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2024-10-07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共9篇)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篇1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从而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

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变革以及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纵观现有的研究,分析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文章很少,有针对性地提出就业对策研究的文章则少之又少。本文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希望有所突破。

一、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有密切关系。

我国高校自1999年实施扩大招生制度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预计今年大学毕业生约560万左右,但年底估计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

2.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和盲目的招生。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有效的和市场结合,也未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从而使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偏离;另一方面,在招生过程中,各高校虽按计划招生,但具体开设的专业及各专业招生的数量由学校决定,什么专业热,就多招什么专业学生,学生及家长也是,什么专业热,就选择什么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3.现有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中国高校教育没有将产、学、研很好地结合起来,学校更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从而使得一些大学毕业生专业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弱;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差;缺乏社会经验,依赖性过强;个性过强,缺乏协作精神等等。

4.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普遍偏高,工作倾向反映了毕业生在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求稳”“、求高”心理,而敢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

从现实情况考虑上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外资企业的人才容纳量有一定的限度,与此同时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应该引导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在地区倾向上,大学生“东南飞”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但也要与国家政府的政策调控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就业。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先择业后就业,读书功利化思想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择业期望值较高。有的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盲目攀比,追逐“热门”,结果错失不少就业良机。

5.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尽如人意。

据统计,2002年全国高校负责毕业生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有些万人大学专职人员甚至不足2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根本无暇顾及深入研究、全面指导,更难开展个性化服务。

6.户籍制度妨碍了旅游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中国的旅游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

我国目前的就业原则是户口属地原则,即大学毕业生原则上回本地方去工作,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明文规定只接受本地户口的毕业生,这使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户口歧视问题。户籍管理制度已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因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在大中城市就读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户籍制度对他们的就业影响很大。这些学生大多数不愿离开学生生活了四年的城市,而选择留下。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从事旅游行业,发展空间会更广阔。在就业过程中,户籍就成了他们寻找工作的强约束影响因子。

二、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1.首先,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最近,国家或将出台逐步取消户口管理的政策,这对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来说,可以带来较高的成功就业因素。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建立联动机制,适应社会需求。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市场意识”,要注重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如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并完善高校与企业的联运机制等。通过密切的合作关系,展开长期性的调研,主动掌握人才需求动态,建立与高校专业相适应的就业基地,甚至与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培养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旅游企业要发展,离不开高校输送的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旅游专业要发展,同样离不开旅游企业的关心和帮助,双方应加强互动,携手并进,共同打造优秀的旅游从业人才队伍。

3.高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育人”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思想品德的教育;二是职业意识的教育。随着大学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必然呈现大众化趋势,过去可能是高中生以下学历人员从事的职业,现在可以由大学生去做。选择旅游专业的大学生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和承受力,难以在旅游行业长期立足。高校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适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适应行业的需要,旅行社、景点、酒店等行业特点各有不同;二是要适应企业的需要,由于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要入“企”随俗;三是要适应岗位的需要,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职责和能力要求要把学生的适应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4.就业指导课对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各高校不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还要增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进行就业政策、信息、技能、道德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并且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促进校内外联合,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及产、学、研联合基地,使学生走向社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社会化等。但要做好,首先就得了解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需求。经过调查指出,在需要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当中,学生们最需要的是发布职业需求信息、组织校内招聘活动;其次,他们关注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书指导、提高求职技能,最后,才是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服务。旅游专业毕业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产品”,高校要给“产品”找出路,想办法提供企业毕业生的信息,让企业了解“产品”,才能顺利推销出去。

5.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合理的就业期望。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已不在局限于原有的“统分统配”或简单的“双向选择”模式,而是适应市场需要,学校教育应该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全面认识社会、全面认识职业,树立正确而现实的工作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打破“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引导学生正确估计自身的实力,同时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业形势和政策、各地区各单位的特殊要求等社会的客观现实,确定一个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6.全面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都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实战能力,因此要引导旅游专业大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掌握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高校应从社会需求出发,在加强大学生理论教学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素质拓展训练,如构建通识性教育平台,强化大学生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提高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等。就业能力的提高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难就业的现象。

7.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因此,我们必须以现代酒店人才需要为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出发点,把满足酒店业这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办学目标。由于旅游酒店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人力资源需求上有其特殊性。原有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虽然理论基础扎实,外语水平高,但往往在专业意识培养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很难适应酒店的工作,思想不稳定,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服务技能,但发展潜力有限,酒店很难从一线普通员工培养各级管理人才。要想高职学生受酒店欢迎,必须改革现有的办学思路,以酒店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加大模拟酒店模拟环境教学模式的建设,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对客服务技能,具备较强的酒店意识,英语口语能力较强,进入酒店能够正确定位,很快适应环境,独立工作。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篇2

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001年6月电子商务被批准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开设, 目前全国已有306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 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多达3万人以上, 高职类毕业生多达1万人以上, 数量较大并仍在继续增长。

面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发展, 本应抢手的电商专业毕业生却遭遇了求职中的寒冬———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 远低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47%的就业率。这一现状背后势必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一) 用人单位方面

1.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大多都注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 希望

所招到的人员上岗即可操作, 独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弥补本单位的人才缺口。目前, 工作经验成为了用人单位衡量求职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而这一项就是应届毕业生的软肋, 于是当用人单位不肯妥协时, 尽管招聘岗位专业对口, 但高职类毕业生只能被拒在大门之外。

2. 没有相应的入职培训, 对员工的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不关心。

学生就业后, 进入到工作岗位, 尽管经过学校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知识, 但要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 还需要接受入职培训。而很多用人单位都忽略了这一点, 往往只是将工作任务分配给新职员, 由他们去想办法学习完成。这样会导致工作的低效, 尤其是新职员操作不规范或错误而无人及时纠正时, 必将给单位带来损失。另一方面, 对于就职后的职员, 单位不注重后续的培训, 无法满足职员希望自我提升的需求, 老职员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更无职业生涯可谈, 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 这种情绪也会传递给新职员。

