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症(共12篇)
大学生抑郁症 篇1
摘要:目的 调查和分析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分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5所学校53个班级2 202名在校中学生,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对这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际调查2 118人,有效应答率为96.2%。其中初中生占51.7%,高中生占48.3%;男生占49.9%,女生占50.1%。结果 SDS表总粗分为39.26±8.35,标准总分为49.20±10.46。2 118名中学生中检出抑郁症状974人,检出率为46.0%。其中轻度抑郁人622(29.4%),中度抑郁283人(13.4%),重度抑郁69人(3.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习成绩、每周中等强度活动、每天睡眠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与同学相处、意外伤害与抑郁症有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加强中学生心理保健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抑郁症,中学生,分布
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性疾病,指个体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行为减少的内在情绪状态。中学生处于个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期,面临生理、心理的剧烈变化及升学压力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使他们较易出现抑郁症状,且有上升和加重的趋势[1]。罹患抑郁症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厌世,对未来缺乏热情和信心,甚至导致自杀。因此,对中学生抑郁症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可能存在抑郁的中学生及时筛查并主动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于2010年9—10月对南京市中学生进行现况调查,以探究其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5所中学(初中3所,高中2所)为调查学校,从调查学校中抽取53个班级(初中30个班级,高中23个班级)共2 202名学生进行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将调查内容印制成统一的《青少年心理状况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自填式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在填写前统一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填写要求,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如实填写问卷。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所有问卷均为匿名。经检查无漏项后当场收回。
1.2.2 一般情况调查
包括调查对象及其家庭的社会人口学信息、调查对象的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生活事件、健康危险行为(逃学、抽烟、喝酒、经常去网吧、离家出走)及身高、体重等。
1.2.3 抑郁症调查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2]评价中学生抑郁状况。该量表由Zung编制于1965年,1985年译制成中文后,因其使用简便易行、效度和信度较高,已被国内外广泛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SDS量表由20个条目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1个有关症状。每个条目根据被测量者最近1周的感受分为4个等级评分,分别代表没有或很少时间(发生)、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或全部时间。其中10个条目正性词陈述,按反向评分;10个条目负性词陈述,按正向评分。累积20个条目得分为SDS总粗分。通过公式转换:SDS标准总分为1.25×SDS总粗分的整体部分,抑郁严重指数=SDS总粗分/80(最高总分)算出SDS标准总分和抑郁严重程度。抑郁严重指数0.50以下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度抑郁,0.60~0.69为中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2]。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0 对调查表进行双轨录入,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采用t检验或F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优势比(OR值)及95%可信区间(CIs)评价危险度大小,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调整。主要相关因素及赋值方法见表1。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实际调查2 118名中学生,有效应答率96.2%。其中男生1 057人(49.9%),女生1 061人(50.1%);初中生1 095人(51.7%),高中生1 023人(48.3%)。父母工作状况:都有工作1 888人(89.1%),父亲失业48人(2.3%),母亲失业132人(6.2%),均失业50人(2.4%)。
2.2 SDS抑郁自评量表总粗分和标准总分
见表2。2 118名中学生SDS抑郁自评量表总粗分(X)、标准总分(Y)分别为39.26±8.35、 49.20±10.46。男女X值(39.59±8.39 vs 38.93±8.31,t=1.809,P>0.05)、Y值(49.61±10.51 vs 48.80±10.39,t=1.775,P=0.0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初中生、学习成绩较好、每周中等强度活动频次高、睡眠时间充足、与家人朋友相处好、与同学相处好的中学生SDS总分较低;逃学、吸烟、饮酒、经常到网吧、离家出走、意外伤害的中学生SDS总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 抑郁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
见表3。2 118名中学生中检出抑郁症974人,检出率为46.0%。其中轻度抑郁人622(29.4%),中度抑郁283人(13.4%),重度抑郁69人(3.3%)。男女抑郁症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5% vs 44.5%,χ2=1.927,P>0.05),而高中生罹患抑郁风险是初中生的1.187倍(95%CI=1.001~1.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3,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习成绩好、中等强度活动频次高、睡眠时间充足、与家人朋友相处好、与同学相处好与抑郁症呈负向关联;逃学、抽烟、喝酒、经常去网吧、离家出走、意外伤害与抑郁症呈正向关联。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习成绩、中等强度动频次、睡眠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与同学相处、意外伤害与抑郁症仍有统计学关联。
3 讨 论
抑郁症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由于使用的量表和对抑郁症的定义不同,国内报道的中学生抑郁症检出率有一定的差异[1,3,4] 。本研究采用SDS测得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检出率为46.0%,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
注:aP<0.01。SDS:抑郁症自评量表。
注:aP<0.05,bP<0.01
本研究显示,年级高、意外伤害是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等强度活动频次、睡眠时间、与家人同学相处好、与同学相处好是抑郁症的独立保护因素,且学习成绩(χundefined=66.99,P<0.01)、体力活动(χundefined=27.74,P<0.01)、睡眠时间(χundefined=28.91,P<0.01)与抑郁障碍之间存在负向的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体力活动和睡眠时间的增加,抑郁障碍的罹患风险也逐渐降低。
导致中学生抑郁的原因:①随着年龄增长、年级提升,学习、精神负担日益加重,可能导致高中生抑郁检出率显著高于初中生。②学习成绩不好的中学生其学习压力较成绩好者可能更大,更容易罹患抑郁症等各种心理问题;而罹患心理问题又会引起学习精力不集中,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心理健康问题。③体力活动降低罹患抑郁症风险的可能与运动抗抑郁作用的营养神经假说[6]有关。④睡眠不足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的发育及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使中学生患抑郁症等身心疾病[7]。⑤意外伤害与抑郁症呈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抑郁症可导致机体内在的注意力控制的阻断,抑郁症患者面对一些潜在的危险活动或环境时,注意力不易专注,更易出现意外伤害。
综上可知,中学生抑郁障碍的发生是受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其他相关因素共同影响的。因此,对中学生抑郁障碍的预防应从多个角度进行,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洪忻,李解权,梁亚琼,等.南京市中学生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调查[J].学校心理卫生,2008,22(10):744-748.
[2]Zung W.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eral Psychiatry,1965,12:63-70.
[3]李雷雷,汪洋,王宏,等.重庆市中学生抑郁状况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10):1071-1073.
[4]温圆圆,张建新,Paula,等.成都市中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7):1302-1307.
[5]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03-105.
[6]王泽军,季浏,褚昕宇.运动抗抑郁作用的神经营养假说[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458-1470.
[7]马冠生,崔朝辉,胡小琪,等.中国居民的睡眠时间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2):68-71.
