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2024-06-25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精选12篇)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篇1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 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同时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以及克制、退瘾等现象, 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1]。在我国, 大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痴迷电脑, 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大学生网络成瘾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和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实证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被调查对象是浙江农林大学五大学科门类, 包含大一到大四的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 收回问卷820份, 回收率为91.1%, 其中有效问卷811份, 有效率为98.9%。

(二) 研究工具

采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 (Internet Addiction Impairment Index, IAII) 评定。IAII是国外网络成瘾研究中较为常用的量表。该量表由20个题目组成, 每道题目赋值1—5分, 量表满分为100分。1—39分为无网络成瘾者, 40—59分为轻度网络成瘾者 (虽然有时候被测者会多花时间在网上消遣, 但仍有自我控制能力) , 60—79分为中度网络成瘾者 (被测者正面临着来自网络的问题, 虽然并末达到积重难返的地步, 但还是应该正视网络对人生的全面打击) , 80—100分为严重网络成瘾者 (被测者的上网已经到了引起严重生活问题的程度, 被测者恐怕需要很坚强的意志力, 甚至需要求助于心理医生才能恢复正常) 。其克朗巴哈信度系数 (Cronbach Reliability Alpha) 为0.914, 表明这一测试量表可靠性较高。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任何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系数如果在0.9以上, 则该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甚佳[2]。

(三)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Statics 17.0软件建立数据库, 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数据分析

(一)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如表1所示, 本次研究的有效样本带有如下特征:首先, 女性 (61.3%) 稍多于男性 (38.7%) ;其次, 年级分布为大一 (25.6%) 、大二 (30.2%) 、大三 (26.5%) 、大四 (17.7%) ;第三, 从学习成绩上看, 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是良好以上 (30.9%) 、中等 (52.8%) 、中下 (16.3%) ;第四, 每天上网时间以1—3小时的为主 (45.6%) , 网龄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是3—5年 (40.4%) 、6—9年 (31.5%) 、1—2年 (21.0%) 、10年以上 (7.1%) 。

(二) 网络成瘾情况

采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 (Internet Addiction Impairment Index, IAII) 评定。调查发现 (见表2) , 无网络成瘾者401人 (49.4%) 、轻度网络成瘾者336人 (41.4%) 、中度网络成瘾者67人 (8.3%) 、重度网络成瘾者7人 (0.9%) 。中度以上网络成瘾者有74人, 占总人数的9.2%, 这一结果与国内很多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4]。

(三) 不同基本特征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

1. 网络成瘾与性别的相关性。

统计显示X2=35.427, P<0.05, 说明网络成瘾 (以下文章所涉及到的网络成瘾指中度以上网络成瘾) 存在性别差异, 其中男性大学生成瘾率 (15.0%) 远远高于女性大学生 (5.4%) , 同时男性大学生比女性大学生更容易迷上网络游戏, 造成网络成瘾, 因此男性大学生上网行为更加值得学校的关注。

2. 网络成瘾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

统计显示X2=20.519, P<0.05, 说明网络成瘾与学习成绩存在统计学差异, 随着学习成绩变差, 网络成瘾率在变高, 学习成绩偏下大学生成瘾率 (13.0%) 大于总的成瘾率 (9.2%) 。学习成绩差的大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容易对未来感到迷茫, 如果他们没有其他兴趣爱好, 学校也没有加强引导, 那么这批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 造成网络成瘾。

3. 网络成瘾与年级的相关性。

统计显示X2=13.368, P>0.05, 说明网络成瘾与年级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从数据上可以看出, 高年级[大三 (13.0%) 、大四 (10.5%) ]成瘾率大于低年级[大一 (6.3%) 、大二 (7.7%) ]。浙江农林大学等一些高校, 不允许大一学生带电脑, 学生上网机会少了, 成瘾情况也相对减少;学校不限制大二学生携带电脑, 因此大二学生成瘾人数比大一学生要多;高年级学生课外自主支配学习时间比低年级学生要多, 网络成瘾情况相应增多。因此, 学校要及时加强针对高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危害教育。

4. 网络成瘾与每天上网时间的相关性。

统计显示X2=61.979, P<0.05, 说明每天上网时间不同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不同, 存在统计学差异。统计数据显示, 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学生成瘾率最高, 为18.1%。因此, 学校应该关注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学生, 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与教育, 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学生成瘾率。

5. 网络成瘾与网龄的相关性。

统计显示X2=16.655, P>0.05, 说明不同网龄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无统计学差异, 可以从所得数据中看出, 随着网龄的增大网络成瘾率也在升高, 其中6—9年成瘾率为10.2%, 10年以上的成瘾率为15.5%, 均高于总的成瘾率。

三、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 在本次调查中中度以上成瘾者将近10%, 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高校重点关注和重视的信号,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另外, 据调查发现, 网络成瘾者中男性比女性比率高、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比率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率高、每天上网时间长的学生比每天上网时间短的学生比率高。笔者结合这五个方面与大学生网瘾的相关性, 建议通过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来对网瘾进行预防和干预。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增加户外运动的时间,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比如通过体育运动、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分散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和高年级学生的上网注意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网络成瘾率,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网络成瘾具有某种替代性, 比如浙江农林大学正在开展现实版的“士兵突击”——激光对抗 (又称镭战) 。通过研究发现, 这种户外拓展运动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替代和校正网瘾的目的。

二是关注学习困难群体,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帮助,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远离网瘾。高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系统化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比如大学新生刚入学时的始业教育、“学会学习”课程、“职业规划”课程以及“就业指导”课程等等。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 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有了需要奋斗的理想, 就会努力学习, 学习成绩也就会提高, 沉迷网络的可能性也将大大降低, 这对网瘾的预防有很好的作用。

三是加强网瘾危害的宣传教育, 让大学生尤其是网龄长的大学生养成合理上网习惯, 尽量减少上网时间。网络成瘾使大学生用上网时间取代了社会活动时间, 从而导致网络心理障碍, 如显著的抑郁、轻度的躁狂、精神运动性迟缓、社会活动极少等。同时, 用低层次的网络“人—机”关系取代了高质量的现实人际关系。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应加强宣传, 特别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和网龄超过6年的学生, 用各种鲜活案例教育学生, 让大学生知道网瘾危害的严重性, 通过增强自身的自控力和周围师生的监督, 帮助其减少上网时间 (研究发现每天上网时间不要超过5小时) 。

参考文献

[1]陈侠, 黄希庭, 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3) .

[2]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 (高级篇) [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190.

[3]姚建国, 张宁.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6, (3) .

[4]金晓喆.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分析[J].职业圈, 2007, (5) .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篇2

网络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网络。而就学生“网络成瘾”来说,更多的是指学生沉迷于玩网络游戏,在现实的学校生活里找不到的自信,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实现了个性的张扬,满足了自尊和虚荣。而对于校园中的学生来说,“网络成瘾”成为他们全面发展的“拦路虎”,如何有效赶走这只“拦路虎”,则成了家长和老师较头疼的事。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去尝试:

一是积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不粗暴武断地下决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来之老师的尊重和爱。如我班学生赵某,周未作业没完成,经了解后得知他母亲在周未期间出了车祸,他在县医院帮父亲照顾受伤的妈妈而没能及时完成作业。在我主动关心他妈妈伤情时,他眼里流露出惊喜和羞愧眼神,我知道我成功了。他在日常学习中也更加认真,同时也学会关心帮助同学。让学生亲近老师,其实也不难,只要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辅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多深入到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心里去,学生会主动爱戴你。

二是开展一些丰富多彩主题活动。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主题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宿感,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去。开一次“网络面面观”主题班会,用同龄人沉迷了网络的反面事例帮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出一期《学习与网络》主题手抄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网络;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兴趣更广泛,让学生从沉迷网络泥潭中走出来。

三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在召开家长会时,穿插如何让你的子女不再“沉迷网络”的主题交流。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娇生惯养,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可以向家长宣传,要把对学生的爱放在心里,学生回家后,安排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感受家长为了生活而承受的辛劳,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验劳动成功的喜悦。并且也认识到自己是家里重要的一员,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篇3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

