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大学生(共11篇)
藏大学生 篇1
一、引言
经历了10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立足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多样性等特点的民族高校, 特别是占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比例较高的藏族和蒙古族学生的英语教学效果并不显著。我们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而充分认识到, 针对不同民族学生群体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现实, 从学习风格、学习特点、个体差异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引导民族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明确教学过程, 在教师帮助下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就会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习风格的理论框架
学习风格的内涵体现在三方面: (1) 学习风格的实质是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或倾向; (2) 稳定和独特是学习风格的本质属性, 其中稳定是指学习风格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况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 独特是指学习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 是个性化了的行为; (3) 学习风格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亚拉巴马大学Rebecca Oxford教授 (1991) 通过语言学习偏爱方式的研究将学习风格分为五大类:一是与感官偏爱有关的学习风格:听觉型 (visual) 、视觉型 (auditory) 和触觉型 (haptic) ;二是与人格特质有关的学习风格:外向型 (extroverted) 和内向型 (introverted) ;三是与信息加工方式有关的学习风格:直觉型 (intuitive) 和序列型 (sequential) ;四是与信息接受方式有关的学习风格:封闭型 (closure-oriented) 和开放型 (open) ;五是与思维方式有关的学习风格:分析型 (analytic) 和整体型 (global) 。这种分类方式是以往研究成果的综合和创新。
三、研究程序与结果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 在了解藏族和蒙古族大学生学习风格的基础上, 探讨双语背景下藏族和蒙古族学生学习风格的特点及差异, 从而为调整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质量提供依据。
(二) 研究对象、方法及过程
本研究选取本人任教的2008级53名藏族学生 (男28, 女25) 和56名蒙古族学生 (男20, 女36) 作为对象, 调研范围涉及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风格两方面。调研问卷采用Oxford的SAS学习风格李克特量表。该量表由110个问题组成, 用于评价学生五个维度的学习风格倾向, 即与感官偏爱、人格特质、信息加工方式、信息接受方式和与思维方式有关的学习风格。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四级量表上从“从未” (0分) 到“总是” (3分) 做出相应的选择。学生的选择结果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分析各种学习风格的整体分布规律, 从民族 (藏族和蒙古族) 和性别 (男生和女生) 两个维度进行T检验, 分析被试在学习风格倾向上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 对参与调研的学生进一步访谈, 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 研究结果
从蒙、藏学生学习风格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 无论是藏族学生还是蒙古族学生, 他们各种学习风格的偏爱程度比较均衡, 没有极端化倾向 (见表一) 。
藏族学生学习风格的总体特征是:从感知风格看, 藏族学生最喜欢视觉型学习风格, 其次是动手型, 最不喜欢听觉型;从人格特质上看更倾向于外向型, 这种结果与藏民族能歌善舞, 崇尚大自然的民族本性不谋而合;从信息加工方式看, 藏族学生较倾向于直觉型, 这类学生喜欢探索事物的主要规则, 爱推测, 善于抽象思维, 但不愿听循规蹈矩的说教;从信息接受方式看, 藏族学生较倾向于封闭型;从思维方式看则较倾向于分析型。相对而言, 蒙古族学生学习风格的总体特征是:他们最喜欢动手型学习风格, 这类学生喜欢动手尝试, 他们乐于在“做中学”, 往往在操作性技能的学习中表现突出, 这一结果跟蒙古族被试学生中女生偏多有一定关系。其次是偏向视觉型, 最不喜欢听觉型;性格特质也表现为外向型;信息加工方式更倾向于序列型, 这类学生喜欢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 且善于使用各种记忆策略;信息接受方式也较倾向于封闭型;思维方式则略倾向于分析型。从总体状况来看, 藏蒙学生喜欢利用多种学习风格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风格上表现出多样性。
四、藏蒙学生学习风格差异分析
在双语背景下, 蒙古族学生比藏族学生在各类学习风格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倾向, 尤其是与信息加工方式有关的序列型和直觉型, 以及与思维方式有关的分析型, 其余学习风格维度差异不明显。从与英语学习方式最密切的感官偏爱来看, 藏蒙学生都较喜欢视觉型学习风格, 而对听觉型学习风格他们并不偏爱。该结果也反映出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现状, 如教材偏难, 没有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 尤其是听力教材;硬件条件有限,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 自身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师资匮乏。以我校为例, 教师以汉语为媒介教授以藏语或蒙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外语, 这一特殊现象使藏族和蒙古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更加复杂。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学生的听力水平很难提高, 自然听觉型学习风格无法通过相应的学习和教学策略得到扩展。从Oxford学习风格分类测定结果看出, 藏蒙学生在各个维度中表现出多样性, 这与英语学习的性质和特点不无关系。
五、教学启示
第一, 对学生而言, 应当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倾向, 提高对它的认识。对藏族和蒙古族学生来说, 他们都较偏爱视觉型学习风格, 学习过程中他们凭借视觉的刺激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看视频、读材料等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有用的信息。对于蒙古族学生偏爱动手型风格的特点, 可以通过如英语演讲比赛, 话剧表演等全方位地调动自己的“动觉”优势。相反, 对于藏蒙学生都不是很倾向的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倾向, 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看原版英文电影, 听录音、报告、讲座等方式来刺激听觉感官, 同时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和演讲比赛等活动, 有意识地加强听觉训练。只有通过匹配的学习策略的训练才能最大程度拓展自身的学习风格, 这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 对教师而言,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就是把握学生群体的特点及个体差异, 这在教学中尤其重要, 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具体来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设计教学情景, 模拟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 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语言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将教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必要时用图片或实物作为补充, 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受到充分的刺激, 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视频和材料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 要立足学生的民族特点、文化差异、生活习惯、认知水平等实际, 不能盲目地选择那些严重偏离学生自身实际, 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材料。概括起来说, 教师要选用相匹配的教学策略, 方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 关于教材的选择或编写,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民族特点与风格倾向, 体现多元化, 灵活化的理念,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开发适合民族学生的校本教材未尝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尤其可以尝试使用藏汉英或蒙汉英三语来编写教材, 尽量减少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为他们学好外语树立信心。
