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关于大学的德育课

2024-07-08

大学关于大学的德育课(精选8篇)

大学关于大学的德育课 篇1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不讲读书的大道理,跟大家分享阅读的体会。

我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1993年。那个时候村子里小学毕业的人都不多,书籍是罕见的物品。家长没有让孩子阅读的意识,认为把课堂里的书读好才是正事,其他的闲书只会分心影响学习。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拿一本连环画册到学校,都会发自内心地羡慕。上小学三年级,对阅读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往,把别人的连环画册借来看过之后,觉得有书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新学期,让我期许的事情就是领新书,领到之后就开始翻阅语文课本,那时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读的书籍,不到半天功夫全部翻完,然后从头到尾再翻一遍。

上初中,我开始读唐诗宋词,起步好像有点晚。那个时候我借阅的渠道较之前宽了许多,并且初中的学习也不算忙,有很多闲暇看一些教材之外的书籍。我阅读的唐诗宋词的`版本是那种带注解的,对照着注解基本上一遍就可以把大意看懂,然后反复朗读。在很熟练地朗读时候,会产生一种很奇妙的心理感应,读完上一句,下一句就像歌谣一样很自然地衔接出来,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可能这就是“诗”和“歌”合并称为“诗歌”的由来。我就想,这些唐诗宋词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能加以发扬当然最好,如果实在是才学不济,也至少应该继承一些。所以,我开始背诵唐诗宋词,看懂大意后理解性的背诵,像《将进酒》啊,《琵琶行》啊,《春江花月夜》啊,《滁州西涧》啊,还有宋词方面辛弃疾的《青玉案》啊,柳永的《雨霖铃》啊,秦观的《鹊桥仙》啊,晏殊的《蝶恋花》啊,都是唐诗宋词中的经典。有了唐诗宋词的积淀,我开始背《古文观止》,很多名篇,像《滕王阁序》啊,《陈情表》啊,《岳阳楼记》啊,《兰亭集序》啊,《归去来兮辞》啊,《醉翁亭记》啊,《前赤壁赋》啊,在我初中毕业之前就会背了。后来,在高中的语文课程中,我发现好几篇我背诵过的诗文居然都在课本中。我就觉得我这个人确实还不错,虽然我写不出这样流传千古的篇章,但我在很小的年龄就已经具备了比较高的鉴赏能力,有一双识别真金的慧眼,我喜欢并背诵过的文章,好几选进了教材,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此之外,通过课外的阅读和课内的学习对比,我还有很多其他的收获,比如说小学课本上的一首古诗《草》,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来这首诗的全名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完整的五言律诗,后半部还有四句诗没有选进教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并且白居易的本意也不是赞美野草的生命力顽强,而是表达送别朋友的惜别之情;还有就是《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古文观止》里的版本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我们课本上却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古文观止》里的版本是“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我们课本上却是“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这些发现让我感觉很快乐。那时我们也有语文晨读课,在我的所有同学尚且结结巴巴朗读这些名篇文言文的时候,我已经在很流利地背诵了,当时特别有优越感,所以背诵得格外卖力,声音也特别大,几乎全班都听得见。我特别享受和陶醉这种自我营造的氛围,我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在我摇头晃脑背诵的过程中,竟然会不自觉地和曹植七步作诗的场景惺惺相惜,仿佛这些名篇美文出自我本人的妙笔一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自己才华横溢的错觉。

大学关于大学的德育课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是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一直以来强调应试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知识教学和应试能力, 轻视德育工作。在职业院校, 则以学生技能培养为重点而忽略其他方面, 这样在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必须得到各科任课教师的配合, 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去。大学英语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 学习人数多, 学习时间长, 影响面广。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所以, 对学生进行德育, 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教学目标之一。二者应该有机结合, 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职业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英语教师应立足于课本内容, 充分利用和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来教育学生, 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 通过课堂讨论进行德育渗透

目前, 各职业院校所选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 有很多含有德育因素的文章, 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如《新世纪基础英语》第三册第十二单元的课文No gains without pains—or are there? (《一分辛苦, 一分收获———果真如此吗?》) 一文, 从关于一只蚂蚁和一只蚱蜢的两个英语寓言谈起, 分析当今澳大利亚出现不劳而获的现象及其原因, 由此告诫学生:人们应该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不要投机取巧, 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而澳大利亚不劳而获的现状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教师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结合我国古诗“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使学生明白我国自古就推崇一分辛苦, 一分收获, 有付出才有回报的。因此, 在讲解这一节课的英语知识的同时, 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1) What does the author imply by telling the classic version of the fable“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作者讲述《蚂蚁和蚱蜢》这个寓言故事的经典版本, 其含义是什么?) (2) What does the author imply by telling the modern version of the fable? (作者讲述《蚂蚁和蚱蜢》这个寓言故事的现代版本, 其含义是什么?) (3) What kind of role did the government play in the modernversion? (在现代版的《蚂蚁和蚱蜢》这个寓言故事里, 政府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激烈的讨论, 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大意及主旨, 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熏陶。

