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通用11篇)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篇1
2015年7月,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学子们组成“文艺下乡”巡展演实践服务团, 在多个省市的偏远社区、乡镇开展文艺节目与艺术作品巡回演出展览。其中打头阵的, 是苏大艺术学院时装设计与表演专业同学们的走秀活动。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前身为苏州丝绸工学院, 1989年开设时装表演专业, 培养了第一代服装表演学生, 填补了当时国内服装表演教育的空白, 为“第一夫人”彭丽媛设计出访礼服的设计师马可就是其中一位, 此外知名校友中还有如国际超模孙菲菲, 名模熊黛林等。在这些优秀学姐们的榜样引领下, 在校同学们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将T台延伸到社区、乡镇的大街小巷, 同时更是结合苏州大学“惠寒”与“手绘T恤”品牌, 掀起了一场形体礼仪与时尚文明的大众风。
模特业社会认可程度的不断提升, 时装表演活动的逐渐下沉, 都表明随着中国经济腾飞, 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时装表演文化在现今受到了更多关注并兴旺发展。
1846年, 英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C.F.沃斯在向客户介绍自己的作品时灵机一动, 让女店员玛丽·威意娜小姐穿上作品进行现场展示, 由此开创了服装设计表演业的先河;至20世纪世纪上半叶, 服装表演从一种偶然的促销行为发展到相对独立的一门职业, 在欧美各国确立了一定的地位,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化事业雏形, 并以欧美为中心向全球扩展, 波及到东南亚、前苏联及中国上海等地。
20世纪30年代, 上海等租界城市出现了时装表演。其中影响较大的, 是由美国留学归来的美亚丝绸厂总经理蔡声汉先生为庆祝美亚丝绸厂建厂十周年, 于1930年10月9日在上海著名的大华饭店筹办的时装表演, 主要展示该厂的丝绸面料, 许多著名的政商要人及社会名流前往观摩, 观众达2000多人, 上海《申报》对此作了连续3天的报道。此后, 在上海第三届国货展览会、广州市第一次国货展览会以及当时上海著名的游乐场所, 都有不同形式的服装展示活动举办。
新中国成立后, 一直到70年代末期, 在所谓全民“蓝灰黑”的语境里, 时装表演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名词。直到1979年初春, 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带领8名法国模特儿和4名日本模特儿分别在上海、北京举办了指定“内部观摩”的时装展示会。这场有着诸多诸多限制和硬性规定的展示会促成了中国第一批专业时装模特的诞生。1980年, 上海时装公司率先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 并于第二年在上海友谊会堂正式登台亮相。1983年4月,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时装表演队为配合全国五省市服装鞋帽展销会进京演出, 表演非常成功, 一举轰动全国。《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打破宣传禁区, 对此予以热情赞扬, 海外媒体更是将这场演出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象征。5月13日, 上海时装表演队被邀请到中南海小礼堂演出了两场, 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鼓励与肯定。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所获得的荣誉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此后时装表演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中国时装表演也开始走出国门, 在国际舞台上一展风采, 如1986年中国模特石凯在第六届国际模特大赛获特别奖, 成为法国时装舞台上第一位东方名模;1987年中国时装表演队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时装节上以震撼的演出获得一致好评, 享誉世界时装界;1988年19岁的彭莉在意大利举行的“今日新模特国际大奖赛”中摘冠并荣获国际奖, 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国际名模。中国的时装表演业也逐步与国际接轨, 在1989年首届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成功举办之后的第三年, 中国第一家模特代理机构——新丝路模特经纪公司在北京成立。此外时装表演教育也渐趋向高层次发展, 除卡丹模特艺术学校、大连市时装模特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外, 苏州丝绸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纺织大学、郑州纺织工学院、武汉纺织工学院、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大专院校相继开办了服装表演系或专业。1996年, 中国纺织总会、国家劳动部联合颁发《服装模特职业技能标准 (试行) 》文件, 中国时装表演业向着正规化、职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可见, 虽然如今的时装表演已经渐渐进入公众视野, 但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 很长时间仅仅是处于小众层面。这也集中反映了这一新事物在中国特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背景条件下所凝结的时代印记。然而我们也不难预见, 在国际交流合作空前密切, 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大行其道, 高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时装表演必然会同影视业、音像业、运动业一样, 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及时尚文明产生重要影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李超德教授指出:“只有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才能抓住美学的脉搏。”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彰显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的中国表达已正式成为国家文艺事业发展战略,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环境臻于成熟。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 更是以“勤绘青春故事, 致敬中国精神”为主题, 倡导文艺向中国精神致敬, 树立起了时装表演前进的正确方向。如何通过中国文化加强国际竞争力, 以文化影响力增强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 将是中国时装表演接下来需要探索的命题。
摘要: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 将“时装表演”与“文艺下乡”结合起来, 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掀起了一场时尚风潮。时装表演活动的逐渐下沉, 表明随着中国经济腾飞, 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时装表演文化在现今受到了更多关注并兴旺发展。
关键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社会实践,时装表演
参考文献
时尚北京编辑部.李超德让东方美学影响国际潮流[J].时尚北京, 2015 (07) .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篇2
(2010年修订)
为进一步促进我院英语专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江苏省有关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和专业抽检的指导意见,根据《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结合本专业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基础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是由苏州科技学院(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申办,经原江苏省教育委员会(苏教计 [1999]215 号)1999 年 9 月批准成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0年9月开始招生,2005年按照教育部 [2003] 第 8 号和江苏省教育厅 [2005]第40 号文件精神,改办为独立学院。学院充分依托母体学校办学,共享母体学校优质的教学与管理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形成了以满足苏州及长三角经济发展要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英语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已连续招生11届。每届招生2-6个班不等。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英语专业有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且全部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主讲教师中,82.61%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占39.13%,中级职称占32.61%,初级职称占15.22%。教师中有2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秦建栋、祝平),5人次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培养人选(祝平、郭富强、周福娟、朱海蓉)。
二、建设目标
我院的专业建设规划历经三个阶段。(1)2000年英语专业建立之初至2008年,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参照母体学院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独立学院的特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早期主要依赖母体学校的师资和外聘师资,2004年后招收自有师资,基础阶段教学以自有师资为主体,高年级阶段师资以母体学校师资为主。(2)2008年天平学院英语专业开始酝酿按“国际商务管理”和“应用翻译”两个方向招生,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上开始强调独立于母体学校,要尽量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要求比母体学校英语专业更加注重“应用性”。在师资建设方面,这个时期也取得了较大成绩,自有师资除了能满足基础阶段的教学需要外,还能承担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2009年结合拟制定的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英语专业再一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制定新的专业建设规划。在此次规划制定过程中,英语专业特地邀请企业主要领导和人力资源部分领导参与规划的论证和制定,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教学评价各方面制定较为全面的规划和建设目标。这次建设规划根据我院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独立学院一般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发展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手段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兼顾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顾初步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力争到2015年把“英语”专业建设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和“应用翻译”人才的质量上乘,在江苏省有一定影响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届时英语专业在校生人数可望达到500人,师资力量自有教师数量可望达到35人。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1.依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以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在本专业建设期间,拟重构知识体系,使专业技能性课程、专业知识性课程、通识性课程、职业导向性课程逐渐趋于平衡。本课程体系拟设置语言技能类课程、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国际商务类课程、翻译类课程实践类课程。
1)语言技能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类课程拟包括基础英语、英语语音、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语散文阅读与欣赏、高级英语等课程。
2)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语言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美文学、英美概况、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文体学等。
3)人文素养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怀。这类课程拟包括“两课类课程、西方哲学思想导论、圣经与神话、跨文化交流等课程。
4)国际商务类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国际商务的知识,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管理能力,具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导向性。与目前的课程设置相比,新的课程设置应更多地设置与国际商务实务与管理的课程,进一步凸显职业导向性,且多数用英语授课,达到英语语言能力和国际商务能力共同提升。这类课程拟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学原理、外贸函电、组织行为学、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统计、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民商法、商务礼仪等课程。
