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2024-09-20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通用5篇)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篇1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陈岚

摘要:高职院校中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行了分级,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网瘾

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不能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2009年11月5日,《北京晨报》登载了卫生部发布《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卫生部表明,目前,“网络成瘾”的定义仍不明确。

福建省林绚浑等人对310名大学生的调查,网络成瘾率为9.6%。民盟北京市委2002年对北京市602名中学生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4.8%。上海师大心理系顾海根教授,2005年对上海市8所大学3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2.9%。学校之间差别很大,成瘾

率从7.6%到20.5%,不同年级之间差别也很大,从11.1%到39.6%,四年级大学生远高于低年级学生。

中国青少年网协2005年10月对全国30个省市的非随机抽样调查,青少年网络成瘾率为13.2%。各地的差别巨大,总的趋势是年龄越低成瘾率越高。

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和使用程度,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种是对像淘宝网这样的购物网站的依赖,这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性使用。就像有些科学家对数据库的依赖,学生对搜索引擎的依赖,这个说到底是一种路径依赖,其实很正常。

第二种,以前两年非常红火的开心网为例。在开心网上买卖奴隶、争车位,其实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网络迷恋,实际上是一种玩家的成就感。这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属于真人实名化的网络交际方式。而所谓的买卖奴隶和争车位,不过是这个游戏中的小插件而已。

但是第三种属于比较极端的,就是沉溺症。属于“只及虚拟一点,不及现实其余”,最终完全对现实生活产生了遮蔽,行为和认知心理产生了偏执和强迫性。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种人实际上已经具有了病态人格,不能操控自己,那就很危险了。

对于三种不同程度的现象,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前面两种学生都属于正常情况,只有第三类才能纳入网络成瘾者的范围。因此笔者认为,网络成瘾简单的以上网时间的长短来进行定义是有失偏颇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既需要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同时

也不能过于妖魔化。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网络的依赖程度,都在第一种与第二种之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属于网络成瘾者。对于这少部分的网瘾学生形成的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原来在初中、高中就已经有网瘾者,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大学里管理相对松散,没有家长的监督,网瘾程度更加加深。这部分学生基本上是属于网瘾的“重症患者”,网瘾形成时间已久,一般都是经历过反复的戒除网瘾、网瘾复发的这样一个过程。这类学生要戒除网瘾很难,而且很容易因为网瘾,造成大量缺课、多门课程不及格、与班级同学相处差这些情况。往往常因为成绩太差,旷课太多,违反学校规定而不得不退学。例如笔者所带班级名学生王某某,初中时网络成瘾,初中、高中都是在网瘾戒除学校度过的。进入大学后,军训期间他就是在网吧度过的。一个学期后,他就因为旷课累计五十余节、全部科目不及格,不得不自动修学。第二,大一新生由于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家庭、朋友的思念,以及不懂得如何合理使用自己课余时间,常沉迷于网络,产生网瘾倾向。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在刚开始集体生活时,部分学生出现了一定的适应障碍,长时间不能融入宿舍、不能融入班级,交不到新朋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同时,大学课程远远少于高中课程,空余时间很多。学生往往产生迷茫感,不知道该如

何利用这多出来的大量时间。因此,这类学生容易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寻求理解、寻找友谊、排解孤独寂寞,产生网瘾倾向。

第三,高年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和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等,部分学生用网络作为排解压力的工具,产生网瘾倾向。学习压力主要来源有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成绩差、考证压力等。生活上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学生容易产生较大压力。情感上大学生的性困惑和情感危机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就业难更加成为大三学生不可回避的巨大问题。面对这些压力,有些学生能迎难而上、自我调适,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世界,发泄痛苦和压力,最终陷入网瘾中。对于这类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自我调适,建立健全的心理援助制度,能大大减少沉迷网络学生的比例。

总之,造成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大学管理者能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缓解压力、进行正确的自我心理调适,多组织能吸引学生的活动,学生们学会合理利用课余时间,那么大学生网瘾倾向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对于已经网络成瘾的学生,怎样进行网瘾的戒除,将是学生管理工作者今后在工作中需要付出更多心血的难点。

参考文献:

【1】汪广荣.大学生网瘾成因及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20 卷第3 期

【2】胡西民.于强化理论的大学生网瘾戒除的研究.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第21卷第5期

【3】邓 锐,周兴生,余国清.大学生网瘾调查与分析[J ].教育信化,2005 ,(11):70272.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篇2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及兰州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的2 100名在校学生, 收回有效问卷2029份, 其中包括男生1 081人, 女生948人;大一学生753人, 大二学生873人, 大三学生403人。

