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措施(共10篇)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措施 篇1
为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特殊学生帮扶和教育工作。近几年来,工业北路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大力开展帮扶救困活动,促进特殊学生帮扶工作更好的开展。
一是增强对特殊学生帮扶工作的紧迫感。特殊学生主要是指农民工、离异、单亲女、残疾人、特困和留守儿童等群体。对特殊学生教育实施帮扶,已成为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加大了特殊学生帮扶力度。
二是深入开展调研,确保工作针对性。针对当前特殊学生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心理特点,找到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同时,要求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善于把握心理和教育规律,抓住帮扶的契机和关键点,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建立健全制度,加大特殊学生帮扶力度。首先完善入学保障机制。学校及时录入学区内每个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入学、退学、升学、转入、转出等学籍变动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的流动儿童、少年按季度报告制度。在入学分班、排坐、奖励、评优、申请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和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维护正当权益。其次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进行调查摸底工作,建立特殊学生学生管理档案,全面收集成长过程中的资料,以根据不同家庭情况,不同个性心理特征,常见问题的性质与表现,确定预防方案与帮教措施。再次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及辅导活动。通过网络、信箱及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鼓励他们去掉自卑,激励他们做生活的强者,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定期进行家访,每学期都不少于两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帮助学生及家长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五是启动“特殊家庭学生帮扶工程”。成立了“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小组,对有困难和问题的特殊家庭学生要进行“一对一”帮扶,完善帮扶措施,建立帮扶考核制度。
六是建立资助制度,切实保障经济困难的特殊学生完成学业。对困难家庭子女,学校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相关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进行扶助。同时,协调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特殊学生完成学业,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七是充分发挥家长助学社的作用,对特殊学生帮扶的内容、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切实做好特殊学生帮扶教育工作。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措施 篇2
所谓特殊群体学生, 是指在经济状况、权益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享受、就业机会选择和身心健康、竞争能力与自身素质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情况, 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类大学生。[1]
结合调查结果, 根据成因和外在表现, 可将特殊群体学生分为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行为困难学生和就业困难学生。
(一) 经济困难学生
各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均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但是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是特殊群体学生, 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学校认定的贫困生;二是存在学习困难;三是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心理严重, 为人处事过于谨慎。第一个条件是基础, 必须满足;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只满足其一即可。
(二) 学习困难学生
从学习结果看, 挂科学生、留级学生均是学习困难学生。从主客观方面来看, 客观学习差、主观不努力的学生;客观学习差、主观努力的学生;客观学习一般、主观不努力的学生可为学习困难学生。
(三) 心理困难学生
心理困难学生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新生中心理不良者约为15%, 其中约3%需要干预。调查结果同时表明,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除此之外, 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心理问题, 均应给予积极疏导和干预。
(四) 行为困难学生
行为困难学生包括:一是身体残疾学生。这些学生除了要克服自己身残带来的不便外, 还要接受他人异样眼光, 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二是人际交往行为存在困难的学生。他们不愿意去接触别人, 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三是自控能力缺失的学生。他们意志力薄弱, 甚至沉溺于网络。四是有经常性危险言论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常扬言他残和自残, 营造恐怖气氛或者对宗教文化过分崇拜, 极力排斥传统文化, 散播宗教言论。
(五) 就业困难学生
有强烈就业愿望, 但因为各种原因限制,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无能为力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 结业生、不擅与人交往的毕业生、来自农村无家庭背景的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
以上是对特殊困难学生的粗略分类, 在实践中仍需具体分析。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特殊”, 是因为他们不仅是符合上述分类中的某一种, 更多的情况是交叉重合。
二、特殊群体学生的共性分析
(一) 压力大
经调查, 无论属于特殊群体学生中的哪一种, 特殊困难群体学生都表示自己压力大。这些压力有来自经济的、学习的、就业的、人际交往方面的等等。总之, 他们比之普通学生, 更加容易感到压力大,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会达到自己受压临界值。
(二) 戒心重
比如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 他们敏感多疑, 见不得别人在其面前说悄悄话, 否则会产生不好的联想。这种戒备心理会对他们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三) 易自卑
自卑心理在特殊群体学生中也比较常见。来自农村的无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就业中遇到困难, 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让他们对于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自卑。又比如身体残疾的学生, 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容易自卑。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是, 女生表现更加明显。
三、解决措施和方案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完善制度, 细化管理
1. 建立台帐制度。
以班级为单位, 做好记载工作, 实行动态管理。对于重点关注学生, 要求填写信息卡, 尽可能全面掌握学生信息。每学期末整理汇总后, 分类入档。
2. 建立约谈制度。
各院系负责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一对一约谈, 建立专门约谈档案, 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
3.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建立以宿舍为单元的包干应急机制, 从特殊群体学生到其宿舍舍长, 到负责学生干部, 再到主管该年级的辅导员老师, 最后到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联系方式, 确保出现问题, 第一时间发现, 第一时间处理。
(二) 加强交流, 情感管理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 可通过典型人物教育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并培养其责任感和感恩之心;对学习困难学生,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动机等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并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 形成和启动大学学困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2];对心理困难学生, 要通过谈心等方法, 帮助其疏导心理困惑和问题, 如已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疾病, 要及时转介心理咨询中心、医院精神科;对行为困难学生, 要通过谈心找出该行为的主要原因, 引导其改正;对就业困难学生, 帮助其增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提高自信, 勇敢就业。
