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精选9篇)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 篇1
实施推进目标教育, 身体力行全面成长
2008年西安工业大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大学生目标教育工作, 重点从价值目标、健康目标、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四个方面推进, 将思想道德目标内化到价值目标教育中去, 采取分阶段、分层次、分模块的形式, 使目标教育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抓手, 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实践中, 结合价值目标开展“成人教育”、结合学业目标开展“成才教育”、结合健康目标开展“成长教育”、结合职业目标开展“成事教育”。目标教育开展四年来效果显著, 全校学生已经形成“人人有目标、目标促成才”的良好氛围, 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人生定位不缺失, 前进发展有方向, 努力实践能成才”。目标教育开展以来, 全校20000多名学生均制订了个人目标, 并且在不断实践中修订目标, 全面成长。
帮扶学业受挫学生, 形成合力强固身心
贫困学生、学业受挫群体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了全体教职员工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氛围, 专业教师、辅导员、公寓管理员等教育工作者为他们伸出援手, 在学习上积极引导、在生活上无微关怀、在思想道德上耐心引导, 通过开展贫困生强心工程、阳光技能培训、教师党员与贫困学生手拉手, 心理健康月活动、学业受挫学生转变典型事例宣传教育等工作, 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家庭三者形成合力,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提高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强固学生身心。
学业受挫群体学生由于自我认知、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相对其他学生不足, 是特殊群体学生中数量较多和思想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出现留级、降级等学业受挫的情况多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针对学业受挫群体学生采取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 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因材施教, 关爱感化、心理辅导等工作帮助学业受挫学生自觉提高学习意识、树立学业目标, 促进学业受挫群体学生奋起直追, 健康成长。
辅导员及带课教师关注学业受挫学生的成长经历, 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问题原因, 制订个性化的帮扶策略。对不能适应大学生活, 不能掌握学习规律的学生, 重点帮助学生尽快适应, 在学业上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采取专业教师、学生党员结对帮扶的方法, 解决学生学业问题;对因自制力不强, 自我教育约束能力较弱而沉迷于网络等原因产生问题的学生, 辅导员、班主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经常与学生谈心进行疏导,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和班级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重拾学习兴趣, 逐渐戒除网瘾;对于因人际关系、情感、家庭突变产生问题的学生, 各学院分析学生个体和成长环境, 了解学生产生学业问题的深层原因, 加强心理辅导, 让学生担任学生干部或辅助辅导员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融入集体, 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经济上给予资助, 解决学生后顾之忧, 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挫折与困难, 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各学院主管领导及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 共同促进学生自觉转变, 健康成长。许多学业受挫学生有文艺、体育等方面的一技之长或业余爱好, 由于把握和控制时间的能力较弱或过度专注于业余爱好, 由此产生了学业问题, 辅导员老师帮助学生总结自身优点和存在不足, 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帮助学生树立学业目标,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和驾驭时间, 做到学业和特长爱好两不误;学校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设立学习进步单项奖学金, 充分肯定学业受挫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现了学校对于学业受挫学生的人文关怀。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业受挫群体学生帮扶转化工作, 帮助学生自觉提高责任意识, 内化学习需求。学校重视发掘学业受挫学生中成功转化的案例, 树立学业受挫学生成功转化的典型, 搜集整理学生转化的心路历程、奋斗经历、取得的成绩等典型案例, 以《跨越成长的烦恼》为主题, 编辑学业受挫学生典型事例汇编。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和感化学生, 帮助更多的学业受挫学生重拾学习兴趣、重建自信心, 引导他们融入新的集体。近年来, 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共有340余名学生成功转化, 比率达90%。许多同学获得奖学金、被评为“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部分学生还加入了党组织或考取研究生。
近年来通过开展学业受挫群体学生帮扶工作, 产生学业问题的学生人数年均下降10%, 学业受挫学生的成功转化率逐年提高, 考取研究生和顺利毕业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 教育效果明显。
德育考评量化指标, 德育答辩深度思考
德育考核和评估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制订《西安工业大学大学生德育考评办法 (试行) 》, 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量化考核。通过学生自评和班级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德育成绩, 指标量化促使学生主动审视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得失, 班级讨论有效帮助学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评奖评优规定德育成绩一票否决, 体现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和手段, 2009年起在全体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工作, 德育答辩成为毕业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印发《西安工业大学毕业生德育答辩实施办法 (试行) 》, 将德育答辩列入教学计划, 占1学分, 设计《西安工业大学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表》、制定《西安工业大学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分参考指标》, 旨在通过实施德育答辩使毕业生系统、认真地梳理四年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感受, 对大学生活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展望美好愿景,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学校要求每一个毕业生以大学学习生活的收获与体会、人生价值目标审视与调整、个人成长经历与身心健康素质提升、毕业体会与感受、就业经验展示等为主题撰写德育答辩论文, 通过撰写论文深入思考, 总结提高。
各学院成立德育答辩工作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党政领导、教师代表、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组成。设答辩委员会主席1人, 人员不少于5人, 主要负责本学院德育答辩工作的宣传、组织、实施和总结工作。
实践证明开展德育答辩工作, 将德育答辩作为毕业生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地增进了师生感情, 是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的又一举措;参与答辩的教师帮助学生查找问题,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类关系, 调整学生就业心态;此项工作开展的同时检验了我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学校及时总结教育规律, 调整教育内容;通过德育答辩树立先进典型, 用身边的事例和榜样的力量影响教育低年级学生。
开展德育答辩工作以来, 近15000名毕业生认真思考和梳理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得失, 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重新审视、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学校将优秀的德育答辩论文汇编成册, 各学院将毕业生的成长成才历程和全体教师的毕业祝福制作成精美的纪念册和视频资料, 许多学生还制作了精美的视频和PPT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全面展示和总结。德育答辩成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全方位立体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后一环, 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画上圆满的句号。
