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关于印发《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4-09-30

大学关于印发《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选7篇)

大学关于印发《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篇1

大学文件 校发[]号

关于印发《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学院(部)、机关各部门、直属单位:

为营造清新健康校园育人环境,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健康理念,推进校园禁烟工作,经学校二〇一四年五月六日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将《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印发全校,希望大家积极宣传,认真贯彻落实。

附:《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

大 学

二〇一四年五月七日

主题词:禁烟 方案 通知 抄 送:校领导。

校 对: 打 字: 共 印:

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

2014年4月,省教育厅转发了国家教育部《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为推进校园禁烟工作,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健康理念,积极营造清新健康校园育人环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通知》要求,大力开展禁烟宣传及禁烟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强化制度管理,大力倡导主动戒烟和劝阻戒烟,共同创造良好的校园无烟环境。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

各学院、直属单位、机关各部门要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通知》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无烟教学楼”、“无烟办公室”、“无烟会议室”、“无烟宿舍”等“无烟校园”创建活动。学校禁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1.严格限制校内吸烟。校园所有建筑物内一律禁止吸烟,也不得设置吸烟室,不摆放烟灰缸及其他烟具,要采取有效监管措施,严禁在相对独立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内吸烟。

学校爱卫会、文明办要结合爱国卫生活动月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各教学区、办公区、教职员工和学生生活区醒目位置设置禁烟标识,并在统筹规划基础上,设置少量室外露天区域吸烟区,并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和“吸烟有害健康”等提醒标识。吸烟区设置要符合消防要求,远离师生集中场地和必经通道。

2.加强吸烟有害宣传教育。校宣传部、文明办要会同各学院、学生处、团委、医院管理处、校医院等职能部门,结合“世界无烟日”,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宣传手段以及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举办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党团活动、主题班会、新生入学教育等形式,大力开展禁烟宣传及吸烟有害健康教育活动,讲透吸烟危害,普及基本医学知识,让远离烟草成为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吸烟者争相戒烟、劝阻吸烟、拒绝二手烟成为时尚,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共同创造良好的无烟氛围。

3.强化监督管理。各学院、直属单位、机关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本单位禁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校园禁烟工作,并结合学校总体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制度,狠抓禁烟落实,要按照“谁的人,谁负责”的原则,确保责任落实到人。职能部门要将禁烟职责纳入职工考核范围和学生评价体系,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4.完善制度建设。实行检查和通报制度。校禁烟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巡检,检查结果定期全校通报。

对违反禁烟有关规定行为的教职工,首次给予全校通报批评;累计两次者取消本人及所在单位当年评先、评优资格,扣发个人一个月校内岗位津贴;严重者,直至取消全年校内岗位津贴,并纳入单位、个人考核评价;对违反规定的临时工,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直至辞退。

学生处负责全校学生禁烟总体情况的巡视、检查,并按照学生管理有关规定及本方案要求,提出处理意见。

三、保障措施

1.成立学校禁烟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副组长:

成 员:各学院、直属单位、机关各部门党政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副 主 任: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后勤管理处、学生处、团委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校禁烟工作的监督、检查、举报受理、考核评价等具体日常工作。

2.组建校园禁烟监督员队伍,设立禁烟举报电话

校禁烟工作领导小组在全校范围内组建禁烟监督员队伍,加强对校园及各单位禁烟工作的监管,行使教育、劝阻、监督和管理等职能。各学院、直属单位、机关各部门也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成立相应的禁烟领导机构,并以系部、教研室为单位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本单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禁烟监管工作,校院两级学生管理部门要注重发挥好校院学生会作用,强化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并以班级、宿舍为单位指定学生禁烟监督员,确保监管到位,不留死角。

学校设立禁烟举报电话:

3.本方案自2014年6月1日起执行。

大学关于印发《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篇2

现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 认真贯彻执行。

一、“十一五”时期,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1 %,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29 %和12.45 %, 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 扭转了“十五”后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趋势,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也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十二五”时期,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 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 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进难度增大、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能力建设滞后、监管不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 不但“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 还将严重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各地区、各部门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作为检验经济是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 下更大决心, 用更大气力,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 着力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要进一步明确企业的节能减排主体责任, 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 细化和完善管理措施, 落实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加大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推广力度, 真正把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促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四、要全面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狠抓监督检查, 严格考核问责。发展改革委负责承担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综合协调, 组织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环境保护部为主承担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统计局负责加强能源统计和监测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密切协调配合。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立即部署本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 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和中央企业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 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明确目标责任, 狠抓贯彻落实, 坚决防止出现节能减排工作前松后紧的问题, 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国务院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一、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 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 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 主要目标。到2015年,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 (按2005年价格计算) , 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 %, 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 %;“十二五”期间, 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2015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 347.6万吨、2 086.4万吨, 比2010年的2 551.7万吨、2 267.8万吨分别下降8 %;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 046.2万吨, 比2010年的264.4万吨、2 273.6万吨分别下降10 %。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三) 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国家产业布局等因素, 将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合理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各地区要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 明确下一级政府、有关部门、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排污单位的责任。

(四) 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 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以及分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统计制度, 完善统计核算与监测方法, 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修订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核查核算办法, 统一标准和分析方法, 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加强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统计监测, 建立农业源和机动车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 继续做好全国和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

