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儿童(精选12篇)
特殊群体儿童 篇1
我所谓的正常儿童, 是指那些在父母陪伴、呵护、关爱之下健康成长的儿童。社会中的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是这样的, 这样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但实际不是这样, 社会中还有一群特殊儿童, 他们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那应该怎样来理解这群特殊儿童呢?根据这些孩子所处的环境来解释。所谓留守儿童, 就是父母双方为谋生计外出打工, 子女被迫较长时间的离开父母, 留守在当地学习、生活的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甚至与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不完全统计,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早已超过了5800万人, 这一数据还在不断的扩大。其中有79.9%的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 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 还有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 使这一特殊群体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这样的一种特殊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性格特征, 而且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与其他儿童有着显著的区别, 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孤独无助
由于父母将孩子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他人监护, 甚至无人监护, 这使他们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 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当他们遇到事情时, 就会不知所措、无法解决, 常此下去就会出现许多遗留问题。这些孩子在遇事的第一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久而久之就极有可能导致孩子性格发展缺失, 产生孤僻的性格。他们不愿意接触老师、同学或其他人, 独来独往, 势必会产生不合群的现象。这使得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极为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 他们在对其自我管理、生活安排、家庭辅导等方面还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 使得有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这些都会让他们感觉到一种无助、一种无奈, 使自己处于孤独无助的绝境。从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导致孩子心理发展受到影响。
二、家庭监管不力
孩子的教育是由家庭、学校两者共同承担的, 只有两者配合恰当, 才有可能让孩子成才。然而, 在现实社会中, 这种教育方式却不容乐观。孩子在校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 各方面可以得到帮助和监督, 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那么, 孩子离开学校之后, 是否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呢?其实不然,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 只是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们由于自身的原因, 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过少, 甚至完全没有, 使孩子离校后处于失控状态。在学习上不管怎样, 无人过问, 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学习的冲劲就会越来越少, 精力完全不放在学习上了。自然而然的在其他方面就有了发展的空间, 于是其行为开始产生偏差, 开始厌恶学习。加上父母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 在孩子行为、学习方面也不会严重管束, 这样就又为孩子偏离健康发展提供了机会。孩子缺乏管教就会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走上不归之路。这种现象在现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三、营养状况堪忧
儿童时期是孩子最需要营养的时候, 营养跟不上, 就会影响孩子身体发育。因此, 合理膳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孩子, 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正是由于家庭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 留守儿童的父母才会留下孩子外出打工, 所以生活困难是决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 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 因此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 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表现在饮食方面, 能吃饱就行了, 从未注意营养膳食搭配。所以, 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出, 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 很现实, 也很严重。这已经不是个别的问题了, 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这个特殊群体, 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的问题, 使他们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要想找到解决的方法, 必须先找出问题的所在, 再对症下药。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 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这一群孩子。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1、构建专门“留守儿童”信息库:
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 社会的变迁。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 最缺的不是财物, 而是情感, 尤其是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因此, 在学校里, 不论是一个班级, 还是学校整体, 我们都应该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 多关心他们的生活, 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 很多学校因其特殊原因, 对其关注程度不够, 难寻求到一种较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因此, 我们应将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上日程。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详细记录他们的信息, 了解并掌握他们的动态, 跟踪他们的成长。再将各班的专门档案汇入到学校建立的留守儿童信息库中, 从而保障对他们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必要需求;心理上的疏导。
2、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
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的设立, 还是要依托学校, 作为学校应该在这方面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在各级学校中, 都应该配备较为专业的心理学教师, 以此填补农村学校无心理教育专业教师的空白。这些教师就是心理质询的骨干, 为孩子们排忧解难。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 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 如果从组织角度, 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 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 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 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孩子的隐私,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更能集中精力, 投入到学习中。
3、建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室”: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力度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监管, 以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这部分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 “研究室”的建立很有必要。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颇多, 如不及时解决内在的突出问题, 就会耽误这些孩子, 甚至是这一代人。教育行政部门就很有比要时时对这些孩子进行跟踪调查, 掌握第一手材料,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校了解这部分孩子的具体情况, 然后汇入“研究室”进行研究。通过对掌握的各类资料的分析、研究, 再结合具体情况, 出台一套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或措施帮助这些孩子能安心上学, 上好学。
4、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不仅要靠学校, 而且还要依靠村委会。只有二者通力合作, 留守儿童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更细、更有成效。这些孩子有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 那么学校就难以对他们进行监管, 这段时间孩子们就处于失控状态, 他们在家中究竟怎样, 不得而知。所以, 这就需要我们的每一个村委会成立一个“托管中心”, 担负起对这些孩子离开学校后这部分时间的监管责任, 将这一职能逐步从学校转移到村委会来。“托管中心”就成为了孩子们的临时监护人, 所要做的工作也就多了。首先, 要对管辖村内留守儿童进行调查, 详细了解他们的情况;其次, 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互相了解孩子们的情况, 便于更好管理;再次, 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 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最后, 结合实际制定措施, 加强对这部分孩子的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代教育面临的又一难题, 我们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 都应该积极响应起来, 共同去做点什么!同时, 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对这一特殊群体加以关注, 对他们多一份关心。