网络成瘾也即“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s Young认为,IAD与沉溺于赌博、酗酒、吸毒等上瘾者无异。它是在完成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行为主要可以划分为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网络交际成瘾行为、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行为和其他成瘾行为。网络游戏成瘾者将大量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赌博、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中,丧失工作职责,破坏重要的人际关系,游戏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实质上使他们得到了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过程的满足感。网络交际成瘾行为是指过度卷入网络人际关系中,如在聊天室或QQ中结交的朋友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者是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两个典型特征。其他成瘾行为是指不以某种特殊的成瘾类型为主,可能是多种行为的复合。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者对上网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过度沉湎和依赖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涯、人际关系、道德观念、身体健康等多方面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凡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大多会陷入虚幻的网恋中,人格出现异化,道德感弱化。因长时间上网,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文娱活动,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能下降、睡眠不足,生物钟失调、身体虚弱,思维会出现混乱,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和自杀。

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大学生的上网费用基本都是由父母垫付,很多家庭是倾全家收入来供其上大学,而具有网瘾的大学生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这无疑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

极易诱发犯罪,为了持续上网,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欺骗父母、偷窃、抢劫,直至实施犯罪。甚至是模仿网络虚拟世界的行为,将网络的虚拟延伸到生活的现实,形成攻击性人格,出现反社会的极端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

一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多数是因为个人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味地放纵自己的行为所致。少数是因为个性孤僻,交友能力较差或不善于交际,在网上去寻求友谊和结交异性朋友,满足情感的需要。

二是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形象逐渐清晰的青春发育期,当出现自我设计的理想人生与社会现实难以一致的矛盾冲突时,往往难以摆脱因失意所带来的惆怅与烦恼,而在网络环境下,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都可以摆脱掉。

三是大学生没有中学生那样大的学习压力,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有了更多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权。而他们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为和时间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

四是他们的猎奇心理,大学生正处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之中,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上一些暴力、色情及不受制约的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信息的引导与诱惑,大学生大多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尚不完整,缺乏自制力,常常很容易陷入而难以自拔。

五是逃避压力、现实解脱及精神归宿感的需求,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致使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考试的重压之下,导致厌学情绪,从而在网络中逃避现实,特别是一些在家中和学校因成绩较差等原因不被重视的孩子更容易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寻找自我为中心满足感;同时一些家庭关系不和谐及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则在网络当中寻求感情、精神的慰藉和归宿。

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客观原因。

网络本身的特点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信息快捷,内容丰富,但其信息的排列是没有规律的,没有严格的筛选。网上人际互动行为的方便、即时、匿名特点,使上网者可以很方便地在同一时间与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他可以以真实的身份出现,也可以以一个新的人格面具出现,这个面具可以与他的真实的性格相差甚远,甚至完全相反,所以,深深吸引着众多的青少年网民。此外网络游戏具有引人入胜的动画和音响效果,生动的故事情节。超越时空的游戏,使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可以随时找到共同的爱好者,在游戏中可以交流、团结协作与竞争,让人感受到友好、轻松和快乐。

家庭原因。当前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且绝大部分远离父母来到异地求学。成瘾学生的家长往往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用物质和金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从而把亲子关系物质化,并一味地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这种教育方式更多地显现出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很少显现出应有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支持,导致子女不愿向家长倾诉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而是选择网络作为他们精神寄托和压力释放的途径。

学校因素。由于教育体制原因,我国的学校过分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上网成了他们唯一的兴趣。此外同学中有一人上网,就会很快影响一群学生,甚至波及全班,而学校和老师只是提出反对上网或列举上网的危害,没有做细致的分析和有效的预防。

社会环境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网吧随处可见,许多网吧经营者为了增大诱惑力、吸引力,赚取黑心钱,故意下载、存储一些渲染武打、暴力、色情的游戏和影视片,专门供未成年的上网者观看、浏览,还为他们提供包宿的单间、食品,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面临前所未有的诱惑与危险。

以上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状况不容乐观,网络成瘾的形式多样,原因复杂,我们要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措施矫正已成瘾者的行为,更应该从问题的源头来遏制问题的发生。如何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篇4

一、网络成瘾的界定

对于网络成瘾现象, 世界各国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名称, 如“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病理性网络使用”“网络过度使用”等。对网络成瘾的界定亦存在不同意见。综合已有的研究, 基本上可以把主要观点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从成瘾行为学角度出发, 如“网络成瘾或网络成瘾障碍”。戈登伯格指出网络成瘾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 其症状为因过度使用网络造成应对学业、工作、社会、家庭等身心功能的减弱。第二类是从冲动控制障碍角度出发, 如“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认为, 网络成瘾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 也就是病态网络使用。第三类如“过度”“问题性的”“适应不良的”网络使用。国内的网瘾研究者陶然认为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 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和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 同时可伴有精神和躯体症状。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的成因由个体的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环境因素共同构成。

(一) 个体心理因素

1. 人格特征表现:

(1) 孤独。具有孤独特质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去寻求支持和陪伴, 易被网络中一些具有交互作用的活动所吸引。 (2) 抑郁和焦虑。据近期英国大不列颠心理学会的调查结果: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性格内向的年轻人是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 其中忧郁特质和焦虑特质人群易患率尤高。 (3) 低自尊。自尊水平低的人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 所以他们通过网络来寻求对自己的肯定和成就感。

2. 应对方式。

通过研究发现, 面对问题或挫折时, 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的不成熟应对方式, 而网络使用正常的大学生则采用“解决问题”等成熟的应对方式去面对现实。[1]

3. 社会支持。

国外有研究指出, 社会支持较低者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宣泄, 只能通过匿名的网络与人交往, 弥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未得到的需求, 因此社会支持较低者更有可能在网络人际关系上表现出成瘾倾向。[2]

4. 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这是在我国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缺陷造成的特殊现象。在高中阶段出于高考的目标要求, 学生的生活学习范围狭窄, 人际交往简单。进入大学后,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与中学有着明显差异, 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相对复杂, 使得很多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容易产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苦恼, 挫折感增加, 安全感和成就感降低。除此之外, 考上大学对很多学生来说一直就是人生目标, 加之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因此导致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缺乏继续求学的动力, 对未来的生活、职业均无目标设计。此时网络就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安全感和成就感、充实生活的最佳选择。

(二) 个体生理因素

现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可能是因为多巴胺变化所致, 特别是与伏隔内多巴胺含量升高有密切关系。伏隔核内多巴胺含量过高会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移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 CPP的形成标志着大脑对外源性刺激心理依赖的形成。

(三) 家庭因素

在家庭中, 缺少情感温暖、理解、交流, 过多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3]这些学生的自主权、发言权长期得不到师长的尊重, 来自父母的鼓励、关爱较少, 与父母没有良好的沟通。尤其是家庭不和或家庭破裂的学生更容易沉迷在网络中寻求归属感和满足感。

(四) 社会环境因素

1. 网络空间本身的特点:

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交互性、平等性、去抑制性等特点, 能使人得到实现自我价值和他人关怀的“虚拟实现”, 容易让个体产生满足感, 从而让个体产生对网络的心理依赖。[4]

2. 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学院、班级尤其宿舍中有多人沉迷网络, 与此相关的话题就会较多, 容易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另外社会上成人甚至中老年人沉迷网游、聊天的例子也不鲜见。

三、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一)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措施

1. 学校方面

(1) 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讲座、班会、座谈、集体活动等各种形式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早日熟悉大学的生活、学习、人际环境、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前景等, 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归属感,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 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成瘾”概念的提出者伊万·戈登伯格认为, 网络成瘾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它只是一个人无法很好化解生活压力和烦恼的消极表现。因此, 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心理特点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完善人格。一方面学校应不断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 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系统、深入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发掘心理潜能, 提高心理素质。再者, 应规范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建设, 加强心理咨询员专业培训, 以便更有成效地为更多的学生服务。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往往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或现实中的众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而选择逃避于网络, 而这些需要和问题他们又不敢或不愿意向他人诉说。因此应通过发展性个体咨询帮助学生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特质, 预防心理问题的严重化。

