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大学学院法》(精选12篇)
《大学和大学学院法》 篇1
1971年前,受英国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影响,马来西亚大学享有较高自治权,但1971年《大学和大学学院法》(以下简称《大学法》)的颁布改变了这一切。1995年后,政府先后两次修订该法案,逐步放权于大学,使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产生变革。
一、马来西亚《大学法》颁布与修订缘由
《大学和大学学院法》于1971年颁布,1975年首次修订。20世纪90年代又历经两次修订。1975、2008年的修订分别是对1971、1995年思想的进一步补充,故将思想相近的法案合并分析。
(一)1971年颁布,1975年修订
1.外部因素。1969年,马来西亚爆发了马来人和非马来人之间的种族冲突,政府将其归于英国模式的大学造成社会经济不平等和国家不统一性。1970年,政府实施在不同种族间重新分配国家财富的新经济政策;积极发展国民大学,提高马来族及其他土著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培养各领域优秀的马来族人才。
2.内部因素。大学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行发展,使大学孤立于社会的象牙塔,人才严重脱离社会实际需要。在实施马来人为优先扶植对象的新经济政策后,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急需制定一部规范高等教育发展的法律来实现政府控制。因此,在内外因素推动下,《大学法》正式颁布实施并修订。
(二)1995、2008年的修订
1.外部因素。自新经济政策实施后,马来西亚经济快速发展,但在大学招生制度上实行马来人优先,许多非马来人子女无法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只好前往国外就读,造成资金大量外流。20世纪80年代末,为适应国际竞争及缓解财政压力,政府逐步放松监控,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并较为民主地监督管理大学。
2.内部因素。1971年《大学法》实施后,马来西亚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管制,使大学管理死板,效率低下。随着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本国学生和国际留学生的需要,大学必须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才能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出符合本身扩展的战略规划。同时,为实现“2020年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的目标,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必须走一条民主道路,不断优化教育管理模式, 促进可持续发展,而1995年和2008年的修正适应此需要。
二、马来西亚《大学法》解析
(一)1971年的《大学法》
1.内容解读。《大学法》于1971年正式颁布实施,共七大部分,包括五章二十七条和两个附则[1]。具体内容为:第一章:序言,由第一、二条组成;主要是对该法名称及出现的一些词语的解释。第二章:教育部长的职责和权力,由第三、四条组成。第三章:对大学各项活动的规定,由第五条至十八条组成;规定了大学建立与合并的条件、程序等;大学的管理结构及其各项权力;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大学资产和财务管理。第四章:对大学学院各项活动的规定,由第十九条至二十二条组成,规定了大学学院建立与合并的条件、程序等;大学学院的管理结构及其各项权力。第五章:总则,由第二十三条至二十七条组成,规定违规建立大学和大学学院的情况,关于大学或大学学院的一些禁令,大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现有大学须服从《1961年大学法》的规定。此外,附则一和二是对前面有关规定的进一步补充。
2.政府高度控权的表现。(1)教育部长的职责和权力。《大学法》第三条规定:“教育部长在服从本法前提下,指导高等教育发展,负责大学行政方面事务,使之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指导方针。”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主要由教育部长负责管理,并担起执行本法及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责任,有权任命任何一个人或团体。”另外, 对于大学的建立和合并,第六条规定:“只有最高元首和教育部长认为所申请大学的建立利于整个国家的利益和未来发展,才被允许成立;政府将命名该大学,安排它的发展模式,指定其建校地点。”(2)大学和大学内部工作人员的性质。《大学法》第七条规定:“大学属于国有公共机构,为国家服务;大学的所有资产归国家所有,禁止一切对大学资产进行卖售、交换等行为。”第二十四条规定:“大学内部的大学委员会和大学评议会成员、校长、 副校长及其他所有工作人员都为公务员,该条例也符合刑法[574号]规定。”(3)大学内部管理结构及其职责。 《大学法》附则一第十二条规定:“大学内部管理机构含大学委员会、大学评议会、学院、研究所、中心、研究委员会、选举委员会、学生福利委员会和其他相关机构。”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大学委员会,附则一第十六条规定:“大学委员会是大学行政机构,行使大学所赋予的相关权力。”大学评议会是大学的第二级决策机构,附则一第十七条规定:“大学评议会是大学学术事务负责机构, 调控教育发展的方向、研究和评估等事宜,并有权授予学位、文凭和证书。”大学事务的主要执行者———校长, 附则一第九条规定:“校长是经过大学委员会讨论后由教育部长委任,职责是确保大学内部管理机构行使大学的各项章程、条例所赋予的权力,按规定行使相关权力, 并有权选聘校外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辅助管理大学。”
(二)1975、1995、2008年的《大学法》(修订案)
1975年的《大学法》(修订案)是对1971年法案思想的进一步巩固,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大学委员会成员构成中[2]。1971年法案颁布后,大学委员会16名成员中,仅校长和另外2人是本校人员,其余均为政府部门官员。1975年(修订案)附则一第十三条规定:“所有成员必须是获得教育部长认可的有足够知识和经验辅佐大学委员会运行的人士,教育部长有权任命委员会成员。”目的是吸纳更多政府人员成为各大学委员会成员, 使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有绝对控制权。
1995年的(修订案)发生较大变化,开始注重大学自治,逐步分权于大学[3]。(修订案)第七条对大学的性质修订为:“大学应被视为公司法人机构,所有大学要实现企业化,大学按照企业模式进行运作,也可建立自己的公司。”在大学内部管理结构及其职责方面,(修订案)第一条中列明:“原有的最高决策机构———大学委员会将被大学董事会取代”;减少政府人员在大学董事会中的人数,增加大学董事会的权力,(修订案)在第四条后附加一条:“在获得财政部批准的基础上,大学董事会确定为有利于大学发展的营利性活动,大学有权借款、出租或转售资产、建立公司并收益”;减少大学评议会人数, (修订案) 附则一第十七条规定:“将大学评议会的人数从近300人缩减到40人。”可见,大学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2008年的(修订案),大学自治思想得到进一步贯彻[4]。对教育部长的职责和权力修订为:“对于个人或团体的任命,高等教育部长的意见只起建议性作用;高等教育部长对大学发展起辅助、支持的作用。”对大学内部工作人员的性质修订为:将原有的大学工作人员全部改为雇员;在大学内部管理结构及其职责方面,对大学董事会的职责和权力,在附则一第十六条后附上:“大学董事会应担负起以下责任:为大学发展提供战略性的规划;推动大学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与社区、企业部门和行业间的联系;促进大学国际化和全球化;确保大学内部各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各项权力。”另外,赋予大学董事会更多的权力:“大学董事会有权成立有助于履行其职责的委员会,并有权推选和任命委员会主席。”
三、马来西亚高教管理模式变革的特点
(一)政府从控制转向监督
1971年《大学法》颁布后,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处于政府高度控制中,体现在:1.自上而下。政府自上而下(国家元首、教育部长、大学委员会、大学评议会、校长等)对高教施行层级管理。2.全方位直接控制高等教育。 政府直接影响高教的投入、生产和产出过程,全面控制高等教育系统,包括大学的建立、学生的入学机会、大学资产和财务管理、教师和学生管理等。政府高度控制对中央集权统治和国家统一发挥极大作用,使大学失去自主性和灵活性。
1995年对《大学法》的修订是政府转为监督模式的标志。政府监督模式有以下特征:1.自下而上。政府把高等教育的重心落在高校自治和竞争的市场中,连高等教育部长对大学董事会的决策也只起建议性作用。2.间接监督调节。马来西亚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远程调控,指导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并利用经济手段调控高等教育发展。
(二)公立大学企业化管理
1995年《大学法》(修订案)最突出的变化是规定公立大学的企业法人地位,使公立大学摆脱了政府部门的束缚,像工商业公司一样运作。马来西亚公立大学企业化实际上是把国立机构变成独立经营商业公司的过程[5]。它注重市场对高等教育的调节,通过商业手段,提高大学整体运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曾经历高度自治阶段,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政府不可能完全放权于大学。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拨款等方式对大学进行一定程度的管控。2007年,政府拨款给公立大学超过60亿林吉特[6]。而公立大学,90%的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其余10%源于其他收入[7]。政府巨额的财政扶持,使一些公立大学能够扩建校园并逐步升为研究型大学。政府要求公立大学定期公开其行为、功绩和失败报告的问责制成为政府控制大学的一个重要表现。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一)促进政府由直接控制向宏观调控转换
首先,政府应明晰自身定位,将高校与社会紧密结合。政府应认识到自身只是公立高校的举办者,而非所有高校的举办者,要从原来的控制角色逐步转为服务支持角色;另外,利用社会市场调节指导高校发展方向。其次,促进政府从宏观规制性调控转向保障性调控。前者即政府事无巨细地对高校进行调控,失去宏观调控意义;后者则是政府通过目标管理,服务保障高等教育。最后,宏观调节体系应由单维转为多维调节。政府可运用法律(制定政策法规)、经济(国家财政拨款)、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等多种手段调节高等教育,弥补单一性调节的不足。
(二)推动大学内部管理改革
首先,推进高校学院制建设,增强学院办学活力。高校应对校、院、系的权责进行合理划定,将学术、行政管理权力下放给学院,进一步完善学院的决策机制和管理团队建设。其次,改革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高校应逐步将行政管理权力赋予“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机构,既顺应教授治校的发展趋势,也利于大学的科学发展。最后,明确高校内部各方职责,制定校院两级管理制度,促进高校依法治校, 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起政府、学校、市场之间新型关系。高等学校应当以章程为依据,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活动、开展社会合作[8]。
(三)寻求政府严控与大学自治的制衡点———市场力量
Clark认为高等教育应通过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威三者的协调合作模式进行运作和发展[9]。如何利用好市场力量这个制衡点,是我们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首先, 明确政府与市场职能。政府是一个社会的行政体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市场通过 “供—需”和价格杠杆,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10]。其次,发挥市场的中介力量。政府作为行政主体, 期望规定大学发展方向。而大学历来就有追求自由的传统,但因经费等缘故,不得不依附于政府。将市场的资源调配作用,融入政府与大学中,能有机调节二者的关系。 最后,充分发挥三方合力。发挥政府、市场、大学三方合力,构建起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促高等教育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Parliament,Malaysia.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Colleges Act 1971[Z].Kuala Lumpur:Government Printer.