总之, 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教学, 特别是对藏族、蒙古族学生的英语教学, 要想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 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突显民族特色的“特色”教材。另一方面, 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风格倾向和学习特点的前提下, 既要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灵活选择、调整、拓展自己的风格, 又要不断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 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 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 切实保证教学能够取得实效。
摘要:本文在学习理论指导下,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民族高校53名藏族、56名蒙古族大学生为对象, 对藏蒙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根据Oxford’sSAS, 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探讨不同民族大学生学习风格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建议。
关键词:藏族学生,蒙古族学生,学习风格
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的家藏文物 篇2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各阶层的人士欢欣鼓舞,盼望国家能有大的发展。许多收藏家将家藏古籍、善本图书捐献出来,送到图书馆,化私为公,希望这些图书能为更多的人所用。杨石先即是这些人中的一个。杨石先出生于书香世家,曾祖父曾为翰林,祖父、父亲也皆曾在清朝为官,家中藏有很多古籍善本图书。杨石先5岁上私塾,成年后虽两次留学美国,成为化学博士,但对中华文化也是独有钟爱,工作闲暇时,常以古籍为伴,乐在书海中。新中国的成立,使人到中年的杨石先感受到了巨大的活力。1962年55岁的杨石先做了个不寻常的决定,他要将家藏的古墨等文物和善本图书捐献给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据了解,杨石先捐献的古籍善本图书,皆入藏南开大学图书馆,捐献的文物皆归入天津文化局,拨交入藏于天津博物馆。当时,杨耆勋在抗美援朝的战场,复原回津后,父亲对捐献之事也是只字未提,故而他对父亲的捐献细节并不知晓,但从他保存甚好的捐献文物收据和捐献文物清单中,看出他对父亲捐献文物的理解与尊重。
在杨家,主人为笔者捧出了
包包裹严密的发黄的纸和信封,这些是天津市文化局给捐献者杨石先的收据及捐献文物清单。
由此我们了解到一些捐献细节,当年,杨石先是分两次将文物捐献的。第一次在1952年九月十一日之前,他将明版《无量寿经》、明唐六如绘扇、明陆包山绘扇和12件古墨捐献国家,天津市文化局于九月十一日开出了收据。第二次是在1952年的九月十四日,通过好朋友冯文潜先生将“曹素功极品佳墨(青麟髓)文物共一匣七块”转交天津市文化局的。天津市文化局在九月十七日开出了收据,并在九月二十二日发出了公函。冯文潜(1896-1963)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后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6—1952),1952年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图书馆长,兼任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长,直至逝世。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杨石先的捐献,为什么是通过冯文潜来进行的了。至于杨石先的第一次捐献是通过冯文潜来进行的,还是亲自到文化局捐献,还是另托了别人,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谜。
古墨是消耗品,易损坏,名人制作完整的古墨更为少见,就更显珍贵。明代制墨名家方于鲁所制墨,质地坚细,晶莹如玉,他首创彩绘饰于墨身的形式,其彩绘图案的画稿为著名画家丁云鹏所绘。清代初期,他的墨制品已十分珍贵。目前,方氏彩墨传世不足10锭。杨石先先生捐献的明方于鲁“妙歌宝轮”墨,正面彩绘佛教宝轮图案,背部描金模印各种乐器,寓意美妙的歌舞,工艺精良,艺术水平极高,侧面有阳文楷书“方于鲁制”款,该墨在清《四家藏墨录》著录,是传世明代彩墨珍品。杨石先先生捐献的其他墨品,亦是无价珍宝,除了方于鲁、程君房、汪中山、吴天章、曹素功等制墨名家的作品外,一些皇室御用墨品,更是世所罕见。如清乾隆“丁巳御墨”,朱砂制成,质地缜密,模制精细,形体作亚字形,正面金字书“御墨乾隆丁巳年制”,并有金印“世掌丝纶”,另一面描绘庭院农舍,古树长廊,舍内一妇抚婴,一童奉茶,一派祥和景象。朱墨是用天然朱砂、石英、雄精、蛤粉等矿物原料配以“广胶”精制而成,具有用不褪色,千载存真的特点。乾隆丁巳年为清乾隆二年(1737),此墨是专供皇帝批奏折之用,其做工精致,块大难得,是为墨中之精品。另一件明隆庆龙香御墨,圆形,绿色彩墨,一面有描金双龙戏珠图案,中间楷书“龙香御墨”,背面有阴文“大明嘉靖年制”行书款。据考证,同样的明代御墨,只故宫藏有,弥足珍贵。
杨石先不仅捐献文物给天津,他对家乡(祖籍安徽怀宁)也是满怀热爱。1961年,他向安徽省博物馆捐献了文物。在杨家笔者看到了保存完好的捐献收据和安徽省博物馆就此事致杨石先先生的公函,公函上钢笔手书:“杨石先先生你捐献给我馆的姚惜抱行书、邓完白篆书屏幅各四条,收到。姚、邓都是我省人,又同是清代第一流书家,这两件东西,珠联璧合,极不易得。现我馆正进行鉴定,对于作品真伪,意见还没有一致,但公认为有参考价值。您这种化私为公的精神,至甚钦佩。附奉收据一纸,并至谢忱。1961年5月27日安徽省博物馆(公章)”。
藏大学生 篇3
关键词: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繁化俗字,类型,理据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是上海古籍出版社计划出版的《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中的一种, 分上、下两册, 共收敦煌文献286件, 另附77件附件。该书所有的汉文文献中, 俗字现象十分普遍。俗字对正字字形的改变, 一般可以从简化和繁化两个大的角度来分析。“简化和繁化是一切文字共有的现象。汉字既然是记录汉语的书写工具, 这个性质决定了它必然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 即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汉字又是汉语的辅助工具, 这个性质又决定了它必然朝着适应汉语发展的方向发展, 即朝着繁化的方向发展。” (1) 汉字为了便于书写, 要求字形简略, 在人们的书写过程中, 汉字的确是不断朝简化的方向发展的。但是, 汉字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 能更好的表情达意也是很重要的, 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含义, 与汉语的发展相适应, 人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时又会在正字的基础上添加笔画或部件, 正如裘锡圭先生所说:“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也存在一些字形繁化的现象。” (2) 本文将选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中的繁化俗字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类型和保持理据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繁化俗字类型
(一) 增加笔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单位, 它是文字书写中笔尖在书写材料上画出的点和线条, 如横、竖、撇、点、折等。每一次从笔落下去到笔提起来的过程形成的轨迹就是一个笔画。增加笔画, 指书写过程中增加了正字笔画中的一些点或线条, 从而产生的俗字。
“支”“土”的笔画中本不含点画, 而俗书却在笔末增加了点画。
(二) 增加部件
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能独立运用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它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大多数部件是由一些笔画组合而成的, 它们经常凝聚在一起, 可以独立运用, 以组合的形式充当构字单位, 如“氵”、“艹”、“礻”等;但也有些部件本身就是一个字, 如构成“好”的部件“女”、“子”, 构成“林”的部件“木”等。汉语形声字或会意字中的部件一般具有提示语音或语义的作用, 有些字经历了隶变、楷化以后, 它本身的声符或意符已经不再具有表音、表意作用或者这些表音、表意部件不是那么得明显了。俗书为了突显、强化部件的表音、表意作用, 常会在正字的基础上增加部件, 形成俗字。
(三) 更换部件
汉字是由部件组合而成的, 其中形声字或会意字是由具有提示语音或语义作用的声符、意符构成的。俗书在书写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因更换正字的部件而产生俗字的情况。更换部件形成的俗字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用另一个声音或意义相同或相关的部件进行更换;二是用形体相似的另一个部件进行更换。
(四) 类化增笔
这类俗字是指由于受到上下文的影响或受心理暗示作用的影响, 给本没有偏旁的字加上偏旁或者使之变成与上下文一致的偏旁。
二、繁化俗字理据分析