(3) 树立学生网瘾预防全员参与的理念, 构建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学校应构建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全体参与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工作机制。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上课下专业引导优势, 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尤其对内向、敏感、自卑、经常上网的学生要多加关心。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业问题, 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或专业的兴趣, 进而培养其学业成就感。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大学生的生活、成长导师, 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尤其那些上网时间长、频次高、旷课上网的学生, 可为其建立心理档案, 经常了解其生活、学习、交友、家庭等状况, 对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行帮助和指导, 化解心理困惑。

(4) 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成瘾的学生之所以沉迷网络, 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不到归属感、成就感、心理满足及生活空虚无聊有很大关联。为此, 学校应广泛调查、了解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 尤其搞集体活动时要让普通学生都能参与, 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和团体合作、社会适应等能力, 不能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

(5) 网络健康教育。学校应将网络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范围, 可通过组织辩论、演讲、征文、讲座、主题班会、观看视频等活动向学生说明网络的功能、特点、过度依赖的危害以及预防网瘾的方法, 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 使学生自觉地把网络当做学习、工作的工具, 而不是游戏、聊天的空间,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使用网络的观念。

2. 家庭方面

(1) 父母应多采用民主、理解、鼓励等教养方式, 尽量少采用惩罚、否定等不良方式, 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并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给予及时引导, 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应对困难的行为方式。

(2) 父母应主动营造温暖、信任的家庭氛围, 为孩子构建坚固的家庭支持系统, 多与孩子平等沟通、交流, 以孩子需要的方式表达关爱;关注的不只是学习成绩和物质需要, 更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给予孩子更多的精神支持。

3. 社会方面

(1) 政府要加大净化网络环境的力度, 清除校园周围的黑网吧, 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 为大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2) 开展真正的素质教育。中国著名青少年网瘾戒除专家陶宏开认为要从根本上防止青少年对网络的沉迷, 必须改变当前的应试教育方式, 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所谓素质, 应涵盖三个方面:第一是心理素质, 包括思辨能力、自我平衡能力和自控能力;第二是专业素质, 包括广博的技术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第三是综合素质, 指人的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在体育、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方面的特长。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素质。

(二)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策略

目前, 网络成瘾治疗机构没有得到统一的规范, 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劝说教育、体能训练、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当前, 实践证明比较有效的网瘾干预策略如下:

1. 心理干预

(1) 认知行为疗法。美国学者金伯利·杨 (Kimberly S.Young) 和加拿大学者戴维斯 (R.A.Davis) 所提出的认知行为疗法最为系统性和理论化。杨根据其它成瘾症的研究结果和他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04 103人对因特网成瘾的治疗, 提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法:反向实践、外部阻止物、制定目标、节制、提醒卡、个人目录、支持小组、家庭治疗。这是从时间控制、认知重组和集体帮助的角度提出的不同方法, 强调治疗应该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应付策略, 通过适当的帮助体系改变患者上网成瘾的行为。而戴维斯根据他的“病态因特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 提出了因特网成瘾的认知行为疗法。他把治疗过程分为七个阶段, 依次是:定向、规则、等级、认知重组、离线社会化、整合、通告。整个治疗过程需要11个周完成, 从第五周开始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这种疗法强调要弄清患者上网的认知成分, 让患者暴露于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 挑战他们的不适应性认知, 逐步训练他们上网的正确思考方式和行为。

(2)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 (SFBT) 。由Steve De Shade和Inco Kim Berg于上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在心理治疗开始阶段, 与患者每周晤谈一次, 每次时间不少于1小时, 一个月后视患者改善情况改为每周或每两周晤谈一次。每次晤谈的治疗过程均书面记录, 采取结构式治疗程序, 主要包括:开场、陈述症状、讨论例外, 并使用奇迹提问、量表、中场休息、赞赏、布置家庭作业等SFBT常规技术。SFBT以“求解”为中心, 一改传统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模式, 不过多地追溯心理问题的起因, 而是将治疗重点放在帮助患者或来访者寻求个人改变和未来发展的解决模式上, 让他们成为自己行为改变的主导者与专家, 充分发掘自己可利用的潜能和资源。[5]杨放如采用此方法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心理社会综合干预, 疗程三个月, 经治疗后, 网络成瘾者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评分、上网时间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说明以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为主的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对网络成瘾者有效果。[6]

(3)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认为, 网络成瘾者是因为感受到了来自网络的快感, 这种快感又在刺激 (网络) 的不断强化下, 形成了稳定的行为模式。既然这种行为是后天通过强化的方式加以习得的, 那么同样可以通过强化的方式加以消退。所以, 行为疗法注重于消除上网带来的快感和无法上网造成的心理压力。

(4) 团体心理辅导。大量实践证明, 团体心理辅导在治疗网络成瘾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 它尤其适用于学校、企业等场所。团体心理辅导指把网络成瘾学生组成小的团体, 借助团体成员间的互动, 形成脱离网络的社会关系, 帮助小组成员产生安全、信赖、温暖的感觉, 摆脱孤独、无助感, 获得更多的与人交往的机会, 从而可以学习社交技能, 提高社交能力。杨彦平等经过对2O例成瘾者近三个月的团体辅导, 成员在上网时间控制、人际协作、自信心等方面成效显著, 干预前后在生活无序感、心理防御机制方面有显著改进。[7]

(5) 家庭治疗。金伯利·杨领导的网络成瘾中心统计, 约75%的网瘾者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都存在很大问题。因此他们认为除了治疗成瘾者本身的问题, 解决家庭内部的顽疾更是解决成瘾的关键。家庭治疗是指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交往模式和家庭结构, 来达到改变个体心理行为或者症状的目的。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 网络成瘾者与其家人共同制定具体的行为契约、计划, 让成瘾学生接受家人的监督和关怀, 家人则给予有效的督促和及时的鼓励, 尽量减少对成瘾者的责备, 并多与成瘾者就其成瘾的原因进行分析交流, 认真倾听其感受, 帮助其培养新的目标和信心, 促使其步入生活正轨。

2. 药物治疗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 目前用于治疗网络成瘾的药物主要有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药 (moodstabilizers) , 其目的是减轻与网络成瘾伴发的或作为网络成瘾诱因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这些药物对网络成瘾障碍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副作用也很大。目前, 药物治疗仍处在尝试阶段, 大多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

3.“五位一体”的心身综合干预模式

鉴于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需要全方位、系统科学地进行干预。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提出了针对网络成瘾的“五位一体”的身心综合干预模式。基本内容包括: (1) 医学治疗。它是网络成瘾干预的基础治疗, 当个体躯体或精神症状出现时, 必须及时合理地实施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身心护理等治疗措施。 (2) 心理治疗。着重于在医学治疗的基础上, 综合团体、家庭、个体治疗, 融合各种心理治疗技术, 激发患者求助动机, 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 达到人格的完善。 (3) 健康教育。即针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 悦纳自己, 珍爱生命。 (4) 军事化训练。即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制定军训内容及强度, 目的是规范患者的日常起居, 锻炼体魄, 增强意志力、纪律性和责任心。 (5) 社会体验活动。即组织网络成瘾患者参加各类社会体验性活动, 提供情景化体验的机会, 增强其直面生活的勇气, 锻炼应对困难的技能。

总之, 大学生网络成瘾是信息网络时代出现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大学生网络成瘾应以预防为主, 同时注重干预, 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对社会、家庭、个人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兆敏.高校德育工作新思维[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29—30.

[2]王立皓, 童杰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 (2) .

[3]李涛, 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 2004, 27 (3) .

[4]马宁, 王辉.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的心理机制及预防干预[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S2) .

[5]DiemenMB, FranklinC.Briefsolution—focusedthera—PY-withparentsandadolescentswithADHD[J].SocialWorkEducation, 1998, 20 (4) .