(二) 通过文章内容讲解及主体升华来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 《新世纪基础英语》第三册第八单元课文I Imagine World Peace (《设想世界和平》) 一文, 整篇以I imagine a world where…的排比结构, 充满激情地表达了作者对一个自由、和平、人人平等、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的憧憬。教师由此可进一步深化, 陶冶学生对世界和平与平等的美好向往, 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护世界和平, 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又如, 该教材第三册第九单元课文The Most Precious Gif (《最珍贵的礼物》) 一文, 讲述了作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 因女儿准备送给她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而感动, 感动于女儿的纯真、信任和梦想, 由此升华出小孩子身上有着成人所不具备的优良品格。在讲授完课文语言点的同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What shouldadults learn from children? (我们成年人应该从小孩子身上学习一些什么?) 在讨论过后, 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教育学生应该像小孩子那样有远大的理想, 而不要整天垂头丧气、自暴自弃;看待周围的事物应该简单一些, 而不要世故处事;要信任他人, 而不要盲目怀疑一切。这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再如, 该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Two truths to live by—hold fast, and let go (《生活的两条真理———抓紧, 放手》) , 该文以优美的文字, 通过散文的形式, 阐述了生命的赐予是宝贵的, 人们应该珍惜每一分钟, 去主动地、用心地体会生活中所有的美好。同时, 要教会学生承受失败, 学会放弃。在人宝贵的一生中, 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 应该去追求那些永恒的精神上的东西, 而不都单单是物质的, 这样人的一生才会有意义。在归纳主题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崇高的人生观和自己的人生观进行比较, 看看自己有哪些做的还不够好, 从而摆正位置, 并学会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引自己。

这种在课文中发掘德育因素,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德育的方式, 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不知不觉受到熏陶, 比起单纯地、孤立地讲解德育理论, 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 通过自身行为来进行德育渗透

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 通过自身的言行来渗透关于平等、自信、理解、宽容、诚实等思想、观点。比如,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懂得平等。当学生对课堂问题回答错误时,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而不是责备,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和宽容。当学生有不理解的内容或对教师的讲解有不同见解时, 敢于向教师提出, 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就是诚实的体现。教师应该从课堂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入手, 使课堂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场所。

职业院校大学英语课外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丰富的大学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 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载体,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开阔视野,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育人质量。因此, 在课后,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能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活动, 使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外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

大学英语课外活动形式多样, 比如, 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国际上一些时事报道, 让学生用英语来复述这些事件, 并发表他们对这些事情的观点和看法。在学生复述和给出看法之后,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如World Trade Center Attack (9.11事件) , 教师可以在学生描述和给出评论以后, 组织学生探讨一下恐怖主义问题, 最后进行总结, 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还能教育学生要热爱和平, 反对恐怖主义, 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另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谚语搜集比赛, 按照英语谚语的教育意义来分类, 看看谁收集的英语谚语多, 理解意义准确。英语谚语精辟深邃, 富于哲理, 涉及范围广, 对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比如“Well begun is half done” (搞好开端, 完成一半) ,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这两条谚语都教育学生要有始有终, 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再比如“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 (给我点滴爱, 给我持久爱) , “The heart that once truly loves never forgets” (爱情真, 不变心) 。由于中国人历来含蓄, 在上课时, 教师一般不好直接提及有关爱情的话题, 因此对学生要树立正确爱情观的教育也比较少。而英语谚语就是在感情方面教育学生的很好载体。这两条谚语对学生正确爱情观的树立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此外, 还有很多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可以开展。比如, 要求学生以一个主题 (如中国的传统节日) 来制作一份英语手抄报。学生在搜集手抄报资料的时候, 就会主动去了解有关这些节日的传统习俗。这样, 学生既收获了知识, 又熏陶了爱国主义情操。再如, 开展一些英语小品话剧表演比赛。要求学生自导自演一些小品话剧。学生在自导自演的同时, 不仅能挖掘到人物本质, 更深刻地体会到剧本的精深内涵, 而且还能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有利于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是纯粹的德育理论说教所培养不出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职业院校英语教师要本着“育人”这一根本, 注意采取科学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让大学英语教学在进行英语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 从而达到全面教育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张伯香, 张福林.新世纪基础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炳炎, 符家钦.英语谚语用法入门[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89.