(五) 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把地区目标考核与行业目标评价相结合, 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完成年度目标相结合, 把年度目标考核与进度跟踪相结合。省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有关部门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国务院每年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 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并对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六) 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 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 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 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 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 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七)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 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安排资金, 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 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 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 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 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 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八)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九) 调整能源结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发展水电,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 加快发展天然气,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 %。

(十) 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15年, 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47 %和8 %左右。

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十一) 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 以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到2015年, 工业锅炉、窑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0年分别提高5个和2个百分点, 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提高2-3个百分点, 新增余热余压发电能力2 000万千瓦,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 000万平方米,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 000万平方米, 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十二五”时期, 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十二) 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改造提升现有设施, 强化脱氮除磷, 大力推进污泥处理处置, 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综合治理。到2015年, 基本实现所有县和重点建制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 全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 200万吨, 新建配套管网约16万公里,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 %, 形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能力280万吨、30万吨。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 形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能力140万吨、10万吨。实施脱硫脱硝工程, 推动燃煤电厂、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 形成二氧化硫削减能力277万吨;推动燃煤电厂、水泥等行业脱硝, 形成氮氧化物削减能力358万吨。

(十三) 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建设10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80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5个再制造产业集聚区、100个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

(十四) 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金解决, 各级人民政府应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主体责任, 严格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和管理, 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五、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十五)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 制定实施方案, 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 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 跟踪监测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用电量等指标, 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预警调控。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 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在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

(十六) 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依法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实现节能2.5亿吨标准煤。落实目标责任, 实行能源审计制度, 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扩大能源管理师试点;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加快实施节能改造, 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地方节能主管部门每年组织对进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公告考核结果。对未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的企业, 强制进行能源审计, 限期整改。中央企业要接受所在地区节能主管部门的监管, 争当行业节能减排的排头兵。

(十七) 加强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 明确目标任务, 加强行业指导, 推动技术进步, 强化监督管理。发展热电联产, 推广分布式能源。开展智能电网试点。推广煤炭清洁利用, 提高原煤入洗比例, 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实施工业和信息产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信息数据中心、通信机房和基站节能改造。实行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新建燃煤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脱硝设施, 现役燃煤机组必须安装脱硫设施, 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要进行更新改造, 烟气脱硫设施要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加装脱硝设施。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 新建烧结机配套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脱硫改造。新型干法水泥窑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 配套建设脱硝设施。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 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十八) 推动建筑节能。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提高标准执行率。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 实施“节能暖房”工程, 改造供热老旧管网, 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做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建材和再生建材, 继续推广散装水泥。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完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 推动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研究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 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加强城市照明管理, 严格防止和纠正过度装饰和亮化。

(十九) 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科学合理配置城市各种交通资源, 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铁路电气化比重。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 深入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 推广公路甩挂运输, 全面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 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 优化航路航线, 推进航空、远洋运输业节能减排。开展机场、码头、车站节能改造。加速淘汰老旧汽车、机车、船舶, 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 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实施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 在有条件的重点城市和地区逐步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 探索城市调控机动车保有总量, 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二十) 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老旧农用机具, 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推进节能型住宅建设, 推动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 开展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 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50 %以上, 鼓励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分布式、低成本、易维护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 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二十一) 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在零售业等商贸服务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 加快设施节能改造, 严格用能管理, 引导消费行为。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等要严格执行夏季、冬季空调温度设置标准。在居民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 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 支持乘用公共交通, 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限制过度包装, 抑制不合理消费。

(二十二) 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实行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公共机构办公区节能改造, 完成办公建筑节能改造6 000万平方米。国家机关供热实行按热量收费。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创建2 000家示范单位。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严格用车油耗定额管理, 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 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支持军队重点用能设施设备节能改造。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十三) 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 指导各地做好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目录。制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二十四)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编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 制 (修) 订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发布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重点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金属污染治理, 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 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降低资源消耗。发布清洁生产审核方案, 公布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企业名单。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

(二十五)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 建设绿色矿山。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建筑和道路废弃物以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大力发展利废新型建筑材料。废弃物实现就地消化, 减少转移。到2015年,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 %以上。

(二十六) 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培育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办公用品等再制造示范企业, 发布再制造产品目录, 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和再制造产品标准体系, 推动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二十七) 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鼓励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

(二十八)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制定区域、行业和产品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 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加强城乡生活节水, 推广应用节水器具。推进再生水、矿井水、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建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创建示范城市。到2015年, 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 %。

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九) 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在国家、部门和地方相关科技计划和专项中, 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 组织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以及小型分散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组建一批国家级节能减排工程实验室及专家队伍。推动组建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产业联盟, 继续通过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加大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力度。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

(三十) 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 重点支持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半导体照明、低品位余热利用、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应用、生物脱氮除磷、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金属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产业化, 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

(三十一)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编制节能减排技术政策大纲。继续发布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 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重点推广能量梯级利用、低温余热发电、先进煤气化、高压变频调速、干熄焦、蓄热式加热炉、吸收式热泵供暖、冰蓄冷、高效换热器, 以及干法和半干法烟气脱硫、膜生物反应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控制等节能减排技术。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政府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 加大推广力度。

八、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三十二) 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深化供热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 (电耗) 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 实行惩罚性电价。各地可在国家规定基础上, 按程序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严格落实脱硫电价, 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 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问题。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 加大征收力度, 降低征收成本。

(三十三) 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以及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照明产品、节能汽车、高效电机产品等支持机制, 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继续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 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 研究实行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