(三) 积极总结, 完善管理
积极总结工作经验, 不断完善心理帮扶体系。定期开展特殊学生群体转化交流会, 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动态, 研究帮扶方法, 做细帮扶工作, 实行跟踪反馈, 建立特殊群体学生转化情况登记表。在此基础上, 不断调整帮扶计划, 不断总结帮扶经验。
参考文献
[1]章志图.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维稳工作探析[J].青年教育, 2011, (1) :93.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措施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就业指导;对策
一、高职院校特殊群体的内涵
特殊群体,是指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体特征,容易区分于其他组织,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面临类似的困惑的群体。高职院校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由于自身或外在客观原因,在经济条件、权力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与享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者处于劣势境况的大学生群体,从更小的范围来讲,特指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境地,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群体:
一是经济困难群体:主要指因家庭经济基础差而难以承担在校期间学杂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群体。二是学业困难群体:主要指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及适应能力不足、个人主观不上进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个人能力及专业素养过低,最终影响就业情况的大学生群体。三是生理缺陷群体:主要指身体某一方面或患有某种传染病的特殊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引起其自卑、敏感的性格而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与人交流的大学生群体。四是心理困难群体:容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消极情緒,抗挫能力低下、缺乏自我调节机制,难以适应正常的就业工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从而造成就业能力欠缺,难获用人单位认可的困难群体。其他特殊群体:主要有由于专业、性别以及民族差异等造成的特殊就业困难群体。
二、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高职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不但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就业环境的因素,具体的体现在以下:
1.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缺乏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缺乏“四位一体”就业指导模式没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等全程化指导。
2.职业生涯认知不实际,职业选择与现实脱节
毕业生职业生涯认知不实际,就业地域选择的聚集现象比较明显。经调查,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压力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大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导致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错过了不少好的工作岗位。
3.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矛盾
大学生就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
三、加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指导与帮扶的对策
为了改善特殊群体学生的就业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考虑:
1.特殊群体学生要确立职业定位,提高就业能力
一是要及早作好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长,制定职业发展战略与计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激发自己职业发展与就业的自主性,加强知识储备,注重实践技能锻炼,提高职业能力。
二是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实力和竞争力。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主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巧,通过职业资格培训和从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提升职业技能。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和职业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技能和素质,构建合理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是要作好职业发展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应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既要树立就业信心,又要摆正心态,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期望。人力资源在大城市、发达地区逐渐饱和之后必然要向基层、偏远地区转移。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学生应该踊跃去基层工作,基层是大有作为的地方。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应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遇,转变就业观念,勇于走向基层,走向新农村,走向中小企业,只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采取帮扶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方式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大,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等主客观原因,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还在摸索阶段,就业指导体系对解决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强。针对现实情况,各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指导为载体,使帮扶工作尽可能契合受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具体如下:
一是发挥班主任积极性,壮大辅导员队伍,聘请具有职业咨询能力的专业人员,将他们纳入就业指导队伍中去,增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二是建立完善毕业生求职档案,包括所学专业,兴趣以及求职意愿等等,尤其要致力于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三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社团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作用,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场景模拟训练等一系列职场化训练,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四是采取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特殊群体的心理动向,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强调从积极的层面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定位,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开设一对一辅导、职场心理剖析、抗挫训练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五是有目标、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进而对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选择,是促进高职院校特殊群体顺利就业的有效方法。
