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

2024-06-20

大学生(精选12篇)

大学生 篇1

当今中国社会,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信号传递引导着资源的配置。在现实世界里, 相对于人类的欲望而言, 资源总是显得稀缺。因此, 在众多用途的使用上, 资源就存在一个最优配置的问题。人力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

在现在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大学生无疑是我国较为稀缺的人力资源。尽管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很丰富, 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得比例很低, 所以一个国家能否高效配置这些紧缺的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经过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制能更有效的配置资源, 尤其是较为稀缺的资源。而大学生当村官是分散决策的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 因此我认为在这个就业压力及其大的社会环境下, 大学生可以选择这个渠道来就业。

“大学生村官”这个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一族, 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 现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对其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是主要的, 因此农村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大幅度提高。当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 全国的文盲半文盲绝大部分在农村;同时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能人”又大多外出务工, 致使新农村建设遭遇高素质主体的缺失。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 不但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而且也是把传统农民培育成新型农民的一条有效的现实途径。

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如大学生村官享有的补贴、津贴并按月发放, 参与养老社会保险、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 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在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等。这些对大学生应聘村官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吸引力。

那么大学生当村官有什么好处呢?我想这是两方面的, 首先是个人:

一是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人才。农业是实践性强的产业, 使大学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开拓创新, 在生产中不断改进农业技术。

二是培养了大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达到学以致用。

三是培养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奉献精神。当前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工作的原因, 一方面是农村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 不能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没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当自己投入到这份事业中时就会慢慢学会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 学会吃苦耐劳, 不怕困难, 用自己的智慧献身新农村的建设。

其次是社会: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相对缓慢, 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 这不仅使传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得以延续而且还直接造成落后贫穷的积累。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能力快, 掌握的新知识、新观念多, 他们到农村任职将会对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 带来转变, 将给农村输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思想, 有利于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

二有利于在农村传播和推广新技术、新知识,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现在的农村, 许多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需要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 而大学生村官恰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 新型高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脊梁和主体。

三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村官是新农村的领路人和各种事业的组织管理者, 也是新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而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农村事务过程中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就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

其实想要做大学生村官也不是想象中那样容易的, 有许多对自身的要求。首先要有做好服务农村的思想准备。一方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农村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多数地方还没有畅通的网络和交通等, 所以大学生村官要能够吃苦, 能够忍受农村有限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有献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更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 把农村工作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事业, 只有这样才会有充足的热情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再一方面要有耐心和恒心, 农村基层问题多而琐碎, 如果没有耐心和恒心, 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

还有要摆正心态, 找准定位, 这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重要的一步, 也是开展农村工作的关键一步。在刚开始的实践中,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往往会感到迷茫, 感觉工作无从下手, 无所事事, 但是要通过一段时间与村干部和村民的接触, 然后慢慢适应农村的生活, 放平心态, 找准定位, 这样才会唤起对农村工作的热爱, 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干出一番事业。

最后要积极了解并参与农村的各项事务。大学生村官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各项政策, 现状以及各种矛盾和问题, 只有这样,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从容不迫。在政治方面,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 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在经济方面, 积极干事创业,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寻找致富项目, 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文化方面, 应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 既尊重村民的习俗, 又积极灌输健康、科学、先进的精神文化理念, 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结语: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 积极加入大学生村官的队伍中, 为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

(责任编辑:韩梅)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今国内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在就业方向上可以选择大学生村官, 讲述了其中的好处, 同时还有对自身的条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国家就业形势,益处,自身要求

大学生 篇2

大学宿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要在这里度过四年最美好的时光,所以说大学宿舍的一些问题都很重要.尤其是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构建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

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成长环境,它相当于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由大学生在宿舍这个特定空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它是依附于宿舍这个载体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的总和,它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它以宿舍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涉及宿舍生活的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大学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宿舍文化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是大学生自己的文化,会增强同学们自身的修养,它的发展始终与大学生生活紧紧相连。大学生在寝室中朝夕相处,长期共同生活,寝室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校园文化离不开宿舍文化的建设,宿舍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水平,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正确地引导和整合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大学生早日融入社会,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高中阶段的生活是三点一线的机械运转,整天为了高考而拼命的复习,而进入大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大学宿舍是我们生活中的主流部分。大学宿舍生活是美好的,亲情,友情,兄弟,姐妹情,宿舍生活又是现实的,磕磕碰碰,宿舍永远打扫不完的卫生,宿舍间永远也争执不下的话题,近期调查大学宿舍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问题.宿舍不单单是个一个休息的地方,它也是一个心灵的港湾。大一的生活,像急刹车一样刹住了高中时的孩子气,像清水一样褪淡了高中时顽皮的性格,像晚风卷云一样夹杂了些许我未接触的生活。我似乎无法接受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看似自由的生活,可是心灵却上了枷锁,多了份忧郁,多了份怅惘。

宿舍文化很重要。所以我对我们系的一些宿舍进行了一些抽样调查,看看他们的宿舍文化如何,以及宿舍文化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之前就听我们辅导员说过有的宿舍全部都考上研究生的,有的宿舍一个也考不上.我感觉是宿舍文化起的作用。

寝室结构: 我们系大多数人住的寝室是六人的一个宿舍,平均每个面积25到30平方米,没有有独立的卫生间,有阳台,都是上床下桌,生活和学习都非常方便,宿舍收费为750元,我感觉相对于外边还是便宜的。

好的宿舍卫生状况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休息的环境。绝大多数同学有良 好的节约意识,比如按时关灯,电器不用时拔出开关,然而,大学生平时随地丢果品纸 屑,浪费水电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要我们加强监督,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把寝室当做自己的家。

根据对大学生宿舍的直观观察。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大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表层宿舍文化。指宿舍的内部设施、布局结构、卫生状况等。第二层为中层宿舍文化。主要反映各种规章制度。如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等及其执行情况。第三层为深层宿舍文化。主要指宿舍成员的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及其外化。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这三个层次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互为转换从而构成一个特殊而相

宿舍文化之三大影响: 1.思想素质的影响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使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念。当今快捷的传媒,增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往,足不出室,便可获得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头脑中容纳了多来源、多层面、多途径的社会信息,怎样评价和交流这些信息?宿舍成了最好的场所。在宿舍里针砭时弊,指点江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争辩某些敏感问题。这些无疑有利于宿舍成员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活跃思想。通过同学之间激烈的思想交锋,帮助他们认识真理,提高识别能力和政治素质。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涉世之初,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知之甚少,只能凭借各种传媒、舆论导向及一些社会现象去作简单分析和判断,因此,容易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有的宿舍很喜欢讨论政治问题,但是每个人的见解不同,有的同学有正确的思想素质,能抵制住不良思想的侵蚀,但是有一部分同学的思想混乱。受到西方所谓的思想的影响,片面或不成熟的思想慢慢就形成了,甚至用自己错误的思想影响他人思想。看到少数党员贪污腐败就以偏概全认为所有党员都是不合格的。有的同学受到了一些挫折,就认为社会全是不公平的。这些人的思想素质是低级的,应该多和有良好思想素质的人交流。调查后得知。有良好思想素质的人占大多数。2.道德素质的影响:

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分辨善恶、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品格。宿舍小环境的文明程度、格调的高底,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宿舍成员是层次及目标比较一致的群体,饭后闲聊,睡前卧谈,彼此之间可以加深了解,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学会尊重彼此人格。因此,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能够使宿舍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根据调查,有的宿舍成员道德素质高,他们的关系自然比较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宿舍文化。有的宿舍某些成员道德素质低,比如在别人睡觉的时候大声喧哗,或者经常不主动打扫卫生。或者在宿舍说一些低级下流的话。道德素质对宿舍文化的影响很大,它能影响一个宿舍。

3.心理素质的影响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应付环境和生活压力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年龄相仿,文化素质接近,很容易产生心理互动。如果一个宿舍群体和睦,宿舍将成为大学生的“避风港”,都愿意把个人的喜怒哀乐在这里向大家述说,以期从集体中得到理解和支持。但是,如果彼此之间不和睦,互不理睬,仅仅把宿舍当成一个睡觉的窝,那么,宿舍成员就不会有归属感和自豪感,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生活的学生就会形成孤僻、自私的个性。

根据调查,大学生有的心理素质比较好,容易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也容易和别人交朋友,心理比较健康,能感染一个宿舍的气氛,使宿舍成员更好的交流与相处。而有的宿舍成员心理素质低,不愿以主动和别人交流,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一个空间,没有归属感。

宿舍文化的不足与改进:

1.宿舍文化没有浓厚的学习气氛:

有的宿舍文化“丰富多彩”,但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学习才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事,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考虑锻炼自己的能力,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忽略了学习,其他的都是空中楼阁。有的宿舍成员空闲时就打牌,一起玩游戏,或者睡觉,闲聊。丝毫没有学习的氛围。我个人感觉这是不好的,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才不至于毕业就失业,才能在社会是更好的立足。有的同学甚至说我不从事自己学的专业,以次为借口不再学习。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最起码你得学习至少及格吧。你想从事的专业你得学习,因为你跨专业,必须付出学习多才是。学会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才会得心应手。

2宿舍文化建设缺乏切实的理论指导,应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对于寝室文化建设而言应摸清“什么是寝室文化——寝室文化现状——建设什么样的寝室文化——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这条线,然后付诸实践才能见效,而对于学生而言,其寝室文化应更具鲜明性。所以宿舍的成员要主动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网上找一些理论指导,或者去询问其他的宿舍和老师。只有有了切实的理论指导,才能更好的建设宿舍文化。

3.大学生对宿舍文化建设没有主人翁意识:

积极主动参与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建设。而调查显示,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更别说去组织相关的寝室文化活动和建设。学生基本上没有意识到寝室文化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实际价值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大学生寝室文化就像另一门专业课一样,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得到发展,这些包括人际交往、才艺学习、自身的修养,应变能力和各种事物的处理能力。学生对寝室文化建设缺乏主人翁意识,就忽略了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导致很多人想学习而找不到门路。因此,我们学生一旦有机会参与大学生寝室文化活动,就要积极主动,献计献策,做到最 好。要取的实际收获,而不是敷衍了事。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主人翁意识,不要把它当作“别家事”不管,而是要当作“自家事”来好好处理。

我们一定要把宿舍当做自己的家,把自己当做家里的一员,主动参与到宿舍文化的建设当中去。

4.寝室文化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坚持“教师指导、信赖学生、靠学生、学生自主”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寝室文化建设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寝室文化创建小组的指导下,把学生作为实施寝室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通过召开学生干部、寝室长会议,就寝室文化建设活动的相关要求、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卫生检查、安全督察等方面工作,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让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为学生施展才能创造机会。学生既是寝室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更是受益者。重视和发挥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使开展的各项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5.宿舍文化中缺乏包容: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大学生 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颓废现象;教育制度

在21世纪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人才竞争尤为激烈,作为祖国新时代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不论是传统意义上还是当代意义上,大学生都应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热情开朗、不断进取的人才群体,但就笔者这几年的大学经历看来,在大一时期能够拥有上述优秀品质的大学生实属少数。大多数人对上课不抱有好感,而对学习以外的多彩生活热衷享受。随着年级的升高,少部分人有了一些改变,开始偏向学习,有了自己的大学目标,不再沉溺于玩耍,但还有一大批人却仍然迷失在错误的道路上。作为当代中国最具有潜力的一批人,这样的大学生怎么能不让人担忧?

笔者在大一时曾在自己班上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很让人欣慰,全班32个同学均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同学也是在升到高年级之后才从以前的颓废状态回归,找到正确的道路。有的同学因觉醒得太晚而后悔不已,甚至有少数人执迷不悟,至今还沉溺在大学“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由此,笔者认为,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大学时实际上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只是多彩的大学生活让他们在大学的初期迷失了方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高中和大学教育理念的差别

邓小平曾经提出:“青年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笔者认为,教育也应该分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但是自从我国恢复高考改革制度,尤其是近几年,高中的教育似乎被阉割成了只剩智育,为了让学生上好大学,考高分成了高中教育的唯一目的,再加上多数高中对素质教育也呈一种打压态势,就这导致学习成了大多数高中生的唯一任务,至于其他的多彩人生,则被学生拒之于心灵之外,期待在大学生活中细细品味。

大学的确与高中大相径庭,校园里充满了各种高中生闻所未闻的社团和活动,这让大一新生眼花缭乱,一时失去了生活学习的主要目标,从而将大多数时间都消耗社团活动中。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大学里社团活动才是主业,而学习是副业。在提升其他四种教育时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智育,将最为重要的专业学习抛到九霄云外,等高年级退了社团后,才幡然醒悟。这也是随着年级的提高,部分同学开始改变的原因之一。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社团活动是毒害大学生的毒瘤,事实上,的确有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做到双赢。因此,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高中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的教育理念差距过大。

二、高中和大学约束力的差别

在笔者出生的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成效凸显,绝大多数与笔者同龄的大学生均是独生子女。高中时期,家里对学生的约束必然不在少数,好好学习成了家长对子女的唯一要求,提供给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结果是学生只能一门心思学习。学校教育基本是以高考成绩为唯一目标,因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严格的要求。而到了大学,身处异地,父母的管教少了,教师的管教也少了,学生从一个四处受限制的高中生变成了一个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的大学生,这种突如其来的改变使得学生变得“肆无忌惮”,极易沉迷于娱乐活动,故而失去了在大学里学习的目标与动力。大多数学生在高年级后可能因为前途问题而走出这种“无拘无束”,但不排除有少部分人在这种“自由”中“乐不思蜀”直到毕业。

三、学生学习目的错误

高中时期,教师和家长经常用“只要上了大学就解放了”这种观念来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一所好大学就意味着一生衣食无忧享清福。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大学才是教育真正开始的地方,高中时代学习的都是基础内容,到了大学才会学习到真正有用、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知识。即便是清华、北大这等国内顶尖院校也存在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情况,甚至是科大留美的博士生回国后也屡屡碰壁,只落得自己结束生命的下场,更不用说别的二本三本院校的就业压力了。但令人失望的是,许多学生非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反,他们相信上了大学后自己的学习阶段就已经完成了,故而懈怠了,错过了提升自己的大好机会。孰不知,大学毕业证书仅仅相当于一张车票,名牌大学是卧铺,一般大学是硬座,没有人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关心的永远是能不能做好这份工作。所以,抱有“上了大学就解放”这种心态的学生以后必然是要吃大亏的。