(二) 学生方面

1. 毕业生好高骛远, 高不成低不就。

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 往往抱有过高的理想抱负, 不愿意从最基层做起。还有些毕业生认为进过高校深造, 毕业后至少要从“白领”做起, 不甘心做工人, 致使很多岗位从自己身边流失。另外, 当今网购的盛行, 例如淘宝网、阿里巴巴网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斗志, 有些学生毕业前就已经开始筹备开设自己的网店。但经过对某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 过半数自主创业的学生, 因为经营状况不好, 最终选择放弃创业, 到企业工作, 积累经验。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经营经验, 在刚起步时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维持店铺经营, 但随着竞争的不断激烈与业务量的增大, 很多事务处理起来力不从心。

2. 专业知识掌握不牢, 动手能力差。

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浮躁, 对于安排的实训课程不能认真参加练习, 错过了储备知识的时间, 在求职过程中才发现欠缺得太多。

3. 求职技巧不足, 未做好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

多年的学习生活之后, 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之下, 学生更多习惯于被动反应, 即无指令不思考不行动。工作时, 常表现为领导吩咐一点就做一点, 其他的不多想也不多做, 让用人单位感觉在使用这样的人员的时候比较吃力, 会产生不良评价。

(三) 学校方面

1. 缺乏配套电子商务软件、系统, 学生无法进行电子商务的后台模拟训练。

缺乏配套电子商务软件、系统, 实训时只能领学生浏览各类型网站, 通过浅浅的观察、注册用户、体验购买流程等总结其经营特点、营销理念, 而不能进入后台操作, 或建立自己的经营性网站进行实践操作, 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地了解到电子商务网站是如何运作的, 中间会出现什么问题, 如何应对, 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使实训的意义大打折扣。

2. 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不够完善。

我们往往只重视毕业生的实习, 其实实习锻炼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没有学校的统一要求, 很多学生不会在校期间进行实习, 当毕业时又因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 以至在面试中被用人单位拒之千里。或是因为从未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接触过社会, 不了解市场, 不了解自己的专长, 当抱着不切合实际的梦想走向社会时, 处处碰壁。

3. 教材理论化强, 有些材料过于陈旧。

有关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已经确立, 但更新较慢。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速, 成功或是失败的案例层出不穷, 当应用于技能操作教学时, 使用的教材很难顺应变化, 及时更新。这容易使技能培训偏离实际需要, 学生不了解当今电子商务企业的实务操作情况。

二、应对策略

(一) 企业方面

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沟通, 举办一些校企联合的活动, 增加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接触, 使其能够看到应届毕业生的优势, 愿意接纳, 增强其启用应届毕业生的信心。建议企业制定员工培训计划, 使其得到全面的提高, 增强员工忠诚度。

(二) 学生方面

1. 继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内容。

在学生就业前, 对其进行商务礼仪、应用文书写、面试技巧等知识技能进行培训,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工作、新环境。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 放平心态, 踏实求职, 避免高不成低不就。

2. 联系合作企业相关人员, 召开专题讲座、报告会。

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实务, 帮助迷茫的学生, 确立自己的求职意向;对于已经有求职意向的, 可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

3. 正确引导学生创业, 完善配套训练。

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值得鼓励, 但不可盲目, 应辅助相关配套训练。例如开展实战模拟、分组对抗等竞赛, 用任务驱动、岗位设置的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不足, 知道经营中的艰辛, 理智对待创业。在这个过程中, 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专长与兴趣所在, 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

4. 加强专业知识教授, 以测验、比赛等形式辅助其强化记忆。

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丰富课堂,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 长期被动地听课, 滋生了学生思维上的惰性, 只愿听不愿思考, 岗课下复习少, 自然对知识的记忆时间短, 掌握不牢固。所以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所授内容需要, 编制测试题目或设置比赛内容, 让学生能主动思考, 加强记忆。另外, 要坚持教师顶岗实习制度, 使教师坚持自身的进修学习, 更新知识内容, 掌握相关专业社会需要的技能, 这样才能够将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三) 学校方面

1. 设立电子商务实验室, 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购置实验室所需硬件、软件。

一方面要增加经费投入, 完善设施;另一方面要指定专人负责研究开发与实施, 并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的企业实践, 尽快完成电子商务模拟实习资料的设计, 建成多功能的现代化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基地, 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主要内容包括经营性网站运营与维护, 网络营销与策划, 营销预算制定与执行, 仓储与物流, 网站流量统计等。使学生通过电商模拟实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2. 完善学生实习制度。

不仅对毕业生实行顶岗实习, 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也应坚持执行这一制度。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 深入企业锻炼。如到连锁超市、局域网健全和网络技术应用广泛的企业, 积累工作经验。这样, 在对其培养过程中就让学生接触社会, 接触岗位工作, 能让问题更早暴露, 及时解决。同时有利于促进校企沟通, 让学校更清楚用人单位的要求, 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培养出素质过硬的准职员, 有些还可以联系单位进行定向培养。

3. 选用合理的理论教材, 将案例教学作为技能实训的主要材料。

慎重选择理论教材, 对于一些资料陈旧、知识连贯性差、理论性太强的教材应及时更换。做好学生反馈调查工作, 认真调查学生对于所选教材的使用感受, 以此作为衡量教材是否合适的重要依据。为顺应电子商务业的高速发展对毕业生技能要求的不断变化, 应将实事案例引入课堂, 把最新出现的问题介绍给学生, 引发其思考。同时可以及时调整实训内容, 使其更符合实际需求。这样既能提高老师更新知识的速度, 也能让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挂钩。

