使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短消息的接收也不受开机关机的影响, 只要用户开机, 就能接收到其预留的短消息, 除了利用手机发短信, 建立飞信群外, 高校短信平台使用方便, 操作简单, 不仅可以“一对一”信息发送, 还具备群发功能, 管理者只需通过平台输入相应的内容到学生手机号码中, 学生就能接收到相应的信息。因此, 充分利用手机可以更好地服务和引导学生, 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紧急事件通知、活动信息发布、就业信息发布、天气预报发布、意见反馈渠道、家校联系桥梁、心理问题等方面提供更有效、畅通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2]楼锡锦, 沈黎勇, 林博峰.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研究报告——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2) :74.

[3]戴晋.大学生手机使用道德研究[D].[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 2010.6:20.

[4]楼锡锦, 沈黎勇, 林博峰.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研究报告——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2) :75.

[5][美]马克.波斯曼.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42.

大学生德育现状 篇10

一、中等专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主要问题

学生的学习认识程度不够。中等专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 年龄大概在16-19岁之间, 还处于青少年时期, 思想大多不是很成熟, 有的学生是对某一专业有兴趣, 专门学习一技之长的, 有的学生是由于一些原因不愿意去读高中的, 还有的就是想早点走入社会, 早点赚钱的, 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差异, 学习基础也不尽相同, 这些都不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 不喜欢学习, 特别是对德育课的学习, 认为无关紧要, 这些错误的学习态度也给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所在的学校, 很多学生中考文化成绩很不理想;有的是家长认为孩子还小, 送到我们这所职业中学来, 并不指望他们学到什么, 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不高。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德育课已成为了专业学校必开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 还有很多因素导致教师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就是由于学校生源的增多, 德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 有的德育老师教学任务过重, 以致课堂效果不高;其次是在教材的选择上, 专业院校使用的仍是国家的统编教材, 这并不能很好地针对专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 因此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再次, 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旧是照本宣科, 毫无创新之处, 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形式呆板、方法单一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失去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不到德育教学的作用。

二、改善中等专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对策

尊重学生, 构建民主课堂。在德育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教学工作, 教师首先应该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而并不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来进行知识的灌输, 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 以朋友的身份去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表达意见, 在一个宽容民主的学习氛围里让学生培养起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真正实现德育课堂的德育功能。

改革方法, 构建灵活课堂。在德育课的课堂上, 教师应该做到不照搬书本内容, 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充分备课, 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取出教材中的精华, 除去教材中的糟粕, 补充其他丰富新鲜的内容, 比如一些心理学知识、一些名人故事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从而填补和完善课本中的不足, 掌握一些教材上没有编写但是却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其他方式方法。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进行小组讨论, 以活跃课堂气氛,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丰富形式, 构建互动课堂。随着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丰富德育课堂的教学形式, 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兴趣充分结合起来, 而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拓宽教学手段。比如安排课前五分钟即兴演讲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或者是开展一些德育知识竞赛等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比如拜访敬老院等, 让教育走出课堂, 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接受德育教育, 完成教学任务, 真正达到德育课以德育人的目的。

激励学生, 构建快乐课堂。为了真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该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不能用过于苛责或者是严厉的语气批评学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更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与闪光点, 多加鼓励和表扬,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让学生真正爱上德育课, 让德育课不再是压抑的, 而是快乐的。

总之,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 德育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应该有所突破和有所创新,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构建不一样的新式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德育课堂真正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担负起育人心灵的作用, 让德育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参考文献

[1]方武.让德育课焕发时代活力——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2 (02) .