3.加强特殊群体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教研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作用,针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現的焦虑自卑、逃避现实、消极迷茫、嫉妒攀比等心理,可以通过年级团体辅导、就业心理培训、就业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开展心理辅导与干预,并与学院团委联合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加强心理沟通,帮助贫困毕业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情绪能力、增强自信,预防和消除就业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提高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导与帮扶高职院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不能较好地掌握高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应在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上下工夫。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深入到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而且还要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意见,以促进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5.营造和谐校园环境,鼓励特殊群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继续精心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色岗位计划”、“选聘高职院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以及本地基层项目。同时要因地制宜,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卫生院(所)、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就业的新渠道。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功校友宣讲团等活动,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走投身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引导贫困毕业生正确定位、科学择业,培养他们支援家乡基层建设的意识,鼓励其投身到西部建设、家乡建设中去。
6.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
要加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帮扶,还应改善企业用人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用人机制。对用人单位而言,在招聘人才时,应建立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调动其积极性,以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高职毕业生是用人单位未来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发展。所以,要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微音.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指导策略[J].理论月刊,2010
[2]罗铃丽,黄斌锋.浅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特殊学生心理帮扶记录 篇4
学生姓名
张XX
班级
六(2)
年龄
帮扶教师
李润芳
原因
学生智力残疾
辅导时间
.10.12
帮扶重点
心理辅导
不良表现
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干净,不与人交流。
实际困难
学生智力残疾
帮
扶
过
程
1、与她的父母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表现,并说明她的在校表现。
2、与她谈心,告诉她应该学会自理,爱干净,不能捡垃圾。
3、给她讲一些坚强的故事,如张海迪的故事。告诉她只要有意志、有信心,无论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4、组织全班同学给她一点关爱,为她捐款,把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省下来帮助她。
阶段效果
开始变活泼了,自信心增强了
特殊学生心理帮扶记录
学生姓名
王XX
班级
一(2)
年龄
帮扶教师
万
育
原因
行为习惯差
辅导时间
10.13
帮扶重点
改掉坏习惯
不良表现
课上总是注意力不集中,爱打盹,沉迷电脑游戏。上学路上边走边玩,经常迟到。
实际困难
基础差,注意力不集中,贪玩
帮
扶
过
程
1、与他们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在家督促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特别是监督他们不能沉迷于电脑游戏中。
2、找他们谈话,严肃学校教育制度,与他们一起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希望他们今后能严格遵守。
3、与各任课老师进行联系与沟通,严格监督他们课上的个人行为规范。
4、与班干部和他们周围的同学沟通,让他们一起督促他们课间的纪律与个人行为规范。
阶段效果
效果不是太好,中午不迟到了,家长说开始控制游戏时间了,但是还是注意力不集中。
特殊学生心理帮扶记录
学生姓名
李XX
班级
二(2)
年龄
帮扶教师
李
娜
原因
家庭贫困
辅导时间
10.11
帮扶重点
心理辅导
不良表现
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消沉,不爱与人交往。
实际困难
家庭贫困
帮
扶
过
程
1、再次与她谈心,在学习上总是积极鼓励她的每一点进步,在生活上也总是多关注她的吃穿。一旦发现她有困难,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帮助。
2、有机会就跟她的父母交流(打电话或捎口信),让他们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加强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帮助她进一步树立自信心。让她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3、给全班同学讲互助互爱的故事,让身边的同学都能及时帮助她,给她更多的关爱。
阶段效果
开始活泼开朗,课下能和同学一起玩,脸上有了笑容。
特殊学生心理帮扶记录
学生姓名
冯XX
班级
三(8)
年龄
帮扶教师
汪家秀
原因
行为习惯差
辅导时间
2010.12
帮扶重点
改掉坏习惯
不良表现
课上总是注意力不集中,爱打盹,沉迷电脑游戏。上学路上边走边玩,经常迟到。
实际困难
基础差,注意力不集中,贪玩
帮
扶
过
程
1、观察他的在校表现,与爷爷奶奶联系,了解最近在家表现。
2、告诉他快考试了,希望他能努力学习,让在外的父母放心,等父母回家给他们一个大的惊喜。
3、课余时间,特别关注他的行为习惯,一旦出现问题,及时给与纠正。
阶段效果
平宁城小学弱势群体学生帮扶总结 篇5
由于人的差异性,每个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弱势群体学生。他们仿佛是久经干旱的小苗,渴望着老师、特别是老师老师的关爱。然而,我们往往把过多的关注和赞誉给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把过多的不满和批评丢给了他们,使得他们本来灰暗的心里又蒙上一层阴影。因此,如何转化他们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难题。
这一学期我们始终坚持:“将爱进行到底”,以“博爱”的心胸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要他们有一种不受歧视、不受遗忘、不受冷落的感觉。让学生在关心、惦念、督促、疏导、安慰、鼓励、赞扬、信任、帮助和支持中重新认识自我、找回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事。在此,谈一谈我们的做法:
一、了解、关爱他们,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要教育,就要了解他们。才能把握其思想脉搏和行为倾向,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转化工作。比起其他学生,他们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一些,教师很难做到不对他们发怒,但是一个好的教师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学生的不满时、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一定不能说的太过于偏激,更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二、及时找出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困生的上进心。
正如优等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一样,弱势群体学生也不可能没有优点。作为老师,要善于从他们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实践证明,他们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更聪明”。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对他们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学困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和被“遗忘”的对象。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2)每两周要反思,引导他们每天想一想这一天做了什么,学会自己判断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的、不该做的,如果下次再遇到想同的情况,你该怎么做呢?并且做到多与他们个别谈话;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在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转化工作就相对容易一些。
三、宽容理解他们,增加学困生的责任心
转化他们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因此老师要宽容的对待他们,期望通过一次谈话、家访或表扬,使学困生从此就能改正过来是不太可能的。“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规律。我们应该容许他们的一次次的犯错误,要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鼓励学生一次次的战胜自己,并引导他们从自己犯错误逐渐减少或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教师要尽可能的不对学困生提什么“下不为例”的要求,而是要看到小进步进行及时的奖励。学困生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我们应以朋友的身份耐心地和他们交谈,让他们说出心里话,给他改进的时间和机会。