[2]Parliament,Malaysia.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Colleges(Amendment)Act 1975[Z].Kuala Lumpur:Government Printer.
[3]Parliament,Malaysia.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Colleges(Amendment)Act 1995[Z].Kuala Lumpur:Government Printer.
[4]Parliament,Malaysia.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Colleges(Amendment)Act 2008[Z].Kuala Lumpur:Government Printer.
[5]张建新.东南亚高等教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82.
[6]Mohd Yusuf Kasim.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Malaysia[EB/OL].http://www.rihed.seameo.org/ugseminar/UG_Malay.pdf,2014-07-21.
[7]Wan Chang Da.public and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Malaysia competing,complementary or crossbreeds as education providers[EB/OL].http://www.usm.my/km/25(1)2007/KM%20ART%2025(1)_1.pdf,2014-05-0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EB/OL].2011-11-28.http://www.gov.cn/flfg/2012-01/09/content_2040230.htm,2014-11-28.
[9][美]Clark,Burton R.;王承绪等.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9.
[10]张德祥.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市场、大学”新型关系的研究总报告(一)[J].辽宁教育研究,2004,(9).
《大学和大学学院法》 篇2
台州学院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哪个好点
台州2本,浙江大学城市学院3本…貌似要选台州。可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想上的话最起码也要2本的分数线…还听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老师是浙江大学的…那2个非要比较下选什么好…谢谢了!各位学长,学姐,专家…
楼层:676681采纳如果你家经济条件不错建议上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师资设备都更好只是学费贵现在二本三本文凭差不多的采纳我认为,要根据专业来定。城院某些专业是很强的。即使台院是二本,不过城院是3本里最好的。这个是众人皆知。我认为,城院各方面比台院要强,除了台院文凭是2本和台院的学费便宜点。个人意见,讲讲自己的看法。报了台院的看我的百度的名字后面的数字,就是新生群号码,欢迎你的加入!《大学和大学学院法》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36-02
随着独立院校的快速发展,如何根据学生特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迫在眉睫。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成为了关乎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此情况,独立学院需及时根据市场和学生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想法和策略。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诱因
1.学生方面。①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独立学院学生多数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家庭普遍比较富裕,且有的父母朋友都是社会成功人士,再加之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来自家长、学校、社会中存在的旧观念和全新就业观之间的矛盾。这表现为占相当比例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与社会需求脱节,择业集中于东部沿海与发达地区以及一些热门行业,造成这些地区和行业就业压力极大,而其他地区和行业则呈现出就业不足的态势。同时,这些热门地区和热门行业又不能提供足够岗位给过度集中的就业选择,造成许多毕业生选择性待业,从而对高校的就业率产生负面影响。②毕业生质量。随着上世纪末高校纷纷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呈现出较大的数量增长,用人企业选择大学毕业生的余地越来越大,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逐渐掌握了就业市场的主动权。他们纷纷从之前的追求招聘大学生的数量转为重视招聘者的各方面能力,也就是毕业生的质量。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与操作能力越强,将来就业的选择余地越大,在就业市场就越有竞争力。反之,则无法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也就无从谈起。
2.学校方面。①高校的专业设置。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也显得更为严峻。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供求关系发生转变,很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择业困难的局面。高校担负着面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被社会所接纳,不被社会所认可,学生就业率低,那么除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外,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了解市场供求关系,联系实际,设置合理、实用性强的相关专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还对学生心理、校风营建等方面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故而,作为独立学院,就应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为社会输送他们所需要的人才。②高校的就业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学校就业处等相关部门的重要作用就是为毕业生提供企业用人信息,为企业传递人才信息。但学校就业部门并非仅仅是一种桥梁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创造就业机会的职能。也就是说,一方面学校应该主动联系企业,并对市场进行广泛的调研,了解企业所需,努力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还应提供给学生高水平的指导,这种指导不仅仅是求职方面的指导,从心理到技能的指导都不应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就业效率,增加学生求职成功的几率。除此之外,对于已经谋得职位的毕业生,学校就业部门也不应忽视。校方应该对这部分群体进行跟踪分析,做好调研工作,对学生对工作的认可度,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均做一个详尽的登记,以便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内容,为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③学校声誉。不可否认,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也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在同等情况下,用人单位选择声誉较好的学校和毕业生大过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同样,学校声誉越高,就会有越多的用人单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或主动来校作专场招聘会和宣讲会,这就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广的就业机会。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知识面、兴趣爱好、演讲和口才、特长专长等方面并比一本和二本院校的学生逊色。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有待加强。因此,作为独立院校的学生,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①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求职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作为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必须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积极进取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要克服浮躁、自卑等心理,冷静分析择业失败的原因,调整目标,以争取新的机会,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积极争取到西部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建功立业。②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提高心理素质并增强承挫能力。就业观念的陈旧性和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心态及较差的承挫能力。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生活条件的优越性,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都较脆弱。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更多的是偏重于专业知识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造成一些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往往缺少应对措施,进而影响自己的择业选择。大学生要冲破就业心理误区,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的择业发展方向、爱好特点、性格气质、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等,以调整好就业心态。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的成功与否并无多大关系。用人单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普遍要求可以概括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是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二是要有高尚的诚信品质。诚信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职业活动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因此,德才兼备的人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学校方面。①合理设置专业,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以市场为取向,就业围绕市场转,合理设置专业。以市场为取向的就业模式,要求高校必须面向社会办学,按照市场和社会需求合理地设置专业。高校应该经常开展市场调研工作,掌握社会需求,适时调整招生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总的来说,独立院校可以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抓好实践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②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拓宽就业渠道,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开展就业指导,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职业发展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觉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通过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让大学生把压力转变为动力,充分调动内在积极性,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得到提升,学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必然会得到提高。积极拓宽就业信息,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就业方案;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开拓就业渠道;通过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及时让毕业生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等;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就业基地建设。③规范独立学院学生社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重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拓展学生的商业思维与创业能力。独立学院要把大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到整个规范的育人流程中来,使社团建设成为高校大学生深化和拓展专业学习的重要平台、学生科研的重要阵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学校应建立相关机制和部门,聘请威信高、有专长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和顾问,通过教学制度、教学规范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规范社团引导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实现社团建设学术性、文化品位性、科研性的提高,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就业工作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独立学院要以完善的就业工作体系,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指导,并结合学校德育、专业教学等,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小波.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7).
[2]鲁长明.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3]南宫鸿.大学生就业与软实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4]吴填.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与路径分析——以南京地区为例[J].学理论,2011.
[5]苏德山,曹文雯.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及对策的质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0.
[6]贺明,籍宇,朱广全.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20).
[7]贺桂欣,宋绍富,赵娟.大学生新农村就业困境及出路探索——以河北省为例[J].职业时空,2010.