5)翻译类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翻译理论,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与原课程方案相比,拟增加与苏州地方经济相关产业的科技翻译的类别和实践量,加入与吴文化相关的翻译课程与实践,突出地方特色。这类课程拟包括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初级口译、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英汉语言对比、中西翻译理论、文学翻译、商务翻译、专门用途翻译、科技翻译(侧重于与苏州地方经济相关的电子类、服务外包类、动漫类翻译)、吴文化翻译(苏州园林翻译、吴歌翻译等)、计算机辅助翻译等。
6)实践类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加其职业预成熟度。这类课程拟包括英语语言技能实践、专业方向(国际商务管理、应用翻译)实践、专业调查、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案例式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进个性化、探索性、创新型的研究性教学,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功能。
为实现教学方式变革,在本专业建设期间,拟采取以下具体举措: 1)做好校本培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往往决定着教学模式。因此,引导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至关重要。英语专业通过外请名家名师,内延本专业教学能手来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并进而改变教学模式。
2)积极参加教育部相关部门组织的课程教学培训。在建设期间,争取50%以上的教师能够获得校外培训的机会。
3)按各种课型的特点分别精心组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的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或观看优质课录像,让广大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听课后组织教师共同研讨和总结,带动大家共同提高。
4)在方向类课程教学中,全面推行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案例法可以将理论讲解相结合,任务驱动法可以使学生自主设计项目任务、完成手段、效果评价各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5)理论类方向类课程采用问题驱动法,即教师在课堂上抛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课下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最后形成小论文。
3.开门办学,协同培养
1)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拟建立有效的适应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构教学运行机制,保证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各界,从专业设 置论证、培养方案制定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校企合作打造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实现学院到“职场”的平稳过渡,无缝对接。建设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与外经贸界、翻译界和教育界单位和专业人员交流的范围,聘请他们承担部分实践课程,或来校做专题讲座。定期举办座谈会,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见,使我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接地气”。
2)拓展合作渠道,与更多国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签署更多境外修学协议,通过暑期学院等短期留学方式和通过学分互认、双学历等中长期留学方式把更多的学生送到英语国家接受本专业教育,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在全球化时代的职业竞争力。
3)积极利用专业证书和职业证书的杠杆作用,督促和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得相关行业和职业资格证,为就业打下基础。
4.建立政、企、校多方参与,协同创新的立体、多元、高效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建设期间,英语专业拟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形式,建设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从而建立起高效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举措如下:
1)构建“大实践”体系,将素质技能的培养训练分解贯穿于四年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通过制定新的课程大纲来规定每门课的实践量,通过检查教案和听课来检查每堂课的实践量。语言技能类课程教学倡导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专业知识类课程和人文素质类课程可以实行让学生从事具体的实践项目;方向类课程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
3)加强课外实践。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见习。组织国际商务方向同学到相关企业见习,翻译方向到翻译公司、大型企业的翻译部门参观。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专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4)发挥我校具有短学期(两周的实践周)的学制优势,精心安排实践周的课程。在基础阶段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语言技能训练(如英语书法实践、语音实践、演讲与辩论、英语短剧等)。在高年级阶段,安排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实践(如单证制作、模拟谈判、模拟口译、各种文体的翻译实践等)。
5)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实践机会,是将学院所学知识和所获得技能用于实践的职前与就业的衔接和过渡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建设期间,拟将学生送到国际商务、应用翻译方向的实践基地,保证实习质量。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聘请企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为学生做实习讲座,旨在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辅导。实习期间,院系领导和本系导师与实习基地导师全程监管。实习后召集学生开总结会,为学生评定成绩。6)在现实条件下,高校无法独自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部任务,没有校外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界的合作与支持,没有他们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实习、实训环节,人才培养经常无法有效落实。因此,在建设期间我们拟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每个专业方向建立2-3个实习基地,延请实习基地专业人员作为实习导师。
5.师资队伍建设
1)天平学院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原则为:依托母体学校苏州科技学院英语专业雄厚的英语师资,加强引进与培养学院自有教师,自有师资可望达到35人,增加聘任行业职业人员来校任教的比例,使教师在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上日趋合理并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2)建设期间,英语专业拟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所制定的课程方案组成五个优秀教学团队:语言技能类课程团队、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团队、人文类课程团队、国际商务课程团队、应用翻译课程团队。其中,国际商务和应用翻译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国际商务管理和应用翻译团队中均聘请一定数量企业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保证我们的教学不脱离社会需求
3)为每个团队安排两位团队负责人。其中一位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位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实现以老带新,重视对中青年教学带头人的培养,各团队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青年教师教学展示会、教学成果汇报会。
4)健全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专业和教学培训,激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健全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学位进修。
5)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各种教学培训,课程建设培训,专业建设培训。每年为5位教师提供校外培训的机会。
6.课程与教材建设
1)参照母体学校现行的课程评估机制,要求“十二五”末期所有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 类课程均须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课程建设,并建立持续性课程评价机制。
2)积极组织申报学院课程建设项目,争取获得课程建设立项。
3)利用现有“天空教室”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本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网站。要求各课程网站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料,包括师资介绍、课程大纲、课程考试大纲、教案、课件、课堂教学视频、作业、试题库、国外大学相关公开课等其他站外教学资源链接等,并建立作业提交、问题讨论、答疑等互动空间和网站建设,力争有12门课程网站可投入使用。
4)按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国内优秀教材,在多方面比较的基础上,选用优秀的、新编(版)的教材作为教学使用教材,其余教材作为教学参考用书。主干课程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专指委推荐教材或获奖教材。
5)严格执行教材选用管理制度,先由任课教师对拟选用教材进行描述分析,然后由专业负责人组织人员审核签字,确定教材。
6)出版自适性教材2-3部。7.教学管理改革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外语系教学流程规范》。
2)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即:
A.对于学生课程的学业评价,专业建设期间拟建立科学的符合课程特点的学业评 价标准,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除了常规的卷面考试外,还要倡导与采用口试、研究报告、课程论文、项目总结等终结性评价方式。
B.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建设期间拟建立由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控机制。外国语学院学工组和英语系拟对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进行跟踪,及时发现、识别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对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调适。
C.专业、行业、职业证书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方面,在建设期内,英语 专
业拟充分利用校外手段检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市、国家级的各种学科竞赛,如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21世纪杯大学生演讲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技能大赛等。同时,督促学生获得与职业和行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如 TEM证书、BEC证书、口译证书、涉外文秘证书、报关员证书、涉外导游证书、国际商务师证书等。对获得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证书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课外学分奖励。
8.实验室建设
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保证学院年均用于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经费达到本省同类院校先进水平。重点维修2个语音室,利用未来天平学院搬迁机遇再建2个语音实验室和1个商务英语实训室。
9.经费保障
学院大力支持本专业发展,在经费上保障生均图书和电子学术资源达到规定要求,并保证4项经费逐年微量递增。
10.适用期限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篇3
目前,学院拥有硕士研究生与本科教育两个办学层次,设有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硕士点,下设城市公共艺术、视觉与数字景观、景观形态美学三个研究方向。本科教育现有绘画、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四个本科专业,下设中国画与鉴赏、插图、首饰与珠宝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六个专业方向。面向国内4个省(含山东省)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达700余人。
学院办学条件及学术成果
学院拥有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0人,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人,讲师1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教师中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专业艺术委员会1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3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人,省级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会员多人。