[4]王晓钧.汉英常用谚语对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

大学关于大学的德育课 篇3

要学做事,先学做人。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灵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对其他教育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基地,应该把重视德育教育、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并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要紧扣理想信念这一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感悟德育教育内涵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内容博大而精深,是民族发展的支柱。民族精神的建立以及德育教育的培养,决不能离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高校在加强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的精髓,并且将其充分继承和发扬,以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同时通过传统教育这个的有效媒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二、认真把握课堂授课,注重德育理论培养

韩愈《师说》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教师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教育工作者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素材,引导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接受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做根本,如果说专业知识给大学生提供的是就业外在的能力,那么德育是大学生必备的内动力,是其成人、成才、成功的基础。所以管理者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建设方面除了要加强专业训练之外,还应注重德育类课程的建设,并把德育教育作为大学必修课程来实施。这样一方面增强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探索德育活动,注重德育实践训练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要让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增强德育的实践体验就尤为必要。叶圣陶说过这句话:“教科书好比一张旅行的路程单,你要熟识那些地方必须亲自到那些地方去旅行,不能单单记住一张路程单。”高校德育教育内容必须面对现实,坚持战略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结合原则。加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德育不是坐而论道,德育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理论教育,德育教育需要转化为现实行动才更有价值。德育教育必须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如主题讲座,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青春的价值,在生活中体会,在交流中感悟,把德育教育从一种认识、过渡到一种情怀进而发展为一种行为。为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密切联系工作实际,分析德育生活实质

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德育教育只有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才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才更易于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就不仅需要建立健全全校上下从教职工到校领导、从班集体到党政工团共同参与的一整套科学的完善的体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丰富多彩、格调向上的校园文化等。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活动中,把德育溶于其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样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大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职工不仅是施教者,也是示范者,要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全校广大学生。管理者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即拉近了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能发现德育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开展学生谈心活动,定期为学生解疑答惑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生活方式和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相处、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以及关注可持续发展等。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加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在为学生服务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因素,使德育教育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德育教育更有成效,更深入人心。

五、勇于开拓自我教育,实现德育内在转化

德育教育主要通过自身的内化才能提高,才能变成自己的内动力。这是一个逐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通过自我教育,学生可以感触社会的恩惠,感受自然的和谐。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社会责任感也会进一步加强。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把德育教育转化为内动力,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良心,才会懂得爱,才会懂得责任,才会懂得珍惜,才会懂得幸福,才会乐于奉献和付出,才能用积极的心态评判人和事,才能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大学生德育的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学会了自我教育,使他们在走上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以社会深刻变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时代背景的,不仅有挑战,还有更多的机遇。德育教育是高等学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德育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只有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稳定的道德品质,才能使大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人格健全的大寫的人。高校只有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才能为社会输送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

开放大学大学德育优秀论文 篇4

一、有效教学模式

基于开放大学的办学对象和办学性质,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办学目标和学员自身的情况等多种因素而综合考虑,往往要把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远程辅导及面授辅导相结合,分为以下两种有效教学模式。

1.WebQuest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指网络主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于1995年提出的,是众多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模式的代表。WebQuest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为学习者构建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者确定主题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WebQuest模式一般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导言提供背景信息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任务是对学生需要完成工作的正式详细描述;过程是学生完成WebQuest任务经历的步骤;资源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需的各种网上信息资源;评价是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结论是对探究学习进行总结。WebQuest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可分为前期准备、情境导人、明确任务、分组分工、网络探究、作品创作、展示评价和总结反思八个步骤。

2.PBL教学模式PBL(Proble-BasedLearning)指问题式学习,是一种在20世纪后半期的西方学校教育中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在其得到普遍认可的过程中有很多教育界人士给出了定义,我们对问题式学习可以理解为: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习者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式教学的效果在医学教学领域中首先得到了认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具有以下优点:

(1)在临床科学的测试中成绩较好;

(2)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3)研究行为得到增强: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和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更注重概念化学习、更高的图书馆使用率;

(4)学习氛围得到改善:更为积极的学习、更高的满意度、更低的紧张度、更低的弃学率。

问题式教学模式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就是问题的把握,问题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其度的把握主要取决于学习对象的知识和年龄层次以及实施的教学目标等因素。其有效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开放大学资源的.建设

开放大学的有效办学离不开一个有效的网络平台,其包括充足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进度的记录,学习效果的及时和有效的评价等。其中资源的建设是有效平台的基础,这要集成广大从事开放大学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连莲教授在她的《国外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述评》一文中所提到的:要组织教师开发问题资源库,要引导教师充分用好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当开放大学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把自己作为开放大学平台的建设者,而非使用者时,相信我们的资源会更多、更好、更能辅助学习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对已有资源应充分了解,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三、开放大学评价体系的特点

德育论文 写在大学的最后 篇5

一、回首往昔

日光倾城,岁月渐暖,不知不觉中有一个夏天翩然而至。漫步在熟悉的校园中,热闹、清新,却也逐渐嗅到了离别的味道,五年的时光,就这样匆匆走过,剩下的是让人留恋的回忆。或喜或悲,编织成了这五年的美好时光。再有不久的一段时间,我们就要离开这生活了五年的地方,心中纵有不舍,也终会沉淀。因为这弥足珍贵的经历,会是我们青春年华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于是在告别之际,我试着用缄默的思考和内敛的文字在时光流逝中诠释大学于我的意义,伴随着键盘的敲打,回忆也在脑海中拉开了帷幕。