四、大学教育自身不足

为什么当代大学生颓废的现象屡见不鲜?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点重要原因就是颓废的成本太低。现在的大学基本上都是严进松出,学生只要进入了大学,找方法混了一个毕业论文后,都可以顺利毕业。这也就直接表明了,大学四年,无论是努力奋斗还是保持颓废,都能拿到所谓的学位证书。而这学位证书的含金量,也就只有学生自己知道了。

大学生 篇4

一、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缺失

1. 角色定位与转换。

在一般情况下, 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要实现两个关键性的转变:一是思想的转变, 二是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但问题是学生在转变过程中角色定位发生了偏颇。一方面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思想已经变得很成熟, 表现为一味地追求个性张扬的个性心理特点, 另一方面是学习方式方法由原来的被迫性学习, 转变成了放羊式的我行我素, 完全“自由”式的学习, 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

2.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所谓的“个性”, 而他们认为的“个性”就是追求与众不同, 寻求另类。当然他们不会想到做一件事情的社会意义, 不会考虑自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只是看这件事情此时此刻对我来说是不是有利的, 有利的就是好事情, 否则就认为这样的事情是毫无意义的, 是在浪费时间, 当然就更不愿意参加或参与。

3. 自以为是,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一个班集体当中, 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不论是学习知识, 还是为人处事, 总感觉自己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所以当学校或学院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的时候, 他们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寻找活动本身的不足, 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关键是这些活动没有符合他心中的标准或者说不符合他自己的要求———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我并不是说学生不能以批评的态度去评价活动本身, 而是说这些学生就是抱着这样或那样的成见去看待活动本身的, 不是为了进一步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去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看, 不搞学生活动永远不会有问题, 搞了活动反而使问题层出不穷。说到底是这些同学自以为是, 没有集体观念, 缺乏团队意识, 是以自己这个点为中心想问题办事情, 而不是以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造成大学生自身缺失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现代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 社会思想也出现了多元化, 各种各样的思想相互涤荡, 使刚刚踏入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原来高中时代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景, 一下子变得五彩缤纷, 同时在学生的思想深处面临许多诱惑, 其思想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由此看来, 出现大学生角色转换的偏颇也就在所难免了, 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阵地, 在思想上就不知道该怎么认识和选择。

2. 家庭因素。

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自己爸爸妈妈, 几乎至少是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即使孩子的一些要求是不“合理”的, 家长一般也不会拒绝, 所谓“要天给半个”。这种家庭生活环境很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性格, 很容易认为他的所有要求都是合情合理的, 是应该得到满足的。因为自从他一出生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 惯性思维误导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站在理性的角度引导孩子什么是合理的, 什么是不合理的, 唯恐委屈了孩子。

3. 学校的原因。

虽然很多高校从制度、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 但学校往往单纯地从正面进行不厌其烦的思想教育或说教, 虽然出于师生关系的压力, 学生不敢或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但一般学生都认为一些大道理大家都知道, 只是不能从心里彻底接受或按照这些大道理去做。这里面有一个隐性的因素, 那就是有些情况下, 我们的正面教育和社会上多元的复杂的思想不能相吻合, 学生不知道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多元化的思想。这时候学校要做的事情恰恰不是滔滔不绝地思想说教, 而是循循善诱、理性地引导, 教学生学会分析社会现象。单纯的说教难以改变学生思想深处的彷徨。

三、对策探析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政府依法严格管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继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打破传统的旧的落后的思维方式,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 既要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又要大胆吸收借鉴外来先进文化, 勇于创新, 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紧密配合, 依法严格管理文化市场, 尤其是网络文化市场, 彻底清除网络色情、暴力等垃圾文化。

2. 家长转变爱孩子的方式, 使其健康成长。

固然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家长必需理性地教育和培养孩子。一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 关注孩子的合理需求。所谓合理需求也没有具体的标准, 但至少这种需求必需是和孩子自身的年龄、心理、性格相匹配, 不能提出“无理”的、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或超出孩子自己实际需要范围的需求。另一方面, 家庭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性格, 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际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现在一般的家庭在物质方面都不欠缺, 而往往忽视的是孩子的心理、性格等精神层面的问题。

3. 学校直面社会现实,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既然社会是多元化的, 思想是多样的, 那我们就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是单纯地说教, 还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怎样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 帮助学生理性地看待多元化的思想, 从社会中寻找对学生有教育启发意义的案例, 然后去分析, 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领悟教育, 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空洞的说教, 从而使学生在信服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健康成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当然, 关键是需要大学生自己能把社会的需求、家庭的希望、学校的教育转化为自己内心的动力与自觉的行为,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严格要求。这样, 大学生基本素质提高了, 目标明确了, 在自己的学习、生活, 尤其是找工作的时候才不至于茫然和无奈。

参考文献

[1]张春福.大学生求职与择业指导.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2]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

[3]刘次林.幸福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4]马可.奥勒留著.何怀宏译.沉思录.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大学生创业店-大学生创业开花店 篇5

相信很多人都一样,不仅仅是女孩子,

在心底,都深深种着一个花店的梦想,

不需要很大的地方,只需要一个宁静,幽闲,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也并不介意。

因为花匠们不仅是一份工作,

更是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花店

打造为这个城市中最温暖的角落。

一次绽放需要经久不息的生长

身材娇小的李丹大学学的是建筑工程装饰专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装饰公司实习,接着又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学习广告设计,后来,她先后做过旅拍工作室的摄影助理和在一家花店上过班,每一份工作中都让她增加了了对美的审视,也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她从花店辞职开始自己创业。

在做这个花艺馆之前,她做过花艺工作室的,自4月份开始,白天一有闲暇时间,就出去印名片,穿梭于邛崃的大街小巷,挨着去发名片,一张一张名片发出去也为她积累起来最主要的客户源。

哪有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开了花店不是意味着就当上了老板,衣食无忧,选择了一个职业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

她经常凌晨两点就跑去进花,进货回来后也就特别累了,把花放在那儿休息,吃了午饭把花材整理出来,然后到了下午五六点,再从五楼搬下去,如此循环往复,辛苦可想而知。

敢做并勤思考,才能走更远。

在做鲜花工作室和摆地摊卖鲜花的过程中,李丹发现,开个花艺馆更好,不仅可以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自己也省去了每天把花从五楼工作室搬上搬下的麻烦。于是,她在邛崃城区四处寻找合适的店面,最后相中了朱水碾街这个15平米的店铺。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她开起了花艺馆,取名“解忧”。

在李丹眼里,取名“解忧”,因为这两个字特别有意境,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烦恼,都有不开心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人看到花的时候,都会很开心,花可以解决一切的烦恼,所以她就想通过她的花艺,让别人看到, 然后觉得很开心,没有那么多烦恼。

一条路走得越远,看到的风景就越多

李丹克服了独自一人创业的辛苦、孤单和寂寞,她买来专业书籍,认真学花艺,还通过观摩网上的花艺视频,看别人如何包花,如何折包装纸,如何呈现每一朵花的形态等等。李丹认为,最好的学习途径是自学;每一束花都是一个艺术品,而不是复制品,因此,自己的每一件花艺作品,她都会用拍照的方式加以记录。

我包的每一束花我经常拿出来看,因为每一个阶段自己成长不一样,现在再去看以前包的花,会发现有很多不足地方,从自己以前作品中看出不足再去改正,让作品更完美一些。——BY 李丹