多年来,学院十分重视艺术作品创作和学术研究,取得了批标志性成果,教师作品、论文著作先后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国家级奖励等奖3项,优秀奖2项,单项最高奖2项,二等獎1项、优秀奖2项;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国家级协会举办的国家级单项奖(最高奖)2项、二等奖3项、优秀奖多项,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文艺奖评选委员会等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l项。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国家级重要学术展览16项。承担省部级课题4项,国家级协会课题1项,地厅级课题7项,发表论文(作品)300余篇(件)。出版专著教材6部,2部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院教学条件优越,拥有美术馆、首饰珠宝设计实验室、陶艺实验室、材料加工实验室、古代绘画临摹室、丝网版画实验室等实验设施,配备专业画室、电脑创作室23个,人均使用面积达7平方米;在北京、安徽、上海、山西、青岛等地建有校内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11个,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学校配有专业门的文科图书馆和学术资料查询系统,艺术藏书、藏画等达30000多册,能满足优质教学科研的需要。
学院秉承青岛农业大学“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办学思想,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和教风、学风建设,强化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城市、农村、公司等进行广泛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当代国内外各类艺术创作活动,近年来,学生艺术创作作品共获奖、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高等院校插图艺术作品展”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上海美术双年展”特展等重要展览76项,多件作品被社会采用。毕业生吃苦耐劳、作风正派、创造性强,具有团队精神,活跃于全国各地的艺术设计机构、教育、文化企事业单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办学理念
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化视野、艺术思维与动手能力兼具的应用性高级人才,建设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学院。为此,学院积极加强与国内外高等艺术院校和学术机构联系,先后同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以及青岛等地方政府和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为建设国内知名艺术学院打下了坚实基础。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篇4
三峡大学是2000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宜昌) 和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现有12个专业性学院, 53个本科专业, 32个硕士点, 7个湖北省立项建设博士点。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到2003年才有第一批毕业本科生, 目前还没有硕士点, 只有一个湖北省立项建设硕士点。如何提高科研水平, 促进学科建设, 跟上学校提升办学层次, 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步伐, 本文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采取的措施
(一) 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增强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
首先, 作为一个教学型、办本科时间不长的学院, 教师们习惯于搞好教学、搞搞教研就完成了本职工作, 对科研重视不够, 甚至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的, 搞科研会影响教学;认为教学与科研可以分离, 让一部分教师专门搞科研, 让一部分教师专门从事教学。针对这种情况, 学院通过举办讲座、开展讨论等方式,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科研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相应地, 高校教师必须教学与科研兼备。尽管每个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可以有所偏重, 但绝不能偏废。如果只有教学而没有科研, 大学与中学和职业培训机构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如果仅有科研而没有教学, 大学就成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而丧失了培养人才的第一功能。进入“十一五”时期,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高校的科研对于编写教材、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 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 发展他们对于科学基本问题的认识, 培养他们开放的心智和浓厚的兴趣。高校教师不从事科研,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不可想象的。高校教师水平的提高、职称的晋升, 也离不开科研。再次,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 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是高校按照学科发展规律,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 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 提高学科水平, 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源泉, 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学科实力和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实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一体化发展战略, 是当今大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建立健全学术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教师科研业绩量化考核。
学术评价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它体现了科研的价值取向, 对教师做什么科研、怎样做科研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学术评价主要考虑数量、质量、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同时,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三峡大学是一所水电特色比较鲜明的综合性大学, 以前在科研二级预算时也曾根据著作、论文、检索收录、成果鉴定、科研奖励、专利、纵向项目申报、科技经费、科技成果转换经费等9种类型及分级标准, 建立并实行过一套学术评价指标体系, 但该体系主要是根据自然科学的特点建立起来的, 对人文社会科学考虑不够, 特别是没有充分考虑艺术类作品展览及文艺演出的社会影响力。为此, 学校专门制定了《三峡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认定办法》、《三峡大学优秀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及《三峡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管理办法》, 将作品展览及文艺演出纳入其中, 并根据学科建设及申博、申硕的要求, 提高科研成果的认定标准, 引导教师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同时, 从2007年开始, 根据学术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了《教师科研工作量化考核细则》, 将科研任务纳入教师岗位职责, 明确规定不同职称的教师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业绩分, 达不到最低分, 年终和三年聘期的考核为不称职;评为优秀者, 必须达到优秀对应的科研业绩分。同时, 鉴于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多、科研经验不足的状况, 学校和学院专门邀请国家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专家讲座, 请校内科研能力突出的教授介绍从事科研的经验, 请校内科研管理部门的同志讲解学术评价及科研管理方面的知识, 以消除教师们从事科研的畏难心理。
(三) 汇聚学科队伍, 凝练学科方向。
第一, 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 必须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精良、素质较高、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近年来, 学院充分利用学校“151人才工程”优惠政策, 积极引进研究生或高职称的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兼顾学历 (学位) 教育与非学历 (学位) 教育,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生学习。除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统招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考试外, 还与外校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课程班, 在经费上支持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 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选派优秀教师出国研修;改善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条件, 为教师成名成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必需的资金保障。通过一系列措施, 学院教师学历机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第二, 高校的科学研究, 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 而是为了提升学校的学科水平, 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教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 应将个人的学术兴趣、个人特长与学校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合理确定个人的学术生涯规划, 形成相对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只有这样, 个人才能多出科研成果, 出好的成果, 同时, 在学院科研基础薄弱的不利条件下, 能整合全院力量形成合力, 申报高级别研究项目, 承担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提高全院科研水平。为此, 学院组织音乐、美术、艺术设计三个系在全国重点高校调研, 举办教师研讨会, 明确我院的历史、现状、社会评价及在全国同类学校中所处的地位。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 各系确定2~4个研究方向, 使教师们有了科研努力的方向。对符合研究方向的各级纵向项目, 在学校根据级别给予相应配套经费的基础上, 学院再给予同样金额的经费配套。学院还对符合研究方向的高水平专著、译著、规划教材给予资助。同时, 对不符合研究方向的科研成果, 认定时作降一级处理。第三, 考虑到科研基础薄弱的状况, 学院在确定科研主攻方向上, 一是注意应用性和服务性, 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以此获得当地政府更多的支持。具体来说, 艺术设计系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 积极承揽设计类横向项目;美术和音乐系通过文艺演出、作品展览和艺术类竞赛等, 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 努力使学院成为区域的艺术中心。二是注意区域性和交叉性, 以宜昌市的水电、旅游和三峡区域文化为依托和切入点, 充分发挥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 整合研究的资源和力量, 充分挖掘、整理和创作具有三峡区域文化色彩的艺术作品, 形成比较优势和特色, 并在高级别纵向项目申报中取得突破。
二、取得的效果
通过上述措施, 以科研量化考核为压力, 以教师事业发展为动力, 以学科建设为引力, 促进了学院科研水平迅速提高。2007年, 学院不仅获得了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年度课题, 而且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出版专著数量、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及科技经费与2006年相比, 都实现成倍增长, 有力地支撑了学科建设。
在强调教师科研的同时, 学院积极倡导教师结合个人的科研情况给学生举办学术讲座。加上聘请校外专家讲座, 学院基本上能保证每周举办一场学术讲座, 全院浓厚的学术氛围正在形成, 充分发挥了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
三、思考
去社区学院还是大学 篇5
什么是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遍布在美国所有人口聚集之地,从郊区小镇到大都会的市中心,都可以找到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广泛,既有学术课程,也有职业培训课程。社区学院还为学生提供林林总总的服务。目前,它们正通过拓展对留学生的服务项目以吸纳更多的留学生。
社区学院是两年制学院,念完后,可以报读四年制的学院或大学的三年级课程。在美国,社区学院为不少中学毕业生提供了选择研究方向之前拓展兴趣,开拓视野的机会。社区学院有林林总总的兴趣课程,学生除了必修的一些人文、体育、数学及英语课程外,可以自由报读感兴趣的课程。如商业,计算机,儿童教育等等。在社区学院尝到不同专业的滋味后,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专业转到大学本科的三年级学习。
读社区学院,也可以选择拿理工毕业文凭,这是两年的理论基础课加职业技工课程,念这一类课程的学生,一般都不打算念本科而想毕业后马上进入就业市场。
要想在攻读本科专业之前先攻英语的学生,也不妨可以考虑社区学院。这里的英语课程有长有短,十分实用,灵活。社区学院比四年制的学校收费低,留学生可以节省开支。再说,社区学院规模比大学小,便于堂上交流和个别辅导,也有助于刚到的留学生适应新环境。
为什么要报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提供哪些特别服务?这当中又有哪些是只有社区学院特有的服务项目呢?