德育课程的现状 篇11

关键词:德育课程;现状;“双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3-0140-01

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总是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教师是兼职,要是统计教师的数量,全市任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队伍是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当进行教研活动时,却只有二三十个人参与;在学校很多兼职的教师会把思想品德课的时间挪做他用,因此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上好德育课程,培养一支过硬的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本学科不是主课,不被重视;教师兼职多,投入教学研究的精力和时间难以保证;学校安排教师时,总是把学校中所谓最不行的教师安排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很强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没有信心和干劲;每年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总是频繁地调换,给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都带来很多问题。诸多原因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小学德育课程教师队伍不容乐观,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结合我市的教学实际和自身的成长经历,本人从做教研员开始就本着这样一个原则,以自己的努力和责任感赢得教师的信任,以自身教研水平帮助教师专业发展获得教师的认可,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稳定,从而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

1“双赢”的理念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在做教研工作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教师缺乏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身任务多了,就会认为是学校在给自己加负担,教研员在给自己找麻烦;有的学校也认为教研活动的开展只是发展了教师,对学校来说这样的教师难管理了,于是有的会不积极地支持教师参与活动。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先以“双赢”的理念和学校领导及教师本人进行交流。

记得几年前,当我刚听龙门小学杨明老师的课时,她刚出校门,还不知道怎样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有效的教学,课堂呈现的还是新手教师的生硬与稚嫩。但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她的一些优点:声音甜美、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板书规范、字迹工整;有虚心求教的态度等。课后,我和校长及教师进行了交流: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对任教这门课有什么样的想法?学校在人员安排及学校发展上有什么考虑?是否能够保证坚持几年坐下来研究教学?交流源于我的双赢理论:我告诉他们,教研工作是我的本职,完成底线的工作量应该说不是一件难事,任何一位教师讲研究课我们都会认真指导,可以说完成工作是我的一个基本需求;同时在讲研究课的研究过程中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应该说是于教师最有利的事情,那么学校的作用就在于教师的发展势必得益于学校的支持,反过来,好教師也可以成就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我的一番话把校长和教师的心,事实就是这样,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它所带来的收益是多角度、多种层面的。有了良好的沟通,就获得了学校支持;有了良好的沟通,激发教师愿意发展的自身动力,为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2“努力就有机会”促教师研究教学

教研活动给许多老师的感受是机会总是几个人的,大多数人都是看客,是没有机会得到展示与锻炼的,因此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研究教学的劲头不足,存在着混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在进入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于是我套用电视主持人的一句台词鼓励教师“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任何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不努力意味着绝对不会有机会,而努力了就会有机会。为了鼓励教师、锻炼教师,我给教师搭建了不同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抓住机会给教师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有了积累之后得到认可后才能获得的。随着教师的发展,我会结合市区教研工作安排,把任务传达给教师,然后请他们自主认领,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例如:在课题中期汇报会上展示了卢艳焱老师讲的《爱护五官》一课,在送课进山活动中展示了杨明讲的《找秋天》一课,在远程教育设备实验活动中,卢艳焱和吕建华讲了《学会分享更快乐》一课。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教师准备的过程就是研究和提高的过程,一批教师的成长也带动了其他教师,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种积极努力的态势。应该说,这既源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给了教师努力的空间,使他们看到了努力就有机会,努力就可以得到专业的发展。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esent Situation

Meng Guangshan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lways presents this kind of kind of phenomenon, that is many teachers is the concurrent job,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e whole city teacher personal character class’s teacher troop digit is huge, but carries on the research activity truly actually very little, the element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er troop is unoptimistic. How to change its pres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

大学生德育现状 篇12

1 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

1.1 学生日常行为不规范。

职业院校学生, 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抽烟、谈恋爱、去网吧、打架、去KTV、夜不归宿等,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 脏话随口而出, 而我校80%以上都是女生, 缺乏自我约束力。

1.2 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差

现在的许多职业院校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也有很多离异单亲家庭, 很多学生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 由于老人的溺爱, 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 缺什么要什么, 不愿自我奋斗, 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能以礼待人, 只考虑自己, 不顾他人, 只享受权利, 不履行义务。