(三十四) 健全税收支持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 将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 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 选择防治任务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 逐步扩大征收范围。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对用于制造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 抓紧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三十五) 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增加对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门槛, 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会信息披露系统, 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及证券融资联动。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重点区域涉重金属企业应当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 将绿色信贷成效与银行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发展相挂钩。

九、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

(三十六) 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推进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 加快制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修订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效标识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

(三十七) 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 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地区和企业, 实行阶段性环评限批。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投资项目, 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批准开工建设, 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 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 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加强能评和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 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能评费用由节能审查机关同级财政部门安排。

(三十八) 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污染源监管, 适时发布主要污染物超标严重的国家重点环境监控企业名单。列入国家重点环境监控范围的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的企业, 要安装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 定期报告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 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联网共享。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控平台建设, 提高污水收集率, 做好运行和污染物削减评估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收费政策不落实、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 %, 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 暂缓审批该城市项目环评, 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建设资金。

(三十九) 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 督促各项措施落实,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 加大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和建筑施工阶段标准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情况, 以及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和能效标识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严重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 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设备、虚标产品能效标识、减排设施未按要求运行等行为, 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 限期整改, 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 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 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十、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四十) 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实施力度。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 加强宣传和政策激励, 引导消费者购买高效节能产品。继续推进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环保装备认证, 规范认证行为, 扩展认证范围, 建立有效的国际协调互认机制。加强标识、认证质量的监管。

(四十一) 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研究确定高耗能产品和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先进水平, 制定“领跑者”能效标准, 明确实施时限。将“领跑者”能效标准与新上项目能评审查、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相结合,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加快标准的更新换代, 促进能效水平快速提升。

(四十二) 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改革发电调度方式, 电网企业要按照节能、经济的原则, 优先调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以及余热余压、煤层气、填埋气、煤矸石和垃圾等发电上网, 优先安排节能、环保、高效火电机组发电上网。研究推行发电权交易。电网企业要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公布节能发电调度信息, 电力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节能发电调度工作的监督。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 制定配套政策, 规范有序用电。以建设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 开展城市综合试点, 推广能效电厂。

(四十三)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扶持政策, 引导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 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研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和交易制度, 培育第三方审核评估机构。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 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引导和支持各类融资担保机构提供风险分担服务。

(四十四) 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 研究制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 建立自愿减排机制, 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四十五) 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总结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经验,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 确保处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实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 推进环保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规范市场行为, 打破地方保护, 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十一、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

(四十六) 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 (修) 订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以及建筑节能标准和设计规范, 提高准入门槛。制定和完善环保产品及装备标准。完善机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标准、低速汽车排放标准。制 (修) 订轻型汽车第五阶段排放标准, 颁布实施第四、第五阶段车用燃油国家标准。建立满足氨氮、氮氧化物控制目标要求的排放标准。鼓励地方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环保地方标准。

(四十七) 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 加强政府节能管理能力建设, 完善机构, 充实人员。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 配备监测和检测设备,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执法能力, 完善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继续推进能源统计能力建设。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配备计量器具, 推行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开展城市能源计量建设示范。加强减排监管能力建设, 推进环境监管机构标准化, 提高污染源监测、机动车污染监控、农业源污染检测和减排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三级减排监控体系, 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十二、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四十八) 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把节能减排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宣传先进典型, 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和方法, 加强舆论监督和对外宣传, 积极为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四十九)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抓好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十个节能减排专项行动, 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 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发挥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作用, 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五十) 政府机关带头节能减排。各级人民政府机关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健全规章制度, 落实岗位责任, 细化管理措施, 树立节约意识, 践行节约行动, 作节能减排的表率。

附件: (以下内容本刊从略)

1.“十二五”各地区节能目标

2.“十二五”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3.“十二五”各地区氨氮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4.“十二五”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大学关于印发《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局、委)、公安厅(局)、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农业厅(局)、林业厅(局):

现将《2010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交通运输部

公安部

国务院纠风办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二0一0年四月二十七日

2010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和全国纠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现提出2010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

一、落实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政策.规范收费公路管理工作。加强税费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已经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有序推进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严格规范和控制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改建为一级公路继续收费。坚决纠正违规设置收费站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违规延长收费期限等问题。

二、落实涉农优惠政策,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畅通。各地要严格执行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交公路发[2009]784号)要求,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着力构建由国家和区域性“绿色通道”共同组成的、覆盖全国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同时采取措施,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畅通,坚决落实免收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通行费的相关政策。

三、落实治超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要继续保持路面执法协作和联合治超机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切实纠正以罚代卸、以罚代管等问题。尽快出台《公路超限检测站管理办法》,加强治超站点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广运管人员货运源头派驻和巡查制度,依法开展货运源头治超工作。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发现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车辆上路行驶的,要对货运源头、车辆源头和监管源头实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研究建立超限超载车辆管理信用体系,尽快实行违法车辆信息登记抄报和信息反馈制度。对违法责任人的驾驶资格、从业资格等实施信用管理。

四、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路设站检查行为。严禁没有权限的部门在公路上设站或者上路检查车辆,加强和规范各类已设立的公路检查(收费)站管理,交通运输、公安、农业、林业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不得越权执法。严格规范木材检查站的设置和检查执法行为。严格临时动、植物检疫站设置的审批程序,切实做到疫情结束后立即撤站;进一步明确检疫程序和技术措施,坚决杜绝目测检查和收费放行。继续规范移动测速等电子执法设备的设置、使用和管理。

