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

2024-08-14

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精选9篇)

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 篇1

研究表明, 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 预计到2020年, 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健康杀手[2,3]。抑郁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 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还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是大学生不良行为的诱因之一,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4,5,6,7]。有研究表明, 心理干预和团体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8,9]。笔者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技术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为有效缓解大学生抑郁情绪、防止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哈尔滨6所高校各专业大学生5 240名 ( 专业包括理学、工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等) 。采用贝克抑郁量表 ( BDI) 对其进行评估, 将BDI得分≥14分的大学生筛选入组,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共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大学生355名。其中汉族学生325名, 其他民族学生30名; 理学专业学生33名, 工学专业学生176名, 医学专业学生76名, 文学专业学生12名, 管理学专业学生29名, 其他专业学生29名; 本科4年制学生237名, 本科5年制学生68名, 硕士生45名, 博士生5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心理干预组的大学生180名, 平均年龄为 ( 21. 43±2. 04) 岁, 其中男生110 ( 61. 1% ) 名, 女生70 ( 38. 9% ) 名; 电话随访组 ( 对照组) 大学生175名, 平均年龄为 ( 21. 12±1. 97) 岁, 男生93 ( 53. 1%) 名, 女生82 ( 46. 9% ) 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民族、学生类别、专业、恋爱婚姻现状、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情况、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均衡可比性 ( P值均 >0. 05) 。

1. 2方法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 ( 年龄、性别、民族、学历、专业、恋爱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关系现状等) 和贝克抑郁量表 ( BDI) 。BDI量表采用张雨新等[10] ( 1990) 修订后的Beck抑郁量表, 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程度0. 890, 信度为0. 879, 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由21个条目组成, 每组条目的最低得分为0分, 最高得分为3分, 所有条目组的得分之和为BDI得分, 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总分0 ~4分为无抑郁或极轻微的抑郁; 5 ~13分为轻度抑郁; 14 ~20分时为中度抑郁; ≥21分为重度抑郁。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 890, 重测系数为0. 70 ~0. 80。

调查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 测试中采用统一指导语, 且向被试者说明本研究方案后, 被试者以自评方式集中填写问卷, 所有问卷即填即收, 并由调查员逐一检查, 要求被试者即时对漏项进行补充。在心理干预前进行一般资料调查表、贝克抑郁量表的填写, 其中贝克抑郁量表在心理干预后进行重新测评。基线调查过程和后期调查中每个问卷应答率低于5% 则作废, 采取重测; 基线调查后再按照10% 的比例抽查, 并对其进行重复测量, 检验2次问卷填写的结果是否一致, 目的是验证其问卷结果的可信性及有效性。

1. 3心理干预对干预组大学生进行12次心理干预, 其中个体咨询8次, 团体训练4次。时间为3个月, 每月4次, 每次1 h。干预初期以个体干预为主, 有特定的干预提纲和家庭作业。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要方法, 帮助大学生识别自动思维, 转变不合理认知, 并采用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 ( ABC疗法) 对其进行主要的干预; 经过8次个体干预后症状好转, 再进行团体训练。团体训练共4次, 在团体小组中, 组长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看问题的不良认知和不正确思维方式。团体训练包括4个主题: 初相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建立自信, 干预12周后进行效果评估。对照组采取阶段性的电话随访, 主要了解一般情况, 起到支持关注的作用。时间为3个月, 每月1次, 每次10 min。

1. 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EpiData双份录入建立数据库, 资料用SPSS 17. 0软件包处理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是χ2检验、方差分析。

2 结果

2. 1一般情况见表1。

2. 2干预效果时间效应、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1) , 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事后检验结果显示, 心理干预后,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抑郁水平均有降低 ( t值分别为215. 90, 97. 838, P值均 < 0. 01) 。

心理干预前, 干预组和对照组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t = 2. 576, P > 0. 05) 。干预后, 干预组、对照组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 =6. 240, P <0. 01)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注: * P <0. 01。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控制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的差异来研究心理干预的作用。结果显示, 时间效应、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两组干预前后BDI得分有影响。

心理干预后,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抑郁水平均有降低。在时间效应上, 抑郁有随着时间变化逐渐降低的趋势, 但在心理干预前, 干预组和对照组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即干预前, 两组的抑郁水平未见不同; 在干预后, 干预组的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 即进行心理干预的大学生BDI得分低于没有进行心理干预的对照组大学生, 表明心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 反映出心理干预技术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本研究对筛选出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综合心理干预, 通过团体和个体的心理干预为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建立一种支持系统, 帮助和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认知应对当前的困境, 同时让大学生在认知改变的基础上付诸于行动,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更好地恢复其社会功能,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国内外学者就认知应对与抑郁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结果显示, 对个体进行认知应对干预和训练, 可有效地改善抑郁[11,12,13]。本研究应用了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的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技术, 强化了干预的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大学生更多采用积极有效的应付方式的同时,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对改变大学生错误的认知、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有着积极的作用[14,15]。以认知行为疗法和团体训练为主的综合心理干预方法, 为高校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施模式, 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积极实践。

摘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抑郁状态, 探讨心理干预技术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哈尔滨6所高校各专业大学生5 240名, 用贝克抑郁量表筛选出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355名, 随机分为干预组 (180名) 和对照组 (175名) , 对干预组大学生进行12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干预, 对照组大学生只进行阶段性的电话随访。结果 干预前、后大学生抑郁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 时间效应 (F=301.357, P<0.01) 、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 (F=10.713, P<0.01) 均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F=0.043, P>0.05)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抑郁得分分别为 (15.96±7.84) (14.66±7.39) 分, 干预后降低为 (7.02±5.85) (8.55±5.75) 分 (F值分别为215.90, 97.838, P值均<0.01) ;干预组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抑郁得分 (F=6.24, P<0.01) 。结论 心理干预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水平。