[8]王文婷.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大学和大学学院法》 篇4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一章第2条之规定,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 (简称中外合作办学者) 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 (简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的活动。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有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国家规定,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含中国教育机构采取与相应层次和类别的外国教育机构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 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或者外国学历、学位证书, 在中国境外实施部分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是依法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和我国办的学校不同点:中外合作办学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 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或者外国学历、学位证书。
所谓的公办大学, 是指由国家举办的学校;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面向社会举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则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属民办性质。民办学校的计划内招生的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同样享受国家承认的学历待遇。
在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道路上, 国家公立院校起步较早, 走在了前面。但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独立学院面临着来自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严峻挑战, 独立学院必须在逆境中开拓新思路, 进一步打通独立学院与国际学校的联合办学, 变滚动式发展为跨越式发展。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以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为主要形式。对于独立学院而言,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机遇, 更是挑战。由于公立院校与独立学院在自身属性、办学性质和政策机制上的区别, 导致公立大学和独立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公立大学和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不同
1.开放与远程教育。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式下, 国外一些著名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实行了全球教学, 如2002—2003学年英国开放大学在世界各地注册学习的外国学生已经超过7.5万人。每年平均增长20%左右, 其中65%的学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来学习数学、计算机, 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还被翻译成别国语言进行教学。这类课程的注册数在一年内也增加了19%, 目前绝大多数是工商管理课程。但是, 除工商管理课程外, 技术、数学和计算机以及社会科学类课程也已经开始被翻译用于别国的远程教学了。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1999年在190个国家拥有了3万名学生。美国国家技术大学的教学卫星电视网也已经扩展到了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等世界许多地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在拉丁美洲的注册学生数已经超过了在西班牙本土的学生数, 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的远程教育大学正在将它们的教育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亚洲远程教育大学也在使他们的教育地区化或国际化。例如,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统大学正在努力将自己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提供者, 比如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电视大学也在远程教育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在过去的20年中,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英国开放大学在英语课程开发、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多种媒体课程材料设计制作等方面的合作卓有成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某些海外教育院校和商业公司, 如加拿大奥兹网络公司等合作开设继续教育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进行开放与远程教育的主要是公立大学, 目前为止, 独立学院基本还没有这种模式。
2.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同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什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呢?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引进国外的名牌大学、名牌课程、名牌教授, 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引进。如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 就是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以及合作外方指定的原版教材, 并且引进合作伙伴院校的优秀师资, 严格地执行外方合作院校的教学大纲, 开创全新的国际教育模式, 使学生不出国门即可获国外文凭。北京中加工商学院则是通过与美国“八大”教育公司的合作, 在成人教育方面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仅引进了国外的优秀教学资源, 并且通过中外教育的“嫁接”, 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部门、专业和课程, 增强了教学本身的自我更新和自我修复能力, 使之不断满足受教育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模式主要也是公立学院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所使用的模式。
三、独立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比起公立学校来说有更多的局限性
1.审批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与监督尚待规范。由于缺乏教育部门认证, 国外院校对很多中国独立学院不了解, 这就给合作办学带来很多的不方便。与此同时, 独立学院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管理与监督也尚待规范。从政府层面上来看, 出现的问题是管理主体不完全明确、内部协调不够而且难度较大。从办学者层面上来看, 管理水平及办学效果的差距很大, 就目前来看, 办学层面上存在许多不规范的情况:例如, 第一, 有的学校在招生、收费、颁发证书、经费使用等方面并未完全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第二, 一些不具备办学资质的学校, 未经批准就擅自与境外的机构非法开展办学活动;第三, 某些学校超越批准的办学层次和范围任意开班招生, 出现教学周期短、教学质量低以及监督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执法手段等情况, 使得在政策执行中监督检查出现不力的状况。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短、积淀少, 与公办学校有着很大的差距, 在获得优质资源方面一般来说会比较困难。再加上起点比不上公办大学, 就很难寻找到国外知名高校合作。目前, 与独立学院合作的外方院校大多数是一些规模比较小、名气不是很大的院校。尽管这些年来一些独立学院一直在努力寻求与国外名校合作办学的机会, 但从总体上来看, 国际合作办学的层次还是无法提高, 导致办学的质量也参差不齐。除此之外, 外方合作办学方的课程质量、教学管理经验以及学术声誉都很难得到判断与保证。还有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有些外方学校本身根本不具备合作办学资格, 而独立学院为了追求中外合作办学也把他们引了进来, 这不仅损害了学校和学生的利益, 甚至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有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独立学院要想引进优质的国际合作院校还需要一个过程, 一方面, 独立学院应着力打造自身特色, 逐渐赢得很多国外大学的认可;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也可以“借鸡生蛋”, 通过与国内重点大学合作, 实现优质校外资源共享;除此之外, 当地政府在引进优质国外资源的同时, 也可以向独立学院推介。
3.师资、经费不足制约发展规模。独立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的开展过程中出现师资不足的问题, 而且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国际合作办学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授课老师不但要承担本学科课程的教学计划, 还要求用全英文教授本课程, 这对一般的老师来说难度较大。如果是外语专业毕业的老师, 又缺乏专业知识, 具备专业知识又英语水平较高的老师很少, 除非是海归, 但要引进海归, 对独立学院来说可能性还比较小, 以目前独立学院的状况来说, 还很难吸引到海归或是博士等人才。除了师资力量不足之外,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 费用问题也是当前国际合作院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优质的教育要付出优越的成本, 先进的课程、师资、理念的引入, 都需要坚实的资金投入。这对自给自足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的独立学院也说是一大挑战。如果一旦生源不好, 独立学院的压力就非常大, 不少独立学院往往会因为经费问题, 而被迫搁置谈好的项目, 或者把成本转嫁到学生身上, 这就会使得学费很高, 而学费太高又会导致生源减少, 生源减少又会使中外合作办学或是优质中外合作办学流产, 中外合作办学流产也会导致生源减少, 总之, 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另外, 一个中外合作项目往往要运行两三年之后才谈得上收益, 这对独立学院而言, 压力是非常之大的。所以经费问题, 往往成为制约独立学院国际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公立大学和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层次不同
1.公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两个层次, 一个是本科层次, 还有一个是研究生层次。公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主要以“2+2”或“3+1”甚至“1+3”的方式进行课程或学分互认。也就是让学生在国内读2年或3年, 然后出国读2年或1年, 学生拿到中外两所学校的毕业证或学位证。
《大学和大学学院法》 篇5
08-11-21 作者: 编辑:皇甫一欣
万钢 校长(国家863计划清洁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万钢博士1952年8月出生,1981年在同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赴德国Clausthal大学机械系留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
万钢博士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攻博期间发明了定量研究固体波传播的光学方法,并成功地把此方法应用于汽车低噪声设计,为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在此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赢得国际声誉。
万钢博士1991年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技术开发部任高级工程师,负责开发计算机轿车整车虚拟开发工作。他负责研制的“轿车三维表面测试和快速成型系统”、“轿车动力总成三维运动向量测试系统及悬架运动自由行程包络图”、“三维人体CAD模型和实体拟和及轿车人机工程CAD系统”、“汽车风洞测试系统”使奥迪汽车公司在轿车虚拟开发技术上领先于世界汽车企业。
1996年万钢博士升任奥迪公司生产部和总规划部技术经理,负责信息化制造技术。他负责研制的“智能控制白车身表面质量检测系统”项目获得国际专利,并创造了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设备创新模式。1999年万钢博士在轿车生产线创建了三维激光在线检测和数字化异地实时质量控制技术,为新一代奥迪A4轿车顺利投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内部操作规程,这是大众集团有史以来第一个由中国工程师牵头建立的操作规程。他在奥迪10年间一共经历了5 代新车型的开发及生产并熟悉汽车企业的投资、规划、开发、生产、质量控制等许多方面的工作,成为德国著名的汽车专家。万钢博士与1994年和1995年先后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所指导的德国博士生在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1999年万钢博士受教育部邀请成功组织了留德汽车工业博士工程师合作交流团回国巡回报告,洽谈合作,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赞赏。尽管国外的事业和生活一帆风顺,但万钢博士为了寻求更大的创新和突破,毅然回国。2000年万钢博士向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洁净能源轿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受到科技部,经贸委领导重视和支持。2000年底,万钢博士提出了发展洁净能源轿车“中国平台计划”,目前“中国平台计划”的第一步已经在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和经委直接支持下启动。“中国平台”的实现,不仅将为我国提供一个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产品,而且将为我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闯出一条创新的道路。
万钢博士现任同济大学校长、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同时被科技部聘任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为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规划我国电动汽车发展方向,构筑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实施思路,并承担了重大专项中技术最为复杂、任务最为繁重的燃料电池轿车项目。主要研究成果:
“四轮驱动燃料电池微型汽车”获2002年上海市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德国奥迪公司主持7项工程开发项目(总经费高达3960万德国马克)均已产业化;主持完成“轿车产品开发链的研究”、“轿车动力总成运动向量测量和计算方法”、“快速成型和制造系统”、“轿车自身自动检测系统”、“车身制造在线检测系统”、“电动汽车预先技术研究”、“燃料电池汽车虚拟匹配开发”、“中国平台计划”、“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全球资源条件下上海发展清洁能源汽车的资源调查和发展战略”、“上海市发展清洁能源汽车的战略和政策研究”、“燃料电池轿车的开发”等项目。获世界专利1项、欧洲专利1项、申请中国专利13项。出版著作:《让中国的汽车工业展翅飞翔》。发表论文:
主要有“Oberflaechenfehler von dem Lakieren erkenen”、“Automatic Body Inspection System in Serienproduktion”、“光测力学技术”、“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China”、“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创新管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实践”等20余篇。
余卓平院长