特殊群体儿童 篇2
人间之可爱,就在于它的有情、有爱、有牵绊.那天,对我们每一位走进泉山特殊教育学校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个非常特别和难忘的日子。那天阳光明媚,怀着特别的期待和特别的牵挂,我们走进了这个特别的地方。.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第一次来到这里,却都带着同样的真诚和热情。从未接触过聋哑人的我们,在踏进这所学校的大门之前,甚是好奇。而在见到这些孩子之后,大家心中满满的,全是感动。
走进学校后,热情美丽的老师为我们一一介绍学校的设备,还有各个层次孩子所接受训练的方案。整个上午的时间,我们坐在一个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认认真真的听他们上课。老师教授的是《春夏秋冬》。虽然孩子们身体某种程度上存在缺陷,但是他们一个个都跃跃欲试的争先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的可爱,让人欣慰。老师以语言上的鼓励还有奖励小红花的方法来增强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像普通孩子一样懂得认真思考,在互相比赛中进步。
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在分组后,我们部的9个成员每三人一组,协助那儿的老师给孩子们进行特殊训练。这些孩子有的属于智障,有的是身体上的缺陷,还有的是自闭症等等。
我们部有一个学心理的,她说音乐会对有的孩子起到促进作用。于是我们播放手机里的音乐,果然他们都很兴奋。一个叫郭成的小男孩,他平日里很少笑,很少说话。记得那天,他对着我们笑的是那么开心。有好多孩子如他一样,充满热情的和我们一起玩一起
训练。
有这么几项各方面的评估及训练活动:
模仿部分:有的孩子模仿别人行为的意识特别差,所以要从最基本的动作技能及使用物件方面入手,来训练他学习模仿别人的行为。训练活动
一.动作模仿
1)拿放物件,如:看这老师拿积木放入桶里面,然后辅助孩子照着做。从老师手把手辅助完成这个动作过度到他独立完成这个动作。
2)常见动作的模仿,如:搓手,亲一亲。
2.使用物件模仿
1)模仿使用敲击,并且能在两个物件之间转换敲击,或敲击统一物件的不同位置。例如:敲击鼓转换到杯子。要注意鼓与杯子的距离要由近到远。在如敲桌子,随老师敲击桌子面——桌子边缘——桌子腿。
2)模仿常见的生活自理活动。例如:用梳子——梳头发;用牙刷——刷牙;用毛巾——擦脸。
二、感觉部分
有的孩子对外界刺激的反映非常迟钝,例如,给他抓痒时,他的身体和表情都没有任何反应,眼睛不能追视物件,听觉方面,只对感兴趣的声音有反应。
训练活动
1.触觉:全身触摸,从用手——软毛巾——各种粗布——硬毛刷子,来擦或刷全身。
2.身体各关节积压,从肩——肘——手腕——髋——膝盖——脚踝。
3.口腔按摩。
4.视觉追踪。例如:拿小孩喜欢的物件在她面前慢慢移来移去,过渡到追视被扔出去的物件,并把它捡回来。
5.听觉、留意声音。拿各种发声玩具来刺激她,以促进她听觉的发展。
三、运动部分
训练活动
1.放松性运动,如爬、倒滚翻,滚大花球,荡秋千,被动或协调步。
2.弹跳训练,如跳床,后地跳,从高处往下跳。
手部肌肉的训练,如弯腰取物,运送重的物件,拉滑板车。
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1.反复训练;2.合理使用强化;3.掌握好各环节之间的过渡。
还有很多训练的方法。老师们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态度,让孩子们一点点进步。
下午,我们与孩子们联谊,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联欢会。让我们为之惊讶的是这些孩子虽然身体上有缺憾,却十分的热爱生活,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才艺。舞蹈,唱歌,而且都是时下很流行的歌舞。跳的有模有样,唱得也悦耳动听。空气中洋溢着快乐的气氛。我们也表演了特意准备一周的节目。一个是诗朗诵【相信未来】,我们想通过这首小诗让他们对自己对未来有信心,好好的生活。还有一个节目是手语【感恩的心】,这个节目是与孩子们一起表演的。“感恩的心,感
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这首歌曲很好的诠释了我们想表达的。未来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表演结束后,我们为可爱的孩子送上我们的礼物。文具盒,削笔刀,铅笔,水彩笔,橡皮,鲜贝,礼物不大,不多,却是我们最真挚的情谊和最衷心的祝福。最后,我们合影留念,大家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孩子们,离开了这个特殊的地方。
这一天孩子们的异常的的兴奋和热情让我们觉得格外亲近,他们一张张活泼、可爱、天真的笑脸深深地刻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和这些孩子交谈,感受到他们心中的喜悦,从一开始的生涩,到渐渐熟识后的“健谈”,我们都能感觉到他们的友善,想借用曾经看到过的一个网友写的句子:上帝的天使,伤了翅膀``````
在我们走进孩子们教室时;
在我们在阳光下与他们一起做操时;
在为孩子们分发捐赠文具时;
在和他们一起表演节目时;
在和他们一起打球时;
我们无处不感到这些身处社会特殊环境下孩子们求知的渴望,他们无法拥有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的生存、生活条件,却坚持着比很多正常人更积极的心态和信念.虽然,我们能做的并不多,但我们却在深深感受孩子们的感激和喜悦,或许是一句问候,或许是一个微笑,或许是一个拥抱……我们一点点的关怀却可能给他们
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关爱特殊儿童 篇3
关键词:关爱;帮扶;优先
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关爱。笔者认为,作为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把关爱特殊儿童的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由校长、学校行政和班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关爱特殊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特殊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实施“1+1+1”结对帮扶特殊儿童制度
实行“1+1+1”结对帮扶制度:就是由一名好学生和一名教师共同帮扶一名困难学生,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共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每学期开学,班主任都认真排查学生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及时上报名单,确定学生中互帮互助对象并且每位老师挂钩帮扶一名学生。特别是寄宿的儿童,教师定期走访与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特殊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三、“三个优先”真情关爱
1.学习上优先辅导
学校从学习方面对特殊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特殊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
学校对特殊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特殊儿童患病时,及时和家长沟通,及时诊治,悉心照料。对于智障的儿童,主要指导他们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
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特殊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注重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班级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特殊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真情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让特殊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协调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效,特殊儿童一定能与正常人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特殊群体儿童 篇4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搜集资料、进行访问是每个新闻人开始新闻实践的第一步。新闻采访实践是将书本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际练习并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本文的写作也正是源自笔者2013年暑期专业社会实践的收获和体会。走进云南贫困山区, 进行了为期13天的调查与采访, 深入了解了当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 通过这样的实践让笔者增加了对一个特殊群体的认知, 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为2443万, 据昆明市妇联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 全市辖区内有近5万名留守儿童, 父母多外出谋生计, 留下孩子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据了解, 这些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缺少心灵抚慰、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和世界?
二、采访前期准备
(一) 将熟悉采访对象的能力培养作为专业特长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应从采访之前开始, 采访前准备得越充分, 记者与对方的距离就越接近。著名记者徐迟在采写《哥德巴赫猜想》之前, 为了弄清“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一回事, 他读了许多数学方面的书。 (1) 多读书, 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缩短采访前的准备时间, 才能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即使遇到突发性采访任务也能应付自如。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留守儿童在处理人际交往问题时, 经常表现出内心封闭, 不愿与人交流。因为这类孩子的特殊性, 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掌握采访技巧并循序渐进才是首先应该做的。
以本次云南采访实践为例, 我们在活动开展前就进行了多次策划讨论并进行了分工。我们首先通过网络检索以及与当地学校进行联系的方法, 了解贫困山区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需求。通过这些了解, 我们提前做好了物质、活动准备, 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拉近我们之间距离的准备。
(二) 采访环境的选择会影响新闻采访的真实与情感的交流
采访环境, 从广义上讲, 指新闻采访中新闻事实以外的一切外部因素, 比如现场气氛、采访者与采访对象所处的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采访过程的记录等。纪实性作品除了新闻事实的真实外, 还应当包括采访环境的真实。采访环境的真实有助于衬托出新闻事实的真实, 而且也会直接影响被采访者与受众的感情的转变。 (2)
采访环境的选择要尽可能地展现被采访者日常生活或者平常工作时的环境, 也要适合所做采访的主题、思想。对于留守儿童的采访而言, 恰当的采访环境可以适当减轻孩子们的紧张心理。本次云南实践采访活动就遵循了这一原则。在深入采访的第一个家庭中我们选择了两个采访环境, 一个是被采访儿童家客厅前的小走廊, 另一个是被采访儿童一家人的卧室。一般说来卧室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 可是这个卧室是狭小简陋的, 在这样一个最多只能容纳4个人的屋子中进行采访, 采访者的内心感触会比旁观者的更为深刻, 而情感往往会在此刻流露, 这样就使得报道更具真实性、感人性。