大学关于印发《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篇4

http://2010-04-27 16:44:00 中国青年网

全国项目办发〔2010〕4号

各省(区、市)项目管理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和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有关精神,经团中央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的2010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部际联席会审定同意,现将《2010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各地结合实际,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今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项目的各项任务。今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西部计划实施8周年,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将相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认真完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宣传动员、招募选拔、培训派遣、管理服务、就业服务等方面工作,强化西部计划品牌建设,确保这项工作深入、持久、务实发展。

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

2010年4月13日

2010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树立西部计划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化动员方式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成才、贡献力量的工作定位,深化西部计划实践育人、服务基层、推动就业、倡树新风、促进和谐等工作内涵,在全社会形成西部计划品牌的认同感和影响力,扩大团组织社会影响力,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推动西部计划健康科学发展,加强西部计划品牌建设,特制定2010年西部计划实施方案。

一、工作内容

2010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项目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选派15000名(其中延期志愿者6300名,新招募8700名)的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乡镇一级从事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工作。继续实施支教、支医、支农、基层青年工作、新疆双语教学(原新疆汉语教学)、灾后重建、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西部基层检察院、西部基层法律援助、西部基层人民法院、西部农村平安建设和开发性金融等专项行动,完善2010年延长为2年期、3年期志愿者和2010年新招募志愿者的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做好2008年2年期和2009年1年期志愿者的就业服务工作。

二、宣传口号

新西部、新生活、新成长

三、工作步骤

(以下时间均为参考时间,具体进度将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一)新增服务县和新招募志愿者服务岗位的申报和确定

1. 新增服务县申报与确定

服务省项目办按照相对集中原则,根据全国项目办确定的本省(区、市)计划派遣名额以及已经明确的各专项行动的服务岗位,在充分考虑服务县的工作业绩、就业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成效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对西部计划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审定新增西部计划服务县资格,确定志愿者名额。新增西部计划服务县须成立西部计划县级领导机构和项目办,专人负责日常管理服务,志愿者服务人数须超过30人,并由相关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申请,所在省项目办审定,报全国项目办备案。曾因管理不力导致志愿者重大安全健康事故和严重违反工作职责的服务县,2011年不再派遣新招募的志愿者。

2.新招募志愿者服务岗位的申报与确定

服务岗位的确定采用申报制度。各服务县项目办在本县开展服务岗位申报工作。岗位类别需从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基层青年工作、新疆双语教学、灾后重建及其它中选择。各服务单位申报岗位时,要详细填写岗位信息,岗位需求要切合实际,不应过于局限专业要求,西部计划服务岗位申报表见附件1。

服务省项目办负责严格审核岗位信息和数量。确定服务岗位特别是教育岗位要尽可能保持连续性,形成接力机制。服务岗位原则上在服务县的乡镇一级(西藏、新疆、青海单独确定)。服务县项目办在确定服务岗位时,尽量选择岗位需求说明详细、后勤保障得力的单位。

大学关于印发《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篇5

杭政办函[2011]168号

关于印发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二○一一年六月十九日

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工作,规范见习训练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根据《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充分就业城市的若干意见》(市委〔2010〕1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见习训练的目的认定一批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且具备相应带教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为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基地(以下简称见习基地),以政府补贴的形式,组织大学生在见习基地进行实践性训练,积累职业经验,提高岗位技能,实现顺利就业。

二、见习训练的对象

(一)全日制普通高校杭州市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下同]生源毕业学年大学生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以下简称杭州市区生源大学生);

(二)在杭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学年大学生。

毕业学年从毕业生离校前一年的7月1日起计算。

三、见习训练的期限

见习训练期一般为3-6个月。经双方协商一致,参加见习训练的杭州市区生源大学生可将见习训练期申请延期1次,最长可延至1年。

四、见习基地的申请与认定

(一)见习基地的申请条件。

1.事业单位申请条件:

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事业单位。

2.企业和其他单位的申请条件:

(1)符合杭州产业导向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管理规范;

(2)能持续提供一定数量的管理类或技术类见习岗位,且见习训练岗位不少于15个;

(3)有完善的见习训练计划、考核制度和措施;

(4)具备一定的带教师资力量,带教老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5)有专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能有效开展见习训练管理;

(6)严格遵守国家对劳动保护和职业防护方面的有关规定。

(二)申请程序和所需资料。

凡符合以上条件的单位可向市劳动保障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杭州市见习训练基地申请表》,并提供下列资料:

1.企业营业证照或法人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2.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3.单位行政介绍信;

4.单位简介;

5.见习训练岗位需求计划书;

6.见习训练计划和带教师资队伍情况说明。

(三)见习基地的认定。

市劳动保障部门对申请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符合条件的,认定为见习基地,予以授牌并向社会公布。

五、见习训练的组织实施

(一)见习训练岗位需求计划申报。

见习基地每年6月30日前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申报大学生见习训练岗位需求计划,岗位推出的时间为每年的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

见习基地新增见习训练职业或工种的,还需申报该职业或工种的见习训练带教计划,未经批准的,见习基地和学员不享受该职业或工种的各项见习训练补贴。

(二)见习训练岗位信息发布。

见习基地根据见习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需求,在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以下简称大学生就业创业网)上及时发布见习训练岗位信息,并自行维护和更新,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三)见习训练学员推荐与报名。