大学生抑郁症 篇2
自3月14日起,这名叫“走饭”的网友就在微博中连续几天不断发微博告诉网友她患有抑郁症。17日晚,她选择了自杀的方式了结生命。18日,“走饭”通过时光机预设的微博发布出来,内容为:“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据悉,死者“走饭”系南京某高校学生。在其自杀后3月19日凌晨1:32,“江宁公安在线”发布微博证实,该女生已经遗憾的于17日晚间去世。“经初步调查,警方确认其为自杀。”
3月19日10:40,“走饭”生前喜欢的女歌手周笔畅发表微博,送别了这位女孩:“我能理解你。也但愿你以后的每个人生都能开心的活。安……”从“走饭”的微博以及个人网志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她生前喜欢听周笔畅的歌曲,并曾分享过周笔畅的歌曲《对嘴》。
民办高校学生抑郁症的发生及预防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抑郁症 原因 预防
0 引言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性心理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从情绪的轻度不佳到严重的抑郁,人一生中遭遇的概率至少有15%。西方国家把抑郁症称为“世纪之病”,也有学者称它为“心灵感冒”[1]。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1.21亿人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抑郁,若将轻型抑郁症包括在内,抑郁症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1]。有学者指出,抑郁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2]。
1 抑郁症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1.1 定义
抑郁症全称为抑郁型神经症,是一种以持续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患者自知力强,常常主动就医,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病程可迁延,治疗效果良好,但易反复。
1.2 临床表现
1.2.1 心理异常 病人诉说心情不畅、消沉、沮丧,看事物如戴墨镜般灰暗。对工作无兴趣、无热情、缺乏信心、常有无助感。对未来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下降,常感精神不振、疲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
1.2.2 躯体症状 病人常有头痛、背痛、四肢痛等症状,但查不出原因。此外,也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胃部不适、心慌、腹泻或便秘等。睡眠障碍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较浅等。
1.3 抑郁症于一般“心情不好”的区别
尽管抑郁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自己因为一些负性事件而情绪低落,吃不下饭就是患了“抑郁症”,抑郁症与一般“心情不好”有着本质区别,表现为以下方面:①抑郁症的情感低落表现显著而持续时间长,通常大于两周,并往往具有晨重昼轻的特点;②抑郁症往往有思维迟缓的表现,自觉脑子不好使,记不住事,反应迟钝,思路闭塞,思考问题困难;③抑郁症还表现为运动抑制,即不爱活动,少气懒言。而一般的 “心情不好”持续时间较短,有时好时坏的转变,一般不伴有思维迟缓、运动抑制等表现。
2 民办高校学生抑郁症的发生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个人、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其抑郁倾向日趋严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3]。据介绍,抑郁症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发病率大约在2%~5%,而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更多,大约占到20%~30%。伴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民办高校作为教育的新生力量,近年来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有资料表明,民办高校学生抑郁症的发生相对于公办类院校更加不容忽视。我们通过对三年来学生咨询工作的总结和对我校医学院09级新生抑郁心理的调查,折射出民办高校学生抑郁心理的发生。
2.1 发生情况
两年来,我校咨询室共咨询学生489名,其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抑郁情绪有275名,占咨询总人数的56.2%。
2009年9月,我们调查了解了我校医学院09级529名新生抑郁心理的发生情况。通过SDS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调查得知,近半年来曾有超过一月抑郁情绪的学生为168名,约占总数的31.7%,其中1人达到抑郁症的诊断,需要接受治疗,余伴有抑郁情绪,可在老师帮助下,自行调节。
2.2 主要发病原因
民办院校作为三本或高职高专类院校,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仍然存在办学条件较公办类院校差距较大,学生生源较差,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学生就业压力更大等问题。根据其办学特点和学生来源,该类院校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也有其自身特点。我们经过调查分析,归纳如下:
2.2.1 高考不理想,自感前途渺茫:民办高校作为第三批录取的本科院校,来校的一部分学生认为高考不理想,未能被一本、二本类院校录取,对所上学校并不是很满意,对大学生活有失望情绪,学习缺乏积极性,认为前途渺茫,产生抑郁情绪。在我们的调查中,由于该原因所造成的抑郁情绪约占1/3;
2.2.2 家庭贫困,生活压力大:由于民办高校自筹经费的特点,学生学费普遍偏高,而城乡经济的差异,又使得贫困学生的支出明显增高,造成贫困学生生活压力增大。而现在高校中学生攀比之风日趋严重,使得穷困学生的思想压力更重。经过我们调查,168名有抑郁情绪的学生中因家庭困难,生活压力大造成的有42人;
2.2.3 底子差,学习压力过大:随着学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高考录取的高低分差异较大,例如我校09年本科在本省录取文科最高分为527分,最低分为419分,相差108分;理科最高分495分,最低分400分,相差95分。而录取我校医学院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为文科生,对数理化知识学习较少,加之高校的教学进度快,这样就造成了基础差,底子薄的一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甚至课程内容听不懂的现象。在168名有抑郁情绪的学生中,由于该类原因造成的约占1/3;
2.2.4 盲目恋爱,情感受挫: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青春期的特点,大学生们思想浮躁,出现盲目谈情说爱,甚至同居的不良现象。而学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一旦由于各种原因恋爱关系终止,使感情受挫,郁闷于心,日久将容易形成抑郁症,甚至有些学生选择自杀的方式逃避现实。经过三年来的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我们发现该原因为较高年级学生抑郁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有向低年级发展的趋势;
2.2.5 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近些年高校扩招,某些专业的就业市场达到饱和,尤其是民办三本类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更加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因而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悲观失望、失去信心,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3 预防措施
目前,大学生抑郁症问题日益凸显,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通过对该类学校学生抑郁情绪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民办高校为预防学生抑郁症的发生,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应从校方教育和自我教育两方面入手。具体表现在:
3.1 校方教育
3.1.1 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的特点,高校应设立并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以我校为例,我校心理咨询室成立于2006年,现有3名专业心理咨询师承担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访谈等形式的咨询活动,并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咨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咨询室成立以来,从未发生过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解决而出现的学生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
3.1.2 学院应及时、定期的开展心理教育。民办高校更应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针对学生高考失利,自信心差等现象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3.1.3 加强辅导员做深入细致思想工作的能力。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是最容易发现学生思想问题的人员。因而,应加强辅导员做思想工作的能力,善于发现并能解决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问题。对个别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单独谈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恋爱观,放松心情,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3.1.4 此外,学院应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例如提供勤工助学岗,解决贫困同学的实际困难,多开展愉悦身心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方联系企事业单位,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空间等。
3.2 自我教育
大学生抑郁症原因呈现多样化,凸显了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有待增强的现状。大学生要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除了加强校方的教育外,还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具体包括:①平时多读一些名人励志自传,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③加强自我的适应能力,放弃完美主义,不要过于苛求自己,例如要求考试必须每门功课都是第一,要求自己每天学习时间都比别人长等等;④善于释放感情,缓解压力。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多找朋友、老师谈心,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有从事多年心理咨询的高校教师表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论在专业队伍建设、理论建设还是经费支持上,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大学校园自杀事件,昭示着这项工作所面临着严峻挑战。经过我们在民办高校近两年的心理咨询工作,我们觉得高校学生抑郁症的预防问题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且工作一定要深入细致,要善于发现,早期疏导,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笑丽,付彩云.《大学生抑郁心理》医药世界.2006年S2期.
[2]李双,吴卫东.《大学生的抑郁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07期.
