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心理现状

2024-08-25

全国大学生心理现状(共10篇)

全国大学生心理现状 篇1

学院社团联合会心理协会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

方案

一、活动主题:我爱我,给心灵一片阳光

二、活动目的:增强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为我院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心理健康知识的舞台,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以心理剧为平台,逐步深入开展,不仅使学生在心理方面受到教育,也激活他们的视觉空间,人际合作

三、主办单位:学院团委、社团联合会

四、承办单位:心理协会

五、活动时间:2014年5月6日至5月30日

六、活动地点:学院名棣教学楼一楼中厅、学院学生活动中心

七、活动对象:学院全体学生

八、活动流程:

1、5月23日至5月27日,为期5天的心理健康知识展板2、5月24日至5月26日,为期3天的心灵涂鸦3、5月6日至5月7日为“第二届心理剧”报名时间4、5月18日19点30分在学院名棣教学楼1109进行初赛5、5月25日15点30分在学院名棣教学楼1109进行复赛5、5月30日晚在学院学生活动中心进行“第二届心理剧”决赛

九、活动要求:对决赛迟到10分钟者,取消其决赛资格

十、奖项设置:

1、一等奖1名(奖品+证书)

2、二等奖2名(奖品+证书)

3、三等奖3名(奖品+证书)

十一、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

2、保持现场卫生,清理活动后的垃圾

3、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佩戴胸卡

十二、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2014

学院社团联合会心理协会 年3月5日

全国大学生心理现状 篇2

近年来,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迅速发展,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各地区教育水平不同、相关部门对竞赛的重视程度不同, 导致各地区组织学生参加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的规模不同, 在该项赛事中取得的成绩差异比较显著。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评选出的奖项有:赛区优秀组织工作奖9个, 本科组高教社杯奖1个, 专科高教社杯奖1个, 本科组MATLAB创新奖1个, 专科组MATLAB创新奖1个, 本科组IBM SPSS创新奖1个, 专科组IBM SPSS创新奖1个, 本科组一等奖共273名, 本科组二等奖共1292名, 专科组一等奖共44名, 专科组二等奖共211名[1], 但成绩相对于参赛区分布不太均匀。分析各地区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的成绩, 明确各地区数学建模发展状况的差异和特点, 将有利于相关部门从宏观上了解我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整体发展现状, 分类制定相关政策[2,3], 从而充分发挥数学建模的重要作用。

1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情况。依据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设置的奖项, 遵循可比性原则, 参考文献[4-5], 选取x1-x7共七项评价指标, 具体如下:

x1:本科组高教社杯、MATLAB创新奖和IBM SPSS创新奖获奖情况;

x2:本科组一等奖获奖数;

x3:本科组二等奖获奖数;

x4:专科组高教社杯、MATLAB创新奖和IBM SPSS创新奖获奖情况;

x5:专科组一等奖获奖数;

x6:专科组二等奖获奖数;

x7:年度竞赛优秀组织工作奖获得情况。

说明:鉴于本科组与专科组的高教社杯、MAT-LAB创新奖和IBM SPSS创新奖三类奖项每年只有一个队获奖, 且基本不可重复获得 (参见历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 故将其合并作为一类。

2 数据资料

依据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 按指标对各个赛区的获奖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3 R型聚类分析

定性分析七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编写MAT-LAB程序如下:

程序输出:

第1类的有4;第2类的有5 6;第3类的有7;第4类的有2 3;第5类的有1。即:若将指标分为5类, 则指标1、4、7各为一类, 指标2、3为一类, 指标4、5为一类。

4 Q型聚类分析

4.1 选取5个指标的分类

从R型聚类分析分出的5类指标中各选一个, 即选取5个指标体系, 对33个参赛地区进行聚类分析。首先对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采用欧氏距离度量样本间相似性, 选用类平均法计算类间距离。在MATLAB命令窗口输入下列程序:

程序输出:

第1类的有1 13 18

第2类的有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6 17 19 20 21 22 24 25 2627 28 29 30 31 32 33

第3类的有14 15 23

即:第一类:北京, 福建, 湖南;第三类:江西, 山东, 四川;第二类:其它地区。

4.2 选取7个指标的分类

考虑到指标2与指标3, 指标5与指标6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若七个指标体系全部取用, 将33个地区分为4类, 程序输入如下:

>>h=dendrogram (z) ;%画聚类图 (如图3所示)

程序输出:

第1类的有1 16

第2类的有6 7 10 15 19 27

第3类的有2 3 4 8 9 11 12 13 1417 18 20 22 23 24 25 28

第4类的有5 21 26 29 30 31 32 33

即:第一类:北京, 河南;第二类:辽宁, 吉林, 江苏, 山东, 广东, 陕西;第四类:内蒙古, 海南, 西藏,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4.3 选取本科层次指标的分类

只考虑本科层次取得的成绩, 即选用指标1, 2, 3, 对33个参赛地区进行聚类分析, 从而明确掌握其本科阶段的差异, 则有:

输入程序:

程序输出:

第1类的有1 13 18

第2类的有10 11 15 16 17 19 22 23 27

第3类的有2 3 4 5 6 7 8 9 1214 20 21 24 25 26 28 29 30 31 3233

即:第一类:北京, 福建, 湖南;第二类:江苏, 浙江, 山东, 河南, 湖北, 广东, 重庆, 四川, 陕西;第三类:其它地区。

4.4 选取专科层次指标的分类

只考虑专科层次取得的成绩, 即选用指标4, 5, 6, 对33个参赛地区进行聚类分析, 从而明确掌握其专科阶段的差异, 则有:

输入程序:

程序输出:

第1类的有14

第2类的有15 23

第3类的有4 19 27

第4类的有1 2 3 5 6 7 8 9 1011 12 13 16 17 18 20 21 22 24 2526 28 29 30 31 32 33

即:第一类:江西;第二类:山东, 四川;第三类山西, 广东, 陕西;第四类:其余各地区。

5 结束语

通过2013年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奖项的设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运用R聚类分析法对指标间的相关性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重新确立评价指标, 对各地区在本年度该项赛事中取得的成绩进行四个方面的Q聚类分析, 并给出分类结果。特别分别给出了本科阶段、专科阶段的分类。希望能够有利于赛区明确其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所处的位置、阶段差异等, 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政策, 充分发挥数学建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大潜, 等.2013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J].工程数学学报, 2013 (26) .

[2]杨栋辉, 刘慧峰.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9) :106-109.

[3]申新鑫.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分类[J].专题研讨, 2012 (9) :204-206.

[4]司守奎, 孙玺靖.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

全国大学生心理现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

(1)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3)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4)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6)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发问、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一个概括:

(1)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2)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3)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

(4)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5)人格统一和调和;

(6)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

(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8)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持续发展。青年人不仅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更要阳光活力,朝气蓬勃,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青年人的心智发展,心理健康状况日益颇受关注。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也称“心理亚健康”The Mental Subhealth),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由此也带来了许多社会悲剧。究其原因,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处于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竟争与求稳等冲突与矛盾时表现出的恐慌和欠理性,如冲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导及合理解决,久而久之即会形成心理障碍。

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逐步实现抗拒不良诱惑、健全人格、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提升、发展个人创造力等其他能力,所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措施

1.创建良好校风,塑造成长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开展校园心理咨询,做好心理疏导及干预

校园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程,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与社会心理教育机构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心理健康学科发展动态,共享学术成果,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编撰心理教育读本,张贴宣传画册,刊办黑板报,以及利用学校网络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板块,系统介绍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贴近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引导学生心理适应,介绍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案例进校园等活动,组织学生展开分析讨论,以案说法,以案促学,掀起自我心理健康学习及调试,也不失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作为教育教学机构和部门,要不断加强对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培养理性思维,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日趋成熟,更新观念,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做好战胜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以饱满的生活热情和学习工作激情去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全国大学生心理现状 篇4

一、准确定位所选学校

不同省份的志愿志愿填报方式有一定差异,考生和家长务必事先了解清楚当地相关政策,目前平行志愿是现行志愿填报所采用的普遍做法。

二、分析高校录取最低分数线与省控线的分数差

对于筛选出的计划填报学校,要分析该校至少近三年最低分数线与省控线分数差值的平均值,再比较考生分数与当年省控线差值,至少不能低于某高校最低分数线与省控线分数差值三年的平均值。

三、专业选择

高考志愿填报在专业选择上有两点值得考虑,一是首先考虑考生是喜欢此专业,孩子上了不喜欢的专业对其今后学习和发展都是不利的;二是要考虑分析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有的专业当时看不怎么热门,后来由于时代的发展却变得热门起来,而有的专业则与之相反。