三、采访中的技巧
(一) 发挥观察与倾听的魅力
观察, 是记者“用眼睛采访”, 是记者采访中最常用的方法。 (3) 当与采访对象近距离接触时, 记者敏锐的观察力能迅速地探知采访对象的心理及许多有着很大影响的微表情。倾听, 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倾听过程中, 我们可能会获得采访目的之外的新内容。在倾听的同时注意观察, 在观察的同时认真倾听, 两者结合, 一定能为采访添彩。
山区里的孩子都是害怕与陌生人说话的, 但仔细观察孩子们的眼睛, 发现他们有的只是暂时的陌生, 他们清澈的眼神告诉我们他们并不抵触与我们交流, 只是这需要时间。作为采访对象的第一对姐弟是留守儿童, 他们常年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可能从来都没有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看到他们脚上的那双快要破的球鞋, 我们真的很心酸, 当带着他们到鞋店时, 孩子们眼里的那种喜悦, 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通过观察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变化, 也抓住了恰当的时机与孩子进行近一步交流。
(二) 巧用采访中的语言技巧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要想获得新闻素材就要善于寻找和亲近采访对象。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语言交流是第一要务, 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来进行交流就是拉近彼此心理距离的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孩子, 虽然普通话已经普及, 但方言的魅力还是更大一些。如果在与孩子交流时用上几句当地方言, 孩子们立即便会觉得很新奇, 原本拘束的心也会瞬间打开, 毕竟如今的一些媒体多了些功利, 少了些温情。在采访过程中, 同行的记者老师就给我们现场上了鲜活的一课。
在采访中同行记者利用自己的方言优势, 很快地就能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在深入采访的第二个学生家庭中, 一开始小男孩面对我们这么多陌生人十分拘谨, 紧张地说不出话。后来, 一位记者老师跟他一起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 用四川话跟他交谈。记者老师是四川人, 四川话跟他们这里的方言非常接近, 他们能够听懂并且通过方言交流产生了亲切感, 从而更为顺利地打开了采访话题。
(三) 采访中遇到弱势群体应保持中立与客观
客观中立是新闻记者必须坚守的专业精髓。 (1) 弱势是与强势相对的一个概念, 弱势群体在社会利益的分配上往往处于明显的社会边缘化地位, 容易遭受歧视或伤害。 (2) 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总是让人倍感心酸与难过, 我们在刚开始接触这些孩子的时候, 都会或多或少地想去安慰他们, 但“对记者来说, 无论他们什么样献身于某一事业, 也无论他们多么同情某一政治主张, 他们在职业上是中立的”。 (3) 对于弱势群体的采访, 真实、客观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让受众更好地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才是成功的采访报道。
初次与山区的孩子接触, 大家献爱心的热情十分高涨, 恨不得把自己所拥有的都赠给他们, 在报道的语气和文字中都流露出无限怜悯与同情。而这也正是犯了感情用事、主观采访的错误。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 但记者不能用过分渲染及使用带有浓重个人情绪的报道来引导受众的主观反应, 真实的画面才是采访最珍贵的资料。
(四) 注意从细节上提高采访质量
“细节决定成败”, 新闻采访更是如此, 细节往往能散发出更吸引人的光芒。细节, 宽泛地讲就是指一些细小的事物, 在此次采访中, 细节的突出主要还是在话语中。想要更好地抓住细节, 首先在提问上就要注意, 不能总是问一些很宽泛的问题, 小的话题更能深入了解一个人;其次便是考验记者的细致能力了, 能否在众多的对话中及时发现出彩的细节并进行进一步的采访。
原本与孩子的沟通是比较简单的, 但想要抓住采访亮点, 着实也得好好思量一番。此次采访的第二个家庭中的男孩性格内向, 采访中他都是以最简短的语言回答问题, 他一直与自己的爷爷生活, 所以当我们提及爷爷时, 他眼里泛起了泪花, 这一细节随即被同行专业记者发现, 此后的话题便以爷爷为切入点, 把这位小男孩的心扉打开, “长大后报答爷爷”这句话不知道感动了当时现场的多少人。
四、记者的素质
(一) 不怕吃苦的专业精神是获得采访资料的前提
吃苦耐劳精神对于很多工作来说都是必需的。记者这一职业在许多人眼里都是光鲜亮丽的, 可是真正投入其中才会发现作为一名合格记者的不易。为了搜集更多的信息, 新闻工作者总是不断地走在信息的前线, 同时这也就意味着这条道路的艰辛, 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此次采访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 为了真实地记录和体会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现状, 我们选择了和孩子们一样徒步行走。在学校和大山深处的家之间, 山路的崎岖和行走的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但这群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与成长, 似乎不走这条山路, 就无法真正体会他们的生活, 所以, 为了更近距离地接近采访对象, 获得更真实的采访资料, 这一段山路不管多艰险, 我们都必须坚持走完。正是因为这样的一次机会, 我们体会到了新闻工作者的不容易, 这样的艰苦经历也让我们在和孩子们交谈的时候有了更多直观的经验和感受, 制造了很多共同话题。
(二) 树立正确人生观以传递正能量
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常重要的。“在所有的职业中, 人与人接触的频繁, 生与生拥抱之热烈, 莫过于新闻记者的工作。” (4) 与人交流, 总会有时迷失方向与自我, 但作为记者, 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时刻约束自己, 时刻以最清晰与独特的眼光看清事件, 才是记者最应该做到的, 而这, 需要的便是记者自身正确并且坚守的人生观。
其实人生观的概念也过于宽泛与复杂, 在这里即为记者应“默然自己作为记者的命运, 放大自己作为人的责任” (5) 。“弱势群体”, 一定层面上理解它是一个负面的词语。社会上的弱者, 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对他们这类人的定位, 但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全面。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大队中的一个小分支, 按照“刻板印象”, 封闭、怕生、不爱说话等是他们最显著的特点, 但事实却是与之差距甚大。所以我们看到的事实与所谓的“刻板印象”是不一致的, 现实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消极, 用正确的态度与方式进行报道, 其能量更是正面与积极的。
五、结语
在每次采访实践过程中, 采访前认真全面的准备、采访过程中采访环境的选择、正确倾听与观察、共同话题的开启、方言的有效运用、客观中立姿态的坚持以及不怕吃苦的专业精神等都是我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的重要保障。通过此次专业实践也真切地体会到了以上几点。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特殊人群, 比起日常的采访, 更是需要从上述几点花工夫认真准备和实践。
特殊儿童个案分析 篇5
个案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吴豪,4周岁,性格外向,好动,喜欢表达,行为态度极其随意。中班从其他幼儿园转到我园。父母工作较忙,繁忙的工作之余几乎没有时间和豪豪接触交谈,豪豪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奶奶照料,老人对他百依百顺,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因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妹妹,所以妈妈大部分时间在照顾妹妹,不听话时妈妈就会打他,因此十分怕妈妈。
二、问题行为简述
豪豪比较任性,随心所欲,学习专注时间极短,没有一刻是安静下来的。进行活动时总是离开位置,经常自己独自一人走开去玩,或者经常嚷着要去厕所,只有在老师斥责下才稍微收敛一下,很快又故态复萌。在活动中表现霸道常常与其他幼儿抢玩具,或是打小朋友,几乎每天都给老师批评。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聪明智商高,经常不专心但也能回答出问题,而且知识面广。他不懂与人相处,易发脾气,经常被人告状。不乐意听取同伴与老师的要求与建议,有时会故意做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他喜欢绘画,喜欢自由发挥,并有创意,但是没有耐心,通常画到一半就乱画一通,画面凌乱。是一个非常特别及有个性的孩子。
三、个案分析
该幼儿问题行为存在的原因:
1、由于生理方面的诸多原因,如:小便间隔时间短,视力远视等,造成了他学习上的不专注。
2、豪豪长期生活的家庭环境是一个无什么约束,极其随意的环境,自然养成了他特有的生活态度及行为,如:他不喜欢做的事,浑身都不愿意不肯做,而他高兴做的事,全身心的投入。
3、父母疏忽与孩子的沟通,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作用,老人对豪豪的过份溺爱,造成豪豪任性、爱发脾气,使孩子心灵变得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因此,针对该豪豪的特点与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从生理上关心,照顾他,并逐步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进一步了解豪豪、宽容豪豪,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该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必须从引导他愿意与同伴交往,克服任性等方面着手,并且要培养他做事专心,耐心的品质、行为习惯。
四、辅导过程
对幼儿:
1、教师可多观察,亲近、帮助他,并尽量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从而适当帮助他逐步提高自控能力。
2、生活上加以关心,给他时间,在经医生确诊他并未患病的基础上,让他逐步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
3、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多作正面引导,稳定其情绪,纠正其任性、发脾气的不良习惯。
4、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发现豪豪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发扬,使豪豪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豪豪的自信心。鉴于他特别渴望别人重视的特点,老师与他建立朋友的关系,与他聊天讲小秘密,了解他的内心,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
5、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豪豪在家情况,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对家长:
1、及时与家长联系,带豪豪去医院对小便频急、近视现象作诊断。
2、与家长交流,建议家长有空多与豪豪H聊天,了解豪豪的内心世界与想法需要。
3、让家长及时把豪豪在家的表现情况反馈给老师。
4、让家长逐步理解并欣赏豪豪在绘画作品上的创意,发现他的优点。
5、在家中父母、老人教育要一致,不要溺爱。经常与豪豪交谈,让豪豪明白道理,多让豪豪外出与同龄伙伴玩,为豪豪提供交往的机会。
五、辅导效果
1、豪豪在学习态度上的转变:
通过半学期的培养,他小便的次数逐渐减少,趋于正常,这与老师为其提供的宽松的心理环境直接有关。
2、从不会与人相处,到主动与同伴交往
与同伴交往对他来说有些困难,因为他已习惯了一个人独自玩。老师利用情景游戏“大家一起玩真快乐”让他在游戏中担任角色,身临其境,使他从中感受到和同伴一起玩,比独自一个人玩快乐。