彰显成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 立德树人创新实践, 帮扶学业受挫群体学生, 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 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近四年来, 有6700余名学生加入了党组织;有6000余名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有9400余名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涌现出一批宿舍全体成员均考取研究生的“考研宿舍”;有12000余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近500名学生参加西安世园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一等奖49个、二等奖87个、三等奖133个。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 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就业率一直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涌现出自主创业的典型。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90后大学生, 高校的德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以学生为主体, 关心帮扶学业受挫学生, 积极开展德育答辩工作, 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以目标教育为主线, 以校训精神发掘培育点,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继承、德育答辩与深度思考等活动为载体,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受挫群体,德育答辩,全面发展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 篇2
德 育 论 文 存 档
艺术学院
论文题目:
作者:
学号:
完成日期:
时间漫步过宿命的转轮,覆盖住纷繁的凡世,事过境迁,早已是物是人非了。转眼间,岁月匆匆。大学四年的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如同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没有任何踪影。今年的夏日格外的不同,因为今年我们要毕业了。弹指一挥间,美好而艰辛的大学生活犹如漏斗中的沙石已悄然流进昨日,我们要毕业了,时间却一刻也不肯停留,离别的歌声总是让人心里酸酸的。回首四年的大学生活,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有酸甜也有苦辣。
高考结束后,我曾经疯狂的玩了两个月。直到2008年9月是我们大一新生报道的月份。从这一年的夏天我开始了一段新的历程——我的大学生涯。
现在我依然清晰的记得,大学报到时的点滴。迈入大学的校门,对于我们那些从封闭式教育的地方出来的学生无疑是进入了自由的天堂。在这里,我感觉到自由了,出入校门口不再是一月一次的遥不可及,不用每天面对着厚厚的课本,也不用应付一次一次的考试,在自习室里,能看自己想看的书,不再是语数英史地政。当入学的急切心情还未平静,学校里的各项招新活动就热烈展开了。到处是动员大会,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学生会、各色社团和协会晃得我们新生眼花缭乱,当时我能感觉到我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将从这里开始了。
大学生活真正的开始应该是从“军训”开始。那个被烈日晒得就要冒烟的训练场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天的正步,跑步训练,偶尔的唱歌比赛,还有我们严酷的教练,都已经成了永久的回忆。还记得第一天休息的时候教练让我们坐在地上,可大家都矜持着犹豫着,教练笑着说“嫌脏是吧,不过我敢打赌,不用多了,再有一天,你们会觉得坐在地上是件很幸福的事。事实证明教练是多么的有先见之明,后来的我们都恨不得教练一说休息就躺在地上。军训虽然真的很累,但也是毅志和体力的提高,不是都说,没有参加过军训的人,大学就是不完美的嘛。我想我当时已经为完美的大学开了一个还不错的头,短暂的军训生活在我们最后的汇报表演中结束。
大一时我们待在学校的东校区,由于我们是专科生,一年后要面临着专升本的考试,所以大一的生活还是过的有点像高中的学习模式。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去上早自习,接着奔波在教学楼与宿舍楼之中。曾经几度,由于方向感极差,走错了教室,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好笑啊!当时幼稚的我们啊!对于一切都是很迷茫的,只知道先努力学习来取得一年后的专升本考试的成功。就这样大一生活就在这学习中度过了。
大二开学时,别人都是在整理宿舍,而我们却忙着“搬家”随着专升本考试的结束,考上者会搬往黄岛校区,同样的,还有一部分人会继续留在东校区。现在还清晰的记得那天下着小雨,天灰蒙蒙的,好像在为我们的分离默默的哭泣着。我们学校的黄岛校区位于黄岛经济开发区,紧邻着唐岛湾,在我们的宿舍里都能看到海,黄岛校区的生活环境是我们学校几个校区中最好的。希望在这个新环境里有一个好的新的开始。大二开学后不久我就买了电脑,因为我想学的是室内设计专业,我们虽然还没有分专业但我想提前多了解一点,而网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我想电脑买了一定就主要作学习之用,与我一样买电脑的其他同学也都是这样想的。可后来发现电脑还是没充分用在学习上,我虽然不玩游戏,但平时用来聊天,听歌,看电影却多了,我觉得这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所以叫不断改变自己,如果这点意志力都没有,那以后还能做成什么大事。周围同学有的开始沉迷于网络,经常玩游戏到很晚,我不断地
告诫自己绝对不可以这样,不然怎么对得起家中的父母。在学习上,我们在专业课上开设了油画课,虽然我们都有画画的功底,但画起来还是有点不顺手,不过我们都觉得挺有意思的,尽管我们画的不尽人意。学校为了我们的油画课,还特意组织了一次去青州杨集的油画写生,再回来后的油画展上我还得了个“三等奖”。我感觉到大二的生活要比大一丰富有趣多了。
到大三开学时,别人都是在整理宿舍,而我们却又忙着“搬家”,从黄岛校区搬回学校的本部四方校区,也不清楚到底是为了什么,学校让搬来搬去。也许是夏天雨天多吧,我们临走的那天又下起了小雨,不禁回想起了大二刚开学时的那次“搬家”,感觉像是又回到了过去,只是同学们的面孔有些不一样了,变得更成熟了一些。
大三的上学期,学校开设的课程比较多,我们整天都是忙着搜集资料、完成设计作业,有时感觉很无趣,我们所设计的东西能否能用于实践,会不会就是些纸面文章。现在想想是当时的自己相偏了,老师让我们搜集资料,是让我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拓展我们的知识层面,而我们却让那宝贵的时间都在无聊中打发了。也许大三的生活就是充满了徘徊吧,到了下学期一部分人确定了目标要考研,还有一部分就是在考研和找工作之间纠结。我属于第二种的,在纠结中,时间飞速流逝。最终我决定找工作,对于我们的专业来说研究生与本科生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如果考研势必会再继续深造,这对家里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我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实创装饰公司(青岛分公司)干兼职,当然是没有工资的。幸好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去的,有没有工资也没太在乎。临去时我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学会家装设计的整个流程,从量房开始一直到最后的施工、竣工,多学点经验。但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去到公司之后发现与他们面试时所讲的截然不同,他们刚开始就发点资料让上样板间认识一些装饰材料,之
后就是日复一日的出去发传单拉客户,一点东西都没有学到,有种自己被人骗了的感觉,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后就辞职了。我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结束了,唉!匆匆忙忙的,大三的生活也很快就结束了。
很快我们迈着无奈的脚步就进了大四,大四,真的来的那么快,我既期待,又不想。期待大四毕业,可以找个好工作。不想着大学就要结束,就要告别学生时代,开始新的生活。我感觉到学生这一词都不适合用在自己身上了,再一看日历还有几天就该离校了!毕业饭一向吃的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同学们有找到工作的、考上研究生的,也有工作、考研全无着落的,到七月份我也就要正式开始工作了,也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四年大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四的我们已不再那么幼稚,我们的目光里透着一点点成熟,还有一点点沉着,虽然进入社会我还是新手,但有这四年的成功过渡,我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蓦然回首,觉得自己这四年走的踏实而又精彩,即使有小小的遗憾,我也已经学会用平常心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我知道,大学四年所给我的,决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而是我的逐渐成熟,当然,还有四年来一直那么亲密的室友,虽然马上就分开了,可这四年积下的友谊却早已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同时,随着时间的流去我渐渐地发现在大学四年间还有许多不足和没有好好学习的东西。在思想上,我也同班里的同学一样也写了入党申请书,也渴望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加入这个组织。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我没有一直去鼓励自己,督促自己,没有时时刻刻地去检查反思自己,没有去克服缺点和发扬优点,也没有积极地去担任班干部,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有学会在处理事情时应该沉着冷静和合理地安排生活中的事务。