高考志愿填报的方法

1、高考报志愿要考虑自己的志趣、特长和国家的需要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无疑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选择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能使青年人将来较可能做出重大贡献。志趣和需要是相辅相成的,把志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个人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2、考虑所填志愿实现的可能性

以招生院校在当地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统计为参考,分析各专业的档次和“冷”与“热”情况,结合自己的实力,正确填报专业志愿。不能单纯看其绝对分,要更多地看其相对位置及其变化。

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篇5

展状况分析

姓名:张咏梅

学号:2011391

5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11级税务一班

电话:***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大学生们。在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悠悠的“象牙塔”大学生们在校期间面临着各方面的心理冲突与心理困惑。而现如今,也许是因为中国式教育的影响,也许是学生的心理越来越脆弱,不能承受一定的挫折和太大的压力。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大学时代的我们,经历了高中阶段激烈的高考竞争,经历了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也许我们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形成心理障碍。

同时,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以至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其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

譬如学习方面,刚刚踏入大学时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迷茫:以前读书是为了考大学,现在大学考上了,我又该做什么呢?

于是很多同学开始放松、放任甚至放纵。然而生活还在继续,很多人却发现没有了目标,心是漂的,人是散的;你会听到毕业生这样叹息:大学几年,真不知自己干了些什么,多好的青春竟这样白白浪费!、从中学到大学,环境的转变导致了心理的转变。大学生不愿再像中学生那样学习,但对大学的学习又十分生疏,极不适应。适合学生胃口的非学习目标占据了大量时间空间,这使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思学业,出现学习目标的迷失。尤其是大一新生,他们不清楚大学 4 年究竟该干什么,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天该干些什么。而经历了大一的目标失落,大学生们普遍焦虑不安,大二时期认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有些学生能够分析自己的得失与经验教训,经过对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大三基本完成了目标重建,主要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和专业目标的确立。

大学生学习中有许多常见的心理问题。厌学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现象。目前,厌学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认真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情绪消极,作业拖拖拉拉,敷衍了事;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不正常,经常上课迟到,甚至逃课。伴随而来的是学习效率降低,考试成绩下降。懒惰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很多学生以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学习上不肯用功,不求上进,学习任务难以完成,常常表现为怕动脑筋、懒于思考,平时“玩”字当头,“混”字当先,只图一时安逸,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究其根源,有的因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认为“背靠大树有凉乘”;有的得过且过,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纯,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也是常见现象。部分大学新生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他们习惯于中学的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养成被动、机械的学习习惯。而大学阶段由于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抽象性较强,更多地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部分新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有的对学习环境怨气较多;有的哀叹学校、院系和专业,认为自己“投错了胎”;有的指责教育教学条件不够如意;有的抱怨师生、同学关系的冷漠和冲突„„

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在不久的未来就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从教师、家长到学生都过于重视知识记忆和解题技能的训练,忽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创造。学习的目的似乎只是将所学知识简单用于应付作业和考试。学校教育不能远离社会生活,不能集学生十几年的宝贵时间只教会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完成应试升学的能力,而忽略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学生们应当以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热情、乐观的情绪、蓬勃的精神、平和的心态及科学的方法面对学习,力求取得学习的最后效果。

我们要明白,自学很重要。在小学的时候,老师是扶着我们走的,所以我们不容易摔跤;到了中学,老师只是领着我们走,我们只要留心,勉强也能跟上;但是到了大学,老师是在看着我们走。怎么走,大部分要靠我们自己去摸索。所以升入大学后,自学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锻炼相当重要。如果“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阶段总结”这几个阶段都能够按照上面说的去做,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把握好“重基础、重精华”的方向,那么,学习能力的提升将是必然的结果!

但同时,学习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我们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精华,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己。

当然,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又到一年毕业季。但刚刚过去的4月,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戾气的烙印。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中毒事件,勾起人们对过往那些校园血案的记忆。中国高校接连出现寝室悲剧,不禁让人唏嘘:“同窗共读,相煎何急!”