现在豪豪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过渡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不断调整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篇6
关键词:特殊儿童;社会;不良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行为。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在心理层面的具体表现,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心理教育训练,一般来讲,都会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入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用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有关行为举止进行专门训练,通过不断地模仿、重复、纠正错误行为,使学生形成一种规范化、自动化、习惯化的行为。
一、个案研究
1.学生基本情况
华x,男,1995年出生,2003年9月进入本校就读一年级,家住城区。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独子,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听力损失程度属中重度,沟通理解能力较好,主要依靠手语交流,周一至周五住校。智力水平较高,劳动能力较强,但比较懒。
2.不良道德行为的主要内容
华x在学校里,上语文、数学课时会随意说话,走动,做小动作,注意力很不集中。上体育、律动、美术课时更是不听老师的指挥,独自一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平时爱欺负小同学,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会发生矛盾,会随手拿别人的东西。
3.不良道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
由于听力残疾,华x的父母对他非常溺爱、袒护、一味迁就、放任和纵容。在班级里他经常会支配学生帮自己干事情,同学们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先给华x“享用”。华x主要用眼睛去观察他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环境,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种种消极诱因的影响,也导致了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不良行为矫正过程
1.认知训练
利用直观教育的方法,以形象生动的图片、幻灯、录像、行为演示等方式,把活生生的动态形象展示给华x,让他领会到其中的含义。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华x把自己的行为与其他学生的行为进行比较,有利于让他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用评议的方法,让华x针对某一件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且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既能反映出评议者的道德认识水平,同时又能体现出一种教育的氛围。
2.实践训练
在这一阶段,教师尽可能地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体验活动,同时通过家校合作,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以及道德行为水平,让学生真正达到知行统一。如:“手拉手”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会了帮助、关心他人。同时,老师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如:华x和班级同学的关系不好,老师就组织了“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每个同学找一个小岗位,每天为同学服务。刚开始,华x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于是老师利用他年龄、力气比较大的优势,让他每天负责为班级同学领牛奶,渐渐地,他开始变得有责任心、友善、会关心人了。
3.巩固训练
华x犯了错误,经教育后用心改正,却因为缺乏意志力而又出现不良行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为他创设新环境,锻炼、强化他的意志力,培养他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能力,使他在强化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训练结果
通过认知训练、实践训练、巩固训练,华x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矫正,上课时随意说话、做小动作、擅自离开座位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平时也不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课间休息时能和同学一起做游戏、活动,同伴关系变得融洽了。
四、讨论
1.在对华x不良行为矫正的过程中,家校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向家长传递一定的教育方法,告知训练内容,并及时交流训练成果。另外,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动心、动情,使学生的心灵和行为沿着我们的德育指向顺畅发展。在看到训练成果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可能出现行为上的反复,应采取措施防止不良行为再次发生。
2.目前训练的不足之处
道德教育不等于道德灌输,道德素质不是教出来的,不应该把“灌输”“禁止”“防堵”作为工作的立足点,而应是学生在參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中,道德教育通过自身经历和体验发展来的。
3.将来训练的改变及其思考
在开展各类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活动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真正把道德行为习惯教育内容分解渗透到每一个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对训练过程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训练及教育方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矫正。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5.
[3]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特殊群体儿童 篇7
由此可见,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 优秀的儿童电影都受到了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青睐。“儿童电影”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性习惯用语, 在中国乃至世界, 目前都没有一个关于“儿童电影”界定的法规。在本文中提到的“儿童电影”是参照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对中国少年儿童电影范围的限定, 我认为, 儿童电影是以电影这种传播手段的形式, 展现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主题和精髓。它既是电影又是儿童文学, 是二者的交叉结合体。
正是儿童电影的这种双重性, 决定了其在儿童成长中作用中的双重性和特殊性:将儿童文学的作用融合在电影作品中, 彰显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又以电影独有的视听效果展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精髓, 凸显电影特有的艺术性, 兼儿童文学、电影优势于一身, 双管齐下, 拓宽了孩子接受途径, 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教育作用
儿童电影以更合乎孩子心理的方式发挥着其在儿童成长中的教育作用。
“人类的行为是完全受它的环境所支配和冲突而生出希望和需求, 而借它的生理本能以趋赴之, 故其结果, 亦无所谓善和恶, 祸和福。而何以使他们如此发动力?教育最有关系, 是教育的辅助者———有这种辅助力量的地位者———电影, 最有关系。”儿童电影作为孩子受教育的一部分, 常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获得孩子心理上的认同, 并促使移情作用产生, 从而起到教育作用。在儿童电影中, 电影的拍摄多选择从儿童的视角拍摄, 且大多数主人公与受众群体的孩子年龄相仿, 动作说话、思维水平都与孩子相似, 贴近孩子的真实生活, 这样的一致性更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同, 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片中的角色中, 从而发生种种情感体验。观众被角色打动之后, 角色的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 观众打心底认同这些形象时, 形象的美好品质也深入观众心中, 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这样避免了文学作品中生搬硬套式的教育模式, 对孩子情感教育不应靠大人强行灌输, 当孩子自己和电影里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而得来的情感体验是最真实的, 让孩子自己在电影作品中主动去感知, 去领悟, 去成长。
根据曹文轩同名小说改编的经典儿童电影《草房子》中, 杜小康被迫辍学, 嘱咐桑桑替自己上好学。桑桑见杜小康在校门口卖糖和玩具, 将零花钱硬塞给杜小康, 杜小康不肯接受强迫桑桑拿了两块糖。桑桑回到教室, 再也忍不住眼泪, 生硬硬地包着嘴里的糖, 擦着眼泪大哭着说, “我在吃糖!”。这样真挚纯真的情感, 电影用桑桑脸上的眼泪为特写镜头和“我在吃糖!”语音听觉为桥梁, 将“友谊”二字升华突显。这样直观真实的表现力更容易让孩子认可, 远比直接抛给孩子抽象的“友谊”二字来得深刻, 这样的教育比书本上来地更合情合理、更易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电影, 这是极普遍而又常见之物了, 它有重大的功能, 早已成为世界人所承认。它能影响教育, 亦早为世界人所承认。”另外, 电影运用旁白表现手法, 突出主题, 更有助于孩子对主题的捕捉和理解。在《草房子》中就贯穿着厚重沉稳的旁白声。如汇演中, 陆鹤以出色的表演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当陆鹤演出完毕偷偷躲起来哭时, 旁白插入:“那天晚上在火光和月光中, 我看见了世界上最勇敢、最英俊的一个男孩子。他终于真正地赢得了自己的尊严, 也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丽。”这样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使主题更加突出,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认识作用
儿童电影集声效、音效等特技, 开阔了孩子的视野, 使他们增长知识, 发展智力。
瑞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说:“希望儿童文学作品都能作为儿童生活的延伸部分而存在。”“延伸部分”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儿童心理渴望实现又难以达成的幻想的诗性描述, 儿童往往通过幻想完成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进入到理想或可能的生活中。儿童电影分为科幻型、动画型、亲情型、成长型等诸多种类, 几乎囊括了世间的方方面面, 利用电影的形式展示了儿童文学中的“延伸部分”。从心理学上来说, 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且本身阅历不丰富, 占有的感性材料极其有限, 仅凭书本上的文字描述, 有些情景难免无法想象。可当以电影可观可感的方式呈现时, 儿童文学的认知作用就大有不同了。电影赏心悦目的画面和震撼心灵的声音以直观的展现形式, 容易让观众融入剧情中, 产生联想, 此联想来自真正的画面景象, 而非抽象单纯的理性联想, 由此产生的联想更加具体可感。