关键词:抑郁,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学生

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 篇2

四年级学生熊××(女),其父亲长期在外地务工,很少回家,有一姐就读高二。而母亲独揽家中农活,对她的教育简单粗暴严厉,母子间的交流很少,家务上对她的安排和攀扯过多。本学期以来, 该生情绪烦燥、焦虑;夜间在寝室常一人独坐床上数小时,并伴有哭泣;厌食,常连续几顿不进食;交谈、关心询问时拒不答语;上课低头、毫无兴趣;课外不理周边人,常一人独坐很久。

二、问题归因分析

个体心理因素:无助力孤独感,自己不被人所爱,所关心、感到孤独;绝望和无价值感,外界环境空虚和成长中压力而自学无力应付,产生绝望和自我否定情感。

家庭影响因素:一是父母对孩子缺少关心,孩子在家庭中长期缺乏爱的体验,就会经常处在紧张忧虑之中;二是父母给孩子过多压力,当压力超过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个体即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随之而来是孩子对活动失去兴趣乃到对自我完全丧失信心。

三、辅导目标

1、具体目标:乐观地看待事物;微笑面对生活;发现并正视自己的优点;做一个自信有上进心的人;关注学习积极思考;合理安排自己的膳食、睡眠等日常生活;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细心体会发现家人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制定自己学习和生活目标。

2、最终目标:健康的心理情感认知水平;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如:正当正确的需要、广泛浓厚的爱好、稳定和谐的性格、具有责任感和成就感等);优良的个性心理素质(如:情绪稳定、意志坚定、自我概念良好、生活适应力和应变能力强、人际关系积极等)

3、近期目标:帮助个体:理清自己的的困扰,进行自我分析及改进;宣泄自己的情绪;认知改变自己旧有的偏激的看法和行为;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

4、长远目标: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情绪乐观稳定;具有一定的耐挫能力;客观评价自己、接受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积极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和应变能力。

四、辅导方案

采用两类辅导方法:认知改变和行为训练。抑郁型心理原理告诉我们:抑郁者对周围的一切往往抱有消极的看法和认识, 消极的认识导致消极的情绪, 消极的情绪又导致对事物消极的认识.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最根本的就是从改变消极的认识入手,达到最终改变行为的目的;行为训练是通过表达情绪减轻强度、学会交往、学会表达、认识自我、计划安排学习生活。

五、辅导过程

1、沟通和构建平等互信的交流平台:选择一个幽美恬静的独立环境,约其谈心,进一步的了解把握其情绪和认知现状,适度的加以引导,在取得被辅导个体的接纳和认同后,邀其共同商定辅导方案,并告之其在过程中的义务、责任及注意的问题,提出期望,适加鼓励。整个交谈氛围轻松平缓,被辅导个体表现出难得的配合,情绪稳定,能发言并点头等动作表示明白和接受。

2、让学生抑郁的情绪得到宣泄: 我邀请被辅导个体所信任的班主任老师、同学两名选定轻松适宜的场所,引导其释放、抒发、宣泄个人的不良情绪体验;并共同进行被辅导个体所认可的跳绳、跳方格等运动游戏。这一过程适宜的氛围、亲近的老师同学、有趣的运动游戏让被辅导个体从情绪上暂露喜色,体能上有所释放。

3、社交技能训练:选定一个典型事例,邀请被辅导个体一起分角色扮演,找出不适宜的行为,并让其认知和接受新行为,并鼓励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一过程中,深入情境的扮演,直观生动刺激被辅导个体的认知,得到其认同。

4、自信训练:针对被辅导个体总是不能拒绝他人的过分要求,向其说明应学会勇敢而礼貌的拒绝别人不适当的要求;而后选定一个典型场景与其分角色扮演,引导其用语言表达情感以及视线、体态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的表达作用。另外,我还为被辅导个体制定了活动日记,讲清其记载时的注意事项,分一天和一周对其日记引导分析并疏理、进行故障排除、鼓励指导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通过这个过程,被辅导个体其语言、肢体状态变得较为自然、大方;对其自己情绪收集反馈甄别有了一定的基础,并能明确而后制定行动计划。

六、辅导效果

该生经过心理辅导后,在认知上去掉了消极的观念和看法,表现出了正面的自我评价,能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再自卑;在情绪上,不再沉迷于不快,没有了烦燥不安、焦虑的表现;在行动上,上课认真听讲,课余和同学玩耍交谈,活动乐于参与,各科作业完成情况良好。课内课外,我们终于看到了孩子的笑脸。

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 篇3

【关键词】中职卫校 抑郁 焦虑 心理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地掌握中职卫校学生抑郁、焦虑的心理状况,以此更好地指导学校对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时代要求

进入21世纪,社会变化了,时代变化了,环境变化了,当然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化了。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灵活应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毅力、善于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自信心与表达能力、独立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二)青年成长需要

心理健康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讲,卫校阶段处在心理发育的青年期,是从不成熟的儿童期向成熟的成年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卫校学生多会出现生理上的快速变化与心理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自我形象的追求与自我评价能力不高等矛盾。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可能会出现短暂的不适应,体验到焦虑、紧张、恐慌与不安。因此,卫校阶段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达到心理上的成熟。