文字的理据是指文字符号和它所记录的词 (或语素) 之间在音、义方面的联系。 (4) 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 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言之记”。文字记录语言的时候, 或者从音入手, 或者从义入手、或者同时从音义入手。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它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语素, 字形不直接或单纯表示语音, 而是与语素的意义联系, 我们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字所表示的意义, 这种字形与意义的联系就是汉字的理据。然而, 汉字绝大多数是兼用表音和表义的方法创造的, 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与汉字的读音都有一定的联系, 这种声符与汉字读音的联系也可以算作汉字的理据。
谈到俗字, 可能有人会觉得它们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文字, 是由于书写的任意性造成的, 因此毫无理据, 不可分析。但是, 表面上看起来毫无章法的俗字之所以能够因大众的使用而流传, 这绝对不是偶然的。正如张涌泉先生所言:“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 是约定俗成的交流工具, 俗字作为一种传播媒体自亦不能例外, 书手的‘任意性’不能不受到文字社会性的制约。” (5) 众所周知,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主流趋势, 是由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工具性质决定的, 然而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过分的简化会影响到文字的表意作用, 所以繁化俗字的出现也是顺应汉字发展规律的, 大部分繁化俗字都保持或者强化了正字的构字理据, 以便更好地为人们的交际活动服务。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繁化俗字中, 有些俗字是由于书写习惯或为了区别字形而增加笔画造成的, 这些增加的笔画与正字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 因而弱化了正字的构字理据。然而, 给正字增加或更换部件, 大多数是为了明确或突出字义, 所以这类俗字中增强正字构字理据的比较多。
《说文解字》:“吐, 寫也。從口土聲。”“臭, 禽走, 臭而知其跡者, 犬也。從犬從自。”“吐”的俗字形在“土”的右下角加了一点, 这主要是为了与“士”相区别, “土”和“士”并不能依据最后一横的长短来区别, 我们在前文已经举例分析过, 此处不再赘述。增加一点以后, 本来的声符“土”不再具有表音作用, 所以丧失了理据。而“臭”在捺笔上再加一撇, 并不是为了区别字形, 而是书写习惯造成的, 使正字意符“犬”不能正确表意, 破坏了正字理据。
繁化俗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现象, 它的出现说明了在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简化和繁化这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运动, 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我们在承认简化是文字发展主流的同时, 也应该重视繁化现象, 探究繁化俗字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对繁化俗字的研究可以补充、完善俗字研究的内容, 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俗字。
参考文献
[1]郝茂.论唐代敦煌写本中的俗字[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96 (1) .
[2]吴军兰.敦煌写本繁化俗字例析[J].丽水师专学报, 1997, (2) .
[3]黄征.敦煌俗字要论[J].敦煌研究, 2005 (1) .
[4]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小学生作文藏在蛋炒饭里的爱 篇4
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做过一件家务活,爸爸妈妈把我当成一颗“夜明珠”一样供着。最近爸爸的眼睛不好,我决定为爸爸烧一次蛋炒饭。周末,我趁爸爸出去散步,连忙潜入厨房,为爸爸做一次蛋炒饭。
我先从冰箱里拿出两个生鸡蛋,再拿出一个碗,放上锅,打开煤气灶,在锅里撒上油。等油烧好的这几分钟里,我也没有闲着。把生鸡蛋的侧边轻轻在碗边上一敲,那个蛋立刻多了一个小口子。我把两个大拇指往里一塞,再往外一掰,一个圆滚滚的蛋黄立刻倒进了碗里,随之,蛋清也流了出来。等到两个鸡蛋都弄完后,我拿出了一双筷子,开始搅拌起蛋来。只见两个蛋黄渐渐和蛋清融为一体,变成了一种淡黄色的液体。我看见它们融合在一起后,我又拿出了盐和味精,每个都均匀地撒小半勺在里面,撒完后又继续搅拌起来。
搅拌好,我把鸡蛋倒入锅中,我怕鸡蛋粘在锅中,不好收拾连忙翻炒。随后,我又把饭放入锅中,用铲子把硬邦邦的饭搅碎,不停地翻炒着。这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爸爸吃蛋炒饭后难吃的表情。我一下子晃过神来,心想:我做蛋炒饭一定很好吃的,可对于爸爸这位“美食家”而言,我想做出好吃的饭是难上加难。不过没关系,我一定会得到“美食家”的好评。
十分钟过去了,香喷喷的.蛋炒饭做成了。我从碗柜里拿出嵌有花边的大盘子,一点一点地把锅里的饭盛出来弄成一个团子。我总觉得还缺什么东西,一想,哦,可以在蛋炒饭的四周放上橙子啊!我又走到客厅里,从茶几上拿出一个橙子,用刀把橙子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用爱心的图案把橙子摆在饭的四周,蛋炒饭就这样做成了。
藏大学生 篇5
【摘 要】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有两件北宋时期的定窑白瓷精品——白釉刻花斗笠碗、白釉印花云纹碗,其造型美观大方,釉色莹润如玉,略泛黄色,纹饰细腻精致,展现了定窑工匠高超精湛的技艺水平,为北宋定窑瓷器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有两件定窑白瓷器,一为白釉刻花斗笠碗,一为白釉印花云纹碗,皆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师范学院(今安徽师范大学前身)历史系教师从当地征集而来,此后一直封藏于历史系的一间教室里。2007年,随着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筹建工作的启动,这两件瓷器被清理出来。2012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我们先后邀请河南省、安徽省的10余位专家对这两件瓷器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是北宋定窑白瓷器,一级品。
1.白釉刻花斗笠碗
通高3.7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2.6厘米,重0.102千克。芒口外撇、圆唇,斜壁、浅身、小平底,圈足较小,足壁稍宽,整体形状如倒置的斗笠。胎体较薄,胎质细腻坚硬,叩之清脆悦耳;胎色白中泛灰。釉色洁白莹润,略泛黄色。外壁釉下可见细密如竹丝的旋坯痕,这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痕迹,即“竹丝刷痕”;釉上隐约可见少许淡黄色垂釉,流向自底至口。
该碗外壁口沿下刻划一周弦纹。内壁口沿附近亦以一周刻划弦纹装饰,自弦纹至小平底的外缘,由上而下刻划29条双线“S”形纹,双线平行,在弦纹处交汇而成一条弧线。。整体构图疏朗有致,线条明快(封二,1)。
2.白釉印花云纹碗
通高3.2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5.4厘米,重0.135千克。芒口外撇,弧壁、浅身、平底、圈足,足壁较窄。胎体较薄,质地坚硬而细腻,叩之清脆悦耳;胎色白中泛灰;釉色白中泛黄,呈象牙白色。外壁釉上清晰可见较多的淡黄色垂釉,流向亦自底至口;釉下可见细密如丝的“竹丝刷痕”。
该碗外壁无纹饰。内壁口沿下压印一周回纹,碗底边缘处刻划一周弦纹。回纹与弦纹之间及平底部分均压印云气纹,纹饰凸出,具浅浮雕之美。整体构图繁缛富丽,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生动传神(封二,2)。
这两件瓷器均具有定窑瓷器胎体较薄,胎质细腻坚硬,胎色白中泛灰,圈足,“泪痕”“竹丝刷痕”“芒口”等基本特征,因此属于定窑的精品之作。
“泪痕”现象出现于北宋早期,因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到北宋中期,“泪痕”现象更为普遍,因开始采用覆烧工艺,流釉方向自底向口。北宋晚期,胎釉特征与中期大同小异,覆烧技术更为成熟,印花成为最具时代特色的纹饰,花纹繁密,宛若织锦,纹样内容也丰富多样。
综上分析,白釉刻花斗笠碗的时代可能早到北宋中期,白釉印花云纹碗则为北宋晚期。
藏大学生 篇6
藏族是我国一个人口较多、聚居地域广阔、文化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藏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与其他民族尤其是在与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交往中, 藏族成员面临着文化认同与适应的考验, 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文化认同远比其他民族复杂[1]。藏族大学生这一群体与其他藏族成员相比, 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较强, 因此他们的文化态度非常值得关注。尤其对在内地接受高等教育的藏族大学生来说, 全球化背景将他们置于更为复杂的文化环境下。随着他们交往范围的扩大和视野的开阔, 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会不会发生变化, 内地主流汉文化以及全球化环境下的西方文化是否对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冲击?这种文化冲击对他们认同和传承民族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王亚鹏、万明钢曾以青海藏族大学生为样本研究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2003) [2]。但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 内地藏族大学生与藏区大学生相比所处环境有较大区别。因此, 本文以当今内地藏族大学生为例, 尝试研究多元文化背景对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对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藏族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民族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随机抽样方式抽取西藏民族学院57名藏族大学生为被试。剔除7份无效问卷后,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0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7%。