1.2 调查方法

利用课余时间, 采用现场、匿名的方式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分为: (1) 自编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状况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等) 、网龄、每周上网时间、主要上网地点、上网目的、上网主要活动等。 (2) 美国匹兹大学KimberlyYoung教授设计的一套20题的调查问卷。该问卷要求被试者不得与周围人讨论, 在20分钟内完成测试题目, 并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以及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 采用观察法———直接在学校机房和社会网吧中进行, 观察使用者上网的时间, 使用的服务, 最后不记名登记使用者个人资料。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一个校正系数, 提高了问卷的准确度, 对合作的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以了解人格与网络成瘾之间的深层关系。

2 结果

本次调查于2009年4月发出自编问卷和KimberlyYoung教授设计的调查问卷2 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 029份。研究规定在问卷调查中, 所得分数越高就代表对网络的沉迷度越深;如果分数在80分以上则表明被调查者有明显的网络成瘾症状, 应考虑网络对其生活以及学习的影响。

2.1 高职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与网络成瘾[1]的关系 (见表1)

研究表明, 学生上网目的主要以娱乐为主, 以学习电脑技能和交友为次。网络成瘾发生率由高至低分别为表现自我、娱乐、交友、逃避压力、满足好奇心和学习电脑技能, 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χ2=36.35, P<0.01) 。

2.2 网龄、每周上网时长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见表2、表3)

从表2、表3可以看出, 网龄的长短与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χ2=3.83, P>0.05) ;而每周上网时间越长, 网络成瘾发生率则越高, 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χ2=44.08, P<0.01) 。

2.3 高职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动机

调查中, 当问及“为什么喜欢玩网络游戏”时, 95%的学生选择“为了实现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做到的事情”, 这些“现实中不能做到的事情”可以概括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正面挫折、排解压力、吸引别人注意、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 身边的人都在玩, 不会玩会被别人笑话。学生玩网络游戏的动机分布见图1。

2.4 网络成瘾学生对于网络游戏的体会

网络游戏已经随着强大的互联网信息功能风靡校园, 这让很多爱好游戏的学生从中找到了快感和满足感。与此同时, 网络游戏成瘾产生的问题也迅速摆在了家长、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们应该仔细了解网络成瘾学生究竟在游戏中得到了哪些满足和快感, 才能更好地研究这个现象[2]。

(1) 匿名快感。匿名就意味着身份是神秘的、灵活的、多变的, 甚至可以是一人分饰两个角色或者多个角色。在匿名的背后, 学生可以尽情地做最真实的自己, 也可以释放平日压抑在内心的种种狂妄。调查中问及“你支不支持网络游戏实名制”这一问题时, 所有学生都选择了“不支持”。

(2) 平等地位。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体的各个方面往往都会被身边的人拿来进行比较, 如外形、性格、智力、财富、家庭条件等。学生自己有些不如别人的方面总觉得在游戏世界里可以得到一种平衡, 因为任何人的起点、装备、能力都一样, 而且都必须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 在游戏里没有现实社会中的歧视, 能够达到一种绝对的平等。

(3) 梦幻体验。网络游戏的界面设计是夸张的、梦幻的、超现实的各种类型的场景, 人类有限的感官刺激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极大满足。网络游戏将学生的“白日梦”正式搬上舞台, 给人空前的、超强的、欲罢不能的刺激体验, 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幻想需要。

(4) 超越时空。众所周知, 时间是无法超越的, 可是在网络游戏中学生可以任意地选择回到过去还是进入未来, 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 是快是慢, 是前进还是后退, 都可以随意调整。网络世界里的空间只要通过鼠标就可以轻松转换, 还可以让几个不同的空间同时出现在一个界面上, 甚至还有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四维空间等。这样肆意地操纵时间和空间可以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感。

(5) 建立强大的人际关系。在游戏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达成的合作, 使得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交际, 人际关系淡漠的人可以瞬间变成呼风唤雨的“首领”。当共同完成任务之后, 他们之间的关系便显得亲近起来, 变成网络游戏中的“朋友”或者“战友”。这样的交友方式很简单, 也很迅速, 但他们谈论的话题也只限于游戏, 极少有人谈论自己真实的内心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因为他们早就把自己当做虚拟空间的一分子, 高度投入到自己的虚拟身份当中, 而回到现实中发现那些“朋友”全都不见了, 这种强烈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会驱使他们尽快投入到下一次的游戏当中。