看到同宿舍的室友加入共产党,我十分羡慕。现在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虽然没能加入,但我会用党的纪律来严格要求自己,为社会为学校为同学为身边的人做贡献,并且不断地去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不断地反省且努力地去完善自己的人格,用乐于助人来铸造高尚的品德。在同学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对社会付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正确地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回望已逝的四年大学光阴,不禁感慨万千,高中时我知道我还未成年,父母还会保护我,但现在我就知道我长大了,不可能再有谁在你前面为你遮挡那些风雨,自己要做自己心灵疲惫的港湾。风雨中,父母那一双双期望的眼神是我最大的动力!总之,大学生活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沉重,可以很单调,也可以很丰富,可以很舒畅,也可以很痛心……他就像一坛五味醋,我从中尝出了酸甜苦辣咸甚至更多,并获得了很多感悟,这些所得将作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让我以后的道路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大学四年的路程即将走完,在这四年里我经历了很多。收获了不少,体会也很多,但是遗憾也有许多。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会不断的弥补我的不足同时也把我在学校中的收获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用崭新的姿态面对未来。
最后感谢默默支持我的老师和同学!
自主德育——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篇3
目前,我国学校的传统德育的时效性不强,存在局限性,表现为:一是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知行脱节,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二是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塑性。在实际的德育操作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按照自身以往的经验,过分依赖教育者本人的权威,缺乏对学生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判断选择的余地,只是作为一个被作用的客体,被动服从。这两种表现说明传统的德育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未真正促进学生形成自身的道德行为。
现代学生思想新潮,积极主动,对被动接受教育存在很大逆反心理,所以教育要通过学生的选择,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进行内化,才能成为其自身奉行的行为准则。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一、在教学中进行启发渗透德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认知
教书必先育人,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校在教学中应规定,所有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中,必须具有德育目标,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手头德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知识教学与思想教学的最佳“融合点”,把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感受课本中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把德育内容在其头脑中自觉内化,构建出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我认知的德育模式。
二、让学生成为德育管理的中心,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教师管理角色要转换,政教处、班主任由前台的执行官转为幕后的指导员,做好调控、引导、服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为自主教育的主人。
学校要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自我管理系统,使学生的自我管理渗透到学校工作、班级工作的角角落落,使学生成为学校、班级的主人。在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各司其责,各负其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学生之间年龄相近,实行自我管理,相比教师管理,学生更易接受,易形成自身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师要放权,把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指导,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态度,设计各种活动方案,并开展相应活动,这样,德育就由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索和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校和班级凝聚力。
三、科学设计德育评价体系,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学校的德育中要重视学生德育评价,将学生评价也交付于学生自己,以评价推动德育实践。如,建立学生个人的德育档案、德育银行,包含在校期间的学习、纪律、活动、生活等各个方面,科学设置加分减分项,加大对结果的使用,学生德育分值的多少由学生自己控制,逐步使其学会自我评价,使其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以后的实践中再逐渐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进一步促成自身良好素养的形成,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就是要把学生放在德育的中心位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把外在教育逐步转化成其自身的自觉行为,德育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大学毕业德育论文 篇4
题目:回首——我的大学生活
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
回首
——我的大学生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快到这个学期的最后阶段了。现在回忆起这四年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在这四年里,有欣喜,也有失落,虽然很多人认为大学是荒废青春的地方。可是,我的四年里感觉还是过得非常充实的。不论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思想道德方面,我都扩大了思考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四年大学生活中,我们稳步前行,学会长大。在喜悦与泪水中,我们茁壮成长。如今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也是走向社会生活的开始。站在终点与起点的交界处,夜晚走在校园小路上聆听着校园广播,依然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已在耳边轻轻飘过四年,陌生是因为还来不及品味。或许,生活原本就是要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走向另一个熟悉而又陌生。总之,无论如何,生活赋予我们的依旧是精彩的岁月,而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
一、大学生活总结
大学四年,不仅使我学习到了专业知识,为以后的走向社会,开始工作做了准备,同时又教会我如何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多做贡献,使我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我今后的人生道上,大学生活学习的经历会对我受益匪浅。学习是学生的职业,这份职业同样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
踏实的大一
在我即将我迈入了大学前的时刻,让我对未来四年生活充满了无限遐想。因为大学生活是一个完全不同以前的。在这里我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校园里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却有满怀着诱惑的。刚开始大学生活,天天都是快乐的,感觉很多大学事务都是新奇的。同时给自己设立了很多的目标,在这一年里慢慢进行着。有了这些目标,自己在这一年坚定了自己前进方向。于是,总是对自己要求很高,期望自己能在大学里完全的升华自己。做每件事情总是那么的积极。参加了很多社团那时候也不知道都是干什么用的,学习时候还是按高中的习惯要求自己。
拓展的大二
在大一的时间里,让我对大学的生活熟悉了很多,也对大学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开始慢慢习惯大学了的生活方式。在大二时候为了让自己未来能够在毕业时候找一份好的工作,开始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在这年里,我改变了很多,慢慢习惯了校园生
活。喜欢自己学习些爱好的知识,那时候图书馆成了我的喜欢去的地方,在这一年我对计算机知识有了深入学习,拓宽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参加各种培训讲座,努力考取各种必要证书,这些不管将来会不会用到,但毕竟都是一笔笔财富。
迷茫的大三
大三来临之后,基础课程也大部分结束,开始学习各种专业课程。此时,我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里的生活。在生活中都形成了自己稳定的习惯,渐渐的发现自己已经蜕变的成熟起来,思考问题也变得理性很多。对考试成绩都不再严格的要求自己,失去了大一学习的激情与动力,每天玩电脑和睡觉的时间占去了主要部分。只有在即将考试的前几周才会努力学习下,以至于不会挂科。那时候感觉学的东西半懂不懂,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用,学了也是忘,整个人的重点开始学习将来工作能够用的到的知识,其中,更多的来自于社会实践。