视觉化时代电影以独特的艺术效果带给我们从未体验过的真实感。电影中的画面是实实在在拍摄下来的, 是目前技术手段上最为逼真的再现。电影中运用了许多新的先进技术来表现作品, 如现在如火如荼的3D、4D电影, IMAX特效等, 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对孩子视野的开阔和创造力的培养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在科幻电影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哈利波特》为孩子们呈现了一个魔幻的世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里有会送信的猫头鹰, 会变化移动的楼梯, 恐怖的吼叫信, 任意穿梭的隐形爵士, 动织毛衣的毛线签, 还有哭声可以吓死人的曼德拉草曼,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 电影让孩子在美好的流光叠影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阅读更丰富的人生, 从而更有助于拓宽视野, 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 儿童电影在展现世间和人性的阴暗面上, 处理巧妙, 通过塑造丑陋的坏人形象、正义战胜邪恶的完美结局等手段, 将这些一带而过, 符合儿童的心理范围, 做到即使讲的是悲伤的事情, 也不具有“危害性”, 更多的传递和突出人性的美好和关怀。如《喜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的结局, 每次都是伴着灰太狼凄惨搞笑的标志性语言“我一定会回来的!”而收尾。如此喜剧巧妙的安排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告诉了孩子世界的形形色色, 又不至于伤害孩子单纯善良的心灵。
三、审美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美是儿童文学的客观性和创造的目的之一。因此, 儿童电影不仅仅借助色彩、图像、音乐艺术颜色展示了音乐美、画面美、自然美, 更传达了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 让孩子从感官愉悦到心灵愉悦。如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中, 代表正义一方的月亮姐姐, 温柔可爱, 精心经营着整个甜蜜月球。电影充分运用了色彩的搭配来展现美丽甜蜜的糖果世界:五彩缤纷的棒棒糖海洋, 棒棒糖来回摇摆, 相互碰撞, 发出叮叮的清脆声音, 借助色彩的绚丽丰富设计营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太空场景, 让儿童打心眼儿里舍不得破坏这份甜蜜和美好, 自觉地将自己划在月亮姐姐的阵营, 与形象扭曲、荒诞的苦瓜大王作对, 从而达到从视觉上的愉悦到心灵上愉悦的过渡, 让孩子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批评家保罗·亚哲尔说:“孩子们喜爱的故事, 就是‘爱’为主题的。”秦文君也曾说, “好的儿童文学不仅是给儿童看的, 也是给成人看的。经典儿童文学中有全人类的财富, 特别是其中的人文情怀”。这种彰显人文情怀, 抒发人性美的片子中,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一个典型。幼小的志强因思念母亲偷跑回家, 被风吹雨淋, 高烧不退昏迷不醒。母亲误以为志强已死, 伤心过度神经错乱。18年后, 志强意外地见到了生母, 当他唱起幼时的儿歌, 母亲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影片中, 当母亲为了让儿子康复, 一步一磕头地祈祷, 这样的镜头感动了无数观众, 生动地挖掘了母爱的伟大, 让抽象的母爱在这一刻显示得具体真实。此时插入的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更是让整个母亲形象高大起来, 让观众从听觉上的一种感染促进情感上的升华, 体现了一种最真切的人性美, 而这一切在白纸黑字的文学作品上是做不到的。众多优秀电影正是运用背景音乐、特殊声效等艺术手段来发挥其审美作用。
四、娱乐作用
“儿童电影应是快乐的电影”, 儿童电影评论家秦欲权在《中国电影报》上的撰文写到。如今, 许多优秀的儿童电影都做到了这一点。《草房子》中桑桑为了吸引纸月的注意, 故意哗众取宠, 在大夏天穿着厚棉袄, 戴着大棉帽大声念着惹人发笑的颠倒诗:姐姐十五我十六, 妈生姐姐我煮粥, 爸爸睡在摇篮里, 没有奶吃向我哭, 记得外公娶外婆, 我在轿前放爆竹;《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情节跌宕, 轻松幽默, 妙趣横生。“小灰灰”与“懒羊羊”成了结拜兄弟, 苦瓜们笨拙的舞蹈动作和搞笑的歌词, “把门打开, 我们拆拆拆, 你是披着羊皮的狼, 还是披着狼皮的羊, 没资格做狼, 没资格做羊……”, 更有添加了流行因素的台词, 如灰太狼的悲剧宣言, “我一生就是一个茶几, 摆满了茶具和杯具”, 令孩子不禁捧腹大笑。这些喜闻乐道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模仿正面、积极向上的先进人物形象。
优秀的儿童电影以迷人的艺术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目光, 启人智慧, 引人遐思。电影改编文本不但在内容上汲取了传统文字文本的精髓, 而且在形式上具有文字文本无法企及的优势。因此, 儿童电影可以发挥其他儿童文学体裁无法比拟的人文教育作用, 同时给予孩子感官和心灵上的愉悦, 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儿童电影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借助电影特有的视听表现手段, 通过逼真的影像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引发美感经验和情感体验, 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电影和儿童文学的双重作用。长期观看优秀的儿童电影可帮助儿童拓宽视野, 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 将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从而有助形成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儿童电影,儿童成长,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文泉.电影与儿童教育:第1卷[J].影戏杂志, 1931, (10) .
[2]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561-628.
[3]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上海少儿出版社, 1996.
[4]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12) .
[5]浦漫汀, 张美妮.儿童文学教程[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8, (06) .
用爱心激励特殊儿童快乐成长 篇8
一、用爱心激励特殊儿童的求知欲望
作为特教工作者,应用爱来滋润特殊儿童的心田,用情来维护特殊儿童的尊严,用心来温暖特殊儿童的情感。在育人实践中为他们增添奔向未来的羽翼,探求丰富适时的生活知识,掌握改造命运的生存本领,为未来生活创造生存智慧和条件。
聋哑儿童由于先天的缺陷,致使他们的学习成长颇有很大的自主障碍,尤其听障更是探求知识的一大困难。在课堂教学中要用爱心来激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激励求知渴望的成功和喜悦, 激励面对现实的感恩和幸福。在生活中还要关注良好性格的养成与发展,克服孤僻、怪癖、自私、自卑等性格心理。引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诱导钻研、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品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兴趣养成为动力,以爱心活动为抓手,把性格养成融入实践体验,把知识探求融入游戏,让关爱像春霖滋润心田。还要通过德育课例和例会活动等载体培养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其求知欲和立新人之培养,互为表里,互为统一。同时还要健全科学有效评价机制,激励踊跃投入丰富健康的智育和德育活动,鼓舞他们积极自觉参加校内外生活技能学习实践活动,并建立个人成长评价档案袋,进行及时鼓励和表扬。这样,经过勤奋努力与自主实践,儿童不仅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在心灵上也充满了教师和社会的关爱,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受到跟所有孩子一样,享受社会的美好与幸福,使这些特殊儿童更加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奋进的信心,更加充盈了学习的欲望。
二、用爱心激励特殊儿童的美好夙愿
耳聋儿童是属于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听觉障碍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教育他们成人成才,需要教师付出常人难以体会和理解的艰辛。作为特教工作者,应用全身心的爱,去弥补他们先天的缺陷。世界上最美好的,但并一定是最完美的。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的残疾,造成了疑心重、自卑感强、自我封闭、褊狭固执等心理障碍。我们深知,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他们太缺乏对世界的理解,缺乏与社会的交流,缺乏更多的关爱。作为特教工作者,就要用自己无私的爱来弥补他们人生的缺憾,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让他们体验到做人的尊严,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需要培养,更需要呵护。有的听障儿童由于与外界交流的障碍,导致性格上的偏执、孤僻,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触她。这就更加需要教师给她一颗温暖的爱心,教导大家主动与他们交朋友,经常和他们亲近。儿童看到教师那么关心他们,也能积极热情和他们交往。他们的性格会变得开朗,学习也变得主动。
爱心、耐心、细心和真心乃是特殊儿童班主任工作尽责的标尺。我们要勤于思考与探索,在特殊教育长期实践中闯出一条走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每个儿童都有他的闪光点,每个儿童都有他的特长处,特殊儿童也不例外。要善于深入了解儿童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性格,让每个儿童都会得到爱护和关怀,让每个儿童都能得到鼓舞和帮助,让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快乐和希望。
三、用爱心激励特殊儿童的健康心灵
特殊儿童优良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德育辛劳过程中,作为一个特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用热心、爱心、信心、恒心付诸实践,让特殊儿童能够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地成长, 享受童年的快乐,享受生活的阳光,享受关爱的温暖。为此,在性格养成育人工作中应时刻用自己爱的行动去感染每一个儿童,用自己爱的师表引领每一个儿童。以儿童身边的立德典型作为儿童效仿的范式,以自主体验实践感受作为儿童良好性格养成的标准。教师在自主体验的实践中也要做儿童学习的表率,不仅用心引导体验感悟,而且细心诱导自主实践。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儿童固有美好的心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能够收到良好效果。特殊儿童的是非观念本来就很淡薄,教师若不注重自身的行为修养,就不能成为儿童的立德树人之表率,相反倒产生了负面影响。
看来,培养特殊儿童健康心灵,教师有其双重的引导作用。一是关爱的引导作用,二是表率的引导作用。关爱的引导,变性格孤僻、自卑为相容、自尊;表率的引导,变夙愿失望、失意为理想、抱负。典范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人师表,感化众生。