[3]亢莉.《大学生抑郁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
马怀芬(1981-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专职教师兼实验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临床心理学、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
大学生抑郁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大学在校女性大学生295例,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筛选量表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 depression scale, CES-D) 进行抑郁水平测试, 选取45例没有运动训练经历并且每周体育锻炼不超过一次, 抑郁水平在低度到中度 (CES-D量表得分为16~29分) 的女学生。45例轻度到中度抑郁女性大学生随机分为3组:第1组15例为抑郁力量训练组, 第2组为抑郁有氧训练组, 第3组15例为抑郁对照组, 不进行运动干预。另外选取15例健康无抑郁症状的 (CES-D量表得分为15分以下) 女性大学生为正常对照组。这些学生经过健康检查, 无心、肝、肺、内分泌等疾病, 无运动禁忌证。3组之间年龄、身高、体质量比较无差异。受试者具体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抑郁水平测试选用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筛选量表 (CES-D量表) , 受试者填表时给予统一指导语, 共发放295例, 回收293例, 回收率99.32%, 其中有效问卷289例, 有效率98.63%。
1.2.2 实验法
实验设计。抑郁体育锻炼组进行为期8周的渐进性力量和有氧训练, 每周训练3次, 每次训练30~50 min。前2周为适应性阶段, 训练强度控制在50%, 第3~6周训练强度控制在60%, 后2周训练强度控制在70%。抑郁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安排运动训练, 保持正常生活。并于实验前、实验后测量4组受试者的抑郁水平、单胺递质、肌肉力量和体成分。
1.2.3 测试指标
抑郁情绪的评定:采用CES-D量表评定实验前、实验后抑郁程度, 评定标准如下:0~15分无抑郁症状, 16~23分轻度抑郁, 24~29分中度抑郁, 30分以上为严重抑郁[4]。本实验选取的受试者CES-D量表得分在16~29分之间, 属于轻度到中度抑郁。
①单胺递质的测试:采血前3天内, 患者避免进食高酪胺食物。3组均于运动组训练前一天晚开始禁食12 h, 训练开始当日晨采血1次;8周训练之后, 运动组最后一次运动后48 h, 3组再次禁食12 h后采血。采血抽取空腹肘静脉血5 m L, 3 000 r/min离心10 min, 提取血浆放置-80℃冰箱保存待测。血浆5-羟色胺 (Serotonin, 5-HT) 、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NE) 、皮质醇 (Cortisol, C) 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试。采用美国Diagnostic Systems Laboratories生产的DSL-BA-0900 (5-羟色胺) 、DSL-BA-0200 (去甲肾上腺素) 、DSL-2100 (皮质醇) 试剂盒, 批内CV%≤5%, 批内相对极差≤10%, 由天津天硕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试仪器为芬兰产Perkin Elmer WLZARD 1470γ计数器。②力量测试:采用日本Combi公司生产握力计测试受试者最大握力。③体成分测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瘦体质量和体脂百分比。测试仪器为韩国产IN BODY 3.0体成分测试仪。④最大摄氧量测试:采用瑞典产MONARK839E功率车进行测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周力量训练对抑郁水平的影响
经过8周力量和有氧训练后, 受试者CES-D量表得分与实验前相比有了显著性下降, 与抑郁对照组实验后相比也有了显著性下降。见表2。
2.2 8周力量训练对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抑郁力量、有氧训练组和抑郁对照组的5-HT、NE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经过8周训练后, 抑郁力量、有氧训练组5-HT、NE水平与实验前相比有了显著性上升, 皮质醇水平有了显著性下降。抑郁力量、有氧训练组实验后的5-HT、NE水平要显著高于抑郁对照组, 皮质醇水平显著低于抑郁对照组。结果说明, 抑郁者血浆5-HT、NE水平低于正常人, 皮质醇水平高于正常人;经过8周的体育锻炼, 可以很好地升高抑郁者的5-HT、NE水平, 降低皮质醇水平。见表3。
2.3 8周有氧运动对抑郁女大学生体质水平的影响
注:1) 与实验前后比较, P<0.01;2) 与抑郁对照组实验后比较, P<0.01
注: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2)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3) 与实验前后比较, P<0.01;4) 与抑郁对照组比较, P<0.01;5) 与实验前后比较, P<0.05;6) 与抑郁对照组比较, P<0.05
8周力量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 抑郁力量训练组瘦体质量、握力有了显著性上升, 体脂百分比有了显著性下降。8周力量训练后, 抑郁力量训练组瘦体质量、握力水平要显著高于抑郁对照组, 体脂百分比显著低于抑郁对照组。同时从表4看出, 经过8周有氧训练后, 抑郁有氧训练组和抑郁对照组的体质量、体脂百分比要高于正常对照组, 瘦体质量、最大摄氧量要低于正常对照组。抑郁有氧训练组瘦体质量、最大摄氧量水平经过8周训练后与实验前相比有了显著性上升, 体质量、体脂百分比水平有了显著性下降。抑郁有氧训练组实验后的瘦体质量、最大摄氧量水平要显著高于抑郁对照组, 体质量、体脂百分比水平显著低于抑郁对照组, 与实验前相比有了显著性下降。结果说明, 抑郁者的瘦体质量、最大摄氧量高于正常人, 体质量、体脂百分比低于正常人。说明经过8周的力量和有氧训练, 可以很好地升高抑郁者的瘦体质量、最大摄氧量水平、握力, 降低体质量、体脂百分比。见表4。
注: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2)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3) 实验前后比较, P<0.05;4) 与抑郁对照组比较, P<0.05;5) 实验前后比较, P<0.01
3 讨论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 目前最被接受的是“单胺假说”, 认为抑郁过程中主要的影响是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中单胺类递质的功能缺损和伴随而来的细胞内5-HT、NE合成的减少[5]。LANFUMEY[6]报道, 抑郁症的发病与单胺递质的功能异常有关, 特别是与5-HT系统异常有关。有研究证实[7], 血浆5-HT、NE浓度与脑脊液中5-HT、NE浓度呈高度正相关, 血浆5-HT、NE浓度可反映外周交感神经的功能和中枢5-HT、NE的水平。本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血浆5-HT、NE要低于正常人, 也证明了这一点。本研究中, 经过8周体育锻炼后受试者的5-HT、NE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抑郁水平也下降, 说明运动是引起抑郁水平下降的因素之一。
本研究结果发现, 抑郁患者的皮质醇水平要高于正常人, 经过8周体育锻炼后皮质醇水平下降到正常人水平。说明运动可能是引起抑郁水平下降的又一个影响因素。以上结果提示, 8周体育锻炼后抑郁状态的改善与运动引起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增加, 皮质醇的减少有关, 详细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中, 抑郁运动组和抑郁对照组的体脂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瘦体质量、握力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表明抑郁患者的身体功能要低于正常人。在8周体育锻炼后, 受试者的体脂百分比下降, 瘦体质量、握力、下肢蹬伸爆发力上升, 并且抑郁症状得到改善。表明抑郁水平与身体功能是相关的。8周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日常生活能力、肌肉力量和心血管功能的提高, 增进生理和心理健康。
4 结论
①8周力量和有氧锻炼能明显改善抑郁女大学生的抑郁状态。②8周力量和有氧锻炼能有效提高5-HT、NE水平, 降低皮质醇水平。③8周力量训练可以降低受试者的体脂百分比, 提高瘦体质量、力量, 能有效地改善抑郁患者的身体功能。8周有氧训练可以降低受试者的体质量、体脂百分比, 提高瘦体质量、最大摄氧量, 有效地改善抑郁患者的身体功能。
5 建议
①每周3次以上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 能较好地改善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②抑郁患者的体育锻炼, 宜与不同形式的锻炼方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孔凡寅.大学生抑郁症的心理分析及调控策略[J].高校教育研究, 2006 (2) :62-64.[1]KONG FY.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on melancholia of college students[J].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2006 (2) :62-64.Chinese
[2]王卫.青少年抑郁的预防:青少年应变力辅导计划简介[J].心理科学, 2000, 24 (4) :506-507.[2]WANG W.Prevention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an introduction of resouceful adolescent program, RAP[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0, 24 (4) :506-507.Chinese
[3]DUNN AL, TRIVEDI MH, KAMPERT JB, et al.The DOSE study:a clinical trial to examine efficacy and dose response of exercise as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J].Control Clin Trials, 2002, 23:584–603.