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最好还是先看看哪些服务不包括在社区学院的服务范围之内。首先,和许多大学或4年制的学院不同:社区学院不设学生宿舍。
美国多数的学生宿舍都是双人间,设施俭朴但却相当舒适便宜,学生可以体会传统校园生活的滋味。由于社区学院通常都是“走读”学校,接纳的是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所以大都没有设学校宿舍,大部分的学生都和家人同住。只有那些设立在离居民区较远的郊区的学院,才会有学校宿舍。这种情况在人口稀薄的美国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社区学院没有医疗中心
社区学院另一项的服务空缺是医疗中心。美国大部分大学都设有诊所,学生如身体不适可以求助那儿的注册护士或医务人员。大的大学更有专职医生全天候为学生治病,提供医疗服务。然而,社区学院一般不设大的医疗诊所,许多干脆不雇佣任何医疗人员。学生生病就和当地居民一样上附近的医院。由于不设宿舍和诊所,社区学院费用减少,学费也因而可以降低。
以下是社区学院和大学相同的服务项目。请留意,它只是供对比各学院的服务差异,并列明所有服务项目。
迎新活动
大部分愿意接纳留学生的学院和大学都会安排迎新活动。活动时间从半天到一个礼拜不等。学生应当了解清楚自己申报的学校是否有这项活动,如果有,时间有多长,包括什么内容。安排周详的迎新活动是留学生服务做得好坏的一项指标。
学习辅导顾问
还有什么比能够得到好的学习顾问辅导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呢?大部分学校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且安排训练有素的员工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注册时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以便充分利用这项服务。
移民顾问
这是另一项不可或缺的服务。美国移民法令和政策的动态,有时会令人迷惑,好的移民顾问可以帮你顺利度过难关,免得付出不必要的昂贵的代价,不合资格的顾问则可能耽误你的移民时机。
健康保险制度
美国的医疗费用昂贵,留学生绝对有必要购买医疗保险,以防不时之急。许多院校都要求留学生加入他们的医疗保险计划。学生应当事前了解有关政策并预备相应的保险金额。有保险不用总比遇到问题时要支付一笔天文数字的医疗费稳妥。
留学生协会
如果学校的留学生人数相当,往往会有留学生协会。某些院校还会有中国学生会这样的同乡会。如果你所在的学校有这样的社团,不妨以自己的实际参与支持这些社团,这样也可以让自己乐在其中。个人和事业咨询服务
你想学什么专业?哪些是热门行业?什么工作适合你的个性、心态和兴趣?患了慢性抑郁症或恐慌症怎么办?你的异性朋友待你是否不妥?这些都是咨询服务的业务范围。不要对这些服务有任何顾忌,专职的人员会和你进行一对一的倾谈,而且咨询内容绝对保密。
饮食服务
所有院校都会有自己的饮食部,方便学生小聚或课间休息时买些小吃或饮品。大的校园相应的选择也就多些。
交通
某些学校会给学生提供免费校车,穿梭于各校园之间。有些则帮助提供经济的学生票,方便学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少学校都会有交通互利政策,安排学生合用交通工具。
学生兼职和工作服务中心
如果你拿的是F—1或J—1自费留学生签证,只要符合条件,就可能可以在校内兼职打工。具体的情况请和学校的留学生顾问查询。如果条件符合,该中心可能会给你安排一些校内的工作。
计算机与互联网服务
许多学生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哪里可以上网查电子邮件。美国大部分学校都会给学生提供电子邮箱帐号,提供上网和其它相应的服务。某些学校会要求学生自购个人电脑,以便在网上查找图书馆资料,下载课程的教学大纲,查询自己的考试分数,注册上课,甚至在网上订意大利薄饼!
英语辅导班
英语辅导课各式各样,如果你想提高英语,就应当清楚学校开了些什么课程,收费标准,学多长时间,是否和你的专业入学时间和上专业课的时间有冲突。
文体活动
你是喜欢围棋、看电影还是去露营?你是爱跳舞还是宁愿去做义工?无论你兴趣是什么,校园的文体活动中心肯定会有你喜欢的课余活动。你一定可以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俱乐部、社团或同学。妥善安排自己的闲暇和学习。
做观众还是运动员,你自己去决定。在这但儿凡你喜欢的运动大概都会找到。在美国就应当尝试新玩艺,自得其乐!
考试中心
许多学校都会有托福、GRE和GMAT考试中心。一些学校还会有应试班帮助备考。此外,考试中心还会安排编班考试,心理测试,兴趣测试,转校考试,甚至可以为因生病缺席的学生安排补考。
学习辅导中心
如果你需要开小灶,想在课余补习数学、会计、历史和英文写作,只需要到该中心登记便可。中心的辅导员多是由成绩突出的学生自愿组成。某些情况下,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
补习机会
这是社区学院特有的专长。英语或数学底子差的学生,可以先补补课,达标以后再继续念下去。
优等生课程
天赋聪敏的学生申请读优等生课程,定会收益良多。顾名思义,最好的学生和最好的教师都在这些班级,堂上讨论自然也精彩非常。此外,学生还有加入国际优等生联合会等等好处。
文化活动和节日
很多学校愿意资助国际或其它文化活动。这是留学生弘扬自己国家、文化和语言的机会,何不去了解如何参与这些活动的筹划和推广,成为活动的一分子呢?