“感谢室友不杀之恩”,这句调侃成为同学之间最流行的问候语,这句话也折射出寝室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前的一道坎。

一般来说,大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寝室中与室友的相处中度过,但处理起彼此关系来,却十分复杂

宿舍不融洽最常见的是貌合神离打“冷战”。有人比较内向,平时独来独往,有人爱热闹,所以自然交流少,各干各的,甚至可以连续几天不说话。也有些宿舍里有的同学总是表现得很强势,爱出风头,又很自我,虽然室友不会当面提出不满,但渐渐地会刻意疏远。

当矛盾升级,有少数宿舍的同学关系破裂,撕破脸皮甚至动手。发生冲突后,如果双方不愿意冷静下来好好沟通,导致关系破裂,形同陌路,从此同住一个屋檐下却“井水不犯河水”。有不少宿舍内部“两两抱团”。关系好的处在一起,看似比较合理,但抱团后容易排挤其他人,少了许多和别的同学交流的机会。

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见解不同等种种因素都腐蚀着宿舍关系,阻碍宿舍成员之间的友好相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的加剧,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与压力感,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不断趋于利益化与现实化;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爆炸性的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技术知识的更新;工业化、都市化、人口高度集中,造成了居住与交通的日益拥挤;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可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给当今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大学生作为敏感的知识分子群体,更容易感受到这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大学四年他们始终似乎都能感觉得到这种压力而经常处于这样的应急状态,恰恰是心理疾患产生的外界因素

学校是给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环境、角色变换、生活以及学习上的变化引起心理的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唤起了他们的思乡情绪。其次是教育过程的影响。中学时代的教育误导;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专业设计不合理,根本就没有应

有的师资与教学设备;有许多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求把书读”,导致他们淡化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的不良情绪,传播社会的现实与残酷 性,对学生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比如因读书无用而产生的厌学情绪,是学习更加不适应。

家庭是学生自幼生活的环境,家庭环境或早期经历无疑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与教养方式。有的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在性格上虽然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有的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这类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有的父母对子女放任自流,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难适应集体生活。长期以来,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人格的培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特别是在子女考入大学后,父母将更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来,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关注不够。因此家长的教育理念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更新,做好其心理工作的调节与疏导工作。

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看,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动荡期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独立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与他人,不能正确的自我选择与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发展,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阅历不足理智性差导致的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衡。

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心理现状分析 篇6

我们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正处在成熟和完善阶段,其功能和作用的显现正处在调整时期[1],因此,培养和塑造健康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是大学教育义不容辞而又非常必要的现实任务,也是我们大学生自身应该注意发展提高的要求。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自我意识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伴随生理成长和社会化进程而不断绽现的过程,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最高级形式,它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而是认识、情感、意志的融合体,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大学生时期正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最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已发展到了新阶段,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统一和转化的过程。那种少年时代眼朝外,着重于认识外部世界的特点,这时已转向内部认识自己。当目光朝向自己内部时,原来完整的自我意识就一分为二:一个是处于观察地位的“我”(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即理想的自我;一个是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我现在是怎样一个人?)--即现实的自我。自我意识的分化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过程。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合理地调节自身的言行奠定了基础。当代大学生是富于理想的,自我期望值也较高。当他们在详细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而这差距又不是一时半刻能消除的,因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常常感到焦虑、苦恼、失望或无能为力。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自我诉求,及时给予有效的帮助。

1、指导学生体验真正的自尊感。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有五个层次,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教育要促使学生在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这样人才能不断前进,最后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人只有在产生了自尊的需要,而且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体验到自尊感。但是,教育者在促使学生产生自尊需要、体验自尊感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当自己的能力、品行、人格特点等被群体所认可时,他才能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地位、良好的声誉和评价,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尊,而因为偶然的成功或自以为是所带来的沾沾自喜不是自尊感。

2、指导学生增强自信,走出自卑。首先,教育者在学生稍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次,教育者要教学生学会赏识自己,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自信心;最后,教育这者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价值是通过人的学识、品行、能力、人格魅力等内在的、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自己无法改变的相貌、出身等来体现的。

3、指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抱负水平。每个人对自己都抱有一定的期望,期望过高或期望过低都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逐渐让人丧失自信,放弃追求。合理的抱负水平是建立在恰当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要学生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就能给自己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