花艺馆每天早上九点开馆,晚上九点闭馆,每周放假一天,李丹说,开花艺馆让她变得更加自律,她很感谢自己一路走来所经受的各种磨砺和锻炼。如今,在经营花艺馆的同时,她还着手准备二级建筑设计师的资质考试。

大学生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网络成瘾

一、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它以一种崭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在先天条件和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良好心理特质。这些特质会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从而为个体的未来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预防网络成瘾有着积极意义

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大。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已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至38.3%。网络让人类走进了数字化时代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就是网络成瘾,大学生一直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严重危害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诊断、成瘾比例,对个体的影响、成瘾的成因和治疗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是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和娇正,至于如何有效预防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研究得并不多,也有涉及,例如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就动机高的人不易网络成瘾,而成就动机就是有代表性的心理品质之一,得出了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结论。

对付网络成瘾最好的办法是预防。以往有研究涉及到网络成瘾与心理品质的关系,并得出两者有很大相关的结论,张高产的研究证实了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预防网络成瘾。由此,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达到预防网络成瘾的目的,在享受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与途径

(一)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研讨等形式对广大心理学教师、学生工作者、学科专业教师,乃至学校领导及其他员工进行宣传,切实展开研究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精神,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维度和内容,也才能真正在教学实践、管理和服务实践中自觉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指导,营造全方位、浸入式的积极心理培养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是对普通课程的学习与理解,而是对原来模式的改革创新,转变教育理念,从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转变为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已有的问题,还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打造积极的行为模式与应对方式,培养乐观、自信、快乐、坚强的积极人格,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感。

(二)科学测评,全面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以测评为基础,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测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被测者在完成测验后实时从网上获得结果解释和建议;同时可以让教育工作者科学把握大学生整体心理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第三,可以通过定期追踪测量,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趋势和教育效果,以获得科学评价和改进教育的依据。

(三)以多样活动为重点,增加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这样达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学生活动平台的搭建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是拓展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心理游园活动、专题讲座、心理情景剧比赛、朋辈辅导活动、心理漫画比赛、心理电影赏析与点评、心理海报设计大赛、心理班会设计及展示大赛等。每一次活动都必须精心策划,积极筹备,注意挖掘每一个活动背后的潜在价值和内在底蕴,让广大同学做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活动中营造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良好心理健康氛围,搭建学生积极参与的平台,推动同学们在投入活动过程中产生种种内心体验和感悟,个体潜能得到激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解决心理问题转化到捕捉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注重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实际情绪体验,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扩展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

(四)运用网络平台,提高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效果与效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原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与学生交流,利用网络平台隐蔽性、快捷性、互动性的特点,通过网上心理解析、训练、辅导、咨询、测验、诊断、治疗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提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

(五)以研促教,提高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目前有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性、实证性研究还比较缺乏,促使我们必须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教研力度,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全面构建积极心理教育网络。在实践中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实践的同时,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尝试寻找一种符合实际的、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尝试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做更进一步的优化,让内容对学生更实用、更有效。在研究中切实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检验理论,并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升为理论。

积极心理品质不是遗传和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起到预防网络成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學位论文,2005

[2]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大学生 篇7

一、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 从道德理论看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大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标准。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对客观存在不断作出积极反应, 从而产生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是在外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 通过其内部的自身矛盾运动实现的。一般来说, 道德品质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因素。这四个基本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发展和积累的结果。一个人的道德行为, 尤其是高尚的道德行为, 不可能自发地形成, 而是通过有目的的教育, 反复多次持续实践, 才能形成道德习惯, 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根据这一道德原理, 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

2. 从学生现状看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 由于高校扩招, 独生子女增多, 多元经济、文化、信息的冲击充斥着校园, 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着弱点。一部分大学生角色意识淡薄, 对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身份与资格的觉悟较低, 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和团队精神;思想上不求进取, 对前途悲观失望, 学习上得过且过, 只想混个文凭;强调自由、随便, 淡化时间观念, 纪律约束力差, 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以自我为中心, 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 不考虑行为后果表现为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抽烟酗酒、打牌赌博等;劳动观念淡漠, 不注意勤俭节约, 行为自控能力差, 自律性不强, 有的学生打扫卫生就溜之大吉, 花钱无计划, 比吃穿, 赶时髦;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 不会使用礼节性用语, 表现为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谦恭礼让、不诚实守信等。面对这种情况中职学校要提高学生素质, 加强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 加强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进行。从根本上讲,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得到协调解决的全面和谐的社会状态。在阐述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时, 有人形象地把学校培养人才比作企业生产产品, 智育不合格属“次品”, 体育不合格属“废品”, 而德育不合格的则为“危险品”。任何企业都决不允许自己的“残废品”, 尤其是“危险品”流向社会。高等院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摇篮, 有更浓厚的文化底蕴、人才根基,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排头兵,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支撑,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指导方向

古来许多哲学家在论述道德伦理时, 虽有其独特的理论框架, 但有一点是普遍认同的, 即人类生活的特点是需要不断交往, 并在正常的交往中保持社会的和谐。在这种社会需要的基础上, 就得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 这就是道德。

1. 道德教育立足塑造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

道德素养的重点是对大学生自主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的根本是不损害公众, 不损害他人, 这是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基础的。意识是一个带有正号与负号的评价体系, 一个人的行为不损害他人, 不损害公众, 是道德的;反之, 损害他人, 损害公众, 则是不道德的。道德关系的本质可以说, 就是不损害他人、不损害公众的责任依从关系。这是义务, 也是应有的良知。没有这种责任依从关系, 社会乱了, 我们大家都遭殃, 无人幸免。

2. 加强大学生尊重意识的培养。

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 一个人当缺乏自我道德约束时, 即使受过高等知识教育, 在他的心理方面占优势的仍是生物性本能和欲望。道德素质核心是对人的尊重, 包含自尊和尊他。这种尊重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是对人的精神存在和精神价值的尊重。对人的尊重是一种责任, 是一种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是首先意识到对自己直接与他人或公众发生关系的那些行为负责。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个人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重, 所以在道德实践中, 是知识还是信念, 是话语还是习惯起的效力最大呢?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不损害他人的信念和养成不损害他人的习惯, 使之成为能自我调节自己行为的人。

3. 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 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

奉献是在道德修养基础上的升华。中西方都有培养奉献精神的优良传统, 在方法上是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并且更重视具体, 更重实践。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奉献,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以及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良好的人际交往、健全的意志品质等等。

4.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增强大学生道德素养。

至者真, 诚者实。在人类交往中, 真诚永远是赢得信任和友谊的基础。而一旦真诚失落, 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就会失衡。哲人说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自省。凡有不善之心起, 立即令其消灭;凡有利他之善心, 必令其发展。即使身心做不到, 其善心决不可不生。当今信用危机的苗头已令人触目惊心了, 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 我们更应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诚信意识。另外, 至诚心的养成, 要靠自省, 我们还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省意识, 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至诚待人、至诚做事的理念, 为祖国建设培养有文化、有道德、讲诚信的合格人才。

三、加强德育教育的措施保证

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德育工作领导。

虽然生源问题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要求, 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更多、更难的问题, 但有的学校对德育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进而给学校的招生办学带来巨大的益处,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校应当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应当加强德育工作的调查研究、检查评估,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2. 有的放矢, 进行正面思想教育。