憧憬的大四
大四,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这此时此刻,没个大学生都会迷茫,对自己未来都会着手准备着,周围的同学有的考研,有的考公务员,有的已经找到自己的工作开始上班,在这个即将步入社会的起点,让我也感到了一丝迷茫。马上即将毕业,马上就要踏入社会,自己真的准备好了吗?我暗暗地问自己。这一年里,学校不在开课,宿舍了的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再像大一时候一起玩耍。周围的氛围失去了欢乐,给人的感觉是异常的冷清。在这四年里,每个人都成长了,都开始考虑自己的明天,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成长是我们在社会立足的最好办法。这时候虽然会迷茫,但我会在接下来的时光了整理好自己的思绪,为将来走入社会未雨绸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会以乐观的姿态迎接新的未来。
二、大学的感悟
大学四年时光使我懂得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成熟了许多,写一些我对大学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总结。
大学绝对不是人生虚度光阴的地方,在这里学会了未来走向社会的最基本知识,让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在这里让我懂得了怎么做人,如何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环境;
首先,人应该做到自信,只有自信,才能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有了自信,人才敢于担当责任,让自己对任何困难都敢逆流拼搏;
其次,做到自立,大学不同以前,在这里没有了父母亲人的陪伴,独自一人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如果不能自立,自己将失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保证。
再者,还要学会自强,大学时光正是我们热血青年拼搏是时刻,此时此刻,我们要保持雄心,罗曼蒂克式的雄心,在现实的前面还要放好雄心的位置,无论现实多么残酷都不应该散尽着罗曼蒂克式的雄心,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努力满意,保持微笑。在雄心规划下的目标,计划可以作为激励的一个来源,引领困境前行!执着是一个人最难得的品质,扬弃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经久必成!有了雄心,决心,我们所需要的就只是默默无闻,持之以恒的按计划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了。
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我们留下了几多梦想与渴望,更收获了几许自信与坚强。大学生活是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你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牵手,都在大学四年的日子里沉淀为永恒。站在毕业的门槛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蓦然发现,曾经的一切是如此让人留恋。课堂上的专注、图书馆中的沉思、自习室里的苦读、运动场上的狂放、竞赛中的洒脱、晚会上的精彩,乃至食堂里的喧闹、寝室中的欢笑,能够体会到同学们入学时的从容、学习中的自信、生活中的坚强、军训中的刚毅、实践中的历练、备考时的忙碌、成功后的喜悦,乃至选课时的烦恼、失意中的忧伤、挫折后的彷徨,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它使我明白了责任,懂得了理解,学会了坚强。寝室中的笑声依然存在,无忧无虑中有纯真、有青涩,肆意地享受青春和生活;宿舍里失去了原有的吵闹,但却让人学会忍受孤独,学会坚持,学会成长。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光阴荏苒,在这些弥漫着理想与追求的葱茏岁月,在这些燃烧着热情与活力的大学校园里,我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留下了自己的记忆,留下了我这几年的美好时光,青春时代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毕业,是一场青春的盛宴。四年得失不尽相同,却总有相同的温馨触动深存心底。多少欢笑和泪水,多少成功与失败,屹立不变的校园见证了我们四年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三、结语
浪漫的校园当然期望一份真挚浪漫的爱情,这将是我最大的遗憾。因为不管结果如何,它都是一份美丽的经历,美好的回忆。人生不是一次彩排,不会有重来的机会,或许失去的我在其他的地方给予我更多罢了。蓦然回首,觉得自己这四年走的踏实而又精彩,即使有小小的遗憾,我也已经学会用平常心去对待,大学里最让个割舍不下的当属
自己周围亲密的室友,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玩乐,在生活上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学习上是互相帮助的伙伴。相互分享彼此的快乐,分担彼此的忧愁,虽然马上就要分开了,但四年积累的友谊,早已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如今的分离也是最让人伤感的地方了。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 篇5
笔者认为我们要努力探索为90后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开展道德训练营这一新实践项目。
一、创新德育模式,开展“大学生道德训练营”项目
“大学生道德训练营”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建立,依托传媒学院专业特点,2年为一个学制。
“大学生道德训练营”自2014年4月9日正式启动以来,本着“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宗旨,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提升道德实践能力并重。在道德认知训练方面,通过邀请名人讲师开展道德讲坛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敏感性训练方面,开展了“无手机课堂推广”、“红色漂流书屋”以及“寝室和谐法则推广”等活动。在道德实践训练方面,“道德训练营”在桐乡市各社区、桐乡市中小学、桐乡市茅盾纪念馆等单位建立了“道德实践志愿服务站”等志愿活动。
二、大学生道德训练营,遵循个体道德发展规律
英国著名哲学家彼得斯汲取皮亚杰、弗洛伊德及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总结出个体道德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在此阶段的儿童,为了避免惩罚或是获得奖励,只做权威人士(教师或家长)规定的事情;第二阶段,规则遵从阶段,在此阶段儿童推理的一般机制已经得到初步发展,认为规则是“同龄群体和权威人士的赞同所支持的东西”他们“喜欢遵从规则并陶醉于这提供给他们的权力感之中。”[1]第三阶段,自律实现阶段,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这一阶段非常复杂,这一阶段存在着可靠性(或真实性)概念、规则的反思及意志的力量发展等问题。“青少年要完成这些发展并不能仅靠他们自身,更需要教师(或家长)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具体的参与机会。”[2]遵循青少年道德发展规律,遵循训练—教育—交往这一道德生成模式,道德训练营有目的、有计划通过各类训练活动让学员参与进来。
依据彼得斯的观点,道德的生成是一个连续、动态、积累的过程。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训练、模仿是很好儿童道德行为养成方法。第二阶段,遵从阶段,儿童认知和推理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开始认识到某一道德行为与一定的道德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多数少年儿童都已经从道理上懂得,应该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3]通过教育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观念,明白说谎的可耻,对自己、他人、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在第三阶段,自律实现阶段,学生在训练形成的诚实习惯的按照所获得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监督他人,在实践交往中认识到生活中也存在“善意的谎言”。训练营通过训练习得道德行为,教育巩固道德观念,交往实践中运用理性认识来分析对复杂道德现象进行剖析,对当代道德认同危机进行全面的反思,以期达到内心的震撼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
三、大学生道德训练营,强化道德训练注重知行统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证明:外在说教就不可能真正内化为思想意识,进而外化为合乎规范的行为。“道德训练营”开展道德认知训练、道德敏感性训练、道德实践能力训练等项目通过个体的实践,不断形成、巩固、强化,实现知行统一。
从苏格拉底、赫尔巴特到科尔伯格,主张“美德即知识”他们致力于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在现实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品德,不在于其懂得多少道德理论,而在于其能否按照一定道德准则进程践行。“在道德领域中,知识决无自足的价值。它的价值在实践。”[4]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道德讲堂”、“无手机课堂推广”以及暑期支教等训练项目,在具体的图景下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知、情、意、行互相联系、互相统一。教师对道德伦理的讲授,更要在实践生活中训练开展“道德实践志愿服务”以及“寝室和谐法则推广”等训练项目。有组织、有计划的通过道德训练营活动这类项目活动来获得道德体验,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树立持久的道德意志,以达成知行统一。