1.个人实践的体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随着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而不断发展的。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增进对自我的认识,获得自我体验,并进一步修正自我观念,调整对自我的要求和自我实现的行动。当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显著的进步时,他们就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提高了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增强了信心;而当学习成绩下降时,他们不但体验到失望和痛苦,而且还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降低对自我的信心。当他们参加某些竞赛活动而获奖时,他们会为自己过去未曾发现的才能而感到欣喜,并相应的提高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比赛受挫,有些人会灰心丧气。可见,实践的结果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2.他人评价的影响。他人评价是客观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自己了解“现实的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既是作为建构“理想的我”的依据,也是提高“现实的我”的重要参考。大学生既可以通过文体竞赛活动、学习成绩绩点等多种途径获得他人正式的评价,也可以通过相互交谈获得别人非正式的评价,这些评价都可能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3.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一个人终身的因素。好的家庭教育会使自我意识伴随着生理的成长而不断获得新的养料。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的整体氛围等等都会对一个人自我意识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在其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多是来自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父母为了减少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崎岖坎坷,极力扫除几乎所有孩子要走的路上的障碍。殊不知,这样的清扫和安排剥夺了孩子自我意识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必然导致孩子“自我中心”或“迷失自我”的不良倾向。4.社会楷模的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人们都是在模仿他人的活动中获得了自我,没有一个完全独立自我成长而不受他人影响的人。在这样的影响中,社会楷模的影响很大。社会上出现的楷模,他必然是一个时代良好精神和优秀品质的代言人和化身,这样的社会楷模可以用自己的事迹熏陶和感染一批成长中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因此,一个社会有大量各行各业的楷模,也就意味着年轻人有了众多无言的老师,他们可以通过一个个楷模的实际生活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

三.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是加速人社会化进程的最佳途径。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完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接受社会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与自己合而为一的过程。[5]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到的社会影响的内容、方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自我意识是否可以顺利完成统一。对大学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将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完善提供最好的契机。2.构建大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系统。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趋向于成熟和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显著提高的特点,从大学生的自我认识的特征入手,进行行之有效的自我意识的培养。首先,培养学生带头人,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大学的学生多,老师管理难度大,大一的学生刚进大学,有松口气的思想,加上活动多就会出现了学习积极性淡薄、为了学生会、社团活动逃课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学生管理上应转变观念,即由老师管理向学生自我管理转化,也就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向学生自我约束行为的自觉行动转化,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其次,在培养学生带头人的同时,培养一般学生的民主监督意识,一方面积极配合学生干部的管理,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自我民主管理,要让学生学会慎独,同时学会合作和管理,在参与学校、学院、班级集体活动的过程中,用实践来催进其自我意识的强化和成熟。最后,通过人际交往的方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是人才素质的基础,而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身心和谐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只有从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控制与调节,不断地完善与改进,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从而提高自我成才的层次与水平,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生心理现状因素的评价 篇7

对于小学生来说, 学习成绩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和前途, 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 78%的学生都存在着“学习压力太大”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心理焦虑。焦虑是一种心理状态, 而不是一种情绪, 已被列入心理疾病的行列。在这个充满不确定因素和浮躁的时代里, 人们很容易生活在焦虑当中。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居多, 常常因为学习成绩差, 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 而导致紧张不安, 甚至惶恐不安和敏感多虑。

心理素质差的学生的焦虑症状是内在的症状, 外显性不强, 焦虑使人长期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 让人感到似乎大难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 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危险或威胁, 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不安。当焦虑发作时, 其表现为焦虑不安、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心跳气促、出汗、尿频、头疼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心理焦虑的人就像一个放哨站岗的士兵, 每时每刻都对周围环境的细微动静充满警惕。由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 因此影响了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甚至影响了睡眠。这类心理疾病有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很强的性格特点, 容易紧张、多虑、少言寡语, 但这些症状很容易被人忽视, 被认为这只是心情不好。

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 教学过度地追求“高分数”与“高升学率”, 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不仅使学生负担过重, 也使学生易形成过度焦虑、心理压力大的心理反应。

教师的心理素质健康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心理素质不好或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多是消极的, 常常表现出态度生硬、没有耐心、总看学生的缺点、时不时就批评学生的行为。而心理素质健康的教师正好相反, 在日常生活中, 对学生和同事的态度温和, 积极向上, 看到光明的一面多, 总是表扬学生, 热爱本职工作, 有荣誉感, 能以教学为乐事, 对学生的说服教育有耐心, 在教学中有教育机智和教育责任感。