1.3 学生诚信不足。

现在职业院校学生上课睡觉, 课后作业抄袭别人、考试作弊的, 部分被抓到的学生并不以之为耻, 存在侥幸心理, 在日常的行为习惯上, 有的同学编造各种理由向父母要钱, 有的向老师、同学借钱, 借钱不还现象十分严重。部分学生为了不想上课, 更是以各种理由, 说家里人过寿、结婚、生病等等太多理由, 骗取老师的同情。还有部分学生, 为了获得助学金, 找人提供假的贫困证明, 虚报家庭条件。

1.4 学生没有明确目标和理想

高职院校学生混日子的居多, 没有目标, 没有压力, 认为毕业以后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对老师的教育不上心, 常出现老师瞧不起学生, 学生瞧不起老师的现象, 有部分学生考试不及格, 找找任课老师, 让家长送点礼, 学会成年人“老练”而“世故”。

2 产生如此现状的原因

2.1 社会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

当今社会的巨大发展, 社会对当今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很重要, 现在的学生的, 崇洋媚外, 对祖国太多不满, 不管是食品还是药品, 都觉得生活在危险的国家里。现在新闻里看到一些当官的, 行贿受贿, 可以不劳而获, 职业院校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 社会对这类新事物不能有效地去规范。

2.2 学校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

《王文成公全书》中有载:“学校之中, 惟以成德为事, 而才能之异, 或有长于礼乐, 长于政教, 长于水土播植者, 则就其成德, 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尤其重要, 现在部分学校把专转本升学率, 护士资格通过率, 药物制剂工, 养老护理员, 育婴师等资格的通过率来评价老师的好坏。现在还有一些老师, 对学生不敢管或者不想管, 管多了, 怕学生想不开, 自杀, 还有一些老师对学生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辱骂学生, 只教育不育人, 思想教育多, 没有真正的关心, 关爱学生。

2.3 家庭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

现在家庭里出现许多问题, 对孩子影响还是很大的, 如离婚、赌博、吸烟、酗酒、还有的家长行为举止不端, 对孩子产生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我校大部分学生是外地人, 离家较远, 学生和家长接触的时间很少, 现在还有很多家长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脱给了学校, 自己从来不管, 都不知道孩子老师是谁, 只有学生犯错误了, 才来学校跟老师交流。有的家长对待孩子就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 一旦孩子犯错, 不问原因, 不是打就是骂, 结果使矛盾激化, 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代沟。

3 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3.1 社会

要大力弘扬和继承中华名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对职业院校周边游戏室、网吧、台球室、棋牌室、宾馆等场所进行定期的检查, 通过国家大型的节日或者活动, 在电视或者报纸上, 积极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比如报道每年去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 八十二烈士陵园, 市博物馆, 韩信故里, 塑造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从最根本上说, 需要一个有着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现状就会处于良性的运行状态。

3.2 学校

学校要真正做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与职业道德相结合, 教育评价的标准把德育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学校在教育期间, 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要做到育人放在教育管理的首要位置, 每周一次主题班会, 每周一次主题实践活动, 鼓励同学之间友好相处, 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身作则, 以身示范”, 真正做到“学高人之师, 身正人之范”。学校要求学生应该做到的, 老师也应该做到, 如提前十分钟到教室。以老师崇高的个人魅力, 去感化学生, 耳濡目染, 让“五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3 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 只有根苗茁壮, 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以堂堂正正做人的形象, 做一个守时惜时, 正直、有责任心, 有爱心, 言行一致的人, 给自己的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现在学生好多的行为和思想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一旦深入孩子心中, 将很难改变。

当今复杂社会必然给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学生的德育教育, 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共同培养, 也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每个做德育的老师要不断的学习, 学习教育方法, 深入到学生中去, 去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对待学生的错误, 老师应该多一些包容, 及时跟家长联系, 共同培养学生, 真正做到“只带一颗心去, 不带半根草回”的无私无畏的平常心。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都不够顺利完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在校会遇到很多问题, 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共同培养。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李颂明, 林丽娅.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探索, 2008 (11) .

上一篇:旅游收入下一篇:《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