以上仅仅是美国的社区学院所提供服务的一些例子。如果感兴趣,值得尽早去了解一些相关的信息。申报学校时,不妨打听有哪些辅导服务项目,每项服务的收费,是否对留学生开放。有免费服务而不去利用是阁下的损失。充分享受和利用学校的服务,留学生活一定更富姿彩。
社区学院设立哪些课程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是美国社区学院联会的分支机构,下属一百多所会员学院。协会的目的是交流经验,提供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化差异、多文化关系、留学生的招收和交换、校际交流、师资力量培训及国际交流项目的资金援助机会等等。此外,协会还协助学院与外国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国际活动。协会透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促进交流和合作,比如举办年会,印发通讯材料,建立网页,举办声像会议等等。协会的会员学院分布在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不少会员来自英国、加拿大、日本和荷兰。
留学生对美国的社区学院未必了解,毕竟,提供相似的课程和服务的同类院校在国际上并不多见。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会员学院尤以下列课程见长:职业培训、大专课程、证书课程、在岗培训以及各种成人教育(包括成人基础教育、成人高中及相当于高中水平的课程)。
由此可见,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除了有相当于普通高校大学低年级的学历课程,还包括了传统的院校所没有的项目,层次广泛。不少社区学院开设的职业培训和技工课程安排有实习机会,让学生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
在过去的25年里,越来越多的社区学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机会,拓展留学生交换项目,建立国际师资交换项目,并为境外的院校和政府机构提供人员的交流或培训服务。社区学院欢迎留学生,并把留学生的到来视作丰富社区活动及留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社区学院实行因材施教,采纳了多种方式教学。除了自学课程、替有需要的学生编写特殊教程,还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了多媒体自学辅导软件。这些多媒体的软件和材料包括了教学参考手册、幻灯片、电影、录音及录像带、电脑辅导软件及国际互联网。
总之,选择到社区学院,你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而且费用合理、交通便利。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篇6
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第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1]目前,大学生转专业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并且已经制度化。《学生手册》明确规定了转专业管理办法,并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习《学生手册》,这样学生可以了解转专业工作的相关规定和程序。
二、转专业现状
目前全国已有部分院校实现过半学生无门槛转专业,特别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独立学院中,近年来对转专业的热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且转专业政策的条件也在逐年放宽。就以我们学院为例,已经连续两年修订转专业管理办法,对学生的转专业条件逐步放开,为更多学生提供调整专业的机会。我院目前的转专业类别分为优秀生、特长生、困难生和高考成绩高分专业转低分专业(仅第一学期)四类。近几年我院每学期转专业工作中,有一百多人申请报名,但转专业成功率仅百分之三十左右。
根据对辅导员、教学秘书和转专业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我院转专业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 部分优秀学生无目的性地转专业。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对所转专业不是很了解,只是感觉很好就业或跟随同学转专业的趋势去转专业,造成转专业成功后不能适应新的专业,又回不到原来的专业的尴尬局面,从原来的优秀生转变为困难生。
2. 教师对学生“良性”选择专业的指导工作不足。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转专业选择呈功利性趋势,导致热门专业越来越“热”,冷门专业越来越“冷”[2]。仅仅为了好就业而选择一门专业,后期发现对新专业根本没有兴趣,加上中途转专业造成的学业困难,有些学生会厌学,自暴自弃,增加管理难度,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3. 较低的转专业成功率造成教师工作效率降低,浪费时间与资源,影响未转成功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学生学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影响顺利毕业。
三、调查问卷分析
针对我院学生转专业现状,本文从管理学视角出发,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全面了解我院学生转专业的意图、目的及要求,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对2013/2014第二学期转专业申请学生进行随机的调查问卷,回收的10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
1. 您认为转专业对自己最大会在哪方面有改善(可多选):
(1)自身技能;(2)性格;(3)就业。选择自身技能的占62%,选择性格的占18%,选择就业的占68%。
2. 您认为转专业原因(可多选)
从1和2的选择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对未来就业和自身技能的提高,以及专业兴趣和就业方向前景广阔的考量是选择转专业的主要原因;专业适应能力和家长建议也会考虑;对于拟转入专业的师资力量大都没有考虑。说明学生并未对拟转入专业有过详细的调查和了解,只是往“热”门专业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
3. 高考报考志愿的专业选项
从表1结果显示,现在的专业并不是学生本人的第一志愿,只是第二或者调剂的专业,学生想通过转专业进行二次选择,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
4. 专业的了解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从进入大学前对所选择转入专业的一般了解和不太了解到进入大学后的比较了解,促使学生想进入拟转入专业学习。
5. 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及社团活动方面
由上表可以看出转专业的学生在生活、学习及业余社团活动中比较积极向上。
6. 专业基础课程及师资力量了解
由表5可以看出,学生转专业前并未充分打好转专业的基础,大半学生在没有专业课程基础的情况下,进入新的专业学习势必压力较大。
7. 家长意愿
转专业意愿多大程度是听从家长意见:
(1)自己分析30%
(2)与家长商量69%
(3)完全家长意愿1%
“90后”自主能力和意识较强,部分学生自己分析,并未与家长商量就转专业,可能会选择错误,走弯路。
8. 您对转专业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学生最多表达的就是想转专业的强烈愿望,希望学校放宽转专业限制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学生更感兴趣的专业希望通过转专业能更好地提升技能,为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前景;有的学生表示希望转专业能够容易一些;有的学生说现在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成绩不合格,希望不要看本专业成绩转专业……
这些都体现学生对转专业的认识还不够理性,转专业前的工作做得准备不够充分,同时对转专业有强烈要求,希望通过转专业对自身及未来就业等有更好的帮助。
四、改进措施
针对我院特色和转专业学生的现状,问卷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我院学生转专业的意图、目的及要求,在转专业工作中采取改进措施,如组织专题活动和讲座,鼓励学生到拟转入专业试听课程等,提高学生的转专业效率,避免学生盲目转专业。
1. 各系在转专业工作开展初期组织召开专题讲座。教学秘书或辅导员对全校各专业设置及专业课程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从学院网站了解拟转入专业的主要课程和主要就业方向等,并现场答疑,让学生对所想转的专业有清晰明确的认知,避免学生因不同学校同专业侧重不同,造成想转专业的学生的误解。
2. 指导拟转专业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所转专业相关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鼓励学生到拟转入专业班级试听课程。一方面可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明晰的认识,转专业的目标性更强,另一方面,感受新专业的学习氛围,学习新专业知识,衡量自己是否真的对新专业感兴趣,能否实现“个性化发展”。
3. 充分发挥家长的能动性,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转专业的愿望,毕竟家长要比学生的社会经验丰富,相对学生来说,更了解专业就业前景,更能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考虑得更全面。避免学生过于自主,让家长了解学院对学生转专业工作的重视和人性化。
我院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转专业工作开始后,通过各项措施的开展,帮助学生转专业,提高大学生转专业效率;合理优化,使学生在适合身心学业发展的专业和环境学习。
从表6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学期学生转专业的人数较多,热情较高,且转成比例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在实施改进措施的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转专业申请人数、申请类别和转成比例都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改进措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5. 结语
从对转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学生转专业的热情和需求,但学生转专业后的专业适应性等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和努力。教务部门作为管理学校教务、教学工作的行政机构之一,应该合理安排和管理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转专业学习成效,最终顺利毕业。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转专业政策并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要联合全院各系及学生辅导员、教学秘书建立转专业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机制,掌握各系各专业的转专业学生的成绩变化趋势,从中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为教务部管理办法和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现实依据[3],实现学生真正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2005-9-1.