4. 创新培养方案, 采用岗位导向的培养方式。

电子商务行业包含的企业种类繁多, 相应的岗位种类也囊括了众多方面, 可以分为六个主要专业方向: (1) 电子商务营销方向, 其主干课程: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与金融、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2) 商务网站开发与维护方向, 其主干课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网络设备软硬件维护; (3) 电子商务认证方向, 其主干课程:电子商务安全技术、认证事务、电子商务法律; (4) 电子商务证券方向, 其主干课程:网络证券投资、分析、评价、网络金融; (5) 电子商务网络财务方向, 其主干课程:网络会计、网络财务管理、电子支付; (6)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方向, 其主干课程:物流配送与运输管理、现代物流技术、物流企业管理。

对原有培养方案按照专业需要设置课程的方法, 进行如下调整:对同一年级的学生依照时间顺序, 按照不同专业方向, 开设不同专业课程, 由浅入深, 并在学习不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 结合该专业的岗位任务进行实训,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岗位模块, 在不同时间学习不同岗位模块下的课程, 学生既清楚所学知识的用途, 集中学习也能加强其记忆, 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 岗位清晰辅助以案例模拟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和教育工作是十分艰巨的, 如何实施电子商务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高职电子商务教育应考虑的问题远不止上面所列的几项。但是只要认清电子商务发展的方向, 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培训与就业后的跟踪反馈, 在专业内容设置上统筹兼顾, 办出特色, 就能够使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得到发展, 使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再上新的台阶。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 存在较大人才需求缺口, 但电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却相对较低。文章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跟踪回访等调研方式, 分析“高需求低就业”这一问题的根源, 从用人单位、学生、学校三方面着手提出对策, 以期改善这一现状, 完善学校培养方式, 促进毕业生就业, 满足企业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梁惠金.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探索.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3 (3)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河源;旅游专业;中职生;流失

一、河源地区旅游专业的中职学生毕业后改行的现状

旅游行业曾经是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也是欣欣向荣的无工业污染的行业,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我国各大高校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纷纷开设了旅游专业,从中职学校、大专学院到本科都有旅游专业。河源最早是在1999开设旅游专业,每年河源的中职学校都会为河源旅游行业输送大量持有国家导游证的旅游专业人才,学生刚毕业时,就业方向基本上都是旅行社的导游员,但是,学生毕业后工作不到一年时间,都会纷纷转行,一个班的学生能够坚持下来做导游只有几个而已。

二、中职学生毕业后转行问题的原因

1.学生目标不明确,抱着好玩的心态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会读旅游专业纯粹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学生们认为只要考取了国家导游证,就可以全中国去旅游不用花钱买钱门票,就算是带团的过程中,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免费去旅游,还可以领工资,是一份令别人羡慕的工作。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目标不明确,别人说这专业好,他们就读这个专业,有些学生甚至于连导游的具体工作是什么都搞不清楚。

2.学生缺乏吃苦精神,承受不了这份工作的压力

学生们一旦毕业离校出去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份工作与他们之前所想象的情景相差甚远,每天睡不饱,吃不好,日晒雨淋,客人难相处的,还要担心工作没做好被投诉。工作时要时刻关注游客的需求和安全,根本不要指望去玩,带团出去旅游和自己旅游是完全两种心态。工作即辛苦又要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家被伺候惯了,根本吃不了这种苦,也承受不住大压力。部分家长甚至不让他们的孩子去吃这种苦,都让孩子转行不要做了。

3.旅游行业存在许多弊端,工资待遇差

众所周知,目前旅游行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工资待遇差,有些甚至于没有基本工资,五险一金得不到保障。导游的收基本上都是靠回扣,这也是导致旅游行业乱的原因。相对于其它地区,河源的旅行社还有基本工资,但也不高,平均数是450元左右,甚至有些旅行社对于刚毕业的学生不发基本工资,原因是他们还是实习生,没有转正,而且又要跟老导游的团学习一段时间才能正式上岗,这也是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转行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们刚毕业出来工作,即要在外面租房住,又要承担平时的日常开支,因此,他们根本没有钱支撑过实习生这段时间。另外,基本工资低,主要靠拿回扣来生活这种极不稳定的收入方式也是造成学生转行的原因。特别是旅游淡季,更是难熬。

三、中职学生毕业后转行问题的对策

1.加强专业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学生毕业后转行,不仅埋没了他们所学的专业,也浪费了社会培养这些人才的成本。面对这一问题,中职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入学专业教育,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这个专业能学到什么,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旅游行业每个岗位的具体内容。另外,也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不要让学生抱着读旅游专业将来可以全国去旅游的心态去学习。让学生一开始就清楚做导游时和自己去旅游是完全不一样的性质。导游这个岗位是要难吃苦的,并且需要很难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工作的难度和压力。

2.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提高心理素质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旅游专业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就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在储备做导游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提高学生灵活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让学生能适应导游基层服务工作。

3.激发职业情感和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

要想学生在旅游行业做得好,做得长久,就要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让他们热爱这份工作,以这导游职业为荣。这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是无法办到的。所以中职学校应多举办一些专业活动,如:导游技能比赛、校园小导游、校外实地实践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讲解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职业素质。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要做一份职业规划,不要让学生觉得导游就是青春饭。

四、建立合理的薪资制度

导游的主要收入是靠拿回扣生活,如果没有团带或团的购物量差,没有了回扣,导游仅仅靠基本工资和旅行社的一点补助,难于维持生活。特别是对于刚离校的学生,旅行社不仅没有基本工资给,而且没有团出,学生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很难再在旅游行业立足。因此,旅行社应建立合理的薪资制度,才能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丹丹.浅析导游专业毕业生流失的原因和对策.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篇4