[6]杨放如, 郝伟.52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3 (2) .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篇5

摘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原因对策

我曾不止一次听到人们说这样的话:“网络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小,网络把我们同世界各地人们联系了起来,我们越来越亲密了。”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网络也正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并不断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享受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便利,我们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办公娱乐,问候聊天,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受着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秩序。而大学生网络成瘾也随之越发突出。大学生网络成瘾带来的后果,从微观上看,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前程,以及大学生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看,会使我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受阻或破坏,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我们全社会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一.网络成瘾概述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医生Goldbery在1994年提出的。目前对网络成瘾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不同的学者对其命名也不同。诸如网络狂、上网狂、计算机依赖、因特网成瘾障碍、病态因特网使用、因特网成瘾或因特网依赖。都是对过度使用因特网的描述。当今学术界对网络成瘾的内涵认识基本可以归纳为一下两种观点:网络成瘾是一种网络技术下的心里疾病;网络成瘾是一种因为习惯而导致的行为成瘾。大学生患上网络成瘾症后,开始时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以后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

二.网络成瘾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网络成瘾现象呢?这种症状指的是当他的生理和心理上对一种行为的尝试得到成功以后,便有了一种愉悦感和想要继续超越的感觉,越成功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继而越想去尝试。同学们在游戏中不断升级,对他也不停的产生新的刺激,测试发现,一般的学生玩网络游戏超过一个小时就会成瘾。

网络成瘾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也有客观的原因。主观原因包括性格内向、自制力差、无成就感、自卑、自闭、压印、好奇、缺少朋友的人都容易网络成瘾,网络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如:发泄、张扬、有情、爱情、风光和成就感等。客观原因包括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如批评多、严格要求、沟通少、受伤害,得不到尊重,计算机普及快,而教育、娱乐的正面软件滞后,法制不健全,学校、社会、家庭对上网的制约等。

(一)主观因素

从大学生自我性格特点来看,年轻人具有创造性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等特点,但由于涉世不深、追求刺激、喜欢娱乐、自控能力较弱,不但使他们成为网络的极大受益者,也容易使他们沉迷于网络。

尤其是不良的个性特征,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要内在因素。“研究表明,年龄在 20-30岁之间、受过良好教育性格内向的年轻人是网络成瘾的易患人群,其忧郁特质和焦虑特质人

[3]群对网络成瘾易患性高。”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大学生一旦在现实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中遭受种压抑,其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这个时候,网络为其提供了最佳的心灵释放场所。意志力、自控力薄弱导致部分比较依赖网络的大学生难以摆脱网络的吸引,逐步成为网成瘾者。

目前,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当,导致部分学生意志力、自控力较差,虽然在对网络的依赖的逐渐加重的过程中,其本人也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行,但意志力、自控力较差,不能抵制网络的诱惑,无法自拔,最终导致网络成瘾。

(二)客观因素

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它的高科技性、超时空性、自由性、开放性、仿真性与时尚性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是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与现实的广阔天地,加强了他们了解外界及与外界联系的渠道。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因性格的差异、年龄、文化及教育方式的原因,难于向同学、朋友、家长及老师倾诉自己的心声、平等地交流感情。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被别人所了解和关注,与人交流,渴望友谊。互联网正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生理和心理要求。在网上大学生可以在匿名状态下,自主选择交流对象,向对方尽情地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很容易找到知音。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结识异性,寻觅红颜知己的广阔天地,使各种“网恋”层出不穷。二是网络游戏的互动性、挑战与实时性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网络游戏具有引人入胜的动画和音响效果,生动的故事情节。超越时空的游戏,使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可以随时找到共同的爱好者,在游戏中可以交流、团结协作与竞争,让人感受到友好、轻松和快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置身其中的紧张、激动与惊险,在攻克一个个游戏难关时可获得一种成就感,感受到从其他娱乐形式中所无法感受到的惊险、紧张和刺激,获得身临其境的逼真娱乐体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在许多大学生的眼中,网络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它更是一个情趣、兴趣和情感相互交融的世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游戏的这些特征让大学生玩起来过瘾,欲罢而不能,最终完不成学业而毕不了业或留级时才大梦方醒,后悔莫及。

三、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戒除网瘾,不是要杜绝上网,而是有 节制地上网其次大学生要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必须让他们了解到,逃入网络只能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并不能解决问题。

其次,要控制上网时间,培养自制力。根据学习和娱乐需要,给自己规定每周或每天的上网时间,允许有小幅度的变动,但必须进行总量控制。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可以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共同制定上网契约,接受他们的监督和干预。

最后,通过现实的正常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作为一个日趋成熟的大学生,我们要学会通过现实的正常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多和家人交流,多交一些朋友,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把网络视作一个补偿作用。

(二)为大学生提供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1.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高校也应对大学生实施多渠道引导和管理,主动构建优良的校园网络环境。一是加紧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要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使用和驾驭网络,系统分析网络环境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二是加强网德教育。网络成瘾者喜欢上网,就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可以考虑在校园网上建设网络道德教育网站,进行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三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去。四是要开设专门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传授必需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规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培养其自我控制行为,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互联网,消除网络虚拟世界对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影响,打造绿色网络。

2.创造优良的社会网络环境

当前,许多数高校的周围都已被密密麻麻的网吧包围,许多网吧为了获取纯粹的经济利益,无视国家规定,根本不考虑网民的健康,甚至提供上网、吃饭、睡觉等“一条龙”服务,而其造成的后果则是一个又一个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沉迷其中,有的甚至付出了退学的代价。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学生的伤害,更是对一个家庭,一个学校,甚至是对整个国家的伤害。因此,我国政府要充分意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加强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建设,将法律的强制作用与伦理的自律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互联网及互联网经营行业的管理,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

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和学校,国内外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孩子心理障碍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自我概念形成、焦虑水平、人格特征、神经症倾向等具有重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探析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261—02

网络的发明和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足不出户便可游历世界”已不再是梦想,网络使人们成了“地球村”的村民。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东西,大学生网络成瘾便是其中之一。大学生网络成瘾是大学生沉迷网络的一种病态表现,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和原因,探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控对策,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才,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含义、标准与危害

大学生网络成瘾是指大学生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网络成瘾综合症(IAD)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医生依凡·葛尔柏格(Ivan Goldberg) 在1997年确立其理论化病态并且正式承认其研究价值,将其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的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产生学业荒废、人际关系疏远等不良后果 [1] 。依凡·葛尔柏格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的十条标准:(1)下网后总是不忘网事;(2)不满足上网时间;(3)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5)总是想借助于网络緩解压力;(6)视上网比学业更重要;(7)为上网而不惜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8)不惜支付巨额网费;(9)不愿向亲友吐露频频上网的真相;(10)下网后有焦虑、失落感。只要满足以上10条中的5条,就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28.9%。从学历层次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4.3%。2 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中,95%左右是网民,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主要有:(1)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网络成瘾,容易使人的新陈代谢、正常生物钟遭到破坏,使人身体虚弱,严重网瘾者还会出现神经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同时还会引发焦虑症、忧郁症。(2)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网络成瘾容易挤占原本属于学习的时间,容易出现厌学、逃课等现象。(3)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中充分张扬个性,获得心理满足,认为现实人际交往可有可无,拒绝融入社会。(4)导致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弱化。网络成瘾者容易在网络游戏和暴力、色情网站中放纵自己,弱化道德意识,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5)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网络内容复杂,良莠不齐,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杂陈于网上,容易使辨别力较弱的网瘾者出现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网络自身的强大吸引力的影响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以其大信息量、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匿名性、安全性对大学生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并构成了他们生存的“第二空间”。与传统媒体不同,在网络媒体面前,大学生不仅仅是读者,而且是演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融入网络之中,网络互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并产生愉快的体验,这就容易使大学生混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导致他们对网络不同程度的依赖。