教师的心理素质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教师是重要的人, 是参照的榜样。特别是小学生, 由于认知水平有限, 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 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 很容易模仿别人, 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 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的爱好程度, 都会影响学生。若教师惩罚、报复学生, 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 形成心理障碍;若教师处理不公, 乱用权力, 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研究表明, 家庭有良好的心理气氛, 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有重要影响, 而家庭良好的心理气氛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紧密相联。父母要“善为子师”, 和睦相处, 力求给孩子留下一种安全的感觉和美好的印象。安全感是一种基本的心理素质需要, 孩子缺乏安全感, 成天担心父母争吵或离婚, 在这样的不安气氛中, 孩子的心理素质又怎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呢?许多研究表明, 子女看到父母不和, 甚至比父亲或母亲的亡故还痛心, 易产生轻生念头, 心理反应也更为复杂, 这说明在子女的心目中, 父母之间的感情非常重要!因此, 父母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想, 多一份关爱和责任感。或许那些因区区小事就吵架而闹离婚的父母, 会从中得到启发和醒悟。

父母要“善为子师”, 就应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为子女做出榜样, 使子女学有目标、行有规范。例如, 要想子女形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父母在公共场合就要注意个人的一言一行, 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弱病残要主动让座;当遇到他人有困难的时候, 要热情地给予帮助, 这样才能使子女耳濡目染, 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家庭方面。现在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作为家里的“独苗”, 父母给予的爱太多, 期望也多且重。有一些家长溺爱子女, 使他们缺乏锻炼, 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挫折没有承受能力。来自家庭的原因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不关注孩子的教育, 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 子女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 生活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得不到父母的指导, 容易走极端, 比如打工者子女出现的问题。另一种是过度保护, 什么都包揽, 也容易让学生心理脆弱, 经不起挫折。另外, 家庭残缺或父母关系紧张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脆弱的一个原因。在这样的家庭中, 家庭关系紧张导致的敏感孤单的心理使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容易一蹶不振, 从而使他们不能正视现实生活中的波动和挫折, 影响其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在家人和周围环境宠溺下长大的学生, 往往有着非比寻常的优越感。生活的一帆风顺让他们习惯了在平静的大海中航行, 以致稍有风波, 就会不知所措, 心理难以承受。有经历才会有成长, 人人都不喜欢挫折, 但挫折是助人成长的重要元素。学生在长期的传统管理方式下绝大多数处于被动地位, 逐渐丧失了主体意识, 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他人, 一旦失去依赖便无所适从, 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不会独立地处理问题, 喜欢否定自己, 害怕失败和挫折。

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 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 也会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以及内心差异。一般来说, 未成年的子女在家庭中都有一些相同的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 好奇心强烈;渴望交往, 喜欢活动;喜欢游乐, 兴趣广泛。对未成年子女的这些基本心理需求, 父母应当心中有数, 并积极采取措施, 适当加以满足, 及时地进行引导,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的心理素质提高了, 家庭中的气氛也随之得到改善, 这样会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家庭中父母要有养儿育女的正确动机, 要有稳定的教育情感和耐心细致的处事风格, 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开朗的性格等。只有心理健康的父母, 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充分理解小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操, 就是要尽量理解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表现, 使他们学会调适心理, 增强应对能力, 有效地提高心理素质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学生心理现状因素的培养[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11.

中职学生心理韧性现状调查 篇8

一、研究与方法

1.对象

以山西省某中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2份(90.67%)。女生249人,占全体人数的91.5%,年龄15~25岁(16.90±0.99)。

2.工具与方法

采用青少年韧性量表。由胡月琴编制,共27个项目,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因子,采用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五级评分,被试对自我的评价计1~5分,得分越高者心理韧性越好。另外采集学生人口学相关信息,如年龄、性别、独生与否、单亲与否。采用SPSS 19.0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二、结果

1.中职学生心理韧性与青年常模差异

将中职学生心理韧性得分与青年常模比较发现,中职学生心理韧性总分为(90.93±11.75),5个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为积极认知(3.79±0.70)、目标专注(3.31±0.74)、家庭支持(3.31±0.73)、人际协助(3.28±0.79)和情绪控制(3.20±0.66)。检验显示,学生在目标关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方面得分均显著低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独生与非独生学生心理韧性差异