余卓平教授,1960年1月生,江西南昌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1985年获同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不伦瑞克大学汽车研究所、大众汽车公司研发部、达姆斯达特大学汽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汽车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汽车工业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库主任委员。
余卓平教授长期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和先进汽车技术。
主要研究成果:“汽车车内噪声预测、诊断与控制”获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燃料电池轿车核心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核心技术”、“汽车半主动悬架研究”等项目。负责“燃料电池轿车”和“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等项目。出版著作:《汽车底盘技术基础》,参编《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和《机电一体化在支柱产业中的应用》。
发表论文:主要有“ABS抗路面不平度干扰研究”、“轿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减振器异常噪声的试验研究与分析”和“A New Suspension Vibration Model Applicable to the Study of High-Frequency Suspension Vibration”等58篇。
靳晓雄 副院长
靳晓雄教授,1947年2月生,天津市人。1975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机电系。1985年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声振研究所进修一年。1995年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博士学位。历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汽车学院副院长、汽车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汽车噪声与振动工程中心副主任、上海汽车教育基金会理事。曾获宝钢优秀教学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靳晓雄教授长期从事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研究方向为汽车噪声与振动的预测与控制技术,汽车结构模态分析与模态试验技术,汽车零部件及结构疲劳寿命预估与试验技术,汽车线传控制技术以及气动汽车等。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和完成科研项目1`0多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三等奖等奖励。
出版著作:《工程机械动力学》、《工程机械振动分析》、《工程机械噪声控制学》及《汽车振动分析》等。发表论文60多篇。
孙泽昌 副院长 孙泽昌教授,1953年7月生,河北沧州人,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1年于该校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于同济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学院副院长、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汽车电子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汽车电子教席责任教授、同济大学-Motorola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分会理事、电动汽车分会副理事长。1996年前在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长期从事电力传动自动控制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之后在汽车工程系,汽车学院致力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为本科生及硕、博士研究生主讲过“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汽车网络与电力传动控制技术”等十余门课程。
主要研究成果有:“QFY-2汽车尾气分析仪”,该成果曾获1992年航空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汽车模型风洞建设与测试技术研究”获2003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五年来作为项目组长、副组长和核心研究人员完成多项国家“十五”863计划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
1)“网络、总线、通讯协议的前期研究(863项目,组长)”; 2)“燃料电池轿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863项目,副组长)”; 3)“燃料电池发动机(863一期项目,副组长)”;
4)“燃料电池轿车整车(863一期项目,核心研究人员)”;
5)“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研究(上海市重大项目,核心研究人员)”; 6)“清洁能源汽车在全球资源条件下的调查(上海市重大项目,核心研究人员)”。目前承担的国家及上海市重大研究项目有:
1)“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与控制器(863项目,组长)”; 2)“燃料电池发动机(863二期项目,副组长)”;
3)“燃料电池轿车整车(863二期项目,核心研究人员)”;
4)“车载信息终端与智能化仪表研制(上海市重大项目,同济大学项目负责人)”; 5)“现代汽车车身电子控制技术研究(济大学-Motorola合作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出版的著作有:参加编著《上海桑塔那—中国轿车丛书》、《汽车工程手册》。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有:“感应电机转差调速系统的稳态矢量控制法”;“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总成功率平衡控制策略研究”;“汽车控制器局域网CAN技术应用研究”;“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型及参数识别”;“汽车网络发展趋势及分类方法”;“新一代电子控制汽车发电/起动复用装置研究”等。李理光 副院长 方向:动力机械与工程 马 钧 副院长 方向:汽车市场营销
楼狄明 同济大学第二联合党委书记
楼狄明教授,1963年7月生,浙江东阳人。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9年获上海铁道学院硕士学位。历任上海铁道学院助教、讲师,上海铁道大学副教授、机械系副主任、系党总支书记,同济大学教授、机械工程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兼系党总支书记、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汽车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所长、第二联合党委书记。兼任上海市内燃机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大功率柴油机分会委员、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会员、《柴油机》特邀编委、教育部能源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常务委员、铁路高等工科院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年5~7月为法国彼埃尔与玛丽亚.居里大学访问学者。曾获铁道部优秀教师、上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上海英特尔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称号。
楼狄明教授长期从事热力发动机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柴油机结构CAD/CAM及性能优化。
主要研究成果:“TJ-65 型涡轮增压器的研制”,获1995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内燃机活塞裙部润滑的优化设计”获1993年“上海市科协第五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评选三等奖”;主持“车用柴油机复合增压系统的研究”、“JN295D型直喷式柴油机的研制”、“280柴油机高强度组合活塞的研制”、“高性能机车柴油机连杆的研制”、“376ZLQ扁钟罩型涡流室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轿车排气系统软件包开发与应用”等。出版著作:参编《中国内燃机工程师手册》。
《大学和大学学院法》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44-021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关注的问题。而在独立学院中,这个问题尤其突出。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地域、家庭和原有教育基础的差异,个体差异大,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在之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同样的教学进度,同样的教学方法,基础好的学生觉得上课的内容和进度都不足以满足学习的需求,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的内容与他们先前的基础缺少必要的衔接,导致学习兴趣和动力不断下降,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会使原有的差距加剧。在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教学的理念下,分级教学应运而生。
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人本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发展区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主张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社,教师为学生而教,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他提出:“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目的才会产生学习”。而根据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教学的最理想的效果,只有在可能发展区内才会产生,即在超越靠已知基础求知,接近全知而又不能全知的区域。根据这些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按照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使其在不同级别、水平的英语班级上课,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进而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语言基础上循序渐进,提高学习效果。
2 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分级教学改革不仅是简单的根据学生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教材、进度和目标,其核心是更新教学思维,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从而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Littlewood(1996)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独立做出选择的愿望和能力”即指学习者要有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动机和信心,具备为自己的学习做出选择的知识,并能够执行自己选择的技能。
Holec(1985)提出自主学习本身是一个概念上的工具,即设计和管理自己学习计划的能力,他把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分为“无声的自主学习”和“有声的自主学习”。一方面,学生是通过“无声的自主学习”从课堂上获取知识。他们的自主学习没有被旁人所注意到,默默地管理着自己的学习,把教师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努力去实现;而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提供机会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范围。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为主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积极沟通,进行“有声自主学习”。
3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
我学院自实行英语教学分级以来,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
3.1 无声自主学习
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根据AB班进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的预设。B班学生在基本语法,词汇量和基本听说读写能力上比较欠缺,教学时就应着重通过语言点和句型的操练,达到强化语言能力的目的。而A班同學语言基础较扎实,语言应用能力较强,教学就不仅只能停留在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而需要让学生了解整个篇章各个段落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充分而又恰当的向学生输入知识,为之后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和基础。
其次,教师要了解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关注、尊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共同活动。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教师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学生的生成。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量,教师就不可能让学生被动地、完全按照预设参与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和所需。
由此可见,再充分的教学预设应该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教师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这就需要教师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不断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一种平衡。
再者,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恰当合适的知识延伸,内容涵盖文化交流、商务金融、时事热点、考试考级等内容,全面调动并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知识延伸应尽可能针对学生的专长兴趣,并以英语的形式引出适合他们难度的话题,适时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肯定和赞扬,增强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3.2 有声自主学习
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知识输入之后,就需要通过课堂的有效互动,使之前的已学知识得到建构和应用,从而有效输出知识,积极进行“有声自主学习”。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可以使所有的学习个体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任务动机”和参与感。而在分级教学条件下,个体水平差异不大的学生也为他们之间的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设计出适合学生,充满趣味而又能达到教学效果的互动教学环节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学实践证实,分组讨论、辩论赛、短剧表演等互动环节确实能极大提高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而学生互动环节设计所要达到的有效性使教师对如何有效掌控互动活动提出了要求。其一,互动活动的设计需要实现对已知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要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灵活应用,加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其二,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需要全程参与到学生建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进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和大学学院法》 篇7