(6) 逃避的快感。网络游戏很容易让人忘却烦恼和逃避责任。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想面对的问题, 所有让人烦恼的事情只要一进入游戏便可以通通抛在脑后, 可以暂时不做自己, 享受身份转换带来的全新感受。可是下线后却发现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多数网络成瘾者便会立刻想起在游戏中逃避的快感, 并在第一时间再次回到游戏当中, 这也是为什么网络游戏让人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思考与分析

研究显示, 甘肃省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总发生率为9.27%, 高于张海涛等[3]对江苏、山东、安徽9所高职学校1 8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 低于林坤彪等[4]对粤东地区某职业技术学院233名学生的调查结果。原因可能与选用的网络成瘾量表、抽样方式、样本容量大小、研究时间及研究人群的不同有关。高职学生网络成瘾者中的大部分 (70.2%) 为轻度网络成瘾, 这些人成瘾症状还不是很严重, 故而对他们的矫治相对容易。因此, 如何及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矫治, 是高职学生网络成瘾防控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的研究显示, 甘肃省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生的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 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3,4]。我们发现, 高职三年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 这可能与毕业班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有关。研究表明, 网龄的长短与网络成瘾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网络成瘾学生的每周上网时间显著高于未成瘾学生, 可见上网频率越高、时间越长, 学生成瘾的可能性越大。因此, 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 是甘肃省高职学生网络成瘾防控的重要手段。

有25.92%的学生首选上网地点是网吧, 而研究表明, 网吧上网成瘾发生率 (12.74%) 显著高于其他场所。主要原因可能是现在的网吧设备先进、上网费用低, 再加上在网吧上网无人监管, 使得一些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因此, 进一步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的监管力度, 规范网吧管理是甘肃省高职学生网络成瘾防控的必要手段。

研究发现, 网络成瘾的学生上网的目的侧重于逃避压力、交友以及娱乐, 他们更多的是把网络当做一项娱乐工具, 在网上偏爱聊天交友、玩游戏等具有双向沟通功能的活动。他们常常借助网络来满足自己的种种心理需求, 尤其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要。因此, 学校教师和家长应从了解网络成瘾学生的需求出发, 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现实的人际交往与网络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 这是对网络成瘾的高职学生矫治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我们必须正确面对, 构建适应网络化时代的教育新模式和管理机制, 为学生提供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并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 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参考文献

[1]周荣.网络成瘾现象、网络使用行为与传播快感经验之相关性初探[J].中华传播学会, 1997 (2) :18.

[2]朱玉.岳阳市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3]张海涛, 苏苓.高职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 :75-77.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会让学生的财产受到一定的损失。高职院校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网络,利用网络帮助自己进行学习,还能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完成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1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在预防学生网络成瘾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更新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

网络文化涉及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有利于更新高职院校的思想观念。在网络社会之中,高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世界的文化发展史,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在网络世界之中,高职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发表言论,和来自不同地域的人共同探讨时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但是,在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人,他们主要的目的就是散播各种谣言,混淆学生的判断力。高职学生毕竟没有很多的社会经验,会被他们的言论所影响,进而影响到班级里的同学。这时,如果高职院校能够适时地进行网络文化的教育,就能影响到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不被外界所干扰,同时还能聆听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声音,这样能够提升自身的水平。①

1.2 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主意识

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能够让高职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锻炼他们的能力。毕竟在预防网络成瘾的战斗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他们的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论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有端正的思想。在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说教,这样不但不会让学生了解网络成瘾的弊端,还会让他们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通过自主观点的表达,能够让学生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网络成瘾所带来的伤害,从而预防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

1.3 有利于保证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有沉迷网络的倾向,他们大多数都会对网络有依赖的心理,这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大学的生活中,网络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品”,离开了网络,他们就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生活。这样的网络成瘾会让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出现问题,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性情更加寡言,从而将自己封闭,不与外界进行交流。最终导致性格孤僻,没有集体观念感,在接触同学的过程中,没有同学情等。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帮助高职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地对网络成瘾进行预防,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通过让高职学生进行适当地运动,能够减缓他们对于网络的依赖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他们走出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通过与同学交流而变得更加外向,这些都依赖于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程。②