四、真诚对待他们,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留守学生帮扶措施 篇6
1、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帮扶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寻找影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行留守学生“关爱工程”,为他们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留守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成立了以胡戈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学生”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留守学生学知识,提高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学生建档和联系卡制度。我校将对所有留守学生进一步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建立教师与留守学生的谈心制度。
学校规定班主任、科任教师、行政人员每月与帮扶的留守学生见一次面。一是主动与学生交心,和他们做朋友,拉近师生距离,增强信任感,减少和消除教育情感障碍。二是能及时、多方面了解学生在思想、生活及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困难和需要,以便及时调整教育、帮助措施,达到阶段性教育效果。
4、检查考核机制。
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班主任、科任教师考核内容,对取得
突出成绩的班主任、科任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留守孩子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表彰。
5、关爱留守学生的应急机制。
学校将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建立关爱留守学生经验交流制度。
学校每期开校进行一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安排期,期末进行总结,并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水平。
7、建立学校“留守儿童之家”。
在社会和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建立留守学生之家。配备有电脑、电话、电视机、VCD、饮水机、图书、体育、文娱活动器材等相关设施。管理人员(老师两名,学生两名)佩证上岗每周星期
三、星期天下午4点到6点对留守学生开放。让全校留守学生能感觉到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不再孤单,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
8、开展特色活动,提升留守学生素质。
(1)设立留守学生“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与学生进行心语交流;学校通过班队会、主题讲座等方式多渠道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
(2)设置“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家长、临时监护人公
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临时监护人、老师四者之间的联系,互相及时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指导督促家长承担起应有的家庭教育责任。
(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定期举行主题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参加课外活动。
(4)给父母的一封信。学校将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每期给父母写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并开展留守学生书信比赛活动。
9、组建一支爱心队伍,大力开展“手牵手”活动。
(1)建立党员、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帮一”结对,开展手牵手结对活动。学校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党员同志与留守学生建立“一帮一”、“一帮二”、“一帮多”帮扶对子。(2)大力开展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
(2)学校以班队会、黑板报、“未来之星”红领巾广播站等形式广泛进行学习宣传,倡导、组织本校少年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伸出温暖的手,寻找身边的“留守学生”小伙伴,主动与他们拉起手来,结成学习、生活的帮扶对子。
(3)少先队、团支部将开展“让我们手拉手,用我们的爱共同关心留守伙伴”主题活动。学校少先队、团支部积极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让我们手拉手,用我们的爱共同关心留守伙伴”主题活动。让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来自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10、对学习或行为习惯有“特质”表现的留守学生进行教育跟踪,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
11、加强寄宿制的建设和管理。
不断完善学校住宿部的基础设施,配备专职保育员,尽量为入住学生公寓的留守学生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和住宿条件,让他们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还对他们实施特殊关爱,如:指导生活自理,指导其定期与父母电话联系等等。
12、定期召开家长会,做好家教指导,深入家访。
(1)按我校惯例,每学期开校或期中都召开一次家长会。家长会上将完成以下任务:一是专题讲座,二是各科教师总结汇报本班的情况,三是同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情况。
(2)坚持家访,加强双向联系。
班主任为了掌握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坚持每期家访达到20人次,要求教师尤其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13、整合学校、社区、社会各方力量,全面关爱贫困留守学生。学校将争取与社会爱心人士的进一步支持,力争将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纳入学校、社会、个人的网络中。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 篇7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帮扶工作的着力点
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不仅要放在分析就业困难的外部成因上, 更要放在解决学生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和情绪问题上, 充分认识到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首要任务是释放或者缓解其不合理情绪, 缓解其思想压力, 进而减少就业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校园不稳定因素, 即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心理干预机制, 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辅导。
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不断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帮助其理智认清个人素质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只有认真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才能真正起到稳定作用和实际效果。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典型思想特点
在毕业生求职之际, 为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和求职困难, 帮助其解决思想上和现实中的问题, 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女大学生、多次违约拒签学生三个群体为重点对象, 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多数人具备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1.自我评价低
一部分学生消极看待就业, 将就业形势估计得较为悲观, 将不利因素盲目放大, 勇气不足、瞻前顾后, 缺少主动争取的意识。同时, 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带有自卑胆怯的性格, 面试过程中不敢正视考官, 惧怕公开场合说话, 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通常, 以上特点在农村大学生、女大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高。
2. 过度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长期担心、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思想压力大、睡眠不好等, 严重的甚至对就业表现出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出现主要源于大学生无所适从, 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就业形势, 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找工作等。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适当的焦虑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 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以及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逐渐由积极关注转为消极逃避。