[4]RUSHTON JL, FORCIER M, SCHECTMAN RM.Epidemiology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2, 41:199-205.
[5]JANOS PK.Theory of active antidepressants:A nonsynaptic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2008, 52:34-39.
[6]LANFUMEY L, MONGEAU R, COHEN-SALMON, et al.Corticosteroid-serotonin interactions in the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stress-related disorders[J].Neurosci Biobehav Rev, 2008, 32 (6) :1174-1184.
抑郁症中学生议论文作文 篇5
抑郁症危害如此之大,其中自然也会有名人的身影,就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下这些因抑郁症而死去的伟人。
黑暗里待的久了,就会害怕阳光。梵高生活的潦倒、情感的受挫、命运的不公,让他一直郁郁寡欢,时常会选择自残的方式折磨自己,甚至用剃须刀割下耳朵上的肉。梵高的抑郁症相当严重,直到1890年7月27日,不堪心理重负的梵高终于向自己下腹开了一枪。世界都是黑白的,白天和夜晚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曾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因患抑郁症于1961年在美国开枪自杀。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处处是紧张与压力,《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经历与内心活动,正是海明威矛盾心态的展现。“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是小说中老人的内心独白,也是海明威一生的写照。抑郁,就像一张挣脱不了的罗网,将这位文学巨匠紧紧地缠绕。世界上很多没有得过抑郁症的人们认为抑郁症患者在无病呻吟,但其实他们过的真的很辛苦。即使是我们身边拥有最甜微笑的人,在私下可能也承受着最深的痛苦。如果在你的身边有抑郁症患者,可以的话,即使做不到感同身受也请你陪他一起度过那段黑暗的日子。
大学生依恋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篇6
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过渡期,这个阶段的个人生理已基本成熟,但心理和社会行为尚未发育完全,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它影响个人的感觉,思维和行为,甚至整个身心。之前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状早在个别的孩子通常是持久的,反复,持续到成年。如果允许其不断,抑郁会导致学业失败、酒精或药物滥用,甚至自杀,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可以说抑郁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向指标。在大学生抑郁问题的研究中,大学生与同伴关系在其抑郁问题中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生的抑郁等情绪障碍的产生和持续常常是与大学生与亲密同伴动力系统的不协调有关。近年来,同伴关系在大学生情感障碍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大学生离开家庭到社会的这段过渡期,同伴关系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成长变化,研究发现,大学生与一个好朋友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社交技能和自我价值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团结和独立的发展。成人依恋是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成人依恋质量可能是保护性因素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早期亲子依恋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的情绪,是否有附件婴儿和父母以及附件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社会行为与人格特征和人们的基本态度的形成(鲍尔贝提出,1973年)。与大学生的经验不安全的依恋,与同学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将执行更高的自尊和更好的学业成绩,情绪低落问题,如抑郁、焦虑和异化,减少敌意、攻击行为和社会适应问题的压力。与同伴同行附件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学阶段是一个阶段的变化,探索、能源、和追求,也是一个舞台充满了焦虑和抑郁等问题。在许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抑郁症已经成为注意的五大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成人依恋和抑郁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探索从成人依恋角度理解大学生抑郁的发生及预防调节。
二、依恋与抑郁的关系
Bowbly理论的核心特征表明:孩子在童年和照看者开发安全依恋影响他们的心理适应和处理的方法,和不安全的依恋与无效的应对方式相关。根据依恋理论,开发孩子和照顾之间的安全附件是应对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果发现在家照顾他们的婴儿和儿童哭很敏感,可以从他们身上得到安慰,他们可能开发一种通过直接连接(例如,“如果我寻求帮助他的母亲,母亲将帮助我”,“如果我让我的父亲知道我害怕,他会来安慰我让我感觉更好),以满足需要的能力。这些试图纠正护理人员直接接触行为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那些试图满足安全和舒适的需求,并导致婴儿能够指导的形成一个有效的目标导向的行为,别人是敏感和关心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关系是灵活和能够影响信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婴儿依恋关系往往达到想要的结果,宝宝可能会把自己看作是无能,别人是不可信的关系和保健是不好的。所以,照顾婴儿的目标取向的社会行为适当反应形成的成人社会的基础技能。
安全依恋除了能满足婴儿的情感需求,还能为婴儿提供安全感。对婴儿而言,他们会依恋照顾者的安慰,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照顾者不在的情况下应对新环境中面临的困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Mikulincer和Florian(1995)認为成人依恋的安全,作为一种内部资源有效地帮助个人应付生活的灾难,和不安全的依恋是降低个别风险因素的能力,他们正在从事的认知评价和应对的认知评价成分的总结文献综述中也说道了这一问题,依恋的组成是个人倾向于通过安全问题的存在。
Kobak与Sceery认为在使用情感策略方面,依恋焦虑的个体会使用更多的过度反应或过度活化策略,试图让别人更加关注自己,相反,依恋回避的个体,则会更多的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隔离自己。迷恋型依恋的个体使用更多的过度反应或过度激化的策略,这也可能会使其和其它依恋类型的个体相比对自己情绪的过于关注;和对照组相比,抑郁症个体的情绪辨别能力较低。这可能和抑郁症疾病本身有关,抑郁症的个体情绪很低落,其情绪基调是低沉的、灰暗的,甚至对前途未来有绝望感,同时对以前各种喜爱的活动缺乏兴趣,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曹燕翔等2008年的研究表明,在喜悦表情识别中,正常受试者较抑郁症患者激活脑区较多,在悲伤表情的识别中,抑郁症患者较正常对照激活脑区较多。这也从脑影像角度提示,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辨别能力减弱[43]。
现有的研究表明,情感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回路,通过这些电路集成处理情感信息,产生情感的行为。它包括前额叶皮层(PFC),杏仁核,海马,前扣带,腹侧纹状体。Morris(1996)年研究表明,左边的PFC损害和抑郁症状,左边的PFC损伤后抑郁。原因是在左边的PFC参与积极的情感处理,损害原因缺乏体验积极情绪的能力[45]。Ketter等2001年研究表明,杏仁核对产生消极情绪有重要作用,在抑郁症病人中杏仁核的激活非常高,在药物治疗后杏仁核的激活降低到正常值[46]。Davidson等2002年研究指出,海马在情绪行为的背景调节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海马存在损害,将影响到正常背景调节作用,所以在不适当的情况下表现出情绪行为[47]。Buchheim等2006年通过运用依恋投射测验(AAP)、fMRI对11名正常成人研究发现,依恋系统激活了右侧额下回,这部分脑区也和情绪管理有关;和安全型依恋被试相比,不安全依恋被试颞叶的杏仁核和海马激活水平更高[48]。研究表明,海马的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忆所需要的塑造能力,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存储场所,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为期数小时乃至数周的加工,然后再将这种信息传输到大脑皮层中进行更长时间存储[49]。吴凡等2010年的研究也表明,内侧颞叶在情绪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50]。由上述可知,依恋系统和情绪体验、情绪调节激活的脑区很相似。依恋类型的差异反映了个体自我-他人工作模型的差异,其实质是个体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在依恋关系中的情绪体验、情绪记忆储存在个体的大脑中,并转化为个体和外界发生联系、与他人相处的内在原则和行为方式。
三、以往研究出现的问题及相关问题的提出
女大学生抑郁状态处理策略 篇7
1 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沟通网络
首先, 应鼓励女大学生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沟通网络, 形成一个跨宿舍、班级或专业的人际支持网络。当一个成员有心理压力的时候, 支持网络的其他成员能够给予她心灵上的支持。在这一个人际关系支持网络体系中, 不仅能帮助成员疏导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应该有发挥独立性和意志自由的空间。