1 优势分析
1.1 综合素质较高
随着时代发展, 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再只是学历和成绩了, 姚钦英, 王凤基的调查表明, 大部分的企业都非常重视毕业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吃苦精神、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独立学院的学费相对较高, 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比较优越, 中山学院也不例外。很多学生从小接受了特长教育, 才艺较多, 并且思维活跃, 在校期间普遍热心学生活动, 有愿望在学生活动中表现和锻炼自己, 学校则结合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 通过成立各种学生社团, 开展丰富的、既有特色又适合大众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很多锻炼的平台,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其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课外活动中得到了很多锻炼, 在就业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
1.2 爱好广泛、理想目标远大
独立学院虽然是三本, 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但经调查了解, 不少学生家长都有自己的事业, 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让学生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较高的期望, 加上学生爱好广泛, 思维活跃, 参与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强, 学生在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兴趣和特长,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抱负, 凭着年轻、激情和敢闯敢拼的精神, 学生普遍有着比较远大的理想和成才的渴望, 加上有些同学对自己考上三本院校的不满, 渴望在社会上找到实现自我的平台来证明自己, 这种积极的状态能帮助毕业生较好的适应职场, 激发他们努力工作, 因此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1.3 社会实践经验丰富
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让毕业生更快融入企业、适应岗位工作, 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 因此企业普遍比较看重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经验。中山学院位于经济活跃的广东省中山市的市区, 市区社会兼职、实习机会较多, 加上学校很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展,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大部分学生都有丰富的社会兼职或实习的经验, 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还更好的了解了自我和提升了自我。通过提早接触工作, 学生可以摸索自己的职业兴趣点, 明确今后就业的方向, 认清自己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找到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并且对社会、就业和职业有了客观的认识, 这对学生在毕业后更快的融入社会和企业, 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起着积极的作用。
1.4 家庭社会资源良好
在目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社会资源不足已经成为未就业大学生的一大求职短板。拥有良好社会资源的家庭, 能为其孩子提供较好的就业支持, 让其孩子有更多的锻炼和提升平台, 比如通过参加企业实习、社会活动等, 增加其实践经验, 提升就业竞争力, 为日后的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独立学院因其生源的特殊性, 不少学生家长都有良好的社会资源, 作为家长, 带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 一般都会通过自己的社会资源给孩子寻找一些参与实习和活动的机会, 助其为之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在大四面临毕业的时候, 有些学生能通过家庭获得一些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 有些学生甚至不需要自己外出求职, 家庭通过社会资源就能帮其安排工作, 这样就提高了学生求职的效率和针对性。
2 劣势分析
2.1 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
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多在三本, 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热情不高, 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毅力不足, 平常热衷于搞课外活动, 精力比较分散, 加上对专业认识不清, 有些学生未能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将来的就业联系到一起, 加上有些学生片面的认为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无关, 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 上课听讲不认真, 课后学习精力投入也比较少, 部分学生虽然平常学习很努力, 考试成绩也比较好, 但实际上所学知识只能满足考试, 知识点掌握的并不透, 不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相对于一本和二本高校毕业生, 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难以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来求得心仪的岗位, 这是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一大硬伤。
2.2 缺少职业规划, 自我定位不清晰
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是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学生表现的比较明显。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目标不明确, 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所以经常会有上课迟到、旷课、补考、沉迷电脑游戏或课余时间无所事事等不良现象, 缺少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的牵引导致不少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都处在迷茫的生活状态中, 有些学生想努力却又不知从何下手, 于是跟风做兼职、考证、考研、考公务员或出国, 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又因为缺少明确的求职目标而盲目参加各种招聘会, 招聘会上简历的“海投”、面试中职业定位的不清晰让不少毕业生求职受挫。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 也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让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时容易左顾右盼, 遭到企业的质疑, 也难以有个良好的职业发展。
2.3 就业观念不合理, 求职技能不高
经调查发现, 受现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些学生的求职态度比较功利和自我, 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太会思考自己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 更多的会强调企业能否为其提供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经济报酬, 加上他们所读大学学费较高, 很多学生毕业后急于收回上学的经济成本, 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工作收入应该和上学学费成正比例, 于是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待遇普通的基层工作岗位, 不屑于做基础性的工作, 甚至有些毕业生坚持要找“高大上”的工作岗位, 否则宁愿待业在家“啃老”, 这种好高骛远的求职态度, 再加上有些毕业生职业意识欠缺, 不重视求职技巧的提升, 不认真制作简历, 不懂如何推销自己, 不珍惜就业机会, 让他们在求职时难免碰壁。
2.4 职业素养和心里素质有待加强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了, 独生子女居多, 很多学生从小享受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 是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中心, 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显得比较自我, 过于关注个人利益, 对外界的依赖较强, 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有时候做事缺少耐性,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退缩, 习惯于把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 应对失败的方式比较消极和被动, 表现为有些学生一旦求职失败就对自己失去信心, 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愿意再出去求职, 不从自身出发寻找失败的原因, 抱怨用人单位太挑剔, 要求太苛刻, 或者把找工作的事情交给父母和老师, 自己被动的等待安排。个别学生还因自己就读独立学院这样的“三本”院校产生自卑感, 自我认同感低, 在求职时缺少与他人竞争的勇气和自信,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给求职者带来不良影响, 也不利于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3 总结及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 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关系着学生的前途, 也关系着学校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稳定。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优、劣势明显, 要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 需要在明确其优势、劣势的前提下, 结合社会就业大环境, 利用学校、家庭、毕业生三方的力量, 做到扬长避短, 共同推进。对学校来说, 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必不可少, 还应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将就业指导融入大学四年的教育教学中, 并应搭建更多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提升工作能力, 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毕业生来说, 应该客观认识自己, 结合自身特点明确职业目标, 珍惜各种平台来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特长, 增强自信心, 要有愿意从基层做起的心态, 并积极参加课外实习实践, 不断提升求职技能和职业素养;对家庭来说,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协调发展, 放手让孩子参加各种锻炼, 并鼓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发挥好家庭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教育作用。
摘要: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很多明显的特点, 结合学生特点来开展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很有必要。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为如何推动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优势,劣势
参考文献
[1]姚钦英, 王凤基.企业对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需求调查及思考[J].高教论坛, 2010, 7 (7) .
[2]丹松梅, 李朝勇, 黄美棋.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劣势及对策——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8) :33-8.
[3]明杏芬, 陈素红, 张西平.浅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优势[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1) .
《大学和大学学院法》 篇8
1. 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1 入学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 高校已经全面进入“95后”为主导的时代。这群“新新人类”具有鲜明特点[1]:个性张扬、敢于表达、喜欢挑战权威, 孤独而伴有自我主义倾向;他们出生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时代, 多为家中独苗, 一直在家长和亲友的长大, 自理能力较差, 心理不够成熟, 没吃过苦, 抗压抗挫折能力较差, 过度自我, 心灵脆弱而敏感。他们处在18~20岁的年纪, 机体原有的身心平衡被打破, 而新的平衡机制尚未建立。由于家庭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教育背景不同, 因此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诸多差异。面对全新的阶段, 全新的人际关系, 很多同学出现了“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因此, 结合“95后”新生鲜明的时代特点, 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入学教育工作, 帮助大学新生尽快转变和适应, 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入学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契机。
大一新生怀抱着憧憬和理想走进大学, 想法单纯, 往往成就动机很强, 但是实现了上大学的目标, 新的奋斗目标不明, 学习动机缺失, 没有思考和规划。同时, 信奉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 理想信念缺失。因此, 高校要根据新生的思想特点, 抓住入学教育的契机, 进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借力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唤醒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担当。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人生价值, 志存高远、发奋学习、刻苦钻研, 引导学生筑梦、逐梦、圆梦,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3 入学教育是大学四年专业教育的基石。
当前中学的教育模式, 依然是以高考作为指挥棒, 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目标。这种模式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 忽略学生德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而造成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 依然困在“题海战术”的学习模式里, 无法适应大学对自主学习的要求。美国ACT的统计发现: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情况 (特别是新生适应期的情况) 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工作成就及以后的差异分化的影响占整个大学生涯的53%[2]。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速度及学生自我教育、自觉学习、自我管理和独立思考意识的形成。学习是学生的主业, 在入学初, 学校通过入学教育帮助新生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法、做好职业规划, 为顺利完成大学四年的专业教育奠定基础。