(三)人才培养需要

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未来,更关系到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培养,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关注学生当下的健康状态,还包括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科学思维、职业心理、婚恋态度、潜能开发、求职择业等,重视学生未来全面而均衡地发展。

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与成因

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中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在学习与生活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的矛盾和冲突,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的现象发生。(2)学习中的医学课程具有数量多、课程重、压力大的特点,容易引发心理疾病问题。(3)医护专业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对学历的水平要求也比较高。中职卫校学生焦虑与抑郁的产生原因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就业压力比较大。

稳定的情绪与心理健康的程度相一致。而不稳定的情绪会影响心理的健康水平,相对容易发生恐怖、敌对、抑郁、强迫、人际关系、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外向型性格的心理健康程度较好;内向性格的心理健康较差,焦虑、抑郁、强迫与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相对容易发生。在精神质维度的得分较高,对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较为明显,敌对表现较强、偏执与焦虑抑郁等问题表现比较突出。而敌对因子与掩饰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自控能力与心理成熟程度与心理健康的水平联系密切。因此,在将EPQ各个项目与SCL-90各因子进行显著相关性差异比较的结果中:外向性格、情绪稳定、精神质低、掩饰程度高者,在心理健康的发展中有积极作用。

三、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对策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但结果的好坏取决于目标(即抱负)水平的高低和确立目标的标准是否合适。目标过低,则容易达到,但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也不利于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身心的潜能实际上还处于被埋没的状态,长此下去还会因不满足而产生挫折感;反之,如果目标过高,虽然全力以赴,仍达不到既定的目标,就会产生失败感,挫伤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例如,人在兴致勃勃时,干什么都有精神,这就是积极的心境。它有助于潜在积极性的发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学生在抗挫折、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着缺陷。应付挫折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获得的。要提高耐挫力,可以选用以下的方法进行锻炼:(1)要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中的挫折情境。(2)要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不断地让自己经受磨难,对自己进行增强意志和抗挫能力的训练。(3)要学会倾诉、宣泄挫折,这样有助于消除压抑,调节心理平衡,从而正确看待挫折。

四、总结

在医学不断发展过程中,健康模式发生转变,在身体健康关注增加的同时,人们对心理健康更加关注。合格护士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心理的健康。中职卫校学生在毕业后的主要工作为护理工作。护理工作要频繁接触患者、工作中技术操作比例高、责任较重、生活不规律、工作紧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必须关注中职卫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特别是同学中性格内向的,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以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为完成的学业进而即将从事的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仲敏.160名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2(07).

[2]李奇能.护理学专科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左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25).

[3]李慧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06).

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 篇4

[案例]:闵月是我校电工专业二年级学生,入校以来一直担任班长,并在学校学生会工作,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关心班集体,学习成绩优秀。自上学期代表学校参加全省楼宇自动化大赛获得一等奖,并在全国大赛中获得优秀奖以来,一直很消沉。

一、把脉:面对学生的异常反应,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事情的原委

经过短暂的观察,并前后对比该同学的情绪,判断其肯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于是,有一天我抓住一个很好的机会,将闵月同学叫到办公室,微笑着看着他那张忧郁的脸。

“老师,我想找个单位实习,不想在学校读书了。”闵月感受到我的真诚,便开口阐述自己的观点。

“联系好单位了吗?”我淡淡地顺着对方的思维询问。

“没有。”该同学说着低下了头。

“家里经济出现困难了吗?”我试探着探明对方发生变化的理由。

“还行。”他的态度硬气了一点。

“那为什么?”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

闵月还是低着头,眼里含着泪花,但话语连贯了起来。“不想再在学校待了。这学期以来,不知为啥,班主任连老师撤了我的班长职务。有一次,在课堂上,她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骄傲。我真无语!”停顿片刻后,他接着说:“在实践接线课上,好几次都是我第一个接完,同学们都说我完成得又快又好,而专业课王老师却给我打B下,其他不如我的同学则给打了A上。我跟他理论,他说我骄傲,后来评价更低了。我实在不知错在哪儿,于是就给班主任写了字条:‘我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小鸟。’班主任回了句:‘小鸟很快会长大的。’我觉得她一点也不理解我!”闵月显得消沉、无耐,有些抑郁。

抑郁 (depressin) 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等综合而成的情绪状态,表现为持续不断的悲伤情绪,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伴随有无望感、疲劳感、紧张感、焦虑甚至食欲改变等症状。面对此情此境,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或者说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二、思考:我们究竟应将中职校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1. 提升基础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群体,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依然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在入学的时候是处在高中生这个群体的中下游,个体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只要学校能够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做到科学合理,再加上优秀师资队伍的谆谆教诲,这些学生依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

2. 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

在学校,教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甚至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根本的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打基础。要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要培养他们应对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矛盾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的能力。

3. 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标志。

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认知事物的角度、高度和深度。学校就应该从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着手,以提高其认识水平为基础、认知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到社会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4. 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良好的心态能帮助人冷静思考问题,稳定的情绪则会让人稳重行事。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都是人生修炼的一个基本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也应该将这两个方面作为训练学生素养和技能的内容。

三、用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克服弱性,发扬优势

1. 人性的弱点依然是教学中难以规避的矛盾问题。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至19岁之间,因知识、经验的不足,难以处理好师生、同学间的关系,使自己的心理、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困扰和波动。闵月今年18岁,优异的成绩使他不自觉地飘飘然起来,细心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为使他更加优秀,采取了负激励的方法,而他年幼的心灵无法接受老师对他态度的改变,更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情绪从积极向上一下子跌到了消沉、沮丧甚至逃避现实的境地。他也曾寻求过班主任的理解和帮助,但班主任鼓励的语言并没有使他领悟到个中的道理。