2 对于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在预防学生网络成瘾的作用的几点思考

网络文化的建设依赖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开展情况,只有将校园文化作为依托,才能体现出网络(下转第244页)(上接第235页)文化建设的力度。在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重点,通过将道德和行为方式的整合,将与网络相关的新型知识网络进行补充,从而避免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不断探寻新的发展机遇,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2.1 努力實践并着力打造“绿色校园网络”

高职院校要想预防网络成瘾问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高职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情况。只有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是了解更多的文化。因此在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努力实践并着力打造“绿色校园网络”,通过开办自己院校的网络,将更多优秀的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通过抵制不良信息,让学生了解网络这个传播知识的平台。网络文化建设要对各种聊天室的信息进行考察,通过筛选将不良信息进行删除,通过正面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也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不至于产生排斥情绪。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净化网络环境,这对于网络成瘾的高职学生而言,尤其重要。③

2.2 拥有一支适应网络文化建设的德育工作队伍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德育教育的教职工,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知晓一定的网络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事德育教育,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成瘾。拥有一支适应网络文化的德育工作队伍,才能够预防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要将网络和德育有机地进行结合,例如通过在网络上对校园文化进行宣传,将一些科研结果上传到网上,让网络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不仅仅是业余生活的缩影。在校园网上对一些带有正面能量的案例进行宣传,加大学生了解世界的力度,让他们的思想受到冲击。其次,通过网络的交流平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这样对于预防网络成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3 加强对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

网络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培养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道德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判断力,从而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在混乱的网络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网络文化的消极一面要想对高职学生造成干扰,让他们成为网络成瘾者,也就无从谈起。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了解网络世界,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在一定的情况下,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提高网络道德意识。④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篇4

网络载体有效应用的思考

林巧华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1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福建 漳州363000

摘要:文章就网络载体在思政工作中的意义展开论述,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利用网络载体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有效应用网络载体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网络;辅导员;网络载体;思考

网络这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和载体;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言论发表更加自由,信息良莠混杂,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引起价值观的混乱。由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来说,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应该有效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政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构建一张全面的“网”,高效、快速、便捷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

一、网络载体在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其中,学生网民的比重达到了28.8%。从此组数据中可看出网络已深入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网络载体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工具,对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利用网络载体可使辅导员的工作更便捷快速。通过腾讯QQ、飞信、MSN等即时聊天工具,辅导员可以将重要通知、工作任务即时发给学生或学生干部,特别是在手机上网已普及化情况下,通过网络远程“遥控”、监督、指导学生,解决了学生因上课、实习等原因不能面对面交流、指导的限制。其次,通过即时聊天工具发现学生思想、心理波动时能予以及时的疏导,及时控制住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二、利用网络载体可使辅导员工作的维度更广。按照16号文件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200,这个比例使得辅导员不能与每位同学经常性的谈心交流,不能很好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动态,而借助腾讯QQ、博客、个人网站等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学生的信息,掌握大部分学生的动态,拓展思政工作的维度;并且容易发现日常生活中没有被注意到的学生心理和思想问题,从而及时遏制特殊学生的异常举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三、利用网络载体可节约辅导员的工作成本。借由网络载体,辅导员可在个人平台发布工作文件相关信息,或者给出相关链接,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简略发布通知,等待学生具体反馈,汇总统计。开展校园文化等活动往往会产生很多文件、总结、图片和录像资料。将这些材料上传到网络平台,由网络服务器保存原始资料。在这样的模式中,节省的不仅是实物成本,也节约了人力成本,节约了时间,更为未来工作的开展做出很好铺垫。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利用网络载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往往被当成学生的生活老师、学校的勤杂工,辅导员的地位没有被真正的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非常不完善,大部分辅导员对未来发展前景担忧,这样的局面一方面造成辅导员忙于学生管理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或学校各部门给予的临时性工作,较少机会参加包含计算机应用、沟通技巧等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对职业认可度较低使得辅导员失去工作动力,不愿认真学习新知识,特别是没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网络环境下其利用网络载体开展工作的能力较低,不懂得建立和维护网站、不知道怎么屏蔽有害信息等。此外,在某些高职院校,计算机这一硬件设施配备不足,辅导员只能利用传统的谈心、下宿舍、短信等方式进行工作。

(二)、高职院校政工队伍(辅导员)在网络平台的搭建、管理上较为欠缺

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但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的建设和投入却比较少,缺少管理和维护队伍,网站的板块单调死板,内容单一,点击率极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本该作为校园网络平台搭建、管理主力军的辅导员们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缺乏激励机制、缺乏领导重视等原因疏于建设和维护。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利用网络载体提高思政工作实效