1.4 入学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抓手。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 以入学教育作为有力抓手, 围绕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具特色的教育活动。深度关注大学新生实际情况, 做好理想信念教育、新生适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史校情校风校规教育、专业教育、认知能力培养等内容。开学之初, 通过入学教育, 帮助新生正确看待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 引导新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培养爱校意识和专业意识, 健康成长, 度过难忘的大学生活。
2. 以生为本理念下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有益实践
以笔者所负责的会计学院2014级新生入学教育为例。我院的新生入学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 求学圆梦”主题教育, 以“早规划、学为先、多参与、寻导师”为指引[3], 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遵循入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精心选择和设计入学教育的内容体系, 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 效果良好。
2.1 精心选择和设计入学教育的内容体系。
除了学校开设的军事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公共必修课, 我院还根据新生发展规律, 选择和设计了一系列精彩的教育内容。开展“识读大学”系列活动, 帮助新生转变角色。通过迎新、新生开学典礼暨专业教育大会、“校训是什么”大讨论培养新生对学校专业的认同感及归属感。通过举办校史校情校规校纪专题教育讲座和学生手册的学习, 引导学生遵纪守法, 形成规则意识。通过开展新生心理团体辅导, 以融洽新生宿舍关系为重点,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把宿舍变成温暖的家, 缓解新生思乡情绪。通过军训干部的选拔及班团组织的建设,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开展“规划大学”系列活动, 帮助新生找准定位。通过开展《新生专刊》专题学习、“生涯人物讲坛”、职业生涯规划宣讲、新老生交流会等活动, 引导新生树立“早规划、学为先、多参与、寻导师”的观念, 找准目标方向, 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及行动计划, 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为未来职业及人生定位做好思想准备和知识能力的储备, 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开展“融入大学”系列活动, 引导新生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行为与养成教育, 全面提升新生的文明素养和礼仪水平。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争做优秀共青团员”新生特色主题团日活动, 进行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纯风行动”学风建设活动, 营造风清气正的学习生活氛围。开展晨读和“博学计划”读书活动,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强健了学生体魄, 提升了新生的精神风貌, 为大学的学习生活打好了基础。
2.2 发挥导师作用, 引领新生成长成才。
我院多措并举, 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导师引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一是设立学长导师, 包括助理班主任和学生党员。由高一级同专业的优秀学子担任新生班助理班主任, 从入学前就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开展新生服务工作, 在一年的陪伴中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鼓励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远大理想。依托我院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室”, 结合“党建进公寓”活动, 实行高年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与新生宿舍“一对一”挂钩联系制度,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在对接宿舍新生入学适应、防盗防骗教育、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学业帮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设立专业导师, 每个专业选择专业背景对口, 教学科研能力强, 热心学生工作的优秀教师担任专业导师, 负责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掌握学习方法, 帮助新生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我院率先在会计学创新班试行“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负责学生学业指导和专门的学术训练, 校外导师则侧重实践训练。
2.3 搭建各类平台, 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
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契机, 以团日活动为抓手, 搭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平台。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争做优秀共青团员”新生特色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各新生团支部, 丰富并创新主题团日活动形式, 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同学喜闻乐见的主题团日活动, 扩大活动覆盖面, 结合团支部实际情况, 引领团员青年通过主题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谈理想、谈人生;谈学习、谈成才, 谈收获、谈感悟, 做到知行合一, 争做优秀的共青团员, 让奋斗的青春焕发绚丽光彩。
结合会计专业特点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涵, 把学生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以金融节为主要载体搭建专业实践平台, 包括会计知识竞赛、模拟炒股大赛、点钞大赛、珠算大赛、模拟市场及金融节系列讲座等活动外, 成为对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通过学科竞赛和专业讲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会自主学习,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4]。
3. 完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思考
3.1 完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进一步明确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和工作原则, 找准工作方向。精心选择入学教育的内容和设计, 从理想信念教育、生活适应教育、专业学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五大模块出发, 有机整合各项教育内容, 由浅入深, 由抽象到具体, 由理论到实践, 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入学教育内容体系。除了开展各类活动, 也可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 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两种模式同步实施。同时, 针对“95后”新生的个性特点, 采取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拓展教育活动, 最终增强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3.2 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反馈机制。
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卡特里普和森特提出并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 强调“组织和公众之间双向沟通才是有效的”。目前, 高校普遍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 并将教育内容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但是, 从整体看, 目前入学教育大部分是老师存在重活动形式而轻结果评价的现象, 学校安排了很多内容, 但是这些教育内容教育者并不知道是否是新生想要的?是否是新生能够接受的?是否是对新生有帮助的?信息时代,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学校和学生的双向沟通, 高校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逐步形成新生入学教育理论体系, 为下一年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3.3 建立“四位一体”入学教育工作模式。
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全面参与。建立“四位一体”的入学教育工作模式, 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三方协作, 建立学校、家长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 合力育人。比如, 可以开通新生班级博客、微信公众号等, 家长和关心新生的社会力量都能看到和新生相关的活动信息, 也能看到活动的成效, 还能留言与老师进行探讨交流。还可以公布学院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 家校共同引导督促学生成长成才。同时, 注重朋辈的互助和影响作用及新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最终, 建立一支由辅导员、专业导师、校内外专家、朋辈力量、大学新生共同参与的入学教育工作队伍。
摘要: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涯的第一堂课, 对于引导和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明确学习目标、制订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 我院在2014级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有益实践, 通过创新内容、导师引领和搭建平台, 培养了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 通过对新生教育工作的反思, 提出几点工作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教育体系,导师引领,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翔.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 2013.
[2]李德芳, 等.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的适应差异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幸小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第4期“青马工程·广技师100”暨第15期团校培训班上的讲话, 2014.
《大学和大学学院法》 篇9
一、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本调查以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 对辽东学院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其中男生共279份, 女生共211份, 回收问卷490份。回收率为98%。
2. 方法
参照同类研究资料自行设计问卷, 问卷形式包括单选、多选以及开放性题目。采用对不同专业大学生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数据, 并对所得数据用Excel表格进行分析。问卷的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身高、体重、专业、年龄、性别、家庭住址、基本饮食习惯以及一天的饮食情况。
二、结论与讨论
1. 大学生早餐进食情况
大部分学生在选择早上吃早餐, 但赶时间就不吃和经常不吃早餐的占到了25%左右。同时不难看出, 大学生大部分还是认为吃早餐是很重要的。所以, 大学生对待吃早餐问题还是比较科学, 并不是任由自己的心情或理由而选择不吃早餐。大学生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安排在上午, 因此, 早餐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吃早餐会使人们的大脑兴奋起来, 从而才能很好的迎接上午的学习。由此可见, 早餐是绝对不可以敷衍了事的, 相反, 更应该提高早餐的质量。
2. 大学生每天食物的安排情况
选择肉多菜少的占总数的17.55%, 选择以菜多肉少的占总数的43.27%, 选择荤素均匀的占总数的27.35%。随着“减肥”一词的流行,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素食为主, 尤其是一些女大学生。但若长期饮用素食, 会引起胆结石, 营养不良等不良症状。建议选择合理的膳食结构, 也可以适当增加粗粮的摄入。
3. 大学生营养食物的摄取状况
调查显示, 同学们对营养还不是非常重视, 也没有意识到合理膳食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每天规律性饮用牛奶的人数仅占12.86%。很多同学没有形成一个生活规律, 只是偶尔想起来才吃。
4. 大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情况
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还是会选择在学校。但也有少数人选择不在食堂就餐。建议到食堂就餐, 经济、方便又实惠。
5. 大学生吸烟饮酒状况
吸烟和饮酒是目前危害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的两个原因。在调查中显示有部分女大学生甚至有吸烟的情况。有很多男大学生每天都吸一包烟。这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身体健康。根据他们的详细描述, 第一天饮酒, 第二天很不喜欢吃饭。这样就会打乱他们的正常就餐。
6. 大学生现存的健康问题
大学生所在的这些问题都和他们的饮食密切相关, 干眼症、视力下降主要是维生素A的缺乏, 大学生应注意多吃动物肝脏、胡萝卜, 不应该挑食。很多大学生都会在晚上抽筋, 分析应该是Ca的缺乏。钙营养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之所以达不到标准, 和学生们不进食奶类有关[1, 2]。因此, 大学生应该保证每天都喝一袋奶。牙龈出血、口腔溃疡、贫血主要是维生素B、C和Fe的缺乏。大学生应该注意荤素的合理搭配。每天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瘦肉。
7. 三大产能营养素供需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脂肪摄入量丰富, 而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有所欠缺。现如今快餐饮食很受大家的欢迎, 这无疑增加了人们脂肪的摄入量, 这也是现如今肥胖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走访调查中还发现, 个别的女大学生用控制进食来减少皮下脂肪的储存, 求得理想身材, 因此往往造成了营养缺乏, 从而导致机体抵抗能力的下降。因此, 搭配好三大营养素, 满足人体基本的生理需求的至关重要的。
8. 膳食营养微量元素分析
我校能基本满足维生素A摄入量的学生占35.3%左右, 摄入不足比较严重, 达到52.04%。维生素A的缺乏可以导致暗反应能力下降甚至夜盲症。另外, 它的缺乏还会引起干眼病, 甚至失明。对于大学生来说, 学习负担加重, 电视、电脑、手机登电子产品的普及, 用眼及易过度, 加重眼疲劳而不能及时恢复。因此, 维生素A的摄入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因此要予以重视。对于维生素C的摄入, 我校有71.2%的学生不能够满足其基本摄入量。维生素C可以将难以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转化成二价铁, 促进肠道的吸收, 防止贫血, 也是不容忽视的。钙和铁是我国居民普遍缺乏的营养素[3]。调查中大学生摄入矿物质中钙、铁、锌三者均不能满足正常摄入量。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 因此, 大学生应该增加钙的摄入量并补充豆类等含钙产品, 满足其机体需求。女同学中贫血现象是很常见的, 女生铁的丢失, 加上盲目减肥、挑食、节食, 是贫血的重要原因, 因此, 应注意选择含铁量多的食物, 加强膳食质量, 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三、建议