仿佛还在昨天,我们满怀欢喜与憧憬的踏入学校的大门,开始了一段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第一次的离家,第一次的独立生活,第一次的军训,第一次、、、、太多的第一次从这里开始。

军训是初入大学必须要经历的,很多人都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所以会觉得很枯燥,于我而言这却是人生第一次,于是满心的好奇与期待代替了身体的疲劳,短短一周的时间让我过的意犹未尽。现在想想那段时间真的很充实,不仅仅因为每天的训练,还有和新的朋友一起的欢乐,也正是这段时间,让我很快适应了新环境的生活。

随这军训的结束,我的大学生活也开始了,新的环境让我有了进入天堂的感觉,没有父母的唠叨,没有家庭的束缚,真正的一个人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时候突然不知道做什么了,还好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参加了自己喜欢的学生会部门,生活也变得丰富多

彩了。

也许是开始过的太忙碌了,猛然发现,五年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我们总会在一段时间变得迷茫,也曾经徘徊在放弃的边缘,也许我们会因为走得的太急看不清方向,然而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停下来思考,想想下一步该怎么走,就是这样我们才一步步走了过来。

毕业前的这些日子,时间过得好像流沙,看起来漫长,却无时无刻不在逝去。想挽留,一伸手,有限的时光就这么悄然溜走,毕业答辩、散伙宴席、举手话别、各奔东西、、、、、一切的一切我们都预想的到,可是一切又太过无奈。不久的的时间之后,我们就要打包好行李离开校园,未来就像飘忽不定的云彩,而我们即将踏上追逐云彩的旅程。

五年的时间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五年里的收获却很多,我们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有过憧憬有过迷茫,但是更多的应该是留恋。我的室友、我的朋友、我的姐妹们,五年的朝夕相处让我们留下深刻的回忆,谢谢你们这五年的陪伴。

二、创造一个美好人生

每个人都想成功,然而,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还在徘徊着,是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作风决定着人生的成就,对于即将毕业的我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更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端正我们的人生态度和优良的生活作风,为将来能出色的工作,以优秀的人品赢得他人的钦佩打下坚实的基础。

1、调整心态 主动积极

人的一生,就像一段旅程,在奔向目的地的途中,总会遇到各种险阻,岔路,甚至绝境。如果我们的心态永远是消极的,那失去了朝气,斗志,又岂会达到目的地。如果我们的心态能保持健康向上,那么即便到了绝境,也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人生的际遇很奇特,有会有无数的机会,聪明的人懂得去创造机遇,而笨的人却只会等待机遇。聪明的人总是随时充满准备,胸有成竹的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而笨的人却在机遇到来之时,还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积极主动的人永远懂得先发制人,被动消极的人却永远被生活所欺压。所以我们必须调整好心态,积极乐观的去迎接生活。达芬奇画鸡蛋不是一次次的涂鸦,他失败时,能调整好心态,认认真真重新画着一遍两遍。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单调。审视自己的不足,最后终于成为一代举世闻名的大画家。越王勾践在亡国之后,没有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他调整着自己的心态,才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话。

改变自己的心态,就能改变自己的世界,心态真的很重要,它影响着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不相同,然而积极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它将是你在面对生活的磨砺,人生的挫折最最坚强的精神力量。

2、目标坚定 有始有终

“无目标的生活,犹如没有罗盘针而航行,”当一个人不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的时候,他是颓废的,而,一个人面对无数的目标而无从选择的时候,他是迷茫的,坚定的目标是人生的导航,动力的源

泉,无论是大目标,还是小目标,只要有前进的动力和希望,那人生就充满了意义,但目标不是一个美丽又易碎的肥皂泡,它必须是现实的才能实现,否则就是空想,而每实现一个大目标之前,必会有无数的小目标要去实现,列宁曾经说过:“要向大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目标开始。”不积硅步,不以至千里,只有一步一步的走,一点一滴的实现,目标才有意义和价值。

有了坚定的目标,还要有贯彻到底的勇气和毅力,有始有终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它所代表的是恒心和毅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时下年轻人大多会有的坏习惯,做事无法有始有终,才使得成功变得困难重重。然而想要成功,就必须要坚持,如果没有李时珍数十年如一日的采集整理,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如果没有曹雪芹数十载的批阅,无数次的修改,怎么会有《红楼梦》的问世。个人的成功同样需要脚踏实地,有始有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目标坚定,有始有终,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人生才能成就精彩。年轻的我们是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向前,有始有终,成功必不会离我们太远。