摘要:“大学生道德训练营”是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建立的创新性实践项目。通过道德认知、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能力训练等项目,以实践为导向,汲取以实践为核心的体验模式,努力探索为90后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德育模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孝与大学生德育 篇6
一、孝
(一)传统孝道
1.传统孝道之精华。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孝是“人类血缘间子女对父母的自然亲情”,即家庭之孝。它的内容包括养、顺、敬、忧、哀、祭。广义之孝即孝道,指“从家庭伦理的孝泛化到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的孝”。传统孝道以家庭之孝为基,立身之孝为终,从低到高逐步形成了一套自身的观念体系。当今社会,它有着自身的闪光点,这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的精华。
2.传统孝道之糟粕。依据马克思一分为二的观点,孝本身还存在应当被摒弃的东西。我们可跟随社会历史演进的脚步进行分析。在狩猎、采集时代,“力量”是人们生存的根基,缺乏力量的人将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当时所谓“弃老传说”“自死窑”不足为奇。进入农业社会,“经验”逐步取代“力量”,成为人们进行生产的基础,老人的阅历与经验成为孝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阶级的产生使孝跳出了家庭的包围圈,逐步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忽略狩猎、采集时代,单从农业社会来看,孝的发展经历了双向→单向的变轨。先秦儒家眼中的孝是双向的,“父子有亲、父慈子孝。父亲对子女应慈、亲;子女对父亲要孝、敬。”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呈现阶级性特征,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社会安定,必然会将孝的发展引向利于自身的一面,孝道越来越具有政治化、极端化、单向化倾向。
(二)新孝道
当今,国家倡导的自由、平等,呼唤孝道的重新回归。当然,此孝非彼孝。所谓的重新回归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孝道。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方面,摒弃传统孝道中的糟粕,如二十四愚孝、三纲五常;另一方面,继承传统孝道中的精华,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们跨越了时代的界限,具有普世价值和永恒的效用;第三,要以创新精神不断丰富孝的内容。即孝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知行合一、家国合一、权利义务、就业指导教育、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教育等相结合。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反对“伪孝”。“伪孝”在父母眼中祭拜的是“成功”,他们“最希望子女具备的东西是能力与成就,其次是道德品质、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控制能力”。
二、高校强化孝教育的价值
从孝文化视角看,有助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历史不能臆造,文化不能割断。要实现孝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孝文化源起于哪里?它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即我们要寻找孝文化之源、孝文化之脉、孝文化之根。同时,我们必须反对“复古主义”“虚无主义”两种错误思潮。在此基础上,要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相结合。这不仅是孝文化的“除旧开新”,还可以实现“温故知新”。
从校园文化视角看,有助于养成良好校风。校风,学校的风气,代表着学校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校风以无形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感染、熏陶着每一位师生。融入校园文化的系列孝教育活动的开展,正是以一种育人的无形力量约束着学生错误的孝行为,纠正着学生不正确的孝言论。同时,良好的校风促使人人向“孝星”学习,向“榜样”学习,积极向“孝星”靠拢,向“榜样”靠拢。这样的环境能调动师生学习优秀孝文化的积极性,增强大家学习孝文化的主动性,从而有助于造就积极向上、活跃和谐的孝文化局面。
从大学生视角看,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以孝文化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不但可以唤醒他们珍爱生命的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爱国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投入到践行孝文化的活动之中,这不仅可以纠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良行为,塑造健康向上的现代大学生人格,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系列社会关系,还有助于养老难题的解决。
三、高校加强孝教育的建议
(一)高校强化大学生孝德教育的理论研究
以“大学生、孝”为主题词,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期刊,2005—2015年共检索论文280篇(其中核心期刊50篇);1994—2004年为37篇(核心8篇)。
2005—2015大学生孝德教育论文
1994—2004大学生孝德教育论文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孝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反思和讨论的热点。但通过近二十年的分析,我们发现,学术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前十年(1994—2004)相比,后十年(2005—2015)论文发表数量虽有所增多,但基本上呈U型曲线状态,且未长久持续下去;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丰富:孝文化研究视角多集中在孝内涵、孝现状及路径分析,而实证研究有待增强。
对于孝文化研究,闵军从“孝与爱敬、忠、礼等条目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儒家早期的孝道思想体系。朱良钰以原始社会为起点,追踪了孝道思想的历史演绎进程。对于大学生孝德教育现状,应贤慧、戴春林、张颖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社会调查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从“敬顺双亲”“遵从礼俗”“抑己顺亲”“荣亲留后”四个维度研究了大学生孝道教育现状。刘金如、任丹妮以“大学生孝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为题,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学者们虽就“大学生孝德”开展了广泛研究,但本人认为还有些许空白区需要填补:第一,研究孝,首先应纠正对其的错解和误解。如:对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错解;历史演变进程中对传统孝道的曲解与抛弃。第二,探究马克思主义支撑下孝道变异的理论基础。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问题逐渐市场化。促使其市场化的动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从马克思的社会交换理论、货币理论、劳动二重性来寻找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地就“孝的现代变异”进行反思,让人们理解:在享受市场化带来的福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真正地了解老人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真正地实现孝的现代化。
(二)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孝德教育
1.强化顶层设计。首先,应组织成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孝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就大学生孝德教育制定专门的文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相契合。其次,将孝德教育与大学生评奖、评优、助困等内容相连接,并实施大学生十大孝星评选活动,建立孝心榜,实施校园双级奖励措施,真正地树立起学生身边的榜样,使大家自觉投入到知孝、践孝行列中来。
2.融入课堂教学。第一,打造专门的孝德教育课程。目前,高校都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修课,孝德可以与本门课程内容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可在全校开设孝文化开放选修课,设定学分。第二,以行化知,实现双提升。寒暑假及端午、中秋等节日可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给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照一次相等活动,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内心感想,事后与同学们共享;也可开展以“孝”为主题的微大赛。