健康是人生存的基本前提, 膳食营养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营养状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4]。这可能与大学生营养知识缺乏, 最饮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健康意识淡薄有关。针对大学生营养膳食,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结合临床营养学学科教育教学渗透合理饮食的重要性;2.应计划设定开展相关教育的公选课;3.创建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提高大学生的膳食标准;4.改进食堂的膳食供应, 配备高水平的营养师和厨师, 加强管理, 提高膳食营养水平, 保证学生健康成长[5];5.采取微博、宣传栏、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直观形式进行大力度的宣传, 改善大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
总之, 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 再加上对大学生循序渐进地教育, 让大学生更加明确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提高饮食质量, 促进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调查、了解辽东学院大学生的膳食习惯及营养状况, 寻求更健康、更合理的饮食方式, 并应用营养学知识, 通过宣教来改善学生不良的膳食习惯, 保证营养均衡, 帮助我们成为健康、有活力的新世纪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营养,膳食
参考文献
[1]赵昌俊.临床营养诊断与治疗.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5
《大学和大学学院法》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 充分利用现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新的高等资源的一种全新办学模式, 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项有益探索。截止2012年底, 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03所, 在校生278万, 其中本科生262万。
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贡献表现为:第一, 缓解了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弥补了部分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第二,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体现和明显;第三, 改变高等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省会城市的格局, 部分独立学院建在或迁至地级市或县;第四, 对促进充分就业做出贡献, 2004年以来, 共向社会输送了287万毕业生, 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最高的是985院校, 其他依次为高职高专院校、211院校、独立学院、地方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和军事院校, 独立学院排名第四;第五, 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提供了一大批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此外, 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和对科研创新亦作出了贡献[1]。
国家在肯定独立学院历史贡献的同时, 也对独立学院依靠社会力量, 不花国家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而形成的2千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教育资源备加珍惜, 提出了“规范管理、科学定位、促进独立学院创新发展”的要求。因此, 如何适应我国经济全面转型, 使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重新布局调整过程中找准独立学院应有的地位, 明确发展定位是当下独立学院必然的选择。
一、应用技术大学是独立学院发展定位的战略选择
独立学院应按照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导向, 明确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即规划建设和发展应用技术大学。
首先, 这是独立学院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独立学院最初是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依托社会力量 (企业、社团、个体和非政府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的各类资金投入) 举办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创办之初, 独立学院的实践者就意识到要与举办方 (母体学校) 错位发展,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所区别, 即从传统的精英学术型转变为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为此, 提出了诸如人才培养要“宽基础、应用性、重实践、强技能”等理念。纵观独立学院的发展, 除少数仍然复制克隆母体学校的培养方案和模式, 造成人才培养需求脱节就业不畅外, 绝大多数都能适应社会需求,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培养和提供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应用复合、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 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定位是独立学院取得成功经验下的内在必然的选择。
二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慎重抉择。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传统的综合性学术型大学和后起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都有合理的分工和相应的地位。教育部决策咨询机构的研究表明, 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前3的国家都具备顶尖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因此, 教育部今后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 即把独立学院作为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 将其发展成为类似欧美的应用技术大学, 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与高技能技工、技师严重短缺的矛盾。
三是独立学院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历史机遇下的准确选择。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具体表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使命;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解决结构性矛盾的新任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要求;应对全球教育竞争的新态势。同时, 历史的机遇也摆在我们的面前, 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机遇、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新机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机遇和促进地方高校转型的新机遇。面对新形势的挑战, 牢牢地把握独立学院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独立学院发展定位的准确选择。
四是调整和完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新举措。中国高等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分类分层管理体系。但长期以来由于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为专科层次的教育, 这种职业教育专科封顶的做法, 致使中国的整个教育分流出现了不合理。在基础教育中, 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高中分流中, 由于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受阻, 使大多数学生选择普高才能上本科、读研究生, 致使职高生源普遍较差。高职院校学生虽有少量的专升本机会, 但由于政策、招生计划的限制, 也使上升通道不畅。凡此种种不仅使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受到限制, 也使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所脱节, 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合理性。因此, 把独立学院办成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大学是解决上述不合理现象的新举措。
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实施路径
借鉴国际经验, 根据独立学院十几年的实践探索,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工程, 任重道远, 但实施路径也是清晰的。
解放思想, 明确发展定位。独立学院要脱离沿袭母体高校发展模式的惯性, 克服依托变依赖母体高校教育资源的惰性, 进一步解放思想, 拓展思路。独立学院要按照国家经济转型的总体要求, 明确办学定位, 将服务区域发展、促进就业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要在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考试制度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将产教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建设成类似欧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技术大学。
革新理念, 适应社会需求, 服务区域发展。独立学院必须牢固树立适应社会需求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 充分做好市场调研, 满足国家、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需求, 特别要为中小型企业输送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同时, 作为当前国家高等教育分类改革中的一部分, 提供更加丰富、更具特色的教育服务, 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独立学院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战略研究, 强化为区域发展服务的意识, 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以及产业园区的需求设置专业,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建设优势学科专业群, 培养当地产业发展急需的短缺人才。同时, 要根据城镇化布局, 鼓励独立学院向地级市布局, 提高为中小城市和产业、人口聚集区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应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点, 推动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要加强工程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努力按照真实生产环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依据生产服务的实际业务流程设计课程模块。
独立学院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 把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以及创业能力、价值制造能力作为衡量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标准, 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要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实现与母体学校的错位发展, 通过提供差异化、特色化、选择性的高等教育服务, 打造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资金投入, 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独立学院的举办者要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和特点, 加大资金投入, 把各种资源用到教学环节上, 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对实验室、实训中心 (基地) 、仿真环境 (课堂) 的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逐步形成符合应用技术大学要求的优质教育资源。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在独立学院转型定位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特别是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通过教师交流、学生交换、管理人员互访、合作研究等方法, 借鉴与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促进独立学院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程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伦敦大学学院 篇11
伦敦素来有着“万花之城”的美称,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泰晤士河从这里穿越而过,大英博物馆,罗素花园,金融大厦等著名景点散落两旁,宛若玉盘中落下的颗颗珍珠。这也是一座有着千年时光沉淀的名城。其中伦敦大学学院作为英格兰最古老的三所大学之一,和牛津、剑桥共同谱写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序曲。
1826年之前,英国只有两所大学——牛津和剑桥,它们都在英国教会的牢牢控制之下,只有教会的男性成员才能上大学,这显然与当时日不落帝国膨胀着的野心背道而驰。诗人汤姆斯•坎贝尔 () 留学回国后,决心要在伦敦建立一所世界级城市大学,打破宗教信仰对学生来源的限制。他知道,这一行为将是对社会宗教基础的攻击,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于是,他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著名的布鲁厄姆男爵 (Baron Brougham)。
1826年,英国人约翰•沃克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摩擦火柴,同样是在1826年,为数目不多的一群英国人,通过大胆无畏的斗争,终于战胜了强大的英格兰政府和教会,建立起打破宗教信仰的伦敦大学学院,为人类文明点燃了又一盏明灯。
这群创建者,多是伟大哲学家杰里米•边沁 (Jeremy Bentham) 的追随者,这位推广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践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学校的创建,却被奉为伦敦大学学院的精神之父。建议一所向所有人开放的大学,构成了伦敦大学学院众望所归的创建核心。也赋予了初创者打破世俗坚冰的勇气。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伦敦大学学院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并称为英国的“黄金三角”,来自全国的青年人都在这里挖掘着知识的宝藏。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共同组成了伦敦大学,以英国独特的大学联合体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个体系中,学位文凭由伦敦大学统一颁发,联合体内任何一所大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从整体中分离出去,即使教授都走了,学院的校名和资产也将永远留在伦敦大学中,同时,每个下属学院又拥有最自由的发展空间,可以独立开展教学科研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
经过时间的打磨,伦敦大学已由最初的两个下属学院发展为十九个成员。作为联合体中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始终植根于最坚实、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广泛的联合向上攀升,努力扩展着头顶那片宽阔的天空。而正是在这同一片天空下,大英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像两位高贵的朋友陪伴在伦敦大学学院左右。
繁华的伦敦中心地带,则不断向这里输送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新的信息,于是在静与动,古老和现代的交汇中,伦敦大学学院始终屹立在历史和未来的十字路口。