(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独生子女成长方式的影响

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处于基本成熟、逐步稳定的阶段。伴随着生理的成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还缺乏稳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人际交往的需要强烈,渴望被人理解,但心理上又具有一定的闭锁性。而且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极大,因为缺乏与兄弟姐妹年龄略有级差的同辈的交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3]。他们大多在优裕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对他们的期望极高,希望按自己的意志去培养他们,结果给独生子女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因素都容易使他们到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网上的互动生活。

(三) 高校宽松的生活环境的影响

高校的生活环境比较宽松,大学生可轻易在宿舍里面使用宽带网,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有较多的供自己支配的金钱,又可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监控 [4]。高校的教育和管理缺乏人文关怀,校园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学生之间又有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大学生在遭遇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就业危机时,往往把网络作为宣泄情绪、逃避现实的工具。

(四)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站、网吧多如牛毛,这为大学生求学提供了便利,也为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诱因。由于我国网络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有关部门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黄、赌、毒”等非法网站沉渣泛起,社会不良思潮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在网上泛滥。这些因素很容易让大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方向。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控对策

(一)把高校作为防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阵地

高等院校是在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自然就成了防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阵地。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将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文明教育;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互动 [5] ;对有网瘾的大学生,不能歧视,要积极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二)建设和谐家庭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独生子女的成长方式和父母对他们的不恰当教管方式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而迷恋互联网。建设和谐家庭,是防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手段。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理想和兴趣,与孩子平等相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互联网;不要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以免给孩子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发现孩子有网瘾症状或其他心理疾病时,应及时与学校和有关部门联系,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

(三)净化网络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明确网络媒体在网络建设中的主体职责;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过滤,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国家要建立和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形式规范网络行为。

(四)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能力;大学生要端正上网目的,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发现自己有网瘾症状时,应积极调整心态,逐渐弱化对网络的依赖。

参考文献:

[1]李国强,李丙文,刘彩召.关于大学生网瘾戒除工作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

[2]牛其然.大学生网瘾的诊断与防治体系探讨[J].河南科技,2010,(3).

[3]张敏,苏益南.大学生网瘾预控机制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09,(5).

[4]李恩军.大学生“网瘾”现象及应对措施浅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6).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初中部属“就近入学”, 按“市区学校”、“城郊结合部学校”、“郊区学校”分3类;高中按中考成绩报考入学, 分“省级示范普通高中”、“市级示范普通高中”、“普通高中”3类。 在上述每一类学校中随机抽取1所学校, 借助随机表在抽中的学校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 以6所学校18个班共1 0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 05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040份, 有效率为99.0%。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中学生网络成瘾调查问卷”, 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 并统一标准, 统一方法, 统一调查技巧。以出现以下10项中至少5项作为判断网络成瘾依据[1]: (1) 过去7 d内平均上网≥4 h/d; (2) 即使不在网上, 脑中一直浮现与网络有关的事情; (3) 一旦不能上网, 感到不舒服、无所事事或不能静下心来干别的; (4) 希望增加上网时间, 以便满足自己的愿望; (5) 上网的时间超过自己的预想; (6) 多次想停止上网, 但总也不能控制自己; (7) 因为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 (8) 向家长或教师、同学隐瞒自己上网的事实; (9) 因为上网与家长发生冲突; (10) 为逃避现实, 摆脱自己的困境或郁闷、无助、焦虑的情绪才上网。由调查员在校医和班主任的配合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问卷统一发放, 统一回收。

1.3 统计分析

将调查资料量化,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 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1 040份回收问卷中, 788名 (75.77%) 报告接触过网络, 其中男生404名, 女生374名;初中生410名, 高中生378名。在788名中有38名学生被诊断为IAD者, 检出率为4.82%。

2.2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IAD报告率比较

不同性别、年龄、学校类型、家庭类型、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学生IAD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2.3 IAD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单因素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方程拟合。见表2。

3 讨论

调查显示, 营口市中学生可能IAD的检出率为4.82%。国内的一些报道为9.6%~14.2%, 但研究多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2], 而本研究以尚未成年中学生为对象。随年级的增长, IAD的发生率逐渐提高, 可能与青春期越是接近成年人逆反心理越重, 家长和学校越难以管束有关。本研究中男生可能IAD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 可能与男生有较强的攻击性、富于好奇和冒险精神以及难于管束等有关。Wiegman 等[3]认为, 玩攻击性电子游戏的男生更具有攻击性和较少的亲社会行为。也可能是因为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的时候不愿对同伴、家长、教师倾述, 与女生相比相对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 当个人无法解决这种矛盾的时候, 就可能会选择网上寻求支持, 从而导致IAD[4]。本调查显示, 按“就近入学”原则招生的初中, 郊区学校、城郊结合部学校、市区学校学生的可能有IDA发生率呈递增趋势, 结合自己家中有电脑的学生IDA发生率高于家中无电脑者, 主要上网地点也以家中可能IDA的发生率最高, 提示网络的可获得性是导致IDA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在以中考成绩为原则招生的高中部中, 省级示范普通高中、市级示范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生的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发生率呈递增趋势, 即可能有IDA问题的学生主要集中于各个学校的非重点班, 表明感到考上大学越没有希望的学生, 越容易出现IDA。单亲家庭及其他不完整的家庭, 势必影响心理健康, 其中孤独、退缩、抑郁的心理特征可能是IDA的危险因素。同时, 这样的学生因爱的缺失更容易去寻找网络途径来补偿。

综上所述, IDA在中学生的发生率较高, 且影响因素很多, 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采取有效的、综合的防范措施预防和控制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Symo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Innovations Clin Practice:A Source Book, 1999, 17 (1) :19-31.

[2]毕玉, 苏文亮, 孙雅峰, 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行为特点的在线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 (2) :170-172.

[3]WIEGMAN O, Van SHIE EG.Video game play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ur[J].Br J Soc Psychol, 1998, 37 (pt3) :367-378.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篇8

关键词:因特网,行为,成瘾,回归分析,学生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甚至出现“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成瘾障碍(IAD),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从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继而引起心理、精神、躯体等一系列综合征[1]。在网络使用的活跃群体——中学生中存在此现象,国内报道的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4.1%~14.6%[2,3,4,5,6,7,8,9,10]。笔者于2009年10-12月开展了贵阳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的调查,为预防及干预本地区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贵阳城区10所中学初一~高三各年级2个班学生共3 571名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 571份,剔除不合格问卷231份,获有效问卷3 340份,有效 率为93.5%。男生1 651名,女生1 689名;初中生1 709名,高中生1 631名。平均年龄(15.5±1.7)岁。

1.2 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包括:(1)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含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和网络使用情况(上网目的、上网地点、网络使用年限、上网频率、每次上网时长)。(2)采用陈淑慧等[11]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共26个条目,由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2个分量表组成。采用4点式计分,从“1极不符合”至“4非常符合”,相应因子所包含的项目得分相加,即为此因子得分,各因子分之和为总分。总得分越高,网络成瘾可能性越大;得分在P5为高危险人群[11]。本次调查中,此量表重测信度为0.796,Cronbach's α系数为0.938。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答卷前讲明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并强调对资料保密,调查对象在统一时间填写问卷,调查员当场回收。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对一般情况及网络使用的影响因素作描述性分析;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作χ2检验及趋势χ2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上网群体情况 除学校计算机课短暂使用网络外,近0.5 a内有2 875人使用过网络,占调查人数的86.1%。上网群体中男生1 439名(50.1%),女生1 436名(49.9%);初中生1 380名(48.0%),高中生1 495名(52.0%)。上网学生中,检出157名有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为5.5%。

2.2 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 男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检出率为7.4%,女生为3.6%,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59,P=0.000);初中生为6.7%,高中生为4.3%,初中生高于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4,P=0.006)。