(二) 调查问卷及实施
问卷参照曹梅等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身份认同调查问卷 (2009) 以及万明钢等的藏族大学生民族与文化认同现状问卷 (2002) , 并根据研究需求对其题目修改而成, 由对藏、汉、英三语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的认同情况及学习英语之后的变化等70个题目组成。而且, 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本调查问卷统一发放, 当场回收。
三、研究结果
(一) 文化认同情况
有关文化认同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语言认同、身份认同、宗教认同和习俗认同。表1 (见附表) 为对本民族语言文化认同结果。
表1显示:藏族大学生在学习了第二语言汉语和外语英语之后, 对自己的民族语言、身份和宗教、习俗认同度依然很高。 (均值都小于2.5, 如果均值大于2.5说明对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不确定或者排斥。)
表2为对汉族语言文化认同情况。
表2显示:内地藏族大学生对汉族语言及文化认同度较高, 基本了解汉族传统习俗, 但对在生活中是否遵循汉族习俗表现出不确定 (项目30、31、32、33) ;对于自己是否愿意采取汉族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表示不确定 (项目26、38) ;对于没有宗教信仰和愿意和汉族人结婚两个问题, 表现出不认同 (均值大于3.5, 如果均值小于3.5说明基本认同) 。以上数据说明藏族大学生由于身处内地, 对汉语言和文化认同度很高, 但由于母语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根深蒂固, 他们在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婚姻中还是更愿意选择和本族人共同生活。
表3为对英语语言文化认同情况。
表3显示:内地藏族大学生对英语文化认同情况为:对英语语言学习、西餐及与外国人交友表示认可, 但对英语国家的习俗、文学作品及文化不确定是否了解 (项目43、44、48、49、52、53、54、56) , 对信仰基督教、遵循英语国家的习俗以及与西方人共同生活表示出明显不认可 (项目45、50、51、55) 。
(二) 学习英语后文化认同的变化情况 (见表4)
表4显示:在学习英语之后, 多数内地藏族大学生虽然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持接受态度, 认为英语学习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使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但并没有因此对藏族的传统习俗、文化产生反感 (项目63、64、65) 。相反, 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促使藏族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 (项目66、67) , 藏族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也没有发生变化 (项目70) 。
四、讨论及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内地主流汉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影响使藏族大学生对母语文化、主流汉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1) 多元文化背景并没有使藏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语言、身份和文化的认同产生怀疑或者淡化。他们仍然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地道的藏族人, 对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表现出积极认同和非常强烈的保护意识, 以一种充满优越感的态度看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和习俗。学者们把这种态度归为积极的民族认同, 即民族成员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民族, 并且为身为民族的一员而自豪。表现在行为上, 积极的民族认同使民族成员积极维护本民族利益, 以一种充满优越感的态度看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和习俗。积极的民族认同能够使民族成员具有强烈的凝聚力。相反, 消极的民族认同指个体以一种消极、悲观的心态看待本民族的一切, 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充满了自卑, 甚至有时以自己身为自己所属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耻辱[3]。藏族大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民族身份, 并对民族语言和文化保持深厚的感情是积极的民族认同的表现, 也是非常可喜的。 (2) 多元文化背景使藏族大学生对汉语语言和文化也有较高的认同感。藏族学生从小在藏汉双语的文化环境下长大, 具有积极开放的思想和良好的国家观念, 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而且, 他们也认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本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汉语文化, 因此对汉语文化也表现出积极认同。但是对汉文化的认同并没有使藏族大学生丧失自己的民族身份, 或者拒绝或者排斥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一方面保持了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对主流民族文化的接受, 既注重了主流民族文化的实用价值, 又保证了自身民族文化的长久发展。 (3) 全球化背景和英语学习并没有使藏族大学生对英语国家和西方文化表现出极度狂热和盲目崇拜。他们对英语语言和文化只表现出浅层次的认可, 认为英语语言和知识的学习能够有助于自己未来更好的发展, 但对深层次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表现出明显的不认可。这说明英语学习虽然帮助藏族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和眼界, 对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并没有使藏族大学生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产生消极排斥。西方文化的学习反而促使藏族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激发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这也是藏族学生从多元文化中获益的体现。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 多元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与日俱增, 在内地接受高等教育的藏族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 促使他们以更加包容、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民族文化、汉文化和西方文化。这说明他们具有开放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 藏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保持的积极认同和自豪体现出当今新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和理性思考。他们对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让我们感动, 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当今多元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少数民族青年能够承担起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并把自己的优秀民族文化展现给世界的重任。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 探讨多元文化背景对内地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1) 藏族大学生在内地多元文化环境下仍然很好地保持了母语文化身份。 (2) 西方文化的学习对内地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有一些影响, 但不显著。藏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认同特点, 反映了当今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环境下藏族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差异和理性思考。
关键词:内地藏族大学生,多元文化,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张雁军, 马海林.西藏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态度模式研究[J].青年研究, 2012 (6) .