3.四轴联动,共促孝德教育。孝道教育是社会性问题,应集自我、家庭、学校、社会之合力,共促孝德的传承与创新。大学生,孝文化的继承与传承者。从“小孝”出发,大学生应赡养父母、敬养父母、承志立身、友爱邻里;从“大孝”着眼,孝应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因此,我们应“以小见大”,不仅要爱父母,还要爱国。家庭、父母,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其言行必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善待家人、孝亲敬亲、友善邻里、夫妻和睦,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对子女传承孝道观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孝德的传承。学校,孝德传承的主渠道。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如开设孝文化必修课、选修课,注重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等,而且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成立孝文化协会、开展“扬中华孝文化,做中华好儿孙”演讲比赛、举办孝文化展览、开展孝星与大学生恳谈会等,还要进行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义工劳动、组织学生就孝进行社会调查等。社会,孝道承继的主要影响源。“老龄化”“失独家庭”充斥着社会,我们应将孝德延伸至社会弱势群体、鳏寡孤独群体,给予他们特别的照顾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秦永洲,杨治玉.以孝治国---孝与家国伦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1):2.
[2]宫丽艳.论韩国孝道文化传承对中国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4(9):211-215.
[3]李炳全,陈灿锐.中学生的孝道与成就动机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析,2007(3):71-74.
[4]闵军.早期儒家孝道思想体系建构初探[J].兰州学刊,2015(01):89-94.
[5]朱良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
[6]应贤慧,戴春林,张颖.当代大学生传统孝道观的现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Z1):107-110.
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探析 篇7
德育, 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 德育教育对保证个体培养的正确方向, 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一批高素质人才, 他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 而且更应具备良好、全面的道德品质。因此, 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德育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 一个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形成过程, 通常都是在外界环境、物质生活与思想教育的长期共同影响下, 再通过其自身的心理和思想运动来实现。道德品质一般包含对道德的认识、道德的情感、道德的意志和道德的行为四个基本方面, 以上四个方面长期的相互联系外加促进, 构成道德品质的全部。其中, 直接表现在外部的就是道德的行为。在道德品质形成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都与德育教育密切相关。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特别是高尚的道德行为, 与他所受的德育教育分不开。一个人的大学生活阶段是培养其道德品质的最重要环节, 无论在理论、实践还是在情感、心理上都非常容易接受正面的教育, 同时也是思想和行为定位的重要时段, 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染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取向。高尚的道德是通过长期不断的德育教育才会最终形成我们都能看见的道德习惯, 这样的道德习惯经过正确的疏导, 在时间的历练下才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再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根据这样的道德原理, 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道德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 也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所以说, 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所谓和谐社会,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协调, 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和谐融洽的社会状态。近年来,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 其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一个社会各方面都和谐、融洽、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更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地方, 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各大高校是培养一个人道德品质最重要的地方, 因为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流向社会, 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品质状况。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甚至养成了不好的道德心理和道德习惯, 就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可能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面貌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一些国家的实际情况, 我国独生子女增多, 整体上又趋于老龄化,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中长大, 结果造成很多大学生纪律约束力差、强调自由、时间观念弱、以自我和个人意志为中心、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够勤俭节约、社会责任感差、劳动观念淡薄等。另外, 由于近年来我国社会的逐步开放, 全球文化的高度共融, 我们所接受到的文化教育越来越呈现多元化, 多种信息充斥于当代大学生中间, 影响着处于道德品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这种情况下,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集散地和构建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并且有着比其他地方都要浓厚、深重的文化底蕴、思想根基等等,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是支持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德育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 并且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已经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 同时也是培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更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当代大学生都成长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他们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非常明显, 同时在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困惑, 在这样的状态下, 心理素质和道德取向都面临着诸多困惑和迷惘。近年来, 就在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急剧递增的情况下, 仍然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而许多企业又在抱怨找不到他们想要的人才。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性质、学历层次和综合能力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外, 更重要的还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一致, 这样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困难。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就业不顺利仅仅是知识掌握、个人能力、面试技巧的问题, 其实造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原因是思想道德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而这些有时对就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品质发展没有跟上其成长独立的进程, 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也仅仅注重知识和专业以及外在包装, 忽视了自身内在素质的共同提高。所以说, 学校和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大学生及时、正确的德育引导, 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德育教育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采取何种教育方法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西方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并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德育教育工作经验, 形成了一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做法,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 重视学科课程的引领作用。