将独生与非独生学生心理韧性总分及因子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独生学生心理韧性总分(88.9±12.6)低于非独生学生总分(91.5±11.4),差异不显著,但独生学生积极认知因子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学生。

3.非单亲与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韧性差异

将非单亲与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韧性总分及因子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非单亲学生心理韧性总分(90.9±11.9)高于单亲学生的得分,差异不明显,但两者同样在积极认知这一因子上有较为显著的差异,非单亲学生积极认知得分高于单亲学生。

三、讨论

本研究着重考察中职阶段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发现该学段学生心理韧性各因子除人际协助外,均显著低于国内青年常模水平,比起普通青年,他们在面对各种逆境、威胁和压力时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保护达到良好适应。积极认知因子得分最高,说明其能辩证地看待压力,并采取相对乐观的态度,这源于此阶段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匮乏,来自外界的学习生活压力又相对较少,经历的挫折更是少之又少,为他们对事物的积极认知奠定了较理想化的基调;情绪控制因子得分最低,而这与其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挫折时情绪易波动不安、自我调控能力差的表现相吻合,这由学生当前所处的半成熟与半幼稚的身心发展状态所决定。另外发现,独生与非独生中职学生、非单亲和单亲家庭中职学生的心理韧性发展状况差异正在缩小,五个因子中均只在积极认知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可能由于经济条件和父母关爱程度的优势,视野容易被拓宽,机遇也较为丰富,面对挫折和困境时能够更加辩证地看待,除去一些理想化的色彩。单亲家庭中职生得到的关爱少、支持少,家长较少在正确的时间内给予引导,甚至缺乏挫折经验的分享,学生总习惯化地消极退让、悲观认知,故积极认知因子得分较低。

四、小结

整体来看,中职学生心理韧性发展水平较低,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都与其心理韧性发展水平有密切关联。因此,学校的管理工作有必要从提高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着手。当然,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学校、家庭、社会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三方应携起手来给学生营造良好环境,在安全、被包容、被爱的空间里让学生培养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培养独立解决问题、抵抗挫折的能力。

全国大学生心理现状 篇9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状况不容忽视,其贫困心理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高校人才的培养.文章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贫困现状的分析,从社会、学校、贫困大学生自身三方面提出了实现心理脱贫的具体对策.

作 者:轩欣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团委,河南周口,466001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7“”(21)分类号:B84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贫困 现状 对策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篇10

工作情况总结

马 峪 中 学

2013.11

马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工作情况总结

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问题、措施和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我校在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这些问题更亟待解决。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堪忧

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这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体系。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会是无中生有的。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来自其生活、学习的成长环境。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1、社会环境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现在,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目前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的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问题

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他们在这方面起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现实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4、家庭环境问题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在许多家庭环境中至少存在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偏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家庭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特殊家庭等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应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下探索出科学的对策和有效的出路。

1、加强教育督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学校及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

针对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学校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

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

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学校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四)、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各校应有专职心理教师,并设心理咨询主任一名,但学校教师聘任没有这一编制。要全面开展工作,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稳定师资队伍。

2.市区教育学院要加强师资培训,保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培训要取得各校领导在时间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3.各校应在硬件设施上努力创造条件。设立独立的心理辅导室,配备电脑及相关的书籍,简单布置,并不需要过多经费。

4.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应该尽可能保证心理辅导的课时。目前初一政治课是有心理健康的内容,但高中除少数学校外,都没有专门课时。学生有许多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当前中小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迫切要求将此项工作,踏踏实实深入开展下去。

我校家校共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

家校共育已经成为今日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社会在对教育寄予更多期望的同时,也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活动空间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但学生呆在学校环境中的时间毕竟有限,单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无法完成社会赋予教育的特殊而重大的使命。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育人这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三者中,学校和家庭因素的可控性最强,所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显得至关重要。我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也发现在家校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收获。

我校家校共育工作开展以来,拟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从学习成员的研讨、座谈到家长的培训会议,到学校、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会议,实施年级的班主任培训会先后进行了多次。校长、德育主任和班主任老师都以特别认真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使家校共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

我校尤其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校共育工作,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1、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

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还有的被父母寄养在别人家里,有的住在学校,周末回爷爷奶奶家。现在的通讯工具虽然发达,但能做到每个月或者一个学期和班主任联系一次的并不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不能因家长疏忽孩子的管教而以此为借口让班上的留守儿童放任自流,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教师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用责任心去影响留守儿童的家长,让他们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积极探索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