3. 盲从
由于普遍缺乏社会经验, 在就业的选择上, 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 如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 就业地区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城市, 扎堆考研、考公务员等, 没有考虑自身定位和发展要求, 把别人的就业选择当作了自己的参考标准, 不顾实际情况随大流。在学习成绩优异、素质能力相对突出的毕业生身上, 这类特点出现比例较高, 其后果通常是毕业生的多次违约拒签, 浪费了一次次的面试签约机会, 影响了学校和学生本人的信誉。
4. 过分自信
自我感觉良好, 自我评价较高, 脱离现实, 心态上自高、自傲, 盛气凌人。该特点多数出现在城市大学生身上, 他们对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要求较高, 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 高不成低不就。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当这类学生遇到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和剧烈矛盾后,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就业心态引导, 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帮扶对策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开展旨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转变认知方式的帮扶工作, 要重点做好“五个引导”。
1.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合理自我评价, 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很大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问题往往不在于“能否找到工作”, 而在于过分期待找到“好的工作”, 希望有良好的工作地点和环境、不算低的薪酬待遇、职位要有发展潜力等。当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和淘汰后, 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无情的打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是“人职匹配”, 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 合理的自我评估、职业评估, 才能使自我评估与职业评估相匹配, 才能真正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理性评价自我, 同时帮助其正确、理性、充分地认识国家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行业、准就业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 树立与个人能力及各方面条件相匹配的职业目标,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个人理想, 切实解决就业困难。
2.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理性面对困境, 加强挫折教育, 提高心理素质
在日常的就业指导中, 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自身优势, 调整就业心态, 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胜不骄败不馁。首先, 利用就业指导课、班会、座谈会、“一对一”个案咨询等机会, 通过就业困境预演的方式, 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就业困难和心理压力, 在克服困难、经受考验、转变心态、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锻炼心理素质, 提高耐挫力。其次, 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 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 以乐观、积极地态度接受生活的磨砺。最后, 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自信、遇事镇定的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情绪, 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敢于自我推荐, 能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求职, 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3.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科学规划求职行动, 认真总结求职经验, 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求职行动缺少目标性、规划性, 比如只准备一份简历, 不管什么单位都投, 双选会上随大流, 哪人多去哪等。首先, 要指导这类学生结合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知识, 在求职行动实施之前, 按照已有的规划和实际情况, 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求职目标和近期、远期求职规划, 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 避免盲目。其次, 通过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求职面试、成功案例交流会等途径, 教会学生科学制作简历, 书写求职自荐材料, 掌握面试礼仪技巧, 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就业能力, 提高就业自信。最后, 指导学生在面试后, 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修改简历资料, 扬长避短, 提高简历命中率, 理性反思面试中问答的技巧, 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自己适时地脱颖而出。
4.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主动寻找就业机会, 避免“坐等靠”
在就业困难学生中还存在着“坐等靠”的依赖心理, 只知道查询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 只参加到校招聘单位的宣讲和面试, 实在找不到工作等着学校、家庭、社会提供解决办法。首先, 要帮助这类学生养成主动积极、自信勇敢的精神品质, 如主动在各大招聘网站投递简历, 参加同地区高校、社会相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 主动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 主动投递感谢信等。同时, 努力争取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资助, 免除其后顾之忧, 鼓励他们走出去, 不让他们因为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更不能因为经济困难找不到工作。最后, 建立学生详细信息数据库, 建立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他们抓住有利机遇, 增长自身的求职经验。特别是那些离校后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 向他们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 鼓励他们多尝试。
5.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择业观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国家、省级相关单位的促进就业政策, 如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相关政策解读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导学生放弃陈旧的就业观念, 如国企事业单位才最稳定、找到工作就不再变动、为了逃避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等, 放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 努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让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发展的潮流中。此外, 要指导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没有工作经验, 并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哪里, 要通过工作的磨炼才能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择业, 过早为自己定型定性, 没有实际意义。
总之, 指导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应以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为主, 学校教育引导为辅, “五个引导”之间协同作用、互相补充, 共同帮助其走出就业困境。
摘要:包括政府、高校在内的国家各级部门和组织都在积极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本文基于心理学ABC理论, 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工作实践, 总结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努力调整其认知方式, 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正龙、马娟、齐敏华.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分析及援助策略[J].高校辅导员, 2012 (3)