酒店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展现专业实力、接受企业选择的一次机会。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实习,但以前由于就业压力不大,学生的实习往往草草了事。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竞争的日益激烈,实习正逐步同就业挂钩,学生把实习作为就业前的锻炼机会,而用人单位则视为检验学生能力的一种途径。本文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工作提供有益探索。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一)实习生的心理问题

实习生的心理问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准备阶段。此阶段,实习生的心理容易产生波动,可能会在一开始就对实习产生抵触情绪。酒店以赢利为目的,在分岗前会根据每个实习生的外貌、身高等外在条件将实习生分配给餐饮、客房等有一定区别的岗位。这种分岗使得实习生外形差距更突出,实习生觉得不公平,产生失落感进而影响正常工作。

第二是熟悉流程阶段。熟悉流程阶段是指实习生从开始被分配单独的工作并独立完成到通知实习结束前,这个过程实习生容易产生浮躁情绪。工作

熟悉以后,实习生会发现酒店服务工作无非就是一种机械的、枯燥无味的、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专业知识大都用不上。随着实习的进一步深入,实习生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心都会受到影响。

第三是结束阶段。这个阶段实习即将结束,实习生对社会认识更加深一步,对金钱的观念也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许多实习生会觉得其劳动付出与实际报酬不对等,从而觉得大材小用或对本专业工作失去兴趣。

(二)实习基地的选择问题

酒店专业学生实习不是一项短期行为,实习基地选择的意义尤为重要。实习酒店如难以落实,实习基地难以稳定或落实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不理想,把实习生仅等同于廉价劳动力来“灵活”使用,这就与学校制定的实习计划、实习初衷与目标意义完全相反。选择这种实习基地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实习效果,对酒店、学校、实习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实习管理的制度问题

实习制度对于约束实习生的行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否则,就会出现管理混乱局面。实习生上班迟到早退,不打卡,不按规定的服务礼仪服务,对分配的岗位不满意而有情绪,对薪金和实际付出不对等而降低工作热情等。总之,不利于稳定、有序、健康的实习环境的形成。

二、解决酒店实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故好动员和辅导解决实习生心理问题

首先,开好实习动员会,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的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负责解答实习生的疑问等,使实习生对实习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理性地面对实习,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另一方面,要强调酒店实习对实习生就业的重要意义,明确实习的目的,调整好心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同时教育实习生做好角色的转换,使其明确到酒店上岗后,实习生身份即转换为酒店员工身份,在客人面前代表酒店,一切以酒店利益为重,以尽快地适应酒店工作。

其次,实习生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实习生应树立全局观念,克服自私狭隘等心理,对酒店员工与领导要以诚相待,多干活少说话,工作中不偷懒,给人留下诚实可信的印象,冷静处理问题,不与他人发生冲突。摆正实习的心态,不要患得患失,因小失大,要学会忍耐,学别人之长,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创造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实习中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并不可怕。帮助学生看清导致挫折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信心,直面困难。

(二)合理选择实习基地

1.实习基地的选择应该具备的条件

第一,管理正规严格,具有较高的档次。选择档次较高、管理较好的酒店,使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得到更好的锻炼。高星级的酒店无论从设施设备,还是从管理上说都是比较完善和正规的,实习生在这样的酒店实习对他们以后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客源较充足、稳定。应选择客源充足的实习基地,这样,实习生在繁忙的接待工作中,更容易了解酒店的一些经营管理状况,更好地学习一些实践技能,把理论知识有到实际中去,在接触客人的过程中,也能锻炼其能力。

第三,愿意支付合理的费用及有相应合理的福利政策。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很多时候实际上是承担了与酒店员工同样的工作,如果没有报酬或报酬过低,都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工作与学习。

2学校应与实习酒店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

为了避免一些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校企双方应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内容包款。双方应以合同为依据,把实习工作作为一种合作信誉。当酒店经营状况发生变更或者由于某些因素影响到实习安排时,仍然能够坚持履行合同责任。

(三)制定完善的实习制度

1.修订酒店专业实习大纲

实习大纲的设计应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学校、酒店及实习生三方面的不同特点。大纲应以学校教学目标为方针,以实习生为核心,兼顾实习单位的特点,详尽而明确地规定实习的相关事宜,清晰、明确的实习大纲对实习管理制度的完善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做好学校评定制度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的衔接

酒店会设立实习院校档案记录或保存各校的实习生管理与评估制度。实习生表现总体情况,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学校可以以此为依据,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制度,提高实习生的实习质量。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简历 篇5

个人信息

 

姓名:YJBYS

性别:女

年龄:22岁

身高:165cm

体重:50kg

毕业院校:xx大学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历:大专

电话:15*********

邮箱:hy@yjbys.com

自我评价

 

本人积极乐观,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校期间经常带领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来增长自己的`社会经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与贵公司共同成长。

求职意向

 

目标职位:酒店前台接待期望薪资:1500够/月

教育背景

 

9月-6月 毕业于XX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技能特长

 

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及使用 WPS 办公自动化软件。

在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中获得导游员资格证。

工作经历

 

9月-月 xx酒店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篇6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1]。毕业论文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对学生而言,是经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学术水平、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及全面综合能力的重大展现,而毕业论文成绩也是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对学校而言,是对教学质量与培养效果的一次全面检验。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是一种严谨学风、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因此,《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各校要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评审,使之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防止流于形式。”[1]

二、现状

众多研究和实践表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不容乐观。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论文质量低、抄袭现象普遍、学生态度消极、教师指导不力等问题。对此,很多教师和专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建议[2][3][4][5][6][7][8][9]。