当一定的道德行为稳定地、持续地、反复地进行, 并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时, 就表现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道德行为是由一定的道德意识所支配的。要使学生的行为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道德行为, 就要针对学生的情况, 有的放矢, 进行正面教育,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道德知识不会在头脑中自然形成, 必然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予以灌输。开设德育课, 是进行正面教育的基本形式。德育课包含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但很多学校德育课由于教学内容和实际联系的少, 教学呆板, 学生不感兴趣, 而任何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产生共鸣的教育只能视为无效教育或负面教育。所以要切实改变教法, 提高教学质量。

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 也是正面教育的一种方法。为了巩固和加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效果更好。如我校邀请一些老毕业生、现在岗位的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回校举办事迹报告会, 让学生从典型事例中, 认识哪些是高尚的道德行为, 哪些是不道德行为, 作为一个会计、企业管理、机制专业毕业生, 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行为等。

3. 循循善诱, 重视个别教育。

掌握任何一种知识, 需要经过多次反复, 才能巩固。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教育学生提高对道德的理论深度的认识水平和评价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正义的道德情感, 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意志, 坚定信念, 不论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复杂性、艰苦性, 使道德认识的提高要经过多次反复, 除了进行正面教育外, 对少数学生, 还需要循循善诱, 进行个别教育。

4. 严格纪律制度, 提高道德素养。

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 其行为大多要涉及到他人与社会, 表现为有利或有害于他人或社会。这种行为被评价为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从教育的角度来讲, 它是一种知识, 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认识。但它不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要人们从道理上懂得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什么是道德, 什么是不道德, 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自觉地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为。然而, 由于学生的社会经历和成长环境的不同, 经过德育教育, 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认识, 但未必能有自觉的行为, 甚至对于某种不道德行为, 其本人未必认识。这样, 遵守纪律也是一个人道德是否高尚的体现。一个人要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学校里, 就要提高对遵守纪律的认识, 用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由不自觉到自觉, 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大学生 篇8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管理模式延伸到高校基层的大学生管理中, 主要表现为注重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 忽视大学生自身对管理的反作用;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 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注重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功能, 忽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尽管近年来, 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高校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 大学生在协助日常的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学风校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大学生管理的权力更多的是在学工部、学生处、辅导员之间游离, 学生对自身的管理权力是极其有限的, 并未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 发挥大学生自身管理的功效。面临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及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有必要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

2. 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中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实践中, 忽视大学生主体性、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官本位”思想严重, 甚至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政绩”来抓, 操作上往往不顾学生态度、情感上的接受程度, 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必然产生, 管理工作也就会事倍功半。同时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功利化倾向, 把评优、评奖、入党等作为自己的积累资本。

2.2 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2.2.1 大学生管理者工作的形式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热情, 平时很少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友等问题, 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临时部署学生工作, 应急而设。

2.2.2 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

在大学校园里, 有许多学生社团缺乏严密的监管机制, 而且由于当前社团经费基本靠成员集资, 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 为了扩充经费, 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 以尽可能多地吸纳会员或社员和吸纳资金为目的, 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未做到有始有终。在社团活动中, 有些学生社团并不能提供具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活动。因此, 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更达不到以此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2.2.3 管理方法上的形式主义。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主要注重特定活动及比赛, 而忽视对大学生日常状态下思想及行为的考察。管理育人是高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贴近学生, 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将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 而不是仅凭几次活动、几场比赛来实现管理育人。

2.3 管理的封闭性

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隔阂。高校领导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 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分开, 形成学生管理者阵营和学生阵营。有些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的人员往往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实现个人某种目的的手段, 因此与上层领导接触多, 而不重视与学生的交往与情感的交流, 管理的目的意图、方式方法、途径等往往只在管理者中流通, 学生对此知之甚少, 甚至一无所知。大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 往往使管理者和学生缺乏沟通, 并在大学生中形成消极影响, 致使部分学生个人本位价值观念更加突出, 道德行为认知存在偏差, 有意犯规行为增多等。

3. 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 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正确引导学生, 促进其成长、成才, 并把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 要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 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需要特别重视大学生自身的内化和体验, 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1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时期, 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和经验教育, 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是非性还没有体验或者较深的体验, 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浮于表面, 因此大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同时却显得辨别力不足, 容易误入歧途。因此,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 对学生严而有格, 取法乎上;尊重、理解而决不迁就, 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起来。

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度, 必须科学、完善并可行, 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的目标, 并且管理制度要随时代形势及教育发展而不断完善, 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了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 还必须坚持不懈、狠抓落实, 避免管理制度成一纸空文。

3.2 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3.2.1 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学生骨干队伍是联系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起着先锋模范作用, 是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要公开、公平、公正, 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杜绝一些学生走后门等不良行为, 克服学生的功利化思想, 将那些有热情为广大同学服务且责任心强、思想品德好的优秀同学吸收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

对于学生骨干人员, 大学生管理者要尽力创造实践机会, 通过实践的磨练, 增长其才干, 培养其能力, 同时开展必要的培训活动, 使其尽快进入角色, 端正动机, 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建立公开公正、操作性强的学生骨干人员考核制度, 采用教师、管理者、同学、自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定期对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成绩、工作实绩、平时表现等进行多方面评议, 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促进学生骨干努力学习、刻苦向上、不断进取、奋发成才, 防止产生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优越感, 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3.2.2 发挥班、团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一项繁重琐碎且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如果大学生管理者事事亲历亲为, 不仅易于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 产生职业倦怠感, 而且没有时间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与研究, 不利于学生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团干部的职能, 大胆放权让学生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管理的全过程, 如早操、寝室、晚自习、上课考勤、教室、班级等方面的管理, 发挥他们在处理、解决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这样不仅减轻了广大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而且培养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其主人翁精神。

3.2.3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主动参与,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管理的主体之一。缺乏大学生自身这一主体的任何管理活动, 其成效必然是微小的, 难尽如人意的, 甚至管理是混乱的。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 做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引路人,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全员参与, 做自身管理的主人。创造良好的竞争与育人环境, 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 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进取心, 扩大学生干部群体, 给全体大学生以充分展示自身才华能力的机会。通过为同学服务的实践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 与时俱进, 为自己的成长成才与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加强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力争以心交心, 以理服人。

管理活动首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如果在交流中忽视平等性与理解性, 管理必然失灵。行政管理与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大学生管理者们应当考虑的首要关系, 学生管理层要简政放权, 在学生的宿舍、伙食及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发挥学生自身作用的同时给予恰当的行政指导及引导, 以平等对话代替行政命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积极进行对话的心理环境和氛围, 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关注正在发展、成长的学生, 既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志趣, 又尊重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对话中即管理实践中, 体验人格的尊严, 真理的力量, 交往的乐趣和人性的美好, 进而张扬自己的主体意识, 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总之, 大学生的管理理论要与时俱进, 管理实践要因时、因校、因人制宜。既要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 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要结合高校发展现状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有的放矢, 实事求是。既要晓之以理, 又要动之以情, 鞭辟入里, 恰到好处。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 把加强管理与教育结合起来, 以管理活动来教育学生, 以育人来促进更好的管理。

摘要:目前, 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管理的价值偏失、管理的形式主义、管理的封闭性等。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议题。大学生管理要以生为本, 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 引导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普洛瑟, 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6.