[2]丁怡颖.挫折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探析[J].教书育人 (学术理论) , 2006 (12)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措施 篇8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1。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毕业生中占有一定比例,这类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如何帮助和指导这类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
一、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高校就业群体出现两极分化,呈现出特点突出的两类就业困难群体学生。
1.1综合能力突出,对就业心理预期较高的学生
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都比较优秀,这类学生自信、学业成绩较好、家庭经济条件也比较优越,在校期间很会利用各种途径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对就业的心理预期较高。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学生家长对于学生是否马上就业并不着急,反而提倡学生慢慢寻找工作;另一方面,这类学生由于没有养家的压力,因此对找工作并不特别渴求。这类学生就业有三个趋向:一是由于自身比较优秀,对工作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工作的地点、工作的环境、工作待遇、工作的内容等,如果在求职过程中有一点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便更换工作,从而无法顺利就业;二是因为家庭的影响或自我的认识,认为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是自己的唯一目标,一门心思扑在准备考试上,一旦失败,反而错过了最佳择业时期;三是这类学生中的一部分学生,有家庭经济条件的支撑,同事自身素质较好,执着于申请出国留学,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申请出国留学上,也错过了最佳择业期。
1.2缺乏自信,不敢克服困难迈出求职步伐的学生
缺乏自信的学生分为几类: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业较差的学生、身体有缺陷的学生。
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会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一方面期望自己能找到薪酬较高的工作,另一方面希望能通过自己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工作薪酬的高低成为影响这类学生择业的最主要原因。综合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校期间不善于利用各种平台锻炼自己的能力,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丧失了许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因此这类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会做出低估自己的判断,从而在用人单位面前不自信,不敢迈出求职的步伐。学业差的学生常常因为学分不够达不到毕业资格或学位资格,无法顺利毕业,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他们不仅要承受求职的压力,同时还要承受着不能顺利毕业的压力,这些原因也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信心。身体有缺陷的学生,一方面这类学生会因为身体有残疾或长相不佳无法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这类学生也担心身体缺陷会影响就业,从而畏惧就业,最终无法顺利就业。
二、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措施
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来自于良好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等到他就业的时候就会变被动会主动,主动分析自己的需求,主动就业;其次就业能力是在不断受教育过程当中逐渐养成并逐步提高的。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家庭的教育、家长的观念以及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密切相关。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地调整和改革,任重而道远,而高校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择业观念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社会已经意识到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各个高校已经陆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可以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及早树立职业理想,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储备职业知识,并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避免盲目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并进行职业分析和职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2通过宣传、讲座等拓展学生就业知识
邀请各类专家进校进行专题讲座和就业咨询等活动,经常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人才观、价值观、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设计、求职应聘技巧等内容的宣传引导。
对创业的毕业生进行专门指导,比如大学生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时,应给予这类学生培训、开业、小额贷款、经营场所、证照办理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2.3加强职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摆正就业心态,拓宽就业渠道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历不等于能力,摆正就业心态。比如一个外贸业务员,本身没有大学学历,但在高中时英文基础不错,进入到一家外贸单位后工作勤奋并且不断地自学外贸业务知识,几年过后,完全可以胜任外贸工作并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收入颇高。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要强调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发挥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最终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工作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常重要,不能要求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望达到较高的匹配度。如果学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要指导学生在就业期间不应盲目地攀比,对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不要有过多的要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品质,如果毕业生拥有很好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困难。
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專业设计不等于就业方向,指导学生注重能力培养。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应该有过多的专业考虑,如果无法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应认识到自己在大学四年中逐渐形成的为人处事的能力,行为和性格特点也是非常可贵的。如果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仍然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4对即将毕业的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建立毕业生的信息库,对毕业生各方面的信息有全面的掌握。通过对学生的姓名、性别、籍贯、兴趣爱好、家人的职业、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地域的选择等信息的掌握,在就业工作初期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学生出现就业困难时才能更准确更快地找到原因。全面了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困难原因,以及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向他们介绍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并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准确定位,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尽快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
[2]柯锦泉.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价值工程,2010.7
[3]徐丽敏.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1.