市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根据合理匹配的原则,推荐大学生到见习基地参加见习训练。符合条件的大学生也可通过网络、洽谈会、学校推荐或自荐等方式直接向见习基地报名。报名时需提供本人身份证、毕业证或《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杭州市区生源大学生还需提供户籍证明。

(四)见习训练协议签订。

面试合格后,见习基地应在1周内与见习学员签订《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协议书》,并在协议书签订后1周内到市劳动保障部门办理见习备案手续。见习训练需要延期的,由见习基地向市劳动保障部门提交《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延期申请》,经审查同意后,由见习基地与见习学员签订见习训练延期协议。

见习期间,见习基地与见习学员只签订见习协议,不签订劳动合同。经见习双方协商一致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及时终止见习协议。

(五)见习训练成果鉴定。

见习训练结束后,由见习学员填写《杭州市见习训练基地评估表》,并对见习基地提出评估意见。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委托见习基地对见习学员在见习期间的日常表现、工作能力和见习效果等情况进行考评,对完成见习训练计划且考核合格的见习学员,由市劳动保障部门颁发《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证明书》。

六、见习训练补贴

(一)见习训练补贴的项目、标准。

1.见习学员的生活补贴。补贴标准为杭州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的70%,由见习基地先行支付,见习训练结束后,经见习基地申请,由市财政给予补贴。提前结束见习训练的见习学员,其生活补贴按实际见习训练天数计算。每位见习学员只享受1次见习训练补贴。

2.见习学员的综合商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半年50元,由市劳动保障部门统一支付。

3.见习基地的训练费补贴。专业技术类岗位补贴标准为400元/人·月,非技术类岗位为150元/人·月。招收杭州市区生源见习学员的非事业单位见习基地,在见习训练结束后,可申请训练费补贴;招收非杭州市区生源见习学员的非事业单位见习基地,见习训练结束后,如与见习学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可申请见习训练费补贴。

4.留用奖励。见习训练结束后,非事业单位的见习基地与杭州市区生源见习学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按1000元/人的标准享受一次性留用奖励。

(二)见习训练补贴的申请、审批、拨付。

1.申请。见习基地可根据实际补贴人数与补贴月数,填写《杭州市见习训练补贴审批表》,向市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下列材料:

(1)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补贴申请花名册;

(2)见习学员生活补贴发放凭证;

(3)见习学员身份证复印件,杭州市区生源还需提供户口簿复印件;

(4)毕业证书或《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复印件;

(5)《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协议书》;

(6)《杭州市见习训练学员考核意见书》;

(7)《杭州市见习训练基地评估表》。

符合申请见习训练费补贴或一次性留用奖励条件的,还应同时提交劳动合同和社保经办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纳情况证明。

2.审批。市劳动保障部门对见习训练补贴申请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报市财政部门审批。

3.拨付。市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在经费到位后5个工作日内拨付给见习基地。

七、招用补贴

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持《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证明书》(以下简称《证明书》)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招用见习训练结束后1年内未就业的持《证明书》的大学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可凭《杭州市就业专项资金申请表》、《证明书》、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费缴纳证明单等材料向单位所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管理站申请600元的一次性用工补助与社会保险补贴,但不得重复享受留用奖励。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补贴的申请、审批和拨付程序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另行制定下发。

八、见习训练的委托管理

建立政府购买见习训练服务工作机制。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将部分见习训练跟踪服务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组织开展,授予其“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跟踪服务机构”称号(以下简称跟踪服务机构),签订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跟踪服务协议(以下简称跟踪服务协议),并购买其提供的服务。

(一)申请跟踪服务机构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具备人力资源管理资质;

2.具备开展见习训练跟踪服务工作的条件;

3.配备3名以上熟练掌握见习训练政策及相关业务流程的专职见习训练跟踪人员。

(二)跟踪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

1.动态掌握见习学员在见习期间的工作、学习情况,以及见习学员对见习效果的评价和见习训练结束后未留用学员的就业去向;

2.建立见习训练跟踪服务台账,定期开展见习学员留用率、非就业流失率、未留用学员就业率和见习训练满意度数据分析;

3.及时向市劳动保障部门报告见习跟踪服务过程中发现的有关问题;

4.协助开展见习训练基地评估检查工作;

5.配合市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开展其他相关工作。

(三)跟踪服务机构的评估考核。

市劳动保障部门对见习训练跟踪服务情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并在协议中予以明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跟踪服务机构资格:

1.被证明不胜任跟踪服务工作的;

2.不按规定履行服务职责,造成不良影响且不接受市劳动保障部门检查、不按要求整改的;

3.出现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跟踪服务费等行为经查实的;

4.未经许可,将跟踪服务职责交由其他机构或个人代为履行的。

(四)跟踪服务的购买。

根据跟踪服务协议约定的价款购买见习训练跟踪服务,购买经费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由跟踪服务机构每半年申请1次,并提交以下材料:

1.《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跟踪服务补贴申请表》;

2.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跟踪服务协议;