2. 改变闵月心理抑郁的关键是改变认知,采用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干预技术,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通过认知和行为干预技术,从改变人们的不合理认知和观念来调整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达到克服心理障碍,使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错误认知产生的根源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看法。据此,改变闵月对老师评价的看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闵月来讲,班主任连老师和任课王老师为了使他不骄不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他取得更好成绩,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方法,激励他继续努力,不要自满。而年轻的他不能领悟,误解了老师,以至于情绪低落,甚至走向抑郁。为此,我采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方法,改变其错误的认知。

“连老师在电学方面的知识丰富吗?”这样问的目的主要是想化解闵月与老师之间的隔阂。

“丰富,他懂的很多。”很显然,闵月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

“连老师讲课认真吗?你觉得她一直很敬业吗?”我进一步将话题引向深入。

“很认真,很敬业。”闵月开始恢复自信。

我说:“一个学识渊博、工作一丝不苟、十分敬业的老师,值得你尊重吗?”他讪讪地笑道:“值得!”“那么,你何不按他的要求,把专业知识学得再精细些呢!”这时,闵月的眉毛如旗般展开,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师,我明白了。连老师用的是激将法,激励我努力学习呢!王老师也是!”

3. 克服弱性,发扬优势,尊重个性,是一个永不会钝的锐器。

闵月是个聪明的孩子,良好的品质和优异的成绩使他形成了自尊、自爱的个性。班主任对他评价的降低使他有失尊严,在同学中抬不起头,错误地认为老师对他有看法,导致心理抑郁。当点透老师的学识和品格后,他自然就明白了老师的用心。

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 篇5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故事,有人在国外很成功,适应很好;也有人感到沮丧,甚至有人因留学得了抑郁症。我希望这些故事,让我们更了解国外教育,也能够给我们自己的教育有所启示。”黎铭说。

生存

A.学霸初到国外不适应,遭学校处罚后重燃斗志

打游戏、喝酒、挂科、想家、哭泣,这是上海小伙子王田初到UVA(弗吉尼亚大学)的混乱生活。

王田说,自己到UVA后麻烦接踵而至。作业、医保表格甚至汽车违章罚款都没有按时交,连高中lB学分也没有按期转,一连串的滞后给他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终于,申请学校时他所获得的“特权学者”身份被取消了,而这—下子燃起了曾经也是学霸的王田的斗志。

“这个孩子及时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注重时间管理,把挂科的科目都补了起来,现在很好。不过在我看来,谁的青春不迷茫。”说到这里,黎铭显得很宽容。

B.因学习压力大得了抑郁症,回国拢回自信后“再度征战”

帝国理工的工程,与牛津的文科、剑桥的理科在英国教育界堪称“三足鼎立”。无锡男孩王阳曾因被帝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录取而一时被羡慕嫉妒恨。

“我到帝国理工采访,王阳就成了帮手。而当王阳面对我的镜头说‘因为抑郁症,我休学了一年’的时候,当时我真的很震惊。”黎铭缓缓说道。王阳告诉她,自己就想把这段经历说出来,让大家了解抑郁症,更了解留学的孩子。他当时不爱说话,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整夜失眠。而究其原因,王阳觉得一是留学到了新的环境,二是世界顶级大学的学业压力比较大。

王阳坦言,自己去看了医生,但药物不能根治他的状况。他在父母的支持下休学一年回国治疗。让人欣慰的是,他在家乡的修理厂做学徒修车,情况竟慢慢好转了。后来,王阳再次回到大学,并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成绩也保持在二等水平。

c.中国学生遭遇恶作剧,勇敢维权让肇事者被开除

在BU(波士顿大学)念大三的吴奕格是高考失利仓促准备出国的一个例子。他来到了鲜有亚裔学生的美国爱荷华大学。在那里,吴奕格向黎铭坦言自己“遇到了种族歧视”。

当地学生会因为好奇开始一些恶作剧,有时候会用马克笔把他宿舍的猫眼堵上或者套住门把手,有时还会出言不逊。吴奕格勇敢地向学校汇报,维护了自己的权利,恶作剧的学生被开除。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利用学校保护好自己是吴奕格初来美国的最大体会。

吴奕格非常努力。他成功入学BU以后,高昂的学费促使他去打工。就在别的孩子春假去旅行的时候,在房产中介打工的吴奕格却带着客人看房子。吴奕格现在已经有能力支付自己的部分学费并且能邀请父母去美国旅游。

真假

A.哈佛图书馆凌晨4点挤满人?

凌晨4点的哈佛图书馆,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

南京外国语学校优秀毕业生、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生许吉如在受访时这样告诉黎铭:“我大三的时候,交换到哈佛大学一年。凌晨4点的哈佛图书馆的确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不过那只是考前复习的阶段。”

而哈佛大学一年级李同学更是坦白告诉黎铭:“哈佛大学图书馆下午4点是比较空的,大家都在课外运动。很多学生是很晚才去图书馆学习,所以才会待到凌晨。不过凌晨4点的哈佛图书馆,味道真是不好闻。”

B.有人能“混”进当地“兄弟会”?