甘肃省帮扶大学生就业措施详解 篇9
受金融危机冲击,加之毕业人数空前增多,20,大学生求职之路显得格外艰难。
来自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人,创历史新高;而且,仅和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
全省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统计,今年省内普通高校毕业生约8.5万人,省外高校甘肃籍毕业生回甘就业的约1.5万人,加上历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6.8万人,合计将有16.8万人面临就业问题。
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犹如一股洪流,震动着整个社会,也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民生难题”。为帮助大学生顺利渡过求职难关,今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千方百计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使莘莘学子真切感受到了春天里的暖意。
大学生就业纳入兴办实事
在今年初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向社会公开承诺,今年省政府将集中力量办好包括“大学生就业”在内的12件实事。具体内容包括:安排纯农牧户中“零就业”家庭未就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就业;招考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小学和乡镇卫生院任教、工作。
这一工作由省人事厅牵头,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配合,会同各市州组织实施。据有关负责人介绍,省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将于今年内扶持4000多名纯农牧户中零就业家庭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选拔5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招录5000名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目前,具体实施方案已经启动。6月底以前,将完成纯农(牧)户毕业生的安置;8月份,将组织统一考试选拔中小学教师和乡镇卫生医疗人员,并于月底前安置到位。
鼓励大学生赴基层就业
今年,该省将继续组织实施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三支一扶”计划、“进村(社区)”计划、“村官”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设教师岗位”计划、“乡镇卫生院工作”计划等项目。同时,还将围绕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岗位。
在此基础上,该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县级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和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招录和选聘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市州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要进一步扩大考录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
推动企业与大学生“互动”
为促进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双向“互动”,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今年,该省还将进一步破除大学生进企业工作的制度性障碍。如: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将取消落户限制;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
此外,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也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原则上每个省列重大建设项目都要吸纳5个以上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其劳务性费用和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今年,该省将继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为此,省上将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对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
同时,围绕大学生自主创业,今年该省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并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有创业愿望且参加创业培训的高校毕业生,由劳动保障部门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并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申请5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从事个体经营且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按有关规定落实现行税收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
拓宽外省市就业渠道
针对本省就业岗位有限的状况,今年,该省还积极与外省、市进行联系,通过“智力输出”,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目前,该省已经与新疆建设兵团签订了安置4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协议,并邀请兵团来我省开展招聘活动;4月12日至14日,兵团相继在兰州、定西、天水举办了大型专场人才招聘会,计划招聘人数达到4433人,其中本科生2510名、专科生1923名。此外,该省还邀请深圳市劳动保障等部门组织有关企事业单位来我省招聘高校毕业生,并计划在6月份与对方招聘团举办若干招聘活动。
由省人才市场牵头,今年,该省还将举办若干次跨区域的大型人才联合招聘会,届时,将组织大批省内外用人单位在该省招聘高校毕业生;10月至12月,还将组织有关市州和大中专院校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以及新疆、山西等省区市,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
开展多项就业服务活动
今年,省劳动保障厅等七个部门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与创业服务。
这一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尚未落实工作岗位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具体内容包括:7月,组织开展“创业助我行”活动;8月,组织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导师”活动;9月,组织开展“残疾大学生就业服务”活动;10月,组织开展“基层公共服务岗位推广”活动;11月,组织开展“工作岗位见习”活动;全年内,组织开展“政策促进就业”活动、“帮您努力找工作”活动。
同时,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等部门也将组织“校园百日招聘活动”。即:从3月下旬开始到毕业生离校前夕,利用100天时间,在省内各高校集中组织开展分专业、分层次的各类专场招聘活动,力争使多数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合同或协议。主要活动包括:“网络大招聘活动”、“校企对接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等。