[2]朱文.新世纪高校大学生管理初探[J].前沿, 2003, (4) .

[3]许明璋, 彭卓, 张毅博.加强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 5.

[4]赵留舜.高校大学生厌学倾向初探[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5, 3.

大学生 篇9

对情商的理论研究证明:“情绪智力与职业成熟度之间显著相关, 高情绪智力的个体可能会更主动利用各种职业信息资源, 积极进行职业规划和探索, 选择或更换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职业。”也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认为:“大学生情绪智力在职业价值观影响职业成熟度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与情商水平密切相关。所以, 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教育, 可以提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 当前大学生情商水平的现状及对就业的影响

当前针对大学生情商水平的调查和分析比较多, 如有的研究者通过调查后对大学生的情商情况归纳如下:“当今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能力方面表现较好, 但在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方面存在欠缺, 有待于提高和完善。”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当前的大学生在情商方面的优点确实是有比较强的自我意识, 比较独立、善于自我表现等, 但是从就业的角度看, 大学生在情商方面又有一些障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我意识严重, 集体意识缺乏

当前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大的一代, 他们缺乏一定的谦让品质, 集体观念淡薄, 做事个人利益为先, 集体利益为后,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就业的过程中, 这些不足表现为缺乏互助意识和协作精神。例如:有些师范专业的学生, 在日常的试讲练习中不愿把自己的教学资源共享, 互相点评的时候只是互相恭维, 对其他同学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愿直接指出, 甚至自视甚高, 目中无人, 导致集体的就业效果受到影响。

1.2 情绪管理能力低下, 抗挫折能力不强

大学生心理未完全成熟, 情感起伏波动大, 自控能力较差, 易感情用事。这种情绪管理能力低下的直接结果是抗挫折能力不强。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 一是, 难以有正确的心理归因。表现为遇到困难会心态浮躁, 情绪不稳, 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 牢骚满腹, 悲观失望, 甚至轻生。二是, 不能承担失败的结果。一旦就业面试失败, 在下一次就业的过程中就会呈现消极情绪, 甚至不愿尝试新的就业岗位。

1.3 人际协调能力较差, 职场、社会适应力不足

由于当前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严重, 对他人的情感变化感知不敏感, 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在就业面试过程中, 不能理解队友, 不能很好的与队友协调沟通, 不能很好地体察用人单位的面试意图, 在面试情境中不能很好的完成角色扮演, 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无法拓展自己的职业空间, 职场、社会适应力也就不足。

1.4 主动性不够, 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淡薄

很多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 一是, 在校期间不会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反而采取回避的态度;二是, 到了就业季也很少主动四处联系用人单位, 而是在学校等待单位上门招聘;三是, 在就业竞聘的过程中畏缩不前, 不敢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大胆竞争, 常用自己学校的名气不够来当就业失败的借口;四是, 很多大学生只认准公务员等“铁饭碗”, 考不上就埋怨没有社会关系。这些都说明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情商偏低, 缺乏竞争意识, 缺乏甚至没有自主创业的意识。情商低的结果就是在就业竞争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在就业的路径选择上始终单一, 不具备多元的竞争力和多渠道的就业能力。

2 提高就业竞争力需加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的途径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 情商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考量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生情商教育应当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笔者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以及借鉴相关的一些理论,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 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构建情商教育课程体系, 提高就业情商水平。情商教育课程体系是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情商课程的总称。例如, 我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在培养学生情商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养成学生对历史文化、社会道德、人文艺术等的学习、比较、批判和吸收, 这对大学生个性、道德、情感及思维能力等发展和情商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又如, 天津大学已经形成了包括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在内的情商教育体系。即“在本科新生阶段设立包括情商教育的“总论”必修课, 并在本科教育全过程进行成才教育、榜样教育、警示教育、诚信教育、危机教育等全方位的情商教育, 培养学生终身持续的国际竞争力、创新力和领导力。”当然, 情商教育课程体系不仅仅是通识课程, 还包括一些大学开设的课外活动课程, 尤其是课外素质拓展课程和学生课外活动等, 如演讲、书法、诗歌、舞蹈等课程, 让学生在就业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增强自我表现力和自信心, 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社交情商。通过情商教育课程体系, 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文化底蕴, 积极乐观的心态, 这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建立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开展各种学生活动, 搭建塑造大学生的情商的平台, 提升大学生就业中的团队意识。情商的培养必须靠各种活动来作为平台, 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人际的协作和互动中, 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人际协作, 在碰撞和交流中学会换位思考。所以大学必须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 以此提高情商, 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研究结论证明:“通过对影响大学生情商因素的分析探讨, 学习成绩、担任干部、参加协会、兼职对大学生的情商水平有影响。”这也说明引导大学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大学生情商的培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通过集体活动的情商提升,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也是有莫大的帮助。

3) 情商教育在网络中的渗透, 与就业新途径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情商的途径可以依托一些传统的教育渠道, 如教师的课堂, 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 让学生得到一些情商的知识和情感体验;辅导员的周末教育, 让学生自己在周末教育课堂上通过各种活动或者情商类的游戏, 体会到情商的重要性;辅导员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或者破冰游戏等, 让学生在交往中提高情商;针对一些“问题”学生开展必要的谈心或者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或者行为指导, 达到提升情商的目的。在当前, 加强情商教育在网络中的渗透应该是一个迫切的课题, 大学生生活、学习、就业都离不开网络, 一些可以提升情商的故事、电影或者网络互动的一些话题等, 都可以充分融进各种网络平台, 如QQ、微信、博客、微博、短信等, 这样也有利于营造一种情商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网络鼓励学生在网上就行就业信息的收集、简历的投递、走出就业的第一步。

4) 加强大学生人生职业规划指导, 为大学生发展指明方向。从大一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阶段的情商教育, 并把情商教育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评估, 针对优点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针对缺点要尽早克服和纠正。尤其是在自我的情商发展方面,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大一到大四, 应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培养, 使大学生在情商的发展上既有一个系统性和长期性的规划, 又有一个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如大一时期的情商教育, 侧重与对学生进行就业观的培养;大二、三时期的情商教育, 更倾向于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四时期的情商教育, 则需要学生独立、勇敢的面对就业压力, 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顺利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也有利于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情商是一个人能够成功和发展的必然要素, 加强情商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寻找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情商问题入手, 探讨了培养大学生高水平情商的对策, 得出当前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和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情商教育,就业

参考文献

[1]俞涔曦.浅析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以“90后”大学生为例.学园:教育科研, 2012 (16) .

[2]赵允福.当代大学生的情商教育:问题、原因及途径[J].求实, 2011 (1) .

[3]高勇, 杨芳.当代大学生的情商现状初探[J].学术探讨, 2010 (5) .