网络时代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网络载体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几种重要的网络载体并予以有效应用。

辅导员及时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充电,可以通过同事交流、自学、参加培训等提高计算机知识水平。熟练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网络载体,以利于在学生中开展工作。

1、网络聊天工具。目前常见的网络聊天工具(软件)主要有:腾讯QQ、MSN、飞信、UC、网易POPO等等。这些网络聊天工具(软件)大多属于免费、绿色的多媒体即时通讯工具,不仅可以支持即时文字交流、语音通话、视频对话、文件传输等基本通讯功能.还可以支持群组聊天、收发邮件(短信)、网络文件共享、多媒体文件播放等,大多能实现与移动通讯终端连接。

2、网络信息平台有:学校公共网站、个人博客、BBS论坛等。学校公共网站是学校的门户网站.权威信息都会由学校官方发布。

3、网络服务通道。网络服务通道包括E—mail电子邮件服务、网络信息检索及网络信息下载等几种方式。电子邮件(electromc mail.简称E—mail又称电子信箱、电子邮政.它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在高职院校利用以上三类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师生互动的、有效的、便捷的沟通渠道,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辅导员应积极利用网络载体做好各类信息的管理和规范。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好坏的能力还较弱,特别是刚进校的高职生,很容易被网上虚假信息迷惑、误导,随意发表或转发不良信息,或者沉迷网络游戏,或者上当受骗,甚至不知不觉中违法了。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掌握常用的几种网络载体,而且要使载体的内容——信息合法、理性、健康。譬如,QQ群、BBS论坛这两个学生交流的活跃区,辅导员既要以参与者得身份参与其中发布各类信息,传达各种文件精神,参与讨论等;又要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学生兴趣的政治敏感性话题加以引导和教育,对低俗趣味的信息进行屏蔽,对网络病毒、攻击性信息进行妥当处理,对违法的信息及时删除等,做好网络信息的管理和规范。

第三、辅导员应积极利用网络载体形成思政工作的“合力”。

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不仅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而且也需要家长的配合、社会的参与。网络载体作为大众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辅导员要通过这一工具与家长形成“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实效。

首先,辅导员要借助网络载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例如,通过QQ签名、QQ空间,微博,博客等浏览学生发布的信息,可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动态,尽早发现问题,疏导教育;还可通过辅导个人博客等网络平台搜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材料作如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热门话题、就业信息、心理小贴士等材料上传上去,供学生阅读学习,将通过这些提示性、渗透性的手段,发挥学生自我思考、自我选择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辅导员要利用网络载体与学生家长沟通,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借助网络载体如QQ、飞信、E-mail等加强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联系,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情况,特别是心理障碍、学习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更需要辅导员和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换,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思想等工作;另一方面,借助院系门户网站发布学生学习和生活动态,让家长可以直观地了解学校工作动态,发挥家庭(家长)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全面性。

网络时代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辅导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应不断学习和使用新的网络载体,运用网络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新性开展学生工作,把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模式与网络交流模式起来,实现网上网下的互补统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林佩云,曾雅丽,吴善添,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载体的拓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2] 秦明承,陈建华.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刍议[J],教学实践,2010(5)

[3] 陈富泉.网络时代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J],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报,2009

(2)

[4] 冯军.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研究[J].希望月报,2007(9):12-13.作者简介:

林巧华,女,汉族,1983年1月出生,福建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EL: ***

E-mai: 754363912@qq.com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 从某体育院校选取5个专业, 以一~三年级所有1 579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四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离校, 故未纳入备选范围) 。共调查学生1 594名, 收回有效问卷1 579份, 有效回收率为99.06%。其中男生878名, 女生701名;一年级学生534名, 二年级学生527名, 三年级学生518名;城市学生720名, 乡村学生859名。年龄为17~21岁, 平均 (18.73±2.54) 岁。所有样本均为汉族。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 基本资料, 包括姓名、学号、性别、年龄、年级、户籍所在地等。 (2) 网络成瘾评定内容。由“过去7 d中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 h;即使不上网, 脑海中也会一直出现与之有关的内容;不能上网时, 会感到不舒服或不能专注于其他工作和学习;希望增加上网时间;上网时间超过预期;想停止上网, 但不能控制自己;为上网而逃避学习或其他任务;向家长、教师或同学隐瞒上网事实;因上网与家长、教师或同学发生冲突;上网是为了逃避现实或摆脱负性情绪 (焦虑、抑郁、无助、不合群等) ”10个题项组成, 由被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以选择其中5项及其以上为网络成瘾的判定依据[9]。 (3) 伤害情况统计。以最近1 a内, 因为国际疾病分类标准[10]中的原因 (交通伤、跌伤、烫烧伤、锐器伤、碰撞伤、砸伤、挤压伤、爆炸伤、动物咬伤、电击伤、中毒、溺水、其他) , 造成到医院或医务室诊治;需要家长、教师、同学看护或救治;因伤缺勤或休息0.5 d及以上。凡有以上3种情况之一, 均判定为伤害[11]。