另外,立德树人更要善于应用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方式去发展学生。要注意观察学生品德的闪光点,哪怕是儿童心灵迸溅的一颗闪亮火花,一个微不足道的进步亮点,都不要忘掉及时给予弘扬与光大。这是教师的心血滋润的花朵,是教师的汗水孕育的果实, 应当冷静反思和加倍珍惜。教师日复日年复年的辛勤,终能得到收成。哪怕一个微笑,竖起一个大拇指,也能给特殊儿童以极大的鼓励,让他们从内心里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但还要清醒认识到,特殊儿童良好性格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发展和长期实践。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自主体验还是有一定局限的,客观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往往还会波浪式地反复发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充足的信心和耐心。
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植根于爱的。基础教育离不开爱,学前教育离不开爱,特殊儿童的教育更离不开爱。聋哑儿童的快乐成长需要用爱心来呵护,用汗水来浇灌。无论是聋哑儿童的知识探求,还是美好夙愿的憧憬以及健康心灵的养成,都应用一颗爱心来激励、 来鼓舞,让聋哑儿童也能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摘要:只要用一颗爱心激励、鼓舞特殊儿童,就会让他们自主、全面地发展。
浅谈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篇9
为了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 1988年国家教育部门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和多年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提出:“坚持多种形式办学, 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 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以随班就读为主体, 这是因为: (1) 随班就读投资少、见效快, 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2) 随班就读方便残疾儿童就近入学, 深受家长欢迎。 (3) 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一体化”, 实现教育融合。
随班就读的形式在我国早就存在, 但是随班就读一词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 (1988—1992) 的第42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办好现有的盲、聋和弱智学校, 新建一批特教学校。同时, 采取有力措施, 积极推动普通学校和幼儿园附设特教班, 及普通班中吸收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 (含经过听力语言训练达三级康复标准的聋童) 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睢宁县现有普通中小学共计70多所, 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214人, 其中三类残疾儿童165人, 在校160人, 残疾儿童少年实行随班就读, 就近入学学习, 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 方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迅速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义务教育有机结合, 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学校的一种策略。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 一是有利于特殊儿童就近入学, 提高特殊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二是有利于推进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同一环境中接受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三是有利于推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交流, 建立相互融通、资源共享和相互促进的联系机制;四是有利于增进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相互了解, 提高普通儿童扶残助困的意识, 弥补特殊儿童的情感缺失,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开展随班就读的研究不仅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 同时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又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的科研课题。通过开展随班就读研究, 促进了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提高了听障学生的听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 这种方式增强了随班就读学生的自信心, 残疾儿童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参照其他国家的融合教育趋势、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进行教育创新的机会。由于随班就读符合我国的国情, 符合广大残疾儿童少年的切身利益, 从一开始就深受欢迎, 并不断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对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乃至推动整个基础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
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其工作的管理一般实行市区县分级管理, 以区县负责为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 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 其他各部门协调管理的体制。教育局分管主任领导, 基教办或初教科具体负责。只有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其他有关部门重视这项工作, 加大工作力度, 才能切实保障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是各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十分重要的经验。
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一个健全的随班就读管理体系, 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随班就读管理规章制度:包括随班就读管理制度、随班就读工作奖惩制度、资源教师管理制度、资源教师的岗位职责、个别化教育制度及随班就读教研组建设制度等, 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必须长期建立特殊学生的个人发展档案。将特殊学生的医生鉴定、教委批复、特殊学生异动表、花名册、个别辅导计划、座谈记录、教师评语和总结等均收集整理成册, 做好特殊教育资料档案管理, 为进一步深化特殊教育提供过程资料。在师资培训方面要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 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 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领导作用、骨干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教师集体的团队协同作用, 为教师开展随班就读教学研究创建浓厚的学术氛围。要坚持开展以满足学生需要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教学研究活动, 使教师集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促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开展随班就读的措施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随班就读学生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是特殊儿童的直接管理者, 这些教师必须对班上的特殊儿童有具体的了解, 比如残疾儿童致残原因、学困生心理障碍等。每位教师必须关心、爱护、鼓励、不厌弃特殊儿童。这些教师在班上还要营造好关心、爱护特殊儿童的氛围。在教学之中, 教师从备课就要想到特殊儿童, 设计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和一些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于特殊儿童, 还要个别辅导。有了良好的氛围, 有了教师的精心呵护, 特殊儿童在各方面都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2. 充分发挥特教资源室的作用
特教工作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每个学校都应有特教工作的长久计划, 建立特教资源室, 并有专人负责特教工作。特教资源室不仅要记录、保存好特殊儿童成长档案, 更重要的是让特殊儿童在资源室单独地享有个别化教育, 使其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3. 充分发挥“家长教师”的作用
随班就读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就是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终身的老师, 他们对特殊儿童的身心情况比教师了解得早。家庭是孩子的另一课堂, 虽然家长们并不需要走上讲台, 但他们却在这没有课的课堂里, 在这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之中, 在这既无教本又无教案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课的“课堂”中进行着对孩子的教育。由于家长文化水平的不同, 他们对孩子的认知、需求、教育方法不尽相同。教师要正确引导家长, 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 信任自己的孩子, 教育自己的孩子。
4. 充分发挥特殊儿童自身的作用
俗话说,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一些特殊儿童也许存在着这种现象。对特殊儿童的教育, 我们要尽力改变这种现象。从残奥会上, 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的特殊人才, 从张海迪身上我们看到了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形象。我们要帮助特殊儿童建立生活的信心、拼搏的勇气, 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总之, 特殊教育是一朵盛开的花朵, 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关注与关怀, 才能在肥沃的土壤里结出甘甜的果实。同时, 特殊教育也必须从物力、财力、师资、政策、法规等方面予以保障与支持, 使特殊教育走向灿烂的明天;使特殊儿童像普通儿童一样沐浴在阳光雨露下;使随班就读的价值更加凸现, 教育公平得到真正实现。