[2]吴海练.构建独立学院良好的学生转专业机制[J].科教文汇,2010(07).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篇7
本文以山西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为例, 尝试探索大学与城市、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
一、互动性体现
(1) 第一处“互动”:基地与校园道路的互通贯通 (图1)
从总平面看, 本区域道路规划思路清晰明确, 即必须将校园主干道进行延伸, 以便与整个校园产生交通主轴上的联系。临水架桥, 这种面线面的空间组合方式自然的产生了空间过度感, 同时也为迎合开发商总体风格略异于整体环境的需求打下了基石。整个学院基地设有两处这样的通车桥梁设计以满足行车和贯通的需要, 同时这两处也是区域小环路的出入口、消防车通道。在不影响消防通道的条件下设立人车分流模式, 车行道依沿河带地界形成小环路, 人行路则集中于建筑群落之间提供交通道路并设立聚会广场、休闲长廊等景观节点。总体布局紧密结合地形, 形成一轴一环路, 一隅一空间的独特布局。
(2) 第二处“互动”:图书馆与基地在空间上的互动 (图2)
从图书馆空间上品味最出彩的是以图书馆本身为中心, 与建筑外环境产生的十字立体空间, 图书馆小广场与基地道路重叠穿插, 基地则通过踏步间高差转换产生错落有致的起伏感。应和我国造园圣经《园冶》提出的“画境、意境、心境”三境, 本案在外环境的设计上多运用交错多变的空间感, 并加以融合我国古代造园因借、取材、构园等精华, 使得原本一眼望穿波澜不惊的地形变得神秘生动且耐人寻味, 营造的地势起伏虽由人作却宛自天开。
另从传统风水知识的角度看后方实验楼形体高大如山, 前方微漾湖水;图书馆主楼平台借地势于周围建筑形成一处较低的广场, 此乃风水上聚气之地;从现代建筑环境分析, 建筑师在学院图书馆的凹型空间处成功营造了一个适宜活动的区域场所并营造了相应的场所精神。
一个适宜人类活动或一处让人愿意停留的空间便能逐渐产生交往的需求, 一定的交往需求就会引导更多的人来体验空间的感受, 使得上下交错的“十字”起到活跃空间的作用, 从而提升过往人群的交往欲望, 使“聚气”之地转而成为“留人”之处。
(3) 第三处“互动”:立面形式的互动 (图3)
实验楼在传统三段式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 局部挑空, 实体虚体形成互动, 产生类似我国古典园林常用漏窗手法的视觉效果;道路对面的教师公寓及学生宿舍被“借”入学院景观, 使两处建筑空间上不连接却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立面虚实结合紧密, 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建筑中交织成和谐乐章。
图书馆立面灵动多变, 体块交互穿插带来现代建筑技术与山西传统营造的激烈碰撞, 体块间的互动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印象深刻, 时代隔阂、地域特色在这鲜明矛盾的对比下耀眼夺目。
(4) 第四处“互动”:现代建筑形式与地域建筑精神的互动
纵观整座艺术学院的风格, 不难发现在建筑材料、细部等诸多方面体现着浓郁的山西特色。建筑师亲身体验, 从山西古建筑中凝练设计元素, 将山西建筑本身的元素带入现代建筑的设计中。
区域建筑特征的形成由地域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以及民族文化的氛围所决定, 太原、清徐、文水、榆次、太谷等地建筑特征是结构考究, 形制高雅, 梁架整洁结构完美。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并运用其中一部分适宜节点细节移植转化到本案的建筑特征。
(a) 坡屋顶的设立。山西虽不多雨, 但自古有“屋顶半边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四合院周围的单体房屋, 屋顶都是半坡屋顶且是院子这边较低。之所以半坡, 是为北侧房屋提供更多的日照时间, 山西民居开间进深浅, 半坡屋顶也就相较适合。坡屋顶元素是山西建筑立面组成的重要部分, 屋面向内具礼仪性和“聚气”能力的效应恰符合山西人民谦卑的处事性格。
在提炼本质之后, 设计师决定移单植坡屋顶的屋面形式及采取高低错落群体关系, 意在使整个艺术学院在形式上呈现谦卑做学问的姿态, 并建立图书馆为中心的高低关系。
(b) 砖材的选用。本设计65%以上的立面采用红砖贴面, 抛开现代建筑大幕墙而选择返璞归真的原因很简单;山西地处黄土高坡, 黄土是烧制砖瓦的原材料,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同时, 砖材具有较好的防火、保温、隔音、装饰效果, 建筑本身更耐久、具有呼吸特性 (图4) 。
(c) 镂空砖雕墙。这种砖雕刀法细腻, 构思精巧, 所有雕刻的图案都寄存着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理, 这种建筑符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设计师在看到这些后, 化繁为简提取图形最本质的轮廓线条, 并加以转变成设计中使用频繁的装饰构图元素。
(5) 第五处“互动”:校园文化对社会氛围的互动。
本规划设计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沿街美术馆起到的起转承合作用。美术馆的形体、材料、风格都经过建筑师反复推敲, 作为学校对社会影响力提升的阀门建筑, 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筑从设计初期就确立了以山西传统建筑为导向的设计目标, 立面严格对称, 模仿山西建筑传统的屋脊、单坡屋顶、镂空砖雕墙、围合内院等多种建筑元素;在建筑色调的选择上也选择了更倾向于黄土高坡的土色。
二、现代建筑对地域性建筑的总结与思考
在当今时代, 现代建筑地域化转变有许多建筑师进行尝试, 有的进行当地原材材料贴面的表皮形式, 有的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模仿复制, 不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很难达到令人完全满意的境界。我们建的不只是地域风格型, 而更应学其“魂”。王澍老师在现代建筑地域化、乡土化的道路上取得的成功应该成为一种导向, 现代建筑地域化应多采用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方法。
(1) 隐性继承传统
对传统的继承, 除了显性继承, 还有隐性继承, 即地域的“魂”。既然现代建筑地域化仅仅走显性继承传统的手法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那就得融入隐性继承传统的手法, 即分析造成传统建筑形式的内在原因, 而不是简单地继承其形式。
以山西建筑的单坡屋顶为例, 单坡的建造形式是为了采光、排雨?还是仅仅为了美观?山西的单坡构造形式在解决建筑采光、排水的情况下, 还体现着山西晋商文化及山西人民一种谦卑, 这种谦卑的心理就是山西建筑所体现的隐性传承, 我们坚信一座好的地域化交互建筑即便没有继承单坡屋顶的形式也同样能给人以良好的建筑体验。隐性继承引导下的内涵式地域建筑是现代建筑地域化的必经方向, 相信在未来也能创作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象。
(2) 挖掘场所特征
任何一栋建筑都是建在一个特定的场地里, 一个特定的场地蕴含一种特定的场所精神。如果我们能挖掘这种建筑场地的场所精神, 并充分尊重这种场所精神, 使建筑与场所精神合二为一, 现代建筑也不会越来越雷同, 地域特色也不会消失。建筑的场所精神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周边建筑特色、场所周边交通等要素。如果现代建筑尊重这些要素, 建筑的地域特征就会自然形成。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篇8
笔者所在的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同样存在上述分析中所涉及的困境和难题, 同样在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努力。苏格拉底曾说过,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对于独立学院学生而言, 营造氛围, 创设体验等启发式, 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更有现实意义。基于此, 我们构建了以网络和自主学习中心、外语竞赛、校园外语文化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三级平台, 为学生构建一个“学知识、用知识、提能力、实现自我”的多元化、启发式学习环境, 将课上与课下,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外部促进与自我激励相结合, 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的创造与校园英语氛围的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英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一、构建多媒体教学平台, 推动精读课堂立体化
我们将2014级4个实验班的精读课程推进多媒体教室, 打破传统教学单纯的重点、难点分析, 句法、语法解析模式, 教师合理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手段组织和安排课堂内容, 建立了丰富化、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建立了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内容, 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下, 语言输入量增大, 学习内容可视、可听、可说, 形象有趣, 学生通过多渠道感受英语, 以对话、朗诵、短剧和电影配音的方式来练习英语, 增加课内实践, 激发学习动力。到目前为止, 实现了2015级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全部进入多媒体教室。
二、构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国内外研究表明, 学习者最终能否成功地学好外语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独立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基于此, 我们开放了网络学习平台, 依托平台强大的存储和共享功能, 以课本为基本, 放置相关的资料、导读等, 将大学英语课程延伸到课前, 课下。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学习兴趣和习惯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学习内容, 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为了保障平台的良性运行, 行政人员加强教学管理, 改革学生期末成绩的评价方式, 明确要求将学生网络平台的使用计入平时成绩中, 扩大平时成绩比重, 由30%提升到40%, 强化过程控制;教师加强指导, 帮助学生学有所导, 乐于所学, 学有所成;同时实施监管, 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 附以相应的练习和测验, 以科学地检测学生自学的质量并采取适当方法检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我们在平台上放置了更高阶投的实用性课程, 如商务谈判英语, 商务邮件英语等数字课程, 进一步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三、构建第二课堂平台, 营造校园外语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 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打造了科技竞赛平台, 组织外语类竞赛项目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世纪之星”英语演讲比赛、阅读大赛等, 激励学生将听、说、读、写等知识转化为技能实践, 学生响应热烈, 每年有千余人参加比赛。开展了英语周, 国际文化交流创意活动日等特色活动, 邀请美国教师走进英语角、课堂等开展交流和讲座, 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 它关系到学校决策、教师教学、人员管理、学生接受等各个环节的协同和反馈。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常抓不懈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还需我们不断的思索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智慧.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14.05.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大学小语种,大学英语选修课程