[2]王亚鹏, 万明钢.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3 (4) .
[3]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 1995 (6) .
[4]孙德智.内地西藏班学生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 2008.
[5]曹梅.新疆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身份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6]万明钢, 王亚鹏, 李继利.藏族大学生民族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 2002 (9) .
[7]黄亚平, 刘晓宁.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8 (6) .
[8]耿亚军.和谐社会背景下藏族大学生民族与文化认同实证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2 (6) .
藏大学生 篇7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何培养出综合能力强, 能够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毕业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 学生中有汉族, 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其中有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 有的学生从初中甚至高中开始。这就造成了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高考英语成绩也相差很多。如果按照学生原有的行政班级上英语课, 进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 势必会加大两极分化, 造成大量学生学习困难, 这不仅严重影响英语教学的正常开展, 而且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现代科学认为: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心理、智力、身体还是所处的环境都是存在差异的。“承认差异, 正视差异, 适应差异, 运用差异”[1]是实施因材施教, 发展不同学生个性特长的具体措施, 是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实事求是的辩证观点的。基于以上原因, 西藏民族学院在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分层次目标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1.“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层次教学是依据因材施教思想, 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具体差异, 在教学中赋予不同的要求, 达到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教师在教学前要找到每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发展的起点设计教学活动,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2]。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 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 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并掌握任何教学内容, 其关键是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分层次教学的构想就是“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
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 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有必要探讨以下问题:“ (1) 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 (2) 我们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造这些条件?”[3]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是一种体系构建, 目的是要提供大学英语学习的便利条件, 这种体系不仅包括有课堂教学, 而且应该要有一整套课外支持系统, 这种体系的组成实际是一种教学环境的构建, 环境构建总体上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按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分层分班。西藏民族学院以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为依据, 将学生分为初级班, 慢班, 中班及快班。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分类施教。这样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条件, 也在学生之中产生了激励因素。学生在第一个月如果觉得授课内容不符合自己的英语现状, 可以申请调换层次。2.教学目标分层。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 根据班级的实际, 做到“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3.滚动机制。分层次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条件, 也在学生之中产生了激励因素。这是个动态的教学机制, 在第一学年中每学期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 在各水平等级间实行竞争性的滚动机制。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 如果期末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 学生可申请转班, 例如从初级班转到慢班。4.系统支持工程。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教师是课堂内外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这就构成了第一层次的工程关系, 即是整个系统的主体。[4]大学英语教学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一部分学习除了教师要有相应的检查措施和手段外, 尚需要有各系和相关部门对学生的督促和鼓励, 这便形成了第二层次的关系。学院及教务处的指导和协调是第三层次关系。我们分层次教学的顺利运行, 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赖于这三个层次关系的相互积极作用。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 学生除了上英语课, 做英语作业之外, 学校还给全校师生提供了两个免费学习英语的软件系统, 学生可以在上面练习英语听力口语等, 并可以学习其他相关的文化知识。
分层次教学的优点
1. 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这正是英语素质教育的要求。
2. 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3. 注重学习情感因素。
在外语学习中“情感是学习的发动机, 出现障碍会导致学习的停顿”[5], 通过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求知欲、信心、竞争意识大大增强, 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所增加。
建议
以美国心理学家Carl R.Rogers为主要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流派认为, 教育应该重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价值,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师帮助学习者激发学习动机, 挖掘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和自我意识。[6]西藏民族学院实施英语分层次教学已经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建议英语老师在授课时更加灵活, 不能使英语课堂变成老师的“一言堂”, 注重与学生的沟通, 从而使英语分层次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分层次教学体系因此需要配备有支持、监督措施。学校及各相关部门的支持, 协调, 监督对于促进英语分层次教学意义重大。建议西藏民族学院各相关部门以后给英语分层次教学更大的关注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 2001 (6) .
[2]JackC.Ricliards.论语言教学环境[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1.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5]杨国俊.论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化策略[J]外语界, 2002 (3) .
藏大学生 篇8
“基础会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通过学习“基础会计”可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扩大知识面,为以后参与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纵观各大高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不规范、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差等现象。西藏民族大学自2003年将“基础会计”列入重点课程加以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础会计”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精品课程。
(一)重视度不高
非会计专业一般只开设“基础会计”一门会计类课程,该课程课时短、任务重、理论概念多,这就导致了在计划内学时中忽视实践教学;另外教师为非会计专业学生授课时,过分注重理论讲解,忽视实践操作,学生认为所学课程是非自身专业课程,对实践缺乏兴趣。这种长期以来“教”与“学”双方的不重视,导致了课程的开设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一些学生学完一学期,对会计工作仍然概念模糊。
(二)目标定位不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实际教学中,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往往没有实质差别,都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依照同一教学大纲、适用同一本教材,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会计专业实践多、实践目标明确,非会计专业实践少或者不实践。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定位,和专业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应用”而非“研究”, 教学重点不在于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而应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即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预测企业经营状况的能力[1]。
(三)内容选择不科学