摘要:在教育历程中, 我们已认识到, 特殊儿童往往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心理障碍——自卑、孤僻、固执……但他们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 社会不应歧视他们, 而应关爱他们。儿童是明天的希望, 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 是民族文化、国家文明的继承者。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在新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下,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和教育公平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研究
参考文献
[1]华国栋.随班就读教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2]牟东棋.特殊教育在宣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普通小学特殊儿童心理教育初探 篇10
一、谁是特殊儿童
(一) 智力偏常
1. 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2.学习能力低下的智力落后。
(二) 感觉缺陷
1. 听力缺陷;2.视力缺陷的儿童。
(三) 交往障碍
1. 学习特殊障碍;2.语言和言语障碍儿童。
(四) 行为障碍
1. 情绪障碍;2.社会适应困难儿童。
(五) 多重严重障碍
兼有多种损伤, 如大脑麻痹兼智力落后、盲聋、严重的生理和智力损伤。
二、本校特殊儿童现状
(一) 精神发育迟滞学生10人 (有医学证明学生)
分布在各年级情况:一年级1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1人、四年级最多共5人, 六年级1人, 比例为1.5%。
(二) 心理、行为问题学生分布
呈现为三、四年级平稳, 两头增多的状态。
1. 一年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智力问题、行为问题
一年级共四个班, 班主任反映有较突出心理、行为问题学生达到八人。一年级一班的李某某语言障碍、多动, 行为问题。一年级二班的罗某某上学恐惧, 天天在学校门口大哭大闹, 不进学校, 每天搞得妈妈满头大汗, 扛进教室才肯罢休。马某某语言障碍、行为问题难以沟通。一年级三班妈某某边缘智力72, 张某某智商确诊为43, 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一进教室就不停地大喊大叫找爸爸, 让全班随时陷入无序状态, 确诊为好动症的唐某乐, 还有一年级四班何某某、孙某两名男生多动等等。
2. 高段主要心理问题为:情绪管理、品行问题
五年级李某、高某等行为问题、品行问题学生, 造成课堂管理难题, 让科任教师难以控制课堂, 常常出现教学无序的状态。六年级封某某抑郁自虐;千某某家庭问题造成心理问题;六年级三班秦某某双面性格, 在校乖巧懂事人见人爱, 可是在家和母亲一点不如意就发脾气、关门一两天不上学。
三、特殊儿童心理教育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掌握特殊儿童心理, 就是一把金钥匙。针对当前学校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和抑郁, 学习相关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 精神发育迟滞 (俗称弱智)
1. 是否“弱智”两个指标:一是智商70分以下;二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差, 有严重的行为障碍。
2. 弱智比例:占同龄人的2%-3%左右的孩子
我校各年级学生都在120人左右, 所以年级有两至三名学生精神发育迟滞, 是在正常范围内。
3. 边缘智力等级:智商为70-85
他们属于学习困难性人群。这个智商范围的孩子, 除了少数有行为适应困难, 划入“弱智”, 大部分都在学校读书, 混杂于正常人群。他们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人群, 只是越往高年级, 知识学习越发困难。
4. 如何对待弱智、边缘智力的儿童
1) 相信他们像铁树一样总会有开花的时候
老师要从心底接纳他们。其实他们的行为, 就好像是我们生病时的状态, 自己是完全无法控制的。告诉自己:他们是晚开的花, 需要我们更大耐心、更多的爱去浇灌。
2) 冷处理:不去理会他的不当行为
当他发出声音时, 只要不影响你继续教学, 就不要去激怒他, 让他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3) 热处理:强化那些符合我们愿望的行为
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握握手、摸摸脸等等, 也可以给予物质奖励一颗糖、一包小点心等等。
案例:六三班史某某, 一年级时智力只有四十几分。还记得入学时, 行为表现是满地爬, 语言方面只会从嘴里蹦出一个个含混的字, 完全无法语言沟通。
三年级再次走进他们班级, 上第一节科学课。同学们专心致志。我正讲得起劲。突然, 他狂叫一声, 让我一愣有点不知所措。放眼望去同学们处变不惊, 旁边的杨亮抚摸他的头, 对着他耳朵说着什么, 一会就风平浪静了。
课后, 我好奇地问缘由。同学们说, 班主任李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他是我们班的老幺, 大家要多关心他, 爱护他, 让他在班集体慢慢长大。
当时, 我的感动真是无以言表。我想正是班主任把这个难题, 当作一个教育的契机, 让同学们从小树立了关心弱者的意识。同学们才形成了关怀弱小、保护弱小的良好美德, 才会形成良好的班级文明行为。现在的史某某, 可以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可以独立的上厕所、洗手。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智力水平也略有提升。
如果我们每个教育者都有一颗爱心, 都能遵循特殊孩子的成长规律, 有情绪障碍的或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 会开始表现出较好的社会性行为。
(二) 多动症
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心理功能障碍。这种孩子, 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多动症, 是心理功能障碍。课堂上你一定就会觉得他故意捣乱, 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处理不当, 会产生强烈的愤怒感和挫败感, 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1. 特点:听力、智力正常
发病率为3-10%, 男多于女, 患病的高峰在7-14岁, 到青春期症状多消失缓解。按此比例, 班上有2-3人多动。
案例:一年级三班的王某某, 长着一对忽闪忽闪的大眼睛, 模样非常讨人喜欢, 却是典型的多动症儿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 他的身体里好像有个发动机, 完全不能自制, 在驱使他不停地活动。他频繁离开座位;不停地拿东西放东西, 批评他他却是一片茫然。2015年10月5日在儿科医院, 进行了智商、查血、视听整合连续测试报告, 智商为103分, 但是测查中多动事件次数达到31次之多, 明显偏高, 确诊为多动症。
2. 多动症儿童教育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要多鼓励多表扬, 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不要歧视他们, 以免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二要加强孩子注意力培养。帮助他们学会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克服分心的弱点。不要让他做事有头无尾、丢三落四。
三要让他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不要以为“多动症”的孩子好动, 而过分限制他们的锻炼。
老马、石妹双管齐下, 唐某某家长也能正确面对, 积极配合老师。通过近一年的辅导, 孩子有了明显进步。
老师们切记, 对于这类孩子, 一定不能不让他参加体育锻炼, 更不能以罚站的形式解决问题。否则, 下节课的任课老师, 会为你的错误行为买单, 更难以控制课堂纪律。你的错误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更加多动, 让你烦恼不断。
(三) 个别心理辅导方法
不同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 有不同的气质特点。因此, 对同一个刺激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方法不当会造成学生的身心伤害。教师要提高个别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抑郁型的抑郁质学生——暗示法、和风细雨式谈话法
案例:封某某胆小敏感多疑, 课堂上多次发生用铅笔尖疯狂划自己的手背的情况, 让年轻的班主任惊恐万分也不知所措。辅导方法:暗示法、和风细雨式的谈话方式。
1) 创设交往环境, 使学生有归属感。我把他带到心理咨询室, 关上房门隔离喧闹, 让他有安全感。
2) 主动关心, 获取学生信任。轻轻地抚摸他的头, 给他喝一杯热水, 让他稳定情绪。
3) 倾听。尽情让他宣泄心中的压抑。让他哭出来, 摸着他的手, 给他力量。原来, 班里有四名女同学, 长期不高兴就拿他出气, 想打就打, 想骂就骂。由于长期压抑, 找不到正确的处理同学关系的方法, 才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 出现了严重的自虐行为, 并每次伴随严重的胃疼、呕吐的生理反应。
4) 解决矛盾冲突。立马找当事人了解情况果断处理。让女同学当面诚恳赔礼道歉, 并表示坚决不犯。
5) 与他母亲沟通, 了解家庭情况。转介他到儿科医院咨询进行心理治疗。
6)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班主任武老师及时沟通, 时常关心鼓励他。用积极想法替代消极想法, 帮助他与心中的榜样李宜航结对子, 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每周定期进行心理辅导交心谈心。通过五个多月的全方位的关注和心理辅导, 现在他腼腆忧郁的脸上, 渐渐又有了一丝丝笑容。
2. 不可遏止的胆汁质学生——“冷”处理后回马枪法、逐步推进法等等
3. 活泼型的的多血质学生——频繁提醒法、深刻印象攻击法等。
4. 安静型的粘液质学生——耐心说服法、逼上梁山式紧盯法等。
四、如何与特殊儿童家长沟通
每位教师都非常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发现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 老师们都明白孩子在成长期, 也是最好的矫正期, 但是又担心给家长说破, 让家长记恨或者难堪受伤害。其实,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顾虑太多。只要在沟通中做到“四个一”, 家长是完全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是会从心底感恩不尽, 是会给你烧高香的。
一张笑脸。传递信心、爱心, 让家长体会到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学生成长, 家长, 我是你的亲友团。
一杯水。一杯热水温暖她的心房, 几句问候稳定家长情绪, 让他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别难为情, 别太焦虑, 我们和你在一起共同面对、共同努力见证孩子成长。
一个安静空间。地点最好在心理咨询室, 还在没有第三者的安静空间, 保护家长的隐私, 让家长深切地感受到你的关心和尊重。
一条路。学生是否是弱智、是否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们只能通过感觉和其行为判断, 并不具备科学性、权威性。让家长明白, 到权威的儿科医院心理科专科咨询检查才是正道。没问题皆大欢喜, 有问题我们共同面对。让家长放下包袱, 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特殊儿童, 顾名思义就是在儿童期有特殊表现、特殊行为。其实, 大多数是可以改变的。例如, 我校毕业的多动症孩子白某某, 现在已是大学生了。轻度智障的唐某上了职高, 现在已经在红菱美容院做美容师了。他们都成长为一个个社会有用的人, 每次我去美容院, 她都会提起班主任彭老师, 感恩之心溢于言表。其实, 我们许多老师, 都有教育特殊儿童的成功例子, 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关怀他们的成长。
对待特殊儿童我们更要多一分关心、多一分理解和包容。相信他们在你、我的爱和正确的辅导帮助下, 在学校, 在社会的关心下, 会慢慢生长, 慢慢开花, 慢慢长大。
参考文献
[1]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原著:〔美国〕柯克, 加拉赫, 主编译:汤盛钦.