毕业于上海大同中学的罗防芊是以兄弟会“网红”的身份给黎铭做介绍的。不过罗防芊却告诉这位南京妈妈,自己刚来到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时候并不开心。

原来罗防芊从小到大都是学校风云人物,所以刚到异国他乡总没有归属感,这一情况直到他进入一个创业兄弟会后才改变。

罗防芊介绍说,这个团队有50多个UCLA的成员,经常在—起玩乐,探讨各种问题。不过想进会可不容易,罗防芊需要通过各种任务考验。在经历了一个学期地狱般繁忙的日子以后,他如愿以偿入会。

罗防芊告诉黎铭,这是一个职业兄弟会,最初让大家聚起来的就是对创业的热情。

C.“做饭社交”颇受欢迎?

中国留学生的社交方式有很多,比如Party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在NYU(纽约大学)读数学经济的杭同学就详细介绍了他们学校的几种聚会。

一种是美国同学举办的,会去酒吧听听歌跳跳舞,门票由邀请的同学负担,饮料自己买;一种是中国同学举办的,大家AA,一起出去吃吃饭;还有的美国同学会去一间别墅开Party,和美剧上看到的一样,这样的聚会会发生很多事……

杭同学告诉黎铭,他不喜欢那样的Partv社交,而是分享了他的“做饭社交”——和同学们—起做做饭,聊聊专业,因为自己烧得一手好饭菜。

一些留学生表示,刚到美国时,会努力和美国人混在一起,但新鲜感过了,共同话题就少了,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最后还是愿意混“中国圈”。

前途

A.回国创业:用美国经验为中国做事

“我会选择回国工作。”毕业于杭州外国语学校的严世乔直言不讳地告诉黎铭。

“我访问他时,这个孩子正在学校附近的劳伦斯实验室带薪实习。他说会在美国发展几年积攒经验,但最后要回国工作。原因很简单,父母送自己出国读书,享受蓝天、白云和空气;自己学成回国,为父母的蓝天、白云和空气做些事情。”

B.国外创业:美国没有“新人潜规则”

在国外留学的许多优秀中国学生也有机会会在国外找工作。毕业于南京一中的文维同学从威斯康辛大学毕业后,已经在纽约一家公司工作。“文维很喜欢美国工作环境的一点是:这里没有‘新人潜规则’。”文维告诉黎铭,她工作的地方没有人差遣她端茶倒水,而是大家都做好自己的工作,真正能学到东西。目前,文维已经拿到了六年的工作签证。

C.无论在哪里,最不想和父母借钱

在中国的留学生中,“创业”也是个点击率颇高的词。不过,在国外创业可不如想象的那样简单。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毕业的方震告诉黎铭,他在大学时期就是学校的中国学联主席。现在自己创立了“邻客美国公司”。不过他坦言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公司前期无法盈利,又要支付很多费用,而他最不想的就是和父母借钱。

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 篇6

关键词:抑郁,社会支持,精神卫生,农村人口,学生

抑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 不但与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相关, 而且是大学生休学、退学及自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 且自杀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有关[3,4]。农村大学生因求学而来到城市, 对城市环境的不适应与学习生活的压力所导致的多重心理冲突, 更易使其产生抑郁等负向情绪。有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在增进个体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作用, 能缓解个体心理压力, 消除心理障碍, 并对自杀意念存在影响[5,6]; 而心理韧性可以减少自杀意念的形成[7], 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子。本研究从“社会—心理”模式角度, 探讨抑郁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以期为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温州、重庆、成都、绵阳等地6所高校分层整群抽取大学生1 553名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问卷1 593份, 有效问卷1 553份。以其中905名农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 男生401名, 女生504名; 大一学生345名, 大二学生290名, 大三学生162名, 大四学生108名) 。

1.2研究工具 ( 1) 抑郁自评量表 ( SDS) [8]。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 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每一条目均按1~4级评分 ( 抑郁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 范围为0.25~1.00, 其中<0.50为无抑郁, 0.50~0.59为轻度度抑郁, 0.60~0.69为中度抑郁, >0.70为重度抑郁。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 ( 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SSRS) [9]。由肖水源编制, 分客观的支持度、主观的支持度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量表第1 ~ 4, 8 ~ 10题为单选, 有1, 2, 3, 4等4个选项, 分别计1 ~ 4分; 第5 ~ 7题分A, B, C, D 4个计总分, 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0~5分, 总分为题目计分之和。得分越高, 支持度越大。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 客观支持0.75、主观支持0.61、对支持利用度0.44。 ( 3)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由胡月琴等[10]编制, 共27题, 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等5个分量表, 每一题按照“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总分越高, 心理韧性越好。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均>0.7, 内部一致性效度为0.85, 题目鉴别度均>0.30, 区分度良好。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和AMOS 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农村大学生抑郁水平分布情况根据Zung拟定的常模标准[11], 农村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55.80%。男生抑郁及中、重度抑郁检出率均高于女生, 女生轻度抑郁检出率高于男生; 大四学生抑郁及中度抑郁检出率均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大三学生重度抑郁检出率最高, 大二学生轻度抑郁检出率最高。见表1。

2.2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农村大学生抑郁与心理韧性得分比较接触社会支持得分从高到低排列, 以27% 的分数作为高、低分组界限, 将社会支持水平分为满意 ( 高分组) 、一般 ( 高、低分组之间) 、较少 ( 低分组) , 结果显示, 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心理韧性越强, 抑郁障碍较少; 不同社会支持程度农村大学生躯体性障碍、抑郁心理障碍、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维度及抑郁指数、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2.3农村大学生抑郁、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抑郁呈统计学负相关 ( P<0.05或P<0.01) , 心理韧性各维度均与抑郁呈现统计学负相关 ( P值均<0.01) , 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各维度之间呈现统计学正相关 ( P值均 < 0.01) 。见表3。