“基础会计”课程实践多以校内实践为主,实践内容为案例分析、企业的经济业务核算。许多高校对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未进行严格区分,与会计专业采用相同的内容,只是从中筛选一些简单的经济业务实践,笼统、敷衍地完成任务。非会计专业教学实践不应过分强调对会计各大理论的应用,而应在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多锻炼学生对会计数据处理、会计报表运用管理、会计指标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形式单一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对会计核算原理的理解,多采用做实训题或手工填制凭证、账簿、报表等形式。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毕业后大多不从事会计工作,实践教学中多被安排成案例分析和做实训题,许多学生直至毕业都未见过实际的凭证、账簿和报表,更谈不上看懂、分析和预测。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基础会计”实践不应局限于做核算题,应尝试引入多种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对更多的经济业务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体验。
2003年以前,西藏民族大学非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是以做会计实训题和案例分析为主,但在长时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践敷衍了事,甚至许多非会计专业学生产生“会计学习无用论”的想法。因此自2007年开始,我们调整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加大实践课时比例,区别于会计专业编写实验大纲,并设计了实践课的具体实施操作步骤,更新后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紧贴专业实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发现实践教学改革后, “基础会计”课程极大激发了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现实中印证和使用,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践要解决的不是经济业务如何具体核算的问题,而是通过核算了解会计工作的过程和特点,认识不同的业务处理差异,分析每种会计结果及其含义。因此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本着专业针对性、内容完整性、重点突出性和操作实用性的原则区别于会计专业来进行。
(一)会计案例
长久以来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独立去思考。采用会计案例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对实际的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式和结果形成直观的认识。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教师会选择与其专业贴近的经济业务案例来进行分析讨论,如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案例分析时,教师会选择和企业管理知识相结合的案例,尽量让学生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分析报表、存货管理等会计业务,思考会计处理所带来的影响;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选择的案例一般涉及外贸业务核算;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会考虑加大采购需求、成本核算、利润计算等会计案例比例。只有不脱离专业实际的真实感受,才能让学生认识到会计不仅是记账、算账和报账那么简单,而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是“基础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多选择出纳、会计角色,尝试对业务进行专业核算处理。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会计核算要求应低于专业学生,实践重点应放在对会计流程认知和会计管理上,因此实践不应局限于以上两种角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角色来体验会计工作操作方法,如分为会计、出纳、会计主管、企业领导、采购员、投资者和供应商等角色,将现实业务转变成课堂游戏,从而加强学生对会计理论和经济生活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三)参观教学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一般同会计专业一致, 以制造业企业为例来进行业务处理讲解,无法突出不同的企业形式核算差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会考虑组织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参观和专业相近的企业,亲身感受业务核算过程,了解会计数据在经营中的重要性。如组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参观外贸企业,了解外贸会计处理流程;组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去生产型企业,了解营销活动和企业会计业务的关联;组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走进大型的集团企业,使其认识到集团会计处理方式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如果“走出去”参观教学实在有困难的话,还可选择“引进来”的形式,如聘请校外有经验的专业人士,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内的会计工作。
(四)上机操作
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当今会计工作的主流,如果 “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训仅锻炼学生的手工操作,显然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即使学习 “基础会计”的目标不是成为会计,但也要理解会计的本质,因此参与会计电算化实训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时有限,我们会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来普及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兴趣小组成立后,教师会将会计电算化工作内容和操作步骤先行讲解,并建议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教材,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学校机房操作练习,上机练习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并及时进行答疑解惑。
三、“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加深了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加入更相关的实践内容,采用更丰富的实践方式,启发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革前,西藏民族大学“基础会计”教师普遍反映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学习不重视,实践敷衍了事。为了搞清楚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我们对2005和2006届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他们的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发现,86%的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不缺乏兴趣,不重视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学习会计在以后工作中有什么用,对会计和自身专业的联系产生质疑。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在制定了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 计划、大纲,加大实践教学份额的基础上,强调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实践和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并制定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践案例集,以供教学实践所需。经过努力,我们发现近五年来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对会计理论和实践学习更加认真,课程补考人数大幅减少,学生乐于去探索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更深层次的会计知识,选择会计学作为自己第二学位的人数增加,选择报考会计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增加。
(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加强与专业结合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使非会计专业学生逐渐接受、认可了课程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时也更加认真和严谨。改革后的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整体性强,案例、实践和所学专业结合比较紧密,因此实践时学生会遇到一些还没有学过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学生认真、细致、全面地处理和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其严谨的会计思维。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改革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实际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找准课程定位,树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主动探索和应用新知识,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当然实践教学改革尚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实践教学资料的侧重、实践重点的选择和实践实训结果的考核等,这就需要教育学者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进一步探讨解决。
参考文献
藏大学生 篇9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个人理财,教育
西藏民族学院是唯一在内地开办的西藏高等学校, 面向西藏、服务西藏, 建校五十六年来为西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我校藏族学生具有个性质朴、刻苦勤奋和内向等特点, 他们是西藏社会与经济发展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对未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大学期间是藏族大学生学习个人理财知识的黄金时间, 具备基本理财意识、拥有良好理财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对藏族大学生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因此, 笔者对西藏民族学院就读的藏族大学生的理财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藏族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一) 调查对象、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西藏民族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 (分为经管专业与非经管专业) 的200名藏族学生, 并从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 200名藏族学生 (其中男生115名、女生85名) 来自大中城市32人, 来自城镇59人, 来自农牧区109人。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藏族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的调查方法包括两种: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 随机选择大约15名学生进行初步访谈, 目的是了解我校藏族大学生理财的心理特征、在校期间理财状况、个人理财行为导向等基本情况, 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理财调查问卷。本次藏族大学生理财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了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86份 (已剔除填写不规范问卷) , 有效回收比例为93%, 回收有效问卷数覆盖全校不同学院的在校藏族学生, 其中经管专业占42%, 非经管专业占58%, 不同专业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二) 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1. 藏族大学生经济来源渠道单一, 经济状况差异明显、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大。