本文基于某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实际工作,探讨和分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探讨,并提出应对的方法。

就该学院实际情况而言,在论文写作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论文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

通过分析近五年的毕业论文题目,可以发现毕业论文的题目类型每次都是文学类占多数。届所占比例是36.11%,届是51.96%,届是52.08%,届是53.77%,届是42.45%。相对于如此大的比例,文学类论文写作所涉及和研究的对象总是一再重复,偏好于选择那些英美文学研究中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对历届论文题目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在2012届中,以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为写作主题的论文有三篇。在2013届中,以《瓦尔登湖》、《永别了,武器》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主题的各有两篇。2014届中有四篇论文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研究对象。2015届中研究《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和《动物庄园》的各有两篇。2016届中涉及《理智与情感》、《名利场》的论文各有两篇,以《喜福会》为主题的有三篇论文。在文学研究中,对同一个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视角、使用不同的理论进行研究并不少见,但是历届学生的论文研究视角高度重复,涉及《傲慢與偏见》的论文就是婚姻观,涉及《红字》、《简·爱》的就写女性主义,关于《苔丝》就是悲剧的原因,《追风筝的人》则是阿米尔的性格。相同的作品、雷同的主题、相似的研究方向都制约了写作的思路,难以创新。

(二)缺乏独立的见解。

历届学生论文中,除了少部分优秀和良好的论文之外,其他多数均是题目空洞,内容泛泛而谈,简单地堆砌材料,没有有效运用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虽然题目多含有“浅析”、“分析”等字眼,但实际论文只能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肤浅的说明,需要论述的地方言之无物,缺乏理论框架和实证数据支持。这样导致论文无论是分析还是总结,都缺乏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几乎无法体现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写作能力不足,论文质量低下。

英语专业因其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全部用英文写作,对于学院部分学生而言,完成一篇长达5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尽管在第六学期经过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学习,但部分学生仍然缺乏学术型论文写作经验,在格式方面,对学术论文的具体要求不清楚,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文献引用不规范。一是参考文献数量不足,英文参考文献更少。二是文献引用生搬硬套,为了凑足字数盲目大段引用,缺少对文献材料的筛选、概括和提炼。三是对引用材料不按照论文写作规范进行正确标注。在内容方面,有的论文充斥着大量的语法错误,其中包括单词拼写错误,词性理解不清而将不同词性的词汇混用错用,词组搭配不当,时态使用混乱等。另外,部分学生将中文写作材料生硬地译成英语,或者用中式思维构建英语句子。一些学生把论文写成长篇作文,观点论述成了随感而发,分析问题则表达混乱,词不达意,同时口语化表达现象较为严重。在结构方面,部分论文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整体性,结构松散,难以表现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性。

(四)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

毕业论文写作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考查,是对其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一次极佳的实践与锻炼。部分学生却持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与能否顺利毕业之间关系不大,论文按时完成即可,质量只需要能够通过答辩就可以。甚至有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临时敷衍,直接从网上下载相关论文,然后“复制”加“粘贴”拼凑完成。有的则是利用翻译软件将拼接而成的中文论文转换为英文,认为只要交上论文自然就通过,不会影响到其毕业和学位授予。

三、问题分析

对于上述问题的原因,本文分为三个方面陈述:

(一)学生。

首先,英语专业总体的就业形势不尽如人意,学生就业的压力较大。临近毕业,学生或者忙于找工作、考研,或者因为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实习,提前上班,而无法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文献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从选题开始就挑选难度较低、相关文献资料充足的题目。选题是否陈旧,有无创新自然不是关注的重点,能否以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完成论文写作任务才是学生关心的。

其次,论文中暴露出来的大量语法、词法和句法错误说明学生的语言基础仍然较为薄弱,英语读、写、译的基本功不够扎实。

最后,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与“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开设之间的重要关系,对课程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尽管该课程针对如何选题、查找资料、撰写文献综述、论文等重要步骤和方法开展了理论知识教学,并进行了辅助性实践练习,但在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除了少量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工作外,不少学生暴露出缺乏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学术训练,导致论文写作思路混乱、论述空泛、观点模糊、重点不清楚、论证说服力不强、格式不规范等现象。

(二)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因为在进行指导工作的同时要兼顾其他各项教学和科研工作,面对包括选题、审核、开题、修改、抽检、答辩等诸多环节的论文指导流程,尤其在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之下,难免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指导工作,导致指导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论文质量。

(三)毕业论文大纲。

当前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毕业论文的形式、内容和作用的规定使其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10]。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除了部分专业知识较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毕业论文的撰写对自身学术能力的提高作用,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论文写作,更多学生关注的是能否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应对将来谋生的工作。偏重于专业理论、学术性强的毕业论文自然“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有效促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急需的工作中”[10]。

四、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

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论文应该是对学生知识面、知识深度、理论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等的全面考核,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目前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撰写方式需要进行多样化变革,从偏重于学术和理论能力转向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兼顾。在形式上鼓励学生利用论文、文献和作品翻译、调查报告、作品创作、设计和制作等多种方式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只有多样化的形式、多种途径的方法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实际,使得学生得以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充分展现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以语言技能训练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英语技能课程和英语知识课程。该体系强调通过大量背诵、记忆、模仿、复述等机械脑力活动培养专业技能,灌输专业知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体系不仅没能为学生夯实专业基础,而且忽略了发展学生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建立一个完整、全面的课程体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培养出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面对符合其特色、满足其现实需求的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时候,自然就能够充分运用娴熟的英语技能和知识在相关领域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真正的创新。

(三)指导教师的转变。

为了解决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导教师应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材。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术修养,熟悉学术前沿,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创新。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经验进行课题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研究兴趣,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写作。在设计、制作和写作工作中充分激发其创造性和能动性,强调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强化创新的意识。

五、结语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在英语本科教学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当前此项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简单地将其取消是不可取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毕业生的学业考核方式,而是一项涉及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全流程的系统工程。毕业论文写作不仅仅局限于选题、开题、写作、修改、答辩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环节,而是牵涉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的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

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着手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彻底改变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的现状,真正提高学生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王崇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J].外语教学,(6).