注: * P<0.05, **P<0.01。

2.4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抑郁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检测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根据温忠麟等[12]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3种变量进行分析, 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都达到了可接受水平, 模型拟合良好。图1所示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社会支持对抑郁行为的总体效应 ( β=-0.58, P<0.01) 与间接效应 ( β= 0.51, P<0.01) 均达到了统计学水平, 但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 β = -0.07, P>0.05) 。由此可见, 心理韧性在2个变量之间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 中介率为51.2%, 社会支持对抑郁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个体心理韧性发生作用的。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905名农村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55.80%, 高于相关研究结果[13,14], 说明农村大学生抑郁状况总体较严重; 男生总体抑郁水平高于女生, 并在抑郁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已有研究一致[15,16]。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 面临环境、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与冲突, 男生作为传统文化下的“社会栋梁、家庭支柱”, 相比女生背负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面对逆境和困难时更易出现各种精神、情感及躯体障碍; 大四学生抑郁检出率最高, 与其他年级学生在抑郁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已有研究不一致[17,18]。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婚恋等多重选择及来自同伴、家庭、社会的压力, 容易呈现焦虑、不安、失眠、自我评价过低等负性情绪。调查显示, 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心理韧性越强, 抑郁检出率越低, 并在抑郁和心理韧性多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已有研究一致[19,20]; 提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时, 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效发展。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已为众多研究所证实[21,22], 本研究中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抑郁三者均呈现统计学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 农村大学生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值为51.2%。农村大学生通过来自家人、同伴、社会的主客观支持对心理韧性产生影响, 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正向预测作用达到69.0%, 与已有研究一致[23]。表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重视和加强社会支持力量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 心理韧性对抑郁具有74.2%的负向预测作用, 原因为心理韧性较强的农村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和压力情境时, 更倾向选择合理的应对方式, 较少出现负向情绪[24]。

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 篇7

很明显, 王×的问题属于“抑郁自卑心理的反应”。什么是抑郁自卑心理的反应呢?就是指当人遇到了自己难以处理的困难或者问题的时候, 产生的着急和焦虑甚至造成心情低落, 进而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情况。这种情况严重的会导致对自己彻底地失望, 进而轻生。要想帮助她走出抑郁自卑的阴影, 首要的是要找到造成这一阴影的原因。首先, 学校的生源90%都来自本省, 在班级里, 只有她是外省的学生, 生活习惯与口音都与大家不同。其次, 她父母是外地打工者, 收入有限, 她的生活很节俭, 但是当她看到室友的父亲开着轿车接送, 还送孩子手提电脑, 她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家庭的贫苦, 进而带来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的差距, 她开始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由于自卑, 她不喜欢和同学们交往, 总怕招来别人的冷眼和嘲笑, 并拒绝参加很多集体活动, 她甚至觉得自己的家境几乎决定了她的前程。再次, 王×从小学到中学, 学习一直很优秀, 学习成绩的优异带给了她很强的成就感, 但进入职院之后, 除了学习好以外, 还要有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 (包括社会能力) , 这是她以往的生活里所欠缺的锻炼的内容, 这让她产生了对自我认识前后之间的落差。最后, 父亲重病复发急需帮助与自己无能为力的矛盾冲突, 让她心力交瘁, 越着急越使情况恶劣, 抑郁和自卑就越严重。

通过对问题原因的分析, 使我能够更好地对王×进行帮助。首先, 我定期对她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 及时地、高频率地关注她的心理状态, 并对心理测试结果加以分析, 要求班级同学给予她关心与关注, 与我一起对她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其次, 我密切关注王×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 经常与她进行沟通与交流, 真正深入贫困学生群体, 与同学进行座谈交流, 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友谊。最后, 从她自己的心里认知入手, 帮助她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用一篇《迎着风与自己赛跑》的小寓言, 引导她要注重自身的提高, 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通过与班级同学的交流, 我了解到王×的钢笔字写得很漂亮, 在课间我找她帮忙写通知, 后来推荐她加入了学生会组织, 并经常找她谈心, 请她对学校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对于她提出的好建议和好想法, 我鼓励她做成策划书, 落实到具体的实际中, 并要求她出现问题及时与我和同学沟通。在这种方法的鼓励下, 王×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接下来, 我进一步从具体行为上帮助她, 与她一起制定学习计划, 注意劳逸结合;为她联系成绩优异的同学帮她补习功课;让她多回家看看, 积极关注她父亲的病情, 组织同学们私下进行了捐款, 用学生们的微薄之力帮助她。就这样, 王×成功地参与到后来学校的许多活动中, 并因此结识了更多的朋友, 终于大家又可以看到她那久违的笑容了。

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抽取1 870名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进行心理筛查,以抑郁因子大于3分为标准[6],共筛查出56名可能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在检出的本科生中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经简短访谈后纳入团体。最终完成所有实验内容的大学生45名。将其按男女匹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2名(男生9名,女生13名),年龄(20.6±1.01)岁;对照组23名(男生8名,女生15名),年龄(20.3±0.99)岁。

1.2 工具

1.2.1 VIA优势问卷(Value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VIA-IS)

由Peterson等修订[7]。该问卷主要测试24种性格优势,共计240个项目,通过区分24种优势在不同个体中的体现程度,来识别被试所具有的五大显著优势。每个优势包含10个项目,得分越高,表明该优势越显著。总量表及各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及重测信度均到0.7以上[8]。

1.2.2 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appines Qnestim-naiere,MHQ)