2.3 不同网络使用目的及场所学生网络成瘾倾向 经常在网吧上网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最高(8.4%),上网目的为玩网络游戏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最高(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4 不同网络使用时间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检出情况上网年限越长,上网频率越高,每次上网时间越长,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2.5 网络成瘾倾向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网络成瘾倾向为因变量(无=0,有=1),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经常网吧上网:无=0,有=1;每周上网次数:<1次=1,1次=2,2~3次=3,4~6次=4,>6次=5;每次上网时间:<1 h=1,1~3 h=2,4~6 h=3,7~9 h=4,>9 h=5;上网玩网络游戏:无=0,有=1;上网获取信息:无=0,有=1)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在网吧上网、每周上网次数、每次上网时间、玩网络游戏与网络成瘾倾向均呈正相关,上网获取信息与网络成瘾倾向负相关。见表3。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中学生除学校计算机课短暂使用网络外,近0.5 a内有86.1%的人使用过网络,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为5.5%。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及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不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声,但又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理解。网络的匿名性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交友和宣泄的平台,同时网络能提供大量的信息,还有休闲娱乐等丰富的功能,符合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探索的心理,深受中学生喜爱。但中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水平,面对网络强大的吸引力,控制不好就容易出现成瘾问题,影响正常学习与生活。本次调查显示,贵阳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处于国内中下水平[2,3,4,5,6,7,8,9,10],可能与其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但鉴于网络的日益普及和青少年心理特点,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不容忽视。

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与国内调查结果一致[2,3,4,5,6,7,8,9,10]。男生较女生更具有攻击性、好奇及冒险心理,容易被网络暴力游戏所吸引。初中生检出率高于高中生,可能与初中生年龄小,心理成熟度、自我约束力相对较高中生差有关。

单因素分析显示,接触网络时间越长、上网频率越高及每次上网时间越长的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周上网次数、每次上网时间均与网络成瘾倾向正相关,说明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越长,越可能出现网络成瘾倾向。网络成瘾者的突出特点就是使用网络的控制力减弱,倾向于延长上网时间以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因此上网时间可作为判断成瘾的一个指标[12]。在网吧上网的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常网吧上网与网络成瘾倾向呈正相关。青少年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在网吧上网缺乏学校和家长的监管,导致部分中学生无节制地上网,出现网络依赖。上网目的为玩网络游戏的中学生检出率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玩网络游戏与网络成瘾倾向正相关,新奇、富有挑战性的网络晋级游戏让青少年找到实现自我的平台,通过操作游戏角色获得某种形式的奖励,以及精神上的胜利感与满足感,对青少年有强大的吸引力。Logistic回归分析还显示,上网获取信息与网络成瘾倾向负相关,提示应正视网络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学习生活的积极面。

综上所述,学校及家长应重视中学生网络使用问题,不宜随意给学生贴上“网络成瘾”的标签,但要引导中学生健康上网行为,降低上网频率,控制网络使用时间,远离网络游戏,为他们创造健康上网的环境,远离网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吧的监督管理,禁止未成年人在网吧上网,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发生,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彩虹,费学萍,夏薇,等.哈尔滨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31-332.

[2]郭莹,武丽杰.哈尔滨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2):137-140.

[3]江光荣,胡姝婧,韦霞霞,等.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

[4]余一雯,杜亚松.上海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7,19(1):1-3.

[5]张新乔,黄悦勤,罗晓敏,等.北京市高中生网络成瘾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0):748-756.

[6]邓艳霞,胡明,胡国清,等.湖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5):445-448.

[7]张志华,黄芬,杨林胜,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26-428.

[8]杨梅,王永刚,蒋立新,等.深圳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09,25(19):2085-2086.

[9]高亚兵,彭文波,陈伟伟.浙江省中小学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8):627.

[10]曹建琴,周郁秋,张慧,等.大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2479-2481.

[11]陈淑慧,翁俪祯,苏逸人,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文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南昌市大学8所、中学6所共64个班级3 666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3 508份,有效率为95.7%。其中男生1 595名,女生1 913名;大学生1 612名,中学生1 896名(初中生1 088名,高中生808名)。学生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29岁;平均年龄初中生13.47岁,高中生16.52岁,大学生21.49岁。

1.2 调查时间和方法

2006年9-10月分校集中调查。调查表由经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由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时教师回避。调查表内容包括被调查个人的一般情况、台湾大学陈淑惠教授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1]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2]。

网络成瘾指CIAS评分≥78分。

1.3 数据处理

所有量表调查数据均输入SPSS 13.0,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网络使用情况 总的网络使用率为87.3%,男生使用网络者占92.4%,高于女生的83.1%;网络使用率有随着文化程度增高而增加的趋势(χ2=90.90,P<0.01),见表1。

2.2 网络成瘾情况 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1.7%,男生网络成瘾率为16.8%,明显高于女生(χ2=73.16,P<0.01);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4.3%,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为9.9%和8.9%,中学生整体网络成瘾率为9.5%。网络成瘾率有随着文化程度增高而增加的趋势(χundefined=12.60,P<0.01)。其中初中生和高中生网络成瘾率较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46)。见表1。

2.3 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网络成瘾、上网但未成瘾及不上网学生SCL-90的9个因子得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学生除恐怖、精神病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因子得分进一步作两两比较(S-N-K法),结果表明,上网但未成瘾与不上网学生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络成瘾学生因子得分高于上网但未成瘾及不上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不同性别学生比较,**P<0.01,不同文化程度学生比较,△△P<0.01。

3 讨论

3.1 网络使用普遍

调查表明,大、中学生的网络使用已经非常普遍(87.3%),且使用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逐渐上升,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往往受到来自父母和学校的约束,而大学生却有相对较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计算机也是他们与他人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调查还表明,男生网络使用率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较女生相对容易适应计算机技术并能享受利用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快乐有关。

3.2 网络成瘾率较高

大、中学生总的网络成瘾率为11.6%,其中大学生成瘾率高达14.1%,中学生成瘾率也达到9.5%。近年国内针对大、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报道表明,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在10%左右[3,4,5,6,7];姚应水等[8]报道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达到14.17%,与本次调查数据接近。但也有些研究报道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仅占3.6%[9]。考虑可能与研究时间、抽样方法和调查工具不同有关。本次调查还显示,男生网络成瘾率明显高于女生,笔者认为可能与男生富于好奇和冒险精神、具有较高的从众行为以及难以管束有关,也可能是因为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的时候不愿对同伴、家长、教师倾诉,与女生相比相对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当个人无法解决矛盾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在网上寻求支持,从而较易形成网络成瘾。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网络使用率及网络成瘾率均较其他文化程度的学生高,而大学阶段却是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的过度使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这应成为教育、卫生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3.3 网络成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多数学者认为,长时间上网对大学生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影响已毋庸置疑。此次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学生多个心理健康症状因子已达阳性程度,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成瘾学生,尤其以焦虑、抑郁情绪特别突出,可能是因为长时间上网导致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令个体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却较之前更为严重,逐步导致出现自卑、懊丧、忧郁苦闷等各种自觉症状。这些症状也反映了因上网而产生的成瘾和戒断症状,由此可见网络成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无法避免。人们在享受互联网给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关注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迫于升学的压力,对有上网行为的学生采取的对策大多是一味严格控制。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宣传,让这些网络成瘾的学生获得广泛的社会理解和支持,并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便于推广应用的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的方法,尽可能把网络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剂量特性研究.台湾中华心理学刊,2001,45(3):279-294.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27.

[3]谭三勤,李增庆,曾腊初,等.长沙高校使用因特网学生中病理性使用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649-651.

[4]雷鸣,陈晓光,刘卫燕,等.803名广东医学院在校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及人格特征分析.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4(1):84-86.

[5]张晓阳,席震芳,严红妹.城市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其网络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607-608.

[6]谢静波,汪玲.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387-389.

[7]费利霞,邱绍德,姜庆新.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其网络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41-442.