[3]颜静兰,倪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J].外国语言文学,(4).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1)。

[5]盛国强,周永模.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4).

[6]唐丽娜.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要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8).

[7]郭庆,黄运亭.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8]朱艳敏.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策略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9]贾军红.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10]常俊跃,刘之攀.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现实思考[J].东北外语研究,2015(1).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篇7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党和国家创新国策和战略指引下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 民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不断提升, 与以前培养合格就业型大学生相比较, 现在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创业型大学生。那么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全面综合素质的旅游专业学生, 已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迫切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且,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发展需要管理创新, 因此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经过教育已认识到“创新能力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意识到大学生努力创新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意义重大, 但是民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们自觉的创新意识还是比较低。他们很多人缺乏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兴趣, 认为创新是研究生、本科生的事儿, 与己无关;既使有的学生对创新有兴趣, 也缺乏信心和毅力, 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思考力、综合力、决策力和实施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他们很少有人愿意为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付出行动。如果不加大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 他们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以至消失。

(二) 课程设置缺少创新度

目前, 民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采用“楼层式”, 即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虽然有专业拓展课, 但也不愿设创新类的课程, 这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不到系统的创新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教育。另外, 其理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创新度也不明显。

(三) 教学方法欠缺新的创意

长期以来, 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教学环节。近些年, 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 民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始注重实践性教学, 在校内课堂上注重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 有时也将课堂移到校外的景点、现场。但是, 这些教学方式方法还缺少新的创意, 如校内课堂互动体现为简单化的低层次讨论, 参与不广泛, 案例分析达不深刻, 校外的景点、现场教学授课内容具有局限性等。1999年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推出了“行动导向教学法”。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 是一个对其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近年来, 旅游管理专业也开始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请进了课堂, 但其多为照搬, 在应用中还欠缺新的创意。

(四) 实训实习得不到保障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应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 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实习的教学方式不能得到保证, 民办高职院校更加突出。第一, 缺乏训练设施。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因素, 学校的设施设备本来就少, 而且大部分设施设备还是陈旧的, 落后的。由于设施有限, 学生实训只是流于形式, 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第二, 实习对口的工作很难找到, 许多在校生在学习期间因为还没有拿到导游证, 不能到旅行社实习, 只好到酒店类企业实习。

(五) 师资队伍缺乏实践和创新素质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既缺乏行业的实践工作经验, 又缺乏创新素质。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实战经历及实际操作技能, 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少。而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 它的实践性、经验性的特点特别突出, 因此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 制约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而且, 大多数的民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更缺乏对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知识, 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满足不了培养创新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需要。

二、民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 应注重旅游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青年学生是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最富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要谋求发展需要创新, 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学生,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必须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着手。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 民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民办高职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 应坚持以人为本, 关心、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并通过启发、诱导、鼓励来发现学生的价值、学生的潜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 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力和优势, 激励他们勇于探索, 不断创新。

(二) 应增设民办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创新类课程

20世纪70年代后期, 中国开始在高校开设创造学课。部分高校的课堂以讲座、必修课、选修课、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的形式出现。为了使民办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创新, 开发出他们强烈的创新精神, 人才培养方案应增加设置多种类型的创新课程。既可普遍开设创造学概论, 也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需求, 对其再开设旅游创业策划、旅游创新传播学等应用学科。使学生通过各种创造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 提高创新素质, 更好地参与创新实践。

(三) 应推进民办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方法创新

私立高职学校要承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彻底改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并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积极开动脑筋来解决各种问题。除了运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提问法、案例讨论法外, 还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辩论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卡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发等教学方法的使用, 以拓展大学生创新的思维空间, 创造出一种平等讨论的学术氛围。这样, 会为学生创新精神的生成奠定基础, 开辟通路, 进而提高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 应强化民办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创新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和品格的必要途径, 应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应多与企业联合, 师生应多与实际劳动者结合, 为此, 民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创造条件, 让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具体而言, 高职院校应主动走出校园, 在市场上广泛寻求合作伙伴, 建立稳定的、长期的实习基地, 发展学院与企业的互惠互利关系。学院按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 企业为在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还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 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 应加强建设民办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民办高职院校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必须有创新型教师。因此, 应力促教师的创新素质的强化。首先, 应强化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在思想观念上应具有超前性;其次, 应强化教师创新教育的研究水平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指导;最后, 应特别注意“双师型” (既是教师, 又是高级导游、中级旅游经济师等) 教师队伍建设, 因为这是提高民办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质量, 培养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 2007-10-1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012-11-08.