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电访是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一个有效方式。教师要求家长定时和老师联系,电访时教师要如实反映学生情况,电访后要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孩子知道他的家长是一直在关心他,激发他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和希望。

(二)、我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就目前我区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与学校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情况,还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城乡的家长参与子女教育中,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层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由于家长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家长在家教方式上存在简单、粗暴倾向,要么溺爱、放纵,要么空洞说教,要么武力压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依赖于学校和老师,效果很差。二是农村长期形成的一些落后习俗与不良风气使得有些家长自身很难起到身传言教,率先垂范的好作用。三是农村生活条件普遍艰苦,家庭负担重,许多家长常年在外经商、打工,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忙于生计,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管,在这种情形下,家长即使重视家教或很有家庭教育能力,也少有时间和机会。四是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观偏狭落后,特别是对学校的美术、体育、音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养不感兴趣,这也制约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还处于一个浅表的层面,需要学校的督促,还不能达到自觉行为,一部分家长对家校共育的意义了解不够,不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极少数家长仍持不支持态度,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对家校共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家校共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是家庭和全社会的事情。通过“家校共育”积极探索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与长效机制。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积极探索和总结推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经验,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

2规范管理。把家长学校工作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对家长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走出去,送教上门,为家长提供咨询,解决疑难问题,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二是建立评价机制。激励家长参与和改进家庭教育的热情。实施“优秀家长”、“优秀家庭”评选,调动家长们的积极性。

树立典型。在家长中树立典型,请家庭教育有成效的家长为家长们上课,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

4借助网络促交流。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开通校园网,开设“家教在线论坛”,开展学校、家长、学生的多向互动交流。让家长通过互联网访问学校主页,及时了解学校教育的动态信息,为家庭教育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提供一个省时、便利的网络空间。

5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减少召开以理论讲述为内容的家长会,邀请家长深入课堂参与听课,观摩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让家长了解老师怎样上课,子女在课堂上有什么表现,让家长领悟到教育的艺术,知道子女怎样才能上好课,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以便家长配合学校教学,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增强育人的责任感。

6、加强对家校共育工作的考核和表彰奖励。

针对我们学校内部存在的各种主观不利因素,我们将进有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逐步完善各个层面上的考核奖励机制,以现场查看实际效果为主,结合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组织座谈与查看资料相结合对学校的家校共育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同时也要考核学校对问题家庭和问题学生的关注程度,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培养,考查学校中层干部和任课教师参与家校共育工作的情况。

对考核结果的应用要体现激励先进,对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班主任和抓具体工作的德育主任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附件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查表

1.组织机构:校级是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__是_____,是否有校级心理健康教研员(教师)___有____ ,共有___12_____人。

2.课程设置:在本校,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_ 否______,若开设,小学开设年级是_______ ,每两周_______节;初中开设年级是______ ,每两周______节;高中开设年级是______ ,每两周______节。

3.教材:本校是否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____否____,如果统一,一般小学教材是 _____、初中是_____、高中是_______。如果不统一,通常会要求学校如何选用教材 ______ 4.师资:在本校,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有______人,其中专职_____ 人,兼职_____人,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二/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有_____ 人 ; 初中心理健康教师有__12____人,其中专职___0__ 人,兼职__12___ 人,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二/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有_____ 人;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有______人,其中专职____ _人,兼职_____ 人,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二/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有_____ 人。

5.心理辅导室:本校(联校)小学共有____ 所(含私立),其中学校建有心理辅导室的有____ _所。初中共有____1 所(含私立),其中学校建有心理辅导室的有____0 所。高中共有___ _所(含私立),其中学校建有心理辅导室的是____ _所。

附件2:

中小学校家校共育现状调查表

1.本校是否有家庭教育组织机构 有,若有,名称是 马峪中学家长委员会。

2.本校是否定期指导学校进行家庭教育工作 是,有无校级关于家庭教育的培训

有,每学期

次,主要内容有 ;要求学校每学期面向广大家长的专题讲座是 1 次。主要内容有:。

3.本校是否有统一的家校联系册/卡 有,若没有,学校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和家长联系的。

4.本校(联校)是否有家长学校__有___,有____1____所。

上一篇:学雷锋活动班级活动简易策划书下一篇:社团展演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