3、知己知彼 自我成长

“人贵自知”,我们需要学会认识自己,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和优点,是最大的能力。要学会与人沟通,并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确看待别人的成功,在羡慕别人成功的同时,必须要学会反思,他为什么可以成功,成功在哪里,有什么是自己可以学习借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行之人的身上总是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而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教,而且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舞台,对于自己有能力的,千万不可妄自菲薄,而是积极进取,努力的表现自己,为自己赢得机会,而,对于自己所不擅长的,则不可不懂装懂,而是诚实以对,努力的去学习。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我成长,自我挑战,人才是磨练出来的,人的生命具有无限的韧性和耐力,在漫长的生命长河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在挫折中,我们迷茫过、惶恐过、手足无措过。但当我们战胜挫折后,迷茫的心豁然开朗,甚至更加坚定,惶恐的心顿时安宁下来,在这些安宁中还有几许喜悦,手足无措的心顿时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当我们战胜挫折后,会喜悦、会兴奋、会被成就感所充斥。但更有价值的是在这过程中,不仅战胜了困难和挫折,更战胜了那个曾经的自己。现在的我们,对于工作或学习,或说对于做事要全身心的投入,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极尽全力,只要全神贯注,那么你所厌恶的学习也好,工作也罢,都会投入其中。每个成功者都是非常努力的,努力是成功的捷径而且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而我们必须在不断地努力中成长,成功的人永远比一般的付出的更多,当一般人放弃的时候,他们总是在寻找自我改进的方法,当一般人在自怨自艾的时候,他们已经找到了成功的出路,当一般人还在为选择哪条路而彷徨时,成功者已经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奋进了。所谓“失败者找借口,成功者找不足,”同一种事情的两种不同对待,往往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柜步不休 跛鳖千里,跛脚的鳖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因为它总是不懈的往前走。只

基于实践维度的大学德育变量控制 篇6

基于实践维度的大学德育变量控制

德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德育实效取决于德育过程中德育实践变量的正作用或反作用.有效控制德育实践变量,使之正作用最大化是大学德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 者:张宏宝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高教论坛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2010 “”(5) 分类号:G641 关键词:大学德育   实践   变量  

论现代大学德育的异化 篇7

关键词:大学德育,现代,异化,生存危机

一、大学德育的价值中立

道德相对主义往往成为现代人分析与探讨道德问题与生活问题的基本框架。道德相对主义可谓是体系庞大、观点众多、思想复杂, 然而就其最基本的思想则是主张道德、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的源泉是个人。个人是道德价值标准的创造者与评判者, 不存在凌驾于个体之上或游离于个体之外的道德标准。因此, 在道德相对主义的视野里, 任何非个人的、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道德权威的存在均缺少合法性依据。道德价值的正当性和权威性的基础是个体的情感和观点, 如何理解道德价值, 根据何种道德信念来生活完全是个体自我选择的事情。于是, 个人成为道德价值的唯一合法权威和仲裁者。只要是个体自己做出的选择, 就是合理的、正确的。个人成为了新的“上帝”。循此逻辑, 道德相对主义自然很容易导致怎么都行的结果, 而怎么都行必定会导致道德的虚无, 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道德教育的根基与合法性。“‘干什么都行’、‘怎样做都容许’, 其结果必然是道德秩序的崩溃, 道德教育的消蚀。这类道德教育如果说它还确实存在的话, 也只能说是‘失去灵魂’的教育。”[1]

由此可见, 若信奉道德相对主义, 任其随意发展, 必定会带来道德的虚无和大学德育的无为和无力。然令人担忧的是, 现代大学德育不仅未能认识到道德相对主义极有可能导致大学德育的困境, 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遵循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甚至将其奉为圭臬。于是, 大学德育选择价值中立的教育立场, 即在价值问题上保持中立, 不涉足价值引导的内容, 承认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之间无所谓对错与高低之分。大学德育所要做的、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呈现出来, 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中进行自由选择, 教育者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保持宽容与尊重, 即便不认同, 也不能发表意见, 更不要说对其加以批判或指责了。

坚持价值中立的大学德育虽强调了个体选择权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虽为大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条件, 但却非常不利于学生德性的成长。英国学者苏珊·曼德斯提出了“去道德化教育” (demoralizing education) 的概念和现象。所谓的“去道德化教育”, 是指在价值多元冲突且不可通约的社会中, 教育者认为各种道德议题与道德价值是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探讨往往会导致对个体选择自由的侵犯, 干涉个体对生活的选择与追求, 因此, 对此类问题采取漠视的态度, 不愿传递实质的道德价值, 让其归于私人领域, 避而不谈。然而由于道德教育漠视道德的实质性价值, 没有很好探究道德的价值, 使得学生除了强调个人偏好之外, 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和道德标准。此种教育的结果导致人们对自己的道德信念缺乏信心, 面对道德冲突充满无力感, 无力解决道德问题和道德困惑。而在布鲁姆看来, 如果大学德育不关注道德的实质性价值, 那么大学德育的教化价值则无从体现, “如果道德教育不能给青年人的想象展示道德秩序和惩恶扬善的景象, 不能提供伴随行为和解释行为的高尚演说, 不能展示道德选择剧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行为, 不能揭示处于这样的选择之中人的利害关系感, 以及当世界破除传统忽然‘醒悟’时给人们带来的失望, 道德教育就不能存在”[2]。

在我们看来, 价值引导是大学德育的根本教化方式。借助于价值引导, 大学德育方可更好地抑制和疏导人作恶的倾向, 唤醒人向善的意识, 培植人向善的能力。而以价值中立为根本原则的大学德育放弃了对善恶正邪的问询与教化, 漠视价值引导的作用, 一味强调对个体价值偏好的认可与尊重, 而不引导大学生反思其道德立场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不向学生传递具有普遍价值的基本观念, 不致力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德性, 那么, 如此之大学德育怎能促进大学生爱善与从善, 实现大学生生活的丰盈与生命的提升?