0 引言
在我国, 独立学院最早出现于1999年,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独立学院工作会议上, 原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作了重要讲话, 指出独立学院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了主要作用。独立学院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如何进一步提高独立学院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显得尤其重要。在独立学院成立之初, 大部分独立学院延用母体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 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也不例外。然而独立学院学生与母体院校学生主体存在诸多差异, 改革势在必行。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发展的教学模式, 大学外语教学也做出了许多改革。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设置一门课程从根本上来说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以便为今后的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评估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Hutchinson T.and Waters, 1993) 。为了更好的服务三本学院学生, 开设更符合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 大学外语教学部首先也改革了大学外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学外语教学部 (以下简称大外部) 开设课程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大学英语教学、二为大学小语种教学、三是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教学。
1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变以往母体院校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教学计划及教学安排上进行了改革。根据我校学生英语基础特点, 在教学计划安排上, 第一学期增加了四周的英语语音课教学, 从第二学期开始增加四周的大学英语四级辅导教学, 以满足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的需求。在课程评价体系, 大外部也做了大胆的尝试。在成绩评定方面, 我校改变了原有其他院校通常所采取的3、7, 既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70%的成绩评定模式或4、6模式。而改为2+2+2+4模式, 即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自主学习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口语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通过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改变了以往学生期末考试一次成绩定成败的状况,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能够更加自觉, 积极的进行大学英语学习, 并且在日常学习当中注重口语练习, 注重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此外大学英语教学推出小组学习模式, 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 不管学生在中学阶段英语基础如何, 在大学英语学习中都会有所收获。将每个班的学生6人分成一组, 推选出小组长, 组织本组学生进行学习, 形成互助式学习模式。
2 大学小语种课程建设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指导, 云南省教育厅起草了《云南省关于加快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意见》, 以不断加强指导高校制定完善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制度和措施。为建立多元化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 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我校针对这一精神, 依托外语学院众多的小语种课程和师资力量, 现已开设大学泰语、大学韩语、大学日语、大学法语等相关大学外语课程。学时与学分与大学英语相同。以上课程均为针对零基础起步的学生, 学生在选择小语种课程时主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来职业发展等方面。所有的同学均在同一起跑线上, 通过两年的学习掌握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按照云南省教育厅所提出的“以双语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注重学科融合, 强化双语或三语 (汉语、英语、小语种) 训练, 强调个性化教育, 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在今后小语种发展文面, 特别是在专业教学上将优势特色专业与小语种进行融合, 尝试“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语种的开设也为我校国际直通车项目提供了语言能力上的支持。
3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
我校大外部除做了以上改革尝试外, 也在进一步着手大外部选修课程建设。以满足培养复合型, 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不同兴趣及需求。
3.1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构想
大学英语是本科教育阶段的公共必修课程, 包括四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学习和后续学习。大学英语后续学习通常是以选修课形式出现, 它是基础阶段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延续和补充。1999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明确指出, 要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 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 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以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 立足国情, 根据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要求, 构建科学、多元、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从英语能力、学业学术英语能力、英语工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领域设计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体现基础性与应用性, 提供多种选择, 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考研深造、工作就业和个人兴趣与发展等需要。在这一背景下, 大学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问卷调查
为更好了解我校学生对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喜好和需求状况。特设置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涉及学生选择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动机和原因;喜欢哪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选修课程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希望授课教师更侧重采取何种方式授课;考核方式等20项。共列出11门课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这11门课程分别是英语语汇与阅读、大学英语写作、英语语音、中国文化英语、大学英语口语、英美文学选读、英美影视视听、商务英语入门、英语教学入门、英语公众演讲和跨文化交际。调查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大二学生。本次问卷共发放问卷590份, 回收590份。此次问卷调查因是初次以课程群的形式开设, 规模较小。问卷未涉及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大三学生, 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小规模课程群开设的成功, 下一步将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进一步扩大课程群所开设的课程, 照顾到不同层次, 不同水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以及兴趣爱好。
3.3 开课情况
经统计, 最后把学生选课率最高的四门课程开设为选修课程。这四门课程分别是英美影视视听、商务英语入门、英语词汇与阅读以及大学英语口语。从此次所开设的四门课程当中不难看出, 学生更倾向选择实用性和兴趣性较强的课程, 对于提高型课程选择较少。经过一个学期的运行, 以上所开四门课程通过与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了信息反馈, 学生总体评价较高, 所开设的四门课程在学生评课方面全部为优秀。从第二学期学生选课情况来看, 四门课程均为一次性选满。这使得大外部担任选修课程教师信心倍增。
3.4 未来发展规划
此次选择课程的顺利开展为大外部选修课程群今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树立了信心。今后大外部拟开设以下方面相关全校选修课程:一是夯实实用类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二是开展提高类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群建设, 针对我校国际合作院校较多这一现状以及本硕直通车项目, 为学生考研, 出国留学等提供英语知识支撑, 并为下一步拟开设考研英语、托福、雅思、以及专业英语等相关课程;三是促进文化类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发展, 通过两到三年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以及基础英语发展, 不断提高全校学生对文化类英语课程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逐步开设英美诗歌欣赏、英语歌曲欣赏、英美文学选读、英美小说选读等相关课程。
4 小结
总的来说, 独立学院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定位来进行课程设置与安排, 转变原有教学观念, 既不墨守成规, 也不跟风跃进, 改变教学策略, 教学中既应加强英语基本功的训练, 也加强专业英语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面向社会, 将基础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and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21.