[3]姚凤云.创造学与创新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4]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25) .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解决对策

一、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表现

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可知,思政专业毕业生当老师的仅占23.97%,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占35.64%,任职于企事业单位的占10.52%,自主创业的占1.58%,其余学生属于无业或待业状态。由此笔者将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社会对思政专业毕业生需求少的环境困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政治意识正在渐渐地提高,追求自由和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需借鉴其他学科如政治学、教育学,培养的大多是师范生。随着大学的扩招,思政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中学所需的政治教师却处于饱和状态,甚至有的学校不招政治老师。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势必对其造成了一种挑战。

(二)就业选择面窄的职业前景困境

大学生毕业人数在逐年上升,庞大的就业人数面对有限的就业岗位无疑是一种不平衡的表现。而思政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除了面临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困境外,更主要的困境在于其就业选择面窄。从学科角度来看,思政专业学生所学的内容大都比较抽象而空洞,既不具有理科学科的实践探究和实验分析,也不像文科中的其他专业如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专业性强,更重要的是思政专业学生就业面就没其他学科学生就业面宽。比如英语和中文专业学生,除了当老师外,还可以干文秘、翻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招聘单位对待应聘者的观念困境

在现实应聘中,我们不难看到大部分公历学校招聘老师的要求一般都是211或985院校的毕业生,甚至现如今对学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据笔者所知,好多高中要求学历在研究生以上,有些更残酷的竞争是研究生二选一,可见当老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此外,一般企事业招聘单位很少到高校招聘该专业学生,甚至有的用人单位没有听说过此专业,招聘单位对待应聘者的这种观念使思政专业的学生无可奈何,颜面扫地,必然面临就业困难。

(四)思政专业学生自身技能及心理困境

在大学四年期间,许多思政专业学生过度沉浸在轻松的环境中,不思进取,不努力钻研,把作为一名师范生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和师范素质抛之脑后,导致基本功不扎实,同时他们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对周围存在一种睥睨的态度并且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另一方面自暴自弃,对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缺乏正确定位,不敢面对竞争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二、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中学对政治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中学的政治课表面上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和主要学科,实际上在应试和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压力下,往往被当成副科来对待。据笔者的社会实践来看,大部分学校补习的科目是语数外和物理化,另外从高中课表的排列上也能力证这点。例盐湖二中高一年级的课表中政治课一周才上三节,以1205班为例,分别是周二上午一节,周三下午一节,周五上午一节,自习也只有两节;而在初中,政治多是开卷考试或者根本不考试,并且大部分学校把政治学科当做小学自然科学的教授来对待,甚至初中教授政治学科的老师多半不是科班出身,要么是其他任课老师来代,要么是校领导来代。

(二)教师职业社会化的压力和政治学科可替代性强

许多非师范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人考取教师资格证使得教师这一岗位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尽管这一举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似乎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无异于是与思政专业毕业生“抢饭碗”,从而增加了其就业压力。

思政专业对应的学科和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科不同,相较于地理、历史而言,它的专业性要弱一些,也没有专业的研究领域,而相较于语数外和物理化这些学科来说,其专业性更弱,可替代更强,它不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例在近年来国家改革的号召下,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使本就教授难度小的这门学科完全可以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来兼任。

(三)招聘单位较看重名牌和经验意识

而中学招聘单位就常常陷入这种“名牌意识”的误区,他们普遍认为:一,好学校的学生都是好学生,普通学校的再好也还是要比名牌学校的学生差;二,这些毕业生可使单位提高名声和声誉,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培养方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

在社会上的企业招聘单位眼里,经验是他们选聘员工的首要考虑要求,利益和效益是他们的至上追求,所以他们希望找到的员工具有自己所需职位的求职和实践经验。但是思政专业所开设的课多半是基础性学科,又具有师范性质,往往给企业留下了不能胜任的初印象,所以招聘企业的名牌和经验意识无疑又成为思政专业毕业生的荆棘之一。

(四)自身综合素质欠缺

据笔者所知,有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置若罔闻,在大学期间极度颓废,没有很好地确立专业理论素养和思想结构层次,还有部分学生并非真正喜欢此专业,所以他们主修自己喜欢的专业,导致本专业和第二学位都没有学精学好。在应聘老师面试环节,许多本专业毕业生由于对教材不够熟悉,或者讲解的知识点不是很透彻或者自己也没有清晰得弄懂所讲知识点,令招聘方不是很满意,面临淘汰的结局。

三、解决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一)提高对政治学科的重视

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大学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理科的师资力量占全国大学师资力量总数的80%左右,文科的师资力量占全国的20%左右。例如,工学是中国的大学里最大的学科,在校的学生人数300万左右,占全国大学在校人数的40%还要多;相比而言哲学是中国大学里最小的学科,在校学生人数1.5万左右,还达不到全国大学生总数的0.2%。而在硕士生的教育里,那些文科基础学科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报考其它专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考上被调剂到该专业的学生。

在当今时代,再次让大学焕发精神活力,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为将来我国培养人才的使命做出贡献,除了要不断地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让大学恢复其自主性,让高校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自主性办学的实体,还需要改变教育的模式,抛弃重理轻文的现象,实行通才教育模式。大学应当努力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资源共享、富有效率的学习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还应该成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

(二)深化高校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性转化

首先应该培养对待专业的正确态度,把专业基础学扎实。思政专业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任何高深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有点人文精神、人文气质,就非得好好学这门学问。因此我们要克制浮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和研究,打好专业基础。

其次要向应用性方面发展。思政主旨是经世致用,本专业的毕业生要善于在职业中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思想方法、经验智慧为社会做实事。专业知识应用性转化应面向大众需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攻某一门必需知识及训练实践能力。

2、提升思政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重视辅导员的核心骨干工作。学校应在每年都召开专门的辅导员研讨会议,出台和完善专门的关于思政辅导员专业素质的一系列文件和制度。其次要注重思政辅导员的管理。学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职能,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应配置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指导等专业辅导员,形成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实现取长补短,各司其职。再次要注重辅导员的选聘。学校应该坚持专职为主的选拔制度,通过内升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优中选优,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做学生工作的人员选到思政辅导员的队伍中来。

3、大学思政课程设置应与中学接轨

有关部门必须明确思政教育的整体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思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既要把握宏观,又不能忽视微观层面。要将大学和中学的思政领域的专家聚焦在一起编写具有整体性效应的教材体系。另外,高校思政老师在进行专业授课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其掌握思政专业的核心,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适应中学思政教育。