二、大学德育的娱乐化

欲望是现代生活中的高频词和核心概念。舍勒强调现代现象中出现的最为深刻的变化就是由人的生存标尺的变化而导致人的实际生存状态的变化。现代人的理念是一场系统的冲动造反, 是欲求的本能反抗精神的控制, 结果是感性的冲动冲破了精神的整体情愫。法国哲学家柯耶夫强调西方现代性的理性主体和历史主体, 究其实质是欲望主体, 是欲望支配着人类生活和个体生活。20世纪法国哲学家拉康又提出了“欲望主体”, 而继他的理论之后, 德勒兹提出了一种激进的欲望哲学, 将欲望作为生产机器。在此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现时代是一个欲望盛行和泛滥的时代。欲望的制造、追逐和满足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根本任务, 生活展开的过程就是欲望生成和实现的过程。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则取决于欲望的满足。在欲望的支配下, 人们放弃了对美好生活的追寻, 更愿意将生命过程看作是一场游戏, 一个梦境, 并以审美的态度来关照生活。生活空间是一个充满了刺激和消遣的奇观, 这个奇观的娱乐价值压倒了所有其他的考虑。于是, 快乐的生活样式令人趋之若鹜, 并成为高尚道德的基础。“快乐是永远的家”, “生命的一切只为拥有它”就充分折射了现代人的价值追求。

在现代人尽情追逐欲望满足的现代社会, 以精神教化为本性的大学德育不再拷问与追寻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应培养学生哪些优良的德性, 转而迎合现代人的生活追求与价值旨趣, 顺应社会娱乐化的潮流, 踏上了“娱乐化”的道路。功利主义的观点可以说是这种“娱乐化”德育的理论依据。现代大学德育基本上是按照功利主义的观点来进行谋划的。功利主义根本的理论预设是强调人性上的趋乐避苦, 把对快乐的追求作为选择的最高标尺和最终依据。快乐是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目的。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导下, 尽管我们在组织和开展各种德育活动, 但却不是在进行“道德的”教育, 大学德育缺乏“道德的”意义和教育的精神,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尽管还在宣扬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但却不再引导大学生追问和探询什么是好的生活, 什么是值得追求的美德, 道德理想和生活价值问题因需要认真严肃思考和难以实现而被冷落和放逐。积极向善的道德被快乐的道德所代替。学校无疑变成了人们追求娱乐与快感的乐土, 而不是培育德性的道德空间。二是教育方式是“轻松”的和“欢快”的, 大学生喜欢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不要、不能也不应批评和指责大学生, 教师和大学生“一团和气”, “其乐融融”。至于关涉是非善恶的道德问题和关涉生活意义的价值问题是需要认真对待、严肃思考的, 于是在师生追求轻松愉快的教育格调中, 它们被无情的放逐了。“现代教育教给人的惟一的东西就是为了活得快乐, 为了自我保存, 为了获得认可而拼搏, 全然忘记了教育任务最重要的部分是造就品格优秀、德性高尚的人, 所以, 现代生活与教育失去了人性养育的真正高度, 造就了普遍的无教养的状态。教育还存在着, 而教化已经终结。”[3]因此, 娱乐化或游戏化的大学德育所培育的只能是“欲望的囚徒”, “享乐的机器”与“精神的侏儒”。现实也正是如此, 当代大学生对于各种娱乐节目的追逐, 对娱乐明星的崇拜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然而问题在于, 道德的生活根本上不可能是娱乐的生活, 把道德演变为对快乐的追求, 培养会享乐的人不是大学德育的立场和追求。娱乐化的大学德育无力培养有善性、有善心、有善能的人, 不能实现人性的丰富与提升。“各种出于本性就是高贵的或令人钦佩的东西, 本质上乃是人类高贵性之整体的组成部分, 并与这一整体联系在一起;它们都指向秩序良好的灵魂, 那是人类现象中无可比拟的最令人敬佩之物。对人类优异性的钦佩这一现象, 除了凭借特别的假设外, 无法从享乐主义或者功利主义立场加以解释。”[4]