问卷经过专家组研讨和修订, 经检验,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4 (P<0.01) 。信度、效度均较为合理。

培训调查员, 统一指导语, 在统一的时间内组织被试在教室内填写问卷, 教师和辅导员回避。要求学生在15 min内完成, 确定无漏答及逻辑错误后收回。

1.3 统计分析

资料以Epi Data 3.0建立数据库, 进行双份录入并检错;将数据导入SPSS 15.0进行分析。所用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等, 统计学检验水准为P<0.05。

2 结果

2.1 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

由表1可见, 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6.53%, 其中男生高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8, P<0.05) ;不同年级城乡学生网络成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16, 3.12, P值均>0.05) 。

2.2 体育院校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

体育院校大学生伤害发生报告率为38.89%, 其中男生高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84, P<0.01) ;不同年级及城乡学生伤害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8.55, 4.15, P值均<0.05) 。见表2。

2.3 网络成瘾与伤害发生的关系

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伤害发生报告率为50.96% (133/261) , 非网络成瘾者伤害发生报告率为37.74% (471/1 318) , 网络成瘾者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者 (OR=1.3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37, P<0.01) 。

以是否发生伤害为自变量 (否=0, 是=1) , 以性别 (男=1, 女=0) 、年级 (实际所在年级) 、城乡 (城市=0, 乡村=1) 、是否网络成瘾 (否=0, 是=1) 等为因变量, 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性别、年级、是否网络成瘾进入回归方程, 即男生、一年级大学生及网络成瘾大学生更容易发生伤害。见表3。

3 讨论

3.1 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不容忽视

网络成瘾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 且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较高的报告率[12,13]。本次调查表明, 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6.53%, 与有关调查结果存在差异[3,6]。可能与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体育院校学生有关。男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女生, 可能因为不同性别人群的性格、气质、思维习惯等不同:男性虽然较倾向于理性思维, 但易冲动, 对未知事物充满探求欲望[4]。不同年级、城乡学生网络成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现在的大学生接触事物比较早、生理成熟年龄提前以及城乡间经济差距已经不明显等有关。

3.2 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伤害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内伤害调查问卷、判定标准均较多, 各调查结果的可比性也有待商榷。本次关于体育院校大学生伤害发生率的调查表明, 网络成瘾学生、男生、一年级学生、城市学生的伤害发生率较高。分析原因可能有: (1) 网络的过度使用会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 从而影响使用者的判断和反应能力[1,14], 加大体育院校大学生从事剧烈运动时受伤的概率。 (2) 相比于女生, 男生易冲动、鲁莽、好动且较为粗心, 从而带来了较高的伤害率。 (3) 一年级学生刚刚离开家庭开始大学生活, 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上都存在一段适应的过程。在此期间, 可能对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 继而影响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 甚至造成在运动过程中的伤害。 (4) 一般而言, 城市学生娇生惯养, 运动协调能力较差, 且没有农村学生能吃苦耐劳, 同时也不排除城市学生有时借生病请假逃避体育训练, 而农村学生学习和训练相对刻苦、可能带伤病进行训练。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3 意见和建议

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 社会、学校、家长三位一体, 全力配合, 通过社会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崇尚健康生活习惯的氛围;学校加强管理和正面引导,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 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 从而避免出现过度上网、影响身心健康的现象;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并及时与学校和教师沟通, 以便及早进行干预、指导和治疗。 (2) 高校在追求学生竞技成绩的同时, 应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人际交往活动, 同时合理安排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 让他们有相互交流的空间、思想碰撞的机会和情绪宣泄的途径。 (3) 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尤其是授课教师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前的状态评估, 坚决杜绝让身心不适的学生参加运动课程。 (4) 对重点人群、重点个体开展个性化辅导, 如采取团体心理治疗干预、设置个性运动处方等[15]。

上一篇:文明学生竞选演讲稿下一篇:城西卫生院管理年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