该问卷共50个项目,包括1个指数(幸福体验指数)9个维度,采用7级计分,总分等于各个维度项目得分相加,各维度因子分=维度总分/项目数。该问卷在大学生群体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在0.674~0.906间,分半系数在0.660~0.884之间[9]。

1.2.3 抑郁症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包含抑郁状态的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4组特异性症状,其内部一致性满意,奇偶数条目分半相关性为0.92[10]。采用4级评分,总得分40分以下为无抑郁症状,40~50分为轻度抑郁症状,50~60分为中度抑郁症状,6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症状。

1.2.4 心理韧性量表

采用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1]。包括坚韧、力量和乐观3个维度,25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分值越高,心理韧性水平越强。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坚韧、乐观和力量分别为0.88,0.60,0.80。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实验设计为2(对照组、实验组)×3(前测、后测、追踪测试)重复测量设计方法。团体辅导干预时间为2015年2—4月。在进行干预2 d前,对所有被试统一施测VIA-IS,MHQ,SDS,CD-RISC问卷调查。首先通过VIA-IS问卷,测出每位被试各具有的5个最强优势,并由被试自由选择其中1个,在团体辅导期间,每天实践这种最强优势。实验组接受每周1次、为期6周的团体辅导。对照组则处于常态的学习和生活,除根据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有关规定重点关注外,不接受任何辅导。在干预结束之际及结束后3个月,再次使用MHQ,SDS,CD-RISC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

1.3.2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干预方案

见表1。

干预重点:(1)引导成员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优势,并运用自身优势积极生活;(2)引导成员体验幸福感,培养积极情绪;(3)培养成员积极的人际关系;(4)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悦纳自我和接纳他人;(5)帮助成员提高心理韧性,培养积极的应对能力方式;(6)培养学生积极成长能力。已有研究表明,积极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降低抑郁水平,提高幸福感[12,13,1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大学生MHQ因子分比较

由表2可见,组别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即刻实验组除健康关注和利他行为外,综合幸福感量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时间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干预前后及干预后3个月间综合幸福感量表的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健康关注、友好关系、幸福体验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交互效应结果表明,综合幸福感量表的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和幸福体验因子得分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值均<0.05)。

2.2 干预前后两组大学生抑郁和心理韧性水平比较

表3显示,抑郁水平的分组、时间和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经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抑郁水平下降,3个月后的追踪效果仍保持良好,而对照组的抑郁水平呈上升趋势;心理韧性分组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干预前后及追踪测试中数据均发生变化,实验组上升,而对照组呈上下波动趋势。

注:*P<0.05,**P<0.01。

注:**P<0.01。

3 讨论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利用自身积极优势和积极力量,利用这种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来对抗各种心理困扰。本研究的干预目的是帮助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认识并发展他们的性格优势(如勇敢、坚持、热情、感恩、公平、希望等),通过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培养成员的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接纳、积极应对、积极成长,增强幸福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开发其心理潜能,塑造成员的积极心理品质。

Bolier等[15]对大量关于“积极心理学干预”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元分析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干预技术能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Seligman等[16]也发现,利用“在生活中了解并运用优势”“记录生活中的三件好事”和“记录值得感恩的事”能让人们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有效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本实验结果表明,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有抑郁症状大学生的干预有明显效果,经过6次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组抑郁水平降低,综合幸福感明显提升,而对照组前后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在3个月后进行追踪调查,实验组在抑郁水平的降低,综合幸福感量表中的生活满意度、健康关注、正性情感、友好关系、幸福体验的提高上效果保持良好,说明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干预的短期维持效果也令人满意,而其他因子可能因为在生活中运用的较少,在干预时强化不强,因此保持效果不佳。

心理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除症状,更重要的是挖掘个体的积极潜力和积极力量。心理韧性从积极自我、积极潜能的视角出发,是个体在应对压力情景时积极应对的良好品质,维持个体良好适应和不断成长的力量源泉[17]。已有研究表明,在创伤、逆境等压力下,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表现出情绪、行为等不良结果就越少[18]。本研究发现,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在接受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后心理韧性水平提高,由此可以证明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不仅能有效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提高幸福感,而且能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增强应对压力的反弹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导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为高校开展健康心理辅导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在江西省某高校1 870名大学生中筛查出56名可能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其进行干预,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试及追踪测试的实验设计,以综合幸福问卷(MHQ)、抑郁症自评量表(SDS)、心理韧性量表(CD-RISC)为评估工具,最终完成所有实验内容的大学生为45名。结果 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综合幸福感得分生活满意因子提升了0.22,正性情感提升了3.86,自我价值提升了0.40,友好关系提升了1.59,幸福体验提升了1.34。抑郁水平由前测的(59.91±2.35)分降至后测的(53.36±2.84)分,心理韧性水平由前测的(57.22±2.59)分提升到后测的(59.50±2.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44,-3.05,P值均<0.05);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团体辅导结束3个月后,效果依然存在。结论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抑郁倾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可以提高心理韧性和幸福感指数。

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选取江门市6所中学 ( 3所初中, 2所普通高中, 1所职业高中) , 从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4 ~6个班级, 每个班级有40 ~60人, 以所选取的班级全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共调查学生3 796名, 回收有效问卷为3 669份, 有效率为96.7%。其中男生1 941名 ( 52.9%) , 女生1 728名 ( 47. 1% ) ; 初一年级学生536名 ( 14. 6% ) , 初二年级学生675名 ( 18. 4%) , 初三年级学生653名 ( 17.8%) , 高一年级学生778名 ( 21. 2%) , 高二年级学生697名 ( 19.0%) , 高三年级学生330名 ( 9.0%) ;独生子女1 790名 ( 48. 8%) , 非独生子女1 879名 ( 51.2%) 。年龄范围为10 ~20岁, 平均年龄为 ( 15.08±2. 90) 岁。