三、大学德育的工具化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 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个是世界的去魅, 一个是理性化, 而这里所谓的理性不是价值理性, 而是工具理性。马克斯·韦伯指出科学构成了工具理性的基础。科学强调的是事实和逻辑, 只能保证手段的正确, 却无法反省与批判所追求的目的。科学对价值和意义问题是爱莫能助的。因此, 工具理性是无法解决生活意义问题的, 它能做的且只能做的是为了达成我们所设定的目标、所需要的手段以及导致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至于目的是否合理, 是否有价值, 它是无力问津的。不仅如此, 在工具理性的视野里, 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由于不具有工具性的意义, 因此被视为是无意义的问题。

在工具理性的驱动和型塑下,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生活的最高目标, 甚至是唯一目标。人生活的过程可以简化为物的开发、物的占有、物的消费与物的再开发、再占有与再消费的不断循环过程。人生活的主题简化为对物的占有和利用, 物成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人存在的价值也取决于对物的占有程度。不仅如此, 工具理性的宰制还导致了价值的颠覆, 有用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 外在的物质利益凌驾于内在的精神价值之上。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发生了颠倒, 本末倒置, 且其势有增无减, 这是工具理性扩张和僭越的自然结果。

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的支配地位及其作用方式对于大学德育的影响是深刻的, 它威胁和动摇了道德在教育和人的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在工具理性的霸权与主宰下, 大学教育日益关注现实的世界、物质利益的生产和消费, 目标指向于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与改善。至于关注人的心灵、价值、信仰与生活意义的大学德育则日益走向大学教育的边缘, 导致大学德育的边缘化。更重要的是, 工具理性的宰制还导致了大学德育的异化, 打造了工具化的大学德育, 这是大学德育存在的深层危机。工具化的大学德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强调道德的工具性价值而无视道德的本体性价值, 即把道德看做是获取外在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而不是把道德看做人性提升与完善的必需;第二, 把生命个体当成了物与工具, 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人”来看, 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把每一个生命个体随意加以分解、肢解, 导致大学生生活的碎片化, 从而破坏了人的生命的完整性;第三, 用同一标准的模式来要求每个大学生, 结果抹杀了个体生命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导致了教育的同质化与均一化;第四, 强调道德规则的学习和遵循, 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与内化既定的道德规则, 至于道德理想、道德信仰以及学生丰富的精神需要则被漠视了。工具化的大学德育只能培养信奉和追逐“拜物教”的大学生, 他们对于物质利益趋之若鹜, 而对于精神生活、价值追求、人生理想弃之如敝屣, 从而成为缺失精神、缺乏灵性、缺少爱心的实体性存在。在此意义上, 我们断论, 受工具理性宰制的现代大学德育不仅未能提升人和完善人, 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 反而成为规训人、禁锢人和异化人的重要力量, 这不啻是对大学德育的嘲讽。

大学德育的根本使命是引人向善, 实现人性的提升与超越, 其自然应为大学生的德性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促进每个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充盈和道德自我的完善。然而现代大学德育放弃了自由批判的本性和引人向善的宗旨, 表现出不应有的“媚俗”与“沉沦”, 其结果不仅未能唤醒和激发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促进大学生德性的成长, 反而导致大学生精神的荒芜, 灵魂的扭曲与人格的脆弱。而这损害和破坏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福祉, 还必定涉及整个社会的福祉[5]。因此, 深陷生存困境和危机中的现代大学德育亟需一场深刻的自我启蒙, 时刻牢记教育的本质和信仰。“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 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 除此之外, 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如果整个教育本质毫无遮蔽地呈现出来, 这就是教育的本然内涵, 而教育自然是有其固定形式的。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 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 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6]如此, 大学德育才能让道德充满魅力, 让教育展现力量, 真正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提升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 2002, (1) :3-9.

[2]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56.

[3]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27.

[4]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29.

[5]谢晓鸥.高校道德教育管理有效性弱化成因分析[J].江苏高教, 2006, (4) .

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问题探究 篇8

关键词:德育;德育衔接;大学德育;高中德育

国家对德育衔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关注和重视的。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份《纲要》再次着重强调要“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由此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学校德育衔接工作。

一、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本文论述的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总体而言,学术界关于德育概念主要有两种认识:狭义方面的德育和广义方面的德育。狭义方面的德育主要是指学校的道德教育;广义方面的德育也就是大德育,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思想、政治、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本文所说的德育主要是指广义的德育,即大德育。

高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大学阶段属于高等教育,两者在培养目标、任务上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但从社会主义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人才成长的过程而言,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又具有连续性与整体性。高中德育是大学德育的基础,大学德育是高中德育的延伸与提升。高中德育不仅关系着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且也关系着大学德育的起点如何。尤其是高中到大学的这段时期,是学生道德价值观趋于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这种紧密的教育体系理应实现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的衔接。

二、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工作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和分析。

1.德育目标社会化,针对性不强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方向,是衡量和考核德育工作成效的尺度。一直以来,我国德育目标的定位是以社会为本位,主要考虑的是社会的发展和要求,而对大学生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考虑不多。