[8]姚应水,高尘,周访华,等.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44-846.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篇10

“网络成瘾综合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 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 rg提出, 临床上是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明显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现象。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的损害。

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04年1月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截至2003年底, 中国的网民数已达7950万人, 在各年龄阶段中, 18岁以下占18.8%, 18~24岁占34, 1%, 25~30岁占17.2%。年龄结构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严峻性不容忽视。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为了客观了解温职院电气系学生的上网情况, 侧面反映网络成瘾的危害, 并努力找到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 我系特制作相关调查问卷, 下发500份, 收回450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399份, 有效率达79.8%。调查结果如下:

网龄2~4年的学生有168人, 占总数的42.11%, 4~5年的学生有112人, 占总数的28.07%;每天上网时间在2~4小时的学生有187人, 占总数的46.87%, 4~6小时的学生有95人, 占总数的23.81%;上网时首先打开IE浏览器的学生数为101, 占总数的25.31%, 首先打开QQ等聊天工具的学生数为254人, 占总数的63.66%;打开游戏窗口的学生数为25人, 占总数的6.27%, 打开其他如RSS、BT、金融类网页的学生数为19人, 占总数的4.76%;假如你是游戏CS玩家, 每天或每次要玩1小时的学生为176人, 占总数的44.11%, 玩2小时的学生为124人, 占总数的31.08%, 玩6~12小时的学生为22人, 占总数的5.51%;网络游戏学生最喜欢玩的是棋牌类游戏, 如斗地主, 占总人数的37.34%, 其次是大型类游戏, 如热血传奇, 占总人数的24.56%;在“你认为目前社会上的网络成瘾症现象”一题中, 48.87%的学生认为越来越严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共有85.5%的学生曾有过灰心丧志、经常失眠、精力衰退、食欲降低的感觉;有43.36%的学生上网的时间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我系学生网龄普遍偏短, 每天的上网时间不是很长, 属适度上网类型, 上网主要是利用QQ等工具聊天、交朋友, 利用网络查资料、学习的人很少;对游戏的痴迷程度较轻, 最喜欢的游戏种类是棋牌类游戏, 如斗地主;但是调查结果也有少部分学生有明显的网络成瘾现象, 如对网络过于关注, 下网后还想着它;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 才能感到满足;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当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 会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将上网做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 (如:紧张、抑郁、无助、孤独) 的方法;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或朋友关系;常常为上网花很多钱, 如打CS、收费视频、虚拟货币消费等;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 (如:烦闷、压抑) , 而一上网就来劲。以上症状已严重影响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的人际交往, 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带来麻烦, 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成因及防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如果不加以控制而过度使用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大学生, 心智发展没有完全成熟, 容易被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所吸引。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面临此问题, 迷恋网络甚至网络成瘾有以下几个原因:1) 高考失利、对未来定位模糊等原因使自己缺乏学习动力、丧失学习信心;2) 学习、人际交往等压力迫使自己寻求发泄方式, 如迷恋网络游戏, 特别是暴力游戏;3) 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从而到虚拟网上找精神寄托, 网上交友或网恋, 寻求倾诉对象;4) 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 没有忧患意识, 学习目标不明确, 利用网络打发日子。

那如何来防治网络成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学生家长应该和学生本人常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情况, 掌握其思想动态, 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第二, 从学校方面来讲, 首先应该考虑制度建设, 如大一新生不让带电脑, 晚上11点准时断电, 大一新生出台出早操制度;其次, 学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把网络文明、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 配备相关人员, 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心理需求。鼓励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创新学生活动, 吸引在校学生参加;第三、公寓管理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应把工作做实、做细, 经常走访学生寝室, 及时发现问题, 探究相关原因, 找相关学生谈话,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发现学习乐趣, 并学会自我管理。

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如果不加以控制而过度使用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大学生, 心智发展没有完全成熟, 容易被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所吸引。

关键词:网络成瘾,防治措施,调查

参考文献

[1]林震雷.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学教育论坛, 2006.

浅谈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体育疗法 篇11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体育疗法

一、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天的互联网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其中Internet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超过一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0%,青少年上网大多以玩游戏和聊天为主。我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高达250万人,14岁—24岁是网瘾最高发的时期,占整个网瘾青少年的90%。北京更是有90%的青少年犯罪案与“网瘾”有关;济南在押的1500名少年犯中,其中80%是“网瘾”造成的;2002年浙江大学开除了120名学生,他们大都是由于沉迷网络导致辍学,诸如此类的事例举不胜举。

网络是社会的产物,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是不可否认的,应该如何正确维护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发展网络,笔者希望通过“体育疗法”解决大学生的网瘾问题,在大学生与网络之间建起一座美丽的桥梁。

二、网瘾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一)高中的学习压力是大学生迷恋网络的主要原因

高中时代对于每个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那是必经之路,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路。在老师的细心教导下,在父母的呵护下,在自己日日夜夜的努力奋斗下,经过激烈和残酷的高考,在我选择了学校,学校选择了我,才进入大学的校园。大学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那是一个释放“激情”的地方,可以按着自己的想法,享受美好的时光。

(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是控制网瘾的重要手段

大学是培养国家高科技专业人才的基地,要求大学生能自主的学习和研究,去认真领会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而高中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上对下的教授为主,学生更多的停留在机械式的学习状态当中。所以大学生适应大学校园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把大学作为发泄的地方,那是可怕的。在电视报到里,经常看到许多高中生和大学生在网络里,可以一周或者是一个月不出门,也有因为网络而发生的打架斗殴和死亡事件。

三、体育对大学生“三次引导”的疗法

(一)“一次引导”以人的资源引导“人”的资源

注重人际传播渠道,引导大学生合理游戏,健康成才。我们发现,大学生接触部分网络游戏在现在生活中是存在的,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是人际传播,受到身边同学、朋友的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大规模普遍性的宣传活动开展合理游戏的宣传效果并不会很好,因此,需要发挥学生骨干等的作用,将宣传工作落实到院系、落实到基层,真正深入到同学中间去,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开展合理游戏、健康成才的宣传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团组织与班集体的作用,以一些网络上有的游戏联系到院系、年级和班级间开展的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到场边观看体育活动,加强沟通,贴近同学,了解同学的实际情况与所感所想。

(二)“二次引导”以网络资源引导现实资源

各学校,应加强绿色网游宣传,丰富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而言,接触网络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有81.14%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游戏只是“纯粹娱乐”,而对于没有了网络游戏后的感受,选择“照样过下去”和“生活更精彩”的占了曾接触过网络游戏的被调查者总数的96.57%。因此,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游戏并非不可缺少,而恰恰是由于缺少足够的引导来度过课余时间,在无聊之下才选择了网络游戏这一途径。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所要做的是通过鼓励社团活动、发挥学生会等团体的作用,了解网络上的体育游戏,结合到现实生活的体育活动中来(如劲舞团、篮球和足球等),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同学参与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则在大学生中加强宣传绿色网游,杜绝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引导大学生合理游戏,健康成长。

(三)“三次引导”以健康引导网络

通过对大学生的前两次引导后,要及时地发挥老师和班干的作用,以讲课或者交谈的形式,使大学生明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趣味性和简单性,(重要性表现在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能在网上深入持久、健康地进行;趣味性表现在网络上的很多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可以机动的选择不同的玩法;简单性表现在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一周保持在3-4次/ 40分钟以上的锻炼,有益身体健康的成长,并不占用生活当中的过多时间,短时间出高效益)。学生形成对网络和健康的正确认识后,老师布置一道课后作业题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定下每周的活动计划(包括上课、私事、上网、锻炼等)安排时间。锻炼项目主要以跑和球类运动等项目为宜。学生把制定好的活动计划,上交一份给老师,老师细读学生计划后,在课堂上进行宣读,让大家进行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必定“解铃还须系铃人”相信学生能认真地完成自己制定的活动计划。

四、小结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良性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网络做为高科技的产物,无论其多么方便快捷,可网络的本质还是一种工具,它所带来的一切,本质上都是人类智力、体力的延伸,应该永远为人类所服务,而不能变成作践人类的工具。同时网络是大学生群体扩大社会交往空间的良好场所,但不认真对待将给人们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清醒地认识网络生活及选择合适的“体育疗法”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真正发挥这一成果在大学生中间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参考文献:

[1]林耘.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广西教育.第8期.7

[2]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法学刊.第20卷第2期.2003.4

[3]杨治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探索.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15卷第1期.2003.3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篇12

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 也应充分认识到它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 在网络上滋生蔓延的色情化倾向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倾向也越来越成为舆论抨击的焦点, 而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心理障碍———网络成瘾, 尤其是大学生沉湎于网络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网络成瘾及独立学院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一) 网络成瘾的定义。

“成瘾” (addiction) 一词源于拉丁语“addicere”, 是指与事物结合的过程。世界健康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专家委员会于20世纪50年代将“成瘾”定义为:一种反复使用某种药物 (天然或人工合成药物) 而引起的一种周期性中毒状态。 (2)

网瘾专家周倩将网络成瘾障碍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 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 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3)

(二) 独立学院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本次调查对象为温州地区独立学院学生。调查通过分层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 总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800份, 实际有效问卷761份, 有效率为95.13%。其中男生363份, 女生398份。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参与调查人数分别为212、245、223、81。专业涉及层面较广, 有医学类 (31.14%) 、经管法类 (27.73%) 、文史哲类 (7.10%) 、农林地矿类 (10.12%) 和其他专业 (23.92%) 。调查结果显示在761名温州独立学院学生中网络成瘾者的有67名 (8.80%) , 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有136名 (17.87%) 。此外, 调查还显示网络成瘾学生存在着以下明显的差异。

1. 性别差异。

男生网络成瘾比例为5.52%, 女生网络成瘾比例为3.29%。可见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原因分析: (1) 男生的“科技成瘾”倾向更高。男生普遍存在对新鲜事物的浓烈好奇心和窥探心理。同时, 网络还能满足男生较高的支配性的需要, 网络使用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 能满足男生“调控”“管理”世界的欲望; (2) 男生的压力比女生更大, 更易感到孤独和焦虑; (3) 男女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差异。女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远大于男大学生, 在充满悲伤情绪的时候她们懂得如何去找同伴排解诉苦。而男生却偏向于各自行动, 把压抑的事情埋在心里抑或在网上寻找知音以减轻痛苦。

2. 专业差异。

医学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05%, 经管法类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84%, 文史哲类和农林地矿类学生网络成瘾率相对比较低, 分别为0.79%和1.05%, 其他专业类学生 (主要集中为计算机类、工科类、建筑设计类) 的网络成瘾率为4.07%。

原因分析:医学类专业相对别的专业课程比较紧张, 所以网络成瘾率相比较而言较低。而其他专业的学生的课程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较为密切, 无形中为学生网络成瘾埋下了隐患。

3. 年级差异。

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平均为8.8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58%、3.29%、3.02%、0.92%。

原因分析:大二大三学生在校学习1—2年后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已经相当熟悉, 对学习的新鲜感也大大下降, 对学校的纪律和组织催生了一些松懈情绪, 宁愿回寝室上网打发时间。随着年级的升高, 许多同学会越来越觉得压抑、空虚, 从而花费更多时间上网, 大四学生则由于忙于找工作与考研, 以及心理上的成熟, 在网络使用上渐趋理性。

4. 动机差异。

数据显示, 71.7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娱乐性而喜欢上网, 62.16%的大学生是为了丰富无聊的大学生生活去上网。而网络成瘾的67名大学生都认同了前面两种说法。可见,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现实与网络的差距。

(三) 网络成瘾的危害。

1. 生理方面, 网络成瘾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患网络成瘾症的同学极易患眼科疾病。长时间端坐于电脑前做重复的机械运动和操作, 可引起腰酸背疼、周身不适、精神恍惚, 甚至可能引起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部位的关节无菌性炎症。假如长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 大脑神经中枢将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容易引起血压升高、植物性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

2. 心理方面, 网瘾会导致人格偏差, 影响心理健全。

长时间玩网络游戏, 会使人呈现短时间的精神亢奋, 下网后则感到颓废、沮丧, 魂不守舍、烦躁不安。上网时间长了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焦虑、失眠、心情抑郁与反应能力变差等症状。长时间沉迷于网络, 还可能会让大学生自我封闭, 甚至混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 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 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健康人格。

3. 在学习方面, 网瘾会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 严重影响学习。

一旦网络成瘾, 很多大学生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 兴趣和注意力也都会转移到了网络上。由于上网占用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很多同学可能会因此荒废学业。

三、网络成瘾的自我应对措施

(一) 认识网瘾危害, 对照自己的行为。

当学生自由徜徉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时, 网络垃圾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会产生误导作用。网络成瘾不但会使学生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能减弱, 而且会慢慢负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家庭带来灾难。

同学们要经常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分析, 判断自己是否已经网络成瘾。根据美国金伯利·杨教授的测评方法, 网络成瘾的测评由以下10道问题构成。答一个“是”, 得1分, 最后得5分以上 (包栝5分) 为网络成瘾。

1.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 (如:下网后还想着它) ?

2.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 才能感到满足?

3.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

4. 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 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

5. 你是否将上网做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 (如:紧张、抑郁、无助) 的方法?

6. 你是否对家人或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

7. 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或朋友关系?

8. 你是否常常为了上网花很多钱?

9. 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 (如:烦闷、压抑) , 而一上网就来劲?

1 0. 你上网的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4)

经检测, 认定已经网络成瘾的或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同学, 最好写下自从迷恋网络后自己所忽略的每一项活动和习惯, 比如:睡觉、学习、和同学接触、与家人和朋友联系、体育锻炼等, 然后评价一下自己所失去的活动和习惯的代价, 仔细考虑一下:为了网络上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而失去现实生活中的宝贵东西是否值得。

(二)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努力培养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它往往会在创造快乐的同时埋下灾祸的种子。”大学生的情绪处理模式没有健全, 其情绪总是显得变化无常。因此培养有效的压力与情绪管理方法, 是对网络成瘾的根本预防。

(三) 培养自己的恒心意志, 以毅力驱赶网魔。

要与网瘾作斗争, 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有恒心和毅力。培养毅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是长期坚持去做一件有益于自己的事情, 事情无所谓大小。因为网瘾的病因一方面在于网瘾患者缺乏网瘾对自身成长与家庭危害的认识, 以及缺少奋发进取的精神思想, 缺乏克制网瘾的自觉性, 另一方面在于缺乏克制网瘾的意志力。

(四) 多与亲人朋友联系, 加强同他们的情感交流。

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朋友, 比较孤独, 缺乏情感交流的渠道和技能。这些同学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打发消极情绪的工具, 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孤独、宣泄消极情绪、缓解学习压力、满足成就感、追求时尚等。殊不知“借网消愁愁更愁”。因此, 学生应该注重亲情和友情, 特别要珍惜父母和老师的爱, 要理解父母的想法, 经常与父母沟通感情, 可以每个月定期与父母写一封信;有事主动与父母老师商量。

学生还应该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 结交更多的朋友。平时多与班上同学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交流, 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有关专家给出了建议:每天应该抽出2—3小时与外界进行交流, 这对于学生预防网络成瘾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 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情感表达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网络的丰富性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网络的超时空性可以扩大学生的交往面, 网络的平等性为学生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网络的互助性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更多的友谊, 网络的全球化为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网络的自由性和时尚性满足了学生追求个性、追赶潮流和唯恐落伍的心理, 等等。所以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网络, 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丰富资源, 把它作为自身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摘要:随着互联网日益介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成瘾引发的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引发了对大学生网瘾现象的关注和热议。独立学院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压力、更大的学业就业压力, 网络成瘾现象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网瘾现状的基础上, 对独立学院学生自主走出网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自我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美]金伯利.S.杨著.网络心魔—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4.

[2]孟子悦, 李人凤.走近网络远离网瘾[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3]陶然, 应力, 岳晓东, 郝向宏.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美]陶宏开.破“网”重生—预防与戒除网瘾实战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李姗璟.戒除网瘾16招[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6.

[7]李钢.网络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水利工程地质勘探下一篇: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