藏族大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和农牧区, 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我校藏族学生的资金来源除父母提供以外, 还包括学校各种困难补助、国家开发银行的助学贷款、学校奖学金及社会奖学金、亲友资助、打工收入等等。本次问卷调查中藏族大学生经济来源的结果显示:我校90.6%的藏族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 生活费来源在两个以上的藏族大学生只占34.5%;有8.6%的大学生能依靠自己获得部分收入, 完全依靠自己勤工俭学、打工解决经济来源的藏族大学生只有1名。综上, 我校藏族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父母, 渠道较单一。相对汉族大学生, 藏族学生独立谋生能力相对较低,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藏族学生汉语能力比较弱, 远离家乡到内地求学, 多数是第一次离开西藏, 对内地环境适应过程较长, 较难利用兼职缓解其经济压力。
2. 理财意识淡薄、没有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经济独立意识差。
在进行个人理财访谈时, 几乎所有藏族大学生都提出了“我无财可理”, 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事, 学生只需做到收支平衡即可, 殊不知, 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强化自己的理财观念, 收支平衡正是学生理财的基本要求, 有70%的藏族大学生知道“开源节流”这一基本的理财理念, 但是对于“个人理财”的概念并不能准确表述, 甚至有34%的学生认为“理财就是攒钱”。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还显示:非经管专业的藏族大学生有64%认为理财是毕业有收入之后的事, 此比率在经管专业学生是41%。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藏族大学生在内地求学, 受以往就业传统的影响, 学习动机相对内地生源学生小, 对学习重要性及其对就业影响的认识不够。而我校在对经管专业区内班学生的开课计划中, 涉及“个人理财”、“财商”的课程极少, 非经管专业基本无相关课程, 再加上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和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解上的一些障碍, 直接影响藏族大学生对理财观的建立。即使有渴求掌握理财知识的藏族大学生也存在理财知识匮乏、理财技能薄弱的现象。
3. 支出没有计划、无记账习惯, 消费结构不合理。
参与本次调查的200名大学生, 来自大中城市32人, 来自大中城市 (如拉萨、日喀则等市) 占16%, 来自城镇的学生占29.5%, 来自农牧区占54.5%, 由于农区、牧区藏族大学生大部分生活并不富裕,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平均月支出在500元之内的有31人, 占15.5%;500元~1 000元的126人, 占63%;1 000元~2 000元的有34人, 占17%;2 000元以上的有9人, 占总人数的4.5%。在消费支出结构包括5项, 分别是饮食、日用品、通讯、网络、交际和学习支出。经管与非经管专业学生在5项支出中的比率差别不大, 其中饮食和日用品是维持生活的必须支出, 具有刚性, 占主要部分。但是通讯和交际支出比例明显过高, 这与藏族大学生注重友情有关, 而学习支出比例明显偏低, 甚至有些学生此项目消费为0, 说明部分大学生尚未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位置, 显示出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特点。在是否记账方面, 非经管专业有记账习惯的仅占其总人数的11%;而经管专业有43%的同学会将日常消费记账, 还有同学甚至编制预算, 对于此项目的回答可能与学生的专业有关。综合记账比率, 无记账习惯的同学出现“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具体表现是:收支不平衡, 在月末或学期末时需要借钱, 甚至借钱买票返家。
4. 不了解大学生理财渠道与方式, 风险意识淡薄。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非经管专业没有学生选择理财产品投资, 经管专业有5%的藏族大学生通过多种投资方式理财, 如银行存款、货币基金 (余额宝) 、股票, 其中投资额度2 000以下的占87%, 2 000元以上的占13%。适合大学生投资理财的方式包括银行存款、商业保险、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 风险各有大小, 出于稳健性的考虑, 股票由于风险大并不适合在校大学生, 银行理财产品由于起点高, 大学生难以投资, 其他几种均适合在校大学生。但是进行投资的藏族大学生中, 有56%的学生无法列举或列举不全这些理财方式, 也无法分析其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将闲散资金投资于货币基金——余额宝, 也无法说清楚其“七日年化收益率”的含义, 这反映了藏族大学生在投资时,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并未提前了解、分析理财方式与渠道、风险与收益, 这样的投资对个人理财能力的提高影响甚微。
二、提高藏族大学生个人理财能力的建议
1.加强家庭与学校教育, 使藏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理财观、金钱观, 提高“财商”。对藏族大学生的理财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首先, 家庭要发挥对大学生个人理财和消费教育应有的教育职能, 将藏族大学生视为“理性的经济人”, 重视理财教育, 让大学生明确理财是人生的必修课。家长要以身作则, 用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孩子,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人格基础上建立起巨大的财富, 才能建立起金钱的财富。家长要教大学生认识金钱的重要性与作用, 如果理性地对待金钱、如何去赚钱以及为社会创造财富、如何理性的“花钱”,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由于我校藏族学生远离家乡求学, 家长通常会担心孩子受苦, 而一次性给学生巨额生活费, 学生如果理财能力不强、消费无计划, 很可能出现花钱无度, 甚至挥霍、浪费。因此家长应针对孩子的特点决定生活费的支付方式及金额, 让孩子逐步学习如何妥善处理自己的金钱, 怎样通过自己的安排使收支平衡。第二, 学校也应在加强对藏族大学生“四观”教育, 让藏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的基础上, 大学生在拥有“知识财富”的同时, 也要拥有理财观念和“财商”, 具体做法包括:在新生教育时, 应增加理财教育, 进入大学之后, 无论时间上还是金钱上相对高中有了更大自由, 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在有限的金钱限度内, 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活动, 学会把知识变成财富和管理财富的技能, 使自己在学校实现财务自由。
2.进行理财课程建设与改革, 进行消费道德引导。藏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其消费状况与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内地求学藏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状态。因此, 对于即将步入西藏经济社会的当代藏族大学生, 理财应是他们的人生必修课。让藏族大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的理财方法, 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学校的全方位教育。目前西藏民族学院开设的涉及理财的课程仅有《财务管理》、《公司理财》、《ERP沙盘模拟经营》等, 涉及的专业主要是经管专业和信息工程专业等, 这对于全校数千名藏族大学生的理财知识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开设全校性的理财类选修课就非常必要, 如《理财学》、《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学》、《创业常识与沙盘模拟经营》、《消费经济学》等, 这些理财课程既有一定的知识性又有实用性, 可以通过开设这些选修课, 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个人理财理论知识与方法技巧, 利用有限的财富和理财知识, 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最终实现财务自由, 全面提升学生对个人理财和消费道德的理论认识。
3.提高藏族大学生理财兴趣, 应注重实践教育, 通过多样化方式营造学校理财氛围。由于我校藏族学生在高中之前都在西藏自治区读书, 而西藏的基础教育较内地落后, 农牧区尤其如此, 有些藏族大学生汉语能力不强、学习基础较差, 来到内地后, 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 在学业上表现出学识浅薄、成绩不佳、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等特征。因此, 对藏族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必须结合其特点进行, 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似, 藏族大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 因此学校应注重利用多样化的方式营造学校理财氛围, 这些措施包括:组织“校园理财知识竞赛”、“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网络虚拟投资大赛”、“理财读书笔记交流会”等活动;请有关个人理财专家、优秀校友走进大学校园, 开展个人理财讲座, 高屋建瓴地给学生介绍个人理财以及消费道德的新思想、新成果, 还可请专业银行理财人员讲述银行卡的功能, 合理使用银行卡理财的技巧等;在校园播放有关理财的电影, 如《解构企业》、《华尔街》、《硅谷传奇》、《优势合作》等。此外, 在内地的藏族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的情况, 有些藏族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及选听相关课程,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财知识, 但是却不敢进行投资活动, 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实践经验太少, 因此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实践理财教育, 提升藏族学生的自信。具体方法包括:第一, 利用学校的西藏自治区重点会计实验室进行理财训练、指导个人理财规划;第二, 针对藏族大学生就业地主要为西藏的特点, 进行西藏就业创业指导, 让他们了解自身的特点及努力方向, 合理安排大学的时间和金钱, 对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以理财教育带动就业, 防止学生盲目创业;第三, 组织以个人理财教育为主题的参观、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活动, 尤其是对于贫困藏族学生, 提供相关勤工俭学岗位, 既能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又能让他们融入社会, 提高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理财实践能力, 为今后就业、服务西藏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琳.大学生个人独立收入状况的实证分析——以某高校本科生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 2009, (3) .
[2]刘倩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5.