今年,该省还将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各高校、市州及有关部门要对困难家庭毕业生进行排摸登记,为其提供就业援助,优先推荐就业,并减免各类招考中的报名费、体检费等费用;此外,对符合公益性岗位录用条件的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要优先安置就业,并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
相关链接――
法国如何促进青年人就业
由于工作经验有限,青年人就业一直困扰着包括法国在内的各国政府。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手段来扩大青年人就业,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根据青年人的不同情况,采用一些特殊的劳动合同。
一、企业青年合同
9月实行的企业青年合同,旨在鼓励那些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雇用16岁至25岁不具备就业资质的青年(既未获得高中会考文凭,也未获得任何技工学校文凭)。一旦合同签订,政府将拨给企业每月150欧元或300欧元的资助,资助期两年。雇主在6个月之内不得以经济原因实行解雇,被雇青年的收入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二、融入社会生活合同
此类合同于创立,旨在支持那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法人社团雇用那些25周岁以下、受教育程度相当于高等教育第一阶段以下的`青年人。该合同的性质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一旦合同签订,在合同履行期内,从事公益事业的社团可以从政府取得相当于三分之二最低工资标准的资助,其他类型的社团可以取得三分之一的资助。
三、青年就业合同
青年就业合同创立于20底,旨在鼓励非商业企业或非盈利性社团雇用15岁至26岁的青年人或30岁以下无法享受失业救济的残疾青年。此类合同可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可为最长60个月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仅限于私营企业),由上述企业或社团、青年以及劳动、就业和职业培训处三方共同签订。一旦合同签订,对每个全日制工,政府给予其雇主每年大约1.6万欧元的资助。20后,该合同部分被融入社会生活合同所取代。
四、学生劳动合同
该类合同是专为公共高等教育机构雇用学生从事一些诸如新生接待、残疾人帮助工作、教学辅助工作、计算机和图书馆使用的帮助工作,以及文化、科学、体育和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工作而设立的。此类合同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学生的工资由各教育机构自行决定,但不得低于最低工资的标准。
五、新就业合同
新就业合同是法国政府为鼓励20人以上的企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而设立的一种特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该合同在最初有一个期限最长为两年的磨合期,期间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是雇主提出解除,那么他只需向雇员支付已付工资总额8%的补偿。
六、初次就业合同
“弱势群体”帮扶总结 篇10
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气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已不是新鲜的话题。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下,仍有一部分“弱势群体”容易被忽视。学校注意到了这一点,采取了各种措施,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爱”字当先,让“弱势群体”感受真情。
学校在学期初,就制定了计划。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倾注自己的爱心,做到“爱”字当先,真情投入。在对“弱势群体”的转化与管理中,教师时时怀着宽容之心,处处寻找爱他们的理由,想方设法去喜欢他们。这样的做法非常有效。学校没有一个“弱势”生因为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而与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二、学会倾听,让“弱势群体”倾吐心声。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对“弱势群体”进行有效的转化,就更应该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呼声。只有清楚认识,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有效转化。学校在10月份开展了“弱势群体大调查”的活动,通过随机抽取学生,课下询问的方式,了解到“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活动,并组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有效的心理辅助,配以适当的行为干预,帮助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教师的帮扶做法,学校进行了汇总,并在级部间进行了交流。
三、善于欣赏,让弱势群体显露一手。
欣赏是实施有效教育的一种态度,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人一样看待。“弱势群体”表现得不够突出甚至毛病很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或者潜力的挖掘不够造成的。学校开展了“星光少年”评价活动,即使是“弱势群体”的学生,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例如劳动奖、参与奖、纪律奖、听课奖等等,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成功的向往。
四、找准焦点,让弱势群体品味成功。
要想有效地转化 “弱势群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重新定位每一个学生,善于抓住时机,扬长避短,促其转化。学校“星光少年”的评价中,有一项是“进步奖”,这一项主要是针对进步比较大的学生的。“弱势群体”学生,获得这个奖项的机率超过了其他学生。任课教师郑重地将获奖的标志发给学生,让这部分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
五、捆绑评价,让弱势群体感受同伴互助。
通过建立一些帮扶对子,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确保“学困生”能得到及时而真诚的帮助。在评价时,帮扶对子捆绑评价,从帮扶者的帮扶态度和被帮扶者的转化效果两个方面综合评定,保护被帮扶者的自尊心,感受同伴帮扶的真诚。
六、多方联手,让弱势群体的发展环境更加优良。
没有家庭参与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弱势群体”的教育与转化离
不开家长的参与。学校注重与家长沟通。各班建立了“家校联系卡”。学校坚持每学期家长会制度,并组织了对“弱势群体”进行家访,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协助,共同做好“弱势群体”转化工作。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措施】推荐阅读:
翁塘小学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工作措施10-22
特殊群体学生10-28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06-20
燕山二小2011年特殊学生帮扶助学制度06-03
特殊群体11-12
庆坪中学 2012—2013年特殊体质学生帮扶计划09-24
高校特殊群体06-16
学校特殊群体08-08
关注特殊群体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