德育是指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科课程的引领作用, 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规定, 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 必须首先学好文化基础课, 到大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课, 其中基础课已包括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史、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等课程。这类课程理论性都很强, 以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开展教学。另外, 西方发达国家大学还通过应用伦理学、道德性课程教育。例如, 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 美国大学中各类应用伦理课程就超过1, 000种, 供各个专业的学生选修, 英国的大学也很重视道德教育, 大学的首要使命是进行绅士教育, 职业训练在其大学使命中居于次要地位。各种课程都是围绕绅士教育展开,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成绩, 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在社会政治活动方面, 学生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反对战争, 保护自然环境, 反对种族歧视, 倡导男女平, 等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培养自尊的社会意识和责任心, 促进个人的社会政治思想观念以及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时, 西方大学认为适当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减少傲慢自负的心理, 发展利他主义和自尊自重的观念。
(三) 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
德育工作不能“空对空”, 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指导性的德育教育, 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美国约有一半的大学生接受过心理咨询, 德国约有60%的大学生接受过类似的服务。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主能力, 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 健全人格。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业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 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从总体上说, 西方大学的心理咨询指导工作颇有成效。
(四) 重视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潜在课堂, 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西方大学特别强调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 在校园的设计布局和景观建设中渗透校园精神, 通过校园文化环境这种“无声语言”起到潜在的教育作用。例如, 牛津大学以其导师制、学院制、学生俱乐部等构成了独特的校园传统, 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独立思考精神与人格全面发展的学者和科学家。再如, 美国大学中的各类学生组织机构活跃。康奈尔大学有600个俱乐部。学会式协会供学生相互联络发展共同兴趣, 才能有业余爱好。又如, 进入21世纪, 法国发动了新千年计划, 这个计划为大学增加了450亿法郎投入, 其中1/4的经费用于大学生生活环境改善, 包括建设公寓、维修校舍, 建设文体设施、自习室和图书馆等。
四、通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进行德育
参考文献
[1]石云龙.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 2009.3.
[2]张文军.王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与借鉴[J].湖北社会科学, 2009.11.
大学生德育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篇8
一、高校主体德育模式
建国以来, 大学生德育工作受到理论重视和实践指导。这一阶段,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成为大学生德育的指导理论, 苏联大学生德育实践成为中国学习借鉴的模板, 高校自然而然成为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 该阶段的德育探索为理论界总结为高校主体德育模式。
1.高校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建设论述的主要理论之一, 理论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包括德育是一种外在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的社会意识产物。
2.高校主体德育模式利弊分析
以高校为主体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内容主要围绕两条主线、三个层次、四种载体。两条主线即德育内容紧紧围绕树立中国灵魂、强化国际意识展开教育。三个层次是指德育内容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的三个层次: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理性。四种载体是指德育内容的践行中依靠德育课程、主题教育、文化建设、活动教育等载体。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 高校主体德育模式不断发展完善,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纳入高校道德教育中。
二、学生主体德育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 德育的主体从被动转向主动;德育内容从知性德育转向生活德育;德育的运作方式从群体转向自组织;德育实现方式从理论灌输转向自我实践等标志着学生主体德育模式探索的肇始, 高校主体地位日益弱化而学生主体地位相对日益强化。
1.学生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威特洛克在总结西方教育学多年认知发展、学习模式、学习迁移等科研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生成过程模式即学习过程是生成过程。德育同样是学习者自我自觉学习过程, 而不是灌输过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博瑞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基础上提出博瑞发展模型 (即智能发展模型和伦理发展模型) 。该模型指出智能和伦理发展四个阶段:二元论阶段、多元论阶段、相对论阶段、实践相对论阶段。
2.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利弊分析
2004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拓展命题。提出利用网络的手段进行学生德育教育, 学生主体德育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组织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喜闻乐见的德育形式融入德育内容, 实现学生自我德育教育, 辅以高校常规化德育。
基于对高校主体德育模式的完善和创新, 学生主体德育思想获得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学生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上解放了个性德育, 实践中导致高校德育尤其是两课德育工作的形式化与凝滞化, 促进了以社团繁荣片面代替道德教育倾向、以学生素质拓展代替全面发展, 学生主体德育规避了高校主体的强制性, 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的德育自主性, 同时没有妥善解决少部分学生个性德育培养, 也没有较好地协调师生双向德育关系。
三、双向主体德育模式
基于避免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弊端同时继承该模式的优势, 更加妥善处理少部分学生个性德育培养工作, 协调师生主体地位关系, 双向主体德育模式获得理论支持和实践, 核心是协调双向关系, 重点是少部分学生个性德育。
1.双向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依据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认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即教学的道德性和功能性相互统一, 教学内在目的追求和外在工具价值相得益彰。认知因素的道德素养可以通过一般教学活动获得, 非认知因素的道德素养需要通过课堂之外途径获得。
2.双向主体德育模式利弊分析
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同时, 重视高校以及教师的引导性, 更加重视师生互动关系中德育。在学生主体方面继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品牌文化建设, 更加注重德育内容融入;在教学方面, 不断调整两课计划和内容, 更新两课教学形式, 通过网络方式授课;大范围推广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介入学生德育过程。