3.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跟踪服务花名册。

九、见习训练与企业实训的衔接

将大学生实训基地中符合见习训练条件的单位认定为见习基地,做好见习与实训的衔接工作。

(一)统一见习基地的认定。相关部门对符合见习基地认定条件的各类实训基地、青年就业见习基地进行梳理,由市劳动保障部门认定为见习基地,归口各相关部门管理。规模较小的实训基地可采用“打包”的方式,以其管理机构的名义申报认定见习基地;不符合见习基地认定条件的实训基地或青年就业见习基地,仍按原模式开展工作。

(二)统一资金拨付程序和渠道。认定为见习基地的各类实训基地和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可向各自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初审汇总后报市劳动保障部门审核,由市劳动保障部门统一报市财政部门核定并拨付相应的见习训练补贴。

(三)统一补贴标准。凡符合见习训练补贴条件的实训项目按本办法规定的补贴标准给予补贴。

(四)统一统计口径。各部门承担的实训任务按原口径上报,其中符合见习训练补贴条件的,按见习训练口径同时报市劳动保障部门。

(五)统一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工作碰头会作用,协调见习训练有关问题。见习基地所在企业以订单方式委托大学生创业实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周期在3个月以上(含)且培训后与大学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可凭订单培训协议复印件、培训学员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劳动合同、参保证明及培训发票申请见习训练补贴。

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见习基地日常检查与评估考核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形成动态管理机制。

(一)开展日常监督检查。由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检查见习基地见习工作日常开展情况,及时进行工作指导,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开展见习基地评估考核。由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见习基地建设、岗位条件、师资队伍、计划落实、见习实效等内容进行评估考核。对考核优秀的见习基地,授予“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示范单位”称号;对考核不合格的见习基地督促及时整改。对不积极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见习基地和连续两年见习训练岗位不足15个或见习训练参训学员不足8人的非事业单位见习基地,取消其基地资格,并向社会公布,且3年内不再认定。杭州市见习基地评估考核办法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另行制定下发。

十一、其他

(一)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资金的来源和管理等按《杭州市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本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前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杭政办函〔2009〕74号)同时废止。

大学关于印发《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篇6

关于印发《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

教学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独立设置的广播电视大学:

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于2006年11月4日至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现将《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工作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供在工作中参考。

附件: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工作会议纪要

二○○七年二月八日

主题词:电大

教学工作

会议纪要

通知

抄 送:有关合作办学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各学院、学习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办公室

2007年2月8日印发 附件:

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工作会议纪要

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于11月4日至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副校长严冰,校长助理李林曙、张少刚及相关部门负责人;44所省级电大校领导和教务处长、部分教学部门负责人;中央电大部分学院、学习中心及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共建的部分中央电大教学实验基地所在地市级电大的负责人;部分合作办学高校、部委及行业代表共近二百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题是:认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方针,着眼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开放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继续狠抓规范教学管理、落实教学过程的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巩固和发展开放教育试点成果,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教学工作长效机制,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发展重点由“量的扩张”进一步转向“质的提升”。

会议主要内容:一是总结开放教育试点总结性评估工作启动以来教学工作的进展情况,交流在规范教学管理、落实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进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的成果与经验;二是针对总结性评估中发现的教学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薄弱环节, 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和建立教学工作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试点成果的措施;三是研究落实中央电大教学改革要点和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工作的措施,研究布置下阶段专项教学改革工作。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鞠维强,省教育厅副厅长郑祖宪出席会议开幕式。鞠维强和福建电大校长樊祺泉致辞。

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就电大目前所处的形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发表了讲话。他指出,电大27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近年来又有了许多新的进展,这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一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二是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成果显著,形成了“天地人网合一,三级平台互动”的教学环境;三是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初步构建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架构;四是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电大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五是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共识进一步增强。

葛道凯说,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新的进展,为电大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电大现在有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坚持“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方针,工作思路是“理念引导、定位先行、固本培元、度势发展”,核心是“理念引导”。电大必须在3个层次的理念上形成共识:一是大学理念,即大学的核心价值,这是理念的最高层面。电大的核心价值有三点: 对社会来讲,是平民进步的阶梯,可促进社会的垂直流动;对教育来说,电大是教育公平的砝码;对学习者来说,是增进动力的补给站,充实生活与解决困难的帮手。二是办学理念,即以什么样的思想来办学。声誉和质量是电大的生命;优质的服务是电大的立校根基,所谓优质服务,就是要更加强调主动和高效的服务;开放与系统建设是电大的未来,要面向所有学习者、面向各类教育机构,实现双向开放,同时由于电大是个系统,系统的高效运行是保障。三是目标理念,即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电大既是政府办的高等学校,也是国家的远程教育机构,要把目标定位在“汇集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提供最体贴的支持服务、运行最高效的办学网络、开展最鲜活的科学研究”上。

葛道凯最后强调,要把“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着想”放在电大教学工作的第一位;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要以“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为核心;要强化开放意识,不断拓展视野,加大对电大系统内外各个相关领域的关注和研究。

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作了题为《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巩固和发展试点成果》的教学工作报告。报告内容分为3个部分:去年以来试点教学工作主要进展情况;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几点认识;当前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的若干措施。