抑郁状态中的女大学生, 比较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是依赖症。对此, 成员应当做一个理解和倾听受挫者想法的倾听者, 不断鼓励她们拥有自我控制和自主意识的感觉, 引导这些抑郁的女大学生尽快结束无休止的倾诉和哭泣, 恢复独立性和自主性。[1]同时, 体系成员在平日中, 可以借着可靠有效的人际关系网络体系, 来帮助大学生处理校园生活中一些具有压力的事情:如恋爱和情感、学习和考试等问题。当女大学生面对与同学、父母和家人难以沟通的情景时, 都可以借助这个网络体系展开相互交流, 让这些女大学生在与人交流过程中, 学会自我调节和成长, 并且用成熟的认知方式去看待挫折, 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格, 这样能帮助女大学生从根本上消除抑郁的心结。
2 健康营养支持
在大学生抑郁情绪中, 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生理因素。临床医学认为, 营养对人情绪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医学院校,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档案, 根据大学生营养状况来补充营养, 借此调节情绪, 帮助她们走出抑郁的心理。如可以建议女大学生选用一些保证营养、热量的膳食, 这对稳定情绪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奶制品、香蕉、鸡肉等蕴含色氨酸的食品, 以及一些大麦、小麦、全谷米、瓜类等多糖食品, 能够有效改善沮丧无力和焦躁不安的情绪。
此外, 适度运动也能有效预防抑郁状态的发生。通过运动, 能增强体力, 减少由于学习久坐所造成的肌肉酸痛和骨骼变形, 在户外运动时间的增多, 也能达到调节情绪、缓解抑郁状态的作用。因此, 人际沟通网络内部应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如手工、绘画、跳舞、下棋等, 借此丰富女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内容, 转移抑郁情绪的注意力, 在娱乐治疗中提高对生活的兴趣, 从而有利于支持网络成员和被支持对象之间人际交往的加强。平日里, 人际支持网络成员也应该组织时间, 与被支持对象交流谈心, 引导他们多行动, 并且在相互的实践活动中感染抑郁状态者学会面对现实, 学习新的适应社会方法, 这样才能对她们将来的社会生活大有益处。
3 运用心理疗法, 开展抑郁咨询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在国外近二十多年来的心理学科研结果也表明, 有一大部分抑郁状态的案例通过心理治疗就可以得到缓解或者治愈。校内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运用心理疗法, 可以干预、调整和训练其如何应付负性情绪状态, 减少或消除一些消极事件对个体的不良影响, 对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 可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开展咨询, 以达到缓解抑郁状态的目的。以下介绍三种咨询方法, 这些方法均常运用在女大学生抑郁状态咨询中。
第一种心理疗法, 是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法。人本主义, 首创于心理学大师罗杰斯, 在咨询过程中, 运用爱和支持技术去体验来访者强烈的心理情感, 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判断和决定承担责任, 从而消除令来访者痛苦的抑郁状态。
第二种心理疗法, 就是运用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状态。著名心理学家Beck在1983年指出, 影响抑郁有两个重要的维度, 一是社会依赖, 二是自治。一般来说, 自主意识比较强的人, 性格上是比较独立的, 有着自觉性和确定的人生目标, 当遇到挫折, 抑郁情绪发生的时候, 一般会感到受阻或失落, 难以保持快乐的情绪;而对于依赖性比较强的人, 则更为渴望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以此来维持她们的快乐情绪, 这类人在抑郁状态发生的时候, 一般比较注意社会对自己的排斥。因此, 对依赖性性格和自主性性格的人, 治疗的重点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对于依赖性的抑郁来访者, 建立良好的咨访咨询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于自主性抑郁状态的来访者, 则要更关注于他们设定目标的过度完美性。同时, 在早期治疗中, 这两者的着眼点都应该放在解决别人如何看待来访者上, 以及来访者对别人消极反应的移情歪曲关系上。这一治疗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希望通过改变来访者对他人、对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促进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改善, 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和努力。
第三种心理疗法, 就是女性主义疗法。这一女性主义治疗方法, 更侧重于对引发心理问题的部分社会因素的关注, 如性别因素、跨文化因素。女性主义治疗方法, 是针对不同社会职业女性所开展的一项心理治疗活动。这一治疗方法有一个共同的基本信念:所有的女性都是有价值的。因此, 女性主义治疗的目标, 应该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是解除症状;第二是恢复自尊, 在女性主义治疗方法中, 当来访者太过关注人际关系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时, 促使来访者消除个人自尊对外在环境的过度依赖;第三是人际关系治疗, 需要引导女性学会肯定、直接地表达自己, 并且不采用操纵或者依赖方法来对他人造成消极的影响。第四是意识和身体意象技术的运用。通过女性主义治疗方法, 教会女性学会接纳自己, 不采用别人的标准来批判自己。女性主义疗法所体现的精神和指向, 与女大学生抑郁状态的特点有许多互相吻合的地方, 是非常值得广大校园心理咨询师采用的咨询方法。
综上, 在女大学生出现部分抑郁症状的时候, 校内的各方资源都会提供帮助和支援以缓解其抑郁状态, 并且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 但若学生抑郁持续加重, 甚至疑似或确诊为抑郁症则需及时通知家属并将学生送医救治, 以免耽误病情。
摘要:女大学生抑郁状态是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从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沟通网络、运动营养支持和运用心理疗法开展抑郁咨询这些方面来论述女大学生抑郁状态的处理策略。
关键词:抑郁状态,心理疗法,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大学生抑郁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哈尔滨6所高校各专业大学生5 240名 ( 专业包括理学、工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等) 。采用贝克抑郁量表 ( BDI) 对其进行评估, 将BDI得分≥14分的大学生筛选入组,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共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大学生355名。其中汉族学生325名, 其他民族学生30名; 理学专业学生33名, 工学专业学生176名, 医学专业学生76名, 文学专业学生12名, 管理学专业学生29名, 其他专业学生29名; 本科4年制学生237名, 本科5年制学生68名, 硕士生45名, 博士生5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心理干预组的大学生180名, 平均年龄为 ( 21. 43±2. 04) 岁, 其中男生110 ( 61. 1% ) 名, 女生70 ( 38. 9% ) 名; 电话随访组 ( 对照组) 大学生175名, 平均年龄为 ( 21. 12±1. 97) 岁, 男生93 ( 53. 1%) 名, 女生82 ( 46. 9% ) 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民族、学生类别、专业、恋爱婚姻现状、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情况、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均衡可比性 ( P值均 >0. 05) 。
1. 2方法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 ( 年龄、性别、民族、学历、专业、恋爱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关系现状等) 和贝克抑郁量表 ( BDI) 。BDI量表采用张雨新等[10] ( 1990) 修订后的Beck抑郁量表, 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程度0. 890, 信度为0. 879, 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由21个条目组成, 每组条目的最低得分为0分, 最高得分为3分, 所有条目组的得分之和为BDI得分, 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总分0 ~4分为无抑郁或极轻微的抑郁; 5 ~13分为轻度抑郁; 14 ~20分时为中度抑郁; ≥21分为重度抑郁。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 890, 重测系数为0. 70 ~0. 80。
调查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 测试中采用统一指导语, 且向被试者说明本研究方案后, 被试者以自评方式集中填写问卷, 所有问卷即填即收, 并由调查员逐一检查, 要求被试者即时对漏项进行补充。在心理干预前进行一般资料调查表、贝克抑郁量表的填写, 其中贝克抑郁量表在心理干预后进行重新测评。基线调查过程和后期调查中每个问卷应答率低于5% 则作废, 采取重测; 基线调查后再按照10% 的比例抽查, 并对其进行重复测量, 检验2次问卷填写的结果是否一致, 目的是验证其问卷结果的可信性及有效性。
1. 3心理干预对干预组大学生进行12次心理干预, 其中个体咨询8次, 团体训练4次。时间为3个月, 每月4次, 每次1 h。干预初期以个体干预为主, 有特定的干预提纲和家庭作业。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要方法, 帮助大学生识别自动思维, 转变不合理认知, 并采用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 ( ABC疗法) 对其进行主要的干预; 经过8次个体干预后症状好转, 再进行团体训练。团体训练共4次, 在团体小组中, 组长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看问题的不良认知和不正确思维方式。团体训练包括4个主题: 初相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建立自信, 干预12周后进行效果评估。对照组采取阶段性的电话随访, 主要了解一般情况, 起到支持关注的作用。时间为3个月, 每月1次, 每次10 min。