“人受教育时的开始方向,会决定他未来的生活方法。”这是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著作《理想国》中发出的感慨。作为一道迈向成人世界的桥梁,高等教育将帮助年轻人构建他们的理想王国。而伦敦大学学院无疑是一个充满着更多挑战和机遇的起点。在英国前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中,属于伦敦大学联合体的伦敦大学学院位列牛津、剑桥之后,在这座古老的校园里,艺术的激情,人文的温暖,科学的严谨,像三道永恒的光芒,普照着每一位莘莘学子。
早在1826年建校之初,伦敦大学学院就举起了开放建校的大旗,成为当时英国教育平权的先锋,将高等教育的春风吹遍大地。数百年来,这种宽广的胸襟为伦敦大学学院拓展了一条宽阔的发展之道。如今这里已是伦敦最大的学院,拥有1.9万名学生和67个系的200门课程,从这里走出了18位各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而学校的教师队伍名单同样值得骄傲,35名皇家院士和16名英国科学院院士名列其中,为学校的教学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伦敦大学学院对个性的重视和尊重使得花名册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可能成为具有独特性格的个人,有的甚至名垂史册,从诗人泰戈尔,到作家勃朗宁,从生物学家赫胥黎,到发明电话者的贝尔,从圣雄甘地,到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都曾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学生们在这一片知识的花园中采摘属于自己的智慧之果。
在伦敦大学学院建筑系,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对中国情有独钟,这归根于整个伦敦大学学院的中国情结。早在十八世纪,欧洲曾掀起过一次推崇中国文化的浪潮。伏尔泰等大学者都极力以中国文化来抨击欧洲宗教的黑暗和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名中国青年慕名来伦敦大学师从考古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 (Flinders Petrie) 研究埃及古文物,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创始人夏鼐,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教育背景加上伦敦大学学院的求学经历,使他很快由一名学子成长为一位学贯中西、经纶满腹的大学者,博士毕业后,他毅然回到祖国,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考古研究所,也让伦敦大学学院与中国考古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伦敦大学学院和中国的渊源从上个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合作之路也越走越宽,现在已经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多年来,学者文豪、领袖政要在此求学的人文积淀,使得伦敦大学学院不仅是全英国一流的大学,更是全世界一流的学府,一百八十多年来,这里的留学生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
国际化的发展理念为伦敦大学学院撑起了一片自由的天空,对于培养艺术大师而言,这里无疑是最适合的土壤。伦敦大学学院1871年建立的斯莱德艺术学院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就曾走出过威廉•奥彭 (William Orpen)、惠斯勒 (Whistler)、斯坦利•斯宾塞 (Stanley Spencer) 等著名画家。这所英国唯一一所完全以美术为主的学院,一直用心呵护着艺术家的个性,并且与时俱进地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条件。例如在绘画雕塑艺术中,引入影视电子媒体元素,以鼓励学生们学习并吸收其他艺术甚至学科的研究计划,从而不断探索出艺术创作的新思路。
理查•巴哈 (Richard Bach) 曾在《天地一沙鸥》(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中曾说过,飞得最高的海鸥看的最远。作为英国大学的一只领头雁,伦敦大学学院的眼界是最开阔的。跨学科合作是这里从事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与同紧邻该校的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穆菲尔兹眼科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的联合,有着一流科研水平的伦敦大学学院医学院在过去的岁月中就共同曾培养出十名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住。研究出阿司匹林作用原理的约翰•范恩 (John Vane),与詹姆斯 (James Watson) 一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都是这里的毕业生。辉煌的研究历史推进着医学院精心完善着自己的研究结构,继续加速着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进程。
伦敦大学学院的拉姆齐 (William Ramsay),因发现惰性气体而成为英国获得诺贝尔大奖的第一人,而因发现热离子电子管而捧得诺贝尔奖弗莱明 (J. Fleming),率先在伦敦大学学院创建了电子电气工程系,使这里成为英国电子学研究的发源地。
稍具物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用于记忆电流磁场运动方向的左右手规则,它的发明者就是伦敦大学学院的弗莱明,他于1904年发明的用二极管作为检测器调整无线电信号的技术专利,使得二十世纪的通信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弗莱明等科学大家留下来的科研传统也使得伦敦大学学院在科学领域一直名列前茅。
一百多年前,一群敢于向世俗和传统挑战的英国人在伦敦埋下了希望的种子,经过近两个世纪、几代人前赴后继的精心浇灌,这颗种子已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所令前人欣慰,令今人自豪的伦敦大学学院正挥动着美丽而坚实的翅膀飞向跟高更远的海阔天空。
《大学和大学学院法》 篇12
大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 努力培养高质量人才,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在今天人们的众多选择和决定深受大学等级排行的影响。优秀的程度定义不同, 是因为不同的排行机构有其自己的标准和方法[1]。
有很多种类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等级的排行。建立科学的大学等级排行体系, 认真开展大学等级评估, 对于改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学等级排行体系对人们选择高校做出了一些指导建议。在本文中,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利用标度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建立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决策系统。对于无法完全定量分析、结构复杂、准则较多的决策问题具有非常好的适用效果。
1 大学等级排行现状
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最有影响力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国际教育研究机构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行以及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THE世界大学排行[2]。
大学等级评定受到社会中广泛关注, 因为它影响到大学声望、生源和就业率。目前国内大学采用的等级排行评价方法基本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它所遵循的原则有:系统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可操作原则和导向性原则[3]。该方法所建立的各项评价指标没有设置相应权重或虽然设置了权重但缺乏科学依据, 故难以摆脱主观片面性。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大学等级,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且切实可行的大学等级排行评价指标体系。
2 AHP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
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步骤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是一个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4], 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该系统的各种要素的替代品的评价, 分为多个层次进行, 相同的水平的元素按照一个标准成对比较, 计算每个元素的权重, 按照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表1所示标度理论, 根据其标准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
②对判断矩阵A的各列作归一化处理:
③计算判断矩阵A各行元素之和Wi:
④对W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Wi:
⑤根据Aw=λmax, 计算最大特征根和其特征向量。
⑥一致性检验:
1) 计算一致性指标
2) 通过表2, 找出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
3) 计算出一致性比例, , 当CR<0.1时候, 可接受一致性检验, 否则修正A。
2.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在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系统, 但各因素之间的层次分明,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可以更好地解决系统问题的安全评价问题。其具体步骤如下:
①建立评价子目标集U:
②建立子目标权重分配集A:
③各子目标Ui受各指标ui1, ui2, …, uik的影响, 则指标集ui为:
④确定各指标ui的权重分配集wi:
⑤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若干评价集组成一个评价集合V:
⑥创建评价矩阵Ri, 由若干专家对各指标进行投票评价。
⑦求得各子目标的综合评价向量Bi:
这里的模糊算子有:
1) M (∧, ∨) , 式中∧代表取小运算, 代表取大运算;
2) M (·, ∨) , 式中·代表实数乘法, ∨代表取大运算;
3) M (∧, ⊕) , 式中∧代表取小运算, 堠代表a⊕b=min (1, a+b) ;
4) M (·, ⊕) , 式中·代表实数乘法, 堠代表a⊕b=min (1, a+b) ;
⑧形成子目标评价矩阵。
⑨求总目标评价向量C。C=A·B
⑩确定最大隶属度, 获得等级。
3 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大学等级排行的因素很多, 而且每一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因此, 在进行大学等级排行之前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系统, 并且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本文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 对大学专家、优秀教师和学生等展开问卷调查, 然后通过问卷整理概括出大学等级排行评价指标,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思想, 将评价指标由上向下分为目标层A、要素层 (一级指标) B和指标层 (二级指标) C三层。最后形成评价大学等级排行指标体系, 如表3所示。
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权重反映了各评价指标在综合评判中所占的地位和重要程度。由于指标U1-U31各个指标对总目标A的影响大小不同, 因此每个指标的权重不应该采用均分的方式赋予, 而是根据其影响大小来进行赋值。本文中, 各个指标权重由AHP方法确定。
具体步骤如下:
①构造判断矩阵A:
将3个一级评价指标按1-9标度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如表4所示。
②求出权重集:
对按行求和, 得:
③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3.3 大学排名的模糊综合评判
在确定评价因素的等级和权重的基础上, 结合模糊集合变换描述的原理, 每一个因子的模糊界限由隶属度描述,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最后经过多层复合运算得出评价对象的等级排行。
3.3.1 构造评判集
各层评价指标语言描述的集合构成了评判集。例如, 对大学排行按5个等级给出评语, 评判集为:
3.3.2 建立模糊评判矩阵R
(i=1, 2……3;n=3;m=3) 其中rij表示因素ui对评语等级vj的隶属度。
3.3.3 模糊评判综合算法
采用模糊数学的M (·, 堠) 模型, 从低层向高层逐层运算。该模型考虑了所有因素的影响, 保留了单因素评判的全部信息。
一级指标单因素评价矩阵:B1=A1·R1, B2=A2·R2, B3=A3·R3, 其中A1-A3分别为各一级指标所属的二级指标的权重集。
最终结果的评价矩阵:, 式中A为一级指标的权重集。最后,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得出评价等级。
4 评价实例
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 对大学专家、优秀教师和学生等展开问卷调查某所大学, 收集了120份调查结果。统计表如表6所示。现在将影响大学排行分为5个等级:A, B, C, D, E。
①建立评判集V:
②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统计结果, 分别建立了一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因为一级指标的权重集为:A=[0.53, 0.33, 0.14]故最终综合评价结果为: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该公办高校属于“A”、“B”、“C”、“D”、“E”的隶属度分别是。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这所学校属于B等级。如果要计算分数, 可取“A=95, B=85, C=75, D=60, E=50”, 则
5 总结
本文针对大学等级排行特点, 在相关人士的实践与调查问卷取得的充分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建立了大学排行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制定的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首先利用AHP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间的权重关系, 再采用模糊数学多级综合评判模型评价某大学。整个过程运用严谨的数学方法实现了定性问题定量分析, 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和符合实际。
该模型不但适用于单一学校的形象评价, 还可以对各个学校的形象进行比较、排名, 使各个大学清楚本校的等级, 从而为学校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摘要:文章针对大学等级排行问题, 运用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相融合的方法, 建立了一套评价大学等级排行的指标体系。首先, 运用标度法完成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的确定;其次, 在传统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之上把模糊综合评判法引入其中, 建立了评价大学等级排行的指标体系;最后, 将该评价模型运用于实例中。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大学等级排行,指标系统,模糊综合评判
参考文献
[1]赵婷婷, 张雅莹, 宫美凤.大学排行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02:86-91.
[2]宣小红, 林清华, 谭旭, 伊凡.大学排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 2007, 12:47-54.
[3]谢季坚, 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周敬伟.构建大学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6:5-10.
【《大学和大学学院法》】推荐阅读:
石河子大学信息学院团委2014年度的工作设想和计划要点05-29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专业】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招生网站-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分数线05-11
杜伦大学和华威大学10-22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07-20
政法学院大学语文10-21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8-25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09-25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