大学生 篇1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指导,成才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大学的扩招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大学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平民化。同时, 每年大量的大学生需要毕业、就业, 数量十分庞大, 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现在每个高校都面临着如何有效指导毕业生就业的难题。因此, 作为大学生, 自己要清楚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端正态度,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学会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和主动创业。而作为高校, 应该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办学效益, 通过多种渠道, 有效指导学生就业。

一、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 一) 大学扩招的现实影响

通过统计最近两年的数据, 我们不难发现2013年仅统招的大学本专科毕业学生人数就近700万, 而且这个数字在2014年已经被突破。这些数字还不含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再加上往届有部分已经毕业而没有就业的学生, 这样整个加起来, 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庞大,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是因为大学扩招后, 我国大学生就业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供给。而且, 根据国家人社部公布的资料显示, 在已经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中, 学历越高的就业率反而越低。这种现象与就业的大学生的期望值有极大的关系。

( 二) 旧的经济体制的影响

受我国以往长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 以及我国以往旧的计划经济的影响, 社会上形成了“官本位”思想和“唯有读书高”的倾向。然而在当今新的就业体制下, 我国高校招生和就业实现了分离,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实现优化配置资源。这样, 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顺利实现就业。

( 三) 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现实社会需求有差距

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现在许多大学里所教授的课程、知识与现今社会有一定的差距, 甚至脱节。许多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注重的是理论传授, 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忽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 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现实应用脱钩, 看着会而实际不会动手操作。

( 四) 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问题

有些大学生在大学里不好好学习, 却总以为自己是社会精英分子, 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毕业后就应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真地等到毕业的那天, 他们才发现事实与自己想象的差距很大。这个时候他们对于一些单位的规模、性质、位置、待遇过分在意, 甚至挑剔, 结果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就业机会。这里我们不得不说的就是: 所谓的就业难, 还是因为有不少大学生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就业, 他们总是盯着大城市。

( 五) 职业目标不清晰

当代大学生深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 他们在上大学前, 一直埋头苦读, 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结果大部分学生没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等他们进入大学后, 他们又对大学的教学模式和生活不适应, 等他们毕业时, 对即将面对的社会感到迷茫, 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双向选择时, 明显地没有信心和底气, 有些学生干脆逃避就业, 多数同学毕业面临选择时, 表现出自信心不足, 为逃避就业压力盲目跟风考研。有一部分大学生缺少自己的想法, 并且自身的能力欠缺, 就业是随大溜, 结果导致后面不能安心工作, 造成了工作不稳定, 不能持续发展。

二、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 一)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毫无社会经验, 而且他们对于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岗位的性质、内容和特点也缺少认识。同时, 接收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他们都希望能招到知识和技能都硬的学生, 最好是综合素质都很高的学生,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上岗即能进入工作状态, 也能减少单位的培训成本。所以, 作为培养学生的高等学校, 应该让在校生认识到当前形势, 立足自我, 端正学习态度, 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高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技能培训, 让学生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学生自己, 也应该自我觉醒, 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 从各个方面进行自我提升, 从而能够让自己一毕业就能就业。

( 二)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经济在发展, 时代在变化。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新时期, 作为即将就业或已经就业的大学生来说, 必须要与时俱进, 根据社会需要适时地对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做出调整, 以便适应正在变化着的社会。但是, 由于很多学生家长思想里依然有陈旧的观念, 认为孩子辛辛苦苦地培养出来了, 就应该有个好前途, 应该在大城市里找份高收入的稳定工作。而事实上是,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 大学生应该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因为如果大学生能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开展事业, 也能给社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 三) 培养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

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样一来, 负责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和人员也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前那种只是管理学生的形式已经转变为服务学生的形式了。基于此, 高校必须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就业指导队伍, 以便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里, 科学指导学生就业, 提高指导的层次和水平, 走科学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就目前来看,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成分复杂, 不具备专业化水准, 所有,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培训工作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各个高校首先要在校内对就业指导队伍进行理论培训, 包括政策、法规等方面。其次, 各个高校要建立互动机制, 互相委派人员学习、借鉴各自的方法。要定期地对就业指导队伍进行考核, 制定详细的考核制度, 明确各自的责任, 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只有这样, 就业指导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学生, 满足他们的需求, 才能在指导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效果。

( 四) 建立科学、完善、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1. 设置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 科学地开设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每学期都有, 直至学生毕业。课程设置应该有详细的教学计划, 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减少, 但必须要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 课程设置要完整, 具备实践性。课程内容上, 要能唤醒学生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要能让学生不仅认识自己的长处, 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实现自我觉悟; 要能把创业教育引入课程,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2. 完善就业服务

大学生毕业时, 他们迫切需要知晓就业信息, 求职时, 他们也需要了解一些政策、法规。另外, 他们在就业协议书如何撰写、如何提高求职技能、如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如何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等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有效的指导,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学校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需要经常开办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 需要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 需要给将要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估; 需要指导学生对自我进行认识, 制定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规划目标; 需要给学生提供择业的建议以及指导学生如何写好个人简历等等。

3.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 高校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实现合作办学的也不在少数。这种做法毫无疑问给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就业培训机会和工作实践的机会, 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能够应用自己的知识, 优化自己的知识机构, 为一些用人单位提供一批满意的人才。从长远来看, 用人单位建立的实习基地, 是十分有利于其发展的。不过有些高校与实习单位让学生实习的时间太长、太早。有的高校学生从大一、大二的假期就被安排开始去实习单位实习, 这样耽误专业课的学习在所难免。而有的高校甚至对那些已经就业, 但是用人单位又不满意, 从而辞退的学生进行重新安排培训, 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4. 加大有效信息收集的力度

就业信息对于每个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 应该力所能及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校方要根据本校的学生特点, 组织一些合适的专场招聘会, 直接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另外, 高校还要积极举办大型的各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以及校企业人才供需洽谈会等, 以此搭建有效的供需平台。同时, 校方要主动联系各企、事业单位, 为学生提供就业通道。

学校要建立企事业单位用人信息资源库, 定期更新, 不断地完善信息资源, 同时也要建立学生信息资源库, 通过网络资源库, 实行企事业单位和学生的联动机制, 实现互选。高校也要请已经就业的学生定期回母校给学生介绍一些就业经验, 并给即将需要就业的学生带来一些就业信息。

总之,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大学生来说, 首先要认清大环境, 转变就业观念, 提升自身能力。对于高校来说,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从本质上来说, 关系到一个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从培养人才到指导学生就业需要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机制, 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杨春林.议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5) .

大学生 篇11

关键词:创新 能力 提高 培养

0 引言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在推行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尤为重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国家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进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生应该如何利用好这机会提高自身能力?

1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广研究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热情。《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行动指南》指出: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步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1]

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高校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带动广大高校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学生实践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倡导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

2 设计实验方案

2.1 准备阶段:对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思考和剖析,确定研究方向

刚刚接触创新性实验之初,心态往往无法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的学习者。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对实验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而促使心态转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激发自身对知识的学习兴趣。[2]在兴趣的引导下本小组成员积极查阅各方面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社会各界人对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思考和剖析。三层模式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从而具备了很高的稳定性和执行效率。它可以将服务集中在一起管理,统一服务于客户端,从而具备了良好的容错能力和负载平衡能力,是建立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佳选择。[3]特别是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管理软件更是方便、速度快、效果优。

根据小组成员所学习的知识结构,结合所查阅的资料,了解到b/s架构下的管理系统开发是研究的热点。因而,小组成员决定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

2.2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学生是项目的主体,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立项,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验,学校负责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评审和日常管理工作。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关键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或者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参与实验过程,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由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既需要编程技能,又要涉及系统架构、系统总体设计。技术开发难度大。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开发难题积极与指导教师讨论。但指导教师仅仅给予本组成员引导,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并不是给出直接的解决办法,鼓励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通过不断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了自身能力。