城市留守儿童:被忽视的群体 篇11
“父母那么近,却又离那么远”
如今,除父母到城市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外,繁华的城市生活中也有一群孤独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或因公出国,或去外地进修学习,或被派往异地开拓市场,还有的因父母离异而留守……
“城市留守儿童”尽管从概念上看颇为新鲜,却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没有经济压力或许是事实,但对于孩子而言,成长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长期陪伴。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心小学学生小瀚(化名)在上三年级后,让老师和父母操了不少心。“我记得他上一年级时还不怎么会吃饭,功课也不太跟得上。上三年级时,上课经常搞小动作、课后不愿做作业。要么就无精打采,要么就突然发脾气,和同学玩不来。”说起小瀚,南海中心小学老师张红英一度很头疼。
在观察了小瀚一段时间后,张红英发现,小瀚种种表现的症结或许是家庭原因。原来,小瀚父母是某公司老板,平常工作繁忙,小瀚从小就由年迈的爷爷负责接送和照顾。每天早上,小瀚的父母还在熟睡,小瀚就和爷爷吃了早餐来到学校,下午放学时爷爷再将他接回家。因为父母常在公司吃饭,晚饭就是爷孙俩和保姆一起吃。到每天晚上9点多,父母可能刚到家,与他聊上几句后,小瀚就到了睡觉的时间。
这样算下来,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小瀚每天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小瀚说,到了周末,父母也经常要加班。“父母那么近,却又离那么远。我希望爸妈能送我上学,晚上和我一起吃饭。”有一天,张红英把小瀚叫到办公室谈话时,小男孩才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张红英随即将小瀚的情况告诉了他的父母,这让他们恍然大悟,此前总是早出晚归的夫妻二人,现在每天晚上最迟7点就到家,和儿子一起吃晚饭。
同样是城市留守儿童,许源却只能在周末见到父母。他的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为了让许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在省会贵阳购房后,将孩子交给学校周边的一家托管机构,学习生活全由生活老师代管。
许源就读的贵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位于金阳世纪城社区内。当初,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批外地购房者,他们一心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又抛不下外地的事业,“因此实验一小出现了贵阳市较早的一批‘新型城市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周末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贵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办公室负责人粟林介绍道。
谁“制造”了城市里的孤独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家庭结构是一个三角形,父亲、母亲和孩子分别是三个角,它是最稳固也是最脆弱的结构。一旦家庭结构出现破裂,家庭功能就会缺失。而在眼下的城市里,像小瀚和许源一样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那么,是什么原因“制造”了这些留守儿童?
夫妻双双外出工作。父母在事业稳定之前,一般不会把孩子带出去,这类留守儿童见父母的机会很少,是最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
一些夫妻到另外的城市或国外深造,而不得不暂别孩子,将其留在原来的城市生活读书。这样的孩子一般会在父母休假时全家团聚。
有些孩子的家长在国家机关任职,因为工作需要得挂职下乡去基层单位工作,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孩子则留在了原来所在的城市。另有一部分家长大多数时间出差在外,孩子成为事实上的城市留守儿童,与前两种孩子相比,这些孩子和父母见面的机会相对多一些。
还有一部分是处于留守边缘的孩子,父母的工作单位和孩子在一个城市,但他们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的生活长期交给同城的祖辈照顾。比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留守儿童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赶过来处理。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乐道力行家庭教育机构创始人、首席导师范津补充说,父母在外地,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城市购房,把孩子户口迁入城市,这些孩子往往被寄养在亲戚家或独自生活。在日常的咨询案例中,他也遇到过不少类似的案例。
亲情缺失易造成心理问题
某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黄小雷说,她的班里有两位留守男生,从小没有与父母共同生活,行为心理表现与其他同学有较大差异,一位性格固执,甚至有自虐倾向,常用头撞物;另一位性格内向,少与老师同学交流。
河南心理网心理咨询师周建勋说,城市留守儿童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情况更加残酷。主要表现是:因为城市里存在很多诱惑,比如网吧、游戏厅等,孩子很容易进入;农村人多淳朴,而城市存在很大利益之争,孩子一旦被引诱将十分危险;孩子长期不与父母在一起,可能会造成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觉得自己不安全,要么孩子就变得胆小怕事,要么会使孩子有激烈的抵抗攻击行为。
周建勋认为,为了工作,有个别家长干脆给孩子选择寄宿学校,殊不知孩子在进学校前就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进校后又长期缺少关爱,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本来,孩子踏入社会的过程是家—学校—社会,现在却变成了直接从学校走向社会,这肯定会出问题。”
周建勋强调,孩子缺少沟通对象后,缺少一种对“自我”的确认,孩子不知自己做得是否正确,缺少鼓励也缺少批评,这会诱发孩子的自负或自卑心理。孩子的成长伴随着变数,特别是在城市,孩子视野比较广阔,遇到的问题也很多,认识错误的地方需要家长予以及时纠正。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错误,等孩子犯错时才补救,无疑给孩子心理留下一块伤疤,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
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专家们对周建勋的分析表示认同:很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其他儿童更隐蔽也更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境遇、成长环境的磨炼,往往比同年龄段的孩子更独立也更要强。他们的自卑情绪和自负指数都很高,一般都觉得自己比其他孩子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多,但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爱的教育,在思维模式上很容易走极端。
让爱常驻孩子心田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陪伴的时间越少,得到的关爱就越少。一个精神世界缺乏光亮和温暖的“城市留守儿童”,如何去赢得他的人生?消减“城市留守儿童”的艰辛和悲情,固然需要健全公共服务、发展社区托幼,更需要家长们实现价值排序的更新,努力实现拼搏奋斗和照顾孩子的有机衔接。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禹飚认为,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环境要素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同伴影响等。如在幼儿园、小学低龄段时,父母的影响大一点;到小学高龄段、初中,老师的影响可能大一点;孩子年龄再大一点,对他影响大的可能是同伴,因此家长要把握机会。“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关爱的缺失容易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家长不能错过孩子的成长时光。”
禹飚说,从情感上看,母亲是温暖的来源,父亲是安全感的来源。“如果夫妻分工的话,父亲可以和孩子说说理想,谈谈人生,陪伴孩子阅读,陪伴孩子参与户外锻炼;母亲则给孩子细心、耐心和爱心等品质的引导。”
对于陪伴,范津认为,有时留守的现状无法避免,但作为家长应尽量降低留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比如尽量减少应酬多陪陪孩子。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高质量的陪伴,要让孩子觉得被爱、被欣赏。
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 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 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 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 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
通常情况下, 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 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 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 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2. 情绪暴躁, 对他人有严重的敌对情绪。
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 他们经常感到压抑和自卑, 可能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或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表现出敏感、焦虑、易怒, 甚至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破坏东西等。比如多动症儿童, 虽然他们在生理和智力上没有缺陷, 但是因为表现多动, 可能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打骂, 受到学生的嘲笑或歧视, 使得他们对别人没有信任感, 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 攻击性很强。
3. 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
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 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 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 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 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 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 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 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
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 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 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用爱感化学生, 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 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 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 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 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 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 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 这20年来, 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 到忘记自己是聋人, 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 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 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 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
(1) 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 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 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 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 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 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 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 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 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 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 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2) 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 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 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 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 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 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 (3) 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 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 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 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 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 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 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 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 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 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 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 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 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 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 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 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 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 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为只有这样, 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 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 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 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 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 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
[2]雷江华.科营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 2009, (11) .
【特殊群体儿童】推荐阅读:
高校特殊群体06-16
学校特殊群体08-08
关注特殊群体10-08
特殊群体学生10-28
群体特殊性06-30
贫困生特殊群体09-20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措施05-29
关爱特殊群体班队会10-01
翁塘小学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工作措施10-22
关注特殊儿童10-25