许多大学生对这种社会本位的德育目标表现出反感和抗拒。用他们的话说,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已经具有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意识,只是不知道该如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把这种意识转化为行动罢了,他们更多需要的是能够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完善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各种素质,而不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重复的理论知识。因此,这样的目标定位,只会让学生感到德育的远、大、空,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却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于是,他们对德育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德育的育人功能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德育目标也无法实现。

2.德育内容简单重复,渐进性不够

大中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是学校德育不同阶段能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完整系统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基本需要。从纵向上来看,大学与高中的德育内容缺乏严密的衔接性和科学性。高中德育偏重于宏观的政治信仰教育,大学的德育内容又往往与高中的德育内容呈现交叉、重复的现象。

不可否认,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所以,德育内容在某些方面存在反复的现象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反复”不等同于“重复”,“反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层次水平而定,不能只是一味地简单重复,如若不然,德育内容就无法真正落实,德育效果也无法实现。遗憾的是,有些学校由于对德育的重视不够或是认识不足等原因,致使德育内容没有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而制定,没有遵循学生品德素质发展规律,简单重复现象较为突出,应有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没有体现。这样的德育内容,很容易给学生以“空、大、套”的感觉,当然会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3.德育考评体系不健全,衔接难实现

德育考评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育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当前,对于学生的德育考评,一些学校形式化现象严重,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例如,对于高中生的德育考评,有些教师的评语几乎雷同;而有些大学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表现评价也如出一辙。如此的德育考评对学生的心理必然会造成一定伤害,导致有些学生对于这种形式性的德育评语也应付了事,随便看一眼而已。然而,从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来看,不管哪一个阶段的学生都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予总结性、鼓励性和引导性的评价,以求促进自己的进步,同时也会因为教师对自己与众不同的评价和认可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安慰感和满足感。而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考评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实事求是的评价和人性化的关怀,这种不切合实际的德育考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难保障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的对策及建议

要使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就必须置身于德育的大环境中统筹规划德育目标,丰富完善德育内容,建立健全德育考评体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目标,最终实现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的有效衔接。

1.树立大德育观,统筹规划德育目标

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德育也具有整体性。因此,我们应该按照德育整体性要求来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德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统筹规划,上下连贯,左右衔接,形成一个完整而又有层次的体系。各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的高低,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而有所区别。同时,也要保证各个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以使相邻阶段的德育可以有效衔接。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它担负着为大学输送优秀毕业生的任务。所以,高中德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进入到大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也应该结合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应站在整个大德育的视野下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目标的有效衔接。

2.丰富完善德育内容,编写衔接德育教材

大中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是构成学校德育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学校德育内容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德育内容要反映现实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紧跟前进步伐。学校德育内容还应该融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选取学生广泛关注的焦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实践。

德育教材是德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德育内容衔接的重要支撑。相互衔接的德育教材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学段德育教育的有效衔接,从而推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大中小学德育教材的编写,应该统一规划,整体构思,分步实施。教材的编写可以依照国家关于德育衔接的指导性文件,由德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优秀的大学、高中一线德育教师共同商讨,明确理念,制定标准,以确保德育内容的循序渐进,德育课程的前后衔接。

3.改革高考及完善大学招生制度,促进大学与高中德育衔接

我国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是以统一考试为主、自主招生为辅、少数学生免试保送为补充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体系。这一体系为我国高校有效、合理地选拔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体系依然过于单一,高考仍然是主要途径和方式,人的综合素质在高考中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也无法实现有效衔接。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变单一的、以高考为主的选拔方式为多维、全面的选拔方式迫在眉睫。我们可以选取国内某几所高水平的大学进行试点,在招生录取新生时,不仅要考虑申请人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更要考虑他们在高中时期的德育评价,尽可能地对申请人的素质进行综合的考核和衡量。这样,等到进校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学校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双向的选择来确定学习的专业。这样一种招生录取方式,不仅会促进高中教育的全面实施,更会促使高中德育主动与大学德育相衔接,从而使高中学生顺利通过多维指标的考核,升入理想大学继续学习。

4.建立学生德育档案,完善德育考评体系

德育档案是反映学生德育情况的综合体现,它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德育档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平时与定期相结合;第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档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情况,以便给德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针对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不衔接的状况,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德育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从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多个角度进行考评,力求实事求是地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为了保证德育考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我们应从考评的内容出发,综合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学习态度、理解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建立有机考评机制。我们还应该坚持开放性、多元化的原则,采用综合考评体系,例如,自我考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任课教师考评与班主任考评相结合等。

解决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问题,是保证德育实效性、最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现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使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在发挥本阶段德育特色的基础上又能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这需要所有德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究。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以期能对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尽绵薄之力。当然,随着德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郑萼.首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及整体设计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成瑞,龚萱,等.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探索[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3]冯铁山,詹万生.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5(5).

[4]胡昂.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7).

上一篇:电工类实习报告下一篇:台背回填首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