3 项目实施,思维的锻炼和知识的应用

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出新的东西;三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针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而言,兼顾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研究能力等因素,鼓励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方向,有效果地创新。要求学生必须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培养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学习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固有思维,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系统开发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完成实验创新过程。

首先进行需求分析,向用户了解需求,确定系统必须具有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和可用性,实现了出错处理需求、接口需求和逆向需求,满足的约束条件,预测系统发展前景。最终生成需求分析说明书。在需求分析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客户不清楚需求、需求经常变动、客户没有充足的时间供小组成员进行需求分析调研。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请教指导教师,本小组确定采用原型开发。但是按本小组设计的模型,与客户需求差距很大,这种模型开发完全是按照小组成员对系统的理解设计的,因此客户针对此模型提出了很多问题。针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小组经过讨论、与指导教师沟通,修改出新的模型重新供用户体验。用户不断提出问题,根据问题不断修改,最终确定系统模型。

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步骤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有赖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直接决定了实验设计的合理性、逻辑性和可行性。在此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缺陷、优化思维,鼓舞了学生创新实践的信心和主动性,也最终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提升。[4]

4 结题阶段,能力提高

创新性实验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机会,其中包括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整理,实验设计,与用户的沟通合作能力,论文的撰写能力。尤其是与用户的沟通合作能力,对于以后软件的开发至关重要。

4.1 论文撰写能力

论文撰写是作者综合能力的体现。一方面取决于作者对论述观点的分析理解;另一方面取决于作者对于论文写作方法与规律的使用、理解;也体现于作者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由于本科阶段很少接触过论文的写作训练,没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缺乏论文写作的经验。因此,指导教师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这一课题,积极查阅资料并学习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并结合小组成员在项目中的分工、各自所得成果不同进行论文的书写。指导教师根据各自成果建议从科研与提高学生能力两方面着手写作。经过讨论,小组成员最终确定了各自论文方向: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浅谈项目推进及管理,Java MVC模式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网络编程的文件上传漏洞以及解决方案,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引用参考文献等等。对于以上问题除了学生要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之外,还需要指导教师给予方向性引导。学生自主写作论文质量与高水平论文还存在一定差距,此时教师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要求学生重新加以思考、整合和修改。保证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的产生。论文书写是一个综合性能力的体现,包括数据和材料的分析、总结、提炼的过程,必须认真分析资料,真正做到是自己思想火花的呈现。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4.2 团队能力,沟通协作能力

项目组由团队组成,组内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主导,又有协同[5]。在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特长进行合理分工。组长进行整个小组的管理,联系指导教师,小组成员的分工。另外四个成员分别负责,需求分析、系统方案设计、系统实施与测试,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分别撰写一篇论文等。由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既涉及到小组内成员的沟通协作,有需要与客户进行需求分析调研。小组成员必须与客户很好的沟通才能得到正确的需求分析的结果,必须尽可能的把用户所表达的转化为真确的需求。同时小组内由于兴趣爱好、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沟通不畅。对此小组成员经常集中交流思想,不论是对于项目开发或者学习上的困惑的积极交流,能够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5 结束语

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强化本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會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项目实施让大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创造、研究与实验的过程,强化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形成创新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

[2]卢琼,陈荟婷,尹立等.开放式设计性实验教学对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医学.2010(4):163-164.

[3]苏杭,曾盛绰.B/S模式下多层架构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03期.

[4]陈晓光,柯茜茜,陈奕,程冬.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J].西北医学教育2011年10月第19卷第5期.

[5]韦键涛.以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为契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福建论坛.2009(6):163-164.

作者简介:白俞春,男,(1990-),彝族,云南玉溪人,本科,研究方向:网络工程、J2EE、JSP。邹国忠(1972-),男,云南玉溪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MIS、企业信息化建设、网络工程。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省级)。

大学生 篇12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 要求其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能水平, 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 (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以及领导组织能力) , 这些综合素质能力依靠单纯的课堂学习很难获得, 必须要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才能得以锻炼与掌握, 因此研究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概述

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培训工程。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以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着眼点, 以提高大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设计规划。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体育专业学生提升自我价值, 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实施过程分析, 大学生素质拓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主要是通过第二课堂实施, 因此其实施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大学生通过各种拓展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技能;二是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统一。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基础是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此获得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依托于丰富的理论知识之上, 如果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必然会影响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 因此大学生素质拓展是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

2 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制的要求下, 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大学生就业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性, 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严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是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结果造成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与大学生失业率日益上升矛盾冲突越来越严重, 而缓解这种矛盾的主要措施就是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2.1 社会人才需求与人才结构失衡要求开展大学生拓展

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急速上升与社会高端技能人才的短缺矛盾是我国高职教育所必须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而另一方面则是企业高端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问题, 因此为有效解决这种矛盾,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 就必须要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通过素质拓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 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 让他们在学生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社会技能锻炼, 如何学会适应社会。

2.2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 要求实施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暴漏出许多问题:语言沟通能力不足、缺少自信心、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不强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缺乏等等,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会成为大学生成功求职的最大障碍,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属于传统的理论教育体系, 也就是学校侧重对学生理论专业素质的培养, 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 以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 体育专业学生虽然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 但是他们却缺乏创新精神、自我学习能力, 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素质拓展活动得以解决。

2.3 大学生素质拓展促进体育课程的多元化构建,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与体育专业知识实现融合发展, 以此实现体育素质拓展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实用性以及灵活性等, 优化了高职体育专业课程的内容, 实现了高职体育课程多元化目标的构建, 从而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提升了就业能力。

3 以就业为导向,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对策

3.1 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高职院校要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要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强化对他们的学风建设, 培养他们的组织性与纪律性, 帮助他们克服思想观念上的错误认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健全的心理素质, 健全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要求, 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复杂环境的调节器, 根据当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下基础;最后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就业实践锻炼活动, 以实践活动促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可以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及时了解社会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 从而针对这些要求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3.2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平台

校企合作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形式, 合作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素质拓展的实训平台, 大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学习和校外实习锻炼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理论知识, 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提供重要的手段支撑, 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 引入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 通过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 比如基于高职院校实训平台的短期问题, 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企业资金用于构建校内实训地基, 进而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氛围;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提供场所, 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需要一定的社会平台, 而合作企业则在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整合中起着中间桥梁作用。

3.3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核心, 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高职院校要紧紧依托各种技能比赛, 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首先高职院校要完善机制, 为大学生创业素质提供机制保障。高职院校要根据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项目, 构建完善的经费保证机制, 政策保证机制以及教师指导机制, 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采取各种形式的创业素质拓展培养。高职院校要举办各种以创业教育的讲座, 聘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成功创业者、人力资源培训教师以及本校自主创业的“师哥师姐”到高校进行创业讲座;最后高职院校要组织各种赛事, 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体育专业学生为例, 高职院校要以每年举办的高校运动会为契机, 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 提高大学生的差异性能力

基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素质拓展计划, 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实现个性化发展, 这是大学生区别与他人的主要特点, 也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 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我的差异性能力, 为就业增加有力的砝码, 实现成功就业。

4 结束语

总之,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实践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日益严重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拓展, 通过素质拓展计划,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摘要:大学生素质拓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拓展,就业

参考文献

[1]崔久剑, 白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模式的探索[J].黑河学刊, 2014 (10) .

[2]李志辉, 刘红月.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训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1 (06) .

上一篇:城市旅游危机下一篇:司法审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