双向主体德育模式毕竟为了克服学生主体过重而学校主体地位失衡而开始探索的, 首先, 不但注重高校主体性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性并试图平衡双向主体地位;其次, 该模式探索一度纠正了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实践中以校园文化建设代替德育建设的倾向,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育困境。
四、三维立体德育模式
德育具有层次性, 具体表现在三层次:生命教育、公民教育、信仰教育。家庭教育中德育更多倾向于生命教育, 学校教育中更多倾向于公民教育, 社会教育中更多倾向于信仰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理论上继承德育系统论和德育整体论, 在实践中呼吁更多家庭教育的介入和社会组织的德育功能, 呼吁高校与家庭、社会组织的合作, 鼓励学生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培育。
1.三维立体德育模式理论依据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是大学课堂德育的必要补充, 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已为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并被各高校普遍接受。
2.三维立体德育模式探索实践
高校德育的现代转型首先是德育目标的确立, 道德理想人格处在人的高层次道德需要, 是一种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具有最高境界的人格典范, 反映一定社会在人的道德完善上追求的崇高境界, 体现着一定文化在某一历史时刻所确立的理想人格。三维立体德育模式尝试不仅关注道德主体德性发展, 还试图突破道德个体发展单独关注, 把个体德育发展建立在社会、自然和谐基础上, 提高德性发展的维度。
3.三维立体德育模式实践倾向
高校德育迥异于一般学科专业化教育, 需要长时间、连续的、多方位的配合促进个体认知模式的转变, 实现个体内心自觉促使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学术界提出的三级管理网络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补充, 一级管理网络由较高威望的专业德育专家组成德育工作指导中心, 负责指导全校德育工作;二级管理系统由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并具有长期工作经验的院系专业德育工作者组成德育实践小组;三级管理网络由学生组成大学生德育自助组织。三级管理网络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 动员师生双方优秀人才参与, 形成全方位、多向度的个体的与和管理体系。
摘要:大学生德育实践经历高校主体德育模式、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和双向主体德育模式, 目前走向三维立体德育模式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该研究结合各时期德育理论指导下的德育模式理论依据、发展历程、利弊以及创新发展, 探究大学生德育模式创新路径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德育模式,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常新雨.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0, (11) :60.
[2]田小红.西方比较教育发展阶段的知识论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 (5) :34.
注重学生的“德育” 篇9
关键词:学生教育,德育,作文教学
社会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 随之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也随之蔓延。如贪污腐败现象, 一些政府官员, 国家培养几十年, 而他们从一点一点的不道德行为, 最后蔓延成犯罪, 既毁掉了自己, 也给国家造成了损失。结合当前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我在作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 使学生在学校里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将来走向社会也会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为扭转不良社会风气, 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可见书好教, 教做真人而不好教。我在作文教学中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一、说老实话, 做诚实人
我在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中, 自己始终把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一观点放在首要位置。叶圣陶论述“真实”时曾经说过:“从原则上讲, 要是真实的、深厚的, 不说那些不验证、浮游无着的话, 从写作讲是要诚恳的、严肃的。”我在作文教学中, 教导学生们一定要说真真话, 大胆说, 随心写, 即便是有些事情说的不对, 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绪, 也没不大惊小怪, 更没有必要求全责备, 要同学们诚于衷, 形于外, 自然而然, 说真话、做实事。这样不仅有助于养成表里如一, 坦荡做人的品质, 同时也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我曾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要学生写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可以毫不顾忌, 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学生们一看作文题目便面露喜色, 他们认为这个作文题目使他们有了表达心声机会。很快每位学生都埋头写自己作文, 教室里面超乎寻常的安静, 只有作文笔划纸张的沙沙声, 学生们把作文交上来后, 不少学生都表达了自己心声, 如对课堂教学表达自己的看法;倾诉自己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个别学习落后的同学则希望老师对他们再热情些, 鼓励更多些, 使他们鼓起振作勇气和决心, 篇篇作文都展现了一颗学生滚烫的心和真挚的情感, 真是令我特别感动, 对学生每一篇作文我都写了评语, 充分肯定了他们的优点。针对作文里面言辞比较偏激的学生, 为了鼓励他们以后敢于说真实话, 评语中我也仍以肯定优点为主。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说真话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做人诚实的品格。
二、抓住关键, 渗透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里的求真是指追求真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由于学生受到的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不同, 性格特征存在着的差异和不同, 因此老师们要仔细考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顺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做到高标准与基本标准相结合, 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如有的学生家庭背景不好, 从小养成了不良的习惯, 满口脏话, 好打人骂人, 欺负同学, 这时候就应引导其不说脏话, 应礼貌待人, 尊重他人, 要与同学团结互助;有的同学在学校表现很好, 劳动积极, 学习进步, 而在家中, 则任性骄横, 目无尊长, 这时候老师应倾注心血, 争取家长支持配合, 引导其言行一致, 在学校和家里一样。教师要从培养其吃苦耐劳, 乐意助人, 做事有坚强的毅力, 磨炼自己的意志。老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 根据不同的德育基础,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 使其养成良好的品行。
三、注重身教, 严于律己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言行也是在育人, 教师的观点、品质、态度、言语、仪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 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 而在于他对于人的态度, 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 能为人师表, 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教师用美好的心灵去纯洁学生的心灵, 以高尚的品行去教化学生, 要以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去教育学生。教师有必要在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 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 例如老师要求学生不许随地扔纸屑, 注意个人卫生, 爱护环境, 上学不迟到不早退, 那么教师自己先要做到。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从中接受熏陶, 对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是十分有帮助的。
四、注重信念, 培养能力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推荐阅读:
【德育论文】大学毕业总结06-18
开放大学大学德育论文11-10
大学德育论文答辩08-02
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论文06-30
大学生德育法制教育论文10-08
大学生德育教育困境研究论文07-07
毕业年级大学生论文06-13
应届毕业大学生论文10-06
大学生毕业论文10-22
大学毕业论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