1. 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EpiData双份录入建立数据库, 资料用SPSS 17. 0软件包处理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是χ2检验、方差分析。
2 结果
2. 1一般情况见表1。
2. 2干预效果时间效应、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1) , 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事后检验结果显示, 心理干预后,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抑郁水平均有降低 ( t值分别为215. 90, 97. 838, P值均 < 0. 01) 。
心理干预前, 干预组和对照组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t = 2. 576, P > 0. 05) 。干预后, 干预组、对照组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 =6. 240, P <0. 01)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注: * P <0. 01。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控制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的差异来研究心理干预的作用。结果显示, 时间效应、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两组干预前后BDI得分有影响。
心理干预后,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抑郁水平均有降低。在时间效应上, 抑郁有随着时间变化逐渐降低的趋势, 但在心理干预前, 干预组和对照组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即干预前, 两组的抑郁水平未见不同; 在干预后, 干预组的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 即进行心理干预的大学生BDI得分低于没有进行心理干预的对照组大学生, 表明心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 反映出心理干预技术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本研究对筛选出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综合心理干预, 通过团体和个体的心理干预为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建立一种支持系统, 帮助和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认知应对当前的困境, 同时让大学生在认知改变的基础上付诸于行动,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更好地恢复其社会功能,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国内外学者就认知应对与抑郁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结果显示, 对个体进行认知应对干预和训练, 可有效地改善抑郁[11,12,13]。本研究应用了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的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技术, 强化了干预的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大学生更多采用积极有效的应付方式的同时,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对改变大学生错误的认知、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有着积极的作用[14,15]。以认知行为疗法和团体训练为主的综合心理干预方法, 为高校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施模式, 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积极实践。
摘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抑郁状态, 探讨心理干预技术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哈尔滨6所高校各专业大学生5 240名, 用贝克抑郁量表筛选出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355名, 随机分为干预组 (180名) 和对照组 (175名) , 对干预组大学生进行12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干预, 对照组大学生只进行阶段性的电话随访。结果 干预前、后大学生抑郁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 时间效应 (F=301.357, P<0.01) 、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 (F=10.713, P<0.01) 均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F=0.043, P>0.05)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抑郁得分分别为 (15.96±7.84) (14.66±7.39) 分, 干预后降低为 (7.02±5.85) (8.55±5.75) 分 (F值分别为215.90, 97.838, P值均<0.01) ;干预组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抑郁得分 (F=6.24, P<0.01) 。结论 心理干预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水平。
大学生抑郁症 篇9
1 抑郁对人的影响
抑郁是个体由于受到精神刺激造成的病态心理。抑郁状态下人的情绪低落、常常处于自责、焦虑状态,在做事情处理问题时反应迟钝,瞻前顾后,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失眠、易怒、厌食等症状。抑郁在生活中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它潜在的负面影响十分重大。在生活起居中抑郁带给人们的是食欲下降对美食不感兴趣,睡觉前胡思乱想多为消极颓废的事情和预见,导致人失眠不能入睡。在抑郁的作用下人的精神和肉体受到是双重折磨,长期下去容易摧垮人的意志,抑郁倾向严重的,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亲人等产生疏远,一点小事情都会给个体带来情绪和行为上的大波动、大动作,一旦抑郁严重不能调节失去控制,再遇到一些刺激的事情很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严重的出现攻击他人或自杀行为。
2 农村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2.1农村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对其影响
我们曾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吉林省部分高校农村大学生抑郁状况进行调研,农村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58.30%。女生轻度抑郁检出率高于男生,男生中、重度抑郁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大四学生中、高度抑郁检出率均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部分农村大学生存在的抑郁情绪,是由农村大学生成长心理特点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差异性造成的。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是远离父母,来到城里求学,父母不在身边所受的约束很少,一旦放纵起来就会无法控制,导致学业经常挂科,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勉强走上社会也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逐渐被社会淘汰;一些农村大学生在抑郁心理的影响下,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使得身体状况每日益下,神情恍惚、反应迟钝,不仅学业受到影响,身体也倍受摧残;远离家乡的农村大学生一旦产生抑郁心理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与亲人、老师、同学的交往日益减少,将自己摆在一个孤立的位置上,怨天尤人,冲动、暴躁,事事都觉得不顺心、常常自责易和人发生冲突。对于遇到的突发事件,往往不能理智去处理,自己又无法调整心态,会做出伤害他人或自杀的行为。
2.2 农村大学生产生抑郁的原因分析
2.2.1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心理上不能适应产生抑郁心理很多农村大学生以往在家里除了学习,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是父母安排的,自己学好习就可以了。面对新的大学环境,一些农村大学生就会跟不上大学授课进度,出现挂科。一些农村大学生从枯燥高中生活一步迈进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后,不能科学合理安排活动和学习,过多投入于社团活动而忽略了学习。这使得一些大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大学学习环境,产生焦虑、抑郁。
2.2.2人际交往压力无法解决产生抑郁心理许多农村大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好,家中长辈对他们更多的是溺爱和放纵。来到大学校园,不再像以往从小学到高中那样全身心埋头苦读,有更多的时间去交往丰富自己的人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对于新的班级集体、新的寝室,很多同学因为不了解彼此的脾气秉性,很容易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发生争执,而一些农村大学生心里存在的自卑让他们对待这些事情难免产生偏执,明知道自己有错误也不会让步,这样一来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成了一些农村大学生头痛的难事,在班级、在寝室缺少人际交流,把自己搁置在孤立状态,在长期心理压抑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2.3 家庭条件差异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抑郁心理