4、建立“1+1”素质拓展模型

思政专业学生可以进行一个“1+1”素质拓展模型即在写作、英语、书法等方面,选准自己感兴趣又有一定基础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做出成绩,再以另一个方面作为辅导,发展自己的特长。当然,要培养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用人单位应剔除“院校门槛”的招聘惯例

在招聘活动中,“院校门槛”应当引起高度关注:一要落实反就业歧视法,维护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利;二、各地方政府以及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服务力度,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公平的合法权益;三、用人单位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四要改变用人观念,要更加注重能力,先进行试用再给其定位从而消除专业歧视。

(四)转变就业观念并提升综合素质

1、转变观念,多面开花:以退为进,曲径通幽

一是大学生要转变视线,不要只盯着国家机关、大城市、大企业,而是要面向中小城市,中小企业,面向基层;二是转变自我定位,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宁愿饿肚子,不能失面子,古语云:将欲进之,必先退之,要从最基层工作干起,我们不能认为大学生去车间普通工人的岗位是浪费人才,是专业不对口的表现,相反,要看成是对自身的更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用人单位很多管理岗位,都是采用内升制度,都需要基层工作经验。如果一位大学生先在企业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人,然后来应聘某个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而另一位大学生直接来应聘该岗位,企业会选哪一个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了。

2、掌握基础知识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毕业生就业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外语、计算机及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一个人的思维、动手、语言表达等综合性能力,而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素质。

平时要多注重自己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的时候,要珍惜每次上讲台的机会,用心讲课且应该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善于与用人单位沟通,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浩斌,王飞南.论思政专业发展困境及出路[J].吉首大学,2012,(10).

[2]叶松,张德义,霍新刚,朱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以思政专业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2012,(03).

作者简介:

谈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篇9

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昔日被誉为“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度。高等林业院校担负着为林业建设培养人才的责任,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随着总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林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分析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思考解决途径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影响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方面考虑,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来剖析影响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1、社会环境

(1)就业政策的影响:我国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个规定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应在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实施。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关就业方针、政策、原则等。

(2)社会用人观念:不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且还会因不同地区、不同单位而异,一些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上还有“用人唯亲”的现象,从而也导致学生的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3)受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地影响,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的状况。

(4)以往林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主要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林业系统如林业厅、林业局等,随着公务员录用逐步实行社会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吸纳公务员的成分己呈现多学科、多种专业的趋势。此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精简,使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降低。部分毕业生中学林就业不择林现象严重。

(5)林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和艰苦行业,国家对其没有较大的行业倾斜,对林业科研及科技推广部门缺乏有效的支持,而且对从事林业行业的人才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尽管林业基层单位和林业生产第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状况十分严重,但毕业生进入林区等单位渠道仍然不畅。

(6)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产业进程缓慢,林业是弱质产业,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对林业人才的接纳。另外目前就业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所必需信息、服务和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2、学校环境

学校知名度是一所学校长期以来的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影响力,是社会评判人才质量的因素之一,它对大学生就业所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的用人观念来反映,并在一定程度上受用人观念影响。

高等林业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适应。林科专业构成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制约就业的重要因素。另外学校的就业服务多停留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等服务,而不是严格的生涯辅导。

(二)内在因素

1、毕业生择业观念没有转变

表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保干部名分等思想明显,不愿意到民营单位、基层、林业生产的第一线工作状况没有改变。二毕业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择业主动性不强。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2、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差距

根据我们近几年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高等林业院校的大学生表现出观念落后、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差、求稳怕苦、缺乏闯劲等弱点。从学生本身来讲,存在着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因此导致竞争能力、竞争意识和竞争勇气不足等问题。

3、性别、生源所在地、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影响作用仍然存在

在就业过程中性别的歧视依然存在,是影响女学生就业难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源所在地”在就业中的影响力已逐渐下降,但由于目前我国人事制度尚未健全,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照顾关系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影响还较为明显。

4、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内在因素

在毕业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更注重实用型人才,要求聘用者除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外,还要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

二、解决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探讨

(一)优化政府职能,加大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

政府在对林业人才就业应摆脱陈旧的管理模式,优化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政策、法规等宏观调控手段对林业人才就业进行管理。逐步形成一套适应我国林业发展的法规,把毕业生、林业院校、用人单位三方面的责、权、利,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二是要加大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有充分的自主权,逐步建立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二)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提升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建立就业基地

建立长效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进入社会的表现及职业发展状况;走访用人单位,积极搜集用人单位评价,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调节招生规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打造名牌专业;对乙些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率低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或者停止招生。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与一些用人单位联系特别是利用校友资源,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进入一些用人单位实习或实践,提前进入就业状态,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前进行了解。同时,学校可以邀请这些用人单位来学校举行专场招聘报告会,使公司的招聘和学校的就业达到双赢。

(三)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能力

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加强基础课,增加选修课、拓展素质课,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环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选修课程设置为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综合素质三大模块;增开人文社科类课程。积极开展实习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课程实习,参加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教育引导,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或者出国留学来提升林科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使毕业生进一步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加强择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把择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全程式择业指导。即大一树立专业思想,明确成才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大二加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比较宽泛的知识面,为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打基础;大三进行专业教育,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四针对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择业心理调适等方面教育。帮助毕业生切实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

(五)积极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准确定位

以毕业生为本,做好政治思想教育,讲清楚就业政策,教育他们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人生观,用良好的择业观体现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并积极引导到基层、西部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互信合作

通过互信合作,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由于现在的人才市场是用人单位占据主动地位,因此,我们应该把目标放长远些,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效的用人机制,建立良好的信誉,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牢固树立“学林、爱林、务林、兴林”的专业思想

上一篇:有关成长感恩的作文下一篇:广州从化区公务员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