[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3]黄阿仙, 梅家象.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11) :173-175.
[4]http://paper.i21st.cn/story/93774.html[OL], 2014 (12) .
[5]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6]鲁卫平, 王润孝.研究型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3) .
[7]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普通高校本笠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2013) [Z].2014 (11) .
大学公共艺术艺境 篇10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
1 文化是大学之魂
大学的本质是文化积淀的传承与创新。大学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一个拥有团队意识和精神氛围,一个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群体。而教师对这群体“大学人”进行知识的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通过历届师生传承和创造,对这个群体某个阶段积累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决定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这所大学的文化活力和核心竞争力。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景观是建设高水平大学之需,而当前一些大学文化景观出现了偏离,内容形式苍白空洞,缺少文化哲学的内核,偏离学校历史,难见大学之魂,而形成一种“空心化”症状。
“文化是大学之魂”,它是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文化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
2 美育是文化之心
上个世纪,我国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人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人体力和智力的自由发展,人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孔子在《论语.术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孔子的观念中,德育和美育是育人的根本,贯穿教育始终,否则人的人格精神就无法进入更高境界。
而美育也可称艺术教育。我国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是以美育为主,可以陶冶这个特殊群体的情操。激发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人高尚人文情怀和精神艺境。
以美国哈弗为例,2008年该校艺术特别工作委员会写就《特别工作委员会艺术专题报告》。期中提出美育在大学里的重要性,虽然注重艺术教育是传统,但艺术教育仍停留在本科教学课程阶段。除了教学课程,多数大学还没有有效利用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如永久性公共雕塑、艺术作品展、科技成果作品展)。
校园公共艺术是个大环境,它是除了课程之外提升和教育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跟进一步重视大学文化的景观,重新提高审美形态、审美心理、审美价值的潜移默化方法,充分通过“艺境”发挥大学这个特殊群体育人的作用。
以我国清华大学为例,清华是美国用庚子赔款建立的,这更激励着清华学子发奋学习,洗雪国耻。“自强不息,厚得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所以学校的公共艺术雕塑也围绕校训的主题。
位于大礼堂前大草坪南端有个古时计时器“日晷”。它是由1920届校友毕业捐赠的,迄今已有90年历史,堪称文物级的大学公共艺术景观。日晷是我国古代计时器,利用日光和斜指针投影位置,来判断表示时间的刻度,是我国较早反映天文和度量时间的科学仪器。上部分是日晷,基座部分镌刻着“行胜于言”的中文和拉丁文及建造时间。更进一步紧扣“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清华大学的校训,提醒大学人要珍惜时间,无论历史的变迁还是时光的飞逝,都要自强不息,行胜于言,踏踏实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这件作品是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巧妙融合。
水木清华荷花园里,有着朱自清全身汉白玉雕塑,坐在荷花池塘北岸边,与南边水木清华人文景观相互呼应。“自清亭”,记述了朱自清为师、为学、为人、为文的严谨、清正风范。清华园中的朱自清系列人文景观,反映了清华大学注重传承大学精神和风骨,营造丰富多样的专题性文化景观的理念。
所以美育是文化之心。清华大学的公共艺术的大学精神是:“养眼养心,文化底蕴深厚。”使学生们在优美自然环境中感受到人文气息的情怀,更能使人从直观的角度感受到学校的理想、使命与历史抱负。
3 公共艺术是美育之艺境
公共艺术的设置,具有开放、公开等特质。在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里,如广场、公园、商场、地铁、办公公共区、街道、学校等。它强调公共艺术的作品与所处环境的人文特质相符,要求公众之间的互动。
它是联接艺术与社会的纽带,是开放性的社会公共文化领域,艺术互动平台,是外在的、直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蕴含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与艺术现象。因此,公共艺术还蕴含社会思想、人文精神和有组织性的外力推动。
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为例,当时的政府为促进福利建设援助支持艺术家生活,美国发起了一项委托艺术家创建的巨大公共艺术赞助方案,目的提升广大市民的艺术品位和修养。于是艺术家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完成2500余幅壁画,提升了美国城市及公共场所艺术氛围。
例如最近,林璎在汕头大学的演讲,此行她还带来了她的最新创作——什么正在消逝?-“聆听大地的声音”。设计师林璎是林徽因的侄女,因设计越战纪念碑而闻名,此次她所设计的“大喇叭”是为了呼吁人类注重环保。“大喇叭”会为观赏者讲述一个又一个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物种,而造成它们这种局面的,正是人类。这个“聆听大地的声音”属于装置艺术,目前该装置放于汕大图书馆旁。林璎也是在运用这种公共艺术手段,呼吁环保主题,营造美育这种艺境。
参考文献:
[1]郭英剑.哈弗大學:艺术教育为何如此重要?[N].科学时报,20090714(B3).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2004-2007级学生426名, 各年级学生人数基本相等, 其中男生155名, 女生271名;年龄在18~23岁。
1.2 方法
采取自编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对择偶标准设11个选项, 要求学生对选项进行排序。考虑到回答问题的真实性, 问卷匿名填写, 由学生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组织完成。共发放问卷426份, 收回426份, 均为有效问卷。
2 结果与分析
2.1 择偶标准 见表1。
由表1可见, 艺术类女生择偶标准首选条件前3位的分别是:道德修养、发展前途、志向相同;艺术类男生择偶标准前3位的分别是:道德修养、相貌、志向相同。由此看出, 男、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首选条件有差异。整体数据显示, 择偶标准首选条件排序前4位的是:道德修养、发展前途、志向相同、相貌, 与其他调查数据[1,2,3,5,6,7,8]接近。
2.2 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统计结果显示, 将童贞作为首选条件的男生18人, 占男生的11.6%;女生24人, 占女生的2.2%。尽管男生将童贞作为首选条件比例大于女生, 但比例也是很低的。由此看出,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接近忽略边缘, 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挑战。提示艺术类大学生的性观念是较为开放的, 对他们的性行为还需更深入的调查。
恋爱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政府有关部门及高校应积极开展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 同时加强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人生观, 尽量减少婚前性行为的发生, 或在性行为发生时采取安全措施, 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徐明.某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8) :669-700.
[2]蔡闽, 王兵, 左绿化.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和性观念调查分析.中国性科学, 2007, 16 (1) :30-32.
[3]张勤国.计算机大学生恋爱观调查.职业与健康, 2003, 19 (4) :105-106.
[4]王颖.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分析及对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3) :85-87.
[5]商建华.东北电力学院387名男大学生恋爱观.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6) :547.
[6]王丽霖, 杨君.当代大学生怎样正确面对恋爱观.科教文汇, 2008 (1) :31.
[7]王静.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青少年研究, 2006 (1) :18-20.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推荐阅读: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07-26
苏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08-02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10-08
苏州科技学院10-19
苏州理工学院08-11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08-07
苏州科技学院欢迎您05-16
苏州艺术文化中心09-24
苏州大学简介10-23
苏州大学答辩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