严冰首先简要通报了开放教育试点及总结性评估进展情况。他说,在全国各级电大的共同努力和合作高校、部委、行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试点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试点招生总体上仍持续呈现稳中有升态势,继2005年全年招生636514人,创试点启动以来年度招生历史最高水平后,2006年全年招生首次突破70万人,达到737836人。根据“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的指导方针,中央电大和各省级电大及教学点,以总结性评估为重要契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特别是按照评估指标要求集中进行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许多省级电大在接受总结性评估后,仍然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着眼于今后的发展,按照专家反馈意见落实整改措施,教学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严冰主要从两大方面回顾了试点教学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根据中央电大开展“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年”活动的要求,规范教学管理、落实教学过程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谈到6个方面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一是抓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二是抓试点教学点的建设与管理;三是抓招生工作管理,把好“入口关”;四是抓教学全过程的管理与支持服务;五是抓非统设课程的管理与建设;六是抓考试管理和考风考纪。--总结、提升、推广、应用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成果取得多方面进展,教学改革及考试改革步伐加快。谈到的主要进展包括:一是比较普遍地开始重视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是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了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取得了不少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四是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试点工作初见成效;五是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相对滞后于教学模式改革的状况有了改观;六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10年教学改革要点》出台。

严冰还通报了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他指出,开放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从总结性评估专家反馈的意见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的应用及教学设施的利用问题都比较突出,“用”的能力和水平普遍有待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过程管理还不太落实,管理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适应当前教学需要及发展需要。

严冰强调,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有必要明确以下几点认识:一是必须巩固和发展试点成果,努力探索并逐步形成教学工作长效机制;二是必须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切实保证教学质量;三是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社会教育需求和学习需求;四是必须提高系统运作的有效性,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工作运行机制;五是必须继续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六是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指出,试点对于电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义,最重要的一是明确了电大的发展方向,二是提升了电大的办学实力,三是强化了电大的办学特色,四是凸显了电大的地位作用。概略地说,试点给电大注入了强大的发展推动力,电大通过试点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此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也许特别重要,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试点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还是有限的,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与教学管理模式,虽然确实出现了多方面的变化,而且取得了不少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但这些成果有显著的“形成性特征”。巩固和发展试点成果,逐步建立教学工作长效机制,最要紧的是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花大力气抓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巩固和发展试点成果的措施,严冰主要谈了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继续按照中央电大开展“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年”的要求,结合总结性评估整改工作,规范教学管理,落实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教学工作长效机制。重点是落实《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以及《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管理规定》等,狠抓常规教学、常规管理,中央电大还将根据总结性评估情况,适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确保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继续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重点是落实中央电大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教学资源应用和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重点是继续落实中央电大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资源应用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网上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跟进相关措施。此外,要保证教学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专业办学条件;提高常规教学检查、评估和督导质量,重在提升实际效果。

二是根据《中央电大2006-2010年教学改革要点》,以课程开放为切入点,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包括课程考核改革。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有许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阶段将重点围绕实施这个“要点”开展工作,同时本着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的原则,“要点”也会不断有所调整、扩展、深化和提升。各级电大都要充分认识教学改革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艰巨性,认真研究和落实“要点”,积极参与和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省级电大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教学改革,保证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课程平台是软件平台、课程(资源)以及对于这些课程进行选择和管理的规则的集成,课程平台的建设是教学改革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将使电大教学工作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当前要“五管齐下”推进课程平台建设工作,一是制定专业规则,二是制定课程标准,三是搭建支撑环境,四是探索建设机制,五是开展专项试点,这些都需要各级电大的配合与参与。

中央电大校长助理兼教务处长李林曙对中央电大教学改革近期工作思路和措施作了具体说明。他说,2006-2010年中央电大教学改革总体工作思路是:以课程开放为切入点,以课程平台搭建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机制优化为纽带,以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保障,全面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中央电大考试中心主任杨孝堂、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主任匡贵秋、网络教育中心主任李国斌分别通报了中央电大考试改革、学习支持服务、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升级工作进展情况及相关工作安排;中央电大教务处副处长郭青春通报了若干专项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及2006年试点招生情况;中央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办公室主任张志军通报了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实施进展情况;中央电大教务处副处长周延军通报了学籍管理、证书发放、学位授予工作有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培训学院远程教育处处长马玉兰、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院长助理丘京南,分别介绍了与中央电大合作开展试点工作的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中央电大向会议提交了四个文件的讨论稿或征求意见稿:《关于进一步加强开放教育试点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建设与管理补充规定》、《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大学与行业系统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

44所省级电大及中央电大部分学院、学习中心、教学实验基地提交了97份交流材料。主要内容:一是根据开放教育试点及总结性评估要求, 本校针对教学与教学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所采取的整改措施及整改效果,下阶段整改工作思路与主要措施;二是结合总结性评估整改工作,本校推广应用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成果的做法与经验,以及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工作的思路与措施。

8所省级电大的校领导在大会上交流发言。浙江电大副校长龚祥国以质量、流程、规范、监控、细节为关键词,介绍了浙江电大近年来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进展与经验;上海电大副校长陈信以“以教学反思促评估整改、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促长效发展”为题,介绍了上海电大开展开放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深化改革、落实整改措施的情况;宁波电大校长夏永富以“创新教学模式、完善长效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为题,介绍了宁波电大积极探索网上教学的成果与经验;福建电大副校长康乃美以“开拓向下延伸之路、探寻质量保证之策”为题,介绍了福建电大在开放教育向下延伸过程中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做法与经验;甘肃电大副校长纪平以“加强评估整改、不断提高开放教育教学水平”为题,介绍了甘肃电大在评估整改阶段继续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将试点成果转化为教学工作长效机制、提高教学水平为核心,狠抓整改工作的思路与措施;辽宁电大纪委书记邢亚峻以“践行‘3123’教学模式实践模型、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新途径”为题,介绍了辽宁电大按照“精心设计、整体运作、先易后难、逐步深化”的思路,在全省范围推广应用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情况和经验;广州电大副校长李文斐以“适应试点需求、打造特色专业”为题,介绍了广州电大建设共享专业(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成果与体会;湖北电大副校长刘建安以“狠抓整改、注重实效”为题,介绍了湖北电大在制度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进展与经验。