1. 2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包括: ( 1) 社会人口学问卷。调查内容有性别、年龄、年级、民族、家庭类型、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等。 ( 2) Beck抑郁自评问卷 (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 Ⅱ) [6]。该量表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 T. Beck编制于20世纪60年代, 用于评价被调查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 共有21项, 每项采用0 ~3分4级评分, 总得分在0 ~63分之间, 其中0 ~13分为没有抑郁, 14 ~19分为轻度, 20 ~28分为中度, 29 ~ 63分为严重。该量表分半信度系数为0.86, 重测一致性系数为0.70 ~0.80。 ( 3) 自编寻求心理援助问卷。心理援助是指以解除心理痛苦或心理问题为目的, 向他人寻求援助的行为, 分为专业心理援助 ( 如向学校咨询人员、咨询师、心理学专家、精神病学专家等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求助) 和非专业心理援助 ( 向亲人、友伴、师生、恋人等非心理专业人员的求助) [7]。调查员由心理咨询师担任, 调查前统一培训, 每次调查有1名调查员和1名质控员同时到场并全程参与, 调查前对被试者进行知情同意说明,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3 统计分析 应用 SPSS 16. 0 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t 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抑郁症状水平中学生寻求心理援助现况

被试中有抑郁症状者877人, 检出率为23. 90%。不同抑郁症状水平者间寻求过专业心理援助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13. 589, P = 0. 557) ; 但BDI得分越高, 寻求非专业心理援助者比例越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32. 535, P = 0. 001) 。见表1。

2. 2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中学生寻求心理援助现况

60. 10% 的中学生曾寻求过心理援助, 但求助专业心理援助的比例低于非专业心理援助。女生曾寻求心理援助者检出率高于男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3. 190, P < 0. 05) , 但女生寻求过专业心理援助的比例低于男生。各年级中学生寻求过心理援助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9. 749, P < 0. 01) , 高三学生曾寻求心理援助比例最高, 其次为高一、初二学生, 其中初二学生寻求专业心理援助比例最高为9.93%。见表2。

2. 3中学生求助学校心理教师现状

中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时, 58.57%的学生表示不会求助学校的心理教师, 41. 43% 表示会求助学校的心理教师。男生不会求助学校心理教师比例 ( 60.05%) 略高于女生 ( 56.83%)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3. 962, P> 0. 05) 。初一至高三表示不会求助学校心理教师比例分别为32. 09%, 60. 15%, 64. 93%, 59. 00%, 68.44% 和63. 94%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98. 414, P< 0. 01) 。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2. 4中学生不接受专业心理援助原因

中学生表示未来不接受专业心理援助人数占62. 55%, 其中认为正常的比例最高, 占37.12%; 其次为不知怎样找心理医生 ( 24.58%) 、怕人知道 ( 19.56%) 、其他 ( 17.86%) 和认为是躯体疾病 ( 0. 87%) 。不同性别学生不接受专业心理援助原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6.373, P > 0. 05) , 不同年级间不接受专业心理援助原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232. 80, P < 0. 01) 。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3. 91% , 其中中度抑郁为6. 76% , 重度抑郁为2.92% 。本研究的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与陈学彬等[8]研究一致, 低于洪忻等[3]的研究报道。中学生曾寻求过心理援助的报告率为60. 10%, 其中寻求过专业心理援助者占6.19%, 寻求过非专业心理援助者占53.91% ; 不同抑郁症状者寻求过心理援助比例占70.70% , 其中寻求过专业心理援助者占7. 30% , 非专业心理援助者占63.40%。与孙玮等[9]研究报道基本相同。说明中学生存在大量的心理援助需求, 但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的很少, 很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状没有得到专业的及时有效解决。中学生更倾向于寻求非专业心理援助, 原因可能与人们对专业心理服务缺乏了解, 且非专业心理服务比较容易获得有关, 同时也反映出专业心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均存在不足。

本研究表明, 在遇到问题时女生较男生更多使用求助方式解决问题。由于社会赋予男生很多的责任, 因此在面对困境时更多地采用其他的应对方式以显示男子汉的形象[10]。本研究显示, 不同年级寻求过心理援助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高三学生学生比例最高, 其次为高一、初二学生, 与封丹等[11]研究报道一致。随着年级升高, 中学生心理逐渐发育成熟, 能客观地思考问题, 慢慢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 因此多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12]。

本研究结果显示, 58.57%的中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求助学校心理教师, 年级越高, 求助心理教师比例越低。原因可能是学校心理教师人数少, 学校心理室成立时间短, 学生不容易得到学校的心理专业服务; 另外, 中学生对学校心理服务不信任, 怕同学知道, 担心在学校的学业受到影响等, 从而造成中学生愿意求助学校心理教师比例少[13]。调查显示, 中学生不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的原因依次是认为正常、不知怎样找心理医生、怕人知道、其他和认为是躯体疾病。原因可能是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健康知识和专业机构尤其是心理卫生机构宣传不够, 中学生对心理卫生健康知识了解少, 对心理问题没有正确认识, 害怕甚至歧视心理疾病, 对专业心理机构了解少甚至存在偏见, 不知道专业心理援助途径等[14]。

上一篇:文言文教学的创新下一篇:监测阶段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