大学生需要缴纳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对于城里的大多数家庭来讲并不构成家庭负担,而对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讲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承载的父母的希望,父母将自己的一生积蓄和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一些家庭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农村大学生走入大学校园时,心理上已经压上一块沉重的石头。当面对大学生活现实,在和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差异让一些大学生感到自卑,一些农村大学生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盲目追求物质上的感受,忽视精神上的追求,陷入理想与现实悬殊差异矛盾中不能自拔产生心理抑郁,严重的精神崩溃做出自杀事情。
3 帮助农村大学生走出抑郁的几点建议
3.1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农村大学生,让他们心中有国、心中有家、心中有集体、心系他人,用自己努力付出自己梦想的实现。对于农村大学生中思想上、行为中有闪光点的大学生树立为典型多宣传、多鼓励,用榜样的作用引导农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远离抑郁的困扰。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培养农村大学生健全人格
通过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大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教会农村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避免抑郁心理产生,利用心理咨询室积极主动开展对农村大学生心理咨询,并利用互联网设立心理咨询专栏,通过网上咨询、QQ交流、邮箱留言等方式开通对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农村大学生分析产生心理抑郁的原因所在,分析产生心理抑郁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解决农村大学生心理抑郁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引导农村大学生正视自己遇到的困难,敢于面对、勇于解决困难,不再因为遇到人生困惑而产生心理抑郁。
3.3 发挥社团作用开展文体活动,帮助农村大学生摆脱抑郁困扰
高校社团是的大学生交往和锻炼能力的媒介,发挥高校社团作用,将志同道合的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高校社团开展活动时主动邀请农村大学生参加,通过参与社团开展的活动,让农村大学生走出心理的围城,逐步融入集体。在团队精神感召下,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对环境变化的恐惧、对人际交往的抵触、改变因家庭贫困给自己带来的自卑,焦虑、自卑,远离抑郁。
3.4 鼓励农村大学生自主创业,帮助树立自信心
高校利用自己优势联系社会上的国有、民营等企业、单位,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打工的机会,鼓励农村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开设网店或实体店,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情况下给予物质和资金上的支持,让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为父母分忧,为自己赢得自信。通过一系列措施帮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创业,这有助于贫困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走出抑郁阴影,在磨砺中不断成长,为将来走上社会就业做好准备并赢得机会。
摘要:农村大学生考入大学,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其中有部分大学生,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些无所适从,心理产生了迷茫和困惑;部分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原因产生了心理压力和苦闷;这些都容易导致产生抑郁心理。长期的抑郁容易使得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悲观失望,影响学习和成长,严重的甚至做出自杀和伤人行为,给其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伤害。文章对农村大学生抑郁状况进行分析,探究抑郁产生原因,提出帮助农村大学生走出抑郁困境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抑郁,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晓英,金连海,刘杨.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5):521-523.
[2]李彤.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6):67-73.
[3]廖兵兰,周东升,李海霞,等.音乐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的疗效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2):1278-1280.
[4]王君,张洪波,王莉娜,等.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32-33.
[5]陈国统,王伟松,袁宗琪,等.新型抗抑郁药合并奎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6):655-656.
[6]朱永安,郭海峰,郭国峰.抑郁症——21世纪人类的隐性杀手[J].解放军健康,2006(1):26-27.
[7]翟德春,翟光宇,刘学年,等.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254.
[8]彭瑛,郭文斌,王国强.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应付方式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230-231.
[9]阳德华.大学生抑郁和人格关系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35-237.
大学生抑郁症 篇10
一、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上述两所独立学院的83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涉及中医学、护理、广告学、市场营销等专业毕业班, 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833份, 有效率83.3%, 其中男生381人, 女生452人。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陈宇红编订) 、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
大学生就业压力分值3.288±0.895, 比理论数3略高, 说明大学生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
2. 大学生焦虑、抑郁现状
表1显示, 42名 (5.0%) 大学生有轻度焦虑, 49名 (5.8%) 大学生有中度焦虑, 61名 (7.3%) 大学生有轻度抑郁, 44名 (5.2%) 大学生有中度抑郁, 其余无焦虑、抑郁。
3.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表2显示, 大学生就业压力可致焦虑、抑郁, 三者显著相关。
三、大学生就业压力致焦虑、抑郁现状分析
就业压力、焦虑和抑郁与性格特征、外界诱发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对象为医药类、师范类独立学院应届毕业生, 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学生就业压力处于中等稍高水平, 焦虑、抑郁总体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然而, 少数学生仍存在就业压力及焦虑、抑郁情绪。这部分学生焦虑、抑郁水平较高则与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受挫等因素有关。
四、大学生就业压力致焦虑、抑郁现状的应对探讨
本次调查显示, 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充满担忧。学校需要采取措施,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就业指导的应对策略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认可度不高, 因而存在着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易受挫的现状, 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二是有业不就。大学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 而各基层就业项目则无人问津。就业时等待观望的心态较浓, 导致有业不就的状况日益突出, 从而造成扎堆就业, 竞争激烈、压力过大导致焦虑、抑郁心理。学校应开展生涯规划、职业定位、创业技能培训等,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减少压力源, 降低就业压力。部分投递简历后久无音讯的学生, 因挫折感而出现焦虑、抑郁心理, 学校应积极贯彻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政策, 增强就业技能, 提高抗挫能力, 从而降低或消除学生焦虑、抑郁情绪。
2. 心理方面的应对策略
为了进行个性化心理辅导和选择心理调适方法上更有针对性, 我们一方面组建了医学心理学、中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大学生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四支队伍, 另一方面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建设, 在拥有心理档案电子管理系统、心理沙盘、宣泄人、心理音乐放松系统等设备的基础上, 还以每年人均5元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
学校定期展开对毕业生就业压力等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但就业压力增大是由复杂的社会因素引起的, 只有消减压力源才是解决大学生焦虑和抑郁产生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 2000, 20 (6) :40—45.
[2]吴湘韩.就业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五大问题之一[N].中国青年报, 2006-10-9.