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及葛道凯校长的讲话、严冰副校长的教学工作报告等,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巩固和发展试点成果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中央电大提交会议的文件进行了研讨。会议形成了以下6点共识: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巩固和发展试点成果,以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为新起点,努力探索并逐步形成教学工作长效机制。要充分认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将开放教育发展重点由“量的扩张”进一步转向“质的提升”。对有些地方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反弹”现象应予高度重视。

--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指导思想,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当前特别要处理好扩大开放和保证质量的关系。电大面临着教学质量问题的严峻挑战,在任何情况下抓教学质量都不能有丝毫懈怠。要进一步规范管理、落实过程,通过系统协调运作,共同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电大社会声誉。

--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教育需求和学习需求。着眼于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作用,根据电大的办学定位及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力推进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推广、应用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成果,并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创新。--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探索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成长机制。教师是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和“关键所在”,要重视研究和解决教师队伍建设的各种难题。进一步激发、引导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是个应该优先考虑的重要课题。

--必须继续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电大的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对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具有重要意义。要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因地制宜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必须提高系统运作的有效性,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与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作用。坚持改革和开放的精神,在教育体制改革及开放教育发展进程中,探索和研究系统建设与运作中的新课题,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势扩大合作办学,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会议期间举行了若干分组会议。教务处长分组会议主要研讨了学习支持服务、共享专业及共享课程建设、教学检查等问题。教学实验基地、合作办学单位、中央电大学习中心也举行了分组会议。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这次教学工作会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有针对性。主要收获,一是通报工作--进展与思路,二是明确任务--措施与要求,三是交流经验--成果与启示,四是研讨问题--意见与建议。

严冰做了会议总结。他说,经过全体与会代表共同努力,会议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这次会议的突出特点体现为“五个新”,即“新阶段、新目标、新共识、新课题、新举措”。开放教育试点已经进入总结性评估阶段,电大的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高,在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国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电大以此为基础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大的教学工作要明确新的目标和要求,当前要以总结性评估及整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巩固和扩大试点成果,建立教学工作长效机制,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夯实基础,强化特色,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各级电大及各有关方面形成新的共识和合力至关重要,这次会议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研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共识,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开放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有些老问题还没有解决,试点中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而着眼于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更有不少难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逐步破解;会议围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巩固和发展试点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与会代表也提出了许多“思路”和“套路”,使得重点更突出,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关键是抓落实。

严冰在对会议形成的共识作了简要阐述,对近期教学工作重点作了相应安排后,还谈了2007年春季开放教育招生工作、实践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专题研讨、全国电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远程教学平台升级及软件应用系统整合及与行业、部委合作办学相关工作,并对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及后续工作提出了要求。在谈到中央电大将进一步加强与行业、部委合作办学时,他强调要树立新的“大系统观”,着眼于电大今后的发展目标及功能定位、特色定位,更多地把电大系统作为一个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系统、教学及教学管理系统来考虑。更加充分而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全社会教育资源,使这些教育资源真正成为电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电大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电大系统应该是个开放的系统,而且应该是个越来越开放的系统,不能成为自我封闭的系统,同时也应该是个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系统,不能成为静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僵化的系统。

会议期间,举行了广播电视大学第二届“教学创新奖”、广播电视大学首届“ODE网上教学奖”、广播电视大学教师教学反思征文活动和“清华紫光杯”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的颁奖仪式,并举行了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奖作品观摩活动。

大学关于印发《大学禁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篇7

一、请督促项目业主单位抓紧做好项目立项、审批、环评等各项工作。如项目无法实施或需要调整, 应及时上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

二、严格招标程序, 做好招标工作。

(一) 项目业主单位必须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择系统集成商和关键设备 (包括光伏组件、控制器、逆变器、蓄电池等) 。项目比较集中的地区, 可由地方统一组织招标。

(二) 招标条件必须符合《金太阳示范工程基本要求》。

(三) 招标条款不得含有要求使用本地产品等地方保护内容。

(四) 光伏系统集成商或关键设备生产企业作为项目业主单位的, 对外采购也必须严格履行招标程序;如选用本企业或关联企业提供的集成服务或关键设备, 需在符合《金太阳示范工程基本要求》基础上, 按成本核算投资。财政部对其补贴标准另行核定。

三、示范项目要加快实施, 建设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同时, 要严格控制工程质量, 地方财政、科技、能源部门负责对示范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日常监督, 尤其是对造价偏高、系统集成商或设备供应商作为业主单位的项目, 要进行重点检查。对在工业区、产业园连片开发建设的项目, 要集中实施, 统一管理, 提高综合效益。

四、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必须配置数据采集系统和远程通讯系统, 实行集中、实时监控。

五、项目完工后, 业主单位要抓紧进行项目竣工决算, 财政部将会同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组织对项目进行评审, 并据实清算补助资金。

上一篇:梦江南下一篇:抓好学习型组织建设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