《藏心术》也藏不住心 篇10
故事追溯到十年前,周家养女周玉琴因受不了妹妹安乔的刁蛮,趁花灯会时狠心将她丢下。十年后,正当周玉琴撑起整个家时,改名为六六的安乔回来了,她不但赢得了全家的爱,令玉琴一败涂地,还吸引了玉琴丈夫戴永成的目光,同时周家少爷天麒也对这个妹妹一见钟情。玉琴发现六六有异,展开调查,发现真正的安乔已死,那么眼前的六六又是谁?随着抽丝剥茧他们渐渐发现原来一切跟周家老爷士鸿当年的一段奇情有关,玉琴该为了母亲的病容忍这一切,还是为家族揭穿这些阴谋’而这时她发现全家都不信她了。可怜的六六一直以为自己是来报复的,又发现自己早已死去,她惊呆了,这时神秘女人沈柔浮出水面,揭发了惊天的秘密,江南世家杏和堂顿时陷入危机。
这是一部充满着厚黑、悬疑的年代大戏,家族恩怨、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架构。整个故事透过六六的视角与事件展开,她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来到周家,一边蓄意破坏姐姐和姐夫的感情,把自己绕进了这个三角关系,一边又喜欢上自己的“亲哥哥”,在另一个三角关系中无法自拔。蒋梦婕饰演的六六表面上天真单纯,是周家人见人爱的千金小姐,事实上却心思缜密、做事严谨,降自己的两面、真实身份和最终目的掩饰得完美无缺,然而,却被亲情和爱情攻破了严守多年的“藏心术”。何谓“藏心术”?或许善恶只是一念之差,深谙“藏心术”之道的人永远把自己真实的情感与个性深藏于心,他认为这才是最有效的保护自己而又能打垮敌人的秘诀,可殊不知,人的心是这世上最难控制的东西,有时候处心积虑、机关算尽都无法掩藏心底最真实的情感。
藏大学生 篇11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截至2014年12月31日。选取样本总计1439人,其中在职职工1021人,退休人员418人;男性754人,女性685人;西藏籍624人,内地籍815人。
(二)住院率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2014年T大学共计报销164人共计212人次住院费用,住院率为14%其中,在职职工107人次,住院率为10.5%。退休人员105人次住院率为25.1%。退休职工的住院率明显高于在职职工。
(三)选取住院费影响因素
T大学住院费单因素分析选取了14种可能影响因素,包括:医保个人账户余额、工资收入、医保个人账户月扣款标准、年龄、住院天数、性别、籍贯、人员类别、医院所属地域、医院级别、患病种类、住院费支付类别、报销比例类别和是否患慢性高原性疾病。
(四)影响因素分类
参保人住院费用数据呈偏态分布,少数住院费用较高,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分析计算中给出了住院费用的算术平均数,也计算了住院费用的中位数。住院费用数据呈偏态分布,但对其取对数后,资料呈近似正态分布。因而可以对数据进行参数检验。本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T大学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1.无统计学差异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对住院费用的对数值进行方差分析可知,对参保人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包括9种因素,具体参见表1。
2.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对参保人住院费用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包括5种因素,包括:年龄、住院天数、籍贯、医院所属地域和支付类别。具体参见表3至表4。
(1)年龄
调查结果显示:将参保住院人员分为七个年龄段,结果显示,住院费占比最少的是80岁以上年龄组,占4.2%,最高51~60年龄组,占26.4%,可见住院人员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住院患者占总数的59.4%。
通过对住院费用的对数值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年龄参保人住院费用具有统计学差异。参见表2。
(2)住院天数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住院天数的增加,患者所需承担的医药费用随住院天数的增加而成线性增长趋势。住院费用占比最高的是住院天数8~14天。对住院费用的对数值进行方差分析表明,不同住院天数参保人住院费用存在统计学差异,参见表3。
(3)籍贯
调查结果显示:籍贯是区外的参保人住院费要明显高于籍贯是区内的住院费。通过对住院费用的对数值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不同籍贯参保人住院费用有统计学差异,参见表4。
(4)医院所属地域
调查结果显示:区内医院住院费要明显高于区外住院费用。通过对住院费用的对数值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不同所属地域的医院的参保人住院费用有统计学差异,参见表5。
(5)支付类别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结算参保人的住院费占比最高。通过对住院费用对数值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不同支付类别参保人住院费用具有统计学差异。参见表6。
二、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T大学职工住院费影响因素进行选取和分类,可知住院费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一)年龄
住院费用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呈现增长的趋势,因为人进入老年后,脏器体能日趋衰退,疾病的发生概率明显增加。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医疗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即表现在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上。
(二)住院天数
住院费用会受住院天数的影响,住院天数的增加会使医疗费用增高,这是导致高住院费用的重要原因。
(三)籍贯
籍贯在区外的患者住院费无论是中位数还是平均数上,均低于籍贯为区内的住院人员,但费用总占比却高于区内,说明区外籍贯的患病人数占比高。从一定方面证明了长期在藏的内地籍贯工作人员相对更易罹患高原性疾病。
(四)医院所属地域
医院所属地域区内医院住院费均值明显高于区外医院住院费均值,说明西藏自治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存在一定不足,延长了住院天数同时增加了住院费用。
(五)支付类别
住院费用的支付类别包括医院结算、中心报销和补充报销,三者的住院费均值和中值呈递减趋势。医院结算不需要参保人垫付住院费用,而中心报销和补充报销都需要参保人先行支付住院费用。这体现了西藏自治区统筹层次较低,异地就医结算机制不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T大学参保人员住院费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为年龄、住院天数、籍贯、医院所属地域和支付类别,体现出退休人员的医疗需求高于在职人员、西藏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西藏特殊自然地理条件易导致高原性疾病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完善西藏自治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退休人员实际补偿水平,保障老龄低收入者医疗待遇
年龄是影响医疗费用开支的重要因素,住院费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呈现增长的趋势。人进入老年后,脏器体能日趋衰退,最终表现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退休人员对医疗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增大,门诊住院率较在职人员明显偏高,医疗费用支出增多。同时,西藏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因长年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整体健康状况较差,患病率高,个人医疗负担较在职人员重。建议适当降低退休人员住院报销起付线标准和提高低收入退休人员工资标准,以减轻低收入老龄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
(二)扩大统筹报销范围,保障在藏职工高原病就医需求
西藏高原缺氧等特殊自然环境,导致在藏职工容易罹患诸多慢性高原性疾病,例如脑动脉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肺动脉高压心脏病、头疼头晕、缺氧失眠、记忆力减退、咽喉炎等慢性高原性疾病。此类慢性疾病的医疗费用一般都是长期性的,为进一步保障在藏职工基本医疗需求,建议扩大统筹报销范围,建立普通门诊统筹制度,以切实保障西藏参保职工实际医疗需求。
(三)加强医疗机构实力,提高诊疗服务水平
西藏自治区应加快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实现区域中心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区、地市两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逐步推进分级诊疗,加大巡回医疗服务力度,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等工作。同时,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逐步解决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改革现有人事制度,充分利用好医疗机构现有编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做好医师规范化培训等相关工作;努力稳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在生活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政策倾斜。
(四)提高医保统筹层次,加快实行省级统筹
西藏自治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为地市级统筹,统筹层次较低,信息化建设存在不足,异地医保信息系统的衔接和报销不便。建议提高统筹层次开展跨省结算,使退休人员和休假职工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减少因医疗行为而产生的对参保家庭生活造成临时性困境的间接费用。同时简化有关转诊转院办理的繁琐手续,促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规范服务流程,方便职工办理相关医保手续。
参考文献
[1]王芳健.某大学教职工住院费用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荣惠英.基于递归系统模型的医保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
【藏大学生】推荐阅读: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09-23
大学任课老师大学生评语08-14
大学生大学城创业指导06-26
大学生思想汇报:后大学时代09-15
当今大学生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07-0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简历,大学生简历08-13
北京大学生村官: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09-05
大学生演讲比赛稿:把握青春 憧憬大学06-14
大学生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