大学生抑郁症 篇11
有位学生因父母离异,心理负担重,整天闷闷不乐。他的父母亲工作也不顺心,境况不好,家长的性格也是沉默少语的,对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他经常陷在一种忧郁、沮丧、悲观的状态,对学习没有兴趣。他既不满现状,又自觉无力改变现实,平时也仅和要好的一两个同学有交往,自卑感强烈,很敏感。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家长来开家长会,而对老师的批评一般不会当面顶撞,也不会主动诉说自己的苦恼。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
与他的父母沟通之后,家长更多的是在旁边鼓励、渐渐地他感受到亲人的支持、鼓励是出于对自己的爱,亲情、温情重新温暖孩子的心,他的抑郁感渐渐消失,开始敞开心怀去感受生活的愉快。而在学校我也多点细致的、关切的地去引导他参与班级的各种括动,有意识地鼓励他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分配的工作,发挥他的特长。一次周末组织同学们去烧烤,我知道他平时常自己待在家,饭菜自己弄,生活能力特强。我有意识地让他负责列出烧烤料清单,计算开支,做整个活动的总管。在活动中,我观察到他忙前忙后,表现很积极。一天下来,同学们对他真是刮目相看。之后,我找他谈心,对他的能力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后来的很多次主题班会,我还多次让他作发言。学习上,我采取单独辅导的办法,开始时先布置一些较简单的题,让他有学习的成就感,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他的每一次进步,我都及时地在班上表扬。对于后来家庭的变故,引导他理智地看待,变故是父母选择的生活,不是他的过错造成的结局。作为孩子不要过多地指责父母,最重要的是自己生活的路要自己走好。慢慢的,我发现他脸上的笑容多了,在课间与同学交流多了,有了问题还能主动来找我。最终,他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圈子,走出孤僻与抑郁的心理困境,融入了班级这个大家庭里。
在他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他给我寄来了一张贺卡,贺卡上写着:敬爱的老师,是你的不放弃让我看到了生活的阳光,是你的爱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是你的鼓励让我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是你和同学们的信任让我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一张小小的贺卡,让我感动,我付出的仅仅是一点点,却收获如此丰盈!而我的这一点付出却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在能力,即使是心理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其实班级活动,就是为了唤醒学生内在的这种需求,激发学生改变自我的动机和潜在能力,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包括使每个学生了解自我、寻找自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在班级活动过程,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引导学生自己来改变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这效果真是不错。
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当学生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时,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是他在课堂教学及心理健康理论讲座等场合下所无法想象的。团体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实的社会的缩影,使他能把在团体互动中获得的感受同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
大学生抑郁症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2年5—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按知情同意原则,在安徽省合肥市1所本科院校和阜阳市1所大专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大学生3 115名,获得有效问卷3 085份,其中男生1 290名(41.8%),女生1 795名(58.2%);本科学生1 745名(56.6%),高职学生1 340名(43.4%);大一学生1 671名(54.2%),大二学生1 414名(45.8%)。平均年龄为(20.13±1.19)岁。
1.2 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体力活动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等。
1.2.1 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就读学校、家庭居住地、身高、体重、是否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和自评家庭经济等,其中身高、体重根据自身最近一次测量结果填写。通过“你认为你的家庭经济条件与其他同学相比属于”对家庭经济条件进行自评,回答包括5个选项(差、较差、中等、较好、好)。在分析过程中将差和较差合并为“差”,较好和好合并为“好”,形成差、中等、好3个等级。
1.2.2 体力活动情况
运用“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YRBS)问卷”的3个项目[6],即“最近7 d里,参与大强度的体力活动(如跑步、打球、快速骑自行车、快速游泳等),且出汗明显、气喘吁吁,每次持续20 min以上的天数”、“最近7 d里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如快走、慢速骑自行车等),且心跳加快、但无大量出汗或气喘吁吁,每次持续30 min以上的天数”和“最近7 d里每天参加的体力活动合计达到1 h的天数”。本研究采用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YRBS)系统推荐标准:每周大强度体力活动≥3 d为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5 d为足量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此划分标准已在相关研究中被广泛应用[7,8]。大学生每天1 h体力活动的情况按照天数的第75百分位数(P75)——每周3 d来进行划分。
1.2.3 抑郁症状评定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该量表由Zung于1965年编制而成,适合用于有抑郁症状的成人,也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分半信度为0.92[9]。量表由20个问题组成,采用4级评分,按“没有或很少时间有”、“小部分时间有”、“相当多时间有”、“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的发生频度分别记为1~4分,评定最近1周内症状出现的频度。20个项目中,有10个反向计分,累计分得粗分,再取1.25倍的粗分取整后得标准分,以总分≥50分筛检阳性[9]。
1.3 统计分析
利用EpiData 3.0对资料进行录入,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体力活动现状及抑郁症状检出率的组间比较运用χ2检验。以抑郁症状为因变量,以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体力活动现状等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95%CI值。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力活动现状及其相关因素
参与调查的3 085名大学生中,足量中等强度和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的报告率分别为10.8%和25.7%,每周运动至少1 h≥3 d报告率为26.3%。男生参加足量中等强度和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及每周运动至少1 h≥3 d报告率均显著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本科院校学生参加足量中等强度和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及每周运动至少1 h≥3 d报告率均高于高职院校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亲文化水平不同的大学生足量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文化水平不同的大学生足量中等强度和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及每周运动至少1 h≥3 d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
参与调查的3 085名大学生中,抑郁症状的报告率为32.2%。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科院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高职院校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一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大二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亲文化水平不同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评家庭经济条件好者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中、差者(P<0.01)。见表2。
2.3 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和每周运动至少1 h≥3 d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呈负相关。调整性别、年级、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自评家庭经济后(模型1),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稍减弱。进一步调整学校和自评BMI分组后(模型2),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和每天运动至少1 h≥3 d仍可以降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0.831,0.784)。见表3。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足量中等强度和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的报告率分别为10.8%和25.7%,每周运动至少1 h≥3 d的报告率为26.3%,说明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普遍较低,和Dodd等[10,11]研究结果一致。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女大学生参加足量中等强度和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及每周运动至少1 h≥3 d的比例均显著低于男大学生,与国内外调查结果一致[12,13]。Gammage等[14]认为,女大学生的运动自我效能低于男大学生是导致体力活动存在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还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足量中等强度和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及每周运动至少1 h≥3 d的比例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在学制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学习基础整体比较薄弱、学习内容较多,以及多数学校体育课时数的缩减,导致高职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较低[15]。
本研究发现,在控制性别、年级、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和每周运动至少1 h≥3 d均与大学生的抑郁症状呈负相关;控制学校和自评BMI分组后,足量大强度体力活动和每周运动至少1 h≥3 d均与大学生的抑郁症状呈负相关。表明体力活动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体力活动可以显著改善个体的抑郁症状,Rimer等[16]的Meta分析结果有力地证明了体力活动的抗抑郁效果。Taliaferro等[17]对43 499名18~25岁大学生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了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及自杀行为之间的关联。Elliot等[18]针对美国国民大学生健康评估数据的分析也表明,较多的体力活动与较低的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相关。Adams等[19]对22 073名女大学生的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及自杀意念呈负相关,与自感健康呈正相关。Rothon等[4]对2 093名学生进行2 a随访结果表明,1周体育锻炼的总时间每增加1 h,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减少8%。Harbour等[20]对8 621名大学生研究证实了达到大强度体力活动推荐量个体的抑郁症状检出率较低,且大强度体力活动和大学生抑郁症状之间可能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说明参加体力活动可以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体力活动对抑郁症状的促进作用可能包括以下几种神经生理学机制。神经营养假说认为,抑郁症状与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尤以脑源性神经因子最为显著。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中脑源性神经因子循环,进行体育锻炼20 min,血清中脑源性神经因子水平达到峰值[21]。体力活动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机制可能是,体力活动能够诱导成年海马神经以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增加,发挥类似于药物的抗抑郁作用[22]。胺假说认为,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微循环,提高大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加速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新陈代谢,从而控制个体的不良情绪[23]。大脑中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利用缺陷可能是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抑郁症者血浆中5-HT和NE水平低于正常人群,经过8周的体育锻炼,运动组抑郁女大学生的5-HT和NE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运动组和正常对照组[24]。内啡肽假说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大脑中内源性阿片肽的分泌,同时β-内啡肽水平也上升,进而起到镇痛和兴奋作用,促进抑郁、焦虑水平降低[25]。
【大学生抑郁症】推荐阅读:
大学生抑郁症现状08-05
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08-14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06-28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09-23
大学任课老师大学生评语08-14
大学生大学城创业指导06-26
大学生思想汇报:后大学时代09-15
当今大学生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07-0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简历,大学生简历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